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益管理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核算;监督;策略
财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系统的主要职能,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得到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一般会计系统相比,其具备的突出优势为准确性和及时性、自动化处理流程、集中化数据管理以及严格的内部控制等。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本文对会计信息化相关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两部分,其中会计数据构成了会计信息的源泉,而会计信息则是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和反馈几个组成部分,在企业组织的实际运行当中,主要面向企业的价值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反映组织的价值运动,并对该过程进行适时的监督。
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会计人员,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财务、购销存以及管理和决策。在财务功能上主要表现为8个功能系统,分别是总账子系统、应收子系统、应付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以及报表子系统。购销存则涵盖采购、销售和存货三个部分。管理和决策环节中则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与相关管理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上。
二、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核算分析
1.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核算概述
财务核算是会计系统的基本职能,在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下,使得财务核算的广度和效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通过专业的会计人员通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或者其它方式进行财务的核算,这种方式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同时很难保证核算的准确度。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提高了财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人力劳动负荷,完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财务核算方法的选择标准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财务核算方法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规范化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以及开拓性原则。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保证会计系统中的各项职能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和谐状态下,彼此之间能够互相监督,协作共进,就需要执行标准化的财务核算,使得会计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可比性操作。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不需要考虑到数据信息量的特征,而是以准确作为基本原则。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在核算过程中为了简化工作,会将很多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大概率的数据提炼出来,从而减少核算的工作量。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额会计系统不需要考虑到数据量的约束,而是尽可能的将财务核算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在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下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组织经营而言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因此在财务核算的过程中要遵循及时性的基本原则,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只有保证对财务核算数据的及时更新,才可以得到与企业决策相关的参考性依据。
随着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化,财务核算方法要求与时俱进,寻求创新与突破。财务核算方法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下会以时代特征为导向,在现有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3.在会计信息化作用下完善财务核算的策略
(1)在会计信息化作用下,加强财务核算的包容性和全面性
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会计领域提供了现代化数据信息处理思路,并且具备较高的质量和速率,基于这种便利条件,财务核算应进一步扩大范围,以组织战略为出发点,完善与财务核算相关的数据信息。在提高财务核算的包容性和全面性过程中,将财务核算与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从而使企业与财务有关的价值活动得到统一,扩充财务核算信息量。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要结合互联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它现代技术,在现代技术体系支撑下,要对财务核算工作实施精益化管理。财务核算的精益化管理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精益和内容上的精益。时间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年度、季度、月度和周度作业报表,加强财务核算的及时性。
财务核算内容上的精益化管理则主要表现在对不同财务项目甚至是部门的核算,即在综合性报表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某一个项目或者与企业价值活动相关的某一个环节的财务核算报表。这种精益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针对性建设等环节中,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意义重大。
三、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监督分析
1.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监督概述
自动化和集中化的数据管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突出优势,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不仅实现了财务监督对象的信息化,同时也实现了财务监督方式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不仅可以保证财务监督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监督的效率。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信息化的监督环境,建立起与信息化会计系统互相协调的财务监督机制,从而保证财务监督效果。在现代企业进行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财务监督理念依然滞后,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此,加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会计信息化下完善财务监督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 精益思想;精益建设;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1- 01
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如何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以下从精益思想理论的核心出发, 介绍精益建设的有关基本理论,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控制施工企业成本的对策。
1 精益建设理论
精益建设也被称为精益建筑、精益施工等,在建筑中包括线路、管道以及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3个方面内容。精益思想,其基本原则包括正确确定价值、价值流流动、识别价值流、需求拉动生产以及尽善尽美,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精益建设在现代企业施工成本控制中具备适用性,通过不同专业的分工配合,实现用户的需要。
2 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施工中,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不仅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而且施工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将精益建设思想应用到施工成本管理中,可以消除浪费,在企业施工成本管理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1]。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其生产依然存在着重复与循环性,因此对于其供应链以及价值链思想,在精益生产理论中都可以通用;还有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对于施工中的装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也可对装配化生产的工序进行合并和分解[2]。再有就是由于建筑产品的特点,更利于实现精细生产,因此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也更容易利用精益建设思想,完成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3 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实现对施工成本控制的优化。①就是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中,并没有从价值流角度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且其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还在依据组织机构职能、权限以及目标任务划分责任,这样就导致责任控制系统显得不利于管理,纵横交错的责任交织,导致管理困难度加强[3]。②在当前的施工成本控制中,忽视流动活动是基于业主的需求价值而创造的,而是将所有活动都认为成增值转换活动,不仅限制成本控制效果,还降低施工成本控制效率。③就是对于当前企业在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管理者会认为整个项目成本为最小化的,能够通过转换活动实现成本最小化,然而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于局部的优化,而不能实现对整体成本的优化。④就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其目标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企业的预算内,且所有成本管理活动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不仅不利于施工成本管理的提高,还不能实现对施工成本尽善尽美的管理。⑤在施工成本管理之中,只针对施工生产成本控制,忽视对项目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只是对施工最后进行成本控制,忽视对施工项目材料以及库存、成产等多个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4 施工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理论的对策
对于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企业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由于精益建设理论与施工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精益建设理论对企业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具体执行对策如下:
(1)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不仅考虑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且还会改进成本管理手段,将成本管理与建筑生产相结合降低成本。精益建设理论在成本计划、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等角度,都对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精益建设中的成本管理,应该从施工规划与设计、生产以及整个价值流中进行,从而构建支持精益建设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施工流程、施工要点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精益建设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将多种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建造的思想融合,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的提升。
(2)对建设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在借鉴现有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并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产品的单件性,在设计的前期系统化分析用户需求, 使客户需求更加具备全面化与专业化,并且可以在项目施工设计的初期阶段,就明确客户需求,让施工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用户的需求。
(3)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重新审视建筑生产过程中建筑产品的根本特性, 改进建筑生产流程,提升建筑产品的确定性,根据建筑组织特点, 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最终提高建筑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4)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中改进学习以及信息反馈资料,提升团队的作流空间,使其避免条件限制,改进施工工作流程,改进信息流通率, 使得生产流程透明度化,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建筑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的进度。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行业生产中,为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以及施工成本,可以采取精益建设理论,优化企业的成产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结合建筑施工中的生产理论与精益建设思想原则,对其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施工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升,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如兵,鲍文胜.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提高项目承包效益[J]. 建筑经济,2012,7(18):41-42.
1引言随着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铁路客车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铁路客车制造业中,一部客车由三万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其关联度广且深,而客车制造商之成本结构,包括人工、材料、制造费用、销售管理费用等。公司财务分析报告显示,物料成本几乎占了60%以上,而物料的配送、仓储等管理成本是形成物流总成本的主要部分。整合物流资源、降低客车制造业物流成本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铁路客车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方面与发达同行差距巨大,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作为铁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1]。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问题,物流管理仍然面临着从管理理念的建立、物流功能性的拓展直至提升为战略性的指导方向等一系列的问题。故此,从整个铁路客车制造业的战略发展高度出发,分析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找其病灶,寻其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目前,铁路客车制造业为实现自身的国际化跨越式发展,在物流信息化管理层面的认识逐步提高,并且实现了初期的尝试。企业物流管理的理想状态为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最终集成为信息化,从而贯通整个生产单元。但是由于铁路制造业的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理念、人员素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软件与硬件上亟待解决和提高[2]。从初期的库房账目管理入手,由电子账目取缔手账记录,仅对出入库进行盘点写实。并未从供应链入手,系统地考虑从订单的需求开始,进行采购、技术准备、数据录入、生产匹配等信息的全过程控制,也就是对采购、生产、成本物流进行信息化管控,其中包括回收物流管理的尝试。
铁路制造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虽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在引进欧美、日本的精益物流管理的同时,探索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的模式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目前,国内各铁路客车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地引入精益物流,实现精益物流,可以对物流不断改善,消除浪费,降低物料库存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客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物流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树立品牌形象。为此,在详细解读铁路制造行业的业内物流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将精益物流与物流的全信息化管理相结合,此研究已达到下述目的[3]:首先,在深入领会精益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找寻差距,寻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解决铁路制造业物流管理的瓶颈问题。其次,引进全信息化物流管理的概念,分析精益物流管理与全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内在关系,梳理制度流程,解决铁路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与信息流不对等的问题。
2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来源于精益生产,是精益思想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即要求在每个运作环节上做到精确、高效,消除浪费,将成本降到接近最低限度。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开创了精益生产的先河。在9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Womack & Jones 等最早对精益生产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概括出精益思想的五项基本原则[4]:“精确的确定特定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流不间断的流动;让用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 ;永远追求尽善尽美。”1996年理查德?威廷提出了精益物流的五项基本原则[5]:①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和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并且用这个价值来进行一系列环节的推动;②以价值为基点分析价值流,按整个价值流来确定所有物流流程中所必需的步骤和活动;③让价值流实现有效的流动,通过消灭无效和浪费,形成没有中断、没有对流和迂回、没有停滞等待、没有丢失和损毁的物流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为用户创造增值的条件;④价值的创造,必须按用户的要求,由用户进行拉动,而且必须做到“恰值其时”;⑤不断对整个活动进行修正和完善,不断消除无效、损失、浪费,追求尽善尽美。我国著名物流学专家王之泰教授总结了精益物流系统的四个特点,即拉动型、高质量、低成本和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6]。田宇、朱道立将精益物流的目标概括为企业在提高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7]。
3铁路客车制造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物流功能性未得到全面的应用
物流管理的具体功能中,存储、运输、配送被称为物流的主要功能,拆包装、装卸倒运和流通加工被称为辅助功能。仅从物流的功能性分析,仍然处于个体功能实现的单一化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物流的概念尚未准确建立,物流管理也没有纳入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来研究分析。实时性、时动性的数据分析及成本控制属于空白阶段[8]。仅从简单的库房存储管理入手,采用较为低级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进行库房的单一性盘点。在此期间,物流管理并未得到高度的重视,在铁路制造业的行业竞争中位置没有建立起来。
32物流系统化建设的发展及建立
在铁路制造业的管理逐步与国际先进的科学管理接轨的同时,科学的物流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物流的定义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9]。物流管理即在实物流动的过程中,从客户的需求、订单的下达、采购合同的建立、计划的分解、库存的控制、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物流开始由专门独立的部门来管理,尽管尚未以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为前提进行,但是已初步形成了由整个铁路制造业的物流链为纽带、在同一平台下进行、实现物流各个功能的最佳组合。
33物流进入一体化的整体管控阶段
也就是由生产、计划、采购、入库、出库、反向物流等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从而提升了物流管理在整个企业生产链条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关系协同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信息数据缺失、数据流通不畅、数据的时动性严重匮乏等现象。故此,达到所有链条的互动共控,实现跨越式发展,铁路制造业物流必然向着一体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手段的落后已日显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铁路制造业的物流速度,实现科学化发展,也是提高铁路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为此,物流信息化是铁路制造业当前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10]。
4铁路客车制造业的全信息化精益物流管理模型建立
为适应铁路客车制造业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企业物流作为整个管理环节中重要的因素,必须顺应发展趋势,总结国内外物流管理的成功案例,使之快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信息化建设是必经之路。分析其原因,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14]
41建立管理层面多、数据量庞大的信息管理化系统
综括而言,即存储、运输和配送等为物流的主要功能。包装、装卸搬运和流转加工被称之为辅助功能。其中的管理层面诸多,且每个层面的数据量巨大,要想几个层面的数据一致,业务协作贯通,信息化支持是必须,也是必然的管理手段,其他一系列的管理因素也是在信息化数据的采集和统计中实现快速响应,提高生产效率。为此,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物流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战略步骤。
42建立仓储分级管理、采集共享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
铁路制造业的物流一般设置为公司级别的生产物控系统,下设物流仓储中心,负责暂存、转储、上架、下架和倒运等工作,按照责权的分配、分区设置、打包分拣、按需倒运。工作职责的分级管理,必须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动态采集,最终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物流成本,在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适时采集信息数据,提取贯穿整个业务的所有信息,信息化是唯一的最佳途径。
43建立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系统
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完全依附于人的信息传递,造成了信息滞后、信息不共享、信息不准确等诸多弊端。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成功案例中,信息化的建设居于主导地位。一个集团的效益直接取决于领导者的正确决策,所以只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才能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
44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铁路客车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因精益物流管理的上线应用,由单一的分支信息研发到组建专门的部门进行精益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管控。对全程的业务枢纽进行控制,协调各部门进行标准化的应用。因岗位职责不同又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组。例如:数据维护组、网络技术组、程序开发组、系统技术组等。
45建立决策领导小组
在应用实践中,由企业的第一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成,负责决策应用过程中的里程碑节点性关键环节,由企业各高管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分别负责的职责权限不同,组织本领域的系统应用工作。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领头人,才能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将铁路客车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精益物流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重视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找出与目前管理的差异,使信息化系统与实际管理业务同步。
46强化培训是应用系统的关键
培训是提升精益物流管理系统应用能力、统一思想的一种途径。培训本身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契机。在物流全信息化系统应用层面,人才的匮乏是很突出的问题。培养既熟知管理、又有娴熟的系统操作能力是所要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开展精益物流管理系统应用竞赛及知识问答等活动,快速建立起一支支撑系统应用的人才队伍。
47建立系统监控及奖惩措施
为了系统有效的应用,各个业务板块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系统维护,避免违规操作,减少误操作,在制定各业务标准化作业规范的同时,强化监控及奖惩工作,使系统应用快速进入正常轨道。建立系统监控平台,囊括所有板块的业务,利用数据监控直观地体现各业务的操作及业务流程执行层面的状态。
关键词: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66
配网线损问题一直是电网系统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营销信息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用户数量逐渐增多,用电规模较之以前也扩大了很多,但是紧随而来的电力系统管理问题也越来越不可忽略。电力企业只有利用电力营销化信息条件,对配网进行合理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
1 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现状
1.1 配网线损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电力资源在实际的运送中会产生线损问题,影响配网线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电阻影响。在配网系统中存在各类电气设备,包括变压器、电动机、导线等。这些设备都有电阻,那么在电流传输的过程中都会对其形成一种阻碍作用,而电能在运送过程中就需要克服各种电阻造成的阻碍作用而进行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能量造成一定的损耗和消耗,这就形成了配电线损,这部分线损来自于电气设备的电阻;第二,磁场影响。变电设备在改变电压时必然会改变磁场,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设备进行运转就必然会产生热现象,这种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电能损耗。
1.2 管理人员责任意识较弱造成管理信息不到位
在配网线损的精细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到位造成的问题十分常见,这是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不能对工作内容正确认识,不能意识到配网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际工作时,仅仅是将线损管理作为一项简单的工作进行,并不能将工作内容与自身利益相结合,在这样的思想下,必然造成了管理效率的降低,应该让相关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1.3 线损管理工作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目前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配网线损的具体管理措施落实还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工作中不能形成制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工作人员管理的效率偏低,管理制度的落实度也较低。另外,在部分电力企业中,他们的配网线损管理工作没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进行规范,管理体系也不完善,这使得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责任划分也不详细,每一部分不能严格进行职责划分,最终导致工作的质量没有保证。
1.4 工作过程中的监管和考核等相关制度都不健全
在进行线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十分不健全,监管工作缺乏时效性和一致性,这也导致最后的考核结果不具备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监管和考核工作对于管理不具有参考性,丧失了监管存在的目的。但是在进行配网线损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所以监管工作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同时还能收集事故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进行更健康的管理工作。但是与此同时,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不但不能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反而会使得原本的配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推后了检查和验收等工作的进度,这样对于管理工作的进行也没有帮助,不全面的监管工作不但对于管理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另外,不完善的管理监督考核制度也不能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的要求,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不能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不同工作人员身上,这就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执行应有的责任,责任划分不明确,当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关责任不能追究明确。
2 促进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的对策
2.1 实施配网线损精细化的全面管理
在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需要建立起高效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全面的管理。第一,建立营销管理系统,要将线损管理和营销管理结合在依据营销系统的平台,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对线损管理工作的各种信息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记录,内容包括线损电量、统计和考核等,依据这些信息为线损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确保线损管理的精密性和有效性,在营销系统的帮助下,使得电力配网线损系统的管理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将营销信息化条件作为中间媒介,实现数据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对数据进行更高效的处理。线损管理信息统计的基本原则是准确、适时、更新,在这个基本原则的背景下,保证原有数据记录的客观和真实性,然后依据实际情况收集更新信息,扩大系统信息收集范围,及时更新数据,保证信息平台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这个基础上再为线损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完善线损数据系统,最终推动线损管理的经济化发展;第三,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系统维护制度,保证营销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数据不受到损害,保证信息平台的安全,为线损管理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
2.2 合理利用信息采集技术
以信息和数据作为基础构建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平台,用于进行信息采集和收录工作,为数据提供重要的支持。由此来看,为了实现配网线损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应当适时采用信息采集技术,引进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在信息采集系统的作用下,可以充分发挥监控能力,对被监控线路和配网进行有效监督,检查线路运行状况,确保不发生异常情况。利用信息采集的全面性特征来统一规范整理客户信息,确保不同时间段内的用户信息是准确无误的,确保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信息的精准性。另外,要注意重要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如电压合格率、三相不平衡率和线损率等,对于这些与线损度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如果能准确掌握有助于实现配网线损管理的精益化。对于有时会出现的数据异常和非法用电等现象,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数据信息的基本特征,结合有效的分析、计算和总结探究出异常的根源所在,进而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3 加大监督力度,完善考核机制
目前,电力系统的线损管理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监督力度不够,并且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电力企业来讲,怎样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它们的最大目标,在这个目标的促使下使得很多电力系统对线损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的构建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让配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的发展更为顺畅,应当让电力企业加大监督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推动企业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电力企业认识到线损的危害性以及线损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有什么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与员工错误的思想,为配网线损的精益化管理工作顺利展开提供有力的背景条件。另外,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工作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制约,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
2.4 优化电能量数据采集
优化电能量数据采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引入变电站或K型电站保护设备,科学地对线损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收集例如电流、电压等信息,对电能量进行核算,然后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主机系统中,方便后续使用;另一方面,在变电站内部配置电能数据收集终端和自动化设备,利用这个装置收集有效的数据信息,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主机系统中。
2.5 科学地应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
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条件下,如果能够科学地使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会很方便地达到监控整个配网线损问题的目的。然后对监控数据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并处理相关的线损信息,从而得到有效可靠的线损目标,并依据目标指数开展高效的线损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配合线损管理工作同时开展电力销售工作,通过稽查监控系统的配合,对电网运行中存在的线损状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控制。与此同时,相关电力企业还要依据稽查监控系统将一些有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严格要求,对于发现违法行为的核查工作人员,要给予严肃处理,避免危害企业利益的现象出现。
3 实例分析
某电网公司主要负责全省电力的销售与输送工作,承担着全省电网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2015年完成售电量155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4%。为了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电网公司在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开展了配网线损的精益化管理,其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精益化管理过程中,电网公司采用了“小屋”形象地展示了精益化生产体系框架,其包括“一个目标”“一大基础”“两大支柱”及若干模块。“一个目标”就是改善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两大支柱”分别是自动化和准时化生产。精益化生产还包括价值流图、均衡生产、持续改进和标准化工作等模块,以标准化工作实现操作流程的变异最小化,从而提高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4 结语
总之,电力营销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配网线损是电力营销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它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直接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相关企业应吸取经验教训,在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完善营销信息系统,加大监督力度,优化数据采集过程,为配网线损的精益化管理的进行提供基础,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精益制造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地确定价值
对于这一原则,其指的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客户的观点和要求来对自身的生产以及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整,从而保证客户最大程度上的满意度。对于当前的精益价值观,其将生产厂家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统一,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价值观中的对立形式。对于这一转变,其主要是由于客户在对厂家的生产活动等进行审视时,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行为,像多余的非增值消耗等,这些浪费使得客户的购买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厂家和客户之间的正常交易发展。对于确定价值,其需要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首先是在进行确定价值的确认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同客户之间进行全面的沟通,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然后是产品的定义价值,对于我国的航空飞机,其所需要的各?N零件大部分都是包装完成之后运输,然后对其进行安装,这种交易模式浪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精益制造理论中,其应该将零件运输到附近的装配现场,然后对其进行现场安装,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存放。
(二)识别价值流
对于价值流,其指的是整个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对于这一内容的识别,其是精益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根据最终用户的立场对整个过程进行选择,而在航空飞机制造中,其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价值流识别来进行工作,像单一零件的加工流程价值流识别等。对于识别价值流,当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增值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为用户创造出真正能够接受的价值活动,然后是非增值活动,这指的是没有价值的创造,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又必须存在的内容以及可以去掉的活动。
(三)流动
对于精益制造理论来说,其中的价值流本身就含有动的成分,对于整个价值的创造过程,其不同步骤之间的流动才能够实现对应的价值活动,对比传统的大批量生产,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等待和停滞现象,而采用精益制造理论,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流动状态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简要对质量管理和废品回收以及5S管理等进行完善,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转。
(四)拉动
实施精益制造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爱宝企业经营的生产体系由部门的推式推动向客户的拉动式驱动转变,是一种将下游和上游活动的生产和发货联系起来的指令系统。当处于下游的客户在发出货物需求时,上游的生产企业可以立即投入到产品设计、组织生产和运输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中,从而满足下游企业的产品需求。
二、精益制造推进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研究
(一)变革需要倡导者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益制造推进都是从转包生产线上开始试点,通常由以为分管转包生产的副总经理担任精益制造小组负责人,这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一方面总工程师和负责转包的副总经理在精益制造生产推进过程中的战略位置不同,即使转包副总经理有进行生产资源调整的想法时也难以付诸行动,强行推进还可能引发上下级矛盾;另一方面,上述关系到精益化基础工作的管辖权没有单独在转包领域内进行专门的调整,也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信息传达部门,导致精益化生产需求不能通过正确的渠道到达上面的职能部门,使得精益化推进理念的推进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首先为企业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使得这种目标可以牢固的存在于企业高层之间,并通过整个系统内的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使得这种战略目标可以成为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方向。其次,项目管理者要以一种开放和乐观的心态看待这种改进的思想和方略,不断更新自身理念,带领大家走一条精益求精的道路。最后,高层管理者要给团队充分的授权,在影响企业总体建设和发展方针上给团队管理者以充分的自由和改革的权利,通过上层领导层的重新确定、舆论教育的全面铺开以及组织结构的改造等措施彻底解决精益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二)团队建设
在以专业分工和职能部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企业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以及部门林立现象的存在,导致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存在重重困难,也使得企业的统一性不强,员工的归属感不高,工作的积极性也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分工与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也使得一些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不重视客户、不重视质量、官僚主义横行等问题,使得企业难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面临被淘汰的边缘。
因此企业应该不断致力于打造一支跨专业、跨部门的工作团队以适应市场发展和竞争的要求,进一步弱化职能部门和专业分类,从而促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向团队为主、辅以职能部门的心得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的转变。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员工培训,在精益制造的理论指导之下对员工采取交叉培训的模式,达到一人多岗的能力要求,并采用定期轮岗的组织管理模式,消除员工由于长期从事单一操作而引起的安全隐患,从而有利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的培养。
三、结语
关键词:统一服务范式;服务频谱;精益服务;精益思想
一、 引言
对于现实观察的思考是产生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寻找什么样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现实观察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任何科学学科的基础都是理论和范式(McMullin,1993)。理论能够为现象的认知提供规律和内涵解释,并被视为真理(Stafleu,1987),对于解释现实观察和数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即使是直接观察的过程也依赖于理论来进行解释和特征解读(Cartwright,1993)。而范式与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Thomas Kuhn所说的范式体现了在某一学科中的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和共享的假说(Kuhn,1970)。范式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基石:“范式可以改变理论知识的结构,聚焦数据收集,并影响研究过程的选择”(Lovelock and Gummesson,2004)。同样,服务科学管理也不可能脱离理论和范式而单独存在。如何运用服务范式解释本研究在现实中的观察,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引入了服务科学发展中的最新理论范式--统一服务范式,构建了基于统一服务范式的服务频谱,并对服务频谱两端的特征进行了识别。
二、 统一服务范式
运营管理学科的核心原则就是投入/产出模型,其中投入通过生产流程被转化为产出,如下图。该模型具有普适性,所有的流程都能够被投入/产出模型所解释。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该模型在服务流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但与非服务流程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统一服务范式将关注的焦点没有放在顾客做了什么,而是放在了顾客为服务流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投入。该范式认为服务是生产过程,在该过程中除生产者投入外,每位顾客的投入都将成为顾客单位生产的一部分。
该范式认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属性特征就是服务生产过程的顾客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顾客将提供投入,并于服务提供者产生交互作用。Lovelock(1992)曾经指出顾客投入包括顾客自身、他们的财务,以及他们的信息。顾客因此是服务流程的供应者,Sampson(2006)依托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服务投入/产出模型,如下图所示,根据统一服务范式,顾客与顾客供应者的投入对于服务流程的构建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没有二者投入就意味着该流程为非服务流程(Sampson,2006)。统一服务范式对理解和管理服务具有广阔而积极的作用,因为投入的程度和方式都会对服务生产流程和服务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统一服务范式中,投入、顾客和服务生产过程是该范式理论的三个重要的要素。
1. 投入。在统一服务范式中,投入是为实现某一产出和结果而进入系统或扩展到运营过程中的事物。生产过程的投入可能来自于多方面的资源和服务提供者,可能包括“原材料、人员、资本、设备以及信息等”。(Gaither and Frazier,1999)。而顾客投入则强调投入来自于顾客提供(Davis and Heineke,2005)。服务流程与生产流程间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顾客的投入。从文梳理中可以发现顾客投入可分为三类:
顾客自身投入是最普通的一类,在涉及合作生产的服务过程当中,以及在服过程中顾客献身出现在服务情境中均属于顾客自身投入的情况。例如:医疗保健、餐饮、出租车服务、电影院上映影片均属于这一类顾客投入。这些服务行业的服务提供者可以准备好创造服务,但只有在顾客自身投入到服务的过程当中,服务才能够最终实现。Lovelock曾将顾客自身投入分为人体处理和脑刺激处理两类(Lovelock,1992;Lovelock,1996)。
有形财产是顾客为服务过程投入的另一种形式。一辆车是汽车维修服务过程中的必要顾客投入,而一件衣服则是则是干洗店服务中的必要投入。在此类顾客投入中,提供有形财产投入可以是使服务过程在没有人员顾客亲身参与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完成。手表维修服务中,即使顾客不到服务现场也可以通过邮包的形式将损坏的手表寄给维修者。
顾客提供信息是服务过程中的第三种顾客投入。退税准备过程要求顾客提供财务信息作为过程的顾客投入。没有这一信息投入,服务生产过程就不能够完成。
2. 顾客。对于顾客的理解在学术界已达成了一致,例如:美国营销学会将顾客定义为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或潜在购买者(Bennett,1995)。这一定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足够,但有时也不够准确。例如:一本教材出版社的顾客是谁?是书店内购买该书的学生还是要求学生购买此书的老师。相比较而言,美国营销学会对于消费者的定义则相对宽泛。他们认为消费者是产品、想法和服务的终端使用者。结合既有理论,Sampson(2001)将统一服务范式下的顾客定义为决定服务提供者是否应该获得不成的个体或实体。这一理解既考虑了购买者决策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多方共同制定的复杂决策。例如,谁在在医疗护理服务中作出购买决策?可能是病人,他们最终接受治疗;也可能是国家医疗保险机构,他们最终为病人的绝大多数指出买单,也可能是医院评审委员会,因为他们决定了医院级别和营业的合法性,决定了服务提供者是否有权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都参与到了决定服务提供者是否应该为提供服务而获得补偿。因此,从统一服务范式的视角来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均属于顾客。
3. 服务生产过程。在统一服务范式中,分析的单元是生产过程。该过程具有一定的前后步骤和逻辑。Sampson认为服务生产就是改造投入的过程,根据顾客认为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改造(Sampson et al.,2006),其中,生产被认为是对产出和销售有帮助的创造活动,这通常包括一系列不带来直接销售,但对于组织管理又非常必要的过程行为。统一服务范式将这些行为称为“支持过程”,即:为保证正常的服务生产活动而必须完成的活动过程。例如:餐馆中的设备清洁活动,虽然几乎没有顾客原以为看到清洁的环境而支付费用,但该活动过程却是创造顾客对服务满意并支付服务费用的基础,同时该活动通常不需要顾客投入就可以由服务提供者独立完成。几乎所有的服务过程都是由一系列的亚过程所构成,他们包括了实现一项服务所需要的一系列彼此相联系的过活动阶段和环节。在整体的服务生产系统中,包括一些涉及到顾客投入的服务过程,以及一些不含有顾客投入的服务过程。
在服务分类的研究中,企业或整个产业通常成为了服务分类的对象(e.g.,Kellogg and Nie,1995;Schmenner, 1986),然而该分类可能导致分析的混乱,进而造成结论的不清晰或错误(Verma and Young,2000),同时造成对服务流程与非服务流程区分的困难(Sampson,2006)。统一服务范式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该范式将分析单元放在了流程本身,认为整体的服务流程是由一系列服务与非服务流程共同构建的,其中投入,特别是顾客投入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此时公司服务分类的不同取决于服务交互中的顾客和企业投入的不同,这也为服务的认识和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 基于统一服务范式的服务频谱理论构建
统一服务范式为分析服务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例如:丽思卡尔顿酒店的服务被视为酒店行业中的典范,其对于顾客的悉心服务、个性化提供和消费情感体验令顾客印象深刻。而与之并存的快捷酒店如:汉庭、如家也同样被顾客们津津乐道,他们获得成功的是经济的入住价格和整洁的住宿环境,虽然顾客在快捷酒店中的服务少有惊喜,但同样可以令他们获得满足感。对于这样的两种均取得了良好顾客满意的服务模式在已有的服务范式中,被简单的归类为高端服务和低端服务,但忽略了服务本身的很多特征,也没有对两种服务类型都能实现高顾客满意度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第一种服务模式中带给顾客的正面消费情感和个性化服务体验在一些服务行业中被频频发现,他们与传统的服务行业相比,更加强调对顾客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
统一服务范式为理解服务类型与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统一服务范式既考虑了顾客视角,同时兼顾了企业运营视角,可以企业内、外部两方面探究服务企业的服务观念、经营策略和服务模式。
(2)统一服务范式以投入,特别是顾客的投入作为界定服务的关键,反映了该范式对于顾客、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交互关系的关注,体现了现代营销理念的发展趋势,遵循了市场营销理论的经典核心理论,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基于消费视角下的服务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3)统一服务范式考虑到了服务提供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分配,将资源理论运用到对服务的理解和解释当中,是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服务导向范式的理论吸收和革新。
(4)统一服务范式同时关注到了服务流程与服务接触点,体现了对服务本身特征及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的关注。
根据统一服务范式,作者认为丽思卡尔顿与汉廷酒店的服务理解为企业资源与顾客投入的两种方式:一种注重标准化的服务,服务提供者(企业)投入资源已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即可,强调满足顾客获得该项服务的基本要求,Gronroos(2000)将这种需求称为功能需求,其服务类似于汉廷酒店,在该服务情景下,服务提供者与顾客的投入有限,交互程度低;而另一种服务模式强调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提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源投入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顾客不仅仅可以获得功能服务,同时在服务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服务,类似于丽思卡尔顿酒店,在该服务情景下,服务提供者与顾客都在服务过程中有较高的投入,交互程度高。本文作者把第一种服务类别称为标准服务,在很多服务行业中,标准服务占据主体;第二种服务类别称为精益服务。因为“精、益”二字最能体现出服务的完美和不断增加的好处,反映了个性化服务追求个体消费者需求和不断增加资源投入的基本服务特征。作者借鉴了shostack所提出的产品——服务有形化频谱,依托统一服务范式构建了服务频谱模型,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到:对于某一服务行业来讲,标准服务情境下,由于企业将服务群体视为具有同质化特征,不需要进行个性化创造,因此企业资源投入相对较小,顾客投入相对较小,顾客投入转化为最终顾客产出较少,因此服务表现出标准化,并以服务大众群体,提供以功能服务为主的服务基本特征;而在精益服务情境下,就如同模型中右上端显示的,服务中个性化服务的增多带来企业更多资源的投入以及顾客投入增大,顾客投入最终转化为顾客产出增多,此时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的接触更多,交互性更高,且服务本身具有个性化特征,产出增多带来顾客获利的增加,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功能需求,同时向更高的需求层级迈进,就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中所提出的更高层级需求的满足,从而揭示了精益服务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多的正面服务体验,例如:惊喜。基于统一服务范式的服务频谱更好地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类似于高级酒店与快捷酒店,公立医院与私人诊所的服务模式和该服务现象的基本轮廓、特征。这其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标准服务还是精益服务都可以带来顾客满意,无论频谱左端还是右端的哪种服务类别都可以实现顾客投入的服务附加价值的获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顾客都可以实现投入小于产出,从而使顾客的感知利得大于感知利失,实现顾客满意。
精益服务作为服务频谱中的一段,近年来,其服务特征和服务模式受到很多服务企业的关注,但精益服务与来自制造业的精益思想下的服务模式不同,二者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四、 精益服务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念比较
1. 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内涵分析。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是基于精益制造的五原则,从产出的角度探讨服务的改进。他们认为精益理念向服务行业的扩展与该理念在制造业中不断延伸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如同制造业管理系统中的订单处理、报价、财务管理以及员工内化等职能一样,都可以通过精益原则和方法进行指导和改进。比如,Kiff(2000)从精益生产的五个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包含消除浪费、减少成本和价格、传递更多顾客价值以及改善顾客维系四个方面,同时对员工也有很高的要求,能够通过快速行动、引导顾客的需求来消除浪费、创造价值。与之相类似,Piercy等(2009b)强调精益思想的五个基本原则对于改进服务具有指导意义,并指出服务企业应该根据五原则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定义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保持价值流的畅通、将价值传递给顾客、持续性改进。Kumar等(2006)则认为精益思想在服务业应用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这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的畅通和简化,以及工作时间的压缩两个方面。此外,Abdi等(2006)也对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在服务业视角下进行了诠释。这些研究都以精益制造原则为着眼点并发展而来,其关注的重点是产出精益化,因此其要素界定主要关注于精益思想的核心理念“消除浪费,创造价值”,但对于服务行业的个性特征以及服务传递过程考虑较少。
综合学者对于精益思想的服务业应用的理解和主要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对这一过程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内涵和要素描述上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如表3所示),基本上是将精益思想直接植入到服务行业中,使精益思想的行业性应用理念。或者从服务传递流程的角度,或者从服务传递产出的角度解释服务改进,并没有具体地基于服务交互特征提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2. 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与精益服务理论的比较。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的精益服务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具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两种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前者以统一服务范式为理论基础,强调顾客投入在服务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突出顾客与服务企业的高交互性,将顾客和服务提供者的资源投入与分配作为服务分类的重要基础;后者以精益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用较短的时间、运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从两种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发现: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实际与“精益”二字的本身含义无关,更多地体现的是对精益思想的一种沿用;而精益服务则显得更加贴近于“精益”自身的含义。
第二,两种服务理论的关注视角不同。由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研究是基于精益制造理论,对服务环境的假设过于理想化,缺乏对顾客要素的深入认识,因此,常常容易造成只为顾客节省成本浪费,但却忽视了顾客在服务情境下的消费情感变化。而消费情感在服务交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服务的独特属性体现在服务应该是被体验的,情感体验是服务体验的重要部分;而精益(下转第88页)服务由于整合了企业运营和顾客两个视角,因此在对企业运营关注的同时,更好地建顾客了顾客视角,吸取了消费视角下的服务范式、服务接触与服务体验范式以及情感消费的内容,具有更好地普适性。
第三,两种服务理论对服务的认知不同,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由于理论来源于制造业,因此该服务理论带有明显的制造业痕迹,缺乏对服务自身特征的关注和考虑;而精益服务由于理论基础来自于统一服务范式,特别是该服务范式对过往其他服务范式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因此使得精益服务能够更好地反映服务企业的特征和现实情况。这与从制造业的视角看待服务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两种服务理论的运用对象不同。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理论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以在较为广泛的服务企业中推广,如何减去服务过程中多余的环节,提供顾客价值的传递效率是各个服务行业中服务企业普遍关心的课题;而精益服务使用范围更加狭窄,并非各个服务行业都具有采用的潜力和必要性,因为企业不能保证都能投入大量的资源,并使顾客投入更多,是顾客与服务提供者间形成高交互过程,所以精益服务被更多的用于高端服务行业或普通服务行业中的定位高端的服务企业或实力雄厚的服务企业当中,且根据服务行业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会产生区别。
参考文献:
1. Bennett, P. D. Dictionary of Marketing Terms,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1995.
2. Piercy, N, and Rich, N., High Quality and Low Cost: the Lean Service Centr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43(11/12):1477-1497.
3. Stafleu, M.D., Theories at Work, Mary- 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
对精益生产思想的理解就在于对“精益”两字理解,精就是少而精;益就是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以较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拉近与用户的关系,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就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太多的事实表明:许多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往往在他的设计中就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可见,质量可以说是设计出来的,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就应该从设计这个产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在设计过程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采取措施,对产品质量提高的效果就越明显,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也就越小。产品前期的设计要把握“适时、适量、适物”三个的精益设计原则。
二、工艺的设计
在设计生产线的工艺路线时,从保证产品技术要求和质量出发,选择一条最适用的工艺路线。结合每道工序中的具体作业内容和操作规程,按照工艺内容和操作规程的安排,确定总体工艺路线。设备位置随之完全确定,一些与设备有关的作业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同时与这些作业内容前后相关的作业内容就基本确定了下来。具体的工艺作业内容要在不违背总体工艺路线的情况下,按照工序作业时间均等的原则对不同工序作业内容进行局部有限的变动。
三、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是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产品生产中最容易发生生产质量问题的过程。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场品控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要把好原料关
总所周知,原材料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不但要从价的方面考虑,更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的提升。对进厂原材料要在经过检验后,再发放使用。从根本上避免因原材料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
(二)坚持“三个不”的原则
“三个不”原则是企业对待劣质产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无劣品的基础。“三个不”就是“不制造劣质产品、不接受劣质产品、不流出劣质产品”。具体来说就是:
1、不制造劣质产品
这是“三个不”原则中最主要的,也是每个员工必须保证的,只有做到不制造劣质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接受劣质产品和流出劣质产品,没有了制造,接受和流出就无从谈起。
2、不接受劣质产品
后工序员工,在加工开始前,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刻停止加工,并通知前道工序员工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对策。
3、不流出劣质产品
当员工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停止加工,并将劣质产品截下,在本工序内完成处置,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三)生产加工中的品控方法
1、展示劣质产品,深抓劣品成因
这其实是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任何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要想达到零劣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了解劣品产生的所有内在原因。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劣品的出现还无法做到真正的“零”。因此,每一次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是一次机会,不能简单的返工或是报废,要将劣质产品集中展示出来,我们要学会从劣质产品的本身以及它产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直到明白每一个劣质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针对其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为止,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将劣质产品展示出来,对所有员工进行劣质产品产生原因的培训,可以激励所有的员工,并且增强所有员工对劣质产品的识别能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一线劣质产品的产生率。
2、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停机检查
在工厂的生产加工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机都会成为全员的焦点,停机对于生产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处置方式,但是却也是相当有效的处置方式,它可以调动现场所有人加入问题的处理中,快速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止再发生对策。这其中因为劣质产品造成的停机是首要的,只有实现停机才能保证生产现场不放过一个劣质品。
3、操作者自检,及时发现劣品
劣质产品零出现必须要靠实际操作者来实现,操作者的自检是实现劣质产品零出现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操作者把下道工序当做是自己的客户来看待,保证向下道工序输送的产品无劣品。传统质量检验模式中,将检验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但是如果将产品的全数检查作为一道工序来看,他却是保证产品合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工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这也就规定了检验工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将劣质产品检出,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降低劣质产品的出产率。操作者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必须立刻停止加工,呼叫检验人员处理,不能让劣质产品流向下个流程。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喜爱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查装置,代替操作者完成对产品的全数检查。
4、使用放错装置,杜绝人为错误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操作者会受到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劣质产品的产生,这些错误往往又是无法避免的。人受外界影响是很容易的,但是机械收外界影响却小得多,大多时候甚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使得放错装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操作出现忘记或失误时,工件无法放入夹具内、机器不能启动;加工出现错误时,传输滑道将阻挡不良的工件,不能流到下道工序;加工过程失误时或者定位不准确时,警报装置鸣叫,设备会停止;即使不良品流入生产线,也不会发生错误装配。
5、平准化生产,降低错误发生
平准化生产后,由于流程中的在制品数量的减少。那么因为制品减少、搬运动作的减少、码放动作的减少等,这些都会减少由于磕碰、挤压等原因而产生的产品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工件减少使得产品错装、漏装、多装等情况的发生也减少,这样由于生产作业是在有规则和平稳的状况下运行,错误作业发生的可能性得到了大幅度下降。
关键词:精益生产方式、精益会计、价值流
一、精益会计框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具有选择性,市场需求更加迅速的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精益生产方式以其“多、快、好、省”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作为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方式之一,精益生产方式以其追求生产经营的高效性、合理性和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但在由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渐向精益生产方式过渡过程中,很多公司都发现,作为反映企业客观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却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业绩,甚至领导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会计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模式转化的需要。现行的会计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基本理论缺陷
1.会计分期假设
现行的会计一般以年度为分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但是这种分期最大的弊端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来及时决策的需要,引发了会计信息滞后性。这与精益生产方式下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是极其不适应的。
2.货币计量假设
现行的会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今时代,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做经济决策时候,除了考虑货币所反映的价值信息外,还需要考虑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货币计量假设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更多的内在属性。
3.会计核算对象
现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产和权益,而将“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资源能力”等无形资产排除在核算范围之内,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精益生产关注于通过减少浪费释放多少资源能力,而现行会计并没有明确的将这方面信息纳入会计要素范围之内。
(二)会计核算模式缺陷
1.确认和计量缺陷
由于现行会计在核算对象要素和基本原则的缺陷,导致现行会计模式中确认和计量的时间滞后于经济业务,确认和计量的范围和内容仅局限于现行会计对象,而对于很多无形资产,如商誉、人力资本等不能进入表内核算,使得财务报告严重歪曲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获利能力。
2.会计处理程序缺陷
在现行的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账簿――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这种会计处理程序,一方面不适应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它导致会计处理流程仅局限在财会部门,难以满足业务部门、生产部门的实时控制。
(三)财务报告体系缺陷
1.财务报告体系信息的缺陷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反映的是过去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的经营业绩等财务状况,提供的是以货币为单位的历史交易信息。这种财务报告体系反映的信息一方面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非常重要的非货币化会计信息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大大削弱了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2.财务报告体系模式的缺陷
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有三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但是三类报表对相关项目和金额缺乏充分的提示。此外,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尽管可以确保财务信息可比性,但是却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精益生产方式下,生产成本的核算要用直接的生产成本来体现产品各要素的真实成本,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也是用流动和按节拍生产的指标来替代传统的效率和利用率指标。因此,在精益生产方式下,生产工作的成本核算不再与单一产品的成本核算有关,而是与产品在价值流中的流动密切相关。
由于以上固有缺陷的存在,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来指导精益生产,依靠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就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会计模式,更好地与精益生产方式相融合,贯穿精益思想、以客户为导向,以价值流为基础。
二、精益会计概述
精益会计是以价值流为核心,消除浪费为目的的会计观点。它更加关注客户价值,为制定更好的精益策略提供有效的信息。这种会计模式综合运用了如JIT(准时生产制)、约束理论方法、6σ、价值流管理、作业管理法和目标成本法等管理方法和会计方法,为精益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提升了价值流中的各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与传统会计相比,精益会计具有如下特点:
1.精益会计的核心是追求价值流效益最大化。按照精益生产的观念,生产成本的核算与单一产品的成本核算无关,而是与产品在价值流中的流动性相关,产品成本随着产量和产品组合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的重点是产品在价值流中的流动速度,而不是资源耗费、生产效率或制造费用分配等问题。而且在精益会计体系中,财务控制职能内置于各价值流中,以便于及时发现价值流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反馈给价值流管理者,保证价值流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精益会计的目的是消除浪费,追求价值流成本最低。精益会计是对整个企业价值流的会计核算,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在价值流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杜绝浪费、不断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价值流成本、提高价值流效率的目的。
3.精益会计是多种会计思想和管理思想的融合。精益会计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等各方面,内容丰富,管理方法众多。同时,在精益会计体系下,销售、运营及财务预算更加灵活,能更有效地监控企业的发展状况。
4.精益会计的最高目标是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精益会计将精益生产方式与会计的信息提供功能相结合,将会计植根于生产现场,以顾客需要为导向,以消灭一切浪费、追求不断改善为目标,立足于企业整个生产系统的优化。
三、精益会计框架体系构建的要点
构建精益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强化价值流管理为主线,扩展会计管理的视角。首先,将会计核算主体从单一的企业形式扩展为以价值流为依据的企业价值联盟形式;其次,将会计核算对象从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流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统一。构建精益会计框架体系需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以价值流作为核算对象
在精益会计核算体系下,应当以价值流作为核算的对象。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赋予其价值的全部活动,包括从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加工、直至产成品的销售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价值流包括增值和非增值活动,企业内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由于信息沟通而形成的信息流也是价值流的一部分。价值流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连续不断地进行,需要有关人员去挖掘。
(二)以价值流成本核算法作为计量方法
1.价值流成本核算法的特点
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相比,价值流成本核算流程简单,成本信息的收集以价值流为单位。价值流成本核算法下,不用收集每项生产作业或每件产品详细的实际成本,只需收集价值流总成本,并把一周的成本信息汇总起来。对于人工成本,无需通过追踪产品生产耗费的工时来收集成本信息,主要将在价值流内工作的员工的工资和直接福利加总起来即可。对于原料成本,由于在精益生产方式下,公司的库存得到有效控制,价值流的原料成本即该价值流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2.价值流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以价值流作为核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一般为每周(半月或月),核算的内容是整个价值流中的所有耗费,所有成本都是直接成本,价值流之外的成本则不包含在其中。成本项目一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生产支持成本、机器设备成本、经营支持成本、设备维护成本、其他价值流成本等。
3.价值流成本的计算
在精益生产模式下,公司按照价值流进行业务的管理,信息的收集是比较容易的,产品成本计算的重点在于转换成本的计算。转换成本的计算关键在于测算某一工作单元或部门的小时费率。如某一单元的成本应包括单元内的人工成本、单元内设备的折旧费、单元的维护成本等,该单元的小时成本为:
那么,运行这一产品的全部转换成本为:
(三)基于价值流的财务报告
企业的财务报告是为企业的管理层了解和评价企业经营状况提供相关信息。精益会计下的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应该包括价值流成本核算表、价值流成本预算表、价值流损益表及价值流业绩评价表。
1.价值流成本核算表。价值流成本核算表主要反映形成企业产品的主要价值流以及每条价值流所消耗的成本。
2.价值流成本预测表。价值流成本预测表将企业价值流内的活动分为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主要活动是指和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活动,如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次要活动是指辅助主要活动实现的一系列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开发等活动。对价值流的活动进行区分目的是分析影响价值流成本的动因,以预计成本动因量为出发点,对单位成本进行预计,最后做出单元成本的预算,对成本实施更好的控制。
3.价值流损益表。价值流损益表每个价值流的当期利润等于本周(半月或月)实际发生的产品收入(按照价值流计算)减去按照价值流计算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后的余额。价值流损益表的内容一般包括收入、成本、价值流利润、销售利润率(价值流润与收入之比)、存货等五个项目。当销售量大于生产量时,价值流中的存货量会降低,损益表则会反映出更高的利润和更低的单位成本,反之则利润下降,单位成本上升。各个部门或企业的损益表就是由部门和企业内所有的价值流损益表构成,而将价值流的利润相加后再减去管理费用就是本部门或企业的税前利润。
4.价值流业绩评价表。精益生产方式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产品”,为了适应这一特点,价值流业绩评价表应从质量、成本、时间三方面出发,既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效率等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蓓.浅谈精益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原则[J].华商世界经济年鉴,2008:39
[2] Andreas Hinterhuber.Value Chain Orchestration in Action and the Case of the Global Agrochemical Industry[J]. Long Range Planning,2002:615-635
关键词:精益建造;建筑管理;流程管理
引言: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建设品质。目前项目管理的理念已不能适应管理的要求,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为保证建筑管理、建筑质量水平、客户的不同需求,必须采取精益建造的原则和理念。创建精益施工体系必须做到改进设计,提高建筑管理水平,保证建筑管理的有序进行。但除此之外,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使用要求,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外观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精益施工体系的建立对建筑管理的促进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精益施工体系融入到施工管理中,可以显著地提高其质量。通过高效的项目管理,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得以持续。
一、精益建造体系的概念
(一)精益建造意义
在建筑管理中的适当应用精益建造,使其逐渐形成了精益施工体系,管理方面也有所提高,所产生的利益和优势是多方面的,最终其自身的优势也逐渐被建筑企业所认同,精益施工体系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在施工技术中应用精益建造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
(二)精益建造规则
建筑产品的精益施工原则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独特的施工方法,而在建筑企业的生产中,它往往具有循环和重复的特点,施工中生产的产品是由不同的员工进行施工,所以导致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大。精益施工不局限于简易的生产过程,而是要将建造技术的真实情况和精益建造思想的理论有效结合起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赋予其意义,使建筑管理可以达到更加规范、有意义,使其达到企业的相关标准。精益建筑体系根据过程和所需的成本,不断简化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结构。精益施工的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浪费,消除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和无用的东西,抓住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二、精益建造体系的管理运行模式
精益生产体系的结构管理模式根据价值、过程和转换,充分分析生产管理的结构,有效运用任务管理、过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以避免浪费,获得最大利益,客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客户利益我们应该全面了解精益建设的特点和理论,使精益施工体系的管理方式不断改进才能,建筑生产本身就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无限的价值,实现联合管理,很好地完成项目。
(一)标准化管理
所谓标准化管理,无非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无论建设大小,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要求的统一管理体系。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项目管理内容的标准化,施工质量的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目标的依据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种是通用标准化文件,另一种则成仁称为,工程专用标准化文件。工程项目标准化文件,是根据建筑工程而制定的一系列高效的实施性文件,在建筑过程中,根据相关制度的顺序和建设的过程,由两者共同结合而形成的文件。确保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协调和一致性。根据工程项目标准化文件信息所要求的内容,确保每个过程的标准化,有效的完成工程的实施过程。
(二)构建连续流
建造过程是一个由时间的不间断和空间的连续两方面构成,其主要是包括由起初到最终的一个建筑物的创建过程,再到价值传递给客户的连续流动过程。从创建的过程角度来看,施工活动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业,其强调项目的是一个整体,关注项目中的每个人、每个对象、每个过程和每个信息的流动,确保整个过程的可靠性。
连续流是指同时保持生产和流动。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步骤,使活动中的每个过程连续不断地流动。确定主要过程和次要过程,并在确保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定义了以客户为主要的开发理念。应从客户的角度理解过程,了解每一个过程,消除一切缺乏价值的障碍,最后完成项目建设过程的优化。精益建造过程,应持有过程与价值并存,使连续流程的实施以价值流为基础开始,再到过程层面的实施,从整体到细节实施。对于价值流层面,可以采用绘制相关的流程图,从而从整体效果上推动流程的连续不间断;在流程层面,我们可以协调和控制个体活动,以确保过程的连续。连续流动的过程作为精益建造思想的重要部分,而创造连续流程却是精益建造过程中最难实现的一步。
(三)并行施工
并行施工要求在建筑产品的策划和开发过程中,将开发、施工、销售和客户尽可能快地聚集在一起,保证了施工过程的高效性。所有这些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士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协作,它创造了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随时反馈各种工作,各部门都能对项目进展情况有所了解。设计进度一经下达,建筑材料、施工技术、销售同时收到信息,大大缩短了准备时间,缩短了整个施工时间,同步施工也保证了建筑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立即重新设计,大大消除了重复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精益建造中的管理方式
(一)任务管理
精益建造的任务管理是基于生产转换的视角,而硬性管理是任务管理的关键。整个生产过程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合同形式将其生产行为表现出来,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建造项目本身的任务管理比在制造业中更重要。但除此之外,合同管理包括相应项目管理中的赔偿与惩罚,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奖赏的管理,任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准时、无旷工、低成本。
(二)流程管理
精益建造的流程管理是从过程的角度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其管理本质是软性管理。流程管理不仅是在管理过程中有一个高效的生产过程,而且要准确控制设计项目中有关单位和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能力。通常在现场进行过程管理,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接收信息,及时调整过程生产中的错误,平衡生产环节,提高建设效率。
(三)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作为精益建造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具体管理创造柔性客户价值,完成刚性生产连接设计。价值管理作为市场与服务相结合的新的管理过程,应该贴近顾客的心理需求,了解顾客想要表达什么或想要什么。当项目即将完工时,为了确保这些顾客信息在项目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现,并且这些参数符合客户的最大价值要求。价值管理并不是整个项目生产的最佳管理方法,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却对顾客是不可或缺的,顾客满意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结束语
总之,精益施工体系正被明智地应用到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在精益施工体系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精益施工的实践却十分缺失。因此,精益施工体系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应结合工程实际进度,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全面发展和精益施工体系在我国土木工程管理中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