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第1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1、分属地管理的产成品存货中市本级及以上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到了总量的46.15,主要是长期积压库存商品所致,从增长比例看高坪区增长最多为54;

2、分板块来看,机械汽配板块占总量的比重最大,为30.06,其同比增长幅度也最大,为25.5,也与该行业产成品占用资金较多和今年规模扩大有关;

3、从企业来看,大中型企业的产成品存货增长幅度较大。

我市产成品存货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为18.9,但比起销售收入也增长了29.2,基本上趋于合理。

二、1-8月我市产成品存货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

1.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某些行业的“过热”势头受到抑制,而有关企业由于市场预测或生产周期较长等原因,没有及时调整生产,引起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而原来积压产品也没有得到有效销售。

2.受市场变化,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方面,今年以来由于受农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走高,工业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消费欲望。如石化加工行业,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一系列相关产品的价格攀升,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但石化行业产品订货周期较长,一般需3-6个月时间,因此在几个月前,在预计原油价格仍会上涨时订的原油,加工成产品后,碰到消费需求下降的情况,引起产成品存货增加。另一方面,虽然产品不断降价,但离群众的预期仍有差距,存在部分行业虽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但群众持币观望,现实消费能力提高较缓的现象。

3.出口市场受到影响。一方面由于受美国、欧洲等国家反倾销诉讼的影响,纺织业出口下滑,引起产成品存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了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销售,国外客户购买量减少,但由于企业生产周期因素和销售价格预期等原因,企业并未压缩生产,导致产成品存货增加。

4、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成品存货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每年销售收入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部分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忽视了促进销售手段及方法的改进,导致库存积压,甚至部分企业的产成品存货增长幅度大于产成品存货的增长幅度。

三、几点建议

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角度来说,有国际、国内市场方面的原因,如价格变化,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等;也有行业景气周期循环方面的原因;既有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良性增长”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产成品存增幅过大,应该客观分析,区别对待。

1.紧跟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变化,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影响,要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国内外经营环境变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未雨绸缪,迎合市场,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赢得主动。

2.正确引导企业,加强行业服务。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提高宏观信息研究功能,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对本行业的影响和行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还必须要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实行销售激励措施,减少产成品存货,建立资金回收考核机制等,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

第2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流动资金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各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在生产过程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更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只有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

材料领用记录中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能显现其弊端。比如,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月末核算记录中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无章可依,还会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三)流动资金占用额高

因库存量大,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

为控制流动资金占用额,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尽量降低库存占用量,减少进货量,从而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合理存货储备量。

(五)管理制度滞后,不能够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

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在每年一次的清产核资中都要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上报,但每年都是只上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没有处理结果,致使毁损待报废、超储积压存货储备量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几个重要措施

(一)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使账、物、卡相符

存货管理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使账、物、卡相符。

(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ABC控制法

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如大型备品备件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三)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首先,计划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其次,要规范采购行为,增加采购的透明度。本着节约的原则,采购员要对供货单位的品质、价格、财务信誉动态监控;收集各种信息,同类产品货比多家,以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同时对大宗原燃材料、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杜绝采购黑洞。这样,既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

要想使存货管理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就要使企业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ERP软件。利用ERP软件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例如:为加快物流速度,海尔采取按订单生产的思路并对订单实行全信息化管理。海尔在从市场上获得订单后,通过订单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到达产品部和物流,产品部同步生成生产订单,物流则同步生成采购和配送订单。这种模式保证海尔的采购和生产都是为了有价值的订单进行的,而不会出现采购或生产库存。通过上述管理,海尔的物流周期得到大大缩短,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便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海尔目前采购的物料品种达26万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这种物流的加速直接带来了资金流的加速,保证海尔在营运资金上的占用数量逐渐减少,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唐桂波,李建林.改进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林业企业,2000(6):59.

[2]李爱华.试析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66-68.

第3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对策

一、中小企业定义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指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者工业企业职工人数2千人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万元以下者为中小型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尽管单个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从整体上说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却日益凸显。截止于2014年底,我国共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总企业数的99.8%,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0%和68%左右,提供了超过75%的就业岗位。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市场资源,改善民生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创造一切条件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实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年。理性分析原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因数有许多,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致命新的漏洞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注定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实现长久,平稳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中小企业承担了过重的审计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从制度与程序着手,规避中小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风险,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中小企业在存在审计风险的原因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

与众多中小企业相同,W公司的会计制度并不健全,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会计仅仅被看成是一种记账工作,并没有通过会计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企业过于看重销售工作,过于追求销售量的增加,因此忽略了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的内容。实际生产经营中。W公司过于追求销量的增加,忽略盲目扩大产量带来的资金投入风险以及库存风险。W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同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司财务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W公司全公司仅有两名财务机构人员,财务机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过重的工作压力,负责多过的工作职责,因此也容易造成会计工作难以监督的现象。第二,财务决策由公司领导负责,并没有财务机构人员参与,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司包括资金,融资,投资等会计信息的了解,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知识储备上也严重不足,财务管理知识欠缺,意识落后,不能有效地与企业财务机构配合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与会计信息脱钩,经营决策脱离企业实际声场经营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三,企业W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设定,会计工作岗位之间权限划分不明确,会计岗位之间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管,给企业财务管理安全留下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程序混乱,无章可循,缺乏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

2.公司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产权确立上并不明确, 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科学,对经营管理者的行为缺乏约束,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管理监督的权利全部集中在中小企业的所有者手里,不仅如此,许多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并不重视,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都不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审计制度。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是出资人,中小企业往往也就是独资企业,中小企业主非常容易通过各项手段操控中小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面临较大的风险。

3.资产管理欠缺,财务控制存在漏洞

资产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这两方面。W公司在这两面的工作都存在严重不足。在应收账款管理中,W公司为了尽可能增加销售业绩,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会采取赊销的方式。不否认赊销的正面价值,但是过度依赖赊销这种销售模式,也容易带来诸多不利的情况的发生。应收账款为企业带来了账面上的较多的资金流入,但是过多的应收账款让企业在资金回收上承担过重的风险,一旦应收账款不能够有效兑现,企业在资金的周转上将陷入困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承受过重的风险,同时由于赊销制度的欠缺,赊销业务占据公司主营业务比重过大,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具体表现在对业务相关的信用审核制度欠缺,应收账款催收制度欠缺等方面。在存货管理中,存货管理的水平实际上反应的是企业在资金运用调度上的水平,过重存货管理压力必然让企业承担过重的资金使用压力。由于存货管理制度的欠缺,存货积压的时间过长,甚至出现了因长久积压存货变质的现象。不仅如此,W公司在存货管理制度的整体流程上设计不合理,存货在入库,保管,发出等过程中缺乏明确,细致,详尽的存货管理细则,存货管理程序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存货管理与应收账款的不足,严重影响了W公司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回收与运用,这两面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制度管理,降低企业在资产管理中资金周转与运用的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与财务控制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也就给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中小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审计风险。

三、规避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几点对策

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重视财务管理质量

(1)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企业。做好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中小企业资金并不充裕,资金的管理水平往往直接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在注资以及融资上并没有大型企业的有效渠道,做好资金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其次,资金本身具有时间价值,倘若是融资得来的资金,因计利息,中小企业也需要承担融集资金的成本。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实际收益的项目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收益,不仅如此,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够降低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成本,更好地应对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变化,更好地回避因为各种情况带来的风险。考虑到资金管理在获取收益与规避风险上的价值,做好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做好财务预算,设定财务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财务预算,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当中的分支,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将中小企业现有的资源合理整合,经过科学分析,制定出满足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决策。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是通过对资金等企业自有资本合理调度,完成企业经营决策的活动。做好中小企业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做好各项工作的合理安排,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维持中小企业管理秩序,保证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应对各种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即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管理目标。经过调查分析,中小企业往往在财务管理的目标制定上有所疏忽,造成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时缺乏竞争力,同时由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缺失,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相应的市场分析,造成中小企业在应对市场突况时缺少准备,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经营损失。预算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合理决策,控制风险,内部管控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

(3)完善财务分析,制定科学经营决策

财务分析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对过去的经营过程及成果通过数字化处理,将企业已经发生的经营业务反映在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资料中,以达到将经营情况反馈给企业经营决策者的作用。全面的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管理者全面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盈利情况,资产流动情况,科学地评价企业过去的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流程的相关信息,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财务分析在大型企业中应用得较为广泛,中小企业在财务分析方面的工作十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与发展的活力。

2.完善中小企业审计制度

(1)执行风险检查程序

中小企业应当重视风险检查工作,风险检查的工作应当从完善风险检查程序入手,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分析性检查 的方法,执行其风险的审查程序。分析性检查的方法,是根据计算特定项目及其比率,来发现企业的异常趋势及方法。在企业进行审计计划以及审计报告的阶段利用分析检查的方法,能够从整体 上掌握企业的宏观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由此掌握 风险因素,可以用合适的方法将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然而目前很多的第三方机构只是表面上降低风险和成本,实际上只做了分析性的复核,对于审计质量的保证不起作用。在确定了重大错报的风险后,第三方应当实施测试程序来确定对策。对于管理层舞弊的问题,审计师应当采取严格审计标准,防止审计的失败。

(2)制定审计程序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程序中,要将评估本身的舞弊的事项结合实质性的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核实。风险评估可以证明某个领域是否存在舞弊的现象,可以减少实质性的程序提供的保证。在 中小企业的审计中,审计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有 必要对企业的高风险的领域制定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3)完成实证性程序

项目余额的实证程序,是指对财务报表中项目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完整性以及存在性进行实际的审核。实质性程序包括,银行函证、现金盘点、存货计价测试、存货盘点、存货减值测试、应 收款的分析、长期投资协议、在建工程监盘、借款合同检查、应 收票据盘点、纳税申报表的核对以及资产所有权的证明等程序。如果没有完成实证性程序,审计失败时,则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和充分的风险理念,都可以被当做没有必要实施的审计程序, 不具有任何意义。

(4)简化审计程序

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或内部控制体系 不健全,一些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适当的简化审计 的程序。由于在风险舞弊越高的领域,财务报表的审计越容易 出现问题,因此,高度的集中和无比方式和思路基本上不改变,即损益财务报表中项目的事项。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和基础审计 中都应将损益表的真实完整性作为审计的重点。中小企业的审计面对着较高的风险,可以打破传统的审计程序的框架越过风 险评估的程序而得出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淑贞,姜泽清.浅议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09(9).

第4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管理对核工业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核工业企业管理的中枢和基石,核工业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工作都应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因此,预防和化解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如何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化解财务风险,以保证核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从偏离的趋势看,出现偏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财务状况的变好或变坏。即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经济后果的不确定性,既有收益也有损失的可能。而狭义是单指损失。本文中题目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主要针对其造成损失的方面,所以选择其狭义的定义,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成果的减少,财务状况变坏的可能性。

三、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核工业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利用核工业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风险控制本身所要求的其他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核工业企业总目标的原则

核工业企业总目标是核工业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作为核工业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其风险控制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应该而且必须符合核工业企业发展总目标的要求。一般来说,若核工业企业以稳健经营为目标重心,则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以“保守”和“谨慎”为主;反之,若核工业企业总目标强调增长和发展,则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应倾向于“积极”和“冒险”。

(二)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相结合是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总体目标本身所要求的,核工业企业利益主体在认识和掌握财务风险本质的基础上,能够采取一定的策略措施以避免某些风险损失的发生,但由于风险控制主体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核工业企业某些风险损失的发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核工业企业采取一定的策略措施进行风险损失的处理,只有风险控制策略与风险处理策略相结合才能达到风险控制的最佳效果。

(三)长短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核工业企业根据财务风险本身的特点,在通常的情况下,以较小的费用支出,采取一定的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便可防止未来较大损失的发生,取得较大的安全保障;反过来,较大损失的出现,往往又与核工业企业决策主体贪图短期的或暂时的较小利益而放弃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有关。因此,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主体应认真分析风险的性质及其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在核工业企业因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致使风险成本增加而减少的近期利益,与核工业企业长远利益安全保障程度的提高之间做出权衡,以防因贪小而失大。

(四)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

任何预防和治理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的手段与措施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是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如果规避风险获得的收益未能弥补为防范与控制风险所投入的费用,则核工业企业就失去了控制风险的必要。在核工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中,成本内容往往可以较好地确定,如转嫁风险的费用支出、自担风险的资金成本、控制损失的各种投入等,但其效益则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所获得的安全保障程度究竟有多高是很不确定的。由此体现出的风险防范控制效果也就难以确定,尤其是短期内更难以得到体现。因此,核工业企业经营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战略的眼光开展核工业企业的风险控制活动。

四、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现金流量因素防范措施

主营业务收入的下降或者是主营业务成本的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是靠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增收节支,或者采取壮士断腕的态度,退出所处行业,更改主营业务,因此对此类亏损公司主要关注其市场变化及资产重组的动作。

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工具,一些微利公司的年报往往用降低这三项费用的方式避免亏损局面,而一旦亏损成为定局,又通过大幅度提高这三项费用的支出,将以前的潜亏一次性处理,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报表,特别是微利上市公司报表时要密切注意这三项费用的变化,分析其是否在这三项费用方面有不正常的变动,以规避风险。

提高财务资金运转效率,减少资金占用。核工业企业集团一般规模较大,运营资金占用量也大。同时,子公司分散、独立经营,增大了资金的需求面,资金管理难度加大,可能出现资金不良使用。为了降低日常营运资金占用风险:一是要求母公司充分运用好财务管理和财务调控手段,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利息支出;二是要求集团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成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平衡调度使用资金;三是对子公司的资金需求,要按照有偿使用原则进行安排,严格核算,严格考核。

强化应收帐款的管理。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与核工业企业有关的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二)针对资产存量因素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优化财务结构是核工业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核工业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核工业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优化资本结构。核工业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风险的前兆。

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核工业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核工业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核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三)防范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筹资风险防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规模、实力等优势,广开融资渠道,在多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举债方案;另一方面,要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使用资金,统一对外举债。此外,公司要根据资金优化配置,选择适当的筹资规模,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

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降低风险。

(四)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核工业企业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是降低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应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管理。

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保证资金保值增值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所以核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来构建适应现代核工业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建立优化资金结构的约束机制,抓好资金的结构管理。为了保证资金“满负荷”高速运转,财务部门要对核工业企业的资金统一管理,高度集中,应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和流程管理。最后,财务部门要监控核工业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的消费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应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3.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机制,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部门要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实现物流和财务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要围绕现代核工业企业制度的建立来健全财务信息的三大系统,即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财务信息分析系统及财务信息预警系统。

(五)理顺核工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核工业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核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核工业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核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核工业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五、结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核工业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国家来承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核工业企业必须独自承担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否则核工业企业将难以立足。核工业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剧烈性,残酷性还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这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许多地雷,但我们可以从核工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入手,确保核工业企业高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文涛.构建具有华兴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姚远国谈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国总会计师,2007/08.

[2]王国明.工业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规避的案例分析.北京统计,1999/10.

[3]韩金玲.发挥工业会计作用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05.

[4]吴剑波.我国工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现代商业,2007/17.

第5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经了解多家企业成本核算现状,本文对适合中小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企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工业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管理人员相对精简,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企业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1.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1.2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

1.3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

1.4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

中小型工业企业大多采用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小型工业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大多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计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

2. 产品成本项目

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工业企业一般可设置四个成本项目,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将产品成本划分为若干成本项目,按照生产费用用途可以考核各项生产费用定额或计划执行情况,并对不同期间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生产费用支出是否节约、合理。

3. 成本核算的程序

3.1 对各项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进行分配,归集为成本和费用。

3.2 正确分配、归集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将计入本月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并按成本项目分别反映,计算各种产品成本。

3.3 正确计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本月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该种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4. 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4.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设原材料、动力费用、工资薪金、折旧、制造费用等几个三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

4.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4.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在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4.5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

4.6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

4.7对于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5. 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5.1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5.1.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这就需要企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5.1.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计划通知单、原材料入库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5.1.3根据领料单、退料单等凭证,按用途编制“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归入相应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5.1.4根据动力费用支出凭证编制外购动力费分配表,归记入相应成本科目或制造费用科目。

5.2 月末

5.2.1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对材料入库、领用及结余与财务帐对比。

5.2.2 计提折旧,编制“折旧费用分配表”,记入相应科目。

5.2.3 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编制“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表”。

5.2.4 分配制造费用到生产成本科目,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5.2.5 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5.2.6 登记“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6. 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6.1 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6.2 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6.3 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6.4 不是直接成本费用可选择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进行分配,无材料及工时定额的,可选择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7. 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7.1 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7.2 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8. 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8.1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保证相关单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材料入库单、生产领料单、月末退料单、产品入库单等单据要全面、真实反映实际业务情况,缺一不可;相关单据格式设计要满足成本计算需要,填写信息要全面。

8.2 成本会计的核心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8.3 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8.4 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 李惠主编,《成本会计教程》,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年1月

[2] 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6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 债权管理 应收账款 方法

一、企业债权管理概述

(一)企业债权管理的定义

企业债权管理制度,是指在公司在与客户开始接触之时,一直到与客户终止合作时止,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的防止坏账损失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企业债权管理的主要方面

企业债权管理的主要涉及的范围包括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暂收、暂付、预收、预付、应收、应付、备用金等往来款项。

二、企业债权管理的重要性

债权管理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要重视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而且是马虎不得的工作。尽管如此,部分工业企业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市场运作还是重销售而轻债权。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债权管理,不少企业不但多年来的累计利润全都“漂”在市场中,还负债经营,一旦资金链崩溃,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产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债权部,最起码也要有专人负责债权管理工作。原因有两个,一是全款销售在整体销售中最终只会占据企业销售的一小部分,而真正占主体地位的还是信用销售;二是在信用销售流程中,一个完整销售过程是以全部货款按时回收作为终结点的,产品售出仅仅是销售流程的前端部分,债权管理即是对回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整个销售流程的安全完成。

(一)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主要指事前防范,即债权部在产品真正售出到达客户手中之前应该做的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债权部在销售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进行考察,剔除那些存在高风险因素的客户;二是债权部在销售部向客户交付产品之前对客户首付款进行审核,阻止销售部向那些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支付首付款的客户交付产品,避免在合同执行初期就形成拖欠款。

(二)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主要指在销售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客户还款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拖欠行为。主要是计划回款和督促回款,这也是现阶段工程机械商在债权管理方面做得最多的工作。

(三)利用风险

利用风险主要指通过对客户信用规律的分析和总结,根据信用度对客户实施分级管理,维持或扩大信用规模,使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与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不同,利用风险似乎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还考虑不到这个问题。市场风险是工业企业都要面对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工业企业自然有更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市场风险就像一把利剑,能力差的企业总在规避它,而能力强的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它,使之成为一道保护自己、打击对手的竞争屏障。

三、企业债权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完整的债权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一个客户档案数据库以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分类,且这种分类还需不定期的进行修订;建立一个赊销审批与监督制度,以确定每一笔业务是否进行赊销;建立合同签订监管制度,以保证最终签订的合同符合企业对客户分类及赊销审批的结论;建立合同履行监督机制,监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并收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履行文件,及时发现逾期的应收账款;建立逾期应收账款催收机制,并以履行、催收过程中收集到的履行文件为基础,采用各种催收方式收回逾期的应收账款。

(二)目前企业通常运用的方法:划分信用等级、设定信用额度、对业务员建立回收货款的奖惩制度等;

1、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给予客户最低的信用条件,一般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企业确定信用标准要力争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与降低违约风险、收账费用这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双赢选择,调适应收账款的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关系,企业通过设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利用既有或潜在客户的报表数据,计算各自的指标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详尽地对客户的拒付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利企业提高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效果。

2、实施具体的信用条件

信用标准是决定给予或拒绝容户信用的依据。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容户信用优惠时,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使用条件。企业在接收容户信用订单时,要向其明白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方面的约定。

企业允许客户购货款赊欠一定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增加毛利。但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会引起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收账费用的增加,也许还会造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要求因信用期限的延长带来边际收入的新增量大于边际成本的上升数。

企业在延长信用期限的同时,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对在规定期限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容户可以按销售收入的适当比率给予折扣。采取现金折扣的前提就是只要企业通过加速收款带来的机会收益能够多剩有余地补偿现金折扣的付出。至于给予客户现金折扣优惠的期限和程度应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在信用成本前后收益比较基础上,择定一个期量结合的最佳数据方案。

3、不断完善收账政策

客户违反与企业约定的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从理论上讲,履约付款是客户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正当、合法权益所在。但是如果企业对所有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行为都对簿公堂、付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企业解决与客户账款纠纷的目的,主要不是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在于怎样最有成效地将账款收回。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各位客户拖欠、拒付账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信用表现一贯良好的客户也会因某些客观原因而无法如期付款。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客户受大气候影响,资金短缺、拖欠债权企业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如果企业直接向法院追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诉讼费,而且除非法院裁决被告破产,强制执行,否则,效果也不理想。所以,通过法院收回账款一般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办法。基于这种考虑,企业能够同客户商量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通过实施债务重组,也许就能够将大部分账款收回。

当企业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所欠,态度要强硬。催收无果,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一致,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对于采用事业部制度管理的企业,可针对不同事业部的业务内容,结合事业部运营的债务周期、存货周转速度、设定不同的债务考核指标,让债权管理贯穿整个资金循环的全过程,在机械的奖惩制度之外,建立更有效的债权催收机制。

第7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模式; 研究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企业,是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目前仍按2003年国家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划分。浙江是全国著名的中小企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以“轻、小、集、加、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浙江各类中小企业总数达270余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4.23万余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84.1%;工业税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73.3%,外贸出口占全省企业总量的82.5%,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0.9%。浙江中小企业在满足内需、各级财政的增收、三次产业的转化和安置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暴发,企业财务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当前急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内容及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和形成、投放和分配、运用和周转、收益和成本,以及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计划安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一定财务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整合,以推动财务管理活动有效、合理、规范运行的一种管理状态,是财务活动中所采用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财务管理职权、财务管理行为、财务管理手段等的综合体现,其实质是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是在乡镇集体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新兴非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设计应考虑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业务类型等因素,要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财务管理模式由财务管理理念模式、财务管理目标模式、财务关系模式、财务权责模式和财务运行模式等构成。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狭窄,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这种组织管理模式决定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经济化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一般处于开创或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理念大多简单化。如对财务活动的预测、财务计划的编制,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额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的决策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决策;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上注重成本的节省。

(二)财务关系简单化

多数中小企业的投资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积蓄、家庭集资等内源型融资方式取得,极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信贷和其他财政支持,企业很少有大的债权人;企业除了与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外,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交易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等,财务关系的处理相对简单。

(三)财务权责集中化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项目投资、资金划拨、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收支等财务管理活动都是由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审批,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

(四)财务管理制度非正式化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内部组织机构简单,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多属负完全责任的个人经营,初始资本及可利用的资本少,财务管理与控制比较容易;财务激励多以物质激励为主。在财务管理制度上主要表现为: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管理职责不清,财务管理活动的非正式化倾向比较显著。

二、当前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准确了解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组对杭州、萧山、永康、义乌等地部分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5份,回收问卷186份,问卷回收率近6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发现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回收的186家问卷企业中的32家企业占17.2%,认为取得银行贷款出现困难和非常困难。贷款企业在承担利息支出的同时,还需按贷款额的一定比例支付“额度设立费”、“顾问承诺费”等名义的费用,或被要求“贷款返存”,融资成本高。调查统计发现,企业短期贷款约占贷款额的86%左右,中长期技改贷款只占8%左右,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不足,造成企业转型升级困难。由于融资难等瓶颈的制约,中小企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惑”。主要原因有:第一,贸易负债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较低,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在回收的186家问卷企业中有73家企业占39.2%,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较弱。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高,所以他们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预测分析能力弱,投资决策由主要投资人作出,投资盲目性大,投资方向难以准确把握。

(三)财务控制能力薄弱

在186家问卷企业中只有21家企业占11.3%,认为对财务预算的编制、落实、控制和考核等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岗位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财务控制能力比较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监管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财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在186家问卷企业中有140家企业占75.3%,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财务管理。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管理混乱,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低,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从浙江企业特点出发,为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融资能力、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效益,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浙江中小企业组织形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形式,企业的成长类型各异,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上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相对松散和混乱;受企业内部职员的裙带关系和感情因素干扰比较多,企业财务行为的随意性比较大,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的流转,明确财务关系,规范企业日常营运资金的活动、营运资金的持有、营运资金的融资、营运资金的管理等行为,避免中小企业内部职员的亲缘、血缘等人际关系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产生阻碍。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控制与监督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财务管理权的配置。由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多数组织形态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权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的手中,企业项目投资、资金营运、管理与流转等都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亲自审批,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这种管理职责不分的控制程序,极大地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组织形态和成长阶段,合理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建立与企业管理机构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各管理层次的财务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责任,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营运资金的控制和监督,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中小企业财务预测和分析机制

浙江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会计账务混乱、账实不符、管理失控等财务混乱现象,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受岗位设置、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和财务信息资料质量的限制,中小企业对经营决策、投资项目、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很少进行预测,对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缺乏科学的分析,影响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因此,建立由政府指导,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财务预测和分析机制,建立培训考核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的过程和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开展投资项目预测、销售预测、财务预测、偿还债务能力预测、应收账款预测等,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对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对企业财务运行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加强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能力。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资金是浙江中小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设立、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创立、扩大经营规模、偿还债务等都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与大企业相比,浙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强资金筹集管理,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对企业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具有重大作用。政府应侧重为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点支持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加强企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的融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应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加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企业应拓展筹资方式,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优化贷款结构、商业信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贺志东.中小企业财务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7).

[2] 吴少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第8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既有着它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又有着与商贸企业不同的特点。也正因为此,很多国家都在企业统一的会计准则以下,对这个行业又再单独行文制定行业会计制度。一家房地产企业,对内有管理需要,对外有财税监管需求,作为一名房地产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如何把握这些要求,如何掌控好财务全局,笔者总结了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并试图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房地产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特点

一、会计主体架构的不同

房地产公司因为项目产品属性特别(属不动产),一般按项目所在地设立分(子公司),税收上主要是受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影响(在不动产所在地产生营业税纳税义务),属产品型子公司,公司在当地因土地储备量的不稳定而在主体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寿命期与其所属的管理母公司不同。这不同于工业企业设立的营销型子公司或生产型子公司。

二、成本管理控制的不同

房地产公司对于项目产品的开发建设主要是依靠发包来完成的,也就是主要是委托“生产”完成的,一些项目的施工和设计单位多达上100家,工程产品设计和建设很个性化,成本核算管理往往采取的是“吸收法”,成本数据取得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基础成本信息数据完全依赖于外部,因此造成公司在工程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上具有间接性,财务的成本控制有时显得“隔靴挠痒”,成本管理不具备良好的可控性。同时又因为产品的多样化和异质性,使标准成本法的应用和历史成本的参考都失去了应用的意义。这些不同于工业企业“推进法”的成本核算管理,也不具备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上良好的追溯性和标准成本法应用的土壤条件。

三、税收管理节点的不同

房地产公司的产品建设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三五年,且纳税金额基数很大,因此在税法定义上将纳税义务一律提前到实收款环节,且较为严格,如:营业税按预收款产生纳税义务,土增税按预收款预征,所得税按预收款预计毛利率预缴所得税等。又因房地产建设涉及行业诸多,取得的发票种类繁杂,造成房地产公司的税收管理风险较大。房地产的税收管理节点因此而贯穿房地产开发的整条环节,从拿地、立项、工程支付、预收款、竣工结算,一直到完工交付之后的土增清算和所得汇算。涉及的税种达10种之多,可筹划的空间大。而工业企业一般税收节点较少,流转税具有一定的转嫁性和间接性,纳税资金占用成本较低,税收筹划空间较小。

四、资金和融资管理重点的不同

房地产企业的资产管理重点在开发成本,负债管理重点在应付款和长期借款。相比较工业企业,房地产占用资金规模更大,占用资金周期更长(动则一二年以上)。主要的资金核算和管理在于长至三年五载的直接成本投资和应付款结算,也因此房地产公司一般都单设有“成本控制”部门负责更前端的成本审核和付款结算。筹资方面,一般利用在建工程抵押等贷款手段,主要是长期融资,且融资工作呈长态,融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比比较高。而工业企业注重存货周转效率,重点在应收信用管理和存货管理上,融资方面多用设备厂房抵押和仓单质押贷款以满足流动资金需求,一般融资次数较少,且融资成本较低。

综观以上内容,房地产行业相比较传统制造业有着它很多特殊的地方,针对以上特点,房地产企业起码可以在以下方面挖掘财务工作的潜力:

1.机构设置:在会计主体的设置按每一个开发项目设立,并一般设立为分公司性质,这样可以采用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形式,利于总分机构之间税负优惠的转移。财务组织上可以总部外派财务人员控制和建设,这样更易于管理。

2.成本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直接费用比率下降、产品多样化及异质性等这些特点符合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前提。如:前期工程中的桩基测试,成本动因可以追溯到本项目工程的“桩基个数”,这样一个作业中心可以在不同项目工程中找到共同点,从而使不同的项目产品成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将以往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中变为可控。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很好的与房地产开发流程相结合,如:将前期工程中又分为勘察费、设计费等各个作业中心,然后进一步再将勘察费分解为桩基测试和沉降观测,并寻找它们发生的成本动因。利用这样一种解剖“麻雀”的办法,使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工作深入到工程技术等建设一线,使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不再只停留在“隔靴挠痒”的阶段。

3.税收管理:房地产税收节点管理要贯穿“资金成本”和“税收筹划”的意识。在营业税等流转税方面,要集合营销部门,利用前期框架合同以及正式的预售合同中的条款,尽量在网签之前将客户收款做到“其他应付款-诚意金”中去。并就发票开具时间等与客户之间进行统一界定,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并签订正式商品房销售合同之前,将营业税节点控制和会计核算当中“其他应付款”和“预收账款”之间的转换完全同步和一致,这样一方面防范税务风险,一方面也将使财务内部开票稽核具有可控性。在土增税方面,争取利用现行政策取得优惠的预征率,对各项目的开发间接费用进行项目之间的预先统筹安排,以增大清算项目的成本扣除数,降低土增税级差税率。加强与项目部和营销部的配合,掌握好竣工和销售的节奏,尽量将清算的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被动清算的局面(税局三种通知清算的状况)。这些都能起到要么少纳税、要么推迟纳税减少资金占用的效果。所得税方面,争取向税局拿到较低的预征毛利率,并结合会计确认收入的时间,控制好汇算所属年度的收入和成本费用配比,采取加大期间费用或公司间转移期间费用、将有扣除限额规定的费用转为不受限费用入账等等手段减少税收。另外,还要与各项目当地税务局建立长期对话机制,早用活用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税收条文。总之做到:专业筹划、对内合同、对外勾兑,合理合法。

4.资金和融资管理。财务要做好资金管理就必须参与到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处理好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平衡关系,并在防范各方面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挖掘出资金成本最低的一套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应收早收”,及时研究利用国家最新金融和资本市场政策,充分利用在建工程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并积极开拓利用内部集资(200个借贷单位以内不为非法集资)和银行信托贷款等,控制好资产负债率(所得税上利息扣除有关联方借贷不超注册资本2倍规定;银行也对自有资本金有最低限额要求等),使公司的加权资金成本最低,股东权益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应付晚付”,加强与成本中心、项目中心等前端部门的配合,控制好付款节奏,利用多种如远支、银承等付款手段,在没有违约成本付出的情况之下,晚付晚达,减少公司资金占用成本。对分子公司的资金管理方面,未来可建立统一的资金平台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利用第三方银行机构实现集团网银账户集成划拨和资金权限分级管理,从而实现“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收”有网银“集团上收”,做到无资金沉淀;“支”有网银“集团划拨”,预算内开支,避免资金流失。

5.预算管理,首先从建立公司统一的内控机制平台做起,主要是突破各部门分块建立内控的局限,建立公司高层面的内控制度,将各分子公司、各项目和各中心有机的拉到几条纲和一张网上。在建立起统一的内控平台和流程上,全面预算就自然而上,很快将成为公司管理的利器。全面预算能有效减少管理层级,减少公司间和中心间的沟通转换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冯静.知识经济与财务理论发展.西南财经大学.2000.

[2]冯巧根.竞争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2000.

[3]郭建晖.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研究.厦门大学.2001.

[4]赵湘莲.高新技术企业R&D财务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4.

[5]汪冬华.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析方法及违约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

[6]卢强.企业税务筹划研究.天津财经学院.2004.

[7]郭荣丽.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东北财经大学.2005.

[8]黄丽珍.供应链建模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同济大学.2005.

第9篇:工业企业存货管理制度范文

税收政策因素:

1、购进扣税法为部分企业利用收购凭证偷逃税款提供了政策上的便利。现行增值税实行的是购进扣税法,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实行认证抵扣制度。而对于农产品收购企业来说,由于农业生产者无法提供扣税凭证,由农产品收购企业自行开具收购凭证,既作为支付货款的凭证,又作为扣税凭证,割裂了购销双方的制约关系,损害了增值税内在监控机制,使貌似严谨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出现实质性的断裂。

2、抵扣率设计不够严密。农产品抵扣率统一改为13%后,由于进项税额按含税价、销项税额按不含税价计算,进、销项税额核算的依据不同,在毛利率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企业增值不纳税现象。举例来说,在企业收购粮食不进行加工平进平销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其它可抵扣项目,每1单位的收入应缴税金为1÷(1+13%)×13%-1×13%=-0.015单位,在销售毛利率低于(1×1.13-1)÷(1×1.13)×100%=11.5%的情况下,企业进销税金是倒挂的。因此,农产品商业企业和初级加工企业应纳税金长期为负就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与政策设计相关。当然,例外情形也是存在的。适用税率17%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其税负明显应高于其他加工业。除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少数适用13%税率的产品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生产销售环节按17%的税率征税,按13%的税率抵扣进项税额,增加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即使工业加工环节没有实施增值,即平进平销,每1单位的收入应缴税金为1/(1+17%)×17%-1×13%=0.0153单位的增值税。这样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调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十分必要。

征管制度及措施因素:

1、农产品销售者身份判断困难。不论经营规模、生产工艺如何,收购企业均可使用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税款,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的控管面和工作难度。而免税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身份划分十分困难。现行政策规定,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的自产农产品可以按收购金额计提进项税额。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界定很难把握。企业收购农产品是否该提进项税给税务机关带来对于销售者身份判断难度。使税务机关无法根据销售者身份确认进项税额的真实性,无法有效解决收购企业虚购虚开和经营者税收流失等问题。

2、收购凭证管理制度不健全。收购发票实行自填自开,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和措施,为一些企业肆意抵扣税款大开方便之门,是否自产自销难以区分 。同时,农产品收购业务较多,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的真实性难以掌握,尤其是从异地收购的农产品更加难以核实其真实性,税务机关回访制度流于形式。

3、库存盘点困难。由于收购企业收购农产品的品种、规格、等级等差别较大,且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进销量也比较大,很难进行分类计量和现场盘存。若进行盘库,将大大增加税收征管成本、降低税收征管效率。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手段,对生产加工过程难于精确掌握。通过巡回检查、验货、日常评估能解决表面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涉税问题的发生。

4、征、退(免)税脱节。一些基层征管机关对防范骗税的意识不强,片面认为防范骗税只是退税部门的事,在农产品税收日常管理中对少记收入和多提进项税关注很多,对企业生产能力、出口业务的真实性和退(免)税的申报及核算监控得少,没有充分意识到征税部门管理是退(免)税的重要前置环节,而退税部门不能时刻了解出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工作往往停留在出口单证的书面审核上,部门间协作沟通较少,加大了退税风险。

纳税人主观遵从因素:

1、受利益驱动,农产品经营及加工企业把收购凭证当成税负“调节器”, 人为增减进项税额,调整税负。有的企业出于多抵进项税、骗取出口退税的目的在收购价格和数量上弄虚作假,提高农产品票面收购价格、虚增收购数量、擅自扩大开具范围、填写不实内容,将不允许抵扣的运输费、保险费、仓储费、手续费及其他附加费等挤入收购价格,虚增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依据,虚抵增值税款。实际工作中,曾经出现一些收购企业从国有粮食储销公司购进原粮,却主动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自行开具收购凭证抵扣进项税额。

2、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农产品在收购、储备、生产环节上因管理不善易发生霉变,形成非正常损失,按税收制度相关规定,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但部分企业依仗农产品难以盘点的特点而对这一部分损失不按规定作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从而多抵扣进项税额。

3. 瞒报收入,体外循环,账外经营。农产品受品质等级、年份季节、产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成分含量有所区别,其投入产出比也就不同。企业往往会以原料有效成分含量低、杂志较多、设备老化和技术水平不高为借口,扩大账面投入量,虚增原材料数量,减少产成品数量,为企业瞒报收入创造条件;而销售对象很复杂,终端市场相当部分消费者不主动索取正规发票,也为企业瞒报销售收入提供了可能。

4、产成品成本结转不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时,产成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金额和数量,往往是以当月完工产品的数量乘以一个分配率倒挤出直接材料的耗用数量和金额。这种结转成本方法也出现在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中。这个人为设定的分配率与该行业的平均投入产出比率大体相当,如某大米加工企业采用的分配率就是正常的出米率68—74%之间的一个比例74%,而实际上该企业的直接材料的 耗用比例是69%。分配率处于行业平均指标范围内时,隐藏在更深层面上的偷漏税问题不易被发现,所以说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于收入、费用等项目规定较为细致,而却忽视了成本对于企业应纳税所得的重要影响。税务机关在工作实践中对于工业企业成本的监管偏弱。

针对上述问题,部分地方的税务机关采取增值税最低税收负担率控管,其利弊较为明显。这一举措利于组织收入,防止企业利用收购发票偷漏税款。而不利于规范执法,并影响税收中性原则。弊端具体表现为:

(1)为保证税负水平,部分企业采取虚增收入、进项税额转出等手段申报,进项税额中农产品收购凭证进项税额所占比重可能出现100%情况。电费、运费、低值易耗品进项税额应抵不抵,造成企业纳税评估指标异常。

(2)增值和盈利能力不同的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水平一致,而且内控税负指标单一,测算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税负隐性不公。行业共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此外,部分地方的税务机关采取控制企业收购凭证领用量、驻点监督收购等方式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局曾利用“双耗”指标对农产品加工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双耗”指标,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电耗”和“物耗”指标。这种管理方法是对每个加工企业涉及“电耗”和“物耗”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整合,计算其产成品与用电量的关系、投入产出比、能耗比、物耗比等,为加强该行业的税收征管提供了实践依据。我局还采取管理员跟踪收购、入库等管理方式,加强对该行业的监控管理,使行业税负有了明显增长。归纳现有行之有效的征管经验,结合农产品收购企业的税收征管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征管建议:

1、建立农产品收购备案登记制度。

对农产品收购企业要进行备案登记,应要求其报送企业收购农产品的品种并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收购地点、主要产品直接材料耗用率、年生产能力、仓储能力、运输情况说明等资料。税务机关必须通过实地核查,核实有关部门情况,以便于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变化,全面掌握企业信息,为深入监控打下基础。

2、运用“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开展评估分析。

部分地方的税务机关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估分析实效。

企业的应纳税额=收购数量×(投入产出比×销售单价×适用税率-收购单价×法定扣除率)

将事情经过测算的企业投入产出比、销售单价、适用税率、收购单价、法定扣除率等指标代入公式,就得出了应纳税额与收购量的一个线型方程式,即应纳税额=收购量×单位原材料应纳税额;然后将该企业取得的非农产品抵扣票据如电费、辅料采购、运费等所含的进项税额扣除,就是该企业的税负预警值。

3、建立“双预约”制度。

(1)建立预约定耗制度。预约定耗制度是指税企双方就产成品耗用原材料比例(即主要原材料投入产出比)或投入产出正常损耗率进行预先约定,用以确定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正常投入产出比和损耗率,控制企业产品产、销量及生产成本,解决企业销售收入不入账和虚开收购发票等问题的一项税收管理制度。预约定耗程序:纳税人向税源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税源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后,税收管理员实地调查核实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工艺流程,掌握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或正常损耗率,并参照同行业的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同类行业近几年相关指标平均值,提出该企业农产品投入产出比或损耗率的意见,经税源管理部门评审,评审通过后送达企业。若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农产品投入产出率或损耗率无异议,签署反馈意见后,双方就把其作为约定的农产品投入产出比或损耗率,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将依照执行。

(2)建立预约收购制度。农产品收购一般具有季节性强、品种单一、数量较大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国税部门可以要求纳税人在农产品收购前向税务机关提出预约收购申请,税务机关派员对收购现场情况进行监督,改事后收购凭证审核为事中收购行为监控,防止纳税人人为调节原料收购数量、价格,虚抵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如果是农产品产区,税务机关可以建立农产品收购价格参考机制,定期公布本地区农产品收购价格。在每月或每季纳税申报期结束后,税务机关农产品收购参考价格。企业收购价格低于税务机关采集的参考价格,按企业的收购价执行;高于税务机关采集的参考价格,则按税务机关公布的参考价格执行。

4、实行“实耗扣税法”。

税务机关应借鉴商贸企业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取得进项发票先进行比对,待比对无误后抵扣的管理经验,改变目前农产品收购企业增值税抵扣方法,实行“实耗抵扣法”,将购进时全额抵扣,改为在购进时全额计提,记入待抵扣进项税额,在企业销售时按照实际耗用的数量计算进项税额,从待抵扣进项税额转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纳税人只要不实现销售,进项税就不能抵扣,避免了纳税人一方面抵扣税款,另一方面又不计提销项税的双向逃税行为。同时又可以限制纳税人根据销售情况人为调整实现税款的行为,使税款均衡入库 ,这是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长期异常的一个合理、有效的手段。

税款抵扣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当期允许抵扣的购进免税农产品进项税额=(当期销售数量/农产品加工投入产出率)×平均购入单价×13%。

实耗扣税法在税收管理上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管理成本。只要测算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就能有效控制企业的应交税金,堵塞偷税漏洞。(2)税收收入相对稳定。因不再受购进和库存的影响,企业税负率波动不大,在各期实现税收数量相对平稳,纳税评诂工作比较容易开展。(3)收购凭证的管理难度降低。因收购凭证不再作为企业抵扣税款的主要凭证,企业应交税金的多少与开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会降低发票管理的难度。

5、控制收购业务资金支付手段。以资金流向控管农产品收购业务,以规范企业付款方式、账务处理为手段,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税务机关可以要求企业对收购农产品一次性付出现金在一定金额(如1000元)以上的业务改现金结算为银行结算;对付款方向与供货人不一致的,不得抵扣其进项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