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练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中我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挖掘教材,根植篇章,链接生活,分步达标,领着学生开启习作之门,体会习作之趣,化解习作之难,领悟习作之法,慢慢学写作文,爱写作文,从而做到会写作文,写出好作文。
一、 结合课文适时练笔,开启习作之门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借着这个例子学习写作,对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仿写
小学生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是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教材中的课文每篇都是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其间的精彩片段各具特色,或构段方式清晰严谨,或善用修辞;或善于抓住事物特点,或在写景的同时展开联想等。
但仿写前要多让学生品味语言特色,既做到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觉得写作不是什么难事,又让学生知道仿写是方法的迁移,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复制。从而激发学生仿中有创,由仿到创地提高写作能力。
2.补写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课文中有不少留白处,比如第八册第16课《天鹅的故事》第五自然段描写了老天鹅破冰的情景,课文对老天鹅第一次撞击冰面的镜头作了详细描写,而对后续的情景只用“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概括过去。教学中抓住此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概括的地方写具体,把省略的地方补充出来。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学生体会老天鹅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又适时提升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看图写段
中年级的课文,每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色彩协调,形象鲜明,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设计相应的练笔,将练笔放在预习环节,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放在巩固过程,能图文结合,使表达更加全面深刻。比如学习《池上》这首诗,在预习作业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仔细观察插图,以“_____的孩子”为题写一段话。【提醒:抓住外貌、动作来描写】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孩子的天真无邪,为理解诗句,体会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基础;在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后,我以“这就是普罗米修斯”为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由外到内地认识普罗米修斯,从而完整地勾画出人物形象。
二、 链接生活,创新练笔,体会习作之趣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曾这么说。为了让学生习作的种子根植于广袤的生活土壤,我经常带孩子们开展活动,放风筝、踏青、参观工厂、开展班级竞赛……孩子们玩得开心,笔下也有了真情的流露。可时间一长,我发现每次开展活动,孩子们都乐翻了天,可一听说要写作文或日记,又都无精打采。孩子们习作的愿望并没有随之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写文章要花较长的时间,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活动成了写作的代名词,失去了情趣。看来有了源泉,还得疏通渠道,溪水才能欢快地奔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写篇章改成了以写片段为主的小练笔,小心地呵护着生活带给孩子们的乐趣。比如在放风筝过后,我让学生围绕“开始放风筝了”或“风筝飞上天了”写一个片段,孩子们愉快地提起了笔。
题目即文眼,小练笔篇幅短小,在练笔时,我常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作题目,如“乐”“悔”“真冷啊”, 这种简短明快的题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练笔的题目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拟定,比如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来回走了四公里参观水厂,由于天气突变,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就回来了,我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出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累”“失望”,然后他们从中任选一个以此为题,把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在片段中,孩子们把一个“累”字写得淋漓尽致:“真累啊,我的腿像灌了铅似的,背上的包也像装了石块一样变得很沉……”“旁边不时有车子从身边走过,哎,要是有人能捎我一段路那该多好啊……”
三、 根植篇章提前练笔,化解习作之难
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习作多数是命题作文,而且大多数是篇章的写作。通过一节课的指导,一下子能写出生动具体的习作的人为数不多,更何况那些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他们往往把握不住写作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写作的重点、难点提前练笔,由段到篇,循序渐进,化解习作的难点,使篇章的写作变得轻松。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3,要求学生给自己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可以介绍家乡迷人的风光,也可以介绍古老的风俗。这次习作教学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掌握书信的格式,二是能比较具体地介绍家乡迷人的风光,三是能比较具体地介绍家乡古老的风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家乡古老的风俗,知之甚少,难以一次性写好。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关风俗的来历以及文化根源,可以观察人们沿袭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围绕家乡古老的风俗先写小练笔。有了这种针对习作重难点而进行的作文练笔,篇章教学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生活中,成功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对于成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喝彩啊,朋友!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材料,邓亚萍因为个子很小而被国家队举止门外,不允许她入队。那个绝望的时候,没有人为她喝彩,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而是自己为自己喝彩!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那心中一声声的喝彩把她送上了成功之路!为中国人争光,更没有辜负自己的喝彩!在赛场上,每每得到一分或是打了一个漂亮的弧圈她都会紧紧地握起拳头,为自己打气、喝彩!她为自己喝彩的声音我们大家听不到,但我们能够感受到。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射击是我做喜爱的项目。每一场精彩的比赛都不会错过。在一场男子总决赛上,有两名中国队员,他们是李杰和朱启南。李杰是中国的主力队员,人们当然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而朱启南呢?则是一名新队员,不被人们重视,没有更多的人为这个小将喝彩。但在比赛中他一直不停的为自己加油,壮志满怀!终于,他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在我们的许多事情上,我们所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正是喝彩声啊!所以,让我们在努力的同时,别忘了为自己喝彩,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喝彩能够给别人带来信心,让他更快地走向成功!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有以下一些认识:
1. 学生作文的空间与容量是无限的,但一个学期只有8次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迁移,增加随文练笔的机会。
2. 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以“读”为本,以“练”为主,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光“训”不“练”,不会写作;光“练”不“训”,难以提高。
3. 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而词汇来自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应提倡立足课内,内引外联,学生在积累和内化后,再进行迁移和外化的训练。
根据上述三点认识,我作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 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方式,是从阅读到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经阶段。
如学习《理想的风筝》《天游峰的扫路人》等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特点的方法后,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可要求学生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等方面。学习了《烟台的海》一课,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 挖掘空白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象画面,联系课外阅读有关瀑布的信息,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和对比朗读,感受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白,发出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教材融为一体。他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无疑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三、 插图留白处练就语言之美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凭借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在学习《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后一部分着重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更突出一个残疾人不因自己的残疾而灰心丧志,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但只灌输这样的理念是不够的,应在深入体会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的时候,让学生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的语言,充分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有学生观察图后写道:
1.提炼内容。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如,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言,有学生写:在遇到困难和不幸时,只要肯动脑筋,肯动手,就会创造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还有的学生写:只要心中有信念,不轻易放弃,去把握每一次机会,即使在恶劣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成功。再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后,让学生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2.活化形象。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有一句话:“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中“饱经风霜”一词比较抽象。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引导: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
3.填补空白。
(1)抓省略号。如,教《开天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的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并用文中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把想象中种种变化写出来。于是,就有了“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骨头变成了藏在地下的石头;他的牙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泪水变成了冬天的白雪……”如此精彩纷呈的答案。通过写,身体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2)抓小泡泡中的提示。如,《爬天都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边小泡泡中出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提示。由于已有前面老爷爷和我的相互鼓励作为铺垫,于是,让学生在小泡泡中写下自己的体会就水到渠成。学生写出了:“他们攀上天都峰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看到天都峰顶那美丽的景色,去触摸那七彩的云端,唯有努力攀登,永不放弃”……
(3)抓语言的拓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第二段,有一句“科利亚能看见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这里,让学生写写“科利亚不能看见什么”,不仅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能深切体会到科利亚的孤单、无聊和真没意思。
4.仿写段落。主要包括模仿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如,学完《小柳树醒了》一课后,引导学生思考春天还有什么醒了?并出现“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的句式,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说话。在学生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5.凸显思想。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之“精彩片段”时,设计这样的练笔: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看看学生的作品:从鲁滨孙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从鲁滨孙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从鲁滨孙与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从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鲁滨孙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从面对不幸,鲁滨孙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练笔中,学生的表达已经完全超越了文本本身所给予的言说,他们用自己的笔超越着自我的灵魂,在言语的实践中受到人格和德行的熏陶。
6.显化情感。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让学生走进文章的生命。《荔枝》一课结尾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洁而情意绵绵,可谓是文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笔。我们可以让学生静心读一读,然后接下去写一写。把作者蕴含于语句中的浓厚情感表达出来,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7.转换语言。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教学《全神贯注》第一自然段时,请学生用“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女像。学生回答道:(1)虽然女像仪态端庄,但是罗丹觉得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女像。(2)虽然茨威格觉得女像是杰作,但是罗丹发现女像的左肩有点偏,所以要修改女像。(3)虽然女像雕塑得很不错,但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发现女像的左肩膀偏了一点,所以要修改……可以看出,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言语材料进行了重组,把从文中学到的新词新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中,并加以灵活运用。
一、不应忽视语文本位,要关注语用意识
(一)用迁移手法进行练笔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比较优质的,有许多值得探究借鉴的写作手法,所以,老师引导学生用迁移写法进行练笔。例如《秦兵马俑》的第10段先描述了兵马俑的各种形态,后面以散文化的写法细致刻画了不同形态的兵马俑。教师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可做如下的引导:
师:认真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这个段落前后半部分都描写了什么吗?
生:前半段描写了作者亲眼看到的情景,后面半段写的是作者的联想。
师:大家再细读一遍,体会作者使用的精妙语言。
生:后半段的想象内容补充了前半段的真实描写,显得兵马俑的形态更加生动了。
师:很好,老师有一些兵马俑的图片,我们依照这样的句型,自己描绘一下这下兵马俑吧(展示图片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
(二)进行效仿性累积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经遣词造句而极富艺术性的句子,因而值得学生背诵效仿、累积运用。在课堂上,老师应引导结合自身的思考和领悟,进行效仿练习写作,通过练习不断累积,慢慢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在《莫高窟》这篇课文中,描述壁画和彩塑的语言就很经典,其用词精彩、句式整齐、比喻形象生动。如果学生能将这些记入脑海,以后遇到合适的语境时能加以灵活运用,即实现学以致用,那么也算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不应忽视教材本位,要关注言语形式
(一)通过练笔突破重点难点
实际上,有许多教师对随文练笔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即以为随文练笔是建立在课文意蕴和课堂氛围以外的,因而只是生硬的落实课文语言训练点,不重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随文练笔训练的是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选择练笔方式和价值点,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双丰收。
例如《钱学森》这篇的语用重点和难点是以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要在练笔中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在教学临近结束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相应的想象,比如:最后,钱学森踏上了日思夜想的回国路,想着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和亲人,他都想了些什么?会在心里说什么?这样的随笔练习设计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起点,将语言和内心有效地联系起来,切中了此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通过练笔紧扣语言生长点
语文教材中的精选而来的课文,无论是在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是经过作者匠心笔耕的,因而意蕴丰富。身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掘、提炼出课文言语中运用的生花妙笔,以便在教学中教于学生,使其帮助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比如在《云房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有的像大冬瓜一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这段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然而其精妙的之处不在于手法中应用的事物,而是它使用的描写状态的“傻傻”“美美”等词,这种表达方式富含童趣童味,恰好符合小学生低年级的语言能力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对这段进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词语特点,并从中为学生言语句式,让学生按照“云房子有的像 那样 ”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并且给予适当点评和鼓励。
实行这样的练笔需要教师对课文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有准确和良好的把握,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不应忽视学生本位,需重视内在需求
进行语言学习的体悟感受与实践,不应该和实践情境分离。随文练笔既是展现课文情境,也可以是放大课文情境,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朗读和音乐等元素创造实践表达的情境,让学生倾吐体悟到的感受,从中实践自己自己的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石灰吟》这一首诗时,为让学生对于谦的一身正气有较切身的体会,可将教学流程设计为:教师通过讲述诗人的少年感怀、为官感悟、刑场陈词,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情感里;接着,使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渲染:“请想像,于谦戴着脚铐,正一步步踏上刑场,并想到自己年少时曾写下的这首诗,他是想通过这首诗向他的敌人表明什么呢?请同学们写写你们对此的理解”最好还能播放类似《英雄的黎明》这样的音乐,烘托气氛。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优点很多,一来小练笔篇幅小,一句话几句话均可;二来形式活;三来出手快。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小练笔因其“小”,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写作文,就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压力,就可以打破作文的神秘感,使写话成为一种乐事而不是负担,使学生的写话水平稳步提高,顺利地和中年级的语文写作相衔接。
练笔虽小,而教师却不可大意措之,必须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全册书、每课书、每节课,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教师都要做到成竹在胸,不可随心所欲、临时对付。
几年来,就低年级学生的小练笔训练,我做了以下尝试,颇有感悟,遂记下,与大家共勉。
一、 画一画,写一写。
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画,写自己想说的话”,就是一种新鲜有趣的表达方式,深受儿童的欢迎。低年级时孩子们识字不多,所以“画一画,练一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他们对“画画写话”的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图画》这一课后,我让孩子们画自己最喜欢的秋天的景物,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孩子们尽情地画呀、写呀,激动得跑来跑去,互相交流。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上,内容丰富极了:有的画上蓝天白云,金黄的稻田,挂满果子的果树、飞翔的大雁等。旁边写着“我喜欢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果实,金黄的稻子……”“画一画,写一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随心所欲中,感受了写作的随意和自然!
二、演一演,写一写。
小学生天性喜欢玩,玩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小练笔的重要材料。在低年级学生写话刚起步的时候,可以通过表演,使学生动态生成句子概念,建立句子书写的正确表象。
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一课后,我让孩子们表演了课文内容,当课文里的文字内容表演完了以后,我继续启发他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们兴趣可高了,有的表演的是:青蛙亲自跳出井口去看看天到底有多大,有的却表演的是:青蛙依然相信自己的观点,依然坐在井里。在他们表演完了后,我让他们将自己的表演内容写下来,就在这样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发挥想象并续写的小练笔。
三、看一看,写一写。
叶圣陶说过:“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怎样才能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多看看,多观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点。
1.看插图写。
“插图多”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打开一、二年级语文新教材,你会发现,课本越来越精美了,随便翻开一页,你都能看到一幅或多幅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插图。对于这些插图,有些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些可都是宝贵的练笔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小练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在教学古诗《山行》时,针对插图我设计了小练笔。在教学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教材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写了哪些景物,并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按观察的顺序说话,再读古诗,想象古诗的意思,最后把看到的景物写一写。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2.看景物,写一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如何让学生主动地留心周围的事物呢?师生一起走出去看看景物,边看边说是个好办法。
如:学了《风娃娃》一文后,我就带着学生观察,风娃娃还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哪些坏事呢?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风娃娃做了许多好事,将晾晒的衣服吹干,将炉子里的火吹旺,,将花香味吹来了…… ,他们也发现风娃娃做了许多坏事,将窗户门吹得撞来撞去大声响,并且弄坏了,将臭味吹来了,将水泥厂的浓烟吹得到处都是…… 。然后,我又指导他们将自己所看到的写下来,很自然地就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3.看身边的人和事,练一练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的写下来。如:在教学了《称赞》这一课后,我就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优点,夸一夸他们,他们迅速闹开了,努力挖掘着别人身上的优点,然后我再指导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这又是一次成功的练笔。
“小” 处 练 笔
一、内容灵活多变。学生的写作范围不再有局限,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变得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的写作范围就十分的广泛:关心时事的;探讨学习方法的,如、《文章的好坏在于长短吗?》;关心班集体的,如《班会应改革》;有对人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如《追上真正的时髦》、《怀疑的对与错》;有写人记景的,《教师的眼睛》、《夜》;有记录校园生活的,如《快乐的拍卖会》、《课间十分钟》……
二、表达随心所欲。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向人倾诉的激情,他们把“小练笔”当成了倾诉的对象和表演的舞台。在小练笔中,学生可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他们稚嫩的心灵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可用说明文生动细致地描叙他们心爱的玩具、美丽的校园、温馨的家庭;可用散文描绘身边的风花雪月,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可用议论文形式发表他们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人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可用诗歌讴歌人生最美好的最感人的一刻;可用随笔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
三、批阅及时细腻。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重要手段。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每周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致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个大大的“好”字,或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生怕一时的马虎而错过每一个精彩之处;当遇到学生出现难题征求意见时,我总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当学生稍进步时,我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出现退步时,便会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一)及时讲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每次批阅完小练笔后,我总是习惯地将其中优+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随时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每次让1-2个学生自己主持“作文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匪浅;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从这种互评互讲的过程吸收到了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定期反馈,为学生指点迷津。为了让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避免懈怠,定期地开展讲评会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讲评会,师生共同回顾前段时间在练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困惑,重新审视写作过程,感悟写作方法,同时也展示部分的习作,品尝喜悦与成功。在探讨中,既为学生解惑,也为将来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新的思路和目标。
“真” 情 拥 有
“小练笔”在伊始之际,曾遭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反对,认为这是在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表示出了不理解,有的干脆在小练笔中提出了异议:一是生活平淡,无啥可记;二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与“减负”的精神相违备。但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改变了态度,最后,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写小练笔,并期待着能在同学们的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我这个教师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
一、真情无价,师生奏响个性的乐章。“小练笔”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一串串多彩的字符化成优美的旋律,真情奏响师生的心灵之弦。但是通过小练笔,填平了我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那么的遥远。他们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和同学、老师产生的矛盾,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在了小练笔中。有的向我请教,有的向我倾诉,有的给我提建议,有的向我祝福,也还有的表示对我的不满、甚至反感,学生在小练笔中说出了不愿对好友、对家长说的话,我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朋友。小练笔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我这个课堂上威严的老师成为课外慈祥的母亲、小练笔中知心的朋友。因而,批阅学生的小练笔虽然要化去半天甚至是一天的时间,我不仅不以此为苦,反而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而且每一次批阅都让我感动,心在不知不觉中已被他们牵动,既有为人师者之乐,又为人友者之乐,真是“为生者之乐而乐,为生者之忧而忧”。
二、方寸之地,挥洒自如。学生在几个月的练笔之后,作文水平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而且在写作风格中也各具特色。有的擅长于记事,把同学刻画到入木三分.有的擅长于抒情,清新的文笔,生动的语言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如《人生快乐》的小作者是这样理解快乐的:“快乐在人生犹如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几分钟的快乐赚我们忍受着许多痛苦活了一世。”多么精辟的语言,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对快乐的真谛:正是因为我们在追寻那几分钟的快乐或几天的快乐,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的擅长于议论,从一个极为平常的事物中悟出一番发人深省的道理。
你们好!
我们都曾有过因为老师布置的作文而咬笔头殚精竭虑、为怎么运用作文技巧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胸中无竹”。如何才能胸有成竹呢?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种写作练笔的方法――速写。
“速写”一词,源于绘画,主要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记录生活的能力。它既是绘画技能训练的一种基本功,又是绘画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抒发激情和意兴的艺术表达形式。速写是画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既为他们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还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完成大作。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当然也是文学的源泉、作文的源泉。脱离生活的作文,就像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就成功之作。在将近十二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同学们作文水平低,并不是老师作文技巧讲得少,也不是学生作文选看得少,而是平时的写作积累和训练太少(跟学生阅读量的多少也有很大关系)。很多同学因为平时的积累太少,在写文章的时候,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文也会凑”,这主要是讲读书对写作的作用。而我的理解是:勤写文章三百篇,胸有成竹有锦绣。
我借用绘画中的“速写”到同学们的写作训练中,最早可溯到1998年,因为经验和水平的问题,名称由摘抄本――练笔本――生活速写本――随笔演变。作为农村初级中学,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存在诸如内容不具体、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无病、断章摘句、生搬硬套等等毛病,想来也是大多数初中生写作的通病。
经过我对同学们的作文反复研究,并和他们详细探讨,我找到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之间存在断层”这样一个因素:既然无源头之水,出现作文“死水潭”的情况就很正常了。所以我以后的作文教学把“生活速写”作为同学们练笔的主要手段,经过几年的实验,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求同学们写“速写”(随笔)的想法。
我的做法大致如下,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借鉴:
适用对象:初中生。
开始时间:从初一开始。
工具准备:笔一支、笔记本一本。
方法比例:速记60%、摘录30%、绘图10%。
操作步骤:
1. 要求能及时去描绘灿烂多姿的生活片断,抒写灵动多变的心情、感想。要多注意观察家庭中、学校里、同学间、社会上发生的生活片段,调动所有的神经去触摸生活。
2. 只要是美的材料,不嫌其小,不嫌其少地进行捕捉,并迅速地写下来。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两句精彩的对话、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片落叶的姿态、一股拂面的微风等等。
3. 能尽可能把课外阅读中的感兴趣的精彩句、段摘录到随笔中。对虽精彩但不感兴趣的就不要摘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样做能使同学们养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用书名加页号的方式在随笔中表示。比如:《三国演义》P245。
4. 可以把脑子中的想象和联想的部分内容,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在随笔中。采用粗线条速写,不要求精致,要求有个性,如有时间(也可以以后补上),可用几句话在图下进行注解。
5. “再述”。当随笔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一般会要求同学们“再述”。就是要求大家把他(她)随笔中的内容抽取一部分,进行再写或者扩写。因为当时的时间比较紧,只抽取了“一个瞬间”,随笔的作用,是把这个瞬间“定格”,而“再述”是把这个瞬间再找回来,加以比较详细地叙述和扩写。在“再述”过程中,同学们要放开手脚,不要被固有的文体格式所束缚,不要在意什么文体,能扩写到多少字都行。
6. 交流互评。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交流互评的对象,把自己最得意的3到5则内容由对方进行评价,评价字数有规定。
同学们,作文练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作文训练上,老师讲解作文规范和写作技巧实乃应付考试迫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写作产生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自己应该有“大语文的意识”,只有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材料才真实、可信、感人至深,才能够使我们的作文水平有质的提升,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速写,或许可以成为大家练笔的方法,一旦采用就要持之以恒。
一点心得,大家共同探讨!
敬祝安好!
良哥
1."练笔"的特点和作用
"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上来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练笔"安排的是写一种水果,和课文内容相对应;在写法上,要求写出它的样子、颜色、味道,同课文的写法也相对应。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因此,这类"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练习上来。
"练笔"的作用有四:(1)弥补基础训练中作文训练量的不足。统编教材中每学期安排8次作文,实践证明是不够的;"练笔"的设置,使作文训练量增加50%以上。(2)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练笔"次数的增加,使观察的对象多样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多进行片断练习,为基础训练中的作好铺垫。"练笔"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比较,从要求来看,两者的要求一致。如第四组课文中的两次习作(一是"练笔"写水果,二是作文写校园活动),都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从写作范围来看,一是状物,二是记事。从与课文的联系来看,"练笔"内容、写法、与课文内容、写法更密切,可以直接仿写,因而难度小些,而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则和课文直接联系较少。如第二组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是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和本组课文没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习作时只能间接模仿,因此难度大些。大多相似,模仿容易;不尽相似,仿作较难。先易后难,能促进迁移能力的初步形式。
2."练笔"的教学方法
2.1 从读悟写
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教学大纲指出的"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安排"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悟写,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指导学生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杨梅果的样子、颜色、味道等特点的,并注意通过板书揭示写作方法:
样子 圆 遍身生刺 几乎是黑的 (先……随后……最后……,品尝 所见)
味道 未熟透 又酸又甜 熟透 甜津津 甜中带酸 (品尝 感觉)
回头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有利于把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上来。
2.2 从扶到放
2.2.1 扶
先摆出一种水果,让学生当场观察、练笔。老师当堂巡视,发现典型,然后讲评。采用对比讲评法,先讲评一个好的片断,评好在哪里?是怎样写出样子、颜色、味道方面的特点的?再讲评一个差的片断:差在哪里?要怎样帮助修改?以上的扶,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2.2.2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