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语言教育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育的内容

第1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内容教学法;中职旅游;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30-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旅游也跟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每年来华旅游的人数逐渐增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旅游接待水平,所以旅游业呼唤高素质的精通旅游英语的专门人才。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旅游接待人才的主要单位,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以后的接待水平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对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专业英语学习有所帮助,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外事接待水平。我们选择了将内容教学法应用到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去。

二、意义与研究价值

1、在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到语言和内容并重

旅游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课有其专业性,以及很强的文化渗透性,但其作为一门英语课又不可避免的要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本课题将就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旅游知识给出相关研究以及建议。

(1)通过教学设计以及实验研究更好的提高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

内容教学法正是要求教师对所教知识进行整合提高词汇、语法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复现率,通过主题模式将语言知识蕴含于所教学的内容中,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帮助。

内容教学法需要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相关选择整理,以满足课堂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并且重视知识的复现率,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以后的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教材选材以及项目编排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三、创新之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本课题从理论方面证明了内容教学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其次,结合具体的对象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并检验其效果。以此来证明根据内容教学法设计的课堂教师有助于学生提高旅游相关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2、教学应用性强

目前中职旅游英语中应用的教学法还比较单一,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验来发现基于内容教学法的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旅游英语教学提供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的教学法,进而更好地提高旅游英语课的教学效果。

3、多学科相融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将教育学中的内容教学法应用到旅游英语教学中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一定文化学以及民俗学的方面的知识。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人运用了社会学中的调查问卷法以及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证明内容教学法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并提高语言技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旅游英语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研究内容

1、对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的影响

2、对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影响

3、对学生学习动机及兴趣的影响

六、研究思路、

(1)收集相关文献以及相关理论,根据中职旅游英语的特殊性以及内容教学法的特点,找到旅游英语与内容教学法的切合点;

(2)结合内容教学法并且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3)对比教学实验,选取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对比教学;

(4)通过调查问卷和测试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问卷数据及测试结果;

(5)对实验进行反思,并给出相关教学建议。

内容教学法强调用语言去学而不是单纯的去学习语言,不论学生学什么专业内容教学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内容以及提高语言能力。内容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a.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教学中要围绕主题,而不是语言形式;b.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的选择要保证其真实性,所选材料一点要出自母语者所写或说的语料;c.学习新信息,学生应该根据目的语学习的新文化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评估;d.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材料的选取以及分发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兴趣进行选择。

基于内容的教学法主张外语教学的双重任务,指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并重,教学中以语言内容为纲。内容教学法和旅游英语有一定的相关性,正如Krashen认为的在二语习得中,语言的习得要依靠“有意义、可理解的输入。而不是大量的有意识地实用语法规则或枯燥的练习”。他指出在较宽松的环境中获得“i+1”的输入语言学习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旅游英语的教学正是突出的要求输入这种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旅游方面的知识并提高语言能力水平。合作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主,促进学生问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作为内容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旅游英语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完成交际性训练,进而需要设计更多的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康春杰.CBI 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 李卫东.李 英.基于CBI理念的ESP教学实践效果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2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内容中心 交流中心 韩国语听说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国与国交往已经不仅局限于政治交往等,国与国之间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就使的语言学习与沟通交流就更为必要。语言作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开展系统化、体系化的语言教学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但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本意和目标。相对以往教学工作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就使得我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二、 当前韩国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韩国语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通过对韩国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合理认识和有效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韩国语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提升韩国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结合当前韩国语教学现状,其问题主要有:

1. 韩国语教学过程中过渡依赖教材

在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时,教材作用巨大,且必不可少。优秀高质的语言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及早掌握学习内容,奠定学习基础,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体系化、系统化开展教学活动。但语言教学由于其极大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当前在开展韩国语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韩国语教材虽然是语言教育专家结合教学要求精心制作的教学资料,但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由于其教学基础和教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教学单一依靠教材是往往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但不能过渡依赖教材。而长期以来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创新精神,过渡依赖教材。

2.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与人才培养脱节

当前在开展韩国语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教师受教材影响较大,只重视语法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教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韩国语学习,掌握语法是必要的,但不能将重点和精力过分投入到语法和基础知识学习之中。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就是整个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直接表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也就造成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所开展的韩国语教学就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所以改革势在必然。

三、 内容中心与交流中心相结合的韩语听说教学模式分析

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结合教学活动发展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极为必要。而新形成的听说教学模式不仅要满足人才教育要求,还要与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既要重视韩国语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还需要将词汇语法应用到具体的交流实践中去。而这就是要求我们走一条内容与交流良性互动结合的韩国语听说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充分重视教学活动开展状况,合理分解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理论学习与语法学习工作的更新与推动,结合选取切合学生实际成长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学习韩国语提供扎实有效的基础。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也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必要基础和关键前提。

同时,还需要我们充分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塑造韩国语学习语感。语言类科目教学不仅要完成基础内容的学习与掌握,还要重视对语言内容的应用。语言学习顺利完成的基础是语感与情景应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一方面提升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将内容中心与交流中心紧密结合起来,实质上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既重视教学内容,也要重视教学实践,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活动系统化、体系化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改善以往韩国语教学活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内涵。

四、结语

随着中韩交往不断深化,当前开设韩国语教学的高校尽管有很多,而在韩国语教学过程中所用方法和理论都极为陈旧,不仅不能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不符合有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真实理念。因此,通过对当前韩国语教学模式进行深化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探索符合教学实际的听说教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梅.韩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探索,2012,1 :108-111.

第3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品,其文学性、艺术性是很高的。怎样解读才算是真正把握住了文本的深刻含意?《项脊轩志》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确立怎样的解读内容才能尊重“这一个”文本的价值?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才算是发挥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就目前的《项脊轩志》教学情形来看,解读随意性、教学内容浅层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提出基于逻辑性的文本解读,既深入理解《项脊轩志》一文的深刻内涵,又充分发挥此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教学价值。本文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基于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文言教学内容深化。

一、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含意

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是指文言文本解读要紧扣文本,从文言语言、文本内在结构、文本意脉等方面往文本深处挖掘,这几个方面要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首先,文本语言是解读的基础,作者创作时选择这样的语言而放弃其他语言,自然有其理由。其次,文本内在结构是解读的重要依据,文言文本创作也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作者安排这样的文章结构,显然有助于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第三,文本意脉为解读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意脉的流动是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体现,我们解读自然要循着文本意脉之流去探寻作者的思绪情感发展。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文中情感的真正内涵、删除文字的教学处理、结尾一段的赏析三个方面。《项脊轩志》的喜与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喜仅仅是因为项脊轩景色之静美吗?悲仅仅是因为亲人离世、家道中落吗?删除文字是否应该保留?结尾一段表达的妙处究竟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解读《项脊轩志》的关键,也是教学《项脊轩志》的重点,符合逻辑的文本解读,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呈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教学价值

我们需要给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问题的探讨设立一个前提――文言教学视阈,因为文言文本的解读,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对文言文本特别是文言经典文本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基于文言教学视阈的文本解读逻辑性问题,有其独特性与具体性,换言之,文言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内在规律性要求是探讨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教学价值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文言课堂教学“文”的含量,丰富文言课堂教学容量。

文言教学中的“文”与“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言”的学习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点,但若只是停留在“言”的层面或者过于突出“言”而忽视“文”的教学,一则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二则浪费了文言经典文本巨大的教学价值,三则减少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表达等语文素养的机会,长期如此,容易造成文言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提出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主张,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意识,增强文言课堂教学“文”的含量,有效避免课堂只学“言”或者“言”唱主角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

第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文言课堂教学深度。

我们应该避免这样一种教学观念:文言文教学“言”是重点,“文”只是点缀。比只进行“言”的教学稍好些的是对文章内容有所分析,对文章主旨有所涉及,但这还远远不够。文言课堂教学也应该有相应的教学难度,从而确保其应有的深度。缺乏难度的教学,其教学深度无法得到保证,文言教学在深度与难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比现代文阅读教学大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分量,提升解读的质量。注重内在逻辑性的文言文本解读,不流于文字表面,不断章取义,解读结果有相应的深度,具体解读内容环环相扣。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显然增加了备课量与难度。在“言”的客观原因已造成理解上的难度之外,又增加了“文”的理解难度,这既是对语文教师教学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文言学习的挑战。课堂学习轻松与课堂教学难度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刻意降低教学难度以造成课堂学习轻松的假象,这是教师教学的失职。通过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以达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文言课堂教学深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三,优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训练的重点。人们可能会认为,现代文阅读才是思维训练的主战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言”的学习。文言经典文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显然不是“言”的学习所能全部传递的。此外,随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地位日益凸显,我们若还是一味地强调“言”的学习而把思维训练的任务主要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将失去一些宝贵的思维训练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主张,文言文教学也需要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逻辑思维训练,这在当下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当然,思维训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即使在“言”的内容学习如词类活用现象的规律归纳等方面也可以进行,但更为有效的思维训练还须在“文”的学习中加以落实。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强调解读结果的内在因果联系,突出思考的深刻性与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追求的不是文言文本解读结果的标新立异,而是解读过程的逻辑性与解读结果内容的逻辑性,换言之,逻辑性既是解读过程的要求,也是解读结果的体现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文言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文本解读结果的逻辑性就转化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活动,在理解活动中贯穿着逻辑思维训练活动。

三、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的方法

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流程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接受规律,符合教学逻辑。

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本解读符合逻辑性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教师解读的结果并非完全等同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接受的规律与教学的内在逻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安排的基本依据是有利于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获得文本解读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文本解读结果的过程中,在思维方面得到符合逻辑要求的训练,充分体验到思维逻辑性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的教学价值及教学安排,文言教学中“言”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接下来的阐述将围绕着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呈现而展开。

第二,理解文本情感及主旨要基于语言,要符合逻辑。

文本语言是理解文本情感及主旨的基础,教师的文言文本解读要立足语言、抓住语言,文言课堂教学中,则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的词句,去品味关键词句的含意,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与主旨。这里有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是语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言语言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关的语言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哪些语言要特别关注,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的词句,并能举一反三。二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言经典文本里的各部分内容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着眼全篇、互相联系的解读意识与能力。

结合《项脊轩志》的教学,文本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抒发,教学中人们也往往在情感方面着力较多,但在情感的具体内涵及主旨的深度理解方面不尽如人意。这里主要关涉到悲的真正内涵、悲与喜内在的关联、喜的真正内涵及文章主旨四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设问,逐步深入到文本情感内涵的深处,准确把握情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设问1:文章“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深层次的内涵又是什么?你的依据有哪些?

文章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文章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写悲,悲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其基本内涵容易把握,但其深层次内涵却往往被忽略。教学的重点是找到文章中表明深层次内涵的关键词句加以研读,研读的关键是挖掘出关键词句内涵及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在逻辑上支撑文章情感与主旨的理解。关键词句的发现及研读,即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落实。

明确:文章“悲”的基本内涵是家道中落、亲人离世,文章通过叙述诸父异爨、怀念亡母、感念祖母、怀念亡妻四件事表达了这两种悲。

文章“悲”的深层次内涵是封建知识分子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依据是文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矛盾之处:言及慈母用“泣”,而言及大母却用“长号不自禁”。这显然有违人之常情常理。“号”比“泣”感情更浓、悲情更悲,况且还是“长号”,还是“不自禁”。若只用“慈母逝世时,归有光年仅八岁记忆不深”来解释这种矛盾显然是无力的。感情的浓淡对比的背后,合乎逻辑的理解应该是,大母持象笏之行为及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之语,触到了归有光作为一个亟亟于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内心的最痛处,才会下意识地说出“长号不自禁”这样的与前文明显矛盾的话语。矛盾是外显的,隐藏在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才是我们解读的重点及依据。

设问2:文章悲与喜两种情感具有内在关联吗?若有,怎样解读它们的关联才是合乎逻辑的?

目前人们在分析《项脊轩志》中悲与喜的情感时存在割裂二者的现象,大部分的教学处理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顺序,先分析喜的内涵,再分析悲的内涵。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造成喜的理解浅层化。我们主张先将悲的基本内涵与深层次内涵分析透彻,再谈悲与喜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挖掘喜的真正内涵做好铺垫。

明确:悲与喜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依据矛盾转化律的逻辑思路,我们认为《项脊轩志》中悲与喜存在着内在的紧密关联,要理解喜的真正内涵,恰恰可以从悲的深层次内涵的相反一面入手。

设问3:既然悲的深层次内涵是归有光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那么,喜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我们还是立足文本语言去挖掘喜的真正内涵。文章第一段描写了项脊轩的构造及变化、归有光在项脊轩的活动及项脊轩的环境,环境之美自然可以带来喜的情感,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仅因环境之美就心生欢喜之情,毕竟有过于肤浅之嫌。合乎逻辑的解读应该是抓住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活动这一关键点,结合后文所写之悲的深层次内涵,才能深入到一个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并准备把握其欢喜的真正内涵。

明确:归有光喜之情的表层含意是项脊轩环境幽美。我们应该抓住归有光在项脊轩的活动这个关键内容去挖掘喜的真正内涵。对项脊轩的改造活动是次要的,有价值的是读书活动。文章句子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其中的“杂植兰桂竹木”很重要。所植“兰桂竹木”均是高雅之物,此其一;种植之时是“杂”,“杂”的含意应该理解为随意、不受任何约束。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见贾府景象来分析,林黛玉未进贾府便见“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列”与“杂”完全相反,但在各自语境中都是合适的。“列”代表着有序,表明贾府管理之严;“杂”意味着自在随意,表达的是自适自由之美。此时的归有光几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境。在叙述项脊轩美景之后,作者马上以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转入叙写悲的内容。既然作者之悲是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那么反观作者之喜,其真正内涵,合乎逻辑的解读就应该是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境界自由自在、无羁无束。

设问4:基于上述合乎逻辑的解读,《项脊轩志》的主旨应该是什么?

文言经典文本的解读自然离不开对其主旨的把握。对《项脊轩志》主旨的浅层次理解,其原因在于忽视文本诸多关键语句,尤其是对这些语句内在逻辑的忽视。完成了上述三个设问的回答,我们基本可以把握《项脊轩志》一文的主旨,本着“知人论世”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归有光生平进一步印证对《项脊轩志》一文主旨的深刻解读。

明确:此时出示归有光生平事迹,看看归有光一生在功名之路上具有怎样的经历。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但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1542)迁居嘉定(上海嘉定),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积劳成疾,66岁卒于任上。

从教学逻辑上来说,在此环节出示归有光生平事迹,才能真正发挥作者介绍在文本理解上的作用。我们引入吴小如先生对《项脊轩志》一文主旨的解读作为教学资源以提升文言课堂教学的学术性与应有的深度。吴小如先生认为:“《项脊轩志》真正的主旨所在,却是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①这样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

《项脊轩志》的情感与主旨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文”的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也花了较多的篇幅加以探讨,用意在充分地展示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在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方面的实施。文言课堂教学中如能结合具体文本长期进行符合教学规律性要求的、富于逻辑性的文本解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将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遵循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本。

文章结构对于文章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章结构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的处理与安排,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根据文章结构来解读文本,也是文本解读逻辑性的一个体现。

《项脊轩志》属于叙事性文学作品,从文章结构角度理解文本,重点是段落层次的划分问题。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三个句子的安排不尽相同,有的独立成段,有的安排在第二段中。从文章结构角度来看,独立成段更为合理,当然,这在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这里着重谈谈删除文字的教学处理。删除段落为: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

设问:《项脊轩志》原文还有一段,但教材编者将其删去,你认为这一段该不该删去?依据是什么?

不同版本教材不约而同地将这一段删去。课堂教学中能不能讨论“这一段该不该删”这个问题呢?讨论这个问题的教学价值有哪些?怎样讨论才能发挥这个问题的教学价值?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段该不该删”的问题至少有尊重作者与文本、确保理解的完整性、落实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的教学价值。讨论时不能仅停留在这个段落内容本身,而要回到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从文章结构角度去探讨该不该删的问题。

在当下的解读语境中,高中学生完全可以理性看待古代读书士人对功名的孜孜以求,教材编者应该对此作出理性的处理。假若教材依然删除,语文教师应该基于教学的科学性,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该不该删”的问题。

明确:这一段原本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段之后,现在各个版本教材的最后两段是作者时隔十五年之后补写的,也就是说,删除段落居于归有光最初所写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特殊的段落。从文章结构角度看,最后一段往往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归有光最初以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显然是有所用意的。这一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找出归有光写作之用意。这自然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尤其是要结合文章悲的深层次内涵来分析。我们认为,归有光创作这一段文字的用意在于传递一种对自身获取功名执著的信念,虽然前文表达了某种读书无望可能会愧对先祖的悲伤,但行文之结尾,归有光还是要表达出一种不屈服的信念,这在古代读书士人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教材编者应该保留这一段文字,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对文本的尊重,也让师生看到一个完整的《项脊轩志》与归有光。

第四,循着文章意脉深入品赏文本。

文章意脉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旨脉络,从意脉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也是解读逻辑性的具体体现。就目前的文本解读现状来看,这种方法还远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循着文本意脉深入品赏文本,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引导,若遇上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意脉,教师充分的讲解是必要的。

《项脊轩志》的主体部分在归有光十九岁时写成,这里,我们以最后一段文字的品赏为例,谈谈从文章意脉角度深入品赏文本的教学处理。

设问:文章最后一段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妙处?

目前常见的是从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角度加以品赏:用质朴的语言,以景语结束全篇,表达了睹物思人的伤感之情,等等。这样的品赏自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毕竟未深入到文本深处,未充分揭示其表达上的妙处。我们还是从文章意脉角度切入,去探索归有光散文创作的高妙。

明确:《项脊轩志》最后两段是补写的,归有光在时隔十五年之久补写这样两段文字,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倒数第二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情感世界中的真情切意跃然纸上。然而妻子已然逝去,心中怀念之情是无比浓烈的,行文至此,情感脉络发展到怀念亡妻的情感必须找到一个寄托之物。这里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作者选择了枇杷树来写。选择即意味着放弃,枇杷树承载着太多的信息,使作者放弃其他景物,这里既有文化信息如枇杷树往往象征高洁、美满、子嗣昌盛等,也有现实的信息如“所手植也”(此处的“手”理解为“合手”要比“亲手”更符合文章情感)及“今已亭亭如盖”(物是人非、乐景衬悲情)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二是作者行文风格使然。此时的归有光已近中年,人事悲伤、屡试不第,从内心里营造了行文低沉的可能,作者文学观念、行文风格渐趋稳定,于是以平静的叙述与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便成了必然选择。

――――――――

参考文献

第4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职业生涯;实施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是社会重要人力资源,对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80年代,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比较乐观,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研究生,与吸纳能力有限、职业岗位要求技能化和低重心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严重矛盾和错位,研究生就业优势也逐渐削弱,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都出现下滑,就业危机感逐渐增加,不少研究生开始面临就业难问题。2007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80%,高校作为研究生就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如何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一、研究生就业寒流袭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各用人单位趋向于采取削减人员的瘦身保护方案,在各大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数量和规模明显比往年减少,作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2007年接收近35%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倒闭了6万-7万家,对就业市场冲击较大,研究生就业市场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从1998年至2005年底,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从623万人发展到230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2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高校和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这样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硕士、博士“满街跑”,最终导致不少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而出现未就业或待就业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也造成了研究生就业难,据调查,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都倾向于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就业,而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超过52%的研究生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及其周边大中城市就业,就业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

我们注意到,研究生就业不畅,除上述因素外,研究生本人自我规划意识淡薄是根本原因,当前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 “以信息提供为主,适量就业指导为辅”,忽视了对就业主体、就业环境、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等各要素之间的联动研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高校应该切实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体制,做好职业生涯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研究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调查发现,与大中专毕业生相比,研究生的理论积淀相对较多,但是实践水平较低,研究生对自我爱好和能力认识不足,很多研究生根本就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选择职业角色、确认人生目标的教育与指导,它让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需要,了解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意识地根据个人性格、兴趣和能力,规划研究生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我们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很多研究生从幼儿园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对社会了解很少,这固然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原因。社会存在哪些职业?不同职业有什么不同要求?企业渴望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如何实现从就业到职业至事业的转变?创业需要哪些条件?未来的工作远景如何?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应当纳入到职业生涯的教育之中。高校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长期与短期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好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做出有效安排。

(二)创业教育

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创业是实现就业并能有效促进就业的一条创新之路。有岗位就能实现就业,没有岗位创造岗位也要实现就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普遍创业意识淡薄,加上研究生自身投资成本较高,不愿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方式来就业,导致研究生的创业比例远低于本、专科生,因此,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去是当务之急,也是切实可行的。既要鼓励研究生抛弃传统的行业高低之分,更要鼓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创最能体现个人及社会价值的事业。为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凸显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价值,高校可以考虑利用研究生的专业特长,设立研究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办智力型和知识型的公司。

(三)职业心理教育

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定位过高和选择面比较狭窄,加上我国目前的用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研究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常不能认真了解分析制约就业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求职受挫,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研究生就业的心理辅导,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手段,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学会自我调适,使他们能以积极稳定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四)政策法规与求职指导

近些年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台了许多措施,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依据,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自己在当前的就业政策下拥有哪些权利,并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权利,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毕业是第一次求职,很多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思想准备不够,经验有限,在求职时容易出现技术性的错误而错失良机,这就要求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系列教育工作,这部分的内容包括:求职择业的材料的准备、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实战技巧等。

三、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一个重点:要重点突出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为有效促进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该更好地利用导师制度。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也最了解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在承担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任务外,还应该力所能及地成为研究生在人生和职业方面的导师,利用自己对本专业多年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社会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指导研究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要建立导师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鼓励和保障措施,如设立导师绩效基金、核算工作量、导师津贴制等,充分调动其参与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积极性。

(二)三个平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与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在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时,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社会实践为主体,个体咨询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高校就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从理论上让每一个研究生都懂得应该为什么,并且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在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所学、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基础上,指导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配有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高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有实战演练的机会,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平台,如鼓励研究生参加跟随导师做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指导研究生总结社会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根据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环境的变化等,及时开展个体咨询,引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人职匹配”。

(三)三项原则:要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贯彻全程化、分阶段、个性化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指导方法和指导内容上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在研一期间,主要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研二、研三学生则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的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创业观念转换等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呈现出更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不同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如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有兼职经验和无兼职经验研究生群体;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发展,如毕业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生涯指导反馈工作,指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郑祥江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3、李春根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4、张革华.创新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J].公共管理,2008(9).

5、董丁戈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福建论坛,2009(4).

第5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使得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愈发深刻。在分析和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不要融入文化教学,而是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德因纳夫(Goodenough)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通过后天社会习得的知识。[1]”而语言正是人类后天在社会语言环境中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中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2]”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一个民族语言的结构、交际模式及篇章修辞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趣味,并由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学习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时候,学习者不仅要熟悉该语言的规则和交际规范,还要学习该民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没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或对另一方的语言文化不甚了解,而以自己惯用的文化规约去理解对方的话语,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方,结果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感悟。可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他们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学习一种语言,学习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其语言知识。然而,语言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文化,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任务。因此,学习者既要掌握语言的结构特点,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根据语言的上述特点,我们初步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分为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一)语言文化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意义,所以,语言文化包括结构文化和语义文化。结构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语言中词语、句子、篇章在结构上体现的文化特点。在句子中,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使用连词、关系词比汉语多,在复杂的英语句式中,一个句子有时带几个从句;而汉语句子则比较注重词序和语义关系的表达,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汉语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去描述,而英语和汉语正好相反。如,英语在描写地址时的顺序是:门牌号、街道、镇、县、市、省、国家,而汉语中的描写顺序则刚好相反。英语姓名写的顺序是先名后姓,而汉语是先姓后名。还有,在描写日期的顺序上,英语是月—日—年或日—月—年,而汉语是年—月—日。语义文化是指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有少数词语在英语和汉语言中有着相同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化偶合现象。例如,蓝图(blueprint)、披着羊皮的狼(wolfinsheep’sclothing)、三思而后行(thinktwicebeforeleap)等。然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存在更多的却是意义不相同的词语。例如,败家子(blacksheep)、落汤鸡(adrownedrat)、胆小如鼠(chicken-hearted)等;还有许多动物的附加义(或比喻义)在英语和汉语文化中也有所不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动物是“龙”,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在民间,还有一句话叫“望子成龙”,就是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英语言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出火的邪恶怪兽。此外,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远久、约定俗成、具有独特意义的词语,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需要与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相联系。(二)交际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使用语言。交际文化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所包含和体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直接影响交流的顺畅与质量,它明显地体现在个人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之中,交际能力反映个人掌握一门语言的整体素质。如交际中话题的选择、在特定场合中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见面通常会以嘘寒问暖的方式开始交谈,最常见的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啊?”,而且交谈的话题经常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常以天气为话题进行交流,交谈中极少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被视为隐私的话题。在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候,中国人常常是很谦虚地回答,不好意思当面接受别人的夸奖;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对别人的赞美会很开心地表示谢意。在特定场合中,语言的使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的许多结构和用法是无法单从形式上加以分析和解释的,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多学习与该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文化,使交流更自然、更流畅。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培养和渗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所学的语言,也才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根据这一目标,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首先,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词汇有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之分,隐含意义带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词汇基本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汇的附加意义,也就是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针对每篇课文的主题,教师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也可以提前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学习成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教育等加以补充介绍,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和补充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要传输的思想。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英文电视短片、电影等音像材料。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电视电影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情况,给学生播放英文电视电影是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最直观、最便利的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在课外活动中丰富文化知识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活动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文化知识。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刊,包括《英美概况》、《西方哲学史》、《西方节日习俗》、《21世纪报》、“ChinaDaily”等。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对于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记录和查阅,也可以与同学、教师讨论,尤其是多与外籍教师交流。在长期的阅读和交流中,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文化内涵。其次,倡导学生举办各类形式的英文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表演、英文知识有奖问答、英语晚会、利用西方节日与外籍学生和老师一起举办庆祝活动等。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在参与和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英语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第6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83-02

体育教学不仅只局限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应该培养其心理、德行、文化等多方面素质。多维的体育教学是社会给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体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有机载体。对高中生而言,不仅处于青春期且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此时也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因此,其生理和心理都有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工作者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可行性分析

首先,体育教材中渗入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教学中不仅包含了技能知识还包括的心理、德行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如能较好地贯彻教材的思想,实事求是地教学,就可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可以融入到体育实践活动中,这与课堂内其他学科的说教式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说教式的教育往往让学生很反感。因此,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保证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是连续的,这对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社会观是很有利的。最后,体育教学可以为评定品行提供场所和时机。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体现

高中生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根据社会要求及他们自身身心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课不是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德育只能融入到体育知识的传授中来。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德育知识都能渗透其中,内容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是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点。高中生正是价值观、社会观萌芽并开始形成的主要时期。因为思想还不够成熟,同时又受到外界的一些影响,青少年学生中很容易产生崇洋的思想。所以,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室外的实践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都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体育课堂上爱国教育表现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如网球选手李娜刚在法网上拿了大满贯,为国人争了光。这样不仅进行了爱国教育,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集体性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惯下,很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坏习惯,集体观念缺乏。体育课堂上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集体性,如足球、篮球、集体操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在这些体育项目的实施中,要求大家有组织、有纪律、相互合作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加深集体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3.规范性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纪律的集体事件。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大多数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的,活动范围相对室内教学来说要广一些,受外界干扰也多一些。因此,体育教学中更强调纪律和规范。体育活动必须在一定规则要求下进行。没有一定的组织规范及纪律约束,体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严格的课堂纪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身体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克服散漫作风。

4.竞争意识教育

在新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是国民素质的体现,也是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高中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且争强好胜,好学上进。体育教学中常做对抗性训练或者是竞技比赛。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比赛及竞技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向上以及挑战自我的平等竞争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时机

如何有效地将德育融于体育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是决定于我们体育教师。教师要结合以上的德育要素,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将品德教育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渗透德育。

1.在课堂常规中渗透

课堂常规就是将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纪律和要求规范化和制度化,如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等。对那些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不能纵容,应给予批评和惩罚措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体育教学中可以开展的项目很多。而每一种项目对人的身体素质和其他品质的要求则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不同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对体育知识讲解中,在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录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带动学生勤奋学习和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宣传终身体育观念。在组织足球、篮球、团体操等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教学时,由于这些活动还会有激烈的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应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力量小而集体力量大以及成员之间配合的重要性,这样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就能得到锻炼。在进行耐力与素质练习时,如长跑中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

四、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是比较频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首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条不紊地教学,并且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实施中要举止大方,文明用语,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后积极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身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就可以得到体现。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也会受到熏陶,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融入学生集体,以情感人

大多数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要比室内理论教学有更多活动自由。高中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在课内理论学习后希望在体育课上能放松一下,所以有强烈的求动,求乐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时常会做出与教学常规不相协调的行为。这时,体育教师不能一味地采取指责或是粗暴的批评方式。教师应融入学生中来,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以理服人,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体育运动。

3.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教育情境

为加强德育教学,体育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创设各种适合各项德育内容教育的情境。如可以将训练中加入合适的游戏来避免枯操乏味的教学,增加趣味性。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得到了充分提高,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在练习中自然且心情愉快地接受各种德行教育。

体育课程是一门集体质、品格和智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我们体育教师应致力于德育与体育融合的研究,使高中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德才兼备,担负起新世纪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潘明.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促进[J].体育教学,2006(1):56.

第7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教师自我反思、教师间的互助互学、教研人员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等形式,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员,体现着团队协作特征。

1.强化自我反思,发挥团队智慧。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这里对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反思起到一个杠杆作用。通过这一杠杆作用能让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参与集体研究的热情,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保持主动性。由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年组为单位,组成教研团队,通过这些团队,教师间得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共同进步。这里团队中教师间的互助必须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

2.提倡团队互助,开展校际间互动。校本教研通常以团队互助为基础来运行,在此基础上不仅在校内进行,也应该在校外进行校际间的互助。校本教研不全等于本校教研。校本教研不能限于在学校内部构建教学研究平台。学校领导及各学科教师(团队成员)都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级教研部门和网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可同其他学校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校际教研活动。

3.开展专业引领,进行合作交流。校本教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虽然是“以校为本”,但也绝不是说只要本校教师和邻校教师参与就可以,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介入会为校本教研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论支持,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与专业引领克服了校本研究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及理论难以提升的难题。因此,要鼓励教师、教研人员和基础教育课程的专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发挥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对策,共同攻关。

4.鼓励课题研究,促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中,除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外,学校领导还要有计划地鼓励并安排各教研团队教师共同承担一项或两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鼓励实验教师上课题实验课,真正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共同体,提高校本教研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

5.倡导案例分析,强化教研实效。撰写案例分析,进行团队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所进行的校本教研,不仅可以锻炼被研究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其教学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习惯。通过团队研讨,又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提供了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机会。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教师积极撰写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然后在团队中集中开展研究讨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均有所获,不仅增长了业务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还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还有很多,如,集体备课、主题公开课、教学观摩、骨干教师引领课、网络教研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问题和困惑为切入点,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

有专家指出,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一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摩擦。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存在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存在着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存在着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学生方面,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难,自主学习方式培养难,合作学习方式培养难。在课堂管理方面,活跃气氛与保持课堂秩序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好这一矛盾才能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寻求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以“五新”为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作为课程的改革者和创新者,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来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一要以倡导“新理念”为主,进行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师理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打破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观念的襟锢,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者和引路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做学生的合作伙伴。二要以“新课程”实施为主,进行校本教研。新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研究,加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三要以“新方式”的转变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研究教师如何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四要以“新课标”的落实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新课程教学目的的“三维空间”,研究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等。五要以“新资源”的获取整合为主,进行校本教研。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校本课堂开发,研究如何利用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等。

2.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开展校本教研。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快乐。研究的内容有: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学生“愿学”“会学”能力的培养。

3.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这样建立新的课堂秩序,使课堂讲解具有吸引力,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一,研究构建课堂新秩序;其二,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其三,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其四,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第8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在法治之下,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扩展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之间平等、宽容相待,整个社会充满了宽松的气氛。如是观之,可以说,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如此,政治学原理的教学价值无疑就应指向民主、法治、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在确定这一教学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就可以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等来建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以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样,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人文价值。

二、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权威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权威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三、结语

对教学来讲,恰当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不恰当,拥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学方法越好,教学效果越差。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必须遵从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具体到政治学原理的教学来讲,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相符合。这样,组织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时才不会显得无所遵从,以致所组织的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缺乏内在逻辑。

第9篇:语言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1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通用标准要求:“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概率类相关课程是数学类的一门基础课程,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问题,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建立有差别的课程体系。

一、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南京邮电大学目前开设的概率统计课程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两门,分别面向不同的专业需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48学时,主要面向计算机、自动化、经济、管理等专业。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比前者多了16学时的随机过程部分,主要面向通信、电子、光电、物联网等专业。目前,同一门课程对不同专业讲授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且这两门课程共同包含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在讲授时也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区别对待。虽然任课教师认真备课授课,但是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完全实现,就是所谓的事倍功半。数学知识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掌握得好,会使得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反之,就会影响预期效果。因此,概率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部分通过专业认证和拟参加专业认证的专业,应调研专业的知识背景以及对概率类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讲授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以此作为契机,对全校的概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将会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概率统计课程新的框架

以48学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进行分析,其他以此为据,适当增加或减少课程内容或在某些内容上增大或降低教学难度。整个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实践和选修三个部分。

(一)必修部分(48学时)

必修部分主要涵盖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包括概率论部分和数理统计部分。概率论部分主要包括一维、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等概率论基本概念。数理统计部分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数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和抽样分布。

教学内容可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而联系紧密的一些知识点可以组成知识模块。将所有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进行细分之后,按照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增加或者跳过某个知识点或知识模块,以便调整授课内容。此外,对于高中出现的知识点、知识模块,可以采取归纳复习的方法。

(二)实践部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从诞生到发展都离不开实践,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都来自实践。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应运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该课程教学的必然。

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可以由多种形式来完成。一是作为一门必修课或者限选课,单独开设概率统计的实践课。二是在必修部分的课时充足的时候,将内容不太多的实践教学归入其中。三是将它归入其他课程,例如数学实验课就可以包含概率统计的实验问题。具体形式的选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选修内容

概率统计的选修课可根据实际,开成各有侧重的课程。例如经济管理中的概率统计可以结合经济和管理专业讲述概率统计的应用,概率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侧重概率统计知识的使用等。这样做既考虑到了不同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需求,也能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概率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结合。包括两方面:(1)阐述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例如古典概型是通过掷硬币、掷骰子等赌博游戏发展而来。对背景的讲述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了解。(2)使用案例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系统性和严谨性,忽视了应用性。而实际上,概率统计中有相当一部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分析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1)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深刻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当然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先理解,然后应用。(2)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应用案例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如下授课形式:(1)预习课1周。重温以前学过的知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参考书。(2)集中授课13周(包括习题课2-3周)。带着之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重点的听讲、练习。(3)讨论课2周。教师可提前准备几个题目,然后由小组代表和成员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这样每位学生对这些问题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如中科院院士李大潜所说:“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看做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教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克军.“卓越计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

[2] 尹亮亮,武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3] 陈俊英,曾浩宇.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J].科技文汇,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