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工业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文化内涵

第1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后勤企业文化内涵;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路径;后勤企业文化功能

1999年11月起,我国全面动员和部署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利用市场手段提高高校后勤资源利用率,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现代企业形式运作的高校后勤注册公司或经济实体纷纷建立并发展壮大。与社会企业相比,高校后勤实体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公益属性,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特殊功能。无论是从促进高校后勤实体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履行后勤实体承担的责任角度出发,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后勤实体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内涵丰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

一般认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以助推后勤实体的发展为目的,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复合体。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产生于后勤职工长期的服务保障过程,经过管理层有意识的引导与提炼形成,既体现了后勤实体的整体风貌,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后勤实体所属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度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基石,是后勤实体在经营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后勤系统运行及后勤职工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规定,既包括后勤实体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也包括相关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升华和丰富,包括企业和员工对内对外的各种行为,是后勤实体和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学习、娱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总和,动态展现后勤实体的经营理念、制度规范、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物质文化是后勤文化的外在表现,既包括后勤实体提供的产品、服务,也包括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是广大师生最直接感知的实体文化。

(二)后勤文化受制于国家政策、校情、后勤

实体发展等诸多因素,又对其有反作用首先,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制约着后勤文化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指引着后勤实体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后勤文化的内核。在不断深化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后勤实体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由传统的“仅此一家”到多元竞争,后勤实体的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后勤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积极、开放。其次,校情影响后勤文化的发展。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不尽相同,其对后勤实体的期望与要求也各有差异。如有的高校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比较快,在后勤实体发展过程中给予大量的政策、资源扶持,后勤实体不仅服务好校内,也能走出校外,参与社会企业的竞争,这一类后勤实体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竞争、开放、合作、共赢”,而一些学校则以服务好本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为重点,要求稳定与优质的后勤服务,这样衍生出的后勤文化则较为内敛。第三,后勤文化与后勤实体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建设是后勤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管理层主导开展的内涵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为基础,如后勤实体的发展较为迟滞、经营困难,根本没有余力投入文化建设,这样的后勤实体本身也难以凝练优秀的企业文化。反之,后勤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学校有关后勤改革的政策制定以及后勤实体的自身发展。优秀的后勤文化可以促进后勤实体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后勤实体的发展状态又影响到学校,甚至是国家层面关于高校后勤政策的制定。

(三)在后勤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管理层发挥主导作用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过程,是自上而下输送价值观的过程,以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为保障,管理层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就意味着,后勤文化的核心价值要在管理层达成共识。后勤文化的凝练过程与管理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管理者的认识和态度往往决定了决策出台过程,以及成为决策之后能否得到有效地实施。文化建设是一项形象工程、系统工程、人心工程,只有在管理层高度重视、详细谋划的基础上,加之配套的人员和经费,才能系统推行,否则一切都可能流于空谈,止于表面。

二、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以管理层为核心,全员参与后勤文化建设

前文指出,后勤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管理层有意识的价值输送过程,管理层的主导地位不言而喻。在此过程中,广大后勤职工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对于师生诉求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而较好地满足师生和学校发展诉求,才是后勤实体立足之根本,也是其发展之方向。以郑州大学为例,该校后勤集团在2009年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改革发展大讨论”,凝聚集体智慧制定改革发展目标和文化建设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后勤职工高度的认同感。

(二)以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为主要目标

作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确立,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它决定着后勤文化的方向,是实现后勤实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由于的资历、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岗位角色等差异,使得个体的价值观千差万别。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对个体价值观进行整合和重建的过程,只有从个体价值观中有计划地吸取精华部分加以整合,结合后勤实体发展目标,凝练成有利于后勤实体发展、有利于职工个人成长的整体价值观,才能以此为核心,开展富有成效的文化建设活动。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将“专业、优质、高效、便捷”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有机结合起来,凝练出“管理精细、保障有力、服务至上、发展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后勤集团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制度建设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可以实现科学管理,建立起稳定的发展秩序,从而慢慢衍生、凝练出积极向上的后勤文化。若无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即便管理层竭力营造、灌输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得不到广大职工的认可,文化建设与后勤实体的发展将会成为“两张皮”。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每年制定重点发展目标,最初的任务就是建章立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围绕这一目标,后勤集团先后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堵塞了管理漏洞,而且通过岗位管理树立起“人员向一线流动、待遇向一线倾斜、干部从一线提拔”的用人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以职工行为凸显后勤文化精髓

行为文化能够被后勤实体的服务对象及全体职工切身感受,服务对象的评价、后勤职工的言行举止等,才是重要的评判依据。构建好的行为文化,一是要加强思想引导,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二是要开展系统培训,将工作标准进行普及推广,规范职工从业行为;三是要强化激励,对不符合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体现后勤良好作风、展示后勤良好形象、获得师生广泛认可的行为进行表彰。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成长机制,既有培训又有考核,培训结果与薪酬、晋升挂钩,通过绩效考核规范职工从业行为,以“后勤年度表彰大会”、“最美后勤人评选”等方式激励、表彰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了优良的工作风气。

(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打造后勤文化的品牌效应

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在前三个层面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系列工程。如果文化建设没有内核,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后勤职工,看到后勤实体的标识将激不起任何情感上的共鸣,物质层面的文化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就是后勤实体形象塑造,一般要经过形象设计调研、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三个阶段。形象设计调研是要根据本企业的性质及属性,针对顾客群体需求情况,进行设计前的调研,为后勤企业形象提供信息。形象定位是在形象设计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后勤企业的经营定位和实际情况,用知名度和美赞度的高低对后勤企业形象进行定位。形象传播是以广告或公关方式,将后勤企业形象的有关信息向师生和社会传播,让更多的顾客认识与接受。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以上途径,规范所有员工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广大师生中和社会上建立起后勤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从而提升后勤企业形象。

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功能分析

(一)有助于打造阳光后勤,助推和谐发展

后勤实体掌握着学校系统庞大的资源,占领着巨大的市场,经常被称为“资源大户”、“花钱大户”,廉政风险点较多。评价后勤实体文化建设成效,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廉政建设情况如何。依靠刚性规章约束职工行为,仅可作为被动的补漏手段,耗费成本较高。《礼记•经解》中说:“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建设优秀的后勤文化,不仅意味着有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还可以通过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防患于未然。由于高校后勤实体服务范围广泛,大多涵盖餐饮、公寓、校园、物业、水电、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品种众多且复杂,同时后勤职工队伍学历、年龄、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后勤实体在管理与协调上容易出现诸多难题。而通过打造优秀的后勤文化,一方面可以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以师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将获得师生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凝练和输送的过程,可以在后勤队伍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营造团结协作、互助互信发展氛围,强化团体意识,实现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作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灵魂,后勤文化是后勤实体其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后勤实体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和经营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原则,指导管理者开展正确的决策,指导着员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服务过程中,进而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优秀的文化能够使后勤实体建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总能引导其往更健康,更积极方向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三)有助于促进后勤职工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所有组织能够永葆活力的秘诀所在。对后勤实体而言,“以人为本”不仅意味着以师生诉求为本,也意味着在改革和发展中后勤职工个人能获得提升。优秀的后勤文化能够为所有成员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营造出既有益于后勤实体发展,又有益于个人成长的共同愿景。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对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的用人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事实上的不公平对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势必会造成伤害。如何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就需要优秀的后勤文化加以引导,营造共同愿景。郑州大学后勤集团以内部人事的形式引进了一批大学生、研究生,他们虽然没有学校编制,但是在岗位聘任、薪酬待遇、培训学习方面享受和在编职工同样的平台,“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做法为后勤改革与发展积聚力量。

(四)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实现高校后勤育人功能

第2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工业设计对生活的影响元素

工业设计的发展基础就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工业设计将生活结构进行改变,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受,确定产品工业设计效果,依照产品功能标准,确定工业设计的方向。通过象征手法,提高工业设计的形象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完善工业设计的内涵,加强工业设计标准性意义。1.工业设计对生活的结构影响工业设计主要依照硬件设计为主,通过对硬件产品结构的设计,确定设计产品的基本形态,分析工业设计产品的物质属性,加强设计品质的存在感,提高工业设计的基础价值。通过工业结构设计,提高生产使用的合理性,保证工业材料符合基本加工和量产等问题,控制工业设计的基本成本标准,提高工业设计结构发展的准确性作用。2.工业设计对生活的效果改变工业设计通过消费者的感知任何,改变设计产品的感知认识水平。通过工业设计效果,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值感受。有的是形态优美的,有的是简洁自然的,有的是高贵而有气质的。依照工业设计的初衷理念,对工业产品进行不同层面的设计,确保企业外观设计效果,改变人们生活中对产品的认识效果。3.工业设计对生活功能的改变工业设计改变了生活中的消费使用观念,产品的使用功能与需求密切相关,依照工业设计标准,提高消费者的使用效果,确保使用标准价值,提高后续维护和管理。通过工业设计的功能设计,提高了产品的成熟度,确保产品的实用使用价值,加强了工业设计的设计因素,改善了企业产品的营销设计标准。例如,在汽车工业设计中,依照消费者需求,对车门进行造型和功能上的改进和设计,正是为了迎合汽车消费者的市场使用需求,提高企业的功能,保证工业设计效果。4.工业设计的象征意义依照工业设计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确定产品的形象。在市场产品推出上,工业设计产品需要推新求异,确保消费市场的认可,又需要提高工业设计的形象作用,做工业设计划定合理的产品设计标准,对企业产品的形象进行分析。通过企业产品设计象征形象,为企业划定商业标准,通过区分工业设计标准,提高商业产品的设计效果,确保工业设计产品的象征意义。其中,产品形象是指对产品设计、内容、研发和使用的一种统一设计特质。依照产品视觉需求设计标准,对产品的设计进行细化分析。以产品的设计思路为基本内涵,开展企业设计研发过程,确定产品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技术作用,提高生产产品的功能性,确保产品有效运输发展,提高产品的销售刮泥,保证市场形象的统一,提高企业产品水平,确保企业传播的形象标准。5.工业设计的文化发展依照工业设计产品标准,加强工业设计文化。通过设计产品的文化标准,确定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依照设计水平,确定设计文化方式,逐步提高产品内涵,确定产品设计标准。依照产品设计的生活方式,对设计产品进行购买,确保产品的时代文化思想,提高文化的行业标准。例如,在“苹果”设计中,将白色设计有主要外壳标准,依照动感剪影形式设计苹果品牌标准,将音乐文化设计到iPod中,提炼音乐文化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实现随身动态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一种改变,有效的提高了产品文化的工业发展,将工业设计置以文化思想,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认识水平,改善设计理念,提高人类与工业设计的和谐性作用。

工业设计对和谐设计发展生活的应用

第3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品免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工业产品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质量外,更应从外观包装方面着手,确保产品包装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f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标。而工业包装实际设计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艺术等,其在彰显工业产品个性特征的同时,可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工业包襄的吸引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以及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水墨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京剧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人物雕塑在产品造型中的体现等,这些设计艺术都可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无论哪种文化元素,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民族精神元素,将其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使产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而所谓现代包装设计,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包装品、包装用品以及包装物的简称,可代表产品包装相关的辅助物、材枓、容器以及相关的装饰物等;第二,在包装物中融入产品的行为;第三,设计产品包装物的活动。以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要求产品整体设计风格体现简约主义、高科技倾向、环保主义以及人性化设计倾向等,确保产品在包装设计中符合这些多元化设计要求,才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1]。

2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

2.1雕塑线性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雕塑艺术中,基本语言之一便是线条,整个线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概括性、抽象性两方面。以工业产品容器的包装设计为例,其通常以球体、圆柱体、锥体、方体等形状存在,而这些形状的构成便涉及线性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原有本质~特性的同时,能够使产品形状更为丰富。事实上,现代大多工业包装中对雕塑语言线条运用的实例极多,如以香水瓶型设计为例,在形状上多以圆柱体为主,整个瓶身通过垂直条纹的应用使轮廓更加分明,为消费者营造一定的梦幻迷离之感。再如现行较为知名的香水品牌“香奈儿”,其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瓶身、瓶盖等都利用雕塑线条进行设计,如瓶盖中利用线条勾勒出宝石切割形态,而瓶身中的线条则以千净、简洁为主,这样使产品造型突出富丽、高尚、纯净、简洁等特征,有利于对大多女性消费者产生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线条完全充当包装的外衣,但其并非局限在单纯的几条线上,更注重利用其描述相应的审美体验、民族审美情感等,这样可使产品包装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气

2.2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雕塑艺术中的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主要用于时代精神的传达以及视觉效果的丰富,可使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现行较多工业容器包装中往往直接对雕塑的本色、简洁等充分利用,典型的鼓酒、酒桶酒都利用雕塑使地方特色展现出来,相比大多商品容器设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使商品特性展现出来,增加商品的消费价値。以工业产品容器包装设计为例,雕塑色彩元素在产品包装中大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国窖魂”包装中的雕塑艺术,其在色调上主要选择褐色、黄色,能够展现典雅、清新的风格;再如“国窖天香”包装中的雕刻,为突显出产品的优雅与祥和,将颜色选取为银色、白色以及宝石蓝等,这些都可使商品的真正内涵利用外包装展现出来,做到内外结合,以此提高商品的价值。实际进行工业包装设计时,应保证雕塑艺术色彩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对色彩美规律正确把握,确保产品包装技能展现东方色彩,同时更具现代气息%。

2.3雕塑意境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美的体现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的意境主要集中在我国古典美学范围内,可使整个包装传递出“此处无声胜有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般包装设计中为满足意境传达设计要求,往往对人类精神层面给予较多的重视。以现代工业包装中雕塑意境元素为例,其首先对包装造型引入美学原理,使包装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新的形态意蕴融入包装中,这样在保证包装具有艺术审美色彩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精神意蕴,使消费者在欣赏产品包装时产生更多的联想。例如,对于“千年蜀王酒”在容器包装设计过程中,便利用雕塑艺术中三星堆人物进行造型的刻画,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加上其将现代艺术与传统东方文化意境融于一体,使酒的文化意境充分展现出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见,尽管雕塑艺术中的美往往具有粗犷、原始等特征,但若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不仅可起到装饰作用,还可直接将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意境传递出来[‘1]。

2.4雕塑文化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除具备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外,更侧重于将文化启迪向人们传递,使个人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行较多工业产品设计活动中,企业为强化商品吸引力,盲目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过多的线条或色彩元素,尽管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去挖掘商品的内涵与价值,宄其原因在于未在设计中将文化内涵融入。因此,工业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极为重要。以景德镇烧酒容器包装设计为例,其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雕塑表现方式,将较为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设计于容器造型中,部分消费者实际品饮中,除青睐酒自身品质外,也注重在品饮中感悟传统艺术内涵。另外,雕塑艺术实际运用中,在造型设计方面往往引入书法元素,使造型中的文字编排能够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产品的审美情趣。因此,雕塑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对于工业包装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3.1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以人为本”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目标主要可界定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工业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其在身份上本身具有双重特性,即: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推销人”。其中的消费者需求主要指商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而产品“推销人”则强调利用刚进入市场的产品打造一定的品牌效应。若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完全崇尚科技,使设计特征表现出简单化特征,将造成造型外观美感的缺失、人情味的缺失,最终使产品被消费者冷落。因此,在雕塑艺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追求的简洁特征应以“物适消费者”为基本理念,确保在雕塑艺术运用下,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程度得到提高[6]。

3.2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商品定位”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做好商品定位工作,主要要求雕塑艺术融入后商品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且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树立。由于工业包装设计面临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在雕塑艺术运用时应注重对借鉴尺度进行把握,确保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层次得到准确定位,这样才可使雕塑艺术发挥其连接人与商品的桥梁作用。以当前日本工业产品中的容器包装为例,其之所以得到国内外包装界的认可,主要因其在包装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等方面都蕴藏较多审美内容,能够增强H标消费群体的满足感、愉悦感。

3.3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主题表达”

工业包装设计中对雕塑艺术的借鉴应保证其能够使商品主题突显出来。部分企业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极为盲目,如线条使用方面,我国雕塑形式与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若工业产品目标群体为欧洲或非洲国家,且设计时过分强调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结合,将会造成包装主题过于模糊,传递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容易被曲解,失去雕塑艺术运用的实际价值。因此,在雕塑艺术引入后,应充分考虑将产品价值、企业文化理念以及雕塑艺术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以此使包装设计主题更加明确,有利于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的提升7)。

3.4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形象树立”

企业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最终目的在于使品牌形象得以打造。其中的品牌主要指对企业商品的具体描述,是将所有商品象征、记号、术语以及名称等集于一体的组合体。由于这种组合体是企业与竞争者的主要内容,所以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生动性等特征。在借鉴雕塑艺术过程中,要求将其审美内涵注入到包装中,使消费者在欣赏包装过程中能够透过外在雕塑艺术,领悟其传递的内涵,这样雕塑艺术的“无形价值”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进而达到企业形象树立的目标:8]。

结语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传统艺术元素、包装设计的相关内涵,充分发挥雕塑艺术中色彩元素、线条元素、意境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雕塑艺术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主题、树立形象等,以此使工业包装设计的目的得以实现。

作者:吕丽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杨珩.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设计类一等奖论陶艺介入现代酒包装容器设计的途径[].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2:47—51.

[2]陈凌.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05:74-75.

[4]彭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2:1丨9—121.

[5]漆竞舟,戴勇红.论雕塑对包装容器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4,14:133-136.

[6]张翠.论地方特产包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与现代化呈现[D].安徽工程大学,2012.

第4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作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结合自身目的创造的一种技能系统。而任何的创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工业美学与技术美学的结合,将会把汽车美学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台阶。在柯布西耶的影响下,开始了对汽车设计美学的探讨,同时建立了工业美学的设计学院,提出了著名的工业设计美学13条。这是人类首次由原来的机械美学发展到技术美学。在这重要的13条原则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就是鉴赏力和内涵型艺术的法则。鉴赏力法则就是产品设计表现在产品设计的结构、方式、形式和材料的均衡中去;而所谓的内涵型则是指艺术的构思与产品的设计一体化中,不需外在的装饰即可感知。通过这样的一个纲领,给20世纪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观念。由此以后,德国哲学家提出了《技术的哲学》,同时通过这本书的探讨,深入的推动了整个德国在技术方面的探讨,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产品本身意义在产品形态中的表现的讨论。日本的美学家同时也在1977年的时候提出,事物的本质不是看具体的物品,看佛像也不是看真正的佛像,而是透过佛像能够看到的另一层体会。

二、技术与文化拓展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美学设计的发展开始进入产品的爆发设计时期。而同时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以日本、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工业设计新时期的代表。在这个时期,凭借其自身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人们在生活上的追求的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将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不同的地域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去,为设计的汽车设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君主体制国家的形象,将老爷车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设计文化元素放大。在德国,德国利用其自身的严谨的作风,给全世界的车迷提供和设计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奥迪等车系,都出自于德国人的设计之手。

三、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汽车设计美学的趋势

第5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一、概念的界定

1.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最早由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西奈尔在1919年提出,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InternationalCouncilofSocietiesofIndustrialDesign)曾5次公布或修订工业产品设计的定义。1959年公布的工业产品设计主要界定了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任务;1967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少;1969年定义了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角度解决产品的外部特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980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多;2002年的定义,没有明确定义出工业产品设计的具体工作或研究范围,专业性、体系性不够强。针对我国制造业现状,本文采用1980年ICSID在第十一次年会(巴黎)上的定义,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产品设计”。

2.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概念首次由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4年的一次行业聚会中提出。目前,中国元素的盛行已是不争之实,但对于中国元素的内涵、概念的诠释,业界和学术界的理解不一。郭有献在《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中提到,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成阳在《中国元素论》中说明,中国元素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应定位在中国文化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来理解。付璐在《论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创新》中给出,中国元素是指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民族文明,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2007年,文化部在创办大型系列活动“人文中国”时提出,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元素。综上,虽然目前中国元素的定义还未统一,但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现出中国的精神。因此,本文所理解的中国元素内涵是,被历代中国人认同,承载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具象物质和意象元素。(1)具象物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这文化脉络中,具象物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常见的具象物质分类:民俗民艺,如剪纸、中国结、春节;吉祥图案,如祥云、太极、福字纹、卐字纹;文学艺术,如唐诗、京剧、书法、汉字、水墨画;动物植物,如熊猫、梅兰竹菊;器物器具,如青花瓷、矛、算盘;服饰饮食,如旗袍、筷子、饺子;表演体育,如二胡、琵琶、功夫;建筑景观,如天安门、牌坊、飞檐斗拱;发明创举,如司南、中药;传说故事,如梁祝、白蛇传;纹路纹饰,如夔纹、蝉纹、蟠螭纹;其他,如长江、恭喜发财。(2)意象元素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灵魂,是意象元素的反映形式。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意识及其价值观体系。儒家提倡“尚中”思想,崇尚中庸、和谐之道,以和谐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重视独有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是现代绿色设计、简约设计的根由,在设计中重视自然美。释即是佛,崇尚“心识”思想,强调美由心造、无心识就无所谓美丑,着力于对立两极之美、动静结合之美、空灵寂静之美。

二、对设计的认知过程

工业产品的竞争就是设计的竞争,人们对工业产品设计的认知,如图1,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设计不可能游离于工业产品的功能而存在。战国时期韩非曾说:“玉危无当,不如瓦器。”也就是说虽然是千金贵重的盛酒玉器,没有底,连水都不能放,其价值还不如普通的瓦器。说明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器物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更加关注与产品的情感交流。优秀的工业产品设计应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将中国元素恰当地切入工业产品中,使设计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

三、切入实例研究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彰显民族风格的中国元素数不胜数。对中国元素切入工业产品设计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不能不有所取舍,本文就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展开。

1.民俗民艺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在简洁明了的构图和造型中表达出追求祥和安康、喜庆欢乐、美满幸福的生活愿望。例如,微软推出的珍藏版鼠标3500,如图2a,汲取传统的剪纸元素,晶莹剔透的纯白底色,传统的纹理,颇具古典神韵。如图2b,设计者将剪纸的吉祥寓意与高科技的电脑结合起来,既彰显出科技的魅力又体现出中国元素的人文气息。在中国民间配饰中,有一种绳结源远流长,寓意深刻,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结。绳结看不到开头和结尾,寓意永恒;四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寓;中间圆形路路相通,有处处顺畅之意。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图3a,中国结优盘具有精致的中国结造型,古老而时尚,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如图3b,中国结灯用于道路、广场、酒店等地方的装饰与照明,凝聚中华文化气息,烘托节日气氛,为城市增添光彩。

2.吉祥图案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我国民间吉祥图案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十分丰富的特征,中国吉祥图案着重寓意着吉祥的内涵,重视结构形式,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真实摹写,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符号表现。如图4a,联想笔记本的“祥云”图案与“漆红色”色彩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文化内涵。如图4b,LG冰箱面板上印有唐纹吉祥图案,为家居环境增添华丽与典雅,彰显出悠悠的古韵。太极图亦称“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图形。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面象征着事物矛盾体的两个对立面,它们彼此和谐相处、相互依存、浑圆一体,寓意宇宙万物遵循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律。依照太极图的构成形式,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i-mu太极音箱,如图5a,音箱由一黑一白两个音箱组成,突破了我们常规印象中的音箱外形设计思路,给人一种非常惊奇的感受。将太极图形立体化,并巧妙地融入沙发的设计中,如图5b,这款设计获得了有“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设计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地运用到时尚之中。

3.文学艺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汉字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形式美感,都蕴藏在一笔一画之中。例如,陈幼坚先生将中国书法与太极拳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太极马克杯,如图6a,选择跟缺失笔画部分造型接近的太极拳经典姿势动作图案,配合到三个书法字体当中,使之组合成为字体的一部分。华晨汽车集团中华轿车的车标是由“中”字构成,如图6b,字体是小篆演变过来的一个中字,很好地反映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设计渊源。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华日BCD-268(图7a)、香雪海BCD-290HN(图7b)多开门冰箱的钢化玻璃面板,施以中国水墨画花纹装点,极具中国风,时尚大气,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四、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6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品设计;传统元素

一、民族文化与产品设计

人类的设计和民族文化本来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必然引起设计元素的交换。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在经受着西方浪潮的冲击和浸泡,近年来,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被西化了,当我们的下一代吃着西方的快餐,看着日本的动漫,穿着韩国的服饰、拿着 i-Phone 通讯设备行走在故宫、长城这些文明古迹时,我们在堪忧,他们在这样西化的成长环境下,是否可以保持自己独有的想法?我们期待我们的中华民族新一代设计人能够深切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品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包容的接纳优秀外来文化的态度,为新时代的民族化设计风格开拓出一条光辉的道路。

1.民族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与你并不陌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庸俗文化、精英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口哨文化、相声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极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2.产品设计

要探究产品设计的内涵,要先从设计说起,何谓设计?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定义大多集中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好的外形,或者符合功能等方面。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发源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或者是德意志工业同盟,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外形和功能两者的关系平衡上。扩展开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绝大多数的设计先驱都就形式与功能的问题在进行探索,设计也被看做解决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产品设计的创造性活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因此,工业设计也可以称作为产品的文化设计。当年的包豪斯宣言中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产品”,这句话揭示出设计的文化本质。研究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将在本质上揭示出人类设计活动的动机、目的与原则。研究设计的文化本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使我们能从文化视点的高度观察产品设计及分析产品设计,从而使我们全面地认识产品设计、理解产品设计。这一点,对于工业设计及应用工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深入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现象,短期开来不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企业所要求的经济利益;长远来看绝对不是什么成功地设计,最多只是昙花一现,在文化上失去了落脚点,则设计流于形式而失去了深刻的思想性。

二、民族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1.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载体

考察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与文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同步的。因为文化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并要求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味,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的精神。

2.文化影响了设计,设计又在创造新的文化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已经充分领悟到,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但凡优秀的设计作品,总蕴含着身后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体现着现代文化精神,反映了现代文化的面貌和民族、时代、地域等文化特色。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副广告、一件产品这样的物化形态,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它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因此,现代设计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一种文化创造性为,设计师则承担了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3.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中表达

产品设计中贯穿对民族传统及生活习惯的尊重,在这一点上,我国要向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学习。斯堪地纳唯亚设计的形成过程中,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起了重要的的作用。

当工业化国家的生活越来越趋于一致时,这种设计风格使斯堪地纳唯亚的设计依旧依赖自然界,虽然他们吸收了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工业原料,但整个设计文化仍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材质和自然形式,他们选择的是用工业的手段延续民族的风格和传统,这种由历史上完整延续而来并加以积极改进的设计观,赋予了北欧设计迥异于世界工业制品的缺乏理智的意趣,而自然流露出他们民族那种质朴、明朗的人情味道。这种设计观是建立在尊重他们民族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中国也有优秀的民俗传统,我们要发展有本国特色的设计之路,必须将我们的设计文化建立在尊重民族生活习惯、民族审美特质和民族生存环境之上。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叉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三、结语

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而言,不单单是纯粹的民族文化元素形式化地镶嵌在产品的表面,简单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不能带给产品真正的“灵魂”。最高境界在于设计哲学通过使用方式的表达,将中国哲学思想通过使用方式表现出来,既体现了其中的深远的精髓,又满足了使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汤军.工业设计造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are studi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ch concepts as postindustrial era,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As a new type of landscap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for its special features and unique industri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regeneration of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strengthens people′s memorie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the local people, and aid the reform of declining industries. 

Key words: postindustrial era;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伴随着对工业遗产保护呼声的逐渐高涨,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景观类型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野。从对中山岐江公园方案的反对,到建成后为当地人接受和喜爱,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以景观手段改造城市废弃工厂的后工业景观作品,而它的出现也为中国工业废弃地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景观途径,启发了人们对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思索。

王向荣教授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书中描述,“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 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以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废弃之后进行的景观重建。由此可以看出,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这也注定了后工业景观的出现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品质。总的说来,所谓后工业景观,就是在工业废弃地中,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场地历史,深入分析场地矛盾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构筑物、机器等融入现代造景手法解决场地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景观。它的显著特征是体现着工业文明和记忆,有着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展示。笔者将通过对几组关系的解析比较,探讨对后工业景观的认识。

一、后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时代是社会发展必经的三大时段之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是一个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手工艺技术、艺术组成新联盟的时代。[1]在这个时代,世界呈现出以知识经济、科技高度艺术化为重要标志的局面,新材料、新能源、加工技术将不断地被开发利用。它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时空概念,而知识和信息生产也扩大了精神生活空间,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幸福和自我表现,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设计审美也与以往的传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尽管兴起的时间只有四十余年,但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转型以及人类生活激烈、广泛、深刻的变迁,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难以比拟的,而且它还在继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2]

章光日在对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中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人类生活结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重大转向,一个是休闲化,另一个是学习化。前者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普遍富裕的现实,后者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特征。休闲不再是少数人专有的,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休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消极的生活方式,而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活需要和追求。同时,社会休闲化则导致了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茶馆、酒楼、咖啡店以及公园、郊野、风景区、游览区等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学习化同样也反映了学习在人们生活观念和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到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的工作生涯;在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到22岁;进人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而工作时间的持续减少和闲暇时间的持续增加,就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除休闲外,学习也开始成为一种提升生存境界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正如英国学者贾维斯所认为的那样:“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社会对环境问题、专业化分工、科学技术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专业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方法上也从以往的经验主义、实验转变为模型、模拟实验、决策理论、系统分析等,更趋于多元化和科学化。 另一方面,休闲化和学习化是人类随着时展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明显趋势。休闲化将导致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进一步需求,为人们追求、享受精神生活提供具象的物质条件;而学习化则导致人们对人文精神、场所精神、事物内涵的进一步需求,为人们追求、享受精神生活提供抽象的精神条件。后工业时代下人类对精神内涵的追求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必将为这个时代的景观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

后工业景观,是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来进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是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任何景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差异,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后工业景观必将深刻地反映着这些时代特征。

后工业景观首先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工业文明不仅带来了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但也使人类的生活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开采和燃烧煤炭造成了地球表面的破坏和大气的污染、酸雨等的系列破坏现象;石油的开采、使用过程中的泄漏直接污染着地下水和土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则直接污染着大气;工业化生产,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也同样污染着水和土壤,进而污染植物和动物,甚至污染人类自身。另外生产、生活造成的大量垃圾也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3]受到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生态伦理问题的思索,景观设计师也开始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途径,并试图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起,麦克哈格就开始将关于食物链的生物群落层级理论的有机假说用于《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有机生态的科学模式赋予了景观学科,并将一种新的生态理念引入景观中,这对景观设计师思想影响深远。此后,景观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植物而非人工的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并将生态设计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引入景观学科中来,因而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将成为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后工业景观体现了对精神内涵的更高要求。后工业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转向对精神内涵、个性价值的进一步追求上。这体现在后工业景观中则表现为休闲方式的多元性、应用材料的多元化和对场所精神的追求。人们不再满足于景观的形式,而是需要精神层面的需求,即景观需要表现出人文精神和高情感价值。后工业景观透过景观再生强固历史记忆、场所精神,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空间及当地人群的关系,也为没落的产业带来转型的生机,还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来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土地置换问题。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尊重场地、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系统整体优化的解决场地中的各种问题,将成为这个时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因此,这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初,就注定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将面临着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并努力找寻和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表1[4])。

二、工业废弃地与后工业景观

工业废弃地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它是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5]工业废弃地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日趋增多,是受工业破坏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结果,是现代科技发展、经济转型、产业更替的结果。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一旦工业衰落,会导致失业,人口减少,地区丧失经济活力等,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文明除了带给人类幸福,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土地荒芜,物种流失,生态平衡失调,等等。同样,工业废弃地的产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土地资源浪费,工业废弃地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引发了社会对工业废弃地的重视,如何在人类过度利用而污染严重的废弃地中实现生态恢复,谋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成为工业之后土地再生研究的现实性课题,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业废弃地的利用,但由于时代的原因,这次的关注不同于以往的只是单纯的土地再利用的关注,而是开始将视线转移到这些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上。美国著名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若想保证城市新生活的质量,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性特征。”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工业废弃地从建筑的史料价值和派生的文化情感上进行成功的再利用也是一种保持人们对城市历史性特征的体验方式。因此,在对工业废弃地不断改造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利用景观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再利用的问题这一大胆尝试;尽管此类景观的出现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工业废弃地的产生无疑为后工业景观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与后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与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它是工业废弃地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的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体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起源于英国,随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获得迅速发展,是一种从工业考古(industrial archaelogy)、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6]在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真正大规模展开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遗产旅游开始的。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其含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在当时,英国、德国等已迈向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在对衰退地区考察研究以后,提出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希望通过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处理工业废弃地和解决传统工业区衰退问题。德国成功转型的鲁尔地区,英国著名的铁桥峡谷,都是在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同时,利用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其中,后工业景观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旅游的一项重要手段,一种公共游憩模式(表2)而被运用[7],可以说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后工业景观的发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带动新的价值观念的出现,而新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又带动社会各层面的相应转变,这也直接影响着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作品本身的时代内涵。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景观类别,后工业景观在其产生之初就注定了其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它伴随着时展而产生,伴随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利用而逐渐兴起,其特殊的品质和散发出的独特工业文化内涵越来越得到认可。尤其在随着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公共游憩地而被开发,成为工业废弃地复兴的方法之一,引人关注。但是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后工业景观对于我们还是一个较新的名词。一方面,我们既为城市现代化的理想和利益所鼓舞,另一方面,又为这一快速进程中所打破和否定的传统意识与生活惋惜。面对不知何去何从的工业废弃地,后工业景观在我国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创新,后工业景观表达出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场所的精神,融入了时代价值观、时代设计元素,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和谐,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一种有效的景观途径,也是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探索过程中历史的必然,不容回避,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和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REBECCA KRINKE.Overview: design practice and manufactured sites[M]// NIALL KIRKWOOD. Manufactured 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landscape. Spon Press:2001:125126.

[3]章光日.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3): 6066. 

[4]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1721.

[5]王向荣,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第8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公共设施设计;地域文化;符号

1.地域文化及相关符号理论

1.1 地域文化及其符号

文化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以及赋予这些行为意义的象征性结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它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综合特性, 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地域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物质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饮食、建筑、服装、器物等构成,精神层面由该地域人们的风俗、礼仪、法律及宗教等构成,而社会层面的文化则由该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等构成。地域不同,该地域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如南方有南方的文化,北方有北方的文化,甚至在同一省内,不同的市县之间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地域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的时候被提出来的。文化的地域特征是该文化存在的价值,所以地域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不同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是与不同空间的地域特征、民族信仰和历史沿革紧密相连的,而不同地域的这些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又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生活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艺术精神和风格。

地域文化符号就是将传统图形、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这些地域文化现象, 转换成符号的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传达。

1.2 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

文化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对于设计来说,文化上的增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同时设计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特性,是公共设施在一个城市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中一项基本条件。公共设施作为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伴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城市活动的日益丰富而不断更新、延伸。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面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交车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面的体现。

公共设施的内涵是象征价值,这种象征价值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心理和主观的活动,取决于当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其中形成的一条文化脉络,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内涵所在。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地域性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公交车亭在实现其使用功能和宜人性的基础上,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其它公共设施一起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好工具。

1.3 符号基础理论

设计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使用和创造过程。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是地域文化转向设计的重要一步,地域文化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在设计中使用。文化符号的选择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功能语义的传达和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根据符号学相关理论,在设计中,设计符号不是虚幻的代号,而是有它实在的功能体现,设计符号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美学功能。实用功能就是可以利用设计符号来传达产品的文化,美学功能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产生不同于艺术作品的技术美。公交车亭公共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它的设计符号的要素是由形状、材质与色彩组成。而这些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外在层次,可以为我们在地域文化在公交车亭中的运用找到对应点。最终公交车亭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如何把地域文化体现在公交车亭的材料构成、色彩运用、造型特征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的转化和运用。

因此,在公共设施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设计准备工作,通过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恰当地将地域文化内涵表达在产品上。地域文化的运用首先是识别和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然后再从地域文化元素中诠释和转化为文化和设计符号,再将转化出来的文化和设计符号运用到公交车亭的设计中。

二.地域文化在磐安工业园区公交车亭设计中的运用

磐安工业园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作为尖山镇的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内的公交车亭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户外设施,作为该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不仅应该具有其应有的实用功能,体现其工业园区的特征,更应该加强其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磐安工业园区的文化。

2.1 地域文化的提炼概括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创造和演变的结果。磐安工业园区地域文化的提炼,就是识别初始文化对象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同地域文化相关的颜色,材料和形态等外层因素,功能,可用性和安全性等中间层因素,情感,文化意义和故事等内层因素,再从选中的文化对象中获取设计信息。

从浙江磐安工业园区所处的磐安县特别是尖山镇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整理和分析。磐安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它是中国舞龙的发源地,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迎龙虎大旗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龙灯,“赶茶场”,又称茶场庙会,是磐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项(图一 龙虎大旗)。 “龙”的主题在磐安地区各种民俗文化中均有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象征着富贵,中华民族也一直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这种形象在磐安地区的民俗中,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都反映了磐安地区人对力量的崇拜,和一种对美好的事物,对幸福的一种追求。作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磐安工业园区也应该借着“龙”的气势和愿景一飞九天,高速发展。

同时磐安地区存在大量的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玄武岩,而且这种岩土是这个台地的地基,是整个工业园区的基础,工业园区就座落在这2亿年前的玄武岩上。而且这种材料在其它的地方很少见,该地存在着大量的有这种材料搭建而成的民居和田基,该地区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一代代繁衍,也形成了一种和这种地质难以分离的文化。对这个地方的崇“龙”文化与地理特质进行提炼,去对它们整体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典型特征和文化符号作为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符号。同时,玄武岩可以作为该地区一种独有的文化载体,可以和“龙”这种元素一起来代表磐安地区的文化符号。

2.2 地域文化的符号转化

为便于把代表磐安地域文化的“龙”元素用于公交车亭的设计中,依据磐安地区龙文化中“龙”的形象,结合中国的龙形象,进行整体的分析,获悉从商周开始,龙的形象一直与卷曲状出现。不论是会意古文形体兼象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字中的龙,甚至繁体字“龍”的形体中,都包含有“S”形。磐安地区的龙形象中,龙的形态也具有这种趋势,通过抽象化处理,提炼出其“S”形的形态。

2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的黑色玄武岩是磐安工业园区这个台地的基底,把玄武岩的色彩作为园区的主要色彩之一,玄武岩以黑色为主,黑色中带黄色,黑色又称玄色,颜师古注:“玄黄,天地色也。”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所以玄武岩的色彩就是玄黄色。磐安工业园区全省最年轻、海拨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园区,用绿色来代表这个特色最恰当。综上所述,磐安工业园区的三种主要颜色应为:玄(黑)、黄、绿。在具体使用时,黑色定位百分之八十的深灰色,同时黄、绿色也做了相应的色调处理。

3.地域文化的符号运用

(1)材料与造型表现

设计符号的实体形态要素,符号要素之一,形态由材料经过一定的造型而成。形状要素的设计简单来说也叫造型设计,造型离不开材料的构成。形态要素是使用者最直接使用和体验到的重要的符号要素。所以要特别注意到此符号要素,即形状受实用价值的制约最大,应当优先考虑实用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语境。

设计的本质就是使造型明确化和实质化,在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过程中,公交车亭的造型成为重要的要素。材料作为形态的载体,没有材料,形态将不复存在,材料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构造方式。同一种形状和构成方式,如果材料不一样,最终的形态将不一样。因此,造型时要对公交车亭的材料和形态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形态在传递地域文化特征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公交车亭作为磐安地区的一种较重要的公共设施,承载着磐安的地域文化,要能与磐安工业园区融合在一起,整体风格要反映磐安工业园区的产业特征,它主要用于人们等候公交车时,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场所,同时还起着文化宣传和广告宣传的作用。它一般由公交车顶盖,支撑柱子,橱窗以及公共座椅四大构件组成,这些部件中有其固定的相互联系,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要考虑人的相关因素,满足大部分人的使用,特别是像一些与人关系密切的部件,如顶的高度,座椅的形态界面。因此在将磐安地域文化符号运用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其制造和加工的便利性。在材料使用上,公交车的主体支撑结构选用了槽钢和木材两种材料,槽钢作为一种金属,给人一种科技、现代、寒冷、坚硬、理性、人工等语义特征,代表了磐安工业园区的工业符号,而木材则给人传统、自然、温暖、感性等语义特征,象征这磐安工业园区继承了磐安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传统和现代融合。

同时,公交车亭作为一种户外的公共设施,人们不需要长期使用,设计时应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在语义方面对地域符号进行处理。在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实际设计时,对磐安地域文化符号“龙”的形象加以抽象,方便造型和满足结构需求,抽象的符号“龙”的S形被用于公交车亭的主要结构框架,在结构连接中用抽象的框架作为龙的足完善龙的整体形象,整体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地域文化符号语义的传达,合理的把磐安地域的文化运用到了公交车亭设计当中(图二 公交车亭方案)。

(2)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产品最直接的形象,它和造型一样,都起着传达和承载地域文化的作用,且色彩必须和造型能够匹配,色彩依附于造型,必须通过造型去体现,且一旦和造型结合,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磐安工业园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号,承载着该地区的文化,在公交车亭的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将提炼出来三种颜色加以运用,让它们作为公交车亭的主体色彩。因此,实际设计时,公交车亭的主题构架和连接构架我们选用了玄色和黄色两种颜色作为主要色彩。同时,公交车亭作为户外公共设施,在色彩设计上应注意与整个户外空间环境的协调,为了能融于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中,玄色被大面积的运用在公交车亭设计。对与提炼出来的绿色,我们主要在公交车的广告橱窗画面运用,这样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4.总结

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公共设施,如何更好的为当地人服务,同时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成涛. 城市环境艺术.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工业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工业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的建筑或具有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它包括建筑物、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所、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中国工业遗产可分为狭义的工业遗产和广义的工业遗产。狭义指的是以来中国各阶段的近代工业建筑。它们是工业遗产的主体。广义的工业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化遗存。

至中国开埠以来的国外兴建的资本主义工业、以及民间兴办的民族工业,还有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都给中国大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工业遗产。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多数城市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传统工业正在或已经迁离城市中心,或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留下许多工业遗址。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给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设计带来了契机。如将一些工业遗址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区域或会展中心或艺术创意产业园。通过对旧址的利用,运用景观设计学展示工业美学特征,传承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因此,对矿区工业遗产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如何在充分认识矿区工业发展过程和场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利用空间和矿冶文化元素。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注入新鲜的创意与艺术。

矿区工业遗产的景观改造应该基于资源的保护以及可循环利用为前提。应将废弃的厂址、采矿遗迹等各种元素结合现有资源有机整合、利用。使退化的迹地设施及景观重获生机。在矿区迹地的景观改造中应该尊重场地的发展过程,通过景观的规划强调基于现象学给予场所精神的理解。尊重矿区场地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地域的历史信息。应遵从利用与创新并重的原则,考虑记忆与创新、人工与生态、框架与细节并重,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段对废弃遗址用文化元素的保留,改造利用和再加工。创建具有特色的地域价值。

矿区景观规划的方法,首先是对矿区的生态恢复。矿区由于各种废石、尾矿堆积,造成土壤掩埋、积压。采矿活动导致地面、山体挖损,地形残缺,整体性遭到破坏。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应控制并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山体崩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已出现地质灾害的矿区,应该清理废矿石以及危岩,利用废石、废土进行回填,在其表面覆土,种植适合生长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治理矿区土壤污染问题,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被生长。通过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配置技术,恢复和完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矿区景观是人为活动的产物,应完好地保留矿区发展过程的痕迹,体现历史文脉。在景观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场地的使用功能和性质,也应保留好矿区遗址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平衡功能与文化内涵、时间与历史、工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其恢复活力的同时,也保留和突出引以为傲的地域价值。保护场地的真实性,矿区的采矿作业面、岩石景观、操作场地应保留其真实的景观。矿区采矿迹地,粗糙陡峭,一泻数百尺,形成独具特色的矿区遗址景观。在景观构建中不应刻意掩盖矿石开采的遗留景观,应保留好开采遗迹的原真美。充分利用矿区现有的富足资源,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减少外来材料的利用率比例。既突出了矿区景观的特点,也降低景观成本,更生态,更环保。如前所述,采矿废石不仅可作为地质亏空区域的填充物质,也可利用各种废弃荒料在景观设计中赋予新的功能。可利用预制金属框制成护坡堤或栏杆、花坛、围栏、景观中的座椅等。将较大石料作为金属框的内部填料。利用碎石料作为场地和道路的铺装材料,这样的铺装方式更生态环保也有利排水,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利用石料垒砌台阶、坡道,花坛边界。利用石料制作景观中所需的门、廊道的基柱、桥墩、栏杆、各种指示牌的辅助基座、路灯基座、垃圾箱饰面材料等。通过石材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产生丰富的肌理与质感,以及与矿区景观和谐的色调。利用废弃的工业机械、器械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景观基础设施、景观雕塑等的工业设计元素,强化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工业遗址景观的风格。这种与场地相适应的再利用,就地取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矿区景观原有的特质。

在矿区的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对空间的营造与处理,更是对矿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基于生态恢复的前提下,保留矿区发展的历史遗迹,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保护好文化遗产,承载特定区域、特定时间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将矿区遗址景观设计出能给人们产生场所认同感,创造出具有历史印记的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馆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