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

第1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优化营商环境“献计献策”活动台账

单位

工商朝阳分局

人数/党员数

513/390

联系人

秦英

电话

18811260582

分类

好计、良策、金点子(每条100字左右,条数不限,可加附页)

营造

开放

投资

贸易

环境

1.

加大电子材料网上甄别能力,促进纸质材料电子化,提高审批效率,尽量一站式办理业务,部分业务可以下沉,减轻分局登记人员工作压力,采取就近办理业务的方式,减少企业往返次数。

2、

充分发挥工商登记职能,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开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登记注册便利。

3、

加强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在目前五证合一基础上,继续整合相关的审批事项等,简化办事流程。

4、

在区政府官网上设置专门的官方政务服务答疑板块,根据工商、税务等的不同职能成立专门的政务服务人才小组。企业人员将自己的遇到的业务和法规政策上的问题在此板块留言,由政务服务人才小组成员每3个工作日进行答复,此项工作可作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项或者加分项。

同时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放在答疑板块,便于企业人员进行查询。

5、

各项需要到现场办理的业务,可以制作一个APP,实时反映各窗口办理等候的情况,市民可以根据情况合理选择错峰办理,节约时间。

6.

按照朝阳区关于率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意见的工作要求,持续强化与区发改委、商务委、投资促进局等部门沟通协作,以提高投资审批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利用外商投资水平,针对外资企业设立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7.

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进程。比如放宽经营场所要求,只要地点明确,并经相关部门书面同意,即使无法按规定提交材料,也可以予以登记。

8.

充分发挥登记窗口的“绿色通道”作用,提高登记注册效率,根据企业需求和工作实际,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情况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

建设

良好

经营

环境

1.

出台举措,遏制职业索赔人的不当要求,杜绝牟利渠道和手段,增加对其的惩戒机制和力度,确保做到“真打假、打真假”,避免对正常经营的守法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骚扰,也降低行政成本。

2.

13215投诉中心定期为企业提供详细投诉分析(包含投诉数量、涉及投诉人、商品类投诉中涉及三无产品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假货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成分与标明不符的投诉数量、投诉人;广告类投诉中涉及标注内容无出处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绝对化用语的投诉数量、投诉人;涉及广告宣传医疗效果的投诉数量、投诉人等内容),与企业共建消费风险防控处置机制。

3.

在企业监督管理中,信用监管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信息等都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等网站上公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并没有意识的查询企业的信用信息,因此加强对宣传,使大家都能认识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

4.

按照“依网管网”的工作思路,对网络经营主体按行业进行分类,分别制定法律法规以外的并大家需共同遵守公约,引导互联网行业加强企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使同一行业开展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的网络交易市场秩序。

5、网格化监督管理,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和任务要求,网格人员在自身网格内开展拉网式检查,对照标准对辖区市场进行规范整治,定期排查,从亮照经营、规范经营等方面进行督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公共场合建立公共标识。

6.

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活动,大力倡导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加强各职能部门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管,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7.

逐步完善企业开办流程和退出机制,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扩大以全程网上办理、实名身份认证、智能填报审批、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执照应用为核心的全程电子化登记范围,全面实现“零见面”。

8、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活动,重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清除不合格市场主体,切实保护合法经营。

9、加强企业信用监管,通过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督促企业诚信经营,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10.

加强办案力度,努力研究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新领域、新概念要敢于触碰,敢于查办新兴行业的案件,不能固步自封。稽查要指引全局查办案件的方向,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有效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完善

政策

扶持

环境

1.

关注个人开设网店的执照办理,科学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扶助小微企业开设经营,不必要个人开设网店必须有商业用房的要求,给出宽松的注册登记便利。

2.

合并职能近似机构,避免政出多门,九龙治水之窘境。应当依靠制度多过于依靠行政行为,以增加企业对于政策方向的可预测性,这样才能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3.

加强对老旧市场的升级改造指导,规范市场内商户的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有形市场档案材料,规范有形市场秩序。

4、加大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力度,指导帮助各类创业主体申请注册商标,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打造特色名优企业。

5、加强基层执法力量,特别是执法设备更新,提高基层执法效率。

6、对于虚假注册问题的立案及审批程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当简化,并对全局规范统一培训。

7.

坚持与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注意倾听收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难题,并联合发改委、商务委、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协商研讨解决对策,着力推动地均产出高、环保效益好、区域贡献大、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行业发展。

8.

建议在提高办案效能的同时遵从“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加强向当事人及同行业企业开展普法宣讲,亦可总结分析相关案例制发《行政提示》,“送法律、送服务”。

优化

人才

发展

环境

1.

加强人才对基层的倾斜力度,尽量减少从基层调走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多将专业的人材向基层分派,增加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

2.

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从大家都关注的地方着手,希望在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

高度重视基层队伍建设,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加强培训,通过网络培训、集中培训、日常培训等方式相结合,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及素养。

4.

建立长效机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利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践锻炼力度,建立较为合理的人才配置机制。

5.

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为重点人才创业提供便利和指导。同时强化与区组织部、人力社保局、教委、公安等部门沟通协作,积极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支持。

6.

加强案件交流与分享,多开展优秀的办案人员请进来授课和走出去的学习其他的先进经验。

7.

本人认为我队在查办经济违法案件方面,尚存在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查找问题不够全面、处理问题手段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案件处理效果及执法履职覆盖率,建议在提高办案效率、提升案件质量的同时,及时总结新型案例、典型案件的经验做法,广泛学习、共同提高。

8.

建议找准稽查定位,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执法人才;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执法队伍;努力办理一些专业化行政案件;利用现有有限的执法资源,为国家、为社会、为市场经济环境创造更多的价值!

构建

公平

法治

环境

1.

严格制定各职能部门执法分工政策,使得大家各尽其责,加大对弄虚作假,特别是审查受理环节人员的把关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后端隐患,使得整体营商环境氛围良好,使守法企业得到同等待遇。

2.

消协召开投诉案件分析会,对投诉企业进行调解时,如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制作违法行为告知函,移转给相关单位,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以调代罚,要降低投诉率高,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3.

严格依法办事,不能出现权大于法的情况。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出现对大企业做一套,对小企业做另一套。

5.

执法部门应公平行驶裁量权,对于社会危害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绝不手软,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罚则较重,但没有社会危害性和社会影响的尽量减少或者不予行政处罚,以引导和规范为主要手段,保护中小企业的创业积极性。

6.

严厉打击预付费消费中欺诈行不,树立消费者信心,建立移转行政衔接机制,第三方资金监管机制。

7.

完善规范制约行政执法,将行政执法在公开状态下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8.

严格落实“放管服”政策要求,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同时强化对商标、广告、商品质量等领域监督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9、认真关注掌握辖区经济发展需求,在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企业准入、年报填报、商标注册等方面实行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10、开辟无障碍登记窗口,实行多渠道受理、多样化服务,符合法律法规的确保畅通,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不违背法律原则的适当变通,需要相关部门联系的主动疏通,难以疏通也不能变通的加强沟通。

11、搭建协调沟通平台,通过组织研讨、座谈活动,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了解经营难题,汇总上报商议解决方案。

优化

政务

服务

环境

1.

设置“大服务中心”模式,减少小型服务场所,配置人性化设施,体现人文关怀,特别是要做到交通便利,设备齐全,专业服务人员多,可以设置在相对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2.

私个协准备利用互联网搭建为企业服务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平台,为私营企业提供了解工商业务及法律法规的平台。

3.

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提升窗口优质服务能力,严格落实岗位职责,首问首办责任制等,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措施,简化登记程序,提高登记效率,全力推进窗口登记便利化、高效化,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推进登记注册程序规范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服务环境。

4.

加强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各部门之间建立横向联系机制,减少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频繁跑动。

5.

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取消个体登记中不必要的审核程序,如对生活行业由街乡盖章政策,一无法律法规依据,二是无相关标准。

6.

第2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32

1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研究的文献综述1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特征及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统的提出并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必然对流通业改革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宋则(2014)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新格局将基本确立;赵萍(2014)认为消费模式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应以消费便利化、消费成本、消费安全为着眼点保障和驱动消费增长;向欣(2014)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流通业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发挥消费新引擎作用;马光远(2014)、刘伟(2014)、苏剑(2014)、裴长洪(2014)、陈建中(2014)等分别从风险、产生原因、动力、机制、引擎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系统论述。

2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产业改革、重构

目前国外研究中尚没有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渠道冲突(Bowman,1997;Osterwalder,2007)、效率缺失(Chesbrough,2006;Schindehutte,2003)、社会福利(AkshayRao,2010;Boyd,2003)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①关于流通地位作用的再认识。刘国光(1999)提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产业论,并指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产业关联;黄国雄(2005)提出流通基础产业论,认为流通的综合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益和效率;高觉民(2003)、柳思维(2004)、庄尚文(2008)、王晓东(2009)、纪宝成(2010)、李晓慧(2012)、夏春玉(2012)分别从流通产业的媒介作用、降低成本、支撑生产、提升竞争力、产业关联性和价值链等角度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阐述。②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郭国荣(2003)认为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的流通企业,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网络组织,有利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培育一批具备竞争实力的国有商业企业,使之成为流通宏观管理机制的传导主体;纪宝成(2010)认为应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产业升级;夏春玉(2012)、宋则(2013)、徐从才(2013)从物流管理效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转变零售盈利模式等角度阐释了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③关于流通产业改革与重构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流通产业调整的目标是要使新的流通产业结构具有资源配置高效率并且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媒介性产业体系;宋则(2013)认为应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流通理论、政策和体制,牢固树立动态化的新财富观,对流通产业进行重构;谷克鉴(2012)从应借助动态分析方法,按照外部因素内生化的基本观点,改革与重构流通政策。

3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相关研究

①关于流通规模问题研究。马克思在论述商业资本时,总是强调它的必要比例和要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流通规模要适度;王传维(2003)认为流通规模的大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生产规模、消费规模相适应;纪良纲(2003)认为商业投资的扩大受到社会需求和投资品供给的双重制约,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郭娜(2009)、丁婧(2009)分别从制度创新、系统机制角度论述了流通规模扩展与协调。②关于流通效率问题的研究。高铁生(2012)认为完善优化市场匹配能力与机制有助于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俞彤晖、郭守亭(2012)认为出现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程度、市场集中度、城市化程度、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差异;张岩(2007)认为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间构建网络化互联模式,实现以“以信息代替库存”,可有效提高流通效率;纪良纲(2003)、晏维龙(2003)、黄漫宇(2007)、祝合良(2011)、徐从才(2011)、王旭东(2012)、洪涛(2012)、陈建中(2013)分别从市场集中度、物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度成本、交易费用、技术创新、市场体系等角度阐释了提高流通效率的理论与途径。③关于流通结构问题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离不开高效的市场机制;郭国荣(2003)认为先导型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我国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思维(2004)认为城市商贸流通结构合理化是结构的均衡问题,在商贸流通结构上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商贸流通业内部比例的协调问题以及商贸流通与外部环境的相适应问题。④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的互动关系研究。文启湘(2004)认为商贸流通主体建立长期易关系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规模扩张。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的体系模式创新赶不上流通的体量增长速度,在结构层面也就表现出了流通规模与流通效率之间的矛盾。

2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整体思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以流通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为基础,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来引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系统审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系统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理清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构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框架。从规模、结构、效率视角出发,进一步剖析流通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流通规模合理化、流通结构高级化与流通效率提升。最后从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出发,推进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3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地位的再认识

流通业作为经济制高点的地位长期被忽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消费模式转换被放到首要位置,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再认识。从整体看,应从流通自身、产业视角、宏观经济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的发挥,将使得流通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与重点。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系统梳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特征、思路,在消费模式、有效供给、市场竞争、创新驱动等角度,经济发展新常态均对流通产业提出了客观要求。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将有效促进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将从整体上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与经济运行效率。以期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消费主导的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有效供给。

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框架

在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及其客观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应树立大流通思维与新财富观,坚持底线思维,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法制化营商环境为保障,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为核心,调控流通规模,促进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优化流通结构,实现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提升流通效能,降低社会流通成本;突出流通产业对全局的战略意义,充分发展流通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4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

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构建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找出制约流通规模合理化、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关键与共性问题,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促进现代流通、智慧流通、绿色流通发展,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在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构建时,着重考虑产业发展、居民消费与商业规模的适应性,重点解决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等网点过度建设问题,总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特征。在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中,应着重分析流通的城乡结构、业态结构、虚实结构、组织结构等,通过结构优化促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流通效率提升是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着重解决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等限制流通效率提升的瓶颈,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

35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

最后通过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与制度保障,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体系建设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也是保障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法制化营商环境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商品安全管理,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均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宋则收入倍增、消费变革与流通体制改革[J].商业时代,2013(7).

第3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施秉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打好‘三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为主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既着眼于城乡统筹,立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致力破解实践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不仅推进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三农”工作是县域经济的根本性问题,是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平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更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型、科技型和效益型农业。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把中药材种植作为破解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西南药城”品牌;加快实施以牛大场镇为中心的“北药南扩”战略步伐,建立中药材风险基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扩大南部乡镇种植规模,确保全县2009年种植中药材5万亩,其中GAP规范种植4万亩。

推进烤烟生产向特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按照“优化烟区结构、优化烟农结构、优化烟地结构”的原则,推进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地膜烟等生产技术,走科技兴烟之路。全年种植烤烟3.8万亩,力争收购烟叶9.5万担。

加快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茶叶、优质果品等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发展林业产业,建立集开发、经营、管理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机制。

创新农村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型、民族工艺带动型、劳务输出带动型、特色农产品发展型的新农村。

提升工业主导地位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以始终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为前提,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环保相结合,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力争在工业功能区发展的拉动下,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增加值达到3.7亿元。

积极主动帮助工业企业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力支持和帮助全省重点节能企业――贵州省施秉县恒盛公司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清水江流域水电开发和工业硅生产装置技改,在形成有机硅、多晶硅及光伏电池系列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原则和集中、集约、集群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施秉县七里冲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将全县工业企业尽可能向七里冲工业功能区靠拢集中,建成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工业功能区。

大力发展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环保经济型企业,紧紧依托生态农产品和中药材基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和优越条件,重点支持施秉县三元太宝公司建设中药材GMP生产线及现代制药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药业、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等绿色产业。

支持成功磷化、华鑫建材、东昌木业等公司进行技改,不断开发新项目,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生态型工业经济增长点。

立足县域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做好旅游产业这篇大文章。争取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600万元,综合效率达到16410万元。

按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旅游规划,在进一步挖掘我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杉木河、云台山、湃阳河、黑冲进行深度包装,充分体现自我特色,力争打造国际旅游品牌,促进施秉旅游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强力建设和推荐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产品。开发好黑冲至两岔河旅游通道、云台山索道等项目,把我县的“五景一城”包装打造成“三日两夜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精品线”,把施秉建成贵州东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同时,做好云台山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

进一步健全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发展以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积极鼓励开发民族特色产品,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服务培训,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优质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到施秉购物、休闲、旅游,推动旅游和其他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抓好城市建设管理 打造一流人居环境

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快《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城区景观规划》编制工作进度;深入挖掘施秉民间、民俗文化,推进旅游、文化与县城建设的融合,突出城市个性、彰显文化品味,不断提升县城规划的控制水平和建设效果,着力开展县城10平方公里范围的城区路网、给排水、县城景观风貌、河滨带状公园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摆脱“规划滞后”的被动局面,形成一套集旅游、人文、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按照全省文明城市的创建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县城绿化、靓化、美化工程,实施县城正街北端口至平宁桥河滨景观带状公园,平宁桥、潘家坝新城区路网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实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目标。继续开展“整脏治乱”、“满意在施秉”专项行动,建设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发展环境,精心打造和维护“中国漂城”名片。

优化招商投资环境 善借外力谋求发展

改革开放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广借外力谋求发展。

进一步创新招商机制,完善招商政策,优化招商环境,灵活招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紧扣旅游、中药材、工业等重点产业,以超常规的方式大力宣传施秉的良好政策,展示投资环境,推荐招商项目。以加快发展和服务客商、群众为目标,建立规范有序的为民办事制度,把施秉建成一个商业机会多、比较成本低、投资回报高、社会秩序好、人人讲诚信、市场环境优的招商引资环境,形成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做到招得进,留得住,能发展,有效益。

第4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1.1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其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再次,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先,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构建“产学园”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再次,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最后,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其次,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再次,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最后,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并优化肥料结构,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5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工程建设企业;税收筹划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对于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广,为工程建设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工程建设企业,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税收环境的调整,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分析“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于自身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方式来采取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措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企业的税负率,以促进工程建设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运作模式无法满足“营改增”的政策需求在我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对总包商的资质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这间接导致很多无法达到建筑工程项目总包方的承包人常常采取挂靠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当前这种运作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随着“营改增”政策的不断实施与发展,这种挂靠的运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增值税的相关管理标准与规范,在进行增值税管理过程中建筑工程名义承包商需要承担一定的纳税义务,还要名义承包商开具出与其显影的增值税发票。在挂靠这一运作模式过程中,名义承包商基本上不参与到具体的工程施工当中,也没有办法有效地监督控制材料采购和工作人员工作等,但是名义承包商业要承包提供虚假开发票的风险。(二)我国工程建设企业中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压力成倍增。加在“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建设企业纳税人的纳税压力在日益的增加,因为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一般纳税人只需要支付百分之三的营业税,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一般纳税人则需要支付百分之十一的增值税,除非是一般纳税人开展了清包工程、老旧工程以及甲供工程,且向相关的机构申请备案,符合相关条件的按照百分之三支付相应的增值税。从明面上看,按照增值税的百分之三支付税款好像与之前所缴的百分之三的营业税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价内税的营业税调整为了价外税的增值税,其可以促使建设企业大约占比35%的备案项目的实际税负率实现逐步下降,还有65%左右的一般纳税人在“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受到政策方面的很大影响,这一部分纳税人的税率增长了接近8%,从而导致建设企业的一般纳税人的利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二、“营改增”背景下加强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税收筹划的相关策略

(一)强化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税收政策。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工程建设企业发生涉税风险,建设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主动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快速掌握国家的最先增值税的税务变动情况,通过税务部门的专业解读,能够清楚地知道增值税的发票应该怎么开具,并且能够快速的辨别出增值税的真伪情况,让工程建设企业的全体人员意识到学习增值税发票的相关知识是一大重点,从而进一步加强全体员工对涉税风险的危害认识,能够有效避开相关的税务风险。此外,作为工程建设企业的财会人员,要结合建设企业的经营现状全方面的分析和掌握企业的涉税状况,明确的划分工程建设的情况,弄清楚哪些建设项目属于老项目工程建设,哪些工程项目建设属于新项目,进而能够对不同资质的纳税人的实际纳税情况进行明确,最终采用综合性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可行的税收筹划策略。(二)强化对财务核算的管理。对于财务核算而言,所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包括采集相关数据、整合和探究数据以及对各项明确进行核算等,作为工程建设企业在开展财务核算工作的时候,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机制,不断优化财务核算方法,以此确保财务核算结果能有效满足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同时采用先进的财务核算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税务处理水平。在对财务进行核算当中,财务核算内容包括许多个二级科目,以应缴纳的增值税、增值税抵扣税额以及简单容易的征收增值税等,在应交增值税中还要对进项、销项以及减免税额科目进行设定。为了确保工程建筑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在实际的财务核算过程中还要不断优化财务处理标准和流程,从而对施工过程中采购需要的成本进行核算和结算,还要立即做好进项税抵扣工作。工程建设企业还需要做好各项票据的管理工作,确保每一个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有相关的凭证,进一步规范财务核算的质量,以免因为财务核算问题为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三)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在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企业管理模式的时候,一要优化发票管理。在对“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纳税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建设企业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合理的筹划和编制纳税情况,以此最大限度的得到增值税专用发票,通过对这一发票的合理使用,合理有效地抵扣相关税额,可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建设企业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学习与培训,以此为工程建设企业的优化管理工作提供帮助。此外,建设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与发展当中要加强细节优化与管理,比如在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购进时,要通过一般纳税人的身份来获取转向发票,减少企业的相关税务。(四)科学合理的进行纳税筹划。在“营改增”的政策背景下,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承担的税务负担正在不断的增强,这对工程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一变动也给工程建设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条件。因此,在“营改增”的发展背景下,工程建设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时,需要做好相关的数据采集工作,并且需要反复查证和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进行税收筹划的工作过程中,工程建设企业需要与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在有效地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对每一个方面的税收筹划进行细化,从而为工程建设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企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五)引入大数据税收筹划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促使工程建设企业所面临着业务内容、税收筹划等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是只是依靠人力资本对税收进行筹划,会消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佳。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将大数据税收筹划管理系统引进到工程建设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过程中。通过这一手段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发票的电子化管理,同时还能提高增值税发票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大数据税收筹划管理系统的应用,帮助工程建设企业实现对相关价格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将合作商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规模的合作商,通过比较不同规模下合作商的供货价格、相关的增值税发票情况以及信用等基本信息,来选择出最佳的合作商,以便帮助工程建设企业找到最优的价格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节约工程建设企业的施工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工程建设企业的税收筹划能力。

第6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这次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去年工作,全面布置今年工作,努力开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新局面。刚才,何源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演讲,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有力,完全赞同。会议还对2010年度全市工商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优秀工商所和优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全市工商系统网格化监管工作优秀监管组及监管人员进行了惩处。这里,代表市政府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工商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安排,201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衔接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奋力跨越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4位;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6位;新增贷款增幅居全省第2位;进出口总额总量居全省第6位,其中入口总量居全省第4位。

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也与全市工商系统奋力拼搏、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过去的一年,全市工商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服务经济更加主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四十条政策意见》完善各项帮扶措施,有力促进了示范区建设。商标战略加快推进,指导商标注册申请356件,帮扶4家企业申报“中国弛名商标”新增商标质押贷款3700万元。开展了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红盾护农和“农资打假下乡”家电下乡商品专项整治行动,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市场监管更加有力。相继开展了维护知识产权、整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取缔无照经营和打击“傍名牌”查处虚假广告、打击传销、取缔“黑网吧”扫黄打非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特色打造更加鲜明。加强房屋购销合同监管,开展创立“证照管理示范街”活动,大力推行网格化监管,推广食品平安监管“票证通”系统,举办的广告论坛等,全省工商系统发生了一定影响。四是队伍素质更加提高。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基层基础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学习教育活动,推行干部交流轮岗,公开考录一批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充分说明,全市工商队伍是一支素质较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也是一支党委政府信任、人民群众信赖的队伍。

二、助推跨越崛起进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后来居上”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也是市跨越发展、奋力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依照市委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未来五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五个并重”实现“五个翻番”达到一个高于”一个同步”和“一个确保”五个并重”即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重、提升激进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偏重、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偏重、强市与富民并重、跨越发展与和谐发展偏重;五个翻番”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翻一番;一个高于”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坚持同步;一个确保”即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也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今年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7%左右。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承担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指导服务等重要职能,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市场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务必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认真履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再立新功。

服务科学发展上再立新功。服务科学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各级工商部门必需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着力在创新服务手段、优化守业和经营环境上狠下功夫。一要着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速崛起进程的关键所在各级工商部门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要求,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地位平等、规划公平、规范统一、机会均等、退出有序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力争培育更多的守业者、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增长点。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大力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当准入,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时的后劲和支撑力。二要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商标作为品牌的载体,全社会守业能力和市场主体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只需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来支撑,更需要打造一批强势品牌来引领。各级工商部门要认真实施《市2010-2012年商标发展规划》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聚集社会资源、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势品牌和领军企业,营造“品牌兴市”品牌兴企”浓厚氛围,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注册商标总量、著名商标数量再实现一个突破性增长,继续坚持弛名商标、著名商标在全省的领先位次。三要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各级工商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等系列帮扶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村市场主体,优化新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指导、维护、维权力度,发挥其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市场监管上再立新功。加强市场监管,第二。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一项重要职能。各级工商部门要更加有效地履行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一要突出监管重点。要高度重视、毫不放松地抓好流通领域食品平安监管工作;要深入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要继续大力开展打击垄断行为、打击非法广告、打击非法传销、打击合同欺诈、打击商业贿赂、打击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活动;要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行为。二要拓展监管领域。继续抓好平安生产领域监管,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监管,深入开展黑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及时排查和消除平安隐患,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积极探索、有效加强对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的健康发展。三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毫不手软地加大惩罚和曝光力度,通过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树立执法权威。四要创新监管理念。牢固树立执法是手段、规范是目的科学理念,以监管促发展,以执法促规范。坚持打防结合、注重治本的原则,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工作,注重克服重奖励轻监管、以罚代管的现象,实现由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向事前规范指导、预警防范转变,由过去突击式、运动式监管向长效化、规范化监管转变,督促指导各类市场主体自觉规范经营行为,进一步树立工商部门良好执法形象。五是丰富监管手段。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六是完善监管机制。健全监管制度,细化监管规范,优化监管流程,规范监管秩序。

保证民生权益上再立新功。消费维权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基本要求。各级工商部门要把维护消费平安与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全力营造平安放心的消费环境,努力扩内需、促发展。今年315活动的主题是消费与民生”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愿意;要健全完善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充分发挥疏通民意、处置诉求、调解纠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确保让人民群众满意;要借助现代传媒等舆论监督力量,适时曝光违法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消费维权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好自身建设

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领导班子是重点。近年来,一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自身建设。市工商局领导班子带头加强自身建设,班子成员讲党性、重团结、做表率。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使领导班子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干部队伍是关键。要根据工商部门的特点和实际,二要突出抓好队伍能力建设。加强自身建设。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食品平安、商标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工商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真正做到干什么、懂什么、强什么”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工商部门实际,健全完善考评制度,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要强化法治工商建设,创新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和公信力。要树立和宣传一批基层和执法一线的优秀典型,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党风廉政是保证。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制度创新,三要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具有工商特点的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监督和防控,继续探索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正确行使监管执法权力。要继续深化政风行风建设,依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好干部作风建设专项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第7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采购流程;优化;探讨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市场的国际化促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采购管理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企业需要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下,实现采购流程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强化企业与供应商间的沟通,以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获得竞争优势。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现状看,一系列问题凸显,整体上的采购管理的效率偏低,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实际发展之需,因此,如何实现企业采购流程的优化与完善,亟待解决。

一、优化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流程的要求与总体目标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讲,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其是企业完善落实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整个采购流程设计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一旦采购流程存在问题,就可能会导致企业库存过多,进而造成资金周转流动性差,进而不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下,实现企业采购流程的优化势在必行。在实际落实这一内容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对企业采购流程所提出的要求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而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简化交易过程并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与市场应变能力,进而为企业规避风险、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奠定基础。

优化企业采购流程的目标为:第一,缩短采购周期。通过优化企业采购流程,能够提升采购各流程的速度与实效性,进而在降低采购周期的基础上,为满足企业实际生产之需并规避库存风险等奠定基础;第二,提升采购原料的质量。为了提升企业产品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把好生产原材料的这一关,提升产品的质量;第三,降低采购流程运行总成本。面对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则就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而降低采购流程的总体运行成本,就能够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保障;第四,强化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基于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需要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作出及时的响应,进而才能通过这一信息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优化企业采购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强化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二、优化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流程的策略

(一)企业要与相应的供货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与供货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对供货商的资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进而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战略资源之中,同时要针对合作的具体内容签订合同,以在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双方利益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与决策能力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为企业降低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奠定基础。基于供应链下企业采购流程的开展主要是以顾客需求订单为基础的,进而通过这一驱动模式的搭建能够降低采购流程的运行成本并降低库存等。

(二)以外部资源管理形式来实现事中控制

为了提高企业采购管理的柔性,并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就需要逐渐将采购管理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以事中控制的实现来取代原有的事后控制模式,通过强化企业与供货商间的交流与合作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与竞争实力。当前,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落实外部资源管理则是其逐渐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降低库存、提升自身运作效益的有效保障,进而能够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三)实现信息系统的完善搭建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采购流程的优化需要借助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强化信息的流通,进而为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奠定技术基础。企业需要积极的将MRP、ERP以及EDI等应用于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以通过信息的高度共享来强化企业与供货商等间的沟通,并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以确保在提高企业生产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并提升经济效益与服务水准。

(四)构建网上采购平台

构建网络采购平台能够在进一步优化企业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将整个采购流程运作的成本压缩至最低,进而为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奠定基础。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看,企业需要以完善的网络采购平台的搭建来实现对自身采购业务的全面掌控,进而结合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实际发展要求来实现对采购流程的有效控制。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流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要求相应的主管部门要给予全面支持。要根据采购流程优化内容之需实现相应组织团队的构建,并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落实有效的指导;第二,强化宣传与培训。在整个采购流程的运作中,要求企业采购部门要与供应商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因此,这就需要以强有效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的开展,贯彻落实优化采购流程的目标,为协调好各项工作内容、提升整体工作绩效奠定基础;第三,实现对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这一工作主要是由采购部门进行全面负责的,相应的采购人员队伍需要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及时解决问题以优化采购各流程,实现对采购流程的完善设计,同时明确职责并构建激励机制,确保实现对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第四,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针对采购流程优化这一工作内容,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以确保通过约束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实现采购流程的不断优化,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第五,实现专业采购实践指导框架的构建,以确保基于供应链管理下各项采购流程的顺利且高效开展,为降低企业成本投入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抓住设计要点,具体如下:实现业务的优化组合、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各项工作流程要按部就班的落实、化简程序并明确落实职责,进而为实现对企业采购流程的完善优化与改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需要实现采购流程的系统化设计,进而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合理优化与改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企业要在明确优化采购流程要求与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采购流程优化策略,并要结合优化采购流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设计要点,为切实实现对采购流程的优化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联通延安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吴雪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采购机制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郑沁春.F医院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与流程优化[D].厦门大学,2009.

第8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市场转型升级对义乌的重大意义

市场转型升级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转型升级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义乌市场的发展史就是转型升级的历史过程,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允许”、“兴商建县”,还是后来历届党委政府与时俱进提出的“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现代化商贸名城”、“国际性商贸城市”、“国际商贸名城”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都是市场转型升级最有力的见证。当前,义乌市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商品附加值不高、国际化层次偏低、经营主体素质整体不高、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削弱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将影响和威胁全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完善市场功能,推进市场转型升级。

市场转型升级具备基础条件的时机性。目前,加快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和自身基础已经成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市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从经济基础看,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发展模式开始从依赖要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管理转变;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也开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义乌人均GDP按现行汇率已达到1万美元,充分表明义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市场转型升级已水到渠成,势在必行。目前,义乌市场在硬件建设、行业规划、产业培育、集聚辐射、国际化拓展、功能提升、服务配套、管理创新等方面已有坚实的基础,完全具备向更高层次突破、发展的潜力。

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市场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一方面,市场发展环境压力显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终端、制造两头向批发市场传导,商业竞争的重心转向末端,终端渠道与中间服务的短腿反制批发市场的生存空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市场商品出口也带来了显著影响,大单、长单减少,外贸出口下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欧、美、日经济陷入困境,将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和投资机会,这为义乌吸引和利用全球资本创造了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为义乌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等创造了良好机遇,它降低了并购的经济性和政治性风险,义乌企业应积极主动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等,以规避贸易壁垒和摩擦,缩短与终端客户的距离,截取丰厚的渠道利润;金融危机还迫使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纷纷裁员,这为义乌企业引进“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绝佳机会。

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市场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市场发展模式转型和市场发展质量提升两个方面。市场发展模式转型,应做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共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重、繁荣本地市场与拓展市外市场互动,推动市场向商品展销、信息交流、价格形成、标准制订、规则输出等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市场发展质量提升,一方面,要提高市场商品质量、档次和经营主体素质,以及市场服务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城市功能和商务环境对市场的支撑,提升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加快推进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市场贸易结构、经营业态、竞争方式、服务管理、经营主体“五大转型提升”,着力繁荣有形市场、发展网上市场、拓展市外市场,努力打造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市场贸易结构加速向内外贸并举的“买全球、卖全球”转型提升。目前,义乌市场外向度已达60%以上,与2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但市场国际贸易的层次还不高,经营主体的现代贸易能力仍偏低,贸易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转口贸易尚未真正起步。同时,以内贸为主的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国内物流配送点多但层次偏低,国内市场份额有萎缩趋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产业的制造和贸易重心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升级趋势明显。为此,必须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坚持国际、国内市场一起抓,市内、市外市场一起抓,城市、农村市场一起抓,重点在“稳外需、拓内需、育进口”上下功夫,抱团“走出去”开拓市场,举办各类采购活动引进集聚采购主体,进一步健全国内外分销体系,完善口岸开放、“直通关”、保税物流等涉外功能,努力打造内外贸并举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

经营业态加速向“有形与无形、坐商与行商并重”转型提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具有虚拟化、网络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它与有形市场相结合将形成新型专业市场,产生“1+1>2”效应。(1)交易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市场形态虚拟化、多元化。传统的现场交易演变为远程交易,现货交易演变为仓单交易、远期交易等,现金交易演变为电子结算、信用保证交易等。(2)依托电子商务网络实现虚拟化展示,成本更为低廉,并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无限扩张力。(3)将极大地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缩短流通时间和经济空间距离,减少社会库存量和流通费用,推进现代贸易的发展。(4)拥有智能化、自动化的产品供应链技术,能够自动匹配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并能集小订单为大规模订单,获得尽可能大的规模效应。为此,今后必须充分发挥义乌有形市场的巨大优势,把发展网上市场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来突破,加快建设与有形市场功能相匹配的网上交易、支付和商品配送等保障体系,构建全球小商品贸易领域的权威电子商务平台。

市场竞争优势加速向集产品创新、品牌汇聚、展示交易、价格形成、行业标准输出、贸易规则制定等于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型提升。义乌市场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着日用消费品“多、快、好、省”的商品定位和市场特色,但目前也面临着异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工厂直销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冲击。近年来,义乌市场功能创新已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下一步,必须大力推进“小商品、义乌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小商品制造基地的合作,强化市场的产业支撑;以深化“义乌指数”功能应用开发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义乌指数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系统推进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解决小商品非标化的技术性难题;积极承担国家行业管理研究工作,探索小商品质量认证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项目研究,制订小商品贸易规范;积极举办高标准的行业流行趋势会,进一步扩大义乌市场“定价、定标、定规”的行业话语权,促进义乌市场由简单商品输出向贸易规则、行业标准、贸易技术输出转变,从制度层面为义乌市场发展成为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提供支撑。

市场服务管理加速向“多元化服务”、“科学化监管”转型提升。多年来,义乌市场在服务管理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划行归市、分类集聚、信用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有的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管理内涵亟待创新发展。当前,市场商品质量、知识产权、外贸秩序、商业信用、涉外经济纠纷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市场发展对优质多元服务和高效科学监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在优化市场服务管理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商位、商品、商人和商链“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及采购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由简单交易场所向集信息、生产组织、商业融资、贸易展示、物流配送、职能监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转变。要加快“义乌港”、金融商务区、国际博览中心、5A级购物旅游中心等建设,引导传统商业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向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区域物流高地和金融高地迈进。

市场经营主体加速向“现代贸易商”转型提升。市场主体素质的提升是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要一手抓提升,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公司化改造,强化现代贸易技能培训,多形式开展抱团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手抓优化,面向国内外小商品制造基地和各大分销机构,创新招商选商方式,大力引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企业影响力大的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优化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加快市场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弘扬“拨浪鼓”精神,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扩大国外市场,全面占领国内市场,做实做牢省内市场。为此,一是开展“义乌市场万里行”活动。在境内外有代表性的重点城市,开展以“义乌市场、商品、展会、城市”为主题,以义乌商品采购会为载体的贸易洽谈和宣传推介活动。二是举办中国日用消费品供需对接会。邀请国内大型商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企业负责人(代表),大型企业集团等参加。三是举办与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的对接会。四是举办侨商大会,为推进市场国际化搭建更多平台。五是举办义博会迪拜展,开启义博会海外办展大幕。六是全力办好各大品牌展。做好对外宣传推介活动,争取全年举办专业性展会50场以上。七是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并努力降低企业参展成本。八是充分发挥中国小商品集团公司开拓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快以商城配送为载体的分销渠道建设,加强与国内二级批发市场、区域集散市场、超市卖场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终端销售市场的日常联络和促销。积极对接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购销网络,扩大与全国农村连锁合作组织的业务合作。深化与省外商会、行业协会、驻浙办事处等组织的合作,建立与省外产业基地的常态化联系机制。设立商城集团迪拜办事处、德国外贸分公司等驻外机构,为经营户开拓市场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

抓住关键环节,推进义乌市场转型升级。一是在优化市场结构、行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上有新突破。完善市场板块、物流等规划,扎实推进原材料机械市场的前期工作,加快篁园市场重建。创新招商选商机制,加快国际商贸城四区与国际馆预留商位、宾王副食品市场搬迁区块的招商选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流行趋势平台,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等的支持,筹办床上用品、圣诞饰品、旅游休闲用品等5个以上优势行业商品流行趋势会。二是在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和指数应用上有新突破。加快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实现商品质量管理追溯、物流与零售条码管理、电子商务应用、以及出口通关报检“一码通”。扩大“义乌指数”代表品监测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提高指数开发应用水平,提升行业话语权与市场影响力。三是在无形市场发展上有新突破。研究举办“网上交易展览会”。认真实施全省“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重点支持“中国小商品城网”发展,引进具有电子商务类网站开发经验和金融支付领域运营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开发适应义乌市场的电子商务系统。四是在国际商品馆建设上有新突破。抓紧开展国际馆布局规划和招商工作,加强与境外制造业基地对接,积极引进各类优质境外商品,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及其实力商入驻。充分利用公共型保税仓库,深化义乌小商品监管便利措施,提升涉外部门服务功能,扶持国际馆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做强做大进口、转口业务。

第9篇: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建设范文

关键词: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1-0069-04

河北白沟位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地区,自古就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商业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党”的以后,白沟以其特有的经商传统和开拓进取精神,从本地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出发,结合外部宏观、微观环境,以箱包产业为主导,依托产业集聚,通过“先商业化―再工业化―最终实现城市化”的“白沟模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产业”,“小资本、大聚集”,“小投资、大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大作为”的发展新格局。2008年7月保定市政府做出了建设“白沟・白洋淀温泉城”次中心城市的决定,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促进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增强了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白沟模式的活力、潜力、创造力以乘数效应激发出来。

一、白沟模式的本质内涵

(一)白沟模式的起点:商业化

白沟经济实质或最显著的特征是商贸流通,靠商业和市场起步。上市商品多达80个大类,100多万个花色品种,吸引了国内外近6 000个知名品牌入驻白沟。大部分产品生产、物流不在白沟,仅在此达成了交易。现今在已有商品专、全、廉的市场优势基础上,白沟又实施了“划行归市、品牌经营、规模带动、五统一模式、货真价低、童叟无欺”六大策略,使“白沟”实现了从地摊市场向现代化商城的蜕变,大商贸集群优势突显。由此白沟市场规模由小到大、经营思维由仿到创,产品竞争从无牌到名牌,营销方式由坐商到行商,营销环境由沿街成市到现代化商城,营销范围由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

(二)白沟模式的支点:工业化

商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是产业由空心化到实心化的过程。从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角度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产业实心化是非常必要的环节。“白沟”提出了“大市场带动大工业,大工业促进大市场”,先后实施了“先市后厂、产业集聚到集群,前店后厂、叫响白沟制造和白沟品牌”四大策略。

箱包业作为“白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档次不断提升,规模加工企业从12家发展多300多家,个体加工企业近万家,产业链条从简单的箱包生产发展为制革、小五金、拉链、箱包辅料、电脑制版、印花、包装材料等多个相关配套产业并进,箱包产品的地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箱包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稳居第2位,现有品牌1 200多个,“白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中国箱包之都”开始在全国叫响。

(三)白沟模式的结点:城市化

产业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本质上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商业与工业必然不能长久。城市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只有有了服务业的发展,才能进一步为商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保障。2008年7月《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白沟 白洋淀温泉城”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规模建设,从政策上极大地促进了白沟产业城市化的进程。具体而言“白沟”在城市化运作中先后实施了:立镇项目规模化、工业聚集园区化、战略定位品牌化、贸易加速国际化、生产流通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功能人性化、区域统筹一体化等举措。设想“白沟”用三个“五年计划打造”中国箱包之都、中国北方中等商贸名城,中国北方购物天堂三块金字招牌,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变。

(四)白沟模式的增长点:国际化

国际化是产业集群网络化和融合化的标志,是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集群资源最大限度整合的具体路径。“白沟”把国际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面而超越的远景规划,开始了产品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源国际化与创新国际化的进程;实施了四大策略:多轮驱动、产业提升、资源整合与创新突破等策略,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国际化、产业链条的国际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从观念上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坐商”理念:坐商变行商,外商变地商。开始创办国内、外分市场,发挥总部经济的效应,实现产业经济网络化和虚拟化。

二、白沟模式的基础

(一)白沟模式的萌芽基础

白沟模式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是集群的升华,分析白沟模式不能离开产业集群。集群的发展过程是各种资源聚集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过程,没有资源的聚集,集群是不可能发展的。

资源是形成白沟模式的初始条件,其中自然条件是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白沟”自古就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商业重镇,元朝时期“白沟”成为水、陆交通的要道,“四海闻名”的商业重镇。到了清朝,白沟市场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白沟”的箱包业也开始了披荆斩棘的奠基之路,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木箱、口袋、褡裢的人,为今天“白沟”的箱包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也是形成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某地存在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就有可能产生相关产业集群。1971年,“白沟”当地几个农民用人造革加工出自行车座套和简易手提袋,获利颇丰,于是当地人便群起效仿。自此以后,从最初的自行车座套、提包和钱包开始,白沟箱包开始渐进发展,采取的是沿街摊销的营销方式。1981年,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为数可观的家庭式专业作坊,造就了箱包加工专业户的雏形,商业发展的雏形产生。

(二)白沟模式的强化基础

1. 资源聚集。“白沟”的“划行归市、品牌经营、规模带动”等策略具有明显的资源聚集效果。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形成“柔性生产系统”,扩大核心企业的生产和提高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的响应度;另一方面,集群的存在能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实现市场的扩大。

2. 产业专业化。白沟产业从简单的聚集形成了有秩序的集群形式,具有设计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时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贸中心和特色产业链集成中心,并以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与亲商氛围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产业聚集到产业集群的跨越。

3. 知识(技术)的共享。“白沟”的“划行归市、工业聚集园区化、前店后厂”等策略把市场和园区打造成企业人才、技术、信息的聚集与交流平台。集群通过与外部的关系去吸收知识,然后通过内部的社会化机制来分享知识,由于知识在集群内的共享,使得集群内企业普遍提高了生产、技术和销售能力。有利于企业学习成本的降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创新。

三、白沟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任何产业集群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产业集群的风险自它产生那天就已潜伏,只是产业集群优势发挥,劣势和危机还没有显露。产业集群内隐伏的矛盾和危机,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变幻的形势下,随时可能爆发,给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白沟模式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政企合作

政府不仅负责了市场的拆迁安置同时也涉及到规划设计以及业态分布等多个环节。政府中的行政官员同时担当了商业城的总经理,他们既是企业家同时也是政府官员。积极方面是:不以自己是官员,就把不懂企业作为托词,作为官员,能将富民置于重要地位,这样就极大地推动了白沟模式的运行速度和运行质量。但消极的方面就是:诸如政府角色的增加而导致的增长,以及地方对于政府补贴的依赖等,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渐演变为风险。

(二)白沟模式特色之二:原生态――草根经济

白沟经济采取的是“自力型”发展模式,先做内源民营化,最初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形式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实行家庭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主生产、自谋销路、自负盈亏。现今生产作坊及个体加工户则高达7 000多个。尽管在产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家庭小作坊以其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带动了白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家庭自营经济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成为制约白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白沟模式特色之三:低价运作

企业空间数量的聚集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并达到一个最佳点,此后,随企业数量增加,企业空间聚集产生了拥挤成本。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进,聚集经济优势归根到底还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很快被削弱和模仿,最终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会成为“问题区域”。

低价位竞争是“白沟”的特色更是最强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多小企业,尤其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采用落后的工艺设备,技术投入严重不足,仅仅看重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强调片面做大做强的急攻思想,贪快求多、以次充好,而且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不注重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员工缺乏培训,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仅仅是维持简单的生产操作,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经营业务比较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其技术提高能力,阻碍了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高品质的产品的开发。

四、白沟模式高效运行的建议

(一)政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柔性化的地方政府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一种混合的治理结构,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有效地解决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问题,政府作为第三方需要承担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功能。当然不意味着政府经营企业,“扶上马了,没有必要送全程”。在白沟模式发展过程中,政府首先应从开始的事无巨细管理者过渡到宏观管理者,其角色应从具体操作者过渡到引导者,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逐步淡化有形政策,强化无形服务,以预防或消除地区经济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负效应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植一个好的环境,做到“小政府,大服务”。成立一个有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负责加强沟通协调,优化空间布局,减少无序竞争,达到区域性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升级。

(二)壮大民间服务组织,完善产业集群辅助网络

各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各类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针对大部分中介协调机构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现状,首先要求承担中介协调功能的行业协会组织要从政府中彻底分离出来,合理定位其功能,使其在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必要时提供单个企业无力提供或不愿承担的、具有外部性的服务,使得商会组织真正成为桥梁和纽带。其次是成立或完善各种形式的咨询机构或技术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便利。最后就是成立多种形式的协会或俱乐部等公共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排学术论坛、专题会议、市场分析报告等多种集群学习形式,为集群成员之间提供交流条件,有利于集群成员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产组合,完善产业链结构,加速产业融合化

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在一个产业集群内,应该是不同的多个的产业链的交融,集群里面可能有一个主导的产业链,也有其他的辅助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应该是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可以在价值链纵向(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产品流向)、横向(相似产品分享生产或渠道等共有资源)或斜向(在研发、流通或服务等方面互补的不同产品分享同一个共有资源)重新媾合与重构。面对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鼓励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区内区外联合、以参股形式、或统一业务链的某些环节如检测、销售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或松散组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注重高科技产品开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在保持低价位作为白沟产业显著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严把产品质量关,由片面做大做强的急功近利思想转变为做强做大稳步发展思想。努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档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今,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只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而且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战略规划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加强现有员工的个人技能,改善作业环境质量,增加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创造多方面有利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努力为员工提供发挥、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五)塑造社会空间,提升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从系统看是三个空间(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是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空间而发挥经济空间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优势是核心,地理优势是基础,社会文化优势是促进。为此,首先必须在集群中营造鼓励诚信的人文环境,使企业违规经营的社会成本大大增加,从制度建设和道德氛围两方面约束企业的行为,各地应制订形式多样的诚信奖惩制度,烘托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氛围,增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使集群良性循环,跨越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学习的能力,进而整合各种知识,加快知识经济化的进程。最后要做好对区域品牌的整体筹划,以一个整体形象介绍给外界,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可以由政府、企业和专家等联合组织负责区域品牌的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和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维护等具体管理工作,把区域作为品牌来营销和运作,向世人推销品牌集群,扩大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只有认识了才能了解,了解了才能沟通,沟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可能有合作,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融合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珂.产业集群升级研究[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Analysis and Prospection on the Baigou Pattern

Shang Yunxian, Gong Yufen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bei Finance College, Baoding 071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