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烽火连三月全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大诗人,号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其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国家当时的境况,他具有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人格高尚,诗艺高超,他的诗大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被后世尊为“诗圣”。
这首《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长安时创作的,那时的杜甫正在协同护送妻儿到乡下老家躲避战乱。期间他得到消息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于是就马上动身去投奔。岂料途中被叛军抓获,被押送到早已经沦陷的国都长安,此时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他在狱中度过了几个月的囚徒生活,目睹了此时长安萧条荒凉的景象,同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生死未卜,念家情切,家国之殇尤为强烈。他直到757年4月才被释放。面对此情此景,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于次年三月暮春创作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境遇的真实写照,既有大环境中的满目疮痍和痛心疾首,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春望》之景皆由“望”而起
本诗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四句写春望之景,都通过“望”字而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诗人俯仰远眺,目光之“望”由近致远,又由远及近,视线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在景物的推移中,我们可以在脑海呈现这样一幅动态情景,仿佛可见诗人愁容满面的翘首远眺,展现除了是一幅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悲凄景象。都城早已颓败不堪,只有山河还健在,到处是断垣残壁间凌乱深密的草木。作者以写长安城内的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沦陷和残破。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可见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寓情于物,寄情于景,为全诗烘托了气氛。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悲愤的慨叹。然后,诗人无奈的目光由远及近推移到了眼前的花、鸟。目光由发散到聚焦,开始描写具体特定的眼前事物,紧承前句,都着眼于一个“望”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和鸟进行人格化,感慨于国家的陷落和艰难,国都里的花和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这个时候本来没有情感的花鸟,被作者渲染了浓浓的愁思,此处的“溅泪”和“惊心”,表面上指花、鸟。实质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绪,表达了百姓对国家沦丧的一种悲裒和凄凉。该诗写景从整体到局部,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进行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更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忧国之深,感时之切。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表面写景,情寓景中,实质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情感。《春望》一诗中的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就是近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移情论”。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渐渐的低首沉思。别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见《别林斯基论文学》),可见诗人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恨交融在了一起,深刻而突出地表现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典型性,也使得这首作品至今脍炙人口。
三、《春望》之情皆因“望”而深
本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四旬主要抒发春望之情,“望”字承接的情感更加深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了当时战事不断、音讯皆无,表现出在战火不断的时候,盼望着家中亲人的消息的迫切心情,既是诗人被迫离开家乡之后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远望家乡,又是盼望国家安定和平,道出了人之常情,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在战乱中想念远方亲人的悲凄之情,愁绪之色。望着面前的都城残败的景象,“白发”是愁绪所导致,“搔”为挠头,表现了杜甫当时非常急切烦愁的状态。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在面对这样的境遇之时,愁绪纠结,挠头忧思,白发脱落得稀少,都不能使用簪了,可见国与家同命运。前一句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句写愁之深切,处境悲苦。与题目中的“望”字对应,空望着满目愁思,家国皆望而不得,使得全诗忧苦意境更加深切,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技法上说,这四句是把前面分别描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情感纠结的统一了起来,收结全诗。诗人选用搔发这个细微的细节动作。把满腹的愁情变成了立体的生动人物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中所体现的情感环境中,产生共鸣。
四、统领全诗,深化主题
杜甫到在安史之乱后期所创作的诗歌主题多为忧乱伤时。此诗即景伤春,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统领着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开篇通过“望”而一下子将战事环境以及诗人的满腔激愤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品读全诗会时时不忘题目“望”字,望的意义是向远处看,诗人望到如此景象,运用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触目惊心,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诗人由散到聚的视觉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在景物与感情的交叉转换中无限感慨涌上心头,进而诗人写花鸟的泣和惊,置身于凄凉衰败的环境中移情于物而又物显于情,人与花、鸟巳融为一体,紧扣诗题,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伤乱思家的思想感情,极大的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两句,应理解为“望”中所思,通过“家书抵万金”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通过家书的难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患意识。全诗从整体景物落笔,一步步随着感情的深入和深刻,转到特定的“花鸟”,继而引申出烽火家书,使结尾回到自身,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搔头”动作体现了出来,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饱含诗人对国破家愁无限悲痛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全诗中写景和抒情融合得非常巧妙与完美,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意脉融汇而不单调,情景交融而不飘离”。由前四句的望景,写到后四句的望情,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统一于题目中“春望”之望,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非常明显。通过“望”字高度概括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感时、思家恨别情感的交织与盼望。通过题目中的“望”字统领,使全诗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为统一,主题更加深刻。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5)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6) ______________,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8)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9) 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10)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11)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1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1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15)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16)的《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1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颐的《爱莲说》)
(19)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20) 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23)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奉献是一种精神。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颂扬这种精神。
(25)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第44期4版参考答案:
《武夷山中》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墨梅》
1.花色浅淡,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诗词填空(一)
(1)会当凌绝顶
(2)归雁入胡天
(3)枯藤老树昏鸦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政通人和
(7)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8)长河落日圆
(9)受任于败军之际
(10)雪上空留马行处 海内存知己
(1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我言秋日胜春朝
(13)柳暗花明又一村
(14)此事古难全
(15)黑云压城城欲摧
(16)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17)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濯清涟而不妖
(19)燕然未勒归无计
(20)天街小雨润如酥
(21)随风直到夜郎西
(22)赢得生前身后名
(2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比如下面三首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而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相近的情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则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三、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境界
“诗言志”。诗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精神追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两首《卜算子咏梅》,我们从陆游的词作中能够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身影,也读出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的词作展现了梅花坚贞自信、昂扬开阔的精神风貌。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格调低沉、情趣消极;写的梅花美艳坚强、浪漫无私,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自然无需比较两首词艺术水平高下、道德情操优劣,但两首词中传达出的情趣境界却是大相径庭的。
四、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中选编的古诗词,无不是艺术技巧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代表作。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作者们或是化虚为实、虚实相应,或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或是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品评个中三昧,自须细细揣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长别,前途未卜,通过作者的依依不舍与牵挂表达深厚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用“闹”字写春意,把大好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教师可以对比举例:“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以“弄影”写花,同样妙不可言,“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南朝王籍《游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准确的传达了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宋代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中将此句化用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意趣与技巧与前者真有云泥之别,无怪乎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五、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遣词与造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词复习 “变”
诗词,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高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上,诗词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小学到中学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古代诗词的学习内容,各省市的考题中也均有对学生诗词积累情况的考察题目。例如:2008年河北中考题,(1)往矣,_______,还看今朝。(《沁园春・雪》)(2)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3)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再如:2008年河南中考题: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这些题目看,初中阶段对诗词的考察主要侧重对学生诗词的积累以及诗词内容的简单理解上。基于中考的这种导向,从初一到初三,诗词的复习也就成了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要内容。那么,诗词复习课应该怎样上才有味,怎样上才能使学生爱上呢?
首先,一些老师的复习模式要更新。从以上所列两省诗词的考察题型看,大多数是完成简单的诗词填空,或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写出相应的诗句。这种考试模式就造成了目前诗词复习的一种应试状态――以学生的背诵默写为主,就是对于需要理解的诗句,老师也往往会直接给出题目,学生直接填出答案就可以了。于是,诗词复习课就被有些老师简单处理为“背诵――老师抽查”、“背诵――学生默写”、“背诵――过关测试”等简单的模式,虽然这种反复记忆、反复检测的手段在应试中也能帮助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题目,但静思其弊端却着实不少。这种教法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了吗?在各个学科齐头并进、紧锣密鼓的复习阶段,这种简单而又枯燥的复习方式会有高效率吗?此外,复习就仅仅等于知识的简单回顾和重现吗?这种复习方式对“温故而知新”又作何解呢?复习应该达到在原有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得更透些,领悟得更深些,其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况且,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其中蕴含很多耐人寻味的精髓。简单背诵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诗词的美吗?能感受到诗词炼字的精妙吗?能悟透诗作的情感吗?所以我认为,这种应试的复习模式应该休矣。语文老师应该给诗词复习课加点“盐”,让课更有“鲜”味。那么,具体到日常教学,老师们可以怎样做呢?我认为不妨在以下几个“变”字上出招。
一、变自由背诵为才艺朗诵
自由背诵时,学生往往追求背会背熟即可。而朗诵讲究节奏、重音以及情感,精彩的朗诵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或慷慨悲壮,朗诵者能用她的声音传达出诗作的内涵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朗诵者还是欣赏者都能被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所感染,而这读诗的趣味也在朗诵中产生。这绝非自由背诵所能比得了的。
二、变简单抄写为每周书法
干干净净一张纸、或横或竖几道格、或硬朗或娟秀的钢笔字,无论给谁看都是一种享受,学过的这些诗词经过学生的精心雕琢,一下子就以另外一种气质展示了出来,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抄了一遍诗这么简单。
三、变“大杂烩”为“整齐划一”
这个方法体现的是诗歌复习的筛选分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按照内容将诗歌巧妙分类,例如:乡情系列、爱国系列、四季系列、田园系列、亲情爱情友情系列、山川秀水系列,等等,相信学生从这些类似的素材中一定会获得深刻的感悟。
四、变考试为竞赛
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欲望,老师就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轻松愉快的平台,诗词复习就是一个绝好的素材,可以组织学生比比谁积累的诗词多,谁对古代诗人最有研究,看一看谁对诗词有独到的见解。精心挑选两个学识气质俱佳的小主持,认真撰写出具有一定语文水准的主持词,再加上两队严阵以待的男女生赛手,精心设计的诗词题目,相信这堂课一定比埋头苦写来得有意思得多。
五、变简单记忆为自由表达
一、了解作品背景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古诗词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相关背景,将会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谈心,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当时,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跃然纸上。
二、反复诵读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由此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学生在朗读时要放得开,尽情投入,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把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时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背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三、品评赏析
1.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词。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进入诗的意境中,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一浪迹天涯的游子,正骑一瘦马徐徐行在西风吹拂的古道上,眼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宁静详和的日暮归家图,而“我”却流浪在天涯。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抓住诗词眼进行鉴赏。对关键字、词、句的赏析,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字子美,一生写诗1400多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杜甫当过左拾遗,后当上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把书合上,木木不禁感叹:“杜甫真是个高产的诗人啊,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我总共才读了百八十首,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惭愧,惭愧!”
“木木――”木木游离的魂被老妈的呼唤硬生生拽了回来,“晚饭做个汤,家里没有调味包了,到楼下的小超市买包回来!”
“得令!”木木如同奔赴疆场的战士,英姿勃发,精神抖擞,从老妈手里拿了钱掉头就跑,那架势就跟自己骑着赤兔马一样。可是,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木木失的不是手,而是脚。在家里那还算光滑的地板上,木木做了一个职业体操运动员都做不好的高难度动作――迎面摔倒。
在摔倒的那一瞬间,木木感觉整个世界都停止了,只有自己一毫米、一毫米地贴近地面。与此同时,身边的周遭在一点点、一点点地变化,沙发、茶几、防盗门⋯⋯悄悄消失了。就在自己即将与地板亲密接触的时候,他――又――穿――越――了!
待木木睁开双眼时,眼前一片荒芜,一座毫无生气的古城横在他的面前。这幅景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此处肯定刚刚经历过战事。对照着这幅景象,木木开始从他那有限的古诗储存记忆卡中对号入座,脑中有点头绪,但那句诗溜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却不想一旁有人吟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就是这个!”这首诗正中下怀,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的心思被人一语道破,木木有种说不出的畅快,一时竟忘乎所以喊了出来。
“少年不知愁滋味!”见到木木喜形于色,诗人不禁摇头叹息。
见诗人一脸愁苦,木木才想到正事:这首五言律诗,杜甫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想到这,木木作揖道:“工部大人忧国忧民,堪为世人楷模。”
杜甫满脸讶异:“你认得我?”木木身子探得更低了:“晚生读过先生的诗。”
杜甫接着问:“这首诗如何?”
木木答:“这首诗既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又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前4句借景抒情,以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国家动乱不安,这时候百姓收到家书难能可贵。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
木木娓娓道来,学起了语文老师的架势,杜甫也不插话,饶有兴致地听他讲。木木还打算调侃调侃他,四周却刹那间停止,斗转星移,万物变迁。“啊?这么一会儿就回去啦!我还没玩够呢!”木木心里是百万个不情愿。
可双眼睁开,映入眼底的不是熟悉的家中场景,而是盛春的一条小溪,四周围绕着层层农田。一阵阵浓郁的雨水掺杂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吟出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处在此情此景,木木诗兴大发。他这边声音刚落,那边便有人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哈哈,又是杜甫!这首《春夜喜雨》算得上尽人皆知,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写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种 ,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距上次相遇,时间过去了4年,杜甫看上去苍老了许多。杜甫一生体恤百姓,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上次相逢时,杜甫一脸忧愁;这次重逢,杜甫喜上眉梢。无论是忧是喜,皆因国、因民而起。
“先生,您的这首诗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喜。晚生佩服!”木木赞不绝口。
“咦,见你感到些许眼熟,莫不成我们在哪里见过?”
“先生还有印象,晚生荣幸之至。先生可还记得那年安史之乱长安城外⋯⋯”木木道。
“啊⋯⋯具体情形记不得了,只记住你这个后生很会解诗!正好,刚刚我又作了一首诗,你来给解解?”
“首先,您的诗赞扬的是春雨,抒发了对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木木说得兴起,完全忘了眼前站着的可是“诗圣”杜甫。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潜’字拟人,写出了春雨来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特点,颇具情趣。‘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重’字精准,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状态。”
“不错,不错,上次听你解诗,还以为你是误打误撞,今天算是讨教了!”杜甫脸上略带些歉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木木是毫不谦虚。话音刚落,一阵飞沙走石,时空流转。木木心想:这次班门弄斧圆满成功,回家再苦心“修炼”;咦,对了,穿越时我在干吗来着?
很快,木木从迎接他的地板那得到了答案。“通――”可怜的木木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
古乐府诗内容华丽无实,只用作配唱的歌词。新乐府诗内容则以写时事为主。
诗人高产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是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
传说中的汗血宝马。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里借指战争。
一种针形头饰。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本考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名句和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从2014年17套高考试题来看,“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频率最高,只有北京卷没有直接出题,其他16套试卷均直接出题考查。同时,考点范围稳定,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题型、分值没有多大变化,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为“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填写内容”两种,而以第一种形式居多。分值还是5~8分,6分题比较多。选做题略有减少,回归传统默写填空题,是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的一大变化。
从2014年考查的作品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名言名句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极少数来源于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劝学》《登高》等常考名篇的出现频率仍然较高。体裁上,诗、词、文均有涉及,没有考查现代诗歌。
17套高考题中全国大纲卷和安徽卷颇具特色,题型为二选一,从甲和乙中任选一题作答;而且安徽卷甲题6个空全部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时不要投机取巧,仅仅记忆重点句子或名句的上下句,而要背熟整个段落。
1.(2014年新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句,填写下(上)句的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2.(2014年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进行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3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3.(2014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②沉吟至今③各自东西南北流④玉露凋伤枫树林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梦入芙蓉浦
4.(2014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2014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四个小题分别选自《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2013年新增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在2013年曾考查过,今年再次考查,主要还是看考生是否真的关注了这些新增篇目。
“浅易”依然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4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应该熟悉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其三,四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小题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5.(2014年湖南卷)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必修4中的散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5中的诗文合一《归去来兮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菩萨蛮〈其二〉》,一文一辞一诗,覆盖面广,体裁照顾周全。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注意“畴、棹、凝、须”等字,不要写错。
6.(2014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高考名篇名句考查的题目,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名句,课内课外兼具,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名句默写虽然表面看上去“简单”,但是很容易丢分。考生要保证这部分题的得分率,除了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之外,考场上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在平时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建议大家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都属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如果不联系“晴空”和“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作“宵”。
(5)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容易把“粉骨碎身”写成“粉身碎骨”。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2),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参考答案】
1.(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落红不是无情物(4)衣食足而知荣辱
2.(1)行拂乱其所为(2)劝君更尽一杯酒(3)长太息以掩涕兮(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天生我材必有用(6)春花秋月何时了(7)樯橹灰飞烟灭
3.(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2)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5.(1)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2)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赢得生前身后名(5)寄蜉蝣于天地(6)金就砺则利
9.(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最是一年春好处(4)北风卷地白草折
10.(1)三岁为妇夙兴夜寐(2)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11.(1)其出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3)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
12.(1)我劝天公重抖擞(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3.(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