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的意见

第1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结构性用工矛盾 化纤纺织产业 产业集群化

结构性用工矛盾主要是指就业难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随着近几年宜兴市新建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纤纺织业的异军突起,化纤纺织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然而由于化纤纺织业对用工人才的特殊要求,新建镇对口的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极其缺乏,各化纤纺织企业在招工方面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在宜兴市新建镇,经济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消失,加上最近几年以来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新建镇劳动力过剩严重,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于宜兴新建镇的化纤纺织产业,其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用工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纤纺织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新建镇经济的增长。

一、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用工现状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跟企业岗位的设置不相适应,使得大量劳动力不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劳动力和企业岗他不对口现象严重。据对宜兴市新建镇化纤纺织企业和许多求职者的调查发展,几乎有90%的化纤纺织企业出现用工紧缺现象.约60%的求职者却徘徊于人才市场为寻求一份对口.合适的工作,从而出现“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工人,一方面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从而使得劳动力供给和需求“错位”,企业结构性用工矛盾严重。

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结构性用工矛盾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工和技术工非常难招。在宜兴市新建镇,技术工和熟练工本身就供不应求,加上这方面的工人往往会选择那些待遇高的企业就业,使得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新建镇90%的化纤纺织企业都感觉到其招工难,而他们都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招不到熟练工和技术工。第二,普通工人流动性大。由于化纤纺织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一般,且其收入并不是很高,使得许多普通工人就业不稳定,流动性极大。

二、新建镇结构性用工矛盾对化纤纺织产业的影响

1.加大化纤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大多数新建镇化纤纺织企业在面对这种结构性用工矛盾时,往往采取提高薪酬的办法,据相关调查显示,80%的化纤纺织企业所提供的薪酬相比去年增加了20%左右。因为,招不到工人,就不能扩大生产,企业利润也就不能增加,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化纤纺织企业来说,结构性用工矛盾就意味着必须付出更多的投入和成本。

2.增大化纤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随着宜兴新建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型劳动力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而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无论是在物质需求上,还是在精神需求上都跟上一代农民工不同,之前那种只为求得经济效益,薪资福利低、劳动强度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制定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收入保障机制,必须通过更多的福利、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薪酬等来吸引这些新型劳动力。这些势必会增大化纤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模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据调查显示,新建镇部分化纤纺织企业正在转型升级之中,如华亚化纤等正在加大资金的投入,采购大量设备,升级公司运作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纺织技术,除了自身发展需要外,其一个原因就是为的应付这种结构性用工矛盾。

3.限制化纤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宜兴市近几年来的发展思路始终贯彻“一镇一特”、“一镇一品”这个概念,通过加大工业集中、产业集中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型园区,努力打造“金牌”产业集群。宜兴市新建镇被授予“中国化纤纺织名镇”的称号。然而,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是全国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本身就处在价值链的低端,随着化纤纺织企业结构性用工矛盾的凸现和发展,这一全国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受到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新建镇化纤纺织企业用工荒问题直接影响到产值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新建镇化纤纺织企业的利润被大大压缩,从而造成许多企业集约化发展被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业内丧失了竞争优势,最终影响到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

三、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构建化纤纺织产业培训体系。首先,新建镇必须加大化纤纺织等职业的培训投入力度。通过职业培训提升新建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适应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的职业需求。这一方面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一方面降低了化纤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其次,组织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农业、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进行对口技能培训,提升新建镇就业率。第三,加强新建镇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从而增强失业下岗工人的就业能力和信心。第四,联合化纤纺织企业,创建化纤纺织培训、实习基地。

2.转变化纤纺织企业用人观念。为了减少用工成本,缓解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新建镇化纤纺织企业应该转变其用人观念。第一,应该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尽量留住本企业、本地劳动力,缓解企业职工流失压力,减少企业招工用工成本,实现企业的稳定生产。第二,企业应该改变其传统的招工观念。化纤纺织企业应该视那些原化纤企业失业下岗工人为宝贵财富,不要浪费已具备几十年化纤纺织工作经验的劳动力,对其应该要优厚对待。第三,完善企业用工方式。企业应该跟人力资源公司展开合作,从人力资源公司要人,依托人力资源公司跟员工签订合同,化纤纺织企业仅仅负责员工的使用调度,并向人力资源公司缴纳合同金额及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其余的由人力资源公司负责,这样以来既方便了企业的业务开展,又促使了企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3.组织创建化纤纺织产业员工服务机构。宜兴新建镇是化纤纺织产业高度发展的城镇,其基础产业就是化纤纺织产业。因此,为了缓解企业结构性用工矛盾,化纤纺织企业应该联合起来,组织创建化纤纺织产业员工服务机构或者用工服务平台,此机构专门负责化纤纺织产业员工的培训和输出。当然,此机构的运行和发展必须依靠化纤纺织产业各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化纤纺织产业员工服务机构的创建,能有效促进和提高化纤纺织业熟练工和技术工的供应,缓解化纤纺织产业用工荒的压力。

综上所述,江苏省宜兴市新建镇是一个化纤纺织产业高度发展的城镇,但是,在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中,许多企业存在着结构性用工矛盾,这直接影响着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化纤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增大了化纤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限制了化纤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新建镇化纤纺织产业中结构性用工矛盾,必须构建化纤纺织产业培训体系,转变化纤纺织企业用人观念,组织创建化纤纺织产业员工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谷卓越,岳玉珠.辽宁省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

第2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近日在重庆市部分企业调研时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走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孙政才在调研中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两个动力,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推动发展和转型,以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发展和转型,立足重庆市情,走符合重庆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本地资源,依托现有基础,着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构建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要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导方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繁荣共发展。各级各部门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要素、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类保障,促进重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苗圩——对新型工业化的建议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2012年8月20日召开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谈到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意见:

一是要加快对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努力保持工业平稳较快的增长。工业平稳较快的发展,是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基础和目标。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建设现代产业基地。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产业积聚等工作力度,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尽快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求,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深入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的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生存发展。

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做好小型微型企业的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的全局,是贯穿整个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六着力推进蓬勃式发展,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

重庆市直辖15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发展速度和质量位居西部地区的前列。今天的重庆工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目前,重庆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工业化为引擎,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相信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重庆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和七个行业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重庆工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为实现科学富渝的目标,为进一步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工业部将做好统筹对接,在产业政策、财政资金、规划方面对重庆工业化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黄奇帆——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五大功能 实现重庆工业新发展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重庆工业园区10周年总结表彰暨2012年工作会议上讲到: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出五个重要功能。第一,它成为支撑重庆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和脊梁骨。第二,它成为重庆投资环境改善的集中体现。第三,它成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象征和旗帜。第四,它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两翼”地区的工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第五,园区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也是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试金石,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干部水平的集中体现。

黄奇帆说,下一步,全市工业要实现更好发展,除了要继续搞好低税负、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低要素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以及注重抓好工业日常调度,根据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解决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继续提高全市工业在园区的集中度,力争2015年达到85%。

黄奇帆指出,在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园区要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选准各自的定位,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二是按照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进行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者垂直整合一体化,产生杠杆效应,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抓好征地动迁、七通一平,配套搞好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建设;四是园区要千方百计抓好对企业劳动力的供应,让员工招得来,留得住,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撒手锏”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园区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认真抓好物流建设,保障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的输送通道畅通,降低物流成本;六是园区要抓好投融资工作,通过多个层级进行投融资,积极开展金融融通租赁、生产业、功能性产业等业务,为财政税收作出更大贡献。总之,希望全市工业园区更上一层楼,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杨庆育——实体经济乃工业根本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认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从国际看,高端制造业回流,低端制造业向落后国家转移;从国内看,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杨庆育指出,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呈现三大显著特点:速度增长快,居民需求变化快,要求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因此,要保持工业经济良性发展,转型和升级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市工业发展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意见》的出台,显然对我市工业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相当长一个阶段,是我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金融危机带来警示 实体经济乃工业根本

在杨庆育看来,新型工业化“非常6+1”项目的选择,也是精心考量和科学抉择的结果。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综合化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以及消费品制造业,无一例外都是实体产业。

“实体经济是工业发展的根本,这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给我市带来的警示!”杨庆育说,在工业发展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存在、互为补充。但在工业化的中初级阶段,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实际效力,要远大于虚拟经济,堪称命脉和根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就好比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一个锅铲可以把价格炒上几百元,但它的实际价值并未改变。”杨庆育说,虚拟经济的泡沫,最终受损的是民众。“我们汲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和警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是脚踏实地的实体经济,不是玩虚的,是玩得更实在、更安全可行的。”

沐华平——新型工业化有“四新”

2012年8月20日,重庆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随后,《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出台,新型工业化进展如火如荼。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商机?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近年重庆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感受有三点:规模增大,速度加快,结构进一步调整。”谈及重庆工业的改变,沐华平深有感触。他介绍说:2011年重庆工业总体规模达到1.4万亿,是2002年的7.4倍,速度上行驶入“发展快车道”,过去两年工业发展的速度都名列全国第一。

尽管重庆工业变化巨大,但沐华平坦言,我市工业仍然面临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这四大挑战和任务。“而新型工业化,能够使我们整体的工业经济在上述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要实现这个突破,产业集群非常重要。”

“新型工业化有‘四新’。”沐华平进一步阐述,第一个“新”就是通过创新能够产生新产品、新工艺;第二个“新”就是要有新的发展水平;第三个“新”体现在周围的环境要友好,要有新的起色;最后一个“新”,体现在人与工业发展当中这种新型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同时,工业发展才能够得到推进。

新型工业化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商机?沐华平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重大项目的实施,重庆各个中小型企业可以跟进配套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周边的产业配套则成为了新的掘金点;二是此次新兴工业化强化了“创新”和“技术改造”,企业可凭借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进行装备设施的改造,开发企业新产品;三是工业化发展中所带动的物业、信息服务、金融等大批生产型服务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型产业,新办物流企业、信息咨询企业、金融融资担保企业等都可成为新的商机。

此外,产业集群中,工业整机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以上,实现重要原材料本地采购,这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空间。他还表示,新型工业化以及重庆扶持小微企业的一些举措,能够促进小微企业更好发展。

强化工作机制,营造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强化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开创新型工业化的新局面。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和对接,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为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好支撑。

张宝林——在新型工业化中

长安汽车有三点做法

作为重庆工业龙头,长安汽车位居2011年度重庆工业50强榜首,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第20次入选重庆工业50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代表公司发言,介绍了长安汽车在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做法。

张宝林在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发言说,重庆是长安汽车的诞生地、成长地和大本营。在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长安汽车有三点做法。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经过多年发展,长安汽车已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的“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格局;近十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50多亿元;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成果,快速打造经典产品。二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品牌,提升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影响力。2011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产量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位;品牌价值已达305亿元,居中国前十。长安汽车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全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自主品牌销量达到400万辆。三是加快鱼嘴千亿汽车城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长安汽车将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在两江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我市钢铁、橡胶、电子、化工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向晓波——技术改变命运

创新引领未来

从传统自动化仪器仪表产业的技术改造,到相关多元化,高起点切入蓝宝石及LED领域,四联集团始终把握技术创新脉搏,立足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3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一化三基”的战略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建立了新型工业化考评体系,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3月,为大力实施省委“一化三基”战略决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制订“四千工程”实施方案。2009年7月,在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结合本省特殊情况,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轻工、汽车、物流、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地位稳中有升

由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湖南省三次产业在保持产值绝对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2006年调整为17.6∶41.6∶40.8,实现了1999年以来“三二一”结构向“二三一”结构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4%,比2006年提高2.8个百分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8.0:44.2:37.8。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为15.2:43.9:40.9。2006年到2009年间,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比全国水平仍高出很多,第二产业比重成总体上涨趋势,产业贡献率最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中有升,增长势头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比重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区产业层次较高,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二、重点产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草制品等是湖南省最具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2007年优势产业实现利润359.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8.3%。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8.38亿元,增长24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2.17亿元,增长75.7%;烟草制品业实现利润71.49亿元,增长50.9%。2008年优势产业持续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增长19.0%,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31.1%,食品加工业增长23.3%。优势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彰显,已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重点产业联合重组,不断迈向国际化。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29.86亿元,同比增长30.7%。实现增加值1098.84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9%提高到25.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为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占GDP、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和29.6%,比2006年分别提高3个和7.5个百分点。优势领域发展迅速。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中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优势领域共实现产值2739.55亿元,同比增长35.7%,占高新技术产业的77.6%;实现增加值853.78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全省的77.7%;产值、增加值增速比产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个和6.8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技术优势地位凸显

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悉心培育和鼎力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湖南省的创举。湖南的电视、出版、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以上,而文化创意产业又占文化产业的40%,在新型工业化资金引导下,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三大产业已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先导产业。

五、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高加工度产业比重上升

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电力、钢铁、有色等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40.1%下降至2009年的35.5%;工业能耗物耗下降,全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年均下降11.2%。2009年上半年,湖南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632.60亿元,占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35.3%,较2008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0.5%,比地区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产业快速增长。2008年湖南省高加工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增长28.9%,增速比地区平均水平高10.5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增加值536.54亿元,增长25.2%,占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4%,比2008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第4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今天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崇谷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着眼发展大局,不断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的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总揽发展全局,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支持,优化了发展环境,营造了浓厚氛围,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07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2%,增速在全省名列前三,在“一点一线”地区列第1,是我市工业经济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现。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达到28.5%,在“一点一线”地区名列前茅,出现了工业经济总量与工业实缴税收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9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加20%以上。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2.31%,工业税收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73%以上。一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切合*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思路,不断优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一是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当前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市凭着有色金属、非金属、岩盐、瓷泥等各种丰富资源,加上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够在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将拉动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2007年,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411.86亿元,同比增长42.3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5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金达14.1亿元,同比增长41.3%。三是工业发展平台日趋优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化和衡钢深加工产业园、深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工业发展搭建有利的物流平台,有效地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服务平台的进一步优化,必将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这些有利因素将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继续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善于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不遗余力抓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离开项目,工业发展就落空。一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及存量资产的优势,发挥地缘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与央企对接,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超过20亿、10亿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引上游、带中游、扩下游的原则,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衡投资发展。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双百工程”项目、“双五十”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钢管、水口山、特变电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产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加大项目协调力度。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跟踪,超前服务,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要竭尽全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必须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均已完成规划编制,这有利于园区的下一步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就市直一区三园2008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工业园区也要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市工业园区不同程序地存在磁卡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严格项目入园审批,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三要有明显的优势。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要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支持园区发展,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封闭运行。要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打造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增强*工业对外吸引力。

(三)要凝聚合力抓集群。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要着力扶优扶强。五大重点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化政策,集中财力、物力、智力,在融资、财税、国土、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200亿元,甚至500亿元的产业群,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二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要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两型”特点的新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三要促进大企业“裂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活力强、成长性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力大。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要重点支持衡钢工业园、亚新科铝铸件项目、湘衡盐矿扩建项目、中钢衡重新建项目、紫光古汉工业园等一批“裂变”项目的建设,聚拢大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成新的“聚变”。

(四)要群策群力抓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衡钢、特变、中钢衡重、亚新科、天雁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打破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纪录。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和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突破驰名商标的门槛。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贯标认证工作,以规模为后盾,以营销为保障,争创名牌。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一)切实强化责任。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一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责任感越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的力度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配齐配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保持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工业,分管工业的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几大家相关领导要联系重点项目和核心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过去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工作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适应新要求,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同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企业责任。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内部管理,加快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抓好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

(二)努力优化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优化扶持政策。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哪里的环境好,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要在继续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软环境上,加强诚信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二要创新服务方式。要切实增强为企业、为投资者、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单次服务为跟踪服务。在项目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提供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的服务,让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三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推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良好氛围。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继续组织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接受企业和舆论的监督。要加大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依地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第5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极大地提升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版图和经济格局。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以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重点选择以下三条路径。

园区集聚:工业园区要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重庆引进企业的90%入驻园区,在渝世界500强企业有68%入驻园区,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外资总量的40%,占工业外资的90%,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75%。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

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园区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十二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坚持形成产业大集群原则,狠抓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垂直整合一体化,形成裂变效应。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条件,重点引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对地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性强的园区,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围绕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延展上、中、下游产业,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园区之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错位发展,规模较大的园区要进行分区或组团划分,每个分区或组团只确定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要及时调整。比如,两江新区,要重点打造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要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电脑、打印成像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长寿、万州等国家级开发区,要重点打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园区要创新发展模式。目前,重庆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以寻求产业链优势为主实现产业集群,模式创新不够。从其模式分类来看,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茂叶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织企业集群。重庆工业园区的发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

抱团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

要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初期,国有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内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因此,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调动民营企业进入产业集群中相关环节的积极性,让民营企业成为各种形式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的格局。各种规模、性质的企业共生共荣,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如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生产最终产品的大型IT跨国公司是龙头企业,而在其周围环绕着大量本地或外地的配套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便能配齐。通过与周边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因此,重庆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时,应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加强集群内现有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同时还要注意创造出若干承上启下的产业链环,实现断环接续。

要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产业为纽带,探索重庆各产业集群之间与周边地区同类型产业集群之间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做强做大产业集群。

产城互动: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注意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坚持产城融合,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举,培育和壮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重庆市的产业与城市具有齐头并进的包容性、城乡水融的亲密性、产城一体的互动性、产城步调一致的协调性。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作为基础和载体,没有城市作为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服务业跟不上,就业人员没有宜居地,产业就会“孤岛化”,招商引资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产业的集群发展,包括园区的大发展,一定要与城市协调发展,切实做到以城保产,以产促城,协调互动。通过产城互动,重庆既要建成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一批重要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凸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区县城和重点镇特色鲜明,对周边地区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

第6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 协调发展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意见》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贵州要抓住机遇,争取后发赶超,一方面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必须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很多已经发展的城市走过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往往得不偿失,给我们留下引以为戒的教训。贵阳市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统一的关系。历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致力于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共赢,对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探讨,为政、产、学、研、民各方搭建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因此,贵阳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经济转型的发展模式,与经济转型对应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阵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充分考虑贵阳经济转型特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贵州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一、 贵阳经济转型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要求

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贵阳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创新,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提升计划,面向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食品、现代中药、化工等产业,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对人才的要求

现代生态产业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要坚持规划引导,完善落实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专业、产权交易等生产业,通过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不断优化提升贵阳市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贵阳市目前已经完成《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矿产加工、医药、食品、高新技术等4类特色行业物流。与之对应的职业技术学院,应当紧密联系现代生态产业的要求,大力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餐饮、旅游、物流、电商、酒店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3.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人才的要求

加快发展带动力强、产业链长、高增长性的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在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优势产业,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金阳科技园、数字内容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形成若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贵阳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面向贵阳新型工业化的新材料、新能源、民族医药、制造加工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4.扎实推进工业结构优化、集群发展和产业循环衔接对人才的要求

贵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成贵航民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此,职业技术学院要努力加大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多方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积极加大订单培养范围,扩大继续教育层面,为贵阳各行各业发展建好人才后备基地。

第7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各专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冶金等行业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及建材企业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大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政策解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围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路径和支持方向;《建材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指导意见》;《玻璃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2年度);国家信息化专家分析流程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及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的创新应用实践;企业交流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安排集中讨论提升行业和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会议对玻璃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授牌,予以鼓励。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王建伟发表讲重要话,他说,两化融合是我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十又进一步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从区域、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展工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通过两化融合评估、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评定等相关工作,建立起了由各级工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工业企业、IT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体系,为下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总理“要注重远近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作用;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要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拉动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长期要突出做好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有效发挥信息化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力争用5年左右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的要求,工信部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明确了3个实质性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其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最核心的目标;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八项任务,可分为“1+2+4+1”,即1项国家标准建设和推广任务,2项企业层面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的任务,4项利用创新模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1项技术、产业、网络服务保障和提升两化融合的任务;路径是两化融合推进最关键的问题,要明确当前重点和切入点,并与所确定的中长期目标任务之间找到一条挂接的环节,务实地推进。

本次会议是材建行业与IT行业的融合大会,北京市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张觊“用信息技术推动水泥企业节能减排”、上海翰资软件咨询有限公司张强“基于微软Dynamics AX 建材水泥解决方案”、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春明“升级企业信息化”等主题演讲给出了建材行业两化融合的实例和发展方向,带给大家许多启发。

第8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障碍;路径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步,基本改变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建筑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原属于施工企业内部的工艺过程已经逐步成为独立的行业,如商品混凝土、机械化施工、专业模板脚手架等方面,大大地推进了建筑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分化、整合明显加快。但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障碍并未完全消除,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式与技术发展理念等方面。

一、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二)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三)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筑工业化涉及的行业和工业门类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和协调,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建筑工业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各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研究制定国家层面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指导建筑工业化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政策引导,建立经济激励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并在政策性住房中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

2.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工业化建筑,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放宽贷款发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鼓励建筑工业化发展。

3.在收费政策上,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统一按照面积为标准的收费方法,施行与建筑工业化挂钩的费用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成本转变。

4.对实行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给予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对生产建造企业给予享受高薪政策待遇。

(三)制度保障,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

1.完善针对建筑工业化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健全建筑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体系。

2.继续完善强制性和推荐性相结合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立建筑工业化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建筑工业化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

3.健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工业化衡量标准,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4.在土地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四)技术支撑,加快技术体系建设

1.健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体结构、建筑部品以及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特别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应进行重点研究和完善。

2.设立建筑工业化科技专项,以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建造研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工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四是加强对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实现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培育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建议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和完善住宅的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部品通用体系,探索建筑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近几年,我部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30多个产业化基地,对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行力度,通过产业化基地的引领和带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的产业链不仅是一条技术链,还是一条政策链和体制链。虽然保障性住房和试点项目在各省市地区得到了推行,但是各地方政策对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明确,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企业效仿。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对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李晓桐.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08:14-16.

[2]纪颖波,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3,10:8-11.

[3]纪颖波,姜丽.新型建筑工业化市场准入问题分析――基于企业资质管理视角[J].建筑经济,2013,11:5-7.

第9篇: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范文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抓经济综合协调

1、抓调研重分析。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强对经贸领域的调查和分析,开展了对“引进内资”、“服装行业发展”、“接轨大上海”等方面的调研,并重视对经济形势的分析,适时提出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办法和新举措。

2、抓政策重落实。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按照“壮大规模,鼓励集聚,内外并举,培育特色”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并于6月中旬由县政府印发。政策着重从培育规模企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实施品牌战略六个方面进行扶持。同时,还制定出台了5个配套管理考核办法,以确保各项工业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3、抓规划明目标。为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特色产业高效扩张,带动全县产业层次提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我们于6月下旬拟订了《关于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由县政府分管县长召集县级有关部门、各镇主要负责人征求意见,经多次修改后,现已提交县委、县政府审核。本《实施意见》拟在今后五年内,通过实施“工程”,全力打造七大产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化纤、食品饲料、造纸及纸制品、机械和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着力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做优做专一批拳头产品,重点扶持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基本形成“1+3”生产力布局。

4、抓环境强服务。为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今年八月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服务月”活动围绕“突出重点,营造氛围,优化服务”这一主题,旨在重点解决企业经营与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加强调研,综合协调,共谋发展。我局切实履行“工业强县”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围绕园区建设、技改投入、招商引资等工作重点,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座谈会等,狠抓重点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竣工投产以及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针对入夏以来用电紧张的严峻形势,全力协调供用电矛盾,并抓紧编制热力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热力项目,加快发展热电联产。同时,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规范完善原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工业园区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二)围绕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工业生产投入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确保建设进度。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总体目标,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实施工业强县为契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着力抓好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竣工投产。对县政府公布的30个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强协调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同时,以评选十大突出贡献企业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尽快缩小我县制造业与周边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抓工业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拟订了我县的《关于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以尽快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特色产业高效扩张,带动全县产业层次提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全面实施。今年全县确保完成生产性投入25亿元。

(三)围绕加快工业布局调整,抓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抓园区整合,推进工业布局合理调整。在鼓励乡镇积极开展工业园区规划的二、三次扩编修订基础上,拟订了全县“1+3”生产力布局调整方案。二是抓基础投入,加快园区建设进度。在建设过程中,鼓励镇(企业)着眼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县、镇、企联动,整合提高各类工业园区,鼓励企业按专业化集聚要求跨区域合理流动,并积极探索财政激励机制,举全县之力,实施“双百亿工程”,打造“双桥”经济带。三是抓政策扶持,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四)围绕提高开放水平,抓县外内资引进

今年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坚持一手抓经济平台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引进内资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局组织部分镇赴温州等地举行投资说明会后,已有不少企业陆续来我县考察,洽谈投资意向,引进内资势头日趋看好。今年1—9月份实际引进县外内资4.8亿元。

(五)围绕传统商贸改造提升,抓现代流通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传统商业改造。以商品交易市场组织和营销方式创新,努力塑造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核心能力,改造传统储运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传统零售业、批发业、储运业的改造重组,加快商业特色街及商贸中心建设,实现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的大转变。二是抓好新型业态发展。按照组织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物流配送化、服务系列化的要求,加快发展连经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快构建商品市场新体系。三是继续抓好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加快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和监督机制,强化信用建设;继续依法加强生猪和牛、羊的定点屠宰管理,努力促进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