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企业工作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工作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工作流程

第1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Abstract: The solutions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working flow were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and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were made, which better solved the matching problem betwee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ctual working flow in logistics enterprise,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alent demand in enterprise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students' employment. This kind of reform has vit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is thesis also can applied to oth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lso have stro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o them.

Key words: working flow; job roles; comprehensive training

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在这种形势下,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但根据物流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物流业人才短缺与冗余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企业为人才的紧缺而叹息;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并不十分欢迎,“招工难”与“找工难”的矛盾突显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操作的职业能力差,无职业特色。从深层次看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严重不匹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体系,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物流综合实训现状

从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开设的物流实训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单科实训,即学习完某门课程之后,根据课程开出实训。像重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三学期开设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就是在《仓储与配送》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物流实训课;第四学期开设的《运输3D仿真实训》,是建立在该学期专业课《运输实务》基础之上的;第五学期开设的《供应链运作模拟实训》,是在学完《供应链管理》课程之后开设的实训。这种实训虽名为具体的专业课程服务,但实训多局限于某一任务,而没有形成体系且优化程度低,不能与企业实际工作匹配。

(2)综合实训教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也就是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的前一个学期,期望通过综合实训拉近物流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距离,但大都做的不尽人意。像福建德化陶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实训(助理物流师认证实训)是在学完物流管理七门专业核心课后,为使学生通过助理物流师考试而开设的,这种综合实训重理论、轻技能,脱离了企业工作实际。再如江苏南通商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可设的综合实训,设计了十二个工作项目,它更注重的是这十二个单项作业技能的训练,缺乏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局部效益,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为了实现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究教学改革和企业实际工作匹配的问题,因此,将“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方案引入到物流课程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2 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内容的选取

深入顺风物流、荣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双丰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枣庄天衢物流港等数家鲁南地区大型物流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邀请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小组,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而确定物流综合实训目标,明确企业物流工作流程,根据采购部、运输部、仓储部、流通加工部、配送部、信息部、客服中心等各部门工作岗位的能力素养要求,确定物流教学改革目标。

在选取内容时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物流实践活动,具有真实性和系统性。在开展实训时,除货物是模拟的,其它如票据、操作方法、核算方式等均按现实企业中通行的做法运作。

3 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实施策略

3.1 建立综合实训指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实训指导小组由行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组成,负责业务指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各项商务活动以及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由指导教师、班长和两名助手组成。

3.2 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物流公司(如图1所示):

3.3 通过组建公司的有序运行,模拟企业物流运行的全过程。在该过程中,采用“企业环境、真实岗位、职业角色”的全真教学模式。所谓“企业环境”是指塑造真实的企业氛围、商贸实训中心工业级物流设备以及引入企业物流工作流程,并依托山东网商集团,将入驻校园的企业作为学生技能进一步提升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中再次完成企业物流工作流程,所谓“真实岗位”是指以企业物流操作岗位及岗位群要求的实际能力为依据,促进学生通过在商贸实训中心的模拟学习与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所谓“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及学生都参与职业角色扮演,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置于职业角色中,使其在发现、提出、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职业过程中学习。并通过角色岗位的不断轮换,使每位学生充分参与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从而使整个教学环节做到“有基础、有实施、有补充”,即在商贸实训中心打好基础,在入驻的企业中进行实施,并为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环节提供进一步的补充,使学生毕业后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3.4 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可通过公司会议、各部门会议、任务执行结果、个别学生交谈和实训评价表等几个控制点,实时发现某部门小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予以正确指导。

3.5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在对部门进行评价考核时,不仅注重部门自身的效率业绩,还要充分考虑本部门的业务对其他部门的影响,从公司整体效率业绩最优的角度,设置部门评价考核指标。以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将考核指标细化到每一个部门员工。

4 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物流综合实训实施的意义

缩短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间的差距,有效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4.1 推动了专业师资建设。由于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物流教学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和多个工作环节,综合性强,为更好地指导实训,教师必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2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数字化工作流程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指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三个过程整合成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从而使数字化图文信息完整、准确地进行传递,最终加工制作成印刷成品。通常广义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包括图文信息流和生产控制信息流两大部分。图文信息流是指需要印刷传播给大众的信息,如客户提供的文字、图形和图像等,其主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生产控制信息流则是使印刷产品能被正确生产和加工的控制信息,如:印刷成品的规格信息(尺寸、版式、加工方法等),印刷加工所需的质量控制信息(印刷机油墨控制数据、印后加工的控制数据),印刷任务的设备安排信息等,它主要是来解决“如何做”、“做成什么样”的问题。

现今,客户对印刷企业生产的要求呈现以下态势:交货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印品数量减少、品种增多、单价下降,客户希望能及时了解产品的加工状况,以便根据市场做出灵活变动等。印刷企业中的技术升级呈现以下趋势:印刷企业应用CTP的数量不断增加,全面色彩管理技术的推广,数码打样技术的普及等。因此,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制作出达到客户质量要求的产品,如何通过先进技术来优化产品质量、全面提高效率,如何与客户及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这些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

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印刷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只有60%~65%,如果能提高到80%~85%,企业的利润和收益将会大幅度提高。印刷全面实现数字化流程,效率将比传统作业提高5~6倍,准确度与质量大幅提升,人为经验差距缩小,空间成本降低,达到生产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此外,操作者可以在任何时间监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在任何环节进行打样,允许最后一分钟进行修改。整个流程方便、准确、可靠,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实践证明,推广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确实是印刷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需要。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经历了近10年CIP3/PPF的发展,开始进入CIP4/JDF的阶段,但其在我国印刷业的发展仍十分缓慢。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内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印刷企业基本处于传统模拟生产流程向数字化生产流程的转型阶段,以大型书刊印刷厂、商业印刷厂以及大型制版公司和出版社输出中心为代表,而且这些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印前环节,部分印刷企业正在将流程向印刷延伸,但其重点还停留在解决墨量控制问题,对建立和发展数字化流程设备与技术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008年,某业内杂志曾对国内114家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印刷企业进行了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情况的深度调查。本次调查显示,在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样本企业中,数字化工作流程覆盖到印前环节的为100%,覆盖到从印前到印刷的有51.9%,覆盖到从印前到印后的只有7.8%,其中有76家印刷企业使用了PPF/CIP3或JDF/ CIP4自动控制,占66.7%。在“印刷企业应用了CIP3/ CIP4 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见图1),“在印刷机上进行墨量设定”功能应用最多,占81.5%。总的来说,虽然国内已有部分印刷企业引入了CIP3/CIP4,但因我国大多数印刷企业的印后数字化程度不高,跟不上印前、印刷的数字化发展速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都暂时抛弃了一些对其不太实用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功能(如印后自动加工功能)。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层次

现今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从其涵盖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于PDF的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例如:用更优异的PDF文件取代PS文件作为页面描述格式,使用CTP技术缩短流程,采用自动印前检查方法代替传统手工检查方法,采用自动拼大版技术取代原有的手工拼版等。

2.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数字化工作流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和印后)。该流程除了对印前流程进行以上设计外,还通过整个印刷流程之间的整合,来实现印前、印刷及印后流程的无缝衔接。例如,通过印前流程中产生的PPF印后控制信息文件对印后加工设备进行自动化的参数设置,提高了印后加工的效率;通过色彩管理和标准化来实现印刷机油墨预置的自动化,减少了印刷的准备时间。

3.基于PDF+JDF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该流程以客户作业信息输入为起点,以作业为中心,以JDF为标准,实现查询、生产计划制定与控制、物流配送、应收款回收等活动的流程化处理,使得企业、客户和外协企业间的沟通更加快捷。目前印刷企业应用的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大多是基于JDF的,见图2所示。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特点

1.生产流程数字化

数字化生产流程的应用,简化了传统工艺流程,缩短了生产周期,精简了工作人员,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使得企业更具有竞争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作业周期和更高的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

2.媒体数字化

数字媒体取代了传统的物理媒体和储运方式,使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桌面出版系统DTP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纸质图文原稿借助计算机以数字文件存在和传输;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原稿数据获取更加轻松;CTP技术的应用,省却了传统的菲林,数字图文数据可以直接呈现在印版上。伴随着数字化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印刷领域各表现媒体和传输媒体也会向数字化方向转变,这会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图文再现精度。

3.控制自动化

数字化工作流程中,许多传统的手工作业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由计算机控制软件或设备直接完成。如采用专业的RIP数字加网软件取代传统的手工机械加网,提高了网点的精度;利用数字拼大版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拼大版,使得拼版工艺变得省时省力;由数字信息控制的折页机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折页。

4.生产集成化

一方面是生产过程的集成化,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出现,使得原稿制作到印刷品成品之间的步骤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集成化,CIP3/ CIP4有效地集成了与印刷相关的多种信息流,这也是生产过程集成化的前提。

5.传输网络化

首先体现在企业内部,为了能够及时提交客户任务,往往需要多个工作点同时作业,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下,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局域网,实现服务端和多个客户端同时工作;其次体现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业务沟通上,网络数据传送为印刷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采用宽带网络传输,可以接受电子文件,实现了远程打样和异地印刷,拓宽了业务范围。

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程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网络化运行环境

网络化运行环境为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平台。实现图文信息流、生产控制信息流及管理信息流在整个印刷过程中流畅传递的核心技术就是数据通信,利用网络化运行环境实现各流程间与各设备间信息流的高速传递。因此高速的网络环境是必须的,此外,因涉及到版权和保密等问题,网络安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设备间和流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

传统印刷作业中,通常用胶片或印版等模拟介质来记录和交换数据,而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是用一个包含所有内容数据的数字文件来进行数据记录和交换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印刷流程中各流程和各设备间的数据交换,需要建立一种标准化业务数据交换格式。目前印刷企业常用的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主要有:Adobe公司开发的PJTF(Portable Job Ticket Format),CIP3和CIP4分别推出的PPF(Print Production Format)和JDF(Job Definition Format)。其中JDF比PJTF、PPF等标准的覆盖范围更广,它涵盖了印刷作业从开始策划到最终成品交付之间的整个周期内所有过程使用的指令和参数。JDF规范中可以同时包含用户的发货地址、报价、折手设置、RIP参数、印刷油墨控制、装订方式等参数。

3.数字化生产环境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它是一套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是和每个生产环节以及生产设备密切相关的,必须调整原来的生产工艺流程以适应和服从于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要求。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基础、业务范围等综合因素来考虑,明确数字化实施的范围,合理购置设备和流程,构建适合自己的数字化生产流程。

4.标准化规范的制定

第3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工业企业会计做账具体流程如下:

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企业宣传片和公司宣传片详细的拍摄制作流程步骤:

1 . 根据客户的需求初步制作宣传片的形式:根据客户提供的企业信息策划文案,这是需要从客户那里了解和沟通得知的企业信息逐步形成制作方案。

2 . 与客户时时沟通,详细了解企业信息:了解一些企业信息和企业客户的需求来确定宣传片的拍摄时长,拍摄安排和配音的音效等等。

3 . 根据与客户的沟通和创意人员的方案作出初步的报价:根据客户对片子的要求和初步的设定,我们专业人士对片子的设计和日程的安排,设备的选择与客户进行沟通对片子进行报价,让客户了解到我们的工作内容。

4 . 对企业公司结构的了解,素材的收集这就形成的企业宣传片和公司宣传片的初稿。送往客户哪里审核,定稿。

5 . 片场的确定和勘察:文案确定后,就是片场的勘察了,当然这是由摄影师和导演去看的。

6 . 出分镜头拍摄和解说词与客户沟通修改:宣传片的拍摄都是要与客户时时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文案和片场的确定之后就是对分镜进行拍摄和解说词的配音,并交给客户审核,提供修改意见,与客户确定脚本无误后,审核通过。

7 . 对宣传片进行前期的拍摄:文案,片场的确定,根据企业宣传片的流程后续就是前期的拍摄,后期制作,客户的审核并进行修改和最后的完成完整企业宣传片或公司宣传片。

第5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数字化工作流程是联系印前和印刷的纽带,是印刷厂生产数据的源泉,是客户对接的前端接口,更是印刷企业运作“互联网+”思维不可或缺的技术财富。进入印刷业业务萎缩、市场转型的新时期,数字化工作流程作为印刷厂核心业务运作基础,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节点。后CTP时代,数字化工作流程期待重新起航。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昨天”

在2010年以前,数字化工作流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提到CTP,就不能不说数字化工作流程,其是CTP不可或缺的搭档。CTP是理想的印前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入CTP后所改变的不仅是印版的成像方式,更关键的是取消了制胶片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胶片在制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印前与印刷交流的工具。CTP要想直接在印版上成像,必须将原来胶片所承担的所有职责,如打样、版面传递与存储、再版、修改、拼合、折手、拷贝复制、工艺适性调整等在输出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解决,这其实就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TP配套的关键所在。

为了适应CTP设备的运行需要,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应运而生,其目的都是为了给CTP提供数字化的输出环境,即适应印前数据的格式多样性,适应不同领域的拼大版需求,适应CIP3数据的导出需求,甚至要适应一些非标准的一位TIFF文件。这些数字化工程流程从实现数字化折手、拼大版开始,整合数字打样、PDF输出、色彩管理、数字化工序管理、网络传送,最终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各种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各自不同的技巧和方式将印前融合在一起。

早期,多数CTP厂家都有一套PDF数字化工作流程,不支持PS文件加载字体后加网生成一位TIFF的功能,而由于国内存在大量的PS文件,因此这套流程难以推开,只能作为CTP的输出管理器,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早期的PDF数字化工作流程并不能叫做工作流程。2010年以前,有大量基于单机RIP加拼版软件的CTP系统,只要是能够将小版折手拼合成印刷版面,再进行RIP输出,就可以在RIP后通过生成一位TIFF去完成CTP应用。此时,方正电子完全开放一位TIFF功能的方正世纪RIP2.1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2007年前后,方正电子还基于市场的强烈需求推出了最新版的单机版方正世纪RIP4.0。直到现在,部分开放一位TIFF功能的方正世纪RIP3.0还在应用。

以崭新印通为代表的RIP后工作流程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其以可靠的RIP后的数据为基础,以RIP后的一位TIFF文件为基础格式,通过流程化的理念实现了所有数字化工作流程所能完成的功能,如拼版折手、数码打样、CIP3导出、多CTP负载均衡、版面检查等。

进入CTF和CTP并存时期,数字化工作流程还承担着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照排机和CTP设备整合为一套能用相同的流程支持的混合输出系统,大幅面高速激光照排机为CTF和CTP实现工艺合流创造了可能,那时会存在两套拼版模板,一套对应CTF,一套对应CTP。照排机通过输出一组定位标后可以不再经过拼版而在粗定位下直接晒版,然后再进入CTP的版心定位设备进行版心定位打孔,使CTF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2010年以前,数字化工程流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没有流程软件,就用PS保证出版流程的相对安全;有流程软件,就先对PDF进行规范化,输出PDF,再挂网。这个时期,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各显神通、百花齐放。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

2010年至今,PDF格式得到了印刷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全面应用。

1.数字化工作流程日趋成熟

2010年至今,PDF格式得到了印刷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全面应用。PDF文件有诸多优点,其可视化的特点保证了生产的可靠与稳定;其很好的可压缩性,保证了数据的紧凑。由于主要的排版软件都已经将PDF文件作为标准格式文件,这使得以前的旧版RIP流程无法再完全支持现有的输出方式,多数印刷企业都通过升级或引进新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后,开始支持用PDF文件制版。同时,印刷机CIP3接口的普及也是推动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的重要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CTP技术的成熟,数字化工作流程走向了功能全面化和应用普及化的道路。可以说如今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已经全面成熟。

有人认为,只要是可以接受标准PDF格式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可以保证输出结果的稳定和准确。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都是基于PDF的工作流程,但由于PDF文件的生成方式各异,不同版本、不同系统输出的PDF文件与各个系统的兼容性也存在差别,特别是层次、文字等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现象。在中文排版领域,运用方正畅流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的企业较多,且已经成为出版领域的不二选择。在报业领域,几乎100%都是方正畅流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在商业印刷领域,由于可以使用Adobe的前端排版软件,输出流程也就百花齐放。目前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已经从印前领域扩展到印刷领域,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各个主要模块都已经开始在印刷企业发挥作用。

由于印前排版文件已升级为PDF,那么引进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就成为刚需,而很多流程是与CTP设备配套的,方正电子也通过一位TIFF接口等方式与CTP进行配套,使印刷企业引进的CTP设备和配套的工作流程成为捆绑关系。

2.数字化工作流程目前的“困扰”

(1) CIP3文件的命名

数字化工作流程前源文件的命名规则不尽相同,如客户或报社发来的文件各有一套命名规则,印刷企业需要从文件名上区分出是彩色版还是黑白版的多种信息,制作大版的文件名还另有一套命名规则。如此多的文件命名,让操作人员眼花缭乱,如何正确地识别这些文件名,并准确地分辨出其所代表的含义存在困难。

(2)在出版领域,胶片制版仍较为普遍

通过胶片检查文件较为直观,因为还可以通过晒版来调整印版的印刷适性,这使得很多出版社依然选择胶片作为输出印版的方式。PDF文件为未加网文件,对印刷企业而言并不是最终确定的文件,会因加网过程中参数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讲,PDF文件只是最终的排版文件而不是印刷文件。这给对版面要求严格的出版社带来了不确定性,所以直到今天胶片仍然没有退出印刷市场,这也是印前和印刷之间数字衔接不畅的原因之一。

(3)数字化工作流程功能不够完善

从功能上看,除了加网算法、PDF规范化或精炼接口这些核心功能外,柯达、网屏、海德堡、爱克发、方正电子等厂商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大同小异。一些功能虽然也能吸人眼球,但真正用到这些功能的地方并不多。出于保护自身权益的考虑,各厂商数字化工作流程的PDF导出功能都不够完善,限制也比较多。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明天”

数字化工作流程今后的发展多集中在兼容性、自动化和运算效率的提升方面,并将向印刷全流程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数字印刷、印后加工等。

从CTP应用角度看,数字化工作流程目前的功能已完全可以满足印刷生产需求,今后的发展多集中在兼容性、自动化和运算效率的提升方面,并将向印刷全流程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数字印刷、印后加工等。

在印刷企业纷纷考虑转型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工作流程也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

首先,数字化工作流程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向更深、更广的应用方向拓展。例如,加网算法可以更加快速,进一步优化印品质量,特别是要实现能在较低加网线数时消除玫瑰斑。设计开发人员可以借助于现有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重新设计更好的加网算法。此外,时下热门的“云平台”和网络化协作理念也可以应用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通过网络化的身份认证系统进行数据控制和管理,由云输出中心进行输出。运用这种数字化工作流程,客户可以根据工作权限的预设,实时追踪工作进程,提交确认和批注,实现网络管理。版面内容一次处理、多次输出的功能也应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其次,可重新设计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系统架构。数字化工作流程出现至今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虽经历了多次升级,但其基本软件架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基本功能和实现方式也没有变化,基于小型服务器或工作站运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系已经显得有些过时。而如今的计算机网络架构体系、运算速度、存储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必要对数字化工程流程的系统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基于网络应用、在线存储、新型加网、多次输出的系统环境,在自动化方面增加集成自动接版、文件名规范化处理、工作信息沟通等新功能,使高速网络、高速加网、高速存储、网络应用成为新型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核心功能。

再次,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全面升级是印刷业发掘业务潜力、对接互联网、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未来,可以借助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生成的高精度PDF文件、一位TIFF文件,利用数字资产管理的理念,通过自动检索处理,完成合订本、精选本、电子书的生产,而不再局限于CTP输出、数码打样和CIP3应用等内部工艺要求,要更多地面对印刷业的现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再利用。

第6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色彩管理:飞向云端

色彩管理是高品质印刷实现的必要手段,它不光是要求能实现色彩的准确再现,而且也要满足顾客生产时间越来越短、周转时间越来越快、印刷内容也必须更加符合数字生产等的要求,而这些都需要相关技术在速度、质量和应用范围上进一步提升。此次展会上,展出了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的厂商有两类:一是专注于做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的公司,如爱色丽、GMG、CGS、FFEI;二是为了完善自身工作流程而推出色彩管理产品的公司,如柯达、富士胶片。这些厂商推出的色彩管理解决方案体现出以下特点。

1.色彩管理与网络印刷的全面结合,使得色彩管理的工作不再从印刷企业的印前工序开始,而是前移到客户端,从而提高了印前处理的效率

随着网络印刷的兴起,色彩管理从印刷企业的印前工序前移到了客户端,实现了远程打样和监视打样等,典型的代表产品是GMG ColorProof 5.3、CGS公司ORIS Color Tuner//Web网络远程印前软/硬双打样系统。

(1)GMG ColorProof 5.3:为客户提供网络客户端,用户首次可以从公司网络内的任何一台PC机或Mac机上创建、编辑和监视打样作业。因此,几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ColorProof。打印机的状态同样可以在网络客户端上查看,包括中断和取消打样作业选项,并且也可以通过一个网络客户端管理几套GMG ColorProof系统。

(2)CGS公司ORIS Color Tuner//Web 2.0:采用全流程的客户端/网络服务器端的架构,远程Web的作业提交和监控模式,通过ORIS Color Tuner//Web 2.0与互联网进行作业的控制与追踪,整合了ORIS Color Tuner、ORIS Soft Proof与ORIS Certified Proof的所有功能与优势,使得管理和监控全球的远程打样变得更容易。

2.色彩管理不仅是胶印的关注点,数字印刷、包装印刷等都已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过去,色彩管理多见于传统书刊、商业印刷企业,而随着色彩管理越来越多地为数字印刷、大幅面印刷和包装印刷所重视,众多厂商已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典型代表有GMG ProductionSuite、GMG OpenColor等。

(1)GMG ProductionSuite:专为大幅面喷墨打印市场研发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可为大幅面喷墨打印提供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和可预见的生产效果。凭借循环校准专色、强大的编辑选项以及可驱动800种输出设备的特性,GMG为大幅面印刷建立了质量新标准。

(2)GMG OpenColor:是一款针对包装市场的革命性专色工具,它的重点在于在过程控制和专色通道的控制方面做得非常专业,可以在印刷色、专色和多通道高保真方面达到最精确的模拟,极大精简了包装打样的工作,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3)爱色丽i1专业色彩管理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爱色丽i1Basic Pro 2、i1Photo Pro 2、i1Publish Pro 2三款解决方案。i1 Basic Pro 2是一款适用于高端显示器色彩配置、显示器与打印质量检验、专色测量的基础解决方案;i1Photo Pro 2是为专业摄影人士设计的,用于管理从照相机到显示器、投影仪直至打印机的RGB工作流程。i1 Publish Pro 2适用于需要组织和管理整个RGB、CMYK和CMYK+N(CMYK加任何四色)摄影、印前或数字印刷流程的印前、图像和数字印刷专业人士。

3.众厂商力推色彩管理的云解决方案,让所有的操作者都可以使用色彩管理的相关数据

由于采用了云技术,因此色彩管理不再只是印刷企业印前人员的专利,而是可以将执行ICC标准的色彩管理文件上传至云端,在任何时候对所有采用ICC标准的输出设备都有用。代表产品有GMG CoZone、爱色丽PantoneLIVE、FFEI公司RealPro Colourcloud和富士胶片XMF ColorPath等云计算色彩管理系统。

(1)GMG CoZone: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软打样工具,目标群体覆盖整个出版产业链。GMG CoZone是广告、设计公司与印刷企业之间,品牌商与广告、设计公司之间,或品牌商与印刷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包括CoZone_Collaborate、CoZone_Manage、CoZone_Deliver三个模块。其中,CoZone_Collaborate模块可帮助客户在云端对整个生产状态、生产数量以及最新的生产活动进行纵览;通过CoZone_Manage模块,客户能够将GMG色彩特性曲线应用到自己的文件中,而无须掌握丰富的技术知识或投入大量的资本;CoZone_Deliver模块则可通过在流程中加入GMG色彩打样解决方案来完成生产工作流程。GMG CoZone支持电脑、手机、iPad等多媒体电子设备。

(2)爱色丽PantoneLIVE:是爱色丽提供的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颜色服务,对重要品牌的颜色标准提供即时访问。PantoneLIVE动态色彩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动态的、功能强大的印刷色彩数据库,包含了通过真实的印刷工艺,在真实的基材上采用真实的油墨所得到的色彩标准,这些色彩标准被储存在一个安全的、基于云计算的门户网站中,印刷企业和终端客户经授权后可通过这一网站进行集中式的色彩沟通,并获得相关的色彩数据,不仅能够保证色彩的一致性,而且有助于提高从最初设计到最终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

(3)富士胶片XMF ColorPath云计算色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印刷企业跨设备(包括传统胶印机、数字印刷机、网印机)进行色彩管理,帮助印刷企业校准、遵从印刷标准,比如ISO12647-2。XMF ColorPath能产生装置连接的ICC文件和ISO TVI曲线,以便于印刷企业在不同的设备上仍能快速地同ISO 12647标准达到一致。

4.跨设备色彩管理的实现,为混合印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传统印刷企业对数字印刷接受度的提高,“传统+数字”的混合印刷模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在印刷企业的工作流程中可能会包括胶印机、喷墨打印机、静电数字印刷机、版式打样机等,如果每个设备都带有一组颜色标准工具,那么这些系统就会各成体系,加大出错的风险。drupa2012上,已有厂商推出了跨设备的色彩管理工具。代表有柯达ColorFlow、海德堡印通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等。

(1)柯达ColorFlow软件:这款软件可集成印刷环境中所有的色彩元素和设备,跨设备保证颜色的一致性。其整合了线性化曲线、色彩特性文件和颜色配方等各种色彩校正技术,通过色彩管理协调多个颜色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可自动进行色彩调整,确保打样、CTP输出和数字印刷机生产颜色的一致性。

(2)海德堡印通色彩解决方案:能够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实现色彩的忠实再现。这个解决方案提供了一大批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进行真彩色、低成本的生产。通过保证所有组件有效地一起工作以及精确的控制,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颜色忠实再现,在生产中优势明显。

当然,在新品浩如瀚海的drupa 2012上,展示在人们眼前的绝不仅仅是上述产品,但无论如何,从总的趋势上来讲,都体现出了色彩管理、网络印刷、云计算等相结合而实现的前后融通、跨设备融通的特点。

数字化工作流程:演绎全流程概念

有人说,数字信息使整个印刷业改头换面,其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头到尾衔接起来,以此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正是数字信息的大行其道,让数字化工作流程真正从印前突围,走向了前至客户端,后至印后加工的“全流程”。这些流程大多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适应数字印刷、网络印刷、包装印刷等多种印刷生产的需求。

drupa2012上,展出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产品的展商有海德堡、柯达、EFI、爱克发、富士胶片、XANTE、FFEI、惠普、施乐、杜邦等。从这些流程新品上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数字化工作流程不再是印前的专属,“全流程”的概念和产品更能满足客户全数字化生产需求

数字化工作流程自提出之日起,虽然打着印前、印刷和印后全流程管理的旗号,但是前期还是以印前为主,后来随着JDF、CIP3/4等技术的融入,逐渐扩展到印刷。如今,从客户提交订单便已进入流程的控制范围,甚至可延伸到对印后的控制和管理,全数字化生产正在实现。如海德堡印通工作流程Prinect 2.0、EFI工作流程等。

(1)海德堡印通工作流程Prinect 2.0:在原有版本的印前、印刷和印后流程中加入了数字印刷管理模块、网络印刷管理模块和包装印刷管理模块以及MIS系统模块,进一步扩大了印通流程的控制版图。其中,网络印刷管理系统将印刷企业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前端的印刷买家,可以使印刷企业运营一个或多个在线商店——包括一个公众可以访问的网络印刷店面;数字印刷管理模块,在印前处理完成后,可以根据印刷的数量和具体要求来决定是进行数字印刷,还是进行直接制版和传统印刷。其中关键颜色管理功能,通过一整套的工作,包括调整印刷机和数字印刷机、生成ICC文件,进行色彩匹配等,让两种印刷方式印出来的产品颜色品质尽可能地一致。由于Prinect2.0采用模块化设计,印刷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模块,既可以只选择印前模块,也可以采用中央处理方式,实现MIS-网络印刷-印前CTP-数字印刷/传统印刷-包装印刷-印后的全流程管理。

(2)EFI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包括EFI Digital StoreFront、EFI Pace、Monarch print MIS systems、PrintFlow、Fiery中央生产流程工具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用户从EFI Digital StoreFront系统提交任务,依次通过EFI Pace(全集合、可扩展、基于浏览器的印刷管理软件)、EFI印刷信息管理系统(Monarch print MIS systems)、PrintFlow(灵活的生产调度控制系统)、RIP服务中心(Fiery服务器)后,处理好的图文信息被传送到数字打印设备,最终输出成品。该流程展现了EFI无缝衔接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在节约时间、减少出错和浪费方面的超凡魅力。

2.混合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全面满足客户全方位混合印刷生产的管理需求

此次展会上,随着“全民数字印刷”的浪潮掀起,不管是传统印刷设备厂商推出数字印刷系统,还是更多的传统印刷企业想采购数字印刷机,“传统印刷+数字印刷”的混合生产模式将结束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的市场之争,使之能和平相处、互补市场。与混合印刷生产相对应的,得益于MIS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既能管理传统制版印刷生产、又能管理数字印刷系统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也已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例如柯达统一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富士胶片XMF V5等。

(1)柯达统一工作流程解决方案Unified Workflow Solutions:为整合所有的系统和信息而设计,包括柯达达尔文VDP软件、网络印刷解决方案、印易通工作流程、PressProof软件、ColorFlow软件、潘多拉连晒软件等,将印能捷(Prinergy)商业工作流程与InSite印前端口系统连接起来,再结合Darwin可变数据和Kodak网络印刷方案,可实现胶印、柔印和数字印刷等多种方式的印刷。

(2)富士胶片XMF V5:XMF ColorPath的核心色彩能力通过XMF ColorPath Organizer模块纳入XMF V5工作流程中,该模块为用户提供了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作业进行色彩管理的能力,并在整个XMF工作流程系统中担任色彩控制的角色。

3.流程的兼容性更高,支持行业标准,能够兼容其他合作伙伴的模块、软件和硬件,使得客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原有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针对性或者说排他性很强,印刷企业往往引进某个厂商的CTP设备后就必须引进其数字化工作流程,而现在随着JDF和PDF标准为各个厂商所接受,同时本着为客户节省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的观念为上,新推出的工作流程往往能够兼容其他厂商的某个模块化解决方案或设备,如HP SmartStream、柯达统一工作流程等。

其中,HP SmartStream作为惠普引以为豪的端到端工作流程组合方案,包含了合作伙伴解决方案,从订单提交开始,到全面的文件处理、可变数据管理、拼版以及图像管理、印后管理均能完成。其支持普通商业印刷、直邮、出版、照片、标签和包装市场。

4.细分的流程软件、模块更加有针对性,功能更强,能集成到现有的工作流程中,使印刷企业在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第7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为完善公司经营管理及内部管理,强化公司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推进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力,保证公司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门。

第三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控的组织管理

1、董事长或(董事)是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最终批准人,主要工作职责:

(1)对公司各部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制定、修订、废止的审批权;

(2)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中出现制度、流程争议的最终裁定权。

2、行政人事部是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的日常归口管理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制订、修订各部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相关实施细则;(2)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过程中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与处罚;(3)根据反馈和要求,适时修订、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流程。

3、各部门是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者,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本部门或岗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组织及实施管理;(2)负责建立健全与流程配套的表单、管理制度、规章等文件的拟订、使用;(3)负责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进行落实、推行、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改进计划,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报;

第二章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修订

第四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

1、由相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拟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草本,对新拟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文字描述,并向行政人事部申请进入审批流程;

2、行政人事部根据草本及文字描述召集涉及相关部门及人员开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本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制订部门修正后报行政人事部审核;

3、行政人事部按照《公司管理规定》上报董事长或(董事)审核批准实施。

4、个人以及部门之间不得直接干预,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可提出意见或建议)

5、部门对部门之间出现工作流程质疑问题或建议,可通过文字报告形式,报送行政人事部。

6、行政人事部可通过行政会议方式研讨解决。最终裁定权(董事长或董事)

(7)各部门汇报工作要严格遵守公司制度流程,不得越权、私定。

第五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一经颁布,全体员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违反,违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对已确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在没有正式修订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搞"灵活变通",不得借故不执行。

第六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检查

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颁布执行一个月内,行政人事部进行全面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2、行政人事部不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每季度抽查不少于一次,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了解,并做好检查及访谈记录。

3、行政人事部会同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检查。

4、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形成文字性材料汇报行政人事部。

第七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反馈

各部门在月汇报中反馈,行政人事部检查反馈情况,并于10个工作日内拟定落实解决方案。

第八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修订

1、年度修订:原则上每年修订一次,由行政人事部根据全年运行情况,提出修订计划,递交行政会议批准实施。

2、特殊修订:根据公司需求紧急程度,适时修订,由责任部门提出申请,行政人事部审议后递交总经理批准实施。

第三章 规章制度的学习及工作流程的培训

第九条 规章制度的学习

规章制度经批准颁布后,各相关部门必须于1周内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新员工入职时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规章制度学习,落实规章制度相关内容,并做好学习记录备行政人事部检查。

第十条 工作流程的培训

1、流程培训由各流程主题部门实施,要求每年年初集中培训一次;新流程、修订流程在实施前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培训一次;新员工入职时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培训一次。

2、争议的解决

(1)、当各方对同一流程,出现不同意见,没有达成一致,可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公司行政会议仲裁。

(2)、当违反流程规定,对公司下达纠正措施通知单,存在异议,可在2个工作日内提交公司行政会议仲裁。

第四章 处罚

第十一条 未按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口头批评、公开批评、警告处分,在按该部门相关制度进行扣罚之后,再处以100元以上(上不封顶)处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须承担主要责任。被处罚记录记入个人档案,并与公司年终个人及部门评优挂钩。

第8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工作流;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

0 引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办公方面的业务量迅猛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办公自动化(OA)作为一个新兴办公技术渐渐的发展起来。它以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协同工作等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包含了多种学科门类的渗透和重叠,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工程,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OA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采用时下比较先进的开发技术,借助网络和网络节点来处理企业的办公事务,提高企业在办公方面的效率,为管理层和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网络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各企事业单位也建立和部署了一些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通用性比较低,没有普遍性,即不同部门的系统之间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封装等方面都采用自己独立的方式和格式,不同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方面的通信整合,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数据流的格式。从而导致就算是同一个企业内部也可能要面临开发多种OA系统的局面。事实上,这些不同的系统也只不过仅仅是在处理数据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们完全能够合并在一个系统当中,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企业的开发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在办公过程中的完全自动化。

综上所述,本文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到办公自动化的设计当中,作为过程建模和管理的核心技术,结合OA系统的运行机制,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协同办公领域,是针对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流程的事务而给出的概念,其目的是通过把事务拆解成预先定义好的模块和任务,然后遵循特定的过程和步骤来执行并完成这些任务,同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控,以实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质量、更加有效的对流程进行控制、更好的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工作流从产生至今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厂商和专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

工作流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经历三个步骤:首先是映射过程,然后是建模过程,最后是数据流的管理过程。映射的目的是确认企业当前的事务流程,并把它们文档化;建模的目的是建立模型,生成一个企业事务的流线型过程;数据流管理则是通过软件的架构和开发,形成一个覆盖企业所有部门和所有业务种类的综合系统。为了保证所开发的工作流模型能够完整、无错地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业务,开发的过程必须完全遵循之前确定好的、有效的工作方式,同时在所有的开发阶段当中,都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开发结果进行评估。

在企业实际的办公过程中,涉及到的事务类别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比如公文的发送、公文的收取、公告信息的、重要文件的归档、会议的安排以及车辆的调度等等。这些事务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任意的两个事务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制约,这些关系就好比是文档在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同时,对于不同的事务而言,其所应具有的访问权限是不同的,在系统中则表现为信息的不同状态,比如可用还是不可用等等。

2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OA系统模型

2.1 系统框架设计

为了限制和规范用户的使用,系统为功能模块和数据设置了相应的操作权限,以实现企业对协同工作、公文流转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要求。以桌面操作系统的方式将办公系统的会议管理、公文流转、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提供给用户,满足企业在办公方面的需求和管理,使企业的办公流程和模式更加的规范化,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系统的系统架构和总体框架如图1和图2 所示:

2.2 系统中工作流的实现

为本系统所设计的工作流模型中涵盖了两种数据:文档属性的数据以及控制工作流的信息数据。文档的属性数据由用户来改变,而流程的控制数据则由工作流程序来控制和改变。在公文实现流转的过程中,每个功能模块首先要读出参与了这个流转过程的用户数据,然后把他们签写阅读和批改信息写入数据库中,之后在把文档传递给下一个步骤中的用户。

2.2.1 工作流程模板的定义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公文流转的过程,系统中会定义和生成一个针对工作流程的模板库,用来存放平时比较常用的工作流程的模式信息。当用户需要起草自己的一个公文的时候,必须先从已有的模板库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模式的公文模板,同时设定好自己的流程模板,当公文被提交之后,OA系统将会自发的将用于流程控制的数据绑定到与文档有关的数据上面。公文在审查的过程中,工作流根据之前设定的流程模型去计算目前工作流的流程步骤的数目,同时给出相应的处理结果。

2.2.2 工作流程的定义

公文在被审核和被接收的时候,系统需要对其流程进行定义。对于一个大型的协同OA系统来说,工作在流转的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的用户,而不同的用户在系统中的角色以及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而且,就算对于同一个文档来说,不同的业务处理请求,也要求其流程应该有所区别。因此,考虑到各种的因素和应用,系统在发起一个流程的时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把一个流程预先定义好,公文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流转;另外一种方式则允许对预先定义好的流程进行调整和修改,用动态的方式定义工作流程,使得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 结束语

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到企业协同OA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当中,建立了适合企业协同办公需求的过程模型和组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协同OA系统,实现了公文流转、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提升了系统所具有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在办公事务处理方面的代价,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科学工作流技术研究综述.国防科技大学学报[J].2011,33(3):56-65.

[2] 张鑫旺.我国OA系统的发展及现状.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4,32(2):122-124.

[3] 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企业工作流程范文

关键词:流程管理;动态联盟;ISO9004;质量管理模型;

作者简介:周福新(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E-mail:zhfxbjtu@sina.com

过去十几年一直是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市场顽疾也逐步显现,其中建筑质量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发生的杭州地铁坍塌事故、上海景苑花园的楼倒倒事故、奉化楼房坍塌事故,不断触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也时时提醒着人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现代工程的发展特征来看:大型化、复杂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工程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已有质量管理理论进行总结与升华,从新的视角审视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无法逃避的话题。

从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践与发展现状来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尚且没有形成全行业的通用化质量管理模板;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较差,照搬照套企业质量管理程序的情况严重,与工程项目的实际质量管理情况严重不符;三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薄弱,各项目参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项目质量管理目标难以统一化。显然,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在体系建设、体系运行、组织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将从流程管理的视角入手,借鉴生产性企业流程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质量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的ISO9004和动态联盟思想,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基于流程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运行模型,与此同时,利用流程软件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的控制要点,最终利用常用的质量管理分析软件进行流程运行问题的诊断,从而促进一个动态的项目质量管理的循环上升过程。最终希望为中国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思路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1流程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流程管理是一种管理过程和系统化方法,以规范化地构造卓越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持续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本身包涵着丰富的工具和技术,其关键词是流程、规范化、持续化、系统化[1]。流程管理的应用范围广泛,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合理的、高效的流程体系。

1.1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质量管理领域,流程管理的思想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生产性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就已广泛地采用了流程化的思想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伴随着产业化革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科技化、理论化。从以前的流程控制逐渐转移到流程的改造上,把已有的产品生产流程中无法造成产品价值增值的流程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新颖、更加适应顾客需要的产品生产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流程业务重组思想(BPR),这一思想的产生是流程管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最早提出与研究这一思想的是Hammer等人,但是,这一思想在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与控制中的执行效果并没有像质量管理专家预期的那样成功,高达70%的失败率使得专家们不得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张志刚等[1]从现代的项目质量管理视角认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无法有效剔除;二是该思想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与经验主义者的思维相碰撞,这影响了其的推广与实施。进入21世纪以来,流程管理以企业流程管理系统BPMS为支撑,通过自动化技术对工作流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的同时,将“人”的因素在流程化质量控制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这使得流程管理在生产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大行其道。截至到目前,80%以上的产品生产企业都采用了流程管理作为本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3],可以预见,未来流程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1.2流程管理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制度所带来的施工成本的增加;加之过去十几年建筑市场的粗犷式发展方式,以投标价格作为衡量工程施工方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些因素促使着施工单位逐渐养成了以团队长期的施工经验作为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显然,这是不科学的。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无不是因为质量管理流程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曾辉等[4]认为,流程管理能够促进项目绩效的提升,改善项目的质量管理能力,分散工程质量管理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由此可见流程管理对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价值增值过程是不可估量的。熊瑛等[5]基于ISO9004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大企业病”问题,认为将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目前主流的智能管理中,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刘扬[6]将精益质量管理思想与流程管理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流程化的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并利用流程框图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操作说明,论证了利用流程化思想为指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能性与科学性。

从流程管理在质量体系建立的总体研究与应用现状来看,虽然目前针对项目的流程化质量管理研究与应用实践还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将流程管理思想应用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是可行的,能够促进项目工作流程的价值增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流程化管理的思想在工程质量管理领域随着现代项目的复杂化与大型化而逐渐成为行业发展与进行质量管理的新趋势。通过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践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已有的大型化、国际化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正逐步向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向靠拢,但是从实际的管理与运行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在理论上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

2流程化工程项目质量体系构建

2.1构建基础

项目的复杂性、一次性等特点决定了进行流程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站在已有的质量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成熟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目前制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的瓶颈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质量体系构建。

2.1.1理论基础——ISO9004质量体系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0标准族的核心标准之一,与ISO9000质量体系相比,ISO9004更加强调质量与业绩的持续改进。从其与流程管理的关系来看,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流程管理思想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质量管理专家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点。一般来讲,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扩展模式,以组织持续成功的管理,战略和方针,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监视、测量、分析和评审,改进创新与学习6个过程构成的循环系统为基础,强调平衡组织中所有相关方的需求与希望,为组织在复杂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持续的成功提供操作指南。虽然目前ISO9004质量管理是针对组织质量管理而进行设计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项目也是组织的一种类型,因而将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上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

2.1.2组织基础——动态联盟思想

动态联盟(Dynamic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7],在建设项目中,动态联盟的核心思想是在优化与重组项目建设业务流程,选择联盟成员,设计或调整系统组织结构与耦合方式,确保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敏捷性、柔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8]。在工程项目的质量运行中引入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以建设单位为主导,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和部门,通过一定方式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化组织。在项目联盟中,各参与方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组织关系,而不是传统组织模式下上下级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有利于消除传统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壁垒,将项目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统一化、协调化,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2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针对目前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将基于动态联盟思想的系统化方法与基于ISO9004的流程化质量管理思想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流程化项目质量管理运行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保障,二是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

在组织保障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参照动态联盟的思想,项目参建各方在基于WBS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契约,成立一个由建设单位主导的质量管理虚拟联盟,以这个虚拟联盟作为项目质量管理的沟通、协调平台,力图最大程度消除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项目各方之间存在的利益壁垒。在联盟成立初始,项目参建各方共同协商形成一致的联盟运行章程,制定项目目标体系与责任体系,各参建单位以联盟制定的质量管理文件为纲领,细化分解,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质量管理流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方面,通过对质量管理密切相关的流程进行分类,从质量意识、质量行为、实体质量的3个维度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运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流程化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反馈,由动态联盟组织质量管理专家对流程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制定改进计划方案。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质量管理经验的不断转化,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流程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控制分析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般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作业性工作流程与管理性工作流程两大类。但是与传统流程分类不同的是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对于管理性工作流程,根据流程持续时间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分为过程性与验证性两种工作流程。显然,这3种流程的有序运行是流程化质量管理模型的核心。

3.1作业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框图

建筑工程项目作业性流程主要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持续时间长、技术条件复杂、对整个项目的质量影响较大的工作流程,该部分流程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对本类流程通过规范化的工作程序设计(见图2),在不断促进工程质量提高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

从图2可以看出,由项目各方在项目正式开工之前建立的动态联盟将作为各方进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协调沟通机制,由其制定作业性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施工程序,各单位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各自对于作业性流程管理的责任与管理体系,在单位内部之间,设计单位给予施工单位足够充分的指导,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最终由联盟对项目各方的作业性流程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运用传统的质量分析方法,如鱼刺图、雷达图等进行流程运行问题的诊断与分析,在识别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动态调整,其具体表现在于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与实体工程项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3.2过程性工作流程质量管理框图

过程性管理工作流程是管理性工作流程的一种,与作业性流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这种软性的管理要求就造成了过程性管理工作流程在运行中的一些特点。一方面,在联盟对管理性流程制定的纲领指导下,各单位应该明确各管理性流程的工作节点,从而建立相应的责任矩阵制度,通过自评价与联盟监督评价两种方式,不断查找管理性流程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深化,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更新,这样的更新有利于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施工经验制度化、理论化,从而促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制度保障。同时,各个联盟成员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单位应在联盟的统一指导下,对施工、监理、设计单位针对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保证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因各自的项目利益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管理工作搭接,影响项目的质量管理效率与水平的直接提升。具体如图3所示。

3.3验证性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框图

验证性工作流程,顾名思义,其强调的是对已完作业性流程的一种检查与验收,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最终的考核环节。因此在识别验证性工作流程关键工作节点的基础上,构建合理化的验证性工作流程框图(见图4),从而有效的指导验证性工作流程的运行,保证联盟对项目的质量管理实施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保证项目质量管理经验的有效总结与推广。

在验证性流程框图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其仍然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结构,通过循环来促进验证性工作流管理状况的不断优化。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与过程性工作流程实施不同的是,验证性流程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通过多方合作与监督机制,来保障验证性流程的实施效果。

4企业建立流程化管理的建议

基于流程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将流程化思想与动态联盟思想应用到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在工程项目建立流程化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还应遵循如下建议:

(1)加强对质量管理流程的分析。基于流程再造的思想不断优化流程的价值增值过程,将流程化思想植根到具体的项目工作流程中去。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流程化质量管理的模型与整体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在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各个单位仍然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利用WBS技术进行分解[9],对具体的工作流程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从而确保项目质量管理上下的一致性与协同性。

(2)构建基于项目各方的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目前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具有涉及单位多、流程关系复杂,管理幅度大等特点,建立一个项目参建各方都能进入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各参建方通过信息平台传递项目质量管理资料,从而降低项目质量管理的沟通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3)加强运行结果控制。质量管理大师JamesHarrington曾经说没有控制就没有提高,基于流程化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在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联盟应组织专门的评价考核小组就流程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分析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借助雷达图、鱼刺图等分析工具进行结果的运行控制,从而保证质量持续改进过程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