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

第1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存在的瑕疵和不足,认为初中数学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要正确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体系的编排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2.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基础数学教学发展特点;3.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编排上的合理性。笔者试以华师大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对概率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作一番探讨。

一、要正确处理分步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关系

从总体结构上看,教材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时,把握得欠全面,造成了“螺旋有余,上升不足”的格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第三学段)概率的具体目标,比小学高段(第二学段)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高出不少,这就是初中阶段所要实现的上升幅度。针对概率的具体教学目标,教材采用分步达成目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分步过多,分级过细。华师大版教材对概率教学内容的编排——七年级上:可能还是确定;七年级下: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八年级上:用概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八年级下:机会的大小比较;九年级上:概率的含义,概率的预测。这样造成了过多的重复,甚至与第一、二学段也有重复,缺乏层次感,缺乏递进性,使有些“螺旋”叠加缠绕在一起,其症结在于没准确把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割裂了逐级与递进、螺旋与上升的联系,出现了教学进程“又慢又费”的情况,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概率及其思想其实设置两组、至多设置三组螺旋就可以达到目标,不必设置四组、五组,为“螺旋”而“螺旋”,为分步而分步。

另外,在运用螺旋上升原则时,一要有一种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的东西(不妨称之元认知)统帅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对概率,不妨把“研究随机性现象”“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一学科研究范畴作为编排主线。二要使每一组螺旋有头有尾,能自成较完整的体系,前、后组螺旋间要有联结的纽带。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思想,但这并没有否定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必要性。现在教材以交叉编排方法为主,其实交叉编排方式仍是要顾及内容体系的,仍是讲究系统性的,只是为适应学生认知特点而采用交叉编排。如果螺旋结构不完整,前后螺旋衔接性差,反而会出现诸多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交叉编排方式也定会失去适应性和亲和力。还有,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其成立是有条件的。合理地运用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螺旋之间上升的幅度过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可见,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刻意套用这一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要正确把握概率概念的提出时机

从概率概念的提出上看,教材延误了时机。教材到九年级上才提出概率的含义,真是令人费解。其实,现在的初中学生,即使学校里不学概率,已有“可能这样,可能那样”“某某同学有很大实力当选班长”等生活经验,也往往在媒体中接触过“概率”一词,何况,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内容,所以在初中阶段,概率概念的提出不宜过迟,宜在七年级、八年级之交提出为妥。因为此时,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并对概率的实质和实际背景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体验,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概率概念的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可见,概念具有一定的统摄性,何况概率是一个中心概念,只有适时地进行概率概念教学,才能“一览众山小”,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可能性”“机会”的含义。概念还是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并不妨碍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发挥,照样可进行合情推理以及其他瞬间性思维活动。古人提出“不悱不发”,要求我们不可“不悱而发”,也不可“悱而不发”。这套教材在概率教学中却出现了“悱而不发”的情况,这样会妨碍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义务教学阶段,概率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处于“犹抱琵琶半遮脸”状况,是很正常的,到了初中阶段,教材虽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迟迟未闻“大珠小珠落玉盘”,影响了教材编排上体系结构的和谐,不利于学生便捷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三、要正确处理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教学中,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发挥高明的组织者,高水准的合作者,高超的引导者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教学设备设施,的确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活动成为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但教材太器重实验概率了,有过分强调实验概率之虞,且实验概率的实验缺乏新颖性,“抛硬币”一抛就是三年,“掷骰子”一掷也是三年。

其实,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灵活,贴近初中生的真实世界,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增强概率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以教材编排概率教学内容时,在拓展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和空间上,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实验概率层面,可多创设与概率意义有关的新颖的情景,可创设一些新颖的试验;在理论概率层面,也要有机地渗透有关概率的思想和方法,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完美结合。具体编排上,七、八年级宜以实验概率为主,九年级宜以渗透理论概率为主。如果教材一味用试验来呈现教学内容,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不灵活。

另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制定超出他们现有水平、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准则,这也要求在概率教学中,正确处理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增加概率探索性实验的形式,并在时机成熟时加强理论概率的渗透。

华师大版教材是出版较早的课改教材之一,其中存在瑕疵和不足是难免的,客观上,为编辑同类教材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一线教师认为编写或修订教材时,应力求避免以上种种缺憾。总之,教学内容的编排要遵循课程知识系统的结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自然,概率教学内容编排上也应体现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119,40

第2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版本繁多、涉及内容丰富。尤其作为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让不同专业、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无疑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即使有合适的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把握又成为保障教学效果的难题。本文对公共课应如何筛选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见解。

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邢台学院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及时开设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公共课。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有很多急需改进之处,比如师范教育涉及文、理科不同专业,各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相差悬殊,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学中教学进度难以把控,重、难点内容难以及时巩固与深化,高水平学生“吃不饱”、低水平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严重。如何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通过学习同一门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原则

目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内容丰富,版本较多。作为公共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专业方向多样性的要求,又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内容设置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课程目标一致的原则。作为高校师范教育方向学生公共的必修课程,教学目标相对统一,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后的提高。通过学习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和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设计和制作多媒体。

2.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的原则。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版本更新迅速,教学中应依据最新版本更新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

3.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尽管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界面设置有一些共性,如都有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等设置,但仍有自身独特的制作思路。学习不同的软件要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思路与学习技巧,内容设置应依据各专业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4.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内容设置必须为不同兴趣、不同潜力水平的学生创设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知识系统性的原则。课程内容在组织中要避免零散与无序状况;要遵循课件设计制作的整体思路,前后协调一致,目标明确。

6.整合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协调性及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7.可扩展性原则。为各专业学生的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与超链接。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前期准备知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介绍及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后期处理三部分。

1.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前期准备知识。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趋势,多媒体课件成为课件制作者的追求,它以丰富多彩的静态或动态图像、悦耳的音乐、动听的解说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善教学的信息交流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者必修的内容之一;多媒体课件不仅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发展,而且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课件制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用传统的思想制作出来的课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人员必须进行多媒体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编辑是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采集素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质量。如何进行素材采集与编辑同样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件设计制作准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媒体元素,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了解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与应用,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内涵,能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规划化与设计;能够对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获取、编辑与处理;教会学生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思路与整体理念,激发他们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欲望与激情,培养他们课件设计制作中的创新精神,为课件制作实战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2.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介绍。目前,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软件多种多样,设计思路各不相同,按照对多媒体素材的安排与组织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基于页面、基于图标和基于时间的工具三种类型。基于页面的工具从简单实用的Powerpoint、大众化的方正奥思到基于网页的Frongtpage和Dreamweaver等多种创作工具;基于时间的工具最典型的当属Flash动画创作工具;基于图标的创作软件的典型例子是Authorware,它是将各种素材编辑整理并集成为交互式软件。

面对如此众多的软件,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与偏爱。哪种软件既符合教学需求,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课件制作能力的教学目标。选用的软件能否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公共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公共课学时要求,在不可能对所有软件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内容采取选修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学习课件制作思路、了解课件制作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各种软件的特征及制作要求的情况下,依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选择一种软件深入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本专业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方能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种课件制作工具的操作技巧,并能依据课件制作理论与制作规划脚本形成课件作品。

3.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后期处理。课件的制作过程包含了很多方面,不仅要在初期进行课件结构设计、脚本编写、编程,还需要对课件的外观进行统一设计,对课件的运行调试和优化,以得到高质量的课件产品。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后,需要对所制作的课件进行后期处理。

多媒体课件后期处理的主要任务是美化和优化课件,美化课件的核心内容是定位课件的风格。决定课件风格的主要因素有课件的界面布局、颜色的搭配、课件的特色标志、导航与目录的添加、声音特效等。任何课件都需要根据演示内容决定其风格与形式,因为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和演示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资料,对用户的输入也进行了较多的处理,这些无疑会影响课件的运行速度。因此,需要对课件的性能进行优化。课件性能的优化包括课件的运行速度优化、课件在网络上运行时的优化、增强与用户的交互、课件表现艺术的优化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课件的外观设计、运行调试和优化等方面有所掌握,以及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另外,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在灌输理论的同时,相应的实验必不可少。如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加工实践,各种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训练,课件形成作品后的后期处理实训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意义与实质。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学生课件设计制作的信心和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自信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5-0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学硕士培养可以追索到1953年建立的石油地质与勘探学科,当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后,1981年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和应用地球物理硕士学科点,同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针对企业在职人员招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且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本文以《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的组成及其知识结构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领域是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工程评价和工程设计的学科领域。为了体现培养特色,我校地质工程领域主要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中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及工程规划与管理。本领域与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相关。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独立教学,仅地质工程专业当年学生数位33名,2010年为68名,2011年将达到98名,涵盖了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和油藏工程等多个培养方向。从表1可知,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学术背景非常复杂,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超过30%,如果按照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必须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组成情况,仔细分析学生们的来源、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因势利导地开展课程教学。

表1 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009~2010年级学生数和培养方向组成情况表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并编写试用教材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三段式”培养,即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是学生们在研究生攻读学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弥补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关键阶段。经过调查分析,与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相关的课程和专著教材种类繁多,不下几十种,但有的只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有的却只适合于职业或中等专科的教学,介于两者之间的教材还没有,为了保证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明确学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知识衔接,确定《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避免课程间知识的跨越和重复,准确定位课程内容,强调其中知识的工程背景及应用,编写适合于地质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专门教材《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专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先修课的前提下,了解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油气藏评价阶段油藏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油藏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1)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概况;(2)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法综述;(3)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4)评价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5)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6)油气藏开发地质的工程问题研究;(7)现代油气藏管理的基本知识分析。

三、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环节教学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陷入“学术型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基础理论,应用型研究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的尴尬局面。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在《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多年的科研工作,在对科研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五个案例,包括(1)评价阶段油藏描述研究;(2)关键井及测井解释模型研究;(3)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4)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模式研究;(5)成熟油田现代油藏管理理论与实践。分别与教学的各个章节对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一到生产企业就可以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需要,通过与回校的学生们的反馈来看,效果颇佳。

四、加强自信心教育

从2009年的研究生招生报名到面试阶段,不断地可以听到学生们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在哪?学制有没有区别?培养方案是不是一样?将来就业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等等问题,虽然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也是我国研究生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或者说,学生们自身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因为他们知道,面试的时候老师们要他们承诺,考试的分数不是太高,将来做论文不能跟着导师要去企业工作站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缺失的严重问题。笔者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前也曾做过类似的调查,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感到不太适应,也有的学生感到前途不定,因而缺少信心,应该说这些现象基本反映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对自己学习和发展,以及未来人生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严重问题。高校的重要职责在于育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也不允许歧视他们,那么,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并不可怕,关键是教育者要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为本,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在积极肯定和不断激励中唤起他们人生的希望和发展的自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人生豪迈。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任何教师都可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这是作为教育家的自信,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心里或多或少有种认为他们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的感觉,但并没有认为他们不可造就。而是要求学生们积极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继而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消除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偏见,坚信天生他才必有用,把教育者的信心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自信,以崭新的人才视角唤起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展的自信,启迪他们以实际行动发现自己的潜质,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奋发向上,不懈追求。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会是一个层次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无论高等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便一个社会的人都是博士毕业,也不可能大家都在一个层次上,都做一样的工作。而且特别强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要强化自己独特的发展机遇意识,走另一条成才之路,唯有自强不息,充满自信和毅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一味地与“学术型研究生”去比较,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

另外,树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自信心,还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目前,我校有企业工作站40余家,每年企业都会到学校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定研究方向,学生们自愿选择。学校也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从每个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学生个人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倾向,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化和就业指导,以鼓励为主,积极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转变学习、就业观念,去社会这个大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1号.

[2]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2009]2号.

[3]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宋丹,王国红,邹积岩.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8,(4).

[5]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6]别教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7]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8]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10]周位彬.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自信心教育与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11]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

[12]刘廷章,郑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团队探究方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1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第4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语言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0-02

学前班幼儿多在五至七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语言发展的特点是词汇量迅速增加、使用的句型较多且语句较完整、能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由原来的自发口头语言学习转向自觉地和有目的地学说话时期,因此,这一年龄期被认为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年龄期”。重视学前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本族语言的词汇、语法及语言形态结构,而且对促进儿童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提升个体综合素质亦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多数学前教育机构语言教育的现状却存在单班幼儿数量太多、语言训练时间太短、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结果是每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学习的机会,语言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持续得不到发展,孩子不敢于也不善于表现自己的需要,将变得内向、孤僻、忧郁,从而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极为不利因素。

重视对学前班孩子的语言教育绝不是照搬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学前儿童的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很可能是暂时的,如在教师刚刚准备就这一事物或现象展开时,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同时每个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又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一特点,在语言教学过程应设置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刺激,让儿童在看看、听听、摸摸、闻闻、说说中轻松自然地学习语言:应充分考虑到学前幼儿正处于从自发语言学习向系统语言学习过渡期的特点,语言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不要一就而僦。也即学前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即具有幼儿园保育的内容,同时又要有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使学前阶段的语言教学具有即不同于幼儿园,也不同于小学教学的独特性。这里笔者就学前班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谈几点经验性的做法。

一、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学设计

由于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内容主要不是间接经验,而是幼儿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感性认识。儿童的一日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手、吃饭等活动是生动的、感性的,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又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积极的、生动的反映活动,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喜欢,也易于接受。

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中,出现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为了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这两个新词的词义,老师在教这两个新词前,组织了一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建构游戏活动,即“小小游乐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事先把雪花片、建构积塑、剪刀、数字玩具、塑胶动物、拼图、胶泥、彩笔等放在桌上,让幼儿自由选择去做,在同一时间里,有的小朋友什么都想做,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什么都没做好。有的小朋友专心致志地搭建出了一座座楼房、汽车、动物,还编出了动听的故事。这时,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互相参观各自的“成果”,即要看失败的“成果”,也看成功的“成果”,注意让幼儿体验“三心二意”所造成的失败感受,并分别让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玩时的心理活动。然后,才向小朋友们讲解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词义,这样幼儿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较快地理解了“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词义。后来正式讲《小猫钓鱼》课文的时候,老师向幼儿提问: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后来又是怎样钓上鱼的?幼儿都能很快用两个新词回答了问题。紧接着,老师又让幼儿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学习要一心一意,才能学会东西。”还有的小朋友说:“因为我一心一意做纸花,所以我的纸花做得最好。”同时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反复出现的,如能抓住日常生活活动契机进行语言教育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穿衣时要孩子说出衣服的名称,在散步要孩子能描述各种事物等。把新词与游戏活动或一日生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常能较好地帮助幼儿更快掌握和理解其词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游戏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学前班学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喜欢在游戏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喜欢自编故事和参加各种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儿童主要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对事物或现象的思想和感受,因此可达到对其语言能力的较好训练效果。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来表演一个故事或一个小品的片段,结束后让孩子复述一下情节,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常常会把表演的过程说给同伴或父母听,由此可起到对孩子语言能力进一步的训练作用。如《小蜜蜂找老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感知角色特征,喜爱小蜜蜂、公鸡、老黄牛等艺术形象,并理解故事中“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老师先让幼儿观看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启发讲诉图片的内容,在让孩子角色扮演前,先让孩子自己选择表演哪一个小动物。表演时要戴上动物头饰,跟着录音带子表演故事,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虽然形态各不同,但动作逼真,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小朋友们的表演,较好地理解了小蜜蜂的好学、公鸡的勇敢、老黄牛的勤劳,知道这些动物其实也是值得学习交往的朋友,从而喜欢它们,同时也明白了懒惰的猪娃娃不值得学习,交不到好朋友,也不让人喜欢。在孩子们总结的过程中,还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苦也有甜。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连平时最内向孩子也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地表演,大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后来幼儿每每提及这个故事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好学的小蜜蜂”,“勇敢的小公鸡”,“勤劳的老黄牛”等词语了。

三、电教图片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电脑制作的幻灯片或手工制作的电教幻灯片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生动形象,符合学前幼儿认识特点。通过使用电教幻灯图片,能给孩子以更丰富的语言刺激,让儿童在看看、听听、说说、想想中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制作并使用幻灯图片是帮助幼儿积累词汇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小麻雀学做窝》这一课的教学中,“不认真”这个词老师并没急于向幼儿解释词义,而是讲完故事后,先播放幻灯图片,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小麻雀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窝?”、“它先后跟哪些动物学习以及为什么没学会做窝?”让孩子思考,然后再要求幼儿对小麻雀进行描述,如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第一次没有学会做窝的本领,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学会做窝本领。”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遇见一点点困难就害怕。”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学习不认真,怎么学得会做窝呢?”等等。这样收收放放,让幼儿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波动,从小麻雀学做窝的前后经过中找出小麻雀为什么没能学会做窝的道理。同时,从小麻雀的姿容、神态,归纳出“不认真”这个词的词义,幼儿更容易接受“不认真”这个新词,既丰富了幼儿词语,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参观游览中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对孩子来说,外出参观游览是“玩”,然而“玩”中获得的知识常常是最难忘的。在外出参观游览中,看到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常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活跃孩子思维,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带来语言教育的契机,达到丰富幼儿词汇、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在带幼儿外出参观游览中,一边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一边向幼儿作耐心介绍和解释,并根据季节和路边人群的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对看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如一次春游涪陵雨台山森林公园,走到一个池塘边,老师指引孩子们观察池塘边柳树上发出的新芽、池塘倒影里的景物,让幼儿用最美的声音朗诵儿歌《我家门前小池塘》,孩子们边走边回忆了所学的儿歌,巩固了已有的语言知识。到了桃花山,看见了粉红的桃花、绿绿的草坪,还有农民伯伯们正在春日下播种劳作的样子,于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编出儿歌《春天来》。记得歌词是这样的:春天来,桃花朵朵开;春天来,柳树长新叶;春天来,小草绿油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和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使幼儿既感受春天的美丽,又丰富幼儿形容春天的词汇。在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扩大了幼儿的眼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学前幼儿在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还远未达到成熟,在语言表达上也常较多地使用单词或不完整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解,孩子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成人加以强化的过程。这提示幼儿语言的获得较多地需要依靠成人的暗示和鼓励,并提示幼儿语言教育过程的漫长和艰苦,这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如果对孩子冷酷无情,动辄训斥,使孩子感到精神痛苦,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也会衰退。同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每一堂课的教育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以经验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创造性,寻找各种可能的教育契机,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语言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一般包括大学语文、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等。学前教育的每个领域都贯穿了语言教育,语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领域与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在落实语言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讲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运用语言的能力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方言较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不能很好地即时演讲、辩论,等等。有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没有必要作为重点,自己已经说汉语很多年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训练。这些,都会使得我们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困难重重。

2.从教师方面来讲

(1)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在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年复一年地使用旧有课程内容,即使有所创新也没有做到真正与时俱进。比如,大学语文与幼儿文学两门课程,大部分教师只参照教材讲授名家作品及诗词歌赋、只参照教材讲授很多年前的儿歌和文学作品,而没有关注当今社会文学发展的风向,没有把当今社会中一些最新的、前沿的、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中。虽然他们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使得教学和社会脱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但是,有一些课程在落实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专业特色。比如,大部分院校在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的时候,只是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而忽略了《教师口语》课程。其实,“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普通话水平以外,还应该注重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运用教师语言。学前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它所面对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即3-6岁的儿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院校往往强调“普通话”而忽视“教师口语”,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切领悟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机会偏少。

大部分语言类课程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教”完成的,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作为技能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太少了。语言类课程除了要加大课上的实践环节外,课外的实践也不可缺少。

(4)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的层次,没有达到“我要学”、“我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的高度,这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

3.从学校方面来讲

(1)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院校在落实语言类课程时存在偏见,要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加大其他理论课程的安排,忽视语言类课程,把语言类课程划拨到选修课程中,可选可不选;要么在实际教学中学时安排不够多,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练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语言类课程,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

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言类课程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忽视语言教育类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使得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就难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语言教育资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3)语言素养的提高缺乏系统性与反馈机制。

一个人的语言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与练习才能形成,它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自身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我们在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还仅仅停留的教授课程的层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规划、评价与反馈。虽然有些院校设置了一些口语技能类课程,但是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是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缺乏对学生的监督、评价、总结,这些技能类课程也没有实现应有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不论是高校的老师也好,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好,都要树立正确的语言类课程教育观,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讲授与学习语言类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学生要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合理规划,将语言素养的学习与积累贯穿自己学业的始终,目的是深厚语文基础、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口语技能,进而提高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老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

2.构建合理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语言类课程群

语言类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不能忽视语言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能把语言类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制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应专门设置语言类课程模块。在语言类课程模块中,我们要为学生开设一批既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学生又感兴趣的语言类课程群,如幼儿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故事讲述技巧训练、朗读与朗诵技巧训练、表演与主持技巧训练、剧本表演、家园沟通技巧,等等。

3.构建高效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堂与课外活动

(1)利用多种手段,多渠道搜集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我们要从学生方面、从幼儿园方面、从社会方面了解课程的不足,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不断改进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学生讲授国内外语言教育的新动态、讲授语言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搜集社会中关于语言教育的最新信息等,让语言类课程更加立体、更加饱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做不到吸引学生了。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旧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谈话、演示、表演、竞赛、辩论等途径学习新内容、掌握新技巧,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3)加大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因此,课程的实践远远比理论的讲授要重要得多。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算不上真正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只能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国家也好还是学校和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的学生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除了学生要主动学习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与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生语言素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完成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核与评价。语言类课程属于技能课程,技能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不能仅仅依赖于笔试完成的。我们应当通过朗诵、讲故事、辩论、演讲、剧本表演、学生教学大赛等多种形式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考核、评价之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提供依据。

第6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体验法;幼儿语言教学;作用

中国分类号:G613.2

现阶段,体验式教学法已经在逐步开展,特别是在基础性教育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大面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就。在推广过程中,体验法在音乐、语言、数学等学科中的运用最为火热。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锻炼能力。这是一种注重学生认知规律与特点的方法,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需要创造相应的情景。利用重复实际经历和创造实际情景这种方式,体现教学流程、内容部分。在笔者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语言的学习尤其适合。再加上幼儿时期的学生,在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很强,对于幼儿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一、学前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不断更新,引入了许多新型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学前教育来说,许多幼儿园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笔者走访的几家幼儿园中,看到的仍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入新概念、新知识的方法基本上是雷同的,在提问这方面也缺乏创意性,通常是书本上写的是什么,就提问什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存在很严重的漏洞,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输知识方面是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沟通交流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环境。注重倾听与复述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力,这种创造性思维正是我国学生所缺乏,社会市场所需要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幼儿的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能力,这也是我国语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

二、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在笔者看来,“体验”两字的意思就是体会、实践、领悟,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来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体验”又不同于“经验”,体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现在在业界,通常将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过程看作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充当了一个辅助的角色。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经验,故事、诗歌、童话都能丰富幼儿的情感的经历。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师方式。对于语言教学而言,沟通交流是基础,也是人与人信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观察幼儿是否能将自己的想法顺利地表达出来。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幼儿会参与到活动中,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经验,除此之外,这也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素质能力

体验法教学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主要是通过体验语言过程来学习语言。现阶段我国的幼儿语言教学中,词汇越来越丰富,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在不断进步,通常连贯的句子是幼儿语言教学成效的体现,这是新时代赋予幼儿的能力。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运用体验法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并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实践、喜欢探索,所以教师应当利用这个特点,运用良好的活动情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幼儿的“眼”、“耳”、“手”都动起来,以“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人才需求标准来要求学生。

(二)通过游戏引入新知识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童心比较重,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喜欢玩乐,游戏是幼儿时期学生的天堂,体验法教学就可以利用游戏来引入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表演、唱歌、跳舞等活动,对所学的新知识点及时进行梳理,可以选出一名代表性学生,作为其他同学的示范。在运用游戏,让学生体验游戏过程,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绝对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教师只是营造游戏氛围,提供游戏平台,促进游戏发展,这一系列过程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游戏过程也可以分成集体游戏和个人游戏,无论是集体游戏还是个人游戏,笔者认为都是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舞蹈为例,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舞蹈主题;也可以进行集体舞蹈,这就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相互配合。

在笔者看来,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途径,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班上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游戏平台,就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了。

三、结束语

“教学”两字,就是“教”和“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是一个互动环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学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验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处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效果更为显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比教师强行灌输所得的知识,在记忆方面会更牢固。本文详细叙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体验法运用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娜.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44:191-192

第7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全语言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70-02

美国语言学家Ken Goodman是全语言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给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全语言教育这种教育哲理是基于对若干门相互结合的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他主张语言是整体的,由语意、语形、语词组成,不可分割;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在语言学习时,只有先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认识整体中部分之间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全语言教育强调对语言、学习者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全语言教育鼓励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能勇于冒险尝试。

在中国,传统教育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范畴,而根据全语言的理念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该将语言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别教学,应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

因此,对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第一,从语言学上看,语言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交际与互动实现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行为只有参照特定的语境,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注重全语言教学,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具整体性、实用性。

第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儿童内化语言信息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是由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儿童的元语言水平低,他们可以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形式来表达,比如图画、音乐、表情、手势等。此外,儿童在感知寓言诗时通常采用整体感知,而往往忽略细小的、不易引起注意的部分,这一点表现为儿童总是过度概括地使用语言。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第三,从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阶段来看,纵使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幼儿语言获得方式产生各种理论,如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存说和认知说等,但各理论流派都不否认婴幼儿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与婴幼儿期要掌握口语是世人的共识相对的是,是否应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至今仍没有定论。大量实验证明,婴幼儿时期完全能够认识、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设计院符号”(中国文字具有形象性),而且识字阅读对口语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初步认字可以轻松地为小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全语言教育在幼儿园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从时展的要求上看,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对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听、说、读、写本国通用语言,还要能对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驾轻就熟;不仅要能快速获取文字符号资料中的信息,还要能准确、快速传递自己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全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

第五,从教育方向上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地把对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指出在重视学前儿童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此背景下,以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二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

第一,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在幼儿园有较长时间和重视度的早期阅读可作为全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只要在幼儿早期阅读培养中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全语言教育。

第二,全语言教育是与加德纳多元治理理论、埃尔斯感知觉统合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契合。首先,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受其遗传、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及个性的影响,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学习优势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可以用100种语言(对话、肢体动作、绘画、泥塑、歌声等)来表达自己,他们看待世界是整体的,因此,幼儿已具备接受全语言教育的能力。其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就必须对感知觉进行统合,而对儿童最终的学习方式――各种活动基本是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的,这对老师进行全语言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最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个体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因此,生活的、整合的、统一的、系统的儿童生活全过程是进行全语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

第三,自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教育产生以来,经过欧美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西方儿童语言教育界的一种重要理论,随后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引发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至今已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学前全语言教育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其五大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语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与时俱进,曾经的语言教育也在逐步改革,迈向全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出,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教育的研究者在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它虽然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这种教育理论思潮的观念和原则却在近年来的幼儿语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丹.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学前早期研究,2009(6)

[2]隋岩.全语言教育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袁爱玲.面向21世纪构建幼儿园全语言教育[J].教育导刊,1999(S1)

第8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 文本对接 主要问题 对接策略

正常情况下,三岁的儿童可以掌握一千个左右的词汇,五到六岁可以掌握三千个左右的词汇。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这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情境,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巧妙对接将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拓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戏教育的意义早为幼儿教育所认同,所以许多幼儿园,更多地注重“手”的训练,而忽略了“口”的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动口,更能激发大脑发育。所以,语言训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动手与动口的同步练习及培养。

2.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是要有一定环境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愿望,将听、说、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幼儿园教育怕出安全事故,很少带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直接交流。这就使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导致语言刺激的缺乏,学习语言的欲望不强。这些最终会让孩子们失去了语言的社会基础和许多语言刺激,失去了许多丰富语言的机会。

3.对文本的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意性太强,有的甚至不知幼儿教育的文本为何物,这样一来,幼儿语言的训练就又少了一个凭借。

笔者重点想就第(三)个问题作些说明。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文本对接的策略

1.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培养幼儿听和说的习惯,不应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渗透对语言教育的思考: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认真贯彻“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幼儿园孩子主动学习,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是对学习资源探究、综合、抽象的结果,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要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语言思维中。如何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

首先,教师可以用言语刺激观察幼儿在语义层面上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听口令做动作,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出“我请小朋友扮小兔”的指令,儿童听着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兔子正要跳,小兔子准备跳,小兔子不跳了等等。还可设计听指令做事情,教师发出一系列指示,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程序。还可以通过故事寻找图片,听故事把故事重排程序,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其次,非言语刺激。儿童每天都会有实物、动作、行为、场景、图画、声音、符号标记等方面的刺激,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能感觉到的东西,这也能够有效地组织孩子发展语言,训练表达能力。观察讲述、听声音练表达、操作讲解具体措施的实施,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下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设计专门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

2.改进语言训练的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语言教学内容中的图片和声音并存,使静态文字动起来,让语言训练具有动画般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语言信息,语言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对幼儿来说,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一朵朵美丽的盛开,银杏黄,枫叶红,水果熟,糖炒栗子香诱人,秋叶缓缓掉下来,人们忙于采摘……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儿童的注意力被吸引,能积极倾听与表达,引导后,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秋天情境告诉大家。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内化文本;这样的课堂,有声有色,孩子能充分感受散文表现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提供幼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意义识记能力;能拓展孩子的词汇,为儿童的词汇扩展提供一个语音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尤其是那些表意复杂抽象的词句,往往通过特殊情况的动画来表现这个词的含义更具形象性,有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电脑动画能把美术、音乐融为一体,通过黏合、夸大典型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场景、人物,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掌握儿童学习语言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儿童语言更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红台.香港幼儿教育见闻[J].教育导刊.1997.

[2]于风丽.选择适宜的幼儿文学作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学前课程研究.2008(02).

第9篇:学前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指导:有效性

引言

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幼儿的模仿力强,因此,经常会模仿别人的话语,这种方式只能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语言知识,并不能得到质的发展。要想促进学前语言教育工作的优化,对幼儿进行系统化的语言教育是根本。

一、营造和谐、自由的班级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想说

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作为幼儿教师,要尽量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构造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宽松环境。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时要运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发散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开展晨间谈话活动,让幼儿主动谈论周围的一些新鲜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活跃。教师可适当增加自由交谈的时间,让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自由聊天,各抒己见,充分进行言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的语言游戏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语言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性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班级的座位也不要固定,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结合,自由选择,使孩子们都能在彼此的交谈中学习,在交谈中发展语言。尤其对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胆怯的幼儿,教师需要特别关注,主动和他们交谈,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久之,幼儿们也就能自觉养成主动交往的好习惯,久之,也就有话敢说,有话想说了。

二、在语言教学的重点处提问,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

提问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对幼儿进行提问时需要层层递进,挖掘知识点,也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幼儿都能主动探究,让幼儿都能更好地驾驭语言知识。在实际语言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呢”等,这种提问毫无意义,限制幼儿思维的同时,反复使用还能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为此,幼儿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重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积极活跃课堂的氛围,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开展《五彩生活》的语言活动中,幼儿幼儿接触过颜色各样的水果,因此,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更加踊跃。此时,教师可选择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问题进行设置问题,要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孩子们,请你们仔细去观察,然后再说说这都是一些什么水果?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给出的答案也都五花八门。如,有的幼儿说红色的是草莓、樱桃、苹果,有的幼儿则说黄色的是橘子、香蕉等,也有一些幼儿说绿色的是西瓜等。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合理想象力,在互动中使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来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如在给幼儿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可要求每一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合理想象。既能激发幼儿们的语言表达积极性,在口语表达中也利于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互动的良好局面,在互动中碰撞出更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来。可以说,发展幼儿的语言天赋不是朝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幼儿教师的不懈努力,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

三、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途径多样,比如,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的性格特点及实际生活情况选择符合他们兴趣的语言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还也要提一些与教学相关又贴近幼儿生活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述《我的变化》这一语言教育内容时,待内容讲述完后,可以就:“在幼儿园成长的变化。”展开相关主题活动,跟幼儿一起回忆,让幼儿去感受自己在幼儿园成长中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启发幼儿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变化去感受,再鼓励幼儿之间展开有效沟通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幼儿设置思考性强的话题:“当你长大后准备干什么呢?”在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想当一名教师,然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现在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了。宝贝们,你们长大后准备干些什么呢?”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循循善诱地引导幼儿,使幼儿从小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努力。

总体上来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载体,幼儿语言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一个幼儿的实际,科学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都能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雅黎,邓李梅.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