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新型工业化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规划

第1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贵州 新型工业化 融资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贵州省的经济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工业腿短”的问题一直是阻碍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贵州省的落后关键在于工业的落后,政府优惠政策的执行等均扩大了政府的资金缺口。研究地方经济基础薄弱、金融资源匮乏区域,企业集中建设、融资困难加剧条件下的企业融资策略问题,努力让贵州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二、当前贵州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工业化水平偏低

工业化水平偏低,据测算,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至2010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各省市区中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仅有海南、贵州、。2010年贵州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而且,贵州工业化进程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6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30位。

(二)工业带动能力较弱

首先,重工业比重偏大,与农业关联度不高,轻工业总体水平较低,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产业联动效应,轻重工业发展基本上是脱节的。其次,与工业化关联度很高的城镇化水平低,降低了其对工业经济的促进能力。以上原因使得目前我省工业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2009年工业拉动经济增长仅为3.56个百分点,是西部地区除外唯一低于4个百分点的省份。

三、当前贵州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

当前贵州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贵州省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融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其自身经营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当前贵州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引起中小企业融资难

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更偏好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从而形成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其中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则导致道德风险,从而出现银行慎贷、惜贷, 甚至不贷现象,使得优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

(二)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诸多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功能定位不清晰、职责边界不明,运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等等,导致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受限较多,平台债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也使得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9年,贵阳市所组建的十个投融资公司,成立时间短,企业性的融资能力仍处弱势阶段,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比较低下。

(三)贵州实施“工业强省”这一特殊环境

贵州省自2010年实施“工业强省”重要战略以来,取得了历史性的推进,贵州省正处于工业化强力推进时期,仅短短两年全省规划建设了87个工业园区,新建工业园区企业连片集中,大批企业落户、开工建设、投产。在贵州工业化这一大背景下,地方经济基础薄弱、金融资源匮乏区域,企业集中建设、融资困难加剧。

四、贵州省工业化进程中融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内经验

首先,贵州省各大行可以考虑要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公共融资服务平台。让企业能够了解融资平台的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要规范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和融资范围。建议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方式,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在项目建设、资本运作、资产管理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要求办事。对于贵州省实施工业强国的特殊时期,政府更应该注意整合各类资源,深度开发城市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盘活和利用国有资产,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国际经验

建立中小企业合作联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允许我省部分中小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主要目的是通过组成中小企业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缓解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竞争劣势,弱化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迟疑态度。

另外,国际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市政系统能够依赖于单一借贷满足所有的融资需要。融资的关键是需要从赠款支持逐渐转变到依靠自身经营性现金流的积累或市场中的筹资性现金流的收集,为此,需要建立能够吸引多种资本的当地金融中介。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改进:一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其他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引入信托、打捆贷款、PPP等融资方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二是为尽快推出贵州省市政债券改革试点创造条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债券银行的运营,将许多小型贷款组合起来达到一定规模,从而降低单位资金获得成本。

参考文献

[1]詹向阳.辩证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J].中国金融,2010,(7):39.

[2]魏国雄.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约束机制[J].中国金融,2009,(20):37.

[3]陈庆华.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J].经济师, 2005,(2).

第2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 信用卡中心 职业发展 人力资源

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银行卡市场成为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迅速的金融服务产品之一,而且盈利的前景相当吸引人。不过,伴随着众多国内外竞争者的加入,银行卡市场充满挑战,它受制于规模效益以及持卡人消费支出意愿等因素影响明显。截至2012年,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国内银行只有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根据彭博财经周刊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将实现整体的盈利。按照往常的经验,信用卡产品在开发筹备期间,需要巨大的资金规模和消费规模才能实现盈利。要维持一家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涉及的支出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人员的招聘、广告和营销投入以及资金拨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信用卡的新卡激活率平均在25%-45%,大量的睡眠卡会为银行带来比较高的沉没成本,进而会影响银行信用卡的盈利。

中国国内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为本来就有盈利问题困扰的国内信用卡业务蒙上阴影。根据建设银行2011年的统计报告,国内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并不高,平均占信用卡整体收入的25%左右,大大低于欧美银行业60%的比例。而提及商户的手续费,由于同业竞争白热化,佣金返还率不断提高,而且特约商户的议价筹码明显比银行多。

因此,信用卡中心作为银行的主流功能业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就要求银行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即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要懂得如何遵循国际化的准则;其次是经营范围的国际化,银行的资金来源、运作、服务的客户是国际化的;再者,经营模式必须是国际化的,包括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组织架设、操作流程、风险控制、法务规管等等;最后,需要建立国际化的公司、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员工,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两者结合起来,使银行真正成为一个成长型组织。

2 论述

制定针对高素质员工的发展计划,对高素质员工进行培训与栽培,使员工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并且使其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而带来的好处。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过:“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许多公司,大部分员工都认为及时、合适的员工教育和培训是公司为他们的发展所提供的最好的福利之一,因为这一资本往往是个人在企业中获得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结合每个员工不同的特点,甚至适当考虑给予其出国进修深造,职级提升、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机会,以调动他们不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经济的年代,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前提。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成为企业最可靠、最有保障的人力资源。例如: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就针对复合型、成长型人才的培养视为企业的发展的生命源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不像传统的企业即时就把员工分配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而要接受3个月的入职培训,让新员工从零开始,慢慢了解企业的独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之后再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分公司进行实习,切身体会公司的运营状况。在实习期结束后,首先会根据新员工的个人兴趣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分配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员工还会时不时地获得长期或短期培训机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磨练,不少优秀的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工作数年后就提拔至主管或部门经理职级。

3 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信用卡中心的员工管理,可以仿效外资行对新员工培训、规划方式,即从员工入职那一刻开始就制定完善的员工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计划,从而使员工具备了终身就业能力以及终身为该企业服务的忠诚。当员工感觉到企业里的发展前景,他自然会忠诚于这个企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渊,许益峰,张彤.工作满意度和沟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谢金山.中小企业领导风格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2.

[3]薛翔.工作满意、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关系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6.

[4]严文华.组织沟通、沟通满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

第3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微信;有道云;QQ;信息化工具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 基于“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的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信息化工具”通讯手段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信息化、交互式教学和学习新模式,使得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信息化工具”分享交流我们大学的教与学中的心得和体会,轻松打破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使得教学更具实践性与创造性;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指导,改变了学生人数多,老师难以全面覆盖而存在的师生沟通效率问题;实现教师即时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学习状况,学生掌握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力争把课程教学以“信息化工具”为桥梁建成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全方位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工具”在课程中运用的核心理念

(一)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完成以下目标:例如微信公众号接受任务信息,了解知识点;利用课程网站查询资料;利用有道云分享资料和提交作业;使用学生使用excel在有道云中记录学习进度,教师查阅记录,根据学生学习记录推动学习进程,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提出建议,并对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解析;学生通过多渠道的信息获取方法,实现了在商业银行柜面主要技能自主完整体验过程中问题及时解答。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对点钞、传票录入(小键盘)、字符录入训练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与教师不断的沟通,感受技能和实践操作中的用途,感悟理论和技能结合的运用真谛。

(二)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信息化工具”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展示”的教学知识点展示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工具的多渠道信息功能,实现学生能够多渠道记录知识点功能。把课堂上常规知识点从教室和实训室搬到了图书馆、宿舍、操场等任意地点,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三)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快速的资料分享。

每个教师都会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布置任务过程中出现反复重复任务内容的情况。以笔者的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课程中模拟银行柜员操作账号为例,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有道云或课程网站学生随时、反复查询账户分配信息资料。

(四)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知识点练习和测试功能。

利用“信息化工具”资料共享功能实现知识点的复习,也可实现平时作业的查询和提交等一系列功能。

二、“信息化工具”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一)教学常规中已经实现的运用功能

1.课前任务中的运用

利用微信公布下周课程的课前任务,即在在开始上课前就先将理论知识,模拟银行操作视频及技能训练要求等相关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预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先熟悉,减轻指导老师讲解的压力。

2.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收集和确认困难或是浪费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信息化工具”中微信的公众号的投票系统进行投票数据统计,快速的收集学生的答案;也可以使用微信群进行问题讨论,对于那些当众发言恐惧症的同学尤其有效。

3.教学资料分享中的运用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资料分享。学生可随时在有道云等工具中查询资料中提前看到相关学习资料,包括教学ppt,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等。

4.学习记录数据运用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学习轨迹记录。数据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技能训练情况;并在每个时间节点进行总结。即可让学生知道自身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技能训练的水平,也给予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不同任务安排提供指导数据和进行学习评估

三、“信息化工具”的教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微信”运用存在的问题

1.“微信群”和“微信好友”

使用“微信群”进行学生讨论和即时任务存在刷屏情况,存在讨论资料丢失,完整记录混乱的情况,。

2. “微信公众号”有信息限制,笔者的公众号每天只能一天公共信息,因此当出现某种原因需要更改的时候会出现麻烦。

(二)“有道云笔记”使用存在的问题

1.有道云的共享成员有人数限制,我们现有的班级基本上40人至60人左右,免费版的有道云上限是20人。

2.有道云的共享资料存在误删、作业拷贝问题。有道云允许每个群成员都可以编辑,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就会发生以上问题。故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道德教育和纪律要求。只能尽可能的防范,无法杜绝。

(三)课程网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课程资料的时效性和访问问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站中的教学资料需要教师及时更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有些资料未能更新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二是由于服务器承受能力等不可抗拒力导致的课程网站无法访问,会影响学生使用课程网站阅读的积极性。课程资料无法下载,尤其是课程中的课前阅读资料无法阅读,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资料,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效率。

(四)QQ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QQ好友”和“QQ群组”使用的问题。一是现阶段师生比例较高,以笔者的上学期教学情况为例:班级合计90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回复“QQ好友”提问。二是“QQ群组”使用中存在问题讨论发展到人生攻击;还有是现在“QQ群组”的家校师生群是针对大学以下的教学使用的,故在设置群组资料时对于我们高职来说有些设置比较麻烦;最后是丰富的群作业功能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评估学生上传的word文档、照片、短视频等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信息化工具”在我们教学中,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缓解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手机”的影响;解决学生未作课前学习任务而导致课堂中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中教学信息的快速分享,分类分层任务下达和查询问题;解决学生课后对课堂上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的即时查询和常规问题的即时解答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王瑛.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3-14.

[2]张俊娟 穆卓辉 张朝晖. 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 继续教育,2015,10:1-2.

[3]邹瑜. 以信息化建设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典型案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5,26:192-193.

[5]姚永滨. 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测试,2016,03:153-154.

[6]刘学,魏媛. 信息化在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初探[J]. 电子测试,2016,08:144-145.

[7]张鹏. 高职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信息化探索[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1-5.

第4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内容摘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前提,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本文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互动机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省现状,提出二者协调互动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 互动发展

产业集聚区及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提出产业区概念的同时,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二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三是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地理学家韦伯最早提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并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集聚因素。此后,廖什(A・Losch)、萨根特・佛罗伦斯(P・Sargant Florence)对集聚经济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区就是一个或者几个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区域。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尺度,而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一个“新”字,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区域内农村、农业协调发展,同时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不统一

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处理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关系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重产业集聚轻城镇建设,把发展和加快工业促进产业集聚与推进城镇化隔离开来,这就会造成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态。另一种是重视城镇建设而缺少核心产业的支撑,其结果是有“城镇”而无“市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较差。

(二)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城镇规划不科学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不能以“镇”论“镇”,对于小城镇应运用现代化理念来科学系统地规划。如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其功能定位就不明确,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城镇与城镇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缺乏关联性。所以在城镇规划中,一是应该把中心镇、经济强镇、普通乡镇和中心村进行合理规划,梯度性、层级性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城镇功能定位趋同,千“镇”一色,缺乏特色。二是要考虑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的配套衔接。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功能如果互补性差,就会造成城镇建设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优势强、镇城形象不佳、品位不高等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服务、政策体系上不配套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传统的制度障碍,这就要求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配置和税收、信贷工作涉及土地流转、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相配套,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政策导向不明确。

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市场自由选择的,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是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推进方式为特征的从乡村、集镇、小城市迈向大中城市的一种模式。1984年,义乌提出“兴市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掀起了义乌经商办厂的热潮。义乌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最明显特点,是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聚效应的累积,及其扩散过程中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和反馈。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是以外来投资为驱动,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发,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专业镇为载体的要素聚集及实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耦合联动。

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则是政府有规划的产业集聚举措,这种有组织的经济集聚活动不仅引起区域性经济密度的变化,而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在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规模大,进展速度快,能很快地产生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来聚集的“洼地效应”;二是开发区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生产行业,如交通、通信、金融服务等行业支持,因此,也就天然性地加强了城市与开发区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促使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而形成了团块状城市空间结构的新的生长点。这也是由政府部门规划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最明显例子。

第5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建设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2015年5月我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进程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构筑了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生产导向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步承担起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南省将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河南省工I发展现状

“十二五”建设期间(2010~2015),河南省生产总值从2.3万亿增加到3.8万亿,经济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涵盖冶金、装备、能源、食品、汽车、建材、轻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产业;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37 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

16 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8.9%。

1.1 主要行业情况

2015年,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明显,比上年增长11.4%,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以冶金、建材、化学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7%。高技术产业增长2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载能行业增长6.5%。

1.2 工业投资情况

全年工业投资总额17 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累计9 315.71亿元;传统支柱产业投资6 021.15亿元,高载能行业投资4 324.87亿元。

1.3 对外经济情况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 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进口总值

1 9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正在面临传统动力逐步衰竭、发展阻力渐渐增大的困难局面。

2.1 工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4∶49.1∶39.5,相比于全国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情况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观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低机械化率的传统农业方式依旧广泛存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一般加工品相对过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对不足;第二产业的庞大规模,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引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较高,金融、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2.2 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的实施,烟草、造纸等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河南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大集团、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57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4 400家,其中,大型企业234家,仅占0.22%。在全国452 8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河南仅占 4.3%,大型企业234家,占全国3 742大型企业的6.2%。2014河南省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家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328位;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工业入榜企业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的支持。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生产技术、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学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129所,相比较河南省庞大的考生基数,高等院校数量偏少,教育水平质量较低,顶尖科研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输出不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现。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在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1)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2)实现新型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3)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政府在产业规划和调整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可能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4)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应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河南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省情,尝试找出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往单纯依靠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化融合”是河南省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目前,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务业和开发业方面发展缓慢。河南省信息产业不能简单重复电子信息产品代工者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向信息服务和开发业的产业升级,并着力提升三次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两化融合”统计测评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2 强化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涉农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工业化程度较低,选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化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将更适应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3 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融合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其整个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当前,河南省工业化率高达51.8%,城镇化率仅为38.8%,非农产业就业率高达55.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低的城镇化率水平,制约了以城镇为主要生产载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大胆改变和转变意识观念,积极推出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壮大中小城市,进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和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O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模式重视资源简单粗放投入带来的快速原始积累,缺乏对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的长期考虑,“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与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在重视环保低碳的新常态下,河南省应以生态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工业,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治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林子华. 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5-52.

[2] 黎欣.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J]. 对外经贸,2016(8):74-75.

第6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遂宁市 坚持省委给遂宁提出的“五个战略定位”不动摇,注重全域规划、顶层设计。加大项目攻坚、招大引强,加快推进全市80个重点项目和40个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新型工业化要抓好专业园区、高端产业、大企业集团,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定位,打造“一城三区七组团”,抓好河东二期永兴片区核心区、经济开发区凤台组团核心区、蓬溪金桥新区核心区等新区新城的启动,提高城市承载力

内江市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实现规划全域、全程、全覆盖。二要突出“五个集中”,大力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和村落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集镇集中,抓点带线促面。三要突出现代产业支撑。四要突出产城互动融合。五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南充市 牢固树立“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力求在新型工业化上求突破。对传统优势产业,扶优扶强;着力培育石油天然气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未来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型城镇化上求突破,要坚持把中心城区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龙头”,大力发展县级城市,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宜宾市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奋力建设产业宜宾,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做到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兼顾,建设好人居宜宾;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总规修编,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工作,全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三化”联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高度重视金融中心的打造;加快发展旅游业、餐饮业,做好产业规划,提高行业素质;狠抓大项目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着力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法治宜宾

资阳市 坚定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突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资阳将加快推进百威英博啤酒、四川现代汽车、南车玉柴西部发动机、浙粤节能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高标准建设城南、成资、渝资3个“两化”互动示范园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坚定推进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构建以大带小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资阳将统筹推进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建设,不断加快资阳新型城镇化进程

广安市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道路。二是以打造城市人口100万、面积100平方公里“双百”城市为支撑,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三是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达州市 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具体推进实施中,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转方式,分类推进产城一体个性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扩规模、强主业、突特色、抓关联,因地制宜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个性发展之路。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加速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以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统领,加快科学重建、统筹城乡发展

雅安市 该市着力实践六个“强化”理念,深刻领会“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科学内涵,深刻理解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基本要求,避免“空心、片面、粗放、无序、被动”的城镇化,探索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是雅安市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该市要求市级各部门结合各自领域深入研究,大胆开拓。各县区要比学赶帮超,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中突出特色和亮点

眉山市 在天府新区眉山区域建设中实施“四箭齐发”,尽快启动建设眉山工业大道、岷东大道、滨江大道、天府仁寿大道;眉山现代工业新城建设着力打造6大百亿产业、6个百亿园区,力争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建设岷东新区,再造一座“眉山新城”;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突出抓好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天府仁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3大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强化投资拉动,确保全年项目投入540亿元,力争实现600亿元

第7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问题的积极回应,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借鉴西方国家城镇化的基本经验教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四化两型”同步推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基本要求

1、人的无差别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

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内容。只有完成人的城镇化、人的无差别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才名至实归。包括发展理念、方式、政策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2、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推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营体系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加快城市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农业生产和发展要素的逆向流动,才能够有效发展现代农业,进而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3、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

新型工业化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是人口城镇化的前提。工业化经济的集中和规模化,不仅能引发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人口等向一定地域集中,还能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就业岗位,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适应的格局,支撑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4、信息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牵引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牵引。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产业的牵引:首先,能够为城镇经济提供强劲动力;其次,能够提高城镇社会管理效率;三是能够加快市民生活方式的信息化、智慧型城市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的强有力的牵引,将大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5、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是新型城镇化的保障

城镇化发展有三种模式:首先,放任式模式,即一种完全让市场调节的模式;其次,政府主导式模式;最后,政府引导式模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才是最佳选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6、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

实现城乡发展由分割态转为融合态,城乡关系的互补协调、和谐共荣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同时也要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一种能够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村发展、吸纳农民发展,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二、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途径

1、改革和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城乡二元制度,剥离户籍的福利属性等;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切实保障农民工基本利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等;三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和集约利用等;四是完善财政金融体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能力,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建设多渠道投融资平台;五是加快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坚持走“四化两型”同步发展的路子

“四化两型”是指: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四化两型”同步发展的路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两型”引领“四化”、“四化”带动“两型”,就是要求按照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标准,促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发展,同步推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城市越大问题越突出,有些城市已经濒临承载极限。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实现既有城市的生态更新,使城市碳排放量逐步降低。争取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的称号,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逐步进行改造,逐步使城市的建造、交通、垃圾处理、水处理都能够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其次,城市的产业也要实现逐步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最后,对于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地质灾害等问题,要有非常好的应对措施。

4、城乡统筹、互利双赢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要特别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全面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互利双赢。一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四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五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文化习俗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别具一格、各展特色。一是秉持城镇规划的特色。在城镇规划中融入专项特色规划,明确城镇特色主题,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找准发展方向,突出城市形态特色,避免雷同发展。二是坚持城镇风貌建设的特色。充分突出本地建筑风格,借助地方典型的建筑符号,使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建筑材料,着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城镇特色风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统一。三是打造城镇产业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培育城镇主导产业,构筑城镇产业集群,做到“一城镇、一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是传承和培育城镇文化的特色。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突破旧的思想意识惯性和体制惯性的内生循环,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规划、不失时机、因地制宜、尽力而为。只有这样,才能释放新型城镇化的“正能量”,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改革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姚冬琴.城镇化≠土地城镇化[J].中国经济周刊,2013-04-17.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高质量城镇化”调研组.应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中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3-04-22.

第8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三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在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系统。“三化”协调就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它们既是争夺资源的竞争关系,也是相互推动、互为支撑的关系。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有效的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之路。

“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导致“三化”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政策、产业结构、户籍制度等制度的存在,束缚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因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现代工业,进而影响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这就导致了我国“三化”发展失衡,也是目前中原地区面临“三化”协调发展的困境。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制约了“三化”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处于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运行状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粗放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的存在,长期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片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制约了“三化”协调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市场化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原地区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步伐缓慢,一些产业主要是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收益很低。在城镇化发展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像行政区划束缚城市扩张、规划滞后导致重复建设、户籍门槛阻碍人口聚集等。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中原地区是全国粮食增长核心区,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小,人地矛盾尤为突出。而且存在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保护耕地、防治污染为重点的发展之路。我们要保护现有耕地资源用于发展农业,尽量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适量土地开发、闲散农地整理,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等,尽量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同时,要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土地等。我们也不能牺牲生态和环境,要着力防治污染。在发展中,我们要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的城镇化之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它以城镇化的理念来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需要在建设中不断发展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路径,要把它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稳步推进、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仍然相对粗放,我们应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二者深度融合。我们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应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的产业对我国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在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走出一条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规模经营为突破口。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主要是小规模、分散式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对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也制约了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经营效率低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模式。规模化经营能够使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这种经营模式更能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发展新型农业。

“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中原地区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有明确的建设和发展蓝图,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应该有合理的功能、产业定位,对现有城镇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最终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另外,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我们要改革城市间行政管理体制,降低设立城镇的标准,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实现农村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化开发,还要不断改革户籍、医疗、社保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和融合。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原地区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我们要建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专门组织机构,大力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的载体建设,全面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计划,还要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等。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对中原地区而言,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中原地区要下决心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实现结构减排,淘汰落后,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能耗问题、排放问题。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禁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立项,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地区,中原地区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先,由粗放型农业向精设型农业转变。在农业发展中突出效益产值提高、突出种植模式改革、突出经济作物发展、突出精品蔬菜建设等。其次,由高耗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最后,从“感觉农业”向“理性农业”转变。“理性农业”能构建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首先,坚持“三化”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原经济区大格局中,必须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着眼现实,立足实践,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其次,坚持“三化”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是否富有活力的标志之一,就是它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升级是否后力强劲。所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就是要积极培育中原地区的战略新兴产业,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和投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后,坚持“三化”协调发展,要发挥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对目前阶段的中原经济区而言,作为基础性的产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力争做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巩固工业主导地位与发展新型城镇化相协调。

总之,我们要统筹兼顾,融合互动,协调并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打造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借鉴。

第9篇:新型工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优势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原颂猓壕暗抡蛐滦凸ひ祷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优势与特色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3日

景德镇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核心城市,以独特的文化、生态、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积极策应江西在中部地区的绿色崛起和可持续发展。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景德镇的定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国家战略,旨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景德镇是鄱阳湖东岸最大的设区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国务院首批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景德镇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核心城市,发展定位为“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二、景德镇新型工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优势与特色研究的理论依据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既是一个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突出“新四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调要经济社会各环节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工业化进程。

景德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是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工业化一般规律,充分发挥景德镇的后发优势和特色,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以科技和体制的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景德镇新型工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优势与特色

(一)“瓷都―景德镇”金字招牌名扬天下。中国“CHINA”是瓷器的名,世界知丝和瓷而识中国。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宋真宗赐年号“景德”给昌南镇,昌南镇从此改名为景德镇。“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自汉唐以来,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有1,700多年。“中国瓷都――景德镇”,这七个字概括了景德镇世界上唯一以单一行业瓷业发展起来的历史特征,灌注了历代瓷业工人的智慧和劳动,承载了景德镇发展千年厚重的陶瓷文化,显示了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此的殊荣和厚重的积淀,“中国瓷都―景德镇”是块当之无愧、价值连城的金字招牌,是景德镇宝贵财富、灵魂所在和发展重要资源。

(二)政策机遇优势突出。当前景德镇政策机遇优势突出表现在:(1)中国发展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十三五”既着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奠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坚实基础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更大动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政策和发展机遇空间;(2)抓住了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尤其是抓住了以“江西速度”获批的“鄱湖”战略的政策机遇。景德镇被定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核心城市,所辖区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这说明“鄱湖”战略的优惠政策将覆盖全辖区;(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宏观引导下,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4)景德镇先后获批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这都给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打造绿色瓷都带来政策上很大的支持;(5)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景德镇经济的发展,规划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施举措,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突出了景德镇发展地域特色,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生态环境优良。近年来,通过治污、造绿、建城、减排,景德镇彻底告别了“草鞋码头”和脏乱差历史。目前,森林覆盖率65.73%;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为97.4%,水质稳定;全年空气质量指数均值为65,评价为良好,优良天数出现频率为90.1%。景德镇连续五年全省城市环境定量考评中排第一位,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个称号。

(四)自然资源储备相对丰富。景德镇地表和地下资源丰富。有376个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个,还有规模较大的原始森林,生长有红豆杉等珍稀树木,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

全市有耕地面积96.8万亩,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乐平市荣获“江南菜乡”称号,乐平蔬菜集团是全省10家销售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之一;浮梁县被评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单位,“浮红茶”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得雨活茶”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国宴茶。

(五)工业基础扎实。景德镇,英国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明清时期,它就已经是江南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在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解放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景德镇市实现了单一陶瓷生产的工业结构向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元化工业结构的转变。以景德镇国家高新区、陶瓷工业园区和乐平工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形成了陶瓷、航空、汽车、电子、建材、医药、化工等多种行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景德镇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相对夯实,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城市配套相对完善,商业环境相对浓厚,拥有多行业、技能较高的产业工人、相对眼界更开阔的市民阶层。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城市推进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六)人力资源丰富。“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景德镇的开放包容,吸引了全国各大名窑的能工巧匠,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景根”和“景漂”其实是古老的存在,两者相互融通,共同创造了景德镇灿烂的陶瓷文化。(1)据统计,景德镇有9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00多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6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0多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艺术家,10万陶瓷从业者,其中中外“景漂”有2万人;(2)陶瓷产学研一体化,培育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陶瓷产业、研发、教育和交流四个基地已粗具雏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德镇国际高技术陶瓷论坛、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科技和技术工人;(3)人口资料表明,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景德镇市人口发展处于人口红利期。2008年16岁以上的人口为116.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4.5%。这一比重预计未来几年还会继续缓慢提高,按测算,景德镇市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2万人左右,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偏低。

(七)区位优势明显。景德镇靠近长江三角洲,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位于“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及千岛湖、鄱阳湖)中心区。景德镇市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铁路方面,皖赣铁路穿境而过,北与津浦、沪宁线相连,南与浙赣、鹰厦、京九线相接,通往全国各地,九景衢铁路在建;公路方面,206国道纵贯南北,杭瑞、景鹰、德昌、景婺黄高速全线通车;航运方面,景德镇机场为全国100个重点支线机场之一,直飞北京、上海、深圳等8条航线;河运方面,昌江水运经鄱阳湖进长江,可通江达海。

(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实践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同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一般来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景德镇市201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164.05万人,城镇人口104.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53%。全省城镇化率51.62%,高出11.91%,全国城镇化率56.1%,高出7.43%。以山水、园林、生态为特色的宜居城市形象正在显现。这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实现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九)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时期景德镇提出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国际旅游名城”。这一目标是建立在独特的陶瓷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上。这座城市,有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秀美宜人,有着大街小巷、山野林里散落的众多陶瓷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貌,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和古戏台文化,有着航空产业带来的直升机通航旅游。对景德镇来说“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文化的原生态、城市的原生态是日益被林立高楼包围的现代人追求的回归状态。2016年,景德镇先后入选中国景区国际影响力20强,荣获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称号。1~9月,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40.81万人次,同比增长26.16%;旅游总收入287.47亿元,同比增长36.58%。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景德镇必将引爆全域旅游,“旅游+工业”必将有大发展。

(十)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独具特色。景德镇源远流长的陶瓷历史,积淀了千年的陶瓷文化,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的两大支柱。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除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景德镇资源枯竭城市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还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8,700余万元。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陶溪川、三宝瓷谷、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等示范区,具有景德镇自主技术和本土创意的陶瓷产品,将成为景德镇振兴陶瓷的主力。

“十三五”时期,凭借上述优势和特色,景德镇按照科学规划具体部署,必将能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率先实现在中部绿色崛起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石俊.鄱湖起宏图[N].江西日报特刊,2009.12.20.

[2]吴怡玲,丁雪,钟志生.在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N].景德镇日报,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