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

第1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及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在三要素中,驾驶员是环境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和操作者,它是系统的核心,路和车的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三要素协调运动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2.各种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包括客货运输车辆、特种车辆或特殊用途车辆和超限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

客货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又分为车辆、旅客、货物和客货运输车辆驾驶员的安全运行要求。 运输车辆满足安全行驶要求,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机动车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车祸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机动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有: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安装安全玻璃,设置安全门、配备灭火器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规定了机动车的整车及主要总成、安全防护装置等有关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检验方法,还规定了机动车的环保要求。

运输旅客的客运班车、旅游客车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线路、站点和班次运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者停运。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客票标明的日期、车次、地点运送旅客,无正当理由不得中途更换车辆、停止运行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的车辆运送,不得违反规定超载运输。出租汽车和客运包车应当按照承租人指定的目的地选择合理的路线行驶,未经承租人同意,不得招揽他人同乘。旅客必须持有效客票乘车,不得携带易燃品、易爆品及其他违禁品进站、乘车。

第2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市场调控

[中图分类号]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36-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货运业对四川省的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正常运转及协调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如货运组织化程度不高、货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以及与货运现代化要求日渐不适应的货运管理体制等问题。伴随着四川省构建西部经济高地战略目标的确立,必将对道路货运业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引导道路货运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是目前摆在四川省道路货运行业管理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现状分析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道路货运对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行业管理上也非常重视。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四川省的道路货运管理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在管理职能上,由单一的管理向管理、调控与服务多种职能并重转化,如建立了“96515”呼叫信息服务中心,利用语音系统提供举报、投诉、车辆救援、信息咨询等服务。

在管理手段上,逐渐形成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举的管理格局,注重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2006年及时修正完善了《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2007年及时颁布了《四川省道路货物运输管理办法》。

在管理方式上,注重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和升级,如由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牵头,积极着手组建道路运输专网,目前已完成组网工作;由省运管部门组建的“四川省道路运输在线”网站已经开通,及时向社会各类运输信息。

而且,管理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如到“十五”期末全省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业户总数从“九五”期末的37万户下降到29.1万户,有35家货运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工作,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要求分析

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面对四川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及道路货运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四川省的道路货运管理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要求。

2.1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挑战

(1)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挑战。随着四川省政府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目标的确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必须要主动适应这一目标,加快发展,为经济建设当好先行。道路运输作为四川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行业管理,使道路运输实现“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必然对道路运输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与要 求。

(2)道路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挑战。进入“十一五”以来,交通部明确提出,交通运输业要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这是交通运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由被动发展到主动服务的战略选择。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就要转变与新形势不适应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如何扭转当前“多、小、散、弱”的发展格局,实现由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业的转变,对行业管理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将不再依靠行政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的运行。对道路货运来讲,以前采用的以行政手段调控市场的许多措施将不再应用,如何转变管理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道路货运行业管理提出的挑战。

(4)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计算机、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道路货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管理当中,建立一个便捷、高效的管理体系,也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道路货运管理提出的挑战。

2.2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面临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经济发展的种种挑战,作为政府的一项行业管理,道路货运管理必须要转变管理观念,转换管理职能,改造现有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努力建立并完善一个高效、便捷的管理体系,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具体来说,应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政府行业管理的各项职能,适当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各项行业管理手段,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各项信息技术,秉承以规范求秩序、以引导促发展、以服务谋效益的理念,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上逐渐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管理体 系。

3 对完善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体系的思考

作为一项行业管理,道路货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结合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货运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完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可从发展规划体系、市场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法律制度基础、信息化管理平台七个方面进行,即“五大体系,一个基础,一个平台”,其货运管理体系框架见下图。

3.1发展规划体系

强化道路货运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道路货运行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行业发展规划指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目标,指出了行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相关保障措施,是行业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通常,行业发展规划体系由行业发展总规划和各具体管理事项的子规划组成,应体现出全局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全局性就是发展规划要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把握四川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把握道路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发展全局,把握行业管理的全局。战略性就是要凸显规划的长远谋划,提出行业发展及管理的长远目标。可操作性就是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规划脱离实际。

3.2市场调控体系

市场调控体系的作用就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运用市场准入、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调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市场结构,从而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目前道路货运市场“多、小、散、弱”以及行业集中度低的现状,笔者认为,市场调控体系的完善应主要从市场准入、企业资质评定和运力调控三方面入手。

设置市场准入的目的是依法选择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当前道路货运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以限制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数量,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过度竞争。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不仅是制定较高的最低开业技术经济条件,还应包括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服务类型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同业模仿式进入,以缓解市场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矛盾。

货运企业资质评定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促进道路货物运输业的合理分工,促进货运企业间的重组、兼并,进而推动道路货运企业成长壮大。资质评定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应结合本省实际情况,依据《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包括考评机构、考核指标、考评程序以及奖惩办法等。

运力调控是进行运力结构调整,改变运力技术结构,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根据交通部《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鼓励通过制定养路费、车辆通行费等规费优惠政策,来大力发展厢式车、甩挂车和汽车列车,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标准化的车辆。行业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依此进行运力调控,来逐步改变现有车型结构并使车辆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要求。

3.3市场监管体系

市场监管体系就是依法建立起来的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机制、稳定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监督管理体系。如果说市场准入的作用是把好进口,使符合法定条件的主体进入市场;市场监管的作用则是畅通出口,把不符合法定条件和破坏市场规则的主体淘汰出局。与市场准入相比,市场监管的情况更加复杂、工作更加繁多。其主要任务是经营资格审查、经营行为监督和非法经营处罚。

经营资格审查就是对市场内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查,把不合格的经营主体逐出市场,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时合格后来变为不合格,如危险品货运中车辆数量减少、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另一种是没有经过审查批准就擅自进入,如个体户的无证营运。只有将这些不合格主体及时逐出市场,才能保证合法经营主体的利益,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营行为监督就是对企业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管,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规范经营。针对道路货运市场经营混乱、诚信缺失的情况,交通部专门出台了《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从运输安全、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质量信誉考核。这对于督促企业规范经营、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尽快根据该办法,制定对本省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进一步对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奖惩措施等进行细化,使考核更贴近本省实际且便于操作。

非法经营处罚就是对市场内的不合格主体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应建立顺畅的退出机制,真正使那些不合格的经营主体及时退出市场,使那些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规范行为及时受到处罚,而且,这种处罚应当是全方面的,如行政处罚、取消优惠政策以及经济制裁等,而且,所有的处罚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处罚的公正、公平和权威维护市场的规范运营。

3.4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丰富道路货运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的需要,是构建道路货运市场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道路货运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应树立服务公众的观念,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行业管理部门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投诉受理。

信息服务是行业管理部门为运输经营者和运输消费者提供信息而建立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服务体系。信息是一种宝贵资源,是经营者确定经营战略、消费者做出消费选择的基础。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应不断地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地获取。

培训服务是行业管理部门为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而面向全行业组织的培训活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工作在运输生产的第一线,既是道路运输市场的利益主体,也是实践主体,只有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道路运输行业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交通部专门颁布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对如何管理从业人员、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而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最为有效及便捷的方法。行业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查本省从业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有步骤地进行实施,真正为本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好管理和服务。

为保护道路运输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好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建立并完善投诉受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投诉受理制度,不仅要有投诉电话、电子邮件等投诉通道,还要有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从案件受理、处理到反馈的一系列工作要有明确的流程,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答复,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3.5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建立的有关安全生产、安全运输的保障制度、规范和办法的总和。在交通运输追求的便捷、经济、安全等目标中,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安全出了问题,其他目标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健全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道路货运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运输保障。

安全管理体系是指行业管理部门为规范及监督企业安全生产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办法。应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定,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等,目的是督促生产主体――运输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对于特种货物运输,如危险品运输,更要从人员、车辆设备、生产操作流程等各方面加强管理,确保生产及运输的安全。

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并完善道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完善的道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运输通信与信息保障系统、运输组织与装备保障系统、应急运输预案保障、危机决策运作机制等。

3.6法律制度基础

在建设和完善上述五大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注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作为其他管理体系实施的法律制度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加强行业管理更多地表现在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这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对道路货运业的发展给予保障并加以规范和监督。

法律法规体系应包括市场调控与管理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监督及促进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法律法规体系还应涵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以及普法等各个方面。就目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立法工作。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对道路运输的立法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为地方立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立法工作。不仅要加快立法速度,还要提高立法质量,使立法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立法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立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尽快为行业管理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3.7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个完善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所必需的,是提升管理成效、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支撑。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由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公众服务信息平台组成。其中行业管理信息平台是基础平台,是信息共享和交互的中心,主要由数据交换中心以及运管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管理系统等组成,目的是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公众服务信息平台是在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交换汇总的数据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主要由道路运输公众信息网、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投诉受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目的。这两个平台在形式和所涵盖的业务系统上各自独立,而在本质和所涉及的信息上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完善的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行业管理和服务提供保障。

总之,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道路货运管理体系,是新形势下四川省道路货运管理实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职能拓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道路货运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隽志才,冯君霞.公路货运行业政府管制的变迁[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7):596-601.

第3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道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服务性产业,一直发挥着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有序开展之中,道路运输业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道路运输业来说,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道路运输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正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20xx年11月,《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确定了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主导”的发展目标,各地围绕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工作。相邻的湖北省交通厅大力推广“一查、二看、三配合、慢起步、柔进挡、中速行、缓进站”的十九字节油操作法。我省建立的河南省物流信息系统,被列为全国交通部门节能减排重点示范项目,20xx年通过物流信息系统配载货物,减少车辆空驶里程3.5亿公里,节约成品油7000万升,折合人民币4.2亿元。就我市而言,节能减排工作在道路运输行业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活动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把调整好运输结构式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运力结构向“大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营运车辆,大力发展重型柴油货车,加快货运车辆厢式化进程。目前全市厢式货车已达3131辆,其中重型厢式货车609辆,运力规模仅次于郑州,位居全省第二。二是加快中长途班线整合和普通班线的快客化、公交化整合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南阳至油田、南阳至新野、南阳至内乡客运班线完成线路公司化改造之后,停驶了富余运力,对保留的经营车辆实行统一进站经营、统一循环发车、统一票价、统一运营时间、统一维护维修,兜圈拉客、随意停靠、飙车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车辆空驶现象大幅下降,单车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使广大乘客真正享受到城乡客运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取得了既节能又惠民的“双赢”。三是科技创新促节能。一批节能科技项目通过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成功应用了先进的gps监控技术,在全市2304辆快客、长途客运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通过监控平台,将车辆的行驶速度控制在经济车速运行状态下,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按照平均每辆车百公里节约燃油1升计算,全年可节约燃油331.77万升左右,同时还减少了车辆的机件损耗。

根据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参照外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把装备准入,优化运力结构

1、认真贯彻落实交通部《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jt711-20xx)和《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jt 719-20xx),禁止新的高能耗客、货车辆进入道路营运市场,加快老旧高油耗营运车辆退出营运市场进度。

2、鼓励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技术标准,新增或更新班线客车、旅游客车时,要求达到国ⅲ或以上排放标准,引导客运车辆向大型化、舒适化、全承载方向发展,安装gps和行车记录仪、空调等设备,在达到节能标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旅客安全、舒适的乘车需求。引导货运车辆向厢式化、重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是引导企业购置重型柴油货车和集装箱牵引车辆,鼓励发展甩挂运输,加快货运车辆厢式化进程,提高运输效率。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发展brt快速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运营速度和运量,降低车辆能耗和污染。引导客运出租汽车行业使用节能车型和节油产品,适时推广新能源汽车,力争在我市出租车新增更新后,燃气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在车辆总数中占较大比例。

(二)加强运输管理,调整组织结构

强化道路运输组织、运输服务和市场监管,指导和扶持运输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

1、鼓励和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网络化运输、快速运输等先进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运力和线路资源,更好发挥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公司化管理。

2、加快客运中长途班线优化整合和普通班线的快客化、公交化整合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严格控制旅客运输结构,对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一般不投放新的运力;超过70%的,视情采取增班不增车的方法,满足运输需求,有效节约能源,达到营运效益的最大化。

3、引导货运市场主体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引进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加快引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扶持培育一批货运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弱小劣企业,大力扶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发展潜力的货运企业,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加快扩展企业的经营规模,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市场份额。三是大 力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业。以物流基地、商场、超市为依托,引导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四是大力发展货运专线和快运配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精品专线,降低物流能耗,促进快速货运和联运行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全省性的道路运输服务品牌。

(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对全市营运车辆gps监控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一个面向全市道路运输行业的gps应用管理平台,实现集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安全保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建设出租车电台服务系统。结合出租车计新增更新,建设统一的出租车电台调度服务中心,在方便市民的同时,提高出租车的实载率,降低空驶率和尾气排放。三是按照省环保局、省交通厅《关于开展营运机动车辆尾气检测的通知》要求,升级检测设备,做好机动车检测维修士职业水平评价工作,严格开展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的检测工作。

(四)组织开展营运车辆驾驶员的节能培训

要强化营运车辆驾驶员的节能培训管理工作,督促和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提高操作人员的节能培训普及率,全面提高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与操作水平,并及时总结提炼源于基层、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节能操作方法,予以推广应用。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以节油节电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活动,进一步强化宣传节能减排政策和节能知识,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宣传节能先进典型,充分调动道路运输企业作为节能减排工作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和能力,形成全行业节油节电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监督管理

第4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很高兴参加这次全市运管工作会议。20*年对运管部门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优化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质量效益年”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行风评议工作要求我们达到运输市场规范、管理规范、执法规范;还有我们运管自身原因,资金缺乏、装备落后等,所以困难之多、难度之大、任务之重、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这对运管干部职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20*年运管部门取得了可喜成绩,规费征收完成410万元,超任务5万余元,行业管理整体推动,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行业文明形象有较大改观,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充分证明了我们运管这支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不会被困难所惧,是战无不胜的,是有能力、有才智的,是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的。

20*年运管部门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为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功不可没的。在这里,我代表交通局党组向运管部门每一位干部职工为我们交通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你们的家属对我们交通工作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刚才,刘建明主任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20*年运管工作成绩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形势分析透彻深入,对2009年的工作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显示了全市运管系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按照报告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借此机会,我讲三方面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把好“势”。就是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

今年是省厅确定的“交通改革攻坚年”,要高质量完成今年确立的各项改革攻坚任务,首要任务就是对当前面临的形势要有一个综合的研究和把握,这样才能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1、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中央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拉动内需的首要位置,这为我们抢抓机遇,多上项目,加大运输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促进交通运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正在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更迫切地要求我们紧紧把握住当前宏观政策调整的时机,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争取更多建设项目,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道路运输发展步伐,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运输需求。

2、从税费改革的实施看,今年1月1日实施的费税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实践证明,每一次体制调整都给交通带来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运管机构的职能、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将会调整工作重心,转变发展方式,将会把更多的精力、人力,投入运输市场监管和培育,真正实现聚精会神搞建设、集中精力抓管理、一心一意谋发展。

3、从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看,一方面,我省机构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立足大交通、做大交通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交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公铁水空协调发展、客运“零转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特征的综合运输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将会构建更加“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今年也将全面推进,区域性运输合作将会更加紧密,行业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拓展。

4、从社会各界对运输行业的要求看,近年来,我们的行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支持、肯定、不解、质疑、抱怨的情绪都有,新闻媒体也经常对我们进行监督报道。社会的高度关注是一个“双刃剑”,处理得好,会成为我们发展的推动力,处理不好,就可能对发展造成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大决策、重大行动上都要审时度势,慎之又慎,要注意有意识地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导向,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有高度敏锐性,行动要快,处理要到位,反馈要及时。

二、履好“责”。就是要抓住重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

关于2009年运管工作,刘主任已经在工作报告中作了具体安排,我就不再重复,这里我重点就履行职责,抓纲带目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确保完成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的运管任务。今年,市政府将站场建设作为关系民生,贴近民心的“十件实事”之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开阔的思维、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有效的手段,在总结20*年站场建设管理成功经验作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创新落实的措施。在思路上,要发挥行业和地方两方面的优势,举全行业之力、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打好站场建设攻坚战;在行动上,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靠上去抓紧抓好项目的前期和审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制定前期工作实施方案,牢牢把握前期工作主动权,无论是站址选择,还是融资方案,都要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力争一次成功,少修改、少变更、少返工、少折腾,千方百计做好项目资金的筹措和计划安排,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

第二,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道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运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今年,我们要以抓住二级货运站建设机遇,要对现代物流进行调研,对老河口物流的现状、前景、管理模式、管理模块、管理体系进行一个透彻分析,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第一,现代物流业对现代工业的跨跃式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哪里,对gdp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在哪里。第二,老河口物流业的现状及前景。要把老河口物流业的现状,把老河口物流业的昨天、今天、明天思考清楚。交通部门、运管部门要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现状是什么,对整个老河口物流发展的思路是什么,支撑措施是什么。第三,深圳等地物流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第四,大交通的格局对物流业思考。如何让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综合运输体系如何打造,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我们物流行业。老河口物流信息中心如何破题。要以我们全市交通系统对物流业思考的成果,让市委市政府去决策、选择由谁来做这件事情。以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先发优势,来影响领导的决策。

第三,要突出运输安全管理。实现行业安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们要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要督促客运站把“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一个环节,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大gps、行包安检仪及车辆安检门等现代化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要将安全工作列为头等大事,带头深入运输企业、车站查隐患、促整改。广大干部职工要杜绝麻痹大意、松劲懈怠的思想,杜绝安全监管不严格、规章制度不落实的行为,坚持敢抓敢管,严抓严管,会抓会管,并做到“四个结合”:安全管理与质量信誉考核相结合,安全管理与为企业服务相结合,安全管理与推进科技进步相结合,安全管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进安全生产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

第四,要强化运输市场的监管。运管机构代表政府履行运输市场监管职能,必须坚持依法从严监管,既要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监管,更要加强对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全过程的监管;既要严厉打击违规违章行为,更要加强教育引导;既要依法采取惩治性手段,更要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约束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大力倡导遵章守纪、优质服务、诚实守信的行业新风。一是强化对运输经营场所和客货集散地的日常监管,加大维修企业、驾校的监管,从源头上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鼓励平等竞争,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二是完善质量考核体制。要把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市场监管上来,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强化对市场准入、市场运行和市场退出环节的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以质量信誉考核为重点,建立运输经营监督考核体系,规范运输服务质量,倡导建立运输行业诚信体系。

三、管好“人”。就是要从严管理、干字当头。

在队伍的管理上,我们特别强调一个“严”字,重点是要解决当前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队伍良莠不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当前体制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无所是从、放任自流等现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重点工作将会转移到市场管理上来,既管好市场,又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也是省市纠风部门今年监督的重点,要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坚决杜绝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对于队伍的管理,最关键的是要严明制度、严守纪律,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从严把握自己、从严要求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扎实、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运管队伍。

第5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交通运输是一个服务面向广、内涵丰富多样、综合性及复合型特征明显的工程类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章在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需求特点分析基础上,从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卓越运输工程师的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关键词]

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特点;培养规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振兴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自2010年6月以来,共超过200所高校、1200多本科专业加入了教育部“卓越计划”。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探索合理可行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服务面宽、工程与管理复合性强等特点,不同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办学条件、内涵与培养特点差异较大。本文探讨交通运输专业在“卓越计划”顶层设计中的培养规格问题。

一、交通运输专业特点

(一)不同学校专业定位差异明显据“中国科教评价网”2014年统计,全国共有121所院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类行业,交通运输专业主要是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领域,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运输工程师”。由于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不同,各校的专业定位、服务的具体面向差异较大。多数学校以培养道路运输人才为主,部分以汽车运用为主,少数以铁路、水路或航空运输为主。国内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虽然在通识课程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不同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组织方式上差异明显,决定了各校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设置上各有侧重,从而体现了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

(二)运输工程师复合型特征明显交通运输是一个由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参与者、运输组织等多要素组成的,受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策体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大系统,运输工程师主要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组织与调度、管理决策与分析、运营设备与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分析与决策等工作。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已远远超越工程技术问题本身,是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干学科,涉及土木、机电、信息、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协同集成。因此,交通运输专业是典型的工学与经济管理学综合交叉专业,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复合性强。与很多工程类专业培养的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或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目标相比[1],运输工程师应该属于“设计+服务”复合型工程师(Design&ServiceEngineer),或者“技术+管理”复合型工程师(Technology&Man-agementEngineer)。

(三)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社会关注度高,科技进步快速,知识更新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四个交通”发展。适应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高校应培养一大批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富有开拓与创造精神的高质量卓越运输工程人才。因此,培养卓越运输工程师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卓越运输工程师培养规格

基于交通运输专业、运输工程师的特点和卓越工程师要求,笔者认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学生事业发展需求,面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培养具备坚实工程知识、较强工程能力和较高工程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运输工程师后备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特点,提出了卓越运输工程师“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的三维度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一)工程知识维度要求

1.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主要指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学。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建立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2.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其内容广泛,是研究人的主观精神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的科学,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将工程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是实施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根本途径。工程文化是工程活动潜在的灵魂,是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有关理念、思维、决策、行为的规则,包含工程科学文化、工程思维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伦理文化、工程价值文化、工程艺术文化等形态。树立工程文化理念,把握工程文化的规律和特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内涵,并在未来工程与管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交通运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制图、电子电工、工程力学、信息控制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应用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是所有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理解工程科学、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方法论。

4.经济管理知识。交通运输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服务性、公益性、生态性特征,与其它工程专业相比,运输工程师须掌握更为全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分析、管理决策方法论为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管理学、运筹学、工程经济、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预测与决策,以及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知识。

5.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分为共性和特色两大类,是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宽口径、特色化”交通运输人才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一体化、集约化、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共性专业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基石作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大交通运输”概念,掌握交通运输规划、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特色专业知识是各校根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如客货运营组织、港站枢纽规划设计等),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如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前沿等),针对性地设置的专业教学内容。

(二)工程能力维度要求

1.基本工程能力。基本工程能力是对所有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多领域技术与管理协同集成、发展快速的行业,终身学习能力是运输工程师适应行业进步、未来事业和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是各行各业优秀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人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能力表现。现代运输工程师工作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善于用人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沟通合作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桥梁和纽带。运输工程师的大量工作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沟通、协调具体工作。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工程师,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运输工程师除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外,更要强调掌握工程图纸、技术文件等专业交流表达方式,以及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

2.专业工程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指运输工程师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和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维护等初步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能力,是各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的集中体现。如以道路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道路运输系统规划、道路运输枢纽场站设计、道路运输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轨道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枢纽与场站设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水路运输为主学校侧重港口生产组织、航运生产组织等能力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学校以航空旅客运输组织、航空货运输组织、机场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综合工程能力。综合工程能力主要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秀标准,体现了各校办学优势特色。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求真、公正和反思的思想态度和精神气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被诸多国际知名大学确立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唯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工程师才能具有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才能独立地思考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趋势。教育和事业成功都是个性化的过程。在多样化、快速化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不再等于工作,具备专业技能、创业素质、自身独特资源的大学生应是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还应成为工作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是与学术的、职业的通行证并重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展,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也是终身教育时代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主要是由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3]。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指了解各国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环境下善于交流沟通、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团队合作[4]。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运输工程师,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也是“卓越计划”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危机应对能力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交通运输是公共安全和危机事件多发的行业,重大交通运输安全和灾害事故常造成人员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引发社会利益群体的冲突。掌握突发事件和险情预防与应对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素养维度要求工程素养指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等综合素质,是体现“全面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在继承传统工程师基本素质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求。现代工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创新性、社会性特点愈加突出,工程教育内涵也向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拓展,并与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融合发展。

1.工程精神素养。工程精神是人们在工程活动过程及成果中,凝炼和升华出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它从根本上影响工程师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工程精神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卓越工程师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精神是永恒的,具有时代特色,并蕴含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运输工程师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在工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与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公众安全、健康及福祉为最高价值,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众、生态环境、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负责。

2.工程意识素养。工程意识,是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和客观世界、工程规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觉察水平等自觉性的意念、思维和精神活动。工程意识是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来自于真实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养素质之一,也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具备较高工程意识素养的工程师,才能辨析复杂多变的实际工程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合理、可行、经济、简便的解决方案,具备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工程意识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代社会中,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现代工程意识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人本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职业健康意识等。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人本意识要求工程师应当具有人本情怀和人道精神,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活动中,要尊重人的价值、权利和利益,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局意识要求工程师要有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和战略眼光,追求系统整体优化。效益意识要求工程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树立成本、效率、责任理念,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安全意识反映了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对自身、他人和设备安全的重视程度。交通运输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发展“平安交通”直接关系到重大公共利益。交通运输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行业,又是服务公众便捷出行的消费行业。良好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是运输工程师追求卓越的前提。良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工程师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发展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职业健康意识是工程师预防职业疾病、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能在各种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主观条件。

3.人文身心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与科学素养同等重要。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情感、健全的人格修养、成就事业的自信心、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支撑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身心健康状态是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生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健康的常识、培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第6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措施;安全生产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transporta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with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adiant emitance is improving, reflected in the transportation on specific performance: traffic jumps, transport vehicle load increasing, overrun, overload of large vehicles jump, speed increase soon, the cargo turnover acceleration phenomenon, road transport on the highway bridge traffic capacity and bearing capacity put forward more and more requirements. The current highway pavement strengthening maintenance, reinforcement, accelerating technique of the old bridge reformation, perfect facilities along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to work.

Keywords: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easure; safety production

中图分类号:F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公路的养护管理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其养护管理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措施比较到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结合各地方养护实践,制定并创造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养护管理措施、规范、制度及考核方法。(2)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既有专业管理型机构,也有综合管理机构;既有单纯以管理为主的养护机构,也有自设施工队伍的养护机构。(3)人员素质比较适应。随着公路通行时间的增长和国内外信息交流的加强,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国资源配置。(4)机械配置比较合理。各地方养护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养护设备的国产化、专用化、小型化。这些设备投资较低、技术要求也较适宜、使用效果好,同时还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

1.2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落后

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管理体制不顺

现阶段,我国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号的管理体制,即使改制为企业的高等级公路公司,其经营模式仍然没有跳出束缚,不能适应高等级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这些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3)机械配套率不足、科技含量低

一些高等级公路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另外,一般情况下公路以养护、畅通为主,转移到以安全、舒适、快速为代表的道路运输保障系统和以临近、通讯、收费为代表的信息跟踪系统两者并存的格局。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发挥效能。

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及工作内容

2.1日常养护的基本要求

(1)预防性。日常养护维修必须有目的、有预防的进行,经常、定期的检查。按时保养、及时维修。

(2)安全性。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必须遵守有关的安全规程,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尽可能采用安全性高的养护作业方式,尽量减少对通行车辆的干扰。

(3)偶然性。对公路运营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必须尽快予以处理,排除。防止影响行车安全,确保交通畅通。

2.2养护管理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完整的桥梁技术档案。对桥梁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和保存桥梁档案资料是桥梁养护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资料的内容包括:桥梁的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和水文勘探资料、竣工验收资料、检查记录等。

(2)桥梁安全防护。桥梁的安全防护主要是指大件运输车辆、超重车辆通过时的保护措施以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对桥梁的保护。

(3)桥梁检查。通过桥梁检查可系统掌握技术状况,及时发现桥梁结构产生的异常或损坏。检查方式主要有经常性检查、定期性检查、特殊性检查。经常检查是对桥面设施和附属构造物的日常巡视,及时发现缺损并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查是按规定周期对桥梁主体进行全面的检查;特殊检查则是当桥梁遭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的检查或对桥梁的专门检测。

(4)维修与加固。桥梁的养护维修是指桥梁日常性的养护,是防止缺陷的产生和扩大,保证桥梁处理完好状态。加固是通过加大桥梁构件和对重大病害进行彻底整治来提高承载力。

桥梁养护的安全生产措施

为保证安全生产,进行养护作业前,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专职养护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制定严密的养护安全保障方案、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保通方案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好全体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必须按作业控制区交通控制标准设置相关的标志,标牌,并指派专人负责维持交通。标志、标版以交通部JTGH30-200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的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布置图摆设。

第7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政道路是城市的血管,其通畅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市政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市政道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平坦舒适的道路不仅利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同时也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

一、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1、环境保护要重视

在城市交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车辆所排放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噪音的干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噪音和废气的排放,成为了流动性的污染源。所以,道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要重视交通分隔带、自然地形以及道路性质,使它们合理的结合,让绿化能够加强。

2、道路运输要具备经济性

道路运输中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道路工程中时间的节省、交通的运输费用以及工程的综合费用的经济性等因素。在规划道路设计时,其主要目的是用较少的维护费用和工程建设费用,节省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的和提高服务效果。所以,道路设计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公共设施、街道建筑以及道路等布置要进行综合考虑,有必要按照交通流量、流向、性质的特点,并结合其现状和地形合理的选择断面和布置线路,让道路线型流畅,让车辆保持较高的车速,合理的分流车辆,让中途停车或者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同时使通行能力能够变大。一些次要的道路车流量较小,可以适当降低设计标准,但应更重视现状和地形,这样才能够将工程费用节省下来。

3、交通的速度与安全

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是道路的技术性指标。车速具体是多少,直接影响着交通与道路的技术质量和水平。按照道路的性质和城市的规模来分析,路段的行车速度要适当的拟定,这样道路交通在流畅性上和安全性上,就能够得到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想要达到较高的水准,不同的车辆一定要接连不断的进行分流行驶。所以,立体性要妥善布置、平交道口的交通要合理的组织、交叉口的间距要适当的放大以及道路的性质要合理确定,要力求将车流和人流分隔开,让行人和车辆能够各行其道,这样的方式会将道路的通行能力提升,交通就会安全且通畅。

二、市政道路设计中常 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设计思路的问题

国内对于道路的设计往往只是单纯地考虑一条线路的车辆通行能力,而忽略了建设城市整体交通的协调能力。很多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只考虑到道路结构、路宽等路面因素,单独看确实能保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自按道行驶,并且路面宽度足够保证车辆通行,从而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以及道路交通能力。但是在道路通车后,实际情况不仅仅是车辆单纯沿着道路行走的问题,还有和相交道路汇聚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过市中心的街道,在部分交叉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相互影响,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车辆、行人因相互干扰而无法快速行驶,还会因为大量车辆、行人的滞留导致道路行驶的安全性下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道路设计时应该摒弃传统交通道路设计思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利用主干路和支路的分流作用,以路网的概念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完成道路设计工作。

2、纵断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纵断面的设计是道路设计的核心,也是整个道路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对于纵断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如果两条等级相同的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两条道路纵坡的角度不变,而改变他们横坡的角度。对于横坡角度的改变,主要是根据纵坡道路的横断面来确定改变哪条道路的横断面。一般是改变较小的道路,并令其横断面与另一个道路纵坡一致。(2)如果两条等级不同的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主干道路的纵断面和横断面不变,改变次级道路横断面,使其渐渐与主干道路的纵坡面一致,以保证交叉路口两条路面合理过渡。(3)排水问题是道路设计中一项重要问题,在发生降水时,一般都是通过纵断面的设计,使雨水汇聚到一起,并且在汇聚处设计雨水井,并且雨水井的设置要同地下排水系统相连,从而保证雨水能够顺利排出路面。(4)在交叉路口的纵断面设计中,至少要保证有一条背离交叉口的道路纵坡,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排水。

3、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常见问题

由于道路路面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对于横断面的设计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横断面的标高就解决全部问题。例如,在传统设计规范中将自行车车道宽度定为1.5m,但是经常会出现自行车运载的情况,或者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不一。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自行车超车的行为,由于自行车道较窄,需要占用机动车道进行超车,这样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一些城市采取人非共板的方式保护行人安全,但因为无法超车而使得整条自行车车道的交通都处于缓慢的状态。因此,在进行横断面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各种情况,保证交通行驶的速度和安全。

三、完善市政道路设计的建议

1、系统性

在开始道路设计时,首先应重视这个区域城市环境建设的规划。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运用这个系统论原理。根据城市规划了解清楚这条路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定位。摒弃以往景观设计中拼贴、见缝插绿,只看局部,不看整体,缺乏系统的设计方式。要把这条路融入整个区域的绿色网络之中,进行系统的分析。

2、遵循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好生态设计

充分了解区域规划和道路周边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才能使景观创造达到各种因素的协调,尊重物种多样性的存在,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并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与再生。道路景观的创造和景观序列的划分,应结合周边环境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展现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各种人的感觉要素形成各路段的景观特色及复合多样的景观框架。通过景观的创造和拓展,丰富和扩大目标范围,创造连接各城市或节点的城市绿色走廊和网络。

3、寻找与发现地域的特点

在设计之前,应对现场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道路周边自然形成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和现有的建筑景观摸查清楚,并找到其特点。特别是对自然的山林、湖泊、田野要进行分析,在设计中把它们有机地融入道路景观之中,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和谐共生的生态走廊。

4、城市道路绿化

城市道路是联系城市节点的交通网络。其功能比较多样,有车行为主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有以人为主的步行街等。作为设计者都应该遵循城市规划的要求,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种植的要求,系统地分析此路周边的地块功能,解决好此路段的人群所需要的功能,在此前提下创造好的景观和绿化设计。

5、城郊道路景观的设计

城郊道路的功能是满足人们搭乘机动车往返市际之间,其特点是穿过大量山林、田野、湖泊、村镇、农庄等地块。由蜿蜒的平曲线和起伏的纵曲线组合形成一个使司乘人员心情愉悦,能体会到动静之美的行车环境。

结束语

道路规划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市政道路建设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所以在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时要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要根据科学理论,根据城市自身的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姜雅琪,蒋灵翰.道路工程设计应注意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09(01)。

第8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从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情况,借鉴国外交通运输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对未来我国加强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现状;国外先进经验

新千年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各种交通工具尤其是私家车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能够承担的商品。这种情况下,城市现有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交通压力已经成为摆在很多城市眼前的重要问题。由于城市的规划和道路的修建是一项复杂又耗费极大成本的活动,所以不可能根据交通压力进行实时的变化。因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成为了当前摆在中国众多城市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1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概述

城市的公路交通运输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各种基础设施,例如城市的道路、轨道、隧道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各种交通的控制手段,例如各种指示牌、红绿灯和交通警察管理系统等等,第三个层次则是最普遍也最重要的就是城市的客货运输系统,主要以各种交通工具为主。要想解决城市交通运输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而不能仅仅控制第三个层次。影响城市公路交通运输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城市的定位。城市定位为工业城市、农业城市、旅游城市或者是交通枢纽,对于城市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第二是城市的规模。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交通问题就严重。省会城市会比一般城市交通问题要多;地级城市会比县级城市交通问题要多。第三是人口数量。某些规模较小的城市由于人口非常多,导致城市交通压力甚至超过了远比其城市规模大的城市。

2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现状

我国共有660余个城市,城市的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交通运输压力也各不相同。总结出我国当前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第一,城市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压力增长不成正比,路少车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城市的通病。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但是即便基础设施每年都在进行必要的更新,由于公路修建、概念牵涉面是极大的,根本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仅仅对城市交通压力起到缓解的作用。第二,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并没有形成。当前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置专门的公共交通运行线路,在很多大城市都已经出现“BRT”(城市快速公交)。但是BRT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总有车辆占据快速公交专用道路,二是快速公交线路大多数时间是被闲置的,这使得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第三,城市交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仅凭城市基础设施和人们的自觉是远不能达到城市交通运行的基本要求的,城市交通管理人员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交通管理执法乱象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较为频繁,在当前依法治国的精神下,这一问题的解决也能够极大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

3国外先进经验分析

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主要借鉴的是世界上著名的解决交通问题较为合理的几个城市。

3.1新加坡模式这个城邦国家控制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限制汽车数量。具体来说就是进行收费,当汽车行进到城市的特定区域内就要进行收费,以此来限制汽车的数量。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因为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较小,需要用这种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3.2伦敦模式伦敦采取的是二元的解决方式,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伦敦采取的是建立立体的、智能的城市交通网络和对道路进行收费双重措施来控制城市交通。具体来说,伦敦政府在城市内设置了丰富的交通枢纽站,并且为公交车设置了专门的车道;在城市内采用一卡通制度,无论是公交车还是轨道交通都适用通票;运用了先进的技术,采取了智能化的道路流量监测、公共交通车站管理制度等等。

3.3温哥华模式由于加拿大地广人稀,所以交通压力相较来说要小很多。其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主要是靠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规定行人优先、校车优先等原则。当然,仅凭制度也是远远不够的,温哥华政府建立了较为灵活和先进的信号灯系统,并积极倡导“拼车”,以缓解车流高峰时期的交通压力。

4未来我国城市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

我国的情况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都有所不同。人口压力和社会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是当前制约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城市的通病,未来我国城市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4.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主要依靠的仍然是行政管理,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仅依靠《道路安全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下,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也应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制度确保该事业的正常运转和问题的处理。

4.2建立立体的、智能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起立体的、智能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时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交通运输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体化、智能化是未来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4.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城市交通运输管理队伍,并且做好各项监督,使城市交通运输管理能有较好的成效。归根到底,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还是应当落实到人,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活动,因此,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做好各项监督工作就成了当前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4.4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采取诸如公路收费、限制汽车数量等手段,综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尽管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国外很多先进的经验还是可以值得借鉴的。当前我国人口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都过大,想要在短时间内一劳永逸地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步走,逐步解决摆在国家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交通难题。

4.5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让人民群众都能够为城市交通的发展贡献力量,杜绝城市交通运输陋习和违法违规行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交通运输归根究底还是要为人民群众使用的,所以一定要将构建人本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理念,改善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流程,与此同时加强对交通运输的控制和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本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5结语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必须从城市规划、道路修建和城市管理者的前瞻眼光多方面考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出必要的硬件设施。但是即便有再完备的道路运输硬件设施,如果不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的话,城市交通问题根本无从解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辆数量还会逐年增加,这就需要自上而下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都改变观念,积极地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培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域中电子政务若干法律问题分析[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宏伟.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45.

第9篇:道路运输安全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交通 可持续发展 路政管理机制

一、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于交通领域来说,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促进人类居住区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存在形式有:土地的利用与交通运输规划相结合,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及合理利用,如何发展改善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以及非机动车辆运输方式等等。本人认为具体理解应如下:

1.建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提供对区域空间合理支撑框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同时减少碳成份存在,为人类的低碳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对于防灾抗灾的可靠性成为交通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条件。

2.通过规划手段实现交通系统的总体协调和优化,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并将交通建设作为用地规划和城市体系规划,实现交通设施规划与国土规划实施过程的调控支持。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以铁路运输为主要方式得以转变,而空运和水运等形式的成本较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成本核算与产业政策的调整,一些高新技术产品、高时效产品的出现要求物流的流转,以快捷、方便、短时间的门对门服务,因此以公路运输的发展模式成为发展的重要模式,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其重要地位。同样,对于公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缺乏的,特别是在主要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运输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设施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人民的需求,我国的运输网络密度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将不断提高,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而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合理做好国土资源的规划和使用显得很重要。

3.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实现交通模式的合理结构,通过需求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采用政策手段促使交通行业的技术更新,优先推广、节约资源,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有责任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结构和布局,有责任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颁布和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形成政策的引导和制约,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相比较一些欧洲发达国家,我国政府机构在制定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不够健全的信息系统、分割的管理体制、突发事故的联动处理机制以及不够畅通的专家沟通渠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终将阻滞交通的发展方向,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政府的调控职能。

4.交通领域对于研究的方向、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更高层的新课题,因而支撑道路交通建设的科学研究内容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技术方法比重在下降,对新技术学科的研究正在迅速提高,并将逐步得以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了,不仅需要满通的要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交通规划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重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研究交通规划。规划研究的内容在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资源。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存在待以解决的诸多问题。

5.积极改善合理的运输方式,改善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状况也是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又一要求。交通的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得以关注并解决,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模式,多年的实践说明,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在交通规划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正在形成。降低噪声的防治,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采用废旧材料进行道路建设得以高度重视。如将废钢渣、煤灰等工业废料作为筑路材料,以及旧路改建中的废旧沥青的再生利用,对于这些的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合理的规划布局交通环境,既减少了污染环境的现象,减少了污染物质的碳氢化合物,又符合了低碳生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

6.加强和完善交通领域的法制、法规和规章的建设,有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畅实施。当今的诸多法律、法规,都是在交通领域行使执法权利,完善执法程序,如《公路法》、《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行政许可法》等等,都是交通领域里实施并运用的。

二、路政管理机制探讨

在交通领域里,公路路政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重要课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重点谈谈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及如何提升工作的效能。

依法治路,是履行路政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有效地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为广大运输业主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的出行顺畅服务,对公路运输的要求得以空前提升,为此路政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要部署提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路政的管理体制,强化路政管理工作处理好路政管理工作与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关系,以及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等现实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成为路政管理工作的中心。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结合目前形势,认为公路路政的管理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政管理机制的存在不明了

路政管理体制就是路政部门的设置,是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具体体系和组织制度。而路政管理机制就是路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体系,是路政工作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而路政管理体系担负着公路路政部门的管理工作,他推动和保证着路政行政管理方面,如涉路施工的行政审批与监管、超限超载车辆行驶公路、损害公路路产案件以及公路建筑控制区的维持和保障等几大块行政管理内容的依法,有效地协调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管理机构,使路政管理工作能够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并且要积极探索路政管理新机制、探索新路子、研究新对策、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这些制度来管好路、管好人。随着交通领域的多方位发展,给路政管理工作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加强公路的路政管理,不仅是巩固建设成果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城乡出行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所以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的长效机制尤显得更为重要。

(二)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有部分群众明知违法却故意为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及《道路安全法》等诸多法律,法规都对公路路政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还是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主管机关和我们的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还不到位,部分群众不知法、不懂法;另一方面是有部分群众知法不守法,所以才会有在公路上乱堆乱放,乱搭建的习惯,违章的堆积物,公路两侧建筑红线以内违章建筑的情况较为严重,甚至有的占用公路打粮晒粮,诸多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车辆出行,甚至危及交通的安全,存在安全隐患。更有严重情况是恶意破坏公路设施,任意在公路上挖沟埋管,造成严重的破坏,有地拆除公路标示,还有的让挖掘机、推土机覆带式机械上路行驶造成了路面的严重损害。针对这些情况,一要依靠政府及主管机关与路政管理者协调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把法律法规及某些违法事实渗透到老百姓中去,让他们做到懂法、知法、守法;二是要加强公路路政管理机制的有效监管,加大惩处力度,杜绝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的情况发生,以达到教育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有效地保障路产路权。

(三)公路路政管理机制的内部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

内部管理机制的长效性不仅是各种规章制度到位,最主要的是指提高路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每个执法者业务素质,不仅是当前路政工作的需要,也是交通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路政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路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是不适应路政管理发展要求的。对路政执法人员应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对于新进入的路政人员要严格把关,要采取考试、考核、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方式吸收优秀人员,充实路政队伍,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树新形象。

(四)公路路政管理的机制的外部管理机制与职能部门“脱节”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