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本文结合六盘水的水资源情况,从环境监测角度出发简要叙述环境监测与水资源状况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监测;环境质量
一、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结合部,地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处,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六盘水市境内中部地区,长江水系以三岔河为干流,分布于六盘水市境内北部地区。珠江水系主要河流北盘江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西北麓,在云南省境内称草香河,拖长江入口至可渡河入口河段称清水河,为云贵两省界河。拖长江流布于市境西南部,北岸为安居、龙井、大寨等乡、自龙井、都格等乡界入市境,流经弯子、妥倮、营街、鸡场、哈青、新街、营盘、水城县龙场、九归、炭山、法德、野钟、发射、者卡、花嘎、罗盘等乡境,沿市境与普安、晴隆边界流泻,经肖坪、鲁嘎、至毛口(六枝特区)乡湾河东侧出境,始称北盘江。北盘江在市境内河长138.4公里,流域面积6645.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7亿立方米,落差736.7米,水能蕴藏量98.85万千瓦,可开发量60.41万千瓦。
三岔河主要支流水城河,又称响水河,阿勒河。流布于市境北部,源于赫章县兴发厂西北侧,向东南流经兴发,松木坡等乡,流入水城义忠乡,又经土角、南开、双营、保华等乡境,于保华乡加河村出水洞汇入三岔河,入口处高程1561米,河长40.5公里(在市境内)流域面积493.6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达9.5立方米/秒,落差160米,支流有坞铅小河流布于市中心区,源于钟山区凤凰乡窑上水库,源头高程1816米,流经凤凰、黄土坡、荷城、教场等乡、街道办事处,在月照乡双洞村金都寨汇入三岔河。入口高程1600米,河长20.5公里,在月照乡罗家寨有1公里多暗河道,集雨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3.5立方米/秒,落差216米,主要用于农灌,沿岸厂矿多,污染严重。连山河,又叫水果河,流布于水城县西北角。发源于水城县盘雄乡海蚯村西侧海蚯梁子东麓,源头高程2200米,流经盘雄,连山等乡。在连山乡苗营上汇入三岔河,入口处高程1615米,河长19.5公里。流域面积202.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04立方米/秒,落差585米。懒龙桥河,上游称赵家河,下游称懒龙桥河。流布于市境北部,源于水城县猫场乡和牛场乡交界的老鹰山西南麓,源头高程1640米,流经水城县牛场、猫场、化乐、六枝特区代家包包、乌柳、牛场、新场、上官等乡,在上官乡岔河汇入三岔河,汇合口高程1184米,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240.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5立方米/秒,落差455米,主要用于发电,建有赵家河,懒龙桥河发电站. 岩脚河,流布于六枝特区北部,发源于六枝郎节坝乡大山村水塘大坡东北麓猴子冲。源头高程1760米,流经郎节坝、里塘、河岔、羊场、岩脚、高桥、民乐、龙场等乡镇,在龙场沈家寨北侧汇入三岔河,入口高程1160米,河长28.1公里,集雨流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支流有木贡河、雨亥河等,年均流量5.5立方米/秒,落差500米,其上游称河岔河、羊场河、中游称岩脚河,下游称龙场大河、大岔河、主要用于农灌。
六盘水市境内有有天生湖、木柯湖等8处湖泊,市中心城区供水主要来源于玉舍水库,窑上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市内地下水具有量丰富,流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以岩溶水道为主,占全市水量总面积的58%,全市地下水年均流量达52.68亿立方米/年。
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主要源于天然降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61亿立万米,重复主算量22.61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转化频繁。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化学类型简单,以低矿化度重碳酸盐类淡水为主,除局部轻度污染外,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适合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过境客水主要为北盘江及三岔河干流客水。北盘江多年平均入境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三岔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总量13亿立力米,总量36.5亿立方米。
二、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质量状况
流经六盘水市境内的地表水,乌江水系的三岔河极其支流响水河,小河;北盘江水系的北盘江及其支流拖长江,六枝河6条河流,根据水质监测的需要分别设置相应的监测断面,其中三岔河设置有岔河、大格纽、虹桥、金竹沟、岩脚寨、龙场6个水质监测断面;响水河设置窑上、箐口、九洞桥、范家寨4个水质监测断面;小河设置小河Ⅰ、小河Ⅱ2个水质监测断面;六枝河设置三丈水、上易黑、滴水潭3个水质监测断面;北盘江设置发耳1个水质监测断面;拖长江设置小云尚一个水质监测断面。总共17个监测断面。监测pH、溶解氧、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铅、汞、铜锌、膈等项目。2011年六盘水市境内6条河流17个断面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优良)的断面有10个,占监测总数的58.8%;劣于V类(重度污染)的水质断面4个,占监测总数的23.5%其中水质达到或者优于规定类别的断面有10个,占监测总数的58.8%;水质为达到规定类别的断面有7个,占监测数的41.2%。
市中心城区集中式应用水源地玉舍水库以及备用水源地窑上水库每月进行水质监测。监测pH、溶解氧、石油类、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总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铅、汞等28个项目,2011年每月所监测的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三、环境监测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LAC理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在目前的学界研究中,对于旅游环境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旅游者为中心的角度,认为旅游环境是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进行和发展的各种旅游目的地与依托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外部条件的总和;二是从旅游资源为中心的角度,认为旅游环境是围绕在旅游资源周围的其他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各种因素的总和。本文主要采用以旅游者为中心的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单纯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成为大部分人关注的焦点,而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实际上,只要有旅游活动产生,伴随着旅游者的活动,就一定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LAC理论最关注的是,多大的影响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说,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个影响的度如何测量,多大的度是可以接受的,该理论为旅游环境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更为接近实际的模型。
一、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
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于1838年提出,主要研究生物学相关问题,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人口研究、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移民等领域。与旅游环境容量类似的游憩环境容量(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提出的,针对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实际需要,很多美国学者对国家公园的承载力或饱和点进行了研究。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
韦格(J.Alan Wagar)1964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
里蒙(Lim)和史迪科(George H.Stankey)1971游憩环境容量也可以被认为是旅游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影响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
史迪科(George H.Stankey)1980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三原则”①首先应当关注如何控制环境影响,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②淡化对游客数量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再来控制游客数量;③需要准确的监测指标数据,这样才能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旅游环境容量非常重要,主要在于其提出了“极限”的概念,这个概念指出,承载力的极限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提出的极限并不单指在游客数量方面的极限,更指环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极限。因此,单纯控制游客数量并不是控制旅游环境容量的唯一手段,首先必须要明确旅游产生多大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够接受的,这些影响包括对环境、游客以及当地居民等方面,也就是说环境变化和心理承受的极限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关于旅游环境容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971年,里蒙(Lim)和麦宁(Manning)通过研究,将环境容量分成四种类型,包括生物物理容量、社会文化容量、心理容量和管理容量。万幼清(2004)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环境容量、物质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以及经济容量五个方面,并且认为各分容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木桶效应,即任何一个分容量如果达不到一个特定的最小门槛值,都将使该潜在旅游目的地失去开发价值。
二、LAC理论的内涵
LAC理论的全称为“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美国学者佛里赛(Frissell)于1963年指出,旅游活动一旦在某一地区开展起来,当地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必然会有下降的趋势。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环境变化的极限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该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下降,并达到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应当立即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来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该理论有九大步骤,如表2所示。
步骤具体要求
步骤一确定特殊价值与关注点确定资源特征、质量及其特殊价值;确定哪些管理问题是有待解决的;确定当地旅游环境的地域影响力。
步骤二界定和描述旅游机会种类不同的旅游机会种类,其地域资源特征、游客体验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上述各个方面的多样性,要求旅游区的管理方式也应区别对待。但管理目标应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步骤三选取资源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首先选取能够代表该区域总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其次选取容易测量的指标;另外,某一区域的各方面状况可能用单一指标来描述不够充分,这时候就需要应用各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指标。
步骤具体要求
步骤四调查现有资源和社会状况主要是调查步骤三中选取的监测指标,使制定指标的标准有了依据。
步骤五确定每一个旅游机会种类的资源和社会状况标准符合标准,则该地区的资源和社会状况可以接受。一旦超过标准,相应的措施就需要启动,直至具体指标符合标准。步骤4的调查结果会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标准必须是可行的,同时应该优于现实状况。
步骤六制定旅游机会类别替代方案根据步骤一和步骤四的信息,管理者和民众一起研究满足不同旅游机会种类的替代方案。
步骤七为每一个替代方案确定管理行动计划管理者和民众需要知道现实状况和理想状况的差距,还要知道要达到理想状况要采取哪些行动,因此,每一个替代方案相应的成本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某一替代方案建议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以消除现有的影响,使其恢复到理想状态。但庞大的资金压力是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此时该方案就不可能成为最佳方案。
步骤八评估并选出最佳的替代方案针对不同替代方案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利益,可以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各种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到,尤其是步骤一所确立的问题和步骤七中的成本。
步骤九实施行动并监控资源与社会状况主要是对步骤三中确定的指标进行监测,并与步骤五中确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如果资源和社会状况没有取得好的进展,甚至有恶化的趋势,那就需要加强管理或实施新的行动。
三、小结
旅游目的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牵涉到目的地当地的各个方面。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将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是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由于目的地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无法用精确的数学方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LAC理论选取了一方(既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旅游者或者当地居民)的角度,以是否“可以接受”为标准,可以相对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的影响程度,为合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302)
参考文献:
[1] 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05
[2] 卢松,陆林.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一)绿色GDP绩效审计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为绿色GDP绩效审计。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用自然资源的损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等调整现有的GDP指标,把它们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用绿色GDP来取代传统的GDP。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对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而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准,它当然也是绩效审计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但是,现行GDP只是单纯地考核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只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分进行评价,忽略了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只反映正面效应,没反应负面效应。
张楚堂、王认为绿色GDP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绿色GDP指标体系和绿色国民账户。绿色GDP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资源环境效益指标。其中资源环境效益指标是绿色GDP体系的最大的特色。它包含污染状况、生态状况、治理状况和资源状况各方面的考核。绿色国民账户包括绿色收益账户,绿色成本账户和绿色资本账户。
(二)环境审计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环境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环境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以披露自然资源、环境信息真实性为主的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国际商业学会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计,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具体而言,指由审计组织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环境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
美国环保局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涉及的领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合规性审计,即鉴定活动是否违反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二是对环境资金的审计评价,如对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的形成与使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已远远落后了。
关键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B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零售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零售产业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传统的零售营销策略已经很难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很多国内零售企业在与众多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零售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众多零售企业的管理者所重点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很少有学者关注零售企业,现有的少数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的特点,构造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借助北京市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综述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构成
首先,早期的学者从零售企业的特殊性出发,对传统营销策略组合的4Ps进行了修正补充。学者们认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Ps)是对制造企业营销活动的概括,虽然对服务业的营销组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还需要进行补充。服务业的营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等,需要在4Ps的基础上补充3Ps(人员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后来的零售营销学者们就直接将服务营销的7Ps应用到了零售营销,视其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者McGoldrick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主要包括选址、商品、定价、广告和促销、购物环境、服务等内容。
其次,一部分学者从零售顾客的购买行为出发,找出顾客选择零售商店最为关注的因素,并将其进行归类,进而确定零售营销组合要素的构成。Nielson在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顾客在购买日用品的过程影响其商店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物有所值、位置便利、停车便利、价格低廉、商品齐全、店铺整洁、产品质量高、店内促销和乐于助人的员工等因素。
再次,还有学者从顾客形成商店印象的角度对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进行归纳,并列出了18个主要方面和90个特定元素。如我国学者王高等提出除了考虑顾客对商店的印象,还应该补充顾客的满意度方面,因为影响顾客满意的可控制因素就是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直接达成营销的顾客满意目标。我国学者李飞将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主要要素,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这6大方面和24个具体维度。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零售企业在思考和制定自身营销策略时可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的显著影响,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国外学者Chow和Clement在研究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时,发现目标消费者状况和经济环境状况对各类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穆健玮也列举了众多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等。杜漪和颜宏亮也认为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重新定位。在企业内部资源方面,如在影响企业经营的众多因素中,国外的学者Foster总结提出最显著的变量就是公司自身的规模。我国学者王勇在对我国上市零售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零售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前人研究的主要不足
虽然前人已经开始关注零售企业的营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某一方面展开讨论;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在实际调研数据基础上的实证检验,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利用对北京市各类零售店的市场调查数据对该框架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实现对零售企业营销与绩效关系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图1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总体框架
二、本文的整体理论框架及相关假设
(一)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发现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包含了很多方面,并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以及消费者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总体理论框架。从图1可以看到这一理论框架模型包含了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经营绩效、顾客评价、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六个方面,其中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顾客评价的直接影响,而营销策略则是通过直接影响顾客评价进而间接影响经营绩效。
(二)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
1.外部环境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行为时必然要遵循企业战略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其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影响。一方面,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和行为特点,进而要求零售企业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营销策略组合;另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层次和数量,进而影响了零售企业市场销售状况。因此,提出假设:
H01: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2: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2.内部资源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内部资源作为零售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首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需要内部资源支撑。例如当零售企业决定选择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营业推广活动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而只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才能承担。因此,国外学者Foster发现企业规模是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种,零售企业十分强调顾客服务,而优质的顾客服务是以高素质的销售人员为基础的,显著依赖于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大规模和高素质的销售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03: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4: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假设。营销策略组合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营销策略对于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如我国学者李飞和汪旭晖提出作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产品、价格、店址、人员服务、购物环境和沟通等方面的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零售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零售企业各种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目标顾客的体验和评价,只有实现了目标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才能给零售企业带来持久的利润。因此,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而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05: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影响目标顾客评价。
H06:目标顾客评价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1.零售企业外部环境的测量。我国学者周泽信指出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郑小京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和家庭环境7个方面。由于各个企业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基本相同,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目标顾客特点的不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目标顾客特征来测量零售企业的经济环境状况,具体包括目标顾客的家庭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和一周购买次数这3个指标。
2.零售企业内部资源的测量。本文采用我国学者夏春玉和杨宜苗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通过零售企业的总销售额、总经营面积、从业人员数量这3个指标来测量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测量。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方面,Booms和Bitner提出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包括7Ps,分别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展示和服务。我国学者李飞进一步将零售营销组合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及24个具体维度,本文的实证研究采取这种划分方式,通过产品、价格、服务、店址、环境和沟通来衡量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状况。
4.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国外学者Oliver提出顾客预期和顾客感知质量共同决定了顾客的价值评价,进而影响零售企业的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只有满意和忠诚的顾客才能为零售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重点从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方面,对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状况进行测量。
5.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本文主要考虑零售企业最终经营的效率状况、发展状况和盈利状况,通过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销售额增长率和利润率来衡量。
(二)数据的获得
本文的实证研究共涉及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变量,对于这5个变量的数据获取,有的需要通过调查零售企业,有的则需要调查企业的顾客。因此,本文为每一个被调查零售企业都设计了两套5级的李克特(Likert)语意差别量表问卷。其中企业问卷由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3个变量的相关数据;消费者问卷通过随机抽取该企业的若干个顾客来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外部顾客条件和顾客评价2个变量的数据。2010年10—12月,研究小组对北京市的各类零售企业展开了市场调查,截止2010年12月30日共有效回收了85份零售店管理者问卷和230份消费者问卷。被调查的零售店涉及了百货商店、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殿、便利店和仓储店6大业态类型,并广泛分布在北京市的14个区县,具体的调查样本分布状况见表1。
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系数),研究小组对各个指标的测量信度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美国统计学家Hair指出如果测量指标的数目少于6个,只要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就说明数据是可靠的。从表2中可以看到本研究各个变量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以上,这表明各个变量的测量数据是非常可靠的。
表1样本零售企业的业态分布状况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百货商店1517.65%专卖店910.59%大型超市3440.00%便利店2124.71%专业店33.53%仓储店33.53%
表2 变量测量的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 α系数)变量项目数Cronbach α值因子项目数Cronbach α值经济环境30.658顾客评价20.728规模状况30.795经营绩效30.816营销策略60.757
(三)模型检验方法
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到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各个变量都属于潜变量无法直接测量,需要通过若干个指标来表示。因此,本文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整体理论框架进行检验,综合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四、理论框架的检验与修正
利用针对北京市各个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研究小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状况还比较理想,但是模型中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仅为0.001,T检验的P值为0.992)。因此,研究小组剔除该影响路径,并对原模型进行修正。从表3中可以看到修正后模型的卡方值、相对拟合指数(CFI)和调整后的均方根指数(RMSEA)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拟合。具体修正后的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检验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发现最终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T检验的P值小于0.05显著性水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原假设H2、H3、H4、H5和H6都得到了验证,即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显著影响顾客评价,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原假设H1却并没有得到验证,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反映了当前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当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更多地是依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却很少关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
表3 理论模型的整体拟合状况模型卡方自由度(DF)P值CFIRMSEA理论模型231.9541140.0090.8020.111修正模型205.8741140.0090.8450.098
表4 修正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检验变量变量路径系数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营销策略内部资源0.3260.0000.459顾客评价营销策略0.2230.0440.289经营绩效顾客评价0.3460.0250.231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30.0100.250经营绩效内部资源0.7060.0000.861图2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模型(修正后)
因素被影响变量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总体影响营销策略外部环境0.0000.0000.000内部资源0.4590.0000.459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00.0000.250内部资源0.8610.0310.892营销策略0.0000.0670.067顾客评价0.2310.0000.231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和经营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的大小,具体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只受到企业内部资源一个因素的直接影响,标准化的影响系数为0.459。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顾客评价的共同影响,其中总体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其次为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而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却很小(只是通过顾客评价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影响系数为0.067)。
(三)具体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研究小组深入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内部,详细分析了构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沟通策略、环境策略、位置策略、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对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中最有效的策略是服务策略,其次为环境策略和产品策略,而价格策略的有效性是相对最低的,这说明优质的顾客服务、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多品种高质量的商品能够有效的影响顾客评价,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营业绩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本文既发现了一些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理论规律,也发现了我国当前零售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直接显著地影响了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和最终的经营绩效,规模大的零售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由于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和顾客满意,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如何改进目标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满意程度将成为零售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改进顾客服务,改善购物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在选择营销策略时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和人员状况,忽视了外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由于我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水平还比较低,制定的营销策略缺乏有效性,进而导致营销策略的投入不能够很好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
六、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只是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方面的初步探索,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只是探索了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需要考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只是选择北京一个城市的各类零售企业样本,无法分析城市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变量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忽略了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关系差别。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完善。如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丰富理论模型变量,分析诸如文化、法律等因素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当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范围,既需要收集各类不同城市的零售企业样本,还需要深入分析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差异状况。
注释:
①虚线表示因子之间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实线表示影响作用显著,其中***表示在P
参考文献:
[1]李程骅.挑战“沃尔玛化”:中国城市商业业态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5(12):26—31.
[2]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654—660.
[3]FOSTER GEORG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ill, 1986.
[4]CAVUSGIL, S. TAMER and SHAOMING ZOU. Marketing 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58:1—21.
[5]BELL, DAVID R., TECK HUA. HO, and CHRISTOPHER S.TANG. Determining where to shop: Fixed and variable costs of shopp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35:352–69.
[6]BELL, DAVID R., and JAMES M. LATTIN. Shopping behavior and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store price format: Why ‘large basket’ shoppers prefer EDLP[J].Marketing Science, 1998,17:66–88.
[7]FOX, EDWARD J.ALAN L. MONTGOMERY, LEONARD M. LODISH. Consumer Shopping and Spending across Retail Formats[J]. Journal of Business, 2004,77:25—60.
[8]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29—137.
关键词:矿业环境;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的焦点集中在环境与发展上,正确解读我国的经济与发展形势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十分重要。为了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要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入解决环境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推动环境的跨越式发展。
矿产资源是一种对人类有重要作用的资源,矿产资源经过地质成矿作用,把埋藏在地下以及出露于地表的有利用价值的矿物利用到工业中,从而创造工业利用价值。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储量有限。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会产生环境问题。矿产的生产过程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会对环境产生扰动和污染。对于矿业环境问题与解决分析的研究,有利于环境问题的防治,以及矿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采矿业环境问题的概念
采矿业环境问题是指矿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以及矿业安全卫生问题。矿业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矿业环境破坏主要指采空区的地面塌陷以及崩塌、滑坡、山体断裂、泥石流等造成的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矿震、大自然中水平衡的破坏、海水的入侵等现象[1]。矿业环境安全卫生问题指的是矿业矿业生产活动中对生产与生产作业人员的影响以及危害。
表1 “ 十一五 ”期间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
从上表中可得出随着我国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工业中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了防止矿产资源的严重短缺,矿业环境问题的保护也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矿业环境污染问题广义是指环境污染因素进入环境与人为扰动,致使环境改变、环境质量恶化从而对整个人类以及其它生物产生危害。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自然界的水体、大气以及土壤造成了污染。具体体现在:采矿业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炮烟、矿尘与冶炼炉中产生的烟气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2];带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固体微细粒以及残余的化学药剂所产生的工业废水与矿坑废水排放于地表,经过水系渗透后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造成的水体污染;采矿业中产生的煤矸石、炉渣、废石等堆放在地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采矿业发展十分迅速,年采矿石量达到60亿吨,但伴随着采矿业所产生的的生态破坏也与时俱增。许多地去的地下水为下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3]。据统计,我国矿区的固土废弃物堆放达70亿吨,直接侵占、破坏土地达1.7-2.3万平方公里。采矿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地下开采中。尽管现代开采业的安全技术提高了,但也会经常事故。在采矿业中保障矿工安全的关键就是矿井通风,通风不畅会到导致矿工发生矽肺病。在矿井中,瓦斯的积累会发生爆炸,造成人员的伤亡。矿井中的通风系统是通过强力排风扇完成的,从而达到矿井内内达道负压,新鲜空气便会顺着其他管道输入矿井,达到良好的空气循环。
二、解决对策分析
1、强化采矿业环境问题的立法与监督管理机制
实现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防治的根本保障就是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矿业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的特点,涉及到了环境工程学、环境安全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以及环境安全卫生问题。因此,针对采矿业环境问题必须进行专项立法,建立起适合我国采矿业环境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法律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使我国的矿业与国际矿业接轨。建立并且实行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矿山环境破坏和污染。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据法律提交相关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在矿山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上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4]。新建矿山或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不给于批准。对于正在生产中矿山企业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杜绝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的现象。
2、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表2 2005-2009年我国县以及县以上工业污染治理状况
如上表所示2005-2009年间随着可持续发展zl。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矿产资源、矿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为的管理监督是其关键。在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矿产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矿业的科技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是采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国是矿业大国,目前矿产资源紧缺任然是主要的矛盾。高强度的开发矿产资源仍然会带来很大的矛盾。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战略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科技创新相结合[5]。保护矿山环境与加强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矿山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推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洪武、吴爱祥;中南大学. 《矿业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2] 刘芳;吉首大学,商学院. 《湘西州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3] 郑丽、李玉、王月悦;吉林大学商学院. 《矿业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构建》
关键词:进入模式 冗余资源 环境突变 生存分析
企业生存问题是组织演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生存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子公司生存的各种因素上,进入模式、资源和环境是研究较多的因素。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基本上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环境、资源、进入模式等因素进行分析,从环境变化、冗余资源、资源使用效率变化的动态角度对海外子公司生存状况进行研究,这是目前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到的。因此,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以及现实背景,本文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组织演化理论,研究进入模式、冗余资源等跨国公司可控的因素与海外子公司应对环境变化能力的关系,对环境变化和海外子公司生存状况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一)进入模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的核心决策之一,其选择直接关系到跨国经营的成败。一般而言,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是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通常,跨国公司倾向于对能够进行严密控制的子公司投入较多资源,独资子公司相对于合资子公司,受到母公司的控制较为严密,因而在资源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主要体现在:与发达国家母公司紧密的联系使得这些子公司能够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能够更好地获得海外母公司名声、商标和知识产权的支持;并且还能够得到母公司先进管理水平的支持,而有效管理制度的缺乏很有可能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失败(Baum,1996)。根据资源禀赋理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成立初期所获得的各种资源能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经营模式,熟悉当地环境、获取市场份额以及建立冗余资源和关系网络等,因而将会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子公司成立初期和较稳定的环境中,资源禀赋对于子公司生存的作用要大于环境适应能力(Swaminathan,1996)。考虑到子公司在建立初期资源禀赋的差异,本文假设:
假设1:在环境突变之前(较稳定的环境中),合资子公司的失败危险高于独资子公司。
但是,当环境突变时,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根据Meyer(1982)的观点,环境突变(Environmental jolts)是指环境短时间的剧烈动荡,这种环境瞬间的变化难以预测,一般以某一个重大的事件为导火索,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这种环境急剧的变化会对企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Meyer,1982)。然而,环境突变对市场上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企业死亡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能利用环境的变化兴旺发达(Venkataraman S,Van de Ven AH,1998)。组织演化理论认为,不同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以保持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的学习能力(Aldrich H,Ruef M,2006)。而组织的自治程度(autonomy)是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和组织适应能力(organizational adaptability),从而导致不同组织生存状况差异的一个关键战略特征。组织的自治程度的缺乏导致组织适应能力的缺陷,包括:在面临突变的需求时,重新配置资源能力的缺陷,对不可预知的环境突变的反应能力(Venkataraman S,Van de Ven AH,1998),以及对抗外部控制的能力(Pfeffer J,Salancik GR,1978)。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独资子公司受到母公司较严密的控制,容易导致其对成立初期所获优势(如资源禀赋)和母公司的过分依赖,同时也造成了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僵化。另外,母公司的保护容易使海外子公司规避竞争,失去参与“红皇后”演化的机会(组织演化理论中的红皇后效应理论(Red queen effect)是由Barnett和William(1996)提出来的,可定义为: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组织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组织的进化压力,组织群落间的关系可推动组织种群进化),妨碍了其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在环境突变时,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灵活性来对特定市场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
相反,合资子公司由于受到海外母公司较少的控制,在演化过程中进行自主决策,以及“亲自”参与竞争的机会更多,从事当地学习和创新的机会更大,从而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得到更多锻炼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资子公司会演化出灵活快速地调整战略的能力,从而具备较大的战略选择弹性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Li JT,1995)。因此,当环境突变时,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是合资子公司提高生存几率的重要因素。
假设2:当环境发生突变时,独资子公司的失败危险高于合资子公司。
(二)冗余资源的影响
关于冗余资源(slack resources)对组织绩效和生存的影响是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Nohria N,Gulati R,1996)。对冗余资源作用的认识,早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一些经济学的学者,他们对冗余持否定的态度,把冗余看成是一种不必要的成本。对冗余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冗余能保持组织的和谐,减缓环境的冲突,还是一种促进创新和组织变革的重要催化剂。目前,关于冗余资源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发挥冗余的积极作用(Nohria N,Gulati R,1996)。本文倾向于主流的观点,认为冗余资源能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种现实或潜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资源缓冲物(Meyer AD,1982)。
另外,根据资源基础观理论,除了企业内部的资源外,能力也对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是异质性的生产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要想获得优异的绩效,不仅要拥有丰富资源,同时也必须具备优异的能力,即为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资源运用、组合和配置的能力。同时,组织演化理论认为,能力的关键特征不仅在于它们是企业特有的,并且也是可以根据组织个体的特征和外界环境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的。冗余资源是企业掌握机会实现战略调整和转换经营模式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大价值创造的自由探索空间。因此,冗余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会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
首先,合资子公司能够获得各个母公司持续的资源支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这种效率最好在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合资子公司必须能够快速的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保持或改善现有的绩效状况。因此,在面临环境突变时,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这些子公司更有可能保持较好绩效从而提高生存几率。而独资子公司相对而言能轻易的获取母公司的资源支持,但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母公司的战略意图来使用资源,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轻易的改变资源配置,至于资源利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或能否提高自身绩效反而是次要的(Barnett WP,Greve HR,Park DY,1994)。
其次,对于合资子公司来说,其惯例(routines)和能力大多来源于以往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较少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因而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能够进化出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自由配置冗余资源的能力,使其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于独资子公司而言,在配置资源的决策上会受到母公司以往策略和行为的影响(Barnett WP,Greve HR,Park DY,1994),形成具有依赖性的惯例并被保留(retain)下来,影响其适应能力,从而在环境发生突变时,缺乏重新配置资源能力的缺陷抵消了母公司带给它们的优势。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3:冗余资源能够减小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失败的风险,且对前者失败风险减小的幅度要大于后者。
假设4:当环境突变时,冗余资源对这两类子公司失败风险减小幅度的差异将会更大。
研究方法和变量度量
(一)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为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和合资子公司。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工商局信息中心的企业数据库以及珠海科技网的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数据库,共收集了广东省的1832家外资企业的企业数据。为消除“蜜月效应”的影响(Li JT,1995),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企业在2008年次贷危机前至少要有三年的历史,因此样本都是2005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其中,子公司经营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78.7%,平均年限5.6年;所有子公司的海外母公司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统计方法上,本文采用分段指数模型(Piecewise-exponential model)来检验研究假设。
(二)变量度量
1.因变量。本文所研究的因变量为子公司的生存状况,生存状况能如实地反映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长期业绩和成功与否。当子公司在本研究期间内失败和死亡则设置虚拟变量1,否则取值0。按照国外通常的做法,将企业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时间视为企业开始成立的时间,而将企业在工商局登记注销或者吊销的时间定义为企业死亡的时间。
2.自变量。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突变。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开始于2008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并持续到2009年底,经济于2010年初开始复苏,复苏的迹象反映在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股市上。此次次贷危机对我国许多行业,特别是对出口有较大依赖的行业如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定义环境突变期为2008-2009年,环境稳定时期(突变之前)为2001-2007年,环境突变后期为2010年之后。通过设置虚拟变量来度量环境的突变,当处于2008-2009年期间时取值1,其余年份取值0。二是进入模式。设置虚拟变量来度量进入模式,如果属于独资子公司则取值1,属于合资子公司取值0。同时,把样本企业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即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三是冗余资源。本文选择Bourgeois(1981)基于财务数据的度量方法,通过三个财务指标来度量冗余资源:流动率(当前资产/当前负债);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总负债);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对销售收入的比例(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销售收入)。通过对这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后,发现3个指标都归于一个单一的因子,因此取3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冗余资源的度量指标。
3.控制变量。本文采用子公司的从业人员数作为企业原始规模的衡量指标,为了消除样本注册资本数据数量级相差过大带来的系统性误差,在回归分析时进行对数转换。
为了控制经营地区位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政策虚拟变量,其中享受沿海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城市为1,其余城市为0。享受较大优惠政策的海外子公司失败的可能性较低。同时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外资集聚度变量,因为一些研究表明,在外资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海外子公司的失败率往往较大(Shaver J.M.and Flyer F,2000)。本文用2008年各城市的外资企业数量来测量外资集聚度,数值取自然对数,资料来源于2009年的《广东统计年鉴》。
在行业控制变量上,如果海外子公司属于制造业则取值1,属于其它行业则取值0。因为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我国制造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大批企业倒闭。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变量之间都相关的,且显著,但相关系数普遍较小,且共线性检验显示,VIF均远小于10,容忍度>0.1,排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本文采用了5个回归模型来检验提出的假设,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在用分段指数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时,负的回归系数表明子公司的生存几率增加或者失败危险减小。模型1、模型2、模型3为全样本模型,模型4、模型5为合资子公司和独资子公司的子样本模型。
如表1中的回归模型3所示,进入模式与环境稳定时期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且达到显著水平(P
根据模型4,冗余资源有助于减少两类子公司的失败危险,但对于独资子公司而言效果并不显著(P>0.1),合资子公司在冗余资源项上的系数(-0.293)小于独资子公司在该项上的系数(-0.112),同时表3的t检验表明,模型4中两类子公司在冗余资源项上的回归系数是存在显著差异,支持假设3。在模型5中,在环境稳定时期,冗余资源并不能显著减少两类子公司的失败危险(冗余资源与稳定时期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而在环境突变时和环境突变后,冗余资源能够显著减少合资子公司失败危险。合资子公司在冗余资源与这两个时期交互项的系数(-0.412和-0.224)要显著小于独资子公司在该项上的系数(-0.009和-0.014),且表3也显示,模型5的这两项系数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差异程度要高于环境变化之前,支持假设4。
另外,在所有模型中,企业规模对子公司的生存率有正影响(P
(二)讨论
本文发现在环境稳定时期,独资子公司生存率较高,合资子公司更容易屈服于竞争的压力而失败,这一结果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结论相一致;而当环境发生突变时,成功抵御初期选择压力而存活下来的合资子公司失败危险低于独资子公司,合资子公司较高的自治程度以及资源配置灵活性的优势在环境动荡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进入模式造成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程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子公司绩效和生存。对于这种影响,以往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如Killing(1983)对设立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研究,认为减少控制程度有助于提高海外子公司绩效和生存,而Beamish(2002)和Lu(2000)利用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为样本则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本文的研究也许能够说明在控制程度和子公司绩效间,东道国环境的变化可能是一个调节变量。
结论
本文运用演化理论,通过180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企业数据,来分析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冗余资源、进入模式这些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认为在环境发生突变时,导致不同子公司生存差异的一个因素为子公司的冗余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这种资源使用效率又受到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
目前为止,学者们就冗余资源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绩效和生存状况会产生何种影响仍然存在争论,本文从组织演化视角进行的研究也许能为这种争论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即进入模式的不同会导致冗余资源在禀赋以及在使用和配置上的差异,使得子公司在竞争、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不同的资源使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差异在环境平稳时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当环境发生突变时,这种能力就会显著地影响子公司生存。同时,本研究把企业冗余资源作为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因素引入到组织演化理论中,为扩展该理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Baum J. Organizational Ecology[M]. 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Studies: Clegg S, Hardy C, Nord W(eds). Sage: London, UK, 1996
2.Swaminathan A.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Founding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A Trial-by fire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3.Meyer AD.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Jol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2, 27(4)
4.Venkataraman S, Van de Ven AH. Hostile Environmental Jolts, Transaction Set, and New Busi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3)
5.Aldrich H, Ruef M. Organizations Evolving (2nd edn) [M]. Sage: London, UK, 2006
6.Pfeffer J, Salancik G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8
7.Li JT. Foreign Entry and Survival: Effects of Strategic Choices on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J]. Strategic Manage J, 1995, 16
8.Nohria N, Gulati R. Is Slack Good or Bad for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9.Barnett, WP, Greve, HR, Park, DY.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 Special Issue 1994,15
10.Shaver, J. M. and Flyer, 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erogeneit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12)
11.Killing JP. Strategies for Joint Venture Success[M]. New York, NY: Praeger; 1983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创新应用;分析
当前人们对于环境状况的关注度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状态,因此,对于煤矿开采这种对环境状况有较大威胁的开采行为来说,自然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所以,煤矿开采工作要想实现长久稳定发展,一定要将环境质量考虑其中,那种以破坏环境为发展经济的方式早已被社会淘汰。煤矿开采技术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能够实现开采数量和开采质量的提升,也要把对于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以此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当前煤矿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待能够对当前煤矿开采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1 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煤矿开采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不管对于开采工作人员还是对周围居民来说都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但是,当前多数煤矿开采企业并不能很好地将安全问题完善解决,在安全方面存在很多漏洞,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较好的防护措施,没能在施工前对施工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与考究,也很少会对开采后的状况进行预测,比如是否存在路面坍塌等风险。所以,煤矿开采在安全方面的漏洞造成的许多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不符合安全效益的要求。其次,由于煤矿开采对环境有较大污染,如果煤矿开采技术不够成熟和完善,那么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质量以及人体健康状态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极大的,且很难修复。煤矿开采过程中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从而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小生态圈,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煤矿开采主要在地下进行,因此,有极大可能在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这种污染一旦产生,便很难对地下水的洁净度实现复原,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健康。而且,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有瓦斯泄露出来,达到一定浓度,就会使人窒息,且还有爆炸的风险,这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直接污染和破坏。
2 煤矿绿色开采体系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对于环境状况存在较大威胁的煤矿开采工作更加应该改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开采技术,而转向绿色煤矿开采技术的研制。当前,煤矿绿色开采体系已经成为煤矿开采行业的标杆,因为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采技术,因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与信赖。绿色开采体系讲究社会效益,要求最大化减少煤矿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开采过程中,对于水资源以及瓦斯资源实现有效利用,避免水污染和瓦斯泄露等状况的发生,真正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原则和方向。
3 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
3.1 深矿井开采技术
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渐增加,煤矿的埋藏深度也逐渐加深,因此,煤矿的开采难度也相应增加。深矿井开采技术是针对埋藏深度较深的煤矿进行开采工作的主要开采技术。由于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开采人员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更大的不可预测的威胁,所以,一定要运用深矿井开采技术对于开采环境进行周密检查,杜绝安全隐患。在进行开采前,对于矿井中的压强的控制、瓦斯的流向以及深度矿井的通风系统技术的运用是开采的重点,必须对于这几个步骤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开采环境一切正常后方才准许开采人员下矿。在进行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矿井内状况的实时监测也必不可少,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一旦出现非正常状况,要立即停止工作。所以,要想实现深矿井开采的安全有序进行,就必须实现技术的有力支持,相关开采技术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开采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以实现开采技术对煤矿开采工作的最佳支持。
3.2 “三下”采煤技术
“三下”采煤技术的“三下”具体包括建筑物下、水体下以及铁路下三部分。在进行“三下”煤矿开采时,要实现对建筑物的保护,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以及防治地面沉降等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传统的“三下”煤矿开采主要通过条带开采、填充开采和迁移开采等开采技术来减少地面沉降,保护水资源以及建筑物不受影响,但是,这种开采方式由于其高消耗和低能效的弊端,并不能在开采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元环境保护的最佳化,所以,如何使煤矿开采实现高效性,是问题考虑的关键点。当前,数据估算技术是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估算技术能够对特殊地域进行科学有效的数据模拟估算,借助近似材料模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式,使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实现效果的最佳化。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估算技术也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也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矿开采技术实现最优发展,满足社会效益、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重要求。
3.3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也是实现煤矿开采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包括对于采场围岩控制的控制和对于冲击矿压的预防工作两部分。采场围岩的控制技术应讲究专业性和科学性,与计算机技术形成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效应的有效性。对于冲击矿压的预防与计算机模拟技术密不可分,对于采场围岩环境的模拟是进行矿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着采矿方式的使用以及采矿人员的安全。所以,采场围岩控制技术要在理论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实践的发展,以实现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发展,为煤矿开采提高高效的技术支持。
4 结束语
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应围绕社会效益、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维度充分展开,与当前的前沿科技进行有机结合,使开采技术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实现煤矿开采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与此同时保障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小对于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最终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骆雄锋.煤矿开采技术的相关问题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10).
[2]胡兆明.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3(22).
关键词:水资源;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指标
引言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随着人们的过度开发和使用,水资源的短缺便成为了社会发展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对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尤其是在工农业用水加剧的状况下,水资源使用之间的争夺更是变得越发的严峻,农业用水空间所受到的压力也十分的明显。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都会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必须要就水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经济协调性的发展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1协调度的概述
水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为了提升三者之间发展高度,是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能过于简单,其并不直接和增长保持一致,其增长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其总量。让社会更具系统化的特性,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当做发展的代价,需要统筹规划,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让其发展更具可持续以及可循环的特性,将协调度概念放置到其中,对其进行更为精确合理的评价。了解协同发展的和谐趋势,对其协调的状况进行定量性的评价,该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状态,所以在某时间点以及某时间段都不能单独的考虑其数据的变化情况,需要把其放置在相应的时间序列之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分析时间段的协调状况,在协调度的评价内容中,合理的使用空间区域,对其进行精确的衡量。
2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2.1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首先,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其所构建的指标内容中,需要严苛且精准的反馈出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找出水资源使用和环境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连接关系,设定好环境管理机制。其次,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在其构建的指标体系之中,其所涉及到的层面比较广,所以其所设定的指标必须要带有代表性的特征,这样可以较为全面的反应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动态性的原则,水资源的使用以及环境经济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在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需要分析系统的动态化特征,了解其发展的趋势以及变化的现状。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过量化的处理。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使用时间序列协调度来正确的评价相关指标,同时还应当在选择指标时,尽可能的选择可以反馈出经济、水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的指标。站在农业用水的层面上选择指标。
2.3协调度评价等级
利用相关的公式去计算协调发展度的等级,并对协调发展度的等级进行精确合理的划分,深入的分析各个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协调关系,对协调发展等级进行论述。
3水资源使用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坚持系统、长期、全局的指导思想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在提升经济的同时,合理且高效的使用各类资源能源,切实的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赋予其生态环境稳定性以及舒适性的特征。所有的城市发展都会和周边的城市地区相交流,其关系十分的紧密,对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措施时,需要从全局的角度上出发,利用好各类经济发展的机遇以及条件,不断的提升水资源使用的高效性。
3.2尊重自然发展环境经济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水源容量、地质分布状态、植被条件和气候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慎重考虑这些自然条件。规划师与资源管理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山地城市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