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市场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消费
Abstract:Consumptivestructureisamainbrandinconsumptioneconomics.It''''sveryimportanttostudythetrendandregularityoftheinhabitants''''consumptivestructure,whowillpromotetooptimizetheallocationofresources,guidetheinhabitanttoconsume,coordinateanddevelopthenationaleconomy.Thisthesisusesgeneraltheoryofconsumptivestructuretomakeasystematicresearchforitshistory,presentsituationandfutureofinhabitantsinLiaoning,basedonlargeamountofstatisticaldata,inaddition,thisthesisalsoproposereasonablemethodsforthem,thenmakeaguideforthechangeofconsumptivestructure,adjustindustrialandproductionstructure,dependingontheresourceadvantage,andmakeeffortstodevelopprocessingindustryandthethirdindustry,inordertopromotethesteadydevelopmentofeconomyinLiaoning.
Keywords:Consumptive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LivingConsumption
一.消费结构的基本内容
1.消费结构的基本内涵
消费结构又称消费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各种类型消费品和劳务的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通常包括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和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消费的内容、质量和水平。消费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一系列重大比例因素之一,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消费结构的分类
消费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规定的经济范畴。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我们就可以将消费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揭示出消费结构体系或系统。
(1)按考察消费结构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微观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中观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和个人或单个消费单位着眼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中观消费结构是指某地区的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是从大范围整体(比如一个国家)考察的居民消费结构。主要分析消费基金中各个组成部分在量上的结合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宏观消费结构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包括许多方面,如考察居民吃穿住行结构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社会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结构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等等。
(2)按内在要素分类,可以将消费数据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数据,享受数据和发展数据。这是恩格斯对消费资料分类所作的科学概括,其三者的比例,就是消费结构。一般来说,生存资料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谓发展资料是指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所需的消费资料。所谓享受资料是指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水平,满足人们享受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可以满足人们舒适、快乐的需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3)按消费的具体形式,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吃、穿、住、用、烧等等。考察这些项目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这是一种比较具体实际的划分。对吃穿用等消费项目可进一步细分成许多项目。
(4)按消费资料的存在形式,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实物消费是物质产品的消费;劳务(或服务)消费是对服务活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占有和消费,满足人们的特殊需要。劳务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和实物消费相比属于高层次的消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人们告别温饱型消费以后,消费的劳务形式往往比实物形式增长更快,主要原因是消费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5)按消费资料的经济属性,可以把消费结构划分为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这种划分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其中自给性消费是与自给性生产相联系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商品性消费额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3.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恩格尔定律
研究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时,必须引入恩格尔定律。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资料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如果指一国而言,那么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家庭收入增长和总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食物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食物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Engel''''sLaw)。定律所揭示的对比关系被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各项消费总支出金额*100%
消费结构变化现象内隐藏着一种内在机制,即人类对某种消费资料需求的满足存在“饱和度”。这个“饱和度”决定着消费结构变动的阶段性和层次跃进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占很大比重的基本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吃穿用)比重将逐渐缩小,而原来占较小比重的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消费(如交通通讯)比重将逐渐增加;原来占较大比重的物质消费比重将逐渐减小,而原来占较小比重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将逐渐增加。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精神文化消费和交通通信比重的提高,都反映了消费的层次和质量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我们研究消费结构问题的落脚点。对消费结构合理与否,人们提出许多多元化评价标准,综合不同评价标准,具体分析和探讨我国当前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具体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消费结构,其形式和演变要体现和符合一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性质。
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合理的消费结构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继续努力消除带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消费关系色彩的种种影响,逐渐减少自给性和供给分配性消费,增加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同时,适应不发达,不平衡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地区消费结构。在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和推动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
(2)消费结构的变动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突出的是消费结构及其改善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可容忍、可承受的范围内。一国的自然资源有优有劣,有些资源相对丰富,有些资源相对贫乏。合理的消费结构要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使用,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甚至回避稀缺资源产品的消费。在消费生活中要尽量使用人造或可再生的原料及产品,减少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水产品资源的国度占用、消费。
(3)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消费者随着社会消费力的发展和消费关系的不断完善而得以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要能在继续改善消费者基本生活的同时,使享受发展资料的比例有更快的提升;其次,在实物消费与劳务消费的对比中,使劳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加,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便利,使消费者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个性发展和创造;再次是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特征,为消费者创造进行精神消费的环境和条件,极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水准和文明程度。
(4)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同社会的人口构成及需求构成相适应,使消费者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格局的限制及我国现阶段的生产结构和水平,使我们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的“最大满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进行工作,围绕消费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化,在吃、穿、用、交通、通讯等方面进行特定消费群体市场的深度开发,帮助消费者排除消费方面的各种障碍,尽可能满足其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5)合理的消费结构,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抓紧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全民族树立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与浪费挥霍、不劳而获可耻的价值观念有着特殊的意义。
消费结构合理化关系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到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二.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1.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回顾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且各有其特点:
1980-1984年,基本实现温饱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这一态势是因为本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起点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有限,新增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改善饮食水平,消费兴趣的转移还没有显现出来。
1985-1988年,温饱略有余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城市改革开始全面启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人们在吃饱和基本吃好的前提下,消费支出投向开始发生转移,具体表现为,吃的比重下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上升,与前一阶段比较,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消费结构序列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989-1996年,由温饱转向小康的消费结构。这一时期随着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明显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动逐渐趋于合理。
1997-2000年,小康型的消费结构。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恩格尔系数和衣着支出比重明显下降,本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序列: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这一变化主要原因为:本省城镇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基本饱和。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费自理比重加大,同时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科学保养。居民购买保健用品和医疗器械的增长幅度较大,导致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有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智力投资及文娱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
2000至今,后小康型的消费结构。它具有以下一般趋势:食品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4%,2003年为35.6%),其中“吃”中的工业食品、家外就餐、保健食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穿着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上升(2000年13.3%,2003年13.9%),其中,城镇高档用品急剧增长,住房消费支出明显上升(2000年9.4%,2003年10.8%),居住质量提高,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将占有一定分量(2000年7.6%,2003年10.0%)。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行”的投资增加、劳务消费,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娱乐等非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2000年12.0%,2003年12.8%),随着精神文明的提高和闲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
通过上面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可喜的。
2.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使研究问题方便,首先观察一下1985--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变
化情况:
表1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比重(%)
资料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00第156页及《辽宁省统计年鉴2004》第194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份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
食品消费比重由1995年48.2%下降到2003年的35.6%,并且膳食结构有较大调整。首先,在食品消费中,粮食消费比重由1995年8.8%下降至2003年4.0%。副食品支出比重也有所下降,而副食品内部结构变化更为明显,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幅度最为突出,消费比重由1995年9.4%下降到2003年6.50%。由此可见,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猪肉在肉食中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居民饮食结构调整趋向营养型、科学型,肉食结构由单一型趋向多样性。其次,奶及奶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增加,其消费比重由1995年0.9%上升到2003年2.0%。总之,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开始注重调整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消费档次不断提高,饮食逐渐朝多样化、讲究保健营养、科学膳食方向发展。
衣着消费比重由1995年18.9%下降至2003年13.9%。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本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将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由于衣着消费的绝对量在增加,人们在衣着消费中更加追赶时髦和更注意质量和款式。这些均表明本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家庭用品消费比重由1995年5.1%上升至2001年6.2%,但2002年及2003年的家庭用品消费比重有所下降,2003年其下降到4.5%,比1995年的消费比重还低。这说明前几年大部分家庭已购买彩电、冰箱等常用电器,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耐用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必将越来越快。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消费增加迅速,分别由1995年4.3%,4.0%上升到2003年的9.1%和10.0%。前者说明因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使个人医疗负担适当增强。后者说明为方便生活,节省时间的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迅速进入居民家庭。
娱乐文教消费显著提高,消费比重由1995年的8.3%上升到2003年的12.8%。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用于娱乐消费、旅游支出都有明显增长。娱乐教育文化支出的增大,首先表现在,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闲暇时的娱乐,诸如旅游、度假等已成为消费热点。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望子成龙,加大对子女培养教育的投入,甚至不惜花重金送子女到私立学校就读。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学历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尤其在中国本科教育实行并轨及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同其它省市一样在这一方面的支出也大大增加。[2]
居住消费明显增加,住户条件不断改善。如表2,平均每人现有住房建筑和使用面积呈现增大趋势,普通楼房比较稳定,普通平房逐渐减少。随着国家住房改革制度的落实,住房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由1995年7.8%上升到2003年10.8%。但是,对认为是消费新增长点的住房,由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其价格的较大差距,短期内还不可能形成较强的购买力。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靠积累消费这类商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3]
表2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情况
3.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的特点
(1)汽车拉动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2003年,被国内业界称为“汽车年”,辽宁的汽车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全年销售汽车40.8万辆,比上年增长56.6%;其中,新车29.3万辆,增长65.4%,旧车11.5万辆,增长37.8%。汽车销售实现零售额305.2亿元,增长51.2%,占全省零售额的比重为15.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汽车新增零售额103.4亿元,占全省零售额总增额的42.5%,拉动全省零售额增长6.2个百分点。汽车消费热刺激了汽车生产的成倍增长,同时带动了汽车维修、租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辽宁主导型消费热点。[4]
(2)住宅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住宅消费日益升温。2003年住宅销售额为789.2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3.4倍;其中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较1998年增长了10倍多;私人购房比重由1998年的34.4%提高到95.4%。住宅消费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的快速增长,并且重新刺激了己趋于平淡的家电市场。全省建筑及装演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合计实现零售额154.7亿元,增长16.6%.
(3)通讯器材销售大幅增长。
随着通讯费用的降低及新款手机的不断推出,手机成为又一大消费热点。全年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1亿元,增长35.5%,其中,移动电话零售量达180.4万部,增长57%。
汽车、住宅、通讯器材共实现零售额488亿元,增长37.3%,对全省零售额的贡献率为54.5%。上述结构变化显示,目前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以汽车、住宅、通讯为主的新型消费热点已经形成。[5]
4.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各地区的消费情况。从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来看,各地区的居民消费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
(1)从基本的描述统计量来看,食品的平均消费为每人每年2060.82元(这里计算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和统计年鉴上的加权平均不同,故结果有所不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大多数高于这个指标(最高为上海的每人每年4021.77元),而中西部地区江西、山东、广西、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食品的消费均在平均值之下,最低的山西竞只有每人每年1412.95元(当然这也与各地的物价指数不同有关)。尽管绝对额差异较大,但食品支出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很小,说明各地区食品支出仍占总消费支出的大部分,也反映恩格尔系数变化不大。[6]
(2)衣着消费的差距相对较小。衣着支出的变异系数在所有指标中最小,也说明各地区该项消费变化不大,这也与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有关,即衣着主要还是饱暖,其次才来考虑形象品牌等。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化、杂项商品和服务受经济的影响太大,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差距非常显著。其中,家庭设备和交通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各地区在该项消费上有很大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相应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信息灵通,有更多的商机,从而也使人们有更强的经济基础来接受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等服务。
三.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食品消费问题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仍然偏大,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不尽合理(1985年52.8%,2003年35.6%,下降17.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85-2003的居民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表看,1985年,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中,粮食占10.6%,肉禽及制品占8.6%,蛋类占3.1%,水产品类占2.8%02003年粮食占4.4%,肉禽及制品占6.8%,蛋类占1.3%,水产品类占1.7%,除了奶及奶制品支出比重上升外,其余各项比重均下降。食品支出主要集中于粮食、肉禽及制品、蛋类,蛋白质摄取不足。
(2)恩格尔系数失真
研究认为,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恩格尔系数不能如实反映辽宁省城镇居民真实的消费水平和富裕程度。倘若以此数据对辽宁省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和富裕程度做出判断,将会产生巨大的误差。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如从1980年到2003年之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56.7%变为35.6%,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6.9%和37.1%低0.2和1.5的百分点。1994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50.8%比全国平均水平50.0%高0.8个百分点。其余年份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按此判断,可得出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及富裕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这与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可能不相符,需要进一步得探讨。同时,辽宁省城镇居民以恩格尔系数下降为标志,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己完全达到小康水平,而且进入小康向富裕过渡的后小康消费阶段。
(3)居民收入问题
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95.1元和6678.0元,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854.02元和8472.20元。与全国比较,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同口径指标的78.5%和78.8%。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增幅偏低,以及居民内部存在着收入差距,收入差别的扩大造成消费差别的扩大。近年来,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4.1元比最低收入户的2014.3元多13999.8元。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10537.6元比最低收入户的2020.7多8516.90元。
(4)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虽然在近几年显著增加,但仍偏低。住房条件直接决定着辽宁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从住房支出的变化趋势来说,一般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住的消费就呈上升趋势。然而由于我国房改前将住房当作福利近似无偿进行分配,而在1998年实行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居民有限的购买力与昂贵的房价有一定差距,住房支出明显偏低也反映了辽宁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质量和水平与全国的差距。2003年住房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0.8%,仅仅达到了温饱型,这与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整体达到后小康型是不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本省居民住房消费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今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住房商品化,必将大大提高辽宁省城镇居民的住房支出比重,从而使消费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7]
2.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目前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主要原因近期是否有改变的可能。
(1)收入增加与收入差距的拉大
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增长,二是收入差距问题。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幅9.4%,促进消费需求上升的着力点一定要放在增加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消费需求回升成为可能。
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看,不同居民群体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从业人员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十分明显。同时随着分配结构和方式的改革,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即劳动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未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呈拉大之势。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这是因为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但又没有购买能力,另一方而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的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了,从而也会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三是笼统的消费政策作用打了折扣,这样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其对整个居民群体的影响力就大不如前。因此,在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有效、合理地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对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费生产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步
从生产方面看,辽宁省消费品生产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所有普通消费品生产都已供过于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时期。但这一升级对辽宁省目前的生产企业来讲,进入壁垒明显升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将更大,技术取得代价更高。因此,这一升级过程过于缓慢,使得这一时期很少有形成社会消费热点的产品出现。从需求角度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普及,辽宁省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和千元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已基本得到满足,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消费升级的积累时期,出现消费断层。目前本省的生产结构升级面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但其深层次因素是企业内在机制的变革,经过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礼和企业制度改革,辽宁省工业企业,尤其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内部己基本建立起由市场需求主导的机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己发生积极的变化与生产结构变化相比,消费升级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4)制度环境和消费环境
①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居民心理预期发生变化的巨大原因。辽宁省就业制度己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稳定性下降和大量下岗职工的存在,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制度的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利用以往经验很难确定当前的收入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其次,辽宁省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己无法正常运转,而新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人们甚至无法清楚地了解未来的保障体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建立进程怎样。人们普遍预期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项目上的支出将有大幅上升,支出预期的上升也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之所以说居民心理预期是长期性原因,是因为千百万居民心理预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环境的变化,而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的重新建立和完善以及人们对新体制的心理接受程度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因此,在短期内随着体制的不断演进和明朗化,居民心理预期会有所稳定。
②抵押贷款的限制。辽宁省各地区已经在城镇居民购车、买房等较大额度的私人商品消费方面实行银行中、长期贷款支持政策。这一政策无疑对城镇居民购置大型商品提供了方便,起到了鼓励消费的作用。但在许多方面尚存在各种消费限制性措施。如住房抵押贷款普遍存在贷款难和贷款比重偏低的问题。城镇居民将产权所有的住房抵押给银行,银行往往低估房产价值发放贷款。研究认为,银行低估房产价值和大幅削减抵押贷款比重的做法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由于低估房产价值,又由于大幅削减可贷比重,从而使房产抵押额度只能达到房产实际价值的50%左右。一旦出现还贷风险,居民将以抵押房的50%左右价格出让房屋产权。显然,这属于消费限制性规定。
③汽车消费的配套政策不健全。鼓励城镇居民购买汽车已经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辽宁省也出台了若干鼓励性消费政策。但就目前情况看,政策盲点还很多。一是交通管理部门“以罚代管”削弱了居民的汽车消费欲望。实际情况是,在交警上下班前后,或无人管护的哈尔滨市的任何一个繁华路口会发现,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无视信号灯的现象比比皆是。城镇交通并没有因为交通警察的“严罚”而得到根本改观。反之,看似交通严管的罚款却大大削弱了居民的购车愿望。二是相对频繁的驾驶员学习和考核以及繁杂的检车手续削弱了人们的购车欲望。[8]
四.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1.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生产的物质产品就越丰富,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就越高,这就为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提供了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不快,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发展经济,是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进和优化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根本出路。此外,迅速的开发吃、穿、用、交通、通讯方面的高技术消费品,并加速其市场化的进程,对导向和影响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节奏,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极为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快一点,这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迫切要求。这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快速是有效益的快速,而不是单纯靠外延发展来支撑的增长速度。但是,这两年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即外延发展取得的,而不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即内涵发展取得的。经验证明,不讲效益,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快速是虚快,不但不能取得快速发展的效果,而且会背上越来越重的包袱,最终障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中央及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着力解决了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整顿金融秩序,抑制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投资增长过旺的势头,稳定了经济,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使某些方面为问题有所缓解,使经济发展的环境有新的改善。但不顾条件,热衷上新项目、铺摊子的势头在一些地方仍颇为强劲。为此,一定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投资膨胀的现象卷土重来。各地在安排发展计划时,要从实际出发,要有全局观念、科学精神,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务实的作风,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发展目标,切不可盲目攀比。要把快速的思路转向重内涵发展上来,把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加强管哩,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上来。这对于今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调整辽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日用工业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仅次于吃、穿两项。日用工业品用途广泛,种类繁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考虑到辽宁省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已呈多层次、梯度化,今后,应努力提高消费品生产质量和性能,作到中、高档兼顾的原则,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民用建筑业是生产住宅的,住宅也是耐用消费品,而且是使用期限最长的消费品,但是,建筑业不能依靠自生的积累发展,而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致使住宅生产缓慢,阻碍了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致使其消费额在总支出额中所占的比重偏低。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比重将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将被引导到住房上来形成住房消费与住房建设的良性循环,房地产行业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住产业。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逐步提高居民劳务消费水平,在发展传统服务项目上应加大力度,通过发展与重组,赋予传统项目生机,使它们以更好的经营与服务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同时,应注重发展与扶持新兴消费服务与专项服务。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辽宁省兴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满足城镇居民的享受型消费需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小型分散,多样、多层次的特点。可以吸纳大量的城镇人口就业,减轻失业的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另外,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技校和职业中学,为第三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切实理顺第三产业产品或服务收费的价格体系,在服务消费价格方面,重点是建立,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建立合理的服务消费价格体系。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自然垄断性行业服务价格,要加强政府管制,以市场运行指针为参照系建立合理的管制,规则和管制价格,既要防止有些服务的自然垄断性质转化为经营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又要保持服务企业的合理收益,对于公共产品服务价格,重点是以加强财政补贴,提高服务业内部效率和相对收益水平为基础,解决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益目标错位和产出少的问题,达到既保护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业的成本要降低,质量要提高,离不开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因而必须着手建立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以社会化为方向,逐步改变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封闭式自我服务的状况,现有的内部服务设施要向社会开放,并逐步形成社会化产业,其次,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将大部分福利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为经营性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最后,要以现代化为方向,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在服务中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材料和先进的服务设施,运用科学的服务手段来取代落后的手工服务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9]
3.不断完善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
改革分配、消费体制,是拓宽个人消费支出领域,开拓和完善消费市场,优化和合理消费结构的有效途径。逐步减少福利性的消费比重,尽快完善收入分配,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个人消费支出领域,就能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在提高辽宁省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乡公共交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降低信息服务价格,刺激居民信息消费。提高计算机普及率。推进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新的社会公共消费事业,进行社会公共消费设施的配套建设。这种配套建设必须考虑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城市的规模。如城市公共消费设施(天然气、水、暖、电、道路、停车场、垃圾处理场、排污管网、公共交通、通讯传输的规模和质量等)的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则必然降低公共消劳务市场,旅游消费市场等,促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的需求,合理消费结构。
4.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努力提倡新型消费理念
消费者是消费的主体,所以,消费者的素质高低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优化和合理消费结构,必须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加强消费行为的引导。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进行高层次的消费,不可能提高消费质量。马克思就说过:“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没有高素质的少、,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提升消费结构。这就必须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要的文化生活消费,是实现人自身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因素,现代文化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释放历史沉淀在个人机体内的潜能,而且赋予人的新的品格和才能。劳动者素质决定经济增长。这是一个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一是提高精神消费力,开展群众性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激励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兴趣。正确导向居民的闲暇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合理消费结构。二是不断改善消费条件,重视精神消费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居民的精神消费结构正逐步由享受型向发展型转化,为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场所和设施,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整顿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秩序。三是,要用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幸福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引导,把消费引向经济,合理的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明消费,合理消费,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10]
5.建立对消费结构的监测与调整机制
消费政策应根据消费市场发育、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可以促进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合理的消费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致力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上消除大起大落;(2)消费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和环节,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套,分别完成对消费和生产的政策导向;(3)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性质,逐步提高商品性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4)要适合广州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消费政策中明确不同时期内提倡、鼓励消费什么,限制、禁止消费什么,逐步提高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减少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等;(5)要适当分散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热点,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服务性消费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我们认为,目前必须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切实按照市场规律,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消费政策的始终,特别是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等政策,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平,王杨宏:《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
[2]马洪,王梦奎:《2002-2003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
[3]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4,11
[4]尹世杰:《关于优化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上海商业》,2005,(6)
[5]吴绍中:《关于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商业评论》,2005,(7)
[6]刘方械,张少龙:《支撑经济增长一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华文出版社,2004,1
[7]王润如:《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消费经济》,2004,(4)
[8]陈瑞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统计与咨询》,2005,(3)
一、“消费者行为”不同于“消费”,它具有更深厚的内容和特点
消费者行为是个人在评估、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和服务时所作出的决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形活动。为了更好地加深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我们把它与“消费”作一比较分析。
1、从时间推进序列看,消费者行为是一系列阶段的前后继起,而消费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消费和消费者行为都是一个动态范畴,是过程。消费是消费主体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商品和服务。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有市场交易行为发生,即到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因而,我们可以说,消费是“使用”和“购买”。
而消费者行为的“过程”的涵义比这要宽泛得多。如消费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即消费者先要认知需要,之后他就要为满足需要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购买决策——购买什么、何时购买、购买多少、到哪里购买、用什么方式购买等。决策过程付诸实施后,商品随消费者退出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使用过程。但问题并未终结,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购买决策和商品质量等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得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结果。为此可以总结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行为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购买后评价。从中可以看出,通常所说的消费只是其中的二个环节。而且,即使是消费中的“购买”也与消费者行为中的“购买”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流通过程中的g—w,强调的是货币与商品的互换,而后者主要指心理决策过程,强调的是消费者的精神过程。
2、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者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消费只是外显行为中的部分内容。
消费侧重的是看得见的活动,是身体的动作。如消费者为满足需要而准备消费品、享受消费品。稍广一点,还包括选择、购买等活动。总之,消费是一种外显行为。而消费者行为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心理、思维活动,它们属于内隐行为。消费者行为是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的复合整体,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后者又包括需要、动机、态度、个性和学习。需要是人体或情感上的一种渴求和欠缺状态。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源,使得人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为满足需要所做出的行动提供理由。个性是导致人与人差异的特质,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缘此而不同。态度是人们对产品和行为等的基本定向,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反应,它还受到营销人员劝说宣传的影响。学习不仅指消费者记住产品的品牌,还包括学习判断产品优劣的标准、选择购买的地点、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行为模式和形成偏好等。
3、从对消费者的设定来看,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把消费者当成“复合人”来研究,而消费的分析把消费者当成“经济人”。
把人当成“经济人”是建立在消费完全是收入的函数和满足程度最大化基础上的。它强调的是,人对消费客体(产品和服务)的利用。关心的是消费品的“人化”,即通过使用消费品使人的体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使智力得到提升。同时,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也是完全地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性的、功能性的需要为导向,去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这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
而如果把人(即消费者)当成“复合人”来研究,情况就复杂得多。首先,消费者的需要体系会更加庞杂,除了物质性的、功能性的需要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态的需要。其次,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的影响因素会更加多样,收入、文化、亚文化、心理、社会阶层、群体、家庭、人际关系等。最后,运用的研究手段和学科也会更加多样。这至少包括关于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学;研究个人精神过程的心理学;研究个人怎样影响群体及其被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和研究人类与文化关系的文化人类学等。
4、从所提出的背景看,消费者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
消费是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内在环节而提出来的。
而消费者行为是在人类行为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与市场相联系的人类行为。作为一般人类行为反映到消费领域,其主要特点有:
(1)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消费者利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购买尽可能多的消费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消费的均衡。
(2)偏好和能力的多样性。由于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人们的偏好是多样的,消费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尽管经济学家对人的偏好能否得到显示以及如何显示存在争议,但对偏好和能力的多样性是基本肯定的。
(3)有限理性。西蒙把它描述为“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总是力争做到有理性,但由于环境因素和自身能力的制约,他们不可能知道关于未来活动的全部备选方案,不可能将所有的价值考虑到统一的、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也无力计算出所有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
(4)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借助不正当手段谋取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如对未来消费的低估和冲动购买等。
二、消费者行为学与市场营销学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差异的两门学科
1.产生:历史与逻辑
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要比市场营销晚得多。一般认为,市场营销学初创于本世纪初至20年代,战后进入一个重大变革的新时期。而这时,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二战期间,参战各国为了生产武器装备,新技术、新工厂应运而生。战后它们被迫转向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生产,使得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消费者及其行为的研究。恰逢此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家开创了动机研究,加上新产品设计研究和调查研究等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进入60年代,在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费伯(ferbor)的《动机与营销研究》(1985),卡陶纳(katona)的《有力量的消费者》(1960),霍华德(howard)的《营销管理分析与计划》(1963)的带领与影响下,消费者行为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如盲人摸象一般。改变这种分散局面,进行有效整合工作的是霍尔布鲁克(holbrook),其代表作是《什么是消费者研究》。
70年代后,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消费者行为学在西方国家商业院校普遍得到开设,如今还设有博士学位。研究队伍从原来的少数人而不断发展壮大。1969年美国成立了“消费者研究协会”,会员逾四千。该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大会,并以《消费者研究新进展》汇集大会成果。研究消费者及其行为的论文也日益增多,出版的主要刊物有《消费者研究》杂志、《消费者事务研究》杂志。
从逻辑上看,消费者行为学应该是市场营销学的前导。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及其行为,把握他们的需要、动机、个性、态度和学习等内在心理因素,掌握他们的购买决策过程以及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才能使市场营销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事实却相反,这种逻辑与历史发展的错位,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产品供应紧缺,企业奉行的是生产观念和销售观念,“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我们卖什么,人们就买什么”。企业只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加强销售就行,不必也不会去研究消费者及其行为。二战结束后,这种状况就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另外这种错位也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细化和完整化的。消费者行为学也正可以看成是对市场营销学的补充和深化。关于这一观点,稍后论述。
2.切入:消费者与企业
消费者行为学属于微观学科,它的切入点是消费者。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行为学里所涉及的消费者,与经济学或一般文献中所提到的消费者的内涵与外延是不一样的。很多学者认为接受免费产品和服务,甚至某种理念、思想的人都算是消费者。这就使得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更加广泛,对政府决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立法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并提升消费者在评价产品和服务上的能力等方面都得益于对消费者的研究。
有了这种拓宽,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也赋予了新的意义。70年代前,人们只强调市场营销要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因而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7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市场营销的社会、伦理和生态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并认为,企业通过市场营销除了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利润以外,除了被动地适应宏观环境以外,还必须主动地遵守社会伦理,维护法律和保护环境。拓宽消费者含义与这种观念和理念的转变是相适应的,并有助于企业实践这种转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消费者含义的拓宽,即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行为中的不同角色。如当他决定哪些需要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决定改变这一状态时,就成为“发起者”。当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言辞、行为去影响购买决策,实现购买行为和对产品、服务的使用时,就成为“影响者”。当他实际执行选择、采购行为时,就成为“购买者”,当他直接卷入消费或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就成为“使用者”。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如果只顾及其中一种角色,那是不完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提及消费者都必须涵盖上述所有的角色,也并不意味着研究消费者行为时,不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进行。事实上,“购买者”就是消费者中最主要的含义。
市场营销学也属于微观学科,但它的切入点是企业,研究的是企业营销管理,因而,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市场企业营销管理。即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消费行为学研究的是消费者行为市场。即消费者及其各种行为的构成的复合整体会影响市场的运行,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构成(消费)市场本身。这样,从联系的观点看,这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市场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自然成了联系消费者与企业的中介与纽带。
3.内容:补充与深化
市场营销学包括两大板块,即市场机会的分析、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学关于组合策略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如产品策略中,产品的规格、形状和特点、包装方式,对消费者而言哪方面服务最重要,应该向消费者提供什么服务保证和计划,提供哪些类型的附属或相关产品等问题。定价策略中,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价格是怎样认识的,对不同品牌之间价格差异的敏感度如何,在产品推介和促销中,多大的减价幅度有助于消费者的购买,给付现的消费者以多大的折扣等问题。在渠道策略中,零售商应该经营企业的哪些产品,在哪些地区设立零售商,数目是多少,为了分销产品,应与零售商做何种安排,企业在何种程度下必须拥有自己的分销渠道或对分销渠道严加掌握,零售商应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形象等问题。在促销策略中,在不同的特殊情形下,运用何种促销手段,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什么措施最为有效,什么方法能最有效地传递预设信息,已播放的广告应多长时间重播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市场营销学显然是难以回答的。而只有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行为,才能作出成功的回答。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营销学与消费者行为学是关于市场营销管理的联系最为密切、内容最为根本的两门学科,其它都是从中派生衍化出来的。
三、研究消费者行为学,对搞好市场营销管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进入80—9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注重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到注重发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指导作用。有的著作明确地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为副题,几乎在论及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指出这一点。为了说明这种趋势,也为了论证本文观点,这里择其一端——以文化价值观为例,谈谈消费者行为学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独特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1.物质与服务根据消费客体的有形与否可以把人们的消费结构分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物质消费内部结构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消费,到象征资格、显示地位、愉悦心理和实现自我的物质消费。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物质消费处于第二层级上,并与第三层级部分并存。
服务消费内部结构可分为满足生存消费,即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消费,如饮食、理发、洗浴、交通等;享受消费,如旅游、娱乐、运动等;发展消费,如教育等。目前,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需要主要处于生存性阶段,享受消费需要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并日益成为服务消费需要体系的中心内容。
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相比而言,前者将处于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而服务消费需求将呈现强劲增长趋势。这不仅是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们所作出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与文化观念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物质消费内部结构和服务消费内部结构的层级选择与定位也同此理。
对物质消费结构的现状判断和人们的选择,给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要求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特别是产品层次结构。多开发、生产与经营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其次,促销策略应有所改变。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促销重点应凸现产品的品质、性能。而对满足第三层次需要的产品促销不应局限于产品本身,而必须运用cis理论,赋予产品以一定的形象与含义,并使之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美国几种品牌的香烟就是成功的例子。如“万宝路”,它用“万宝路男人”形象,具有粗犷、豪放、独立的特征。而“沙龙”则突出“分享精神”,强调宁静、自然、温馨。最后,在定价策略上,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应做到质价相当,可采用成本定价或竞争者导向定价法。而具资格象征性的产品,则可采用心理或声望定价法。
服务消费需要的增强则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2.工作与休闲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机器被大规模地运用,人们快节奏、高强度地工作,体力支出大大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轻了人们的体力消耗,但心理上的紧张并未消除。因而,人们对休闲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正确的主张是,一天时间应分为三大部分,即工作时间、非可自由支配时间和休闲时间。工作时间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非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些专项时间,如忙于家务、采购货物、就医和交通等。而休闲时间是剩余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们重视休闲的观念变化,企业要做到两点:一是提供一些有形的产品,能尽量减少人们非可自由支配时间的耗用。二是推出丰富多样的休闲服务活动。具体措施有:开发速冻和方便食品、微波炉、洗碗机、速干衣裤、一次性尿布等。还包括推广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要求更快捷服务或限时服务,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服务效率等。
3.人类与自然全新的生态和谐价值观认为:大自然中的所有部分——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其它物种和物质,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人类有义务管理好地球,促进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和共同发展。
随着这一生态和谐价值观的形成和强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一部分人的物质占有欲减弱,不再是追求更多、更大,而只求通过一定的资源消耗和产品占用,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变化给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是,要由过去那种鼓励人们大量购买和消费、人为淘汰“过时”产品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的作法,转向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专家们认为,“价值营销”已应运而生。它的精神实质是,提供能实际使用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比期望的更大的“价值”;加强产品销售服务保证;去掉价格中不合理的费用;告知顾客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和事实;企业应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等。
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人们崇尚“回归自然”,信奉“简单的就是好的”。对接近自然界的产品易于接受,而对附加了太多的人工的、科技的因素的产品心存抵触。这表现在产品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要求自然的棉麻纤维;化妆品要求由草木植物提炼,具有自然芳香;医药要求成分简单,没有副作用;食物要做到健康、绿色;居室要求营造大自然的气息等。
4.权利与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包括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的交流加深,社会比较强调消费者的权利。今后,将发展成为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并对“消费者责任”这一问题予以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占主导的价值观应是处于强调消费者权利阶段。
面对社会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面对消费者主义运动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采取一些相应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消费者咨询委员会。可由来自社会各界的顾客组成,定期负责了解顾客对企业运作、产品开发和定价方面的看法,给顾客以反映意见的机会,倾听他们对产品和决策的意见,听取企业的汇报等。
(2)设立消费者事务机构。这是重视消费者权利的组织保证。它的职责是负责与顾客的联系与沟通;向使用本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提供有用的信息;与消费者组织联通。
(3)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并圆满地解决问题。对消费者的意见、不满和投诉,企业绝不能置之不理,而应遵循着“顾客永远是对的”的方针,把它们当作财富。具体办法可包括在产品中附设意见回馈表;设立免费或被叫主付费电话;经常性地开展消费者调查等。
(4)开展消费者教育。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一个聪明的有能力的消费者。这样做,不仅对消费者,对社会有利,而且对企业也是十分有利的。它能帮助消费者形成对产品、服务的合理评价和预期,从而减少对企业的不满;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对企业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使企业扩大销售。
【参考文献】
①loudon&dellabitta:《consumerbehavior:conceptsandapplications》,mcgrawhill.inc,4thedition,1993.
②assael&henry:《consumerbehaviorandmarketingaction》,bretonpublishers,1987.
③郑必清、李伍荣:《消费调控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关键词:金融危机;电力;消费;影响
一、引言
2001年,美联储为抵御经济衰退而大幅度降息,宽松的贷款条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至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通过财富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传导至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的萧条,同时也给全球能源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全球能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罕见局面。
我们知道,电力产业与经济是鱼水关系。电力产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和支柱,电力产业向经济提供动力能源,保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电力消费增减,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电力产业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作为电力产业的助推剂,经济实力强,就可以购置先进的电力设备,使电力产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电力在能源基础产业和国家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毋庸讳言。因此,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对我国电力建设,乃至能源、经济等政策的制定能提供可靠依据和科学决策。本文将从四大主要用电行业入手,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二、金融危机导致电力消费下降,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电力消费负增长
电力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电力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直接导致电力消费减少,电力建设发展放缓。
我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为:黑金属冶炼、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以及非金属矿制品,占全国电力消费比例依次为:12%,8%-9%,7%-8%和6%。08年7月,四大主要用电行业之一的化工业用电量出现同比下降,全社会月度电量同比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三季度,电量下滑趋势持续扩大。
2008年11月份,四大主要用电行业电力消费全部为负增长,工业电量消费同比降幅为14%,全国电力消费降幅为9%。导致工业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蔓延与深化,实际产业产量增速放缓,从而电力消费量下降。此外,奥运会期间,从8月开始,对部分高耗能企业的产能限制,也是导致电量下滑的因素之一。从而导致08年8月,北京、河北和天津地区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首次出现电力消费的负增长。
居民用电持续正增长。居民用电占我国电力消费量的11%-13%,用电量增速长期稳定在10%左右。我们认为居民用电维持稳定的原因有二:
1、居民对电价支出并不敏感。在我国,居民用电电价低于工业用电,历次上调销售电价,居民电价都维持稳定,目前,整体居民电价水平偏低。
2、居民电力消费弹性较工业用电弹性系数较小,居民用电量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季节性波动。
2009年3月以来,获益于下游工业产品需求量的上升,非金属矿制品(水泥)行业率先实现电量的正增长。非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电量消费同比降幅开始逐步缩小,但化工行业电量增速仍不稳定。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5月,单月电力消费量已经好于去年4季度单月电量,与去年9月电量基本持平。
三、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2009年下半年,电量增速有望反弹。一方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创新高。2009年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攀升,5月,至3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29%。分行业看,四大主要用电行业,除化工行业外,其余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维持稳定,逐步提升,对电力的需求增大。
前期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工业品需求量提升奠定基础,从而推动电力消费量增加。从工业品产量增速来看:5月份:除水泥行业产量增速处过去2年的较高水平(同比增长13.5%)外,其余工业品产量增速均处低位:生铁和合成氨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6%和3.7%,玻璃和粗钢产量仍未出现明显正增长。伴随投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启动相关建设、生产,我们认为这些工业品产量将伴随投资增速的上升而上升,电力消费随之上升。
若下半年工业用电需求持续强劲,预计全年电量增速有望提升至4%以上。
【关键词】男性;化妆品;消费者行为
长久以来,化妆品都被视为女性的专用品,男性化妆品市场近两年才迅速发展,每年都保持了300%左右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11年中国男士化妆品的市场总额将达40亿元。本文通过分析男性化妆品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男性化妆品购买行为的特点,加深了解这一新兴市场的消费者行为,以期对化妆品行业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有所帮助。
一、男性化妆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男性化妆品市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细分市场,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找出这一个特殊细分市场与其他市场的共性和特性。
(一)文化因素
化妆品行业是一个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各有不同导致了不同文化对化妆品的功能诉求是有差异的。在中国,男士对化妆品的消费主要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崇尚勤劳节俭持家的消费观念,阻挡任何形式的挥霍消费和超前消费。传统的观念对男女人别美的界定是“郎才女貌”,对男士的判定胜负标准重“才”而轻“貌”,男士使用化妆品会给人过于女人化的感觉。因此,要从观念上对男士消费者进行转变,这样才能增进男士化妆品的消费。在西方国家,男士化妆用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全般化妆品市场的30%以上,使用专业男士护肤品早已是西方男士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时尚。随着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海外品牌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各种声势浩大的宣传,使中国男性对化妆品有了新的认识,男性化妆品市场也呈现上扬的趋势。
(二)社会因素
除文化因素,消费者行为还受到参考群体,家庭和社会角色与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化妆品是一种受群体影响很大的产品,化妆品品牌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路径就是通过群体的宣传。男性化妆品也会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比如,学生群体会因为其中某一个人使用洗面奶,带动其他成员的使用。
男性化妆品的消费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明显。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倚赖感都比较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例如,大宝的广告主要诉求对象就是家庭,体现大宝在家庭生活中用来表达亲情的独特作用,许多中国男性最开始接触的护肤品品牌就是大宝。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诸多方面影响男性化妆品。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对自身形象有要求,会更重视本身的外表,而且由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需要,也会导致化妆品的关注和使用。男性上层消费者通常最先关注新的化妆品,在化妆品上的消费额也较大。中层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比较基本,比如仅仅是清洁作用或者是消痘作用。更底层的男性消费者可能尚未关注男式化妆品。
(三)个人因素
个人特性会对化妆品的购买产生影响,以下从年龄、职业与收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化妆品的购买行为。
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对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产生需要。男性对化妆品(护肤品)的需求通常从婴儿开始,以青少年,中青年为主,消费水平也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呈现先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不同的职业与收入会直接导致男性化妆品的使用与否,影响化妆品的品牌选择和功效的选择。某些职业,如明星,因工作需要这一类人最为关注化妆品,通常引领化妆品的潮流。学生对化妆品的需求通常只是满足普通的生理需求,如洁净和祛痘,此类功能的化妆品在男学生中最为普遍。收入对化妆品的影响很大,化妆品是非必需品,相对于女性,男性化妆品更显得非必要。据调查研究男性化妆品消费水平与收入呈正相关。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男性化妆品消费的影响体现在男士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更新上。在中国,中国男性为取悦女性、客户和老板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和着装,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为男性化妆品市场扩大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男性化妆品市场消费行为特性
1.购买速度快,购买力强
购买速度快是男士购买化妆品的一个普遍特征,因为男士购买化妆品受广告或价格影响较少,他们通常有明确的目标,如购买某一品牌的化妆品或者购买某一性能的化妆品,导致了男士选购化妆品速度通常比女性快很多。消费者的购买力直接受其收入的影响,我国男士收入高于女士,而且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男性消费者具有更强的购买力导致了化妆品的价格不是他们考虑产品的优先因素,而且通常男士购买时出于便利的考虑会一次性购足所需化妆品,不太在意一次购买花费金额过大的问题。
2.购物乐趣低,对商场忍受度低
男士在购物时,购物的压力往往使他们先看到什么就买什么,男士之所以厌烦并不是对购物的绝对抗拒,而是因为他们无法从中获得实用并有趣的东西。目前对男士化妆品的关注仍不够,通常将其放置在货架的尾部或混杂在女性化妆品之间,导致男性购买化妆品不方便,购物乐趣比较低。男士对卖场舒适程度的忍受力比女人差很多,他们对拥挤和等待有更强烈的厌倦感。面对拥挤的人潮,男士常表现出烦躁不堪,甚至就连穿越拥挤的人群都会降低他们的购物欲望。因此,在确定男士化妆品的位置时,应尽量避开客流量大容易发生拥堵的地区。
3.忠诚度高,更为关注品牌和质量
男性消费者喜欢去熟悉的商店,购买熟悉的品牌。不过,男士顾客熟悉购买的程度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年轻男士在思想观念和购物选择方面最容易受潮流影响;而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男士对卖场和商品品牌的忠实度越高。男士的目的导向和与身俱来的粗心,使他们更关注化妆品的品种、质量以及品牌等主要方面,对细节的关注度不及女人,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及女人。如果开展针对男士顾客的化妆品促销活动,零售商和生产厂家可以在价格让利更少的环境下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齐渊博.2007男性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J].美容财智,2007(9).
[2]汪洪斌.男士护肤品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一、“消费者行为”不同于“消费”,它具有更深厚的内容和特点
消费者行为是个人在评估、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和服务时所作出的决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形活动。为了更好地加深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我们把它与“消费”作一比较分析。
1、从时间推进序列看,消费者行为是一系列阶段的前后继起,而消费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消费和消费者行为都是一个动态范畴,是过程。消费是消费主体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商品和服务。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有市场交易行为发生,即到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因而,我们可以说,消费是“使用”和“购买”。
而消费者行为的“过程”的涵义比这要宽泛得多。如消费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即消费者先要认知需要,之后他就要为满足需要去搜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购买决策——购买什么、何时购买、购买多少、到哪里购买、用什么方式购买等。决策过程付诸实施后,商品随消费者退出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使用过程。但问题并未终结,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购买决策和商品质量等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得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结果。为此可以总结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行为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购买后评价。从中可以看出,通常所说的消费只是其中的二个环节。而且,即使是消费中的“购买”也与消费者行为中的“购买”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流通过程中的g—w,强调的是货币与商品的互换,而后者主要指心理决策过程,强调的是消费者的精神过程。
2、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者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消费只是外显行为中的部分内容。
消费侧重的是看得见的活动,是身体的动作。如消费者为满足需要而准备消费品、享受消费品。稍广一点,还包括选择、购买等活动。总之,消费是一种外显行为。而消费者行为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心理、思维活动,它们属于内隐行为。消费者行为是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的复合整体,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后者又包括需要、动机、态度、个性和学习。需要是人体或情感上的一种渴求和欠缺状态。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源,使得人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为满足需要所做出的行动提供理由。个性是导致人与人差异的特质,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缘此而不同。态度是人们对产品和行为等的基本定向,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反应,它还受到营销人员劝说宣传的影响。学习不仅指消费者记住产品的品牌,还包括学习判断产品优劣的标准、选择购买的地点、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行为模式和形成偏好等。
3、从对消费者的设定来看,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把消费者当成“复合人”来研究,而消费的分析把消费者当成“经济人”。
把人当成“经济人”是建立在消费完全是收入的函数和满足程度最大化基础上的。它强调的是,人对消费客体(产品和服务)的利用。关心的是消费品的“人化”,即通过使用消费品使人的体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使智力得到提升。同时,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也是完全地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性的、功能性的需要为导向,去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这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消费者的。
而如果把人(即消费者)当成“复合人”来研究,情况就复杂得多。首先,消费者的需要体系会更加庞杂,除了物质性的、功能性的需要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态的需要。其次,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的影响因素会更加多样,收入、文化、亚文化、心理、社会阶层、群体、家庭、人际关系等。最后,运用的研究手段和学科也会更加多样。这至少包括关于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学;研究个人精神过程的心理学;研究个人怎样影响群体及其被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和研究人类与文化关系的文化人类学等。
4、从所提出的背景看,消费者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
消费是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内在环节而提出来的。
而消费者行为是在人类行为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与市场相联系的人类行为。作为一般人类行为反映到消费领域,其主要特点有:
(1)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消费者利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购买尽可能多的消费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消费的均衡。
(2)偏好和能力的多样性。由于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的差异,人们的偏好是多样的,消费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尽管经济学家对人的偏好能否得到显示以及如何显示存在争议,但对偏好和能力的多样性是基本肯定的。
(3)有限理性。西蒙把它描述为“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总是力争做到有理性,但由于环境因素和自身能力的制约,他们不可能知道关于未来活动的全部备选方案,不可能将所有的价值考虑到统一的、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也无力计算出所有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
(4)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借助不正当手段谋取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如对未来消费的低估和冲动购买等。
二、消费者行为学与市场营销学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差异的两门学科
1.产生:历史与逻辑
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要比市场营销晚得多。一般认为,市场营销学初创于本世纪初至20年代,战后进入一个重大变革的新时期。而这时,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二战期间,参战各国为了生产武器装备,新技术、新工厂应运而生。战后它们被迫转向消费品和工业制品的生产,使得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消费者及其行为的研究。恰逢此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家开创了动机研究,加上新产品设计研究和调查研究等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进入60年代,在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费伯(ferbor)的《动机与营销研究》(1985),卡陶纳(katona)的《有力量的消费者》(1960),霍华德(howard)的《营销管理分析与计划》(1963)的带领与影响下,消费者行为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如盲人摸象一般。改变这种分散局面,进行有效整合工作的是霍尔布鲁克(holbrook),其代表作是《什么是消费者研究》。
70年代后,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进入了成熟阶段。消费者行为学在西方国家商业院校普遍得到开设,如今还设有博士学位。研究队伍从原来的少数人而不断发展壮大。1969年美国成立了“消费者研究协会”,会员逾四千。该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大会,并以《消费者研究新进展》汇集大会成果。研究消费者及其行为的论文也日益增多,出版的主要刊物有《消费者研究》杂志、《消费者事务研究》杂志。
从逻辑上看,消费者行为学应该是市场营销学的前导。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及其行为,把握他们的需要、动机、个性、态度和学习等内在心理因素,掌握他们的购买决策过程以及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才能使市场营销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事实却相反,这种逻辑与历史发展的错位,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产品供应紧缺,企业奉行的是生产观念和销售观念,“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我们卖什么,人们就买什么”。企业只要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加强销售就行,不必也不会去研究消费者及其行为。二战结束后,这种状况就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另外这种错位也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细化和完整化的。消费者行为学也正可以看成是对市场营销学的补充和深化。关于这一观点,稍后论述。
2.切入:消费者与企业
消费者行为学属于微观学科,它的切入点是消费者。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行为学里所涉及的消费者,与经济学或一般文献中所提到的消费者的内涵与外延是不一样的。很多学者认为接受免费产品和服务,甚至某种理念、思想的人都算是消费者。这就使得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更加广泛,对政府决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立法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并提升消费者在评价产品和服务上的能力等方面都得益于对消费者的研究。
有了这种拓宽,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也赋予了新的意义。70年代前,人们只强调市场营销要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因而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7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市场营销的社会、伦理和生态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并认为,企业通过市场营销除了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利润以外,除了被动地适应宏观环境以外,还必须主动地遵守社会伦理,维护法律和保护环境。拓宽消费者含义与这种观念和理念的转变是相适应的,并有助于企业实践这种转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消费者含义的拓宽,即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行为中的不同角色。如当他决定哪些需要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决定改变这一状态时,就成为“发起者”。当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言辞、行为去影响购买决策,实现购买行为和对产品、服务的使用时,就成为“影响者”。当他实际执行选择、采购行为时,就成为“购买者”,当他直接卷入消费或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就成为“使用者”。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如果只顾及其中一种角色,那是不完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提及消费者都必须涵盖上述所有的角色,也并不意味着研究消费者行为时,不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进行。事实上,“购买者”就是消费者中最主要的含义。
市场营销学也属于微观学科,但它的切入点是企业,研究的是企业营销管理,因而,与市场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市场企业营销管理。即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消费行为学研究的是消费者行为市场。即消费者及其各种行为的构成的复合整体会影响市场的运行,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构成(消费)市场本身。这样,从联系的观点看,这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市场企业营销管理。市场自然成了联系消费者与企业的中介与纽带。
3.内容:补充与深化
市场营销学包括两大板块,即市场机会的分析、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学关于组合策略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如产品策略中,产品的规格、形状和特点、包装方式,对消费者而言哪方面服务最重要,应该向消费者提供什么服务保证和计划,提供哪些类型的附属或相关产品等问题。定价策略中,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价格是怎样认识的,对不同品牌之间价格差异的敏感度如何,在产品推介和促销中,多大的减价幅度有助于消费者的购买,给付现的消费者以多大的折扣等问题。在渠道策略中,零售商应该经营企业的哪些产品,在哪些地区设立零售商,数目是多少,为了分销产品,应与零售商做何种安排,企业在何种程度下必须拥有自己的分销渠道或对分销渠道严加掌握,零售商应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形象等问题。在促销策略中,在不同的特殊情形下,运用何种促销手段,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什么措施最为有效,什么方法能最有效地传递预设信息,已播放的广告应多长时间重播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市场营销学显然是难以回答的。而只有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行为,才能作出成功的回答。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营销学与消费者行为学是关于市场营销管理的联系最为密切、内容最为根本的两门学科,其它都是从中派生衍化出来的。
三、研究消费者行为学,对搞好市场营销管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进入80—9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注重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到注重发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指导作用。有的著作明确地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为副题,几乎在论及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指出这一点。为了说明这种趋势,也为了论证本文观点,这里择其一端——以文化价值观为例,谈谈消费者行为学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独特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1.物质与服务根据消费客体的有形与否可以把人们的消费结构分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物质消费内部结构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消费,到象征资格、显示地位、愉悦心理和实现自我的物质消费。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物质消费处于第二层级上,并与第三层级部分并存。
服务消费内部结构可分为满足生存消费,即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消费,如饮食、理发、洗浴、交通等;享受消费,如旅游、娱乐、运动等;发展消费,如教育等。目前,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需要主要处于生存性阶段,享受消费需要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并日益成为服务消费需要体系的中心内容。
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相比而言,前者将处于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而服务消费需求将呈现强劲增长趋势。这不仅是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们所作出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与文化观念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物质消费内部结构和服务消费内部结构的层级选择与定位也同此理。
对物质消费结构的现状判断和人们的选择,给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要求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特别是产品层次结构。多开发、生产与经营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其次,促销策略应有所改变。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促销重点应凸现产品的品质、性能。而对满足第三层次需要的产品促销不应局限于产品本身,而必须运用cis理论,赋予产品以一定的形象与含义,并使之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美国几种品牌的香烟就是成功的例子。如“万宝路”,它用“万宝路男人”形象,具有粗犷、豪放、独立的特征。而“沙龙”则突出“分享精神”,强调宁静、自然、温馨。最后,在定价策略上,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应做到质价相当,可采用成本定价或竞争者导向定价法。而具资格象征性的产品,则可采用心理或声望定价法。
服务消费需要的增强则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2.工作与休闲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机器被大规模地运用,人们快节奏、高强度地工作,体力支出大大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轻了人们的体力消耗,但心理上的紧张并未消除。因而,人们对休闲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正确的主张是,一天时间应分为三大部分,即工作时间、非可自由支配时间和休闲时间。工作时间是取得收入的时间,非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些专项时间,如忙于家务、采购货物、就医和交通等。而休闲时间是剩余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们重视休闲的观念变化,企业要做到两点:一是提供一些有形的产品,能尽量减少人们非可自由支配时间的耗用。二是推出丰富多样的休闲服务活动。具体措施有:开发速冻和方便食品、微波炉、洗碗机、速干衣裤、一次性尿布等。还包括推广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要求更快捷服务或限时服务,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服务效率等。
3.人类与自然全新的生态和谐价值观认为:大自然中的所有部分——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其它物种和物质,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人类有义务管理好地球,促进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和共同发展。
随着这一生态和谐价值观的形成和强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一部分人的物质占有欲减弱,不再是追求更多、更大,而只求通过一定的资源消耗和产品占用,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变化给市场营销管理的启示是,要由过去那种鼓励人们大量购买和消费、人为淘汰“过时”产品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的作法,转向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专家们认为,“价值营销”已应运而生。它的精神实质是,提供能实际使用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比期望的更大的“价值”;加强产品销售服务保证;去掉价格中不合理的费用;告知顾客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和事实;企业应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等。
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人们崇尚“回归自然”,信奉“简单的就是好的”。对接近自然界的产品易于接受,而对附加了太多的人工的、科技的因素的产品心存抵触。这表现在产品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要求自然的棉麻纤维;化妆品要求由草木植物提炼,具有自然芳香;医药要求成分简单,没有副作用;食物要做到健康、绿色;居室要求营造大自然的气息等。
4.权利与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包括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的交流加深,社会比较强调消费者的权利。今后,将发展成为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并对“消费者责任”这一问题予以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占主导的价值观应是处于强调消费者权利阶段。
面对社会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面对消费者主义运动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采取一些相应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晨
(1)建立消费者咨询委员会。可由来自社会各界的顾客组成,定期负责了解顾客对企业运作、产品开发和定价方面的看法,给顾客以反映意见的机会,倾听他们对产品和决策的意见,听取企业的汇报等。
(2)设立消费者事务机构。这是重视消费者权利的组织保证。它的职责是负责与顾客的联系与沟通;向使用本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提供有用的信息;与消费者组织联通。
(3)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并圆满地解决问题。对消费者的意见、不满和投诉,企业绝不能置之不理,而应遵循着“顾客永远是对的”的方针,把它们当作财富。具体办法可包括在产品中附设意见回馈表;设立免费或被叫主付费电话;经常性地开展消费者调查等。
(4)开展消费者教育。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一个聪明的有能力的消费者。这样做,不仅对消费者,对社会有利,而且对企业也是十分有利的。它能帮助消费者形成对产品、服务的合理评价和预期,从而减少对企业的不满;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对企业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使企业扩大销售。
【参考文献】
①loudon&dellabitta:《consumerbehavior:conceptsandapplications》,mcgrawhill.inc,4thedition,1993.
②assael&henry:《consumerbehaviorandmarketingaction》,bretonpublishers,1987.
③郑必清、李伍荣:《消费调控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7年版。
【关键词】房地产 消费者 结构分析 购房因素
一、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与其购房偏好(包括购房目的、影响因素、偏好的地段、偏好的楼层、能接受的价格、付款方式)两个大类。
二、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4份,经过鉴别,有效问卷326份,问卷有效率为81.5%。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房地产消费者的基本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在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女比例接近1:1,男性比女性略多。
(2)年龄结构:此次的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30-40岁这两个年龄阶段。其中20-30岁这个年龄阶段占主要,有54%。20-30岁正是年轻人打拼奋斗,成家立业的阶段,而在当下文化中,人们多数会选择在成家时购房,所以,目前年轻人的购房需求较大。
(3)学历结构:从学历结构分析中得出,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事业群体是房产业主要且极具潜力的销售对象。
(4)收入结构:本次调查对象收入2000一下,2000-5000,5000
-8000,8000-10000以及10000以上的分别占27.6%,23.3%,18.4%,12.3%,18.4%。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会探究收入水平对于购房偏好的影响。
(二)购房相关需求与行为分析
(1)购房目的。74.8%的消费者购房都是为了日常居住,也有少数消费者用于第二居所和投资,仅有1.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其他”。
(2)影响购房的主要因素。在购房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中,环境、价格、地段位居前三。而消费者对“开放商或物业管理商”的考虑相对较少。
a.环境因素:既然消费者将环境作为购房时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那么消费者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周边环境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消费者选择了购房相临“公园绿地”。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优美的环境,饭后散步休息的场所成了人们时下的追求。其次,选择大型商场与学校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这也不难理解,相临大型商场方便生活,而相临学校则可方便孩子上学。
b.地段因素:消费者偏好的地段为一到三环。我们推测原因可能是一到三环处于市区,交通便利,而房价也不如一环以内高,所以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
c.价格因素:绝大多数消费者能接受的购房单价集中在3000
-8000,占总数的65.6%。也有17.8%的消费者能接受8000-10000的购房单价。绝大多数消费者能接受的总价为50-100万。从购房能接受的总价中能直观地感受到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水平与购房能接受的单价水平基本相符。
根据相关分析发现,消费者能接受的单价与能接受的总价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收入水平对于能接受的单价和能接受的总价的相关性无前者高。这说明消费者的当前收入并不能完全反映消费者的购房能力,购房与消费者的家庭收入和消费者的积蓄还有很大关系。
在降价幅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的调查中,多数消费者选择了“每平米降价1000元”就能产生足够吸引力,也有很多消费者选择了“送车库”。
(3)消费者的楼层偏好。超过半数的消费者都更偏向中层。
(4)消费者的朝向偏好。由于“朝南”与“背朝马路”是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朝向考虑,所以在调查消费者的朝向偏好时,我们将选项设置为如上表所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有朝向偏好与无朝向偏好的比例大致为6:4。而在有朝向偏好的消费者中,朝南与背朝马路的比例大致为4:2。
(5)面积需求。90-130平方米的房屋是最受欢迎的对象,有高达6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该范围。另外,也有23.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50-90平方米的房屋大小。而5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显得不受欢迎,仅有0.6%的选择量。男性的面积需求高于女性。且选择130平方米以上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我们首先假设收入对面积偏好无显著影响,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P值等于0.000
继续检验,显著性概率P=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认为各个收入阶段总体方差是不等的。
从Tamhane法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对面积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别,而位于中间的8000-10000的收入群体与两端群体差别不大。
(6)装修标准。被调查的消费者希望的购房装修风格结构如上图所示。将近一半的消费者选择了精装修。选择豪华装修的最少,仅占6.748%。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富有自己的个性,更喜欢创意,所以更偏向于毛坯房。而年龄越往上,越偏向于精装型的装修风格。在调查对象中,50-60岁的群体选择精装型的概率为53.33%,60岁以上的群体选择精装修的概率为76.92%。
(7)付款方式。相比一次性付款,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住房贷款。而在住房贷款的选择中,更多热倾向于住房公积金贷款。这可能与当前许多事业单位的五险一金制度有关。
投资减速,资产价格下跌,市场盈利放缓
中国正处于自1980年以来的第三次投资热潮中,与前两次相比,此次最大的不同在于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投资过热,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投资。因此,中国经济极有可能实现软着陆。中国2007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重新调整投资和消费增长,也就是控制投资和鼓励消费。我们认为,包括房地产、商品和能源在内的所有类别的资产价格都将走软,并会影响到这些行业的盈利增长。虽然这种调整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但是由于中国离岸股票市场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价格,因此短期内很有可能会出现调整。
摩根士丹利的大多数分析师在预测H股2007年盈利增长时都考虑了资产贬值因素。银行业的分析师认为银行平均贷款将增长14.6%,石油行业的分析师假定2007年、2008年每桶原油价格为50美元,矿业分析师预期2007年煤矿和钢铁的现货价格将分别下滑5%和10%,地产业分析师假定房地产价格将保持平稳。虽然这些预测并不保守,但已经使整个H股市场的盈利预期从2007年增长13.1%降低到2008年增长11.1%。
我们认为,2007年,盈利增长和估值倍数仍将是中国离岸股票市场的主要决定因素。过去的经验显示,盈利预期提高将带动MSCI中国指数的估值倍数提高,而一旦盈利增长放缓,估值倍数也将降低。2006年H股市场的估值倍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如果市场意识到2007年盈利增长将减缓,H股市场的估值倍数很可能会下降。在过去20年里,有三个短暂的时期,H股市场比美国股市存在溢价,但没有一次能维持超过一年。2006年11月,H股市场的估值倍数再次超越美国,这或许意味着,6个月后H股市场将开始下跌。
市场下跌风险较大,消费行业是投资首选
我们进行2007年预测的基本假定是:第一,美国经济软着陆;第二,中国投资减速;第三,中国出口和消费增长强劲;第四,能源、商品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回落。此外,我们假定股市价格是对未来12个月盈利增长的提前反映,因此,2007年的H股指数取决于市场预期的2008年每股盈利增长和反映这种增长的估值倍数。根据我们的基本假定,2007年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位为43.6点,比目前水平下跌6%,市场的每股盈利增长11.1%,一年后的市盈率为12.3倍。而包含风险和回报因素的分析显示,市场下跌风险要大于上涨风险:在“牛市”假设下,2007年市场将上涨8%,即宏观经济非常理想,市场每股盈利增长15.9%,一年后的市盈率为13.6倍;在“熊市”假设下,2007年市场将下跌33%,即政府将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措施,每股盈利仅增长1%,一年后的市盈率为9.7倍。
行业层面,我们认为,消费相关行业,如日用消费品、旅游和电信业将继续强劲增长,利润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扩张,估值倍数也可能继续扩大。而取决于资产价格的行业,如石油、原材料和地产行业,增速将放缓,估值倍数有所回落。
内容摘要:消费者创新性不仅与营销理论相关,与营销实践也密不可分。产品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归根到底要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创新。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消费者的实地调查,以消费者创新性为细分变量,运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细分途径,将消费者划分为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采用者五个细分市场,并运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变量、行为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对细分市场的轮廓进行描述。
关键词:消费者创新性 市场细分 价值观 生活方式
产品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归根到底要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创新。不同的消费者创新性使得消费者在面对创新产品时会有不同反应,有些会立刻购买,有些则要等到他人对新产品做出评价后再尝试使用。消费者创新性不仅与营销理论相关,与营销实践也密不可分。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消费者创新性和人口统计变量为基础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得出有效的细分市场,并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新产品采用行为对二者细分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哪种细分更有效。在此基础上用物质主义等价值观变量、时尚意识等生活方式变量及行为变量对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加以描述,以期为企业的营销战略提供借鉴。
相关文献回顾
(一)消费者创新性和新产品采用行为
对于消费者创新性的涵义,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意见。Midgley and Dowling(1978)将消费者创新性分为实际(actualized)的和天生(innate)的创新性后,研究沿两个分支展开。一是新产品采用行为或实际创新性,指个人在其社会系统中较他人较早采用创新的程度;另一个分支是在天生创新性的基础上识别消费创新者。天生创新性(以下称为消费者创新性)被定义为人的一种潜在的喜欢接受新产品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存在于很多产品种类的消费行为中,并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以识别个人的创新性。消费者创新性的研究在国内还属于崭新的研究课题,这是一个反映消费者个人行为差异的概念,个体间存在差异是进行市场细分的前提。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概念,其实质是将整体市场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子市场的消费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为特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在需求和行为上有较大差异。
要正确地进行市场细分,首先必须合理地确定细分市场的标准。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素。这些因素有些相对稳定,多数则处于动态变化中。最初的细分变量是人口统计变量,比如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因为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不同阶段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更有效率。但这种细分具有局限性,即使消费者的年龄、性别都相同,其消费行为差别很大。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特点,往往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差异所导致的。尤其是在比较富裕的社会中,消费者购物已不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因而消费心理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更大。消费心理就成为市场细分的又一重要标准,比如生活方式、性格等等。心理细分建立在消费者的个性、态度等变量的基础上,测量消费者的活动、兴趣和观念(AIO)(Wells and Tigert,1977;Wells,1975)。
细分市场的研究倾向于将上述细分标准进行融合,最具价值的成果是VAL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细分,它融合了心理和人口统计变量,是应用最广泛的细分方式。
本研究进行的市场细分以心理变量为主要细分变量,融入了人口统计变量和行为因素。
实证研究设计
抽样方法与样本。本研究在重庆市范围内进行抽样,实证样本分布在重庆主城区。调查共发出问卷1176份,有效问卷为1006份,有效率为85.6%。
测试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我国为电子信息类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消费者经常接触大量的电子信息类新产品信息。本研究将此类产品作为测试产品。
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以SPSS 11.5 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具体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量表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描述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
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量表的信度分析
大部分变量的Cronbach α 系数值超过了0.7这一可以接受的信度水平。
(二)量表的效度分析
主要检验结构效度,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KMO统计量为0.872,Bartlett’s球形检验拒绝了原假设。结果显示除个别子因素外,绝大部分子因素的主因子载荷都大于0.5,最小的主因子载荷也达到了0.408,跨因子载荷超过0.4的只有三个,最大的跨因子载荷为0.477,因子合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62.49%,综合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以消费者创新性DSI量表为细分标准进行市场细分
1.细分市场。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确定分类数, 然后用快速聚类法(K-means Methods)进行分类。研究聚合系数增加值可见,当群数由3群到2群和由4群至3群时聚合系数急剧增加,另外由5群至4群时聚合系数亦增加较多。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可初步将样本分为5群。再用快速聚类法将样本分为5群,表1是每个群的样本数目及群中心,分数愈高表示越是创新采用者,反之为落后者。类间距显著性为0.000,说明用DSI细分出来的5个群体是有效的,其分布与Rogers的结果在各个群体的百分比上有一定差异。但与Bass创新扩散模型对于采用者的分类相当符合。
2.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变量描绘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F检验及显著性分析显示“男性社会”和“人际关系”在各个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不能用来描述细分市场;“物质主义”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有差异,但是在5%(**)的水平下差异不显著。其余变量均可用于描述细分市场。
3.用行为变量描绘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本研究使用的行为变量为新产品采用行为,其方差分析见表3。F值和显著性检验说明新产品采用行为在各个细分市场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可以很好地区分和描述不同的细分市场。
4.用人口统计变量描述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本研究用年龄、家庭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三个人口统计变量描述细分市场,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变量在各细分市场之间有很大差异,能有效描述细分市场。
5.以消费者创新性和人口统计变量为细分标准的有效性比较。以人口统计变量为细分标准在描绘细分市场时不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年龄群中心值在群3和群4,年龄均值在群4和群5,受教育程度群中心值在群3和群4、群1和群5,受教育程度均值在群1和群5,家庭月收入群中心值在群4和群5,家庭月收入均值在群1和群5之间差异很小,这些不能用来描绘细分市场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物质主义”在细分市场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虽然某些变量在5个群体之间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两个或三个群之间差异不大。比如“时尚意识”在群2和群5;“长期导向”在群2、群4和群5;“怀旧程度”在群4和群5以及“人际关系”在群1和群5之间差异都很小。而有效细分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认为以人口统计变量为细分标准的有效性相对较差。
6.消费者创新性细分市场轮廓描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结果,将细分出的5个群体进行命名,并对其轮廓进行描述。
细分市场一:创新采用者。这部分消费者性格活跃,富有个性,追求时尚,勇于冒险革新,消费行为很少听取他人意见,经济条件非常宽裕,年纪偏轻,受教育程度相当高,不关心产品价格的高低,只要认为合适,愿意为获得新产品付出高价,物质主义倾向很强,追求和向往物质生活享受,对新鲜事物非常偏好,不会维持过去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
细分市场二:早期采用者。这部分消费者年纪较轻,经济状况良好,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时尚意识和领导意识较强,价格意识较弱,物质主义倾向也比较强,追求和向往物质生活享受,比较敢冒风险,也不会维持过去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
细分市场三:早期大众。这部分消费者一般较少保守思想,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较高的收入,对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比较注意新产品价格的高低。
细分市场四:晚期大众。这部分消费者占消费者比例最大,其收入、受教育程度比早期大众要差,对新事物多持怀疑或者观望的态度,往往等到产品进入成熟期才加入购买。
细分市场五:落后采用者。这些人年纪偏大,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受传统思想束缚很深,思想非常保守,固守传统消费行为方式,非常怀旧,一般都是意见追随者。
结论
本研究以消费者创新性为细分变量,对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支持Rogers 将消费者区分为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采用者五个群体的结论,在不同群体的构成比例上有一定差异。
以消费者创新性作为细分变量细分消费者市场。由于不同消费者群体在采用创新产品的时点上有明显差异,因此企业可依据不同时期的消费者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提升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被调查者消费者创新性平均分值得分较低,仅有19.47分,平均每人仅拥有3.83类产品,晚期大众和落后采用者这两个群体占到了消费者总数的约55%。平均而言,中国消费者接受创新产品的心理特质并不突出,消费者并不倾向于采用新产品。这说明,在中国,开发和向市场推出创新产品(特别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的风险相当大。
特别注重创新采用者。从创新采用者所占比例(6.46%)看,其要远高于Rogers模型中创新采用者的比例(2.5%),这些人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高,一般是年轻人,交际广泛且信息灵通。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应把促销工具和宣传重点集中在创新采用者身上。
参考文献:
1.Midgley. David F. and Grahame R. Dowling (1978), Innovativeness: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 (March)
2.Mahajan ,Vijay, E Muller ,and R.K. Srivastava,(1990),Determination of adopter categories by us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XXVⅡ
高端消费兴起
高端消费的兴起,其实是自工薪阶层开始的。作为工薪阶层,他们不仅懂得了怎样去努力工作与学习,更多的懂得了去追求生活的品质与精神的享受。这群人宁可自己一两个月都吃方便面,也会省下钱来买一部时尚前卫的高端品牌手机,因为他们现在更倾向于在社交和精神享受方面追求满足。而代表着高层收入的企业家及白领阶层,他们愿意选择购买高端产品使用,他们更注重品牌,注重尊贵,注重身份与享受。他们更懂得品牌效应对自己生意及事业的影响,同时也更懂得了品牌追求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据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占据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中国内地主流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6%,即约2亿人,并且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表明未来3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跨入“金字塔”的顶端。地板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未来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相对于已经达到了一定饱和度的中低端市场,中国木地板行业的高端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商家都是通过市场的刚性需求以及促销行为来抢占市场,终端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向上延伸的空间,高端产品、高端品牌的消费潜力巨大。2012年大自然与葡萄牙阿默林国际木业集团、德国科诺木业集团有限公司、意大利希洛1934、瑞士弗洛维尔。地板、丹麦雍客工业公司、意大利意得森有限公司、波兰宝林纳、西班牙弗奥斯木业有限公司、葡萄牙伽诺软木有限公司、比利时爱薇饰集团、罗宗特色硬木地板有限公司等11个全球地板品牌达成品牌加盟商合作,全面进军地板高端市场。圣象地板从2010年已经将目标瞄向了崇尚自我的高端消费群,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充满美式风情、寓意自由和个性的樱桃木地板。富林地板花费500万创建的富林拉斐尔第四代地板体验馆,在江西建立的1200㎡超大地板体验中心等等,为未来的高端市场拓展以及发展需求做出的重大投资。
低价促销火爆
广告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2010年11月,央视举行2011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安信伟光首次亮相黄金时段招标,拍下了《焦点访谈》后15秒广告、《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前的5秒广告等三个标段,广告认购额共达到4300多万,成为2011年度地板行业广告投放的“标王”。到了2012年,红星美凯龙,圣象地板与顾家家居分别以6808万、6009万元和4820万中标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成为家居企业投放大腕。而2012年的315晚会,肯地亚、安信、圣象等地板品牌广告云集,315晚会俨然成了地板品牌的联欢晚会。激烈的315促销大战拉开了2012地板列国争雄的序幕。生活家地板的演唱会团购,世友地板的旅游厂购,圣象的网络乐购,还有各种总裁签售、特价风暴、开业促销,2012年促销比以往来得更密集、更猛烈,商家们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举办促销活动,而且价格一家比一家低。一些品牌的复合木地板抛出全包价68元/平方米;12毫米仿实木地板售价为88元/平方米;一些知名品牌实木地板甚至由每平方米300多元降到了每平方米100多元。木地板产品的价格几乎触及底线,商家都希望通过更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去年年底以来,全国的家居建材行业的销售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很多地板厂家都实行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经销商以更实惠的价格促进销售。于是便出现了今年“3.15”、“5.1”前夕众多商家不约而同的实行低价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手段。
中端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