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行为规范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规范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为规范教育

第1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一、主题突出、内涵丰富。

为了使行为规范教育出成果见实效,我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寻找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途径。伏东地处江浙交界宜兴境内,以兰山而闻名,兰山多产兰,故称兰山。我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掘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我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兰山文化为基础的兰文化,校园精神则是从兰身上提炼而来的“清雅似兰稳健如山至纯至正、自信自强”。我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相得益彰,兰花,清纯高雅,立德修身,行正有节,合群相处,引申到学校教育中既倡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高雅的人,如君子一般的人。基于此,我校以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作为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争创行为规范先进学校的有效载体,同时以行为规范教育来实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兰言志以兰正气以兰雅行、以兰怡情”,培育“至纯至正、自信自强”的人格操守。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分别召开了班主任会议,全体学生的动员大会。具体布置活动的方案、步骤及内容。学校集中开展以“咏兰品兰、雅言正行”为主题的活动。

二、形式多样、落实到位。

1、一周一重点强化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来,我校以教育局下发的《XX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试行稿)》为重点教育内容结合兰花的精神品质,每周确立一个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重点,强化训练。

2、开展“咏兰品兰、雅言正行”大讨论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活动,自主查找陋习,引导优秀学生以身作则,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告别不良行为。

3、举办“咏兰品兰、雅言正行”宣誓、签名仪式。

开展兰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和各种交流观摩活动,健全校园文明监督岗、评选校园兰苑之星、文明学生。课前、国旗下讲话、大型活动全体师生大声吟诵校园精神“清雅似兰稳健如山至纯至正自信自强”;初一地方课以兰文化为主题,通过知兰、品兰、学兰,汲取兰之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我校以形式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使行为规范教育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

三、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认真做好布置工作,明确职责任务。本阶段,重点围绕宣传教育,坚决防止宣传教育空泛化、形式化。首先各班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其次是各班出一期以“咏兰品兰雅言正行”为主题的墙报;最后各班开展“不良行为”讨论会。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发动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开展不良行为排查整治活动,以正面引导为主,教育学生讲公德,守秩序,提高文明素养,抵制低俗文化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本阶段,重点围绕找准突出问题排查,坚决防止查找问题表面化、程式化,切实做到“准确”;查找出不良行为学生,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整治措施,并加以落实。突出问题整改,坚决防止前紧后松、整改不见效果,切实做到“扎实”。主要做好了以下三项工作:第一,校容校貌大整洁及绿化工作;第二,各班总结“不良行为”活动教教导处汇总整理;第三,利用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开展好“咏兰品兰、雅言正行”为主题的班会。

第2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由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而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由于种种原因过早地踏上这个复杂的社会,紧接着由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人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较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慢慢的走向犯罪的道路。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调查行动

(一)问卷调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学生的家长,包括农民,渔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全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调查表》。

*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老师、父母包括亲戚、街坊的谈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宣传。这些途径传递的信息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消极的方向,给青少年形成了“好像我们的社会是特别特别的乱,只不过我们没有碰到而已”的印象,但是由于他们思想的日益的成熟,他们也做出自己的判断: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只不过不良的现象还是会发生的”。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毕竟不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种种现象陷于“有的时候相信,但有的时候特不信”的矛盾心态,包括对于媒体的一些正面报道,他们认为,社会对正义的报道经常过于理想化,使人不敢相信,一些先进的模范事迹与生活的现实相对比,使学生们产生了“觉得不太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人”、“跟现实生活一比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困惑。

三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风气方面

在学生看来,当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并且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认为,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普遍状况是好的,多数认为校园的环境比较纯洁,有少部分学生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媒体传播的影响而沾染上不良习气。在被问及社会风气的看法时,访谈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第一印象就是一些街痞的行为,比如有个学生说到:“街上那些男男女女吵架、打架,在我看来那些不良风气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具有的。”也有学生想到了一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一些行为,有同学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善良和正义的举动,不相信会有欺诈、冷漠的行为,但是也有同学持有比较消极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碰上车祸之类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大多数是袖手旁观的,善良的都是学生,多数学生还是好的,他们没有接触上的丑恶的现象,所以有时会让不法之徒钻空子。”

总之,学生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单纯,加之很多高中生都是住校的,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使得他们的社会信息量相对贫乏,思想因而较为单纯,认为社会大环境有很多消极现象的大多是接受了媒体报道的影响,认为社会大环境没什么消极现象的学生很少接受此类信息,他们对社会的印象更多是出于自己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学校里学生个人的品质方面

调查中反映较集中的是一些能反映道德品质的细节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少数学生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这些在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都有提及。比如有同学提到有女生在浴室中抢柜子、水龙头,且十分霸道,不顾他人方便的现象;有老师提到某学生把集体的报纸当作自己的,只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老师反映有的学生在集体里面有一些“虚伪”的做法,表现给老师看的行为;学生也讲到觉得有些学生为集体做事是好表现、做给老师看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形成这些消极品质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同样有来自学校的。

3.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面

由于调查的学校是*的B类,因此访谈的学生提到,“像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一般都还可以”。但同时有学生也讲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灌输,比如有学生说:“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灌输思想:人在社会上要学得坏,要学得精明,”。这些家长的教育可以说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反馈,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出于自保和保护孩子的心理,他们用一些消极的处世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为现为自己考虑,别管别人;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去做,要是对自己没利的话,就不要去关心。”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在社会中的遭遇,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对人还是要防一防的,虽然我爸爸还是觉得对人要好一点,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相信某些人。”

父母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或者自己子女的利益的事情上,家长们往往会条件反射似的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困惑与误区。在思想道德方面,他们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但这通常是针对别人,而自己的行为往往就不能遵照这种是非标准。这也显示出当前高中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这种脱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成人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会的影响方面

高中生中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品质,他们自己把这些消极品质归结为社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同意“世风日下”的结果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较多一些。有的同学这样解释:以前“经济比较落后一点,人们想的不多,而且想的不是钱,而是填饱肚子,是劳动;而现在在我们想的是穿着啊,最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人们比较自私一点,心思也比较复杂了。”社会没有一种鼓励对社会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高中生们善良的天性得到正面的强化。在学生看来,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很少能得到一个公平的回报,甚至有时候恰恰相反,做好事的反而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这种负面的强化,使高中生们产生了做好事是不是值得的困惑,有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帮助别人”。

此外,各种媒体对于好人好事要么仍然是“高”“大”“全”式的典型、英雄,要么是负面的令人心寒的报道,很少有贴近青少年、贴近他们心灵的生活化宣传,使他们产生了不真实的印象。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升不了高中的一些学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对在校学生不良影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教师、学校方面

学生反映,教师更应该注重因人而异的人性思想交流,而少一些空洞、重复、老生常谈的教育。谈访中反映出,有的表现比较乖巧的、很少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非常渴望能与老师个别交流,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却对那些断绝的重复的大道理听起来让人厌烦。

教师对表现积极同学的态度,以及对学生不愿做好事的原因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有着自己的评断标准,有时教师恰恰是误解了他们。该如何引导有着是非感、责任感、正义感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品质,而不被消极的行为所掩饰,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思想工作需要更加完善之所在。有的教师只知道,现在的学生不关心集体,不愿意为集体做事,但他们不知道,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做某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而是没有一种正确的动机驱使他们去做;有的教师也反映,部分学生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有做作之嫌。但老师也许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由于自身平时导向的原因,助长了这种行为。有学生说:“如果老师看到那个学生做了好事,肯定认为这个学生思想品德很好。”学生自己则“觉得那个人不是有目的的”,“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老师却不知道他们有这种想法。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教师对于做好事这类行为的激励模式:学生做了某件好事,老师就进行表扬,其他学生深受感动,这位学生深受鼓舞,继续为他人服务;老师进一步大肆宣扬,并用对比的办法否定大多数人,突出这一个人,其他学生逐渐不能认同。也有的同学觉得可以用做好事来赢得教师的注意,因此就演变成一个现状:大多数同学觉得,既然老师说你好,那就让你好吧,好事就请你去做,让你去表现。坚持做好事的学生就渐渐地就“抵挡不住同学的流言蜚语,到最后,他就会放弃原来的那种做法”,大家都不愿意去为集体服务。在这一虽然是设想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关键还在于教师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

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形式虽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在学生心目中仍不免流于形式。学生们觉得学校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到底却很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教育有没有无关紧要,因为课堂上的说教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他们希望采取一些能激励自身兴趣又少一些有“被逼”嫌疑的形式,激发他们自身的兴趣,如编排话剧、电视剧等。对于生动的、个性的形式,他们觉得“我们的积极性的确是很高的,而且容易接受。”即使让他们“放弃午休的时间去排练”,他们也很愿意的。他们对学校现有的请一些相关部门如检察机关人员作讲座、去监狱参观等具有现身说法的形式持肯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到道德这一话题时,大多数学生虽然承认社会总体是好的,基本是好的,消极现象是个别的。但是,一旦讲起来,消极方面的一些细节都能讲得很生动,而当谈到关心同学等一些积极方面时,所举的例子都很贫乏,甚至空洞。这是否说明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中学生生活中,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四.期望

在综合了学生、教师,以及后续调查(进行中)中部分家长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该着手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爱”的感受能力,而不只流于形式的说教。

第3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关键词:行为规范;体育课堂;体育教学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态度和行为等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其特殊的教学规范效应。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公平公正与公开、服从与创造、竞争与合作都是体育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意识地在体育课堂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引导,相信对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学及体育教学任务

知识或知识素材是构成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但技能或能力、价值观或世界观、社会道德的态度或行为等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提高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个方面的任务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艰苦的智力开发和养成身体锻炼习惯的工作。

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内涵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应以尊重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为前提,同时包含社会责任感和公平竞争原则。

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一般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条例就是事先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约定。而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利益均衡和合理地承担责任。公平竞争原则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鲜明。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体育课堂特点

作为学校教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中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优势。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运动技术为主体的知识(核心要素),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行为习惯。其中体育和运动知识我们可称为显性教材,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形体塑造为半显性教材,行为规范教学则为隐性教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行为规范教学可以从教学常规和教材中

体现出来。教材中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教学的载体为运动项目。其中运动项目的最鲜明特点为竞争,为保证竞争的正常进行,规则是必要的保证。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如,教学常规、队列练习、游戏活动、球类教学比赛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类教材所涵盖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因素,让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四、体育课堂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策略

1.利用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的组织过程显得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常规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课堂常规的形式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常规的教学和检查是必要的,是体育课正常进行的保障。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课堂常规执行不力所造成的,例如,不适合的服装对活动本身会带来障碍,从而影响练习的完成,甚至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事故。对课堂常规的执行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做到坚决地

服从。

2.利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法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多数要依靠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且练习场地、器械复杂,如果没有较规范的组织教法的保证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组织教法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学生练习的时间、方向、行动的路线,器械的使用都会对学生的练习和教学效果带来影响。例如,田径课的投掷项目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统一练习,器械体操则更强调保护与帮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安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完成,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3.利用体育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项目规则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运动项目或游戏。运动项目或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平等参与竞赛。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各运动项目或游戏设置了相对应的为保证进行竞赛而制订的统一规范和准则。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其规则的核心也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通常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只有所有参与者在公正的原则下参与,才能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让所有参与者积极参与。观看奥运比赛,让人感到规则的魅力。在这个大规则竞技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人们的参与,在于规则。奥运文化之所以传遍世界,就是规则的魅力。

总而言之,利用体育课堂这一平台,结合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从体育教师的言行身率开始,让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第4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关键词:从点滴培养 榜样示范 讲究方法 教师垂范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深深地懂得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是一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基础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有人曾把行为习惯比作人的“第二天性”,实际上,人的性格表现正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可见,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性格、人的一生。如何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而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则是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来到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所以,从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并开始让学生了解和接受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要求学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我首先从引导他们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入手。写字时,不断的提醒他们:身子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指尖离笔尖一寸。发现有姿势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读书时要求同学们把书拿起来,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另外,当学生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立端正,两眼平视前方,表情自然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在培养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多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并能把听到的意思表达出来。通过点点滴滴,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习惯逐步养成,自控能力明显增强,课堂秩序明显好转,深受任课老师的称赞。

二、利用榜样的示范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颗好胜心,都喜欢被表扬。正好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我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比比谁最棒”的荣誉角,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就奖励小红星,以示鼓励,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都纷纷争着去做到最好。每周班会课上,我都要总结学生们一周来的表现情况,对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分发小红星,对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督促改正,使学生扬长避短。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也不吝啬小红星,只要有肯定之处,就表扬,就奖励。小红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荣誉感和自豪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同学们明显的进步了,很多事情无需老师再反复督促,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讲究方式、方法

抓好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好的方式、方法,好的办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接受。例如,刚入学的新生,听到上课铃响时,总是乱哄哄的。我根据孩子们爱记儿歌的特点,编出了三字经:“铃声响,进课堂。快坐好,速安静。坐如钟,站如松。手放好,脚放平。老师讲,记心头。”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从那以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一边说着三字经,一边迅速坐好了。再如,学校要求各班放学时排队离开学校,为了使同学们站队迅速而有序,我给同学们提出了“快、静、齐”的目标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和同学们一起用做游戏的方式分组练习,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当放学的铃声一响,同学们就能迅速而有序的排好队。

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从教多年,我已深深体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深刻内涵。“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老师是完美的,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我,在工作实践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不讽刺,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都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一起参与劳动,引导他们争作班级小主人;在书写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认真规范;对待学生的提问,坚持做到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我首先做到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这一切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规范、引导了学生的言行,得到了学生的爱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通过一件件事,一项项活动,一节节课,一个个小细节长期熏陶才形成的。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会迎来一个个硕果累累的金色秋天。

参考文献:

第5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日常行为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主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课堂训练为主渠道,以各种教育活动相辅助。训练学生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训练学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训练学生遵规守纪,勤奋学习;训练学生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训练学生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很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做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为什么小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听话,年纪越大习惯越不好呢?是我们的经验欠缺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是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还是我们思想落后?”如何破解这个疑难呢?笔者以为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学校。

一、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态度

“万事开头难。”入学第一周,学校一定要安排教师进行一系列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什么不能迟到?”“为什么要戴校徽?”“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为什么要用礼貌用语?”“为什么走路要靠右行?”……都要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懂得做一个小学生日常行为起码要做到的基本规范,端正态度、端正思想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小学生正在成长期,在日常行为上会反反复复,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育,说一次忘记了再说一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差的适时批评,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态度左右行为,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事在人为,任何时候只要每一位教师看到希望、充满信心,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严格地监督检查、落实到位

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主要在于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及时。垃圾乱扔没人管;桌椅乱刻没人管;作业没做没人管……有的老师会说:“我一个人要管50多个人,管得过来吗。”一个人管不了,可以发动学生互相监督;可以成立督导队督促检查学生日常行为;每天利用10分钟时间小结反馈学生日常行

为表现,及时处理,及时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以为常,自然形成了好习惯。

三、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教师身体力行

第6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改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

第7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专业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孙蓓雄(1965- ),男,上海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追踪研究——兼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比较”(项目编号:D/2011/03/102)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1/03/10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32-02

培养高素质、有责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工作,但如何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却是学生培养中的难题。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是众多企业承载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研究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归纳总结出知名企业用人的标准和通行的规则,把知名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使知名企业所倡导的优秀企业文化、行为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在学生教育培养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学生的习惯和自觉行为, 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

一、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的共性特征

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中对员工的要求可归纳为:诚实守信,目标明确;注重仪表,行为规范;执行制度,注重细节;认同企业,展示自我。

1.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展现的共性特征之一:诚实守信目标明确。国际知名企业特别是财富500强员工手册常厚达几十页,写有上百条条款规定,内容非常具体,通常在公司概况及欢迎词之后第一条即为企业奉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绝大多数知名成功企业均有“诚信,诚实和守信,客户第一,尊重个人,追求卓越,提倡参与,崇尚团队精神”等内容,明确告诉员工诚信价值观是企业倡导的第一准则。例如微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诚实;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新技术充满热情;直率的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并且乐于助人;勇于迎接挑战,并且坚持不懈;严于律己,善于思考,坚持自我提高和完善;对客户、股东、合作伙伴或者其他员工而言,在承诺、结果和质量方面值得信赖”。柯达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个人、正直不阿、相互信任、信誉至上、精益求精、力求上进、论绩嘉奖”。大多知名企业对员工的道德规范要求惊人地相似,成功企业的灵魂就是诚信价值观。

2.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展现的共性特征之二:注重仪表行为规范。知名企业员工手册对员工行为规范中仪表风度有严格规定,认为员工的言行举止均代表企业形象,对员工着装均有统一要求,对员工何时穿正装、个人卫生,甚至指甲长短、能不能穿短裤短裙均有明确规定,大多企业均不容许男士留长发长须。知名企业通过不断强化员工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员工行为规范虽然只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单列为独立的内容则会引起员工特殊重视,表现出企业文化对客户的尊重和对员工的约束,自觉强化日常训练,以达“习惯成自然”。知名企业员工手册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政策条例列举也非常详尽。首先是人事政策,即员工选聘录用依据、考核标准、晋升条件、聘用(解聘)程序;其次是工资待遇,即工资结构及分级、工龄计算、各种奖金和补贴发放办法、试用期待遇等;还有劳动纪律,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到上下班时间,以及请假制度;还有报销制度、车辆使用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保密制度等;员工若对手册有疑义或遇到不能确定自身行为是否符合公司规定时的沟通途径。同时明确指出,哪些行为是公司提倡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公司不容许的,将导致什么样的奖惩,甚至员工办公设备使用权及维护等均有严格界定。

3.知名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展现的共性特征之三:执行制度注重细节。知名企业的员工手册普遍明确列出员工对企业应负的责任,员工在工作期间创作出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公司的哪些信息需保密,而且详细列出类别及名录。对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归属,员工隐私(与受雇有关的员工个人资料,包括医疗、福利资料)的保护责任及特殊情况(比如,司法调查)免责条款,内容清晰明确。 知名企业员工手册的规定虽有明显的差别,但其却处处体现了企业文化,例如沃尔玛对热情服务的规定——“使顾客感觉到他们很受欢迎——微笑、行注目礼、向离您三米之内的每一个人打招呼,这就叫做‘三米原则’”。知名企业的员工手册通过每一个细节来传达企业的价值观和理想。把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通过各级管理人员的身体力行,说到做到。认同企业,展示自我的理念已在全体员工中逐步建立起共识,并把企业理念逐渐地化为员工的一言一行。这些标准、流程以及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通过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系统培训,落实到每一个层级员工的行为中,并通过每季度一次的绩效考核,使企业所倡导的操作标准、行为规范在不断强化中成为一种习惯。

第8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油田二小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在做好学生常规教育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以“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1 从点滴小事抓起,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常言道:蚁穴虽小,足以毁千里之堤。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略的问题,这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做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抓不懈,从一点一滴做起。

1.1 “低”。即工作起点低,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

学校侧重于养成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这些都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要求学生平时就要熟记这些条例,学生只有在熟记这些条例后,才能用这些条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期达到效果。

我们利用每周一、三、五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背诵,对学生进行权利和义务、纪律和自由、道德、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具体内容的教育,以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一定要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2 “小”。即教育坡度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按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各年级都有明确的、不同层次的规范性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整顿了学生放学路队纪律。每天放学前5—10分钟时,校领导、值周老师、后勤人员清理在校门口摆放不整齐的自行车和机动车,并请拥挤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主动离开校门口30—50米远,从而为学生放学路队整齐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校外安排有值周老师带领值周生和少先大队部的学生对各班的路队纪律进行检查,经过一个时期的强化管理,学生的路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使得校风校容有了很大的进步,放学时要求学生遵守路队纪律,排好队回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还减少了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1.3 “细”。即工作要求细,对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具体要求,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价。

现在的小学生手里的零花钱多了,但并不知道如何支配这一部分钱,致使很多孩子不会正确、合理地支配自己手里的零花钱,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针对这一情况,明确要求学生不许带零花钱上学,同时,各班召开“如何支配自己的零花钱”的主题队会,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合理花钱。

另外,学校规定了到校时间,不允许学生提前到校,由大队辅导员老师带领少先大队委和值周生定期在学校门口进行检查或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学生的早到校情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学生早到校聚集在一起的吵闹声影响到学校周围居民休息,第三方面可以防止学生早早离开家后在马路、商店闲逛,从时间上不给学生乱花零花钱的机会,基本杜绝了学生乱花钱这一现象。

1.4 “实”。所有的教育都是小学生能够操作的实实在在的事,没有空洞的口号与说教。

在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使学生满意、高兴。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征文,定期出版信息报、举办广播操比赛等活动,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

学校还利用每天下午3:00—3:10古诗文背诵这段时间安排学生背诵《锄禾》等有意义的古诗文,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苦,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可以发现,现在的校园里已经见不到学生随手扔掉的面包、牛奶等食物了,也看不见乱扔的纸屑、垃圾了。

在学生中开展的主题班队会系列活动,如“爱校园、爱班级”达标竞赛,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见不到”,即墙上见不到乱画的污迹;校园内见不到纸屑杂物;课桌椅见不到刻画的痕迹;操场内见不到人为的枝折花落;教室内见不到玻璃有破损;开展“五最”活动,“五最”即最美的教室,最佳的成绩,最优的课间,最文明的语言,最高尚的行为等等。

2 开办少年军校,主动创新德育教育新形势

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面对新出现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足以应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与驻敦部队多年来的友好关系,成立了油田二小少年军校。并在一开学,就制定了详细的《少年军校运行计划》和《少年军校工作章程》。

生活在油城的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缺乏锻炼,体质较差,有些由于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利用学期初、学期末和每周三下午组织学生进行军体队列训练及军体拳的学习。通过军训,学生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体会到了军人的苦与乐,培养自己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军训的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把立正、稍息、齐步走、向左向右转、散开、向前靠拢等动作做得标准、整齐。同时在操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像军人那样克服困难做到一动不动,从始至终坚持认真操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过训练的同学就做到了步调一致,广播操做到了排队快、静、齐,做操的精神面貌也特别好。形成了良好的班容班貌,可见,开设军训课不但促使养成教育成功,还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在三—六年级各树立一个出操、队列规范化的模范班级,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由这一个“榜样”带动全年级整体的进步。 

学校邀请了部分家长观看队列比赛和军体拳汇报表演赛,看看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在汇报表演中炯炯有神的目光,整齐有力的动作,听听震天响的口号,再想想自己的孩子回到家里也能主动涮碗、扫地、做家务,改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家长们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呀。

通过军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也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进行军体拳比赛时,为了检验学生的纪律性、自觉性,比赛时,没有让班主任跟班,由班委负责管理班级纪律。一月份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可是参加比赛的三—六年级500多名学生没有一名学生在队伍里喊冷的,并且各班的纪律都非常的好,看着孩子们冻得红彤彤的小脸,台上的评委都为他们感到骄傲,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不就已经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吗? 

第9篇: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题研究;规范;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08-2

我校确立的《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为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自开题以来,得到了省、市、区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

一、课题的基本要素

1.一个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构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寻求规范、优质、高效的教学行为,立足师生共同发展,追求有效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两个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规范与有效。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是指教师在一定理念支撑下,在根据新课标重建的教学规范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反思教学行为、提炼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的“规范与有效”:不是对原有规范、制度的否定,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建设一套规范和标准,而是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是在对学校原有教学规范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修正、完善,不只满足于对原有的教学规范观念的更新、完善,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教学规范的实践形态,用来有效指导教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经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加规范有效,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大的进步或发展。

其基本过程是规范――改进――有效――规范,即重构规范,用规范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并在实践中提升规范,如此反复螺旋上升。

3.三个要件

阵地――课堂,人员――教师,武器――规范

4.四项内容

(1)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现状分析。

(2)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取向研究。

(3)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有效性研究。

(4)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情况

(一)筑牢三道坎:宣传、学习、调查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课题研究既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任务,又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实施。

当知道我校的课题《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并成为“江苏省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后,我校马上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大力宣传,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并把获此殊荣的喜讯刊登在《苏州教育日报》上。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课题,认识课题,走进课题,于2012年4月13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当天下午,长小迎来了出席本次活动的省、市、区各级领导和专家。通过课题开题论证,我校课题组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研究问题的认识,明晰了研究的思路,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专项学习,提升课题组人员的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课题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构建和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最新成果,组织课题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同时,根据区教科室的要求,每月各学科组定期向区课题上传学习资料,在每月的教科研例会中交流学习。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选派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取经。

3.调查分析,了解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学校教师、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了解师生对于教学行为规范的看法和要求,分析反馈各类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效果,了解我校教学规范和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完成有关的调查分析报告。

此次课题前测,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在岗教师与部分学生。教师问卷:分学科调查了我校所有在岗教师,共发放教师问卷56份,被收回53份(一位教师病假,两位教师外出培训),有效问卷53份。学生问卷:一至六年级随机抽取11个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465份,收回460份,有效问卷460份。被调查师生素质层面较广,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主,对于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分学科小组和全体进行了数据处理和汇总分析。在课题前测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学总是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地深思熟虑的占302%,能有效提问的教师只占到264%。有17.4%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目前的课堂教学的,但也有近58.7%的学生兴趣一般,23.9%的学生不喜欢。由此可见,在我校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多备教材,少备学生;多备教学内容,少备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设计中“多知识的传授”,“少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

(二)拨动两根弦:子课题和微型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各个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面广量大,须分层次研究。我们按课题方案设计,把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

各学科的教科组长根据确定的子课题,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具体研究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各种课题的实施方案,并规范过程管理,我们要求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专门印制了关于课题研究工作的资料,带领大家学习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等,消除课题研究工作的神秘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课题组定期活动,每次定专题、定内容、定任务,明确每一阶段研究任务,并按区教科室要求做好每月资料上传区课题网工作。

全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子课题,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我们的“草根式”微型课题研究坚持“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地认真扎实开展。教科室组织校内教师围绕主课题积极申报微型课题,把科研活动草根化。在大多数人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择了10个微型课题参加片内的交流活动。在片微型课题研讨活动中,我校教师能围绕课题执教。围绕微型课题研究,与会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辩课活动,并且一一围绕各自承担的微型课题,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三)协奏一首曲:规范谱曲五回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亟待重建好规范,以规范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构规范曲曲折折,经历了纲领:引领指导――采集:全面覆盖――分析:寻找共性――审议:删繁就简――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这五回谱曲。

第一稿――纲领:引领指导。课题组人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师教学行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对课前教学准备行为、课中教学实施行为、课后教学后续行为具体分化为各种行为,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一个总体纲领,并明确了编制思路,形成教学行为规范第1稿。

第二稿――采集:全面覆盖。教师从教的学科不同,思考的立场也会不同。而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为尽可能地考虑学科及教师的个性特点,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重建不同学科的教师行为规范标准。

第三稿――分析:寻找共性。每个学科呈现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标准是丰富多彩的,考虑也是不周到的,涉及的面是单一的,但存在共性的内容。我们将这些共性的内容汇聚起来,学校总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也就形成了。当然,这期间我们慎之又慎,既集中大家的智慧,又充分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

第四稿――审议:删繁就简。课题组人员根据各学科逐步调整形成的行为规范,进一步研讨,结合教学实际,删繁就简,又重构了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第五稿――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各学科组教师回归学科,用规范来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学校总体规范有了,但具体到学科教学还必须回归到学科个性,依托学校总体规范制定分学科的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步骤。学校目前分8个学科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如此循环往复地研究探讨、实践调整,老师们心中研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重构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三、初步的研究成果(略)

1.增强了教师的认识,浓厚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2.提高了课题人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3.形成了一套理性层面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及各学科教师教学行为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