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语言教学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学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学的含义

第1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第一次正式、全面阐述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强调了这两者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分岔口。这一理论在语言教育上给我们以启示,即应该区分“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更应给“言语教学”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着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点帮助。

一、区分“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语言”和“言语”,指出“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且“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什么是偶然的分开来了”“语言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它是个人被动地记录下来的产物;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就无从设想另一面”。实际上就是指出了语言和言语不是同一层面的。

而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不仅对建立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两种科学体系至关重要,而且对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依据,在教授语言的教学中,也应该有“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区分,这是教授语言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语言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体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言语教学则培养学生运用其习得的语言规则体系来创造和理解话语的能力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两种教学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使前者的成果得以发展和巩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任务。

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建议

(一)现状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突破了传统的认识,也对语言教学法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很多是从语言本体角度出发的,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教学法。后来受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推动,功能法、交际法又应运而生,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

对外汉语同其他语言教学一样,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是语言学教学,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语言的能力。所以衡量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应是学生运用汉语交际表达能力的高低。但在对外汉语中,言语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很多教学中仍以语言体系和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认为对外汉语就是纯粹汉语言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存在重语言教学、轻言语训练的倾向。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语言知识多,言语运用能力差,甚至还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言语教学致使业已习得的语言教学成果难于持久。

(二)建议

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外汉语言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语用规则:要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只着眼于教会学生分析规范的语句,或多听多说是不够的,一定要注意语用规则的学习,避免语用失误。以一些试卷分析举两例:

(1)语气的语用失误

你的同学玉英昨天没有来上课,今天你在路上遇到她,于是你问: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啊?B.你昨天为什么没来上课?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72.46%,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他们不知道汉语中如果用“为什么”向对方发问,有责问、批评之意,同时也未能注意语气词“啊”的缓和语气的作用。

(2)不懂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遵守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徐良和爱人张兰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夸徐良学习刻苦,张兰最可能的回答是:A.真的,很多人佩服他有毅力;B.他呀,在家就知道看书,什么也不干。

这道题的出错率为44.93%,当自己被赞美时,比较注重谦虚准则的中国人,常以“不”“哪里哪里”等话作出反应;而比较强调得体准则的西方人可能用“谢谢”来回答。B遵守了谦虚准则,是合适的回答。由此可见,即使掌握了全面的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所以语用规则的加强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方面。

2.言语技能及交际技能:言语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言语技能是以语言要素为基础,通过操练而获得的。目前对外汉语开设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等一系列课程,已突破传统上的讲授和运用语法结构为纲的教学模式,但应注意的是在课堂上除了要适当有言语要素知识的讲授和大量言语技能的训练外,还要有实际的交际训练。语言规则决定言语的正确与否,言语技能决定言语者是否能使用语言,而实际的交际训练则保证了言语的得体性。它的目的是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哪些规则可以达到预期或更好的效果,它涉及到语用学、社会学等方面,所以从言语技能到交际技能也有一个转化过程。 转贴于

当然,在实际交际训练中,语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就难于判断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设置一定的语境练习,使学生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句法结构和相关语境间的联系,进而把基础句转化为交际句,这有助于学生交际技能的大大提高。

3.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环境等不同,各民族文化背景也就不同,这些区别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教学中要融入文化因素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得体运用汉语。

4.课外活动:除了上述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外汉语还应注重课外活动,课堂组织的再好,也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顺畅交流,但是一进入实际生活交际中,又感觉困难重重。这就说明无论预设什么样的场景语境,终究还是不如实际的交际更有效果。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访问、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来做,以使学生在真正的语境中得到言语交际的充分锻炼,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当然,我们强调言语教学,并不是放弃语言教学,而是强调通过生动的言语训练和广泛的言语活动将言语教学最大限度的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去,做到言语与语言的统一,最终以言语能力提升语言能力,再反映到言语能力上。

总之,语言和言语的结合,是语言研究的另一条出路,而“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的结合,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又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1997.

[3]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常敬宇.语用.语义.语法[M].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资助出版,1996.

[5]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第2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 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汉英翻译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教高函项目[2014] 50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3-02

一、引言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题型改革,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已经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时也增强了汉英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的研究相对而言还亟待发展。本文应用英汉语法对比的研究成果设计相应的汉英翻译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翻译水平。

二、汉英语法对比研究成果

刘宓庆先生是中国第一个构建汉英对比研究体系的学者。他在《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一文中提出来“异质性”概念和“三个层次”理论,是对对比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在》中,刘宓庆先生对英汉语法差异有如下对比: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虽然经过两年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仍不能达到统一标准,因而按照标准课本所进行的统一的翻译授课已经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2.独立学院教材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现有大学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学生提高汉英翻译水平的需要。大多数独立学院使用的英语教材翻译训练相对较少。课后练习也只是为复习和巩固课文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等,不能达到四级翻译新题型的要求;而且句子的难易程度并非循序渐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基本对翻译题无从下手。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四、基于英汉语法对比研究的汉英翻译教学内容研究

本课题所进行的汉英翻译训练时长为两学期,总课时64学时,具体汉英翻译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汉英翻译教学结果反馈

本课题实验选择了2014级机电系两个英语高考成绩相近、班级人数相同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普通班。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反馈结果如下:

本课题教学结果测试由主观和客观两种方式完成。主观测试为调查问卷,客观测试为翻译试题。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实验班同学。根据问卷反馈可以看出:通过两个学期的汉英翻译训练课,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者占87%;汉语句子分析水平提高者占87%;英语句子结构分析水平提高者占70%;汉语语法显著差异能识别出来者占74%;在英翻译水平提高方面仍旧存在问题中:英语词汇量少者占87%,汉语句子理解分析能力不足者占28%,英语句法应用能力不足者占74%,文化词翻译能力弱者占13%,英语词组及特殊句型掌握不足者占48%。在汉英语法翻译课对学生的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哪些具体帮助方面:增强了汉英语法差异性的认识的学生占74%,学会了汉英翻译方法的学生占65%,巩固了英语语法知识的学生占57%,增强了汉语句子理解分析能力的学生占63%,增强了做汉英翻译题的信心的学生占56%。总体而言,汉英翻译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翻译水平,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翻译能力。

本课题的测试题主要选自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及语法项目相关的语法书内容。每套试题为20道题,共100分,每题5分。扣分标准为:1.阶段性语法规则错误(如简单句结构错误,从句结构错误)扣3分;2. 句子结构混乱扣3分;3.未译完句子扣2-5分;4. 连接词或关系词错误扣2分;5. 一致性错误(主谓不一致等)扣1分;6. 时态错误扣1分;7. 单词拼写错误扣1分;8. 原文理解错误扣1分。

测试成绩显示:实验班比普通班优秀率高2%;良好率高5%;中等率高15%;及格率高13%;不及格率低37%。从整体的及格水平来看,实验班翻译水平要高过普通班37%。从而证明汉英翻译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五、结论

本文以汉英两种语言语法差异为主线设计相应的汉英翻译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思路,着重训练汉英语法差异性较大的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汉英语法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建立理解―分解―组合―回译的翻译思维模式。 教学实践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小菊.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25卷第1期

[2]李二涛,郭建芳.《汉英语法比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6月,北京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4月,北京

[4]王莹.独立学院翻译教学改革刍议,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第3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第4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摘要: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伟大国度,其中,藏族是55个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强藏族和汉族的沟通,建设和谐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认识汉藏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探究其创新策略,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成就和不足两个方面辩证地阐述了汉藏翻译教学的现状。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述推动汉藏翻译教学的创新策略,分别是: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坚定不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汉藏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传承汉藏文明作为教学终极目标。

关键词:汉藏翻译教学;现状;创新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交汇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汉藏翻译作为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传承中华文明以及推广藏族文化的重要一环。对汉藏翻译教学现状的的认知以及创新策略的探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汉藏翻译教学的现状

汉藏翻译教学是培养汉族与藏族文化交流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清醒地认识其成就和不足,对于科学传承华夏文明,进一步推动汉藏翻译教学朝又好又快方向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汉藏翻译教学取得的成就

目前,汉藏翻译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中的“显学”,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汉藏翻译的重要,一大批具有双语种能力的教师投入教学之中,培养出众多汉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者。具体而言,汉藏翻译的教学成就体现在:其一,随着汉族与藏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藏翻译教学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它在我国民族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二,越来越多的藏族和汉族语言工作者置身于汉藏翻译教学工作,他们并非简单地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是作为神圣的使命去执行。其三,汉藏翻译教学课程在许多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都有所设置,吸引了一大批师生投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汉藏翻译的研究所,这对于推动汉藏翻译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大有裨益。当然,汉藏翻译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它前进的路途并不因此而中断,需要改进的地方依然存在。

(二)汉藏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汉藏翻译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相比其他语言教学来说,汉藏翻译教学只是少范围受到重视。这里所谓的“小范围”主要是指藏族语系居民聚居的地方,以及一些开展汉藏翻译教学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这种小范围一方面是汉藏翻译应用本身范围不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汉藏翻译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反响较小。第二,汉藏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还体现在汉藏翻译教学人员十分欠缺。总体上,汉藏翻译教学的老师没有雄厚的专业基础作为教学支撑,更谈不上具备高学历了。第三,汉藏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很多教师在展开汉藏翻译教学时,沿袭老一套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没能与时俱进地及时更新,这是当前汉藏翻译一线教学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此外,汉藏翻译教学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环节没能很好的衔接起来,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二、汉藏翻译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藏族虽拥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但由于地处我国欠发达地区,汉藏翻译教学的理念还比较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更新。正如前文所说,目前汉藏翻译教学的理念依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不排除教学出现某些南辕北辙的结果。因此,要推动汉藏翻译教学迅速进入正轨,以获得新的发展,首要的是适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当前素质教育之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一切以汉藏翻译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稳固的基础。《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姿态,旨在取长补短。汉藏翻译教学同样不能“闭关锁国”,而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学习诸如中英翻译等其他较为成熟的翻译学科的经验和方法,融入本学科的发展,最终为促成汉藏翻译教学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倘若汉藏翻译教学一味的墨守成规,不与其他学科沟通、借鉴乃至融合,想要取得很大的发展几乎也是很难的。

(二)坚定不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和采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汉藏翻译教学的创新之路,还在于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已往的汉藏翻译教学采用的模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很少能突破这一传统,更难以谈及往多元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深层次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与灵活性的教学思维。它既可以包括情景交融式的造景教学,也可以包括调换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比如,促成具有汉语、藏语语言能力的同学组成汉藏翻译学习角,让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提升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切实掌握两种语言翻译的诀窍。此外,也可以展开各种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提升汉藏翻译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是在负担重学习。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并非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人施教。

(三)将汉藏翻译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语言的学习在于练习和应用,汉藏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种语言实际都是一种习惯,只要多加练习,认真领悟,都能够了解其中的奥妙。汉藏翻译教学要将理论学习和生活语言实践联系起来,不能光看得懂,翻译的来,却无法言说。汉藏翻译的学生一定要走出“哑巴”语言的歧途,真正意识到语言最终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考试取得高分的手段。汉藏翻译教学的老师也要鼓励学生从“说――用――翻译――用”的学习道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一定要指出语言翻译教学的目的地是应用。比如,条件允许时,老师可让学生到藏语研究机构见习,让学生在工作见习中提升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四)将传承汉藏文明作为教学终极目标

汉藏教学的意义远在教学之上,教师应将之作为一项传承汉藏文化的使命来看待,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之不断前行。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其历史之所以流传这么久远,甚至经历几次面临着亡国危险的战争亦不足以被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或在于中国拥有足以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深厚文化,这些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是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神圣之火。汉藏翻译教学要勇于举起传承华夏文明的薪火,将发掘、促成汉族和藏族文化的交流作为一项不容亵渎的使命。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尊重汉藏翻译教学的工作者,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热爱华夏文明的中国人投入到汉藏翻译教学中。因此,如果说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实际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那么,将传承汉藏文明作为教学终极目标则为汉藏翻译教学树立了前行的旗帜。

总之,对汉藏翻译教学的研究颇具意义。在剖析它的现状时,既不能偏颇地只看到成就忽略不足,也不能悲观地只看得到不足。要推动汉藏翻译教学的发展,要从观念、教学方法和实践多个方面综合进军,更要将传承文明作为教学终极目标。(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完德吉.论汉藏翻译新概念及其复译的重要性[J].西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2]熊维;吴健;刘汇丹等.基于短语串实例的汉藏辅助翻译[J]中文信息学报,2013(05).

[3]刘锦晖等.基于翻译能力研究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青春岁月,2013(02).

第5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量词 类型学 语义连续统

一、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量词在汉语研究中被正式正名、单独立类以来,国内对量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颇丰。但是以国际语言大环境为背景的针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型学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很多研究仅局限于汉语这一特定语言,就汉语论汉语,缺乏国际视野,这使得国外类型学研究对汉语量词这一世界语言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了解引用不够;同时,因为欠缺与世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的理论框架和类型学知识,影响了国内汉语量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研究在与国外同类研究接轨时,也面临诸如术语混用、概念混淆等问题。

比如汉语量词的基本分类问题,目前研究现状是系统多样,各自为政,标准混用,标杆不一。例如,一些研究将“临时量词”和“借用量词”的概念与“个体量词”“集体量词”等类别混为一谈,而前两个概念是名量词逐步由名词语法化的历时产物,与后者的共时区分是两个不同的视角。另外,从类型学的框架看,类型学的“分类词”(classifier)为“名词”范畴化的工具,因此,现代汉语研究所探讨的“动量词”甚至“形量词”概念并不在汉语名量词所属的分类词研究范畴之内。

基于此,本文将聚焦类型学“分类词”范畴内的汉语名量词,从共时层面重新审视汉语名量词研究中被普遍引用的小类,即:个体/单位量词(如“张”)、集体/集合量词(如“群”)、度量衡量词(如“斤”)、容器量词(如“杯”)、部分量词(如“截”)、种属/种类量词(如“种”),从具有语言共性的“质-量”语义连续统视角,借助于类型学语义参项,对名量词的语义脉络进行重新解读,梳理名量词内部各小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名量词分类这一老课题带来新启示。

二、语言类型学中的数量分类词两分法和“质-量”语义连续统

语言类型学中,现代汉语名量词隶属“分类词”(classifier)中的“数量分类词”(numeral classifier)。分类词是“名词范畴化的外显表现”(a case of overt categorization in language)[1],具备两个特征[2]:1.在表层结构中以语素形式出现;2.有意义,表明与其相联的名词所指事物的显著特征。目前在类型学中被广泛接受的有六种分类词,即:数量分类词、“动词分类词”(predicate classifier)、“关系分类词”(relational classifier)、“方位分类词”(locative classifier)、“指示分类词”(deictic classifier)、“名词分类词”(noun classifier)。其中,数量分类词多出现在亚洲语言和美洲印地安语中[1](P2),是分类词的“范例类型”(the paradigm type)[3](P21),汉语的名量词即属此类。

类型学认为,数量分类词兼有“表质”和“表量”两种语义,具分类(即范畴化)和计量两种功能,由此被分为“种类分类词”(sortal classifier)和“计量分类词”(mensural classifier)[4](P279)[5],前者表示其所关联的名词的“质”(quality)的特征,如生命性、形状、大小等;后者用于计“量”(quantity),如重量、长度、体积等。“数量分类词”这一术语本身就是这两个语义功能的“直接体现”(an ‘allusion both to its occurrence in a numeral phrase and to its providing a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head noun’)[6](P277)。

“种类分类词”和“计量分类词”的功能区别已在类型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理论认可和实践应用。但是国内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具体名量词的微观功能划分,除了早期萌芽性质的区分(如刘世儒[7]的“陪伴词”和“量度词”)和个别的度量衡量词与非度量衡量词的区分(如高名凯[8],杨帆[9]等)以外,种类、计量两分法还未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识。

其实,类型学中数量分类词的两分法从人类的认知共性上看,在更具语言普遍性的深层概念上得到了体现,更具普世价值和语言共性基础。数量分类词的分类和计量两种功能所代表的深层范畴,恰恰体现了“质”与“量”的概念;而“质”和“量”可以看作“一个语义连续统上的两个极”[10],两者之间并非界线分明、非黑即白,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实现范畴化和计量两种功能的种类分类词和计量分类词就位于“质-量”语义连续统上,两者各偏一端,“质”端为种类分类词,“量”端为计量分类词。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种类、计量两分法,其区别只是个程度问题,不同的分类词因表现的范畴化和计量两种功能的比重不同,分布在连续统的不同位置。类型学中对数量分类词的两分法与具人类认知共性的“质量”语义连续统的特征不谋而合。此两分法的建立对语言内部认知范畴化研究和跨语言数量表达机制的对比研究等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确立的汉语名量词小类上看,种类分类词的典型代表有个体量词中的形状量词,如“一张纸”的“张”,表示纸的形状特征;而各度量衡量词,如“公斤”“里”等,则是计量分类词的代表。因此,上文所述“质-量”语义连续统,可以用图1表示:

那么,现行分类法中,汉语名量词的各个小类哪些是种类分类词,哪些是计量分类词呢?各小类之间是否有分类、计量功能的程度差别?换言之,这个连续统两个端之间的状态是什么呢?汉语名量词各个小类在连续统上如何分布?类型学中分类词语义参项的引入,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三、从分类词的语义参项看汉语名量词的语义脉络

语言类型学中的六种分类词语义功能强调点不同,各语言中的语法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但有趣的是,分类词本身的意义,即它所表明的“与其相联的名词所指事物的显著特征”,却呈现出跨语言跨文化的一致性。有研究将分类词系统集中反映的语义特征归纳为11小类基本语义参项[1](P271),这些语义参项在作为数量分类词的汉语名量词中也大都有所体现,如下表所示。

除上述各种分类词普遍体现的语义参项之外,汉语名量词还明显体现了另一个“与其相联的名词所指事物的显著特征”,即“局部”。汉语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借用部分特征作为量词的情况,如“头”(一头牛)、“口”(一口猪)、“尾”(一尾鱼)、“幕”(一幕剧)等。“局部”的语义特征在其他语言中也有所体现[1](P443~444)。就现代汉语而言,“局部”这一语义特征也可纳入数量分类词的语义参项系统[11],作为对上述11类语义参项的丰富和补充。

从概念上讲,上述各语义参项本身蕴涵着不同程度的“质”与“量”性质,体现这些语义参项的名量词也相应地实现着不同程度的分类和计量功能。如,“数量”参项集中体现了“量”的特征,反映“数量”这一语义参项的名量词一般为典型的计量分类词,如度量衡量词。除“数量”参项以外的其他参项,如“生命性”“延展性”“一致性”等,基本表现为“质”的特征,以这些参项为基础的名量词,多为种类分类词,如表达“延展性”的个体形状量词、表达“其他内在属性”的个体专用量词等。两者之间也有中间状态,如“排列”参项,如果体现在个体量词中,如“一盘绳子”,仍基本表达“质”的特征,即形状;而如果体现在集体量词中,如“一串葡萄”,则在表达“质”的同时,还不可避免地隐含了“多个”的“量”特征,因此“排列”语义参项可认为是介于“质”与“量”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下分的个体排列量词和集体排列量词分跨种类分类词和计量分类词两类。还有“尺寸”参项,也含有明显的“量”的特征。当然,各语义参项的所谓“质”“量”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如在较集中体现“数量”参项的容器量词“杯”中,除了明显的“量”含义,还隐含着被衡量的物质的瞬时形状;即使是纯粹的度量衡量词,也无法完全从“量”的性质之中剥离其“质”的属性。如被“斤”衡量的物质一定是有质量的,被“米”衡量的物质一定是有长度的,等等。

很明显,正如上文所述,种类分类词与计量分类词的区分是程度问题,不同的分类词坐落于“质-量”连续统的不同位置。从汉语名量词共时层面的各个小类看,度量衡量词是无可争议的计量分类词;个体量词(形状、局部借用、动作、工具、同义词、通用)和种属量词为比较典型的表达“质”特征的种类分类词;集体量词偏重于计量功能;容器量词在实现计量功能的同时往往表现出所计量事物的性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一定的分类功能;传统所谓的部分量词可大致分为绝对部分量词(如“截”)和相对部分量词(如个体量词“片”在“一片面包”和“一个面包”的对比中就变身为相对部分量词),前者实现计量功能,而后者的界定极为灵活,由其他小类的名量词根据语境临时实现,因此本文不作单独分析。

因此,具体到汉语单音节名量词的各个小类,它们在“质-量”语义连续统上作如下分布:

四、结语

在类型学框架下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单音节量词,从语言共性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名量词分布在一个“质”与“量”的语义连续统上,种类分类词和计量分类词各偏一端,其中各种量词因体现分类和计量的功能比重不同而呈连续分布。

“质―量”语义连续统的提出,将汉语量词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各小类整齐地归置在了连续统一的语义体系中,这一分类体系对内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封闭性,符合理想的分类标准,解决了量词分类长久以来各自为政、标准混用、繁冗混杂的问题。同时,语义连续统的概念从语言共性和人类认知特性的高度展现了汉语量词的语义脉络,为量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课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对英语单位名词数量表达机制的类型学与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288]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B15]及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汉语名量词中的‘质-量语义连续统’”[项目编号:14YJ020008]的资助。)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A.Y.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Allan,K.Classifiers[J].Language,1977,(2).

[3]Senft,G.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nom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s?[A].G.Senft.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Craig,C.G.Classifiers i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A].M.Fortescue,P.Harder and L.Kristoffersen.Layered Structure

and Reference i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5]Tai,J.H.-Y. and L.Wang.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TIAO[J].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0,(1).

[6]Greenberg,J.H.Numeral classifiers and substantial number:problems in the genesis of a linguistic type[A].A.Makkai,

V.B.Makkai and L.Heilmann.Linguistics at the Crossroads[C].Lake Bluff:Jupiter Press,1977.

[7]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杨帆.现代汉语名量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10]Becker,A.L.A linguistic image of nature:The Burmese numerative classifier system[J].Linguistics,1975,(165).

[11]Wiebusch,T.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two competing functions of numeral classifiers in the light of the

第6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一、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与人打招呼,常常习惯于问候“你到哪儿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二、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不愿和别人分享的事。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的侵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可以选择下面的话题进行交谈:爱好、新闻、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我们要避免去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属于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on you. B:Thank you. 而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三、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别人问什么答什么。别人是关切的问候就客气的答谢。如当别人问及你是否要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通常习惯客气地说:“谢谢,不用了。不麻烦你了”等等。在英语中.当问及你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英语国家习惯。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说声“No,thanks”,直接了当地表示出来。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第7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 框架 多义词

一、引言

多义词(polysemy)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Lyons,1977:550),如英语中“mouth of a river”与“mouth of an animal”,前者是后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但是两个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mouth”是一个多义词。多义词现象是语言经济性和灵活性的一种体现,是语言的一种优点,而非缺点(束定芳,2000:58),因为词语获得新的意义并不一定要失去原有的意义,反而是在不增加词汇数量的前提下扩大了意义范围。

传统语言学只是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在机制,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却没有考虑到语言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当代认知语言学则以更全面和联系的观点来探讨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发表相当多的文章,并且出版了两本论文集:Polyse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uyckens &Aawada,1997)和 Polysemy:Flexible Patterns of Meaning in Mind and Language(Nerlich et al.,2003),但是从框架语义学角度来探讨多义词的英汉对比研究还甚少,所以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来探析这个问题。

二、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对多义词的解释

(一)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

“框架”概念最早并不起源于语言学界,而是起源于认知心理学界,是由Fillmore最早提出的,由Langacker、Lakoff等人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在认知语言学界,框架的定义有如下两个:1.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示化”(Fillmore,1985:233);2.框架是“任何一种概念系统,理解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为前提,引入任何一概念都会涉及系统内其他所有的概念”(Petruck,1996:1)。

在框架语义理论中,显像(profile)指代词语象征的概念,也称概念显像;框架(frame)则指解概念显像所蕴含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在传统语法里,对概念的定义只停留在概念显像而常常忽略框架,但事实上概念显像不足以定义一个词语的概念,还需要其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同时,框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选择怎样的框架,与概念显像构成什么样的组合关系,都要涉及到文化、区域,或一个说话者的偏好和情感。也就是说,概念从本质上是一种融入了说话者情感和意图,受社会文化机制制约的一种建构。

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还在于许多认知活动构成的框架,所以给词汇下定义应该从作为整体知识的框架结构出发。框架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特征,包括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民的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反之,丰富的文化知识能促进我们更好地掌握框架知识。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讨论英汉多义词对比研究。

(二)框架语义学对多义词的解释

Fillmmore认为,“框架”是人类经验、思维的结构背景,要理解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先理解它所在的整体结构。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阐释势必要参照植根于生活体验的结构、信念和实践经验(Fillmore&Atkins,1992:76)。

Marin认为,框架是一种多维的概念结构,有一系列概括性概念组合而成,他把概括性概念范畴称为“概念槽”,详细说明称为“填充项”。概念槽和填充项的可变性都会引发多义现象: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概念槽凸显程度不同,会引起对同一个框架的视角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词义;框架内同一个概念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填充项,因此产生不同的词义(Martin,1997:57)。为了更好理解,以hospital为例,用来说明这两种可变性:

Hospital框架所包含的概念槽有:

概念槽1:Building(医院所在的建筑物)

概念槽2:Function(医院内正在进行的活动,如看病,治疗等)

概念槽3:User(医院内活动的参与者,如病人,医生、护士等)

当概念槽1被凸显时,“hospital”的意思就是“医院所在的建筑物”;当概念槽2被凸显时,“hospital”就指“医疗机构”;当概念槽3被凸显时,“hospital”就表示“病人、医生和护士”。

Fillmore & Arkins曾经提出,多义词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从一个语义框架到另一新的语域(通过换喻或隐喻)转移的结果,换句话说,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汇具有多重框架的现象,即一个框架就是一种意义。在框架语义学中,很多词可以适合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框架,在日常生活中有其普通的用法,而在专业领域便有其特别的用法,如“angle”:在日常语言中,指两条直线相较于一点而形成的形状,如歪拐杖,垂钓等;而在几何领域中,“angel”指一条直线绕着一个点扫过的区域,如角的度数,180度角或90度角等。本文正是根据Fillmore的理论解释,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框架角度来分析多义词“水”的英汉特征和异同点。

第8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引发了世界汉语热,如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于音乐与语言具有极大的相通性,与汉语有密切联系的民族音乐则恰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将民族音乐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广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包含了民歌、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等。

一、研究依据、目的及方法

我们选择民族音乐为载体的主要原因是它与汉语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语音方面,民歌的谱曲特点能使学生在演唱时主动“夸张”韵腹,夸张韵腹发音可以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在旋律与声调上,“民歌曲调的起伏直接受到汉语声调的影响,民歌中词曲搭配的重要原则,就是音乐曲调与词语声调、韵律基本同步原则。”(孙丽娟、江燕,2010:141~145)民歌节奏与轻声也有关系:一个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轻声词语的发音节奏与音乐中的附点节奏十分相似。此外,将朗朗上口的民歌词汇放在有旋律的歌曲中记忆,会更加简单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养成固定的语法表达习惯,自然习得歌词中的语法结构,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音乐。左右脑同时使用,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以民族音乐和汉语之间的关系为理论依据,挑选出合适的民歌作为教学载体,挖掘民歌中可供学习的语言要素,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最后分析效果,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期望能促进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固定的语言习惯,又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进行了具体方案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共选择了15首民歌①教唱,另选10首民歌作为欣赏材料。这些民歌简单易学,涵盖了较广的地域范围,具有画面性强、语言知识点多的特点。每次课教授1首民歌,并根据歌曲特点决定是否添加另一首民歌作为欣赏材料补充训练。在课时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标准。正常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开设一次民歌课,分两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每次课共计90分钟。教学对象为已经系统学习过一学期汉语的10位初级班留学生。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带读、跟唱、词汇语法点讲解、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分角色演唱等。并且运用直观手段,以PPT为辅助,在学唱过程中播放音乐视频。

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每课语言点设计的练习题,需要学生在下次上课时以书面形式上交,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好新的语言点;另一部分是对民歌中文化现象的讨论,采用开放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或课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由民歌引申出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培养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考查方式也分为两部分——笔试和口试。笔试内容为民歌课上学过的语言知识点,采用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口试内容为唱一首民歌、朗读歌词,并根据老师的提问阐述自己对民歌中一些文化现象的理解。

三、民族音乐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讲练新知识是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环节。下面以民歌课上的六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顺序,分别阐述民族音乐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唱民歌,解决语音问题

民族音乐在解决语音问题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韵腹的发音训练、四声的发音训练和轻声的发音训练。

在民歌课语音环节中我们一般采用如下流程:

首先,展示本次课要学习的民歌——播放两遍音乐视频,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歌曲旋律有初步的印象。接下来,老师领读两遍歌词,之后让学生集体朗读,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字音读得不够准确,老师稍加纠正即可。因为主要发音问题需要在学唱中解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歌词加入旋律,通过学唱解决三种语音问题——韵腹、四声和轻声的发音问题。

1.韵腹发音训练

我们选择江苏民歌《茉莉花》来训练韵腹“a”的发音。在这首民歌中,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花、她、戴、骂、它、话、芽”,它们的韵腹都为“a”。我们知道,歌词中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基本上都会配上长节拍,唱时需要拖很长,因此学生便可以在唱歌的过程中配合旋律自然拉长韵腹的发音,从而达到训练韵腹发音的目的。韵腹是一个音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韵腹发音准确,必能提高整个音节发音的准确度。

实际上我们能够找出如《茉莉花》这样适合韵腹发音训练的歌曲并不是巧合。民歌歌词一般都有韵律,将旋律去掉,就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歌。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因此,民歌中每句最后一个字也都有一定的押韵关系,即韵腹相同。所以想要找出一首适合韵腹发音训练的民歌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可以用《走西口》来训练“ou”的发音。

2.四声发音训练

汉语语音有声调是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声调学习便成为了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声调教学方法,一般是五度制标调图示与模仿发音相结合,然后确立一个连调模式,例如:妈、麻、马、骂,供学生课后自学。”(蒋以亮,1999:38~41)这种声调教学模式虽然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四声调值是一个不固定的相对音高系统,学生在课堂上模仿的是教师的调值。学生课后一旦失去了固定的音高参考标准,便会导致四声发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形成和固定好自身的相对音高系统。

我们所采用的是将音乐中的五线谱与五度制标调图相结合的方法②。即用音乐的道理讲解声调、用唱歌的办法把四声哼出来、把四声的音调转化为音乐旋律进行练唱教学。四声中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共有十二个半音,我们可以将四声转换成音符体现在无国界的五线谱上,先教学生将无线谱上的旋律哼唱出来,让学生对四声发声时的声带振动产生生理上的记忆。之后再去掉音乐,让学生根据哼四声时声带活动的感觉,反复练习即可。这样,学生便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相对音高系统,也解决了四声的发音难题。

3.轻声发音训练

轻声没有固定调值,是四声的特殊音变,主要表现在音长变短。“用语图仪试验的结果,表明轻声比非轻声音节短一半,音色变化也不定,听感上显得又短又模糊。音强变弱,也不明显。”(黄伯荣、廖序东,2002:105)这里所说的“轻声比非轻声音音节短一半”正好与音乐中的附点节奏相似。附点的节奏是这样演奏出来的: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附点,就表示要延长这个音符时值的一半,即此音符的时值增加1/2。这样,在包含两个音节的轻声词语中,非轻声音节的长度就相当于“附点前面的音符”所占的节拍,而轻声音节的长度,则相当于“附点”所占的节拍。因而我们可以采用强弱交替的节拍练唱方法:如果前一个音节唱一拍,那么轻声就唱半拍。用前一个音节带后一个音节,一强一弱,一长一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将后面的轻声音节带出来,避免生硬的发音。

(二)讲解词汇,练习巩固

在处理完一首民歌的发音问题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词汇讲解练习。歌词是丰富的词汇教学材料,因为歌词中有很多质朴优美的词汇和简单的成语,将词汇放在歌曲旋律中学习,更有助于记忆。在一首歌的词汇教学环节,我们一般将歌词中的词汇加以归类教学,在学完一定量的歌曲之后,再一次进行归纳总结,将叠音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以及连续出现的动词各自分类进行总结教学。最后,再出一定量的练习题巩固词汇。这里我们给出一些词汇练习的设计实例。

在内蒙古民歌《天堂》中出现了大量的叠音词:“蓝蓝的”“清清的”“绿绿的”等,学习完本课词汇之后,我们出示填空题检测学生对叠音词的掌握情况。题目如下:

再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出现了一些由词根和一个叠音后缀组成的三音节合成词:“亮汪汪、清悠悠、喜洋洋”等,我们便可据此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一些类似词。

湖南民歌《采槟榔》中出现了一连串动词,教师可以将一些动词剔除,再将歌词中原有的动词打乱顺序,让学生选择动词填空,以检查学生对动词的掌握情况。可以设置题目如下:

从框中选出相应的动词填入歌词中:

(三)讲解语法,造句练习

词汇讲解之后,就要进行歌词中的语法讲解。可以将歌词中的各类句式、关联词语、词语的固定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反复练唱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例如,可将“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陈述句进行分类。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两段歌词采用了前问,后答的形式,可以重点学习陈述句和特指问句。

一问一答的形式恰好可让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特指问句的结构形式。连续四个特指问句的出现可使学生在反复练唱歌曲时,形成固定的语法表达习惯。

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的第一句歌词“掀起你的盖头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语法点:“起来”用作动词趋向补语时,可将宾语插在“起来”的中间。讲解完这一知识点后,我们让学生尝试模仿造句,有学生甚至能模仿原歌词,创作出“唱起歌来,跳起舞来”的新歌词。之后,我们告诉学生,如果想表达同一句义,可以用“把盖头掀起来、把歌唱起来”的句式。这实际上是“把字句”的句式,于是便引申出一个新的语法点。同样,在进行一定量的造句练习之后,便能巩固好“把字句”的句式。

这首民歌中还出现了“……又……”的结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形容词+又+形容词”的结构是诗歌中常用的格式。在日常话语中,我们用“又……又……”来连接并列谓语,即“你的眉毛又细又长、眼睛又明又亮、脸儿又红又圆”。在王洛宾改编的另一首新疆民歌《达阪城的姑娘》中再次出现了这一结构:“硬又平、大又甜”,此时可让学生回顾这一句型,说出这一结构的原式,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出现在民歌中的其他语法点还有《小河淌水》中的“你可……”中的“可”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相当于“是否”;《茉莉花》中的“好一+量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动词+代词”的格式等等,教学方法与前面基本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四)分析歌词,训练阅读能力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教授之后,我们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词。大多数民歌的歌词实际上是由几个简短的句段构成的,此环节实际上是将民歌歌词作为一则完整的语篇来学习。

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具有较强叙事性的歌曲,六段歌词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为此,我们在学生熟悉音乐旋律之后,将六段歌词打乱顺序,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判断重新将歌词顺序排列好。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语篇中潜在的逻辑顺序,提高学生对一段完整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这对记叙文的写作也是有一定益处的。再如,学唱完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歌词概况说出茉莉花“芬芳”“洁白”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五)学习修辞,尝试写作

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为文章增姿色,这对需要全面掌握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也十分重要。民歌歌词中包含了很多修辞手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喻”是民歌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民歌中的比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

1.“……好像……”

他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2.“……如……”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3.“……是……”

就是那金色的太阳。(民歌《北京的金山上》)

在学习这三首民歌时,我们将这三种比喻方式教给学生,并且鼓励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小组讨论,感受文化

我们一般将文化教学环节放置于课堂教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从民歌中,留学生可以学习和感受到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几乎每一首民歌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民歌用各种体裁形式,将各地区壮丽的自然景物、古朴的民情风俗通过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编在一起。例如,在新疆民歌《达阪城的姑娘》中,学生知道了新疆西瓜甜、姑娘以辫子长为美、结婚带嫁妆等地域文化知识;通过蒙古族民歌《天堂》,学生了解到内蒙古的景色以蓝天、白云、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为美;通过一曲《走西口》,学生们知道了旧时在陕西地区,人们必经过固城西口才能外出谋生;通过《山歌好比春江水》,他们又知晓了山歌对唱是广西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阿里山的姑娘》《小放牛》《采槟榔》他们知道台湾有座阿里山、河北有座赵州桥、湖南的特产是槟榔等等。这些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辅以老师的概况总结而得出的。

2.思维、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观

一首好的民歌不仅体现出独特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它隐含了该民族特有的“观念文化”(刘珣,2000:120)。若想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这门语言中潜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中国人不论是口语交际、情感表达,还是行诸笔端,布局谋篇,总是习惯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顾左右而言他,而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中国戏曲音乐的表达语言也采取类似的表达方式。”(赵守辉、罗青松,1994:47~51)实际上,不仅戏曲音乐,中国民歌也同样如此。

例如,在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有这样的歌词:“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边,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初学汉语者可能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中国式的、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爱情告白方式。

再如,《康定情歌》中唱到:“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通过短短两句歌词,我们也试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对女人的要求,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要漂亮,还要会持家、善于处理家庭事务。长时间积累之后,学生们便能逐渐理解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3.意象群与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独特的事物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些事物便成了一个个意象。在民歌中也常出现这种意象。例如《小河淌水》《敖包相会》《半个月亮爬上来》中都提及了月亮。在学习这类带有月亮意象的民歌时,我们便告诉学生,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思乡、思情”的寓意。再如《绣荷包》中出现的“鸳鸯”寓意着“恩爱夫妻”,“荷包”寄寓的是“对爱人的思念”等等。将这些意象整理出来教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汉语。

四、结语

一学期的民歌课结束后,我们从期末考试中分析了应用效果。语音方面,从口试朗读歌词的测试中,我们看出:练唱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韵腹发音能力和咬字清晰度。例如,通过《茉莉花》的学唱,前“a(ia/ua)”与中“a(ai)”的发音区分较好;通过模仿与四声调值相似的旋律,四声调值发音有所改进,但去声发音还不到位;通过模仿音乐中的附点节奏,学生的轻声发音较为自然。文化方面,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民歌中文化现象的理解。从笔试卷面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民歌中的常用词汇、句型和语法点。我们也从其它任课老师处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提高,甚至会在写作中运用一些写作课上没教过的修辞手法。可见,民歌课上的学习会对其它课型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民歌课与综合课可以互补。民歌课的综合性很强,与综合课一样,都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语段分析等教学内容。二者差别在于,民歌课用歌曲取代了传统综合课中的课文,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向刺激,提高了学习兴奋度。加之在民歌课上,需要学生开口练唱,学生便从被动输入转变为主动输出。从这一层面上,民歌课弥补了综合课的不足。

以上实践和分析证明,以民族音乐作为载体,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不但可行,而且收效显著,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

(本文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以民族音乐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2R457009]的初步成果。)

附 录:课程所用民歌

学唱曲目 欣赏曲目

第一课 《在那遥远的地方》 《四季歌》

第二课 《马车夫之歌》

第三课 《达坂城的姑娘》 《半个月亮爬上来》

第四课 《走西口》 《赶牲灵》

第五课 《黄河船夫曲》

第六课 《绣荷包》 《牧歌》

第七课 《小河淌水》 《猜调》

第八课 《康定情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第九课 《小放牛》

第十课 《小白菜》 《北京的金山上》

第十一课 《沂蒙山小调》

第十二课 《茉莉花》 《采红菱》

第十三课 《阿里郎》

第十四课 《采槟榔》 《龙船调》

第十五课 《卖汤圆》 《阿里山的姑娘》

注 释:

①具体选择曲目,见附录。

②此方法参照了白涤洲在未刊遗稿《北京语声调及变化》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丽娟,江燕.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蒋以亮.音乐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9,(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语言教学的含义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英语精读课对完成大纲规定的任务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多得益于精读课。精读课的教学涉及了词汇、语法、句法、修辞、段落和文章的展开模式等问题。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词汇、语法、句法、修辞及语篇模式上,这些差异给阅读带来了困难,不把阅读难点都搞懂,就无法提高阅读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讲解词汇、语法、句法、修辞及语篇等层面反映出的英汉语言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学生才能透彻理解文章。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分析大英精读课的几个教学难点。

二、英汉语言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有十种:综合语与分析语、聚集和流散、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连淑能,p5)

英语有形态变化,有大量的形式手段。英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构成主干,从属结构靠各种形式接应手段粘结在主干上。因此,英语句子长而复杂。英语的句子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由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其它词类,主要是动作名词和介词。英语倾向于使用物称做主语,倾向于用被动语态,这些倾向使句子结构严密紧凑,而这种严密紧凑的结构又是通过使用大量的名词化结构实现的。因此,英语呈现出静态特征。

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缺乏形态手段。汉语重意合,汉语词语内部各成分之间,词和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各种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用形态手段表达。汉语句子的修饰语少而短,汉语多用紧缩句、松散句,省略句、无主句、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因此,?h语的句子松散简短。汉语的动词可以充当任何成分,汉语多用人称做主语,多用主动语态。以上这些倾向使得汉语显现出动态特征。

三、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分析大英精读课的教学难点

1、英语动作名词的理解

汉语没有动作名词这一概念,汉语的动词可以充当任何成分。英语的动作名词是名词化结构的一种,属于名词的范畴。英语的名词化结构指用名词表达动词或形容词所能表达的概念,如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连淑能,p105)名词化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形容词加后缀变来的抽象名词,表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一种是动作名词,即由动词加后缀变来的名词,或由动词、形容词直接转类的名词。动作名词属于抽象名词,意思宽泛,可以表示动作、动作的过程、动作引发的结果、做某个动作所采用的材料、方式、动作的执行者、动作的处所等等。英语的动作名词使用频繁,《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里有很多动作名词的例子。

shooting:

行为:枪击;动作过程:枪击过程;动作引发的结果:枪击案。

polish:

行为:擦亮;做该动作所用的材料:上光剂。

security:

行为:保障;动作的执行者:保安;做该动作所用的手段:安保措施。

donation:

行为:捐赠;动作引发的结果:捐赠物。

assignment

行为:分派任务,布置作业;动作引发的结果:任务,作业。

transportation:

动作过程:运输、运送的过程。

运输、运送(人员、货物)所采用的方式手段:运输方式。

英语的动作名词给学生理解句子带来了困难,让学生了解动作名词可以减少阅读理解的困难,巧记单词的意思。

2、英语定中结构的逻辑内涵

在任何语言中,句子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功能是构词造句,深层结构的功能是表意。从表意功能看,汉语的定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定中心词。英语的定语除了修饰、限定中心词外,还常常和中心词构成主谓、动宾,状动关系。依据如下:

名词所有格可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动作的承受者。(张道真,p47)of和一名词(或动名词)连用,表示一种动宾关系。(张道真,p426)英语句子比汉语长,造成这种句子形态的原因之一是,英语构句靠一批关联词联结。原因之二是,在英语中,许多含有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的结构可以用非句子形式来表达。(何刚强,p35)定中结构是约缩原文,构成语结的主要手段,主谓结构是表达完整意义的主要手段。把原文里的定语-中心词结构转换为译文的主谓、动宾结构,这种转换方法在英译汉中尤为重要,初学者应熟练掌握。(杨莉藜,p55-70)

下面选取课本的例子来分析:

e.g.1

a lifetime of reading

表面上是定中关系

逻辑上是主谓关系

译文: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e.g.2

Popular modern customs of the holiday include an exchange of Christmas cards and gifts, Christmas singing, church attendance, the display of various Christmas decorations and trees, family gatherings, and a special meal preparation.

从逻辑上讲,an exchange of Christmas cards and gifts是动宾关系,Christmas singing,是动宾关系,family gatherings是主谓关系。

译文:现在流行的圣诞节习俗包括,交换圣诞卡和圣诞礼物,唱圣诞歌曲,参加教堂活动,摆放各种圣诞装饰品和圣诞树,家人聚会以及准备一顿特别的大餐。

e.g.3

The inspiring stories of heroes help remind us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whether it is in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dutiesor as part of everyday life.

fulfillment是动作名词,这里表动作的过程。

fulfillment和of their duties构成定中关系。但从逻辑上讲,fulfillment 和their duties是动宾关系。

译文:英雄们激励人心的事迹有助于提醒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是履行职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e.g.4

Mary was a careful speaker.

careful speaker表面上是定中关系,但逻辑上是状动关系,这个英语句子可以改写为Mary speaks carefully。

英语的定中结构不一定只是修饰、限定关系,还可以表示主谓、动宾、状动关系。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课文的长难句,以及学习课后的英译汉,汉译英练习而言都是必需的。

3、英语长句的理解

英语的长句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英语句子通常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句子的主干,其它各种信息,如并列成分、附加成分、修饰成分,都可以靠丰富的形态手段被粘结到主干上去。英语中有各种表示关系的形态手段,如介词、连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等等,这些形态手段可以保证英语的句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汉语多短句。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不用关系词;汉语的信息是按照先后律、因果律、大小律、重轻律安排的;在汉语中,分句和流水句被用来逐个叙述思维的过程。以上这些特点导致汉语句子是竹节式结构。

了解了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差异,在理解英文长句时,就不要按照表面结构理解英语句子,要弄清句子里面包含了多少信息及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断为短句子以符合汉语习惯。以课本的例子分析:

e.g.1

Ms. McMahon's late husband, a police officer, was killed by a drunk truck driver in a 2006 off-duty bicycling accident.

这个长句包含了7个信息:麦克马洪的丈夫已故,生前是个警官,2006年,有一天不当班,在路上骑自行车,遭遇车祸,被一个醉驾的司机撞死了。把这七个信息都分解为小短句就好理解了。

e.g.2

Considered one of the toughest marathon events in the world, the 875-kilometer annual Australian race, a route from Sydney to Melbourne, is a harsh test of endurance for the world's top athletes, regardless of their age.

这个句子包含了5个信息

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亚马拉松赛总长875公里;

路线是从悉尼到墨尔本;

该马拉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之一;

该马拉松赛对世界顶级运动员来说都是一场严酷的耐力考验

这些世界顶级运动员涵盖各个年龄段

理清了这个句子中包含的信息,再重新组织成通顺的汉语句子如下:

澳大利亚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全长875公里,路线从悉尼至墨尔本。

该比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对任何年龄段的世界顶级运动员来说都是一项严酷的耐力考验。

e.g.3

Students say they really value their fingertip-access to the boundless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line, and the ability to email professors at 2a.m. and receive responses the next morning.

?句的第一个宾语是their fingertip-access to the boundless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line,fingertip-access是复合名词,fingertip表方式,access是动作名词,意思是获取。fingertip-access 逻辑上是状动关系,their fingertip-access形式上是定中关系,逻辑上是主谓关系,access to the boundless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line形式上是定中关系,逻辑上是动宾关系。这个宾语的意思是他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无限的网上信息。

该句的第二个宾语是the ability to email professors at 2a.m. and receive responses the next morning,ability是动作名词,ability 和to email professors at 2a.m. and receive responses the next morning在表层意义上看是定中关系,在深层意义看是动宾关系,这个短语的意思是:

他们可在凌晨两点给教授发电子邮件,并能在第二天早上收到教授的回复。

Students say they really value意思是学生们说他们非常重视

弄清了句子的信息及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按照汉语习惯重新组织一下,得出如下信息:

学生们说他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无限的网上信息,还可以在凌晨两点给教授发电子邮件,并能在第二天早上收到教授的回复,他们对此非常重视。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学生不考虑汉语多短句的习惯,不知道对英语长句进行核心句分析,习惯于按照英语句子的表面结构理解句子,结果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所以,教学生认识英汉句子差异,教学生进行核心句分析,对提高学生理解长句的能力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