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生物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情;校园环保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5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形成,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在过度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更是越来越突出。因此,从生物学角度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抓住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特别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的关联。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结构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是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不可分开的。
2.注重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要搞好生态环境教育,就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呈现间隔变短,强度增大等,这些虽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但从国家环保总局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的“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直接造成了土地沙化的不断扩张。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92年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特别是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132天,成为真正的季节河,主要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所以说,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夺和破坏,就是保护了环境。
3.结合国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我国的耕地、森林、草原总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如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也激发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4.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现实生活;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实践活动
细心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要远胜于高中学生。许多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时,还挺有兴趣,慢慢地,兴趣就消失了,有的甚至变成厌恶。学生一般会说:“学生物就是背书嘛。”“好抽象,听不懂,不想听。”这样的转变是怎么形成的?笔者认为,初中的生物学知识虽浅显,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人体知识、身边的各种动植物知识的学习等都颇感兴趣。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如DNA、染色体、基因等等,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觉很抽象,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讲授理论后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无形之中学生更觉枯燥。怎样提升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觉得他们学的知识看似抽象,其实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一点不难学,学了以后还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样他们才有学的欲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教师应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即俗称的“接地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关注学生生活,不断提升专业知识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缸水,这一缸必须是源头活水,而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的死水。设想一下,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将课本复述一遍,这样的课怎么会有吸引力呢?程度好的学生甚至都可以自学。教师不仅仅是课本中现成知识的讲授者,还应当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关注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最新资料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如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课以SARS病毒为例,让学生开展讨论。虽然十几年前的那场非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现在的高中生却没有体会,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此事。若以2014年夏在非洲流行并夺走许多生命的埃博拉病毒为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高中・选修3・现代科技专题》的“基因工程”时,可以列举荧光猪、蓝色月季、金色大米或吃了能抗乙肝的番茄等基因工程技术的新奇成果,或许较课本上的抗虫棉,转基因玉米等更贴近都市学生生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总能听到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种热点知识,自然喜欢这位生物学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源于学生生活,应用身边的教学实例
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平时要留意生活,收集教学素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在讲解“去除顶端优势”时,让学生观察校园里被修剪后的绿篱,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剪?剪去的是什么结构?修剪后为什么植物就长密了?顶芽和侧芽的关系怎样?为什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物入手,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再比如我校地处ZT湖畔,有一段时间,湖水特别绿,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碧波荡漾,可美中不足的是,湖水有臭味。”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节时,笔者就联系这一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湖水的颜色正常吗?为什么湖水会这么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为什么会发臭?这一现象怎样治理?由于所举的例子是身边发生的,学生讨论的热情特别高涨,对水华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贴近学生生活,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许多高中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很抽象,再加上有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上课时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则听不懂。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的、生活化的“大白话”,化抽象为浅显,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在学习“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时,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DNA 主要在染色体上,其它地方也有,但数量少。学习“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时,可打比方,激素就象是一次性杯子,用完一次之后就扔了,不再用了。学习“酶的专一性”时,可将酶和底物的关系比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生物学知识有许多需要记忆,而学生都不喜欢背书,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背诵记忆更是“深恶痛绝”,那些非背不可的知识怎么办呢?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生一些巧记的方法,像口诀,顺口溜等。比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时,结合学生爱看漫画的特点,将微量元素种类归纳成一句“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猛(Mn)”学生一下就记住了。在学习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时,将各时期特点归纳为顺口溜:前期变化最明显,两个消失两出现;中期赤道着丝点,形态数目清可辨;后期一点分两点,姐妹平分到两边;末期又是两消现,胞板形成新壁现。再比如介绍难理解的生物学概念时,不妨引入些诗词、谚语等,不仅能化难为易,而且不容易被遗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用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引入基因重组的概念;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群落的次生演替;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引入食物链概念等。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枯燥而深奥的生物学概念“接地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中理解并掌握知识,由此会产生“海绵吸水”的学习 效应。
四、回归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都出现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能力型考题,比如实验设计题。许多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该用什么知识去解答。这与教学效果反馈环节中,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而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实际应用却不是很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出现了知识与应用的“脱钩”。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应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学完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可让学生思考:大棚种植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薄膜?为什么?想增加产量,可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原因是什么?学完渗透作用可引发思考:给农作物施肥要注意什么?人在口渴的时候大口喝饮料为什么会越喝越渴?什么最解渴?你有什么好建议?等等。遗传部分的实验设计题是高考的常见题型,在教完遗传的基本知识后可专门开一节遗传实验的设计课,将各种遗传实验的方法做一总归纳,如,要异花传粉怎么做?要提高某一作物品种的纯度可以怎么做?怎么判断性状的显隐性?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X染色体上可以怎么设计?等等。如果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教师都有意识地将这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思考题讨论题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
五、走近学生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方法[J].知音励志,2017(0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关键词】 科学;生物;情感;教育
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手段。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中学生价值观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目标中注重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生物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情感分析、发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之间许多科学家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通常这类情感素材以含情的语言文字材料或者直观的图片、图表等形象材料,或者以具体的人和事为情感载体,具有教育性导向作用,对我们产生深刻的情感刺激。据此,教师可以深入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不仅给以明示性的展示,准确地“传情”,也要善于用语言和表情表_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善于利用学生的表情来增强情感体验效果,从而对学生产生情感感染。
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如下:
【案例1】 “杂交水稻之父”教材反映了袁隆平科学的不平凡的生物科学发展的历程,教育学生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给学生灌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师传授杂交水稻的知识,介绍该技术的贡献和意义。首先使学生感悟到我们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位于国际领先地位;其次,我国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产生民族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果,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逐步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恰当结合使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实现课堂的情感目标这样的抽象内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会发挥更强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案例如下:
【案例2】 通过“受精作用”教材,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启示认识生命的本质,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尊重和感谢父母等思想品德,传授人文知识。教师结合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知识结构等,动态演示受精过程,让学生通过生动图文体验和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从而感受亲子代的联系,产生母爱伟大的情感;明白生物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3】 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加速和形象理解形成生态学观点,感受生物界的奇妙,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课件中插入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动画影片,如动物的繁殖,互利共生的生物,捕食、竞争等场景、动画、视屏,运用图片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常见生物现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惊讶地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使得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更加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进而提出各自赞同和倡导保护自然想法和愿望。
三、采用教学的知识、技能联系社会生活的科学教学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因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
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情感教育的部分如下:
【案例4】 关注健康的教材是情感教育,是同学生共同探究认识健康的价值,珍爱生命,涉及学校涉及社会共同关注健康的思品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感教育课题。为了完成这段教学教师设计多种方式、各类问题、不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小病小痛都是如何处理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设计旅行药箱药物清单。让学生体验联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与内化,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主动参与探究生活过程,动脑动手;进而养成求实的科学精神;培养自我科学探究学习、生活、联系社会大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一)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
在实验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深化对原理、规律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之一。大纲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徒手切片、解剖小动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的方法;学会做简单的生理实验;学会绘制生物图等技能。这些技能只有在实验中反复练习,才能学会和熟练掌握。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以及开展实验设计的活动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 、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研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
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完成实验作业,不怕困难和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实验是形象和直观的,学生通过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看到了平时见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并且这些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亲自观察和体验到的,因此,会十分兴奋和感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塑造学生人格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生物学者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当时不被社会认识和承认的巨大压力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项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提高学生科学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过程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生物学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了解生物学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自然情境、实验情境、形象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激发学生情意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把反馈矫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上好实验课,努力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充分运用“过程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并且优化探究教学的过程。我们坚持探索――研究――运用,即观察――思维――迁移三层次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操作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科研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而是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科学家的风范――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追求的事业。如果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1.发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 进行生物教材加工寻求学生科技点。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以训练培养思维、实践、创新科技素养能力为核心,生物教师应依据课本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各种探究活动的子目标,梳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的使用撒到或全部或部分,或增或减,其中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材料的选取,探究性学习素材的提供,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教材处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满足初中学生的对于科技探究的学习兴趣,丰富课本以外的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新动向、新知识。使学生对进人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发展其认识过程。二是创设学习的新情景。学习的情景是现有经验向生物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发展的过度体。它代表的一般是自然、社会、现实和科技成果发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的个人生活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学生可以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材料、新信息等科技资源联系起来,依靠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和解释科技现象,构建科学素质。
1.2 加强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科技知识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后作业进行精选和组织。学生家庭作业对初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特别是课后的科学实验探究等活动,教师对作业的质和量要精确控制和选择,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不是过分复杂的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积极有趣的科技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抵挡住无节制的体育运动、看电视等活动的诱惑,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以提高科学素质。
1.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教师把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整合于探究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及批判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智力、多元智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如生物观察和实验法、生物假说提问法、生物统计和分析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发挥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心理倾向与接受、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步骤的实施、探究结果的讨论与交流,自主地合作地完成教师提供的各种“主动作业”。自我监控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并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选择、参与、发现。选择,就是让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的材料,学习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主引下,根据自我的需要,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课题,或子课题,提出自己的有创建性、有意义的假说,参与探究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发现,就是在探究生物问题及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情景去思考,去获得新经验,建立更高级的认知结构。只有发挥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其自身的科学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3.加强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的管理
由于探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的渗透性、知识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发散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在这个时代受到强烈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开展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要遵循探究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的一种情感的交往与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即是学习的伙伴、信息的产生者、输出者,又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收益者。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生物课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技智能潜力提供了最佳的情感背景,教师不仅在科学探究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在情感上要激励学生,只有情意相加。以情增意,才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不随意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民主的研讨气氛。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活跃学生的科技思维,发挥其创造力;与学生多交流,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培养和保护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思维。
摘要:科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生科学素质及其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首先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及其教育目标。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心理特征。科学素质的发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内化和升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科学观。此外,影响科学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等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严重影响一个人所能达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水平,影响到科学观的高度。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是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刨根问底是青少年学习的特点之一。实践表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问,从一个疑点的解决到另一个疑点的出现,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从而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运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等。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网络教学可引导和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放在相关的网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直接兴趣。三是点拨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对学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生物学家们要经过长期地辛勤劳作,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在巴西的巴伊亚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我国的生物学家彭加木为了开发边疆资源,几次不畏险阻,到风沙无情、大地险恶的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第四次闯进罗布泊时不幸遇难,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就是要有这种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只有思想上的大无畏,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取得异乎寻常的科研成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这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思维能力。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结合生物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可分为质的观察和量的观察两种类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所必需的,是研究人员收集事实最常用的方法,生物学更注重观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观察目的。
(2)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3)采用适当的观察手段。
(4)观察完毕后要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看到观察的对象,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都是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应尽量以探究性的启发代替结论性的解释,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是生物科学中的另一种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实验方法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涉及中学生物的实验方法有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设计实验步骤,通过现象观察并收集资料、数据再进行分析思考,概括或归纳出结论。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示、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第一,要求学生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实验设计时提醒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思路要明确,要有对照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实验报告。第二,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把光合作用发现史、生长素发现史等有关科学家原始经典实验过程及探究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和奇妙的灵感等。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一个课题。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发分成若干个小组,合理分工,齐心协力,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前沿知识 功能 途径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或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教材基础知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功能
1.更新和充实高中生物教学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内容也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前沿的生物学知识,使高中生物学教学和科技前沿接轨,让学生对前沿知识多一些了解,使教育真正的面向现代化。
2.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现在很多高考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出卷人也越来越注意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考试范围在扩大。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老师补充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适当地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对已有生物学知识的发展、突破和创新,学生在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创新习惯,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渗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的动力,形成对生物的持久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来会献身于生物科学研究中,成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渗透的途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渗透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很多复杂的前沿知识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比如PCR技术中DNA复制的过程不好理解,通过Flash展示,学生接受起来就非常容易。另外,多媒体容量大,可以节省紧张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间。
2.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
前沿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拿到课堂上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头脑风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
3.结合习题渗透
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老师在评讲习题时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4.通过展示栏展示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园内的展示栏,把新出现的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或热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例如2012年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黄金大米”,通过我们及时地展示,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内容,还引发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讨论,更好地促进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5.结合科普讲座渗透
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识讲座,相对其他方式而言,讲座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较高层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6.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适当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学习和研究,在课外完成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交流汇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另外,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几种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只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把握渗透的度和量等原则,采取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国家的明天需要他们来建设,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还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吴本连.化学前沿知识教育功能例谈[J].山东教育,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