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工;农民工创业;农村经济
引言
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民工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纷纷开始返乡创业,这对于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展开深入研究,研究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这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包括返乡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在我国,农民工选择到城市打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多,平均工资水平更高,农民工希望通过去城市打工,赚足够的钱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所需,提升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然而来到了城市之后,实际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与预期是相差甚远,农民工寻找工作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沉重得令人窒息。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在城市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并且受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得城市的就业岗位随之发生变化,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少,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变少,找不到工作,城市的生活压力大,使得农民工不得不返乡另寻出路。因此,农民工返乡就业主要是分为两种情况,有主动返乡者与被动返乡者。主动反乡者是指因为在城市进行了专业化的学习和发展,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认为自己回乡创业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和发展,甚至会比在城市打工收获的更多,因此,他们选择了回乡创业。总的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指农民工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在农村进行创业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
1.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对精准扶贫方式的创新
在我国近几年的扶贫工作的开展背景下,扶贫工作逐渐转变为精准扶贫。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扶贫工作没有集中进行、扶贫政策没有完善、各个地区的扶贫资源分配不均匀、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脱贫工作仍然存在困难等。然而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首先,在对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需要积极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政策的帮扶更快实现脱贫,并且一部分农民工创业脱贫也可以带动其他农民工的发展积极性,从而相互影响、相互进步,使脱贫工作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进行。其次,扶贫工作人员需要对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和分析,比如可以将企业扶贫、农村旅游扶贫等扶贫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多种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扶贫资源的优势。最后,可以发展新产业,农民工创业可以结合农村当地地域特色实现当地特色化产业创新,以达到符合现代化创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进步。
2.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现代扶贫理念的创新
以往的扶贫方式就是通过对贫困家庭进行物资、经济的帮扶,精准扶贫的概念针对每一户贫困家庭进行了精确的帮扶,可以有效避免贫困人口被动消极的脱贫态度。因此对贫困人口的心理脱贫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动他们的主观脱贫意愿,实现贫困人口的主动脱贫。还有一个就是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扶贫切入点,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实现贫困人口的自主致富。
3.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转变扶贫政策思路
精准扶贫对扶贫对象的主动性脱贫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搭建了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市场、组织和贫困户新的多样化、完善性的扶贫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模式给扶贫政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第一,农民工创业实际上就是一种贫困人口对脱贫致富的一种自身愿望,因此扶贫工作人员应该要意识到扶贫工作的开展已经不可以再遵照传统的被动帮扶式发展策略,扶贫人员应该逐渐从主动帮助转变为辅助作用,这种扶贫思维的转变可以帮助我国扶贫工作迈入现代化进程,从而更高效的提升社会整体的发展。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实力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乡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还有一定规模。许多农村乡镇企业不断建立起来,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可以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创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并且在工作时也能攒下一笔回乡创业的初始基金。总之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都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村的劳动人口有限,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能够改善农村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产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城乡经济建设
当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促进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各个政府机构都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领域十分多样化,比如农产品种植、水产养殖等。农民工创业在一方面能够提升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家庭条件,又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可以说农民工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返乡创业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影响深远。
(三)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很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都抱有想要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让家乡变得更好,现阶段我国已经提出对新农村进行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已经提出制定了更进一步的农村建设措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面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得还不够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被当地相关政策所束缚,所以,国家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创业的帮扶力度,对农民工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将进一步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的问题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越来越注重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以及各个地区的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但国家在实际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甚至只有少部分农民工创业者有高中学历水平,目前这已经是一个制约农民工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但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还都是无法和城市中的核心技术相比较。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无疑增加了难度,会对农民返乡创业起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创业培训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后,回到农村创业,虽然这些农民工拥有城市的工作经验,以及城市生活的经验,但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也只是与生产线有关的,只掌握了部分操作技能,并不全面,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大多在基层工作,有的农民工能力突出一些,可能会在城市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时,缺乏管理经验,管理能力较低,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难以在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难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缺乏理论指导。政府针对这一情况,为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提供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帮助创业者了解技术,丰富管理知识,提高创业者的管理能力,这些方式有助于提高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
虽然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农业的发展,但现阶段政府金融机构在对农民工创业的资金资助方面力度还是不够,资金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创业者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此外还有很多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来源限于农产品方面,经济收入比较微薄,这也是阻碍农民工创业的一个问题,农民工没有经济实力进行创业,这就会出现一部分农民工想要创业但没有初始基金,从而错失好的创业机遇和扩大创业规模的机会。政府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造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难度增加,导致农民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
(四)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我国的基础建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在一些发达城市基础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不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设施的发展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好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不利因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对农民工创业环境进行改善。
(五)行业选择的同质化高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确定创业的方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行业选择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对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自身水平有限,专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专业指导,在进行调查分析时不够全面,大多不了解家乡的宏观环境,不了解所选行业竞争情况,不了解所选产品前景如何。大多数农民工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会也不愿意选择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工还是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传统的产业,例如农村特有的种植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及动物养殖的项目,这些项目同质化程度高,竞争人员过多,使得有的农民工创业者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要想实现创业成功难上加难,也更谈不上能够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避免农民工返乡创业时选择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农民工以及当地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应对的政策,只是这仍然是一件尚未解决的难题。
四、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提升返乡农民工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因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普遍具有一个特点:文化教育水平都不高,在创业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创业过程进行指导。因此,要想帮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顺利地实现创业目标,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创业知识培训。在对他们进行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对自身创业优势有所了解,并通过培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创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返乡创业者对自身的创业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二)为农民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创业融资环境
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资金的帮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升农村地区的创业融资环境,对农民工的创业融资范围进行拓宽。让农民工创业者能够在创业道路上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从政府方面来看,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及时改善政策的不足之处,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三)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创业素质十分有限,在创业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政府就要发挥出重要的指引作用,为农民工创业者找到正确的途径,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政府也需要加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交流,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返乡创业者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同时不仅能提高政府在创业者心中的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交流,增进感情。
(四)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
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应当不断完善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扶持体系,各个地区的政府应当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工创业,落实扶持政策,保证农民工创业项目顺利进行,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在农民工创业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及时给予农民工有效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调整。对于政策的执行,政府应当采取一些监督措施,保证更好地落实政策。对申请创业的流程进行简化,筛减一些不必要的程序,简化必要程序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的效率,这是对农民工创业最好的鼓励。各地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为有需要的农民工答疑解惑。在落实扶持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监督体制,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扶贫经费,科学利用经费,不乱用,不滥用,将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实处。政府应当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利用人们关注度较高的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在这些平台上宣传扶持政策,实时公布一些行业信息,分享成功案例,给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借助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点,提高政策宣传的速度。
五、结语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发展与繁荣,农村企业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企业的内外环境都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改变,具体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不少农村企业逐渐向着产业和小城镇集中的区域聚集,实现了空间结构的重组。第二,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影响下,95%农村企业逐渐实现了从个体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第三,农村企业的地位与城市企业同等,不再单独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享受同样的待遇。第四,农副产品的加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第五,农村新兴的服务业蒸蒸日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2农村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企业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农村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确保每个农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收益。
2.1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的运行中,或多或少的会利用一些比较发达的与农业有关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东北某个农村企业比较多的区域,由于当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非常良好。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如完全依赖人力和牲畜的操作方式,使得在播种、收割等众多环节中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如此一来,农村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2.2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适当的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农村企业在保证农村整体经济产业不断升值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农村经济的内部生产结构,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效提升其现代化的水平。
2.3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能力往往比较低下,无法对突发状况和具体的自然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相应的就使得农业生产中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状况时常发生。然而,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并且在面临突发状况和自然灾害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方法予以很好的解决,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平稳的发展。
3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3.1农村企业的规模
农村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对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更明显。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并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农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同时还能够提高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3.2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
技术性是农村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性,对于人才和资金的聚积和互联网的共性是其最为显著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企业在业务方面的交易主要是在电子平台上完成的。但是,在众多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具备高学历的人才由于不肯吃苦普遍不愿意在农村就业,再加上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过慢,导致不能及时的有效的处理最新的消息,农村企业中的工作者大都对于自身工作的实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除此以外,不少农村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模式异常单一且创新力严重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企业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视,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在企业原有基础上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不断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企业由“粗放型”逐渐向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将人才发展战略逐渐深入到农村企业的发展中,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使得员工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引进一批优秀的城市工人来逐步促进农村企业人才结构的改善;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
3.3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
农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大多数情况下是建立在当地具备充足资源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的创办与当地具备丰富的树木资源分不开;小煤窑、水泥厂、石材厂的建立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材分不开。事实上,农村企业的发展不仅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越大,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4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
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的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企业的经济类型通常都比较多,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型和创业型,甚至还包括外贸型,而正是由于众多类型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对农村具体的经济类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不断的推动农村经济类型逐渐朝着立体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类型的丰富,可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植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在此基础上从农村企业的规模、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等对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作者:李清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时代农机,2016(01).
[2]李娟.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3]高艳书.探究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商,2015(11).
[4]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15(08).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河南省民权县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38-02
近几年,以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经商的中西部劳动力陆续大批返乡创业,不仅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已经成为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股强劲动力。本文即以农业大省河南省的民权县为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同时对由此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进行阐释,以求抛砖引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分析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的劳务输出大省,民权县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民权县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而商丘市是陇海线与京九线的交叉点,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农民工外出务工十分便利。据统计,2011年民权县省外转移就业13.45万人,农民工返乡2.9万人。2012年的1—7月之间,农民工返乡人数近5万人,与2011年全年相比增加了两万多人。
为全面了解民权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民权县的尹店乡、孙六乡、双塔乡、城关镇等六个乡镇开展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5份,回收率达到83%,可视为有效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主要方面:
1.文化程度。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小学及初中教育程度占全部人数的50%以上,而大专学历水平以上的人数不超过10%的比例。
2.性别比例。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对返乡农民工的男女比例进行统计,发现返乡农民工中的创业人数比例,男性人数又明显高于女性,大约为8∶2。
3.年龄比例。笔者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30岁以下,30~45岁,45岁以上。统计分析发现,30岁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的比例并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无论是从经验、能力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上都不足,自主创业的意愿也不足,因此,在该年龄阶段的农民工的创业比例相对较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后两个年龄层次,尤其在四十几岁,在该年龄阶段的农民工不仅体会到了社会的压力,更多的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并且在心智上较为成熟,也具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更具备了自主创业的能力。
4.行业分布。总体来说,已经开始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都集中在传统的养殖行业和一些农产品加工的行业,并逐步向餐饮业、建筑业等其他的一些行业发展。
二、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1.推动了乡镇第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农民工回乡创业,除了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以及畜牧业,更多农民工选择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进行创业发展。而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出现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优势是部分返乡农民工带回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及市场的调研结果等,但是在创业时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比如,缺乏场地、人才、资金、等问题。因此,就这一情况,商丘市民权县政府部门加快实施“凤还巢”工程,制定了一系列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地鼓励和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返乡农民工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通了“绿色通道”,从而加速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速度。农民工返乡,尤其是青壮年的农民工,大大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土地的弃耕,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除此之外,返乡的这些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掌握了有效的科技知识以及市场经验,返乡后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从而能促进科学种田和知识化经营,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变。
3.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返乡创业的这些农民工能够把创业和城镇化相结合,促进了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发展,从而提高了小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民权县已经有48位返乡农民工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民权县城关镇大陈庄村村民高智慧的木器厂,镇黄寨村村民黄香云的“十字绣”厂、黄胜军的玩具厂等已经粗具规模,并且先后安排了近两百名农民工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填充城乡二元“鸿沟”。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本地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企业、产业打了良好的基础,打破了城乡的二元结构,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变了农村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正在向一种新型的城乡结构过渡。
5.奠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基础。民权县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引入了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时通过技术、信息、资金和管理的引进,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了农村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回乡创业引起农村经济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河南省民权县的返乡农民工中的创业者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大部分。因此,文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创业者的视野和思维模式扩展的重要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业主更加追求一种安稳的经营模式,并且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规划,也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尤其是把握不住市场的机遇,错失自主创业的机会,择业盲目,使自主创业的成本大大提高。
2.融资难。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尽管相关政府部分已经加大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小额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思想保守,并没有超前的市场眼光和创业规划,才导致成长性较好的小企业由于后续资金投入不足,而被限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自主创业的项目难以为继。2012年民权县出台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参与此项培训的农民工有1 500多人,但能够享受到小额贷款优惠政策,拿到相关贷款的仅有500多人,且缺乏跟踪服务,难以确保成功创业。
3.扶持政策不足。关于扶持政策方面民权县政府给予的力度并不够,比如在税收等方面,这些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依然存在问题。所以,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即使有相应的政策也并未真正地落实到实处,使得农民工创业中税费负担重,缺乏吸引力。同时由于宣传力度的不足,并未使一些农民工能够广泛的了解,所有这些都使得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因感受不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丧失了自主创业的信心。
四、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制定并实施“两手协调抓”的规划,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盘棋”思路。所谓“一盘棋”的思路不仅是要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手抓”,各自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要使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者协调发展,协同一致,相互促动,在“一盘棋”中走好每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2.为了给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要积极完善优惠配套政策。税收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登记注册后,给予一定年限的扶持期,而在扶持期内参照相关政策的规定可以实行税费减免的优惠;对不征营业税、增值税的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有关条件的农民工企业应当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当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金融服务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从而能够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时遇到的贷款利息较高、融资难、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那些符合扶贫贷款贴息条件的农民工企业,优先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财政支持方面:对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息、担保资金和创业培训等应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设立相应的扶持专项基金。培训政策的方面:加大开设农民工创业免费培训班的力度,成立相应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专家顾问团,义务为农民工解决一些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还可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导中心,有专职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农民工返乡后的跟踪服务。
3.设立农民工创业集聚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牵线搭桥。一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或者创业园)”,并向返乡农民工开放已建成的成功的城镇就业创业园区,供农民工学习相关经验。同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内,凡是外商可以享受的优惠,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人员都可以享受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工业集聚区、开发区以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和扶持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从而挖掘培育有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
关键词: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流动
本文为教育厅课题(SK2012B184)的阶段性成果;院级课题(2012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5日
一、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条件
中西部地区之所以一直摆脱不了“三农”问题的煎熬,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刚巧给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遇。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要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首先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寻找出路,这是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定的。
1、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将使农业生产中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提升了农业人力资本。2005年在农民粮食总播种面积中,机耕面积占60%,机播面积占40%,机收面积占30%,机电灌溉面积占25%,这种大好的形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务工收入的增加,导致务农机会成本的增加,所以为节省时间增加务工收入,采用机械化操作迅速完成农业生产便成为必然,同时务工收入的增加也使农民有经济条件支付机械化操作的成本或者自主选择购买一定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
2、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迫于经济的压力,希望通过外出务工而改变现状。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进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农民的收入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外出务工带来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上升。近几年由农民务工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考虑由于农民工外出接受的新观念及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家庭经营收入增加的影响,那么农民工流动带来的收入效应将更大。
很多研究都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说明至少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劳动力流动与家庭收入增长正相关,即劳动力流动与家庭贫困状况之间负相关。
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也证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家庭贫困之间的负相关确实存在。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缓解家庭贫困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有迁移人口家庭贫困线人口比无迁移人口家庭低2.2个百分点,低收入比重低3.3个百分点。
(二)产业转移能够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能力。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此次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不仅可以扩充当地的就业容量,而且会经由一系列的传递扩散机制,增强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具体而言,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将直接增加转移产业的生产能力,扩大该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力;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出现集群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便可以积极引导相关产业在区域上集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中西部地区原有的产业因相关产业的承接也可能面临更优的发展条件。总而言之,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自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能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物质基础。
二、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是一个互利双赢的选择。不仅会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且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产业转移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时至今日,东部各省的经济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大多数企业仍然实行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但这种依靠压低劳动力成本保持竞争力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终究会走到终点。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
1、产业转移为优势产业发展腾出了资源。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企业生存面临困境。而东部沿海地区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多是资源密集型的、资源投入产出比低的产业,这有利于解决资源稀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如此能集中资源发展高端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释放足够的空间。例如家具制造、服装鞋帽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用了广东25%的土地资源,但仅创造了8%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将这类产业或者其中对资源占有率高的制造环节转出珠三角,就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高附加值产业的生产中,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资源得到最优使用。
2、产业转移为优势产业发展释放了环境容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环境容量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调查发现,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诸如城市规模急剧膨胀,环境容量超负荷等。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总之,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环境空间已十分有限,甚至已经到达极限,而中西部地区开发强度较小,环境容量相对宽裕。因此,东部地区一些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可以适度转移到中西部,以为优势产业的进入和发展释放环境空间。
3、产业转移可以减轻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大规模集聚,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劳动力。广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用工约1,400万人,占流动就业总人数的65%。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约12,000万,而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人数近5,000万,东部沿海地区是他们主要的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很多地方,外地流入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带来诸多问题。所以,东部省份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中的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可以降低人口压力,提高人口平均素质,为发展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二)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又为中西部地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的方略。
1、技术扩散效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较中西部地区先进,虽然转移出的产业在当地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但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可能还是相对先进的产业,产业转移过程伴随的生产技术一般也较中西部地区先进,这样转移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便发生作用: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2、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而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的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转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将带动当地关联产业发展,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各产业发展状况,间接地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并促进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3、优势升级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劳动力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产业比重小。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产业的转入,必然会迅速改变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状况,推动中西部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机会,提升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层级,改变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低地位。
4、结构优化效应。一方面东部相对先进产业的移入,会直接促使中西部地区采用先进技术的行业增加,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东部相对优势产业的转入,将会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它会作为“扩散源”,推动原有的低层次产业实现转型提高,使整个产业的技术集约化程度提高,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
2005年按照户籍人口登记计算的我国城市化率为27.7%,而实际城市化率是按照地域常住人口登记的,2005年已达到43%,两种统计的差别高达15.3个百分点,差额部分即为外来人口。而我国现阶段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显得更为重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化的贡献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劳动力流动对GDP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与城镇经济中的各种资本形式结合,形成巨大的生产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经济在1978~1996年间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结构变革的推动,劳动力部门转移可以解释16%的GDP增长,改革开放后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的9.4%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贡献了1%;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国有部门贡献了另外的0.5%。蔡等经过研究得出1982~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中20.23%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果考虑到劳动力流动推动的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则农村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将更大。
(二)农民工是城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分别占到了58%和52%;在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8%和80%,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民工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填补了城市就业中的空白,他们拾遗补缺,从事的行业大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从事的大都是家政、建筑、水暖维修等一些处于职业金字塔底端的职业,形成了很好的分工合作的层次,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劳动力进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降低了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使城市职工的流动性增强,有力冲击了城镇企业原来的用工制度,促进了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主要参考文献:
[1]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1.1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劳务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2年,在阳光工程的示范带动和典型推动下,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44081人,其中:县内转移12246人,县外省内转移13345人,省外国内转移16113人,境外转移2377人。创劳务收入3.26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成为辉南县主导产业之一。
1.2输出规模逐步壮大 2010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万人,劳务收入2.95亿元;2011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2万人,劳务收入3.10亿元;2012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4万人,劳务收入3.2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0%、31.3%。无论是输出规模,还是创收金额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劳务经济撑起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3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外出务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且男劳动力多于女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女分别占60.1%、39.9%,男女比为1.5∶1,这说明婚后在外务工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婚后比男性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初中文化占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这说明农村外出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1.4劳务市场不断拓宽 通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摸爬滚打,辉南县已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政府、部分国外劳务中介以及知名企业签订了劳务协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输出基地。劳务输出市场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领域涉及建筑、矿产、服装、种植、服务、通讯等40多个行业。
1.5输出形式日趋多样 通过宣传引导,农民“恋土恋家”,怕冒风险等因循守旧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外出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外出创业人员逐渐增多,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输出、市场配置输出、亲友带动输出、能人带领输出、自主闯荡输出等多层次的劳务输出格局。
2.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辉南县农村劳务输出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多以自发外出、亲朋好友带领外出为主,有组织、规范化的劳务输出只占18%。这种松散型、自发式占主导的输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权益易受侵害、维权较困难等风险隐患,制约了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劳务输出技能化水平不高 根据对辉南县朝阳镇、辉南镇、样子哨、楼街乡4个乡镇12村省外就业农民工的抽样分析,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0.84万元,没有任何技能的仅为0.64万元,这充分说明技能培训对提高务工收入的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在全县外出务工者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有1.55万人,占35%,全县仍然有2.85万人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以及高风险行业工作,技能培训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3劳务输出服务化体系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不适应,各乡镇、村组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工资价位等市场信息;管理服务不适应,少数乡镇和部分成员单位对劳务输出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将其纳入工作重点目标,部分乡镇从事劳动保障工作、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专职人员业务不熟、专业不精,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推进不到位,服务机构建设投入不足,维权服务措施跟不上。
2.4内外劳务市场开发失衡 近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数由2万余人,猛增至近5万人,其中,省内输出、就近转移近2万余人、省外输出近3万人。在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大批向省外转移输出的同时,本县一些餐饮服务及加工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荒”。由此可见,如何兼顾内外转移、县内用工,是当前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县内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2.5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 农民工虽然为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是外地人,享受不到理应得到的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贫困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乏。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签订合同,一些用工企业变相延长工作时间,有的甚至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工作中发生事故得不到医治和赔偿,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遇到权益受损时,不会想到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大多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农民观念 组织各乡镇组建一批劳务输出宣传信息员队伍,深入乡村开展宣传,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破除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在全县形成“打工光荣,走出去光荣,致富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持之以恒地坚持培植树立一批外出务工致富的能人大户、认真总结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用典型去引导农民、启发农民、教育农民,激发他们求大富、赚大钱、发大财,实现由“要我输出”向“我要输出”的思想转变。要继续坚持党委政府表彰授“星”披红带彩、总结动员的好作法、好经验,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性的大型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氛围,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3.2完善输出渠道,引导有序流动 强化政府组织在劳务输出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发挥各级劳务组织领导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整体功能,依托县级劳动力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农民工向外输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致富能人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信息灵、渠道广、地缘熟、信誉好的优势带动劳务输出,动员各类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牵头组建各类劳务输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力挖掘亲缘、友缘、地缘的潜在优势,广泛动员农民工主动投亲靠友,依靠亲友,劳务友好合作县(区)、乡(镇)的力量,加强合作、扩大输出。鼓励有技术专长的能人到大城市、开发区创业立户,带领、带动本县民工转移输出。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群团组织参与劳务输出“主战场”,支持相关部门、经济实体、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民间能人领办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形成以乡镇、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中介组织支撑的多元化、社会化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
3.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培训阵地上,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挖掘培训潜力;在培训方式上,按照定单、定向培训的总体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办学、联手培训等多种方式方法,长短结合、专精结合、高、中、低多层次结合;在培训重点上,以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培训手段上,采取职业培训、源头培训、定点培训、岗前培训、跟踪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在培训内容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建筑、电动缝纫、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物业管理等专业为主,使务工人员更好的掌握一技之长。同时,针对辉南县转移输出的行业特征和分布情况,加大对劳务品牌的培育力度,打造强势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科技性也不强,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由此可见,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及旅游的产业链,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简单地说,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切忌不可过度开发,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阐述
近年来,邹平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抢抓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大胆尝试这一新型产业形态,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休闲农业园区达到207个,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园10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0家,农家乐71家,休闲农庄4处,其中规模以上(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园区1家,从业人员7600人,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增加农民收入630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拥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1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五星级滨州市农家乐2处,四星级滨州市农家乐2处。总结休闲农业组织开展的高效成果,文章就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做详细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重要和关键。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重点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具体指的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休闲农业发展中将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资金以及资源等效益以流动的方式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二是对农业产业能力进行优化。具体包含农业产业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运用以及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和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等多种能力。因此,我国在城乡地区大力发展和推进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将农村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还能够将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能力进行转化,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速率和质量,实现其产业结构上的优化。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同时,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自然生态空间,逐步引导民众走向现代化、可持续化,更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优化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人文、自然、资源等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循环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中更好提升农村生产效率,更能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比如:旅游房地产行业。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催生了农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为闲置劳动力的再就业指明了方向。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增加了与城镇居民的交流,而在客观上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
3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好转移闲置劳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自发展角度看,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受农产品发展领域的优先发展,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开始向专业技能要求更低的服务业转移。受此影响,更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从休闲农业的长远角度考虑,休闲农业的发展更有利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第二,自经济结构分析。目前国内经济仍然以二元型为主,而不断减少的耕地资源更是加速农村闲置劳动人口的增加。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闲置劳动力的人口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要求不那么高的产业来吸纳这些闲置劳动力。第三,从产业结构上分析。休闲农业目前还属于边缘类的产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而且也具备旅游经济的发展特征。所以,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而且还能够激励当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创收;比如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结合,就带动了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餐饮以及纪念品等行业的发展,这也就为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园区共有近5万家,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3000家之多,年收入达90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300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数就占到了53%。
4结论
作为第三产业的主推力——休闲农业,在提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样,随着城镇居民对休闲农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改善作用,同样更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小诗.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80.
[2]宋桥萍.安源区发展休闲农业纪实[J].江西农业,2017,(3):34-3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对策
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总称,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对人员进行协调与控制,是国家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各项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都已经落后于时代,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必要性
1.1落实农村改革任务的关键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非常多,比如管理松散、层级划分不严谨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几年,我国也在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加大了相关的扶持力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依赖于农民本身的,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就必须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促使农村改革落实到位,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1.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且制定了很多有效的扶农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这项政策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社会长久治安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想要使这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还需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建设,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新兴技术的运用,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为农村开展经济活动奠定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1.3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借助现代工艺技术进行的农业生产,比如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等等,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但是,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依赖于农业经济管理,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能够实现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建设,还能够有效优化农业结构,使各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具有独特性,形成专属的农业产业链,有效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稳定的基础。而且,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上,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都能得到极大地提升,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农业经济活动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1.4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方式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与日俱增,农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在“三农”问题上,农民收入问题是重中之重,如何提升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仍是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农民合法权益与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息息相关,想要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需要重视农民民主权利,并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规范基层管理人员职能,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各项合法权益。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对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跟上时展步伐。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严谨性,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难以将其真正地落实到位,在约束管理人员的相关制度方面,由于部分制度没有明确的层级划分,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对应其相关职责,从而达不到有效规范行为的作用,无法真正的提升农村经济以及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2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未跟上时展步伐,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经济管理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通常情况下,都是采取传统的手动记录工作内容,没有紧跟时展方向,这无疑是会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使得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达到实际效果。而且,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先进技术都在不同领域中大展风采,且推动了各行业的显著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也需要走信息化管理模式。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仍有大部分农村经济建设中没有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无法充分发挥出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3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是,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没有全面铺开,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已经加强了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仍有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对于一些先进设备的应用也缺乏技术人才,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发挥出真正作用。
3提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当前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持,才能为经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要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掌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管理进展情况,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也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其次需要将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严格要求基层干部按照制度进行相关操作,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增强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并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融合,使其更好地发挥真正作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便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拉近农民与时代的距离,促使教育带动经济发展;其次,需要重视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条件,以便更好地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最后,要加大监管力度,构建专门的监管机构,打击市场上投机倒把的行为,促使农村经济市场更加规范。
3.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如前文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还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基于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比如设置一些农业栽培、土壤改善、水质优化等内容,使农民能够更快速地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处,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建立信息化服务系统,还可以让管理人员更清晰了解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高质高效。
3.4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建设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想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以便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基于此,需要对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以及信息化技术培训,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公平公正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