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循环利用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循环利用前景

第1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果说京东、苏宁等电商引爆的家电价格战有营销炒作的嫌疑,那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淘宝”大战则是真刀真枪,硝烟弥漫。除了比拼谁的回收价格高,还大打上门服务牌,各尽所能争夺原料。参战的既有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正规军”,也有随处可见踩着三轮车收废品的“游击队”和家庭作坊式的“破烂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上表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万亿元人民币,吸纳就业人口2000万。

“实际上,就业人口2000万属于保守统计,很多收废品的从业者是游击队,并没有统计在内。”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程会强研究员对本刊记者说。

据北京市商委调研统计,北京市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劳动者是11.2万人,但这不包括散兵游勇。如果算上流动从业者,大约有20万人。北京市仅在工商局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就有1617家,而其中的规模化企业没有几家。

程会强指出,“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通过国家政策和规划加以提升,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潜力很大。”

科技部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显示,2010年,我国回收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子电器等八类社会消费品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49亿吨,相当于节能1.79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的5%以上,减排二氧化硫393.1万吨(占当年全国减排总量的17.9%)、废水102.5亿吨、固体废物10亿吨以上。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北京市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大约500万台;汽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理论报废量超过20万辆;而生活垃圾达到634万吨。“这些废弃物如得不到科学处理,既浪费宝贵资源,又对首都环境造成污染。”

据报道,一块手机废旧电池如果被随意抛弃,可污染的水资源达到6万升,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而一只普通的聚酯可乐瓶通过自然降解,耗时则长达50到100年,但只要回收利用一吨这种塑料瓶就可减少3.2吨碳排放量。

超级宝藏

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垃圾是明天的矿山。”人们日常丢弃的垃圾,如果回收利用,其实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源源不断的“超级宝藏”,蕴含巨大财富和商机。

当一次原生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球再生资源加工而成的钢占总产量的45%,铜为35%,铝为22%,铅为40%,锌为30%。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350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程会强介绍说,美国的“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是1.29亿吨,总量与我国相当,但单位废物产值是我国的4倍,利用率非常高。日本对“城市矿产”高度重视,多种稀贵金属的储量排在世界首位,黄金储量达6800吨,占到世界黄金储量的16%,超过了黄金大国南非。白银储量6万吨,占全世界总储量的23%,超过了银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从一次资源储量来说,日本是个资源贫国,但从二次资源储量来说,它又是个资源大国。

解振华认为,中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循环经济未来大有可为。据有关机构估计,到2015年,中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

“我们预计,今后再生资源产业每年会有20%~30%的增长。”在首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爱国分析称。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0年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回收利用一吨废钢可炼钢0.8吨,节约铁矿石2吨至3吨;回收利用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炼400克黄金;回收利用1吨废塑料瓶,可节约6吨原油。”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回收——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比电子垃圾最大国美国少70万吨。这份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废旧电脑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中国的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

报告推测,每吨线路板和每吨手机分别含大约200克和300克黄金,而金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每吨5克。这意味着,同样是一吨量,电子垃圾的“含金量”是金矿石的40~60倍。

目前,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共有28家。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要求,达到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规模化利用。这28家示范基地,东中部地区占到80%以上,其中东部15家,中部8家。

第2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理论; 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一、引言

随着农业发展逐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成为新的起点,到“十二五”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再到“十三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问题无疑成为了我们所面临,并且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产出大省不免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效地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不仅可以带来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且从长远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秸秆,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展开其有关于经济学价值的论述。

二、黑龙江省秸秆产量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产出大省,作物产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08-2013年,我省玉米产量从1820万吨增至3217万吨,玉米秸秆净增1676万吨;水稻产量从1520万吨增至2221万吨,稻秆净增630万吨;大豆产量从620万吨降至387万吨,豆秆减少372万吨;小麦产量从90万吨降至39万吨,麦秆减少56万吨。全省秸秆产出量比5年前增长1878万吨,增幅41%,其中玉米秸秆增幅最大,达77%。

面对秸秆剩余量增幅的逐年提高,展望国家对黑龙江商品粮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秸秆亟需处理,如何应对国家乃至全球倡导的生态问题,以及国家近年来对农业问题的改善,无论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因地制宜还是政府对待农业的大体扶持都是我们需要严肃考虑的事情。

三、循环价值理论模型分析

(一)模型描述

本文参考皮尔斯和图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以黑龙江省秸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整个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经济价值,如图:

图1.循环经济模型

在模型中,R代表“农业资源存量”,A代表“环境的吸收能力”,P代表“农业生产”,C代表“消费”,W代表“农业废弃物”(本文代表秸秆),r代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U代表“产生的效用”,并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为δ。

由模型中R、P、C三种行为均能产生农业废弃物,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δ是决定能否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原因有三点:①δ越大,废弃物产生的经济价值越高;②δ越大,对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压力越小;③δ越大,效用越大。

(二)可产生价值的有效方法

目前,黑龙江有五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本文将其定义为: M1代表每万吨秸秆还田产生效益的价值、M2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饲料的价值、M3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沼气产生的价值、M4代表每万吨秸秆发电产生的价值和M5代表每万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生的价值。

M1: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养分的有效方法,是建设高产田的基本措施,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M2:黑龙江的某些村民利用秸秆养牛,不但发挥了秸秆的巨大经济价值,还节省了饲养奶牛的饲料开支,而且吃了天然饲料的奶牛产出的奶是天然无污染的,最有效地就是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M3:秸秆制沼气工程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物,生产沼气。

M4: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70%左右,燃煤严重污染环境,急需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黑龙江省年产秸秆近6000万吨,与标准煤相比,各类秸秆的折算系数大致在0.429-0.543之间,其热值平均折合标准煤约1/2,按照此折算系数计算,其秸秆产量就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煤,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发电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M5:黑龙江省是食用菌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种类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根据秸秆输出,以及对秸秆有效地利用方法提出效益产出模型,如下:

效益产出模型:

S代表生产系统,PC代表成本投入,PM代表产品产出。

根据效益模型得出经济学价值计算公式:

r=W*δ (1)

M=M1*r1+M2*r2+M3*r3+M4*r4+M5*r5+Φ (2)

公式中M代表总效益值,r1、r2、r3、r4、r5分别代表五中利用方法的用量,Φ代表秸秆循环利用后,减少秸秆焚烧而引起的雾霾以及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的长远的经济价值。

(四)实证分析

到2016年,以粮食总产量达到7250万吨测算,全省四大作物秸秆可收集量W预计达到6643万吨,综合利用率δ达到85%,综合利用量W达到5621万吨,各项效益产生如下:

秸秆还田用量为1990万吨,占41.65%,生产饲料用量1000万吨,占20.93%,秸秆沼气用量700万吨,占14.65%,秸秆发电用量840万吨,占17.58%,培养食用菌200万吨,占4.19%。得出总效益值M=1990*M1+1000*M2+700*M3+840*M4+200*M5+Φ。

四、结论

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利用秸秆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方式更多样,有效地使秸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使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使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方面,国家应针对于地域差异性,由国家以及各地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并将成果有效地对接到秸秆产区,甚至针对秸秆大产区,采取“量身定做”的原则,有效地将秸秆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应用于该区域。

从技术传播角度,由国家农业技术产业相关部门建立“互联网+”方案,有效地融通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对利用产出效益好的地区,由国家产业部采访编写成功例案说明书在全国广泛学习。

以优化人居环境、农业废弃物―秸秆循环利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配套的优惠政策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秸秆“五化”工程建设,构建起以秸秆为原料的环保产业体系。本文应用循环经济理论与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界定,从使用方式产生的经济价值,到解决眼前的农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再到未来发展的生态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78-185.

[2]周宏春.《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1―61.

[3]鲍健强.《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2―75

[4]陈洪章.《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2.

[5].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评价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9-19

第3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迎机遇而起 “再生服装”成纺织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人口众多,在数量上对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石化原料资源等纺织原料依赖程度较大,当之无愧为纺织大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纺织纤维消费量的增长,废旧纺织品也大量增加。现实情况是,由于原材料利用率不充分,纤维资源已相当紧张,在全国大范围内,原材料价格正呈现不断上扬趋势。这几年,许多地方和企业已开发了不少高附加值、环保型新纤维,在部分替代棉、毛、麻、丝等传统纤维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牛奶纤维、玉米纤维、菠萝麻纤维、竹纤维、大豆纤维等,有的已经产业化,有的却止步不前。

面对这样的形势,通过提高纤维资源的回用比例来降低生产成本无疑是应对的措施之一。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纺织业协会在各部委领导下开始实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推广。

我国纺织行业既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的产业。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指出:“废旧纺织品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纺织纤维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是一个新兴项目,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弥补我国纺织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纺织行业是我国目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是进入后配额时代后,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日益频繁,同时也面临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料及要素价格上涨等多种压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行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另外,纺织行业既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敏感型产业,也是一个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的消费品行业,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对行业自身发展,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近两年棉花、原油价格的飞涨是推动中国出台“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政策的直接原因。而科学发展观倡导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从根本上催促着传统的纺织工业加快变革。所以,我们相信“再生服装”真正实现指日可待。

“再生服装”是否能实现 决定权在公众

“再生服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除了如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如何从一件由多种原料织成的衣服中分离出不同的纤维这些技术问题有待破解外,如何让普通消费者从内心接受“再生面料”、“再生服装”这些“新生事物”,也是一道需要迈过的“坎”。公众对这一新事物认知度低,心存疑虑,对其安全与卫生状况心存不安的情况急需改善。“再生服装”具体措施能否进行下去,决定权在公众。

摆在身边的问题是:“再生服装”对人体真的无害吗?

“近年来纺织产品开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生态纤维Lyocell、PLA、天然彩色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在现代纺织生产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无污染、少污染的变性淀粉浆料,在印染整理中采取无水或少水的超临界CO2染色工艺,正是这些先进的技术运用,保证了已经在试验中的非织造布直接制作服装技术制作的服装符合穿着安全指标。”针对这个问题,7月8日,记者对河南省纤维检验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电话采访。

据介绍,目前纺织工业的主要三大类产品中,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两类用于日常消费。纺织品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其质量和生态特性对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纺织工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自身产业发展与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动态平衡关系,促进对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绿色化水平,注重污染治理,推广废弃物再利用,不断满足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

据了解,事实上,最近上海已经开始向一些试点小区的家庭赠送干、湿两种垃圾桶,其中,干垃圾桶可放置废旧纺织品、塑料瓶等用于循环利用。这只是试验工作的第一步,如果这些昔日扔掉的垃圾“摇身一变”为“再生服装”,真正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再生服装”发展空间大前景看好

谈及“再生服装”的发展前景,记者从与“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除了目前即将重点推行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在过去5年,我国已经有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在中国纺织行业得以应用。例如,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比例已达50%;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麻秆浆粕为原料的粘胶纤维生产已实现产业化,并且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性举措,预计2015年与2010年相比,我国纺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有望降低18%;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总量均有望降低20%。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着重指出,已经过去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纺织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企业增强了风险意识,降低了投资的盲目性,使企业更加重视挖掘自身潜力,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许会长强调,现在纺织业全行业正在贯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就是调整结构,加快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业升级。实施行业振兴规划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困境,而且更具有长远意义。其中,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是振兴规划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激活了纺织行业的发展动力和企业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是行业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没有科技进步,纺织工业不会有今天的实力和水平。

第4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关系到各行业的生产,进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而化工行业当前的发展模式依据禁锢与传统产业模式之中,资源能耗过大,但是产出效益却偏低,这其中不仅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同样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化学工业每年在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材料数以万吨、亿吨计,而面对国家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政策,需要实现化工行业的节能环保,而这一工作的着手点便是要从减少生产原材料的投入着手,在此基础上,要实现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升,进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落实循环经济模式的落脚点。与此同时,化学工业对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极大,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量都严重超标,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所以实现化学工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此外,化学工业在运输量上的数字也十分庞大,进而同样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因此,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减少原材料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工艺的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并要提高物流运输能力,进一步降低污染,实现化学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2适用于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在传统粗放型管理体制下,针对化学工业所带来的污染与危害,一般在处理上都是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从而通过强化监管来确保对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就显得治标不治本,一时的管控结合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有别于其他行业,所以其他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化学工业来讲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照做。而这一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根据行业自身所存在的特点,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特殊化学反应程序,以在实现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实际生产的顺利开展。比如:在化纤和毛纺原材料的加工中,针对所产生的污水,可以通过酸碱综合处理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实现相应副产品的再利用,为化学工业生产园区的构建奠定基础。

3化工行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

3.1以3R原则中的减量化为推行途径之一

在3R原则中,关于减量化这一原则的实质是通过原材料以及能源使用上的减量,实现原定的生产目标,从而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减量化这一途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创新、清洁生产方式的使用。在具体落实上:(1)化学工业生产企业。从企业方面,需要以减量化原则为切入点,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基础,只有实现生产技术的突破,才能确保在减少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进而才能真正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产量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技术的创新是生产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以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获得立足于市场的资本。(2)化学工业园区。实现化学工业园区的有效规划,能够为化学工业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奠定基础,进而从管理上突破当前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一难题。而从化学工业园区的整体上看,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想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规模化来实现整个园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在构建园区之初就从整体上实现对园区的科学规划,制定可行性战略,以确保各企业间的经济利益能够在统一协调的目标下进行生产。而要想实现以上战略的落实,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即要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型理念下,实现各种资源以及循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要对这一循环利用的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这样才能确保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可行的计划当中,从而为整个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以3R中的再利用原则来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要想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落实,就需要化学工业实现相应产品包装的循环利用,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将可循环理念考虑到其中,避免因为反复淘汰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污染,而这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为避免使用一次性包装产品。从而通过减少浪费来实现再利用原则的落实。比如:在化纤、毛纺产品生产中,如果存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实现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在包装上采用可溶解的塑料制品,这样在实现成本节约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3以3R中的再循环原则来深化这一模式的发展

再循环原则指的是要将所生产出的物品实现回收再利用,进而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再循环不仅包括了成品的回收再利用,同时也包括了初级产品的原料转化,也就是将初级产品中不合格的产品再转换成生产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针对化工行业中化纤与毛纺的生产,实现初级产品的循环利用将是其主要采用的形式。从化工企业角度来讲,需要针对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来实现原材料的转化再利用,进而在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并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成功奠定基础。从工业园区层面看,需要实现内部循环模式的构建,进而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

4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正朝着工业园区建设的方向而努力,通过化学工业园区的建立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实。实现此种工业发展模式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实现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进而实现整个化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并实现污染的集中处理,进而在节约成本投入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第二,工业园区的建立能够实现成熟的产业链,进而减少中间成本的投入,提高整个工业产业的生产效益;第三,减少运输环节,进而避免化学工业品的安全隐患,同时降低运输消耗,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生产的安全。

5结论

第5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化道路的最高形式,是世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大潮流。为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在这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动作尤其令另人注意。

1. 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建设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它在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产品的拿回制度》。进入可持续发展后,该国于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订),1998年根据这项法律制定了包装法令;[11]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2003年修订了《再生能源法》。此外,欧洲共同体和欧盟有关废油(75/439)、钛氧化物(78/176)、下水道淤泥(86/278)、农业污水(90/667)、电池与蓄电池(91/157)、包装物(94/62)等循环利用的指令和1989年的共同体废物管理信息战略,也对德国产生约束力或起指导作用。[6]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层次分明,体系完备。在德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影响下,一些欧洲国家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也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之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法规也都相继出台。

2. 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现状

除了制定有关的绿色GDP制度,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研发促进制度之外,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还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

第6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关键词:扎赉特旗;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低、思想观念陈旧、企业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种种因素,我旗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

我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从企业生产流程及主要生产原料分析,除服装制造企业暂时无法参与工业循环经济外,其他企业都在节约原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技术改造空间,尤其是采矿及水泥制造企业及畜禽屠宰企业,其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及保护环境影响很大。

二、我旗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成本障碍难以克服。我旗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属传统生产方式,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本利益心理尤为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了两个现实中相互冲突的目标,企业只是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效应而削弱了通过技术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企业很少考虑成本不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导致循环经济难以发展。

2.观念性制约短期内较难改观。循环经济是新理念,一些企业往往侠义地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儿,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模式。

3.工业生产结构特征不够合理。我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生产结构上处于“两有两无”,有的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资金和技术,这种传统的工业模式制约着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我旗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需要开发引进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三、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1.扎赉特旗绰尔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进行产业循环化构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重点考虑了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完善产业链。如,甜高粱生产总溶剂、甜叶菊加工、生物质发电,就是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共生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部循环,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2.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是依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建设的项目,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和“3R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是利用农业生产的甜叶菊叶子生产甜菊糖甙,用甜叶菊的秸秆以及提取甜菊糖的废渣和当地有些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阻止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和对浅表水的污染,阻止土壤理化性质的不断下降和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对其原料的废渣和农业的废弃物秸秆来说是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生产的部分产品有机肥,对农业来说是养分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再加工和施在土壤中都不产生污染,符合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企业扶持种植户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3万亩,直接为甜菊糖生产提供原料。农业种植是加工的原料,也是其它工业的原料,又能为人的生活提供能源。它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获取最大的利用,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蓄积生物量,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

3.扎赉特旗康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猪屠宰正在加大技术改造,集宰杀、分割、冷藏、腌腊制品、罐头制品为一体,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4.扎赉特旗山水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正在逐步加大环境技术改造力度,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每年可以消耗大量的页岩、铁尾矿粉等工业废弃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够解决因工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问题;并且山水水泥将完善低温余热发电配套设施和水循环再利用,实现能源的再利用,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助推我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的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我旗应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绰尔工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在财政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应加大循环经济的科技开发、设备研制、技术产品开发推广、示范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

3.在税收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对于企业节约能源和再生资源利用上,要给予减税和免税,还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鼓励企业在减量、回收、利用、修复上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率,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

4.在金融方面,要降低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门槛,在此方面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必要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担保和贴息,以激励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投入。

第7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的绿色化管理是实现建筑材料最大化利用的重要环节,他能降低材料的直接损耗以及材料垃圾的产生量,其方法也是改进施工工艺技术、强化施工队伍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绿色化管理的含义

建设工程绿色化管理是为实现工程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能高效益地实现工程目标。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为三控三管一协调,其中三控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三管包括合同、信息和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三者之间虽没直接联系但也相互依托;一协调指的就是现场全面的协调,包括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只要把握建筑工程科学化管理,实现工程目标的高效益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加强现场施工的绿色化管理

1、材料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是指将建筑垃圾改变性状后在工程中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进行使用。从一次性资源向循环利用的资源转变是当下社会的一种趋势。全世界的能源都在逐渐的减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做到废物的循环利用。环境方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废物垃圾的污染和过量开采矿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从经济上来说,材料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减少垃圾占地的面积,也降低了收集和处理垃圾的费用。从社会观点来看,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减少废弃物,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因为材料的回收利用可节省能源和资金,并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它也就完全符合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那时,资本和能源是昂贵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是充裕的。建筑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将施工现场的建筑废料作为回收资源加以加工利用。对于砂石等固体废弃物,可加工成各种墙体材料、混凝土骨料等。施工现场解决了建筑垃圾,也为现场的文明施工创造了条件。

2、建筑垃圾的“春天”

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在大建设的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着数以亿吨的建筑垃圾,数量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达到50亿吨。但目前全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而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更达到97%以上。从理论上说,目前75%的建筑垃圾都可以循环利用,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也是建材产业降低成本、谋求更大利益空间的重要途径,极具广阔前景。墙体材料生产可大量接收和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替代天然资源制造环保型墙体材料,如利用采矿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炉渣等工业废渣和农业废弃物生产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屋面材料、保温材料,利用建筑垃圾生产低碳环保砖,利用烧过的碳渣可以生产水泥,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替砂和骨料,用于生产砂浆、混凝土和其他建材产品等。建材产业在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方面已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在建筑垃圾利用方面,建材行业大有作为,是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3、预拌砂浆的普及

预拌砂浆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现在预拌砂浆的施工工艺已比较成熟,而且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预拌砂浆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蓬勃发展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预拌砂浆按其性能可以分为普通预拌砂浆和特种砂浆。普通砂浆主要包括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地面砂浆。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主要用于承重墙、非承重墙中各种混凝土砖、粉煤灰砖和粘土砖的砌筑和抹灰,地面砂浆用于普通及特殊场合的地面找平。特种砂浆广泛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室内装饰补修等。为了使砂浆获得良好的保水性,通常需要掺入保税增稠材料,采用保税增稠材料时,必须有充足的技术依据,并应在使用前进行实验验证。砂浆应随拌随用,从加水搅拌到使用完毕,不超过两个小时。

4、清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清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一次成型后不必二次抹灰找平的技术。利用结构本身造型的横竖线条或几何外型取得简单、大方而又明朗的立面效果,只是在表面涂一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显得十分庄重、天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模板或衬于模板内的衬模浇注混凝土,颜色既可是混凝土本色,亦可掺入矿物颜料;另一种是浇注完混凝土后制做饰面,即于平模浇注混凝土后铺一层砂浆,用手工或机具做出线型、花饰、质感。一方面,减少施工现场抹灰的湿作业带来的污染,同时也极大消除了抹灰后带来的质量通病。

5、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激情点燃成功之火”,员工如果缺乏激情,企业将会是死水一潭。而员工的激情又是通过奖惩制度产生的,没有奖励和惩罚员工就没有动力。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可称为原则,它是我们行事的依据。实施奖惩也一样,必须遵循适当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奖惩的作用。对将绿色施工在实际中落实好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特别是施工单位,以评优评先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施工积极性;对将绿色施工落实不好的单位也要予以批评并给予处罚,适当时可以以经济处罚的形式体现。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对施工单位赏罚分明,既重视精神方面也重视物质方面,使它始终保持旺盛的生产力,这才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建筑行业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绿色施工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建筑行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大力宣传“绿色施工”,增强全员“绿色施工”的意识,使每个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从我做起,努力做到“四节一环保”,这么建筑行业将进入永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21期

[2]朱隰生,仟宏.《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年1期

第8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是集研发、制造、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企业以“FSP―高分子超强牌高级防水剂”为主产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现已构架出集制造、销售、施工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工厂已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产品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从传统中剥茧而出

建筑工程中的防水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1998年,建设部监理司组织人力对我国100个城市1987~1997年间竣工的楼房建筑进行了防渗漏调查。抽查结果表明:屋面有不同渗漏的占抽检总数的35%,浴厕间不同程度渗漏的占抽检总数的39.2%。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很多,有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防水材料的质量优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因防水材料质量低劣、使用不当、未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所造成的渗漏约占25%。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建材业、化工业的专家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新型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等。近年来,通过业内人士的不断创新,新型防水材料层出不穷,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自主研发的“ESP――高分子防水材料”是一种防水剂浓缩液,形态为糊状,具有高分子弹性,半透明、高密度、高强度等特点,渗透能力和粘结能力强。能与水泥基面、卷材基面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接缝,高温70℃不流淌,零下40℃不崩裂,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防水堵漏、防潮等。该产品代表了我国新型防水材料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该产品已被用户广泛认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立足资源“大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长春市超强特种防水材料厂,记者见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的全过程。工人们利用专用设备,不加任何添加剂,将废旧塑料直接投入到设备中。工艺先进、操作简单,产品无害无毒,而且副产品――碳黑经济价值较高。生产中不排放生产废水和废气,环环相扣、环环生金,废物逐层减量利用,直至将废旧塑料和泡沫“吃干榨尽”。就这样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废物”就变成了“宝贝”。

该厂生产出的防水剂用废弃的塑料袋、塑料布和泡沫制成,成本低,利润高。厂长李文这样告诉我们:经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之后,资源成本减少了,资源效益却增加了,这一减一增,企业经济效益可以翻几番。的确,这种做法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实现了“绿色”开发,一方面增加单位产值,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效益,这种“变废为宝”的项目与贯彻“清洁生产促进化”和“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保持一致,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生态省的战略思想高度吻合,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第9篇:资源循环利用前景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农业旅游;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59

2008年11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在日本东京访问期间,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全国旅游行业协会会长二阶俊博会谈时提出:河南要确立“旅游立省”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全国尚属首次,而该战略的成功实施必然建立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首先提出的,这主要是指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简称“3R”原则),把人类

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认识到地球资源的稀缺性,提出应该循环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强调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到“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二次资源”的转变,真正做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实质上,循环经济就是要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非常突出,具有较好的潜力。但旅游资源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确保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河南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旅游交叉产业。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品尝、习作、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的发展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

2.1 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林牧副渔业并进发展,农业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分布普遍,因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门峡寺河山苹果基地、信阳水库的渔业等。目前河南农业旅游已扩大到农业较发达、特色较突出的广大农村地区,整个河南地区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非常发达。民航在河南对外开放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候月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境内交汇,还有漯(河)阜(阳)、汤(阴)台(前)等地方铁路。

(3)客源基础好,市场前景乐观。

农业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它不仅可吸引那些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和求知欲高的青少年群体,而且也可为那些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场所,因此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回归大自然,观赏田园风光、参观参与农业活动的农业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因此,农业旅游以其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成为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2.2 河南发展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循环型旅游经济的观念尚未树立。

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高效产业”,总认为旅游只是一种游览活动,旅游资源很少存在损耗和枯竭问题。但却忽视了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其原来价值,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河南省近几年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业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贯彻循环经济的思想,“一味求大”,导致许多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配套设施(如清洁环保技术等)跟不上景区发展,生态破坏严重,而环境保护能力又大有欠缺。例如: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大坝以上双龙湖位置,有人擅建道路、停车场、涵闸等设施,严重影响到天鹅的生存。

(2)缺乏科学的、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较多,完全可以以观光游览为主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开发,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主要以基本层次观光旅游为主,维持着规模小、档次低、游览内容不丰富,游客回头率较低的局面。若以旅游业为主体来看,游客作为“资源”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再循环”;反过来说,游客多以一次性游览为主,旅游资源也无法得到长期的“再循环、再利用”。

(3)宣传促销力度不够,“高效率”体现不足。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强调以低投入得到高产出。河南农业旅游目前的促销手段虽然趋于多样化,但是长期宣传力度不够,各景点各自为政,没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投入不少但效果不好。宣传效率低,使得河南农业旅游的整体知名度不高。

另外,制约河南农业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包括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不健全,科技创新匮乏,缺乏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够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定会引起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以至于影响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农业旅游业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因此要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河南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从业者及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高资源配置率。同时,各级政府、旅游局及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与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和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河南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农业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旅游新亮点。

农业旅游的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保持乡土特色,突出以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开发形式应该多元化,可以结合河南各个农业旅游地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主题环境的营造和策划,做到既彰显各自特色,又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地方气息,同时还要方便游客的选择。打破传统、丰富多彩、全新的农业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又提高重游率,还有效地使淡季不显得过淡。

(3)政府引导,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营销机制。

河南农业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政府部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遏制开发经营活动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建立河南农业旅游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的奖惩机制。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对最优化利用、最小化浪费、最大化再利用的部门实施奖励,鼓励各地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农业旅游。同时对浪费旅游资源、不注重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部门实行一定程度的惩罚。

(4)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旅游业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作为保障。河南在发展农业旅游业时,应以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托,要改变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管理的模式,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提高此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深入开展旅游业的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只有尊重科学,发挥科技力量,把农业旅游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并且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河南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健康的、长远的发展。

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民收人低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则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忽风云.关于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6,(8):9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