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地金融
土地是农民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其合理利用程度与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科学放活土地要素将引入大量优质资源,为农村金融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有利于发展新兴农业、农场农业,实现农业转型,进而推动农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健进行。
本文首先分析农地金融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意义;然后重点分析我国农地金融所处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建设性建议。
一、农地金融在改革中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中国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地金融的科学稳健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重要思想,集中资金帮扶农业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规范合作社发展方向,促进合作社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队伍;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探索适度经营规模,发展产业集约规模经营型、兼业经营型、专业合作经营型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挥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打造高效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二)增强农村金融活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资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托于优质的金融支持,而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农业种养殖大户和专业农场主来说,规模农业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相对民间借贷,银行资金无疑是低成本资金。发展农地金融,有利于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积极性,主动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达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
高效农业可以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l一品”等方式起步,但决不可取得些成果便自觉高枕无忧,止步不前。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制约和国内外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技术、引进资源,探索延伸产业链和加工链,树立长远意识,自觉追求最高效农业,使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农头企业要整合自身资源,做好表率,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兴起,引入金融机构资金,实现完整的产业链金融服务。
(三)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城镇化存在质量不高、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由于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改革的效果也与最初的预期相去甚远。现阶段,要实现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繁荣、农业转型成功、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最终助力城镇化进程又快又稳推进,就必须解决农村金融的回归问题。
二、农地金融的困境及成因
(一)土地制度问题:土地产权残缺;土地抵押权不完整
土地是绝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由于土地产权制度残缺、土地征收权滥用、土地执法监察力量软弱等制度原因,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土地问题有关矛盾不断激化。随着农地金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公众的关注点也逐渐聚焦于土地制度问题上。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无法清除解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尚未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农民补偿机制。目前,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保体系难度较大,土地实际上成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关键要素。然而,土地征收和征地补偿过低让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的基本保障载体。这一现象是农地金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人才结构问题: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地金融建设缺乏符合需求的建设者
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的较大发展差距,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一直较为显著。那些年身体素质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了谋求更高的工作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往往会选择离开家乡,流入城市,老人和幼童就留在了农村。尽管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中其他产业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很多人对在农村工作发展仍抱有偏见,不愿留在农村。这两点就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农地金融建设缺乏符合要求的建设者。
(三)农村金融环境:资金外流明显;金融监管缺位;金融支农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金融业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多渠道吸储分流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体制基本为城市服务,农村地区鲜见今日资源流入。我国农村地区现存的较大资金缺口与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及大量外流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农村资金外流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变相增加了农民负担,使得农村消费力低下,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缩小城乡差距,也诱导了非法金融交易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的完善措施
(一)加快放活土地要素
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广泛实行农户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同经营权分离成为大势所趋。
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创新农地产权制度,优化经营权配置,相对集中土地利用,引入资本、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业企业的成长发育。这两点将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二)消除资本下乡偏见
资本深化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必由道路,没有资本要素参与发展传统农村金融,其前景堪忧。对目前工商资本下乡现象不能存有偏见,要在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三个不得”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期限、面积等控制条件。对有良好经营业绩的,经过批准可以适度放大租赁规模;尊重资本流动意愿,尊重工商资本进出农业的自由;针对现有的土地流转纠纷、工商资本融资困难等问题,完善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为工商资本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加大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监管,按照中央关于对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应有明确上限的控制要求,制定相关控制标准。坚决杜绝“非农化”租赁现象,加大惩处力度。第三,扩大资本进出农业领域的选择权。运用好竞争性市场调节机制这一有力工具,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由于金融行业经营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金融业一直被视为高风险行业。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史均证明,金融业的健康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规则也不断放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将会形成。故而,构建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等工作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担负起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主要职责,依法监管,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有效性;其次,监管主体应当牢记监管目标,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鼓励金融创新,避免金融高度垄断和过度竞争,协调风险防范和增效创收;第三,金融监管主体之间要按照分业监管原则和协调性原则,明确监管内容,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加强监督管理。
在基层,应当重点做好以下监管工作:第一,加强租赁农地监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规范管理,按照中央关于对工商资本长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要求,设定农地租赁数量的上限,按照工商资本租地面积做好备案工作。同时,依法探索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资格审查制度。通过监督机制对租赁主体的经营能力、经营历史、土地用途等事项进行审查审核。督促各地尽快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制定市场运行规范,将经营权流转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保障农户权益。第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在土地流转中,既要鼓励创新、健全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首先要准确分析理解引起土地流转纠纷的各方面原因及其本质,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完善制度、调整政策、成立纠纷服务中心、宣讲相关法规及市场文化、借助地社会力量等角度探寻纠纷的解决机制;其次,以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收益为目标,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适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正确引导农民;第三,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保证制度执行的权威性、强制性,使基层政府的监管达到预期效果。
(四)提高经营主体素质
农地金融困境并非仅仅只是金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体系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农民金融意识、风险意识较为淡薄,主动参与金融活动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使得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变得愈发困难。
一、参加范围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市局机关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分局。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打造符合国土资源系统行业特点和规范要求的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创建“以人为本、真心为民”为宗旨的“金牌服务机关”。设置“服务指示牌”,做到“三亮”、“两告知”、“四标示”。“三亮”即亮职责、亮工作人员身份、亮服务承诺;“两告知”即告知科室办公电话和服务热线、告知服务监督电话;“四标示”即对工作人员在岗、开会、公出、请假等四种去向状态做出标示。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7月至8月)。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严格按照“金牌服务机关”创建标准,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第二阶段:创建创新阶段(9月至10月)。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创建创新活动,推出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惠民、便民、利民、亲民服务品牌。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1月至12月)。把制度建设贯穿活动始终,探索建立机关建设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从政行为,深化源头治理。各单位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肯定取得的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的措施,并于12月中旬写出创建活动总结材料。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金牌服务机关”创建活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优化营商环境、治理“庸散懒”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市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机关党总支,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工作责任,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 绿色建筑供应链 政府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作用愈加凸显。但我们在看到其带来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危机。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11%提高到2006年的27.5%,而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建筑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分别占全球的40%、45%、35%。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3倍。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规模还在不断增大,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有20亿平方米,而这其中95%都是高能耗建筑。预计到 2020 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我国建筑行业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状态。所以在建筑行业推行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
一、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是供应链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是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影响的现代管理模式,其概念最初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提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在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概念目前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综合前人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成果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本文认为: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从业主或客户的需求出发,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材料供应商、施工方、设计方、建设单位等企业和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使从建筑设计、原料采购,施工建造到交付使用整个供应链过程,达到经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三者协调统一的现代管理模式。
二、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的障碍
目前的市场状况和建筑行业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绿色建筑供应链在自发状态下不易形成。
1.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绿色活动建立在采用新材料、使用先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创新,生产过程中要求企业采取环保措置,势必加大企业的研发成本。此外,建筑产品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相比,其生产地点固定,设计过程受当地气候、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特点。因此建筑产品不易实现规模生产,规模成本优势不明显。
2.从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分析。(1)建筑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合作伙伴具有“绿色意识”,缩小了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的选择范围,使企业面临失去潜在低成本合作伙伴的可能。(2)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大都受到招投标的限制,致使建筑企业间的合作多是短期利益的集合,因此不易达成信息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共同体。此外各节点企业所处阶段的不同和经营理念的差异,使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不易集成管理。所以自发状态下绿色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不易形成且缺乏稳定性。
3.从供应链协调管理及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1)绿色建筑供应链运营目标除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要求、提高供应链整体收益等,整个运营过程还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解决生产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性问题。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协调与上下企业的关系,还涉及到绿色回收商、政府相关部门等,增大了协调的深度和广度。(2)虽然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体供应链企业效益得到提高。但由于个体理性的存在,合作的本质目标仍是为了提高各成员的自身收益。但企业的绿色活动客观上减少了收益。虽然企业实施绿色活动有给链上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力,但最终直接受益者却是终端企业和消费者,因此一些企业缺乏实施绿色活动的动力。
4.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业主、顾客对建筑产品的工期大都有严格的要求。建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多的复杂系统,而绿色建筑供应链是由相对独立的各利益集团的集成,一旦链上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致使整条供应链无法运作,进而造成工期延后,致使整个供应链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绿色建筑供应链也是一个风险极大且极其复杂的系统。
5.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绿色活动和绿色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青睐。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制度还不健全,面对真假绿色产品充斥市场的局面,很多消费者受鉴别能力和鉴别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出判断,因而影响绿色产品市场的开拓,进而阻碍了绿色活动的开展。
三、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机制
法规是企业开展环境管理最主要的压力,国家和地方法规是影响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驱动力。朱庆华在《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在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再次论证了政府法规是制约我国绿色供应链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因素的结论。
政府相关部门具有制定法律法规的权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可以成为推动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和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因此本文将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动力机构和保障机构纳入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形成、运作机制中。
此外,在绿色供应链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整条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既起媒介和桥梁的作用,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点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于将政府纳入绿色供应链的形成机制中,在政府的刺激及顾客需求的牵引下,建设单位将在项目启动阶段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设计单位实施绿色设计,施工单位进行绿色施工,并进行绿色采购,因而建设单位起到核心企业的作用。
四、政府在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1.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格限定企业的排污标准、资源消耗标准,对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强审批限制。项目建设期间对排污超标、浪费资源、使用禁用材料等环境不友好企业,采取经济惩罚,并记录、备案并作为以后项目审批的影响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做出贡献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荣誉激励:增加贷款额、放宽贷款条件、减免相关税收、设立环境友好型企业奖、绿色模范企业奖等。这些激励措施必将奠定建设单位实施绿色建设并承担核心角色的信心和决心。
2.消费者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其对企业的绿色活动和终端产品的认可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最终的盈利与否。消费者偏好直接刺激建设单位的行为,消费者需求对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起到拉动作用。政府向消费者大力宣传绿色知识使其了解企业实施绿色活动的意义,引导消费者对绿色活动的认识和认可,这对供应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作用下,消费者将是绿色活动实施的助推器。
在政府正负激励和消费者需求牵引的双重作用下,建设单位权衡利弊势必选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和上游其企业贯彻落实绿色活动。
五、核心企业作用下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管理
1.绿色设计。建设单位为了更好的实施绿色建设,将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因为设计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使用原材料的种类、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施工手段、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业主要求,设计方应从项目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考虑,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交通、地形、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使建筑的功能与现有的资源、设施、环境特征有机结合,为建设和使用阶段达到资源利用节约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建筑功能最大化的目标提供前提和基础。在此阶段设计单位与业主要不断地沟通协调以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
2.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对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绿色材料的选取是实现绿色采购的前提,也是实现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此阶段,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及时供应是整条供应链顺利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材料、设备的供应延迟将导致基于建筑过程的子供应链不能协调运作,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集成运作。因此必须加强对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材料、设备的选择范围随之扩大,为绿色采购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网上采购可以使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就材料供需信息与供应商及时进行沟通,这样既能给材料供应的准时性提供前提,又能有效减少现场库存带来的损耗和浪费。此外,对网上潜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虚拟材料供应中心,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造成的材料供应延误或缺货所带来的损失。
材料和设备的运输过程也是造成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环节之一。为实现绿色采购目标,还要对运输过程中各物流环节从环境的角度进行优化控制,以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消耗最少化为目标,营造与环境共生、与社会和谐的物流系统。
3.绿色施工。为促使施工单位进行绿色施工,建设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中,单独列出绿色施工的工程量清单并设定绿色施工措施费费率;其次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企业实施绿色活动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上游企业进行绿色活动的主动性。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派驻业主代表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实施过程中的排污状况、资源消耗标准等进行检测、评估,严格监督绿色施工工作。在建设单位正负激励的双重作用下,施工单位进行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只有在全员共同参与下才能真正实现。所以首先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知识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绿色活动的意义;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探索实施绿色活动方案,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采用循环节能技术充分利用雨水、二次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寻找替代品,尽量使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材料,减少废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减少、避免人身伤亡及火灾事件的发生;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要在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协调,以减少施工方因理解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4.绿色交付、使用。绿色交付指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向建设单位按时移交质量合格、使用安全、手续齐全、场地清理稳妥的建筑产品。为确保建筑产品的绿色使用,工程竣工后相关人员对饮用水的水质和室内空气质量应进行检测。此外,在销售产品过程中,销售商应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某些非绿色材料和产品存在的潜在危害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增加维修成本的可能,引导消费者从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来看待产品的使用成本,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总结:政府参与作用下,以建设单位为核心企业,各节点企业积极参与的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将有机形成。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能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资源、环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 宇: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N],云南日报2006年
[2]张 涛 季建华 刘志刚:基于博弈论的绿色供应链减量化生产效率比较[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7年,740-742
[3]Jian Cao,Gengui Zhou,Feng Tang.A Study on the RAP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6,344:816-821
[关键词] 商业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制度建设
一、国内商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对于各类商业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内商业发展迅猛。同时,由于商业领域按照WTO规则,不断放宽对于外资企业的限制,一大批跨国商业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资本经营效率直接决定了商业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实施并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已经被国外企业以及国内一些优秀企业证明为有效解决之道。
从单个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保护商业企业财物的安全,防止和减少财物被人为损坏、浪费、贪污、盗窃、挪用以及不合理使用等;二是增强商业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为企业决策和改进管理提供准确、翔实的依据;三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商业企业必须主动实施内部控制以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四是保证商业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当前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商业企业是以经营“商品”为主的商贸型企业,是生产企业和用户的中介,通过提供服务、实现商品流通赚取价差,获得利润。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商业企业以分销计划与控制为起点,以产品的进销调存和财务管理为核心。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商业企业建立的防范市场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当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存在如下一些共性问题。
1.市场竞争加剧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商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视线。近几年来,商业企业在社会市场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由30.3%降至27.7%,并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同时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资产负债率小于1的企业仅占30%左右,企业盈利水平很低。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商业企业忙于应付突发事件、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普遍存在执行性差、效果差等情况。
2.商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机制。很多商业企业尤其是内资商业企业、中小型商业企业对于经营风险例如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商品安全风险等缺乏应有的认识,盲目扩张,过分重视门店数量和经营品种,意图通过融资、借贷等资本手段扩大企业规模。这一方面是应付过度竞争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在未经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的“冲动”,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3.商业企业对关键点的内部控制存在偏差。商业企业经营流程中的关键点在于经济业务和活动的批准权;明确各员工的职责充分的凭证、账单设置和记录;资产和记录的接触控制;业务的独立审核等。很多企业对于这些点的内部控制要么过于严格,缺乏必要的灵活空间,难以及时调整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要么过于宽泛,执行过程中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
4.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不仅仅是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其他活动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种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录入、分析、传输和应用。据相关部门的调查,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仅为国内企业总数的30%,在商业企业中这个比例更低。而实际上,商业企业更需要一个坚实的信息化平台,例如企业采购商品的价格经常是变动的,如果没有信息化平台,管理者就难以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库存结存情况,造成商品采购人员(部门)、门店管理人员与供应商串通,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近日曝光的北京某大型超市门店长收取高额回扣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商业企业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内部控制的作用大打折扣。很多商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于内部监督还停留在财务检查、货物盘点、人员考评等传统观念上,各种制度“只防好人、难防坏人”。同时,商业企业接受外部监督,例如工商、税务、外部审计、新闻媒体等动力不足,难以与内部控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低成本的监督机制。这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内部控制的覆盖面过窄、承受压力过大,同时难以实现各部门的联动和互动、奖惩也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
三、商业企业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方案设计
1.总体原则
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商业企业内部的所有经济业务、相关部门和岗位,并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遵循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
2.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审核与评价的内容
(1)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审核与评价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应在总体原则的基础上,遵循“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收集整理信息内部研讨并结合必要的外部咨询找到怎么办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流程目标是否合理?②流程中有哪些风险点会对目标实现产生重大影响?③针对每个风险点是否都有相应的控制点?④每个控制点在逻辑上是否可以达到控制效果?⑤每个控制点的实施在实践中是否可行?⑥该流程有效性评估结论。
(2)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审核与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
①销售收款流程;②采购付款流程;③库存管理流程;④资产管理流程;⑤基建管理流程;⑥生产成本控制流程;⑦费用支出控制流程;⑧合同管理流程。
3.商业企业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优化商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由商务、物价、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新闻媒体通力配合,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制止、打击倾销、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垄断、偷骗税等行为,为商业企业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将内部控制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成本、抵御不正当竞争的有力武器,改善经营管理,创新经营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2)完善控制风险机制
当前商业企业要通过实施有效内部控制来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水平,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评估系统化,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持续改进、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通过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在今后一段时期,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严重、发生概率高的关键风险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二是销售与收款业务,三是采购与付款业务,四是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商业企业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持续关注加以改进。
(3)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商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到各个管理层面的权力配置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其目标是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各项措施的切实运转、发挥作用。以成本控制为例,商业企业要完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在可控成本发生的重点环节上做文章,实施可控成本指标分解,将费用控制指标直接落实到职能部门,并通过逐级分解、层层传递,把成本控制意识和压力传递到所有员工,直接与员工的待遇、职业规划等挂钩,实现个人责、权、利统一,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目标明确、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商业企业若想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做到“基业长青”,就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全局来重视内部控制,强化从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全、文件记录、全面预算、内控审计到经营风险、电子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内部控制措施。
(4)构建信息沟通机制
商业企业应高度重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ERP商业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终端客户管理系统、前台导购系统、供应商管理、查询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自动化办公系统。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重视,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其次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核算成本,将系统开发、维护,硬件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等自行完成或通过外包、采购等多种方式完成;最后是持续投入,不断改进这一系统,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全球顶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运用遍及全球的强大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沟通机制的标杆,其将覆盖全球的区域总部、配送中心,销售门店、供应商与总部连为一体,从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这值得国内商业企业学习借鉴。
(5)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商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由审计部、财务部、核算中心以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实施,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除了审核企业会计帐目之外,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报告。长远看来,商业企业应把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到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帮助企业决策上来。同时,内部审计应通过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外部力量的积极配合,实现对商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双重规范和监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营销 国有企业 意义
市场营销包括教育机构、个人、当地居民、医疗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基于与顾客、委托人、业务伙伴、个人、当地居民、雇员以及有关各方达成的相互理解,通过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领域的仔细观察,而对组织内外的调研、产品、价格、促销、分销、顾客关系、环境适应等进行整合、集成和协调的各种活动。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产品也从政府统购统销转变为企业走向市场,自谋销路,这促使国有企业不得不去研究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市场营销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和经济活动,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完善,观念也深入快速的发展。而我国国有企业的营销工作还相当薄弱,营销观念落后,仍用老习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开发能力差,品牌意识薄弱,销售渠道不畅通,营销不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和开拓市场,导致企业产销不能有效衔接,库存积压严重,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等等。因此,改善营销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国有企业是亟待且重要的任务,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几种营销管理模式
1、生产导向型模式。这种模式只考虑本企业的资源,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而不关注市场需求,没有考虑企业最后有效地提供出来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的产品正好是市场所需要的,或者竞争不激烈,供不应求,那么生产导向型的企业也你那个生存甚至经营的很好。但是,如果管理者不先了解顾客需求就只仅仅根据自身资源从事生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销售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企业只要采取积极的销售措施,人们就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务,而且只要多销售,就会有高额利润。它不仅注重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而且还鼓励中间商尽力推销自己企业的产品。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生产导向型模式比较相似,都是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3、市场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按照这种观念,销售活动靠的不是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客户的购买决策,因此企业要想成功,不在于企业自己决定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在于客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这种营销管理模式比较关注客户的需求,由此来区别本企业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并且合法的,积极的、负责任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努力使得本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优于竞争对手来赢得客户,此外还与客户建立并保持双赢的关系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现如今,大部分成功的国有企业都在转向市场导向型模式。
4、社会导向型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认为,企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大的企业本身的目标,它还需要维护并提升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比如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及其包装是无毒的、耐用的、可回收的、可再利用的、环保的等等。这种模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些有良知的,而不仅仅是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
三、国有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重视及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与其目标市场进行有效交易能力的所有力量的总和,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两部分。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就是顾客和需求,而顾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产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既影响顾客的需求和行为,也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环境力量的变化既可以给企业营销带来市场机会,也可以形成某种环境威胁。所以,是否能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把握各种环境力量的变化,对于企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重视顾客价值研究。顾客价值不仅是联系企业和市场的媒介,也是研究顾客行为、市场购买行为的基础。顾客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为了建立自身的顾客资源,企业就要把为顾客创造价值作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宗旨,这样才能最终“创造顾客”。因为在一定的搜寻成本和有限的知识、灵活性和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会知道哪种产品和服务符合他们的期望价值,并最终决定其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
3、重视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为了有效的履行营销职责,成功的开展营销活动,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用于营销决策。然而,企业却常常遇到大量无效的,过时的,凌乱无序的信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必须经由市场营销调研,获取有用信息。市场预测则是根据调研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来更多的反应未来趋势和走向,得出通过调研难以直接得出的结论,对企业的营销决策支持的作用更大。
4、重视总体战略规划。企业在分析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应对动态环境的挑战,做出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构思和规划,规定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的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资源,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与市场机遇在长期发展和生存过程中相匹配,同时还要制定战术层面的规划和具体操作层面的行动计划保证战略的实施。
5、重视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现如今,营销人员素质差是我国国有企业市场营销最薄弱的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导致企业自身的销售系统以及客户系统失控,加大了财务风险。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具有专业知识,忠于职守,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的营销人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广青.浅谈国有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工商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对于探索其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多数企业工商管理落后,缺乏信息管理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逐渐落后并被淘汰,所以探索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意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不同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工商管理的运作。可以说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与企业工商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是联系企业自身优势与市场特点的纽带,是促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前行的重要保障。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意义重大。
二、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有了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元素,诸如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但企业工商管理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除了形式影响因素外,受旧管理理念影响,多数企业都将即时生产与库存清空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力图在短时间内获取更高经济效益。但在当前,这种理念并不能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做到有机的结合,从长远来看,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科学的管控在当前,一些企业中往往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渴望进步的思想相互交织,在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又尚未完善形成体系,导致企业管理往往十分混乱。与此同时,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友好沟通,导致管理混乱的问题更加严重。企业管控能力不科学,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科学管控能力的缺乏,与企业的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明确发展方向能够让企业的运行更加有条理,更加科学,能够大大提升经营效益。但当前企业在实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追求新思想、新观念,却在更新的过程中又有所保留,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不明确,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表现极其混乱。2.企业定位不明确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深入,种种外界因素都大力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进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今天,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积极改变管理思想。不能单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定位尚不明确,落后的管理思想与陈旧的企业管理定位,导致科学管理技术难引入,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优化,核心技术竞争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也推进缓慢。如何进一步的明确企业定位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3.企业文化落后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协调企业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但在当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企业文化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体系,文化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宏观来看,一个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所表现出的竞争力,也远远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
三、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的市场形式以及时代背景,影响着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综合来看,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改革,已经是一种必然。如果只从企业工商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今后的发展。综合分析来看,工商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那么在发展上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思考。1.提升管理人员的总和素质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其个人综合素质决定着工商管理的管理水平。所以,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各部门实际的管理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未来企业工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企业竞争实际是人才积累的竞争。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应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要切实注重对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和企业技术性人才。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将更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管理技能传输给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有长远意识的工商管理执行人员。除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应转变人才管理的管理理念,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并让其利用自身优势,将岗位的价值充分发掘。2.完善企业组织架构现代企业组织经营都讲究生态链式发展。那么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一个有完善架构的企业,也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企业缺乏准确完善的架构,企业就会在渐渐的经营活动中失去活力。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架构中岗位的具体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要积极提高工商管理的效率,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增加奖励比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员工引导,充分发挥其个人效能,帮助员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我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时俱进,不能保守,敢于创新。在世界形势变化剧烈的今天,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保证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的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序发展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向来十分重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财务管理的结构,包括建立财务信息支持系统、成本预算管理系统、资产风险的调控系统等等。实现全方面的、高效的、准确的财务管理,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坚实的、有保障的财务基础。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利益追求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但在市场经济复杂化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使得收益超出正常水平。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益思考方面,要敢于抓住契机与市场优势,通过运营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要努力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壮大企业的同时,为企业增加利润。
四、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时代背景等要素的多方面影响下,分析现有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并思考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大胆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当前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不足,比如,企业管理定位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等。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更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着更高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工商管理亦或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都需要将现代企业的组成部分进行更好协调,才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14):00061-00061.
[2]庞珠霞.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256-256.
[3]张帅豪.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价值工程,2013(22):162-163.
【关键词】大学生;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20-01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3000万,居全球第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具有独特的消费特性,如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张扬自我等,不仅是我国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我国最具消费潜能的核心消费群体,其消费理念、消费能力、消费方式与渠道、品牌认知与偏好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理性消费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思想教育成效的提升,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大学生理性消费会影响到消费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国家振兴与民族富强的道路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将活跃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其自身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而且是未来社会消费的重要主体,同时,其消费特征也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企业经营以及消费市场变动等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大学生能否理性消费,将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大学生理性消费关系到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民族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决不能贪图享受,需要不断创造财富,坚持科学、理性消费,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大学生理性消费也可能影响社会的消费风尚。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状况、消费模式,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影响到自身家庭的生活水平,还会让同龄人学习和效仿而影响消费潮流的走向。因此大学生进行消费之时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努力完善自身消费结构,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崇尚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引领健康和谐消费时尚。
二、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建议
和其他消费者相比,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通常表现为攀比消费、浪费消费、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等;强烈的消费欲望、前卫的消费观念与脆弱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倾向。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的不理性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也对家庭、社会不利。就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
今后对于消费观的社科研究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
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则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
(三)高校校风建设任重道远
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握“育人为先”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关注大学生消费,特别是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消费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需全社会努力,而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养成科学理财能力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同时家长也应当承担起足够的责任。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蒋琦玮,马灿.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2): 38-40.
一、统一思想,提高加强景区秩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景区秩序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旅游消费市场异常活跃,努力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安全舒畅的旅游景区,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
2.加强景区秩序管理,是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的需要。景区内黄牛、黑车现象,宰客、欺诈游客行为,严重损害游客合法权益,影响对外形象。加强景区管理,是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保证。
3.加强景区秩序管理,是推动景区发展,打造*品牌的需要。目前*旅游开发步伐加快,但仍然存在产品单一、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等问题。加快景区开发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旅游开发的多元化投入。加强景区秩序管理,树立对外良好形象,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是增加对外吸引力,推动景区发展,打响*品牌的需要。
4.加强景区秩序管理,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景区秩序管理情况是“创优”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景区内有无欺诈、投诉多少直接影响得分高低。所以景区秩序良好,管理措施到位,对于确保创优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机制,制定落实一系列管理措施
1.景区各经营单位必须切实加强秩序管理,内部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逐条细化,确保切实可行。在游客出入的醒目处设有“打击黄牛”、“不准宰客”、“谨防欺诈”等警示性标语。为便于游客投诉,醒目处要设立游客投诉箱,公布举报电话。
2.景区内从事经营的外来人员,公安部门要对其逐个登记,造册备案;对于凡是从事易经研究的“八卦先生”,要严格管理,防止其招摇过市、骗取钱财;对于香烛买卖等场所,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以防欺诈游客。
3.景区内违法、违规建设和开采行为必须立即停止,由市规划、国土资源、旅游三部门组织联合执法大检查,根据情况,严肃查处。
4.景区内经营单位全年累计被投诉三次以上,并查证属实的由旅游部门对其实行封闭整改,整改到位并通过检查验收前不得对外开放。
关键词:房地产;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地产信息化泛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房地产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收集、交流、增值服务等,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信息化的运用可优化房地产业的产业结构,以科技带动行业的进步,也是房地产业向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运作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现状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与标准体系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借鉴国内外房地产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当今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给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变化也正日益推动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的变革,促使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新的管理理论的指引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迎接新时代的变革与挑战【1】。纵观全局,我国房地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化意识不足
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有力地支持,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员工积极配合,更需要企业决策层的大力支持。
1.2 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房地产业缺乏信息化所需的专业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对计算机各项技术了如指掌,还要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发展。
1.3 忽略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总体规划,由于前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子系统繁多、体系混乱,形成“信息孤岛”,实施过程中未对信息进行积累,未有效利用历史交易信息,忽视后期跟进,导致部分有利信息未能保存,无法对新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业的网站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与维护,更不用说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交易。业务的各项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传递,造成交易效率低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相关策划时,缺乏全面的历史交易信息作为参考,对企业的能力、现状判断不清,造成企业在制定决策与计划时只好更多地依赖外部环境的信息,增加了决策的风险性【2】。
从上述我国房地产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并不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构建并实施适应市场竞争的房地产信息化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有效措施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在我国房地产业的普及与运用,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房地产业已初具雏形。要完善房地产业信息化及标准化体系的全面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政府部门加大对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
房地产的信息化建设是新经济环境下必然的发展结果,但在现实条件下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各行各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如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通信及网络服务费的问题、电子商务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电子支付、信誉认证等均有待完善与解决。为了促进房地产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应做的工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加强政府对房地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房地产的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与指导,否则,信息化建设将变为一盘散沙,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需要政府加强规划与指导,以避免开发的盲目性与资源浪费。(2)加快房地产信息化的相关立法。目前,建设部已经制订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但是这个规定比较笼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房地产信息化的相关立法现阶段还比较薄弱,政府还需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加大法规的力度。(3)政府与行业要加强对房地产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对于进行房地产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对有关信息化的相关项目贷款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并安排信息化房地产企业优先上市等等。
2.2 房地产业应转变观念,重视信息化建设
房地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其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房地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每位房地产人,需要全体动员与参与。根据作者多年从事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来看,房地产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房地产业信息技术部门或信息专业人才的职责,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2.选择符合房地产业发展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清楚自身的定位,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战略策略相契合,统筹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的房地产业软件开发商,因为信息化系统潜藏着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流程,只有行业经验丰富的开发部门才能创造出优质业务流程的软件。因房地产领域的业务流程较其他行业不同,因此,软件开发商必须具有丰富的房地产行业经验。最后,房地产业还应重视内部的培训,因为房地产业员工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必须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如培训考核制度等章程来确保培训的效果,将各项考核与员工信息系统运用水平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否则,信息化建设将流于形式。
2.3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与人才。新时期的房地产业对于熟知经济、政策法律及电子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房地产业应大力培养并及时吸纳这种复合型人才。
2.4 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同样是信息产业的重要部分,对提升房地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市场,将市场价格在等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提升交易的效率。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房地产交易系统、缩减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避免交易风险,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对房地产业来说,企业的经营与运作所需的信息量极大,对于信息的灵敏度要求很高,涉及范围广;而这些信息的搜集仅依靠房地产业本身通过市场活动所了解到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对政府部门而言,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另外。完善的信息服务业可减少信息的不全面性,对房地产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房地产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全面推行现代化建设,房地产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和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因此对后续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但我国信息化标准工作起步较晚,造成业内信息处理不规范,难于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严重影响资源共享与信息化建设,所以,完善房地产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规范而科学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现各地域之间房产业务信息资源互换、共享与对接的前提,可促进房地产信息化建设得到高效有秩序的进行。房地产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确立,可实现对房地产业务数字化工程开展的全程化指导;可以保证房地产各业务应用系统在各层面与环境下能够进行正确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以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规范贯穿整个数字化工程,是数字化工程实施的准绳,对于避免软件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
[1] 马瑞芹;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与管理;2011年09期.
[2] 刘志峰;加快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房地产业发展质量[J];住宅产业;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