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建筑设计设计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设计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设计思路

第1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思路;设计;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的存在,但是,随着高层建筑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高层建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绿色建筑设计被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①需要坚持生态原则,就是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到能源节约,避免能源的浪费。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考虑到人们对于的居住感受,既要做到节能环保,并且不能降低人们居住的舒适性。还有,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够照搬照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个例子,对于建筑来说,倘若其分布范围比较广,那么使用太阳能进行节能工作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建筑分布较为紧密,并且楼层较高,那么使用太阳能节能技术则是不恰当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做到因地制宜。③还需要遵循整体性的设计原则,做到协调统一,需要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地进行分析工作,不能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

二、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1.应用在建筑的朝向设计上。建筑的朝向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够接受到的阳光、流动风量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好朝向设计。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区域的方向、太阳辐射度、经纬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资料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设计方案。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城市,在O计上就需要考虑到采光以及开窗的面积等方面。

2.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当前出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建筑,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建筑形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散热比,因为建筑物外表面积越大,散热就越快。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外型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以及用途进行全方位考虑。

3.合理的设计建筑周围的绿化。建筑的绿化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够对所在区域的空气进行净化。

(二)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1.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

2.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三、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一)从施工材料方面入手

对于建筑设计中绿色设计的应用来说,其具体的施工材料设计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恰当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施工材料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绿色化效果,并且对于节能以及资源节约还能够发挥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具体来说,这种施工材料方面的建筑绿色设计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1)通过恰当的设计手段节约施工材料数量的使用,对于这种建筑材料数量的节约来说,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发挥资源节约的效果和价值,而这种资源节约也就能够符合于建筑绿色设计的基本需求,而对于这种设计优化手段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于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来说的,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施工材料使用效果,需要引起设计人员高度的关注;2)充分运用各种新型建筑施工材料,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来说,还应该重点加强对于各类新型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价值和效果一般来说是比较突出的,很多新型材料的使用都能够满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需求,也能够较好的提升建筑物的绿色化程度,尤其是在健康性方面具备着极强的作用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对于以往建筑材料使用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体有害气体,这一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新能源的使用方面入手

对于建筑设计中绿色设计手段的应用来说,充分运用各种新型能源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新能源的使用来说,其最为突出的价值体现就是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因为随着各类新能源使用比例的不断增加,必然也就会降低传统能源的使用,进而也就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具体到这些新能源的使用中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太阳能资源的运用,对于具体太阳能的运用来说,其主要就是采光和采暖两个应用途径,采光主要就是通过充分运用太阳能采光来降低对于照明系统的使用,而采暖主要就是通过充分的运用太阳能热量来降低能源消耗产热的比例,进而也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2)风能的使用,对于风能的使用来说主要就是借助于自然通风的实现和风能发电等两个方面进行控制,对于自然通风来说,其主要就是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对于机械通风的使用,进而也就在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避免对于能源的大量消耗,而对于风能发电来说,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在一些高层建筑或者是超高层建筑中已经逐步涉及使用,其价值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整体性能,尽量不要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材料,多使用一些舒适、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尽可能的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尽量把建筑中每个部分的特点展现出来,所以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具有便于调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体系和舒适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1.1建筑立面节能考虑

建筑节能设计应当依据建筑朝向和景观资源的优劣设计出有优越节能效果的的花园洋房和高层户型产品。在户型设计中以丰富空间组织为主导理念,为花园洋房和高层户型产品各个功能空间的通风采光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达到建筑节能效果,同时丰富的空间变化有效地提升了户型的品质。

另外,如何确保建筑造型的同时又达到节能效果,这是建筑设计人员所追求的。如对于某个工程项目,其立面造型采用新古典风格,以简洁平和的手法,同时通过利用天然石材、砖、戈特板、木材、钢材、玻璃等材料组合穿插,形成轻盈舒展的立面形象。而且整个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是将强调功能性的构件语汇以现代的方式构建出有东方情趣的空间,以东方的、自然的、现代的造型特征诠释具有特色的新古典特色住宅。在立面造型设计还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体现山地建筑的精髓。另外,在建筑立面设计上对模数的运用贯穿始终,和谐的比例尺度是建筑美学的精髓;不仅仅丰富的立面语汇如百叶,同时有效地为住宅提供了遮盖、遮阳、避免视线干扰等作用。

同时在住宅节能设计同时应注重均匀性原则,也就是采取木桶原则来进行节能设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处理影响建筑节能的各要素之间应当采取互相协调原则,不因为满足个别要素而忽略其余要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建筑外立面设计上在选择外墙、外窗和遮阳设施时,应在一定的投资下使各个方面的效果尽量均匀一致,而不应当选取保温性能特别良好的外墙却因为资金紧张而选用单层窗,或投入大量资金配置保温性能、密闭性能良好的外窗却不做外墙保温设计。结果由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中由于个别要素最差而影响到最终的建筑节能效果,就如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筒壁上最短的一根木条所决定的。

1.2建筑生态节能设计

(1)建筑被动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地块的朝向优势使建筑均有良好的朝向;尽量减小建筑的体型系数及设立南北贯通的开阔空间,使小区内有良好的通风能力;建筑用材的合理性;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节能效果。

(2)建筑主动节能设计上采取如下措施:1)设备的选择上注重节能环保设施,并纳入居住小区统一的节能管理系统,减少建筑能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2)废水余热与光热回收到地下承压保温水箱中储存等。3)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节能效果,使之成为地面,屋顶的主要覆盖物,在能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的同时,还能成为社区景观系统的一部分。

(3)小区住户采取建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以及空气源热泵组等等。上述各项措施对建筑热性能的影响相互作用,但又与气象状况有关,因此通过简单的定性分析,往往难以判断优劣。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方式组合下的建筑热性能及全年能耗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以优化设计。一些工程实例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在增加的建筑安装成本(以节能元材料、产品和技术的采用为主)不超过目标的条件下,即可以实现降低采暖空调能耗。

2.建筑朝向设计思路

选择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是住宅群体布置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很多,如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局部气候特征及建筑用地条件等。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最佳朝向”的提法蕴含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是在综合考虑了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下对朝向的研究结论。朝向选择需考虑的因素有:冬季日照和防风,夏季防晒和自然通风,降雨,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等。根据以上考虑,总结了我国主要城市的住宅最佳朝向和适宜朝向,供规划设计时参考。另外,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居室热环境和建筑能耗,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节能住宅的设计中,日照分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模拟计算发现,当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体筑的高度形复杂、条式住宅长度超过50m、高层点式住宅布置过密时,日照间距系数难以作为标准,必须进行严格的模拟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自然通风与有组织通风

房间的通风换气状况对建筑能耗有很大影响,许多地区在过渡季和夏季的部分时段通过良好的自然通风可有效地获得较好的热舒适而避免使用空调,而在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室外空气渗入导致的能耗可占采暖空调能耗的。要使房间通风换气状况能够有效控制,则需对建筑形状、平面设计、窗的形式等诸多因素深入分析,加以改进。例如,由于窗的密闭性近年来显著改善,抽样调查发现高于的北京家庭在冬季为了通风换气在上班时开启至少一扇窗,这时产生的换气量已大大超过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所要求的换气量,从而使房间热损失增加两倍以上。如果配一个小型换气窗,专供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通风换气,则既满足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又可有效降低这部分热损失。

4.结语

第3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创新 绿色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建筑设计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产物,是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所产生出的全新理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程度,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这些所谓的设计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

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特点

传统的设计性质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1)传统建筑设计特点;

传统建筑设计在设计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主要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由电算器、图板加物册,个体手工作业完成设计方案;在设计部署上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

(2)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在设计进程上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子设计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人相互配合的设计方式;在设计部署上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考虑了从用户需求到设计评价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

(1)搞好建筑节能发展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①对建筑节能性的认识不足

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节能设计不予重视,造成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建筑节能管理和措施上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各完善。很多地方节能技术标准的执行比例还很低,尤其是小城市,节能工作的环节较为薄弱,尚未建立系统的建筑节能工作机制。

②对于建筑节能投资过少

有此地区对于节能工作没有委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管理松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资金短缺致使供热体制改革所谓的基本数据无法收集完整,很多的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的具体落实难以实现,缺乏有效手段。

改进建筑节能的措施

①提高建筑节能意识

首先,首先加快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出台适合本土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研究和制定与建筑节能相 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其次,做好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建筑,早实现早受益。再次,做好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储备工作。由主管部门带头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整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节能技术培训;将节能情况作为评优工程的主要标准之一。最后,为保证建筑节能的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节能检测机构,对节能建筑施工的工序加以规范。

②加大节能监管力度

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的监管行为,主要是对建筑项目从审批、设计、规划、施工以及验收、认证等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强化结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审查,从源头上杜绝有关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强化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过程,未达到标准的项目或者未经验收的项目均不允许办理相关竣工备案手续;对于建筑节能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督;制定合理的节能审查和监督程序及工作要点,并依法严格执行。

(2)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1绿色建筑理念的产生背景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水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 作为建设 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未来,节能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3.2绿色建筑实现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结束语

在房地产业耗能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房地产业的盲目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及资 源的浪费。21世纪永恒的主题就是环保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同时保护好我们家园,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健康发展,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冬.传统生态文化对新疆建筑景观发展的影响[j],新疆林业2010.02

第4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建筑物 色彩 设计 建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们生活在建筑之中,建筑物的色彩自然与人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工作者把色彩设计有机地进行全面考虑。色彩同造型及质感一样,是赋予建筑外观美的重要手段,并可加强形的表现力;同时,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立面色彩对建筑群进行标志和区分,增加建筑物空间的层次感和归属感。因此建筑物的色彩设计是改变建筑物内外部视觉环境千屋一面、单调乏味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好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应该重视。

一、建筑物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物色彩设计对城市面貌影响重大,作为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构成,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长时间、强制性的影响。因此建筑物色彩设计绝不能仅仅表现设计师个人或少数人的特殊爱好或情感性格,而必须与整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城市的文脉相适应,色彩设计也应避免简单化。

二、建筑物色彩的群体性及色彩构图的基本特点

色彩设计的外部空间视觉环境首先取决于群体形象的协调配合,任何一栋孤立的色彩是毫无意义的。一栋色彩优美的建筑物在某一固定的城市文脉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一旦离开它所处的环境,就很可能是不协调的或毫无生机的。如果将融建筑物于山水中的流水别墅生搬硬套到大都市中,那一定会显得格格不入的。

色彩设计是与人的视觉感受分不开的,人的视觉具有透视性,同样,人的色彩感也具有透视性,即我们常说的近实远虚,近明远暗。在建筑设计中利用这一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美国国家美术东馆的设计中,由于建筑物高度受限,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巧妙地运用色彩的透视效果将基座用较深的大理石,而上部大理石色彩渐渐变浅,使本来并不高大的建筑物显得雄伟、庄严。同样的手法也被用在国外某高层建筑的投标上,设计者用同样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物耸入云天,随着色彩的逐渐变化,建筑物顶端渐渐地天空融为一体,仿佛是上天的云梯一般。而建筑物本身的高度远不如其他投标方案高。这一巧妙的构思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赞同,最后一举夺标。

三、建筑物色彩的调和

建筑物色彩设计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于正确处理各种色彩之间的关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色彩和谐的问题。

色彩和谐是指当两个以上被组合的颜色作用于人的视觉,在心理上引起的愉悦反映。建筑设计中色彩和谐的原则是指色彩既有对比又有调和的统一关系,即要有对比性、秩序性、又要有联系性和主从性。当考虑对比性时要注意色彩对比、明度对比、彩度对比与面积的相互关系。例如,在灰底上有纯红色的小色块,这样的配色是明显的,反之,在红的底色上配有灰色的小色块效果就不明显了。这是由于红色彩度过强,致使灰色的可见度不稳定的缘故。一组色彩尽管有对比又有联系,但仍不能断定就是和谐了,还应注意要有主从性。例如在卫生间墙面设计中,将两个同等面积的纯色(如白色、淡蓝色、)放在一起就没有和谐感,如果以白色为基调,面积大,占优势,而淡蓝色以“腰线”手法处理,就会感到既和谐,又新颖清新了。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因为颜色具有主从关系才有和谐的效果。

在处理色彩设计时,还要注意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人眼感觉上的互相影响。明度不同的色彩并列会使得明者明,暗者暗。两个彩度不同的颜色并列,彩度大的颜色鲜艳,彩度小的颜色浑浊,两个不同色相的颜色并列时,各色相均向相反的方向转移,如红绿,红色显得更红,绿色显得更绿。值得指出的是建筑物色彩的协调统一并非必须都是一种色调,而可采用色相接近、色相过度、彩度变化、明度变化等手法。在注重色彩调和的同时,必须强调色彩的对比和重点配色,避免过分的调和或统一而形成单调、沉闷的感觉,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色调的对比

色调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异色调对比或补色调对比)、彩色对比、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等。在此必须注意的是,同一建筑或在视觉注意范围内,三种以上色相结合很容易产生紊乱。根据一般建筑体型和外立面的特性,窗户、阳台、楼梯间、出入口、遮阳板、勒脚等部位的色彩与立面基调对比或变化容易形成节奏感、韵律感。例如:桃红色立面基调做白色的窗套(窗户)及楼梯间花格;米黄色基调的立面上配以浅绿色油漆窗框;白色基调的立面做枣红色的阳台拦板等等。总之,大面积统一协调,局部点缀对比是建筑色彩设计和构图的基本手法。

五、建筑物色彩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第5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传统;风格;内在;外在;精神

Abstract: Design with a “traditional” taste in architecture is not necessarily all need to use traditional elements, the use of modern means can also create a classical means space, nee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f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architecture that traditional spirit. Architects need to calm down, in perplex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finding the right method, to our architectural design servic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style; internal; external; spirit

中图分类号: J59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西方现有建筑风格的对比

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中国式的现代建筑又应怎样?面对这样刨根问底却很需回答的问题,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 经常听到有的建筑师在介绍自己方案时说:“我们运用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新颖而又具有时代感,与国际发展接轨”。细想,中国的建筑真的全都要这样吗?其实我们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城市就可知道。

欧洲人对于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护的,例如柏林,在二战中被炸得不成样子的城市,战后被恢复得近乎完美。在欧洲的街头,到处是历史的痕迹,当地的建筑系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内上课,教授带着学生现场学习就足够了,整个城市就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

反观我们的城市,例如北京,经过20多年的“整容”,我们已经看不见作为城市特质的一面了,大家都想做“标志性建筑”,到处是高楼大厦,风格迥异,张牙舞爪。如今城内除了故宫天坛和那几座星星点点的古建,到处都簇拥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华民族耗费几百上千年积累的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底蕴渐渐消失殆尽了。

二、探寻设计方法之路

面对这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背景,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呢?

1.确立设计目标

我们在无具象设计的状态的时候,应深思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有怎样的追求?

这步至关重要。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目标后,我们常常会进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2.内在与外在

确定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展开,笔者通常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确定内在”和“设计外在”两部分。

“确定内在”指确定建筑生成的逻辑。建筑须有场地,场地必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对建筑师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在此过程中,多数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例如当年在北京盛行的戴着歇山顶帽子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应如何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事实上,传统建筑形制是随着人们对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承载了文化的沉淀,带有一种意象,可唤醒人们最心底的共鸣,这些都表现在具像的空间品质之中。建筑师要做的应是研习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这种感性精神的提炼,有时不一定只局限于建筑,绘画、音乐与舞蹈在精神的表达上相对于建筑来说受限更少,更直接彻底。因此,艺术很多方面都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可欣赏首古诗,从意境中得到启发,也可品位一幅山水国画,在浓墨淡彩间体验情感。要学会用自己的内心去进行调查与思考,捕捉最内心的感官体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结。

“精神”找到后,就要考虑怎样去营造空间了,例如如何控制光线、把握比例等。但笔者认为设计一个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不一定全都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用现代的手法依然可以。我们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体现那份传统的精神。例如,崔恺先生设计首都博物馆时,运用密斯的“流通空间”理论,把室外竹林庭院引向室内,创造出内外交融的充满中国园林韵味的空间。

“设计外在”是强调特定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每个场所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周边环境共同影响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面对场所,笔者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她的要求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不应只考虑建筑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应更多地把建筑和建筑以外的空间同时放入城市中思考。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在那里了,等待着建筑师用建筑的方式使其展现于世人面前。这种思考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去亲身感受,建筑师要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

3.体现“和”的精神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和”字。“和”为中庸,调和之意。在建筑设计中,若能很好地把握“和”的概念,相信体现传统风格是没有问题的。可恰恰在这方面,一些外国建筑师在设计我们国家的建筑时考虑欠佳。例如,库哈斯先生的作品CCTV大楼,作为这样一个200m高的高层建筑,结构合理与否是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设计者恰恰背道而驰,极力加大结构设计难度,这样的做法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当然现代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解决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大家很清楚。建筑应充分运用和表现先进技术,这是建筑时代性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此设计极其夸张地表现技术,颠倒了建筑与技术的关系,致使建筑成为了技术的奴隶。所以,从中庸的观点来看,库哈斯先生的设计绝不是佳作,更谈不上是完美的作品。根本原因在于其极力夸大建筑设计的一种因素,而没有另一个因素对其进行平衡,以致使其作品失去了一种均衡的中和之美。而这种缺失的美,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中国传统之美。

三、小结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法的一些理解与感受,但事实上光有思路方法还不足够,更重要的是提高建筑师对传统与文化的认识理解,应该始终相信建筑师的修养决定了建筑的品质。正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冲击的时候,就更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静下心来思考过去与未来,而不应只是简单地做一个信息的捕捉者。

参考文献:

顾孟潮等主编《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第6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套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原则

一、住宅小区配套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配套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住宅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各式各样,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规模、档次、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配套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配套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休闲活动场所的设计。休闲场地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配套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商业配套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配套设置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城郊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三、住宅小区教育配套建筑设计

住宅小区学校等配套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

毫无疑问住宅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1、学校建筑应与小区相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①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②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种活跃应建立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总之,小区配套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配套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配套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配套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配套空间,使得业主入住该小区后能获得更便利更人性化的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钢 浅析低造价居住小区公建配套的规划设计。《中国建筑科学》 2011年第4期

第7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 ,配套建筑设计, 原则 ,设计思路, 原则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how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design of auxiliary construction wit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belonging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support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rinciple, design idea,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住宅小区配套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配套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住宅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各式各样,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规模、档次、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配套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配套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4、休闲活动场所的设计。休闲场地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住宅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配套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商业配套建筑设计

小区商业配套设置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快速扩张后的城郊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三、住宅小区教育配套建筑设计

住宅小区学校等配套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

毫无疑问住宅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1、学校建筑应与小区相协调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①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②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种活跃应建立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总之,小区配套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配套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配套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配套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配套空间,使得业主入住该小区后能获得更便利更人性化的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钢浅析低造价居住小区公建配套的规划设计。《中国建筑科学》 2011年第4期

第8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设计立意 设计构思

引言

经典的建筑作品已经被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载入史册。许多保留至今的古老经典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城市,甚至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人们把能够代表和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称为“标志性建筑”。它们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丰厚的收入。而与之相比,那些枯燥乏味没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已经或即将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

1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现今中国建筑界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建筑师经验直觉判断和灵感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而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更新会促进建筑的进化。因而,探讨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和探寻新的建筑设计方法非常有必要。

1.1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要求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及秩序基础之上,同时要为多学科合作和使用者参与提供机会,真正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质和心理的需要。根据人工科学基本原理以及建筑的建造目的与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建立起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方面包括:设计对象,即设计“什么”(what);设计环境,即在何处设计(where);设计主体,即谁来设计(by whom);设计程序,即如何设计(how);设计工具,即用何设计(with

what);设计评价指标,即设计好坏(how good)。新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迅速涌现促使建筑设计方法体系形成,反过来这些新科学又为体系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基础、科学依据以及许多具体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1.2几种重要的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性和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整体性建筑设计方法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把握其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建筑的特征和运行规律。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是从建筑的要素、构成、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上一层次与建筑整体进行比较,再回到综合,重新进行整合,使之达到高度统一。

(2)构成性和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

构成性建筑设计方法认为构成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功能的载体,构成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构成。例如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联系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考虑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考察建筑系统本身,还要考察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都是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作用。

(3)动态性和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

动态性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探索建筑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速度和方式,以及动力、应用和规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就是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法认为建筑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面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评价一幢建筑时,我们往往可以毫无理由地清楚感知建筑的鲜明格调和建筑师强烈的个人色彩。

1.3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思潮举例

从建筑历史来看,系统论的思想促使传统的建筑观得以扩展与深化,使建筑师有了新的高度看待建筑,把建筑视为人、建筑、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大量新兴的人文科学的涌现也深深影响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改进。在西方建筑设计方法发展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之及其理论基础作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探讨,至今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具体设计问题的分析法,现实问题模型化的方法,设计新程序以及对建筑设计问题本质、设计行为和设计哲学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形成我们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法体系及实践和理论的探讨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筑设计形态创新

伴随着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刺激,建筑的形态变异成常态型呈现和发展。建筑形态创新除结构变异方面的创新外,主要还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2.1表面变异创新

建筑的表面主要指的是墙面、屋面等用于区分和形成空间的重要构件,其表达也是建筑创新的重要着眼点。

①消隐建筑――建筑分界线的划分是模糊的,周围环绕格栅或类似覆盖物,使用轻质和透明材料以及最新的照明技术,产生一种仿佛消隐的感觉。

②轻薄构件――伴随着建筑的消隐、非主体、无深度、极端强调表皮的倾向,为使建筑

呈现出可渗透性,建筑师开始使用表层皮。

③质感变异――同样是强调建筑表皮的表现力,还有一些建筑仍然承袭着建筑表皮的建

构性。

2.2构成变异创新

建筑构成既有对自然的模仿又反对自然形状的结构价值与语言价值的分离,建筑的理性在这里变异为“自然的理性”。

①碎裂――在建筑中碎裂体现为镶嵌,用规则或不规则的装饰元素修饰建筑物的表面。

②叠加――差分叠加规律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采用此手法不仅突出了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观的需要。

③辐射――辐射与中心性有关但却脱离圆心并且是一种不完善的线条。

④孔洞――门洞作为起到保护和分隔空间作用的墙上突然出现的孔洞,在人的意识中带有空间或时间通道的含义。窗户的涵义就是使人体在不超过建筑内部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向外

展示自身。

⑤透明――观察光线照射在建筑形体上产生的效果时,人们会获得有关透明、明暗、光线对比度、深度和空洞的概念。

2.3 绿色变异创新

生态建筑是一门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甚至颠覆着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建筑的形态

在这种整合生态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产生了重大的变异。

①覆盖――覆盖带来的建筑形象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轮廓和界面的弱化,同时又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对钢、混凝土和玻璃塑造能力的表现,而是环境对建筑的蔓延

②消解――消解也是一种通过对自身形态的弱化来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方法,是通过柔化自己的建构系统来适应环境,采用嵌入城市缝隙或自然肌理的方式与环境建立起和谐。

③脱离――脱离的策略则相反,即建筑形体避开环境,通过减少和环境的接触来保护已有的环境。建筑呈现一种超然的姿态,回应敏感的地形地貌。

3结语

早在1898年,法国心理学家波杨(F・Paulhan)就断言:“迄今我们仅仅获悉了创造发明的一般状况。”随着世界建筑和建筑世界日益发展,建筑师建筑设计创新能力正变得日趋重要,社会对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世纪意大利的阿尔伯蒂说:“建筑学是一门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位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很好教育之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现今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复制,而是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构想。建筑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实践,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思想的建筑作品,从而无愧于建筑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9篇:建筑设计设计思路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化;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大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早已成为共识。对于建筑业,1999年的《北京》通过对20世纪的现代建筑大发展及伴随的环境大破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中国现代建筑业开始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十多年来,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在为业主设计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对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就可持续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个剖析,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历史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雏形。早在周朝就颁布了《野禁》和《四时之禁》,禁止违背时令砍伐林木、割草烧灰、捕捉鸟兽鱼虾,以保证农耕的持续发展。 《吕氏春秋.审时》篇说:“夫稼, 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其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农业生产中彼此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尽人力。

而贯穿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风水学说,就包含有建筑营造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这一点上与当前提倡的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建造了大量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建筑。

(上海青浦朱家角水乡建筑)

(云南纳诺山地建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二十年前人们为了解决房子有无的问题,关注的是面积大小、功能便利、经济合理、结构安全等建筑基本属性;前二十年到前五年,因为有了拥有房子的能力,人们开始关注景观优美、形式美观、文化内涵等意识属性。而到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舒适、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这就进入了绿色建筑属性阶段。将来,建筑还会向着更高的可持续建筑方向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设计在为人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材生产、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修到废弃拆除、物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节能、节材、节水、节电、环境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是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

2.国内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前三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低技术的、粗放型的发展,是依赖于对资源的无序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这是“断子孙路”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据统计,建筑业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32.9%,是低碳减排的优先选项。在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到目前,在京、沪、苏、粤,已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出现,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响应。2012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确定了对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的补贴方案。2013年年初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规划和时间要求。所有这些都逼迫我们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就编制并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细分为:(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六个大项。我们所说的“四节、一环保”就是来源于此。建筑师在这几个环节中,虽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但还是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其中,节能是建筑师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受外部影响较少,有较大的自,本文将重点论述。

3.1尊重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

在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领域中,有一些建筑师缺乏自主意识,持机械的拿来主义思想,国外的理念拿来就用,不思考这些理念是否符合国内当前的城市环境因素。民众评出的“十大丑陋建筑”多在其中。其实,传统的中国建筑浸透了华夏文明的优秀文化,建筑师应回归母体文化,勇敢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应尽的责任,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潜在的地域建筑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传统;对待环境要有若谷的胸怀,从既有环境出发,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锐意创新,实现建筑可持续化发展,这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希望。

3.2节能型建筑的被动式设计

在全国广大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刚刚兴起,其中节能建筑方新未艾,在实际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节能理念的问题、有技术措施的问题、还有施工和运营维护的问题。如何合理的把握节能理念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课。

为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建筑活动最基本的动因;节能不能以牺牲建筑应有的室内环境品质为代价,这是基本原则;在这一点上,建筑师必须清醒。我国现行规范中对各类建筑中室内的采光、照度、温度、湿度、风速、噪声分贝、污染物浓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何科学合理的达到这些舒适度指标要求是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研究的课题,目前较为流行的理论是气候适应性建筑(Climate-adapting buildings)理论,强调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即在满足和达到建筑室内环境各物理要素的设计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首选通过对建筑选址、总图布局、建筑形体以及空间组织设计、选用合理的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节点、利用自然的阳光、气流、冷热源进行采光、通风、供热(冷)等组织设计,力求使室内环境达到人体舒适度的要求。达不到要求时,才考虑使用人工照明、空气调节、人工采暖等“主动技术手段”。

总之,建筑内环境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部分,节能建筑设计就是要寻求:1、符合当地节能所要求的建筑形态;2、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围护结构与材料; 3、优化采光通风及采暖空调方案;4、力求最小的冷、热负荷。这种寻求低能耗状态下的建筑舒适性设计方法其实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利用、享受自然,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今的继续。

3.3节能型建筑的设计实例介绍

我国现行规范中把全国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五个气候区,并了相应的节能设计标准。各省、市针对本地特点又制定了实施细则。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本人结合节能型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通过对几个实例的介绍,试图给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3.1建筑形体设计是节能设计的开始,也是节能设计的关键,好的建筑设计应有一个节能的建筑形体,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的形体设计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其南立面设计为向下15°倾斜,形成了遮阳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夏季阳光(高度角较大)的直接射入;而北向向上倾斜,有利于自然采光。屋顶设计结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布置设计,有效收集太阳能用于补充照明。(该项目通过了中国国家级绿色建筑和美国LEED铂金级双认证)

(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

3.3.2 自然的采光系统设计:建筑室内采光首选自然采光,昆明长水机场的设计中也很好的利用量当地优良的气候资源条件进行设计,白天其采光就主要依靠屋顶和外玻璃幕墙的采光系统,你在其超大的室内,你看不到几盏电灯开启,却有着足够的亮度,舒适的室内通风也是靠自然风力完成的。(该项目是国内有限的几个绿色机场之一)

(昆明长水机场)

3.3.3被动式通风设计:夏季通风主要靠非动力通风,靠自然风力及空气冷热压差完成;空调及采暖只在极热、极寒天气时起作用。笔者设计的江苏常熟某联排小住宅,就统一设计了通风塔楼,设置可开闭的通风窗,以达到平时大多数时间利用自然风力“被动”通风的效果。

(江苏常熟某联排小住宅)

3.3.4 门窗外遮阳设计:为防止夏季强烈的阳光过多的进入室内,往往设置外遮阳系统,外遮阳包括水平遮阳,竖向遮阳及外窗自遮阳几个方面,是现代建筑立面表皮设计的重要内容;笔者设计的昆明某高层建筑南向立面,为减少高原夏季强烈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试图通过立面阳台(水平遮阳)与竖向遮阳板和双层保温窗有序组合,穿插设计,力图把节能构件设计与建筑立面美学设计结合起来。

(昆明某高层建筑立面表皮设计)

3.3.5 以上所述包括建筑形体、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遮阳系统及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实际工程中,往往是组合在一起设计的,下图为某会议中心的采光穹顶,设有自然采光窗、自然通风窗(可按需要开闭调节),并设有遮光板控制进入室内的阳光,与建筑体型结合也不错。

(某会议中心的采光顶)

3.3.6 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指标: 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是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有五个主要指标:(1)建筑的体型系数、(2)围护结构的热阻值(与土壤接触部分);(3)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空气接触部分),(4)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5)窗墙比及外窗的气密性、保温等级和遮阳系数。各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软件商也适时地开发了相应的指标计算和权衡对比计算软件,建筑师执行已多年,对此已逐渐适应,在这里我不再过多敖述。

3.4 绿色建筑其他方面的简述

绿色建筑除了节能外,还有很多方面,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设计;节水设备的选择、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设计;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的利用;可呼吸的外墙与幕墙;土壤源(或水源)热泵系统;能源再生电梯;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等等。所有这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多数子项目需要建筑师与设备工程师及厂家多方配合,才能完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绿色建筑设计所选的各子系统不一定要选最先进、最昂贵的,根据工程实际和资金能力选择最可靠、最适用的系统才是上策。好的绿色建筑并不是各种新技术、新系统的堆砌;而是建筑师和工程师根据每个工程实际情况,细心分析比较各系统的优劣,精心设计选用适合的系统,这样得出的设计才是现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建筑。

下图为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其外墙所使用的材料是附近村庄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废砖瓦,其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有利于营造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它也是建筑废旧材料的一次再利用实例;有节材、节能的理念在里面。

4.结束语

中国建筑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不争的共识;目前的阶段是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其中节能是重点;而节能设计的手段应首选“被动式设计”;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和思路,扎扎实实的做工作,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总的来说,国内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国外成熟的成功经验为基石,借鉴优秀的设计思想,从而推进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发展绿色建筑、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感性与理性合二为一的可持续建筑。 [科]

【参考文献】

[1]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4).

[2]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2,(04).

[3]邹志生.浅谈我国建筑设计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4]汤丹.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