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建筑工业化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业化优势

第1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筑施工企业 班组建设 方法探索

班组是石油化工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作业单位,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管理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石油化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营机制、管理理念及企业人的生活理念、利益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化解新矛盾、缓和新冲突、稳定新情绪、使企业和谐健康发展?有学者提出,一般企业看决策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可见,作为施工企业最基本的作业单位和管理组织,班组建设悠关全局,举足轻重;班组是企业的管理中心,班组决定一切,只有高度重视班组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企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1.充分认识石油化工施工企业班组建设发展阶段的特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班组是企业最小的作业单元,只负责操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切听从上级安排,没有行政管理权。

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班组处于企业转型期,也是班组建设的阵痛期。班组既要完成施工任务,还要实现管理目标和发挥智能作用,要求员工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观念向标准化、精细化、服务化、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新理念转变;班组建设同利益竞争、行业竞争、世界经济竞争的矛盾凸显出来。

21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时期:班组成为企业最基层、最小的综合管理单元,班组建设被列入科学管理范畴,成为一门研究企业管理、决策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学科。

2.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现阶段班组建设的特征和要求

哲学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搞任何事情都要调查研究,有的放矢。

21世纪,现代企业班组建设要求体现信息化、人本化、三全管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即体现在:新定位,班组建设是一项使命工程、系统工程、实效工程;新哲学,班组建设的特性是动车组原理,人人都是动力引擎;新逻辑,班组建设的潜能激活比技能培养更重要;新内容,班组建设的能力建设占30%,管理模式建设70%;新推进,班组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采取以激活取代检查考核为主的方式。

现阶段石油化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文化生活单调、作息时间不规律。班组人员的状况是,文化素质高,观念超前,青春活跃,现实自私、自由散漫、追求享受,缺乏吃苦、奉献精神,服从服务意识淡漠。

以上情况表明,班组建设既是施工企业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又是时代赋予施工企业党委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3.班组建设要切合实际,着眼长远,有的放矢

新形势下,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针对石油化工建筑施工企业的特征及现阶段班组建设的状况,按照“新定位、新哲学、新逻辑、新内容、新推进”要求,深入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发挥班组建设作用,优质高效完成施工生产任务,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1要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强的优秀班组长。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作业单位和管理组织,而班组长又是企业管理的“兵头将尾”和带头人,担当着安全、质量、进度、服务和生活保障等工作责任。因此,班组长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必须了解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具备良好的上下级沟通协调能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善于把握组员的五个“W”(什么时间、在哪儿、干什么、想什么、为什么)和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等等。陕西化建公司多年来,在强化制度管理、培养团队市场意识等方面,注重练内功,塑形象,使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培养了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每战必胜的班组长队伍;正是一个个班组长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打大仗的勇气和魄力,正是一个个班组长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临危不惧的作风,正是一个个班组长带领组员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拼搏精神;才使陕西化建公司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成功走出了1998年的经济低谷,并在2003年以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企业今天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辉煌。

3.2要善于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是先进生产力的精髓,是时展的缩影,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是智慧和财富。所以,像海尔班组文化、青岛许振超班组管理模式(一日一练)、泰勒科学管理方法、6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五型班组管理理念(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安全型、和谐型)、一流班组管理目标(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安全班组、创新班组,等等当今现代企业先进班组,都是班组建设过程迫切需要学习、研究和借鉴的。

3.3切合实际,向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班组学习对标,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信息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同等条件下,谁用时最少,谁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班组建设过程中,只有善于向同行学习、向同行“索取”,才能使班组建设卓有成效,创造更多的财富。2010年以来,陕西化建公司分期分批组织班组长前往同行业的中油一建、中化二建、吉林化建等先进企业,观摩学习班组管理、团队协作、企业文化、专业技术等内容。通过对标,拓展了班组长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找到了班组建设的追赶方向和目标。

第2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3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一、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优化目标。

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为: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和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行政方法、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并及时解决问题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各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人员,对本工序进行自检、互检,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由班组自行处理并填写自检记录,班组自检记录应填写完整,自检出的问题已确实修正后方可由项目质检员进行验收。

2.认真开展交接检活动。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由质检员组织上、下工序施工班组长进行交接检,由下道工序班组长检查上道工序质量,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并填写交接检记录,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人员进行修正后,下道工序人员方可进行施工。通过此项活动增强工人本身的质量意识,加强工人的责任感,从而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人人管质量,处处有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存在。

3.专职检查、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项目质检员要对各班组长的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从严要求,不合格的要立即处理。在检查时必须分清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工人操作引起,还是由于施工材料不合格或施工方法不当引起。查清原因后,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工人操作引起的不合格,要视情况严重程度对工人采取处罚措施,并及时向操作人员讲明处罚的理由。

4.定期总结。项目部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要集中分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分析总结,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贯彻实施,从而使各施工管理人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水平。

四、严格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首先要切实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着重抓好“早、实、严”,组织项目班子深入一线,切实抓好现场安全。强调一个“严”字,主抓一个“细”字。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背后有其必然性,尤其要杜绝“以包代管”,或“已包不管”的局面。通过识别和控制施工过程,达到预防和消除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根本目标。生产中,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列入过程控制管理的节点。

第4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内部控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措施

内控制度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正常运营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随着建筑工程量的提升,企业项目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健康运行,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建筑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竞争越来越大,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逐渐复杂,为建筑施工企业运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施工企业向着微利化趋势发展,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在于明确企业的管理职权,构建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风险抵抗与预防的能力。另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规避风险,及时的纠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各种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二、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现阶段,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内控意识,没有意识到内控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重大决策,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有时为了节省人工费用,实行一人多岗多职的模式,对内部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位分工,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另外,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与制度的企业在执行力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根本的内部控制作用。

2.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制度、内控环境制度、控制活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等。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更是有待加强。甚至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涵盖所有的内部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全部的生产项目中,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混乱,不能准确的核实企业的财务情况,获取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企业内控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时有据可依,而制度的制定却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复杂,作为企业内控的中心,财务部门工作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会计工作技能,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由一定的了解,并通晓企业的生产工艺。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主要原因。

4.建筑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与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不太适应

建筑施工项目运作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工作包括企业融资、地质勘查、材料设备准备、施工、质量管理、人工工资结算、施工合同签订、工程验收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同时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较长,而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缺乏弹性,不能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失衡,从而影响工程施工的工期与质量,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1.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有直接的关系,完善企业内控环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宣传力度。(2)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董事会的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日常运作进行适当的约束,使其能够认真履行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3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统一的积极生产理念,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监督,落实企业内控制度

为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可以采取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信息技术管理控制等措施。在企业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同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

在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分工的前提下,应该建立相应的企业考核、组织、调节等机制,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每一个部门设定一定合理的权限,并逐渐形成统一、紧密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各条款项的内容。

3.明确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管理要点,推行经济化运作模式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制度的建立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推动企业经济化的运作。就目前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企业预算控制。(2)施工合同控制。(3)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另外,建筑工程施工,内部控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工程在规定工期内高质高效完工。

四、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根.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探讨[J].企业经营与管理,2012,32(14):124-125.

[2]王怡仁.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J].管理锦囊,2013,15(2):99-100.

第5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江苏省住建厅副巡视员当前主要建立三个体系,即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应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并定期建筑工业化技术公告。

建筑业是江苏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4年,据初步统计,江苏建筑业总产值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建筑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上看,江苏建筑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住建部明确江苏省为建筑工业化试点省,江苏以此为契机,以建筑工业化为引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推动江苏建筑业再上新台阶。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总体设计。江苏建筑工业化起步较早。2007年制定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细则》,成为全国第个在省级层面上进行工业化技术规范指导的省份。2011年《关于城乡发展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建筑工业化为抓手促进建设生产的节约实效。建造过程中低碳环保,将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衡量建筑企业资信的重要因素。2014年10月,江苏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扶持、保障措施、实施路径作了明确规定,并由省政府成立建筑工业化推进小组对全省进行指导。

分步实施。江苏明确了以绿色建筑为方向、建筑工业化为手段、住宅工业化为重点的实现路径,并根据省情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试点示范期(2015~2017年),主要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养龙头企业,建立建筑工业化标准、技术和质量等体系框架。第二步推广发展期( 2018~2020年),主要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全面构成现代化生产体系,建筑工业化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产业联盟,全面构成现代化生产体系,建筑工业化技术的产品和建造方式,推广至全部省辖市。第三步普及应用期( 2021~2025年),即到2025年来,也就是用10年左右时间,使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

有序推进。在住建部和江苏省政府指导下,各级政府推动建筑工业化的热情很高、力度很大。部分企业也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投资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对全省建筑工业化基地进行了合理布局,防止像光伏企业一样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文件,如扬州市政府就明确规定,全市规划投资2~3个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从而确保了建筑工业化基地的健康发展。

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产业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推广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统筹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鼓励建筑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营销自己的建筑产品,推广金螳螂利用020模式,从工装到家装跨界发展的先进经验。金螳螂在2014年5月收购了家装驿站,建立了电商平台。家庭装饰可以在互联网上订购,然后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目前在50个城市展开,以后将逐步发展到200个城市。这种做法,对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来推动建筑工业化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充分发挥企业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业是建筑工业化的主力军。目前江苏省有10多家大型建筑企业进行建筑工业化的尝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南集团的框架体系、大地集团的世构体系、镇江威信模块的钢混体系、苏州皇家木结构体系等。但江苏建筑企业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房建领域的企业较多,处于建筑行业的低端,轨道交通,桥梁,港口等建设能力不足。现在江苏6个城市在建地铁600公里,市场基本被大企业垄断。江苏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像南京一样,由市政府牵头,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向地铁等高端市场迈进。要组建一批工程研发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对建筑工业化研究,重点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体系的创新研发,尽快形成设计技术、部品生产建造技术、装配施工与集成技术、成品住宅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强制度创新。建筑企业要改变项目部大包干的旧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总部对项目部的指导。企业总部是决策中心、金融中心、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控制中心,是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调度中心。一个项目用什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由总部通过信息化系统加以指导,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这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江苏建筑企业在2000年前后,大部分改为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许多企业成为集团化的大公司,下面有分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现在是怎么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的问题。有些企业已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南通二建进行了项目部公司化运营的探索,赋予项目部更多的权力;南通四建进行了股权流转的革新,对企业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人才培养。要开展多层次的建筑工业化知识培训。使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更快掌握相关的前沿知识,提高科学管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工人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当前建筑工人主体仍然是农民工,要以住建部实施新资质标准为契机,努力把建筑工人培育成职业化的产业工人。整合力量、加大扶持建筑工业化发展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14年10月份,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大财政对建筑工业化、工业化基地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土地、科技和人才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各市县政府也纷纷出台文件,加大对建筑工业化的支持。

加大对建筑工业化基地扶持。动员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设计企业以及大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参加建筑工业化联盟。

加大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认知度。积极宣传建筑工业化、建筑产品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美誉度和知名度。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工业化的引导

加强技术指导。省住建厅成立由主管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建筑工业化专家专业委员会,进行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理论、性能论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当前主要建立三个体系,即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应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并定期建筑工业化技术公告。

第6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特点;管理;实践;重要意义

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现象,比如说建筑工程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足、施工设备利用不充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不过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为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以工业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从而促使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业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工业化实际上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以构件预制化生产以及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同时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管理科学化等为主要特征,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将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开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综合,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产业链,保证建筑工程形成一种工业化、集约化以及社会化的生产过程,最终进一步的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效益以及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一般情况下,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都是相关的设计单位首先根据设计任务书以及工程勘察报告、依照国家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建筑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然后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再根据所制定的施工图纸通过手工劳动进行施工,最终完成整个建筑产品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产品的生产和设计是相互分离的。建筑工业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则是将建筑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标准化的设计,产品的生产是在工厂的内部进行,最终在现场完成装配。

对于建筑工业化中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说,当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不仅需要建筑产品满足结构质量的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施工技术以及各个构配件标准等。建筑工业化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言,其特点为:第一,建筑工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在工厂内部标准化的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现场的装配还可以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第二,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建筑的质量。相对于户外作业来说,工厂内部的生产条件更加稳定,有利于为提高建筑质量奠定坚实的保障。第三,建筑工业化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节水、节能以及环保,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一个建筑企业如果要进行大批量的社会化以及商品化产品的生产,那么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同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很多的建筑企业并没有根据实际的建筑生产制定标准体系,虽然国家针对建筑工业化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体系,对建筑标准化的参数也进行了充分的明确,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从而导致所制定的标准体系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除此之外,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过程中,往往是对部件以及构件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许多的部件都是直接附加在构件上的,而这些部件以及构件并不是由一下企业进行生产的,众多的部件以及构件需要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建材企业以及安装企业等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保证所有企业加工时的统一性就必须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从而保证建筑产品的标准性以及统一性。

(二)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已经逐步的进入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理念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建筑业方面人们对价格、面积、户型以及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相对来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种理论体系以及标准化体系还不是特别成熟,在渐进性标准化设计时还主要强调标准化以及通用化。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设计的多样化以及标准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设计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建筑工业化属于对建筑生产方式的一种改革,所以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许多技术与理论都与现有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会出现不兼容的现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在前期的研发投入成本比较高

建筑工业化之所以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其主要是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才能实现的。就目前的建筑工业化生产而言,由于众多的结构体系还处在一个摸索和成熟的阶段,所以部分的体系和技术并不能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建筑工业化生产时的成本偏高。除此之外,在进行工业化研究的过程中,在前期为了保证研究顺利以及流水线的建设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这些前期的投资相对来说成本高、收入低,所以这又进一步的降低了建筑企业实行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筑工业化管理的实施和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业化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劳务紧缺

近几年来,社会市场中的的建筑行业逐渐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建筑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建筑生产,同时在大量项目出现停滞的情况下,即使工人的工资有所增长,其招工的难度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这种前提下,建筑工业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其构件的生产主要是在工厂内部通过机械化操作进行的,并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所以实行建筑工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缓解劳务紧缺的现象。

(二)建筑工业化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率

目前许多人对建筑企业的理解都是低盈利、高消耗,生产过程规模大但是实际的效益却并不可观。特别是对于房建企业来说,近年来由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房建市场出现很大的滑坡。建筑工业化的出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率,建筑工业化管理中的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操作以及熟练的人工技术将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安全、效率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进一步的保证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节约

随着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改革,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与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建筑业作为高消耗的行业之一更是改革的重点对象。就建筑行业的改革而言,许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进行节能环保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对于我们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而言,其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象,同时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相违背。而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其节水、节材、节能、节地以及环保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优势,在建筑行业中实行建筑工业化管理必将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筑工业化管理与实践

(一)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

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特殊的部品外,将所有的建筑构件的工厂生产以及现场装配工作等都进行建筑工业化的管理。

在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建筑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部品供应商、预制构件供应商以及施工总包单位等分别执行相应的职责,同时对自身进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主要根据现行通用的图纸以及标准体系等进行相关的非参数化设计;监理单位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总的设计、生产材料、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等进行监督;部品供货商在生产部品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进行生产,同时还要接受国家质检部门的监督,从而保证部品质量的合理性。预制构件供应商在进行构件的生产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前期所制定的构件设计进行生产,同时监理单位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所生产的构件质量合格后才能出厂进行建筑生产。最后,施工总包单位主要负责配合部品以及预制构件的供应商进行施工,同时还包括剩余部分的施工以及管理分包商。

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工程的开展,在对部品以及预制构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供应商的直接生产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监理单位进行全程监督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相对来说,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该管理方式涉及到的专业界面比较多,协调工作时的难度比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二)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

与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不同的是,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在生产的过程中仅仅将施工部分进行建筑工业化管理,而其中涉及到的部品以及构件等都进行一般管理。

在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中,整个建筑的设计、监理以及现场施工分别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负责,业主一般不与部品以及构件供货商进行直接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主要根据现行通用的图纸以及标准体系等进行相关的非参数化设计;而监理单位只对建筑设计以及现场的施工进行监督。部品、构件的供应商在进行部品和构件的生产时完全依照国家相关的质量法进行管理和生产。施工单位对这个现场的施工都要负责,协调现场施工稳步的进行。除此之外,部品以及构件的供应商只负责供应商品,不需要参加现场的施工。

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相对而言运用更加简单,同时涉及到的界面比较少,在管理方面更加方便。但是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过程中构件以及部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衔接不恰当的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业化管理对于促进建筑企业的资源节约、提高经营效率以及缓解劳动力短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工业化管理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朝着工业化生产所转变,建筑工业化管理将会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主流。

参考文献

[1]徐友全,徐磊. 对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 建筑经济,2014,03:13-15.

[2]庞瑞,郑德乾,梁书亭. 建筑工业化新进展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4,03:32-35.

[3]. 新型建筑工业化――施工管理模式创新[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8:47.

[4]戚爱超,王斐斐. 精益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工业化初探[J]. 山西建筑,2013,34:21-23.

第7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一、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跟我们的建筑工业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制造业中的一个方面。工业革命对我们的整个制造业影响非常大,而我们建筑行业的制造实际上是建筑行业的制造业。

 

1.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蒸汽动力的应用,并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力应用、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形成大规模成批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的推动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应用,将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制造业的影响是数字化、信息控制、走向大产量定制生产。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其他主要影响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主要有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的柔性制造系统和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

 

(2)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主要有生产制造陕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以及生产系统数值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制造)。

 

3.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十又提出了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要求有四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4.现代建筑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化道路,要符合以下四个特点:

 

高效率:工厂化、自动化、规模化(流水线)、信息化、多样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高质量:通过加工精度和质量提高来提升产品性能和耐久性;

 

高科技:依托技术创新,实现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高效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上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钢结构住宅要走工业化道路应该达到以上四个高,这是我们要极力解决的瓶颈。

 

二、现代建筑工业化建造的本质

 

1.几个落后的观念

 

观念一:工业化建造就是预制装配化

 

这个观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只是以机器代替人工而已,可能落后100-14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出现为工业化而装配化的费工费料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钢结构建筑,设计时按整体设计,施工单位坼分做成预制产品,然后再按照整体要求拼装,既费时又提高了成本,这不是我们工业化的要求,这样的工业化是落后的、是倒退的。

 

观念二:现在的钢结构建筑已是工业化建造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平,仅有部分结构构件和维护构件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可能落后不少于50-80年。以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已经形成建筑工业化与钢结构不相关的不良局面。

 

2.可能会误导的口号

 

(1)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即建筑部品化,两天建一层楼。只考虑安装,没有考虑房屋结构的特点(结构效率、安全、耐久等)使用要求。

 

(2)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即集成体系品牌化、生产工厂(流水线)化。房屋产品与汽车产品是有区别的,不可能一次造出几百万栋房子。

 

流水线生产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流水线生产?它涉及到建筑工业化本质的问题。

 

3.现代建筑工业化的本质

 

技术水平定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水平,具备两个特征: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从大规模成批生产走向打产量定制生产,即个性发展。

 

(1)技术要点:

 

应在大量定制生产条件下做到九个化。

 

①建筑设计个性化:

 

建筑、结构、制作联合调研,提出若干种既有可能形成体系建筑又能实现建筑设计个陛化的体系建筑方案。

 

②结构设计体系化:

 

提出若干种可以采用的最佳结构形式,并完成构件、节点等的相关参数的优化。

 

③各部尺寸模数化:

 

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全专业协调的模数体系开发。

 

④结构设计体系化: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提出标准化、系列化的结构部品体系,实现用最少种类的标准“积木”组建尽可能多的建筑形式。

 

⑤加工制作自动化:

 

在结构部品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最大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⑥配套部品商品化:

 

提出配套部品商业化的要求,建立部品信息网、物流网。

 

⑦现场安装装配化:

 

运到安装现场的建筑部品必须是集成化的,研发装配专用设备,实现装配工艺高效化、定型化和标准化。

 

⑧设计、建造、运行维护信息化:

 

基于BIM技术,建立全过程信息化平台。

 

⑨拆除废件资源化:

 

在设计、建造等环节中应考虑整个建筑拆除废件的资源化利用可能性。

 

着力做到以上九条,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对工业化的要求。

 

(2)技术特征:

 

菜单式订购、部品工业化生产、BIM施工组织管理、机械化装配、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3)工业化效果,体现在:

 

①建筑品位:美观、适用、坚固、耐久;

 

②生产力:大幅提高劳动效率;

 

③经济:降低成本和提高性价比;④社会效益:提升品质和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主要优势

 

1.已具有的基础

 

(1)已基本达到预制装配化建造。

 

(2)已具备建造智能化自动制造流水线的能力。

 

(3)已形成若干种符合建筑工业化制造特征的体系建筑,如:轻型工业厂房的轻钢门式刚架建筑,造价便宜,经济效益高;螺栓球节点网架结构体系建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推崇。

 

(4)已完成多种建筑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如:墙面、楼面、屋面等部品的商业化生产已有一定基础。

 

(S)已探索若干种体系建筑的工业化建造,如:框架结构体系。

 

所以钢结构的工业化建造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2.具有的主要优势

 

从目前来看,钢结构建筑具有诸多优势,最适合建筑工业化建造:

 

(1)改革创新起点高;

 

(2)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陕;

 

(3)节能减排效果好;

 

(4)行业面貌变革广。

 

这些对我们钢结构行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情况。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当前存在的问题

 

1.对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蓝图不明确

 

(I)领导部门缺乏统一和有力的指导和组织;

 

(2)企业部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措施。

 

2.对建筑工业化建造需要全行业协同攻关无认识

 

(1)领导部门的激励政策偏向于制作企业;

 

(2)设计部门几乎未参与;

 

(3)制作施工企业各自为战。

 

3.对发展建筑工业化建造所推行的措施与其发展规律不相符

 

(1)没有按全行业系统工程的要求协同攻关;

 

(2)没有立足行业发展,让建筑师牵头组织不同专业人员协同攻关;

 

(3)不按自身发展规律,用行政命令或一股热情,必然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五、推进钢结构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若干建议

 

1.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应起领导和组织作用

 

(I)协会应该按照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发展规律,引领协会全体成员走正确的发展道路;

 

(2)协会应该指导建筑钢结构分会遴选合适人员,组织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3)协会应该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委员会一起制定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委员会应该在行业中对工业化建造的实现负技术责任

 

(1)组织并完成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

 

(2)落实实施计划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3)选择若干个合适单位对实施计划的不同内容进行试点。

 

3.关于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建造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

 

(1)目标:

 

钢结构建筑现代工业化建造水平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说,要求实现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建造,能从大规模成批生产向大产量定制生产转变。

 

(2)技术内容:

 

应体现现代化工业化本质的“九个化”,可以从钢结构多高层建筑开始(包括住宅、办公楼等等)。

第8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一、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存在问题

(一)建筑市场混乱,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滞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市场混乱,缺乏制约措施。在当前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控制措施,一些企业非法转包,越级发包现象严重。挂牌企业充斥市场,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合理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转、分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渐走低,管理力量逐渐削弱,无证上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从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和非法中介人利用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不顾企业资质,使得一些建筑企业资质与所承接工程等级不符,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不确定因素等等,监理人员对其协调管理困难重重,整治工作落不到实处。

(二)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建筑行业的许多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技术能力,这是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临时工,未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上岗,这使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事故层出不穷。另外,施工企业不能有效地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发挥相关各方面人员积极性,不能通过组织确定分析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不能及时补充急需人员,不能及时开发个人向上进取心和技能。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施工企业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三)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四)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淡漠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单位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并且在质量检查验收过程中走过场,有的施工完成后根本没有经过自检、专检、交叉检的过程,上报给监理工程师,让监理人员成为了施工单位的专职检查员,更为严重的是当监理人员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不符合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时,施工单位相关人员意见很大,认为监理人员在人为的发难,这们对监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严重的对人身安全进行威协;还有的表现在施工单位在施工操作工艺控制不严、违规作业等,导致众多的工程质量隐患,影响工程的使用质量与寿命。

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针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优化,就是寻找一种方法将施工基础管理与专业管理等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用,从而实现施工企业整体优化,达到最终目标。

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的投资效益之策略

(一)科学地进行施工总平面设计合理规划用地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施工总平面设计目的就是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空间。在施工总平面图上,临时设施、大型机械、材料堆场、物资仓库、构件堆场、消防设施、道路及进出口、加工场地、水电管线、周转使用场地等,都应各得其所,相互关系合理有利于安全和环境保护,便于施工。

(二)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是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制定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充分合理配置现有的施工现场资源,诸如建筑施工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等,使其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施工企业带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合理进行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四)抓好生产进度,严格按图及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

尽量减少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或返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施工过程耗用的工、料和其他费用认真把关,对增减或更改项目要做好现场签证;对于安全管理人员应把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出效益,时刻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加以整改消除;对预算人员,应深入现场,掌握实际施工情况,包括施工进度及工程款拨付情况、材料的购置等,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有关定额计算好下一阶段的材料、人工、机械设备需用量,为材料购置、人工、机械设备的安排提供依据。

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不但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而且也为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东辉.加强施工现场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11(04).

第9篇:建筑工业化优势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发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应包含四方面:即设计标准化(从设计到生产、安装,建造的全过程执行统一标准、统一模数)、构件生产工厂化(主要建筑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施工机械化(拼装都是机械化作业)、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