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持人: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合理地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促进企业结构优化。这是很热门,也特别专业的话题。其实,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企业的兼并历史。在座的各位将来都有可能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掌舵人。
第一个问题提给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总裁刘淮松:太极公司从一个科研院所转变为上市企业,从2000系列小型机研发制造商向IT服务提供商转型。相信您有很多想法和梦想,也就是太极人20年来的大企业梦。请您分享一下太极的大企业之梦,分享一下太极的整合理念和经验。
刘淮松:产业整合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太极在过去这一段发展时期,一直在推进公司的转型。过去十年,太极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太极脱胎于科研院所,到改制股份公司再到上市公司,太极的每一次跳跃式发展,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所有创新中的根本;另一方面是服务转型,太极从小型机研发、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商再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即由应用开发集成向战略规划、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产品增值、运维外包等一体化IT服务提供商转型。太极一直在追随整个产业的发展,从硬件到系统向服务转型。
太极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今年太极的收入已经达20亿元。未来十年,要进一步推进公司发展,尽快实现百亿元目标,没有整合是不行的。未来十年的主题就是整合。
正是在这样的产业发展格局下,我们推进了太极上市的进程。2010年3月12日,太极公司完成上市。上市之后,为了完成我们的战略布局,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竞争力,作为一种手段,我们也在思考应该如何进行整合。
很多人讲到垂直整合,但目前,我们还是会紧紧围绕IT服务,首先进行行业整合,琢磨哪些行业是战略性行业,思考如何做到更好的行业布局;其次就是打造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希望有新的创新体系;第三,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基础软件,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软件,包括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能有所突破。这样使得太极整体服务的布局能够更加合理,进一步做好整个公司的战略布局。
主持人:过去20年,太极人一直怀揣着自己的大企业梦,但当太极上市之后,这个大企业梦不仅仅是太极人的,更是中国人的。
第二个问题给美国泛达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刘宁军。印度商业模式和管理体制是受到很多人认可的。但我们的企业在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国企业的影响。我们今天请美国泛达大中国区总经理刘宁军给我们分享一下美国企业在并购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和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刘宁军:今天大家谈了很多有关云计算的内容,并说了很多云计算的发展方向。在云计算环境下,很多企业的数据中心需要不断地整合,通过虚拟化来更好地应用各个企业数据中心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想通过互联网服务全球客户就需要更加牢靠的物理链路。
泛达有50多年的历史,在政府和金融等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也在全球花了大量研发力量,与全球顶尖的厂商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云计算服务。近年来,泛达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基本投资已经翻一番,并且希望今后五年当中,能够跟中国的政府、金融、电信行业的企业合作,真正地走向IT产品整合虚拟化,提供新型的云计算。
主持人:刘宁军总经理刚刚提到云计算。关于云计算,目前有一些的争论话题集中在该不该给云计算建立一个标准,该怎么建。对此,我们请北京祖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琪和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志辉分别从研发和存储的角度来讲讲他们的观点。
金琪:祖睿公司主要致力于云计算的计量、计费和收费的运作,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对海外的云计算的发展跟踪得比较紧密。对国内市场我们是跃跃欲试,但还没有实际投入。我可以从美国云计算的情况,谈点感想。
在美国,以前,当企业上马一个项目的时候会问“为什么我要用云计算”,而现在则是问“为什么我不用云计算”。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认为美国的云计算有几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第一是诚信度的问题,云计算最大的问题是用户对数据安全和所提供服务是不是信任。这个问题在美国经过15年的运作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像Salesforce通过SaaS做CRM,从1995、1996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大概有10万用户和200亿美元的市值,有相当大的影响。大家对云计算的信任是基于企业长时间的成功运营,而不单单是一个标准。
第二是有很多大公司对云计算有很大的支持,比如微软、IBM、谷歌、EMC等。而且,很多风投都非常看好云计算技术企业,最近也有很多相对小型的云计算公司IPO成功,它们将有力地推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这样,在美国一方面有对云计算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公司提供云计算技术的开发应用,中间衔接部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商业模式。云计算实际上是把产品变成了服务,也就是从原来客户买产品变成了买服务,如此一来,商业模式就得从短期的、一次性的购买变成长期的、按月付费、用多少付多少的模式。祖睿就是为这种模式提供计费系统和收费服务的。而接下来,祖睿也会更加关注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国市场。
任志辉:对于云计算,存储领域是展开得比较早的。在这个领域,虽然国内厂商近年来有较快发展,但依旧是国际厂商处于竞争垄断地位。就整个领域的发展而言,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异构。不同企业做存储平台的时候会有各自的设计架构、各自的应用。通常,客户一旦选择一种产品后,如果要替换就会面临很大的成本代价。因此, 必须推动存储产品本身的标准化。
去年,创新科跟英特尔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推动存储平台技术的标准化。正是因为创新科看好存储标准化的趋势,相信未来随着数据市场的扩大,用户对存储的需求增长会很快,包括视频、内容应用等的增量会非常快,才与英特尔展开重要合作。
而且,创新科判断,随着需求的增加,用户的成本压力会减小,用户对技术的可互换性,对应用的质量和平台标准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创新科愿意与更多的上下游厂商一起合作,共同推动存储的标准化。
而接下来,在平台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创新科会把平台智能或者说存储智能加上来,也就是向应用层面延伸,在三网融合、云计算、大型视频应用等领域,把应用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大型的数据管理、数据存储,为整个产业的转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主持人:今年也是创新科成立十周年,向任志辉总裁表示祝贺。
下面一个问题请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学军谈谈卫士通对于产业整合的看法和经验。
李学军:卫士通是作为安全公司,于2008年上市。
众所周知,与传统的IT企业相比,信息安全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但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企业的发展机会非常好。从两年前上市至今,我们初期的募集资金已经差不多用完,我们需要尽快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产业热点,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够离开信息安全。单就信息安全行业自身来讲,当下也有两个非常热门的业务重点:一是合规,二是等级保护。
对于整合,卫士通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安全行业内的整合、企业之间的兼并,这一进程将会更快;另外一方面就是信息安全与IT的融合,特别是与应用的整合将更加凸显,已经有很多软件产品自身都带有安全功能。这两方面的整合都将是卫士通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下面一个问题问腾创科技总裁张晖,请问在新型工业化和产业整合的背景下,作为IT渠道应该如何加强产业整合?
张晖:首先,腾创非常年轻,刚刚成立两年。虽然只有两年,但腾创的增长非常快,已经成为并购了8个省的200家店的一家企业。亲眼看着中关村从一个菜地变成现在的科技中心,亲耳听着朋友从200元起家创业挣到20万元,现在做到1亿元的成长故事,让我对腾创的发展很有信心。
现在,生存和发展是摆在渠道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人很迷茫。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卖一台笔记本电脑能赚1.5万元,90年代能赚1万元,而到了2000年,只能挣50元钱了。50元钱,的确已经是白菜价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让企业迅速发展,怎样才能跟国际性大企业竞争?这是摆在每个渠道商面前的难题。
而另一方面,厂商的IT产品日新月异,比如很先进的硬盘、很漂亮的显示器,作为渠道商,应该怎么把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分开,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呢?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开始做腾创,希望利用并购的方式,利用信息化、科技化的管理手段,利用资本的融合,实现渠道的整合。现在,腾创已经实现了十多亿元的销售额。腾创要把易数易码打造成为IT数码的4S店,与其他家不一样的是,当客户进来时,腾创的员工不会向其介绍说“这个机器是2500元的”,而是会告诉他这是一套视频产品,那是一套家庭无线解决方案,介绍给他的都是一整套的方案。腾创不是卖白菜的,是卖套餐的。
主持人: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产业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新兴机会。
刘淮松:解读“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IT是排第一位的,而且,其他新兴产业也都离不开IT。因此,IT本身是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其他新兴产业的助推器。
刘宁军:要敢于走向世界,敢于坚信中国能够迎头赶上云计算的。
任志辉:放眼存储行业,包括云存储、云计算,我们希望能跟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市场上开发出一套很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中国和国际上,用更好的技术,服务最广大的客户。
李学军:热点有很多,只有通过整合才能打造世界级的竞争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整合了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对组织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文化的创新绩效整合模型,以期为企业打造创新文化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创新 整合模型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这一观点现已被绝大多数研究人员所认同。创新能够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塑造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和创造丰厚的企业租金,并改善企业整体绩效水平,让公司更具竞争力(G.Mukundan,2006)。对于任何组织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创新视为一种竞争优势,创造支持创新的文化,为员工的创意付费而非为他们的工作时间付费显得尤为重要(Michael Overstreet,2007)。此外,Pascale and Athos(1982)与Ouchi(1981)认为,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是造就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不仅完善了组织结构模型,孕育了从重视战略、结构等硬管理向包含文化等软管理要素与硬管理要素相结合的管理思想的过渡历程。然而,在对创新成功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文化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在过去一直受到忽视。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的思想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厘清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将会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赋予新的意义。
组织文化的内涵诠释
长时期以来,组织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国内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由于研究者视角、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关于什么是组织文化,国内外学者难以达成一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司文化或组织文化作了定义。如E•Schein认为,文化至关重要,因为他是强大潜在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思维模式、感知方式和行为,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和营运模式。Deshpande and Webster(1989)则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把文化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信仰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个体理解组织机能并向他们提供组织行为规范”。国内学者黎永泰(2002)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以此出发对文化做了进一步定义:“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全体员工为中心,以培养管理功能系统的、完善的、适应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胡正荣则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文化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本文对创新文化的定义是指有利于实现组织创新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核心价值观所支配的资源整合方式、组织结构以及行为模式。所谓非创新文化,是指组织文化中不具备支持创新的文化特质,或这种文化特质不够显著,没有成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其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支持缺少力度。
组织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Theresa M.Amabile认为,影响创新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支持因素与阻碍因素。她指出,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研究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因素,而对可能阻碍创新的工作环境因素研究甚少。Amabile et al.(1996)总结出了六种支持与阻碍创新的测量尺度,本文进行如下详尽分析:
组织激励。包括鼓励冒险与创建构想、对构想的支持性评价、鼓励参与管理和决策、鼓励构想的流动。Laird D. McLean认为,组织中沟通渠道的培育与阻碍是防碍创新的一个潜在来源。在创新支持力度大的组织中,必然会有在组织外部或组织内部的其他地方来找到相应专业知识的机制,而在创新支持力度小的组织中,不太有可创造性的交流思想,不可能在组织中找到专业知识的机制。Robbinson and Stern(1997)以3M公司为例,说明了沟通的开放性流动是如何通过创新获取商业上的成功的。Angle(1989)and Kanter (1983)也表达了在组织中进行构想的开放式流动的观点。Kanter尤其强调,整合组织结构、在交叉部门进行多方位联系,认为支持这种类型沟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将有可能产生更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据此,提出如下主张:
P1:组织激励(鼓励冒险、创意支持性评价、决策参与、思想交流)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管理激励。包括阐明团队目标、支持团队作业和团队构想和创造、建立开放式的互动环境(Amabile et al.,1996)。Angle(1989)认为,创新团队中如果存在解决冲突的开放的、肯定式的气候,创新成果与团队的凝聚力正相关。倘若缺少这种气候,则创新成果与团队凝聚力负相关。Oldham and Cummings(1996)通过对上述假设的检验,发现非控制性的管理与创新绩效显著相关,但是没有找到支持上述Angle假设的证据。Tesluk et al.在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中,绕过了对气候纬度的识别,转而讨论管理者在对目标进行清晰的沟通、设置目标完成的期望、回报和辨别成就、提供任务支持以及在创建冒险的氛围中的作用。据此,提出如下主张:
P2:管理激励(清晰的团队目标、团队作业支持、鼓励创意、开放式互动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团队支持。强调团队成员的差异和创建性的挑战(Amabile et al.,1996)。在允许差异的组织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能够交流思想和组织能够有效整合创造性个性时,创新绩效将会增加(Angle,1989;Kanter,1983)。Laird D. McLean认为,虽然这些论点没有在文献中清楚的陈述,但是这些论断对组织文化有重要意义。拥有这些特质的组织一定拥有一种文化内质,即强有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甚至容许差异,尤其是个性差异。 Feist(1999)识别出了许多有创造力的个体的个性特质,如:支配、傲慢、敌意、自信、自治、内省和独立等。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特质可能与组织规范不一致,并且还有可能在组织和工作团队的建构中产生冲突。据此提出如下主张:
P3:团队支持(差异容忍度、沟通频率、团队凝聚力)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自由(Freedom)和自治。这是指允许员工自主决定达成目标的方法(Amabile,1998)。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层面战略目标的制定也是又员工自由决定,而是在组织既定目标的前提下由员工或团队自主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清晰的战略目标常常能加强员工的创造力(Amabile, 1998)。进行创造性活动能力突出的员工常常需要独立和自治,与缺乏独立于自治文化的组织相比,支持自治文化的组织将更有可能在创造和创新方面取得成功,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自由与自治的环境更有可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这一直是提升组织创造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在开发喷墨打印机的过程中,公司授予了John Vaught and Dave Donald在“如何使用热能把墨喷射到纸上”的构想上以非凡的自(Robbinson & Stern, 1997), 他们追逐构想的热情没有受到来自管理层的阻碍,而最终使得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据此,提出如下主张:
P4:企业员工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形成。
资源约束与挑战。这里说的资源制约主要是指时间资源和资金资源两个方面。关于时间问题,Amabile(1998)认为,如果给予创新团队的时间资源不充足容易引发创新人员的信任危机,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然而,如果时间期限过长则易于毁损创新团队成员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创造力,从而降低创造绩效水平。在阻碍组织创新的因素方面,Amabile认为对组织创新有所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作负荷压力、另一个是组织防碍(Organizational Impediments)。这些因素在高创新力的组织与低创新力的组织中具有显著区别。Kanter认为,创新更有可能出现于这样的组织中:组织结构一体化、强调差异性、组织内部与外部联系紧密、有交叉部门、相信人的才能、强调合作和团队作业。据此,提出如下主张:
P5: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时间投入、资金投入)与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的关系。总之,当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在某临界点以内,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创新绩效水平;当企业用于创新的资源投入(时间投入、资金投入)高于某临界点,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则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
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模型的影响
Casti等(1997)对模型分类进行了划分,包括经验模型、逻辑模型、数学计算或描述性理论模型,并认为,模型是对现实的清晰概括和描述。与大多数的用于实证研究的模型一样,企业创新绩效模型在这一意义上是理论模型,因为他们是想象的机制或被开发出来用以解释所观察现象的过程,其存在的前提是以因素之间的假设关系为基础。在分类学内,模型依据他们的用途或目的被进一步分类,包括预测之用(使我们通过模型能够预测某一系统的行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解释/描述之用(在模型框架中,被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为总体过程的一个部分被理解或陈述)或说明之用。根据这一分类思想,结合前述的理论探讨,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提出如下创新绩效理论模型(见图1),以便于企业管理者理解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把握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不断推进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的完善。
结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根本途径,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所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可以归结为有效的差异化,即企业是否提出了一种不同的价值主张,是否能够针对这一价值主张进行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因为只有差异化的有价值产品或服务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然而,企业的创新绩效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技术等硬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包括文化等在内的软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其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硬件因素。企业如果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充分考虑本文提出的创新绩效整合模型中的文化因素,有的放矢创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同时坚决杜绝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Balachandra,R.and Friar,J.H.Factors for Success in R & D Projects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A Contextual Framework,in: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7
2.Montoya-Weiss, M. and Calantone, R.(1994),Determinants of New Product Performance:A Review and Mcta-Analysis, i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精准化;资源规划
一、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的钢铁企业是近20年才逐渐从自动化开始涉足信息化领域。上个世纪80―90年代初是尝试摸索阶段,信息系统在原有的人工作也流程之上进行电子记账。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部分业者加强投资于生产自动化,开始考虑系统集成和产销、财务管理等业务需求,注重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的效益回收――应用功能的建立。少数领先者开始引进外界咨询及技术转移。全面建设“产销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不可或缺的营运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到了新世纪,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寻求能改善企业经营体制的全方位的信息解决方案。
大型钢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高科技应用范畴,其知识运用涉及企业现代化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化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对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资金积累水平整体上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历史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国内钢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件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自己研发管理信息系统(MIS),到90年代开始切入管控一体化系统、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重点钢铁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体现ERP思想的整体产销系统。目前,国内60%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58%的重点钢铁企业已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82%的重点钢铁企业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52%的重点钢铁企业销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
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精准化
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及开发手段,已不能适应产品需求个性化的市场形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新产品研发进度,已是各大企业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从订货确认到售后服务跟踪,从新产品的质量设计与全过程质量监控,按照质量计划要求跟踪产品生产过程,在各个生产阶段对产品进行实时检验监控,不但确保了客户的各种需求能准确、快速转换,同时实现了在线数据的系统化分析。
目前钢铁行业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已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钢铁产业大调整、大整合与大兼并。兼并之后,企业又会马上面临如何整合的挑战。怎样将各自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整合成一套协调的新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对企业兼并后的协同效应能否迅速体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应是流程创新与信息化整体性融合的结果,而融合了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带来坚实的支撑。流程标准化、流程创新及信息化的融合将是成功兼并的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必经的过程。那么现在钢铁行业信息化重点是什么呢,应该是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和精准化在不同的时间点,是由不同的工具来支撑的。现在很多钢厂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将其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如何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企业发展的问题,所以今后在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提供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管理体系。
中国区副总裁王磊认为,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走到今天,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也逐渐成熟起来,大家也更多的在考虑今后企业信息化该怎么去走。其实,现在有很多钢铁企业不约而同地提标准化和精准化的管理体系。但如何把它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推动?我认为应该二者应该是整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下一轮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ERP与MES无缝衔接的问题。从SAP ERP逐渐做到ARIS,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包括ERP系统纷繁复杂、全面多样的功能,回到本质,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一个运行体系和运行业务的集成。很多优点和效用,都可以根据该流程体现出来或者延伸。这就是解民博士所提出“基于一体化流程的标准化、精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今后企业的标杆方向。
全面提高质量是所有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而制定、实施和完善标准则是一切完整的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前提,这种情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该标准化定义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长期稳定性。
三、信息管理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建立“计算机化企业”而提出了“总体数据规划”(Strategic Data-Planning,直译做“战略数据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结合国情进行学习、研究和试点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钢铁企业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上级推广下来的各种应用程序和从软件市场中买来的应用软件,一般都不注意数据的标准化,因而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投以巨资建立起来通信一计算机网络、各种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由于缺乏高层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另外,一些企业准备引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但见到或听到一些管理咨询无效、系统实施失败的案例,虽然经过调研考察,参加过培训研讨,仍然没形成明晰的思路。这些主要是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现在运行多种软件系统,各系统有各个开发商按各个部门的需要进行开发,各系统间相互孤立、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样的信息孤岛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各个信息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和部门;数据库面向人工报表建立、数据流程是模拟手工流程。因此,已建成的信息系统间难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为系统集成造成困难,也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想解决上述问题,进行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企业从数据元素标准化做起的数据管理工作,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我们总结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这些标准在企业里建立和实施,会从根本上治理混乱的数据环境。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总体策略即“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个钢铁企业只有实现产品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制造过程信息化,专业及基层管理信息化和流程管理信息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企业只有内通脉络,外通气息,才能实现信息化的最终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内息的长绵不绝。我们钢铁企业要想信息资源规划成功,其核心思想是:
1 企业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电脑是死的,人做出了系统分析,按照一定的工作处理流程开发出来了软件系统,但是电脑并不理解这些处理和流程,他只是按照这个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大规模的“0”“1”运算。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处理和流程肯定是要经常变化的,要让电脑上的软件系统也跟着作相应的变化,只能是重新修改这套软件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可是没有经过科学的、工程化的IRP规划,这种修改的难度和成本十分常高的,所以IRP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
2 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
企业的职能域是相对稳定的,按照职能域规划出的数据也比较稳定,不管业务处理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主题数据库、数据结构不会轻易变,“笨”电脑也就比较能适应了。不同系统之间交换的只是数据,而不是彼此内部的设计逻辑,使用IRP技术进行整体规划后,企业全域的数据明确了,各个系统都按照这个规范来进行,那么各个系统出来的都是在同一规范下的数据,而且集中存储在共享的主题数据库里,信息孤岛自然就得以变成信息大陆了。
3 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
要想按照职能域规划出比较稳定的数据,必须有最终用户(客户)全力参与。各行各业,工作细节千差万别,软件开发商和咨询商都不可能单独把这个数据规划做出来。
关键词:微信;有道云;QQ;信息化工具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 基于“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的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信息化工具”通讯手段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信息化、交互式教学和学习新模式,使得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信息化工具”分享交流我们大学的教与学中的心得和体会,轻松打破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使得教学更具实践性与创造性;通过“信息化工具”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指导,改变了学生人数多,老师难以全面覆盖而存在的师生沟通效率问题;实现教师即时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学习状况,学生掌握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力争把课程教学以“信息化工具”为桥梁建成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全方位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工具”在课程中运用的核心理念
(一)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完成以下目标:例如微信公众号接受任务信息,了解知识点;利用课程网站查询资料;利用有道云分享资料和提交作业;使用学生使用excel在有道云中记录学习进度,教师查阅记录,根据学生学习记录推动学习进程,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提出建议,并对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解析;学生通过多渠道的信息获取方法,实现了在商业银行柜面主要技能自主完整体验过程中问题及时解答。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对点钞、传票录入(小键盘)、字符录入训练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与教师不断的沟通,感受技能和实践操作中的用途,感悟理论和技能结合的运用真谛。
(二)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信息化工具”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展示”的教学知识点展示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工具的多渠道信息功能,实现学生能够多渠道记录知识点功能。把课堂上常规知识点从教室和实训室搬到了图书馆、宿舍、操场等任意地点,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三)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快速的资料分享。
每个教师都会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布置任务过程中出现反复重复任务内容的情况。以笔者的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课程中模拟银行柜员操作账号为例,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有道云或课程网站学生随时、反复查询账户分配信息资料。
(四)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知识点练习和测试功能。
利用“信息化工具”资料共享功能实现知识点的复习,也可实现平时作业的查询和提交等一系列功能。
二、“信息化工具”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一)教学常规中已经实现的运用功能
1.课前任务中的运用
利用微信公布下周课程的课前任务,即在在开始上课前就先将理论知识,模拟银行操作视频及技能训练要求等相关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预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先熟悉,减轻指导老师讲解的压力。
2.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收集和确认困难或是浪费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信息化工具”中微信的公众号的投票系统进行投票数据统计,快速的收集学生的答案;也可以使用微信群进行问题讨论,对于那些当众发言恐惧症的同学尤其有效。
3.教学资料分享中的运用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资料分享。学生可随时在有道云等工具中查询资料中提前看到相关学习资料,包括教学ppt,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等。
4.学习记录数据运用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学习轨迹记录。数据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技能训练情况;并在每个时间节点进行总结。即可让学生知道自身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技能训练的水平,也给予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不同任务安排提供指导数据和进行学习评估
三、“信息化工具”的教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微信”运用存在的问题
1.“微信群”和“微信好友”
使用“微信群”进行学生讨论和即时任务存在刷屏情况,存在讨论资料丢失,完整记录混乱的情况,。
2. “微信公众号”有信息限制,笔者的公众号每天只能一天公共信息,因此当出现某种原因需要更改的时候会出现麻烦。
(二)“有道云笔记”使用存在的问题
1.有道云的共享成员有人数限制,我们现有的班级基本上40人至60人左右,免费版的有道云上限是20人。
2.有道云的共享资料存在误删、作业拷贝问题。有道云允许每个群成员都可以编辑,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就会发生以上问题。故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道德教育和纪律要求。只能尽可能的防范,无法杜绝。
(三)课程网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课程资料的时效性和访问问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站中的教学资料需要教师及时更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有些资料未能更新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二是由于服务器承受能力等不可抗拒力导致的课程网站无法访问,会影响学生使用课程网站阅读的积极性。课程资料无法下载,尤其是课程中的课前阅读资料无法阅读,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资料,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效率。
(四)QQ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QQ好友”和“QQ群组”使用的问题。一是现阶段师生比例较高,以笔者的上学期教学情况为例:班级合计90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回复“QQ好友”提问。二是“QQ群组”使用中存在问题讨论发展到人生攻击;还有是现在“QQ群组”的家校师生群是针对大学以下的教学使用的,故在设置群组资料时对于我们高职来说有些设置比较麻烦;最后是丰富的群作业功能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评估学生上传的word文档、照片、短视频等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信息化工具”在我们教学中,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缓解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手机”的影响;解决学生未作课前学习任务而导致课堂中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中教学信息的快速分享,分类分层任务下达和查询问题;解决学生课后对课堂上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的即时查询和常规问题的即时解答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王瑛.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3-14.
[2]张俊娟 穆卓辉 张朝晖. 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 继续教育,2015,10:1-2.
[3]邹瑜. 以信息化建设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系统――“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典型案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5,26:192-193.
[5]姚永滨. 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测试,2016,03:153-154.
[6]刘学,魏媛. 信息化在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初探[J]. 电子测试,2016,08:144-145.
[7]张鹏. 高职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信息化探索[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1-5.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总量约26261万人,已成为劳动密集行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是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既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农民工进城获得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包括人的生活、观念、职业素养等都要实现城镇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因此,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职业培训不能缺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改变农民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工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改变其“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他们才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和创业,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
职业培训属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范畴,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远远要大于对物质资本进行投资的收益,对人力资本源源不断的投资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河南省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只占近两成,东部各省也不到一半,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人力市场需求,我国近年持续出现“民工荒”,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农民工数量上的供应不足,实质上是农民工总体技能短缺,个人素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有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职业培训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农民工职业培训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不只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人口再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较好地完成人口再社会化,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成为所生活的城市的一分子,否则只会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民工受到挫败时,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与社会关系会变得紧张,成为社会的隐患。职业培训能提高农民工自我素质,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从而减少劳工问题,这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本身的影响
(一)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农民工培训与收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由于技能得到了提高,不仅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自己也具有了一定的就业收入选择权,在就业市场中不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笔者根据对上海、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9个省市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在收入为2000元的标准内,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要大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在收入高于2000元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要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在收入为3000~4000元的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突破60%;在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中,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例突破72.2%。因此,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自,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影响
职业培训的直接作用就是培养和发展企业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继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用工单位也更愿意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合同。因为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技能的增加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就业机会变得更广阔,也更容易签得劳动合同。据调查,河南省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85%以上的人签订了劳务合同,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签订劳务合同的人不足30%;并且培训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会向农民工提供就业的信息或包就业,其接受培训的同时就可以获取就业信息或直接创业,因此,培训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呈现正效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行业竞争能力,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三)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落脚城市、融入城市的影响
城市融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工群体普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无法适应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环境差的行业,这些行业居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普遍收入低、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也少;职业培训可以让其提高技术能力,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怀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从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四)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首先,培训有助于农民工家庭脱离贫困,提高家庭社会地位。新型城镇化影响到农民工家庭住址的变迁,如果通过培训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会考虑把家庭迁入城市生活,这样其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生存理念、生活质量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农民工培训惠及子女。通过培训其接受到的先进文化会给子女带来潜在的影响,他们个人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到职业技能,参与实际工作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更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例如,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或个人免费开办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舞蹈、绘画、音乐培训班;一些二、三线城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输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将其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其子女基本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农民工子女渴望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愿望得到实现,这些举措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融入到城市化的生活中。
三 结束语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正在蓬勃兴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有房住,还要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能就业、能创业、有收入,农民工职业培训可以使其更快融入城市,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建设和谐**的必然选择。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一,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和谐**的必由之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市提出的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2亿元,人均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的目标。而2006年我市人均GDP只有1.6万元,处在1200-1800美元之间;一、二、三产的结构比例为36.6:34.3:29.1,第一产业比重高于20%,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4.3%,但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总量只有17.5%,远远低于40%。要实现这些目标,在我市农业发展增幅空间有限、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情况下,关键在于促进工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新型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仍很高,达到64.81%,城市化水平达到36%左右,刚刚超过30%。要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必须实现城市工业的发展,这样既可提供工业就业岗位,又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就必须发展新型工业化。
第三,新型工业化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竞争优势来支撑,最终必须在发展新型工业上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财政困难、就业压力、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矛盾,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
六是轻、化、纺织工业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从业144人,产值188万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业,年加工皮棉7700多吨,从业350人,产值4412万元。另外还有肥皂制造、造纸、芒硝生产、纺纱、织布、地毯加工等加工业。
下面是从1949年——1990年*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主要工业产品一览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十六。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今天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崇谷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新型工业化考核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站在新的起点,着眼发展大局,不断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的成效。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总揽发展全局,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支持,优化了发展环境,营造了浓厚氛围,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2007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2%,增速在全省名列前三,在“一点一线”地区列第1,是我市工业经济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比重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现。二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达到28.5%,在“一点一线”地区名列前茅,出现了工业经济总量与工业实缴税收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9亿元,同比增长9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加20%以上。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2.31%,工业税收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73%以上。一年来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领跑”计划,切合*实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思路,不断优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潜力,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发展的信心。一是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当前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市凭着有色金属、非金属、岩盐、瓷泥等各种丰富资源,加上区位优势和老工业基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定能够在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产业带动作用增强。我市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中,将拉动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2007年,五大重点产业共实现产值411.86亿元,同比增长42.3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1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5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金达14.1亿元,同比增长41.3%。三是工业发展平台日趋优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化和衡钢深加工产业园、深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的兴建,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工业发展搭建有利的物流平台,有效地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及服务平台的进一步优化,必将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这些有利因素将为我们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继续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善于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
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不遗余力抓项目。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离开项目,工业发展就落空。一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要充分挖掘现有国有企业及存量资产的优势,发挥地缘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与央企对接,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超过20亿、10亿的项目。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引上游、带中游、扩下游的原则,争取引进国际国内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来衡投资发展。二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突出抓好“双百工程”项目、“双五十”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钢管、水口山、特变电工、建滔化工、湘衡盐矿、中钢衡重、亚新科等产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发挥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三要加大项目协调力度。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简化审批手续,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跟踪,超前服务,发现并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二)要竭尽全力抓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必须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市主要工业园区均已完成规划编制,这有利于园区的下一步发展。这次,市委、市政府就市直一区三园2008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工业园区也要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进步。二要有明显的特色。当前,我市工业园区不同程序地存在磁卡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要找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严格项目入园审批,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聚、集约经营格局。三要有明显的优势。要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上进行优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要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硬件优势。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园区的管理体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全心全意支持园区发展,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封闭运行。要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打造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增强*工业对外吸引力。
(三)要凝聚合力抓集群。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要着力扶优扶强。五大重点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化政策,集中财力、物力、智力,在融资、财税、国土、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催生出产值上200亿元,甚至500亿元的产业群,依托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二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要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两型”特点的新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精深加工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三要促进大企业“裂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活力强、成长性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力大。要千方百计帮助其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要重点支持衡钢工业园、亚新科铝铸件项目、湘衡盐矿扩建项目、中钢衡重新建项目、紫光古汉工业园等一批“裂变”项目的建设,聚拢大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促成新的“聚变”。
(四)要群策群力抓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切实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发挥大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统计显示,我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偏低。衡钢、特变、中钢衡重、亚新科、天雁等大型骨干企业一定要咬定科技创新这座青山不放松,继续加大投入,主攻各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广大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要积极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扩大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打破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纪录。二要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教育培养的结合,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质量和品牌是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自主创新,必须与实施品牌创建、质量兴工和标准战略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突破驰名商标的门槛。积极引导同产业企业向产品成套化、配套化方向发展,加速品牌扩张,实现同产业企业品牌等资源共享,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贯标认证工作,以规模为后盾,以营销为保障,争创名牌。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一)切实强化责任。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一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责任感越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的力度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配齐配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保持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工业,分管工业的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几大家相关领导要联系重点项目和核心骨干企业,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强化部门责任。过去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工作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适应新要求,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同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水平。三要强化企业责任。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内部管理,加快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抓好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
(二)努力优化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优化扶持政策。现代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哪里的环境好,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要在继续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软环境上,加强诚信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二要创新服务方式。要切实增强为企业、为投资者、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变单次服务为跟踪服务。在项目洽谈、签约、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提供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的服务,让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顺心发展。三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推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的良好氛围。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继续组织对机关作风进行评议,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接受企业和舆论的监督。要加大对严重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的查处力度,依地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1.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由于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目前民营企业中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对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这一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放慢自己的脚步,难以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原因在于:环境压力和中国资源禀赋方面的固有缺陷。随着大量的枯竭型矿山和一些中小矿山的不断被关闭,产业组织将逐渐集中化,以大量使用人力为主的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止。这将降低其就业弹性。同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会使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逐渐向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的方向发展。
2.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内部结构调整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弹性将会逐渐提高。受工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限制,纺织、轻工等吸收劳动力的传统产业部门难以持续规模扩张,未来将不得不进行大范围的重组,从而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环境严重的小企业。这将严重影响这类民营企业的就业弹性。虽然新型工业化战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压力的存在,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逐渐提高。
3. 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对于即将进入传统上称之为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但由于新型工业化对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就业压力的综合考虑,它将难以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结构调整的压力将使它进一步降低就业弹性。随着民营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的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活动日趋频繁并加快资本集中,促进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方向发展,从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进一步降低其就业弹性。
4.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最差的就业弹性。新型工业化战略虽然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将掀起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由于中国具有的巨大成本优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考虑到民营企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所占份额较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很难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问题,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
1.推进民营企业走集成创新之路,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扩大就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扩大民营企业就业最终依靠民营企业持续的经济增长。应对新型工业化战略,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集成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坚持走科技进步之路,搞好技术创新。要推进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产品仍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具有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发展的优势,能够使民营企业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先进的技术嫁接形成后发优势,迅速实现向低成本、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进一步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已改制的民营企业向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强强联合,推进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加快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加快机制创新,以动力、利益、激励、用人和监督、约束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机制创新步伐,强化与其他创新的协同,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实现集成创新促发展的目标。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就业扩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民营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今后,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民营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尤其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其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有机结合。目前,许多大中城市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它们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将轻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市内。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主动利用地缘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来发展轻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与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充分发挥产业互补的优势,进而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和城乡工业一体化。
3.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集群,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就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民营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是民营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民营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为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