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

第1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社区电商运营 环境植根性培训 培训形式

在创业浪潮推动下,电商运营下的创业项目已经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同时,在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改良社区电商运营环境并助力社区居民参与电商创业,便成为了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就现阶段的培训工作来看,如何适应社区电商运营培训的需要,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目前所呈现出的则是基于标准流程下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那么为何要突出环境植根性要求呢?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居民从事电商项目创业面临这样几个问题,即运营意识单一、仓储资源匮乏等。这就决定了培训内容的问题导向,而这本身就是对环境植根性的融合。

本文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分析两大不足产生的原因。其次,给出环境植根性下的培训模式定位。最后,在定位驱动下构建起培训模式来。

一、当前社区电商运营培训存在的不足

(一)培训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培训内容的构建需要遵循问题导向原则,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社区电商的运营能力。然而,在标准化和程式化的培训内容下,不少社区电商经营者都在反复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操作要点,而较少在培训讲师的引导下去反思当前的运营问题,以及如何适应目前的社区电商运营环境。很显然,这样就直接弱化了培训的效果,也直接浪费了创业培训资源。事实表明,与那些电商运营的村落环境不同,社区电商运营者往往是兼职开设网店或从事电商业务,所以培训内容就需与之相配合。

(二)培训形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培训形式外在于培训内容,并关系着培训内容的传递和接收效果。目前针对社区电商运营者的培训工作一般外包给某中职学校,或者其它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这种基于班级管理式的培训形式,尽管可以批量化的完成培训任务,但却缺少学员与培训讲师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不少学员在电商项目选择、网上营销等领域存在困惑,而在班级培训形式下这些困惑则将一直被保留。

二、环境植根性下的培训模式定位

那么环境植根性下的培训模式应怎样定位呢。作为逻辑连贯的培训工作,其工作模式可以从目的、手段、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定位。

(一)培训目的定位

在大众创业氛围下,针对社区电商运营者的培训应聚焦在促使他们经营能力提升方面。作为低进入门槛的电商运营,社区电商运营者需要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电商技术,而且还需要熟练运用网络语言技巧。可见,在这样的培训目的定位下,便能倒逼培训方认真思考社区电商运营培训的着力点问题。

(二)培训手段定位

在社区从事电商运营业务的居民户,大都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应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及小范围培训模式。特别针对当前的班级式培训形式,则需要在加强学员与培训讲师之间的互动效果上下工夫。再者,在电商运营中也时刻会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学员及时获得解惑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培训效果定位

毫无疑问,培训效果需要与培训目的相契合,从而是否实现了培训目的便成为了评价效果是否达成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进行培训效果评价,毕竟最终融入到电商运营中去的能力提升效果信息具有内隐性。由此,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将内隐性信息外化为可视的信息图谱。

三、定位驱动下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调研社区电商运营特点

在问题导向下来开展培训工作,先就需要针对社区电商运营环境进行调研,并从中来获得目标社区的电商运营特点。调研方式包括:电话访问,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提交问卷调查。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培训方还应实地访问若干样本对象,对他们的电商运营内容和硬件资源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所获得信息,来调整标准化的培训内容。

(二)确定培训内容的着力点

通过笔者调研发现,社区的电商运营内容大多与小饰品销售,或者当地的土特产销售为主。另外,在仓储硬件资源普遍匮乏的情况下,经营着一般根据订单亲自到相关实体店要货。这就决定了,在培训中需要突出如何与上游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供货关系,以及在价格制度上如何获得优势。另外,怎样向客户介绍产品信息也是培训的重点。

(三)引入移动终端培训形式

培训讲师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根据学员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时给予智力支持。因此,为了更为方便的进行培训指导,需要引入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移动终端培训形式。学员与培训讲师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联系,并采取在线留言和在线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问答。

(四)借助“点赞”进行评价

针对社区电子商务运营的培训本身带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不方便对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进行严格量化。为此,可以采取给培训讲师点赞的形式来进行横向比较,每期根据获得点赞情况筛选出优秀培训讲师进行鼓励,并进行经验交流。

最后再次强调,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居民从事电商项目创业面临这样几个问题,即运营意识单一、仓储资源匮乏等。这就决定了培训内容的问题导向,而这本身就是对环境植根性的融合。由此,随着不同社区之间在电商运营必然存在差异,但只要开展实地调研和培训模式创新,便能适应社区电商运营者的需要。

四、小结

本文认为,环境植根性培训模式包括:调研社区电商运营特点、确定培训内容的着力点、引入移动终端培训形式、借助“点赞”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顾永静.社区零售服务的B2C电商创业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70-71.

[2]潘沩.喵喵微店:移动电商的社区化试验[J].中国中小企业,2014,(12):40-41.

第2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商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工商所整体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罚轻纠”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商所在执法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有些地方也在市场中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2、只打不追。一些工商所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3、手段单一。通过我们对部分工商所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会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1、随意简化程序。其一,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罚款和警告两类,而且罚款的幅度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的案件作为简易程序案件,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其二,任意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省略了亮证、告知等现象。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其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工商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罚没款,如交赞助费或交管理费等,这样既可以将不计入成本的罚款变为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逃避税收,又可以抓住工商部门的把柄,牵制工商部门以后对自己的查处。其二,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少数工商所鉴于当地执法环境,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但这种行政处罚只要当事人提起复议或诉讼,工商部门将必败无疑。3、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有利害关系的不回避、进行调查时不亮证、勘验后不请鉴证人签名、符合听证条件的不告知听证权、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超时限,这些问题许多执法人员觉得无关紧要,但在诉讼中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成为工商部门的死穴,只要当事人诉诸法律,工商部门极有可能“吃官司”。三是“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不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1.有的文书没有执法人员的签名;2.有的案件当事人在文书上不签字,只按手印;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6.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7.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等。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虽然近三年来,我市基层工商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工商所办理的案件占案件总量的百分比达到了%,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案件比率只有%。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

2、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

3、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基层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个认识”不统一

一是县局各股室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统一,指导力度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公平交易局侧重于执法办案,法制股侧重于执法监督和案件质量,办公室或财务股侧重于收支和财务纪律,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是县局机关各股室对基层分局(所)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各科室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发出指导意见。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很难应对,有的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三个方面“不完善

一是机构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职责交叉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统分结合的矛盾。如县区局的公平交易局、直属局、市场监管往往三管齐下,一项工作,工商所往往以一对三,做无用功,导致基层工商所彼于应付。

二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所培训滞缓,没有很好解决执法指导的问题。基层所精通法律、懂业务、善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从各县区局自行组织的培训来看,一是培训的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上级机关不能及时进行培训,如何运用,只能由基层去摸索;二是培训的方式落后,所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无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

三是在执法机制和装备方面,首先是机制不活。县区一级只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合理局面:执法办案存在过错追究,不执法办案则无任何责任追究,导致“干事的人是非多”的现象发生,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其次是装备落后。从我市整体情况看,仍有个工商所没有执法车辆,占基层工商所的%。至于微型摄相机、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更是寥寥可数。再有就是办案经费难支,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工商所由于经费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监管执法。有的工商所苦于拿不出检测费,甚至放弃案件办理。

3、“四个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机关股室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分局(所)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意,其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相距离甚远。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同时,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也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以我们调查的无为县蜀山工商所为例,该所一线在编人员仅8人,承担着辖区5个乡镇、3个综合市场、780户个体工商户和211户个私企业的监管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基层调查所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以无为县局石涧工商所来说,该所在编的一线7人当中,35-40岁的2人,40-50岁的1人,而54岁以上的竟达4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这与我市自管理体制垂直以来一直很少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后续力量不足,目前,我市有个县局的个工商所人员缺编,平均只有5-6人。

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所制宜、因案制宜。基层埋怨机关箍得过死,机关指责基层随心所欲。

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所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机关各科室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但由于机关股室人员的调配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素质达不到指导职能的内在要求,指导、协调作用体现得并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反映机关股室指导不力,不无道理。站在机关股室立场上,很好的工作安排、工作调度,因为基层的认识偏差、执行不力而流产,达不到预期效果,则是基层落实力度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是今后加强基层执法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现实难点。

四是职能办案机构与基层分局(所)争抢案源的矛盾。应该说,这是一对积极的竞争矛盾,但问题是在竞争中形成了互不信任、互不理睬的“两张皮”局面。按理,县局公平交易局是办案的指导、协调机构,是系统各基层分局(所)执法办案的总“头目”,但由于公平交易局和各基层所均承担有很重的预算任务,迫于预算任务压力,在办理案件上产生了争抢案源的“分灶吃饭、单打独斗”的局面。公平交易局忙于自身办案、办大案,无暇顾及指导基层办案,基层发案后欲独立完成,不愿请公平交易局参与办理。这种只分不合的状况,分散了有限的办案力量,发挥不了整体合力优势,体现不了执法办案的拳头作用。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例如,今年8月份,无为县姚沟、蜀山、白茆等地有不少经营户反映,在今年6月份工商部门己对他们经营的商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可未隔几天,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又对他们出售的奶粉进了抽检,并对其中3户下了处罚通知书,要给每户几千元的处罚。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乡镇还有不少。

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作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

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死角”较多。基层工商所管辖的区域一般在农村,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旺盛,在城区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违法分子往往认为,广大农村是消费的金矿,也是有关管理部门不设防的空档、薄弱处,他们纷纷将大批假冒伪劣产品从城市向农村进军,发生在农村的违法案件逐渐增多。而根据目前工商所的职权,许多案件不能处理或处理的力度明显不足。相对于城区来讲,农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各种违法行为相对较多,对抗检查的心理较强,过激行为也较多,查处难度较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举报违法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为了那么点吃亏,何必去较真的思想,既让违法者有机可乘,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又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处。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执法人员在检查经销假烟的商店时,围观的农民就说,假烟便宜,又不会吃死人,查它干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执法,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五是执法(或处罚)难。现在,在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太多、干预太重、执行太难等问题较这突出。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作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基层工商所执法更是两头为难。在被调研的无这县石涧工商所反映,基层工商所的很多工作普遍处于“两难境地”,无论做好做不好总有一头不满意,例如,既要依法严把粮食、棉花市场主体的准入关,又要为乡村财贸任务的顺利完成,而给粮食、棉花的收购、加工企业“开绿灯”、创造“宽松环境”;既要完成上级层层下达的报刊征订任务,又不得违反“自愿征订”原则的纪律;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但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检测检验设备;既要打假除劣,但又没有及时、有力、低成本的执法手段等等。至于执行难,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案件办结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过新一轮人情关。何况法院是否将案件执行到位,申请人无法监督。我市无为县开城工商所在查处一起无照经营案件时遇到执行难的问题,后通过法院辗转反复近3个月才把案件办结,费用化了好一笔,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实际上得不偿失,类似这样的案件,在我市为数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基层工商所在普遍反映执法难同时,还涉及到暴力抗法的问题,以无为县局为例,近年来,该局基层工商所遭遇暴力抗法的事件,先后有5个工商所的11名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受到了暴力侵扰,1名执法人员受伤。近3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发生暴力抗法事件起,先后有名执法人员受到侵害。

综合分析影响基层执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我市经济水平总体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再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同时做生意难,无照经营者也不断增加,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等等,给基层执法带来很大阻力。

二、消费者自我维权法律意识不强,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从我市四县一区查处的案件来看,由投诉发生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只占年案件量的%。消费者缺乏举报违法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及时查处。

二、强化基层工商所执法的几点建议

1、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配强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同时,由于胜任执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尽可能稳定这部分人员,不能“走马灯”似的调换,以保证执法稳定性、连续性。

2、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特别是县(市)局机关,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基层分局(所)没有配备办案用车,摄像机、照像机等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至于办案经费也没有实行单项列支、专款专用,而是随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帐一同周转,支出困难,这与执法办案快速反应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应尽快解决。

4、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本部门自上而下有关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看不见,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基层执法工作。在基层队伍素质还不能一蹰而就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把握鼓励执法办案与严格执法约束之间的平衡。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基层的执法工作,走“发展-规范-再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发展观念、统一执法思路、统一操作原则、统一考评标准,十分必要。

5、基层工商所要积极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改善执法环境,树立工商形象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例如,可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查处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违法经营行为(例如欺诈消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树立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执法形象。同时,要善于抓住执法机遇,营造执法声势。如对电子、电脑游戏、网吧和各类娱乐场所的整顿,基层工商所要在辖区开展有力的执法行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电子、电脑游戏场所和各类无照经营美容院茶室、舞厅,对娱乐业中存在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进而树立工商执法威信,获得群众的好评。

第3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巢湖市工商局辖四县一区,共有    个工商所,

名工商干部,其中           %分布在工商所,承担着全市     户国有集体企业、     户个私企业及 户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工作。基层工商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是整个工商工作的基石,基层工商所的执法形象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工商所监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是能否搞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基层工商所的行政执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通过对我市基层公平交易执法及部分工商所调研,从当前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商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工商所整体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一是“重罚轻纠”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商所在执法办案时,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有些地方也在市场中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2、只打不追。一些工商所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3、手段单一。通过我们对部分工商所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会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二是“重实体、轻程序”现象。 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 1、随意简化程序。其一,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罚款和警告两类,而且罚款的幅度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基层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的案件作为简易程序案件,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其二,任意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省略了亮证、告知等现象。  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其一,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工商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罚没款,如交赞助费或交管理费等,这样既可以将不计入成本的罚款变为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逃避税收,又可以抓住工商部门的把柄,牵制工商部门以后对自己的查处。其二,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少数工商所鉴于当地执法环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但这种行政处罚只要当事人提起复议或诉讼,工商部门将必败无疑。  3、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有利害关系的不回避、进行调查时不亮证、勘验后不请鉴证人签名、符合听证条件的不告知听证权、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超时限,这些问题许多执法人员觉得无关紧要,但在诉讼中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成为工商部门的死穴,只要当事人诉诸法律,工商部门极有可能“吃官司”。三是“重证据、轻规范”现象。 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法律文书的制作在实践中不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  1.有的文书没有执法人员的签名;  2.有的案件当事人在文书上不签字,只按手印; 3.有的询问笔录修改过后不要求当事人签名; 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  5.收集的证据没有提供人签字,证据来源不清;  6.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7.复议期间和复议机关交代不准确等。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虽然近三年来,我市基层工商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工商所办理的案件占案件总量的百分比达到了 %,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案件比率只有 %。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因此,这一部分人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问题不断。

    2、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

    3、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基层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两个认识”不统一

一是县局各股室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统一,指导力度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公平交易局侧重于执法办案,法制股侧重于执法监督和案件质量,办公室或财务股侧重于收支和财务纪律,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二是县局机关各股室对基层分局(所)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各科室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发出指导意见。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很难应对,有的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三个方面“不完善

一是机构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职责交叉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统分结合的矛盾。如县区局的公平交易局、直属局、市场监管往往三管齐下,一项工作,工商所往往以一对三,做无用功,导致基层工商所彼于应付。

二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所培训滞缓,没有很好解决执法指导的问题。基层所精通法律、懂业务、善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从各县区局自行组织的培训来看,一是培训的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上级机关不能及时进行培训,如何运用,只能由基层去摸索;二是培训的方式落后,所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无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

三是在执法机制和装备方面,首先是机制不活。县区一级只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合理局面:执法办案存在过错追究,不执法办案则无任何责任追究,导致“干事的人是非多”的现象发生,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其次是装备落后。从我市整体情况看,仍有 个工商所没有执法车辆,占基层工商所的 %。至于微型摄相机、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更是寥寥可数。再有就是办案经费难支,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工商所由于经费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监管执法。有的工商所苦于拿不出检测费,甚至放弃案件办理。

3、“四个矛盾” 较为突出

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机关股室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分局(所)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意,其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相距离甚远。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 同时,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也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以我们调查的无为县蜀山工商所为例,该所一线在编人员仅8人,承担着辖区5个乡镇、3个综合市场、780户个体工商户和211户个私企业的监管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基层调查所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以无为县局石涧工商所来说,该所在编的一线7人当中,35-40岁的2人,40-50岁的1人,而54岁以上的竟达4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这与我市自管理体制垂直以来一直很少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后续力量不足,目前,我市有 个县局的 个工商所人员缺编,平均只有5-6人。

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所制宜、因案制宜。基层埋怨机关箍得过死,机关指责基层随心所欲。

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所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机关各科室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但由于机关股室人员的调配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素质达不到指导职能的内在要求,指导、协调作用体现得并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反映机关股室指导不力,不无道理。站在机关股室立场上,很好的工作安排、工作调度,因为基层的认识偏差、执行不力而流产,达不到预期效果,则是基层落实力度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都是今后加强基层执法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现实难点。

四是职能办案机构与基层分局(所)争抢案源的矛盾。应该说,这是一对积极的竞争矛盾,但问题是在竞争中形成了互不信任、互不理睬的“两张皮”局面。按理,县局公平交易局是办案的指导、协调机构,是系统各基层分局(所)执法办案的总“头目”,但由于公平交易局和各基层所均承担有很重的预算任务,迫于预算任务压力,在办理案件上产生了争抢案源的“分灶吃饭、单打独斗”的局面。公平交易局忙于自身办案、办大案,无暇顾及指导基层办案,基层发案后欲独立完成,不愿请公平交易局参与办理。这种只分不合的状况,分散了有限的办案力量,发挥不了整体合力优势,体现不了执法办案的拳头作用。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卫生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例如,今年8月份,无为县姚沟、蜀山、白茆等地有不少经营户反映,在今年6月份工商部门己对他们经营的商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可未隔几天,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又对他们出售的奶粉进了抽检,并对其中3户下了处罚通知书,要给每户几千元的处罚。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乡镇还有不少 。

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作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

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死角”较多。基层工商所管辖的区域一般在农村,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旺盛,在城区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违法分子往往认为,广大农村是消费的"金矿",也是有关管理部门不设防的空档、薄弱处,他们纷纷将大批假冒伪劣产品从城市向农村"进军",发生在农村的违法案件逐渐增多。而根据目前工商所的职权,许多案件不能处理或处理的力度明显不足。相对于城区来讲,农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各种违法行为相对较多,对抗检查的心理较强,过激行为也较多,查处难度较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举报违法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为了那么点吃亏,何必去较真"的思想,既让违法者有机可乘,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又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处。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执法人员在检查经销假烟的商店时,围观的农民就说,假烟便宜,又不会吃死人,查它干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执法,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五是执法(或处罚)难。现在,在基层工商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太多、干预太重、执行太难等问题较这突出。 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作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基层工商所执法更是两头为难。在被调研的无这县石涧工商所反映,基层工商所的很多工作普遍处于“两难境地”,无论做好做不好总有一头不满意,例如,既要依法严把粮食、棉花市场主体的准入关,又要为乡村财贸任务的顺利完成,而给粮食、棉花的收购、加工企业“开绿灯”、创造“宽松环境”;既要完成上级层层下达的报刊征订任务,又不得违反“自愿征订”原则的纪律;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但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检测检验设备;既要打假除劣,但又没有及时、有力、低成本的执法手段等等。至于执行难,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案件办结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过新一轮人情关。何况法院是否将案件执行到位,申请人无法监督。我市无为县开城工商所在查处一起无照经营案件时遇到执行难的问题,后通过法院辗转反复近3个月才把案件办结,费用化了好一笔,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实际上得不偿失,类似这样的案件,在我市为数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基层工商所在普遍反映执法难同时,还涉及到暴力抗法的问题,以无为县局为例,近年来,该局基层工商所遭遇暴力抗法的事件,先后有5个工商所的11名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受到了暴力侵扰,1名执法人员受伤。近3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发生暴力抗法事件 起,先后有 名执法人员受到侵害。

综合分析影响基层执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我市经济水平总体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再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同时做生意难,无照经营者也不断增加,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等等,给基层执法带来很大阻力。

二、消费者自我维权法律意识不强,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从我市四县一区查处的案件来看,由投诉发生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只占年案件量的 %。消费者缺乏举报违法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影响了工商机关对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的及时查处。

二、强化基层工商所执法的几点建议

1、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配强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同时,由于胜任执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尽可能稳定这部分人员,不能“走马灯”似的调换,以保证执法稳定性、连续性。

2、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特别是县(市)局机关,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基层分局(所)没有配备办案用车,摄像机、照像机等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至于办案经费也没有实行单项列支、专款专用,而是随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帐一同周转,支出困难,这与执法办案快速反应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应尽快解决。

4、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本部门自上而下有关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看不见,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基层执法工作。在基层队伍素质还不能一蹰而就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把握鼓励执法办案与严格执法约束之间的平衡。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基层的执法工作,走“发展-规范-再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发展观念、统一执法思路、统一操作原则、统一考评标准,十分必要。   

第4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我国 饲料企业 营销 对策

一、中国饲料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观念落后

营销观念是企业营销行动的指南。营销观念早已从传统的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发展到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等现代营销观念,然而在我国饲料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生产观念或推销观念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是从企业自身出发,没有树立为顾客服务、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

2.饲料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或没有或不愿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没有发展目标,没有经营思路,没有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从而导致管理随意性,想到什么做什么,哪里起火救哪里,方案没有严肃性,考核没有延续性,产品缺乏稳定性,结果缺乏可靠性。

3.饲料产品安全性控制差

饲料是人类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优质的饲料是生产优质动物性食品的重要保证,饲料产品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畜禽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和人类自身的安全,因此,饲料的安全性也就成为本世纪饲料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的饲料产品存在的涉及动物产品安全性和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如饲料中抗生素的滥用和饲养者不按饲料使用说明使用饲料,导致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影响出口以及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以及大量使用某些添加剂如砷制剂、铜制剂等造成环境污染与潜在危害的问题等。涉及安全性的问题还有以下几种:国外禁用、限用、淘汰的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流入市场;新产品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对环境影响污染防治措施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投产;产品的有害残留物超标等。一些小型企业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为了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饲料配方等方面大做“文章”,严重地影响了饲料产品的质量,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环境,给饲料工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也使今后饲料安全及产品质量工作受到严峻挑战。

4.饲料市场产品赊销情况严重

在饲料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饲料企业为了保持现有的市场,赊销已成为饲料企业抢夺客户“最简单、最实用”的手段。赊销对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能起到销售产品、维持市场作用,但是在相关法律不完善又缺乏经济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赊销容易回款难的状况,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赊销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些养殖户养殖亏本,不能按时还清所拖欠货款。这使得饲料企业要么把这一款项作为呆账处理,要么继续赊销使其继续养殖,以期将来能回收货款,但这可能造成更多的呆账、坏账。二是一些养殖户不讲信誉,故意赖账。结果使饲料企业损失此笔货款,并失去这一客户。三是一些养殖户,不想归还所欠货款,还反咬一口,以产品质量不合格为借口,或者以伪劣产品的名义反告饲料企业,不仅使饲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受影响,而且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是对经销商赊销,经销商自己没有风险,没有压力,不会全力促销,营销饲料企业的销量。

5.饲料产品流通渠道多乱杂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对饲料的需要量的增加,饲料市场快速发育。一些饲料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在各地纷纷设立办事处,寻找经销商、商,迅速增加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由于点多、线长、面广,饲料企业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力不从心;同时这些经营者中,有的经营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造成饲料产品的销售渠道出现了多、乱、杂的情形。有无证经营者;有坑蒙拐骗者;有以次充好销售假劣者等等;这些不仅损害了饲料企业的形象和利益,而且也扰乱了饲料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6.饲料企业规模效益差,行业获利率低

目前世界80%的工业饲料是由不足3500家企业生产。而饲料产量仅占世界15%左右的我国,饲料企业竟达到了1.3万家。企业规模过小,一般来说缺乏市场竞争实力,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和缺乏稳定性,没有检测手段或实力,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设备简陋,工人素质低下,当然也谈不上规模效益。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竞争能力弱,生存艰难。在2004年世界饲料生产企业产量排名前25家中,中国只有希望集团榜上有名,排名第14位,但产量与第一名差距很大。因此,无论从国内行业之间,还是从与国外企业之间竞争角度看,这种资源组合现状已经到了必须尽快改变的地步。加速饲料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已迫在眉睫。由于饲料行业的进入门槛过低,我国的饲料企业“大而不大”的现象很突出。即“大”企业并没有获得足够大的销售收入比例和市场份额。在经过了较充分发育的饲料市场上,饲料业的获利能力正全面下滑,行业平均净利率在2%~3%左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二、中国饲料企业营销中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饲料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饲料业应采取如下营销对策: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强调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二是强调不仅要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要引导需求。三是强调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要求企业在生产和消费中,使资源可得到补充和不超过环境系受污染能力,以确保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四是要求扩展后营销的内容。即对顾客购买产品后,消费产品时和消费产品后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进行追踪,指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倡导环保意识,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五是要求重建竞争观念。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整个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企业之间除了竞争,还有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一面,所有企业都使经济体系的命运共同体,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共同体。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首先,要求饲料企业充分认识到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发展已经势在必行。企业要发展,必须抓住绿色革命这一机遇,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其次,要理顺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最后,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企业从普通员工到最高决策管理层在绿色观念上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向社会广泛宣传,让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2.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确定企业的整体形象在目标市场上的位置。具体来讲,就是企业为了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与其他竞争名牌不同的形象,并使消费者了解组织的产品与竞争产品的相对差异而进行的努力。制定市场定位的有效策略可以从产品价格的高低、服务、产品用途、分销渠道等方面着手。饲料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定位,具体方法是:首先,分析本企业目标市场顾客所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特征,以这些特征为变量勾画出目标市场的结构图;其次,明确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选择自己相对的竞争优势;再次,把企业所选择的相对竞争优势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让目标市场了解认识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以上步骤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就可明确下来了。

3.保证饲料产品的安全性

在全球化营销的趋势下,饲料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就是进口国以环保或者安全为理由,对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在征收额外的关税或者拒绝进入。饲料企业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严格执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按规定正确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强化加药饲料的管理,确保畜产品安全;发展应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安全性饲料添加剂,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发展应用生物饲料与有机饲料;推行HACCP管理,实施饲料配制过程安全控制,确保饲料安全。

4.拒绝赊销,走出饲料赊销困境

在饲料企业营销过程中赊销的对象一般是经销商,真正对养殖户赊销的很少。分析经销商赊销的原因,一是经销商对产品销售缺乏信心,二是经销商可以拿着赊销的款项去经营别的产品。因此解决了经销商的问题就解决了赊销问题。要解决经销商的问题,一方面要增强经销商对产品销售的信心,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嘴说服经销商,而是通过业务员的协销,即帮助经销商销售,用实际行动征服经销商。只要让经销商卖出信心,让经销商获得利润、尝到甜头,经销商自然就愿意经销该产品。另一方面饲料企业在决定是否对经销商赊销时,立场要坚定――拒绝赊销。若饲料企业是强势企业或者帮助经销商增强了销售信心,拒绝赊销就很容易被接受。若饲料企业是弱势企业,经销商处于强势地位,拒绝赊销难度就很大,此时饲料企业就应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新经销商合作,找新经销商,虽然其经验不足、下线客户少,但只要饲料企业能够给经销商提供足够的指导,再加上其本身具备发展潜力,新经销商迅速打开销路并不是很难的事。因此,通过业务员的协销,帮经销商卖出信心是解决赊销问题,走出赊销困境的最好办法。

5.积极探索新的分销模式

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的分销模式:(1)服务功能性渠道的开发。有意识地扶持当地有影响力的兽医经销或合作经销饲料,利用其行医防疫的服务力和影响力,占领区域市场现有养殖户群,企业向其提供其他的养殖配套服务支持,引导发展以该“兽医经销商”为中心的养殖联合体。(2)分销兼容性渠道的嫁接。由于饲料市场终端普遍赊销,对渠道资金量要求较大。在渠道改造和开发时,可以积极嫁接其他农资产品的分销渠道,如经销农药、化肥、种子等的经销商和农村供销社网络,利用原来经销商的客户关系,向养殖户提供融资服务、配套养殖技术和信息服务,共同发展养殖户。这样经销商在原来业务中增加了饲料销售,提高整个经营效益,而养殖户也获得了购买的便利和更多的服务支持。(3)区域养殖价值链的协同。通过嫁接当地的屠宰加工和内外销售等企业,与经销商组织的养殖户签订定点收购的长期合同,经销商赊销饲料,回购畜产品,饲料企业组织良种供应和兽医服务,构建区域性养殖产业链,展开各环节协同,实现一条龙的运作,提高了养殖效率。在这种区域性的产业合作中,各相关主体均获得了利益,尤其是养殖户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风险得到有效分担。饲料企业则建立了稳定的渠道、忠诚的客户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区域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

6.重视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

组建以饲料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降低饲料原料的采购成本,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饲料企业的利润受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大。2004年粮食产品短缺,粮价上涨约5%。造成了饲料加工业2004年全行业的亏损,而饲料加工企业应对手段单一,大企业仅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而小企业大多通过限产来应对,这又极易导致小饲料企业的破产行为。因此饲料企业必须重视饲料原料采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重视饲料原料采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注意建立或参与供应链中,与自己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建立联盟,以共同抵御竞争;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对原材料价格进行预测,把握好进货时机。但市场预测很难完全准确,且要大量进货需占用巨额资金,因此,组建以饲料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或者参与相关的供应链与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效果更佳。

第5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三月,莺飞草长,我们耕耘着希望。全省上下正迈着整齐、奋进的步伐,高唱振兴发展的主旋律,为实现好全年各项既定目标,挥洒热情和汗水。

唱响振兴发展主旋律,必须磨“软”功。这个“软”功就是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软环境,就是倾心培育引凤筑巢、投资兴业的“梧桐树”。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谋振兴、抓振兴,必须站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反躬自省我省软环境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槠趸,进一步强化责任感、紧迫感,把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紧盯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打造诚实守信、公正法治、服务高效的社会环境。全省上下要走“一盘棋”,敢用硬手段,把优化软环境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从严惩处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和干部,高高举起执纪执法的利剑,为振兴发展之路清阻破障,切实构建起“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出“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软环境,引得凤凰来。

唱响振兴发展主旋律,必须唱“高”调。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时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辽宁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实现好全面振兴各项目标,必须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高唱科技创新的凯歌,必须向科技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面振兴,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振兴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创新型辽宁建设迈出新步伐。

唱响振兴发展主旋律,必须当“才”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加快推进振兴发展,实现好我们每一项既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贯彻落实好省委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地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特别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做名副其实的“才”迷,为全省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目标在前,责任在肩,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当下的每一寸光阴,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第6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饮食服务业 环保 监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90-01

1 青秀区饮食服务业概况

南宁市青秀区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东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和南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信息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主要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城区。市区建成区(包括仙葫经济开发区)面积约176 km2,常住人口约60万。

作为南宁市核心城区,青秀区饮食服务业相对发达,以2007年污染源普查统计数据为起点,2007年城区中聚集了600多家饮食服务单位,且自2008年至2010年以年新增200多家的速度递增,饮食服务企业的密度和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2 饮食服务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饮食服务业营业时会产生大量的厨房油烟,产生的油烟如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大量强烈的环境投诉

根据《南宁市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饮食服务业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项目建设前必须依法申办环境影响审批手续;二是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通过专用烟囱高空排放,排放口至少与所在楼体持平;三是必须使用清洁能源。

青秀区环保局自2005年成立以来,接收到的关于饮食服务业油烟问题的投诉每年都占南宁市同类投诉案件的50%以上,远超其他城区,且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呈逐年递增现象。一直以来,做好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工作一直是青秀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监管饮食服务业,收效甚微。2005年至2007年,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投诉只增不减。

2.2 饮食业务业环保监管困难,总的来说有以下原因

一是很多饮食店建设开业前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不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环保部门不能从源头上对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和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把关。

二是除了近年新建的商住楼外,大部分老旧的建筑物商铺均未建设商用油烟管道,进驻的饮食业店铺油烟无处排放,只能自行从建筑物外墙搭建烟囱高空排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餐饮服务业的最高罚款金额不多,而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搭建烟囱所花费的成本较大,造成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很多饮食店往往选择利用排风扇等设施直接外排油烟。

三是饮食服务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业主变更频繁。环保相关法律规定,对个体工商户是视为个人而非企业来监管。对违法排放油烟的饮食店,行政处罚的对象是饮食店的业主。环保部门依法进入行政处罚程序后,若业主将该店转让给他人,则之前的一切工作全部被,不得不重新进行现场检查和取证。造成监察人员疲于奔命,重复作业。

3 青秀区饮食服务业环保监管手段创新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青秀区环保局吸取前几年的经验教训,通过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在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上取得了较大突破。2008年至2010年,城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投诉量增长速度放缓,重复投诉占投诉总量比例开始减少。

3.1 实施工商营业执照注册环保前置机制

2008年起,青秀区环保局通过与南宁市工商局青秀分局协商达成一致,城区所有饮食服务业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必须出示环保审批文件,未通过环保审批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一律不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通过建立这项制度,杜绝了以前饮食服务业没有环保手续仍能继续经营的尴尬现象,从源头上把好了饮食服务业的环保准入关。

3.2 执法理念上从“重处罚”向“重整改”调整

居民对饮食业的油烟污染投诉,情节有轻重,影响有大小,若全部走法律程序进行查处,时间长、程序复杂,既不现实也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经过实践论证,青秀区环保局对违法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业,先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在期限内完成整改的,可免予处罚。对选址不符合条件、没有整改空间的饮食服务业,首先建议业主选择改变经营方式,不进行炒卖等产生油烟的经营行为,以最小的行政成本和经济代价解决污染问题。此外,在对违法项目依法处理的同时,还将情况通报项目所在建筑的物业公司,督促物业公司不引进类似的产生污染影响的项目,从而减少餐饮服务业因转让、业主变更而持续污染的概率。

3.3 结合教育手段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从2007年起,青秀区环保局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三产服务业环保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辖区内饮食服务业业主参加培训,宣传与饮食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业主们因盲目投资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4 探索油烟在线监控思路,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环保监管

目前青秀区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管理已经在工业环保监管领域得到成熟应用,但油烟在线监控应用尚是一片空白。青秀区环境监察人员仅有6人,除了饮食服务业监管,还负担辖区内其他环境监察工作。走油烟在线监控的饮食业监管路子,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

所谓油烟在线监控,就是“有油烟产生就要有净化设施,有净化设施就要安装在线监控设备;上规模的(100餐位以上)就要安装规范化排污口标牌”。油烟在线监控系统还拥有油烟净化设施清洗自动警报和净化设施超长时间停机警报等功能。实行油烟在线监控后,环保执法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用手指“轻轻一点”,饮食服务企业油烟净化器的运行状况便一目了然。

青秀区环保局20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赴先进地区考察油烟在线监控运行模式和监管成效,探索在本城区实施油烟在线监控的可行性,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在饮食服务业领域的全面覆盖。

4 关于饮食服务业环保监管创新手段的存在的不足之处

青秀区环保局通过采取多方位的监管手段,使饮食服务业环保监管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工商营业执照注册环保前置机制从国家层面没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仅靠两个平行的行政机关的协商,类似口头契约,随着机关领导者更换等原因,随时都可能实施不下去。此外,油烟在线监控系统的普及受到经济、技术等因素的较大制约,涉及监控系统设备成本的承担者、设备安装后的使用和保养、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聘用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做好饮食服务业的环保监管,同时维护居民和饮食服务业的合法权益,有待于环境保护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完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为了扩大销售,晋商还采用了灵活的销售手段来推动商品销售。晋商所采用的灵活的销售手段即为针对不同地区的人们制定适合的销售方式。例如在蒙古地区销售商品,根据当地居民居住不固定的特点,晋商实施流动贸易,将商品送到牧民眼前,促进商品销售。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活动,有效的扩大了晋商经营范围,为晋商遍布各个地区创造了条件。

2当今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现状

2.1当今市场营销的特点

(1)全员参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营销稍有不足,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保证市场营销能够顺利且高效的实施,需要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加入到产品市场营销活动中,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对产品特点、受众群体、产品宣传方式、产品销售手段、产品销售预期效果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这需要企业员工参与到市场营销各项工作当中,为有效的进行产品营销创造条件。(2)创新性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营销管理需要不断市场变化局面,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企业产品营销活动,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做准备。“创新”则是营销管理的关键。在人口、地域、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市场营销的情况下,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模式、方法、观点等,可以促使产品市场营销出奇必胜,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3)信息化。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样的顾客需求、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效实施越来越重要。而实现市场营销活动有效运行,需要时下信息作支撑。信息是企业营销的命脉,掌握市场信息、社会信息、行业信息等,可以根据信息,合理的规划市场营销活动,为规范的、合理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创造条件。

2.2当今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引导国民消费行为。指导国企生产活动的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市场营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市场营销认识不充分在我国市场营销概念越来越大众化,市场营销活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国民对市场营销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准确、完整。很多人们将市场营销与传销混为一谈,促使市场营销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市场营销理念和理论并没有被人们理解和充分运用,这使国企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市场营销活动试试效果。(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在我国存在一个普遍显现象,即企业领导有一定的市场营销概念,当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市场营销效果并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的市场营销观念滞后,依旧以传统的销售观念为主。传统观念先入为主,规划的市场营销活动并没有摆脱传统销售的阴影,市场营销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是实现市场营销活动有效果开展的关键。(3)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在市场营销活动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市场营销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市场营销手段是否有效应用有很大关系。但由于当今社会中信息传播较快,行业内各个企业所掌握的市场营销手段几近相似并且比较单一,相应的推出的市场营销活动非常相似,长此以往会促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

3晋商营销艺术在当今市场营销领域的可研性

当前我国市场营销领域中市场营销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暴露了我国市场营销的缺陷。对此,借鉴晋商营销艺术,利用晋商营销经验、思想、手段来改革当今市场营销,或许可以提升市场营销效果,推动市场营销领域更好的发展。以下笔者从几方面来研究晋商营销艺术在当今市场营销领域中应用是否可行。

3.1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

晋商经营实践成功因素之一是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晋商在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市场、社会、百姓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考虑,往往会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产品销售市场,尽量把握市场先机,赢得市场,推出满足百姓需要的商品。晋商最忌讳的就是贪图短期利益,自毁前程的行为。这一点与现代市场营销学中推出的SWOT法不谋而合。SWOT法指出企业所面临的机会、风险;企业内部环境辨识;分析企业优势和劣势。这充分的说明晋商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是正确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借鉴晋商“审时度势,掌握市场先机”这一营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3.2立足市场,注重调查预测

晋商营销成功与掌控市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晋商组织经营是以市场为出发,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晋商利用多种渠道掌握与市场息息相关的信息,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准确预测经营方向。其次是晋商注重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各地区市场物质销售情况。以此为依据,开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经营活动。最后,晋商善于钻研市场变化情况,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此来掌握市场先机。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市场营销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市场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信息,根据信息来和规划市场营销方案。这也就充分的说明,具有五百年经验的晋商已经参透市场营销的关键,即立足于市场,注重市场调查和预测。所以,当今市场营销领域中借鉴晋商营销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3.3创造需求,开创票号业务

山西票号的产生历史就是企业创造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做好例子。由于晋商经营的成功,促使经商在各个地区创建了经营分号,但是各地区款项的划拨需要通过镖局运送来完成,这不仅增加了款项运送风险,还影响商品经营。此种情况下,晋商开创了票号经营汇兑,创造了票号市场,同时也推动了晋商票号业务发展。可以说,晋商开创的票号业务所采用的创新营销手段,充分的说明了创新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的重要性。当今我国市场营销领域中应当根据营销需要,对市场营销进行创新。

3.4诚实守信,塑造金字招牌

品牌作为消费者识别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标志,在市场营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晋商营销艺术中得到印证。就以晋商运用“三玉川”这个标示来说,晋商所生产的砖茶,其包装上都标示“三玉川”这三个字,代表着晋商商品,也代表着晋商产品质量。蒙古人只要看到这个标示的茶叶就会信任,并且终身饮用。所以说,诚实守信,塑造金子招牌对于市场营销绝对有很大影响。

4结语

第8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微商;纳税;税收管理

微商作为以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逐渐成为消费者们心中交易的首选途径。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快捷方便,经营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等优点是微商能够在众多经营模式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分析和研究微商的相关税收征收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税收的具体情况,探究有关微商的税收征收管理现状,微商税收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微商行业所反映出来的税收方面的弊端和相应解决方案。如何有效的对微商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并且针对微商这种新模式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科学系统的结论是目前的首要解决目标。因此,分析微商税收管理现状,提出新问题,研究应对的新方法,改善现状和更好的完善税收体制为当务之急。

一、微商及其税收管理的现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微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定义。一般是指以“个人”为单位的、利用web3.0时代所衍生的载体渠道,将传统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不存在区域限制,且可移动性地实现销售渠道新突破的小型个体行为。通俗一点来讲,微商就是在移动端上进行商品售卖的小商家。微商也包括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微信电商,而微信电商却不是微商的全部,仅仅是微商经营活动的其中一个媒介载体。微商和淘宝一样,有天猫平台(B2C微商)也有淘宝集市(C2C微商)。而不同点则是微商基于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能够实现商品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

在移动终端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各类社交应用软件也已经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微信等社交软件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软件。“ 沟通即是商机”。微商便是捉住了这个机遇,从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中脱颖而出,俨然已经成为时下电商模式的后起之秀。据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每十个人中,都会至少有2人知道、接触过微商或者有朋友选择微商这种经营模式。而这十人中,又起码会有1人会选择微商这种购物模式或表示正在观望中。促使他们购买的原因各不相同,也同样有人表示会考虑有机会可能成为微商的可能。

但是由于微商模式的过快发展,以及微信的庞大用户量,导致相关的规定和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所以微商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却没有一套完全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健全的行业规范。在对于微商行业税收管理的现状信息采集的结果中显示,4627%的人认为微商需要交税,2836%的人则没有明确的意识到微商税收管理上面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微商作为一种销售模式,姑且认为这是一种品牌行为,且不考虑的品牌是否经工商部门注册,单纯就这一角度来看,这种企业线上营销手段也属于分支机构的一种,所以也应该具有税务登记证,即应该交税。而对“如果您也是微商,您是否会对于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标准有所研究呢?”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都是不清楚或可能会考虑。这说明,对于税收管理条例的相关普及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根据我所调查到的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的微商商家在经营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所以我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对微商征税的政策。否则将造成市场上同类经营者却有着不同的税收负担的现象,这一点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而现今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完善税收的法律规定和税收征收管理办法,逐步修正不足,以此来规范微商税收征管。

二、微商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在电子商务高速迅猛的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难以忽略的问题。而微商这种销售模式作为电子商务网络下新兴的分支,除了和电子商务有着相同的问题之外,还有这自身特性所带来的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关于税收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反应了微商在税收管理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与传统的销售模式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需要改革的地方。

(一)线上经营往往没有在相关单位注册,导致税务机关无法明确掌握应纳税人的具体信息

税务登记指的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的法定制度,个体工商户同样需要向生产经营所在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这样做将有利于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掌握税源并且加强征收管理。但是线上经营者往往都钻了这个空子,由于无需在工商局注册,所以就不会被税务机关约束。这样会导致税务机关无法明确地掌握应纳税人的具体信息,进而可能会有漏管漏征的事情发生。无经营地点这一便捷的、低成本的销售方式同样给税务机关提出了难题:无法使用传统的现场查验方法来掌握商铺具体信息,导致所经营的商品的具体数据收集工作也无从下手。

(二)经由网络销售的商品多数采取数字化和电子化,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税务监督

税务监督是国家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根据税法和财务制度制定的,这样一来可以促使纳税人依法经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二来还可以督促纳税人依法纳税,遵守法纪。但是由于没有办法做到有力的监管,所以不利于建立健全的利于纳税的基础工作,也显现出容易出现税收漏洞的问题。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微商行业多采取零售的方式,支付方式一般不直接经由银行,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等特点,并且无法完全杜绝伪造,修改等行为,导致相关部门无法通过银行进行对账户的监管,无法有效的调控税款流失的风险,也给传统的查账带来困难。微商通过使用移动终端和现代通讯等技术,使得交易在相对不公开、隐蔽的空间完成,模糊了有形商品、无形劳务之间的概念,这就使得商品、劳务难以区分,而模糊的边界亦导致对征税对象难以准确判定。整体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单据、纸面凭证,甚至专门从事分销的微商连同进货和发货的环节都一并省去了,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三)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大多以实体交易为对象,但是微商的出现导致税收法律要素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传统的贸易形式下,很容易界定纳税义务人的身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未成规模的微商来说,由于没有实体店,并且不排除存在刻意隐藏的情况,所以无法明确谁是纳税义务人。纳税地点往往涉及税收管辖权和常设机构等问题,微商的交易活动则恰恰没有固定的物理交易场所。而交易涉及的其他方面,如服务器、卖方、支付方和物流所在地等就都因此可能处在不同的位置。这也导致了纳税的服务地点和税收的管辖权难以确定。微商的最大优势就是便捷。而这种便捷则体现在没有具体的店铺这一方面。由于没有店铺进行监督,就模糊了实体商品和交易的信息,给了商家可乘之机。交易完成后,税务机关无法确定具体商家,故而更加无法核定其收入和成本。这样一来相关部门甚至无法根据商家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范围来核定企业的应纳税种和税目,直接影响到了报税和纳税申报,无法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三、对于微商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

(一)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微商纳税的相关纳税要素

微商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行业规范尚未形成。但是由于微商模式的过快发展,以及微信的庞大用户量,导致我国现行的税收理论没有及时适应新的销售模式,财务制度有所欠缺,相关的规定和配套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解决微商税收征收管理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大量的信息来辅助,而信息商家的上报信息只能全部凭借自觉来进行,这也需要法律的协助。商家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不排除有依法上报信息的诚信商家,可是相比较之下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就会得不到保障。所以微商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却没有一套完全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健全的行业规范来制约它的发展是不安全的。对于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纳税期间和纳税地点等重新进行界定,将微商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这一情况充分考虑进来,结合和借鉴电子商务这种销售模式进行分析。尽快明确和完善针对于微商的相关法律规定,授予税务机关合法的权利去执行收集数据和有关关联方的涉税信息,并且明确要求微商的经营者提供涉税信息,指定一些专门的管理机制来监管微商的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微商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应该也享有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例如,针对海外代购现象,应明确微商的税收管辖权,规范进出口商品的税收管理制度。作为小微企业,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在扫除微商商家的盲区的同时,也为商家解除了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工商部门也需要根据微商的特点,简化相关的微商工商注册登记等流程。

(二)解决数据收集和信息的可靠来源的相关问题

作为解决微商税收征收管理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尽快解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工作来约束微商的“自由发展”。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微商的销售模式十分具有创新性,导致一方面传统税收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稽查力量薄弱等老问题依旧存在的同时,另一方面又面临了微商小额交易,网络交易无实物,信息无法有效的收集整理的新问题。新老问题的双重作用下,使微商的税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国家的监管力度虽然加大了,但是也无法全面的进行实地核查。所以,是否能够开发出一种电子自动监管机制,用来自助的检测微商甚至电子商务全行业的税收相关数据,来解决不适应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的税收理论的相关问题呢?

这是一个顺应时展而必然会面临的话题。培养相关人才,专项治理关于微商行业的税收管理现状,针对上述几大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项管制,既能够有效的防止微商出现偷漏税的现象发生,又能够解决就业环境下人口多,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从根源上抓起,对微商实行严格的实名制注册管理

既然微信根植于网络,发展于社交应用软件,那就应该要求移动社交平台、支付平台和银行做好微商的开户管理,规定微商在平台上收支活动只能通过唯一一个实名认证的账户进行,工商、质监,包括微商移动社交平台应当联合做好交易商品的管理。相比之下微信支付的提现功能必须通过实名认证后才能进行就显得更加趋于制度化、标准化。而就在今年三月份,微信新出台了对于零钱提现收费规则的说明,标明了自2016年3月1日起,每人仅累计享有1000元的免费提现额度。对于超出额度的提现行为,则按照提现金额的01%来收取手续费,也就是每提现1000元会相应的收取一元的手续费(单笔手续费小于01元的,按照01元收取)。这一现象也正是说明了国家层面和运营微信的主管团队也已经注意到了微商大肆盛行的问题,并对此做出了一些相应举措。网络交易环境是与我们大家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事,只有大家一起联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未来的微商服务会在越来方便大家的基础上,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对于队伍越来越壮大的微商行业的税收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是符合当前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也在顺应时代变化下作出了极大改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有些不足已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及时的革新我国的税收管理方法,完善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和监控措施是可行的并且十分有必要的。本论文在理论上为网络盛行下的微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增补当前存在的不足,同时能够在实际上为电子商务活动能够有效的保证税收征收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可借鉴的实践方案。相信我国的税收管理会结合网络这把双刃剑发展的越来越好,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达.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侯坤.我的朋友是微商[J]乡村科技,2015(11)

[3] 安体富&王海勇.我国税源管理问题研究:理论范畴与政策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9-85.

第9篇:营商环境存在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微商 产品质量 监管

到目前为止,“微商”尚未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微商即微电商,指依靠微信、微博等使用人数较多的社交软件和淘宝、天猫等平台直接或间接销售产品的个体,也指在可移动设备上实现的个体销售模式。微商有多种形式,而依托微信平台开展的小型销售是其代表模式。这种模式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销售,即B2C微商;二是借助朋友圈进行营销的C2C微商。微商于2013年进入大众视野,以其低成本、易操作的优势迅速吸引个体参与,于2015年达到顶峰,全国微商经营者从1000万激增到近2000万人。然而,在高速发展之后,微商遭遇冲击性下滑,信用水平饱受质疑,短短几年时间,就从风头无限变为危机重重。微商急需突破阻滞,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微商的现状

(一)优势

微商的迅速崛起对实体经济和传统电商都造成了很大冲击,其发展之快,与其自身特有优势有关。

(1)零门槛,成本低。创业并非易事,实体经济高昂的经营成本和复杂的限制条件使得个体难以参与其中。个体能力存在差异,经营风险也有不同,失败破产者不在少数,这也使得个体对待实体经济异常谨慎,甚至望而却步。但微商提供了一种互补的经营模式:几乎不设准入条件,经营成本低,风险小,自主性强。这使得有需求的个体纷纷进入微商领域开展经营,微商也得以迅速发展。

(2)操作便利,主动性强。微商多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传统电商相比,微商不需要租借场地进行大规模囤货,它只关注销售本身,依靠商家的人际关系,在虚拟空间内实现商品的买卖。微商经营的自主性很强,商家与消费者均没有时间限制,随时可进行交易。商家可以直接给客户发送产品消息,不用客户自己查找,能够提高经营的主动性,扩大经营范围,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

(3)营销模式多元化。相较于传统的零售业销售模式,微商显得更多元化。商家可以向客户发送文字信息,也可发送语音和图片,以多种形式实现与顾客的联系,有利于提升客户的接受程度。随着二维码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产品,由顾客自己决定是否添加,也给顾客留下了选择空间。另外,在海外直购的渠道不充分的条件下,微商代购满足了喜爱海外品牌的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微商的迅速发展。

(二)微商发展中的问题

微商前期缔造的成功案例使想要快速致富的人看到了机会,无资金支持的个体蜂拥进入微商领域,期望从中赚取财富。但未成熟模式的过快发展,加上功利主义的催化,使得微商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陷入瓶颈。

(1)熟人体系难以持久。在中国的社会关系中,熟人往往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优势。微信的朋友圈就是熟人体系的一个缩影。商家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商品信息,出于对其的信任,客户购买商品的倾向增加,这是前期微商发展良好的一个原因。但随着微商的继续发展,商家的商品推广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商品推送占据朋友圈,逐渐演变为暴力刷屏。而依靠熟人体系经营的微商没有稳定的客户基础,消费者购买商品多为临时起意,而非对商品的偏好,因此当商品的信息充斥整个朋友圈,影响正常生活时,消费者就会对此产生反感,这与微商营销的初衷背道而驰,阻碍了微商的持续发展。

(2)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微商信誉度下跌。消费者最重视的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不过关,微商模式就难以为继。微商成本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省去了中间环节,这使得品质没有保障的产品从厂家直接进入销售领域,在公共平台上随意展销,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微商的信誉度直线下降,遭遇滑铁卢。

(3)监管治理缺乏。目前,我国没有对微商经营的明确的规则约束,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这使得微商违规事件多发,而消费者在自身权利受损时往往投诉无门。由于进入门槛低,微商经营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法律意识欠缺的自由职业者,这类群体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利益的驱动下难免出现拒绝退款,寄发残次品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监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商突破困境的对策

(1)保证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无论哪种商业模式,要想实现持续经营,都要在产品源头上把好关。遭遇危机的微商要突破困境,首先要加强自我约束,保证产品的质量,增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针对信用监管不健全的现状,微商可模仿淘宝建立信用评级制度,由用户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作为其他消费者的参考依据。这会对微商经营者的行为产生有力的约束,有助于改善微商整体经营环境。

(2)建立配套的监管体制。频发的产品质量问题及交易违约问题使得微商的发展急转直下,要实现持续经营,微商迫切需要完备的规则制度来引导和约束。目前,针对微商存在的问题,微信平台已有限制微信好友人数上限,加大对被举报商家的处理力度等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影响范围有限,其约束力也不足,仍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从产品质量、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对微商进行管理,让消费者重拾对微商的信心,为其发展开拓新的出路。

微商在经历高发展后进入低迷是新兴经济散漫发展路径的一个典例。新兴经济模式是对现有经济的弥补,前期自然受到追捧,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其内含的诸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作为新经济模式的微商要实现逆转,需要改变原有松散的经营模式,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才能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鹏,李春丽,王颖.微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广场, 2015,(06).

[2]宋秀玲. 微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经营管理者,2015,(30).

[3]徐铱Z. 微商: 野蛮生长之后[J].新营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