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言语规范,表达准确
准确,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涵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
首先,教师必须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数学语言具有示范作用。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国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那丰富优美、富于表现力的方块字,犹如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
其次,语音要准确。语音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
二、幽默诙谐,激发兴趣
幽默的语言也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中要力求语言幽默风趣。一位老师在讲读《春天》时,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盛开的野。老师诙谐地笑着说:“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使教学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时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此外,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三、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上谏并不是简单的学生听与教师讲,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得兴致高昂,语调“上”去了却一直不“下”来,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态势优美,润物无声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初级日语;现场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1.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SLA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至今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有三大设想引发过学者的强烈关注及探讨。
1.1克拉申和输入假说
克拉申是70年代至80年代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拉申便提出了TheMonitor Model 假设。这也成为了后来的监视学习假说的中心思想。80年代中期,他进一步提出了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能力不只是停留在掌握已经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上,学习者可以利用既有的语言知识,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谈话的场景,背景知识,理解更多的语言资料。这些超过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范畴的语言资料就被定义为言语输入,在此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i+1的语言学习概念。克拉申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语言的学习需要接触外界的语言输入。在无意识间掌握的语言技能叫做习得,而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叫做学习,并将二者严格的区分开来,完全否定二者之间交流的可能。
1.2输出假说
输出假说基于对克拉申理论的批判,认为语言的输出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出假说认为,根据语用论的层面,可以理解学习者对文法适当的修改,强调语言的输出机能。除此之外,输出理论将修正后的话语进行定义,认为经过和能够理解的输入内容的接触后自然的产生一定输出是语言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3相互交涉假说
相互交涉假说产生于1985年,认为来自母语者对学习者的话语修正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母语者的话语修正有很多独有的特征。一方面通过母语者正确的语调及语言方式,能够在形态上修正学习者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非母语者一边理解母语者说话内容的同时也要接受母语者的话语修正。母语者通过对非母语者话语中不清晰的部分的反复确认来修正非母语者的语言机能。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母语及教育学相关研究众多,但是对于初级日语学习者而言,教室现场教育是最为普及的教育方式,现场教育为何往往难以达到语言习得,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2.教室现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点
2.1教室现场教育的问题点
如今的教室现场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单词和语法为教学中心。这一点回顾现场教育的经验即可得知。
现在在初级日语教育中广泛实行项目堆积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法时常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实行,具体说来,也就是教师在初级阶段导入语法后接着对学生实施代入练习和变形练习,最后进行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过这种机械性的反复练习后进而展开谈话和会话的练习层面。
2.2问题点分析
怎样习得地道的日语,笔者认为语法的学习应该是始终贯穿整个程之中的,语法的教育无论是在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不应间断,是日语教育及学习的基石。但是所谓初级日语教育却不仅限于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只要语法及词汇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说出流利的外语,但事实上很多人即使掌握了很多语法及词汇也无法使用外语交流。这是由于我们在思考当中会自然的出现一些惯性,即先有表达形式后传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经验当中,我们进行外语会话时又是怎样呢,我们常常先有想表达的内容后,再在脑内从已学过的语法知识中斟酌表达形式。也就是先有传达的内容后寻找表达形式。教室里的训练活动方式与实际日语应用时的思维方式完全相反,这也就是导致日语初级学习者往往在经过教室活动的机械练习后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不能用日语自然对话的主要原因。
3.语言教育和语法教育
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语言。所谓语法则是潜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使用规则。我们使用日语的时候,首先是运用已经掌握了的日语语法知识。我们掌握的语法知识从初级到高级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的习得过程可以说几乎等同于日语教育的课程。语法教育是为了掌握正确的日语语法体系,但从理论上来讲,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最重要的目的绝不是正确解释语法。当然,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必须积极进行语法教育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是就大多数的日语初级学习者而言,学习的目的是对初级日语真正的习得。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培养在当下以至未来真正实用的日语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不管是怎样完美的教育理论或语法体系,最终若使学生学了不地道的日语,也完全没有意义。
4.以培养交流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现场
一方面,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学会语言,而另一方面所谓学会语言也就是指掌握交流的能力。所谓交流能力共分为四个要素,分别是语法能力,谈话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室活动使学生掌握交流能力。
但是语法学习的顺序和实际应用的顺序必然不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将语法规则和实际应用区分开来。在规则和记忆当中,有很多夹杂在中间的事物。这边是言语当中所蕴含的文化。从日语的习得层面来说,与掌握和日本人相同的语言表现方式相比,掌握和日本人相同的理解事实的方式更加重要。理解对方文化是养成交流能力最重要的一环。初级课堂的学习,比起反复的机械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习者日语的思维方式。
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其次就教室现场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点进行了分析。现在的教室现场教育主要以语法教育橹行模这与语言教育的目的有所背离。然后,就语言教育和语法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语言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掌握语法而是掌握语言。最后分析了教室现场教育的目的。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掌握交流的技能。因而在进行现场教育的时候,在教授文法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入日本人的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掌握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习得。
参考文献: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所以,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教学水平也不在教育水平的前沿,这也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是由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充任,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教学中的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以至于相对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团队不足。
收集整理
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陷,在汉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和相关的教研管理人员,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的汉语言的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自己还是通过书本沟通,网络和多媒体更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
3、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兴趣
语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所以,已经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也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小说,或者是用睡觉来打发时间,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胡乱的抄写来应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在所难免的。
1、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地位
要想有效的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对大学汉语言文学进行重新的定位,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就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担任着陶冶情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被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2、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得主要领导者,他们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学老师也要经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要
进行严格的考评以确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
3、加大新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出现,大学汉语言文学也应该走上一条更好地道路。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观察和了解的事物也比较广泛,以至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和多媒体也就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片以及动画更方式来更好地演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但是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而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种汉语言文学学环境的意识,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与老师互动,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说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来进行演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把握大学生心态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大学生经常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大学的课业重,而忽略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到大步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汉语言教学者就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态,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这种心态,不断的开展有利于这种心态的教学活动。
三、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明精神已经越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基础英语 衔接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与EGP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有四个典型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它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使其达到在某一学科或行业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项工作。因此,国内外外语界对ESP教学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二、医学院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教育界已经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由基础英语教育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变。我国英语专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3]程雨民教授也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4]”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钱三强亦指出:“学习了基础英语之后,便要立即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专长,转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上来[5]。”
(二)英语学习的现实要求。英语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应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的转换,培养外语和专业两者皆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随着医学教育、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医学院校越来越注重提高医学生获取最新医学资讯和与外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因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院校,在全球化进程中,医护人员对外交流、对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借鉴,没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能够查阅英文文献,听懂英语学术报告,在临床上能书写英文病历,撰写英文医学论文等,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专业英语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分配及考试内容的比例等,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英语教育贯穿始终,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即使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教学仍按部就班地采用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加之医学专业课程任务重,进而导致医学生出现厌学情况,专业英语教学难以保质保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众多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学生。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能够查阅一般英文资料,但查阅英文医学专业文献和用英语撰写医学论文及文摘的能力较差,在临床上无法书写英文病历,无法用英语进行主业讨论交流。
四、医学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医学专门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英语获取并交流专业知识与信息的实际能力[6]。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又存在显著区别。医学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特有的概念和理论。以词汇而论,医学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所借的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在医学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之有效衔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在课时结构的处理上,必须把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作为完整的大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安排课时,杜绝随意现象。通常情况下医学英语仅以选修课形式在高年级开设,课时大多为36学时或54学时,绝大多数采取大班上课。开课时间较晚,课时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有必要在基础英语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适量引入专门用途医学英语教学,让学生更早接触专业英语。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难易结合、突出专业。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尽快让他们进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突出“学以致用”。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该运用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体现并加强其实用性。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应当主要包括英文病历书写,英文医学论文摘要和英语医学应用文写作,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医患、医护对话等。
(三)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要得当。选编适当的医学英语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Krashen,1985)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i+1)的信息输入量,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可以激活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7]。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选编教材之前,一定要作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目前语言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选材上,其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医学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医学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密切合作。专业教师负责选取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给英语教师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简化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医学英语学习可以分为:①医学词汇语学习(医学词汇的词根、词缀、构词法),②医学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包括问诊、医生与病人的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等),③医学英语阅读,④医学英语书写训练。例如,开展英语查房、英语汇报病史、英语病历讨论等模拟情景操作练习;引用原文版的病例分析、医学应用写作等文章作为临摹本,分析医学英语文章特定的术语和语法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临摹写作[8]。
课后练习的编写不仅仅有专业知识的问答题,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汉翻译和摘要写作等语言练习题。
(四)要健全和规范专业英语的考核手段。作为英语教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单独设置试卷,其考核的内容必须以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应用性和情境性;注重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注重运用英语解决与所学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
考核与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平时通过课堂表现,如实际操作、情景表演等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期末采用综合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作出终结性的评价[9]。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当前过渡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只有实现了英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完美衔接,才能使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加深和增强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飞跃,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2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4]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12.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6]白浞,熊荣敏,李玉连.医学英语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8-49.
[7]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440-446.
[8]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 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 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 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Lakoff,1987;Langacker,1987)。
“认知语法”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的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成的“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卢殖,2006)。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笔者经实践观察及资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没有保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中学学过语法,大学不必再教语法。即使遇到语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自己解决。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语法教学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以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2000)。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由于例外条目较多,当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转贴于 三、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语法并不是随意的、纯形式的条条框框,它应该是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可解释的、有意义的。一旦从这一视角认识语法,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语法多为机械记忆,由于不明内在含义而往往容易遗忘。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对语法规则的合理解释。可见,大学阶段的语法讲解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以往有别,这一时期的语法教学应该对学生语法规则的内化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法学习往往注重语法条目的形式规则,而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脱离。以倒装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教学仅仅讲授倒装结构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结构要求。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应再简单重复,而应该挖掘、拓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倒装结构对于句内信息的强调程度具有明显区别。例如:
(1) Out of the classroom walked Mary.
(2) Out of the classroom Mary walked.
两个句子不仅形式上不同,而且在潜在语义、语音以及上下文应用方面都存在差异。句(1)可解释为:“It was Mary that walked out of the classroom.”, 句(2)则意指:“It wa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Mary walked.”。重音方面,句(2)要么落在句末的动词,要么落在前置的介词短语。若以主语为焦点,只应用于对比性解释。此外,句(1)和句(2)分别用在不同的上下文。句(2)的主语一定是某个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人;但在句(1)的上下文中,主语Mary正在被介绍。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体会其背后的意义。而且语法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由此解决大学外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的矛盾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2] LangackerR W.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nglish Auxiliary[J]. Language,1987,54(4).
摘 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的把已学的知识与未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究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去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词语、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感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里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里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教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1语言使用要准确规范
小学语文课堂对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其基本要求。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对语言使用最低要求是发音规范和吐字清晰,普通话相应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才能减轻学生的听觉压力,才能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有的老师上课口若悬河,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成为无趣的观众。最后语言使用要规范合理,尽量避免使用“啊、这个”等词语,否则就给学生带来反感。准确规范使用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普通话很规范,声音也好听,很适合做一个语文老师,但她有一个语言习惯,就是在自己说完一句话,或者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习惯性“嗯”一下,再继续后面的谈话。我们听她课时就发现,班上一部分喜欢她课的学生也学到了她这个口头禅,而另一部分不大喜欢她课的同学却在她说完话后就迫不及待地模仿她说这个“嗯”,还搞怪地笑笑。这样的语言习惯,一是给了学生错误的示范,二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语言使用要生动形象
小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7-12岁,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脆弱,对直观展示的东西印象却很深刻。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候如果能加入形象生动的直观展示,学生就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例如,识字课区分“尖、森、歪”的时候,利用口诀“上小下大即为尖”,“三个木头人就是森”,“不正就是歪”这种语言讲解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减轻记忆负担,生动形象的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本身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学习都更加轻松并且更加深刻。
3语言使用要风趣幽默
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和提高学生注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风趣幽默的语言就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部分学生听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帮助其快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老师也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幽默风趣的语言还可以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其感情和谐发展。例如,一位学生在初学写作文时,只运用逗号一逗到底,老师在宣读时也没有停顿读到底,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会记忆深刻。老师的这种风趣的语言运用,不仅使学生改正了自己的学习问题,而且没有造成师生关系的破坏,反而更加融洽,这就是幽默风趣语言的真正魅力和意义所在。
一、传统意义上的幼儿礼仪教育
我说你听、朗读背诵等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教育将礼仪等同于知识记忆过程,并催生了不少能说会道、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教育实例。幼儿期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启蒙时期,也是最佳时期。此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坏的行为习惯)。此时,家长若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那么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幼儿长大要再改正过来就比较困难了 。
根据我在幼儿教育工作当中的经验,总结起来,幼儿缺乏礼仪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语言缺乏礼仪:不用活很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称呼别人时使用“喂!”等命令式的口吻,尤其在长辈面前不分大小,甚至目无尊长。在麻烦别人帮忙时不会说“请”,在别人帮忙办完事情之后不会用“谢谢”,在打扰别人时不会说“对不起”,更有甚者,由于受家庭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出口成脏,只要别人稍微激怒一下就破口大骂。
2、行为缺乏礼仪性:在排队吃饭或是游戏等情况下,某些孩子没有养成排队的习惯,喜欢插队,甚至抢夺他人的东西。在屋内有人的情况下,有些孩子进入没有敲门的习惯,直接开门而入甚至有的把门关得很大声。
3、以自我为中心:“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但在当今的幼儿身上却没有体现出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在进入幼儿教育之前,孩子们在家中都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而一旦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相处时,这些孩子就拿出在自己家里的那种状态,要求别人都服从自己的意愿,完全不懂得体会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谦让,这样一来只会形成同其他小朋友的矛盾。
像以上三种情况的孩子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长大就很难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因此,从长远意义出发,加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二、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明朝正德年间,心学大师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所谓“知行合一”,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而“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三、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
1、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主体。幼儿礼仪教育这一艰巨任务不应当仅仅让幼儿园或者说老师来肩负,其教育主体也应当包括家长、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与孩子的任何一次接触当中,家长都应该身体力行各种礼仪,切忌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施行各种不文明行为 。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而模仿能力很强,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话语都有可能被幼儿模仿,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各种非礼仪行为。礼仪教育除了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外,社会也应承担起该尽的责任。因为幼儿今天的礼仪教育关系到将来国家的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且社会对于幼儿的文明礼仪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才有了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也只有通过家、园、社会三方携手共同努力做好幼儿的礼仪教育,才会是幼儿真正地理解礼仪。
2、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1)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幼儿园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组织幼儿学习《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幼儿对礼仪教育有个系统的框架,哪些言行是礼仪文明的,而哪些言行又是非礼仪文明的。而长时间的、反复的系统学习能最快地使幼儿达到认知礼仪的目的。
(2)非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
强化策略: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对于儿童的观察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三种模式。而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又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通俗地来说,正强化就是刺激,这些刺激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这种刺激就被称之为正强化。在幼儿礼仪教育上,正强化就是当幼儿产生了某种礼仪言行之后,家长老师应该予以赞许鼓励,使其能够增加这种言行的次数并成为习惯(例如父母带着小孩乘坐公交时,孩子见到老人让座,并能客气地回答老人送来的谢意,那么此时家长应该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也既是使幼儿的这种行为得到正强)。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惩罚可以制止或消退某种反应(行为和习惯),称为负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运用惩罚法可以制止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纠正错误,使学习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家长看见孩子走路时不注意踩了别人一脚,但是孩子头也不回就往前走。这时,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叫回来,教育他们的这种不礼仪行为并促使其向他人道歉)。但是由于幼儿的心智水平没发育健全,尤其是抗打击、挫折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负强化的度一定要把握好,也就是说批评、惩罚的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因为负强化而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在运用强化法对幼儿礼仪学习进行调控的时候,承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从而促使幼儿对礼仪产生认知并形成行礼仪的内在动因。
言教策略:对幼儿进 行礼仪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而恰好言教法能使幼儿对礼仪知行合一。如: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成人可以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成人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从达到使幼儿形成对礼仪的认知的目的。像《阳光幼教系列:礼仪教育》之类的书籍或其他影像资料应该成为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良好工具。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语言教学模式日渐兴起,且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近年来,移动通信设备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移动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来说,更是意义重大。本文对英语听说课程下移动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英语听说课程;移动语言教学;通信设备;数字化技术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2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67—02
收稿日期:2014—09—12
作者简介:卫炜(1978— ),女,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近年来,将移动通信设备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是教育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一项提议,由此而产生的移动语言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普及。该学习模式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承担了教育部的“移动教育”项目,旨在建立移动教育的服务站和信息网络体系。对此,清华大学外语教研系专家曾指出,积极的语言教学不应再依赖于教师的机械传授和指导,更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决心。在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今天,借助一些科学的辅助手段,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点和教学资源显得十分必要,移动语言教学模式恰好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并通过协作完成对所学语言知识的主动构建。移动通信设备能够为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极其适合英语听说课程的特点和模式,其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工具,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英语听说课程下移动语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移动语言教学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指的是学生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快捷、便利地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以便进行自主学习和学术交流,新兴起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就是移动语言教学的产物。研究表明,在所有的移动设备中,手机、平板电脑、随身听等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手持设备。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是语言认知的过程,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必须输入和输出并存。在英语听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引路人,应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而移动语言教学为学生与教师的无障碍沟通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移动语言教学模式能够为英语语言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计划,尤其在英语听说方面,移动设备更能对其课上课下的听力练习、对话交流提供合理的复习巩固计划。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与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取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二、英语听说课程下实现移动语言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有声播客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有声播客,即iPod broadcasting,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字广播技术。学生可以将播客中的声讯资源下载到自己的MP3或手机等便携工具中,随时随地听到地道的英语广播。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朗读英语的录音发送到网上与教师、同学及广大网友分享,请大家提出意见,进而不断改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获得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然而,作为一项基本的交际能力,听说这一技能却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的听力材料必须来自真实的母语输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听力教材大多是被录制的,这种教材的语音语调与真正的母语使用者有很大差异,录音材料往往被简化或者放慢。所以,当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英语母语使用者时,往往在交流上存在很大困难,在英语等级考试中,对听力题也不能应对自如。值得庆幸的是,播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语言资料,其内容涵盖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播客也因其提供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而受到广大教研人员的重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输出的语言上传至互联网,还可以将自己的作业以及学习心得与广大网友分享。由此可见,播客为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其中,第二外语网、非常词汇网、旅游英语网等都是播客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材料的健康网站。
新课改实施后,大学英语的课时量有所减少,平均为每周两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及输出量也很难满足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播客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播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也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美剧和纪录片等,更好地满足学习需要。
为探究移动语言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是否对英语听说课程有所帮助以及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吉林某高校的外语教研工作者对机械专业二年级98名学生进行了实验调查。首先,将学生平均分为A、B两个班,每班49人,教材采用《大学英语视听说》,其中,A班的英语听说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法,B班的英语听说教学采用移动语言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大约18周)的教学,B班学生的综合英语平均成绩较之A班高出了12%。在移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播客网站上下载不同话题的听力内容,将语速降为正常语速的70%,随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再逐渐加快语速。所下载的语言资料时间长度为15分钟左右,涉及娱乐、建筑、文化、商务等各类内容,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材料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多,使其产生挫败感,也不能太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感觉毫无挑战性可言。教师还要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与教材配套的听说作业,在网络上建立监督机制,使学生间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此外,在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使用移动设施进行英语听说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率高达52%。但有些学生也指出,移动通信设备的大量使用也使学生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微信聊天交友、淘宝购物的现象更加频繁。因此,广大师生应注意合理使用移动通信设备,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服务,而不是成为现代商业的附属品。
(二)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设备减少二语习得负迁移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由于目的语与母语在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过大,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在这里,负迁移指的是汉语对英语语言学习的误导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句法结构、构词方式、逻辑思维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还应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移动教学手段,创设虚拟情景,纠正发音错误,科学地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听说学习的干扰。这样,教师便能很好地利用正迁移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利用负迁移稳抓教学重点和难点。
移动语言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为真实英语的输入提供不同内容领域的、可靠的语言材料,使英语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学生便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巩固英语知识,增加交流互动,从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者应正确、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手机、iPad等通信设备,不要在游戏、聊天等无益于学习的事情上耗费过多的精力。
[
参考文献]
[1]官濛.英语专业技能课改革模式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1).
[2]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3]刘占辉.英语学习者如何利用移动多媒体提高英语技能[J].职业时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