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

第1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檀传宝: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他们是采取以劳动换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

第2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第3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科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学科学课不像思想品德课一样,会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非常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教育被剥夺、被忽视的现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而家长的不良教育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也变差,从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单纯地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实地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来,要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们爱护循环使用的教材;教育他们收发作业都要有秩序、讲方法;到实验室上课让班干部带队过去,且要求做到轻声、慢步,进入教室要做到“快、静、齐”,适时提醒他们做好保洁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课室内外要清洁如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第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 放宽视野,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

第4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可是,目前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教学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文化生活枯燥,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

首先,农村小学生缺少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村小学生多数是农民家庭出身,不少家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初等教育,有些家长甚至连小学毕业水平也达不到,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文化生活匮乏。其次,农村小学生缺少文化生活环境。许多农村小学校缺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得不到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身心的不到很好的锻炼,情感的不到熏陶。针对这些不良因素,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务之急。农村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学不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得以补充;在实践中得不到的东西,在书本中来获取。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得到的风气。

2 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认为:历代人物的成才都离不开其成长时期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择邻”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校的板报长廊上一些爱国主义内容、科学知识、名人传记等,渗透着各方面的教育。再如,校训牌以及一些带有引导性、号召性的标语牌等,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收到了潜在的教育效果。另外,通过校园美化、绿化,开展花园是学校建设,美化了校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5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本着“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四、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第6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大连市甘井子区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劳技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全国首批素质教育基地。劳技中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设有18个教学项目23个专业室,日接纳学生1200多人,年接待学生近10万人。劳技中心有教职工45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是一支专业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塑造美丽人生”是劳技中心的办学特色,以“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为全区21所中学提供了体验、开题、实施、指导、评价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快乐”。十几年来,劳技中心稳步前进,内涵发展成为学校成长的新亮点。

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技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课程实施也在同类基地中处于示范和引领地位。

一、科学管理使劳技中心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课程体系构建到区域运行模式盘活,从德育目标体系完善到专业选择“超市式”管理,从评价体系建立到办学目标确定,无不体现了劳技中心的发展与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更科学、内容更丰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劳技中心从技术基础、家政指导和职业引导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烹饪、面点、陶艺、金工等11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项目,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课程体系。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需求,将“探究、创新、成功、快乐”作为劳技中心新阶段的办学理念。依据地方特色、办学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劳技中心对课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设计开发了编结、圆雕、面塑、软陶、茶艺、烘焙等18个专业课程。

对于未来新校区的建设,我们将把学生的活动区设计成操作实践区、技术体验区、技术拓展区、作品展示区、技术科普区五大区域;把操作实践区划分为美味生活区、美画生活区、美奂生活区、技术生活区、数字生活区五个个性区域,构建出劳技中心的完整课程体系。

2.“超市式”管理,倡导自主选择

劳技中心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动手能力,在专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申报专业,实行“超市式”管理。自主探究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彰显特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什么比兴趣爱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被动安排为自主选择,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乐趣,其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责任等都会得到全面提升。

3.构建“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

2002年,在全国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劳技中心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经过反复研究与实验论证,我们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最好抓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无措、迷失方向;学生可以收获更多,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劳技中心成功构建了大连市甘井子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主题、融合贯通”的区域运行模式――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融合其他领域。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课堂,经过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再带着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查,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基地办学的有效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4.完善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

依据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劳技中心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办学重点。德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就卫生、纪律、就餐、安全操作等方面,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课堂德育渗透,在目标分解与教案编写、课堂目标落实、经验总结与提升等环节突出n堂主渠道的功效;三是研究性学习对德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创建独具特色的德育目标体系,真正体现“时时处处皆德育”。在关注学生实践成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以人为本,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美丽人生”。

5.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改进、提高,劳技中心逐渐形成了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既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让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评价所带来的收获。改变原有的注重结果评价为注重过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与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功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二、专业发展能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

1.目标教研,打造精品课堂

为培养“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主、思想上自强、有道德、有理想、有个性、有特长、有科学、有素养”的一代新人,就要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成长。教学构想的实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劳技中心始终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业务能力、实现四个必备、三专多能”为主题,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了基于岗位、课堂、问题以及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着力打造“学前教育与理论探究、探究式教学、操作体验指导、创新引导及研究性学习与指导”五大课型精品课堂,实现“推门听课”的互助合作课堂,全面深化校本研修,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真抓实练,努力为新课程的改革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教研或科研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关键还取决于学生的感受。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转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升级着课堂的教学模式――“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主感悟,自己观察,自己操作”。劳技中心的每一个专业课程都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知识搜索、技法探究、过程体验、作品鉴赏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个性,彰显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谈自己的困惑、成功的经验、探究的结论,或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如“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等等。这种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摆脱束缚、解放思维、尽情投入,真正体会“探究、创新、成功、快乐”。

3.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为了促M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任务驱动式”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带徒等一个个鲜活的任务,渗透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较好地促进了中坚力量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教师的进步,使他们既是成功的“教书匠”,也是勤奋的“研究者”。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在省市教研员、专家的指导下,劳技中心教师编写了《甘井子区区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该教材已成为省定规范性基地通用教材,并被评为“辽宁省推广教材”。劳技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大连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连市基地课程标准》《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现都已出版并投入使用,为更大范围的课程开发做着贡献。

三、完善功能定位,更好回馈社会

第7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学校的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和“清洁卫生”两大根本,按照“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从“学生样子”到“文明”再到“优雅”,从“不乱丢乱扔”到“懂规则”再到“感恩回报”,逐级提高要求,并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形成习惯。学校提出: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问好开始。比如学校对学生问好的具体要求是:在校内遇见成年人时主动、热情、大声地用普通话问“老师好”,学校挖掘出“老师好”三个字背后至少有以下德育功能:克服“盆地”意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体现棕北学子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让来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学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

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示范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由于劳动服务班有固定的时间,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明确的目标任务,学校逐渐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课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十八年来,棕北学子学习质量和劳动能力比翼齐飞。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

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以开发劳动服务课程为契机,理性思考如何以课程来统领德育工作,最终确立以“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分年级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 、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 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并在活动月中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

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学校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学校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8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文明礼仪 养成方法 学校 家庭

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儿童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具备优秀品德和良好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很多习惯都逐渐养成,礼仪习惯也一样,在这个时期形成。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运用教育时机进行礼仪教育,使孩子处事有准则,言行有遵循,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塑造健康人格,让孩子终身受益。我对此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二)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首先,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在家里,尊老爱幼,关心邻里。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流汗、出力的理想的种子。

(三)对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大多数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还是知道的,整体较好,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训练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礼仪行为比高年级学生普遍要好。其次礼貌用语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学生对尊重和敬佩的人运用起来就比较情愿;对方回礼少也会减少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热情。同时,男同学相对女同学而言,礼仪行为又普遍不及。男同学一般比较顽皮好动,女同学比较文静,说明男同学的礼仪教育要难于女同学。所以应针对高低年级和男女同学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促进礼仪习惯的养成

(一)榜样激励

学校是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中心场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教师依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时刻渗透

文明礼仪教育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象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正是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反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三)活动体会

结合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针对特殊的节日开展规律性的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我校与读书相结合,开展“读文明礼仪一本书、讲文明礼仪一个故事”和“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书活动举行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与艺术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声”文艺演出。与强化常规训练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每周评出“流动红旗”班,以次鼓励班级及学生参与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与建队日相结合,开展“文明礼仪规范中队检阅”等活动。这样使全体学生真正认识礼仪、了解礼仪、学会礼仪、实践礼仪,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四)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基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室、走廊、专用室分别挂上国旗,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广播、墙报、校刊宣传着好人好事。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五)持之以恒

小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礼仪知识的回生、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所以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三、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

在家庭中孩子学生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家庭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明天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他们在明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坚持养成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配合,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任丘一,新茝 《文明礼仪教育》河北出版社 2006.4

[2]握思品教学特点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安徽教育论坛》 2006.6

第9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独生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1-02

一些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生活与成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现实诸多问题在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快乐与幸福成长,当下为数众多的父母在教育养独生子女方面,存在管得过严、过实、过死而致使子女童年应有的幸福荡然无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助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做好培养及教育工作,通过灵活的“放手”——使盲目之爱转化为新鲜、和谐、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益爱,即“放生”,使独生子女得到新生。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内涵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培养平等、自由、独立,能够适应时展的新人。”其自然教育的真谛主要有四点:一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卢梭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而倡导尊重儿童的自由。二是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儿童及大人的自然天性。卢梭反对成人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理性的灌输,反对成人让儿童机械地学习和获取知识,主张教育者教育儿童是要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主动学习,让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三是“消极教育”比“积极教育”来得重要。人为教育是“积极的”,自然教育是“消极的”。四是教育如果具有“约束”的意涵,则“自然”本身就带有制裁功能。是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但当这一教育思想招来人们参与漫长的探索与研究之后,人们又开始对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理论,卢梭的主观化自然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与斯宾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论和杜威的成长论自然教育理论等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关注。最终催生了: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教育理论和面向儿童成长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四种样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把握当下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义与脉络,可以借助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哥白尼将传统的天动说改为地动说,已为世人所接受;而卢梭扭转成人本位立场,提倡儿童中心说的主张,犹如发动了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但其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至今仍是学者争辩不休的课题。当我们走过第八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十年,经过困惑、思考与适应,进入调整、创新与发展的新课改的第二个十年;当我们静下心来思索,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全力专注主张“泛智”和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大加赞赏力主陶冶说、经验论与白板论的洛克之时,是否应该静心聆听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

二、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独生子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太少。在城市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并为他们的成长想方设法;但却忽视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致使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什么城市那么多的父母不乐意要求孩子做些日常劳动呢?一是替代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因为学习好是成材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会影响学习;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学习,但父母可以代替孩子来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二是补偿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有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如下乡知青运动等占去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时光,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不让孩子再步后尘,而让他们远离劳动,一心一意投入学习之中。三是保守心理。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是三岁的小孩,长不大,地扫得不干净,衣服洗的不干净,烧水怕烫着,搬煤怕累着,等等。自然教育的第一真谛就是解除束缚,解除人为束缚,还儿童本来面目。以上种种心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呢?独生子女被束缚以后,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宝贵的创造性极也有可能被压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心的建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作为家长,一要观察、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和爱好,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其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以有利于竞争为由,给孩子施加关于“兴趣”的压力,使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生活;二要以朋友式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平等对话,耐心聆听厌学孩子的心声,通过积极的引导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三要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让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四要唤起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鼓励中让孩子爱上劳动,让孩子为“这是的”而感到自豪。作为老师,可以给劳动表现好的小朋友发五角星或大红花,让他们觉得“劳动很有意思”。小学阶段的可在班里实行劳动委员轮流制,让他们觉得“我就是主人”;五要掌握训练孩子的技巧及方法。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耐心交给孩子怎样做,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量力而行,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要注意别轻易付报酬,更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免得让他们由此产生对劳动的厌恶感。

三、“放手”的意义

人们常说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庇护,避开狂风,躲过暴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温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湾,却是另一些孩子的樊笼或战场。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则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环境使独生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偏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这些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父母们能够实施正确的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爱,那么“放手”即是“放生”,这样独生子女就会获得一个非常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空间,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智力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6.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6.

[3]黄勇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嬗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4]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