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营销策略的特点
(1)电子商务及时、双向互动的信息反馈方式使市场营销与调研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传统的营销手段只能提供单向的信息输送,消费者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营销部门因无法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而不能对那些缺乏营销有效性的部门和人员做出调整,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计算机网络则可提供及时的互动交流,有关的信息能够在市场上迅速得到反馈,大大提高市场营销调研的质量。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的互动功能在短时间内与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交流,使用户对商品和企业的服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对用户的要求和建议马上做出积极回应。充分利用网络高度自动性的新型营销方法,使营销管理者在进行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程序时,与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消费者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2)电子商务独特创新的技术手段使市场营销的方式更加丰富。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得达成交易进行的信息交换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和交换,可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电子网页、电子邮件、网上广告、网上订货、网上谈判等手段,促使企业必须积极地学习和运用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手段。
(3)电子商务正在推动贸易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电子商务将国别界限淡化之后,市场营销的概念,将更多地被赋予国际化的内涵。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同时企业能有更多时间和更多空间进行营销,可 24 小时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本身没有国界,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共享系统。企业必须更多地重视国际领域中市场营销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变化,在获得新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更为复杂化的营销风险。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渠道建立
(1)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更方便快捷地把企业、产品、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真正实现一对一销售,与传统的营销有显著优势。
(2)依靠电子商务整合传统营销渠道,实现渠道成员一体化。对重要中间商采取控股、结盟等方式加以控制,形成稳固的长期纵向合作关系,实现销售利益永久共享。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中间商现有的网络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动,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控制住市场,减少渠道冲突,有效地规避风险。
(3)依靠电子商务网站,使传统的营销模式向电子营销模式转化。依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现代化的营销渠道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即借助互联网,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营销模式向电子营销模式转化,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营销渠道的低效率运作,以求以最短的供应链、最快的反应链、最低的成本来进行运作。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渠道冲突管理
(1)做好分销渠道的战略设计和组织工作。首先,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力求以最低总成本达到最大限度的顾客满意,确立企业基本分销模式、目标和管理原则。其次,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由自己组织还是交由中间商承担组织商品分销职能。如在消费市场上,制造商大多采用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的分销渠道,而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常见的是企业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2)做好中间商的选择工作。企业选择中间商应把握几项标准,即中间商要有良好的合作意愿;中间商要认同本企业及企业产品,要有敬业精神;中间商要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有相当的实力;中间商的经营范围要与本企业的产品一致,有较好的经营场所等。
(3)明确渠道成员的角色分工和权力分配。渠道成员之间应签订一项共同协议,
内容包括供货、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顾客满意等。
(4)建立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有效地沟通可减少彼此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有利于加强合作。通过渠道成员之间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预防和化解渠道冲突的目的。信息共享成员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各种简报、通讯和会议形式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以共同利益确立长期目标。
(5)合理使用渠道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渠道冲突往往与干预太多有关,而干预的基础是权力。因此,能否恰当地使用权力,是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避免冲突发生的问题。因此,在权力的使用上,要慎用胁迫权力,多用非胁迫权力。
传统的市场受地理条件和交通工具的限制,构建市场网络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而传统营销观念又特别强调选准目标市场,试图以极小的市场网络建设成本获得大量的销量收入,但在营销实践中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原有市场的界限,企业只需花费极低的成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自己的全球贸易网。电子商务无疑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开拓市场。电子商务打破了地域分离,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传统贸易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变革,而且包含了更深层次营销策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征,曾小青.网络环境下信用管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2]荀启明,庞大庆.论网络与定制营销的结合[J].企业经济,2004,(3).
[关键词] 参展商;市场环境认知;结构方程模型;行为意图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07-03
Abstract: A structural model of market cognition of exhibitors is bui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integ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exhibitor market cognition. The presumptive model is examined with exploratory factor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s. In the meantime, the impact of exhibitor market cognition on anticipated results and behavior intention is analyzed by build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 general,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tourism product market is not high. The impact of comprehensive cognition has a promine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anticipated results and behavior intention. In addition, the anticipated results also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behavior intention.
Key words: exhibitor, market environment cogni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ehavior intention
认知(Cognition)是指个体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1]。认知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觉、记忆及讯息处理的心理历程,透过该历程,个人可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并计划未来[2]。鉴于当前研究的空白,本文以认知为视角,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博会”)为实证平台,通过对参展商的深度研究,剖析他们对当前市场的整体认知情况,并重点探讨参展商的市场认知对其当前的行为结果预期,即预期成果和未来的市场行动倾向,即行为意图的影响关系。
一、参展商市场认知结构模型构建
本文所提的参展商市场认知,是指参展商对市场的供给、需求、流通等流域的综合认识情况。这种认知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其对自身与市场环境之间关系的评估过程。而这种关系又可解读为外在的市场环境和参展商的内在市场动机之间的关系,即当前的外在市场环境对其内在的市场动机形成具体的市场目标和市场行为是否有利。该评估不仅取决于评价主体的内在因素,如企业因素、产品因素等,同时还受制于外在的需求、支撑、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王朝辉等(2012)[3]对上海世博会旅行商(旅行社)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通过对参展商市场认知内涵的解读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实现对参展商市场认知结构假设模型的构建:一是对商品的研发能力、供应能力、质量品质、价格优势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等反映供给市场的认知情况;二是对商品的市场需求潜力、需求规模、需求信息采集能力、消费者忠诚度等反映需求市场的认知情况;三是对商品流通平台、流通渠道、流通能力等反映商品流通市场的认知情况;四是对参展商自身市场动机的认知情况。依据上述4个层面,本文构建了参展商市场认知结构假设模型(图1)。该模型覆盖了参展商对商品供给、需求和流通等市场领域的认知,同时也涉及到参展商对自身市场动机的认知。
二、⒄股淌谐∪现结构实证过程
(一)测项发展
为方便研究,本文选择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博会”)参展商作为研究对象。“旅博会”不仅是国内外优秀旅游商品的集中展示平台,更是旅游商品交易的重要平台,是能够客观反映当前我国旅游商品流通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对“旅博会”展会平台的认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参展商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整体认知情况。
基于上述思路,借鉴已有研究经验[4-9],采用以下三个步骤来获取测项:(1)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解读,找出已有的且已被验证的成熟测项;(2)自行发展一些测项,以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和适应研究框架的需要;(3)将这些测项提交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的部分研发人员,对他们进行初步调研,并根据他们意见对测项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形成的调研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主要了解参展商基本情况,包括参展商的地域分布、业务性质、行业年限、参展次数等;第二部分是以李克特5级尺度测量法设计的问题,共20个题项,主要是反映参展商对我国当前旅游商品市场的综合认识情况(简称“市场综合认知”)。问卷还增设了“预期成果”和“行为意图”问题项。如果被访者对问卷中的某个题项表示“非常认同”,就选择数字“5”,数字“1-4”分别代表“非常不认同、不认同、一般认同和认同”。
(二)数据收集与测项纯化
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722家参展商完成了问卷,回收率达90.25%。后经过对回收问卷的进一步筛选,去除有遗漏未填写和填写不清楚的问卷,共得到692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先对20个指标进行测项纯化,其标准是:(1)测项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小于0.4且删除项目后Cronbach'sAlpha值会增加者删除[10];(2)旋转后因子载荷值小于0.5或同时在多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5者删除[11]。根据上述标准,20个测项删除1个,剩下19个测项形成一个用于分析的量表。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及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数据信度可靠,因素分析的适合度较好,适合做因素分析。
(三)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最优斜交转轴法(Promax),样本数据测量指标汇聚成5个特征根大于1的有效因子,数据的前5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7.54%,说明前5个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并将五个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F3、F4、F5。因子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表1)。进一步分析可看出,X1、X2、X3等3个变量在F1上有较大载荷;X4、X5、X6、X7等4个变量在F2上有较大载荷;X8、X9、X10、X11在F3上有较大载荷;X12、X13、X14、X15在F4上有较大载荷;X16、X17、X18、X19在F5上有较大载荷。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论,利用AMOS17.0将5个公共因子及其对应的测量指标建立“市场综合认知”测量维度二阶验证模型,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模型适配,对设定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和适配度评估。模型拟合指标、内在结构适配度、效度等方面均达到标准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明了19个测项与5个因子之间,以及5个因子与“市场综合认知”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的,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对各因子进行命名:F1为“事件认知”;F2为“平台认知”;F3为“供给认知”;F4为“需求认知”;F5为“动机认知”。
三、市场综合认知与预期成果及行为意图关系的模型验证
利用AMOS17.0构建市场综合认知与预期成果及行为意图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模型适配,并对设定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和适配度评估,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进一步分析看出(图2),一阶观测变量的因素载荷(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66-0.84之间,其中24个指标因子载荷在0.71以上。一阶潜变量到市场综合认知二阶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介于0.54-0.81之间,其中4个指标因子载荷在0.71以上,且均达到显著水平。市场综合认知对预期成果和行为意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85和0.522,并在0.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预期成果对行为意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7,p值为0.007,在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
(一)从整体认知看,经营商对当前旅游商品市场的认知度并不高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看,经营商对19个测量指标的认同度均值为3.89,低于“认同”。具体到5个维度,经营商除了对旅游类展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认知情况,即“事件认知”维度的认同度均值为4.03,略高于“认同”外,对其它诸如反映展会的布展理念、宣传力度、设施配套和服务水平等展会硬件质量和配套服务的“平台认知”,反映旅游商品供给和需求的“供给认知”、“需求认知”等维度的认同度均小于4,也即低于“认同”。其中,对“平台认知”的认知度最低,均值仅为3.74。这说明,作为以旅游商品展销为主题的旅游类展会,“旅博会”等虽然在业内的影响力较高,但是展会本身布展理念、宣传力度、设施配套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宣传力度,认同度均值仅为3.58,在19个指标中认同度最低。这在参展商的地域分布比例上也得到了印证,以“旅博会”为例,在所有的参展商中,来自浙江省内的参展商占到42.9%,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的参展商构成比例,这说明展会在国际上,甚至省外的知名度还比较低,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动机认知”维度的均值为3.95,其中除了力求推广产品,扩大销售量的市场动机较明确外,其它的动机并不明确
(二)从市场综合认知的影响看,其对预期成果和行为意图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时,预期成果对行为意图也有着正向影响关系
从对市场综合认知的影响看,市场综合认知对预期成果和行为意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85和0.525,预期成果对行为意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7,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具体的影响效用来看,市场综合认知对预期成果的影响效用为0.585,预期成果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效用为0.177。由于市场综合认知对行为意图存在直接影响的同时,又通过预期成果形成间接影响,因此市场综合认知对行为意图总的影响效应为直接影响效与间接影响效用之和,也即0.629(0.522+0.585*0.177)。这说明,参展商对旅游商品市场的综合认知结果对其当前的市场行为结果预期和未来的市场行动倾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良好的市场供需和流通环境,加上良好的市场动机能够使参展商对旅游商品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并促使其进一步加大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推广、品牌塑造等的投入力度,最终形成良性运转的市场环境秩序。另外,大型旅游类展会能为参展商提供更为高效和集中的市场信息搜集平台,使其能够及时了解旅游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信息等。如若参展商对参加展会的成果有着较为理想的预期,则会进一步增强其对未来市场的信心,并把这种信心付诸于未来的市场决策和市场行为当中。
[参 考 文 献]
[1]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4
[2]白凯,马耀峰,等.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J].地理学报,2010,65(2):244-255
[3]王朝辉,陆林,夏巧云.上海世博会旅游参展商市场感知维度及其行为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3):43-51
[4]周志民.品牌关系指数模型研究:一个量表开发的视角[J].营销科学学报,2006,2(2):24-40
[5]王朝辉,陆林,夏巧云,等.重大事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模型及实证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5):90-96
[6]徐洁,苑炳慧,参.展商对展馆服务的满意度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6):61-69
[7]罗秋菊,保继刚.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5):57-65
[8]Herbig, P, Palumbo, F, O'Hara, B. Differences in trade show behavior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service-oriented firms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1996, 14(2):55-78.
[9]Hansen, K?re. Measuring performance at trade show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 57(1):1-13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商业生态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笔者的研究,与传统的企业网络不同,商业生态系统具备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超循环的发展方式。经研究,实际进化过程中,外部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才算得上进化了。本文对商业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外部环境的定义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第一个推出平板电脑的不是美国苹果公司,但目前真正成功的却只有苹果公司,这其中除了产品功能和设计等因素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方便快捷的3G通信和WIFI环境等,平板电脑也不一定能流行开来。目前,苹果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和牢固。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探讨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发展的问题之外,研究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也非常重要。
商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指的是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总称;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力量和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
二、外部环境的选择作用
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其所在环境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企业只有对外部环境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本),微信就得到了4亿用户的青睐,而当年摩托罗拉等公司合作的铱星项目而刚好相反。所以,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除了需要自组织这个发展动力外,也是外部环境选择的结果。
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的这种选择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所领导的苹果生态系统同以Google公司为中心的Andriod生态系统在移动应用方面的竞争;二是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政策法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消费者需求,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的需求是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然,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环境的选择作用也是动态发展的。例如,在PC时代微软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但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微软扮演了落后和跟进的角色。因此,在商业生态系统成长过程中,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或者是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的调整,如果商业生态系统不跟随着改变,它将被环境淘汰或是被其他更优秀的商业生态系统替代。诺基亚生态系统的衰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其原有的商业生态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主要是消费者的需求)的要求,最终被苹果生态系统和Andriod生态系统取代。这样一种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取代旧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过程就是环境选择作用的结果。
三、适者生存
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外部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选择压力迫使其想方设法去适应环境。具体来说,这种适应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商业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如手机、住房、餐饮等,而且其所创造的产品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商业生态系统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即商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问题。因为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很多,如提供手机产品的企业不仅有苹果公司,还有三星公司和诺基亚公司等,所以哪个企业的产品更受欢迎,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更适合外部环境,而较弱的一方将可能会被环境抛弃。这就是环境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必须适应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但并非说环境的选择作用在其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霍兰和盖尔曼的观点,适应是适应性主体在进化过程中能否形成有效内部模型的过程,内部模型在形成过程中,适应性主体会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不断地进行调整,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和环境要求的内部模型。所以,如果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有效内部模型,那么它就能适应环境并进化;否则,它就会被环境淘汰。因此,我们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是有“意识”的,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被动的适合环境。
四、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环境选择概念借喻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原则是“最适者生存”,即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获胜而保留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不利的性状和现象都会被淘汰,自然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与适应无关的性状和现象。据此,有学者提出自然选择并非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别保存”。就是说,那些最差的性状和物种会被抛弃,而那些虽然与适应无关但不是最有害的性状却可以同时被保存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纵观商业世界,我们发现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市场上不仅存在大量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而且鱼龙混珠。例如,中国大陆手机行业中既有像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等优势种群,也有像华为和小米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进入者,还有很多靠抄袭生存的所谓山寨手机企业。所以,笔者认为,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选择作用也非“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别保存”,否则按Haken.H的说法,竞争的最终优胜者只能是一个,这显然与事实不合。
五、结束语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由James F. Moore于1993年在首先提出并得到了不少学者专家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先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商业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机制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际中,笔者也发现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即适者生存,但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在商业世界中,这种适应表现为“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参考文献:
[1]吴建材,王安民.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
[2]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VMI 应用模式 研究
一、VMI简述
供应商管理客户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 是为适应供应链一体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对VMI的定义是“一种优化供应链绩效的方式,在此方式下供应商可以获得客户的库存数据,负责根据客户需求维护库存水平”。
VMI突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同时能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是一种很好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二、电子商务简述
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 C)专题报告认为,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等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具有全球化、高效低成本等优点。
三、VMI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规划和实施VMI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平台特点,电子商务应用网络平台可基于以下三种平台:基于Extranet的电子商务、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和基于EDI网络的电子商务。随着VAN、Internet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发展,三网实现融合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
除了以上网络平台,ERP也是大部分企业运作必需的基本资源运作平台;对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一般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可完成信息的对接和共享。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VMI一般模式
VMI一般模式是供方与需方签订一份框架确定在需方存放供方寄售物料。供方按照协议提前向特定仓库供货,需方以预测形式向供方传递未来需求,供方根据需求预测反馈其真实供应能力并负责维护库存水平。双方可以通过库存报告了解物料使用情况。当需方取货时系统产生一个付款确认凭证,双方定期结算。这种模式的管理平台可以需方ERP为基础进行,只需要将托管仓库作为需方的一个子库进行管理。双方也可通过EDI技术实现双方系统的对接。(如图所示)
图 VIM一般模式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VMI的其他模式
由于供应链中物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除了VMI一般模式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变异模式,如:第三方补货模式、JIT和糖果人模式等。第三方补货模式可通过第三方物流补货中心的系统实现电子商务;JIT模式一般只需要以供方销售管理系统或者需方ERP为依托,借助EDI技术即可实现信息传递和预测共享,拉动信号可采用EMAIL或无线移动信号等多种便捷方式;对于螺丝线扣、部分软件、办公用品这类标准化、供应充分的物料,无需提前大量订货,一般可以采用糖果人模式。糖果人模式则完全可以在成熟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包括类似阿里巴巴这类中介型电子商务平台或者DELL自身建立的直销售型电子商务网站这样的平台)上进行询价、洽谈、订货、收货、在线支付和售后维护等活动,由于不需要建立专门的系统,这样可节省系统建设费用,既适合于部分中小型企业起步阶段使用,也适合以此类产品为主要产品的商贸流通企业采用。
六、小结
VMI这种新型采购模式和库存控制手段,目前在国内对它的应用还不成熟,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为其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促进了VMI应用模式的进一步演化。本文分析了VMI的特点,探讨了VMI应用模式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物料都必须采用VMI模式,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要使用这四种模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实现VMI,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确定。
参考文献:
[1](美)大卫・辛奇・利维等著: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M] . 季建华,邵晓峰,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陈杰潘卫刚:VMI 策略下的综合生产计划研究 [J ] . 运筹与管理,2004,13(3) :137-140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往来,物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子商务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下迅速发展,既为国际物流营造了新的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此为背景,文章对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进行回顾分析,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45.044
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技术通信手段,将以往的现金实物交易进化成虚拟的市场交易动态商务活动。除去实物的物流转移,电子商务活动的其他环节都可以利用电子通信工具完成。
供应链是与物流类似的范畴,是包含客户、制造商、运输商、供应商、零售商等多个主体的供需网络,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是物流的充分延伸。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最终将产品送抵客户,将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供应链最优运作,以达到成本最小化,提高竞争力。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延展,是将供应链管理应运用于国际物流的体现,是在国际市场范围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商业活动的管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产品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财富管理和营销管理等活动,寻求供销企业和最终客户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减少浪费和内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谋求附加值增益,满足最终客户需求。
2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状
2.1 供应链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在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间的经贸往来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上常会处于不同的物流环境之中,面临物流发展程度和软环境的差异,包括不同的物流法律适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支撑、语言人文风俗习惯等,带来了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增大了国际物流的复杂性和商业风险。
2.2 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一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发展不一,加上管理上的困难和巨额投资成本使得国际信息系统的建立困难重重。作为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受限制的国际信息电子网络系统降低了国际物流运行的效率。
2.3 缺乏统一的制度标准物流信息系统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相互连接的纽带,需要在电子信息系统上实现标准化,扫清企业内部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国际物流的对接,降低消耗费用和运转难度,提高流通效率和竞争力。不同国别之间市场制度、配送渠道、物流工具等标准的差距仍然明显,国际物流供应链制度标准的统一任重道远。
3 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适应国际物流需求的供应链管理
3.1 在供应链管理中体现非价值增值环节的成本控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运输线路越来越长,而商品更新换代速度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加快,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需要尽可能缩短商品在供应链上的时间,降低供应链成本,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实施同步管理,消除流转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运转和配送中心,对供应链上库存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货物流转,从而降低单独仓库的仓储成本,提高物流流转速度。
3.2 在供应链管理中体现及时生产理念
如前所述,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成本最小的条件下将确切的产品在准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送达指定地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产品供给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作为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中间联通环节,生产商根据客户需求调整采购和生产计划,极大考验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和弹性。在供应链管理中贯彻及时生产理念,原材料及时由供应商送抵生产商,制成品及时由生产商送抵销售商,三者在电子信息网络条件下制订统一的商品生产流通计划。
3.3 在供应链管理中体现价值链思想价值链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解构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不同经济活动,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来自于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价值活动,也即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这些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供应链在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通过物流供应链管理有效降低成本,获得产品增值,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供应链也是战略价值链。
4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关键环节
4.1 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
供应链管理在及时生产理念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促进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和流通。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准确充分的信息,离不开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国际物流的效率。
4.2 编制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在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之上,企业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访问数据库获取计划编制所需的各种信息。在及时生产理念之下,销售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库存编制合理销售计划;生产商在自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销售和原材料供应信息编制生产计划;供应商根据供货能力和运转信息编制供料计划,这样环环相扣形成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计划。
4.3 核心企业相对集权在国际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供应链管理极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当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取动态需求信息,依据变化的市场调整计划。核心企业的相对集权能够增强对供应链的协调和控制,在市场需求产生剧烈变化时,能够合理应对以平衡供应链上各方的利益。
4.4 加强供应链合作企业想长期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在供应链管理上要有前瞻意识,同上下游企业建立开放合作的竞争关系。在维持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前提下,兼容并蓄,使企业间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互补,限制过度竞争,产生协同效果,发挥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特有的核心力量。
5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对策
5.1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
全球化迅速发展,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需从修炼内功着手,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浪潮,提高企业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首先,要树立全球竞争合作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物流供应链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大,要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参与跨境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将物流供应链向世界范围横向延展,积极参与到国际物流供应链标准的制定当中,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的竞争地位。其次,要以全新理念重新认识供应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遵照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求组织经营活动,再造流程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维系上来。
5.2 引进和培育人才我国物流供应链发展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相对都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尤为欠缺。一方面需要加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同高校联手打造校企平台,增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将眼光投向世界,引进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人才。
5.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供应链管理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以及准确高效的信息传递。信息作为重要的资源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健全自身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创造和利用产业集群化优势,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中介体系建设,打造海外仓储,缔结国际物流战略联盟,在信息的共享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春阳,李建军.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2(5):59-61.
电子商务:从广义上说,是指基于Internet(辅以其它信息技术),支持企业产、供、销、人事、财务等全面经营过程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Internet(辅以其它信息技术)的交易活动,即产品或服务的买卖。本文中的电子商务是指狭义上的电子商务。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划分为三种典型模式:B2B、B2C和C2C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升企业价值链,实施供应链管理成为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将意味着更迅捷的物流管理,更完善的信息流传递和更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供应链上信息流和物流能够顺畅流动的驱动者是最终用户,所以供应链的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现实的和正在出现的顾客和顾客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commer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E-SCM)。E-SCM又称集成供应链管理(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结合的产物,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的缺点和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其核心就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采购和客户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第一,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第二,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第三,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第四,实施电子商务化的供应链管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标准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电子商务管理模块的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社会供应链效率的提高。
第二,企业观念问题。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核心业务和信息效率。
第三,信任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技术面临较大的障碍
第四,企业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
第五,人才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发展对策分析
第一,转变企业观念,充分认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二,加快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促进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第三,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推动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支持供应链的动态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双渠道;供应链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 study is conducted on how to coordinate the two channels through contract design under E-commerce.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dual channel model under E-commerce is analyzed, the cause of dual channel conflict is discussed by comparing the optimal pricing of supply chain between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and the independ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operation contract and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of its realization with consider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 fee. Finally the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conflict and the Pareto improvement of profit among the supply chain members is realized through an exampl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dual channe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0 引 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购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左右,增长了48.7%,仍然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1]。供应商会根据市场需要来开拓电子商务渠道,形成了双渠道供应链。现今为止,对于双渠道供应链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文首先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来总结现有的研究方向。依托于电子商务的网络直销对传统的零售方式造成了影响与威胁,两种方式的渠道冲突越来越突出。许多专家学者针对以上问题,从供应链双渠道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如何协调整个双渠道供应链进行研究。
其中制造商对零售商进行补偿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研究:陈树桢[2]等人研究分析表明,双渠道供应链两部分单独制定定价合同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冲突问题;并且促销的补偿合同与两部定价合同能够使得渠道成员的供应以及供应链的协调,满足这样的合同组合有很多个。禹爱民、刘丽文[3]研究了在随机需求的情况下,对生产商向零售商促销采取一些补偿,指出只有当制造商的比例超过一定的水平,将鼓励零售商加大促销力度,同时网上渠道的价格会随实体零售商促销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田宇、郑玲雁[4]对制造商实施激励性薪酬进行了研究,对零售商而言,在物流中的薪酬激励机制可以使双方受益并实现Pareto的改进,消费者可以在预算不变的情况下购买更便宜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赵礼强、郭亚军[5]研究了网络的普及率、网络搜索成本和物流系统的健康水平,指出了这些因素对双渠道制造商选择的影响。陈远高[6]等从差异化渠道服务、渠道接受两个方面,对其双渠道供应链成员在定价、渠道选择、服务提供、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也能促进整条供应链的协调,使双方获益。主要有以下研究,孔庆山[7]研究了零售商可以提供一定的服务,以缓解网络直销渠道的竞争压力,获得一定的利润。王虹、周晶[8]则研究了价格一致下零售商决定价格与价格非一致下制造商、零售商各自决定价格的情况,结果表明,价格非一致模式对制造商及整个供应链而言有利,而对于零售商而言,价格一致模式对自己有利。刘鹏[9]对双通道合作处理电子订单协同分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订单分配比例最近的分销商,分销渠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利润将增加。另外,肖剑、但斌等[10]生产商将线上渠道的服务交给零售商,两者就线上进行服务合作,研究发现在一个高水平服务的先决条件,具有厂商选择降低对零售商进行互利合作的边际服务成本优势。
供应链双方的从属关系也成为研究的一个方向,其中,黄福玲[11]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商和零售商,双重边际效应使得采取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利润更大,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相一致的策略对非主导成员有利,二部定价契约能使主导结构的供应链实现成员有效的协调。供应链的协调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直销渠道的出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因此有必要研究协调的问题,必须从双渠道供应链自身的特点出发,以便于理解和传统供应链的不同区别及渠道特点。
可以得出,制造商开辟电商渠道后会对传统零售渠道构成威胁,但实行渠道差异化的服务有利于缓解双渠道的竞争;另外,在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也能促进整条供应链的协调,使双方获益。此外,双渠道的p方通过利润分享策略能够延缓渠道之间的冲突和如何规避多渠道冲突,通过契约实现供应链多渠道的协调已经成为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供应链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产品的双渠道供应链中,通过集中决策和独立决策模型来解释其冲突来源,考虑到物流配送和推广费用,并提出双渠道合作机制,即将电子商务渠道中的部分订单转移到实体渠道中来进行销售配送,同时帮助零售商在线上做营销推广,并且供应商向零售商收取一定的推广费用,以此方式来激励零售商继续参与供应链。
1 电商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模型
传统供应链的独立零售渠道由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如图1所示,供应商以批发价格w将成本为c的产品分销给零售商,零售商以pr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会直接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以pe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构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双渠道供应链。
开拓电商渠道对于供应商而言,有如下影响:
(1)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且许多企业之间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平台,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
(2)通过电商渠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而且能够使消费者足不出户,轻松购物,使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提高。
(3)与电商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物流配送的滞后,物流环节多,配送路径规划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物流配送成本上升,从而使供应商的运营成本上升。
(4)企业开辟电商渠道能够减少对分销商的管理成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灵活的需求,也增加了自己的库存积压风险。
对于零售商而言,有如下影响:
(1)由于电商渠道的便利性,使得网络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会转向网络购买,影响了零售商的市场份额。
(2)开辟的电商渠道会产生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即消费者会在线下实体零售店中免费体验商品,请工作人员来进行展示及讲解,但选择从低价渠道即电商渠道来购买该商品。
(3)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使得产品价格越来越透明,令其利润空间下降。
从中可知,在新的双渠道流通环境下,供应商与原有传统渠道的实体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变成相互竞争的关系,供应商和实体零售商之间变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同时,供应商的物流服务能力在电商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待提高,如何能够在双渠道流通的环境下,既能够和实体零售商维持合作共赢的状态,又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利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双渠道供应链的冲突
在传统供应链研究中,由于是单渠道供应,其供应商和零售商所承担的风险较为可控,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供应链的相关决策。而在双渠道中,会促使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喜爱来进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一些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供应链中,会使两个渠道成为冲突关系。本文取b为双渠道之间的交叉弹性系数,并将其各自的需求函数关系表示为:
D =εd-p +bp (1)
D =1-εd-p +bp (2)
s.t.
其中:式(1)、式(2)分别为实体零售渠道和电子渠道的需求函数,其中ε为在双渠道的环境下实体零售渠道所占的市场份额,p 和p 分别为实体渠道和零售渠道的销售价格,εd-p 和1-εd-p 均大于0,假设在两种渠道中都存在对价格敏感程度较低的用户。
2.1 集中决策模型
集中决策模型是将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集中决策来调动整个供应链的节点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双渠道下集中决策模型应用的假设为两种渠道的供应商为一家,即单源双渠道供应链,考虑整个双渠道环境下的利润最大化。在本文中所述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假设传统渠道的供应商同样拥有电子商务的渠道或者被控制,其目的都是追求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做出的决策为整体最优,而且能为分散决策中的调整提供依据及基准。
根据式(1)、式(2)可知,在集中决策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利润可表示为两个渠道各自利润之和:
Maxπ =p -cεd-p +bp +p -c1-εd-p +bp (3)
s.t.
式(3)为严格的可微凹函数,故分别对其进行关于p 和p 的一阶偏导,并令其为0,可得最优决策:
p = (4)
p = (5)
分别将式(4)、式(5)代入式(1)、式(2),可得:
D = (6)
D = (7)
分别将式(6)、式(7)代入式(3)可得最大利润为:
π = (8)
2.2 独立决策模型
在独立式决策模型中,渠道中的各利益主体是各自参与方的利润最大化来进行价格决策。在这个独立决策的过程中,供应商为该供应链的领导者,实体零售商是跟随者,双方可采用Stackelberg博弈来进行决策,其博弈过程可以描述为:供应商直接确定电商渠道中的价格p 和实体渠道中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格w,零售商在此决策基础上确定零售价格p ,然后供应商再根据此零售价格来调整电商渠道中的价格p 和实体渠道中给零售商的批发价格w,最后,电商渠道中的价格p 、零售商的批发价格w和零售价格p 在不断博弈中达到均衡。
在双渠道供应链中,需计算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其函数可表示为:
Maxπ =w-cεd-p +bp +p -c1-εd-p +bp (9)
Maxπ =p -wεd-p +bp (10)
根据Stackelberg主从对策,领导方率先决策,跟随者基于领导方的策略,选择自己最优的策略,得出:
p = (11)
w = (12)
p = (13)
⑸鲜鍪阶哟入在独立式决策模型中,代入式(1)、式(2),得到:
D = (14)
D = (15)
分别将式(14)、式(15)代入式(9)和式(10)可得最大利润为:
π = (16)
π = (17)
将式(15)、式(16)相加,得到总利润为:
π =π +π = (18)
可得出两种决策模型下,其利润差为:
Δπ=π -π = (19)
2.3 冲突分析
式(19)中得出Δπ大于0,即集中决策的利润大于独立决策下的利润,其增加的利润为独立决策下零售商的利润;独立决策中的最优零售价格p 大于集中决策中的最优零售价格p 。而在传统供应链中其价格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长期下去会使零售商退出传统市场。电子商务渠道的直销价格较为敏感,然而不能一味降低价格,缩小利润空间。而由此可以看出需要对独立决策下的双渠道供应链进行协调,来激励零售商继续参与传统渠道和维持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
3 双渠道供应链协调
3.1 合作协调策略
在双渠道供应链下,需要集中和独立决策得出的最优决策一致时,才能达到协调两个渠道的目的。供应商的电商低价直销会引起实体渠道与电商渠道的冲突,由于两个渠道的需求是价格的函数,得知其需求函数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ε,即实体零售渠道所占的市场份额,若对其进行调整,可以对协调双渠道供应链提供新思路。
我们可以建立契约如下:供应商将部分订单(比例为δ)转移给离消费者就近的零售商来进行销售配送,同时为零售商开展产品营销、信息推广等线上增值服务;而同时,零售商需要支付一定的推广费用f,从供应商角度来看,转移订单的同时,也转移了相应的物流成本F,故在以下计算中,零售商支付的费用包括了物流成本F。
双渠道供应链合作协调策略如图2所示:
(1)首先考]零售商的利润,得出零售商的利润为:
max π =p -wεd-p +bp +p -wδ1-εd-p +bp -f (20)
s.t.
对式(20)进行关于p 的一阶偏导并令其为0,得到:
p = (21)
将式(21)代入实体和电子渠道的需求函数式(1)、式(2),得到:
D =
D =
(2)考虑供应商的利润,选择最优p 使利润最大化:
max π =w-cD +δD +p -c1-δD +f (22)
对其关于p ,w的一阶偏导并令其为0,得到:
p = (23)
w = (24)
将式(23)、式(24)其代入式(21)可得:
p = (25)
式(25)与式(5)p 相等,可以得出此合作协调契约对双渠道供应链有效,即将电子商务渠道中的部分订单转移给实体零售商来进行销售配送,并且对其产品在线上进行推广营销,同时零售商需要支付相关费用f作为补偿能够有效协调供应链,由于订单转移是根据离消费者所在地的距离就近来进行分配的,故能够降低物流成本,达到集中式决策下的总利润。
3.2 协调的实现条件
考虑到实践中,供应链的组建是在因为参与方“有利可图”,所以在考虑总利润最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如果零售商的利润低于推广费用f,那么零售商不会接受给供应商缴纳费用的策略。并且一定要保证零售商拿到的批发价格不高于电商渠道的价格,所以在考虑供应链的协调还需要符合如下条件:
(1)零售商获得的批发价格w要低于电子渠道销售的价格p 。
(2)协调后总利润应大于原先的利润,且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均要大于原来的利润,即在供应链成员的利润达到帕累托改进,以激励其继续合作。
(3)订单分配需要按照就近原则,即离消费者所在的距离来考虑分配订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零售商的利润。
首先对于条件(1),为满足p >w条件,可以来计算p -w ,得到:
(26)
由于ε,δ,b∈0,1,故1-δb>0,且由于式(1)、式(2)中D 和D 均大于0,且p , p >c,故式(26)恒大于0,符合条件(1)。
对于条件(2),由式(19)可知Δπ大于0,总利润增加,但从供应链的参与方而言,需要保证零售商的利润和供应商的利润均要大于原先的利润即π >π 且π >π ,即如何将供应链上所获得的总利润,合理地分配到供应链中的各参与方中,可以通过加入协调系数的方式来进行假设:
π =π +αΔπ
π =π +1-αΔπ
s.t. α∈0,1
α可视为利润分配双方的协调系数,其取值可由双方协商决定,协商依据可以由固定缴纳的费用f作为依据条件。且由条件(1)恒成立,可知使双渠道供应链达到协调的补偿策略有无数个,即固定费用f有无数个取值可能。根据博弈双方的主从关系,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订单比例δ的提高而提高,即供应商将越多比例的订单转移到零售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越高,关于α的取值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将在算例中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条件(3),供应商可结合信息处理相关技术,根据下单客户所在的位置信息,采用距离该客户最近的零售商为其配送。
4 算例分析
设某产品的供应商迎合市场需求,开拓了电商渠道。已知该产品的市场总需求d=100,在实体零售渠道中的市场份额为六成,即ε=0.6,该产品的价格弹性系数b=0.5,成本c=10,得到π =2 064.58,π =1 686.46,π =189.06,π +π
供应商和其实体零售商实施双渠道合作协调策略:供应商将其电商渠道中部分比例的订单δ转移给实体零售商来进行销售发货,并为其开展相关线上增值服务;而同时,零售商需要支付固定的费用f给供应商作为补偿。
为了确定订单比例δ对供应链各成员利润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订单比例δ来建立该产品的双渠道合作协调策略,设Δπ 来表示供应商在供应链协调合作前后的利润变化量,Δπ 表示零售商在供应链协调合作前后的利润变化量,运用Matlab软件来统计出不同订单比例δ下,各成员的利润变化量,从而可以确定订单比例δ,如图3所示。
当订单比例δ在0.325~0.512时,该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相较于独立决策下均有所增加,故证明在订单比例δ在该范围内能够实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帕累托改进,验证了该合作协调策略的有效性。那么在确定好订单转移比例δ后,可以和零售商选择适当的α取值来平衡,α的不同取值会对利润分配造成影响,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并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变化Δπ绘制出来,如图4所示:
分析可得,随着α取值的增加,供应商的利润随之增加,而零售商的利润在降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取值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综上,通过将电子商务渠道中的订单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零售商来销售,可以起到协调供应链的作用,并且增加供应方和零售商的利润。并且供商的利润随着α取值的增加而增加,故供应商可以通过转移订单到零售商的方式来获得供应链的协调,减少库存成本,增加利润,且在博弈中,转移的订单比例越高,其讨价还价能力越高,以此来提高利润分配的比例α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而零售商则能够通过此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5 结 论
本文针对双渠道供应链模式,分别运用集中决策模型和独立决策模型来分析其销售价格和利润变化情况,提出将一部分电子渠道的订单转移到实体渠道来进行销售,同时实体零售商向供应商缴纳一定的费用,验证了此模式能够协调双渠道供应链,并且讨论了其利润分配方式,通过算例验证得出分配比例可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定。其中,转移电子订单的具体实现形式为线上订单,线下配送,即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订单,通过零售商来进行发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压力,减少库存成本,并且根据不同零售商的网点来分配其订单,降低配送成本,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利润,实现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任长娟,李雪勤,胡楠. 供应链双渠道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基于电子商务下[J]. 现代商贸工业,2015(10):52-53.
[2] 陈树桢,熊中楷,梁喜. 补偿激励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合同设计[J]. 中国管理科学,2009(1):64-75.
[3] 禹爱民,刘丽文. 随机需求和联合促销下双渠道供应链的竞争与协调[J]. 管理工程学报,2012(1):151-155.
[4] 田宇,郑雁玲. 基于物流投资补偿的双渠道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97-202.
[5] 赵礼强,郭亚军.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多渠道分销系统研究综述[J]. 管理评论,2010(2):69-78,85.
[6] 陈远高,刘南. 具有服务差异的双渠道供应链竞争策略[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1):2484-2489.
[7] 孔庆山. 信息分享与服务策略:双渠道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王虹,周晶. 不同价格模式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9(6):84-90.
[9] 刘鹏. 供应链中的双渠道协同分销模式及其优化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劳动效率分工和资源最优化配置原理的与传统一体化管理有着本质区别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产业盲目扩张与企业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上下游产业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机制和互惠互利共赢为基础,通过内部流程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整合实现业务协调和相关机制匹配从而获得整体协作优势。
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有以下特点:电子供应链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流运作或管理的单元不是大件货物而是每个顾客所需的单件商品,虽然其运输也是以集运的形式进行,但是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在电子供应链条件下,由于客户可以定制订单和库存,因此,其流程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制造商、分销商可以随时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调整库存和订单,以使供应链运作实现绩效最大化;电子供应链完全是根据个性化顾客的要求来组织商品的流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实现高服务。
二、电子商务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观念淡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在国内只立足于企业内部的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样,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从而失去了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的可能,这严重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
(2)人才问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保证在供应链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时,他们能统观全局,给予合理的解决。
(3)企业的核心能力问题。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只有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才具有吸引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稳定持久。但是,在目前,虽然不少中国企业已经能认识到核心能力,但很少有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逐步付诸实施。
(4)牛鞭效应严重,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随着供应链水平层次和垂直规模的增多,委托关系的梯次也就增加,利益目标和博弈决策之间的二次选择也就被多次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次优选择的进一步优化,这是牛鞭效应随供应链长度、宽度增加而逐渐放大的原因,因此,供应链中的成员个数越多,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其被扭曲的现象也越严重。
三、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势及对策
(一)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现有客户和吸引新的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提高营运绩效。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缩短需求响应和市场变化时间,提高运营绩效,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实现最大增值。
(3)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树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企业实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此,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电子商务意识,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给企业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并清楚认识到电子化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及企业经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
(2)引进和培养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当各个行业竞争前景改变了,建造和管理有效果并且有效率的供应链将是生存的关键。而目前,国内这类人才很少。企业对此重视的也不多,即使有这样的经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权利来做决策,并进行管理。所以,我国企业要想顺利实施供应链集成,就应首先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并引进人才,或通过各种业务培训来培养与锻炼这方面的人才,然后建立合理的报酬和激励体系,使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道路。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途径;多维嵌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47-03
农村电子商务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这些国家对通过发展农村教育调整农业信息化水平高度重视。例如,荷兰全国农业劳动力仅22万人,却有183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享受免费的终身农业技术教育。荷兰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技术,使得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组成农业发展的知识网络。
一、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群体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据统计,全国农民上网的比例只有0.2%左右,而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不足1%,并且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1]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再加上相对薄弱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低的农民文化水平,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2012年,在工信部、商务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携手中国网库等十余家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发起“全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训工程”活动,在全国展开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训认证项目。通过加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业智能化、农林牧产业集聚化,[2] 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打破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短缺的制约瓶颈。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教育水平低,仅有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仍旧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人员、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服务中介组织、缺乏专业的农村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缺乏专业的物流配送人员、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平台应用与建设人员、缺乏专业的信用分析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宣传人员等等。因此,具有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的本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成为打破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化农业电子商务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村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培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与社会组织、企业、村镇合作开展各种相关职业证书与资格的培训。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供需矛盾。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农村提供电子商务应用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可以涵盖平台建设、网店开发、物流配套、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信用维护等方面,为本地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全方位的人员补给。
三、人才培养对象与特性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省区域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分析当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有:在校学生、就业再就业人员、普通农业生产活动从业人员。
对象一:在校学生。在校学生主要包括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学生。这类培养对象经历过系统的学习过程,规范性比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面对这类培养对象需结合市场和区域特色。特别是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需侧重于培养技术性和商务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岗位群细分专业,适应一线工作需要。不同院校按照学生对象的不同选择战略型、商务型、管理型、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
对象二:就业再就业人员。这类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另一种是回乡再就业人员。这类培养对象按照地域可分为两种:非本地从业人员和本地从业人员。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典型特点就是本身对农村电子商务非常有兴趣,工作积极性高,学习主动性强。
对象三:普通农业生产活动从业人员。这类培养对象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地特色,一般是当地的农民,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对于这类人员的培养多注重于基础性、实操性、简单性。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性体现在:多维性、区域性、合作性、跨领域、职教性、层次性等方面。
多维性。多维性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维、信息技术能力维、营销能力维、电子商务网站应用能力维、物流业务能力维、电子金融能力维。
区域性。区域性主要是指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对区域的依托,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应当结合区域本身的特点,适应区域发展需求。
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跨区域的电子商务合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学校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合作培养、集中单元培训与在校专业培训相结合、网络在线学习与FTF(face to face)学习相结合等。
跨领域性。跨领域性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的跨界性,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金融、物流等等。涉及面广、内容繁多。
职教性。职教性主要是指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层次性。层次性主要是指从高到底,从战略到策略,从管理到基础操作,可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需求对象,实施分层次的、涵盖管理到实施的全方位人才培养途径。
四、“多维嵌套”式人才培养途径
在进行人才培养途径选择时,需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突出区域特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采用多维嵌套混合途径,“多维”指的是培养对象多维、培养路径多维、培养方式多维、培养内容多维、培养方法多维。“嵌套”指的是培养过程的嵌套、培养方式的嵌套、培养方法的嵌套。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时空地域局限,开拓多途径的人才培养路径,其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多维嵌套混合”式培养途径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和网络技术平台,采取FTF(Face to Face)集中单元培训与在校专业培训相结合、ONL(On_Line)网络在线学习形式,完成“五步走”的流程,并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控制管理。
第一步,培养对象抽取。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培养对象的抽取分析,需要完成区域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甄别,划分在校学生(A类)、就业再就业人员(B类)、普通农业生产活动从业人员(C类)以及其他人员(D类)。
第二步,培养对象特性研究。这一阶段主要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对对象特性进行研究。可制作对象特性对比分析表,在该表中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数量统计、学习形式选择和学习平台选择,还可包含其他信息等,如下表所示。
第三步,培养途径选择。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培养对象的培养途径设计与选择。根据详细的对象分析表,设计培养途径。主要途径有:在校学生(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订单培养途径、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培训途径(可选择指定合作院校培训班或社会专门机构的职业培训班)、农业生产活动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途径。对于在校学生订单培养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这一途径下的人才具有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但欠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种途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特征。对于B类和C类人员培养具有时间效益,一般是短期居多,这种途径具有临时性、可变性、对培训人员的区域适应性要求比较高。
第四步,职业能力分析。分析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不同的岗位群,建立职业能力分解表。农村电子商务岗位群有技术类和商务类,其中技术类所占比例为19%左右,商务类占81%左右。技术类主要是完成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商务类则包含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策划、电子商务销售、市场调查、网络客户、财务助理、会计、结算等等,涵盖12个岗位,30多个职业能力要求。
第五步,培养过程实施。按照前四步分析、设计的结果具体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配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学校、企业、培训班、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并对人才培养结果进行考核、评估。
在这“五步走”的过程中,需对每个阶段进行过程控制,保证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对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面向市场,结合区域特色,对培养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采取形式多变、灵活的培养方式,让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农户、农户与企业进行充分有效结合,面向市场定专业、面向农户定老师,为农村电子商务事业输送多层次、多岗位、多技能的专门人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