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也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规范幼儿的语言行为,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幼儿语言教师必须认清课程改革形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言知识,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提高幼儿的语言素养,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让阅读成为幼儿在园里生活的一种习惯,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这些教学手段为幼儿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尤其是网络资源在当今社会极其发达,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读到自己想读的信息。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推荐优秀的网站,使幼儿能够第一时间阅读到优质的语言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课外语言活动课中,我给幼儿安排了阅读《西游记》幼儿绘本材料这一任务。阅读后,我让幼儿在课上进行小组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等。我要求幼儿能够完整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的大概意思,描述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要绘声绘色,把真情实感传递给小伙伴们。同时,还可以进行肢体语言的运用。当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次为幼儿展示故事视频。不过这次禁播声音,给幼儿提供画面素材,创设故事情境,启迪幼儿思维,为幼儿完成好语言活动任务提供保障。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交流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素养。
再如,在进行幼儿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掩耳盗铃”的教学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课前从网上下载这两个故事的动画视频,课上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这两个成语视频,让幼儿通过认真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两个成语故事的大概意思。在幼儿进行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本组小朋友可以进行动作展演,为幼儿创设故事的真实场景,提高幼儿倾听和观察的能力,从而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语言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信息,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幼儿语言素养。
比如,在进行大班语言课“雪花”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解说,片片雪花飘落在每个角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有效刺激了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灵活了幼儿的思维。如幼儿提出了“雪花都会落到哪里”“落下的雪花会变成什么样子”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将幼儿分成讨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继续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给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科学引导幼儿的思维方式。经过讨论之后,教师可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和对视频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雪花”的特点,以及雪花落地后会怎样,从而使幼儿能够总结出散文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有的幼儿还能够运用“……好像……”说一句话,进行语言的创编,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生活课程资源的展示,有效联系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语言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幼儿课外语言学习,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幼儿语言教师必须抓准这一教学重点,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侧重对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怀。
比如,在进行散文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利用自己的DV设备录制本节课的相关课程资源,课上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这一视频,让幼儿说出秋天的美在哪里,秋天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等。然后,教师可结合这一视频提醒幼儿进行课外学习,有效延伸课堂,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如幼儿除了能感悟“秋天的雨”之外,还会想到“春”“夏”“冬”等不同时节的自然景观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在相应的季节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区别。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刺激了幼儿的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幼儿的热爱生活的情怀。
总之,幼儿喜欢动态、色彩的信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丰富幼儿语言教学的形式,通过形式的变化刺激幼儿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优化了幼儿语言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素养,落实了幼儿语言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
[2]顾程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故事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
环境创设对儿童双语习得的影响
1.语言环境不同,汉语习得效果也不同。调查发现,受班级模式、课程安排、教师配置等因素影响,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学前幼儿的汉语习得效果也有不同。双语习得的成效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班级模式创设的语言环境是影响幼儿双语习得的重要外在因素,但教师的语言知识、授课技能在双语习得中起主导作用。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双语教育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想在学前教育中获得理想的语言教学成果,必然与幼儿的语言环境脱不开关系。2.环境创设激发学前儿童语言习得兴趣。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将语言、对话分析的很细,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幼儿对语言习得失去兴趣,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提升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的授课形式、授课技能的创新,组织家园互动活动等等,这些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一方面提高幼儿汉语交际积极性的同时,也方便孩子更好的配合双语教学。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极其富有魅力和韵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不仅了解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而且能够熟练的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3.语言环境促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由于学前儿童可以比成人更轻松地进入语境角色,因此在他们用汉语表达自己需求时通常都能够比成人更加自主地学习第二语言。这就有利于幼师从思想上启迪幼儿,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在幼儿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摸索语言中表达的含义,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字中所反映现实中的情节和内涵。同时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可以巩固学过的词汇,扩充新的词汇量,通过前后对话的意思就能够摸索出未知词汇的意思,也能感悟出一词多译的区别。这也说明在语言环境中,幼师更注重幼儿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拘泥于第二语言课堂。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儿童双语习得
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语言运用往往以日常生活沟通作为主要内容,这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对汉语习得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幼儿对今天所发生事件的叙述,结合生活中的场景,人物、情节层次分明,而且语言简短,易于理解。可见,日常生活环境是学前儿童最直接的“语言课堂”。幼师的语言水平、谈吐习惯、举止礼仪时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语言观念。教师应利用日常生活的物品,把口头语言转换成图片、字卡,利于培养孩子的文字兴趣,也有助于幼儿日后的书写与记录。2.家庭语言环境是课堂语言环境的延伸。由于学前儿童仅仅处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存在某些不足的地方,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极大。父母的年龄、职业以及汉语能力等客观条件,对幼儿的语言习得构成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尤其是在节假时期,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学前儿童语言倒退的现象尤为严重。而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孩子语言学习的支持力度也给学前儿童双语习得添加了某些精神动力。家庭双语环境作为社会、课堂双语环境的延伸,其中的主客观因素势必可以强化幼儿语言习得效果,这对培养幼儿语言兴趣是有益的。3.语言教学应是社会实践环境下的语言教学。语言的交往最终要回归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以充实、完善。幼儿所学习的双语可以在现实中互相促进,完善日常生活的发展,产生相应的语言和行动。人物对话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包含了现实对话有的寒暄功能和随机特性。有时,语言本身是行为的对话。园外社会实践应立足于幼儿生活,比如说:在观摩动画片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回答。这种形式的语言教学往往更有利于语言的实际交际。
结论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
幼儿的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能促进幼儿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及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封闭化,幼儿日渐缺乏语言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从而造成幼儿的词语贫乏,语言的完整性、连贯性、流畅性非常不够。许多时候幼儿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发展,因此,头脑中想的问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清楚,使幼儿当众表达没有把握,容易表现出胆小、羞怯的心态,有的更是不爱回答。因此,在幼儿园时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语言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幼儿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还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
(一)创设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语言能力在交往中得到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说:“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这样,幼儿就可以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主观感觉、要求的表达以及动手操作等实际交往的互动活动中,使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参观名胜古迹,到公园游玩、在马路上看来往的车辆,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交谈,畅谈自己的感受等,激发幼儿说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特别有益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幼儿教师可以在课间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
二、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语言培养的重要内容
语言,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求,幼儿期则是人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一)教师通过与幼儿单独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
在教师与单个幼儿的谈话中,可以比较清晰的掌握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进而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有效的发现幼儿口语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纠正。如: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老师。”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出现的频率较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逐渐会讲较短的完整的一句话了。
(二)注意方言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在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今后会很难矫正。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日常保教活动中一点要引导孩子学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三、教师的语言态度是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她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保教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闫传学,于忠惠.《幼儿语言教学指导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 《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参考用书》.
【关键词】:幼儿园 儿歌 教学
儿歌语言简洁明了,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幼儿可以在生动的韵律中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幼儿园儿歌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学习儿歌并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教好幼儿园儿歌是我们幼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儿歌教学于生活、游戏活动之中,深入探讨儿歌教学方法,提高儿歌教学实效,奠定幼儿早期教育基础。
一、朗读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儿喜爱。儿歌朗读,就是把书面上的儿歌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在儿歌的教学中,运用朗读法,教授幼儿学习儿歌,也给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环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对幼儿的语音和语感训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朗读儿歌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在朗读中自然加深记忆。幼儿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随着语言的丰富、技巧的提高,口头语言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园儿歌朗读教育的独特魅力,巧妙利用朗读法,提高儿歌教学实效,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图画法:
儿歌教学的图画法,即为儿歌配画。它是以儿歌内容,画出符合儿歌的图画,加深幼儿对儿歌的理解,也可结合绘本活动,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幼儿的想象空间,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春来了之活动九:彩色蘑菇。在教授儿歌:“小小花雨伞,落入树林中;要是撑开来,再也收不拢。”后,可以指导幼儿学画彩色蘑菇。先画出半圆形的蘑菇盖,再画出长短、粗细不同的蘑菇柄,然后指导幼儿用简单的线条装饰蘑菇盖,并为每个蘑菇涂上喜欢的彩色。注意蘑菇要画得有大有小,不要排列得很整齐。先学儿歌再画蘑菇,加深了幼儿感性认识和对歌词的理解、记忆,并很快的记住儿歌。
三、歌唱法:
据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的音乐才能始自儿时歌谣的熏陶,因此,让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伴随着幼儿成长,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幼儿园儿歌教学的歌唱法,是儿歌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音乐的启蒙教育。通过演唱儿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愿意参加儿歌咏唱,初步感受歌唱儿歌所表达的音乐之美和对儿歌的进一步理解。儿歌歌词浅显易懂,节奏简单,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音域不宽,适合幼儿演唱。儿歌教学歌唱法可以采取齐唱、独唱、重唱、合唱,培养幼儿掌握歌唱的不同方法,感受不同的效果。通过学儿歌,唱儿歌,既培养了幼儿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幼儿演唱儿歌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儿歌教学。
四、游戏法:
游戏教学法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一种形式,儿歌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游戏活动中教授儿歌,它伴随着幼儿的活动游戏而吟唱,能够激发和加强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愉悦感。幼儿边玩边唱,使整个游戏富有节奏感,从而提高游戏的兴趣,丰富游戏的内容。如丢手帕游戏:让十余个幼儿席地围圈而坐,多媒体播放丢手帕儿歌:“丢手帕,丢手帕,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在游戏活动中加入儿歌因素,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儿歌,在唱儿歌中开展游戏,极大的丰富了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学习儿歌兴趣,激发了幼儿学习儿歌潜能,促进了幼儿园儿歌教学。
五、表演法:
关键词:幼儿;语言发展;性格形成;关系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的重点。而语言发展的基本形式是口头语言的表达,也象征着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人际交往能力,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语言来培养性格是比较直接的办法,因为性格的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语言是一个随时随地发生的事情,其影响力要更大一些。孩子通过语言来交流和表达情感,其语气、内容等都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影响。简单来说,通过成人的语言表达情况,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性格;那么从孩子学习的角度来说,借助语言发展也能培养性格。
一、幼儿语言特点代表了不同的性格
幼儿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是有新的教师时,了解他们的途径只能通过其行为和语言。而通过语言的表达特点,教师能很快定位这个孩子目前的性格特点,或是性格基调,这样有助于后续的教育过程和性格培养过程。如果一个孩子很喜欢说话,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交流中表现出热情的一面,那么说明这个孩子热情、开朗,属于比较外向的;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比较沉闷,在交流中一直处于倾听的状态,则更多地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除了基本内向、外向的划分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划分成几个档次,更加明确幼儿语言的培养方向,从而能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指导。再者,与幼儿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其语言频率和能力来判断这个阶段的性格发展,以及对课堂内容是否感兴趣等。语言发展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注意平时教育的有效引导。
二、幼儿语言发展可以培养活泼性格
整体来说,幼儿对学校环境是比较陌生的。当然,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快的,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放开自己,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时期也是教师认识他们的阶段,可以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来判断。语言特点除了能帮助教师认识幼儿之外,还能够通过有效的引导,达到完善性格的目的。幼儿时期往往会因为陌生而表现出较为内向的性格,可以通过语言发展加以修缮。
本班学生小红是很文静的女孩,加上是农民工的孩子,普通话不太好,有自卑心理。在家里比较开朗,但是在学校却不爱与其他同学玩耍,常常说的话就是“我不会”“我不行”“不想”等。分析原因,可以从语言方面展开。平时和她说话,即使开始的时候她说话比较少,我也会慢慢去引导她。尽量选择她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她知道的事情。在集体活动中,也多让她来回答问题,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还有其他同学的掌声,也给她树立了信心。特别是在普通话方面,在课下交流的时候,我会逐渐给她纠正,而且不时表扬她做得好。在这样的语言发展下,她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提高了,特别是性格方面,更是开朗了很多,在集体中的发展更是迅速。
三、幼儿语言表达可以培养稳重性格
有认虻暮⒆樱就有过于外向的孩子。他们通常精力非常旺盛、好奇心很强,学习能力较好,但是持久能力不行,不能长时间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对其性格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达练习来进行。主要的思路就是让他们少说话,多做事;做到“做后再说”,而不是“做前说”。可以针对性地玩一些语言游戏,比如每个人在一个故事中只能说五句话,要将主要内容表达出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让他们抓住主要思想,说出更多有价值的话。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见识,让他们的语言更有内涵。稳重虽然不适合幼儿这个年纪,但是能够促使他们更加懂事,也有利于其他道德品质的渗透。
四、幼儿语言发展能培养兴趣,影响性格
幼儿语言发展对性格的培养,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影响他们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给他们大胆说话提供具体内容。比如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趣味的识字活动,培养其对文字的兴趣和感知能力,从而积累他们的词汇,促进他们的阅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再者,以积极的教育心态和语言,帮助其发展更加广泛的兴趣,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在兴趣中又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可以让学生去交谈绘画内容,讨论音乐故事,交流体育活动的快乐等。培养他们更多的自信,使其说话更有底气,从而将性格塑造得更加有力,更有自我,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出发,进行生活和学习。
总之,幼儿语言发展与性格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能真正地影响和改变幼儿的做事态度,从外在到内在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性格。
参考文献:
一、正确认识绘本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绘本的每幅画面都是绘本大师的手工作品,有别于现代电脑设计的生硬线条,能带给孩子阅读的幸福感,对孩子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对其文学素养、审美、感知、人格健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绘本符合孩子的认知过程以及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学前期幼儿处于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绘本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体,但它却不是简单的“文字+图画”,而是以“文字x图画”的模式存在,文字使图画更加具体,图画让文字更加生动。精美的画面本能地激活孩子的想象,留给幼儿大片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而文字则可以帮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填充绘本的内容。其次,绘本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优秀的绘本多数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不仅绘画精美,而且内涵丰富,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使幼儿得到情感上面的陶冶,而且还可以引导幼儿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画面线条的流畅、色彩的美妙,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了解到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习惯,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绘本教育
大脑皮层言语中枢机能的成熟理论告诉我们:人脑的信息在80%是通过视觉而获得的――视觉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绘本阅读是积极自主的视觉刺激,图文并茂的图书材料给儿童以积极的刺激,加快大脑的发育与成熟,提高认识水平,而3~8岁正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绘本的丰富内涵,在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幼儿积极地接触优秀的绘本作品,促进幼儿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1、语言活动中的绘本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喜欢看图书、听故事,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而绘本作为语言活动的有效素材,精美的图片可以快速地吸引幼儿的眼球,打开孩子想像的翅膀,引导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愿意说、能够说,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进步。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一堂课难以完整地讲述绘本的全部内容,为了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完整的经验,首先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地了解绘本的内容,抓住主旨,根据关键词来节选出最主要的画面,或整篇绘本故事的主要特征或结构特点,或找出能够牵动整篇绘本故事的人物表情、心理……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绘本教学活动。教师所选取的内容,应是幼儿比较容易找到或理解的。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以兔妈妈同小兔比高矮为主要内容;绘本《啪啦啪啦嘭》,可以以地底下不同的事物为主要内容:绘本《这是谁的自行车》,可以以事物显著的特征为主要内容等等,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抓住重心;随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故事的线索来设计相应的课件、Flas等教具,但是教具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帮助幼儿梳理一些比较隐蔽的情节或者是幼儿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幼儿主动的观察述说才是活动的重点;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绘本的需要,创设适当的活动情景,引导幼儿在宽松的活动氛围,认真仔细地观察,充分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大胆地猜测情节的发展,大方地表述,积极地用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方式来表达,将教学的主动权充分地交还到幼儿的手中。
2、美术活动中的绘本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艺术中的生活之美,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比如,《七彩路》这一美术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感受袋鼠妈妈爱袋鼠宝宝、袋鼠宝宝爱袋鼠妈妈的浓浓情谊中,完成绘画活动。通过观看绘本的前半部分,引导幼儿伴随着情节进行想像与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丝丝的感动,愿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妈妈的关爱,充分地发挥绘本中情感教育的作用,让艺术活动更具有辐射性,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辉。
3.社会活动中的绘本教育中
【关键词】早期 阅读教育 重要性
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幼儿早一些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研究提倡“完整语言”的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幼儿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但应当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接触读和写的机会。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若能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培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应适时地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之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怎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时机呢?首先我们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
1 构建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行为的指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早期阅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按美国课程专家瑞夫?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构建应从孩子的兴趣、认知、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考虑。
从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看,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阅读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目标时,应体现其特殊性,同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结合赵寄石、楼必生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有关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及本园幼儿实际,确立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符号和图画符号的对应转换关系,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培养幼儿将早期阅读经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幼儿观察、想象和语言思维等综合能力。据此,我们再确定分解目标及各年龄班的层次目标。
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和确立,使教师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使早期阅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2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 教师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① 阅读活动(按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教育活动)
(1) 大图书阅读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自制大型图画故事书,并利用这种图画故事书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和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理解的阅读技能。(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
(2) 小图书阅读活动:同一内容的图画故事书幼儿人手一册,独立阅读,主要帮助幼儿掌握翻图书的方法, 让幼儿在看书过程中自己感受、体会,不断获得独立阅读的经验。(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3) 听赏活动:以听赏图画故事或其他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主要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不断体验品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适合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4) 排图活动: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幼儿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并表述排图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适合分组活动、个别指导。)
② 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
(1) 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诗配画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运用已有阅读经验和绘画技能,将自己创编的故事、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的画面,编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语言符号转化能力并发展其创造性 思维能力。
(2) 听音乐编构故事:这是阅读经验与音乐感受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将它转化成语言符号,进行讲述,并配上画面组成音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音乐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和绘画符号的能力并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能动建构、积累和同化阅读经验。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① 区域活动中提供阅读材料
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提供相应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让幼儿自愿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主要观察了解幼儿感知、体验的水平,为专门性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继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或条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往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力。
②开设幼儿阅览室
我们开辟了幼儿阅览室,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幼儿读物,读物每月更换一次,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
③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教育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将季节的变化、生活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教师提供一定时间让幼儿自主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 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幼儿会自由选择合作办报;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到汉字角,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几句与之有关的小广告、小故事;幼儿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与墙面上的小动物、植物“交往”;有的幼儿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同伴、老师、阿姨。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日前交往中得到迁移,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3 实施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
为保证幼儿早期阅读顺利进行,我们遵循感受理解、体验迁移、想象创造的规律和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六种方法。
3.1 自我感受
教师创设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让幼儿自己观察感受阅读内容,并获得有关信息。如让幼儿掌握有序地翻看图书这一方法时,教师先讲故事,然后为幼儿提供5~6册图书,请幼儿找出教师所讲故事的那本图书,最后请幼儿自己根据故事内容一页一页翻看图书。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获得了有序翻看图书的经验。
3.2 符号转译
引导幼儿将美术符号转译成语言符号,初步了解美术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对应关系。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书时,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把握画面内容,并将画面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会讲述图画故事后,往往会兴趣盎然地认读图画故事,明白了图画符号与文字符合的对应关系。
3.3 开放式提问
即所提问题“大”、“活”、“深”。“大”即提问范围大,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回答;“活”即提问从幼儿思维现状出发,顺着幼儿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按教师的意图要求幼儿回答;“ 深”指的是提问不局限于一幅画,而是着眼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3.4 体验表现
在对故事重点情节或细节的把握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将静态画面与动态体验结合起来。实践中,我们为幼儿创设图画故事的情景,让幼儿在动态的情景中体验故事内容,并在情景中讲述故事、表演故事,让幼儿将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再现到相应的动态情景中。
3.5 假设想象
教师引导幼儿跳出常态下故事进展程序,让幼儿根据图画故事中提供的各种线索,通过思考、想象,假设出不同条件下故事进展顺序,为故事添上新的色彩。
3.6 经验迁移
关键词:幼儿、双语教学、实践、意义
一、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的意义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受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大。”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研究也表明,0-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道尔顿1岁半能自行阅读,2岁半就能写信。德国杰出诗人歌德4岁能读书,8岁时除精通德语外,还对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皆能运用自如。这两位日后成就非凡的“神童”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超强的语言能力。众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幼儿期不仅可以学习第二语言,甚至能很轻松地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
双语的学习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1.学习双语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语言的学习向幼儿展示了另一套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丰富儿童的多种语言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使儿童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敏感,其直接结果是儿童开始将语言看作他们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2.学习双语能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相比,学习双语言的儿童较早地发展了一种分析语言结构的能力,他们能较早意识到言语表征与语义是分离的。他们在学习语言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语义上而不仅仅在形式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式、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使同一形象与两种语言序列发生联系,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双语的儿童往往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方面优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
二、双语教学在我园的实践
六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家长如果能在此时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思维;这个时期孩子学习外语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孩子语感特别好,这在成人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时,进行双语教育也应该说是一种育儿的好方式。我园从2008年开设双语班,进行双语教学实验。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要适当,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幼儿来讲,显得较为困难。所以,我们选择一天中幼儿精力较为旺盛的时段来进行。由于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大脑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严格控制每节课的时间,小班15分钟左右,中班25分钟左右,大班30分钟左右。由于幼儿长期记忆的机构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识记的技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识记保持的时间不够长久,新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每周上午要安排5节英语教育活动,下午安排3节英语游戏活动,使幼儿有机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师资队伍要合格,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幼教专业知识,而且还受制于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所以,我们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开学初,英语教师会把这一学期的日常用语、课堂用语进行整理,并分头打印,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并规定每周四下午5:30-7:00是我们双语班教师培训、考核的时间,培训与考核间周进行,每次考核纳入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张园长从各地幼儿园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为我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首先,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只有他对事物感兴趣,才能真正学进去。那么用什么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们将英语教育活动游戏化,将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老师采用接龙或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幼儿按不同顺序说出26个英文字母,孩子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些字母。在组织英语教学时,尽量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学习,尤其是刚刚进入双语班的幼儿,更要注意这一点。在离园的时候,我们会播放一些英语动画片,如《小鬼当家》《洪恩小乌龟学英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对英语的兴趣
第二、创设双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我们必须先预备一个让孩子想说英语的环境,从早晨孩子一进幼儿园开始,老师用英语与孩子问早问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全部用英语来说,让每个孩子生活在英语的环境中;在每个班设立了英语角,在英语角中师幼全部用英语进行交流,幼儿走进英语角,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纯英文的世界,英语角的布置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我园为确保师资的高水平,高薪聘请了几位具有本科学历、懂幼儿教育的教师,幼儿的一日生活分别由生活老师和英语教师负责。生活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尽量使用英语,英语老师全部使用英语,让英语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自然使用英语对话。
第三、让幼儿主动、大胆的开口说英语,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等。显然将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放到了首位。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活动,同样也应注重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重心不能放在幼儿学会了多少英语单词和句子,而应让幼儿能主动地、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会在活动时想到说英语。我想幼儿能开口说,敢说,会说,不仅是英语教育的目标,也是双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四,注重家长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学是向双语教育的过渡,对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素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加快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步伐。为此,我们有家长英语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包括幼儿的日常用语、课堂用语、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律动,学期末的时候还要对家长进行考核。对此,家长们非常的认可。
几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教学方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且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幼儿园双语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各年龄班的孩子在这几年中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喜欢和父母一起做英语游戏。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对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有帮助,而且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其他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相信它一定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高敬,试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目标[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2(7)
[3] 朱晓梅,我园双语教育实践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4(2)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掌握中班幼儿语言规律,积极培养
㈠通过感知,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能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直观感知、说一句完整话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如何把一句话用一些修饰语说美
为了达到这点,我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来丰富生活内容,鼓励幼儿通过自身实践认识世界,促进语言的发展。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种植绿豆、黄豆,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每天户外活动,我们都能看到阳光,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引导幼儿观察每天的阳光都是不是一样的,跟阳光有关的词语都有哪些,在欣赏的同时,我常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阳光像什么照在什么地方"有的幼儿说:"像快乐的小音符跳到我们身上。"有的说;"像一双温暖大手抚摸着我们的脸。"有的说;"像彩虹一样洒在我们身上"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去形容阳光,欣赏阳光,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洒"、"抚摸"“温暖”等。我还带孩子们一起饲养小乌龟,让幼儿亲自动手喂食,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我们看到小乌龟懒洋洋的伸着后腿躺在缸里晒太阳时,我就让孩子们说说小乌龟的样子,它心里在想什么?孩子们纷纷说"哦今天的太阳真温暖,我得好好的睡一觉"、"我今天吃饱了,要晒一会太阳"……像这样,通过种植饲养等途径,孩子们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情趣,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开阔了,在直接感知中发展了语言。
㈡结合教学活动,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为“注入式”,幼儿能机械地背诵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对作品深度的理解却远远不够,影响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我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问:“月亮为什么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我也详装不知,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一段观察时间后,我就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有的说;“它老在变化,根本就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到了中班的幼儿,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小班那种用单一图片进行开放性讲述的形式,有了进行创造性讲述的愿望,他们更愿意将每套图片根据他们的想象和不同的排列顺序,讲出不同情节的故事或事件。于是,依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我们重点进行了排图讲述和续编讲述。
1 排图讲述
排图讲述是将学具根据幼儿的想象和经验排成不同的顺序,但是每种排法都能讲出合理的故事和事件。讲述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将无序的图片排出顺序,讲清理由,为什么你这样排?然后再讲图片的主要内容。例如“迷路的小黄鸭”这套图片,有的幼儿是按照 小动物们都不愿和小鸭子玩——小鸭子伤心的哭了离开了他们——回到了妈妈的身边”这样顺序排列后讲出了“伤心地小黄鸭”的故事;有的幼儿是按照“小鸭子迷路了——小动物们都来劝它帮助它——小黄鸭回到家找到了妈妈这样的顺序排列后讲出了“迷路的小黄鸭”的故事。由于排列的顺序不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排列讲述,每个幼儿和每个幼儿都会讲出不同情节、不同意义的故事。在孩子排列讲述的过程中,只要幼儿能够讲出自己的理由,我们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使幼儿体验到了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成功感,利用学具进行的排图讲述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开放性讲述的能力,从中也培养了幼儿多通道、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续编讲述
续编讲述是只给幼儿一张或两张学具图片,让幼儿根据前面图片的内容,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发展、续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情节和结果。例如:“老奶奶过马路”这张图片,孩子们编出了老奶奶在什么时候要去干什么各种想法后,开始续编老奶奶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幼儿续编成老奶奶正在等红绿灯,有的幼儿续编:老奶奶要打出租车,还有的续编成老奶奶在等人……孩子们续编的故事五花八门,讲述的幼儿眉飞色舞,听的幼儿兴致勃勃。因为尽管只是一张或两张图片,幼儿经过自己的想象续编出了体现自己个性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实践证明:利用学具引导幼儿续编讲述是培养幼儿开放性讲述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学习诗歌《假如我会飞》之后,我让幼儿每人画出自己的愿望。做好后,将幼儿的画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首诗歌,加深了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让他们学得主动、轻松、活泼,以更好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抓住契机,鼓励幼儿多看多听多说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 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冬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冬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冬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冬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我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有哪些变化能说明冬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风伯伯越来越厉害了"、"我们的衣服穿得越来越多了"、"用冷水洗手觉得冷了"等等,孩子们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兴趣很高。
(二)多听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我为幼儿创设了多种多样听的环境。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录音歌谣、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口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说
1.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感情的深化。
幼儿在相互交谈中交流了生活经验,建立了感情,锻炼了大胆表述的能力。
2.教师与幼儿多说,增长幼儿乐意说的愿望。
每天,我都会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我会问问孩子离园后在家的活动安排,了解孩子休息日随家长外出的活动内容,也会告诉孩子我在家干的事情。通过谈话,我与孩子间的感情得到了交流,关系更加密切了。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克服我说孩子听的教法。克服说得好的让说,说得不好的不让说的做法,使孩子乐意说的愿望自然地增长。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措施,有计划地对每位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幼儿的语言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
参考资料:
①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