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数字化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一、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技术创新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研究国际贸易的专家学者都将重点转移到了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上,并将技术当成一种内生变量来研究其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技术而言,尤其是创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经济资源和稀缺资源,并且在某些特定要素资源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产出效率最大化和生产规模多样化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正因如此,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是新工艺的设想到进一步在市场中应用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了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两大关键环节,当技术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时,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持续发展。(2)技术创新是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产品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相对价格以及产品优势等因素,其中的相对价格是指出口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贸易对手而形成的竞争优势,该产品的价格除了受到国家宏观汇率和政策层面的影响以外,主要还是由国家的要素禀赋以及产品的使用效率所决定的;产品优势则是指国家出口的产品可以比其他贸易竞争对手的产品更能吸引和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而形成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特征。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需要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而新产品、新工艺则是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中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具有非常明显的互补性,简单来讲,在国际贸易中,当产品优势相同时,相对价格起决定性作用,想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及节约成本其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基础。
二、促进国家贸易、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施科技兴贸和贸易兴科战略。国家应当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以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从而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科技兴贸的核心思想是运用科技创新改善现有出口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当实施贸易兴科战略,使科技兴贸与贸易兴科形成相互统一、不可或缺的整体,以此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共同发展。贸易兴科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引进先进技术,为我国技术创新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减少重复研究的资源浪费,以此提高技术研发效率。(2)加强政府职能,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就高技术产业而言,因其是以信息产业作为基础,从而使之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正因如此,使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型产业。同时,由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为当前国际市场上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将一些具备潜在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未来的支柱型产业,如计算机、通信工程、生物工程等等,并给予这些产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借此来促进它们进行技术创新。(3)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我国必须从发展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首先,国家应不断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同时还应当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予以重视,借此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其次,可通过引导国内高校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紧张、技术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进而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杨爱歌.浅谈技术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
[2]张保胜.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对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地、准确地进行整合,建立、更新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当前的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城市规划领域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对北京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基于局域网环境,对整合北京市城市规划信息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阐述了以AutoCAD — 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 — GIS为技术路线进行城市规划信息整合的可行性。
关键字:城市规划 信息资源 整合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手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都运用GIS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办公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也甩掉了图板,全面实现了规划设计成果制图电子化。但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决策常常出现滞后现象,使得将城市规划形容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同时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起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用。
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开发量剧增,由此而引发的城市绿色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历史文脉怎样传承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如何解决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999年编制的北京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一直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缺乏及时更新机制和整体分析的工具,使我们的“控规”法律效力低下,无法科学地指导城市建设。本文试图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通过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梳理、对“控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描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优势技术推荐――自锁托槽矫正
在牙齿矫正的众多技术当中,自锁托槽比传统托槽多了一个闭锁装置,好比在托槽上加了一道门,可以直接将正畸钢丝锁闭在托槽的槽沟内,免除了传统正畸技术因结扎钢丝或橡皮圈对正畸钢丝的捆绑。
自锁托槽矫正特点是舒适、高效、方便、卫生,大大降低钢丝与托槽之间的摩擦阻力,矫正力量柔和舒适,患者不易感到疼痛及不适,牙齿所受到的力量也会减少,牙齿移动速度也会加快,整个治疗时间则会有效缩短。总疗程可以缩短90天,是中学生牙齿矫正的最佳选择之一。而相对于传统的正畸托槽更有利于口腔清洁,也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健康,矫治效果更稳定。
优势技术推荐――无托槽透明隐形矫正
无托槽透明隐形矫治器,一改传统正畸过程中“钢丝铁牙”的局面,能在无钢丝、无托槽的状态下完成矫治,让别人看不到您带了牙套矫正的同时,不影响美观,可自行摘带,在不知不觉中恢复正常颌面形态。
隐形矫治技术继承了传统的牙颌畸形矫治理念,是现代口腔医学、计算机辅助三维诊断、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成型技术的完美结合,是正畸领域的新突破。
牙齿矫正进入数字化时代
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口腔正畸中作为辅助技术,使正畸过程更加精准、直观;与传统正畸相比,数字化正畸过程更加具有可控性,正畸效果更有保证!
李兴元 主任医师
(二)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制度,建立与年薪收入挂钩的院长目标责任制;制定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价格改革方案,做好基层医疗服务价格与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的政策衔接,合理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
(三)积极稳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适时做好出生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规范省市平台数据准确性,拓展村级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认真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努力做好奖励扶助、计生困难家庭救助工作,完成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工作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进程。
(四)着力提升新农合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县、镇两级住院病人政策补偿比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的新农合统筹管理层次,在原来20种重大疾病的基础上增加2种重大疾病;制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细则(试行)》,加强新农合监管,规范建立转诊管理制度,力争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
(五)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扎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防治工作,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推进数字化预防接诊门诊建设,到2016年底,数字化门诊达到11家,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稳定在99%以上。大力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省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5家创建省示范村卫生室。在全县各卫生院全面推开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新模式。推进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扎实做好卫生改厕工作。
(六)着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病防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强化医疗服务管理,落实诊疗责任制,严控过度检查、用药和过度服务,建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进机制。
(七)着力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情况、配送企业及供货企业的实时监管,动态掌握基本药物采购计划执行情况以及经营企业药品配送情况,购药货款支付情况。继续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浙江读者:安荣
安荣同志,您好!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理念的广泛普及,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
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才能谈智慧化的问题。从服务性来说,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最为关键;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阶段,将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互联和互通,借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城市服务。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而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它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院所占地总面积近20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拥有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先进,集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一体的单体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
人才实力 院所形成了院士领衔,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骨干,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体的人才方阵。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0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近20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人;总后“三星人才11人; 重庆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8人。
学科建设 院所学科专业齐全,外科学所有三级专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野战外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眼科、消化内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野战外科学)。有全军战创伤专科中心、全军胸外科专科中心和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高血压代谢病、青光眼病、内耳疾病以及便秘为全军专病中心;妇产科、小儿科、泌尿外科为全军优生优育中心。战创伤医学、胸心外科、眼科学、神经内科、生物医学工程、肿瘤治疗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高血压病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交通医学研究所、创伤愈合与组织工程研究所、宫颈癌防治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重庆市研究所,皮肤科为重庆市高校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教学科研 院所所有临床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均为博、硕学位授权点,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承担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大专5个层次13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年培养各类学员1800余名,年招收进修生500余名,已建成临床示教、手术转录及远程教学系统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内镜诊治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介入诊治培训基地、国家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基地、军队及重庆市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院所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战创伤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全军重点实验室―交通医学实验室。高血压病实验室、创伤基础实验室、交通医学实验室、车辆生物安全碰撞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承担了以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级为代表的重大科研课题,课题总数660余项。先后获得军队、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50余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24项,军队、省部级二等奖118项。近五年发表SCI、EI期刊高质量论文650余篇;5分以上SCI论文60余篇;入选F1000的高质量论文7篇。2014年发表SCI论文202篇,5分以上20篇、10分以上3篇。成功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尖杂志发表论著。“十二五”获得国家专利400多件,2014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每年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4~5次,每年接待外国专家来访100余人次,每年100人次专家教授受邀出国交流。
临床技术 以急危重症和介入微创治疗为标志的医疗高新技术国内领先。建成了全国最早的大型集中式重症监护单元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ICU、CCU、NICU、血液净化透析中心等科室构建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国内领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肝、肺肾等大器官移植,小儿心脏移植填补了国内空白,肺移植存活时间居国内第二;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子刀治疗宫颈癌、脱钙骨移植治疗骨缺损、骨不连,游离空肠代食管术等新技术;开展了结肠重建食管术、体内雷管取出术、巨舌症等国内罕见手术;拥有全国第四家规范化的“一站式复合手术”平台,复合手术技术、脑血管病介入、心脏、肺、食管及肝、肠等微创手术、便秘外科治疗以及青光眼、梅尼埃病、代谢综合症的诊治等20余项技术迈入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四大国家级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基地、卫生部内镜诊治培训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
以严重创伤救治为品牌的医疗特色鲜明。我院创伤医学专业获得2项“973”项目的滚动资助,创伤、烧伤及复合伤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编出版《实用创伤救治》、《多发伤救治学》、《灾害医学》等多部教材或专著,总结形成的严重战创伤救治理论和技术、批量伤员救治策略和技术享誉国内。创伤专科医院是我国首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的专科医院、全军唯一的医学专科中心,构建了学科团队整体化救治模式,制定了严重创伤院内紧急救治流程,实现严重创伤一体化、全程紧急救治,总结形成的限制性复苏、紧急救治简明手术等损害控制新理论新技术显著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伤后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与重庆市50余家医院建立了创伤救治网络,年手术2000余台,救治严重创伤200余例,成功率达96%,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形成了有效转化。
宁波市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基于区域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是宁波的特色,” 宁波市疾控中心主任许国章在接受e医疗采访时说,“以前从地方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宁波市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宁波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他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宁波市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历程。
完成免疫信息化工作平台整合
2005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建立了宁波市免疫预防信息系统,采用B/S模式,在全市174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全面推广使用。主要实现的功能是:(1)将2000年以来出生的儿童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取消手工接种卡。 (2)提高了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效率,对推进宁波市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许国章介绍说:“宁波市疾控中心信息化工作是从2005年儿童预防接种开始构架的。我们的建设理念是为老百姓服务,不向老百姓增加一分钱的负担。我们当时是在预防接种证上面贴了一个条形码来完成识别功能。宁波市的11个区县、1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互联互通,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
2011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宁波市疫苗冷链监管系统,对11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疫苗库房进行了温湿度的监控与记录。2012年开始推广疫苗全流程监控管理的冷链监管系统,并逐步覆盖全市1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电子监管码系统的建立,以疫苗个体为单位实现了温度、进出库信息的记录和查询,为每支疫苗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免疫助手查询时,不仅能查到接种了哪种疫苗,还能查询接种的是哪支疫苗、该疫苗经过了哪些运送环节、各环节的储存温度如何等。
2012年,完成了产科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的建成极大方便了医院产科和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目前,宁波市妇儿医院新生儿产科信息均能够通过信息化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对接,全市176家预防接种门诊均能够通过信息系统查询到产科预防接种信息。2014年9月底,宁波市在江北区正式启动了对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信息化试点工作,并且要求补齐出生身份证信息,为智慧健康数据交换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在谈到产科预防接种问题时,许国章表示:“我们把公共卫生信息化延伸到了产科。我们都知道婴儿一出生的第一针乙肝疫苗,过去是要需要填写三联单,效率很低且容易出错。经过我们对产科HIS系统的改造,实现了工作的信息化,医生的工作量减轻了,差错也减少了。宁波公共卫生信息化是从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个角度通盘考虑的,不只是简单地做疾控中心的信息化,实现了多方共赢。”
2013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完成了对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的平台整合及完善。通过把疫苗冷链管理、产科信息化、免疫接种信息管理、流动儿童管理、数字化门诊信息管理等系统有效地整合,建成了大的免疫信息化工作平台,使整个免疫预防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互联互通。许国章认为,信息化工作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不断提高”的。
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疾控中心围绕中心门户网站和内部OA自动化办公系统建设,逐步建成一套完整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2006年,建立了宁波市生物制品管理系统,对疫苗出入库进行了全流程管理,实时体现了市、区/县、乡三级实际库存情况。2008年, 宁波市疾控中心网络学院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采用了先进的E-learning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目前,该学习平台已承载起宁波市疾控中心职工的日常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功能。2012年7月,中心对自动化办公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主要有公文管理、信息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工作计划管理等模块,实现了工作流程动态化,便于领导查看、管理和决策,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许国章表示:“信息化建设体现了管理者的工作思路,是对工作流程的再造,我认为信息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管理,如果管理者自己都没有思路,却总在抱怨国家不给建信息系统,省里不给建信息系统,这样信息化工作是不可能做得好的。”
建成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2007年5 月,宁波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应用。结合业务工作需求,该系统通过近几年不间断的开发完善,至今已具有基础支撑平台、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公共卫生传染病管理系统、公共卫生GIS平台、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结核病管理系统、医疗机构诊断信息监测系统等10大功能模块,用户已覆盖全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及医疗机构。它是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决策辅助、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的支撑平台。该系统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国同类系统属于开创性应用,成为后来各地建设参考的样板。
2010年,拓展完善了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了基于医疗信息数据的传染病预警系统,通过与临床诊疗信息系统进行互联,达到数据提取和资源共享。根据临床诊疗信息,将传染病某种症状有关的疾病总结分类,达到对某类传染病进行监测的目的,对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起到了预警作用。
国内率先完成三级平台试点工作
2013年,宁波市首先承担了国家公共卫生三级平台的试点工作。根据建设方案,完成了宁波市公共卫生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布置并投入试运行,从市区域卫生交换平台可获取由鄞州区区域平台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数据(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慢病基本信息),初步代替了原来国家网络直报模式。
2014年8月1日,三级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鄞州区传染病报卡率先通过平台进行智能化上报,大大减轻了基层医生工作量,标志着我国传染病报告进入了崭新的模式。
许国章总结了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好处:一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传染病、慢病的漏报,因为医生在HIS系统里不需要再重新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只要在弹出的报告卡中完成报告填写,点击上传,就可以继续下面的工作。二是区域卫生平台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医院不再是孤岛。三是卫生管理者可以实时看到当地发生的传染病、慢病信息。
“我认为这也体现了医改政策在公共卫生部门的落地。因此,公共卫生部门一定要积极参与医改的一些工作,要思考怎么样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宁波市三级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的成功充分地体现了宁波市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区域平台――这也是宁波市疾控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完成数字疾控大平台建设
2014年9月,宁波市数字疾控平台测试上线,标志着宁波区域疾控信息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该平台以疾病监测、管理、决策为主线,整合了传染病协同、慢病协调、免疫规划、学校卫生、应急指挥、三级平台交换监测等功能,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及省公卫统一采集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了基于区域疾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借助GIS平台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现,探索疾病规律,建立切实有效的疾病应急预案,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目前,数字疾控平台通过规划宁波市传染病协同系统、宁波市慢性病协同系统的建设方案,结合“数字化疾控中心”的建设,将传染病协同与目前基于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各个业务系统进行了平台整合、扩展和完善,并将新建宁波市慢性病管理系统、艾滋病管理系统、虫媒监测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数字疾控平台。
许国章强调:“我们计划打造一个‘数字化疾控中心’,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预计今年十月份可以全部完成,这项工作主要是想实现统计分析功能。下一步我们会做雾霾与健康的相关研究,分析空气、气候跟健康之间的关系,跟气象部门合作,向老百姓发出预警,这些都是大数据的应用。分析和利用大数据将是我们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许国章:
信息化是管理者工作思路、工作流程的再造
我认为疾控中心如果不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的话,公共卫生工作的质量、效率、水平是不可能提升的。
疾控中心作为公共卫生的主力军怎么样发挥作用,这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好公共卫生监测。实际上,美国疾控中心、欧盟疾控中心都把疾病监测作为了疾控中心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也一直在呼吁做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需要长期做的,五到十年后,这些监测数据将是非常好的数据。
区域化平台的建设是宁波市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特色。政府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宁波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里面包括“智慧健康”,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大胆地往前做,领导也很支持。但是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并不是一天完成的,而是慢慢积累的。有很多其他省市的兄弟单位来参观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时,往往会说“这不好做,我们没钱”。我却认为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没有idea,没思路。政府对我们的资金投入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产出,我们信息化产出的数据是非常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数据,国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我们的这些数据来做的。下一步我们将要做的疾病预警、健康预警,都会为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因此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并积极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中。在医疗IT解决方案方面,IBM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致力于推动以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今天,在新医改这一新形势下,IBM更乐于与业界专家、社会力量和合作伙伴合作来推动信息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IBM拥有业界非常优秀的技术,比如临床的数据资料管理,网格化医疗档案的解决方案(GMAX),能够产生整个医院层面上的影像和医疗档案共享的环境。IBM的Unix服务器的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IBM的中间件、软件、SOA架构,能够让医院的信息平台更开放和更规范。
IBM的智慧医疗
IBM中国地区政府与公共事业部四部总经理刘洪为本刊记者介绍了IBM在医疗行业倡导的“智慧医疗”理念。刘洪说:“‘智慧医疗’是IBM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卫生改革是全球性的难题,在中国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和社会高度的关注。从这个行业的要求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公平、效率’问题。也就是说,为了让每个人都得到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负担得起相应的费用。从信息技术服务商的角色、从‘智慧医疗’的理念、从IBM的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行业业务创新管理的能力。”
IBM智慧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感知和连接,在医疗卫生领域,由于行业的不同特点以及机构的设置、分工不同,有时候可能会造成一些利益上的冲突,这是行业高度分散所造成的。作为居民,其健康是一体化的,但从信息化的角度讲,它其实又是非常片段化的。如何通过先进的科技,比如物联网技术,以及各种有线、无线的新通信技术让这些系统更好地连接,可以相互操作,这就是感知和连接。其次是创新整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型的整合。目前,医疗行业的需求是希望转诊、区域医疗协同、异地医疗等都可以得到同样的服务。但现在无论是医疗保险的异地结算,还是医疗数据、用户健康资料都还不能实现互认,这些都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最后就是要智慧、智能地促进行业的转型。目前已经可以看到有很多这方面的创新和转型,相信未来能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实现转型。
刘洪还表示:“医疗卫生信息化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而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对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区域卫生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是重中之重。针对居民健康服务,比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康复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另外,在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认,比如检验报告互认、影像资料和电子病历共享以及资源优化和共享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IBM非常希望能借助自身的技术实力,并结合我们服务各省市区域医疗建设的经验,来为更多地区未来区域医疗的发展贡献力量,从信息化的角度真正的为百姓造福,共建智慧的医疗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要抓住两大主题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当前行业中的热点,结合这一话题,刘洪为本刊记者介绍了IBM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思考和体会,他说:“我们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两个主题是居民健康档案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刘洪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用的关系。
第一,平台提供了应用系统开发和运行的环境,是一个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信赖的程序生产工具。由于平台更集中更专业地解决了标准、共享和交换联结等问题,平台使得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变得容易实现,甚至可以彼此借用而节省开发工作量。
第二,平台服务于应用的日常运维。医疗卫生领域业务丰富机构庞大,大量的信息应用系统带来了诸多技术保障支持的要求,一个区域级的平台可以整合服务资源,降低单一应用的维护服务难度和成本。
第三,平台保障应用的发展。医疗卫生业务不断转型和创新,随之而来的是应用系统需要经常调整更新和升级,一个规范标准的平台可以提供高效率的软件变更。
与此同时,刘洪还表示,健康档案与应用的关系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他说:“第一,健康档案是应用的基础。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服务于(或涉及到)公众和居民健康的应用都会关联健康档案的某个部分,因此卫生部制订的eHR标准词汇集等指标实际上应当成为各类应用开发的数据大纲。第二,应用是eHR的价值体现,只有把eHR开放给各个应用,其基础信息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这些多彩多样的应用可以反过来更新eHR系统的数据记录。第三,聚集的eHR,例如一个区域的全体人口和记录每一个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活动的细节(实际上健康档案可以包容电子病历)以及关联的费用。 以上分析可以成为介绍IBM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主要脉络。”
作为全球领先IT技术厂商,IBM可以通过众多先进技术支撑其在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在云计算方面,IBM通过在虚拟化和共享基础设施(如存储)方面有长期技术储备和持续的创新,IBM的基础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作业调度、开发环境、运行时监控等有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服务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维管理。
同时,IBM大力发展BAO(业务分析和优化)技术使传统的BI从数据治理,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向与业务知识运用和实时决策等更高商业价值的方向发展。IBM提出的企业级计算技术是以云计算和BAO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云计算架构支持的实时应用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还是数据分析BAO提供的实时数据服务,对于信息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品质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的概念目标相仿于电力和电信等公用服务。
众所周知,电力的生产和供应对于设备稳定服务的要求很高,而所谓的电信级的品质服务水平(SLA)也是业界翘楚。走向云计算架构的信息平台要求更高的服务水平,单个接点的故障藏有很大的隐患,而云环境下的系统管理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IBM在全线发展云计算能力(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云快速启动,以及云计算的咨询规划和设计服务)的同时,注重提升企业级计算设备的质量品质并以此成为客户实现企业级云计算战略的首选。
刘洪说:“结合我们参与服务的国内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项目,如区域平台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区域基础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协同医疗(1+X,即一个中心医院带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对于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IBM有很多深层次的体会。第一,区域卫生信息化应当服务于优化区域医疗卫生生产力的配置,即‘强基层’。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助力者’,至少可以从技术手段进步(如网络和虚拟化的计算环境,使得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能力(如集中的BAO服务,给基层医师提供临床辅助决策和知识获取)方面,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区域卫生信息化应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健康城市’。居民作为健康档案的所有者,应当有更多的手段查询甚至操作(如授权给自己的子女阅读)自己的eHR记录。很多地区建立的自助式健康检查也可以导入到信息平台中,供专家咨询和社区全科医生使用。给全科医生提供更多的工具以便于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或针对特定人群(如慢病患者)开放全科医生与中心医院的联系等。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本身的能力问题。包括基本的预算编制和机构,岗位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明确区域卫生平台(数据中心)与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协作关系,以及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管理。”
上海市居民健康网工程成为典范
在卫生部的指导下,上海于2003年开展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采用“1+nX”模式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近几年,上海部分区县根据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2008年卫生部将闸北区、闵行区、长宁区三个区作为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居民健康管理的信息化试点区。
此外,徐汇、松江、嘉定、宝山等区也在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先期启动项目及其先期试点工程”整合了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其中,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上海市的这一项目在医改的背景下,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IBM积极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建设,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IBM各个产品线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谈到上海市居民健康信息网工程的典范意义和价值时,IBM系统与科技部华东与东中政府公众事业部销售经理张飞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建设‘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是以建立上海市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完善现有信息体系,进一步实现多系统整合,探索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协同,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提供信息支撑。卫生信息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健康幸福和城市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所以上海市卫生局将此工程定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工程。这一工程整合了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作为设备厂商而言,满足上海市全市范围的健康档案交换,业务压力非常大。我下面可以列出一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项目在技术方面要求的高水平。系统至少同时支持峰值800笔/分钟批量数据交换和峰值300笔/秒的实时查询或处理业务;批量数据交换时单记录交换/入库的平均响应时间≤20ms;非并发大批量数据交换≤2000秒/百万条;千万级数据量下单记录本地查询的响应时间≤2秒;千万级数据量下分布式查询的响应时间≤5秒/次;简单统计报表查询的响应时间≤10秒;千万级数据量下单项统计的响应时间≤5秒;复合汇总统计响应时间≤120秒;生成复杂统计报表的响应时间≤180秒。这样的数据对于厂商来讲确实很有挑战,IBM作为全球顶级的IT技术提供商有能力,更有实力接受这些挑战。”
能为这样一个典范项目提供非常核心的设备,张飞除了表达非常荣幸可以得到用户认可的同时,还表示:“IBM在这一领域非常重视区域医疗市场,在各个产品线、客户部门、服务部门都配备了非常强的技术服务团队。同时,IBM拥有丰富多样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它们是国内外众多客户服务经验的积累,现在用来服务于中国的医疗客户。”
张飞在畅谈了上海市居民健康网工程的典范性后,还在“用户应如何解决设备选型”这一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用户对于本区域健康档案的业务压力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测算。其次,对于未来几年系统的升级要求要有一个合理的推算。由此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小型机档次。对于小型机品牌的选择,要对各个厂商的技术路线与发展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日后系统升级及迁移会带来很大的成本差异。其次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尽量选择业界的成熟产品,保证系统的稳定。”
IBM在医疗行业关注的五大领域
2005年收购美国最大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HealthLink后,IBM在医疗行业的服务能力更加强大。IBM不仅为国外著名医院、卫生管理行政部门提供过实施和咨询服务,也为国内多所医院提供过成功的咨询和集成实施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临床服务路线优化、数字化医院服务等。将医疗行业作为重要发展行业后,IBM对医疗行业的了解不断加强,今后IBM将在医疗行业中重点关注五大领域。
第一,IDN/IDS(integrated delivery network/system 整合交付网络/整合交付系统)。 协同医疗延伸了中心或专科医院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从整体上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规则,还可以逐渐把协同成员的服务水平拉齐拉高。这样做使相同的患者体验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IDN 模式的主要挑战来自质量保障和财务分配模式。由于在协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医疗实体的产权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疗、收费的治理模式,是IDN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服务整合的内在规律来看,有两种方案比较可行,一是所谓“垂直的”IDN,即一个综合的中心医院带动一批基础和社区诊所;二是专业职能(如放射、影像、化验、护理等)的集中化运营。在IDN 模式下,转诊和检验报告互认等都成为很基础的服务。
第二,医院资源规划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有许多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院长开始更加关注医院的运营效率,医院和企业一样也需要一套合用的资源规划和管理系统。ERP 的本质是在产品、服务的形成过程中,监督优化人力、资金、物料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情况。在医院,从药品器械的滞院和临床损耗等成本费用管理,到科室绩效评估考核,乃至临床路径各个环节的服务追踪优化等。ERP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手段。
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管理变革的挑战主要来自临床一线,习惯势力和绩效指标的设计缺陷使ERP很难一下被广泛接受。但倾听科室的声音并不一定意味着ERP是对现有体系的机械拷贝。ERP 和HIS 一样,应首先是变革的载体。
第三,个人健康记录PHR(personal health record)/eHR/eMR。这是一个充斥着观点和争论的地方,背后有不同的角度和意图,包括:关注临床辅助,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费用和健康统计;关注交换和互操作以及关注标准和协议等。IBM认为,有健康就有健康档案!这体现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对于实现医疗服务的全覆盖的重要性(这里甚至有一个社会认知心理的问题。比如,说居民医保全覆盖,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这是一回事。如果给每人发一张象银行卡那样的卡片,老百姓就会带着它。还可以围绕卡片开发许多衍生的应用和服务。如果给大家人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并且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可以在家里查询,可以让子女访问。这样的做法将推动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覆盖力度)。电子病历是包括转诊在内的医疗服务创新的基础,是循证医学的基础,是医院信息化向服务临床过渡的必由之路。
HIMSS把电子病历导入分为从0到7共计八个阶段,可由此略窥其实现之路的漫长。IBM在评估医疗信息化发展阶段所采用的Prolink方法论也从信息模型、医嘱执行情况、科室整合、医药整合、医疗医政整合程度等循序渐进地分析和理解电子病历的实施路线。电子病历在医院的挑战包括如何认识和评测ROI(投资回报率),如何开发方便医师的CPOE(computerlized practitioner’s order entry),如何保护医师的专有知识(电子病历既包括病人的隐私,也包括医师治疗方案中可能涉及的专有知识),如何在大范围内整合信息来源等。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常态,现代医院正逐步向精准化、质量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医院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现代管理理论向医院管理的有机渗透和融合,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医疗改革的需要,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作为提供健康卫生服务的主体,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国小康。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督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因此,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国家实施长远目标的要求,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含义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维护公益性原则,着眼全民共享目标,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框架下形成的政府、所有者代表与医院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建立在医院功能结构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改进医院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保障医院公益性质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医院制度的总和;目的是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既包括外部层面科学筹划政府治理制度,也包括内部层面系统构建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制度等。
2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法律缺位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尽管有一些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作为法律依据,但是上述法律法规只针对于医疗机构某一方面的行为,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医院管理相关的法律。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公立医院性质模糊,定位不明确,从根本上导致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上位法”缺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2医院监管缺位
新医改实施以来,公立医院改革一直强调管办分开,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公立医院所有者,对行业监管和运行监管所有职能采取“一手抓”,政府权力集中,没有真正做到管办分开。从监管效果来看政府主要对医院进行日常的行业监管,但缺乏以财务与经济运行为重点的运行监管[1]。
2.3配套政策不到位
国家虽然鼓励多元化办医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但由于政策不明晰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公立医院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我国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虽然机构数量基本相当,但公立医院拥有80%以上的医疗资源,提供85%以上的卫生服务量,在整个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发展缓慢。
2.4医院相关利益方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我国公立医院多数推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招标设计不合理、公立医院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寻租等问题,导致招标价格高、供给可靠性低、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在医保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医保付费改革滞后,医保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机制需要完善,医保付费支付设计不当导致医疗机构行为扭曲[2]。
2.5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3]。目前我国部分已实施法人治理的医院,内部权力制衡体系大多形同虚设,还不能完全真正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型,对公立医院实行大包大揽和直接干预,导致医院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主体,没有自主经营权。医院对于自身运营中所涉及的人、财、物等没有实际的管理权,使医院在日常运行和管理中存在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3]。
2.6人事制度改革缓慢
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现有人事编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发展[4]。一方面,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员工把编制当做“铁饭碗”,工作有惰性;而一些医院非编制的员工与其工资待遇有差距,没有完全实行同工同酬,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编制制度束缚了人才的流动,不能适应市场化需求。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也开始改革,推行取消编制,但进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和公立医院还未落实到位。医院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晋升等制度相对落后,医院招人与用人机制不灵活。《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部分不适应时代需求的条款修订迟缓,也影响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继而影响了医疗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2.7薪酬制度不合理
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无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医疗服务定价过低,医务人员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药品加成[5]。医院内实行的行政化管理,大多实行按职称、按级别管理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占比较小,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绩效考核中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医务人员工作量与业务收入挂钩,导致医务人员过分追求病人就诊量,病人满意度不高,开大处方行为仍然难以杜绝。
3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路和途径
3.1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外部管理制度
3.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完善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关“上位法”。建议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尽快出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法》以及《医院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将各方面政策文件上升到法律层面,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1.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通过政府治理推动医院管理体制的完善领导、管理和保障是政府治理的大核心。医院管理体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权责统一。国家卫生计生委是委属(管)医院的出资人,应履行出资人职能,参与各委属(管)医院的管理决策;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医院管委会进行部分授权,代表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医院出资人履行职责;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层面,应设立医院管理中心,职能与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应,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6]。
3.1.3实施管办分开,明确各方监管职能
要推进公立医院行业监管和运行监管分开。在组织机构上讲,就是要设立专门机构(如管理局、管委会、医管中心等)代表政府履行部分职责。因此,建议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对医院的行业监管,医院管理中心等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对医院的运行监管。加强以公立医院财务安全与经济运行为重点的运行监管,实施全成本核算、总会计师、第三方会计审计监督等制度,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效。
3.1.4明晰医院产权,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
随着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医疗市场的应用,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也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医院内部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未来,公立医院可以探索产权制度变更,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7]。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医院进行融资,建立公私合营的股份制公立医院。促进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多种产权形式共存的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为公立医院和其他产权形式的医疗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1.5积极推动“三医联动”机制
强化国家医保、医保相关制度的保障作用,促进三医联动,从加强三医联动的角度做好医改顶层设计,加强“医疗、医保、医药”有效衔接,相互制约。医保作为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要发挥好主动权,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引导与监管,推进多种支付方式改革。鼓励医院、医保与医药企业三者间进行谈判与合作,引导合理用药和适宜治疗,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进而逐步提高保障绩效。
3.2完善以法人治理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3.2.1完善医院法人治理制度
落实医院法人治理应建立治理结构和完善治理机制。建立四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即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和医院管理层法人治理结构,分别代表医院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四者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相互联系,相互制衡。使公立医院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并进行高效率的运作,最终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7]。
3.2.2改革医院人事制度
深化医疗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事制度改革。一是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编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探索编制备案制,弱化编制集中管理,强化编制分级和动态管理,最终逐步取消编制;二是完善岗位设置,变编制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医院全员聘用合同制,通过公开自主招聘、考核上岗等规范医院人事管理,不断加强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
3.2.3探索科学合理的医院薪酬制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制度和体系。要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宗旨,以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为前提,以工作岗位、风险度、工作量和强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薪酬等级,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一是建立稳定的薪酬投入保障制度,逐渐提高院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二是改进医务人员工资结构,打破按职称、按级别管理的工资制度,改为岗位工资制度;三是以公益性为导向,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蔚晗,吴雨静,王丽丹,等.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28-29.
[2]吴登丰.公立医院药品供应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3]闵锐,汪琼,张霄艳,等.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10-12.
[4]王元元,丁宏.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路径的探讨与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22-123.
[5]方鹏骞,罗桢妮.湖北省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制定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08-411.
[6]逯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7]方鹏骞,张霄艳,谢俏丽,等.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路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