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必备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吉利学院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当前金融学教学现状,探讨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问题。金融学课程革,不仅需加强案例教学、启发教学,还要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课程细节,让课堂教学丰富多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金融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和互联网金融的推进,金融市场日益活跃,金融体系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庞大的金融体制成为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和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前提下,金融市场运动规律复杂化、金融工具形态多元化、风险形成和传染高速化,对各国的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金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学课程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学生是必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一些比较基础的金融前沿理论,这些理论会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而这些理论还有可能与后续的课程中有内容重叠。要使本科生掌握完整的现代金融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实例探讨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资金的融通涉及各个要素,也就是说金融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生既要具备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扎实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逻辑推理的功底。对金融学理论及模型的推演等教学无法落到实处,对于我们三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学习障碍。金融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当抽象的金融理与多变的市场变化相矛盾时,需要教师调整教学内容,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但在现实中,学生不管是课堂案例讨论或是课下收集资料,作业独立思考及时上交,参与度都是很低的,为了完成而完成,缺考一套有效有完整的学生过程考核体系。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在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但对于金融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还是课时安排上均偏向课堂理论讲授,缺乏直接的实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
二、金融学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是本科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先修课程。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学生的本科院校,根据学校特点和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以突出我院《金融学》教学的自身特色: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以此为基础,吸收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积累的金融发展经验与规律性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确立现代金融的理念。
2.力争确立合理、适用的内容体系与结构框架
尽可能把金融学全貌以简明、通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为此,《金融学》的知识面应该覆盖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运行。
3.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尽量使学生多学习一些基本的、带有方法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正确处理《金融学》与经济学原理、金融学科各分支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同时,也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确定了以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金融市场;利率与金融市场模块实践教学;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业务实践教学;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安全、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发展这八个知识模块。本课程最终需完成“构建北京吉利学院金融馆”项目策划书,“金融馆”的搭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进行:(1)本土金融的演化;(2)金融与次贷危机;(3)金融造就了我们的成长;(4)我们生活的金融圈;(5)动人心魄的黄金。在每一块主题当中,我们以金融的重大事件为引,让学生体验历史,告诉学生,金融是什么?金融为什么?金融给人类社会、给中国社会能带来并实际带来什么?在项目的设计中,多角度的将金融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其发展也与专业课程一一呼应。通过对这些任务的分析与讨论,理解相关知识,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的弊端。为了完成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金融学》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学习中安排了实践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分验证性实践、参与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三种形式。验证性实践如到银行营业部调查实习,到金融博物馆参观通过现场调查,充分挖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洞察力。参与性实践主要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及独立思考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分析能力。创新性实践采用辩论等形式如利率市场化是中性政策还是宽松政策进行辩论,通过此种形式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家货币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导入式教学
在教学中,每一次授课均可以以与之相关的近期的热点金融问题作为导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采用世界咖啡教学法
一组一名组长(一组4-6人),教师设计与金融相关的问题,讨论可以只探讨一个问题,也可以在几轮的对话中用一系列的问题来不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人人皆有发言权,放开心胸、用心聆听,学生用海报纸尽情发挥想法,通过交换各自的观点,从而大大提高出现令人惊奇的新见识的机会。最后各组成果展示及总结汇报。
3.情境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上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如在商业银行业务时,设计小型金融沙盘,通过角色扮演、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让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掌握利率计算,同时了解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4.金融学的课堂教学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无非就是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这需要一套完体的过程考核体系。金融学的5个子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并同时提交工作结果。展示时可使用电子文档(PPT)方式。每位同学每个子项目(作业)的得分由两部分组成:个人项目讨论成绩+小组项目展示成绩。作业展示一定是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汇报答辩,并组织评审组进行提问进行统一打分,评审组同学的分数则根据其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考核。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锅饭”的问题。我们按照以学生为主体对金融学课程改革,目的就是想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件质量如何,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只有注重课堂细节,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士岩,李萍.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
[2]马宇.提高《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规范 人才培养创新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已成为当前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本科教育将更多地强调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改革以适应这一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交流的课题。
一、规范和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1、规范性是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要实现完全规范性是有难度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课程内的实验及应用型环节、专业性技能训练环节、综合性实习环节等多个层次,涉及到前期统筹规划、过程管理与执行、后期考核评价等方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必须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核心,构建规范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执行体系。建设好一个规范的系统工程,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创新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
金融实践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等金融教育提高金融人才素质。90年代至今,金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培训学生掌握必备金融知识、获取金融从业资格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适应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模式和业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思路、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成才,是人才培养更深远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专业素养提升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创新与金融业的革新及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提高金融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业资格+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
通常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内实验和课外集中实训实习两个部分,分别有相应的教学管理要求,但是在内容体系、管理和执行上都需要加强规范建设。
1、创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实验(上机)旨在训练学生在业务流程操作、观察和分析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作风,是加强学生对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重要手段。教学必须明确各个课程的具体目标,理清各个实践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保证体系内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例如投资理财课程实验与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理财规划设计都是与理财相关的实践环节,但是前者注重于对理论的验证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后者侧重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增强。
集中性实践教学由“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专业综合设计、职业适应与创新”的递进式教学体系组成。低年级阶段,通过认识实习、财务会计等基础实训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中期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核心课程的专业设计、学年论文写作和考证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高年级阶段组织综合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项目,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由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分阶段进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建立良性互动的管理和执行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有效的管理和执行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管理和执行并不是生搬硬套冷冰冰的规则,而应该有尺有度有互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与学生互动。实践教学本身的灵活性往往导致重两头轻中间,即前期计划和后期评价考核较严格,中期实施较宽松。实际上,教学任务从安排到完成的各个阶段,都应与学生进行切实交流和沟通,使其明确实践目的,确保实践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期间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所需和所思,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中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创新等核心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是属于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实力型学科;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41-02
一、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如何实现有效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是所有高校教师共同面临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时候对学生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大量灌输知识,而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承受、消化能力,造成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国家高级人才,综合素质是培养的重点。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衡量高校的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以上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摒弃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思想,而换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即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
启发式教学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
证券投资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投资理论和投资工具日新月异,始终处在一国经济的前沿,针对这样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投资人才为教学目标[1]。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性质是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本课程是一门以众多学科为基础,专门研究证券投资活动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其先行课程有西方经济学、投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有宏观经济管理、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投资银行学、经济法等;后续课程有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品投资、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等。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目标是体现“理论”与“操作”的特色、培育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针对本门课程极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特点,理论教学强调基础性与系统化,注重创新思维培育,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则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普通本科层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熏陶和操作技能训练上。
四、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验与不足分析
近几年,笔者教学研究活动主要涉及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具体包括:积极从事和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教学文档齐全,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志、教学小结、考试试卷、试卷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等教学档案资料规范、完备、整洁。围绕本门课程,积极开展辅助教材与学习资料建设。选择高质量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师将目前国内外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进行比较,筛选出几本高质量的作为参考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教材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国内外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改与完善。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实务性内容,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学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建议
证券投资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微观金融思维,使其精通现代金融投资理论,掌握金融投资分析与管理方法,从而使证券投资活动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进行独立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本文就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作一探讨,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实施,总结出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构建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宏观与微观金融相结合、与河北北方学院“平台+模块”相适应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证券投资学是其中的微观金融课程,属于投资学模块。
2.确定教学经典内容。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三门课程中有关金融市场、金融交易等内容存在交叉,教研活动充分探讨每门课的设置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并达成共识――将本门课程的重点放在现代证券投资理论、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分析与管理上。
3.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体现本学科的最新发展。
4.针对不同课时和授课对象灵活调整:“基础模块+选择模块”。基础模块包括证券、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工具、证券发行与承销等;选择模块包括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等。
(二)教学形式的改革
证券投资学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善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利用实验室模拟教学。所有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室,并对股票实时行情进行点评;课后为学生提供各类相关网站、思考与练习、课外阅读材料,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在课内强化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虚拟炒股比赛、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2]。
3.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办学资源。与当地证券公司、企业等签订合同,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的直观意识[3]。
(三)证券投资学教学法的构思
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头脑风暴、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与学的同步互动,使得教学与企业或组织的实际工作紧密接轨,使学生学有所用、能用所学。
1.证券投资学经典案例教学法的构思。证券投资原理是一门证券投资的入门课程,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证券和投资,传统的授课形式虽然便于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但也造成理论过于空洞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透,甚至不会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同学甚至在学习完课程以后,头脑中仅有几个名词,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分析问题更是找不到头绪。
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由组合,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到例”,还是“从例到理”,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概念,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概念、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要求学生去探寻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案例教学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要求学生换位思考,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把知识点穿成线,最终形成知识网。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从宣讲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领路人、教练员和思维启发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为了向学生讲述证券投资学的风险性,结合身边炒股同志的切身案例来说明问题,引用股票界杨百万的实例来论证[4]。
2.证券投资学情景式教学法的构想。情景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由场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置身于其中、用心学习和理解教学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5]。
将情景教学方法运用到《证券投资学》教学中,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证券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证券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介绍结构化融资、IPO路演、股指期货时,利用情景式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方法要实现两个转变:由知识教学到过程教学转变;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到双边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建波.把握教改关键促进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11,(16).
[2]王冰.证券投资学软件模拟教学初探[J].山西科技,
2007,(6).
[3]张靖霞.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农业
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4).
[4]焦方义,杨其滨.实践教学环节之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
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1,(4).
【关键词】远程 开放 交叉 综合 渗透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是指一种基于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一般要求能综合传输、处理多媒体信息,这种教育教学趋势被称为“教育信息化”。而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习模式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育教学的主要缺点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多种通讯工具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模式
1. 讲授型模式
讲授型模式可以分为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两种方式。同步讲授类似于传统的讲授模式,但二者的本质不同,环境也不同。异步讲授是指将学习的内容放在服务器上,让学习者根据要求自学,遇到问题通过E-mail、交流园地、论坛等与教师联系,从而获得帮助,最终解决问题。
2.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协助的学习方式。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的双方或多方互动互助,促使学习者认知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都可以视为协作学习。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第四,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第五,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以本人讲授的金融学(原名为货币银行学)为例,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中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不要建立一门以宽口径金融为对象的《金融学》?应该说,现在我们没有这样一门包罗万象的《金融学》,比较接近的是以金融宏观分析为主的货币银行学。金融的宏观分析构成其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多方面的内容:——与金融有关的经济范畴——金融领域的常识——金融的微观理论——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等等。 这种情况下,学科边界模糊和内容交叉不可避免:金融是一个复杂大系统,金融学科作为金融的理论反映,无疑也必然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在一个这样的系统中,要想按照一个或一组标准清楚无误、毫不含混地分清层次以及逐层的子系统,事实是做不到的。因此,学科边界模糊、内容交叉,应是正常现象。如此,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边缘科学”。
所谓边缘科学(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是由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新学科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不仅在相互邻接领域,而且在相距甚远的学科领域之间由于交叉和渗透,也不断产生出新的边缘学科,甚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门类之间,也不断产生出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学科。
总体来说,我国的开放教育教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施行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经验和成果不多,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开放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实行学科渗透,加强学科联系,这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三、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不同领域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策略研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一专多能的人才。但如何培养开放教育复合型人才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移植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不合适的做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施行多专业渗透的方式,确立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
1. 专业关联性原则。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而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则比较关注专业的跨度和差异度。2. 兴趣原则。针对开放大学的学员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以及年龄跨度大等特点,根据学员的学习兴趣以及职业特点,灵活选择不同专业和学科。3. 实用和够用原则。多专业渗透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多专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4. 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这就要求充分发掘本校的资源。如果寄希望于本校目前缺乏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具有的课程资源,不仅会加大各类成本,同时也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通过院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以资源互享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多专业渗透的面可以拓宽。
(二)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根据前文提到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可与本专业渗透的其他专业。例如,就文秘专业而言,可以与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报关等专业渗透;营销类的专业与财会类专业的渗透,等等。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设置。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由此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
(三)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1. 调整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但科学研究实践并不只是理论课程的目的,它也是推动理论课程发展的动力,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同时做到文理交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切实纠正理科课程中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而文科课程中又缺少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倾向。
2. 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
开放教育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应是研究对象。跨学科取向的加强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跨专业甚至跨院系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大跨院系、跨专业课程设置的比重,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把以往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采用学生课堂讨论、自学、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地研究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生活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科学文化逐步分化,知识变得更加专业化,知识间的差别进一步扩大,分学科授课正是科学文化高度分化的产物。二是科学的发展又超过了学科的界限,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分叉,趋于综合化、整体化。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在分科教学过程中,对有关学科知识进行选择,按某种逻辑关系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而且,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并非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很多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诸多学科知识的协作。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实行学科渗透,加强学科联系。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何克抗. 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乌美娜. 教学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何克抗.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5]李志民.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6]张帆.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角色定位.
[7]James L.Bowditch,Anthony F.Buono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7.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有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在世界金额市场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始培养金融人才。一般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经济学模式;另外一种是商学院模式。而且学校的等级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学校的等级相同,培养学生的方法不同,学生的能力也有不同。
一、培养金融人才出现的问题
1.模式不同,定位模糊
我省在定位金融专业的时候,界限模糊,这是因为国外在发展金融上有两种方式,受不同方式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对于金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是将金融划分到学校的经济学院,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宏观的金融问题。但是如果金融被划分到校内的商学院,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研究的金融问题主要是微观的金融问题。尽管在定位上有不同,但是在定位上还是坚持着共同发展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也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
2.金融人才供需不协调
现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以上开设院校已经非常普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人才培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金融人才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是相关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比例较多,而创新型、国际化、管理型、技术操作实践型人才培养比例偏少,这种现象导致二种后果:一是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二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是现代大学一个新型的办学理念,它与研究型与学术型有区别,高校将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变化。因此将培养的目标转化。
(1)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使用社会的发展,能够清楚社会的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而且在处理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有较强的能力。其他方面还包括,能够在实践中显现出超水准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好,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金融市场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金融市场不是是针对国内,也要面向世界,而我省的特殊位置,决定了金融人才还要掌握基本的俄语,方便在市场上交流,除了俄语还要有其他的外语能力,一般是使用英语,并且要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金融市场要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跟多的财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合作的意识。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培养的学生也要有创新的精神。
(2)合理设置课程
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的内容分化,注重实用性与实践,金融专业学生的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在安排公共课程的时候,要调整课时与学分,非专业课的课程不需要太多,其学分所占的比重也不要太大,将金融专业放在重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都要增加,最好能够做到两者相结合。要强化专业知识,突出实训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案例引进。如果学校的实践课程增多,就要相应的调高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
(3)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设计课程、对课程进行实践、参与到专业的实践中,最后毕业设计。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市场等。除了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外,在校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培训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金融人才开讲座或者当临时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分享经验。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的金融学教师都是本专业的学生,在留校后担任教师。从掌握的理论上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也有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力比较弱,而将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很多的学校开展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就是教师即掌握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可以去金融企业聘用有经验的员工,让他们回归学校作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者是让教师在假期中,去各个企业学习,参与实践,感受课本外,真正的金融市场是怎样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教学有利。
2.复合型人才
我国金融市场对负荷型的人才要求多,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可以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获得本专业外的第二学历,使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1)国内外产生与发展
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古希腊的教育观中出现,后来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校长发表有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文章,将这种模式由意识转为现实。而我国是在21世纪出才有了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意识,之后有关的人员将这种理念整合并且集中的探讨。
(2)课程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设计课程主要有几个内容,设置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分基础课、综合课、方向课以及实践操作课。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其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在总课程的4/5。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是主要学习还是辅助学习。在学习一些必修的课程时,也可以自主的选择其他的课程学习。复合型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希望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经过基本的知识学习后,都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为了巩固知识,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的方式与上文提到的一样,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的市场中,锻炼自己的金融技能。也可以是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去学习,真正体验金融市场的行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人的工作内容。
(4)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内的教师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真正的金融市场并不熟悉,这部分的缺少,也影响了教学。因此必须对这类教师改革,将教师的队伍优化。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使金融市场能够稳定,国家以及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益,就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重点。
(1)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面向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人才的德智体美都要全面,首先人才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其次要有能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要求也高,而计算机等非本专业知识,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必备的内容也要熟练的掌握。现在很多的学校对于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分期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去国外的大学,在学生的交流中,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有不一样的了解。
(2)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在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但金融专业核心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必须优先照顾。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中西相容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我国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对于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提出几点建议。全国的高校在都把培养金融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学习的支持与培养,能为社会输送金融人才,文章中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培养金融人才的学校提供帮助。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界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受限于传统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仍然较多局限于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应用创新型人才[2]。按照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认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该是以“责任感”为导向,以“理论素养”为前提,以“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
(一)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家庭、工作、社会的主导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价值观。“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需要一定的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具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因而,责任感通常与“人品”、“道德”相提并论,是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本科教育的使命先是育“人”,再是育“器”。若无足够的理论素养,仅具备应用能力,那从高校中走出的学生将是工具,而不能称之为人才。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较研究型本科教育要低,比高职、专科教育要雄厚。由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往往受知识面广度的限制,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尤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应用性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应用性”。应用能力是指所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金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性质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寻找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地方财经院校有必参考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构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另一个核心特征。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业态和金融人才的评价标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新兴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为需要的人才类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现出学科的高度深入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二、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现有文献大多按照“素质”、“知识”和“能力”三大模块进行划分[4]。然而考虑到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殊性,依据此类人才具体特征来制定培养标准(图1),才能加强培养标准在后续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责任感”、“理论素养”、“应用性”和“创新性”四项特征,建立了涵盖“基本素质标准”、“理论知识标准”、“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四个一级指标、十一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的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图1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与培养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将传统的“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除了为了对应“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同时也是考虑到目前不少文献对“应用创新型”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过于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对“创新性”重视度不足。事实上,正如卞志村所指出的 [5],专科院校以高职教育为导向,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的人才,而本科院校(尤其是拥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本科院校)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和领导决策层面的通才。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非仅仅作为应用能力的下级指标。因而,与传统的培养标准相比,本文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将“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根据金融学专业的特征,对其他两项一级指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基本素质标准
大学生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备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等,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本文“基本素质标准”指的是非专业素质,具体而言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等。
1.品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
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其内容包括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处事态度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了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也是任何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2.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3.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金融人才的社会责任包括维护金融活动相关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等等。
(二)专业知识标准
“理论素养”之所以能够作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前提,是因为理论知识在根本上影响着应用要素与创新要素,乃至素质要素。知识的学习注重广度和深度,一定的知识广度要求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多角度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直接影响[6]。一定的知识深度是学生掌握应用技能的必备知识储备,同时,也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才能增强学生将来发展的潜力。具体而言,按现行的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标准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领域教育”三项二级指标。
1.通识教育知识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有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知识以及外语。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有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其他部分理工知识。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主要知识包括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管理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营销学等。3.专业领域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知识领域,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货币与信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三)应用能力标准
应用能力标准指标的构成,一般认为有学术能力、普适能力以及专业能力[7]。由于“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强调普适性和应用性,本文将更加注重普适性及应用性相关指标,并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具体而言,应用能力标准包括“普适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项二级指标。
1.普适能力是指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无直接
相关,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对于一切专业和岗位普遍适用。本文普适能力指标由基本办公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四项指标构成。基本办公能力,指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办公软件使用等基本办公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才在面临职业和工作场景的转化时,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是组织他人、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是指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专业能力指经济、金融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达到技术期望的能力。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参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技术期望的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另外,这三项能力都需要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
(四)创新能力标准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也是整个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一环。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在内容上主要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这三个要素组成。张玉荣认为[8],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才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方法。本文也赞同他的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近代和现代却建树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为重点工作方向。
1.创业人格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这两项三级
指标。创新欲望属于动力机制,是对创新的自主追求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渴望,而创新理念属于知识层面,指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对创新的价值、机制、机理有较好的理解。2.创新思维是指的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上,
1.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虽然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高年级的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是商务知识方面,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习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金融院校的商务英语学生来说,商务知识包括外贸、外事、金融、会计等多学科的专门知识,而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中只能传授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大量的专业知识和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传授给学生的,这势必造成学生在涉猎专业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2.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商务英语系毕业的学生大多从事外贸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也需要人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否则将被历史所淘汰。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使用网络的学校也只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或将网络作为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工具,并没有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充分进行利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以传统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考试成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同时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牢固的商务方面专业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对学习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落后的评价机制已阻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以LBL为主,PBL为辅扩展专业知识。商务英语专业主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商贸专业知识。以金融院校为例,学生必须掌握英语方面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外贸、金融和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来说,LBL教学法的优势明显,所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时间分配方面,以课堂传授为主。为了扩展学生的英语和商务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该根据所学的内容,提出关于金融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资料,通过论文、讨论、演讲和做PPT课件等方式完成作业,从而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2.将LBL和PLB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准备不同的问题,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授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于将要解决的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有一定的了解。每个小组应按照合理的步骤,既选择问题、提出计划、执行计划、总结成果、交流经验、作出评价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不仅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还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一)专业开设情况
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开始于2002年。迄今为止,经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有18所,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已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已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另外,有部分高校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招收信用管理的高职和成教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包括高职、成教、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各有特色,课程设置相应有区别。以最早开办信用管理专业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来说,前两所高校的专业定位偏重于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分析和控制技术,培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信用管理学、银行信用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计量学等。吉林大学的专业定位偏重于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征信相关法律,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培养信用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等。
(三)教材建设情况
因为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国内相关的教材比较缺乏,权威教材更少。目前只有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编写了《信用管理系列教材》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信用系列》。2011年广东金融学院编写出版了该专业国内第一本实验教材《企业应收款管理实验教程》,该校其他的系列实验教程《消费者信用管理实验教程》、《企业信用评级实验教程》、《信用担保实验教程》和《征信数据库管理实验教程》正在编写中。由于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来看,各校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课程设置来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并且各校的课程尚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从教材建设来看,正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教材相当缺乏,而实验教材更是难得一见。
二、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信用管理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是为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信用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之前必须明确:1.为谁培养人;2.为什么岗位培养人;3.培养怎样的人。信用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并涵盖了包括法律、财务分析、金融、数理统计、管理、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内容的经济类应用型交叉学科,具有极强操作性和技术性,其职能就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企业、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有信用管理技术水平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化高级技术型人才。中国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摸索当中,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到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践等,都是开创性的,并无统一模式及成熟经验。当前,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如下。(1)专业课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够,一些专业课程时而开设,时而不开设,有些课程时而在必修中出现,时而在选修课中出现。(2)专业课的系统性不强,课程之间缺乏前后科学的逻辑顺序及内在的衔接性,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重叠或相互割据等问题。(3)专业理论比重较大而专业实训比较欠缺,实验教学严重滞后。这种格局是不能适应信用管理职业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行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以及行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的现状和特点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构建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信用管理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所以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教学培养模式,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必要操作”的教学特点。首先,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其次,在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应用+适度”的原则。再次,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强化实务”为原则,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环节+实验环节+校内外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并将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来。
三、财经类院校信用管理专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具有信用管理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和实验实践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信用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所以课程设置应该与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相吻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应力求达到与实际岗位的有机结合。所以,首先要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调研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来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如下。1.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从事客户资信管理、授信管理、合同管理、账款管理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2.金融机构:在各大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财务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相关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3.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征信局、资信评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信用中介机构从事客户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信用评价等信用风险管理工作。4.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工商、财政、海关等政府部门从事信用征信、信用监管及信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5.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就业后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基本素质的课题,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三)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其中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包括:信用管理概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信用评估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等。而专业理论选修课程应该根据上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形成以下几个具体的模块。
(四)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反映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信用管理专业的拓展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关与礼仪、管理学原理等。
(五)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根据信用管理行业发展和专业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完整稳定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递阶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1)课堂实践指讲授完理论知识点后以该知识点的内容展开实践,实践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习题讲解和角色扮演等。(2)通过招标购买或校企研发等途径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建设,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消费者信用管理系统》、《资信评级系统》、《信用风险定量分析系统》等实验课程,通过仿真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3)建立实时在线的远程实习实训平台,拓展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4)校外实习就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定岗实习,在实习中锻炼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