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语言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学理论

第1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全语言教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核心。首先,该理论认为,应该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权利。持“全语言教学理论”的教育者认为要想充分做好这一点,除了要让儿童充分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有趣性及有用性,还应该让儿童们拥有使用语言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决定使用语言的目的以及使用的时间和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这些权利。其次,“全语言教学理论”强调对儿童差异性的尊重。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儿童的需求以及兴趣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帮助儿童有效的使用所学语言,因而,小学的英语教学应该有效的利用自然的英语环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下如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1.1在教室内创设丰富多彩的英语情境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课堂我们应该让英语走入到我们的教室,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多,例如水果、动物、衣服等类别的名词。但是如何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接下来我们以教学生水果类的单词为例,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在教水果类单词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水果,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画出一些常见的水果,制作贴图,在黑板上画出一棵树,让学生将画的水果贴到树枝上面,教师在图片的旁边写上水果的汉语名称以及英语名字,让学生感觉自己好像在水果园中。另外可以播放有关水果的小动画,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孩子们开心的读着、叫着,用发现的眼睛去看我们共同制作的水果树,各种不同的水果英语名字从孩子们得口中发出。孩子们虽然身在教室,但仿佛是进入了美丽的水果园。在课间,孩子们也可以边欣赏边读汉语和英语。在教学楼里面,我们可以办一些英语宣传标语,在黑板上也可以创设一个“英语角”,将学习英语的氛围填满整个教师。

1.2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实际的生活才是学生有效学习英语的好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例如儿童都喜欢去吃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因为里面的食物比较可口,当然我们可以在吃饭之余教小朋友学习单词。比如,薯条(chips),汉堡包(hamburger),可乐(Cola)等。教师可以将英语课堂改成快餐店,在教室里可以贴一些麦当劳的画报,把传统的讲台改变成柜台,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学习英语,这样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语言教学理论”中的教师观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英语教师应该对儿童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同时对儿童抱有信心,并且要积极创设丰富轻松快乐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儿童提供英语示范,使得他们学习语言的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改变之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及鼓励者,利用各种机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的特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1教师应该创设有趣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材料以及实际的教学活动必须正在反应儿童熟悉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兴趣以及需求,使得他们在贴近实际生活的环境中高效的利用英语。

2.2教师要采取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对于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的操练是获得语言这一技能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英语教师要科学的组织学习语言的活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以及情景剧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多种上讲系语言的机会,让他们运用英语表演情景剧,给学生展示自己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英语的机会,组织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同时学习到有关的英语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有趣的教学,让学生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结语

第2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古德曼最早给全语言教学下的定义是:“全语言教学是一?N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是通过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者的重新思考,而产生的有别于传统的一些观念、态度和原则。”本文以“跟上兔子”分级绘本五年级《We all love ice cream》为例:

一、趣味性的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可见,在一堂课的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十分重要。

如图所示,在讲授这一课时,我以一首歌曲作为导入,歌曲中出现了各种食物的名称,学生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不知不觉被吸引,随后我提出问题:Whats the song about? 学生积极主动地谈论起各种食物,如cake, juice, coffee, rice, noodles, bananas等等,这一环节不仅为下文的ice cream做出铺垫,更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获取画面信息

对于任意一个绘本来讲,要想很好的吸引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因此教师首先应选择一本趣味性较强的绘本,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绘本后,首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绘本,看看画面中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几句英语将画面情节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如图所示,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Boys and girls, 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do you know from it?有学生回答道I can see three people.还有学生回答道They are at home and having dinner.通过这样的问答,学生大胆猜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了绘本的学习。

三、掌握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技巧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掌握英语阅读的步骤与技巧更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Skimming和Scanning是比较常见的阅读方法,通过skimming可以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加快阅读速度,而scanning是有针对性得查找某个细节,准确地获知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

如图所示,Fred并不喜欢吃西蓝花,并且表达了三次I dont like broccoli.然而这三次表达虽然一字不差,但是语气却逐渐加强,当Fred第三次表达时,文中用了I DONT LIKE BROCCOLI.这样加粗大写的字体来表示强调,这一阅读技巧的掌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四、充分发挥想象,升华学生情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安富海说:“许多课堂只关注外在形式,而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所以,教师应将绘本中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情感价值观得以升华。

如图所示,关于主人公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学生们对Fred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这时我设计了这一环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并且我让学生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汇报环节,学生们提到了smart, lovely, clever, full of love等等,我也适时给他们扩充了一些词汇,例如naught, childlike, democratic等等。

五、创造性的拓展,提高语用能力

第3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题型改革,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意味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已经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不足的问题,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设计相应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2.认知语言学理论

2.1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语言学科,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它建立在经验主义或非客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其经验主义认知观体现在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那些抽象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具有完形特征。认知语言学家对语言达成的共识有: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单独的成分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

2.2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其强大的解释力为学者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很多学者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多个方面。知网自2003年到2015年有相关文献90篇,有学者将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如:李会丰的《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也有学者将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的某一方面,如:梁丽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等;还有学者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学研究方面,如:容姗姗,容蕾蕾的《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及其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可见认知语言学理论有在语言教学方面有较强的应用性。

3.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现状

3.1学生英语水平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虽然经过两年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仍不能达到统一标准。其次,独立学院学生知识覆盖面较窄,对中西方文化认识浅薄,无法真正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在翻译实践中不能精准地再现原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

3.2翻译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纠正学生语法错误为主要教学手法、以教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为教学目的。学生翻译态度倦怠,只为了应付课程翻译任务。更有甚者为了降低教学强度和轻松获得学分,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翻译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4.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4.1.教学模式设计

4.1.1课内讲解模式

4.1.1.1教学内容提前渗透

将新授课程在课前在网上,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抄写笔记。这样能节省学生课上抄笔记的时间,并通过抄写预知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设计本身对英语语法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是在激发体验记忆,即激发脑海中存在的初高中学过的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是在建立认知模式,即形成思维体验。

4.1.1.2讲解方式

课堂讲解方式极为重要,要突出两点: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将汉英两种语法相同的特点归纳出来,系统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比由此及彼地将英语语法中与汉语相同的部分,如汉英句子结构都有SVO结构等,通过转喻的思维模式快速理解掌握。所谓存异就是将汉英两种语法体系中有明显差异的特点归纳总结突出列出。让学生通过典型性的例子清晰地识记。这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突出观及原形理论将语言能力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来训练。

4.1.1.3练习内容以旧带新

新授内容结束后所进行的翻译练习内容遵循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句子想测试范围及程度的句子过渡的原则,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根据新授课的要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安排翻译练习句子。这样的设计是遵循了“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这也原则,所以要按照一般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依旧代新的顺序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翻译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

4.1.2课外增强模式

4.1.2.1强化词汇记忆

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了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体。因而词汇作为翻译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在课外加强。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而言自制力不足,记忆词汇的方法不得当,不能长期坚持词汇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授单词记忆技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词汇记忆任务。

4.1.2.2强化文化背景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题型改革中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这意味着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将是举步维艰的。比如,当学生翻译“乞巧节”这一文化词时,如果了解这个词的文化内涵,即在脑海中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认知模式,那么在排除语言困难的前提下,学生基本能够译出该词的含义,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即,无相关认知模式存于脑中,那对这个词的翻译就可能有误。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强化文化的渗透,即在学生的脑中要建立文化认知模式。

4.2翻译教学实验

4.2.1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择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14级机电系两个英语高考成绩相近、班级人数相同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普通班。实验班按照设计进行教学,普通班按照传统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果测试由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完成。主观测试为调查问卷,客观测试为翻译试题。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实验班同学。客观测试题实验班和普通班同学都进行。

4.2.2结果反馈

根据问卷反馈可以看出:通过两个学期的汉英翻译训练课,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者占87%;未提高者占13%;汉语句子分析水平提高者占87%,未提高者占13%;汉语句子理解分析能力不足者占28%,英语句法应用能力不足者占74%,文化词翻译能力弱者占13%。总体而言,汉英翻译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翻译水平,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翻译能力。客观测试题主要选自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及语法项目相关的语法书内容。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班比普通班优秀率高2%;良好率高5%;中等率高15%;及格率高13%;不及格率低37%。从整体的及格水平来看,实验班翻译水平要高过普通班37%。从而证明汉英翻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汉英翻译水平。

5.结论

第4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对外汉语教学 听力 交际

一、汉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听力能力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只有快速而准确地获取语言信息——听,才能顺利完成语言交流——说。克拉申指出: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只有当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得以发展时,他们才能对语言学习充满自信。若学习者在交流中听不懂对方的话,则双方无法进行交谈。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习者的信心就会深受打击。通过听力教学和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让学习者“有话可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听力教学无论在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方面,还是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逐渐把语言从纯理论研究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语言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从当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来看,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国内大量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教材表明了我们培养留学生的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其听力能力和应试策略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门边缘性学科——社会语言学。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语言学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式,趋向于重视语言应用的研究,强调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将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运用于语言教学,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能力除了包括语法能力以外,更应强调的是社会交际能力以及语言策略等与语言的社会属性相关的能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衡量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标准,除包括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语音、词汇、语法的构成及组织规律的能力以外,学习者能运用该语言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针对不同的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更能体现语言能力的内涵。

社会语言学家Fishman(1972)采用一个格言式的说法来说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什么人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场合下、为了什么目的对什么人说什么(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主要观点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交际。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对外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

三、社会语言学理论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指导作用

受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的影响,输入与输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虽然有不少学者意识到输入与输出两者的相互关系,但目前的汉语听力教学理论与实践大都仍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设”为基础,比较重视输入,有的甚至将听力课简单等同于进行单一的反复输入。

一名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要同时具备语言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不同社会交际场合的适应力。而目前的汉语听力教学往往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教学、侧重于应试策略的指导,忽视对学习者真实语境下语言听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汉语时间已经超过一年,且对课堂中的语音资料也能较准确地理解,但在实际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听力教学中的语言材料缺乏真实感以及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单一反复的输入。基于以上情况,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听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方向,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得体的言语交际能力。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习者得体的言语交际能力

言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构成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在一定情境中的具体运用。具体而言,言语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为了培养学习者得体的言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之相关的问题。

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在听力教学中,要体现交际性,不但要求学习者理解所听的内容,还要求能将听到的内容“活用”,并利用“活学”的内容来进行“互动”。由此可见,听力教学不应是以机械、枯燥、无意义的“听录音”的形式来进行,而要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直观的或实际的交际化形式来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觉来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通过看简单的电视对白、模拟情景和现场互动来增加课堂的互动。

“听”与“说”的关系。“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听”,就不能“说”,就像婴儿学话一样,先利用“说”听的能力积累知识,听懂了才能进一步学习“说”,“听准了”才能“说得对”。“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听”和“说”要一起抓,同时练习,以“听”保证“说”的质量,以“说”提高“听”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输入与输出模式的交替使用

根据洪炜(2010)的实证研究,输入频率和听力理解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输入频率只有增加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效提高听力理解成绩;而输出任务对听力理解成绩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听力能力的培养应基于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模式。在语言的输入阶段,学习者不仅要理解语言材料在语言层面上的含义,还要破译其中蕴含的话语者的社会背景文化信息和体会双方的交际目的以获得准确理解。在输出阶段,学习者在调动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借助对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的分析来决定如何组织字词和语句完成目的语的表达。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在流利、准确的基础上,还应该得体。总之,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要分析语言内和语言外的信息,以保证交际目的的顺利完成。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始终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学会在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听力教学中可以围绕所学内容模拟情景,也可以直接让学习者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培养学习者的情景适应能力。在目的语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获得自然生动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获取更多文化因素,并能置身于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真实语言环境中,获得更多有利于用真实语言交际的机会。

(三)教学内容:以鲜活的语言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语音与意义结合的统一体,是客观情景的反映。如果没有情景,语言就丧失其意义。传授语言知识、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社会语言情景中实现的。语言学习,不仅要让学习者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更要培养正确、流畅、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学习汉语的目的引导到实用和交际等方面来,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时间多运用,从而增加语言交际的机会。

对外汉语听力课并不一定要全部在课堂内完成,可以适当增加学习者课外实践的学时。每次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先安排一个主题任务,将学习者分成小组。实践活动结束后,由每一组的参与实践者总结其言语交际的情况,如:获取的信息量(有很多信息是课堂内、教材上学不到的)、听的难点(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方面)、说的难点(对方听不懂、自己答非所问、或是自己不能按照不同的情景使用语言策略)等。为增强其兴趣,主题应该贴近学习者的生活,让学习者感觉到“学有所用”,使其积极参与到真实的社会语言生活中。如:到银行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向房屋中介咨询租房信息;上饭馆吃饭点菜;到步行街向卖衣服的摊主讨价还价;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和中国朋友一起去KTV唱汉语歌等等。

因此,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通过一系列的交际活动,最终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耿军.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几个方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2]洪炜.输入-输出训练模式对听力理解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文

教学与研究,2010,(2).

[3]刘颂浩.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1,

(3).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5]郑通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J].海外华文教

第5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运用

Abstract:It is based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Construpism,Psycholinguistics and on the learner-centered ideas,instead of being based on teacher-centered ideas.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t requires learn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alcommunication activities,to actively accomplish tasks by using target language,to develop language knowledge as well as competence.

Key words:task;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际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建立在外语教学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音运用能力”[2]1。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29。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任务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Long是最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他给任务的界定是:任务是人们为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作为义务性的或有报酬的一项工作。Prabhu给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是需要人们经过一些思考从所给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调节。Nunan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Ellis的任务是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3]。

尽管对交际学习中任务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4]。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途径或教学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心理语言学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会、语音结合起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学习者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会并运用知识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在社会层面,然后是个人层面;首先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级思维起源于人们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5]。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完成(transact)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采用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主张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但未必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有交流的机会,即Willis所说的use。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此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6]。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教授;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机会。学生自由地按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要求外语教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应用实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时代意义[7]。本文以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Book 1 Unit 1“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任务”的设计及其运用。本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次英语课,是他们由中学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来说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同样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这篇课文课堂内容设计的好坏、学生的认可度对于他们今后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自己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而作者通过网络学习外语这一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

围绕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 1:Today we are going to deal with the topic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All of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for about 10 years. 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English level? Do you think you are a successful learner or not? Wha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your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使所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本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Task 2:Look at the topic in our text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ry t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通过标题对课文内容的预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训练,并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Task 3:Discuss in groups:During your English learning,have you ever been happy with your successes and cried about your failures? What are your successes and what are your failures? What are the causes of you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Compare yours with the author’s.(The whole class may be pided into 4~5 groups. )After group discussion,each group tries to report the successes and the failur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m in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任务3分析:选择这样的任务作为接触课文前的“热身练习”(Warm-up exercises),是因为它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将他们个人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堂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以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同时通过与作者外语学习中的得与失的比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对课文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 4:Discuss in groups:Try to make a list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computer courses. And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The more items the group mentions,the higher marks the group will get.) Compare the items each group provides. Then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tems you mention and those mentioned by the author.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对于通过网络学习外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学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同时与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增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了综合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组竞赛的组织方式使课堂气氛紧张、热烈、活跃。

Task 5:Nowaday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computers will some da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and perhaps will gradually take the place of the teacher.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you believe that computers can and will take the place of the teachers in the future? Why? Why not?/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computer-assisted education and teacher-conducted education.

任务5分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创新的内容。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以“计算机将来是否可以代替老师”作为正反方的观点,互相展开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双方大辩论的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发挥。

五、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在干当中学习”和“以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因此有利于发展技能。“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根本的区别是把面向书本转为应对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表现自己的价值[7]。但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5.

[4]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导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5]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57.

第6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语料库语言学高校英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英语语言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目前学术界对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语料库语言学虽然具备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且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其本身是以英语语言的应用频次等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本质上不具备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一些交叉学科的显著特征,不能够称为英语语言学与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只能从属于英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式有了本质性地变化,与其他社会学科开始出现了明显地交叉,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而独立存在。

在语料库语言学的创立之初,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语料库在发展的初期,只进行词的一般分析,如词频统计等,后来增加了词的语法属性标注(如词性等),直到现在,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对语料库作不同层次的标注,如语音、构词、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层次的标注。

一、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料库语言学以研究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为主,目的是凭借大规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指导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目前学术界对于语料库语言学的定性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对这些主要学术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语料库语言学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即“语料库语言学”不是一个新学科的名称,而仅仅反映了一个新的研究手段。二是依据语料库所反映出来的语言事实对现行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提出新的观点或理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语料库语言学”才是一个新学科的名称。虽然现阶段第二层次的理论研究方法应用范围较小,成果数量不多,但是却可以代表未来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语料库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总结起来,语料库语言学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语料库语言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语料库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还是现阶段语料库语言学所采用的信息化研究方法,其本质上都是以高度的抽象性为主要特点,通过建立语料库的方式分析语言的应用规律,因此语料库语言学势必要采取高度抽象化的研究方式,总结出语言运用的本质规律。

二是语料库语言学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虽然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这并不能妨碍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和普及,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范围更广,已经从起初的理论研究发展到英语教育、英文辞书编纂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语料库语言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现阶段语料库语言学与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还不是很多,但是可以预见,随着英语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势必会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而英语语言学与其他自然社会科学交叉学科融合所产生的新成果也将为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如何将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之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迅速普及,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教育及相关学科,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其背后蕴含着大量的西方经济、社会、文化元素,我们对英语语言的本质规律的研究水平还不高,运用能力还比较有限,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语言教学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瓶颈。

利用英语语料库教学理论对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进行重新编纂。当前,许多高校采用的英语教材编纂成书的时间较为久远,许多语法、词汇、篇章结构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交际应用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词汇教学部分词条汇总等环节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利用语料库教学理论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和完善,特别是对词汇教学部门进行重新整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

进一步完善我国英语语料库。完善英语语料库系统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作为英语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有条件根据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为我国英语语料库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做出贡献。高校可以采取设置专项课题研究等方式,将语料库构建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语料库资源进行丰富和完善。

侧重将语料库教学理论应用于语言运用实践教学环节。将语料库教学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工作的实践之中,我国已经具有相关的经验。桂诗春教授主持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收集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作文语料,共100多万词,并标注了学生在作文中常见的62类错误,错误类型包括了拼写错误、词语搭配错误、词语用法错误以及语法结构错误等,这对于指导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应当放在将语料库教学理论应用于语言实践运用教学环节,有效地带动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竞.语料库语言学实用入门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 英语教学 理论与实践

近十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使我们增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如何培养学生用英语成功进行交际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论证,积累了不少经验,达成了共识―――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而任务型学习理论(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又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影响。

一、 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它强调教学中学生基本心理的满足,特别是归属感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强调教学只有创造条件,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任务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情意色彩。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以下两个特点:(l)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二、 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的设计

1.课堂设计采用网络交互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处于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受到压抑的状态,而任务型教学采用交互的形式,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辩论、分角色表演、采访等形式,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如在讲“Hainan Island”一文时,我让学生分组到网上查阅资料,然后通过对话、采访、导游、竞赛等形式相互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写一份关于旅游的导游词,同时,小组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这种交互式的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伙伴关系,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尽可能设置各种交际场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在课堂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尽可能设置各种类型的真实的交际场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化解难点;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从而减少和避免失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正确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并完成任务。

3.设置创造性、创新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例如在讲授“English is widely used ”一文时,为了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我设计了“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glish ”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材之外。在这次辩论中,有些学生阐述的观点尽管有些偏激,却令人就耳目一新。有时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要求,更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这样,使学生从内心体验了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总之,任务型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贺洁.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大学教育.2013(01).

[2]旺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浙江树人大学2009级国贸班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3(01).

[3]周杰.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第8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策略

目前,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的第二语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研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普及、促进和发展。其中,中介语理论,近年来一直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种新的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理论被引进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的兴趣,我国学界就开始对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作了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结语四个部分。

一、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

“中介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美国学者塞林格所著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诞生。该理论有两重含义: 一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自己的语言体系, 即一种中介语。二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整个中介语体系, 即中介语连续体。此前,不同的研究还使用过不同的术语,如“近似系统”、“个人特质方言”、“学习者的语言”等。虽然对中介语有不同的解释,但都认为中介语是不同于母语及目标语的, 它是不断发展的、连续的体系。中介语是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要经历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阶段, 此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 中介语都是系统的, 即有规律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尽管很少与目标语系统完全相同, 但逐渐接近目标语言。

影响并促成中介语这一语言系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1.母语的负迁移。“迁移”是指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该影响是消极的,即为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也即学习者拥有的母语学习经验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2.已习得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学习者一旦了解一些目的语知识之后,常常想当然地把自己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片面的目的语知识用在新遇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泛化”。3.文化因素的干扰。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心理不同,也容易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做出不正确的归纳、判断与推论。4.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交往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因个人喜恶,偏爱某种词语、句法或者避免某些难发的音、难用的语法形式等。5.教师或教材的因素。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或者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对目的语语音现象不能进行准确地或者恰当地总结。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中介语现象(可称之为“偏误”,即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几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中介语是一种假设的语言,它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1.可渗透性。即学习者语音习得都会受到母语和目的语规则或形式的渗透,中介语源自母语的渗透,是正负迁移与干扰的结果;而从目的语方面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或形式过度泛化的结果。例如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当他们掌握的汉语规则不足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时,他们往往会自己在说的“汉语”(其实为中介语)里用上他们的母语规则或形式,或者是不恰当地使用已经学过的汉语规则。这种现象就体现了中介语的可渗透性。2.“顽固性”即“化石化”现象。是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永远无法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提高。“化石化”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方面:学习外语的成年人的大脑灵活性减退;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维活动能力发展对目的语规则进行的不正确的归纳总结;不能产生移情作用。3.能动性。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这是产生中介语言的重要基础。学习者的语言经常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 而是对目标语逐渐产生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不同的语言现象、语境限制和文化传统进行反思验证,舍弃、矫正、美化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得自己的语言在语法、语用、语义等方面更接近于目标语。通常所说的“泛化”、“归纳”都是语言学习者能动性的表现。4.系统性。中介语在很多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而言,他们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差异,但是从总体来看,中介语在任何发展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一致性。换言之,在中介语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者所采取的手段基本相同。

二、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中介语理论是目前解释与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基础。1983年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正式引入中介语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学习偏误问题。从那时起,国内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以及来华留学生汉语的情况,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既有专题性研究,也有综合性研究。

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是很充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很少。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中介语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下:

1.综合性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主要是关于汉语中介语的作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许多专家、学者在中介语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意义、方法、策略等。譬如:吕必松教授指出,中介语研究有助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全面带动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他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王建勤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中介语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领域,不能简单地套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中介语研究必须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徐子亮提出应该让中介语的理论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成为教师能操纵、控制的一把钥匙,去开启学习和应用汉语的外国学生的“语言之锁”,从而缩短他们的中介语过程;吴丽君等通过对日本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语法偏误、词汇偏误、篇章偏误、文化偏误等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比以往的研究更大的创新和突破,首次对本科四年制日本留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偏误分析;除了语法、词汇层面的分析研究外,首次对篇章和文化语用层面的偏误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尝试在研究中将偏误分析和汉语本体研究结合起来。这项研究可以为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从研究视角上看,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视角还略显偏窄,同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亟需加强;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详细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细致而有分别地记录、描写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学习阶段中的汉语习得情况并做出动态的统计分析,这一研究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在研究方式上,一些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科研论文还只是停留在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断想或是工作报告阶段,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及研究也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1.教师可以根据中介语理论的规律指导学生

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结构化的语言系统。它的可渗透性、能动性、化石化特征和系统性的特点,使我们可以更客观、更理智地看待语言学习中所出现的偏误、同化、石化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合理的建议,使得学生尽量早日能发展、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更接近目标语系统。

2.对外汉语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中介语是解释与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理论的基础。而减少、避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出现偏误,使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水平达到与目的语等同,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中介语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最主要地表现在:它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语言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学生的学习,促使我们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和习得的过程。有利于针对学生常见的偏误分析以及学习规律安排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3.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中介语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把语言学习尤其是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语的过程,为我们弄清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揭示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这个中间过程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言学习理论中具有重要价值。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中介语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同样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及深入的研究,使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增加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总结了新的方法、积累了更多的资料、取得了新的成效与突破。

四、结语

中介语的提出,使人们对二语学习的研究,从对母语和目的语的研究转到对学习者的研究,即学习者自身语言的发展。中介语理论使人们开始用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的语言, 不再对学习者语言中的错误一味地批评, 而是意识到学习者的语言有其自己的特点, 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来说,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克服因为害怕犯错误而羞于实践的心理, 教师可以不再视错误如敌人,而是通过错误来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 从而以相应的手段来帮助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当然, 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各种社会因素、个体因素、输入输出情况等综合作用, 最终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所以对其他因素的研究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f Oreg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a.

[2]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2.

[3]凌德祥.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4]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5]鲁健骥. 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4.

[6]彭玉兰,张玲. 外国学生汉语中中介语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第9篇:语言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交际能力;情景剧教学

认知语言学主张语言依靠人的认知才能产生和实用,也就是说语言是基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王寅,2009)。语言的体验性是指语言依赖人与现实之间的互动经验,它指出让人的身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产生了体验式的经验,人再将这种体验性经验实现为语言(文秋芳,2013)。Holme(2012)提倡在教学中设计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境的输入和输出,学习者在完成交际任务时既能学习行义配对的构式,又能从与语言接触的机会中获得相应的社会和文化信息。因此这种真实的交际情景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地使用语言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一、高职英语课堂中情景剧教学必要性

1. 将英语资源转变为情景剧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氛围。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将英语学习资源转化为情景剧因素,开展情景剧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剧以模拟生活情景和课本剧情的形式开展,既营造了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英语教学环境,也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2.英语情景剧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高职英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听和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表演和情景剧创作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课堂情景剧的创设内容应该同高职学生的生活和专业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学习环境中运用英语互相交流。同时学生在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在情景剧的编排和创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的枯燥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英语情景剧教学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涵盖了听力和口语、风情文化等等。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实施英语情景剧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交际训练,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英语反应速度。现实教学中,英语情景剧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剧情模仿能力为主,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练习准确发音,学生以标准的发音在情景剧表演中进行交流,英语听说能力得到进步,交际能力得到飞跃的提升。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英语课堂情景剧教学模式

1.重视语音语调,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首先要能让语言交流的方能听明白对方在讲什么,有的学生英语表达的时间可以持续很长,可听着不明白他说的什么,或者根本就听不懂,所以这样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效的。因此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注意在一句话中语音的单词的重音、连读、爆破、弱强读等发音现象,提高语言的辨知能力,避免误会的产生。同时在进行英语交际的时候,尽量符合英语本语的发音习惯,在按照国际音标发音的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律。只有发音准确,才能够对语音产生敏感度,能正确的进行交际。

2.反复使用和模仿,培养学生建立英语思维

认知语言学主张的语言习得是以学习者反复使用语言,主动参与语言的学习过程的洞察性学习,语言的反复使用,可以让学习者将单一的语言内容运用到真实的语言的交际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洞察能力。通过情景剧模仿、构建和对语言的使用,逐步培养学习者积极参与到交际过程中,培养学习者主动使用认知能力,产生对语言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者能主动且反复使用语言的目的。

3.体验式和交际性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

课堂情景剧教学以体验式和交际性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同时获得深层次文化、语用及社会信息,并结合英语课堂提供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从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课堂情景剧教学中,教师要将图片、教学用具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指导学生通过手势、肢体动作表演来激活动作和语言的关系,在动作手势中重现情景剧的结构,激发动作和语言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开展理解和记忆。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了获得社会和文化信息的机会。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生动的图像内容,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可以使英语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总而言之,课堂情景剧的组织过程中,提倡设计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境的输入和输出,因此在以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情景剧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在与英语接触和学习的同时取得了相应的社会和文化信息和人生哲学,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创新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理想信念,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2]常海潮.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 2012.

[3]殷晓霞.新课改下的职高英语情景剧教学尝试[J].科技传播, 2011(03).

[4] 张青.浅谈认知语言学下的英语口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