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语言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育理念

第1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8-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from five aspects: paying attention to early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appropriate home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Being based on which, then elucidate the considerations on the idea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bout Yan Zhitui.

【Key words】Yan ZhituiChildren educationConcept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说:孩子的早期阶段,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元也处于形成阶段。当孩子学习说话、感知、行走和思考时,他们用以区分好坏、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正在形成。不可否认,孩子早期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阶段。因此关注儿童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1] 当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众多的西方儿童教育理念的涌进,诸如蒙台梭利感统教育;华德福教育;瑞吉欧音乐教育……这些教育理念曾一度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成为一道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儿童教育理念的经典。在这些经典之中,笔者认为挖掘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理清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因为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教理论的代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备受推崇,而且他的《颜氏家训》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内容丰富,体例完备。[2]

二、颜之推的儿童教育理念

1.重视早期教育

颜之推认为幼年期的教育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要及早进行。其在书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 这句话指出,幼年期的儿童,精神专一,思想纤弱,心底纯净,极易受环境“侵染”,因此早期教育对孩子而言,成效是易显的,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孩子长大后,再给以礼乐教化,则成效就如秉烛夜游,微微弱弱。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对此,他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吾七岁时,诵读《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这是从侧面说明儿童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当然,也是对孩童时代学习情况的总结,精神专一很容易记下所读、所学。心理学上所说的关键期,与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给予适当的教育,对其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会持续一生。关键期的教育好似为儿童准备的精神食粮,营养全面且可口美味,会让其更茁壮地成长。[4]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教育目的是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均衡全面发展,而不是忽视儿童身心实际发展水平的逾越式发展。重视早期教育不是用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方式培养他们。就儿童早期教育而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才是首要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融汇其中,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教育的良好开端。

2.重视语言教育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心灵契合的表达方式。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的语言教育,把它视为儿童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以自己子女的教育为例来说明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指的是,一事一物,未经考证,不随便称呼。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在孩子学语时期授以正确的发音,可以规范孩子的语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如何扮演好对孩子人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教师,是每位家长都应思考的。从在孩子面前规范自己的语言做起,不要认为幼儿不知晓成人的言语。其实语言这项技能往往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完成学习的,很多时候不太理解的词语也能被深深地刻在拥有“白纸样”大脑的孩子心中。[5] 所以,家长们应当慎言慎行,为下一代树立好榜样,让下一代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以促进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3.适当的家庭教育

现今的孩子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就实际了解和观察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超过教育所应持有的态度。许多事情父母都一手操办。诸如,上了幼儿园,吃饭时桌面上撒的饭粒比吃的还多,不会系鞋带的小朋友大有人在;孩子跌倒了,大多数父母会立即上前扶起孩子,而不是由他自己站起来或爬起来;出于安全考虑,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过多地干涉他们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在点滴的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太多人为的不必要的“帮助”,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父母或许没有考虑过孩子们心理会呈现一个什么状态。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到怎么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父母。父母会为他们做好这些事,父母俨然成了他们手中的拐杖。这些被给予过多帮助的孩子,长大后,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种状况在都市孩子群中尤为明显。所以,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当孩子懂事时,放手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宽松的环境造就独立、自主的孩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空间,给予孩子们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长大,让他们享有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父母、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生活、学习、心理成长的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辅导,其所产生的效果要比过多“保护”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5]

4.重视环境教育

生于官宦世家的颜之推继承儒家思想的内核,孔孟的“慎择友”思想在他的家训中有所彰显。颜之推重视为子女生活选择较优良的邻友环境。因为童蒙幼小,思想极易被外界侵染,古时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证明。童年稚子,学习的过程多数是一种模仿,身边邻友的影响可能大于父母实施的教育,所以,环境不能不考虑,朋友不能不体察。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的成长环境,造就着他们的性格。就如丝之染色,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周围的环境正如染色的颜料,给予孩子和谐的环境,孩子的成长会多一些甜美。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多温和,善于与人相处。而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多有暴力倾向,有的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并有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父母,努力为孩子构建快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过程添加更多美好的记忆。环境可以改变,但孩子的成长过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务必在不可逆的人生历程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优良的环境。[5]

5.重视道德教育

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非常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以“风化”为主,父母对子女多一些身教,少一些长篇大论。长辈们要多用榜样的方式示范,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鉴于当时士大夫子弟多纨绔的现象,他指出要教导子女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高尚的气节。因为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才能经得起磨难,才能成大器,“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儿童的首要任务,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投入的精力越多,收效也就越大。当然,对待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不能绝对地树立一个完美的道德标准,期待儿童拥有超越年龄段的高智慧,是不现实的。儿童的成长,其道德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在儿童的眼中和心里,其一直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着周围的事物,其往往会看到大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就算这些东西是呈现在大人眼前的。如一个小孩上街玩,有人说了句脏话,父母当时并未在意,孩子当时并未模仿,但后来的某一天,当他生气时,突然说出那句脏话,即儿童对事物印象的形成,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孩子能成长为有自制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一直需要被人监督和管教的人。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学习进行。强调学习,关注考试。孩子所有心思都必须用在学习上,除了义务教育的在校学习,还要上各类辅导班。[5]总之,颜之推认为,要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长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出表率。

三、对颜之推儿童教育理念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颜之推有关儿童教育理念的分析,笔者认为,儿童教育是他实现改良衰微的士大夫教育的前提,颜之推提倡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士族阶层的统治者奠定基础。但摒弃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其关于儿童教育的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过度重视早期施教,让我们步入了孩子语言学习的误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家庭类型。现代家长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比以前更多,但也存在着盲目性和互相攀比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学习外语,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外语。有些家长盲目的认为语言教育越早越好,从小就教孩子学习外语,但却忽视了母语教育,殊不知母语学不好对后继的语言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鸣是一位中西贯通的大学者,他并不是从小就学习外语的。实验证明早期母语语言教育与儿童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呈正相关,良好的早期母语语言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为个体后继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关注儿童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能力的培养,不要忽视了儿童早期母语的教育反而注重外语的学习,这样反而得不偿失。[6]

其次,我们的儿童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家庭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长围着学校考试转,学校老师也是围着考试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派的生活工作作风等。道德、情感教育在现代家庭中的缺失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尽管颜之推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封建社会儒家的孝悌人伦为基本目的的,但其所倡导的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仍值得我们借鉴。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成了全家的中心,全家的重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被爱包围的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结果造就了他们自私的个性,他们不懂得如何爱他人、照顾他人、关心他人。作为现代家长,有必要考虑我们所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有必要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严格的磨练和挫折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学会去善待周围的人和物,这才是我们教育目的之所在。[6]

注 释

1 鲍秀兰.0~3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4)

2 秦海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 颜之推.颜氏家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第2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李老师就“你喜欢百草园部分哪些景色的描写呢,小组内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然后再合作交流,按照“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和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教师要不断向行业内有经验、口碑较好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这些理念和模式都是这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而成,所以这些老师的成果极具借鉴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教学录像,阅读其理论专著,在培训中交流经验等方式向名家学习。教师可以试着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可以照搬照抄这些教育成果。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水平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背景知识、教学感悟也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在依据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对于名家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恰当的调整。把适宜自身的教学理念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大化。倪老师在讲《边城》一课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对话,由教师扮演其他人物,学生扮演翠翠,让学生体会翠翠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是模仿王君老师在讲《老王》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同学体会老王“活命”的状态。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理念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要不断将当前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该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徐老师在讲《拿来主义》时由于本课主题较隐晦,语言艰涩难懂,再加上整篇文章的论点不清晰寻找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她采用了反复读课文的方式,列出表格,对比三种主义,逐步展示先破后立的文本解构,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难度。整堂课她借助多媒体手段从当前的热点现象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做好反思,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尤其是当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它运用的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都需要进行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帮助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佳方式。除了教师自己反思之外,还可以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于教师授课的看法。学生会从他们的立场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看法。反思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任何一种关于教学的理念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因而教学理念应来自于教学实践并最终回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素养,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促进教学理念更好地向教学行为的转化。

作者:张燕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立人;精神成人

一、通识教育蕴含的“立人”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教育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专业教育的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得人才培养过于职业化、功利化。造就专才固然是大学应有之责任,个体在社会之中,职业谋生和生活需求也都离不开各种专门之学,但大学教育同时还承担着促成青年学生“立人”的重要责任。而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正是关照人性,给予学生思想的充盈来对抗空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获得精神的成长,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立人”是指个体精神成人,具体来说,是指个体具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达到从“格物”到“立人”,获得德性的完善和人性的尊严,并拥有追求美好、卓越人生的可能性。中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曾提出过“立人”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的论述:“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个体的精神成人,以及独立的品格和高贵的德行的形成,是其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展开生命活动和获得生命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立而后凡事举”,正是因为如此,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来说,通识教育更为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根本性问题。《大学》开宗明义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儒家为学做人的三个纲领性表达不是针对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述,但由个人自身的精神和德性的完善推及到他人以至社会群体的观点与通识教育的根本旨趣是有共通之处的。可以说,“立人”的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一旦偏离这个最初的出发点,就可能背离初衷而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学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是鲜活的生命,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德行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通识教育将成为其个体生命的根基和孕育个体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学教育给予青年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谋生的技能,更应引导个体成人,引导其走出自我中心、走向他者,将自我引向敞亮。

二、通识教育的现状审思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整全、通达,注重精神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个体只有将所学融会贯通,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批判的精神,才能对自我和世界有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和反思,才能对生命成长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也才能真正地精神成人、获得人格的健全与完满。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立人”的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第一,一些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门类求多求全,却没有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颠倒甚至混乱,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资源丰富却仍无法达成通识教育目标。黄宗羲在《文史通义》中说:“载籍浩博难穷,而吾力所能有限,非有专精致力之处,则如钱散于地而不可绳之以贯也。”知识浩瀚无垠,况且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机理十分重要,必须围绕大学的教育目标设定一条主线,再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避免“泛而不通”。第二,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矫枉过正的现象,部分高校通识教育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主,忽略了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培养自由的心灵、高雅的气质,启迪个体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但人类历史演进中沉淀下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财富是多方面的,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对个体的认知和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也是一大通病,很多高校仅仅将通识教育课程当成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课程授受不足,加之其地位和考察要求不如专业课,使得通识教育的实际境遇较为尴尬,学生也不够重视,不但没有掌握课程知识,课程的“立人”价值也无法实现。当然,除了上述情况,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课程教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趋向明显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学通识教育“立人”的教育理念也无从谈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浪费学校的资源,久而久之,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也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三、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首先,通识教育的“立人”教育理念不可能靠空谈实现,只有合理选择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知识作为通识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文明中的核心知识。人文科学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了解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在哲学、诗歌、小说等文学名著中体悟人性,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社会科学让学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所了解,能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自然科学则能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当然,还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对这些课程进行内在逻辑的梳理,使杂乱无章的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才能保证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理解自我、理解世界并立足于现实世界。其次,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学识渊博而又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学教师对学生“立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敷衍塞责的教师和尽心尽力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了然于胸,讲课有条不紊,表述清楚、不急不缓,在知识传授中能做到尽心尽力,这些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进而,如果教师德高望重,对所教授的内容有精深的见解,能引导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感知经验基础之上又得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这样的教师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导师。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从“立人”这一层来讲,教师的“身教”胜过“言教”,个人修为的自然流露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激励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通识教育教学,成就更多的大师。再次,大学文化建设对通识教育“立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十分重要。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大学凝炼了自身传统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行事准则,还有师生共同创造的追求学问的生活方式,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大学文化。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掀起建设,但对大学文化底蕴的挖掘还不够,大学文化显得单薄没有厚度。大学是探究高深知识之所,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文化“就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就是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心智、努力发掘自我潜能、全面提升自我人格的文化”。[3]“立人”的教育理念只有融入大学文化中,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精神品格的形成,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相比外在的建设,大学更应加强内在的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的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将自身的传统精神进行传承、创新,让青年学生生活在传授知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的自由宽阔的大学文化氛围中,成为有情怀、有智慧、有修为的人才。

作者:高 榆 张 宝 胡良梅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合肥工业大学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鲁迅.文化偏至论•坟[A]//新版鲁迅杂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49.

第4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中学英语;教育教学

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本土文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交际能力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所学文化背景,根据话题、情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表达语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此外,基于跨文化理念的英语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突出良好文化素养和独特文化人格。

4.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将我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经验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全球化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文化理念的应用。随着各国、各地区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跨文化视野明显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英语语法、句式等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元素。随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有所考虑,注意到跨文化理念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文化导入其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教师对英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即使英语教育早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中,但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具有跨文化知识,难以准确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成果混为一谈。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缺乏系统性,大多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对于跨文化知识介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把握不明的现象。教学中没有合适的跨文化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实效性差。

3.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文化环境,加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外来文化。我国以汉语教学为主,对欧洲体系的语言学习较少,不同语言其传统文化、语言特征也不同。从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成绩没有其他可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国情和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正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英语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教育条件来看,教学经费与教育发展需求矛盾突出,教师数量短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进而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听说能力,保证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有效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认真学习跨文化理念,将跨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2.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理

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情境、情景、情节反映文化差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具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拓宽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根据跨文化理论和教学需要,把教学重点转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合理选择英语教材,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活动方案的体现,是传输知识、价值观、教学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协调好知识、学生、社会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范围广。将教学内容设计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教师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唐一鸣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培养学生在四个层面的能力。

CDIO认为学生在工程教育既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掌握集社会、科技、经济、人文为一体的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终生学习和团队交流能力,有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有社会意识和企业家敏锐性的工程师,将来能够在工作的工程团队中发挥作用,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和系统。

作为将目标定位于按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在此基础上,从21世纪的人才观即从以前的个体单角度审视转变为个体、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的特点出发,借助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科学背景,根据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的特点,确立了管理学院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二、基于CDIO的本科教育培养理念的确立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新专业多、年轻教师多,为了能快速积累办学经验,适应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我院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在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重点和培养体系上,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进行了大胆探索,理清了思路。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我院确立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发挥我校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依托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突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在培养方式上,根据21世纪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转变,按照CDIO教育理念,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一个平台、两个支柱”的培养重点。一个平台即以“综合能力”为平台,两个支柱,即结合各专业职场特点而进行的两大能力的培养,一个是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一个是“专业与职业”的自主发展核心能力,为打造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看家本领”奠定基础。

培养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支撑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途径。在全校推行CDIO教育模式的带动下,学院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对原有培养体系重新进行了梳理,通过研讨,全院上下再次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基于CDIO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结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围绕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综合能力为重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综上,基于CDIO的本科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重点,还是从培养体系上看,都紧紧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一个成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赖于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

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同专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同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造成了一些课程中知识重复讲授,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同时,又会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创新能力弱。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设计,在进行专业的纵向教学体系设计的同时,还要进行专业间的横向交叉与渗透。反应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就是要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从课内、专业内系统的、专业间横向交叉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自助开放性实验,将专业、综合素质的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坚持三项原则。

三项原则,首先,以学生为本原则,强调团队合作,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不仅是动手操作,还包括团队合作、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其次,以社会需求为原则,即时刻关注分析社会需求,按照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明确课程与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建立课程群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实验、课程群大实验,甚至跨专业的综合实验,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再者,渐进性原则,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来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依次递进,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课程群大实验和跨专业的综合实验,确保四年不断线。此外,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认知,以未来职场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整合实验内容,以及第一、第二课堂的相结合尤为重要。

1.增加认知实习

CDIO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带着解决工程问题的需求进行课程学习。为此,我们可以在学生大二阶段,即进入专业学习之前,设置一个2―3个月的认知性实践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它不同以往的是一种简单的具体岗位实习,而是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使他们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会有更多的思考,这样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在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CDIO教育理念是从实际的工程问题入手,以学生个人能力(自主、创新)、人际交流、协同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实现CDIO教育理念重要手段之一的实验课程,就不能仅作为理论课的一种验证,而应该是自成一种体系,按照专业未来职场的实际需要安排设计实验课程。对原来单一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课程群大实验,以及跨专业的系统性的综合性实验,并注重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力求全面而综合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为此,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实践时间,也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应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尤其是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最好实行全天候开放。

3.注重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

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安排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兼顾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各个专业要安排足够的实践学时,要求有专门实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拓展训练。同时,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成立各种实验项目和实验兴趣小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稳定而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实践课程的改革,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开放型实验的顺利开设。

实践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团队建设,要求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特长和优势的基础上,更从整体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然而,当前在许多高校中的实验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实验人员又面临着实践教学任务繁杂、待遇低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到实践教学队伍。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实验人员从事教改科研的时间少,加之受自身素质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此现状,上到学校,下到学院要统一认识,在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实践教学团队的培养。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着力培养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水平,其关键是以培养实践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通过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改善实验人员的待遇水平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包括根据工作内容制定合理的津贴分配政策,如不仅考虑实践教学任务的工作量,还要考虑实践环节的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量。另外,学校在政策上要给予实践教学适当的倾斜和支持,如帮助实验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尤其是实验类的改革项目,要重点针对性扶持。

CDIO教育理念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CDIO教育理念虽然主要是针对工科专业,但该理念所改变的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结合本院的具体实际,借鉴CDIO教育理念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思考,为今后进一步深化该项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突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 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81-83.

[2]张慧平,戴波,刘娜等. 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 31(suppl.): 138-141.

[3]张璇,李彤. 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4): 155-157.

[4]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80.

[5]熊联明等.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125.

[6]赵晋琴.高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54-157.

第6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一、“英语教育”理念概述

许国璋教授在1981年提出了“英语教育”理念,直到现在,许国璋教授也被认为是“英语教育”理念的先驱。他率先指出了英语教学与英语教育的差别,英语教育主张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参考,但是绝非是唯一参考,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相似性。后来这一理念被不断的丰富与充实,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认为,就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受到感染,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代的“英语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备的多元人才,拥有多项技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复合型人才,以这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定教学水平的优劣,并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素质难以得到保障

很多的英语教师与英语工作者都没有在“英语教育”理念下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更多的是用学历和文凭来证明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经历或者具有英语教学的资质。但是这不能真正地说明英语教师具有进行“英语教育”的素质,特别是在当今高等师范:校综合性变得越来越强,本身的“师范性”不断淡化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此在英语专业树立“英语教育”的重要理念,保障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学术化”“语言学化”严重

“英语教育”理念希望培养的是知识技能与道德水平兼有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但是就当前的英语专业教育现状来看,英语更多的是偏向学术化,语言学化,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生涩少见的知识进行大量讲解,教学的知识中有很多都脱离了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学习风气较为浮躁,缺少求真务实的学习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需要大力培养知识技能雄厚,思想观念优良的英语人才,而解决“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对于帮助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

(一)优化课程内容

“英语教育”理念不管外延,内涵有多丰富,核心都是英语本身,而英语本身又包含了例如英语发音、英语语法、听说读写、词汇、词组等诸多内容,但是任何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对知识的运用,但是英语知识的应用却被很多英语教学实践者所忽略。因此,要真正将“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就需要对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具体来说,首先就本科的一二年级英语教学来看,作为基础阶段教学,其英语知识与技能应该保有较大的份额,最好是65%左右,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基本的英语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而还有35%要给予到汉语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与汉语很自然地进行衔接,而20%则需要对英语国家进行简要的概述,使学生了解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引发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最后要给予学生7%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外国的电影、记录片,从中感悟英语的魅力所在。但是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加强调对技能的掌握。因此要增添口笔译实践与评论,英语文学欣赏,英语教学法导论等作为学生练手,这些都应该用全英语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良好语境中学习,并能形成英语思维。

(二)完善培养方式

当学科内容设置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式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现在的教学来看,更多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方面,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任何学习内容或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反复温习,而课堂只是学习的起点,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如果没有将课下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练习,那么学生就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并灵活应用。同时课下松散还会使得学风浮躁,学风涣散。因此,老师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将课下时间利用起来。结束语:英语的教育与普及对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英语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哑巴英语较为普遍。在新的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真正深入地践行“英语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第7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弱势群体;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与划分

弱势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或者说是时代的落伍者。一种更直接的定义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而按照国际社会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来表述,就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以残疾人和贫困老年人为主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以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为主体)两大类。

在明确弱势群体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弱势群体又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饱受政治迫害的印尼华人被称为“富裕的弱势群体”。在信息社会,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那些不能充分获取信息的人群(甚至包括在经济上富有的人群)有可能沦落成为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正所谓“技术进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并形成了新的弱势群体。”

二、弱势群体信息获取的现状呼唤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势群体虽然由于不同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在诸如就业、教育培训、健康卫生、社会福利乃至娱乐等方面都有较强烈的信息需求。然而,目前主流社会的信息媒体对他们来说并不适当或者不相关。分析看来,导致弱势群体信息获取障碍的因素包括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人生理、心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因素造成的信息获取障碍,而社会因素主要指信息资源匮乏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等所导致的信息获取障碍。比如,现阶段,我国教育和培训机构还比较缺乏且收费高昂,这对于收入水平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弱势群体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针对弱势群体较少接触信息服务机构,从而难以获得信息素质教育机会的现状,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提升信息素质和增强竞争力,无疑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而作为社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特别是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穷人最后的避难所”的公共图书馆,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弱势群体信息素质的职责。国际图联成立“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部”(Section for Libraries Serving Disadvantaged Persons,简称LSDP),倡导图书馆应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正常服务的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大举措。

三、免费教育功能和有救无类思想是弱势群体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公共图书馆的精神实质是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因此,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公共图书馆,必须以“免费服务”和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区别服务”为基本前提实现其教育职能。公共图书馆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态中的独特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免费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免费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和关怀,使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和文化资源成为可能。而对图书馆免费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占有,则能使弱势群体有机会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积累参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发展”的能量。这才是社会对弱势群体最长远、最有效力地关怀与救助。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这与图书馆“无区别服务”的理念是相通的。虽然弱势群体占有的经济资源相对缺乏,但是图书馆“有教无类”思想和“无区别服务”理念可以使他们社会平等的政治愿望和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的体现和保障。

四、多措并举开展弱势群体信息素质教育

1、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弱势群体最缺乏的资源是文化和知识资源,而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素质培养比普通公民更需依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大政府对图书馆和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切实保障弱势群体能平等享有受教育和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机会。

2.强化图书馆自身建设

一方面,图书馆在建立文献收藏体系时,要考虑到各个层面主体的需求。对于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图书馆应考虑在文献构筑上占有一定比例。例如有关扶贫、解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文件法规,盲文版有关文献,有关残疾人康复的指导性文献等等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建筑和设计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其获取信息的各种设施障碍,利用科技手段为残疾人群体建设无障碍设施,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交往、平等参与、自由获取信息的环境。通过强化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为弱势群体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首先,通过流动服务、预约借阅、文献代查、电话咨询等服务方式,以及参观、讲座、报告会、学习班、培训班等用户教育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

其次,图书馆用户教育要涵盖辅助阅读、认识和使用图书馆、提高信息技术和素质等,并逐步将重点放在培养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方面。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文化扫盲工作,介绍图书馆的建筑和服务以及如何使用图书目录和工具书,尤其是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的教育培训,帮助弱势群体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以缩小信息鸿沟。

第8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迎来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高职教育在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得有充分体现,而高职毕业生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忽视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就业严重脱节,尤其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更为明显。当前,高职英语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而学生的英语能力会对其发展空间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做到与时俱进,将教学的重点立足于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以及就业技能这两方面。

1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没有针对性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别,高等教育主要培养专业性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相关课程的安排和设置都比较科学、规范、合理。但是,公共英语学科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只是按照大学专科的课程进行安排,在教学中,也是沿用大专的教学程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当前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影响和制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1.2目标设置不明确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就业教育,一定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公共英语教学同样如此,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而不能只注重普通的英语应用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将普通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甚至学校为了保证英语过关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级数考试教学,虽然很多学生过了英语级数考试,但是英语能力却没有提高,更不用谈实践中的应用了。因此,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1.3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当前,公共英语在高职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长期以往,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不能直接参与教学环节中,难以体现学生的实践性、主体性以及自主性。

1,4教师团队素质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基本毕业与英语专业,不具备行业的实践经历,对学生专业岗位的需求了解甚少,也不知道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也不知道哪些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更有利。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原来的教师队伍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英语教师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足,教育观念的偏差和错位,导致其难以胜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2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2.1体现职业特点

创新和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一定要总结和分析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过去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做为改革的重要参考,将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以就业为根本,通过分析和调查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创新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路,以学生的发展空间和能力提高为需要,合理定位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按照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公共英语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充分体现职业特点。

2.2培养应用能力

公共英语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可以独自翻阅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资料和文献。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明,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相同的英语教学模式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专业需要。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掌握各个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改动,将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导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机电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和阅读英语资料和文献的能力;人力资源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和听说能力;计算机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英语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补充教材内容,增加同专业有关的资料和单词,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将公共英语教学同专业紧密联合到一起,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学习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契机。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平台,丰富、整合英语学习资源,增加课外英语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构建英语教学网络,开办英语教学网站,并且在网站中开办英语试题、英语教学以及英文新闻等栏目,将其建设为网上教学和互动的平台,方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系统,利用午休等时间播放专家演讲、英语歌曲、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新闻等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平台。上述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4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公共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吸取具有较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公共英语教学队伍中,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同时,还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进修,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公共英语学科既要求教师具有讲课的技巧,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培养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学人才。

3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定要充分结合职业的实际需要,围绕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就业岗位对接,占据就业的主动,创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101-103.

[2]王珏.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140-141.

第9篇:语言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效设计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有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策略,提升实验的时效性,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实验的详细演示,可使学生通过现象逐步地去认识本质,尤其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理实验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从创新性的角度切入实验讲解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操作兴趣。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课的物理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切入的方式。教师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开始的时候讲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战争场面的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这些船是怎样在江面上随水而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操作的浮力实验。学生凭借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和理解,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物理实验上来。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间接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例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讲解的重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让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筛选,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对重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创新性探究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发言,激发思维,在组员之间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对不同的认知进行讨论,能更清楚地发现认知中的错误,更有利于对重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帮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些作用力不属于重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来推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串并联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方式,采用新型的、有选择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这种新型的实验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更多材料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来找到最佳的实验方式,并且取得成功,最终获得实验结果。所以,教师在进行“串并联”的实验时,除了要给学生准备一些基本的灯泡、导线、开关、电池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与该实验无关的器材,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原理去选择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空间就会变大。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准备了实验会用到的材料,导致学生形成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认为给出的材料一定要用到,如果没用到就是自己实验出错了。而且实验时已经给定了材料,学生就不会思考做这个实验应该用什么原理,用什么材料合适,与探究物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思维。

(四)重视实验总结的教学环节

教师还要注意总结实验经验,通过实验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在物理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再次回顾本次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实验基础之上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例如,对以上“浮力”和“重力”的实验,学生就可以在实验之后对基本的原理进行总结,然后再联系一些生活现象,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同样是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表现。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总结等多个方面来共同深入,并且要做到不断地渗透,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创新教育理念与初中物理教学之间不断地融合,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周希斌 单位:昆山市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