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 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
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
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
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 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 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 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表1 毕业生对于实训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
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
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通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1届毕业生51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和2011届毕业生54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2人。
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调查表11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95.45%。
二、结果与讨论
1.医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同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普通课程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传染病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一结果与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但是2001届毕业生中有50%,2011届毕业生中有17.65%认为组织胚胎学没用,2001届毕业生中有66.67%,2011届毕业生中有70.59%认为英语少许有用,与目前这两门学科的课时安排不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多、学时多,学生学习负担重,妨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讲座课为补充”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2)对技能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病史采集、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心电图和X线片阅读的判读能力、心肺复苏术、常用诊疗穿刺术、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等操作能力。但2001届毕业生中有11.11%认为常用诊疗穿刺术少许没用,22.22%认为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少许没用,这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有关。(3)对能力的需求。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为医学生应具备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要求是一致的。人才培养必须抛弃一次性教育的理念,应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知识、技能、能力必须协调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提高融为一体。
2.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在调查问题你认为岗位技能匹配吗?200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33.33%,不匹配66.67%。表明我校200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过去我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部份脱离岗位需要。课程设置没有完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理论课课时过多,而实践课时偏少;医学专业课程偏多,而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学生接触临床时间过晚,时间偏少[1]。经过十年多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课教学以适用为目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以实用性为目的,增加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时,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70.59%,不匹配29.41%。表明201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在调查问题你同意下列有关岗位技能不匹配成因的说法吗?从表4可以看出,2001届毕业生认为主要是单位内欠缺资深、富有经验的医师指导新进的医师;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和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2011届毕业生认为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引起的原因有二个:①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和实践技能操作实训课较少;②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落后,使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积极研发建设理、实、虚一体的实验室,开发计算机虚拟软件、使用智能模拟人辅助实践教学,产教融合,院校合作给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和多接触临床等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学校的教学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毕业生都认同我们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医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安排的问题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见习、实习时间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既不被学生认同,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只有精简理论课,重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技术技能医学人才。在教学方式的问题上,毕业生认为传统的照搬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2]。大多数毕业生认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老师导,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建议
[关键词] 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4-02
一 职教师资班概况
“3+2”职教师资班是以高职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双师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推进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素质提升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职教师资班的招生对象是优秀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他们在高职专科院校经过三年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参加统一的专升本考试,进入相关专业本科院校进行两年的继续深造。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优势与技术师范本科院校教学技能传授能力强的特色,通过系统的技能型和师范型的教育和理论学习,培养的职教师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职业技能教学能力,即椤八师型”人才,能有效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报考人数少,招生规模较小。目前开设“3+2”专升本职教师资班的高校数量不多,招生专业也很有限。由于职教师资班开办时间较短、招生专业少、宣传不够广泛,高职毕业生对专升本职教师资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招生信息不甚了解,导致学生报考人数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当前,开设“3+2”职教师资试点专业的招生高校无单独招生自及配套优惠政策,只能通过广东省本科插班生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而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筛选出技能较强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第二,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很好衔接。由于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存在课程设置少、教学时间短等问题。而本科阶段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大量基础课程的学习对部分基础较差的专升本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
第三,尚未形成稳定、可操作性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3+2”专升本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技能实训、教材的使用、实践教学特色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还处于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
第四,“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综合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封闭办学的状态,未能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与用人单位办学合作还不够,校用合作、校企合作未得到充分实践;对学生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不充分,改革成效还不够明显。
第五,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建设在职教师资班专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2”专升本职教师资试点专业多为工科专业,实训室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教学实训条件准备不充分,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偏少,实验的设备不齐全,导致实训效果一般。
第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明朗。由于尚未形成全面的中职教师准入机制,造成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通畅,职教师资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还存在较大困难。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工作,也有些毕业生放弃了进入中职学校工作的机会,而选择薪酬更高的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
三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 制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
创建新的教学指导方式,建立由本校教师、专家、中职、高职、行业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专业人士组成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推进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与安排、人才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保证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先行先试,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与教学综合改革工作齐头并进,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 制定职教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关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以中等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制定职教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倡导将“教学做”相结合、体现新的“知识+技能”、“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 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专业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人文综合素质模块是拓宽知识面、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教育模块有助于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和技术师范能力的培育,社会实践和实训模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考证模块要求学生获得相关行业证书、有效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 重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以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于培养综合竞争力,突出技术师范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或岗位能力标准,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升本”继续深造的二年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教师教育模块学分数占总学分的20%以上。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教育实习等传统的师范类课程外,还需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职教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三笔字训练等教育类相关课程,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专业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师范技能核心竞争力。
4 要求毕业生获得“多证书”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培训考证模块,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需获得多个证书,除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考取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要学完规定课程获得相应的本科学历,又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学历证书表明了毕业生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具有本科毕业的学历水平;教师资格证书表明毕业生具备担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则表明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具备“多证书”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更高,就业的竞争力也更强。
5 配备优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学生,需要配备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双师型素质即教师型和技师型素质,他们既有担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工程师或技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一个优质教学师资资源库,可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师范特色的师资队伍,构建职教特色突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6 加强校内外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按照综合改革的需要,改造、建设新的实验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依托工业实训中心和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完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和网络化培训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建立足够数量的能满足各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需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教育实习的需求。
7 探索实行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机制
加强“3+2”专升本职教师资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展生源渠道、扩大培养规模、吸引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就读;与省内外其他职业技术院校、高职、中职院校实行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互补;加强与高职学校的合作,对口招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试行“委培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对职教师资班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优秀职教师资毕业生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院校任教;探索招生、联合培养、评价与就业新机制,促使优秀毕业生到重点中职及高职院校的就业渠道更为顺畅。
8 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教学研究改革立项的形式,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培育8~10门特色精品课程,编印15~20套特色立体化教材。改革以往单纯以实施学科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加强对中职、高职与行业的调研与合作,组织规划编写能体现“知识+技能”、“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理念、突出职业技能传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职教师资教育教材。
总之,为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师资力量。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和创新,借鉴、总结国内外先进的职教师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经验,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不断创新、完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今后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00-0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对于国办高校,处于弱势的民办普通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加上民办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于国办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对比民办高校和国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国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可以为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民办高校办学政策、就业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为了研究民办高校和国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课题组选择了石家庄作为研究城市,选择位于石家庄五所民办高校和五所国办高校的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学校毕业生的相关特征。为了研究样本的相近,我们选择的研究高校全部为高职院校,没有把本科院校纳入研究范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民办普通高校就业总体形势较为乐观,部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甚至超过国办专科院校;民办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观念、起薪、职位变更等方面呈现出与国办高校不同的特征。
一、就业率差异
样本高校提供的就业数据显示,国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就业率方面差异不大,在国家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的就业率普遍较高。民办普通高校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有一些学校就业率超过了90%。国办高校的就业率也维持在90%左右。就业差异体现在具体专业上,部分学校的重点专业就业率较高,而招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就业率较低。
二、薪金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国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毕业生工作起薪水平相当,30.2%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起薪低于1000元,43.4%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高校毕业生薪金水平较低,显示各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更加积极务实。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而言,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感觉民办高校知名度不高,学历不过硬,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国办高校由于成立时间较长,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知名度方面高于民办高校。
三、就业渠道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和国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网络招聘,所占比率为54.7%,其次是人才招聘会,占21.3%,自主创业、专接本等其他情况占15.1%。
国办高校自办的招聘会,会有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参加,而民办高校的招聘会规模和参会单位都远不能跟国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观念较强,约11%的毕业生选择了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自主创业,这个比例略高于国办高校毕业生。国办高校具有良好的校友资源,在招聘方面可以适当地向毕业高校倾斜,这也导致了国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要多于民办高校。
四、专业对口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专业对口率仅为45.3%,现在所从事工作的专业对口率为47.2%。这一比率远远低于同类国办院校。
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差异关键在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别。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走在民办高校的前列,国家、省示范院校都是民办高校学习的榜样,只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毕业生适合所学的专业岗位要求,毕业后能够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
五、就业地区差异
高校毕业生一般会选择毕业高校所在地作为就业首选,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就业。
调查结果也显示,民办高校毕业生回家乡所在地发展的比例高于国办高校,民办高校回原籍发展,所占比率约为17%。除了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外,向更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中,国办高校毕业生高于民办高校毕业生。
六、职业稳定性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三年内,超过60%的国办高校毕业生目前从事的还是第一份工作,没有过跳槽经历。这说明,国办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稳定性较高。相对于国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差,毕业三年内,民办高校毕业生跳槽比例较高。
职业稳定性跟毕业生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个人发展规划关联紧密。部分专业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稳定性较差,与开设的院校性质无关。毕业生发展规划设计较好的毕业生会在岗位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职业相对稳定,而毕业规划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就业的不稳定,出现工作调整现象。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当既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教育部2011年9月29日的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程度被提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自2005年开始以国际教育学院为基地,与加拿大圣利嘉学院、英国南兰克郡学院合作办学。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培养和提高实践型人才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To be personal best)",以"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知识(knowledge)"为三个着力点,稳定组成"ASK"人才培养建构体系,指导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本院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毕业时可以有三种选择途径:一是到海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获取双文凭或是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证书;二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可以获得在国内专升本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三是直接就业,成为各单位的应用型人才。
一、研究背景
本院第一届毕业生于2008年毕业。至今已有五年之久。到目前为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已经培养出了六批毕业生。这些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能否在现有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高职中外合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因此项目组自2012年至2013年两年时间里,对我院应往届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按照国内直接就业、海外求学、海外求学后就业、国内升学和国内升学后就业等五种类型设计问卷。对毕业生的现状和对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的看法,开展了毕业生追踪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收集了大量反馈信息。本文对前期的调查结果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这将对项目组进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分析
毕业生对国际教育学院人才培养建构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满意度整体较高。尤其是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其他毕业生相比优势明显。在后续的学习和目前工作中最骄傲的或最有成就感的内容方面,大部分毕业生表示感谢母校对其英语能力的强化,在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受益非浅。本院前两届毕业生都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他们表示这段经历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工作能力,为他们胜任工作或是到海外学习担当英国伦敦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项目组在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感受到他们对母校的怀念之情。他们对母校的培养方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母校发展非常有利的建议。项目组就此总结提炼出国际教育学院在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一)英语教学特色虽然鲜明,但毕业生感觉形式上还是更多停留在课本中,主要是帮助海外求学准备托业考试,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种需求。希望能够多创造语言环境,进行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交流。
(二)大部分毕业生普遍反映专业实践较少,与其他毕业生相比不具有明显优势。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大都遇到了困难。大部分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都不太对口。一部分毕业生反馈,由于适应能力差,致使他们常在试用期间离职,反复更换单位,工作不稳定。因此,其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的积累都具有滞后性。
(三)大部分毕业生反馈,由于在校期间所获取的职业证书较少,真正能对其后续学习或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证书则更少,是其步入职场面临较大困难的缘由之一。
(四)毕业生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较多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
(五)毕业生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有待改善。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抓好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培养与人的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提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
针对毕业生反馈的上述主要问题,国际教育学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工夫,由点及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继续发扬英语教学特色优势,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国外优秀教学资源继续保持教学特色,但突出以不同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更好的英语氛围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强化英语在职场上的听说交际、翻译和写作能力,课堂主题更贴近日常生活应用。这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更容易和外国人交流,适应海外生活。在国内就业的学生也更容易进入外资企业,和外籍员工更容易交流。同时在课后组织同学与外教老师进行各种特色的联谊活动,增进师生感情,也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创造更多机会。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官方语言都为英语,但用词习惯差别很大。课堂教学还应安排学生了解不同英语国家的习惯用语,尤其应该针对学生海外求学的目的国家的用语习惯加以说明。如果毕业生在国内未接受针对性训练,那么和外国人交流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障碍。
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长处与弱点,随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评价,因材施教。
学院可以和合作院校共同组织中外学生进行游学、短期学习和实习等各种相互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纯正的外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语言羞怯感,提高口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国际化意识,使其亲身感受和体验国外文化特色与教育模式,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国内就业或出国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场软技能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整体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依据。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然是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应符合某一类工作岗位的需要,还应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仅需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安排内容,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人才培养方案既应考虑通过职业核心专业课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学生就业与专业对口性,又要充分考虑今后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就业出现与所学专业有可能不对口的情况,如利用宽口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相关行业的通用技能,提高学生针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还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等。
学院应深入各种一线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任务、岗位能力和需要具备的技能证书的要求;询问企业对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组织真正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英语应用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应与海外院校接轨,帮助学生获取国际职业证书,将整个取证计划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技能认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赋予学生一种目标明确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职场软技能课程,并对这类课程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小班授课、演讲技巧训练、心理压力释放训练、团队训练和情景演练等各种形式提高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尽快适应职场要求的能力。
应利用学院职教集团和实训基地或是虚拟企业办公室等,训练学生进行会议记录和接打电话的技巧;也可以成立专业实训室对外承接一些小型业务,创造真实环境、营造工作氛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其职业能力,并有效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专业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仍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效果既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成败,更关系到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课教学必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精心培育精品课堂。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进行实践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完成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系统和真实的企业实操训练,全面掌握专业技能,从而能快速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专业课的教学还应与海外院校的课程配套组织教学,尤其是重点放在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海外的专业课程学习。
专业课教学继续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适应性,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三创"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自学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里面,要充分考虑学习方法与策略的问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体现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所帮助。使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和主动更新技能的能力,从而积聚发展潜力的能力。
(四)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平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职中外合作学生管理要加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观念。只有学生具有了这种观念,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发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并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锻炼选择和调整自我发展的方案的能力,逐步使自己具有自控管理的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各种讲座、辩论赛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为广大学生全面塑造自我、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载体。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协会的作用,切忌流于形式。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精神的真正意义,养成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自身情绪等良好的习惯。通过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毕业生反馈可以看出社会实践能够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应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确立为必修学分,建立社会实践激励制度,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业绩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学院鼓励支持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团结互助、吃苦耐劳、敢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长社会知识的机会。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的能力:教师是工作在一线,实施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需要教师的专业素质能跟上各学科发展的速度并不断提高。教师也必须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知道哪些是必须讲授的核心理论知识,哪些是必须培养的技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大量的熟悉国外风土人情并用全英文授课的英语教师,也需要大批的双语型专业教师。
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外语培训,提高他们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出国进修做准备,并鼓励教师出国。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制定人才培训培养计划,分期分批地把青年教师送出去。通过出国进修,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教育制度的了解。加强对合作方教学情况的了解,学习国外课堂教学模式,并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等。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并使之逐渐成长为国际化教师,为学生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六)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毕业生长期服务意识:高职教育并不是一种短期就业教育,而是终身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服务,全院教职员工应树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观念。
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客户无疑是企业的利润源泉和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而客户关系管理(CRM)至关重要。毕业生既是学院教育的产品,同时也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客户。因此,学院应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一方面应给毕业生提供定期的英语培训、专业指导和职场软技能培训,帮助毕业生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学院还应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访问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和毕业生座谈、校友交流等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毕业生解决后续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加强了学院和毕业生的情感连接,通过毕业生的口碑宣传扩大学院的影响。另外,通过和毕业生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毕业生为在校生联系企业实践,以提高在校生和社会的紧密结合性。
总之,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竞争空前激烈。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学院只有不断研究探讨并实施更好地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才能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晓君,郭振宇,张宇等. 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72-74.
[2]左韵. 高职英语教育与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2):19-21.
[3]叶芊芊.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77-78.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
关键词:督导层人才培养;酒店管理专业;高职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其酒店职业生涯的离职率、流失率却较高[1]。学界对此关注较少,且现有研究多定性研究而少数据调查分析的定量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达,高星级酒店投资热度持续不减,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四星以上酒店31家(含喜来登、铂尔曼、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以温州最早的华侨饭店为例,其岗位编制为636名(含实习生73人),2014全年缺编比例为14%[2]。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温州地区最早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2011年与温州市旅游局合作设立温州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培养酒店人才17年,与市区主要星级酒店均有密切合作。但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3],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失业率为9%,列全院33个专业第13位,排名相对靠前,反映了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专业培养具备较好质量,但从专业对口率来看,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三年仅为30%,位列倒数第一,换言之就是有七成的毕业生没有选择酒店行业就业,或者说毕业生酒店企业的离职率累计达到70%。持续的较低专业对口率与温州发达的酒店产业及高数量的专业酒店管理人才需求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现象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也引发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旧有培养模式的反思。
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2011—2013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对接现代服务业、依托温州酒店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较强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所需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从事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或酒店高级服务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酒店基层管理工作”和“酒店高级服务员”进行了基于管理与服务课程区别的分层次分方向的培养。但由于职业能力定位的差异性较小,酒店初次招聘以提供基层服务岗位为主等现实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仍以服务员身份入职酒店企业。薪资低、职位低、发展前景暗淡成为这三届学生高离职率的基本原因。
(一)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一为低水平的高就业率,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高跳槽率;二为高流失率,表现为学生退学率高和新生的报到率低[5],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高流失率还表现在酒店就业方面,2012年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一年后的流失率高达54%[6]。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不仅在于学校培养,还在于校企合作共同努力,为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关键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清晰与准确。如果我们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领班、主管、经理这一层次,不仅为毕业生实现了高位就业,也能输送高素质的酒店基层管理队伍。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替代性”就是首先应该找准应该培养哪个层级的人才。众所周知,酒店的人力资源构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和执行层四部分,其对应能力需求与培养层次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心应为督导层,所谓督导管理(supervisionmanagement)是指饭店的主管、领班等基层管理人员对饭店的资源通过以监督、指导为主的一系列管理职能进行饭店现场的管理[7]。督导层就是酒店从事督导管理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基层管理者,面对员工,督导层代表上层管理者;面对高层管理者,他们又代表普通员工的利益。因此,整个饭店业中,督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应为“本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温州大旅游产业、依托酒店行业,与温州高星级酒店合作,培养高星级酒店企业从事酒店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督导层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必须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进,其建立的是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8]依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对接督导层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应该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表达和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组成,突出培养学生在酒店服务技能训练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基层管理能力培养。找准了酒店“督导层人才”所需的岗位及能力需求,培养相关能力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就可以得到构建。如表2所示:
(三)教学方法或手段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酒店管理“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制定,都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好人才培养方案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或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必不可少。“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星级酒店基层部门操作娴熟、待客及处理投诉语言表达恰当合理、能领导管理小团队的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级别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或手段上就必须进行革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课堂动起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吸收和课堂技能训练的效能。要实现这一转变,核心是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授以鱼”到“授以渔”。具体方法是通过项目化模式以问题、案例模式导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思考与讨论,教师由课堂的“主演”转化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转化为“主演”。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课程种类较多,课程属性也不尽相同,课堂动起来的具体模式和方法也都存在差异。整个方案中,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本身就包含技能训练的内容,教学环境也需要在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动起来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模块的课程则需要“板块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动起来,通用能力模块的课程由于知识性、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六个一”即通过一个案例、一个提问、一个视频、一个讨论、一个练习、一个总结等融入课堂教学,让沉静的课堂活起来,让被动学习的学生主动起来。
三、考核方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践两个部分,校内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进程表的设计,校外教学实施是要实现“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
(一)“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进程表
“督导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酒店操作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和通用管理能力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构成,对三大模块中具体课程的属性进一步细分,可以将酒店操作技能模块的课程分为:酒店基础知识(如菜点与酒水知识、酒店用品操作与管理等)、酒店技能训练(如酒店形体与礼仪、酒店技能考证等)和酒店职业素养(如食品营养与卫生,旅游概论等)三个课程组。依据技能训练的基础性,语言表达习得的长期性和管理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将授课顺序科学安排。考虑到酒店“督导层”工作所需技能和知识较多,课堂教学受固定课时限制等问题,“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还设置了校内实训内容,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训练自己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酒店英语听说能力、演讲与口才表达能力等提供专门实训室以供平时训练和提高。
(二)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方案”的校外实习实践
酒店企业督导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基层岗位的实时操作与训练,全球知名的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2年制大专培养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基层岗位)+再学习+再实践(督导管理岗位)”的模式进行,不应回避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酒店管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或毕业综合顶岗实习安排都相对粗放,基层服务岗位的长期、反复操作不仅有“血汗工厂”之嫌,而且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管理能力锻炼机会被压缩。在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的实施实践中,为了实现与“督导层人才”的目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改变原有与酒店企业合作的机制。制定实施督导层带薪顶岗实习方案,以毕业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为例:实习第2月起,1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实习第4个月起,2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5个月起,30%表现优异学生以“见习领班”身份顶岗(累计);实习第6个月起,5%的见习领班以“见习主管”身份顶岗(累计)。表现优异同学选拔由酒店企业制定,见习领班选拔依据个人意志、综合表现、职业素养等,见习领班顶岗时间为每月1星期,第5个月仍未实现督导层顶岗机会的同学实行酒店轮岗,到不同部门工作、锻炼。
(三)“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考核方法
与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督导层”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岗位-能力-课程”的逻辑关系,培养方案的落点在于学生第六学期的高星级酒店“督导层带薪实习”。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与管理能力训练成效都通过毕业综合实践实施和检测。2013年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与温州6家高星级酒店的3个年级段(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实施“督导层带薪”实习合作。从2012级和2013级实习的成果来看,已经有超过35%的毕业生实现了高星级酒店领班及以上的高位就业。“督导层带薪实习”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变了长期反复操作于同一岗位、同一层级的问题,而且方便酒店做长远人才储备和培养安排,改变实习生单一身份;将学校学习的“技能模块”“、语言模块”“、管理模块”都得到机会实践和锻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信心和职业忠诚度。
四、结语
酒店督导层人才培养厘清了本科、高职、中职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对应了酒店管理运营层级的人才梯队要求,符合高职酒店管理及区域酒店行业发展的实际。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如下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其一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发课程深度不够,联合培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院校开始课程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酒店行业创新更新的速度,企业导师在任职资格和任职时间上都存在问题;其二,督导层需要较长的实习时间,期间因学生双重身份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仍需仔细思考,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2]刘小方.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温州华侨饭店有限公司[Z].温州华侨饭店内部资料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1—201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失业率[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内部资料
[4]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内部资料
[5]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6]温州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及实习生数量调查分析[Z].温州喜来登大酒店内部资料
[7]刘纯.饭店督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11
0 引言
现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各个院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但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1],比如很多职业院校虽然购买了大量设备,但并没有培养出满足需求的人才,反而造成资金的大量使用、教学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制定符合所在职业院校层次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汽车技术不断更新致使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质量必须提高的要求。
笔者团队经过不同阶段的市场调研、院校调研,组织专家论证,最后总结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1 明确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范围
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多分布在汽车4S店、汽车修配厂、汽车保险理赔公司、汽车装饰改装公司等,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做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二手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顾问、汽车定损与评估、汽车钣金喷漆、汽车保养美容等工作,属于汽车后市场,不同院校要确定自己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2 了解汽车后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性化的服务意识。未来的汽车后市场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汽车消费者在各方面的服务选择也会越来越多。比如,某客舻哪掣銎车零部件需要更换,不需要从指定4s店中获取,可以有很多渠道,因此,为了不失去客户,维修服务人员不只要专业技术,其人性化的服务更为重要。(2)不断提高的人文和文化素养。在汽车后市场中,无论是汽车销售,还是汽车售后服务亦或是二手车交易等,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前提。这就要求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懂汽车文化、懂汽车专业、懂顾客心理;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这样无论遇到家乡是哪里的顾客,都会很容易找到沟通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就是要与顾客有得聊。(3)综合性的服务技能。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本身却只注重兴趣,重点学习汽车维修中自己刚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自己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这是不适合现在和将来的汽车服务市场的,应该对整个汽车上的部件都能够做简单的维护与保养。(4)与时俱进的网络服务能力。汽车后市场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比如利用网站、APP、微信卖车、卖配件;比如连锁汽车4S店的资源和服务共享;比如账务的网上交易等等,都离不开快速安全的网络服务能力。
3 定位所在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层次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本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水平、学生生源和就业市场需求等条件来采用相应的培养模式。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发达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队伍比较庞大且学历和技能水平都较高,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且分数比较高,毕业后主要留在一线大城市的汽车服务行业,这样的院校属于第一个层次。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中等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中等且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较高,学生生源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但分数不是很高,一部分是技能非常好的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留在二线城市,这样的院校属于第二个层次。如果院校所在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汽车专业的教学设备较少又不够先进、师资队伍较小且学历和技能水平一般,学生生源压力较大,毕业后主要留在中等经济地区或乡镇,这样的学校属于第三个层次。
4 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2]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应强调其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要确定自己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以适应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招生选拔与培养年限。不同层次院校有不同的办学资源、历史积淀、师资水平、教学硬件设施等,在招生选拔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确定招生的来源(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和录取分数,确定其要培养的年限,凸显自己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出定位准确且合适的毕业生。
(3)课程的设立及其结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课等。公共基础课要充实,以培养学生观念、思维能力和体能锻炼等为主,比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等。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要学习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专业课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要设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最能体现本专业的特点,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要充分认识汽车,并在不同方向有所偏重,比如维修方向注重检测修复,电子方向注重电器诊断,销售方向注重沟通技巧等。实践课程是锻炼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不同层次职业院校设置课程的比例建议如下:第一个层次的学校,要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人文基础、专业基础等)的比重要在一半以上,实验课的比重也应该在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个层次的学校理论课的比重在一半以下,应更加注重具有专项技能的人才,所以实验课的比重应该大一些。第三个层次的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论课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所以动手的实验课应占大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动手工作,有几项动手强项。当然,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安排一定的人文课程和网络课程。
(4)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为了深化理解并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3]。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安排符合自己硬件条件的实践,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的特长,给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组别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院校特点、具体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又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不同的汽车后市场提供对口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秋娥,刘莲顺.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159-160.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3-01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参考文献:
[1]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09(02):11-19.
[2]曾艳仪; 余惠珍.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调查――以江门五邑地区涉外中小型企业为例 [J].学理论, 2015(26):21-29.
[3]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向前进,曹佩升中.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 [J].中国外语,2009(02):48-53.
[4]彭军 .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人素质培养的探讨 [J]. 中外企业家,2011(16):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