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第1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一、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条件

在我们不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而是主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质量型、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选择适合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开发和壮大,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要求的。按照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理论认为,工业化演进阶段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目前,虽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降至20%以下,但是第三产业产值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另外,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来判断,也得出现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积极发展新型工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注: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70489万元,总商品生产增加值为234782万元,比值为33%)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的。对于来说,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海拔高、气候严寒、降水量小、地质条件恶劣、易受风沙、洪水和泥石流等侵害,植物生长周期长,再生能力差,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还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全国人民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生态利益和资源利益。由此可看,发展工业,就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要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各方面条件发展符合实际的、效率高、污染小的工业,才是权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合理选择。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第二产业本身发展要求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形成了矿业、建筑、制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底子薄、起点低,以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落后,而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要求能够重点发展包括工业在内第二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选择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产业间关联程度的要求。工业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利润、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等多重任务。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把建设成为全国的资源储备、资源转化基地,但执行得都不够理想,这与工业弱小和不发达有直接关系,另外,经济社会是非典型二元结构,工业是在旧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全是一种镶嵌式的,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发展特点的新型化工业,是延长第二产业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关联程度,解决工业镶嵌模式较为合理的道路。

二、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在确定产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前进道路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支撑第二产业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增强。而目前的情况是,无特色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水泥行业)的产值却是较高的,从第二产业统计资料上很难明显辨认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应当是什么,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业、食饮品业、藏医药业等产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都非常低,资源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尚未真正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空间有限,尚未形成孕育现代大型企业集团的环境基础、社会条件。对外部市场的开拓不够,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营能力,缺乏对经济的多渠道联系与合作。规模小的企业往往产品品种也较少,这就必然增大了市场生存风险。

(三)产业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育阶段,工业经济主体发展层次较低、存在基础弱,起点低、科技含量低、产值低的“一弱三低”现象,能源工业严重滞后,工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靠工业产业升级、市场推动的三产内部结构还没有形成,工业吸引社会投资能力有限,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等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

(四)企业整体素质普遍偏低。首先,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产品的档次、质量很难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严重受到制约。其次,管理粗放,效益不高,随意化、经验至上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既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也基本不具备企业家应有的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职工综合素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

三、走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到“十二五”末,要实现二产增加值达到458亿,占GDP比重40%左右,形成二产、三产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一)按照“二产抓重点”的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第一,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项目,如: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绿色食品业,矿产资源及加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提高这些工业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第二,大力发展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利用其高度的外向性和关联性,为旅游纪念品市场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开拓生存空间,要着力打造出一批高品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增加旅游消费。第三,加强与周边省区、周边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由于人口总量不大,市场狭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还必须放眼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工业产品特别是建材产品出口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推动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提高企业规模化程度,促进龙头骨干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力争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身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新材料,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优势,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具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推进节能降耗的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吸收和引进新工艺,淘汰陈旧落后的高耗能工艺和设备,支持发展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项目,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要在重点行业中培育发展论坛2011.2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气候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成本要高于其他地区,加之大多数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地区工业发展长期受中央及各省市的援助,有些地区或企业在国家援助力度大的年份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就差。究其根源,有些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使资产闲置,资金浪费。因此,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代替传统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监督水平,确保产业建设走上科学化发展轨道。

(四)创建适合新型工业发展的软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软环境主要是政策、公共服务效能,法律环境等等。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追求高效率的生产和服务。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市场体制不完善,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软环境,行政审批的项目多,时间长,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一些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好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藏投资兴业。第二,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提高企业家素质,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着力培育本土著名企业、著名企业家、著名品牌。第三,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最前沿,努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第四,加强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公布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审批限时制,实现一条龙服务体系。

第2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一)**工业历史概况

从建国开始,**传统工业体系可分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涉及20余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大类一是采掘、冶金工业;二是能源工业;三是建材工业;四是机械工业;五是食品工业;六是轻、化、纺织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第3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纵观全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史,毫无例外的都是通过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轴心一直是工业化。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新型工业化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推行新型工业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已经将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研究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意义及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比照价值。在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如何在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成为了关键。而循环产业集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以突破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作为后进与后发优势省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制造业体系与重化工业基础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能源等战略资源消费影响最大的时期。如何在能源等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并向新兴工业化转型,是贵州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转贴于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贵州要迎头赶上,必须超常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补初期工业化的课,循序渐进地发展基础产业和某些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贵州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贵州目前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及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有序发展产业园区。贵州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山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长期实践反复证明,靠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省70%的贵州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无法就地转移,农村扶贫和农民增收无法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发展壮大工业,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就业能力,扩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领域,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

三、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世纪初,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是西部地区的进展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的发展水平就更为低下。目前贵州的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贵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

(二)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突破目前新型工业化的障碍,使贵州在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乃至实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

(三)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省的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且贵州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没有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四)贵州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我国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制落实,并按照贵州省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发展状况,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使贵州省的工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4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新晨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5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安徽

安徽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安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安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安徽省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安徽省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安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安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安徽省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安徽省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安徽省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因此,安徽省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徽省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057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6家(包括20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154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省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安徽省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安徽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安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安徽省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农业区域聚集优势,获取重要资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特征,产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就可以吸引区域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过产业聚集主动吸收资源的作法,改变了安徽省以往被动等待资金、技术支持(即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引资方式;改变了安徽省因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出现资源净流出的局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确立主导产业。首先,安徽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其次,如果不发挥安徽省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品,发达省份就会将需求转向国外寻求替代供应者,这样,安徽省就会失去发展的外部市场。区域工业化理论认为,有竞争力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代农业正是安徽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实现。

可以有效克服资金瓶颈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资金少、投入门槛低,是一种适合安徽省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联动关系,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农副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积累能力,为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

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由于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关系,必然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农业内部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7(5)

第6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发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应包含四方面:即设计标准化(从设计到生产、安装,建造的全过程执行统一标准、统一模数)、构件生产工厂化(主要建筑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施工机械化(拼装都是机械化作业)、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第7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安徽 

1 安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1.1 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企业的落后设备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安徽省的万元gdp的能耗为1. 5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吨标煤)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 6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7吨标准煤)的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将会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1.2 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安徽省工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集成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安徽省的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己经成为安徽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汽车产业的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仍是其发展的瓶颈。2007年安徽的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5位,同期浙江的整车产量排在个国的第16位,但是浙江汽车产业的产值己经超过安徽省的3倍还多,其零部件产值超过整车的数倍。江苏汽车产量和安徽相差无几,但江苏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是860亿元,是安徽省的三倍。2007年安徽省汽车产业的产值构成中,零部件只占全部产值的16. 8%。而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产业中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合理比例应为1:7。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向零部件领域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用高技术产品和电子电气系统领域。

1.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2007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0%,只相当于江苏的14. 9%、山东的18. 50%、上海的27.8%,福建的63. 9%和湖南的68. 20%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费用为9. 69亿元,只相当于上海、山东的20%,浙江、江苏的28%。 r&d费用占gdp的比重为0.2%,尽管在中部六省中比例最高,但低于上海(0.65%)、江苏(0. 22% )、浙江(0.3%)和山东(0. 32% )。研发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研发成果少。二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目前,安徽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3. 3%,在中部高于山西和江西,在华东高于浙江、福建和江西,与未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 l%,在中部和华东仅高于江西。

1.4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加工制造业等高级化产业比重小。2007年,安徽37个工业行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通讯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44. 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 6%,余下80%左右的增加值基本上是农副产品加上原材料和能源等产业创造的。如果不包括以家电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安徽省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制造业比重只有11. 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安徽省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大量的初级产品加工支撑经济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在全国位于中下水平。

1.5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4%,增速达到了23%,但全部工业增速却只有13.7%。安徽省的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规模以上企业,小企业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滞后于大中型企业。

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12. 9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 6%,国有企业一枝独秀。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经济规模小、实力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短腿”。

2 新型工业化是安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

2.1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水平低是我们省情的典型特征,也是省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之一。因此,工业强省战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脱贫致富的战略。但是,应当认识到,处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发展工业与以往相比,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刚性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新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因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内在需要。

2.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安徽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变化,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供了新的起点。今后20年,安徽经济还有无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提高增长速度,是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仅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加大同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发展差距。只有认清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安徽顺利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键。

3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合理思路

3.1 牢固树立以工业立省强省的观念

加大以工业立省强省观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推进工业化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安徽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安徽省gdp增长13.9%,在全国增长也只排到15位。因此,能否切实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理念,对安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2 走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徽省的工业化现状是与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不顾及安徽省现有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对传统工业的排斥,也不是传统工业漫无边际的复制。因此,安徽省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重任务。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空间。

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既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突出优势。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不断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对于实现安徽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靠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具有经济、科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安徽农产品、矿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粮、油、棉、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加工优势,可形成支柱产业;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具有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 “加工制造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条件和实力。安徽新兴产业短期内不具备主导竞争的能力,但传统产业通过深化、强专,存在进一步抢占市场的潜力。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安徽省传统产业比重大,运用信息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务十分繁重。要积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3.4 加快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

4 结束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结合安徽省工业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抓重点、攻难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既要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奠定的发展基础,更要认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我们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温饱即安思想甚至一些“左”的思想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正视差距,奋发进取,增强创新优势,谋求新的发展,加快实现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8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企业是社会细胞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本文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创新型炭素工业化道路谈一点粗浅见解。

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炭素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逐步增多,一部分企业低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处在停产、半停产、甚至关停倒闭状态。在这后危机时代,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创新型炭素企业,对建设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国炭素企业从而保证钢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 、创新型炭素工业化的内涵

现阶段炭素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中国炭素工业化道路,从资源利用效率、世界资源的供给能力,到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政策,中国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中国炭素企业必须走一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型工业化道路。炭素企业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的创新,其着眼点是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直流电弧炉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型炭素材料产品和技术的重新选择。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创新型炭素工业化道路举措

(一)谋划发展思路,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一个企业而言,战略正确乃取胜之道,工业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现阶段,炭素企业主要考虑如何让事业避免风险,保存实力生存下去,为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认真反思关于持续发展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创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直流电弧炉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新型炭素材料产品和技术,鼓励兼并或重组,打造一到两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品牌和社会信誉度名列国际前列的专业化集团。当前,中国炭素企业集中度和科技含量不高,较之国外先进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抑制企业低产能重复建设,打造合理产品结构,实现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的规范管理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二)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建设创新型炭素企业

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较之传统工业,新型工业最内核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引领,通过对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和工艺等进行科技武装,使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得以全面提升。制造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充其量只是一个加工车间。要在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上下功夫,无论在创新体制建立、创新平台建设还是创新人才,坚持有效的自主创新,企业就能赢得永远的优势。有人才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产权,注重学习型领导、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立研发机构,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同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己的品牌。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中国炭素有信心从“中国营企业炭素制造”走向“中国炭素创造”。

(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炭素企业能源消耗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左右,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较为有效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里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强节能管理,深化减排措施,突出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完成技术的攻关,保持国内企业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开发与研究,提升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加强余热、余能和副产气体的回收利用,促进生产过程中余热、高温物体显热得到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加强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不断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废水资源串级复用,进一步提高工业水的复用率,促进企业节能工作再上新水平。

(四)注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人力资源优势是科学发展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以让职工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为最终目标。充分运用人才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为工业发展积累人才资本,更要注重让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切实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有条不紊地加强不同层次、不同工种的职工教育培训,重点突出高技能岗位知识的业务培训。通过继续开展劳动竞赛、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技能提升活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劳动热情。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既要让职工看到企业经济增长的数字,又要让职工得到企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更要让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发展企业、建设企业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9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文

 

“十二五”期间,新疆初步呈现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新型工业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实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工业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生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

 

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新疆把“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地区具体战略选择的重点内容,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进行科学布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主任胡开江说。2014年新疆工业企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100个,利润总额上亿元的企业达到68个。

 

新疆通过支持优势产业、优势园区、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各种优势的倍增、放大、叠加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新疆已建立起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石化为主导,煤炭、有色、特色轻工、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纺织等为代表的资源性工业体系。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新疆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已形成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以纺织、轻工、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包含煤炭、食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门类较为齐全、产品丰富、更具特色且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化工、电力、钢铁、有色、煤炭等优势行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新疆非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快速提升。2014年,规模以上非石油增加值1?656.2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2012年首次超过石油工业占据半壁江山后,非石油工业支撑作用凸显。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突出。2014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5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新疆工业内部增加值结构得到优化,增长较明显的有传统产业中的化工、有色、电力、煤炭产业,占比分别提高4.5、4.8、3.3、0.7个百分点,石油、钢铁产业分别下降13.5和1.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分别提升2.1和0.2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新疆工业结构优化还表现出非石油工业快于石油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地方工业活力增强,中小微企业快于大型企业等特点。

 

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新疆五大产业带取得较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天山北坡产业带率先发展,发挥了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例如乌鲁木齐—昌吉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迅速。集聚区内的6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和9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11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42亿元,增加值392亿元,到2014年分别增长到2?942亿元和578亿元,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14.5%提高到2014年的35.3%。

 

东疆产业带重点支柱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凸显。哈密产业集聚区内新能源装备制造取得较快发展,巴州—阿克苏产业带实现较快增长。南疆三地州产业带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虽然缺乏大型重化工产业,但地方特色的纺织、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和特色农副产品得到稳步发展。

 

北疆沿边产业带的矿产资源深加工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增长较快。该产业带中的矿产资源深加工,如沥青、铁矿、镍矿、铍铜合金发展较好,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如棉纺、植物油、玉米饲料也取得较好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壮大成长。

 

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标准起步。截至2014年,共有570家企业注册入驻园区,商贸物流中心、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和口岸经济发展已具雏形。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里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投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川宁药业、苏源生物和蓝山屯河等一大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另外还有一大批重大项目即将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