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

第1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信;诚信营销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32-0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信与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

11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其意思是说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云:“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其意思是说信用是人生事业成败的基础,也是治国的根本。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所说的诚信其实也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指诚实,是对道德个体单方面的要求,“信”是指讲信用,是道德个体外化行为的表现。这两者的关系是:“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归宿,二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2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营销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现代企业的营销文化具体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诚信营销文化则是指在塑造企业营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诚信营销理念,在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在维护社会、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不断提高员工诚信意识的同时让诚信深入到企业文化的骨髓。

2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为企业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加上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消费的过程中选择信誉好、讲诚信的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必将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因此,现代企业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通过诚信营销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在消费者已经充分彰显的时代,具有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诚信营销企业可以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2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现代企业通过诚信营销不仅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源,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诚信营销文化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也会使这些消费者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企业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效应。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在提高企业产品市场销量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来越广;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23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由此可见,诚信是赢得企业信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作为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能使企业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同,从而使企业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打造忠诚高效的员工队伍

诚信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自己管理的成本。如果企业对员工信守承诺,不仅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且会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25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靠品牌识别商品,而品牌又与信誉息息相关,诚信是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根本。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都非常重视诚信,如日本松下奉行“科技为先、质量保证、信誉第一、服务一流”的经营理念,海尔也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赢得国际知名品牌盛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首先就要求企业要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并使其在消费者心中牢牢扎根。

3现代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信用是企业家最大的资本,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现代企业要从品牌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加强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为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持久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撑,更需要诚实守信经营,现代企业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以良好信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事实证明,不讲诚信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那些有着卓越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基业长青。所以,现代企业在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在营销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始终做到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义利结合,追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

32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树立了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之后,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注重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要从规范营销管理入手,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注重按照诚信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意不断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客户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诚信的评估与监测,加大对违背诚信原则者的处理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3建立并健全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

在加强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必须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并健全企业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要保质保量,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缩水现象的出现;在定价方面,产品和服务应该公平、公开、透明,要坚决避免利用价格欺骗消费者;在分销的过程中,企业要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要注意维护渠道成员的利益,坚决杜绝无故延期交货、单方撕毁供货合同现象的发生;在促销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坚决杜绝在促销过程中使用虚假的促销方式故意欺骗消费者。

34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

在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都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参与到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诚信营销的理念,并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营销活动中,让诚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来说,要求企业做到两点:一是企业中每一位个体都要讲诚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间,员工与员工间,都必须讲诚信;二是企业讲诚信,无论对社会、对经销商和供应商、对银行、对税务部门,还是对企业员工,都必须讲诚信。

35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

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是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纵观中外知名品牌成长的历程,如同仁堂、海尔、通用电气、松下电器,其品牌从最开始的创立、到成长壮大,到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无不时刻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

36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十报告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我国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现代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从中西诚信观看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13(2).

[2]王为论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9(2).

[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

第2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员工福利 制度建设

员工福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企业员工资格的人获得的所有非直接的经济报酬,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与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间接收入形式。企业员工福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企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也体现着国家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倾向性选择和支持,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企业文化氛围。

1.准确把握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主要特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具有以下特点:

1.1是补偿性。员工福利是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劳动的一种物质补偿,是员工总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工资、奖金并称为现代薪酬体系的三大支柱。员工福利必须以履行劳动义务为前提,是对工资收入的一种补充,并不作为劳动报酬的主渠道。

1.2是均等性。员工福利的均等性是指履行了劳动义务的本企业员工,均有享受各种企业福利的平等权利。福利的享受与员工的个人贡献无太大关系,一个刚刚加入企业的员工常常就可以享受到与一个在此工作了几年的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由于劳动能力、个人贡献以及家庭人口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员工之间在工资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员工福利的均等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

1.3是集体性。员工福利主要是针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补助,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员工集体消费和共同使用公共物品等是员工福利的主体形式,因此,集体性是员工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是非现金性。员工福利一般都是非现金收入。例如,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如免费单身宿舍或廉价公房出租、股权、红利、独生子女保障费、生日礼物、商业保险、员工俱乐部、班车及免费工作餐等福利项目以及实物报酬。

2.科学确定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分为社会福利、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三种基本形式,而不同形式的福利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2.1是社会福利。企业员工作为国家公民,依法享有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的一切社会保障形式。社会福利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内容。此外,根据宪法规定,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项目,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普遍性、无偿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其具体实施是由国家展开的,所以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政策性。

2.2是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由企业举办或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举办的,供员工集体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员工福利的主要形式。它包括:住宅;员工医疗补助;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如员工食堂、幼托设施、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文娱体育设施、集体交通工具等等。具体到我国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政策,由国家或者企业进行住宅建设,低租金分配给员工使用。但是,目前我国在住宅方面已经实施了住宅商品化改革和企业货币化分房制度,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住宅福利较以前已经大大降低。其他企业福利,如员工意外伤害保险、员工失业保险、员工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员工个人财产保险以及企业的年度体检、免费的工作餐、员工食堂或伙食补助、提供交通接送或交通补贴等,都具有集体福利的性质,而现代企业的集体福利已经包括一些更高层次、更人性化的福利项目,如住房贷款利息补助、商业人寿保险、教育福利、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子女教育补助等。

2.3是个人福利。个人的福利补贴,是员工福利的非主要形式以及集体福利的有效补充。包括以下方面:两地分居的员工享受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游补贴待遇;上下班交通费补贴;夏季降暑补贴和冬季取暖补贴;家庭特困补助、家庭红白事慰问金;公伤残疾、重病补助、抚恤金;节日礼物或优惠实物分配;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员工的法定带薪休假福利项目,一般都会在一周以上,并随着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而延长假期,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生活消费品价格补贴、婚丧假和年休假工资等。

3.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员工福利的法规政策

现代企业员工福利法规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3.1是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福利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我国已经出台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缺乏员工福利的专门性规范,难以保证有关单位对劳动福利措施的有效规定,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制定与员工福利有关的法规政策,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雇佣方的监督检查,明确员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不同就业性质的员工能享受到法定的福利待遇。

3.2是调动企业搞好员工福利的积极性。通过调整有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自愿利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趋势是,国家直接承担的福利责任适度化,作为国家减轻责任的替代者,企业提供给的员工集体福利,已经受到重视并占据福利制度的显著位置。因此,需要鼓励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自愿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3.3是缩小不同行业员工之间的福利差距。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着力于调整显性的工资收入部分,而且要使员工福利中的隐形收入部分更具合理性。在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市场竞争,避免垄断行业的资源独占和利益专享,对不合理的福利分配进行调整。

3.4是提高员工参与福利项目的自主性。很多时候,福利项目是由企业领导与后勤部门共同制定的,员工基本上无法参与福利决策,如果能让员工参与福利计划的制定,让员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福利发言权,那么,员工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有被尊重感,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升。福利是众口难调的,如果给员工多一些选择余地,也会使福利开支的实际效果变得更好一些。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模式 规范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4-01

一、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一)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其实就是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并实现企业经济的实际操作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企业日常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经济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具备的生产条件,综合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使企业拥有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关联性。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以企业的其它工作为基础,实现企业效益的管理,并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工作管理策略。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与企业的所有工作相互关联的,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

2、指导性。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经济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活动。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由管理层直接进行,而管理层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会根据经济管理的成果来制定企业的综合发展路线。同时,企业的预算管理、员工绩效、项目经济收益等,都要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来判断。

3、综合性。企业的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与企业的其它工作有密切的关联,也具有指导。这就说明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综合企业其它工作的特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 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企业中,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一些老企业中。这些企业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运营,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接不上轨的情况,导致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而言极为不利,但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转型。所以这些企业长时间适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模式,处于被市场经济淘汰的边缘。

(二) 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同,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出现的,是我国社会目前普遍采用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而言,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针对市场经济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使企业全面发展。

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不稳定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总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企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流动性太大,经常出现经济管理人才的更换。经济管理人才离职或跳槽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工资待遇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频繁的人才更换会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企业在流失经济管理人才之后不对自身原因进行总结,使得优秀人才在进入企业后得不到应有的福利保障,这样又会导致人才的流失。这样周而复始,企业的经济管理将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二)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完整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刻意减少一些看似并不需要的部门,其中后勤部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其实这些被省略的部门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果少了某个部门,那其他部门的工作量将会增加,这对企业的整体运行而言是不利的。而组织结构不完整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使企业出现运行问题,但长时间下去将会出现多方面的漏洞,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使企业的经济损失超过之前节省的费用。

(三)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经济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相应的制度,因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最基本的任务,也是企业开展其它工作的最终目的。虽然现有的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中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将会是企业的经济管理陷入困境。

(四)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以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开展企业的日常工作。但是,一些企业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太大,一直都不能完全按照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在运营中看似没有问题,但经济效益却很难提高。

四、 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在拥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时,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管理,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在建立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成功案例,而要根据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变化,找到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员工考核制度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要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实现对这些人才的管理。对于这些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待遇,企业要根据当地市场的基本情况,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使经济管理人才看到公司对人才的重视。这样就能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将能得到基本保障。

(三)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合理地制定企业的经济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不仅是要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是为了让员工在平时工作中有总体目标。所以企业在对经济目标进行规划的时候要针对企业过去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目标。

(四)改变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而言,只是有传统的生产管理转变为现代生产管理是完全不够的。企业还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五、总结

对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使原有的模式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企业在关注生产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符合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88-89.

[2] 王界升,耿晓.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112-113.

第4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双元控制主体 会计控制 受托责任 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失真

现代企业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而拥有所有权的所有者和游泳经营权的经营者都是企业的控制主体,因而可以将两者统称为双元控制主体。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的存在,体现了企业中“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的评价和任免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因此可以说经营者的经营是在所有者的监督控制之下进行的;另一方面虽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必须依靠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者又受到经营者的牵制和控制。这种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两个控制主体,也许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魅力之所在。在此我们并不想论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劣,仅想探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控制的作用及其如何强化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现代企业制度为实施会计控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会计控制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

一 、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实践中这两方面的会计控制都需要,他们都是为了保障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应当看到,会计控制是在控制地位、控制利益和控制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个控制主体之间架起的一座使之彼此信任的桥梁,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保障。

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会计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使会计信息达到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此外,会计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这正是所有者控制企业、控制经营者的目的,并与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相一致。由此可见,会计控制是保障所有者利益的关键,如果没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撑,那么维护现代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就会成为泡影。

其次,对经营者而言,会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在契约中规定的责任,称之为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报告说明责任,是责任承担人向有关方面报告说明其行为过程与结果的责任”。[1]可见,受托经营者有义务按照所有者控制企业的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这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营责任之必需。当然,向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仅仅是履行受托紧急责任的一种形式,其内涵必须以真实的经营获利作保证,只有经营者切实实现了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才算履行了受托经济责任,而经营者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流、物流甚至作业链进行的会计控制过程也就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没有会计控制,经营者既无法实现经营目标,当然也就谈不上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了。

再者,会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处于不对等的控制地位,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尤其在信息需求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对称性”和“外部性”,借助于会计控制能够起到约束双方行为,并对未来进行合理运筹的作用。这样不但能规范经营者行为,而且能促使所有者采取一种“约束+激励”的科学控制方式,以调动经营者管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是双元控制主体矛盾的产物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并已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作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恐怕与双控制主体的形成及其矛盾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大家知道,会计控制实质上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将自己的目标、要求、企望传达给被控制者,使之用以规范和指导其行为。比如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质量的控制,人们除了用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进行约束外,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企业作为控制主体的重大作用。特别是我国企业改革以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以及运用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增强,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等情况。即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中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进应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可见,会计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伴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也促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这种情况体现了企业两个控制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和利用的差异,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有一定作用。在此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这样一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客观存在的关系,再加上双方利益上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土壤,并弱化了会计控制的作用。

理想化的现代企业双控制主体的控制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其前提必须假设受托经营者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以企业(实际上是所有者)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满足于由此而实现的“个人价值”。但是必须承认,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着差异和矛盾,我们所期望的控制环境尽管在不断地试图消除这种差异,也有可能使现实接近于理想,但却永远不能等于理想。在这种理智的思考下,我们必须承认企业双控制主体控制目标的差异,并高度重视由此而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一方面所有者为了保证其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必须对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控制,他们希望随时了解每个经营者行为(经营)的细节,取得尽可能详尽、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而矛盾的另一方是经营者,他们实际上占有和掌握着会计信息资源,也完全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另外经营者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方式和手段当然不会象理想中那么纯正,他们极有可能会利用手中“暂时的控制权”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这时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他们手中的得力工具加以利用;粉饰会计报告去迎合所有者的要求,掩盖某些会计信息使其因私欲膨胀而占有资产收益权和在职消费等侵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不致败露,制造虚假信息而欺骗所有者,等等,由此常常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为利益对立的双方利用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性”是会计控制弱化的根本原因,如果找不到加强企业控制的合理方式,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若化的问题就可能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健康发展的羁绊。

三、加强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对于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的微妙而复杂的委托受托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就有可能阻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由于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的客观存在,在加强会计控制、约束双方的行为、防止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以保障双方利益时,必须针对两个主体之间的矛盾,以“协调”作为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设计和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会计控制方法和体制。

第5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一、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极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实践中这两方面的会计控制都需要,他们都是为了保障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应当看到,会计控制是在控制地位、控制利益和控制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个控制主体之间架起的一座使之彼此信任的桥梁,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保障。

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会计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符合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此外,会计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这正是所有者控制企业、控制经营者的目的,并与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相一致。由此可见,会计控制是保障所有者利益的关键,如果没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撑,那么维护企业所有者利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就会成为泡影。

其次,对经营者而言,会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在契约中规定的责任,称之为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就是责任承担人向有关方面报告说明其行为过程与结果的责任。可见,受托经营者有义务按照所有者控制企业的要求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营责任之必需。当然,向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仅仅是履行受托经营责任的一种形式,其内涵必须以真实的经营获利作保证,只有经营者切实实现了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才算履行了受托经济责任,而经营者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流、物流甚至作业链进行的会计控制过程也就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没有会计控制,经营者既无法实现经营目标,当然也就谈不上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了。

再者,会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处于不对等的控制地位,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尤其在信息需求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对称性和外部性,借助于会计控制能够起到约束双方行为,并对未来进行合理运筹的作用。这样不但能规范经营者行为,而且能促使所有者采取一种“约束+激励”的科学控制方式,以调动经营者管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平衡、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对于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的微妙而复杂的委托、受托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等相关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就有可能阻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保障双方的利益,必须针对两个主体之间的矛盾,以“协调”作为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设计和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会计控制方法和体制。

1、以“协调”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

企业会计控制的目的,一是确保生成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使其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二是通过会计工作与会计信息影响和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赢利情况。但是由于存在着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方式,他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企业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以上两个会计控制的基本目的。

2、“约束+激励”的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

控制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按既定目标运作的系统化机制,但是控制的过程和方式并不仅仅是约束或限制,同时也包括了协调、激励和促进。人们承认人有“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将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走跨学科研究的道路。应该说这是现代会计控制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代企业人各自追求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非协调模型的问题。在实践中,企业也存在许多具体的作法,较为典型的是将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

“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发挥作用的机理是:首先应该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获得满意的报酬,但是仅有这一条还不能阻止经营者会想方设法去获取报酬之外的收入。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会不断膨胀的,满意度也会因此而无限制的升级。因此还必须有另外的设计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这就是从制度和程序等方面去禁止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一旦发现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在得失之间进行理智的权衡,引导他们放弃非分之想,稳定地获得满意的报酬。至于如何让经营者获得满意报酬的方式也值得研究和探讨。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健全的、公平的、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化来规范和制约。新晨

3、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体制

体现协调、约束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还必须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的、程序化的保证。层次化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会计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可以说,层次化体制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一种有效形式。

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层次化体制可以设计为三个层次结构。

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具体控制措施是通过由所有者委派的财务总监实现的。在这一层次上体现出两个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所有者通过激励和约束来控制经营者,保障自身获取最大化的经营获利;经营者通过正确决策和有效经营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同时获得制度化约定的期望利益。

第6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不断迅速发展,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和主要优点十分显着,这里就不做赘述。本文重点讲述企业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而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若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形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造成财务危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和改革,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那么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有许多新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进行了分离,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层面,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有何进步又有何问题呢?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新变化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传统财务管理,其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首先,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再生产这四个基本环节,都必定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需有财务提供基本的支持,这是最普通的财务管理的作用,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一作用随着权责明确这一标准的落实,必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从财务这一侧面反映出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给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基础,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避免决策失误。最后,市场经济下,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在各个产业里大都产生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之间并不再只有简单机械的恶性竞争,反而分工合作、双赢共利的情况更加常见,也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多地涉及了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这些财务工作所涉及的方面都与传统企业制度下简单的财务工作大有不同,财务涉及方面广泛化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多元化发展,这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新变化,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于传统财务管理而言,其实质性含义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系统。具体说来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或者间接调节,对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等关键性活动都产生几乎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性的巨大影响,这与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相关性较低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在新背景下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新变化,否则将不能发挥好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运作带来好的转变。

2 新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但现有财务机构设置却因财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妨碍着信息化、效率化理财,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效小,于企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传统企业财务机构由于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财务管理而情况堪忧,不仅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也大多不是严格按照招聘制度而来,却是企业管理者所谓的“自己人”,他们在传统企业制度下确实有值得信赖的地方,但是这些人大多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必将迅速上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发达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便是明例。也就是说,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实施资本及其与无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确保企业正常运营。而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多的是仅涉及有形资产,这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无疑是新的挑战与难题。

第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虽然变得更加宽阔和自由,但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财务管理须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格外关注,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从中走出来,运用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减少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

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与问题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以上却也着实为重点难点之所在。面对这些新变化与新问题,企业必须加快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也要顺应市场经济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接下来重点从企业人员、管理机制、核心环节以及技术层面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从企业的人员入手。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能力。有哲人说,要改变行动,就先改变思想。同样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极端重要性,然后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这样企业管理人员才不会受制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甚至受限于企业管理者本身管理能力而使企业的财务人才聘用和培训存在欠缺。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变其传统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胜任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因此,从财务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到考核,都必须有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一套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人才和科学机制的协调护航下健康进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如此,企业管理者与财务人员,都关注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整个企业才能受益于财务管理,更好地发展壮大。

其次,从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深化改革。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严格经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和财务分析这一财务管理体系,因而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体制机制。那么如何借助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上的改革,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来看,最迫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起风险意识。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仅局限于做账、报账等基础的财务工作,没有注意到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

管理理论,也不再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更不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和风险重重。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测与风险应对机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从企业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环节重点改进。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管理必须更加谨慎和科学,才能使投资有效、高利,这就需要利用企业财务管理,来充分做好财务分析,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投资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收益分配,形成良性循环,财务管理必须有所改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工资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必须在分配环节上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投资有效,收益更多,同时分配合理,激发所有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从技术层面进行改进。在科学的制度和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将原有的财务系统引入网络中,拓宽财务管理的空间,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使企业财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了解到市场的一切变动,为企业集资、投资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来看,利用网络技术,也可创新其管理。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目标决策。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可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网络,并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有效链接,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

第7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 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现在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与流动空前加剧,一个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新策略。只有这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迈进新台阶。本文主要就新形势下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人类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各种能力的总称。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思想和行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和实现以及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其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能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第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水平, 建立员工、企业利润共同体,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

企业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企业的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多久。战略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重要性日益增强,特别是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能力和技能及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靠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来维持和培育竞争力。只有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贯穿长远正确的谋划,并将这些谋划体现并实施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才能保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目前,我国70%多的企业以及一些部分国有现代企业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忽略制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成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体化,缺乏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企业特色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涉及了人事档案管理、岗位晋升降与变动以及奖惩等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说,大多数企还是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它重点强调对人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这些工作几乎全部涉及一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因此,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 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将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者自身的财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本特征、专业性与实践性、双赢性与互惠性、战略性与全面性、理论基础的学科交叉性。目前,而我国现代企业大多直接复制国内外先进现代企业的一些基本管理模式,有的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经验稍加改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些人事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极大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及优势的发挥。

(三)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

制度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规范化,操作化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与制度来实现的。科学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可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使责任边界明确、权利纷争减少。目前,现代打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虽在逐步完善中,但仍有很大空缺,特别是在权责划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对员工的录用、考核等机制,导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滞后的管理水平甚至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不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未能将这些先进的思想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可操作性的制度与措施。

(四)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约束是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的一种行为控制,它使得员工的行为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各种手段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员工在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能自觉地为现代企业作贡献,由此达到现代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而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正是现代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及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目前,我国大多现代企业,特别是一些在新旧体制的挤压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缺乏自我约束,这些企业虽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但仍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不利于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改变观念,提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员工为基础,以知识员工为中心和导向,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系统取向,强调整体地对待人和组织,从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 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其他战略相配合,依靠和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并主动根据现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以企业战略的高度,一方面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以及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状况等,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其次,理顺体制,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在当前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深入改革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灵活地按照国家及地方人事规定、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力求从政权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水平,从而系统地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家田.人力资源管理背后的人生感悟[J].中国研究生, 2007,(01)

第8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战略性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36-04

[基金项目]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研究”(批准号:07CGGL037YBX)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朱芝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衢州324000)

俞位增,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剐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宁波315012)

蔡文兰,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会计理论。(浙江衢州324000)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难题。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无论是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还是在手段的科学性方面,都离市场竞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的基础制度。从马克思经济理论到西方经济学说,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都把产权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并充分肯定了它对分配制度在内的其他经济制度基础的决定作用。产权制度所具有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等基本功能都会带来相应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改革,以及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无一不是产权制度的变革。我国国企改革进行了30年,国企改革经历的各个阶段(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制等经营机制转换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采取的各种松绑、放权、让利、搞活等办法,其实都是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试图通过给予各方面各种各样的激励来调动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来调整分配关系,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四大产权制度尚未落实,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真正解决。

目前,尽管我国私营企业中采取公司组织形式的比例达到65%以上,但与国企的公司制改造一样,“换外衣”现象较突出,存在明显的产权缺陷和治理失效等问题,如私营企业家族制色彩依然浓厚,股权关系复杂,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与外界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使得企业产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容易被侵犯,无法明晰企业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利益和责任,使得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战略性激励”这一核心功能难以发挥。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然而,当前许多企业尽管已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存在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的倾向,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核心作用。正是由于认识以及实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致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激励”这一核心功能难以发挥。

(三)激励理论与实践存在片面性。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企业是契约的联结,因此,关于激励问题的讨论重点放在了“契约”层面上,在研究经济组织(企业)的方法中,交易成本、产权、委托――理论等对企业激励的讨论,重点也放在了关于“契约”(合同)属性上,忽略了企业“生产”属性(非合同,主要是技术)及“生产”、“契约”两种属性相互关联的研究。而现代企业理论忽视对“生产”的研究,首先导致对企业组织中主体成分之一――员工研究的缺乏。从员工对企业产出价值的贡献角度看,缺乏和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研究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根本性缺陷。从完整意义上讲,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问题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生产者人力资本的激励。一方面,企业家人力资本不是也不可能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全部;另一方面,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更大量、更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中的生产者或普通职工。企业生产成果中包含了企业家的工作努力,也同样包含着一般生产者的劳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存在对经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普遍意义及劳动者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不应当也不允许被忽略。而现有的企业激励理论大多是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也就是在股东和企业经理之间的关系上做文章,认为只有在这两个集合中企业成员的积极性才是重要的。企业家所特有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安排,显然也只是把企业家当作了激励对象,而缺少对普通职工积极性的重视,这种理论的片面性是不言自明的。

从我国改革实践看,从“经济责任制”(1980)、“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1983)、“实行政企职责分开”(1984)、到“实行厂长负责制”(1986);从“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88)、“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打破“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到“股份制企业试点”(1992);直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199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003)……,这整个一条线索理下来,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倾向: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遵循的路径是产权理论所描述的两权分离,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解决所有者缺位。在具体操作上,着力点是在所有者(国家,具体地说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管理层(厂长经理)之间寻找矛盾冲突和协调一致的平衡点,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国企改制,则是着力推动形成新的企业家主体。就方向而言,这一路径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着力重构企业家

主体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弊端,即员工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纠正所有者缺位的时候,出现了“劳动缺位”的问题。

(四)激励结构单一,激励方式缺乏多样化。说到“激励”。人们往往普遍关注的是管理学中关于激励因素、过程和机制的理论,而对经济学中关于激励的制度属性和制度安排问题很少注意和研究。

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这些要素不是无偿的,对每一种要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到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到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十七大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应该说,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及其二者的结合问题的研究均未真正破题。

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衍生的消极影响

(一)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足,生产效率受损。著名经济学家莱本斯坦从大量的实际研究资料中发现,在很多时候企业内部并非是有效率的,即在企业中存在某种难以定义的非效率因素(莱本斯坦称之为“x非效率”)。x效率理论的中心,从根本上说,工作中的人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其动机,在不能直接控制他们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要想使他们采取有利于企业的极大化行为或发挥最佳的努力程度,惟一的办法是通过影响他们的动机诱导他们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

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罗森所说的“所有权仅限于体现它的人”。任何非人力资本包括土地的所有权都既有可能是由一个人所有,也有可能为一群人所有,还有可能不属于任何人,而劳动力则必然地属于且只属于它的载体,即单个的人。也就是说,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不可剥夺的天然所有权。其实,对于劳动力的这种独特属性,无论是政治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有着清楚的认识。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不足,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远未成为广普性机制,导致人力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抑制。

(二)员工道德风险增加。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激励之所以往往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制度激励问题的典型表现形态就是“搭便车”问题与“成本”问题。成本问题的实质是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问题,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人)不以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激励问题,会导致员工道德风险的增加。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实质上是一种“队生产”方式,由于客观上存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队生产的参与者就会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动机:由于闲暇与收入一样进入个人的效用函数,所以在偷懒行为不容易被发现韵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会像在契约中所承诺的那样,完全将自己的努力贡献给企业,而是会通过消极怠工来追求个人效用的极大化。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怠工的实质是在劳动者无法获得收益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获取相对的福利改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员工实际上是在所获得的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减少自己的投入,从而在心理上找回公平。至于偷懒所带来的生产率损失,则是由队生产的全体成员承担的。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依次增加。消极怠工并不一定都是由激励问题引起的,但激励问题可以说是引起员工消极怠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人才流失加速。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如果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充分,既有利于建立相当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且有利于员工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反之,则会产生“双重效应”:高素质劳动者会通过劳动力主动流动方式寻找平衡;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理论上可以通过流动的方式改变这一状况,但由于他们的劳动技能难以在许多用途之间轻易地转换,或者难以承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或者存在着厌恶风险与偏好稳定的心态,或者因行业或部门垄断存在进入壁垒等因素。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背景下,劳动者不会轻易地流动,他们通常通过偷懒、消极怠工等方式寻找平衡。这使企业形成“好的留不住,差的出不去”(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近年来,私营企业人才难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才的流失率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组织结构的不稳定,员工队伍整体实力大大削弱;二是巨大的流动成本,包括招聘费用、培训等重置成本,还有缺位等机会成本。根据美国管理学会的报告,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此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5倍甚至更高,在管理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200%-250%;三是恶化士气与内部协作,降低工作绩效。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系统思考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

现代企业中的“现代”一词,包括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有一个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调节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时代。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也可以说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成分。“制度”一词主要是指设立规则,以建立秩序。制度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二是指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企业制度属经济方面的范畴,它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企业制度。根据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共识的、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公司制度。具体地说,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以两权分离、有限责任和股权可转让为基本特征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

必然要求,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发生质的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成为市场活动的独立主体和接受市场调节的受体”,用人制度、报酬奖励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才会最终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是方向。基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发展趋势,我们认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性总的来说是“战略性”的:(1)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2)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3)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4)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它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资源和组织能力上的支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即以激励为中心。因此,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理念可以用“战略性激励”五个字来表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若想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献身精神、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或制度体系。这种激励机制或制度体系必须是以“战略性”为导向的,它必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竞争环境等因素,而且它不仅仅是指某些互不联系的单项措施,而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措施和手段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即我们所说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三)管理激励与制度激励的有机整合是核心。一方面,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所讲的各种员工激励手段大多来自于管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如人的需求结构以及人在诱因下如何受激励的过程人手等方面进行。人是一种复杂的、有七情六欲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也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有高超的“运动人”的技能和技巧,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支配别人去干事”,即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做贡献,这就是所谓管理激励。

另一方面,经济行为,即在既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整个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最具主导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规定性和表现形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遵从其天然所有者这种经济行为属性,按照“一视(都是经济人)同仁(同样的制约约束)”的公平原则。设计和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制度,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贯彻实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绩效考评和奖酬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是在理论归纳还是实践模式上,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的区分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都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本体系统,将之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

(四)激励方式的权变运用是关键。传统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遍实用性和最合理原则、最优化模式。而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管理学界的权变学说,认为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试图寻求一种普适的、万能的管理理论是徒劳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把权变理念切入激励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核心命题。

从管理激励角度看,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动态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激励方式,其效力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在员工激励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激励方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灵的法宝。

第9篇: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战略性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难题。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无论是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还是在手段的科学性方面,都离市场竞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完全解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的基础制度。从马克思经济理论到西方经济学说,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都把产权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并充分肯定了它对分配制度在内的其他经济制度基础的决定作用。产权制度所具有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等基本功能都会带来相应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改革,以及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无一不是产权制度的变革。我国国企改革进行了30年,国企改革经历的各个阶段(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制等经营机制转换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采取的各种松绑、放权、让利、搞活等办法,其实都是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试图通过给予各方面各种各样的激励来调动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来调整分配关系,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四大产权制度尚未落实,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真正解决。

目前,尽管我国私营企业中采取公司组织形式的比例达到65%以上,但与国企的公司制改造一样,“换外衣”现象较突出,存在明显的产权缺陷和治理失效等问题,如私营企业家族制色彩依然浓厚,股权关系复杂,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与外界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使得企业产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容易被侵犯,无法明晰企业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利益和责任,使得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战略性激励”这一核心功能难以发挥。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然而,当前许多企业尽管已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存在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的倾向,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核心作用。正是由于认识以及实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致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激励”这一核心功能难以发挥。

(三)激励理论与实践存在片面性。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企业是契约的联结,因此,关于激励问题的讨论重点放在了“契约”层面上,在研究经济组织(企业)的方法中,交易成本、产权、委托——理论等对企业激励的讨论,重点也放在了关于“契约”(合同)属性上,忽略了企业“生产”属性(非合同,主要是技术)及“生产”、“契约”两种属性相互关联的研究。而现代企业理论忽视对“生产”的研究,首先导致对企业组织中主体成分之一——员工研究的缺乏。从员工对企业产出价值的贡献角度看,缺乏和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研究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根本性缺陷。从完整意义上讲,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问题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生产者人力资本的激励。一方面,企业家人力资本不是也不可能是企业人力资本的全部;另一方面,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更大量、更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中的生产者或普通职工。企业生产成果中包含了企业家的工作努力,也同样包含着一般生产者的劳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存在对经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普遍意义及劳动者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不应当也不允许被忽略。而现有的企业激励理论大多是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也就是在股东和企业经理之间的关系上做文章,认为只有在这两个集合中企业成员的积极性才是重要的。企业家所特有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安排,显然也只是把企业家当作了激励对象,而缺少对普通职工积极性的重视,这种理论的片面性是不言自明的。

从我国改革实践看,从“经济责任制”(1980)、“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1983)、“实行政企职责分开”(1984)、到“实行厂长负责制”(1986);从“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88)、“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打破“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到“股份制企业试点”(1992);直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199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003)……,这整个一条线索理下来,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倾向: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遵循的路径是产权理论所描述的两权分离,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解决所有者缺位。在具体操作上,着力点是在所有者(国家,具体地说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管理层(厂长经理)之间寻找矛盾冲突和协调一致的平衡点,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国企改制,则是着力推动形成新的企业家主体。就方向而言,这一路径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着力重构企业家主体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弊端,即员工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在纠正所有者缺位的时候,出现了“劳动缺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