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新型农业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农业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农业科技

第1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1-02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有力地推进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引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显示了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挥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人们作深入的探索。

一、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发挥作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有选择性的组织奖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农民合作管理制度有利于保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譬如,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就采取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明确规定只与组织成员进行交易以及成员退出组织时不允许退回股金而只能转让股金的方法来维持合作组织的稳定性,这一管理值得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借鉴和尝试。美国的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除非在集团成员统一分担实现集团目标所需的成本的情况下给予他们不同于共同或集团利益的独立的激励,或者除非强迫他们这么做,不然的话,如果一个大集团中的成员有理性地寻求是他们的自我利益最大化,他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1]第一,明确规定成员必须向农民合作组织投入必须的成本和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如果成员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得潜收益,组织有权利没收,那么,采取机会行为的动机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被消除。第二,以“有差别的剩余索取权”和“附加表决权”为代表的选择性激励措施可以使集体成员利益产生分化,使得采取集体行动比不采取集体行动更划算。

农民合作组织是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的特殊民间组织,农民的合作愿景是农民合作组织成立和正常运行的基础。中国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组织成员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主动性。要改变合作组织运行管理松散的状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提高农民管理能力,赋予他们真正的民主管理权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同时要在组织运行的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对策。首先,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成员法律意识,在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始终,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规章,充分保障农户在合作组织中的合法主体地位,既让广大组织成员享有合作组织的自主管理权,也为广大农民提供切实周到的服务。其次,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对于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合作各方均有独立的利益需求,合作各方要求平等参与按照投入多少分享利益承担风险。研究表明,合作双方之间的经济利益互补性需要通过合作双方有效沟通,协调利益分配,最终达成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并充分享受因合作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同时,还要加强政策的监督机制和实施力度。由于地域差别农民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在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免产生一些利益冲突,各地政府应该建立专门机构对优惠政策的实施实行全面的监督,保证政策实施的完整性和公平性,确保普通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加大经费投入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发挥作用提供资金保障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有其发展管理体制,但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提供一定的经费,使其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也是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具体包括:第一,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监督手段。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数额的专项扶持资金,确保资金的使用主要是用于促进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比如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等。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审计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尽量做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进行改革农村金融制度,给予农民合作组织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通过开展金融领域合作,解决组织自身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农民合作组织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完善农村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支持减轻农民合作组织的税收负担。政府应制订一个合作组织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减免营业税、土地税、房产税和车船税等等,同时,健全现行的所得税和增值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成本负担。第四,加大对农村基础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特别要鼓励和宣传部分富裕农民进行的集资捐助教育。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农民子女入学提供助学贷款,还要为大学生深入农村创业提供小额信贷等优惠。

目前,农民的认识有待提高,观念需要转变,参与合作组织,最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和有保障的供给。政府有必要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整合,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地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这种农业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因此,要建立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农户和组织的潜能,形成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许多农业企业都有投资风险,每年提供风险投资的资金总额高达上亿美元。美国等国家特别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目的是降低风险费用。因此,发展中国农业应加大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尽可能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积累资金,不断扩大风险投资领域,从而增大农业技术覆盖率,为农业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发挥作用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加强宣传力度。对于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应加大科技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对科技知识的认识,不断地促进合作理念教育,极大地提高农民的合作意向。组织经验表明,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组织的模式选择和发展程度。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异巨大,尤其是一些偏远省市县发展的数量少,少数地区工作突破难,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状,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农民不了解农合组织。当然,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地域造成很难形成合作组织,比如土地条块难以规模化、农民缺乏资金周转等等。探其深层原因,关键是宣传没有做到位,没有唤醒农民的合作意识。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中宣传普及合作组织知识和有关政府发展合作组织提供的扶持及优惠政策。一是搞好宣传引导工作。二是制定详细培训计划,分层次进行培训。三是突出培训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合作组织带头骨干。因此,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力加强农民合作组织文化建设,推动合作组织稳定持续发展。

建立培训制度。学习培训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源。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广大农民传播最新科技成果。并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要兼顾提高组织成员或科技推广工作者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让组织成员长期接受教育,保持思想上、能力上的与时俱进。首先,加大培训频率。其次,创新培训形式。最后,丰富培训内容。

坚持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进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学习科技知识能力的农民,特别是合作组织的成员。其主要成员应争做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表率,进一步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要在读书学习成为带头学习的主体,就是要承担新的角色。因此,在合作组织中,主要成员都要重视科技知识学习的价值,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供信息、产生新的构想、学了一些新的语言、改变了一些观念和方法而已,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引导性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提高其技能的一种新途径。基于这种认识,培育并坚持领导带头学习,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一方面注重组织整体学习示范,农民集中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行为,是一种现代学习理念,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树立榜样形象示范,进行学习指导示范。另一方面形成组织合力,合作组织通过集体学习,形成整体搭配能力,产生整体的高效能。

总之,各级政府也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方面上采取了建立健全组织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培训力度等许多得力有效的措施,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已得到初步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既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借鉴和学习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成功做法,并把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从而又给实践以指导。只有这样,在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中原经济区中,才能通过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2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1相关文献回顾

1.1国外研究现状

W.G.Hoffmann通过对工业内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比较,认为技术差异会引起资本品工业的优先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集中于其中的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0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认为依靠技术且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会对其它部门产生重要作用03。这些研究一致推断技术变动会促进产业结构改善,也成为后来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变动上的理论的不断深化的基本方法。

1.2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影响产业结构诸因素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以及对产业结构演变作用机制等,主要有两种观点:技术升级导致新产业形成,新旧产业的交替及不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升级剌激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相对成本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研究成果有:傅家骥、王伯鲁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剖析科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过程。周叔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的投入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05。陈国宏、于尚志、王云平研究技术升级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以上两种观点做了一定的论述,尽管在对相对成本的影响中指出弹性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但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孙军构建一个在封闭条件下内含需求因素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型,分析在需求约束条件下一国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得出一系列与从供给角度出发所不同的结论。宋辉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朱玲运用层次分析法、唐德祥等运用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赵新华等采用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科技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黄茂兴等提出待选技术系统在区域内能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技术选择效果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李健,徐海成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效应进行系统分析M。

综上所述,国外在此方面研究起步早,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实践价值较高。国内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研究多局限于经济学领域,从宏观或微观层面去探讨,研究成果主要见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中,涉及科技创新与产业互动机制的研究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少;缺乏中观上的衔接,尤其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机理、协调关系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少。

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2.1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科技创新通过加速效应、关联效应、替代效应、集约效应、引发效应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是混合、交融、互动的(见图1)。从供给方面看,不同行业(部门)出现技术创新影响生产函数,提高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对其他要素产生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流量和流动格局,实现对其它生产要素的渗透与提升,使各行业(部门)的要素投入配比变动①导致各行业(部门)产出的变化,促进要素转移与再配置,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质态优化和动态提高②。科技创新通过更新、完善原有的农业生产流程和产业技术,促使农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结构的转变③;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发生变动,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技术结构选择,最终产业结构会为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发生变化。同时,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的技术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作用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使其出现相应变动&3。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课题和技术要求,促使科研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形成新的技术层次和结构,两者相互依赖和促进,良性互动。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1.2定量分析模型构建

考虑到研究是涉及多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中国经济的波动的非平稳性,而对于非稳定经济变量,使用经典回归模型会出现‘‘伪回归”等诸多问题,使得估计的参数丧失应有意义,而协整以及建立在协整关系基础上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为研究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ECM可以由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变换而来,ADL模型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以改成多种形式而不影响模型对样本数据的解释能力,也不会改变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值。ADL模型的一般形

3实证研究

3.1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从创新投入和产出两端测量科技创新(TEC)①,评价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科技成果登记数、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额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成交额、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本、专科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13个指标。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INY)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种植业结构指数、农产品品种结构指数、深加工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货物额比重、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个指标。

研究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bjin-fobank.com”、“sts.org.cr、“中国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研究报告”以及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处理及建模使用软件SPSS16.0和Eviews5.1。

   3.1.2指标修正与无量纲化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两个指标是随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呈递减趋势,属于逆指标,为便于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进行倒数换算,使原来的减函数指标换算成为增函数指标。

由于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避免由于量纲的差异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采用统计学中标准化处理方法,基本公式如下:

3.3原始数据浓缩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衡量科技创新的13个指标和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6个指标做数据浓缩处理。SPSS16.0输出结果①如表1所示,从13个实际变量中抽取出三个因子提供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91.263%,说明可以用三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13个变量,分别定义为F1、Fi和F3。主因子F综合得分是用F1、F2和R三个因子加权平均得到②,权重由方差来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3.4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性评价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分析从图2可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28.19%降到2009年的10.35%。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牧渔业份额大幅度上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比重由1998年的26.43%提高到2009年的41.09%;农业从业人数比重由1978年的70.5%降到2009年的38.1%,品种结构指数进一步优化,牛、羊等肉类产品、水果产品等产量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22.13%提高到2009年的38.45%,深加工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货物额比重由1998年的35.8%提高到2009年的51.9%,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显著改善,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林牧渔的结构不尽合理,畜牧业、渔业在四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优势不突出;二是各地结构调整趋同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较大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经济区以及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三是品种结构中优质品种率低,产品质量不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珍、稀品种改良、开发力度不够;四是有些农产品种植规模大起大落,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问题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协整回归分析

①单位根的检验。对变量数据序列TEC、NY进行ADF单位根的检验,见表2,序列ADF检验统计量值大于5%的临界值,说明变量都存在单位根,接受原假设,变量一阶差分进的单位根检验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变量序列都是_阶单整I(1)序列,这说明TEC与INY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括号里的t检验值具有95%的可靠性,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反映INY受TEC水平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短期弹性为0.1353,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显示TEC对INY影响的短期波动向长期波动均衡调整力度为0.1353,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些都表明TEC与INY的短期动态模型比较稳定。

(4)格兰杰(Grange)因果检验

张晓峒认为滞后期数的选取是任意的,以X,和Yt为例,如果X,-1对Y,存在显著性影响,则不必再做滞后期更长的检验16,检验结果见表4。由于针对以上假设估计的F值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TEC是INY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TEC显著的促进了INY,而相反则不是,INY不是TEC的格兰杰原因,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应该是双向因果关系,这从另一方面验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对TEC的反作用不显著。

(5)科技创新水平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①脉冲响应分析。图3表明INY对其自身冲击的有明显的响应,在第1期INY增加约0.15%,并呈逐步下降趋势,到了第3期的时候到达了0.09%,然后小幅度下降,第6期后逐步稳定在0.05%水平上,整体效应为正,这说明INY对于自身的标准差新息的正向响应较强,并且具有持续性。图4显示INY对TEC-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的反应较明显,表现为一种波动状态,第1期达到最低峰值-0.05%,然后逐年增强,到第4期时候达到最高峰值约为0.03%,此后逐步逐渐衰减,到第10期这种冲击反应消失。

②预测方差分解。EG检验仅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不能说明关系的强度。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预测方差分解模型的预测方差分解是一种判断经济序列变量间动态相关性的重要

从对ATEC的预测方差分解可以看到,INY开始就受到自身扰动和TEC水平增长的影响,但在前二年受TEC水平增长冲击的影响较大,分别为17.07868%和13.47479%,此后TEC作用逐渐减弱,在第10期仅为10.68112%,而自身的解释能力愈来愈强。在一定时期内,依靠TEC,INY的调整和升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在相同技术水平条件下,INY调整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为达到产业结构优化新的平衡,就要不断地剌激TEC,提高技术水平,使每个时期的结构调整边际收益递增,促进INY。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TEC经历从初级到高级、从积累到释放的变化过程,两者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从总体上看,TEC与INY之间存在较为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这与前面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3.5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耦合偏离趋势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在2001年前,INY变化的幅度快于TEC变化幅度,体现TEC对INY的促进作用较强,在2001至2004年期间,TEC与INY水平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耦合性较强,而2004年以后,INY水平变化趋势相对于TEC开始下降,二者耦合关系开始发散和偏离,差距不断扩大,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对二者关系以2004年为界来做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的显著性概率sig.(2-tailed)=0.032<0.05,拒绝原假设,说明二者关系密切,而2004年以后的显著性概率sig.(2-tailed)=0.106>0.05,接受原假设,表明二者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具有显著的密切关系。而且回归系数也发生显著性变化:由0.816下降至0.494,降低了39.46%,同时,图5显示在2008以后INY变化呈现水平化发展态势,而TEC始终保持增速发展状态。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INY速度已经偏离TEC速度,没有达到协调发展。因此,从二者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如果没有协调二者发展的创新制度的或政策引导与介入,TEC对INY的加速效应、关联效应、引发效应会逐渐减弱,偏离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4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耦合偏离原因分析

4.1科技创新中的农业科技创新弱质化产生第一次偏离

尽管我国提出重点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但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周期相对工业要长,且受生物生命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面临着主体缺位和动力不足等问题,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短缺,使得实践中科技创新主要方向偏离农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以及新型能源等领域,这些产业逐渐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削减农业发展,从而引起新一轮主导产业的变更。而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又会使农业的重要性渐渐减弱,这种弱质化使得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第一次偏离。

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结构优化需求不同步产生第二次偏离

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力弱,这种现象反映了政策导向的偏差。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速度慢和效率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4.3非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引致需求弱化技术创新产生第三次偏离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某些特征会诱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而产生集成效应,提高技术创新效益并诱发新一轮创新,促使农业技术创新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由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实现内生地决定着技术创新,难以形成新的技术层次和结构,制约创新植入增长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迟技术创新的方向、速度、进程和规模,使农业科研与生产偏离。

3.4缺乏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机制产生第四次偏离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有了些改观,但存在问题还比较严重。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三低”问题,即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员比重低、年轻人比重低、工资待遇低,大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乡镇或区域性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体制不顺、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以破解。

3.5部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无效供给产生第五次偏离

一是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导致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和农业,而是面向政府,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导致选题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二是科技成果含大量水分,而现实中又主要采用项目推广方式,重点推广那些获奖的项目,这将夸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总量;三是科研活动缺乏面向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的运行机制,因而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较差,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以及应用的风险性等方面不理想;四是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过于重视农产品产中、常规以及基础技术的研究,而对产前、产后、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型技术的研发重视不够。

1.6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最终应用者条件的不和谐产生第六次偏离

一是部分技术对最终应用者的素质要求高,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技能以及良好的技术采用态度与观念,而农民在这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

二是一些技术与农民增收需要不适应。从农业科技成果来看,总量虽然不少,但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增产性技术多,质量效益性技术少;粮食作物方面技术多,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方面技术少;产中技术多,加工技术少。

三是技术的采用要求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形成规模化生产,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采技术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利于农户采用‘‘规模性技术”。由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性,农民要求应用技术更具有直观性和短期获利性。

四是农业新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由于我国农业投资领域缺乏风险投资基金,致使一些生产单位、农户畏惧高投入,不愿冒险采用新技术,致使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

五是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这进一步削弱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购买意愿。

5对策建议

(1)建立强化科技创新中的农业科技创新规模的机制

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要对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一个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规划,明确科研创新方向和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各级农科院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根据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引进农业领域急需科研领军人才。

(2)建立多方面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新机制,扩大成果转化效率

出动科普宣传车、设立科技咨询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宣传新成果新技术;从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制作技术应用指导课件;重视试验示范作用,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农民参观学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组织为推广媒介。

(3)建立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机制

首先,农业科研的导向应向国家需求、市场需求转变,从单纯实验室研究应向研究与转化并重转变,从科技人员小集团良性循环向农业需求大循环转变;其次,选题立项时,不但要听取科技人员、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还要进行农村调查,保证成果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第三,在项目的审批环节,项目要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验收环节,改革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为市场验收制度,即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是否显著,农民是否满意为主要验收标准;第四,要“硬化”成果、减少浮夸,强化中试基地建设,还要注意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技术组合。

(4)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统筹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生产型、服务型、创业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依据不同地区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从科技的学习和运用中得到实惠,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致富能手。

(5)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第3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1.1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第4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加速推进

创新园所在地原马坊农场,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设施破旧、道路坑洼,景象萧条。2012年6月园区管委会正式入驻创新园,本着“修旧利废、改造利用”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治理建设,完成了废旧房屋拆除,新建自来水管线,修建了12公里园区环路,对原供电设备进行维护改造,接入网络、通讯设施,建设装修办公及住宿场所,加固办公区围墙。妥善解决了原马坊农场与周边村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确定了园区四至,积极推进清退原林地和水库租赁工作,为先期落户的科研项目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后勤保障。

为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推广平台,去年底市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了创新园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建设。其中市交通局承担园内道路建设任务,建设了园内东西主干道路5.2公里。另外二横六纵及环路正在进行施工设计,总长21.75公里,宽5米,预算投资2300万元。市水利局承担了园内沟渠清淤疏浚和供水管线铺设任务,工程预算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沟渠清淤工作基本完成,总长9700米的供水主管线、支管线正在规划设计,加压泵站正在建设,预计7月底前完工。市林业局承担了园内绿化任务,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环路绿化带全长11.8公里,共栽种树苗1.8万余株、8个品种。二期绿化工作正在随着道路建设进行。

科研孵化中心完成规划

位于创新园的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规划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是创新园科技核心载体。

据介绍,创新园科研孵化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农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现代经营理念等培训活动;积聚、辐射、推广各种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打造园区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窗口;对所有上市的优质农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测。

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也将在科研孵化中心办公,科研孵化中心将集行政办公、公共设施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

以色列示范园等农科项目加快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建设模式,园区管委会与京博控股集团组成共建载体,在快速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了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落户园区,为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5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围绕思想作风整顿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反思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不够重视,思想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工作就会受到掣肘。不沟通思想,凝心聚力,日常工作就会造成障碍。

2、深入群众中不够。作为农业工作人员,应多深入农村中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村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但有时往往不注重农村的重要,造成对情况不熟,管理服务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本身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我将强化学习意识,突出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方法,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本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6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第7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在高等学校以及科研单位进行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高校以及农业单位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人才以及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在新型农业运用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新时代的人才在学习新型技术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通常会比较强。我国平均每个省份都会设立1~2个农业高校,因此这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普及是有着很大帮助的。高校也可以参与到对新型农业的推广工作中去,可以组织高校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直接的将所学到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到农村中去。农业类高校作为对新型农业技术进行直接研究的教育基地,通常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着理论同实际脱轨的现象,教学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生产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下到农村去,将其学到的新型农业的科技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不但有利于对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

2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遵从的原则

2.1对农民以及市场的需求重视的原则

在对新型农业科技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应该与农民以及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只有与市场相适应,农民才会更愿意接受新型的农业科技。在市场中对农民进行引导,将农业进行产业化的转型。当代的农民都是有自主经营权的。对新型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已经不能够用传统强制行政命令的方式了,而是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考虑农民的需要,推出农民所需要的技术,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新型农业技术在农村进行推广。

2.2将政府作为主要的推广力量

在政府保留一支精良的推广队伍,是保证新型农业技术可以有效推广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我国的经济进行转型期间,在民间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的体系数不胜数,需要政府及时的站出来对市场进行规范,保证农民的利益。当前很多的农民不愿意投资一些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农作物,不能够理解中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路线。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政府出面进行调控,才可以保证新型农业技术可以有效的推广。

2.3加强服务的观念原则

对服务的原则进行强化是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农民的综合需求,而对于农民需求的直接体现就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因此在对新科技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具有实际作用的生产力,让科技具有使用性,真正的服务于农民。让新型农业技术成为具有经济实效性,生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实用技术,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8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农村聚集,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重点工作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强县富民专项计划。围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用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探索以科技为纽带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非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

围绕高梁、优质稻、马铃薯、畜禽、林竹、果蔬、水产、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启动实施省级酿酒专用优质高粱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打造中国白酒产业高地和技术高地;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突出抓好川黑ⅱ号特色风味肉猪的开发利用,着力提升生猪品质;突出抓好省级万亩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加强对优质水果龙眼、荔枝等生产、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继续推进优质高效丛生竹、烤烟基地建设和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围绕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现代畜牧、水产、现代林业等科技试点示范。继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二)切实加强新农村示范片科技能力建设

针对新农村示范片的科技需求,在三个省级示范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集成应用。重点抓好“三新”,一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抓新模式,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棚架等现代农业设施,提高园区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强化示范带动,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设施农业、新型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乡村环境治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示范,带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三)狠抓主要粮经作物丰产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重点开展水稻、高粱、马铃薯、果蔬、林竹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持续丰产、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产后储存加工,畜禽、水产规模化健康养殖、新型兽药及疫病防治、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及保护,中低产田快速改良及农田保护性耕作,林业生态,农机装备,新型肥料、新农药等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转化示范。继续抓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粮食丰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模式,强化科技成果熟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培训及科普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围绕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存量劳动力品牌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手和带头人。强化科技普及,抓好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重点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化林业科技推广行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节水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新服务机制,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狠抓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围绕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扩散和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人才需求,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继续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与龙头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科技人员扎根农村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那一世

第9篇:新型农业科技范文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民通过传统方式增收越来越困难,效益越来越低,只有掌握新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因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就以罗平县马街镇为例,说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2014年以来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可分为以下几块:

1.1马街镇科协牵头,组织农科、畜牧兽医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培训,马街镇共有12个村居委会,每年抽取4-5个村居委会培训。

1.2农科站根据当年出现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实时讲解和防治(如: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蚜虫等等)。

1.3马街镇残联牵头,组织农科、畜牧兽医对1-2个村居委会的残疾人进行常规的种植业、养殖业培训。

1.4马街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请罗平县职业中学老师在阿东、扯土两个村委会按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劳动力转移、生猪养殖培训。

2.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速度和接受程度较低加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次数少,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都比较窄,故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差。2.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概念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范围内并没有专业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机构,基层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设立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意识,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参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意识,相关农业科技并不能有效传达给广大农民,导致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得不到应有成果。2.2教职人员缺口较大受到乡镇基础教育水平较弱影响,乡镇以下农业技术骨干的数量较少,能够承担起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职责的教职人员数量缺口较大,虽然他们对于新型农业科技、农机认识程度较高,但并不能有效地完成对农民群众的讲解和教授,因此,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通常较低。2.3培训对象比较小众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按对象培训,残联的只对残疾人培训、妇联的只对妇女培训、2014年以来,各块的培训基本上都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培训对象窄,培训次数少。像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培训的时候都是组织部门出钱请他们来听课,一部分人只是来领取他的工钱,根本没有认真听课,而一些其他人(如:种养殖能人、种养殖大户)却没能参加。2.4培训内容比较窄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由于经费短缺,培训内容也只能从常规的种植业、养殖业入手,培训养猪、养牛以及一些常规病的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防治等,而对于魔玉及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基本上是个空白。

3.改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问题的对策

3.1加大资金投入、成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

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是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工作的重点,基层政府应当考虑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协、农科、残联、妇联、农机等多家机构,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统一安排,统一培训,不能你培训你的,我培训我的。

3.2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

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对象不能仅是残疾人、妇女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吸收更多的培训对象,特别是让一些种养殖能手、种养殖大户参加,把他们的难题解决了,还要把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让他们培训周边的群众,由他们带到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培训内容要扩宽,特别是一些新鲜的种养殖业,要把培训老师送出去,学好、教好农民。

3.3引进企业、传授技术

引进“太极集团”、“云南白药集团”这一类生产加工型企业,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土地流转费,由企业带领农民种植中药材,让农民逐步掌握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3.4办好大、小春样板,提高周边农民科技素质

从种植品种、种植规格规范化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各方面办好大春、小春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为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