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基本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15(2010)08-287-01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是按照国家卫生部和市、区卫生局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提高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改变人群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及探索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筹资、运行、评估和支付方式,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自项目2009年启动以来,经过组织、培训、实施、督导、评估等阶段工作,使我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项目目标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加速构建我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框架和网络,提高我区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使我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由政府出资,并实行合同购买的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2项目执行情况
2.1项目实施范围和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是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项目实施时间是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2.2项目支持的主要活动完成情况
2.2.1根据我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试点方案,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分别制定下发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意见开展工作。
2.2.2制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及《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2.2.3 区疾控中心分别与我区3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签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服务合同》,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实行合同购买方式支付。
2.2.4完成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编辑印制和分发工作,共计印制下发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6万5千册,《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宣传手册2万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册2万册。
2.2.5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按要求分别新建了整洁美观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按照方案、意见要求每2月定期更换了1期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内容,全区2009年共计出刊健康教育宣传专栏380余期。
2.2.6与区电视台合作制作了4期“健康黔江”卫生行动专题健康教育电视节目,并在区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
2.2.72009年3月2日和6月15日,我区组织召开了2次健康教育培训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街道和镇乡卫生院分管领导。会议进一步讲解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开展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会后对与会人员进行了测试。
2.2.8中心组织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了“3.24”结核病防治日、“4.25”免疫规划日、“5.15”碘缺乏病防治日、“5.31”无烟日、“10.8”高血压日、“11.14”糖尿病日、“12.1”艾滋病日等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2.9 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7月开始,组织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我区正阳、冯家、石会、石家等9个街道和镇乡开展了区级市民健康知识巡讲活动。
2.2.10区疾控中心在区卫生局卫生网站和“武陵传媒网”区疾控中心网站上,分别开辟了健康教育专栏。
3项目效果
3.1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
通过出台《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规范了各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行为。
3.2建立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等文件的制定,为我区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我区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
3.4培养了一支健康教育队伍
我区在开展项目工作时,十分重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针对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需求,开展了2次提高健康教育业务技能的专题培训会,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育成本 管理模式 运作机制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利用其各种办学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的社会资金以市场运作机制为依托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1],依靠吸引社会投资,整合社会资源等自收自支方式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所需的经费需求。[2]因此,要使独立学院的发展空间有足够的财力保证,以确保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发展。独立学院应在观念上强化教育成本概念,立足于自身财务活动特点,实行办学成本核算,注意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办学成本有效控制,把生均教育成本作为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管理方法,真正立足于市场做到自负盈亏。这对独立学院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独立学院教育成本
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是指学院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技巧及各种综合素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4]具体包括学院教职员工工资性支出、学院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学院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业务支出、校园校舍维护修缮支出、固定资产购建与使用支持等内容[5]。独立学院教育成本则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教学资源付出及其他综合素质培养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公用经费支出;公用费用支出包括土地购置费(或场地租用费)、基建费(教学实验楼宿舍、图书馆等)、设备设施费、维修维护费、图书资料费等。在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情况下,这部分经费支出在整个学院教育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
第二,教职工经费支出;教职工经费支出包括全职员工工资、奖金,外聘教师课酬、奖金等;教师培训费、社会保障费、优秀师资引进费等各项费用。
第三,招生宣传、品牌创建经费支出;作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面临着如何扩大生源、提高学院知名度、创建品牌形象、赢得社会信誉、吸引优秀师资力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难题,这些都需要独立学院投入大量经费,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第四,日常教学经费支出;教学用的教材、纸张、文具及其他学习参考资料、实验耗材费、出卷阅卷费、学术会议差旅费、会务费等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各项开支费用。
第五,学生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经费支出;学校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既是体现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校树立形象、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已成为各校应有的经费支出,是学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六,贷款利息;作为非财政资金投资举办的非盈利教育机构,不少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特别是启动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作为贷款必然附加条件贷款利息随着而生,应计入教育成本。
2 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我们认识到,不管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必须要借鉴企业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和经营。所谓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活动特点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优化配置、多种社会资源整合办学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选择及学校经营操作等系列筹划、谋略活动。[6]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任何组织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虽然不是纯营利性质企业,但企业的竞争精神在独立学院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独立学院有联系的直接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团体。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未来的收入,并以支付学费的方式来分担学校办学成本。社会团体同样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利,如社会企业通过接受大学生从而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来提高利润。同时,社会团体也通过合作办学方式来分担独立学院部分办学成本。因此,学校和受教育个人、社会团体间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学校与学校间则成是竞争关系。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领域还不会出现买方市场压力,即生源不足的压力,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生源将急剧减少,将对部分学校形成较大的生源压力。
因此,独立学院加强自身成本管理,采用效益优先策略,在相同产出情况下最大化地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学院经营管理,发挥出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较好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校将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吸引更多、更强的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办学,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校的声望和名誉,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一些具有实力的社会团体有选择性地对部分独立学院进行投资办学,这一事实说明,只有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学校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进而分担部分办学成本。[6]因此,独立学院只有走成本管理之路,才能提高自身办学效益,在教育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3 独立学院成本管理方法
3.1 确定教育成本定额,做好预决算工作
很多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已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成本预算,确定教育成本定额,无疑会对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教育成本的预算涵盖各部门各项教育活动和学校整体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参照以往的历史数据合理确定额度。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各项费用支出状况进行跟踪监控,作为对各部门成本使用情况的真实反映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2 对公务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独立学院对于公务费的使用可以依据预算控制的途径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应该每个月对公务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通过对比,做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同时应该使办公用品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节省开支。并适当地将其纳入年度考评制度中,充分调到每个员工的责任感,树立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理念,并实际参与其中。
另外,影响修缮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投资规模,规模越大所需要的相应费用就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主要包括: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经费使用情况,提高教室、教学仪器的使用效率。
3.3 加强社会合作办学力度
在基础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可以面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项目招标方式,并规范招标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工作,减少资金使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各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4 结语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的不断明确,办学特色的不断强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也将不断规范和完善,但除独立学院自身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取得长足进步,进而推动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红.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探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19-20.
[2]毛明清.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要性探析.《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10-210.
[3]刘勋章,袁良容.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2;31-32.
[4]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6.78-79.
[5]阳宗妤.湖南高校独立学院学费标准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7-17.
[6]龚丽春.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必要性.《经济师》,2006.02.18-18.
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
5.交流之后,说说自己的新想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议论“好书”
1.出示名人名言
(1)好书是伟大心灵之宝贵血脉。
(2)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明灯。
(3)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
2.读名人名言,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感受。
3.全班讨论: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好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实际谈看法。依据学生回答顺势概括如下:(1)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书;(2)语言优美的书;(3)图文并茂、给人美感的书;(4)启迪智慧、教人做人的书;(5)使人获得有益知识的书。……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同读一本书)
二、探究“说”法,尝试表达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我准备分享哪一本好书?怎样去围绕这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使大家想读、爱读?
2.播放多媒体动画,启发示范。
“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的小灵通。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童年真好》,作者是我省作家陈章汉。这本书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风趣的插图,写了作者小时候的不少蠢事、羞事和趣事。但无论什么事,都充满了天真无邪的儿童情趣。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并为文中蕴含的浓厚情感所感染,也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这样的好书,你不想一睹为快吗?”
3.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围绕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板书:认真倾听)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板书:交流表达)
三、小组练说,人人参与
1.导言: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读过的书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同学。
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的观点最有创意,获得最佳创意奖。
2.学生四人一组或自找交际伙伴,互相介绍、推荐,确定每一组的共同阅读的书。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流上有困难或障碍的学生,教师自己或指定优秀学生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
四、和谐互动,反馈评价
1.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表达自己小组对于同读一本书的观点,教师协调各小组的衔接。
形式一:好书自述。学生头戴饰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推荐自己,还邀请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作补充。
形式二:讲故事表演。学生选取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断,边讲故事边表演。可一个人独立表演,也可请同学合作。
形式三:小记者采访。两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新书的作者,“小作者”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插入配乐朗读书的精彩片断、展示书的装帧等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书的好感和兴趣。
2.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好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是否富有情感;看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不足的地方该如何矫正、补充?
4.组织全班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读的好书,以及最佳推荐人、最佳创意,予以表扬、奖励。
五、扩展延伸,巩固提高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读了一本好书,
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那是多么快乐!
学生课后向同学、父母或邻居小朋友推荐一本好书。
板书:
关键词:高等教育;主体;成本分担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61-01
一、高等学校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的性质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决定性因素。按照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服务是准公共物品。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未达到拥挤的情况下,不具有竞争性,大家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数达到饱和时,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高等教育招生有考试筛选、学费缴纳等限制,这就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正外部性,如它可以培养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人才、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精神面貌等,高等教育排除的成本很高,它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
二、高等学校成本分担的主体
(一)政府。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按照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生产部门”,其职能主要是为了“生产”和提供具有公共利益或效用的“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及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所以政府应该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进行公共供给。
(二)学生或其家庭。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个人来说,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增加他的人力资本,使其在未来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高等教育除了能为受教育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外,还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非经济收益。如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有可能在未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子女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直接或间接收益等。
(三)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除了能够给受教育者自身带来很大收益外,也能给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很高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教育的收益主要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收益提高;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劳动者创新欲望及工作能力强,在工作中会不断创造新方法和新产品,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受过较高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企业所占比例高,可优化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比例的高等教育费用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会限制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由以上分析可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承担部分的减少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私人家庭,这对贫困家庭的学生造成了经济负担。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家庭中,学费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6年的86.7%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顶点196.9%,其后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140%。学费给我国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过高的私人教育成本分担易导致高等教育机会选择的不均等。目前我国有一些政策为贫困学生提供了优厚条件,比如2007年实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接受这一政策的学生免除大学四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并每月补贴足额的生活费,但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学校教学两年,并且从事教育事业十年以上。虽然这样的政策为贫穷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却并不是真正均等的机会。
(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不完善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降低办学效率。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原来高校存在的师资和基础设施的潜力已经充分利用,现在容纳能力已到极限,普遍出现师资和教学设施紧张的状况,教学和生活条件有恶化趋势。因为教师和教室不足,不少学校普遍采用上大课的方式,一百多人甚至几百人挤在一个课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出现了严重的教学资源不足。
四、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资助机制,真正实现机会均等。针对目前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成本分担比例快速增长,造成学生支付困难,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是接受不公平的教育机会,我国政府应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给予贫困学生充分且公平的机会。相应的对策是建立各种形式的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学生助学贷款等。
(二)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捐赠,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政府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适当的将学生及其家庭承担的比例转移一部分到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捐赠比例,是解决经费来源结构失调的有效举措。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中,社会资本的比例很小,而不断提高社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是一条成功的国际经验。据此,政策上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倡导社会捐助高等教育事业,从税制上鼓励对教育的捐助,拓展社会资金筹措的渠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D.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2002.
[2]袁连生.我国居民高等教育负担能力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现代程序价值观的演进中实际暗含了国际经济法的国家利益本位的法律精神,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在WTO的框架交往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在美国精炼汽油案例中,程序制定、程序遵守、程序制约的意义更是体现无疑,美国通过程序上的制约实质上给与了他国的不平等待遇。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参与者,更加应该注重程序在国际交往中的重大意义,促使国际经济法生成在人域之外获取更多资源的“必须的新秩序方式的一种形式” ,从而其价值可以通过程序理性而使得自身的法精神得以体现。
[关键词] WTO无歧视待遇,程序价值,理性,美国精炼与常规汽油标准案
一、WTO基本原则之无歧视性原则及其程序价值
《建立WTO协议》在序言中宣称:本协议各方“决定维护该多边贸易体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则,并推进其各项宗旨。” 协议并没有明列出“各项基本原则”,而是明示隶属该协议的“一揽子协议”所构成的多边贸易体制本身包含了这些基本原则。WTO这一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在该体制中具有全局性、指导性,或带有根本意义的原则。它融合在该体制各个方面,通过具体的规则予以表现,或者说,在WTO管辖的各主要协议中,均应有所规定。基于这一认识,可以将无歧视待遇原则以及相关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列为WTO的基本原则。
最惠国待遇(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MFN)是WTO体制的基石之一。它本是一个国际法概念,是指授予国给予某外国的待遇,不低于或不少于授予国已给予或将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其中,优惠授予国也称给惠国、施惠国,是指承担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它是优惠的授予者。第三国亦称最惠国,是指施惠国已经或将要给予其优惠待遇的国家,是优惠的接受者。受惠国是已经或将要以第三国所享有的优惠待遇为标准享受优惠待遇的国家。条约中规定最惠国待遇的条款称为最惠国条款。最惠国一词虽然17世纪末才在国家间的航海通商协定中出现,但其萌芽可追溯到11世纪。联合国以“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为己任。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法委员会规约,成立了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9年开始工作。在第一届会议上,委员会拟定了供编纂的14个项目清单,其中即有外国人的待遇一项。最惠国条款是联合国大会提交委员会研究的一个项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指授予受惠国或与之有确定关系的人或事的待遇不低于授予国给予第三国或与之有同于上述关系的人或事的待遇。规定有上述内容的条约条款被称为最惠国待遇条款,它以给予第三国利益作为是否赋予缔约对方为标准,这些利益包括旅客、自然人的法律地位、财产的保护、营业活动、工业产权、征税、有价证券的转让、关税、对进口贸易的国内管制、公司、船舶、领事职务等等。这就是最惠国待遇具有的依托性。即具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条约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只有缔结最惠国条款的当事国又缔结了其他条约,该条约有关待遇才会转致到最惠国待遇条款的条约中来,使其产生最惠国待遇的实际效果。GATT体制中最惠国待遇的多边效应在WTO体制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且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大到了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非货物贸易领域。WTO的最惠国待遇保证了世界经济在最有效率的状态下运转,具有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效果。由于WTO把最惠国待遇规定为强制性义务,而各成员方要实行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就受到了最惠国待遇的重大制约。这就把维持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成本尽可能降到最低,因为WTO不必设置庞大而代价高昂的监督机构。实际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比,WTO用极少数的职员和机构就能维持其机能的正常运转,不能不归功于最惠国待遇的实施。此外,由于成员方实行最惠国待遇的义务性,大大方便了成员方双边贸易谈判的进行。最惠国待遇也无条件是用于WTO体制下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GATS第2条和TRIPS第4条对此做出了规定,大致与GATT规定的精神一致。
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是指国际条约缔约国一方对本国境内的它方国民或企业、产品和事项给予与本国国民或企业、产品和事项同等权利和待遇。只要在国际条约中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其相关条款就被称为“国民待遇条款”。在缔约国之间国民待遇具有相互性,必须在国民待遇条款中明确规定相互给予对方国民或企业以国民待遇。但是国民待遇在形式和范围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不一定非得完全一致。
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可谓殊途同归。但是这两项制度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主要差异如下:
第一,最惠国待遇仅以双边或多边条约的形式加以规定,而国民待遇则可同时以国内立法和条约两种形式加以规定。
第二,最惠国待遇依条约约定的适用范围,一般侧重于商事、经贸领域中的人和事,如商品关税、海关手续等,主要适用于投资、贸易、货物运输等领域。而国民待遇的适用侧重于一般物权、债权、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民事关系。
第三,凡施惠方给予任何第三国(最惠国)的优惠待遇,受惠方即可根据最惠国条款自动取得,无须再与施惠方另订新约或提出请求。而国民待遇一般限于两国之间,不涉及第三方,并需在法律或条约中加以明确规定。
第四,依最惠国待遇制度,在一国内的一国外国人同在内国的其他外国人之间彼此平等。而依国民待遇制度,在内国的外国人与内国人之间民事法律地位大致相等。换言之,前者是以给予一个外国的待遇为标准来给予另一个外国相同的待遇,目的在于保障在内国的“外国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后者是以给予“本国人”的待遇为标准来确定“外国人”的待遇,目的在于保障“国内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权利平等。换言之,最惠国待遇创造了WTO各个成员之间的相同产品进入某一成员市场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国民待遇原则旨在创造域内生产的产品与所有成员进口产品在域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的条件。在这个意义山,国民待遇同最惠国待遇两则犹如两大支柱,构建起WTO体制范围内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的“大厦”。即如图所示的一样MFN的调整范围在圈与圈之间,而国民待遇的调整范围在于圈内。
迄今,法律程序价值观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程序工具主义,它对法律程序的评价标准是“结果的有效性”,在这里法律程序价值被概括为“作为追求良好结果的手段” ;另一类是程序本位主义,其评价程序的标准是“过程价值有效性”,法律程序价值在此被归结为“程序自身的德性” .在这种样式的程序研究中,程序已被看作法治的“焦点”、“关键”、“枢纽”、“基石”、“瓶颈” 而关于法治的讨论也几乎无一不关涉程序问题,这便让我们不只意识到程序对于法治的意义,而且也有些意会到程序研究对于法治的意义。在国际经济法上程序更加偏重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在部分的论述将在第二部分“美国精炼与常规汽油标准案”着重论述。
二、从“美国精炼与常规汽油标准案”浅析无歧视原则的程序意义
该案引起争端的《汽油规则》是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为了实施美国国会于1963年通过,并于1990年修改的《洁净空气法》而制定的,于1993年12月5 日颁布。根据《洁净空气法》,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汽油分为精炼和常规两大类。凡是被认定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一些美国大城市地区和未达到美国国家空气洁净标准,且由所在州州长要求列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其他地区,均不得销售常规汽油,而只能销售精炼汽油。为此,《洁净空气法》规定了精炼汽油和常规汽油的技术标准。正如上诉机构在复审报告所强调的,任何WTO成员国或地区的政府都可以自行决定其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只要不违反WTO的有关规则。在本案,《洁净空气法》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争端,而是实施该法律的美国联邦行政法规——《汽油规则》,因为该规则要求进口汽油适用法定基准来测定其产品质量——究竟属于精炼汽油,还是常规汽油,而美国国内汽油的测定则可以适用有关提炼厂商或合成厂商的单个基准。于是,委内瑞拉和巴西以及其他有关国家和地区就抱怨美国以环境保护为由,以具体的技术标准为手段,歧视性地对待进口汽油,由此违反了GATT第3条第4款关于国内法律、法规与措施的国民待遇原则。当然,申诉方还提起了诸如美国违反GATT第1条第1款最惠国待遇原则、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第2条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原则等争端事项,由于合议庭和上诉机构未加以认定或认为没有必要认定。
凡是在1990年之后开始经营或在1990年经营不足6个月的美国国内提炼厂商必须适用代表1990年美国汽油平均质量水平的法定基准;外国提炼厂商生产汽油的进口商或合成厂商也必须适用法定基准,除非能够根据上述方法1提供实际数据。
本案关键:可见,就汽油质量基准的确定方法和适用而言,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国内提炼厂商生产的国内汽油和外国提炼厂商生产的进口汽油得到了不同的待遇。这就是本案争端的关键,即,美国国内的《汽油规则》是否与WTO的GATT第3条第4款国民待遇原则相抵触;如果抵触,能否根据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证明为是正当的措施。至于涉及GATT第1条第1 款最惠国待遇原则的“75%规则”,即,若某一进口商同时是外国提炼厂商,且在1990年向美国出口其当年总产量的75%以上,其进口汽油视为美国国内汽油,则必须利用上述方法1、2、3之一建立其单个基准,由于没有任何外国提炼厂商能够满足75%的要求,因此,该规则未实施。
按照第20条引言,这种所谓“滥用”是指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诉机构认为,美国的抗辩理由不充分,因为美国没有就需要合作的安排,与委瑞内拉和巴西政府努力展开适当的对话,同时,美国也没有充分考虑歧视待遇给进口石油的厂商带来的成本。这证明:“导致歧视待遇是可预见的,而不是偶然的或不可避免的。”这种主观上的可预见性和客观上的必然性,最终使美国的基准建立规则构成了“不合理的歧视待遇”和“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上诉机构的结论是:美国《汽油规则》的基准建立规则虽然符合第20条(g)款,但是,由于不符合第20条引言而未能构成第3条第4款的例外。根据这一结论,虽然美国的基准建立规则违反了第3条第4款的国民待遇原则,并且,总体上不具备作为整体的第20条所要求的例外正当理由,但是,该规则本身确实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在国民待遇授予的问题上表面上完全符合了形式特征,而且是通过“合理”的使用GATT的例外条款,借以保护环境的名义。但是在实行的问题上却积极的通过程序制约的手段是国民待遇的实质享受变为了一纸空文,而从更近一步剥夺了其他国家在GATT/WTO框架下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达到了歧视别国贸易竞争对手,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可见,无歧视性原则的实践中操作、适用的意义重大。
在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在WTO的框架程序可以理解为一个由设定、实施、救济、监督等程序系统组成的体系。这种程序工具主义立场必然导致程序设计和运用中的实用主义态度和程序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既然程序仅只是工具,则其是否被设计和运用只以其是否于实体目的有用为转移。程序应该被认为“有其自成体系的程序组成要素,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独特的法治功能,独立的程序权利义务和程序法律后果”。 “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技术性机制”。这意味着:程序特别是现代程序除具有工具性价值即在形成一个符合正义、安全和秩序等外在实体价值的结果方面是有用和有效的以外,它自身还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实体,具有独立的作为目的的内在价值,即程序本身——而不是结果——具有符合程序正义要求的内在优秀品质。程序的参与性、中立性、对等性、合理性、自治性和及时终结性等是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要求。程序的这种正当性、合理性是独立于程序结果的具有目的意义的内在价值,与结果的公正性价值具有同等的意义,并且程序结果是否公正,并不能直接证明程序本身是否公正;程序本身是否公正,直接取决于程序的内在品质。程序独立的程序主体,可就裁判结果与裁判者和其他各方展开平等的协商、交涉、论证、说服和争辩,并通过理性的参与活动对裁判结果施加积极影响。这也就是有些学者所强调的程序主体权和程序主体性原则。 在这种正当、合理的程序中,“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
三、中国对WTO无歧视原则的践行与未来探索
行文至此,我们基于“美国精炼与常规汽油标准案”对国际经济法中WTO无歧视性原则程序理性之价值分析的原因乃在于面对法律尤其是程序理性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概念,我们不能不随时提醒自己任何理论的最终落脚点乃在于其实践化。在这一点上,康德曾经毫无余地的指出,理性的界限“仅限于可能经验的对象,而在这些对象里,仅限于在经验里能够被认 识的东西”。我们的构建也仅限于现阶段“中国经验里能够被认识的东西”,并不着重于理想主义式的冲动,即一方面中国作为国际交往的主体,国际贸易的参与者应认真在程序上和实体上履行WTO规则赋予我们的义务、积极的争取自己的权利,平等的参与国际交往、贸易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其他国家在无歧视性原则应该给与我们平等待遇而变相的以程序为幌,逃避其应负义务是,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决抵制,积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我国加入WTO后,在GATT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的保障下,我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将在更广阔与更公平的空间内展开。而GATS的最惠国待遇如果严格按照无条件方式贯彻实施,也将给我国的某些优势服务产业,诸如劳务输出、旅游业、娱乐业等不受歧视地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服务业投资市场创造机会。由于GATS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将最惠国待遇与各国关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结合起来,使各国具体承诺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构成最惠国待遇的具体内容。因此,对于我国国内相对落后的服务业投资者来说,也是机遇,由于则是不会失去国家的保护,是落后的服务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
我国已是WTO成员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我国的时间必须与WTO国民待遇原则相协调。
第一,应淡化超国民待遇。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因此,我们要全面地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更为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变超国民待遇为平等待遇。第二,应改善次国民待遇。我们应充分利用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规定,在某些领域继续实行有限制的国民待遇。原则上,国民待遇只能在渐进的基础上给予,以确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
相对平衡为前提,是一个稳步实施的过程。
既然程序并非无生命的形式,而是具有独立地位和内在价值的实体过程,因而,依照民主的、理性的、人道的精神和价值指向设计程序,完备程序要件,并通过程序的操作“进行正当化”,以此体现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以大国的姿态在WTO框架内认真践形义务,显示发展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提供所有成员方用“中国筷子”尽情品尝有中国特色的菜肴。
参考文献
张乃根:《新编国际经济法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张乃根等编著:《WTO经典案例丛书之美国 — 精炼与常规汽油标准案》(资料来源复旦大学网络课堂202.120.227.42/)
张乃根:《论WTO与我国的法律保障机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五期。
张乃根:《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乃根:《试析WTO争端解决的国际法拘束力》
董世忠:《走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国际经济法丛书 国际经济法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资料出处复旦大学图书馆online service —10.55.80.12/shuzi/search.asp)
陈安:《国际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资料出处复旦大学图书馆online service —10.55.80.12/shuzi/search.asp)
何力:《国际经济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二版。
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孙笑侠:《法律程序剖析》,《法律科学》,1993年第6期。(资料来源复旦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10.55.100.202/renda.html—人大书报资料光盘数据库)
张令杰:《程序法的几个基本问题》,《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
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陈瑞华:《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载于《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陈端洪:《法律程序价值观》载于《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余劲松、吴志攀、王传丽:《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财务管理角度;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措施
企业人工成本是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人工成本投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人工成本,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做好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一:简述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换一种说法就是劳动成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者需要提供劳务的活动中,投入的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的全部的经济费用。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持人工成本和企业利益的平衡,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财务管理角度,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保证企业人工成本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水平。
我国企业的相关法律,规定人工成本的范围应该包括社会保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工资总额、员工住房费、社会保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和其它的人工成本支出费用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员工工资总额。通常情况下,人工成本有专门的分析指标,作为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数据。主要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包括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和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主要的作用是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进行反映;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可以实现全面的人工成本水平分析和控制;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可以对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和人工成本费用率等进行分析和控制。
二:企业的人工成本与控制
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主要的依据就是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控制。根据需要人均支付的人工成本费用作为对比分析的是绝对指标,通常情况下,比较前期的和现在的绝对指标是纵向对比,相同企业在相同时间下进行的绝对指标的对比,被称为横向对比;对企业人工成本总额在不同的相关指标中占的比重进行的对比分析是相对指标,跟绝对指标一样分为纵横对比。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这两种指标的对比和分析,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和参考依据,以实现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
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与控制,应该在企业经济效益和投入的范围中,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增长进行考察,保证企业人工成本管理课控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的人工成本投入,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实现对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人均增加值和销售值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的增长,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总的成本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目标一致,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人工成本的增加会造成总成本的增加,人工成本的减少,企业的总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可以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考察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和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在总的成本中占的比重和人工成本的费用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确定指标的差异程度。根据对比分析出的综合偏差率,确定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状态,结合企业成本管理中实际的人工成本管理情况,对企业现行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实现财务管理角度下,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与控制措施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角度下,实现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明确人工成本的核算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对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规定详细的核算标准,有利于提高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和准确性。企业的人工成本项目,包括员工的培训费用、薪酬、社保、招聘费用、税金和其它的费用等。财务管理角度下的人工成本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的固定工资、激励奖金、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和年终奖金。员工的薪酬是自己劳动所得,属于自己的合法财产。从另一种角度说,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肯定和奖励。
做好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精简,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才能有效的实施企业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实施。例如,企业中存在人员冗杂,工作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和工作能力下降。这对这种问题,企业应该在人工成本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对员工进行管理,削减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较低的员工,或者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人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建立高效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对人工成本的控制。高效的工资分配制度,可以按照员工的职称和级别,建立完善的工资分配制度。员工的工资,应该符合企业对学历、工龄、职务和职称等的要求,根据员工工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工资标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实施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对工资总量的控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总结
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对人工成本的认识,结合企业实际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现状,按照相关的管理法规,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储剑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28(04):27-28
[2]刘军亚.浅谈基于财务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13,32(04):51-52
[关键词]争议评审制度 交易成本 改进
2011年3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将2007年九部委56号令《“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试行规定》第24.3款“争议评审制度”纳入其中。“争议评审制度”引入示范文本,将有利于我国建设工程争端的解决进一步朝着高效、低成本、友好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现行争议评审制度的规定
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是指在工程开始时或工程进行过程中,当事人选择独立于任何一方的争议评审小组,就当事人发生的争议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作出决定的争议解决方式。这一制度来源于FIDIC合同中争端裁决委员会(Dispute Adjudication Board,简称DAB)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提出的争端评审委员会(Dispute Review Board,简称DRB)的概念。DAB由一名或三名具有工程专长或法律知识的成员组成,在争议提交后28天内做出决定,决定具有约束力;DRB由一名、三名或更多在工程建设及合同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专家组成,在听证会后56天内出具解决争端的建议书,争议双方在14天内没有提出异议则成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决定。《意见稿》中争议评审小组由三名具有合同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在争议会议结束后14天内做出书面决定,决定经争议双方签字认可后成为合同补充文件并遵照执行;如一方不执行决定,可根据合同相关条款申请仲裁或提讼。评审过程详见图:
相比FIDIC合同中DAB解决方式和世行推行的DRB解决方式的规定,我国关于争议评审的规定仍然过于笼统,许多方面没有涉及,例如:采用争议评审制度的工程如何确定,如何计费及费用的分担方式,争议小组成员的资格确定,评审专家的监督等,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建筑业的实际需要。
二、 交易成本理论及争端解决中的交易成本
1.交易成本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认为交易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将成本理论应用到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中,把交易成本规定为“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代价和费用”,扩展了交易成本的内涵。总之,交易成本就是“那些在鲁滨逊﹒克鲁索(一人世界)经济中不能想象的一切成本。”
2.争端解决中的交易成本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rett等人将交易成本理论由广义的经济活动引入争端解决中,把各种争端解决方式比喻为市场中的商品,而购买者——争端的当事人,需要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各种争端解决方式的价格后,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Brett等在其研究中,将争端解决的成本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交易成本。包括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金钱和情感能量,这构成了争端解决的直接成本,它们均随着解决争端所消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满意度。一是处理结果是否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二是对处理过程公正性的认可。对于以上二者较高的满意度,可以有效降低争议双方的对立,推进争议的顺利解决。(3)争端复发的可能性。指争端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将争议尽可能一次性解决,避免进入仲裁或者诉讼,可以有效降低争端解决的交易成本。(4)影响。指争端解决的处理结果和程序影响着双方解决日后争端的能力以及长期共事的能力。争端的发生必然会对双方的商业关系造成损害,阻碍日后友好合作的继续,若处理得当,则可以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成功的争端解决机制,要做到耗费时间、金钱较小,双方满意度较高,争端复发可能性低,以及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延续。因此,建设工程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的每次改进,也应基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
三、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议评审制度改进建议
鉴于争议评审制度具有的低对抗性、高保密性特点,能够很好地保持合同双方良好的商业关系,故本文不讨论“影响”因素,仅从争端解决成本的“交易成本”、“满意度”、“争端复发的可能性”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1.交易成本因素下的改进建议
(1)划分介入时间。争端评审小组的费用由双方共同支付,此费用在以前的建设工程中是没有的,参考各地现行标准,评审专家每日评审费用为1500元到2000元不等,其中还不包括各种场地租借及差旅食宿费用,若争议评审小组在项目一开始就组建并定期走访工地,这对于当前普遍利润较低的建筑业来说是难以负担的。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我国对项目招标和监理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投资额及重要性,区分争议评审小组的介入时间。对于那些投资额巨大、关系公共利益、易出现争端的项目,规定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组建争端评审小组,而对于那些投资额较小、风险不大的项目,可以依照双方约定,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任意阶段组建争议评审小组,给当事人充分自。
(2)增加各阶段时间弹性。建设工程领域纠纷在形态、内容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应就关涉各方利益、地位、责任或权利义务之程序,赋予相当的选择权,借以实现、保障程序关系人之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因此需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对当事人进行程序上的关怀,让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程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意见稿》中,对争端评审过程中各阶段时间有明确的规定(见图1),保证了争端解决的高效进行,若在通用条款中注明:“当事人可根据争议复杂程度调整时间”,明确双方合理约定各阶段持续时间的权利,则可以进一步减少争端解决的时间成本。
2.满意度因素下的改进建议
(1)建立评审小组专家库。《意见稿》中规定:“成员需有合同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模糊标准界定,将导致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参考DRB和DAB的做法,依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各级工程师协会等专业机构,建立评审专家库,在这方面,北京仲裁委已经进行了尝试,在推出《北京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后,北仲与美国派普丹大学法学院施特劳斯争议解决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一期评审专家培训和两期调解员培训,共有120多名仲裁员、建筑工程专家参加了培训。
(2)加强评审小组成员的监督。我国建设工程领域诚信普遍欠缺以及我国的争端评审小组成员的业务水平不可能很快达到英美国家水平,使得对争端评审小组的力监督成为必要。具体做法:评审小组成员选定后,每人签署一份“接受声明”,声明愿意遵守有关合同条件及附录的约束,并承诺与争端任一方没有经济利益和雇佣关系;增加评审小组成员出庭接受质询的义务;成员在履行职务活动中,应当对其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造成的当事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建立评审专家考核制度,争议双方在评审结束后对评审小组专家进行打分,对于累计不合格或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的小组成员,取消其评审专家资格。通过加大小组成员的义务和责任,保证争端处理过程的公平性。
(3)平均分担费用。《意见稿》中对于争议评审小组成员费用的分担未作出明确规定,若费用实际由一方支付,将导致争议小组受制于费用支付一方,影响裁决的公正性。所以争议评审小组成员的费用必须由双方平均负担,以保证争议小组的公正性。同时为防止一方因不满争端处理结果而拒付评审小组费用的情况,在合同中约定拒付的违约责任。
(4)争议评审后增加协商环节。《意见稿》规定:“发包人和承包人接受争议评审小组裁决结果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之日起14日内,由监理人根据裁决拟定执行协议,经争议双方签字后作为合同补充文件,并遵照执行。”这同DRB方式类似,是一种效力待定的裁决,不具有终局性和约束力,相比较FIDIC合同中DAB的规定(裁决具有约束力,除非一方提出不接受),更能体现双方意思自治的原则。但对于争端评审小组的裁决,争端双方只有接受或拒绝两种选择,事实上,经常是一方虽对裁决结果不满但尚达不到提交仲裁或诉讼的程度。在争端审议委员会协会(DRBF)第五次年会(拉斯维加斯)上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8 %的人认为即使建议书中某些具体建议存在不妥,建议书本身对处理经济纠纷仍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道协商的程序,可以使双方对于评审结果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同时协商还可以达到冷却争端的作用,避免一方由于对结果的不满而直接提出仲裁或诉讼。具体做法:在争端评审小组发出裁决结果后,发包方或承包方可以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协商请求,在规定时间内,双方在评审小组裁决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最终协议,若协商不成,可以提交仲裁或诉讼。这里要注意协商持续时间的选择,若一方不予配合或消极对待,对方得到的只有时间的拖延,没有争议的解决。所以既要保证双方充分的协商,又要防止一方利用协商对裁决结果的恶意拖延。
3.仲裁员或法官提前介入,降低争端复发可能性
《意见稿》规定:“在仲裁或诉讼中争议评审小组的决定应作为裁判的依据。”基于对该证据的考量,部分争端将不会提交仲裁或诉讼,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难以调和的争议将进入司法程序。若允许仲裁员或法官提前介入争端解决,则能够使双方预判提交仲裁或诉讼的后果,即将争议提交仲裁或诉讼也很难达到胜诉效果,白白增加解决争议的成本,促使双方当事人理性选择司法解决途径,达到减少争端复发可能性、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做法:吸纳符合条件的仲裁员或法官为评审专家库成员,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采用仲裁的,可以在仲裁委员会中选定该仲裁员担任争议评审小组成员,当争端进入仲裁程序后,该仲裁员继续充任仲裁组成员;合同中约定采用诉讼的,可以在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中选定符合专家库条件的法官担任争议评审小组成员,当争端进入诉讼程序后,该法官继续充任审判庭成员。上述做法需经合同双方同意,并写入施工合同。
四、结束语
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交易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时给出了减少交易成本的途径,这正是将其运用在争议评审机制的改进建议中的主要原因。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争议,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必然会增加合同双方的负担。为此,不论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在寻求更加经济、合理的解决机制完成对争端的处理。我国的争议评审制度对比传统制度而言,确实可以起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若能加以完善,必将对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伊特维尔,张五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王佳伟.基于交易成本的工程合同争端解决机制分析[D].天津: 天津大学,2008.
[3]顾永才,何佰洲.《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争议评审条款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
Study and Desig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Plat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EDU2.0
ZHONG Xiaoyan
(Huizhou College of Business, Huizhou, Guangdong 516025)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WEB2.0, its core ideas and technologies are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the business applications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monstrating the great power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gave birth to a major application revolution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DU2 .0.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such backgrou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WEB2.0 and EDU2.0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building,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Wiki in EDU2.0 and Moodle techniques, designed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model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platform based on EDU2.0, described an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pecialt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format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solved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chool-bas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uch as time-poor, the compilation difficulties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s of supporting teaching, provided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municip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rovided direc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ion form both concept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WEB2.0; EDU2.0; teaching reform; school-based resources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学校都购买了大量的商品化教学资源库,来为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工作。中职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突破口,与普通中学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特点,中职学校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来作为商品化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和延伸,从而满足学生技能学习和企业用工的双重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使用WEB2.0工具、技术和思想整合更多的信息化资源来达成随时随地的参与性教育被称作EDU2.0。EDU 2.0的核心在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面、新颖、个性化的参与性教育,具体表现在可以创建老师与学生分享和使用资料的大社区,所有的相关资料都将被快速地创作、归类、浏览、分享和整合,课堂管理、任务追踪和自动化测试将被广泛地免费使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组织也可以参与到这个大社区中,提供支持和意见,而每一个愿意参与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和家中获得个性化的辅导,为中职学校校本资源积累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1 中职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情况的快速变化迫使企业用工条件也在不断改变,而中职学校也必须适应市场来为企业提供称职的员工,这就使得学校必须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校本资源平台。优秀的中职学校校本资源通常是学校密切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的职业技能学习库以及与企业工作紧密接轨的实训平台,而商业化教学资源库往往在建设完成一两年后就完全不能满足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所以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来作为商品化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和延伸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各个中职学校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
目前中职学校校本资源的积累建设过程,学校是在结合市场动向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每年专门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校本资源库并编撰校本教材从而推进教学改革。而这个过程,普遍存在着资源建设时效性差、编撰困难、可重复利用性不强以及教学配套资源不足的难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活动。
而在校本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特色,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地结合教研部门和教师的经验来建设校本资源,还应该把企业和学生列入校本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校本资源的建设难度。
中职学校利用EDU2.0中的Wiki和Moodle技术来建设的校本资源平台,由于具备可积累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是一种中职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实现思路,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校本资源建设的以上难题。
2 EDU2.0概述
什么是EDU2.0?笔者认为,EDU 2.0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新颖、个性化的参与性教育,具体表现在可以创建老师与学生分享和使用资料的大社区,所有的相关资料都将被快速地创作、归类、浏览、分享和整合,课堂管理、任务追踪和自动化测试将被广泛地免费使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组织也可以参与到这个大社区中,提供支持和意见,而每一个愿意参与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和在家中获得个性化的辅导。
Wiki技术和Moodle技术是继Blog之后流行于互联网上的网络技术和文化,作为社会性软件,这两种技术都体现出了开源精神,它们具备低成本、易用、共享、开放和社会性的基本特点,目的是实现知识积累、资料共享、充分交流、快速传播和再创造,这些都特点完全可以应用到中职学校的校本资源建设平台中,成为中职学校校本资源积累建设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证明它的教育教学利用价值。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来进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可见Wiki系统很容易帮助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这正好满足了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要求,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新颖、全面资源库。Moodle是一个有着强大的交互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是Wiki系统的有益补充。Moodle的重要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而其在线教学模块可采用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可以解决中职学校校本资源建设中的模块化编撰以及市级教学资源的可复用问题。
Moodle与Wiki这两种EDU2.0技术的完美结合为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提供了集体创作的平台,真正体现大众参与的思想,而目前的教学改革也正是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参与,这种互帮互助建立在企业、社会组织、教师、学生四者充分参与的基础上。
3 EDU2.0在中职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原理
笔者根据Wiki和Moodle的技术原理,设计了中职校本教学资源平台的基本结构,该平台基于B/S结构,主要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校本教学资源智能应用及管理界面、Moodle模块管理系统、WIKI知识库、校本教学资源库WIKI编辑引擎。如图1所示。
3.1 校本教学资源智能应用及管理界面
是该平台用户与Moodle教学系统进行交互的基本接口,也就是该资校本资源平台的前台,在具体的应用中由网站管理者来根据需要进行规划和设计。网站的基本结构使用现在主流的B/S模式来组织,方便管理者随时随地直接使用浏览器进行操作,简单易行。
3.2 Moodle模块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针对Moodle教学系统中所包括的模块进行设计和规划,能够按照不同的专业和主题来进行设计,并且可以自由导入已经开发完成的校本资源数据进行快速数据共享,有利于建设全市共享的校本资源系统,而该系统的模块化学习管理功能也由该系统实现。
3.3 WIKI知识库
该WIKI知识库系统主要基于面向对象的智能技术,是实现教学资源智能化组织的核心,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用户负责接收用户指令,传递收集到的信息来协调系统完成用户的目标任务。信息负责在限定的信息资源范围内收集和整理用户所需的信息。系统是整个知识库的关键,负责把众多的功能各异的知识库内的信息集成起来,并负责用户与其他之间的通信,同时转换请求与应答的表达方式,给用户提供统一的结果界面。学习负责把用户返回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学习,将学习结果按照相关度反馈给用户从而及时修正检索模式。
图1 校本教学资源平台基本结构图
3.4 校本教学资源库WIKI编辑引擎
该引擎主要完成WIKI的编辑工作,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的编辑界面,有效地接受各个教学活动用户的各种格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并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接口,为该系统提供大量的实时的、新颖的企业信息资源。
4 EDU2.0在中职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传统的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通常是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协调下,首先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然后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再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实训条件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教案的调节,从而建设出所需的校本资源库来为教学改革服务,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过程。
图2 传统的中职学校校本资源建设过程
从以上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传统的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过程耗时长,并且需要教研室组织大量的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会。而各位老师的备课资源和教案,都分别存在着大量的纸质形式、电子形式的资源,很难充分共享,并且还存在大量的重复冗余、资料陈旧的情况。而建设和整理的工作量巨大,每年还需要在固定的时段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而这种存在严重时延的交流和修改活动更是不能及时收集到教师的创意和想法,不利于教学创新和优秀教学资料共享,造成大量的创意教学资源浪费。
EDU2.0的出现,尤其是Wiki和Moodle技术的出现,为传统的中职学校校本资源建设提供了一种高效、及时、开放的解决方案。而这两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形成一个模块化的结合了企业、社会组织、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资源的合力来建设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来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实训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按照笔者设计的校本教学资源平台基本结构实现的平台功能在集体建设校本教学资源过程中的体现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Edu2.0的校本资源建设平台模型
根据该平台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社会组织、教学人员以及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同时使用Moodle模块管理系统对校本资源Wiki知识库进行资源的添加和编辑工作。所有工作在网络上进行,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书面编撰形式,节省了大量的编撰成本,并且也解决了纸质文件传递麻烦,编辑复杂的缺点。在这整个过程中,充分了体现WEB2.0的众人参与,充分共享,实时快捷的特点。该模型比起传统的资源建设活动来看,非常适合进行校本资源建设,并可以充分吸收各类资源,有效地完成资源整合和更新工作,给企业组织和教学人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全方位地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
按照该模型来建设校本教学资源,教研室首先可以在Moodle平台中加入一门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并设置相关专业课程科目,用于构建集体建设校本资源的环境。该专业相关教师、学生、企业顾问人员,实训管理人员获取不同的权限账户来进入到该专业校本资源平台中,使用Wiki编辑引擎来进行资源建设。Moodle基于社会群体建构主义来对该专业中的课程分模块分阶段进行建设。如图4所示。
图4 校本资源库功能实现
首先,由教研室来确定国际商务专业的校本资源建设计划,请各位企业专家以及各位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并确定适教学方法并反馈修改。在校本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专业部主任使用Moodle中的资源功能制定课程建设任务,教师浏览自己的相关任务,通过讨论,按照达成共识的大纲和教案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的功能来完成集体编辑的过程,将自己的最新思想随时添加到教案和大纲中,而这个即时的、公平的集体建设环境,真实地记录了整个创作和交流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
基本教学设计过程完成后,将引入企业和社会相关组织来进行审核和再次编撰讨论。最后进行试验教学后,专家还可以再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看法,根据反馈在对资源库进行修改,达到校本教学资源库所需的复用性和累积性要求。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Moodle平台在Wiki知识库里同步进行,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时间,推进了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
5 结束语
[关键词]物流企业;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15-03
一、前言
2011年上半年,一些蔬菜产区部分蔬菜价跌滞销,农户损失严重,有的品种蔬菜在田间的收购价仅为几分钱,可是老百姓却明显感觉到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翻了几倍。对于这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许多专家学者都归咎于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过高。据国家“2011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当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成本除了受人工成本、材料费用和管理成本等企业内部可控因素影响外,还受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大多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并提出了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质量功能展开法、kaizen成本法、项目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规模成本控制法等,很少有人关注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不可控成本,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造成物流成本难以降低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影响物流企业成本的外部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交易费用理论,自科斯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以来,经过阿罗、威廉姆森和张五常等多个学者的努力,交易费用理论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最早以罗纳德·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市场运行是需要成本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最初如何安排, 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即市场机制自动驱使人们谈判, 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可以利用明确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后来的学者将“科斯定理”予以发展,归纳为三个定理:第一定理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最初权利如何安排,市场机制会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第二定理指出,交易费用大于零,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法律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的选择是重要的;第三定理指出,如果没有产权的界定划分、保护和监督,产权的交易就难以进行。 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新制度经济学才将制度因素视作与技术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的功能在于克服人们利用自然的各种障碍,降低生产活动的直接生产成本,而制度可以削弱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 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会产生制度,而制度的制定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一般的定义,交易费用又可译为交易成本,即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广义的交易费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市场交易费用,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
2.经理交易费用,是指交易由企业来组织时所涉及的费用,典型的是在企业和雇员之间履行劳动合同的费用以及经理决策失误的费用。
3.政治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和政治交易费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这种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给,都是有成本的。简单来说,政治交易费用就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
物流企业的成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交易费用,即物流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本文所讲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物流企业难以控制的受外部制度以及政策影响的部分成本。据联合国开发署的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流通费用成本约占产品成本20%~4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9.5%~10%。当前我国物流成本较高,这既与我国处于重化工阶段有关,也显示我国在减轻物流业成本负担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而减轻物流企业成本负担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制度化,比如给高速公路的收费划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不尽完善或者是有缺陷的政策制度影响,而过高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加强对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交易的成本,有助于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影响物流企业交易成本的外部环境
在我国,交易费用大多是一种制度费用,制度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执行不力会导致某些行业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据统计2011年1-11月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虽比1-10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表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与此同时,物流企业成本压力仍然较大,2011年 1-10月全国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1.7%,增速继续快于主营业务收入,从11月物流业PMI看,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为57.5%,环比大幅上升6个百分点,而收费价格指数仅为50.5%(中国交通运输经济信息网)。在高成本的压力下,物流企业的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目前由于我国物流市场分散及复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高昂,而这些成本是企业不可避免以及难以控制的。当然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必须加强政策扶持,但是目前从整体上看还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政策体系,相关的制度尚不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且制度落实也不到位。近日,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了《关于实行验视盖章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市快递企业从2012年3月1日起在物品类快件收寄环节实行验视盖章制度,遵循谁收寄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生产经营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而快件的揽收业务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实际上,在2008年开始执行的快递服务标准里已对快递员接收快件时验货作出了相关规定:“快递服务人员应询问和验视内件的性质和种类,若是法律、法规规定禁寄物品,应拒收并向寄件人说明原因”。“通知”最大的改进在于加了一个印章的环节,可是对于这样的通知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落实。首先快递业务员相对缺乏识别复杂危险品和爆炸品的能力;其次强制规定执行成本较高,如果所有快递都要开箱验视,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知”一出台就有业内人士提出可以考虑引入像机场、火车站一样的安检系统,通过科技手段降低危险程度,提高安全性。与之类似的制度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加以完善。
从物流企业的外部政策制度环境看,造成这些不可控的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完善的税收机制以及迅速攀升的地价
“税率不一”﹑“重复征税”等税收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反响强烈的问题。物流运作环节税率不统一,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仍保持较高水平。以某大型仓储企业为例,该公司全年仓储、装卸和租赁收入为10.47亿元,扣除直接费用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仅有1.57亿元;而缴纳营业税4487万元,土地使用税4486万元,房产税1741万元,三项合计1.07亿元,三项税费占主营业务利润的68.15%。在复杂的税收机制以及不合理的财税体制下,物流企业的税务负担沉重,增加了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此外,地价的迅速攀升也使得物流企业不堪重负。物流业是用地大户,但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再加上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物流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得用地。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调研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一些地区仓储用地挂牌价大约同比上涨了30%~50%。
2.交通收费不合理
过高、过多的公路通行费以及港口、堆场使用费等费用,使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幅提高。2011年12月15日,河南“天价过路费案”当庭宣判:被告人时军锋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罚金5万元;被告人时建锋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罚金1万元。这一备受关注的“天价过路费案”历时近一年,暂且不讨论司法的公正性,从最初被告人因偷逃368万元过路费而被判无期徒刑时,大多数民众就对此提出质疑,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平均每趟1500多元、每天高达15000多元的天价过路费的计算标准以及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有关方面总是会有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用来建设还贷以及日常维护等,打的都是“收费还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口号。但是国家审计署办公厅的2008年第2号文件即《18个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指出:抽查山东、北京等12个省(市)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成为“高价公路”。
3.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管理政出多门,有时会出现针对一个问题多部门、多地区重复处罚的现象,以及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秩序为目的的监管环节缺失等问题,有些部门甚至通过罚款来创收,这些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相对复杂的海关通关手续,行政审批制度不完善以及物流企业在与海关﹑边检等相关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人员配置和工作时间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降低了工作效率,从而产生了流通环节的隐形成本。
4.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大改善,但是还面临设备管理技术落后、物资吞吐能力弱、物流服务效率低以及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物流集散以及物流效率的提高,从而拉高了物流企业的交易成本。
5.物流企业资源整合难度大
物流业属跨部门、跨行业的服务行业,不仅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方式,还涉及复杂的业务种类众多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计划,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时难度较大,一定程度抬高了物流成本。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物流企业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理论中制度的功能体现在降低交易费用、为经济提供服务和为合作创造条件三个方面。为了给物流企业创造更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企业的不可控交易成本,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对于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机制,提高土地使用率
统筹完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并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相关部门应研究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等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税收机制,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物流用地的使用价值、土地开发成本、地产开发商利润和土地税费等是构成物流用地价格的主要部分,物流用地价格主要受政府产业政策、土地位置、使用年限和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当物流用地的市场价格上升时,物流企业都倾向于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资本,提高物流用地的集约利用度以及仓储设施和装卸搬运设备的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购置或租赁土地的成本。反之,过低的物流用地市场价格则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所以单纯降低物流节点用地价格并不能促进物流业整体的良性循环,反而有可能造成土地投机需求增加以及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因此政府需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监管。
2.进一步解决交通收费不合理问题
进一步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合理划定高速公路收费期限。对于目前正在进展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应明确责任主体,加快研究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使相关工作尽快取得成效。
3.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以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并严惩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针对相对复杂的海关通关手续和文件要求问题,应简化通关程序,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提高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实现快速高效通关,统筹使用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制度,改变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完善物流配套设施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强公路、海港、铁路以及空港建设,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统筹规划和完善物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制造业聚集区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于市内物流的整体规划,生产商、物流业从业者、居民和商业街等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合理组合非常重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增进供需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与企业交易费用创造条件,比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时提供关于工程、规制情况及快捷路线方面的情报,以达到物流的高效率运行;对于货物的输送处理,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物流特点和实际,制定关于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汽车使用的一体化计划,全面保证路上货物输送带的整备、路外货物输送设施的完善以及附设的停车设施三者的有效配合。
5. 整合物流企业资源
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并进一步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要统筹规划,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流通过程中的隐形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0—2011)[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4季度)[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
[3]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2008(7).
[4]李倩倩.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浅析[J].经营与管理,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