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

第1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lso appeared a lot of new management model, how to select the management mode become all related units are concerned about foc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flawed analysi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management model for solving existing problems help, for enterprise optimize management model provides reference, to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development

0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建筑业出现了飞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我国各建设单位不仅有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国际上的竞争,这对企业管理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优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重要。

1我国项目管理传统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中有许多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如违背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盲目抢工,忽视质量和节约成本,不按合同办事,协调时主观随意,再加上建设监理制起步晚,专业化社会化的监理模式还没有形成,我国项目管理整体水平低下,与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目前相关的法令法规不健全,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很多混乱现象很多有关项目目标的控制工作无人具体负责。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监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许多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难以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和施工的质量;最终导致整个工程项目难以按计划完成,成本增加,质量没有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近几年随着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和国外承发包模式以及建设监理制度的引入,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探讨一个解决我过管理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管理模式缺陷分析

2.1 工程建设领域自身存在众多问题

由于我国建设领域中一贯重技术、轻经济、轻管理、轻组织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扭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政府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行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和探讨从上到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上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合同法制观念淡薄,政府行政权力对工程投资建设干预过多过滥和决策机制不透明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失序等恶劣后果,最终造成了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和建设监理制度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走样变形,从而直接导致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失效和偏差。

2.2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弊端

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项目的业主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事业单位,由于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事业单位负责人还不能责权分开,业主代表的身份有模糊性,很多时候所谓的业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也就是说其行为不一定是完全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或者其工作原则不是利益最大化或者不是经济利益为主要驱动力。

所以在投资控制与进度控制上往往掺合太多的非理性因素,从而影响质量。特别在投资控制上,由于业主认识到投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们不太乐意把投资控制的责任交付给监理单位,而业主自己控制投资往往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2.3 监理工作仅停留在施工监理阶段

从理论上讲,作为监理应该熟练精通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的任务。但是我国大部分监理工程师,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士大多都是从施工单位转过来的,他们有着懂施工,熟悉每一道工序,做质量控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对于其他几部分的目标控制工作则不是很熟。所以在工作时往往不自觉的就把工作重点单单放在质量监督上,加上业主方的认识不足,国内的监理很多都演变为施工质量监理的代名词。国际上的惯例是“谁施工,谁负责”。监理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但是一般只要能做到整体控制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负责到太细致入微的工序。然而,国内推行监理制这么多年以来形成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由于建设行业的发展,加上从国外的引进,除了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比如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模式、项目管理型承包模式、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等,各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我国企业应该要根据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来改进我国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我国传统模式的主要缺点主要表现在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比较长;管理和协调工作比较复杂;业主管理费比较高,前期投入大;总造价不容易控制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的索赔;建筑师和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出现问题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互相推诿责任。这些缺陷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工程建设并不是以利益驱动和最大经济效益为主要动力,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管理行业,法制观念薄弱,对工程投资建设干预过多过滥和决策机制不透明造成了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和建设监理制度在实际中不规范,从而导致了项目管理的失效,再加上监理制度的引进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公正和严格,监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施工阶段,而没有贯穿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3优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1 政府要加强立法和执法

由于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因此政府要加强立法来规范建筑市场,同时也要加强执法,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行业,严厉打击市场上暗箱操作、随意分包、等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建筑行业公平竞争,来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加强市场的管理并不是要过多干预建筑企业,相反政府应该给企业更多的自,做到权责分明,因为企业都是以盈利为主要驱动力,如果企业在招投标和施工管理中遇到政府过多的干预,企业就只注重质量而轻视设计和节约成本,就难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因此,政府对建筑业的管理应只是在法律上规范建筑市场,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而不要对其建筑施工过程有过多的干预。

3.2 加强建设三方的合作与交流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主要由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商三方共同完成。我国长期以来的监理制度与国际上的项目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监理制仅仅是在施工质量方面,而国际上的监理制度包括设计准备、设计、施工、动用前准备以及保修五个阶段,贯穿建筑全过程。监理单位主要工作包括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六个方面,业主和施工方之间主要靠监理单位来协调,因此完善和创新监理制度,提高监理单位的服务水平,对于加强建设三方的合作非常重要。

由于监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加强监理工作是加强项目管理的关键,而监理单位是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既不属于业主,也不属于施工方,是业主和施工方的中间协调人,要公正地做好业主与施工方的协调工作,不能被一方收买。另外,业主也会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与设计单位合作,这样虽然增加了预算成本,但对整个项目运作过程的协调进行起到了极大作用。对业主来说,也要加强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求设计单位全称参与,督促设计单位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合作,避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互相推卸责任。

3.3 管理层内部决策要民主公开

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先论证后决策,不能边投资边决策。同时,管理单位在决策的过程中要民主,对于项目规模大、投资多的建设项目,遇到重大决策时要集思广益,民主公开,充分论证之后再做决定,民主的同时也要使得决策公开化,坚决打击暗箱操作的决策行为,杜绝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对于技术复杂的工程,还要集中经济、技术、管理各方面的专家来决策,做到决策最优化,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3.4 合理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每个项目都有每个项目的特点,因此业主要根据根据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模式的长处和缺点。业主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建设主体各方在项目建设中的关系和地位也就会不同,各单位签署的合同也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各方的最高准则,各方都必须履行合同上的义务,不同的合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不同项目业主的项目目标不同,比如有些项目目标是追求速度,有的项目目标是控制成本,还有的项目目标是工程质量,业主要根据自己的项目目标来选择管理模式。最后业主还要考虑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项目资金来源与构成、建筑市场上承包商和咨询单位的优劣以及项目本身的性质与规模等问题,才能合理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4总结

我国正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建筑行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在建设市场,政府要不断完善法令法规,企业要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与国际接轨,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一刚,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2004年12月.

第2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分析

按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主体不同,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划分为三种:自我监管模式、政府监管模式和独立监管模式。

(一)自我监管模式

自我监管模式是指行业的参与者通过组织职业团体等对本行业的微观层面进行管理的一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特点是:

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微观层面的事务均由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其职业组织来实施控制。这些微观层面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资格认定、执业技术规范与执业道德准则的制定及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的监督与惩戒等。

2、职业组织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更突出的是职业组织对行业的服务功能及监督职能。

3、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章程无需政府部门的批准,职业组织往往有着比较健全的自我管制机构。

4、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定价由市场进行。

自我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大,能较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专业知识优势,迅速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由于职业组织制定的规则体现的是本行业的共同意志,易为注册会计师们所理解和贯彻,因此易达到监管的执行效果。但是,由于自我监管模式是由注册会计师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因此,往往会导致行业利益高于公众利益,从而会损害公众的利益,缺乏实质上的监督,这也是这种监管模式的最大缺陷。

(二)政府监管模式

政府监管模式是指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微观层面的控制主体是由政府执行的一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特点是:

1、政府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微观层面的事务。

2、政府与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组织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组织章程需由政府批准。

3、某些职业服务(如法定审计)的定价由政府管理或制定。

政府监管模式的优点是权威性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比自我监管模式强,而且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往往高于行业利益。但是,政府监管模式的弊端首先在于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不能迅速发现和解决职业服务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有明显的滞后性;其次,政府监管往往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施,往往难以涵盖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方方面面;再次,不当的政府监管会损害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使行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实施这种模式的国家往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规模都较小。

(三)独立监管模式

独立监管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微观层面是由既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的独立机构控制的一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特点是:

1、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微观层面的监管由独立监管机构控制。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技术规则、职业道德准则、执业质量监督与惩戒程序的制定及执行等由独立监管机构来负责。

2、政府、独立监管机构、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三者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仍然是本行业的自律机构,为本行业的成员提供服务,这种自律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执业资格(考试)与注册仍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负责。

3、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服务定价仍由市场决定。

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是:独立性更强,且有来自职业界和政府两方面的支持,权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都较强,又能解决政府监管的不当监管问题。缺点是:如果与政府及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等资金提供者的合约不明确、关系处理不当、与之配套的制约机制不到位,那么监管也许会流于形式,从而达不到保护公众利益的目的。

可见,三种监管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从各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发展来看,各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影响,行业监管走过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以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为例,美国实行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自由竞争性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私营经济,且资本市场发达,因此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发展基础也较好;在法律环境方面,美国的法律体系以判例法为主,政府制定的成文法相对较为宏观,这就需要行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执业守则和执业标准,行业组织的管理自较大,所以,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一开始选择的是自我监管模式。安然事件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挑战,一向倍受吹捧的自我监管模式的缺点暴露无遗,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随即转向了自我监管模式。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监管需要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考虑。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现状及评价

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总体上看属于政府监管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实行了改革,主要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脱离财政部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团体,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实行脱钩改制,实现了自收自支。因此,这一时期,政府监管力度有所减弱,但是由于如主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审批权以及执业规则的批准权等微观层面仍由政府掌管,所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仍以政府监管为主,但这时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自律已有所加强。具体表现在:协会按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制定了注册会计师章程,并负责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执业考试及注册,另外财政部还授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执业规则的制定权和监督权(但仍保留对其的批准权)。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的这种“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从经济环境看,我国市场机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计划经济的残存影响仍然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经济中的微调机制还未建立,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对利率和汇率的反应不够灵敏,因此,在现阶段由政府监管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必要的。另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而自我监管模式往往会以行业利益为重,独立监管模式又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要求较高,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监管模式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

其次,从法律环境看,自我监管模式和独立监管模式都要求对行业制定的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和完善,而我国由于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时间不长,目前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还正处在进一步的完善过程中,因此采用政府监管模式符合当前我国的法律环境。

最后,从文化环境看,我国强调集体的作用和团队的精神,统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政府的权威性在人们的心目中也不容置疑,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由政府监管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习俗。

在肯定我国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监管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还存在主体监管权责界定不清的现象。我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各个机构都有权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各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偏移,以至于不分主次,这些弊端直接带来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弱化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与注册会计师监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诉讼机制。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实际上我国至今尚无一起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诉讼),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违规处罚仍以行政处罚为主,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承受的法律风险仍然很低,这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相匹配的。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应当就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应突出财政部门的监管主体权。财政部门作为我国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在政府监管中应处于主置,负有领导和监管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因此应改变当前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的现象,从而使政府监管落到实处,有效地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行监管。

第3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逐步退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主置,政府也未能及时进行田间工程改造,造成工程投资与管理主体缺位。加之长期以来投入严重不足,以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除了靠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处,主要靠受益区农民投工投劳。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投入部分急剧减少,工程老化失修加剧,功能衰减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是,无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速度,还是管理体制改革之进展,都与实际需要相差太远。

2.当前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程设计

2.1.1前期工作欠缺

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成年代久远,坝为土坝,渠为土渠,建设及管理比较粗放,资料档案缺乏有效的管护,基本上都没有进行专业设计,更不上资料的保存。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基本没有相关建设档案资料。由此导致工程现状资料相对混乱,真实有效资料数据严重匮乏,这给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容易导致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较差,也影响了设计成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2.1.2设计标准不一

目前,水利工程实施部门多,各部门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普遍都存在设计标准不一致的现象,设计流量、断面面积、衬砌厚度、衬砌超高、垫层厚度等取值没有按照规范规定值,凭设计人员经验及常规进行设计,如渠道过水断面采用原有土地渠过水断面而不经计算,水池墙体单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或者是经济较浪费等情况。

2.1.3缺乏方案比较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目前有的设计方案缺乏比较,有的设计比较方案存在明显问题甚至不可行。根据规范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必须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多种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的方案进行比较,计算各比较方案的工程量及投资,从满足工程功能要求如设计流量、水位,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评价各方案的优缺点,为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2工程施工

2.2.1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加之水利工程实施部门多,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工期要求又紧(秋收后才能开始建设,必须在次年春灌前完工),致使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困难较多,管理难度大。

2.2.2质量意识淡薄,监管体系不全

近年来工程建设任务重,管理经验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由此导致工程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质量监督,无工程监理人员等情况,致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2.3产权管理与工程养护

2.3.1工程产权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

小型水利工程在都是由国家投资与群众投劳相结合建成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分产到户经营,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不相适应,普遍存在工程管理主体缺位,工程产权不明,管护责任不清,建管互相脱节,管理上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

2.3.2养护经费不足

因小型水利工程量、面广、线长,国家投入少,受益农户及管理单位也无力投入,致使工程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养护,工程老化抢修、破损严重,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3.解决对策

3.1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前期工作

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主要措施,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要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1增加资金投入,做好前期工作

各级财政,是设区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科研等前期工作(中央、省级投入主要用在主体工程上)。要安排足够的人力、财力,尽早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调查、勘测、科研等工作,确保工程现状数据、资料的可靠性,为以后编制科学、合理、高效的改造设计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3.1.2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基层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规范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3.2.1严格方案审查制度

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分布广,工程技术种类繁多,为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作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使得工程设计在经济、技术以及在资源利用方面充分可行的优化,必须严格衽方案审查制度。通过相关专业的、有经验的专家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在工程规划布局、建设程序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设,并依据各种不同的工程条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依据各种不同的工程条件提出各种小型建筑物定型设计,如渠墙、渡槽及滑坡地段的处理等。

3.2.2主要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多方案比较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渠道衬砌是工程改选的主要内容,因此,工程方案比较也主要是衬砌方式的比较,包括渠道衬砌形式、厚度及超高等。

3.2.3严格执行设计资质证制度

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查。

3.3加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3.3.1严格执行工程招标制度

所有审批的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批准后,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招标规定与招标程序进行工程施工招投标。

3.3.2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工程建设业主要委托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理。主要项目施工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施工规范,监理人员要运用质量谁与否权对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并指导,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保证体系并使之正常运转,以确保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质量合格。要建立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检查、验收等制度,保证工程建设和维护的质量。

第4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定额计价;

一、 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建筑市场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对工程造价的编制程序的一般方法是:先计算工程量,然后套用定额算出基本直接费用,再以费率的形式计算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用,加上按国家规定计取的利润和税金,汇总得出总造价。这种方法计算工程量的依据是图纸和定额,工程量的价格计算依据是定额及国家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调价表或调价系数。因此,这是一种量价合一、工程造价静态管理的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确定和衡量建安工程造价标准的作用,规范了建筑市场,使各有关人员有所依据、有所凭借,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行,为了适应建设市场改革的要求,针对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建设部于1992 年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将预算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和相应的单价分离,这一措施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但随着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这种做法难以改变预算定额中国家指令性过强的状况,不能反映施工企业的个体实际消耗量,不能全面地体现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就使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与市场脱节[2] 。因此,传统预算定额计价模式形成的建筑产品价格是一种计划指导下的指令性价格,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将被彻底取消。

二、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及其优缺点

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是由招标人按照《计价规范》附录中统一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编制。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由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确定工程造价的程序为: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时,招标人依据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工程数量清单[3] 。投标人根据本企业的消耗标准、利润目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清单所列项目的单价与合价,包括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并以所报的单价作为竣工结算时的计价标准,根据工程量的增减情况,调整工程造价。在这种模式下确定的工程造价是由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的建筑产品价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惯例的要求。因此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允许承包商自主报价的、通过市场竞争确定价格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计价模式。2003 年2 月17 日, 建设部公告第119 号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 -2003 , 并于2003 年7 月1 日起执行。

三、与原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比较,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有如下优点

1、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建筑产品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建筑产品也是商品,与一般商品一样在市场竞争中要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不仅规定了反映工程实体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对施工措施消耗部分也固定化了,虽然由有关部门定期价格指数对价格作以调整,但以此为依据形成的工程价格基本上属于社会平均价格。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则把确定人、材、机消耗量及施工措施消耗量及其相应价格的权力交给施工企业,有利于建筑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格[4]。

2、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原则。由政府有权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则、方法和必须遵守的原则,包括统一的项目编码、统一的项目名称、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等。同时留给企业自主报价、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将属于企业性质的施工方法、施工措施和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水平、管理费及利润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来确定,给企业充分选择的权利,同时有利于企业精心控 制成本,从而不断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并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 。

3、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有利于建筑市场风险的合理分担。由于建筑产品本身的特性,其不确定和变更因素非常多,建设的风险较大。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后,投标单位只对自己所报的成本、单价等负责,而对工程量的变更或计算错误等不负责任,因此由这部分引起的风险由业主承担,这种格局符合风险合理分担与责权利关系对等的原则。

4、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有利于招投标工作的进行。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标底在招投标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其准确与否及保密性是招投标双方的关注焦点。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淡化了标底的作用,只是起到一定的控制或最高限价(即拦标) 的作用,招标的原则是合理低价,由投标人自己掌握一个合理的临界点,既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又要报价最低以取得标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增加了招投标的透明度,更能进一步体现招投标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防止暗箱操作,有利于遏制腐败的发生。同时,由于工程量清单的统一提供,简化了投标报价的计算过程,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

参考文献

[1] 龚维丽.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张国栋.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应用丛书基本知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刘伊生. 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4] 黄 伟.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与现行的预算定额单价法的特点比较[J ]. 四川建筑,2001 , (4) :71 -72.

第5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一、“80”后员工的含义

“80”后一词首先由中青年作家恭小兵在其作品中提出,主要是指我国20实际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具体是指1980年到1989年这一时间段出生的群体。受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体制碰撞,“80”后一代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交融,“80”后一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等相比以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代人踏入社会以后,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离职率较高,藐视权威等特征,这就使得“80”后员工具有难以达成共识和有效沟通的特征。

二、“80”后员工的特点

由于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和价值观、工作环境等的不同,“80”后员工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思想较弱。由于“80”后一代出生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宠爱较多,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会过多顾及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80”后更愿意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判别来决定个人取舍,而不愿意迁就他人的想法和意志;同时,“80”后具有强烈的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观,他们愿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集体观念与这种自我价值理念相悖的话,他们更愿意以个人追求为先。因此,“80”后员工在工作中更愿意独自完成工作任务,强调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实现,从而导致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工作的沟通程度不高,团队协调效应不足。

第二,“80”后员工职业忠诚度较低。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0年代以后我国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加大,劳动力开始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人们逐渐抛弃了金饭碗、铁饭碗等终身劳务关系的思想。“80”后一代正是成长在这种社会急剧变迁,人才自由流动加剧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80”后具有更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人追求,在实际工作中更难与公司建立长期的感情和对公司的忠诚度,在面对更好的发展机会时,“80”后员工跳槽离职的动机性更强。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在我国“80”后员工中,没有跳过槽的仅占32%,而跳槽达到两次以上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由此可见,“80”后员工的离职率较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严重不足。

第三,“80”后价值观转变较大。“80”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道德思想与西方科技文化思想交融,社会变迁剧烈,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导向由精神导向转为更加务实的物质导向,对个人功利、眼前利益、物质财富的追求更为看重。由于环境的影响,“80”后一代相比“70”后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对社会公众荣誉、理想和信念等的追求淡薄,价值观由理想型向功利型转变。

第四,抗压能力较弱,心里承受能力不足。“80”后一代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和师长等的关爱较多,物质条件优越,受周围人的顺从关照较多,成长顺利,波折较少。然而,职场和社会的竞争是现实而残酷的,当“80”后进入职场以后,不仅要面对工作的单调乏味,承受工作压力和自我情绪的压力,甚至可能面对来自同事、领导等的排挤和压力,而“80”后员工普遍具有合作沟通能力较差的缺点,这就加重了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他们更多的是选择躲避和放弃。夸张的说,将“80”一代称为“草莓族”或者垮掉的一代,就是形容“80”后外表光鲜美好却不能承受压力和挫折的特点。

第五,教育程度较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技术的进入和社会的发展,东西文化交流为“80”后员工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在树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理念以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育投入越来越重,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因此,“80”后一代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教育程度较高。“80”后员工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开拓创新意识优越。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他们养成了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具有敢想敢要、敢闯敢干、敢突破敢创新的良好品质。

三、“80”后员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监督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个基本手段,在实践工作中,针对“80”后员工的特点,激励的效用远远高于监督的效果,因此,对“80”后员工进行激励,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80”后的激励机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6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借鉴国外典型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都市化地区的发展,提出行政管理上应注意石坪究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先后出现于西欧、北美、亚太以至全球,伴随都市区的出现与发展,都市区的行政组织与管理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关注和学术争论的重要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聚集化及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城市大批出现,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在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原有的城市群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写京津唐、辽中南、夏漳泉、.山东半岛等),都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群也将崛起,如: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成都平原、湘中地区、陕西关中盆地等。这些地区在向都市化迈进过程中,都市范围的确定、都市行政管理的职能、都市发展的模式等问题相伴产生,借鉴国外都市区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改革我国现行都市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范围的确定.

所谓都市区是指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据此,在划定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合理范围时,需严格分析考察其区域一体化的表现程度。范围过大.不仅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而且影响都市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范围过小,又会抑制甚至阻碍都布区的发展。英国曼彻斯特大都市政府之所以解体,除了重要的政治因素外,与其行政范围被缩小有直接关系图。这对于我国都市区行政范围的合理确定,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

2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建立

都市区内若干城市在地域上的连续性,某些服务的共享性,使得在都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和管理机构成为必然,在国外大都市区政府管理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典型的、体制不同的组织方式,即“大都市政府”和一系列松散的职能单一的政府联合委员会,以提供和协调大都市范围的公共服务,如计划、交通、供水、金融等,前者被称为单中心体制,后者被称为多中心体制[’1.象伦敦、墨尔本、多伦多等都市区属单中心体制,曼彻斯特、旧金山等都市区则属多中心体制.两种体制在国外都市区的发展实践中,各表现出自身的优缺点。单中心体制,亦称一元化体制,是指在大都市地区具有唯一的决策中心,有“一个统一的大城市机构”。在这种体制下,可以剔除或减少有害于大城市发展的竟争和冲突,可以使资源流动更为畅通,可以在解决主要问题时适应大都市地区的战略;但这种体制又易陷入等级化的官徐结构危机,突出地表现在对居民日常需求反映的迟钝,不能代表当地的公共利益。呈尔本大都市政府行政结构的演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多中心体制又称多元化体侧,是指在大部市地区存在相互独立的多个决策中心,包括正式的综合的政府单位(州、城市、镇等)和大t重登的特殊区域(学区和非学区),各种管理区域的划分和变动以及协调组织的建立,都是谋求特定的公共服务的经济利益的结果.多中心体制试图以此来满足居民的种种孺求和偏好。由于政府较小.公众容易参与鉴督,因而政府对当地居民的需求及其变化更具有弹性,反应更加灵敏。美国堪萨斯市的协调机构—美国中部区域委员会就是这样做的。多中心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大都市区内超越各种功能小区的更大地区范圈内的公共利益问题。实现这种公共利益只有通过各地方单位的合作、竞争和协商来提供大规棋的公共服务。事实上,这种合作是相当困难的。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乃至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近期之内,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会拉大.因此,在分析借鉴国外两种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应因地创宜,走多棋式发展的道路[.]。例:在我国的京津唐、苏锡常、厦潭泉等地区,可借鉴多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特有的国体、政体下,探索中国式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的协调方式,建立市与市、市与县(市)之间的有权威的高效能协调机制,在上海、重庆、武汉、广州等都市区,借鉴单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适当时候、适当地区,尤其是跨界城市区,建立联合政府,是适应我国城市发展进免或解决“城市病”的一条可行途径。 转贴于

3明确都市区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

在都市区设立跨城市的区域性的联合政府、机构,对单一城市政府的职能必然产生影响,使单一城市政府的职能相对减少.例如:学区的设立,环保、公共交通、消防、供水等委员会的设立.都减少了单一城市政府的此项功能。因此,如何处理好都市政府与各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成为都市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多伦多都市政府作为解决都市问题、处理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范例,对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71。我国与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体、政体不同,在都市化发展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但多伦多大都市组织与管理成功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都市化地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多伦多大都市政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各级政府有较为明确的职责分工,使各级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责、有所不责,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目前我国政府职能分配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有些事务,从低级地方政府、高级地方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插手管理,这样常常不是各级政府管理效果的盛加,而是相互挤兑、相互推诱,造成管理混乱、行政效串低下.因此,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各级政府与都市区政府的职责,实行合理分工是极为重要的。

4都市区内地方政府利益的协调

从国外众多都市区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大伦敦、多伦多、墨尔本,还是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充满着区域内各城市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因此,怎样在区域范围内解决各城市共同面对的间题,成为都市区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中央集权性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8]现象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更为加剐,因此处理好都市区各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显得异常重要.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城市地区MUC和RCM体系的建立.便是试图在一事定区域范围内联合解决区域性问题的实例之一.在理论上,西方一些学者建立和发展了“公共经济学”力图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公共经济学”认为,城市间的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边界与市政公共设施的服务空间的不一致。从“公共经济学”的砚点看,城市政府具有生产和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理想的城市政府行政边界.

应当大体上与公共设施的空间服务范围的自然边界相符。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公共设施有不同的服务空间范围,因而在西方城乡分治、“切块设市”的体制下,一个城市政府管箱的行政边界不可能与所有的公共设施的自然边界相适应,相邻的区域之间,地域相连的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相互渗透,而公共服务的费用支付,却被限定在行政边界范围内。如何建立大城市地区合理的行政管理结构和组织,从而使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达到最佳经济规棋,便成为西方管理及经济学者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热门课题。一些学者认为应通过联合所有的政府服务(总费用)来考察规模经济.在都市化区域实行一元化管理体制,有利于组织公共服务,使其达到规模经济;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合并或联合造成了公共服务费用的增加,而不是减少.也就是说,在都市化区域实行多中心政府管理体制更为有利.它比一元化的体制更富有弹性。

尽管我国和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设置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西方学者用“公共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和研究都市化地区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大城市地区城市间的利益冲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法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个法治的经济,健全法制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要依法治理,行政区划也要依法管理。美国的行政区划管理既有资产阶级政治的糟粕,也有人类行政管理的普遍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加以扬弃吸纳。在美国、法律的实施是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我国也有必要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完善各项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将各市施政纳入法制轨道,让市政府自主地依照法律实行行政管理,并接受人大和上级政府的法律监督和公众舆论鉴督.逐步改革凡事均需逐级请示审批的人治传统习惯,以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l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1996(3):32一36

2吴健平,曼彻斯特大都市政府的形成发展评述.中国方域.l996(1沙:19一21

3刘君德.张玉枝.国外大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汇刊,1995(3)

4许晓辉.墨尔本大都市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中国方域.199别5):27一29

5王文.美国都市化行政管理考察.中国方域,1995(6):21一23

6刘君德.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型行政区划改革新思路.中国方域.1995(妇:2一6

7刘君德,王德忠.多伦多大都市政府形成发展及其借鉴意义.中国方域,1995(2):14一17

8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1一18

9张玉枝,蒙特利尔大城市地区的政府组织及其思考.中国方域,1995〔1):24一26

第7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字】工程造价 计价模式 研究

前言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作为建设工程造价的整套计价依据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但各国具体执行情况不尽相同,我国不能全盘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而是应该在全面认识各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1 我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建国以来, 我国推行的工程计价模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式的模式,实质是计划再分配的一种方式,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法定利润) 和税金构成建安工程费用。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时期。

尽管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已在我国推行,并且“四算两价”分阶段计价模式也已建立,但受传统定额计价方式影响,项目合同价的编制与审核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竣工结算价的审核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现造价管理仍以政府采集为主,民间组织缺乏主动性且没有统一标准。特别是从宏观的“量价分离”改革落实到微观操作,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①现有的工程造价改革并未真正突显工程量清单改革这一内核;②从业人员仍摆脱不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方法;③目前施工企业没有完善企业定额;④工程资料、价格信息网络不完善。

2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与国外几个国家的模式相比各有优缺点, 但就现阶段来说, 要实现完全向这一模式的转变还有很多障碍, 而且我国的计价模式也还有一些适应现阶段需求的方面。下面, 我们将具体探讨计价模式问题及其改革的政策建议。

2.1 工程计价方面

在工程计价方面,发达国家主要依据已获得的工程成本统计已完工程的历史数据、市场价格以及各种工程造价综合指数进行计价,企业的报价主要以不同的行业部门编制的各种性质的价格指数为指导。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也会定期的公布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但公布的往往是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单个价格信息,综合价格指数则很少涉及。我国和发达国家工程计价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自由市场定价的计价模式,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以定额计价模式为主,虽逐步推行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但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定额标准,还不能够完全脱离定额的指导,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企业的主体优势仍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工程计价依据

国外大都没有统一的概预算定额。即使日本,虽然有统一的工程预算定额,但其实它是严格的“量价分离”的,工程造价按“规定量, 活单价”的方法编制。而我国有统一的概预算定额,虽然近期国家推行“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但仍然是计划价格,是“量价合一”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统一的概预算定额编制工程造价的方法迟早要被淘汰。因为社会飞速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要远远高于标准概预算定额的修订速度,这使得标准脱离实际, 失去其依据的作用。

在现阶段,首先应将国家现行的标准概预算定额从指令性依据变为指导性或参照性的依据。目前国家推行的“ 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思路是很有益的一步, 目前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严格的

“量价分离”,价格也可以更接近市场一些。

2.3 工程计价程序和方法

国内外由于计价依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步骤是一致的, 基本上都是先计算出与工程直接相关的成本,然后再计算出其他费用。不过,在具体的计算时,计价的方法、取费的方式是不同的。如在子目价格上,我国采用定额单价,而国外大都采用综合单价;在取费标准上,我国规定得太死,也欠合理,在这方面国外企业的自较大, 也体现了竞争性。比如管理先进的企业,在计价时可以将管理费的费率取得较低,这样其报价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在计价方法上,尽量实

行工程实物量清单的计价模式, 即各子目的价格应是该子目的全部费用价格,不仅包括该项目的直接成本、管理费用、企业利润及一些风险费用等,使单价成为该子目的市场价格。在取费问题上,国家应放开,变指令性的取费率为指导性的取费率标准,且要逐步向企业费率过渡。

2.4 工程造价管理方面

在国外,工程造价管理通常是由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机构,或者由政府注册的造价工程师来完成; 相对而言,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工程咨询单位的运行机制并不成熟。此外,我国在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需形成并及时更新已完工程数据库,完善我国

工程造价网络信息系统。

2.5 基础定额和计价办法不统一

地区和部门自成体系,且地区间、部门间同样项目定额水平悬殊,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适应编制标底和报价要求的基础定额尚待制订。一直使用的概算指标和预算定额都有其自身适用范围。而且概算指标,项目划分比较粗,只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设计概算;预算定额,子项目和各种系数过多,目前用它来编制标底和报价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工作量大、进度迟缓。

3 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改革的政策建议

3.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场将会成为未来计价体系的向导,因此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造价工作的管理,制定必要的法律规则来对其进行规范。同时,需做好对工程项目计价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工作,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推广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

3.2 工程定价方式问题

国外较为规范,大多以招投标方式合同定价,是完全市场交易行为。而我国的工程定价往往在包括市场行为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些行政行为,定价方式很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工程造价最终要由市场来确定,我国也必将普遍采用招投标合同定价的方式。目前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要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度;②要做好承包商的投标资格审查,在审查的时候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要高;③在评标原则和方法上,要在现有的评价“技术标”、“经济标”之外,加上“管理标”的评价。

3.3 加强对造价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大力发展造价咨询服务业应从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建立对造价咨询工作的归口统一管理的部门;健全法规,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指导;有计划建立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有战斗力、分工协作的行业协会矩阵;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咨询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推行执业资格认证,向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过渡。

3.4 其他方面

还需要改革造价信息方式,借鉴英、美、日通用的政府和民间两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部门总体性、全局性的各种造价指数信息,民间组织主要相关资源的市场行情信息; 还需加强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 严格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管理;还要大力发展中介

机构、工程造价管理咨询机构等等。

结论

研究和借鉴国外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先进经验来改进、完善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以真正实现我国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振强.英国工程造价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9):26-83

第8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理财活动;企业价值

1、绪论

多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议不断。理论的发展往往超前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真实性。理论界对于财务管理目标众说纷纭,实践中企业实际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多样性。这说明财务管理目标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财务目标的选择成为一个规范性命题,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判定;二是企业选择财务目标时以外界环境为导向,即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的内外部理财环境不同而确立的财务管理目标亦不同。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假设,从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判财务管理目标的优劣也是相对的。

2、财务管理目标的变迁

2.1、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

2.1.1、利润最大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围

绕国家利益开展,国家以产值来考核企业业绩,其经营目标自然就是产值最大化。由于企业没有独立自,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是满足国家财政需求,因而“产值最大化”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企分开,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每年实现的利润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贡献大小,“利润最大化”成为早期财务管理目标。

2.1.2、股东财富最大化。随着公司性质的变化,有些企业如家族企

业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渐成长,开始上市。财务管理目标开始借鉴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模式,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的财务管理属于成功的财务管理。美国以个人股东居多,他们主要通过买卖股票来影响财务决策,更加关注股价,股东对财务决策起到主要作用,债权人和政府的干预都较少,所以,美国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他们具有更好的企业外部环境支持。市场价格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一是虽然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但是片面追求股东利益忽视了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国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决策,理财环境和美国相差甚远。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到,没有达到强势有效的状态,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不合理,另外,绝大部分公司股权结构具有“一股独大”的特点,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虽然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但是对于一些国有企业还是难以改变其大股东身份。三是,鉴于我们的国情,资产市场不发达,企业组织形式多为非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实施股东财务财富最大化不适用。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并购重组建立集团化企业,没有上市的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无法考量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这个目标无法引导整个集团公司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四是事实上经营权和管理权两权分离,股东不具有管理权,也不是一直提供给公司资金,更不对公司负债承担全部责任。他们更多的事提取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一家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管理目标的公司。表面上看是由于过度的金融创新导致的破产,而事实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具有直接关系。股东财富最大化仅强调股东们的利益,目标导向仅关注股价,忽视了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结果。对股价的过度关注,导致雷曼兄弟偏离经营重心,把92%的税后利润用于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和中国大多数上市企业一样,雷曼兄弟的母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为了支持其上市,剥离优质资产投入到上市公司,不良资产留给集团公司,提高其股价。以固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只考虑一方或多方的利益,必然会忽略其他集团的利益不顾。从这一层面分析,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1.3、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转移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优点,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考虑了时间价值,二是考虑了风险和报酬,三是可以克服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短期行为。四是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流动,提高效率。

企业价值最大化难以具体确定,尤其是对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由于我国一股独大,股票价格的变动也不一定是企业业绩的唯一反映,收到诸多因素影响。相对来说股东财富最大化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容易量化,操作便捷。

2.2、多元的财务管理目标

以上单一财务管理目标可以统一为以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也有学者提出多元化目标,如协调好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围绕财务核心能力来确认财务管理目标。

相关利益最大化。根据企业理论,企业是多边契约的结合体。从理论上说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财务管理目标最终的确定将是这些利益集团最终妥协的结果,达到帕尔托最优化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工、经营者也都投入了专用型资产-人力资本,也都承担了风险,此时企业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本文认为这种思想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实现的,一方面要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要求实现社会正义达到公平对待,满足雇员的福利问题,同时满足政府给予的就业率指标,开展大量的公益救助事业,兼顾利益各方的利益,这种只能说是一种未来的理想的发展趋势。只能说在理论中十分完美,但是满足不同的利益者有时是矛盾的。

3、小结

3 .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模式变换的影响因素

通过梳理几种财务管理目标,我们发现财务管理模式转换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不存在绝对的一种财务管理目标适合所有企业,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如法律环境、经营风险等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和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匹配。

经济体制因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改变了财务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条件下或改革初期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开始变更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的规模,如小作坊、或者家族企业往往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经历不断壮大的过程后,具有一定规模,进行上市这个时候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又进行了变化,如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3.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的原则

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省和启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绝不能生搬硬套。目前企业中还是很多以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雷曼兄弟破产案启示我们,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需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价值导向和风险控制原则。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但同时也必须时刻提醒经营者要控制经营风险。二是顾全大局,兼顾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偏袒少数人利益的原则。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激发矛盾的过程。所以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在设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可以使用多元化目标。三是对相对变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

参考文献

第9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范文

一、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金融投资风险是相对较大的,如何才能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呢?这是所有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投资者若想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很好地规避风险,这也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明确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具体关系,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最佳的投资状况是承担最小的风险却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然而实际上在取得收益的同时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的,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最终的损益成果是在风险与收益二者相互影响下决定的。

(一)金融投资风险

所谓金融投资风险,实际上是指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可能需要面对的一些经济上的波动,由此可能会造成投资者获利或亏损的现象,风险具有双方面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投资一方面会让投资者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也会让投资者获取较多的收益。在风险作用下形成的收益或者亏损实际上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利率风险和证券市场风险两种类型。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流通着不同种类的货币,货币之间在相互兑换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升值和贬值,这种由于货币之间兑换而造成的利率上的变动,进而导致金融投资品出现价值上的上升或者下降就叫做利率风险;另外的一种风险即证券市场风险则是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进而导致金融投资品价格发生变动的现象。

(二)金融投资收益

如今,随着我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现已逐渐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现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金融市场中投资品的收益率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通过利用经济学中期望值的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某一金融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预期可获得的收益是多少。对于不同的金融投资品而言,所带来的收益也多是有较大差异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收益率的不同,收益率根据时间的跨度可以分为年度利率和月利率等多种形式,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每位投资者都会以收益率的最大化作为投资的最优目标,同时还要确保在获得收益情况下承担的风险尽可能的低。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往往高收益也会伴随着高风险,二者是呈现正向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取得最佳投资效果的关键,也是作为一名投资者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问题,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投资,对于金融投资品的具体特性不是十分了解,投资者很可能由于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品,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理论分析

文章在前半部分已经谈到:收益率是衡量一项金融资产实际收益水平最直观的标准,投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指收益率的上下变动的不确定性。收益率是对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并且它也是随机变化的,近似值可以通过数学中期望的计算方法来得出,在我国,金融投资品的收益率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公式来计算:

银行存款储蓄收益率=(储蓄到期的本利和一储蓄本金),(偿还期限*本金);

债券收益率=[票面年利率+(面额一发行价格)/偿还期限]/债券发行价格

股票收益率=股票年收益/股票购买价格

所有的投资者在对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时,最初的目标都是希望可以在最小的风险范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期望,在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上,很难真正取得很大的收益,收益之所以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这也充分体现了风险存在的真实性,明确收益与风险的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收益。每位金融投资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的最大幅度,来合理确定相关的投资活动,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一切投资活动开展的基础。对金融资产的收益状况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预期可能得到的收益,不同程度的风险以及投资者在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后的补偿收益,这三个因素是对金融资产获益情况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投资者有时会为了尽可能多地取得收益,通常讲究的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因此他们会将较多的资金分别投入到风险不等的各项投资活动中去,这样也就会在最终取得不同程度的收益,从而保证收益的相对稳定,这种多样化投资的方式得到了许多资深投资者的认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收益的取得,分散高风险的投资,也就意味着大大降低了风险的大小,任何单一的投资方式都很难保证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分散化的投资最有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当代一些金融方面的专家曾提出:若将不同种类的金融投资品之间进行混合搭配,则在投资的某些项目之间可能会存在着某种抵消的关系,即一项投资品取得的收益可以将另一项投资品所造的损失相抵消,这样做也就将投资项目的整体风险降低,甚至低于其中任何一项单一的金融投资的风险,随着风险的降低,投资者所进行的金融投资收益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应首先对行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状况的最优投资方案,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从而取得目标效益。

三、规避投资风险,提升金融投资收益的具体措施

(一)实时关注金融市场形势,选择适当的金融投资品

金融投资品的预期收益与各方面的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会受到国家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大环境也是在多种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区大范围实行的经济政策,以及整体的经济状况的好坏等等,这些方面都对投资品收益产生巨大影响。例如:购买某些外汇进行的投资,相应的银行利率的波动,外汇国家实行的具体的金融制度和经济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汇投资所取得的收入;此外通过在银行中进行储蓄所得到的投资收益,就会受到国民消费指数即CPI的影响。至于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品,就需要明确不同投资品的不同特性,考虑到不同投资品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投资者则应该对金融投资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学习,科学选择高收益的金融投资品。

(二)依据资深投资者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

对于金融投资来说,除了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数学上的一些理论分析外,向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者学习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成功的投资人可以介绍许多在理论上无法学习到的情况,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投资技巧,理论知识仅仅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成功者的经验却能随机的处理各种变化的情况。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其推行的“零投资理论”一直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这一理论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该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必须在考虑到其长期经营状况、管理方式方法、现金的流动性以及金融投资品的实际购买价格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正确的股票投资决策,这样的思想也会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一位经济学研究者查理斯?道提出了著名的“道氏理论”,它指出股票市场中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状况:主要变动、次要变动以及日常变动;投资者则要对股票市场中出现的日常变化和次要变化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准确推出股票市场的主要变动趋势,抓住了主要的趋势才能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收益更多,由此可以看出,长期投资更有益于金融投资品取得最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