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

第1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56-58.

第2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过程监管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6.马中,屈波.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研究版),2008,(01).

第3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查看更多《实验室科学》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实验室科学》编辑部       

        综论

        (1)从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谈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王冰 王世仪 张成鸿 周万春 黄敏 刘佳

        实验技术

        (4)履带式双人休闲运动车的研制 张印 李小昱 王为 向德虎 冀牧野

        (8)6-甲基尿嘧啶的绿色合成 耿静漪 姜文清 贾定先

        (11)fe/cu-edta络合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探索 王新红 戴兢陶

        (14)自噬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初探 金岳心子 高超 李婷

        (17)基于fpga的立体停车场控制程序设计 韩延义 尹睿涵 徐帅 李岳

        (21)带式输送机从动轴的疲劳分析 周立彬 陈焕国

        (24)换热器性能参数实验台自动测试系统的改进 王亚辉 田瑞 冯志诚 王召阳

        (27)基于gsm技术的温度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周曦国 陶薇薇

        实验研究

        (30)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体外对微管聚合影响的研究 马爱珍 韩榕

        (34)几种生物质活性炭处理有机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屈军艳 胡成 殷明义

        (38)试管比色法检测淀粉酶值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杨萍萍 徐瑞雪 刘美 崔言顺

        (41)bifeo3及其掺杂体系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吕平 宋涛 张曰理 闫宁

        (45)茶叶渣负载羟基氧化铁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黄秋香 张庆乐 李娜 李敏 葛海燕

        无

        (49)参考文献 无

        实验研究

        (50)絮凝固液分离技术处理废弃泥浆试验研究 杨春英 白晨光 马庆松

        无

        (53)如何写科技论文的“结果与讨论” 无

        实验教学

        (54)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陈宏

        (58)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物理实验教改与实践 李景庆 郑俊萍 崔振铎 原续波 沈永涛 王玮 冯奕钰

        (62)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段祖安

        (65)基于cdio模式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珍香 李全福

        (69)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于专妮 王强

        (7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在生物专业的实践 洪军 胡建业 王福梅

        (74)“公能”素质教育与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艺 孙桂玲 李晓晨

        (77)地方理工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于洪飞 龚红梅

        (80)地球物理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郑晶 彭苏萍 朱国维

何登科

        (83)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陈武

        (86)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液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韩克镇 刘军营 王勇 刘同义 许同乐

        (89)测试技术实验教学的特色创新实践 袁庆丹 刘军 唐东炜

        (9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王晓迪 孙建国 武俊鹏 张国印

        (95)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 王华 周孝琼

        (98)虚拟实验在医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刘慧中 周金娥 李月琴 蔡玉兴 金玉杰 方敏

        计算机应用

        (101)高校校园网网络系统安全隐患防范对策探讨 姜贵平 时鑫 秦羽丰 孙海龙

        (104)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联想教学法研究 陈美芳 毛淑娟

        (108)使用excel软件求取反应级数的快速方法 葛华才 朱明丽

        (111)基于校园网的统一威胁管理研究与应用 孙恒

        (115)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 王良成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18)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王玉法 梅兰兰

        无

        (121)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介绍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厂供电实验室建设 刘燕 鲁明丽 秦维勇

        (125)基于局域网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实验室构建 包俊成 王志奇 毕大森 高新树

        无

        (128)如何写科技论文的“实验方法”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9)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彭儒武 徐海花

        (133)大类专业招生制下的实验室构建 严家斌

        (137)浅谈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王永会

        (140)电气控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赵亚范

        (143)独立学院建立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思考 熊小芬

        实习与实训

        (146)以基础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绿色化意识与技能 林晓辉 董建 陈震 葛燕青 姜洪丽 曹晓群

        (150)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衣华鹏 张鹏宴

        (153)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杨永良 李增华 侯世松 左树勋

        (156)基于知识网络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与共享 郭广航

        (159)基于协同模式的中药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方法 毕建杰 祝丽香 张明忠 霍学慧 叶宝兴 孙印石

        (162)船用柴油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欧大生 陈萍 王悦民 张剑平

&

nbsp;       (166)面向实践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刘迎澍 金文 陈曦 张慧群

        (169)探析独立学院手工会计实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李淑芳

        (173)案例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陈颖 林育兹

        仪器、设备、技术

        (176)离心泵综合演示装置的研制 曹亚鹏 袁中凯 任少锋 杜恪听

        (179)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方案探讨 崔四齐 杨晓明

        (184)硅mems陀螺教学实验平台搭建 郭占社 曹乐 王显波 韩景轩

        实验物资购、供、管

        (187)高校可共用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武向侠 落巨福 王惟远 白垅 梁宏 张月琪

        无

        (189)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无

        研讨与交流

        (190)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 刘清波 黄红梅 陈智勇 覃静萍 赵燕 黄丽华

        (19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何荣华 王一鹏

        (196)谈物理化学实验的有效数字问题 任聚杰 郭子成

        (199)巧妙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错误 冯俊荣

        (202)物理实验与基础力学实验承继和衔接问题探索与实践 王润永 杜宁 王琳 张敬东

        无

        (206)如何写论文摘要 无

        研讨与交流

        (207)颁获 无

        (208)《实验室科学》2012年1-6期(总69-74期)目次索引 无

第4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材料应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46-03

一、引言

《工程材料应用》是我校机械专业卓越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本门课程,其任务不仅是要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真正体现卓越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我校从学生毕业到企业上岗就必须具有合理选材、正确使用材料及合理选用材料成型方法的能力。加强《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卓越班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一方面课程内容整合分模块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使课程理论总学时日趋减少,单门课程学时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材料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课程内容除了涵盖原有的金属材料知识外,同时也应该反映出现代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它们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工程材料学基础及知识面,加强工程材料应用技能培训,强化工程材料现代加工基本理论和先进方法,突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符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存的问题

1.教学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和市场用人机制地不断完善,将影响人们对高校专业内涵的重新认识,影响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拓宽是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市场对机械产品的性能及使用寿命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卓越班的《工程材料应用》课程内容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新材料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含量与作用逐渐提升以及传统材料的先进方法和加工精度加剧了这种变化。因此,对《工程材料应用》课程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及时的,并且是必要的。该课程教学学时为48学时,如何利用较少的学时来讲授这门课程,同时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量增加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这部分内容视学时情况可作为单独章节讲解,也可穿插到其他章节中介绍),无疑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考试评价系统。《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卓越班的必选课,按照原有的普通本科教学计划,各专业授课时间不同,考卷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或由命题小组命题,仅能进行小范围内统考,不能完全保证各个专业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卷面成绩及平时成绩的分配等)、考试范围、难度、题量及评分标准具有广泛的统一性和公平性。需要对考试方式、命题工作和试题库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教学改革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材料应用》知识应用能力是很困难的,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1.本课程教学小组一直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展启发性、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工程材料应用》课程理论抽象,名词、概念多而复杂,定性描述多、经验总结多,需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初学本课程会感到枯燥、难理解。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探索一种特色的多样化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如,“智力竞赛式”课堂讨论,“两军对垒式”课堂讨论,“点将台”、“填空式”课堂讨论。例如,对于“铁碳合金相图”采用“智力竞赛式”的课堂讨论,对于“钢的热处理”则采用“两军对垒式”的课堂讨论,而对于“工业用钢”又设置“点将台”、“填空式”课堂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活泼、新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各抒己见、踊跃登台、相互纠正的热烈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和自我强化的意识,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欣赏。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本课题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实践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它不只是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工程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工程训练是创新教育的沃土,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唤醒、培育、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工程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出发,强调工程训练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工程训练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出发,突出培养学生各种创新素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2]

模块式教学模式,以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由初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工程材料知识按组织―性能―材料―应用及热加工工艺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知识模块,在学校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知识块中包含着相应深度的全知识结构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以每个知识模块为单位,以完成该层次的知识模块教学任务时,学生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知识综合应用环节为手段,进行到企业以实践锻炼为主要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在完成该层次知识模块的学习时,就具备了该层次的知识应用能力。每一个层次递进的完整教学过程就称为模块式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所有层次教学过程的学习时,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材料学基本理论、材料加工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从中理解和掌握材料学以及材料加工知识,最终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一能力一方法”的同步提高,也就使其具备了相应专业的知识应用能力。[3]

3.既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侧重启发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学生对主题(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材料选用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材料加工原则”)进行资料收集处理,撰写文献综述小论文,进行课堂交流与辩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贯穿四要素主线”、“突出结构材料重点”、“强调材料应用”三大原则。

4.要求任课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思维、研究和创造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为此,课程教学小组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工作,“产学研”三结合,培养教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感觉到科研就在身边、工程就在跟前,促进了学生大工程观意识的形成。认真钻研和编写教材、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常性地进行教学法研究,发表教改论文,总结教研成果。

四、教学实践

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始终以基本培养原则和个体化培养原则为指导,以“知识单元”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实践课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组织方式。根据培养原则,每一个模块中的全部实验分为固定组件和自选组件两部分,其中的固定组件部分属于《工程材料应用》实验课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内容,主要通过在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依次完成这些实验,掌握工程材料选用的基本技术,获得相应的学分。自选组件则是属于素质提高部分,利用开放式实验平台及企业科研创新技术平台,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可以构建大环境,教师为企业服务的热情和实绩可以改善小环境,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使小环境可持续发展,以此构建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培养体系。[4]

1.按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培养,单独组班,教学计划是校企共同协商制订的,并纳入企业所要求的内容,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企业中的相关培训课程。

2.校企双方成立工程材料应用工作室,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新工艺、新产品,专业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材料选用、分析及加工工艺的开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培养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企业中的技术问题由学院专业教师参与解决,教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企业和课堂教学的双重需要,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形成“工学结合、产教并举”的良性循环。在具体的教学上,主要体现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目标,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主要是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着重于效果的真实性。

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都是短期目标,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该目标,也可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对专业的认识,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一步一步地走近自己的专业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从根本上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增辉.浅谈层级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2,(2):37.

[2]王金霞,苏树兵.《理论物理导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6(2):63-65.

[3]金晶,金龙金,吕建新.构建以“知识单元”为主线的生物化学技术实践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40):170-172.

[4]黄政魁,韦兰花.高职模具专业产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8):139-141.

第5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科平台课 基础化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6-02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借鉴前苏联模式,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大化学课程体系,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实施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在快速变革下的社会里具有应变能力和高度竞争力的人才,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培养的目标开始多元化,从培养专门化学人才向培养具有化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过渡;(3)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学生已经拥有更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甚至选择院系的自由。

此外,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科专业课程中,四大化学基础课比重大、学时多,内容重复严重,造成学时浪费,导致讲的内容用不上,要用的内容没有讲。同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交错重叠或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改变原有的本科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方面开展探索,建设适合大理科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办学方针,充分利用本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而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理科平台课设置方案又最具有代表性。

一 课程体系概况

北京大学首先在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开设了理科平台课,而南京大学与此相对应的是理科强化班。这两个实验班均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一般是在第一学年设置大平台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毕后,在对自身特点、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第二学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数理类、化学生物类核心课程。从这一学年开始,无论是元培计划实验班还是理科强化班的学生,均开始按照各院系的教学计划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但还归元培班或强化班管理。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分流到各个院系,这一学年开设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第四学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第一学年的大平台课程。

二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化学原理,课程开设对象为化学、生物、环境、地矿类专业方向的学生(数学、物理、信息、力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学学化学)。对于修化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随后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定量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相关实验等。从课程内容上来讲,他们所开设的平台课普通化学原理类似于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无机化学(上),但在内容处理上又与传统的无机化学(上)有较大的区别。普通化学原理教材为一册,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六部分:(1)物态(气体、液体、溶液);(2)化学热力学初步;(3)化学动力学初步;(4)溶液化学(四大平衡);(5)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

(6)元素化学导论。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新概念比较少的四大平衡、溶液等部分内容,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解化学原理更为重要且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原理部分,如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虽然这其中也列出了元素化学部分,但其课时数较少,仅仅是对元素化学进行简单的概况介绍,更为详细的内容放在了化学学院开设的后学的课程无机化学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了普通化学原理作为理科平台课的作用,因为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过多地学习元素化学的知识没有多大必要。

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化学原理”,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它们与北京大学一样,都是着重化学原理的讲授,但课程开设对象更广,包括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大气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后续的模块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上)、谱学原理、物理化学实验(上)、仪器分析实验、生物化学为化生大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下)和物理化学实验(下)为化学生物大类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通过大理科平台课程和化生模块课程后,专修化学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修读材料与结构、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化学等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化学类选修课程。交叉方向如生物物理方向等在通过平台课程后,根据需要可选修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部分课程。

从南京大学的课程设计来看,他们对原有的化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和充实。新设计的化学原理内容丰富,包括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上、下两册出版,具体内容包括:(1)物态(气体、液体、固体);(2)溶液化学(四大平衡)及定量分析化学;(3)热力学基础(包含统计热力学简介);(4)化学动力学;(5)物质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和配合物结构);(6)元素化学。

由于化学原理涵盖的内容很多,因此不再开设后续课程无机化学。这样设计的主要优点有:(1)从基础化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出发,删减了原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和陈旧内容,融入了近现代化学的思想、内容和发展成就,增加了新的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2)该课程及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使一年级学生对整个化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及其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3)大大缩减学时(从原先的240学时减至140学时),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4)配置有系列后续理论课程,如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与结构等,构成了完整、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从两者的课程设计来看,南京大学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课程体系中已经完全不见了无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的踪影。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大大缩减了学时,利于教授授课和学生自学,不利之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要求较高。

三 实施效果

由上不难看出,通过理科平台课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对交叉、边缘学科的适应性好的特征。学生有深厚的数理和化生基础、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够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作选择。如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在化学领域,特别具有向理论化学、量子化学等方向发展的潜力,在物理领域内也特别适合在凝聚态物理的某些方向发展;化学方向的学生也可以在物理、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发展,成为能适应边缘学科和很快进入学科前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科研道路后,与其他学生相比也将有更为出色的成就。据统计,南京大学强化班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于国内外科技期刊。

总之,南京大学强化班的课程设计同北京大学元培班的课程设计相比,向前迈的步子更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更宽。但这种模式的推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校的整体实力,二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正因如此,这种理科平台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6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音乐学;综合艺术;实践教学;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220-04

前言

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见,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愈益凸显。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它包括相关学科、专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学科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文化市场的特点,整合各艺术实践的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作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音乐学专业教学领域对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越来越注重将音乐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融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在实践课程的开展中,该专业已逐步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课程内容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旨在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准。总体而言,合理、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教学来使学生建立起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及全方位的知识架构,是该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意义所在。

一、发挥区域优势 整合教学资源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性与商品性的集合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内的文化产业已踏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带动我国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也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通常包括音乐生产的管理机构、音乐研究教育培养部门、音乐人和社团、生产发行购销部门、宣传咨询部门、售卖部门等。管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空前繁荣,音乐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乏自由和创新的空间、缺乏高素质的音乐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机制等。而如何使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已获批的国家级音乐文化产业基地为参照比较,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不论是产业链条的构建方面,还是文化资源的高度集成化,它们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因此其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成熟。而像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方经济欠发达,但因其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而实存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如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八桂之地,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极富特色的民族音乐资源都将成为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原动力。除此之外,广西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使其近几年来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开拓着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壮大着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并在全力做大做强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歌舞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等文化事业。

目前,广西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虽已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它在产业规模、产业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是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制约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体现为专业人才的缺乏。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应具备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综合应用素质。而现今,广西从事音乐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及战略眼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推进。因此,为促进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深化,我们必须积极地去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省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广西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和历史最悠久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校至今已有70余年。学科下设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和影视学院等多个专业教学实体。除此之外,在教学设施的硬件方面,学院不仅拥有各类专业工作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音乐制作室等多种教学实验室,还拥有技术条件较先进的音乐厅、汇演中心及美术作品展览馆等公共展演厅和教学实践平台。合理运用广西艺术学院的综合教学资源,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将多元化的艺术理论融入到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学习中去,不仅可以使其综合能力成为今后个人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其本人也可能成为未来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者。

二、实施市场调研 确立培养目标

立足于学科专业属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全面培养目标的实现。广西艺术类高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建设,将对培养广西本土高等艺术人才和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艺术文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对服务于泛北部湾区域及东盟各国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注重分析、研究国家关于西部、北部湾区域、东盟经济圈、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文化、教育、就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结合广西文化市场及相关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充分考虑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区内相关高校历年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数据、市场分析报告等,对形成系统性、实用性、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始,广西艺术学院于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及人文学院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等各音乐学专业方向。虽然这些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广西艺术学院所拥有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均成为培养实践、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有利支持。

2009年,即广西艺术学院第一届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就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相关人才需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艺术类人才整体素质要求”,项目涉及艺术修养、专业技能、组织策划能力;二、“艺术类人才理论修养要求”,项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与评论、中外现当代文化、政治理论修养;三、“艺术管理类人才专业技能要求”,项目涉及声乐、器乐、设计、美术、影视制作、网页设计;四、“艺术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项目涉及文案写作、营销管理、人际公关、市场分析等能力。

通过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得出以下数据显示:人才整体素质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具有组织策划能力的占40%,艺术专业技能的占35%,学术修养的占20%;理论修养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外现当代文化、艺术作品鉴赏与评论、政治理论修养的要求基本持平于20%以上;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用人单位尤其需要学生掌握平面设计或音乐工程操控技能的占28%,有音乐(MIDI)、影视制作技能的占22%,网页平台设计的占18%;综合能力要求方面,用人单位对各项能力的要求也是基本趋于平衡,按关注程度依次排序为人际公关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等。(以上数据材料整理自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09年人才需求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综上所述,音乐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音乐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体现于能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适应艺术科研机构和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要求,是从事艺术评论、写作、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体现于熟悉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素养。能紧扣当今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有管理、策划、经营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广播电视报刊出版部门,艺术活动团体,群众文化、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部门从事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科目设置

鉴于以上分析,音乐学院和人文学院在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根据音乐学的专业特性及其教学规律,在结合文化市场人才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习借鉴区外高校同类专业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分别设置了以下两套课程科目。

(一)“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方向

1、专业理论课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评论》、《音乐美学史》、《音乐名作欣赏》、《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文化传播学》等。

2、专业选修课

《流行音乐概论》、《音乐社会学》、《20世纪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市场营销》、《音乐史料研读》、《中外歌曲赏析》、《音乐源流学》等。

3、综合技能课

《演讲与口才》、《专业论文写作》、《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旋律写作》、《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指挥》等。

4、音乐理论课

《乐理》、《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

5、专业实践课

《田野调查》、《艺术展演》、《教学实习》、《文案策划》、《毕业论文》等。

(二)“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方向

1、专业理论课

《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财务管理基础》、《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文化产业概论》、《艺术批评导论》、《广告学》、《传播学概论》等。

2、人文通识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批评(音乐、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文化艺术政策与法规》等。

3、综合技能课

《写作基础训练》、《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制作》、《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非线性编辑》、《论文写作》等。

4、音乐必修课

《中外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合唱训练》等。

5、应用任选课

《播音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摄影基础》、《出版策划》、《戏剧表演》、《国际商法》、《影视制片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可见,以上课程的设置目的,一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基础相结合,在掌握好音乐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学科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运用;二是通过综合技能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具备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文字功底以及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独立策划、经营管理文化艺术项目的综合能力;三是通过对人文通识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兼具一定的艺术鉴赏与评论能力;四是通过对音乐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及表演水平。

四、搭建实践平台 拓展创意空间

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音乐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并构建学科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创意基地”是其中重要的建设环节。

广西艺术学院自2004年设置音乐学专业以来,以紧密贯穿对“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为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教学目的及核心理念。在艺术实践方面,一是学院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意比赛。多年来,在广西区内高校成功打造了“艺苑杯”——专业技能比赛的校园文化品牌。创意比赛不仅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意识。二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意策划赛事及专业性学术活动。近年来,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促使学生参赛频获佳绩,并逐步在业内领域崭露头角。总之,通过参加比赛及互动交流,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且历练出一批又一批艺术领域里具有策划制作与经营管理能力的后备人才。三是努力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拓展创意空间,将概念走向实践。学院致力于为怀揣“艺术之梦”的大学生提供艺术成材的社会项目,特别是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就业或创业的机会。校外基地的实践优势首先体现于信息共享,使创意商品化,形成创意活力。实践基地同时兼具一定的产业功能,它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艺术产品的集散中心,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

总之,“实践平台”和“创意空间”的构建应基于深厚的学术理论支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及较全面了解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能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转换应用来参与和践行文化事业的新发展。此外“构建”也为广西高校培养服务于文化产业建设的专门人才进行有效地探索。

第7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第8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ADDIE;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ADDIE模型是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实施这些方面[1]。ADDIE这五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ion评估。目前,ADDIE模型在国各大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各高校经管、社科类课程教学设计中逐渐被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高校经管类课程而言,ADDIE 模型代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教学活动的时序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征。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员工培训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为案例,分析如何将ADDIE 模式融入到课程过程中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分析阶段

ADDIE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分析阶段,其目的是确定课程教学的客观因素、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对现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资源拥有、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教学目标分可以从感知、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出发,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价;学习需求分析可看作已实现的现有客观因素中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如何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笔者针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更好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下一步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分析统计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习目标和方式(多项选择)

99%的学生希望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40%的学生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32%的学生想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技能进行训练;此外,有近5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多引用案例教学;有46%的同学希望学生之间能分组模拟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具体的HR工作业务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有28%的同学建议可采用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可以让企业专家来校为同学讲课,也可通过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基地,以实习的形式对HR部门的一些简单工作(如校园招聘会、面试选拔、新员工培训等)进行真枪实战的演练。

(二)学习动机和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问题)

学生希望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不希望“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内容能更加简明实用并略带趣味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自学途径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前沿理论,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习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还能得到物质激励。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以前期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流程及教学序列,确立工作进度,选择具体的媒体形式[2]。本阶段是利用上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制订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指导 ADDIE 的其他因素,使教学目标最终实现。设计阶段着重关注课程内容,以及增强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参与互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通过在分析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还组织该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得知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除了希望获取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外,更希望这类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上有所帮助。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师应该在本阶段摸索出一个“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图文并茂的案例资料和公司HR部门的工作场景视频更能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积极制作一系列针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三、开发阶段

通过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前期准备,教师应着手挑选下一阶段所需要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形成各个教学单元,并灵活使用相应媒体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信息。

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的教师还应通过各个教学单位的重点,选取、整合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箱、实际工作案例的视频和其他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教师还可以创建、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致力于形成师生及时互动、 作业在线提交批改、教学资料和常用人力资源工具随时查阅、以及习题库与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当然,课程开发是双向的,学生参与也是课程开发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与企业讲师的互动、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旨在课堂、网络、实训实验室等不同场合开展教学活动,传递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应符合前期分析阶段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普遍反映的需求,分步骤地实现设计阶段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在本阶段,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企业HR部门的相关工作场景拍摄微视频、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劳动合同法、五险一金等)拨打热线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参观并学习市民之家的社保办理流程、组织并参与专场招聘会等形式,逐渐实现从传统的课堂向课下的延伸。

五、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在ADDIE流程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而总结性评估通常在几个项目实施之后进行。因此,笔者认为评估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教学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的始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评估也可分为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主要在ADDIE流程的各个阶段之内和之间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小测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形式收集信息[3],在接下去的教学设计环节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例如笔者通过对使用ADDIE模型教学前后的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判断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否有效;总结性评估主要在教学实施阶段之后进行,根据评价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要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修正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活动策略。

在以上的五个阶段中,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前提,开发与实施阶段是核心,而评估阶段作为保证,彼此互为联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引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根据学生需求,为他们“量身订制”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更为系统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将成为有效改善传统的经管类课程缺乏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的一条新途径。

[1][美]Walter Dick 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4

[3]李向明.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第9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8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多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实施导向与政策支持,开启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新时代。

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层次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培养高素质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朱学君,2009)。然而,目前经管类课程主要以教师单一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现实需求(樊士德、张维,2013)。因此,众多学者呼吁要积极推进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创新型教学(黄山松,2010;陈寅平,2015;翟运开,2016)。如何在新环境下借助技术手段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经济管理领域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共同关注的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全国教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直积极致力于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国际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其个性化学习特征,成为该校经济与管理类课程教学试验的重点内容。本文将从微观层面以华中师范大学《产业组织理论》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借鉴翻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探寻适应经管类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起源与特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课内传授知识、课外内化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课前录制关键知识点微视频,并提供相关拓展资料。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上课的时间被更多用来完成练习、开展讨论、实施交流以及答疑解惑(谢幼如等,2015),即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实现。

“翻转课堂”的设想最早是在1996年被莫里?拉吉(Maureen J.Lage)和格兰?波兰特(Glenn J.Platt)提出的。2000年,韦斯利?贝克(Wesley J.Baker)在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及“翻转课堂”的概念,并构建了翻转课堂模型。随后,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现实教学,通过软件将PPT演示和讲解过程录制成视频,供缺席学生补课。结果,没有旷课的学生也对视频产生了浓厚兴趣,不断利用视频温故知新,极大提升了学习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开始得到广泛关注。2007年,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翻转课堂逐渐流行起来,并为教育界所熟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兴教学模式。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评选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自此,全球教育界纷纷加入到“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

翻转课堂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由教学程序、技术载体改变而引发学习时空的扩展,注重学习的个性化与知识内化的交互性,对接受式学习与建构式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在此类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能由传统的“传道授业”更多向“解惑”倾斜,其课堂主导者的身份也逐渐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引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互助的能力。而学生则由传统的“倾听者”转变成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可以自主规划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节奏,并通过多种渠道,例如视频讲座、播客、电子书、图书馆等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将依据学习内容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以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点。

翻转课堂的第二个特点是课堂时间的再分配。翻转模式下的课堂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由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由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习得,教师将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基础信息,课堂内的时间被更多用于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同时辅以一系列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果教师能够设置一套较为完善的?效评价体系,那么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将会变得更加有效。

2《产业组织理论》课程的翻转设计

目前,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已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组织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实证研究案例作为理论支撑依据,具有很强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接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提供了条件,来自学生的实际需求已经开始超越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所能涵盖的范畴。为此,在综合考虑学生需要与创新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融合到《产业组织理论》课堂中,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了创新,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进一步适应双创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2.1课程目标设定

《产业组织理论》是华中师范大学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读经济政策、明辨经济规律以及参与经济实践的素养与能力。教师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与学习节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培养学习和表达的能力,并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1)?Ρ缸ㄒ抵?识。帮助学生构建产业组织的知识架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企业理论、博弈论、典型的市场结构、静态与动态模型、企业战略等,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使学生可以依据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

(2)形成分析与表达的能力。在掌握理论工具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经济社会中去寻找证据,并制作成案例进行分享,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进而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逻辑分析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3)提升合作意识。学生以团队形式在课下自主学习,形成课堂展示成果,并接受其他学生提问,为其答疑解惑。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团队凝聚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互助的意识,使成员们能够在学习之余收获友谊。

2.2课程内容安排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内容共36个学时,分18次课完成。课程内容的安排涉及绪论与理论基础、垄断、完全竞争以及寡头垄断等。课程安排由浅及深逐步递进。学生组成团队后,根据抽签确定负责主题,并通过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例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运用指定的工具对主题进行分析与解读。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模块:

一是产业组织的基础(第1-3周)。介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例如产业组织的发展历史、研究前沿、基本概念等,为后续进阶课程提供支撑。回顾《微观经济学》中与产业组织存在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例如需求、成本、利润、效率等,为课程展开夯实基础。

二是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与工具(第4-7周)。企业是构成产业的主体,该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的本质进行解读,并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博弈论),对企业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与解释。

三是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第8-17周)。该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以及完全竞争这四类典型的市场结构,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讲授等方式,识别与分析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特征与政府规制重点。这部分内容运用前期的理论与工具对现实的特征化市场进行解读,旨在以理论分析实践,让学生可以清楚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四是拓展与归纳(第18周)。归纳《产业组织理论》课程中各组学生的展示情况与学习成果,对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总结。

3教学活动和考核安排

3.1教学活动安排

教师在第一次课上介绍课程的基础知识,引入翻转课堂的概念,划分小组并通过抽签方式指定主题。除导论、微观经济学知识以及讲评总结外的其他所有内容均交由学生主讲,教师在此过程中仅负责查漏补缺。学生可自行决定课堂展示的内容、上课节奏与风格、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并在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时负责解答。这种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1)划分小组,指定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4-5人一组,男女学生混合搭配,其他专业的选修学生也要均匀分配到每个小组中去,力求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互补共进。小组长由小组成员推选,主要负责计划统筹工作。主题的选择需符合以下原则:重点内容、难度适中、资料丰富、有利互动。每个小组随机抽签确定展示主题。

(2)翻转学习,课下准备。教师指定教材、录制重要知识点讲解视频,推荐电子书、论文、案例等阅读材料,并把相关资料上传至云平台。每个小组根据指定的主题,在课下搜集资料、制作案例、准备课件。

(3)课堂展示,互动讨论。根据上课进度,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课程相关内容。展示前,通过随机抽签决定主讲人,有效防止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搭便车”行为。各小组可自行决定主题内容的展现方式,并在展示完成后接受其他同学提问。为了有效回应同学的提问,展示小组需要在课前对主题内容有充分了解;而其他同学为了能够“有问可提”,也必须事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这一互动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临场反应与表达能力。每次主题结束后,教师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学知识。

(4)展示结束,“观众”打分。小组课堂展示后,由其他同学根据展示与互动的效果打分。该打分结果直接关系到小组成员的课程成绩。

3.2课程考核机制

目前,对本科生的课程考核多基于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课堂参与,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而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本课程的考核为20%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80%的平时成绩,具体计算方案见表1。

该考核体系淡化了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的学习表现与效果,有利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4总结

《产业组织理论》是参与华中师范大学经管类课程教学创新试验的课程之一。在课程规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设计上都力求体现创新性,通过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注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课程实施的细节上,《产业组织理论》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给学生,在“翻转”之余保障学习成效。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相关知识,并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向。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部分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授课教师就此类知识点的讲解录制了视频。即使课堂翻转时学生无法立即理解,他们也可以在课后通过视频自学,保证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