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

第1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创造性;教育策略

一、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接触一些陌生词汇,并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完成对新词汇的掌握,除此之外,语言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创造性地发展孩子的语言,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有利于提高幼儿语用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发展其语言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模仿别人说话,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提供丰富的语用机会、创设和谐的语用环境,加强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对于增强其语言表达的意愿,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有利于奠定幼儿的阅读基础。如何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一直是幼儿教育的重点,而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教育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逐渐形成阅读习惯,为未来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创造性语言发展的现状

(1)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选材与幼儿的客观实际不符。《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但现行一些幼儿园在选择幼儿园语言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过于简单,或忽略了幼儿年龄班之间的差别。例如,一些新手老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不能从不同层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进行选择,在小班就进行诗歌欣赏、创编等语言教育活动,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语言经验的积累与拓展。

(2)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语言运用的空间。《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目前,一些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着教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不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能创新设计教学游戏,从而孩子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此外,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只将孩子语言的创造性发展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区域活动中的语言角、日常生活中的个别化语言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使许多孩子难以在生活中有效的拓展其语言经验,从而使语言的发展无法延伸,无法有效促进其创造性语言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

(1)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学作品。学前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出发,有层次地选择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还要保证教材的生活性,即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简单有趣的语言文学作品。如《手指变变变》:“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前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2)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具为儿童营造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在语言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喂食”游戏,在“喂食”中,幼儿就能够有意识地为自己和小动物设计“台词”,并在交流中锻炼语言表达,形成互动情感,从而实现语言的创造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是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让他们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其次,要将语言的运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来如在幼儿洗手的过程中可以教孩子唱洗手歌,从而让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

总之,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坚持,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想说、敢说、爱说的语言环境,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语言潜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让孩子真正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第2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语言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0-02

学前班幼儿多在五至七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语言发展的特点是词汇量迅速增加、使用的句型较多且语句较完整、能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由原来的自发口头语言学习转向自觉地和有目的地学说话时期,因此,这一年龄期被认为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年龄期”。重视学前班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本族语言的词汇、语法及语言形态结构,而且对促进儿童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提升个体综合素质亦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多数学前教育机构语言教育的现状却存在单班幼儿数量太多、语言训练时间太短、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结果是每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学习的机会,语言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持续得不到发展,孩子不敢于也不善于表现自己的需要,将变得内向、孤僻、忧郁,从而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极为不利因素。

重视对学前班孩子的语言教育绝不是照搬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学前儿童的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很可能是暂时的,如在教师刚刚准备就这一事物或现象展开时,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同时每个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又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一特点,在语言教学过程应设置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刺激,让儿童在看看、听听、摸摸、闻闻、说说中轻松自然地学习语言:应充分考虑到学前幼儿正处于从自发语言学习向系统语言学习过渡期的特点,语言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而不要一就而僦。也即学前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即具有幼儿园保育的内容,同时又要有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使学前阶段的语言教学具有即不同于幼儿园,也不同于小学教学的独特性。这里笔者就学前班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谈几点经验性的做法。

一、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学设计

由于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内容主要不是间接经验,而是幼儿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感性认识。儿童的一日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手、吃饭等活动是生动的、感性的,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又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积极的、生动的反映活动,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喜欢,也易于接受。

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中,出现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为了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这两个新词的词义,老师在教这两个新词前,组织了一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建构游戏活动,即“小小游乐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事先把雪花片、建构积塑、剪刀、数字玩具、塑胶动物、拼图、胶泥、彩笔等放在桌上,让幼儿自由选择去做,在同一时间里,有的小朋友什么都想做,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什么都没做好。有的小朋友专心致志地搭建出了一座座楼房、汽车、动物,还编出了动听的故事。这时,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互相参观各自的“成果”,即要看失败的“成果”,也看成功的“成果”,注意让幼儿体验“三心二意”所造成的失败感受,并分别让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玩时的心理活动。然后,才向小朋友们讲解了“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词义,这样幼儿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较快地理解了“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词义。后来正式讲《小猫钓鱼》课文的时候,老师向幼儿提问: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后来又是怎样钓上鱼的?幼儿都能很快用两个新词回答了问题。紧接着,老师又让幼儿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学习要一心一意,才能学会东西。”还有的小朋友说:“因为我一心一意做纸花,所以我的纸花做得最好。”同时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反复出现的,如能抓住日常生活活动契机进行语言教育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穿衣时要孩子说出衣服的名称,在散步要孩子能描述各种事物等。把新词与游戏活动或一日生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常能较好地帮助幼儿更快掌握和理解其词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游戏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学前班学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喜欢在游戏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喜欢自编故事和参加各种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儿童主要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对事物或现象的思想和感受,因此可达到对其语言能力的较好训练效果。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来表演一个故事或一个小品的片段,结束后让孩子复述一下情节,或对故事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常常会把表演的过程说给同伴或父母听,由此可起到对孩子语言能力进一步的训练作用。如《小蜜蜂找老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感知角色特征,喜爱小蜜蜂、公鸡、老黄牛等艺术形象,并理解故事中“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老师先让幼儿观看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启发讲诉图片的内容,在让孩子角色扮演前,先让孩子自己选择表演哪一个小动物。表演时要戴上动物头饰,跟着录音带子表演故事,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虽然形态各不同,但动作逼真,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小朋友们的表演,较好地理解了小蜜蜂的好学、公鸡的勇敢、老黄牛的勤劳,知道这些动物其实也是值得学习交往的朋友,从而喜欢它们,同时也明白了懒惰的猪娃娃不值得学习,交不到好朋友,也不让人喜欢。在孩子们总结的过程中,还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苦也有甜。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连平时最内向孩子也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地表演,大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后来幼儿每每提及这个故事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好学的小蜜蜂”,“勇敢的小公鸡”,“勤劳的老黄牛”等词语了。

三、电教图片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电脑制作的幻灯片或手工制作的电教幻灯片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生动形象,符合学前幼儿认识特点。通过使用电教幻灯图片,能给孩子以更丰富的语言刺激,让儿童在看看、听听、说说、想想中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制作并使用幻灯图片是帮助幼儿积累词汇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小麻雀学做窝》这一课的教学中,“不认真”这个词老师并没急于向幼儿解释词义,而是讲完故事后,先播放幻灯图片,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小麻雀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窝?”、“它先后跟哪些动物学习以及为什么没学会做窝?”让孩子思考,然后再要求幼儿对小麻雀进行描述,如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第一次没有学会做窝的本领,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没学会做窝本领。”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遇见一点点困难就害怕。”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麻雀学习不认真,怎么学得会做窝呢?”等等。这样收收放放,让幼儿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波动,从小麻雀学做窝的前后经过中找出小麻雀为什么没能学会做窝的道理。同时,从小麻雀的姿容、神态,归纳出“不认真”这个词的词义,幼儿更容易接受“不认真”这个新词,既丰富了幼儿词语,又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参观游览中的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对孩子来说,外出参观游览是“玩”,然而“玩”中获得的知识常常是最难忘的。在外出参观游览中,看到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常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活跃孩子思维,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带来语言教育的契机,达到丰富幼儿词汇、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在带幼儿外出参观游览中,一边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一边向幼儿作耐心介绍和解释,并根据季节和路边人群的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对看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如一次春游涪陵雨台山森林公园,走到一个池塘边,老师指引孩子们观察池塘边柳树上发出的新芽、池塘倒影里的景物,让幼儿用最美的声音朗诵儿歌《我家门前小池塘》,孩子们边走边回忆了所学的儿歌,巩固了已有的语言知识。到了桃花山,看见了粉红的桃花、绿绿的草坪,还有农民伯伯们正在春日下播种劳作的样子,于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编出儿歌《春天来》。记得歌词是这样的:春天来,桃花朵朵开;春天来,柳树长新叶;春天来,小草绿油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和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使幼儿既感受春天的美丽,又丰富幼儿形容春天的词汇。在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扩大了幼儿的眼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学前幼儿在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还远未达到成熟,在语言表达上也常较多地使用单词或不完整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解,孩子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成人加以强化的过程。这提示幼儿语言的获得较多地需要依靠成人的暗示和鼓励,并提示幼儿语言教育过程的漫长和艰苦,这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如果对孩子冷酷无情,动辄训斥,使孩子感到精神痛苦,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也会衰退。同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每一堂课的教育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以经验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创造性,寻找各种可能的教育契机,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3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关注《指南》语言领域目标的整体框架

《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这段话清晰地说明了语言学习和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

在理解和实施《指南》有关儿童语言领域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现象。有关人类学习母语的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或关键期,成人抓住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可以促进幼儿语言乃至其他方面的迅速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同时还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具有阶段性的。虽然不同的儿童达到某一阶段水平的时间有早晚,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先后顺序是一致的。进幼儿园前,幼儿已经基本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往,说话时开始会注意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进入幼儿园,他们的语言持续不断地发展着。教师与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作为支持者和平等的交流者与幼儿进行交往。在学习过程中,成人与幼儿一起分享和协作。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求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指南》明确了我国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规定了幼儿园阶段儿童在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必须获得的基本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指南》中的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括“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以及“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三个条块的目标;二是幼儿书面语言准备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也包括三个条块的目标,分别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这两大类六个条块的目标指向的是幼儿进入小学前在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应具有的经验。

二、关注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中的口头语言目标

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诸多研究告诉我们,3~6岁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儿童需要学习不断倾听和理解交流者的语言的机会,并且在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3~6岁期间形成的口语交流经验为儿童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儿童成长为成功的社会交流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执行,我国幼教工作者已渐渐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指南》又进一步明确:“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纲要》和《指南》都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学习《指南》有关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按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笔者认为,在《指南》背景下,根据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在有关3~6岁儿童口头语言学习和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机会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让幼儿在交往中逐步学习理解和表达。这一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念提示我们,幼儿需要有很多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发展语言。需要在真实而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就要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创造无处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

语言教育无处不在,意味着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师流、亲子交流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在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实践中,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忽视日常生活环节中的、区域活动中的和渗透在其他领域中的语言教育机会的问题。目前,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只看“课”的问题,即教师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评价或者园长的检查督导也往往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关注了每周不超过两小时的语言教育活动,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幼儿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无论是在专门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还是在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中,都存在着大量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创造无处不在的语言教育环境,就是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

2.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方式

相对于愿意倾听和愿意表达而言,3~6岁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更重在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一点,那就是3~6岁儿童口头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发展不再以增加几个词或句型作为质的发展标准。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以不同方式运用语言的经验。

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积累了一系列有关幼儿语言教育的经验,我们应当根据《指南》的精神对这些经验进行有效的梳理与反思。比如谈话活动,它重在为幼儿创设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的情境,培养幼儿愿意倾听的态度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积极交流的倾向以及跟随话题谈话和交流的能力。当前,在《指南》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将这种语言教育方式放到幼儿一日生活的不同环节中加以运用,是否可将关注点放在儿童是如何在谈话中学习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的?再如讲述活动是不同于谈话活动的语言运用方。式,它需要儿童使用独自语言比较连贯地进行表述。研究发现,讲述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运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述想法的能力。在当前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坚持这一好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和创新呢?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

《指南》在有关3~6岁儿童口头语言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语言文明习惯的目标:3~4岁幼儿在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并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4~5岁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并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5~6岁幼儿在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顺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同时做到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这些目标指向的是,要求3~6岁儿童逐渐理解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并且能够在不同的语言交往情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是语言交往获得成功的前提,在语言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根据交往场合、交往对象说话并且使用文明的语言进行交往,是幼儿需要在早期获得的非常重要的语言经验。上述目标将引导儿童在不同社会交往场景中懂文明讲礼貌,逐步成为愉快而有效的交流者。如何关注幼儿语言运用的不同情境,如何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并根据交往对象的差别、交往情境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词汇句式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三、关注3~6岁儿童早期书面语言学习的目标

在关注幼儿口语学习与发展的同时,《指南》对学前儿童早期书面语言准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8岁是儿童学习早期阅读和书写的关键期,教育者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时机,在培养幼儿口头语言的同时,帮助幼儿做好书面语言学习的准备。

《指南》根据3~6岁儿童阅读与书写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1.有关阅读兴趣、习惯的目标

《指南》强调图画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要求每天给幼儿看书的时间,养成他们“阅读图书”的兴趣与习惯,并注意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以“讲故事人”的角色来编、讲自己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热爱阅读的情感和动机。这是为使儿童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所作的必要准备。

2.有关具有初步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指南》要求:3~4岁幼儿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并能理解图书中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4~5岁幼儿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的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还能随着作品情节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5~6岁幼儿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画面中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事实上,幼儿在阅读中接触到的图画书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特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图画书时,可以与图画和文字符号互动,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于图画书内容的理解,获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的认识,这样幼儿便能逐渐发展起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早期的阅读理解经验将为儿童未来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有关早期书写行为的目标

研究发现,幼儿在阅读中会萌发初步的书写意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注意周围环境中的文字信息,逐步积累一些初步的书面语言知识,学习握笔、涂画和书写的基本方法。《指南》要求:3~4岁幼儿喜欢用涂涂画画来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成人提醒下,做到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5~6岁幼儿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并且做到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为的是鼓励幼儿在尚未进入集中识字和写字阶段时,积极与文字互动,乐于“画字”或模仿方块字的一些简单特点,并能用口头语言交流这些图形代表的意思。用多种方式表现的“非正规”的文字书写,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和巩固与纸笔互动的经验,感知文字组成的一些基本规律,并熟悉书面文字字形,从而做好早期书面语言准备。

第4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语言表达 关键期

人类交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一个智商正常的婴儿出生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往往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要抓住“关键期”,十二岁前是个体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对语音最为敏感,对语法的掌握、对词义和语用的理解则需要在生活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学习。

一、重视对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要么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要么想说,但是由于词汇少,表达不清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让孩子多讲话,如孩子看到小狗,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小狗怎么叫啊?”、“小狗爱吃什么啊?”、“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该如何向别人介绍,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亲近大自然、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只能先从持之以恒的训练中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再进行实践,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回忆最愉快的事情、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都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锻炼胆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听话习惯,增强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敏捷性。

二、重视阅读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图书的价值,认识到阅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调查表明,虽然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图书,但是对图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且较少参与和指导,特别是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会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意识到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经常性地进行亲子阅读,一起分享图书内容,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感情需要,又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能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阅读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让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基础。图画书首先是借助画面来叙述,造型丰富,色彩明快,很容易让儿童产生赏心悦目的愉快体验。如果讲述的故事有趣,儿童就会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好玩的事,从而在一次次有趣的图画书阅读过程中会逐步发现阅读是快乐的体验,是知识的源泉。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会慢慢拓展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种类,从而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就是一本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班级集体阅读的图画书:当一男孩碰见一只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可爱小老鼠时,随手给它一块饼干吃,谁知道就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奇妙故事——老鼠有饼干后,就要喝牛奶;要了牛奶后,就要吸管等,最后这个男孩再也受不了这只小老鼠的纠缠,竟然被它不断地要这要那折磨到累得睡着,而此时老鼠发现自己又饿了,于是它又要饼干吃。一块饼干既是故事的开始又是结尾,在这样有趣的情节设置中,幼儿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四、建立幼儿智能强项与语言学习的联系。

当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强项时,就会乐于在其中探索,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在一个较困难的领域产生信心。由于每一个幼儿的智能强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前期的评估结果,采取多样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使幼儿语言学习获得全面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八种智能形式教给学生,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及学生智能强项的分类情况,应择其重点进行组合和优化。例如:以“夏天的水果”为例,把活动室的各个活动区进行布置,分别为音乐区、观察区、身体运动区、人际关系区。音乐区放置与水果有关的儿歌、乐曲,以及播放音乐用的CD机或录放机;观察区让幼儿自由选取水果观察,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的;身体运动区提供幼儿制作水果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做水果来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人际关系区放置各种玩具水果及家庭用品,通过买水果游戏养成排队守秩序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相互协作,发展人际关系智能。教学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进行自由组合,在各自的智能强项领域进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J].中国幼儿教育,2011(11).

第5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业语言 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26-01

随着人们对儿童语言研究的不嗌钊耄“学业语言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研究课题成为国际教育学和语言学界热点之一。相较于西方世界对学业语言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学业语言”概念相对陌生,2013年才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且更多仅限于零星引介国外的研究成果。[1]鉴于此,何为学业语言?学业语言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等等,这些基本问题都有待厘清,进而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就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来自一则案例的启示

案例:在一次中班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我拿出一幅关于“一只小猫在小河边钓鱼”的图片,问幼儿:“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说:“小猫”“小河”“小鱼”,这些回答其实没有错,但是没有人说出“小猫在小河边钓鱼”这种精准的词组。于是我进一步提示,请大家使用长的句子回答。有人说:“一只小猫”“小小猫钓鱼”等,我肯定学生的尝试,再请大家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长句,可不可以把“小猫、钓鱼以及场地”结合起来。几秒钟之后,终于有人说出“一只小猫在小河边钓鱼”。接着,我请每位幼儿轮流依样说一次这个长句,令人讶异的是,并不是每位幼儿都可以立刻复述“一只小猫在小河边钓鱼”这个长句。有些幼儿需要听大家说几次之后才能跟着正确复述。我心中不禁浮现几个问号:对中班幼儿而言,“一只小猫在小河边钓鱼”是一个很困难的语句吗?使用这类语句是中班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沟通应有的基本能力吗?如果对这类语句不熟练,对学科学习会有多少影响?

虽然这只是课堂上我与幼儿普通的师生互动情形,却是研究者真实、一再经历的教学写照。从上述的课堂互动可以发现,课堂上的精准响应不同于日常的对话回答,儿童学习在课堂上精准地回答是必要的,这就是一种“去语境化语言”的能力。这种回答的特性就是所谓的“学业语言”的特色。有研究表明,尽管有些幼儿一开始对这类语句较为生疏,然而经过适当的练习,就可以理解、习得。对于一些需要加强的儿童提供这类练习机会,除了可以强化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对概念的掌握。对这类学业语言的敏感度应该是每位专业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二、幼儿学业语言的内涵及特征

什么是“学业语言”(academic language)?追踪溯源,它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这些研究探讨关于儿童在学校所遭遇的语言挑战和语言期许不同于儿童的家庭和社群所使用的语言,可能对儿童产生一些影响。后来,相关学者针对学业语言开始采用一些不同的词汇,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学业语言” 就是“教育语言”[2];有研究者认为广义的学业语言是指在学校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语言[3];系统功能语言认为学业语言是指在相对正式的情境中,说话者所选择的特定词汇、语法和文本以及说话者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维度做出的特定选择。[4][5]哈佛大学学者认为,学业语言是幼儿语言发展进程中所学习并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具有书面语言特征且通过口头交流的语言。学业语言具有简洁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客观性、权威性的特征。

三、学业语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自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业语言成为儿童学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有研究表明,3岁的幼儿已经出现了学业语言,并且早期的学业语言能力可以预测小学阶段的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业语言水平与青年成年写作、阅读等方面的成就高度相关。

学业语言是幼儿语言发展旅程中重要的语言任务,它的形式和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动语言,掌握学业语言的能力其实是成功执行读写任务的必备条件。学前阶段儿童的学业语言具有自身的年龄特点,且对所有幼儿来说,获得学业语言的发展都不容易,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儿童阅读材料内容的时候,经常单个词语都认识,而理解文本内容却很困难。这一问题源于学业语言发展。

由此,学业语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对它的发展和理解却是不足的。从教育实践的现场来看,掌握幼儿学业语言发展和精进的轨迹,改善研究与实践脱节,结合语言研究与语言教育,将是提升语言教育质量的基础工作。故而,如何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可为他们未来的学业成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兢.陈思.学业语言:教育必须重视的学习者语言能力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75-81.

[2][Halliday, M. A. K. A language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Education[J].Language and Learning, 1993,21(5): 56-78.

[3]Anstrom, K., DiCerbo, P., Butler, F. A., Katz, A., Millet, J., & Rivera, C.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Academic English: Implications for KC12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Education,2010:78.

[4] Rian Aarts,Serpil Demir,& Ton Vallen.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Language Register Occuring in Caretaker- 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ding Scheme[J].Language Learning,2011,61(4):1173-1221.

第6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幼儿讲述活动;情境讲述;幼儿园语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6-02

情境讲述是根据幼儿经验设计主题明确的情境,可以是真人表演或预先录制的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后,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对情境表演的理解、进行较完整、连贯讲述的一种语言教育活动。情境讲述活动是语言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作为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但在幼儿园情境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指导》中对情境讲述活动所指出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幼儿园情境讲述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幼儿情境讲述活动”学习对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发展的价值

情境讲述活动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能有效的促进幼儿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情境讲述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幼儿观看表演时不仅要观察到表演者的动作和表情,还要记住人物的对话。这个过程能有效的促进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情境讲述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情境讲述的内容过于复杂,对于情境内容的选择不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如:为中班幼儿选择情境人物有三四个之多,情节过于复杂,过于注重形式。二是在情境讲述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幼儿的自主讲述,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活动几乎就是老师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其他幼儿处于枯燥、无趣的教学状态。

三、幼儿情境讲述活动的设计实施

在《学前教育》一书中指出,讲述活动虽然类型多种多样,但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教学步骤和实施顺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手册》中指出,指导情境讲述活动的展开包括以下内容:导入讲述主题、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引进新的讲述经验等环节进行实施。

1.导入讲述主题。导入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导入的设计尤为重要,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应有趣味性、艺术性。我们把导入分为两大类:一是直观教具导入法,运用具体的实物(如:手偶、图片、声效)等,进行直观导入,给幼儿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与欲望。如:大班情境讲述活动《搬积木》,教师直接出示手偶巧虎和琪琪,以手偶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二是语言类导入法,通过谈话、提问、猜谜等方式进行导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地引入讲述主题,让幼儿在愉悦的讨论氛围中进入情境讲述主题。如:大班情境讲述活动《谁做的对》,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玩具掉了你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而为新知识的探究奠定基础。

2.感知理解讲述对象。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有效的帮助幼儿分析、理解讲述对象。因此,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此环节的关键,可灵活选用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这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根据叙述性讲述与描述性讲述两种类型,完整感知情境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分析帮助幼儿理解。①在叙述性内容的讲述中,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鼓励幼儿把人物的经历、行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如:大班情境讲述活动《不跟陌生人走》教师首先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这段视频发生在什么时间?在哪里?有谁?”然后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循序渐进地提问:“视频里亚亚和峰峰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陌生人出来时做了什么动作?”最后运用理解水平的提问:“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②在描述性讲述中,教师应引导幼儿重点观察情境中人物的细节动作与心理变化。如:观察物体时侧重于整体形态与一些细节的特征。而描述人物时教师应聚焦在如何引导幼儿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分析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如:大班情境讲述《我来帮助你》选用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请小朋友仔细地回忆一下,当小汽车坏了小弟弟有什么反应?会说些什么?做了什么动作?你会怎么帮助他?”

3.运用已有经验讲述。运用已有经验讲述。主要是教师在幼儿观看情境后引导幼儿自主地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多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①分组讲述:分组活动人数不宜太多,一般4人为宜,这样可创设更多的表达机会,在表达与倾听同伴讲述的过程中,幼儿也产生了新的讲述经验引发共鸣,让幼儿在互动中自主学习。在幼儿进行自主讲述之前,教师要先做好巧妙的铺垫,如:《不乱丢垃圾》中幼儿通过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有序、清楚、连贯的讲述情境内容。②集体讲述:让幼儿在集体的相互讲述、倾听、模仿中激起更多的思维碰撞,而教师巧妙有针对性的提问成为在此环节师幼互动与幼儿互动之间自主学习的关键。在幼儿讲述中,教师应着重捕捉幼儿讲述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面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幼儿的补充共同完善。在个别幼儿讲后,教师应给与恰当的评价和反馈。如:小朋友在讲到老虎形态的时候用了“威风凛凛”这个词就把老虎的王者之风体现了出来老师就应及时进行表扬。

4.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在《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一书中指出,新的讲述经验是幼儿自由讲述的基础,对幼儿的讲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情境特点、幼儿原有的讲述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讲述经验。

(1)教师示范讲述。当孩子有一定讲述基础后,教师对幼儿讲述进行新一轮的补充。提出新的讲述思路激发幼儿思维。如:大班情境讲述《搬积木》教师运用图夹文的形式示范讲述。引导幼儿学习运用“首先……然后……”有序完整地讲述情境内容。同时丰富重叠词:大大小小、摇摇晃晃等。教师的示范讲述用意在于提供新的讲述方法和思路而不是让幼儿重复叙述。面对不同的对象,要求则应有相应的变化。如: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应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其深层次的思考。面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可重复其他幼儿讲述的语句以鼓励为主。教师睿智地因材施教,能有效的激发各个层面幼儿的讲述兴趣和收获。

(2)给予提示讲述。运用提问、插问等方法引导幼儿开阔思维,可先引导幼儿分段讲述,逐步做到完整、连贯的讲述。为幼儿导入新的讲述经验。如:大班情境讲述《搬积木》教师针对整体形式的提问与针对文学性语言的提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用了什么词语把他们整理玩具的先后顺序穿起来的?还用了哪些重叠词?在哪里用到了这个词?”

5.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讲述活动中,我们通过不断练习帮助幼儿巩固新的讲述经验,为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根据《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一书中指出,在活动中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有以下具体做法:①由A及A。这是指当教师示范完讲述经验后要及时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然后尝试让幼儿用新的方式讲述相同的内容。如:大班情境讲述《下雨的时候》教师让幼儿在同样的事情和情境中,更换情道具和角色人物,让幼儿观看后分角色进行表演,并根据新学的“……在……”的介词清楚、连贯、有序的讲述新的情境内容。②由A及A1。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原有的情境讲述内容上,对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如:大班情境讲述《搬积木》中,给幼儿创设《搬图书》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方法。并能运用“首先……然后……”的讲述方法有序、清楚、连贯的讲述新的情境内容。③由A及B。当幼儿掌握了一种新的讲述经验时,教师创设类似情境让幼儿把新掌握的A思路转移到B思路。如:大班情境讲述《我来帮助你》,教师运用分组操作图片的讲述形式,激发幼儿运用新学到的讲述方法。运用“一边……一边……”的句式尝试带入人物的角色与心理进行讲述。

总之,情境讲述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认知与经验,着重于幼儿语言的表达与思维开拓,发展于教师情境的创设与讲述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幼儿积累讲述经验,避免幼儿去机械的复述情境讲述。鼓励幼儿有创造性的运用不同的讲述思路灵活迁移新的讲述经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讲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加蓉,卢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4.

第7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从纵向角度来看具有层次结构,一般可以分解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语言教育总目标只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指导,指导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园的具体情况,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寻找最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语言教育总目标中的内容在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上分解为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达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

所谓年龄阶段目标,即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教育目标。将语言教育目标分解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年龄阶段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一个特点。

语言教育总目标为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每一年龄阶段的目标中,语言教育总目标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而得到体现。如:“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主要在谈话活动中发展;“注意倾听对方谈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可以在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中发展;“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同样可以在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中得到发展;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可以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则体现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因此,根据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我们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年龄阶段。

一、谈话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听悦耳、和谐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

(2)喜欢与同伴交谈,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话。

(3)围绕主题谈话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4)初步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5)能听懂普通话。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安静地听,不随便打断。

(2)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3)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会用轮流的方式交谈,不跑题。

(4)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5)会说普通话,能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大班发展目标

(1)能迅速掌握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主动地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眼睛注视对方。

(3)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伴分享感受。

(4)逐步学会用修补的方法延续谈话,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5)能用普通话明白、修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讲述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能有兴趣地运用各种感官,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境。

(2)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件。

(3)准确地说出讲述内容的主要特征或主要事件。

(4)安静地听教师或同伴讲述,并用眼睛注视讲述者。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仔细观察。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境的内容。

(3)能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地在集体面前讲述。

(4)能积极地倾听同伴的讲述,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3.大班发展目标

(1)能通过观察,理解图片、情境中蕴涵的主要人物关系,并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

(2)能有重点地讲述实物、图片和情境的内容,突出讲述的重点。

(3)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讲话的音量和语速。

(4)语言表达流畅,用词造句较为准确。

三、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听故事和儿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兴趣。

(2)初步感受和学习作品的语言美。

(3)能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节。

(4)能在文学作品原有基础上扩展想象。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理解故事、诗歌的内容,记住作品的主要情节。

(2)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初步归纳主题。

(3)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

(4)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可以进行模仿创编。

3.大班发展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在适当场合参与文学活动。

(2)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分析作品的特殊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

(3)能理解作品的不同体裁及其构成,开始接触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方式。

(4)能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

四、早期阅读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看书,对文字感兴趣。

(2)学习看书的基本方法,会一页一页地翻书,能看出画面的主要变化。

(3)喜欢听成人讲述和朗读图画书的内容。

(4)对文字感兴趣,能在成人的启发下认读最简单的文字。

(5)爱护图书。

2.中班发展目标

(1)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

(2)初少了解汉宁的由来和简单的汉字认渎规律,井有主动探索汉宁的愿望。

(3)喜欢描画简单的图形,能有序地书写图案符号,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4)能集中注意力倾听成人讲述和朗读图书内容,理解书面语言。

3.大班发展目标

(1)对阅读文字感兴趣,主动学认常见的文字。

(2)喜欢按一定规则画出图形,写简单的字,握笔姿势正确。

(3)知道图画书中的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简单的文字。

(4)会用规范的笔顺书写自己的名字。

五、听说游戏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乐意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大胆地说话。

(2)发准某些难发的音,初步掌握方位词及人称代词,学习正确运用动词。

(3)能在游戏活动中尝试按照规则运用简单句说话。

(4)养成在集体活动中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听懂、理解语言游戏的简单规则。

2.中班发展目标

(1)巩固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

(2)会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

(3)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

(4)学习迅速地理解并执行游戏活动中的语言规则。

3.大班发展目标

(1)学习运用反义词、量词和连词等,并能说完整的合成句。

(2)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迅速地掌握和理解游戏活动中较复杂的多重指令。

(3)不断提高倾听的精确程度,准确地掌握和传递有细微差别的信息。

第8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业语言;说明性讲述活动;幼儿园语言活动;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17-05

随着人们对儿童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那些在相对正式情境下使用的语言,如教育性语言、学院式语言、科学性语言、学术性语言等,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此,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C. E. Snow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学业语言(Academic Language)”这一概念。C. E. Snow认为,语言是一个连续体,如果根据语气的正式性、内容的复杂性、立场的客观性来描述这个连续体,那么一端是非正式的、随意的、漫谈式的语言,另一端则是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客观性、权威性、逻辑性等特征的学业语言,它通常较多地出现在书籍、论文、课堂等学习情境中。〔1〕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语言水平与其未来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密切相关。〔2〕学业语言掌握不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适应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其学习与长远发展。〔3〕

已有研究大多以学龄儿童为对象,对学前儿童的学业语言学习关注较少。为此,研究者将详细分析学业语言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的案例探讨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的策略问题。

一、学业语言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学业语言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类。3~6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词汇逐渐丰富,所涉的词类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在掌握了大量名词、动词之后,还会逐渐学习和掌握表达指代关系的代词,蕴含修饰关系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用以表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与此同时,句子的结构也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不完整逐渐发展到完整,由松散慢慢变得严谨。C. E. Snow的研究又进一步告诉我们,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不仅包括非正式的、随意的语言,还包括相对正式的语言——学业语言。

书面语言学习是一种以文字为工具的言语活动,学前儿童的言语活动包括前识字、前阅读和前书写等。已有研究发现,有些儿童虽然能顺畅地识别文字,但在理解文字内容方面经常存在困难。〔4〕C. E. Snow认为,造成儿童阅读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业语言的理解困难问题。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早期阅读,尤其是科学类图画书的阅读过程中,幼儿会接触到大量的学业语言,如《血的故事》中的“血小板”“血管”,《白鹅日记》中的“迁徙”“觅食”等。要理解这些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客观性等特征的学业语言,对尚未具备相关生活经验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学业语言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幼儿成功开展早期阅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其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2.学业语言涉及幼儿语言、科学、数学等诸多领域的学习

学业语言不仅涉及幼儿的语言学习,还涉及幼儿其他领域如科学、数学等的学习。〔5〕

事实上,任何领域的学习都会涉及到学业语言。这里的“涉及”不仅指特定领域中要使用到专业用语(如细胞、偶数、节奏),还包括在相对正式的情境中常使用的语言(如举例、说明、观点)。此外,某些学业语言还具有多重含义,它所表示的意思或指称对象的内涵会随使用领域或场合的变动而有所差别,如数学领域里“9的组合”中的“组合”与音乐领域里“乐团组合”中的“组合”,语义上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幼儿学业语言掌握情况不佳,不能结合特定领域、场合或情境来理解学业语言,那么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就会碰到一定的障碍,从而降低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6〕甚至在相关领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偏差或困难。

3.学业语言与儿童日后学业成就的发展相关

儿童早期的学业语言积累有利于其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更是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准备。例如,阅读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它是影响儿童日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语言研究专家Scarborough指出,儿童能否流利阅读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字识别能力,二是语言理解能力。〔7〕近年来有关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研究也证实,识字不等于阅读。〔8〕因此,虽然某些幼儿识字很多,但他们进入小学之后仍存在阅读困难问题。这里可能的原因是,不是幼儿识字不够多,而是小学教师常会不自觉地使用本学科学业语言,儿童又因早期学业语言积累不足而无法理解课堂情境下教师所使用的学业语言。这会影响儿童对该学科知识的正确理解及求知兴趣,乃至影响其学业发展。

二、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中的学业语言学习问题

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按语言特点可分为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性讲述及议论性讲述。其中,说明性讲述是指幼儿在较正式的语境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等解说清楚。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遣词造句的简洁、准确和规范

说明性讲述活动并不要求幼儿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而是要求幼儿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如,“苹果的肉肉”可以用“果肉”一词来代替,“苹果上面的杆杆”可以用“苹果柄”一词来表述,以达到简洁的表达效果。这些要求与学业语言强调的简洁性、精确性相一致。

2.强调表述的条理性、逻辑性和重点突出

说明性讲述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白语言的重要方式。与随意的谈话活动不同,幼儿在进行说明性讲述时,需要独立思考并清楚完整地表达。表述要具有条理性,即按先后顺序一条条地讲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如从里到外或从外部形状到内部结构,来组织讲述内容;要突出重点。这些要求与学业语言强调的逻辑性相一致。

3.强调语言情境相对正式

说明性讲述活动提供给幼儿的是一种较正式的语言学习情境。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幼儿不能像在谈话活动中那样宽松自由,说话不能过于随意,而应进行较完善的构思,并有头有尾地说出一段完整的话。〔9〕说明性讲述活动所要求的相对正式的语言风格与学业语言要求的正式性、复杂性、客观性相一致。

综上所述,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与学业语言所强调的语言特征相一致。由此不难看出,幼儿园说明性讲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学业语言发展机会,可以看作是发展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

本研究以“种子长成苹果”的活动为案例,分析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发展的问题。

1.重视并充分解读活动中的学业语言

如上所述,学业语言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且具有简洁性、精确性、权威性、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说明性讲述活动前要充分理解学业语言的特点,在活动中向幼儿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开展“种子长成苹果”活动之初,组织活动的教师及研究团队就共同解读了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学业词汇,如形状、颜色、大小、结构、果皮、果肉、果核、种子等。在解读过程中,组织活动的教师和研究者对“果核”一词中“核”字的发音发生了分歧,后经查证得知,“核”字与其他字组成词语时念“hé”,在某些口语词中可念为“hú”。这个查证过程提高了教师的学业语言意识。

2.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学业语言输入

幼儿语言输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外部语言输入质量的影响。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说明性讲述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学业语言,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从而引导幼儿使用相对严谨、简洁且合乎逻辑的学业语言来表达。

3.根据幼儿经验和回应,适时引入学业语言

语言的学习、概念的获得,与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学习学业语言,首先需要积累与学业语言相关的经验。“种子长成苹果”的活动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果皮”“果肉”“果核”等学业语言词汇时,先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再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回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理解学业语言的含义。举例说明如下。

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幼A:我觉得有点像苹果的杆杆头。

师:哦!你摸到的好像是苹果的柄。杆杆上面,那是柄。

师:你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幼B:我摸到那是一个苹果。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苹果呢?

幼B:因为它上面有那个柄。

师:哦,你也摸到了和她(摸到的)一样的东西,这个是苹果的柄。

组织活动的教师还在幼儿观察、品尝苹果的基础上引入了“果肉”“果皮”“果核”等相关学业语言词汇。

师:吃完了,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你吃掉的是什么?

幼A:我吃掉的有点酸的。

幼B:果肉!

师:噢。酸的果肉!把你们的话加在一起说就更完整了。

师:看看这一组小朋友吃剩下来的。剩下来的是什么?

幼A:果皮!

师:噢,剩下来的是果皮!

师: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果皮,有些小朋友把果皮吃掉了。

师:看看这个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幼A:果芯!

幼B:芯子!

师:专业一点叫——果核!

此外,教师还注意及时纠正幼儿在理解学业语言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偏差。

师:这个果核里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谁知道?

幼A:果核就是苹果的种子。

师:果核就是苹果的种子,是吗?

幼B:不是!

师:那么种子在什么地方?

幼C:种子在那个里面!

师:对啊,就在这个果核里面。看到了吗?藏着的种子在哪里?

幼C:看到了!

幼A:像两个眼睛。

师:像两个黑黑的小眼珠一样。

师:大家试着来说说,种子藏在……

幼(齐):种子藏在果核的里面。

师:好。真完整!

4.关注幼儿学业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逻辑性

说明性讲述活动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的语境,幼儿需要使用简洁明了、准确精炼、正式规范的语言。因此幼儿要尽量使用学业语言词汇,以准确地表达意思。举例说明如下。

师:你们吃的是苹果的什么?

幼(齐):肉。

师:苹果的肉。

师:你吃到的是什么?

幼B:苹果的肉。

师:苹果的肉简单一点可以叫什么?

幼A:果肉!

师:噢,叫果肉。

幼B:有的苹果的皮也很好吃。

师:那么苹果的皮叫什么呢?

幼A:果皮!

师:味道怎么样呢?

幼C:很好吃的。

幼B:我吃的是苹果的肉。

师:对。我们叫它——果肉!

说明性讲述活动还要求幼儿表述时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在“种子长成苹果”活动案例中,组织活动的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支架,如“苹果的外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里面是什么?”这种句式相对固定的填空式提问,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运用学业语言加以表述的逻辑框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幼儿表达的条理性。对于学业语言掌握不足的幼儿来说,这种提问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师:看看苹果的外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里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看?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

幼A:外面是果皮。

师:苹果的……

幼B:苹果的外面是果皮。

幼C:苹果的外面是果皮,里面是果肉,再里面是芯子。

师:噢,他讲的是,苹果的外面是……

幼(齐):果皮!

师:苹果的中间是……

幼(齐):果肉!

师:苹果的里面是……

幼(齐):果核!

师:你来完整地说一次。

幼B:苹果的外面是果皮,苹果的中间是果肉,苹果的里面是果核!

这种带有启发和引导双重意义的提问方式使幼儿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合乎逻辑地使用学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专业职责。当然,如何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各领域学业语言的发展,仍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作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TORRANCE N.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terac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112-133.

〔2〕SNOW C E, LAWRENCE J F, WHITE C. Generating knowledge of academic language among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2009,4(2):325-344.

〔3〕SNOW C E.Academic language and the challenge of reading for learning about science〔J〕. Science,2010,328:450-452.

〔4〕JOHNSON J C,MARTIN HANSEN L.Improving scie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J〕.Science Scope, 2005,28(6):12-15.

〔5〕SPYCHER P. Learning academic language through science in two linguistically diverse kindergarten classe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9, 109(4): 359-379.

〔6〕SNOW C E,BVRNS M S,GRIFFIN P.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M〕.胡美华,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7〕SCARBOROUGH H S. Connecting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to later reading (dis)abilities: Evidence, theory, and practice〔J〕. Approaching Difficulties in Literac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Pedagogy and Programmes,2009:(23).

〔8〕周兢.幼儿识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J〕.幼儿教育,2006,345(10):6-9.

〔9〕周兢,程晓樵.幼儿园讲述活动新探〔J〕.幼儿教育,1994,155(11):12-15.

Declarative Narration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and Academic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Zhang Wenjie1, Niu Yilin2

(1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Wannan Kindergarten, Shanghai, 200032)

第9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双语教育 浸入式 关键期 教育原则 教育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0~6岁是幼儿语言敏感期,如果能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优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上刺激孩子去接触英语,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地习得英语。

我园于1997年在“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浸入式英语教学。4~6岁的幼儿每天在幼儿园的半天时间内,沉浸在类似习得的全英语环境中,教师以全英语面对孩子,不用母语做中介,全部用英语组织幼儿的各项教育和生活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学原则

1.言语行为原则

“浸入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在半日活动中以全英语面对儿童,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充分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支持下,使幼儿在与教师进行语言的互动中,通过模仿,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则和语言运用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英语听说能力。

2.略前性原则

儿童语言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超前,儿童不能接受;过于滞后,则失去了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明确儿童当前所处的水平,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环境、背景等,让幼儿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创造、生成新的语言。

3.扩充性原则

引导儿童从已有的语言水平向最近语言发展区前进,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对儿童的话语进行适宜的扩充。

例如:

T:Who is she?

C:My Mum.

T:What is your Mum doing now?

C:My Mum is reading.

T:Your Mum is reading. What’s the name of the book?

这种交谈可以叫做“重复――扩展型”的交谈,重复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扩充是在重复的基础上向幼儿提出新的语言学习任务,并给与学习的范围。

4.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原则

离开了语言环境,是不可能顺利地学习语言的。教师为儿童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儿童与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交谈,从中体验到语言交流的快乐。

5.迁移性原则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迁移性反映的结果。我们注意让幼儿学会用相同的语言适宜多种不同的语境,如问候在不同场合如何使用……使幼儿知道自己学到的英语是和自己生活紧密联系的,增加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创造语言的能力。

6.容错性原则

教师和成人要有容错的观念,对儿童语言过多不合理的纠正,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扼杀儿童语言的创造能力,破坏儿童已经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语言系统。

7.无意识原则

对儿童的英语教学不要让儿童感到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从事各种活动和游戏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用儿童感兴趣的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提倡以直接、自然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英语。

三、学习方式

1.“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

按照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创设一种积极的双语环境和氛围,教师不仅在教学及课堂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英语进行活动,对幼儿进行启发,而且拓宽了原来集体教学中模拟的语言情景,丰富在现实情景中直接学习,力求教而无痕。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教育内容,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

2.浸入式英语教学注重“English face”

就是让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直接接触英语,教师不去用语言明示中文意思,而是用形象的动作、用已学过的单词、断句引入新的内容,让孩子懂其意思,直接掌握英文。

3.我们使用、汲取、借鉴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方法

沉浸法(Total Immersion)儿童被“浸泡”在全英语的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语言面对学生,英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我们注重为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情境,鼓励幼儿之间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师和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育活动,使活动生动有趣,通过肢体语言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英语,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口语法(Oral Approach)儿童学习英语重要的是要能够“说得出、做得到、听得懂、用得上”,学习的内容要和生活贴近,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演剧法(Dramatic Method)通过故事表演的形式,使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协调、意志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都得到发展。直接法(Direct Approach)直接给与幼儿英语概念,不用汉语进行转换,有助于儿童形成英语思维。

通过以上教育原则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教学水平:

1.儿童主动、积极、大胆地使用英语。

2.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有效的和有用的学习。

3.双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有好处的,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心智、创造性、语言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儿童接受多元文化。

4.儿童的母语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受到影响,对孩子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实验班的孩子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大胆、善于与人合作,语言发展超越对比班的孩子。

四、启发与思考

1.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是成功的。用自然习得的方法,在大量输入英语的环境和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中,儿童能够理解英语、运用英语、生成英语、形成英语思维。

2.英语浸入式教材的编写是有中国幼儿园教师、大学的教育专家以及加拿大教育专家共同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快乐学习”的原则,教育内容记符合国际习惯又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幼儿园《纲要》以及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密切联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幼儿熟悉的,易于接受的。

3.英语浸入式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及实际水平来选择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和主动性。

4.教师的师资配备是浸入式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浸入式教育。

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教师自学的能力。

(2)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

(3)加强教师的英语口语训练,可聘请外教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4)采用外教和国教老师交替组织活动的形式,是多元文化进行交汇过程,对儿童和教师都是非常有益的。

(5)进行幼儿园各种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关专业英语培训,要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目标和内容紧密联系,使英语教师尽快幼教化。

(6)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5.教师要注意挖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共同为幼儿创建语言环境。

6.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允许幼儿有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使幼儿在一定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内化,达到输出,不要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幼儿语言学习的若干原则.幼儿教育,1994,(10).

[2]周兢.关于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的思考.幼儿教育,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