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金融数字化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数字化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数字化政策

第1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报告首次审视了来自全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证据,这些证据说明数字化支付给付款方和收款方提供了哪些直接的好处,以及数字化支付如何增强公民使用可负担的金融工具的能力。

报告还强调指出数字化支付通过使妇女摆脱以现金支付为主的经济的限制而与金融主流挂钩,有助于增强妇女的金融独立。

此外,报告得出结论认为,建立汇款的数字化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对于新兴市场的贫困人群极具好处,并可推动金融发展,也可有助减少对汇款透明度和可追踪性的担心。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莱奥拉・克拉珀博士说:“数字化支付的好处远远超出发达经济体的许多人所认为的技术带来的便利。数字化金融服务可降低汇款、支付和收款的成本,提高其安全性,由此而增强金融包容性,对于妇女赋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G20金融包容全球联盟该研究项目提供资助的优于现金联盟和盖茨基金会强调指出,在数字化支付与G20各国政府的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这意味着应迅速和有目的地采取行动。这两家机构敦促政府在2014年11月G20布里斯班峰会上讨论如何采纳基础广泛的数字化金融系统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妇女经济参与和拓宽包括汇款在内的支付服务渠道的有效路径。

盖茨基金会联兼首席执行官的首席经济与政策顾问杰弗里・蓝柏说:“政府必须率先和推动数字化金融发展。有证据表明,私营企业会创新,民众会很快掌握和欣赏数字化支付方式。但我们需要政府设定愿景、建立数字化平台和提供监管保障,以使亿万目前还被排斥在外的民众能够充分参与到现代经济中去。”

“政府有权成为数字化金融发展必要条件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有私营部门作为重要合作伙伴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在规管改革等领域带头鼓励发展,推动电子化工资支付和数字化社会福利发放。”

报告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实现数字化支付效益的行动方案,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 推进政府支付和收入、包括社会转移支付的数字化,籍此创造一个私营部门可利用的基础,包括个人间支付,如国际国内汇款。

2. 积极参与推动监管议程,政府需要鼓励监管部门通过鼓励竞争、确保消费者教育和扶植商业模式创新,为数字化金融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3. 联合公共和私营部门构建一个基本的技术性支付平台设施,使提供方赖以竞相开发产品。公共和私营部门可围绕一个支付平台汇合,并推动额外金融服务的创新与竞争。

4. 创造有利环境扶植私营部门创新。政府需要提供清晰的愿景和实在的激励,确保私营部门成为一个卓有成效、具有竞争力、透明高效的合作伙伴。

5. 承认汇款服务提供机构的作用,汇款服务提供机构为汇款人和收款人提供了一个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入口点。例如,收款人无须取现,汇款汇入银行账户、电子钱包或智能卡的汇款即可进入保障安全储蓄的账户,也增强了透明度和可追踪性。

第2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住宅

生态化住宅

一、数字化与生态化: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生态化住宅的概念界定

近几年,“数字化住宅”、“数字家园”、“网络家居”等概念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新一轮的炒作概念与热点。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数字化住宅指在一座建筑、一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采用现代网络和信息科技,来提升自身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是现实家园与由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家园的有机结合。

关于生态化住宅,笔者认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少占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不破坏生态环境;再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健康舒适环境,使人和建筑、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数字化生态住宅则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住宅,通过电脑系统将住宅内的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从整体上提供最佳的服务;同时又通过生态技术将住宅外的生态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然赋予的生态服务。

(二)数字化生态住宅的支持系统

1、生态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生态化住宅技术导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2)水环境系统: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系统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及室内的供水设施推行节水型器具。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室外设计应满足:日间噪音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建筑设计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系统满足: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对住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舒适性要求,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

(7)绿化系统:要求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二是休闲活动功能,小区绿地提供户外活动交往场所;三是景观文化功能,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品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收集应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放谁付费”原则,处置应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要求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材料的选用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

2、数字化住宅的支持系统

数字化住宅就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房地产领域中,它的功能主要是在下面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数字楼宇自动化系统

①出入口控制系统: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电控锁;读卡器;防火、防盗门、电子巡更系统;停车管理、控制、收费系统;指纹识别系统等;

②家庭控制系统:感烟探测器;燃气探测器;燃气自动报警;入侵报警探测器;水、电、气、热等多表远程抄表计量系统;

③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非结构布线;光纤、屏蔽线缆;控制电源系统;

④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红外控头;门磁开关;摄像机;监视器等;

⑤通信网络系统:电话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

⑥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设备、内部宽带数据网;接入网及网络管理等;

(2)数字社区管理系统

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供热与采暖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给排水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②物业信息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环境养护监控设备、节能和环保设备;

(3) 消防自动化系统

包括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火灾报警器;火灾探测器;消防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电动防火门;防火卷窗;广播设备等;

二、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中心城市中,数字化家园的建设已由试点进入积极推广阶段,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地区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从目前看,主要有四大因素制约着我国数 字化生态住宅的发展。

1、发展观念的制约性

第一、房地产商为了追求智能化而去搞智能化。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还停留在以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初级阶段。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前期费用,投资者利益的回收速度则相对缓慢。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若干年后所取得的投资回报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如果一种新的思想和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技术效益的话,那么即使它有更多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投资者所接受。

第二、表现为滞后的消费观念。数字化、生态住宅需要投入很多前期资本,采用的新型材料成本也比较高,因此房价高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故大多数消费者将数字化住宅与高档住宅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后者是消费档次上的定义,前者是功能和生态效益上的增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型、数字化住宅成为发展趋势。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普及也能够降低建设成本,消费者观念上认为高消费的新型住宅会越来越普及。落后的消费观念会阻碍着生态住宅的发展,而且会被房地产开发商用来炒作房价。

2、发展阶段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居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承载数字化生态住宅价格的高位运行。

第一,产业发展落后。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期,住宅建设从功能上主要是解决居住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从眼前利益出发也仅仅是开发满足居住功能的房屋。生态住宅大都是进行概念炒作,很多生态小区仅仅是在小区内进行一定的绿化而已。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欧洲相比还落后一个阶段,在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上还没有具备适当的条件,能够开发真正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开发商凤毛麟角。

第二,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适合大量消费智能化住宅。居民收入水平是整个社会消费和市场生产的根本前提,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从平均来看还很低,刚刚达到1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数字化、生态住宅消费的普及还需要更多中等收入居民的参与。纵观欧洲智能化住宅比较普及的国家,如丹麦、荷兰等,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超过25,000美元。我国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到6,000美元之间,人均收入在10,000至25,000人民币之间。基本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即使是在这些发达城市,目前消费生态化住宅也只能代表一种时尚,短期内还不能普及。

第三,金融方面支持不够。住宅金融政策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政策性和市场性相融,目前政府对智能化住宅没有特殊的金融支持,这在当前投资数字化、生态住宅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开发商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北欧国家为了推广生态化住宅,在金融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面对生态住宅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要想发展数字化、生态住宅需要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政策法规的局限性

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发展除了要有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外,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税收体系、便利的银行支付体系与之相配套。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政策法律措施并不完善。生态住宅概念近几年才在我国提出,对于其从投资、施工到销售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生态住宅的相关政策法律多是一些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参照的是欧美国家的相关指标体系。我国最近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主要涉及数字化生态住宅建设的技术方面,参照外国相关标准。适合国内的技术法规还没有完善,涉及到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市场运作、税收、信贷和银行支付方面的法规还没有出台。

4、技术人才的制约性

新技术新思想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社会观念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的支持。而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是新产品初期成本、价格较高,成熟期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化生态住宅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我国刚刚开始引入这样的生态化住宅,技术人才和设施非常紧缺。这也决定了我国数字化生态住宅的推广需要较长的时间,初期的的成本也会很高。

首先,网络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配备较差,智能产品还有待于提高。基础设施是现代化高新技术推广的瓶颈。其次,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的技术人才缺乏。数字化生态住宅这样融合了多项新技术,开发这样的住宅需要强大的技术了资金实力,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于资金方面的制约,技术人才的短缺和设施的落后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三、战略与构想: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发展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数字化生态住宅建设要基于各地的资源优势与核心问题,并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需求强度、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特征等,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和改造,切实制止房地产开发商对“数字化生态住宅”的炒作和他们的短期趋利行为。按照居民偏好程度、现代化标准和文化品味的时尚新居要求,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使数字化小区设计的功能设定恰到好处、技术路线恰如其分,使数字化住宅产品得到当地市场的最大认同。

(二)生态化与数字化有机融合原则

本文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生态化概念尽管应用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彼此相互渗透包容而非排斥分离,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人、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讯网络这5个人类聚居基本因素的协调和统一,都是以“以人为本”的住宅理念作为终极关怀在当代住宅诸种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建设数字化绿色生态住宅决不能把它们机械的分离,而应该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三)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原则

首先在数字化生态住宅小区的总体发展进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过高的建设标准不一定合理,更不宜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在建设智能住宅时,应根据国情与实际需要,适当确定“智慧”程度,赋予其恰当的“智商”系数,但同时又为住宅将来的升级,准备好必要的建筑环境。其次在适用范围和地区分布上也要做到循序渐进,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住宅建设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的差异,数字化生态住宅态首先应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实现,并且要做到重点突出;要适时地对有条件的住宅进行数字化、生态化的改造;要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建造更加高级的数字化住宅,并且要得到政府和媒体的积极支持;然后通过辐射渗透效应在全国普及数字化生态住宅。

(四)分级发展原则

坚持分级发展原则,即基于当前商品房建造标准和其造价承受能力、基本的物业管理与服务要求,以及当前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将住宅小区数字系统分为三档:即普及型(低)、先进型(中)和领先型(高)。

笔者认为,智能建筑要做到既适应时代的发展,又不至于与经济现状相脱节,可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分阶段实施。即整体目标可适当超前,但分阶段实施,在保证可升级的前提下,分期建设,分步实现,以期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二是管线一次到位,终端设备和管理设备分期到位;三是积木化功能。采用模块式的系统,功能可不断扩张,系统可适时升级。

四、政策与对策:数字化生态住宅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技术先行策略: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

如何使数字化生态小区设计的功能设定恰到好处、技术路线恰如其分,使数字化住宅产品得到市场的最大认同,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数字化生态住宅小区中有半数以上运行不正常,真正能称得上是数字化生态住宅的为数不多,许多系统处于半自动工作状态,完全能达到全自动控制并实现经济运行的项目并不多,这无疑造成惊人的投资浪费。因此,在开发建设生态化住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不能只着眼于建造和使用阶段,也不能太超前,而是应当考虑采取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化、生态化技术,并将原料/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建筑维修/更新等都纳入技术更新和升级的范围。

(二)体制创新策略:建立健全数字化生态住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住宅小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活力的市场机制,即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字化作为增值服务、信息传达与反馈以及业务拓展与广告等商机,把小区数字化网络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三)合力打造策略:建立“政府规划引导、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第3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哈佛商业评论》今年1月发表文章称,研究表明,单就美国而言,其经济中的数字化潜能迄今仅释放了18%,而若能将其潜能100%开发出来的话,则意味着造就2兆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文章进一步阐述道,如今几乎每个公司、机构与个人都能接触和应用到数字技术,所以很难找到所谓的“裸奔者”(have nots),差距更多存在于那些“领跑者”(have-mores)和“跟随者”(haves)两个群落之间;更为关键的是,在数字化推动下本应催生的生产力收益并未广泛地体现在经济领域――而这正是新的“数字沟壑”。

研究显示,之所以能成为“领跑者”,概因其(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正运用超乎同侪的数字化能力在进行创新、变革与迭代转型,其他则只是处于追随之中。自1997年至今,领先行业的数字化投入和能力增长了4倍,在过去的10年中体现尤甚。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领先者群落的生产力和利润率在过去20年间也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2~3倍。

该项研究所列出的“领跑者”行业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除了科技行业本身,媒体、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发挥出了较大的数字化潜能;而“跟随者”军团中,则有政府、医疗、本地服务、接待礼仪和建筑行业等身影。

对于数字化能力与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呈正相关的背后缘由,经济学家们有着多样视角的解读。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数字化创新往往伴随着网络外部性效应,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因此表现最出色的公司往往收益也远高于平均水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鸿沟并不是单靠重金投入设备与系统就能弥合的(事实上如今大部分的产业、企业都在电脑技术上投入巨大),而关键在于多大程度上能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竞争优势、并助推生产力的井喷。

因此,亦不难解释,缩小经济整体中数字化

“跟随者”与“领跑者”之间的差距业已被提上政策议程――尤其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时期,前者的赶超与成长被视为是重要的国家竞争力来源。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与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于2015年10月的《美国创新战略》报告中,即有“为新兴技术设计智能化的监管体系”(Designing Smart Regulation to Support Emerging Technology)的特别章节,直指应为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创造“松绑”的监管环境,其中包括:减少现有管制者的权能、运用柔性与灵活的途径、监管体系内使用更多上乘的技术来减少管制成本,等等。

此外,旨在社区层面建设新一代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美国创新战略》报告还提及将在全美范围复制推广业已在田纳西、加利福尼亚、北卡罗莱纳州等地实施的“千兆比特网络”(Gigabit Network)实践。在这些配备有新一代网络的千兆应用社区,数字化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教育、公共安全、交通、高精尖制造业和清洁能源转化等领域的效能。

另外,麦肯锡咨询公司智囊组织“McKinseyGlobal Inshtute”针对全球150个跨国企业的数字化战略、能力建设和文化体系等18个类别的实践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也于去年推出了“数商”(Digltal Quotient,简称DQ)指数,用以揭示当今跨国公司的数字化成熟度和绩效表现。

在公司层面,如何在战略和战术上提升“数商”呢?麦肯锡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指出,说很多公司在找寻正确的数字化战略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言不为过。因为,对于存量公司(也就是在某一业态领域已经开展业务的公司),95%~99%的企业需要放弃“在现有业务进行之余实行数字化”的策略,而应全心全意地来规划“无数字不商业”的新业务模式。

就战略制定而言,企业有若干思考路径。除了常见的“借助数字化途径来提升现有业务效率”之外,还可以“在部分业务领域进行自我颠覆”、从而进入(或再定义)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业务疆域。此外,亦可未雨绸缪地将公司核心资源“从潜在最易受到数字化威胁的资产领域转移出来”、重建具有数字化优势的投资组合等。

在战术上,数字化的应用同样有着丰富的上佳实践可供借鉴。麦肯锡例举了“数字赋能的决策体系”、“创造连结”、“IT双速结构”等若干有效方法。其中的具体案例有――

在2012年流感盛行期,利洁时公司使用来自医疗网站WebMD(当时月访问量达3200万)的搜索数据来追踪全美各地区的感冒与流感症状,并据此预测疫情可能发生的区域;随之公司了有区域针对性和症状相关性的产品广告(其中包括送药上门服务的信息)。适逢当年一场大流感季,数字赋能的决策体系帮助利时洁公司在四周时间取得了全美咳嗽与感冒药物销量同比增长达22%的记录。

第4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增强城市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为导向,以提升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突破关键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和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大胆突破,敢于创新,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有效路径,总结推广融合创新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融合渗透,推动产业高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网络化,打造一批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

二、基本原则

(一)先行先试,大胆突破。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加强部门协同、政企协同、产学研协同,着力破除制约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观念桎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二)融合创新,提升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催化器作用,全面推进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决策、供应链和服务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协同和服务,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视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指引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作为投资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内生动力。

(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突破数控装备、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物联网络和嵌入式软件等关键领域,打造融合引擎,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全局性,统筹推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行业和地域特色,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培植特色,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2012年,有效转变资源扩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推动自主创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构建产业高端化、集聚化、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市。

具体目标为:

(一)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汽车、船舶、机床等电子信息化率达35%,消费电子产品的电子信息化率超过65%,中高端数控系统国内领先,信息化服务手段成为企业服务的主流模式。

(二)企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高。70%的大中型企业进入集成应用阶段,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50%。

(三)信息技术对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作用显著。节能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石化、钢铁等行业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在线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5%,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5%,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效缓解。

(四)行业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整合行业资源,依托创新型服务企业,建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

四、主要内容

(一)着力推进三大领域渗透融合。

1.改造提升重点优势制造业,做强“*制造”。

(1)汽车、船舶制造业。大力应用全数字化建模、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测控、工业机器人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水平,实现装配生产线的数字化、集约化和自动化。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利用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订单化生产的特点,发展对接国际、整合产业链的供应链系统,推动产业链融入国际供应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汽车电子、船舶电子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电子导航、安全报警及检测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电子产品在整机中的比例。

(2)装备、电气机械产业。大力发展装备电子、软件、现场总线、数字测控技术和模糊控制等先进技术,推动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大型装备整体技术水平。重点研发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高压变频调速系统、虚拟仪器、光电检测设备等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共性信息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自有知识产权比重,提高成套设备集成能力。提高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和网络化水平,应对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满足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等新的生产模式要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动化、现代管理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钢铁、石化和造纸行业。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等技术,开发利用生产和工艺信息资源,建立专家系统,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实现精益高效生产。以龙头骨干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基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协同化、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平台。强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促进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

(4)医药行业。大力利用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技术推动医药产品创新,综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加快中医药产品标准化和生产规范化,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行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建设医药企业原材料生产、采购、药品生产、物流、销售全过程信息化监控管理体系,构建区域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5)纺织服装和皮革行业。以设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发展虚拟化、数字化在线设计平台,开发建设设计资源库,提升企业创意设计能力,发展网络制造模式,推动向时尚产业转变。推动服装、皮革行业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与生产设计平台无缝连接,发展信息交流、三维展示、交易支付和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专业性展示交易平台。

2.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活“*创造”。

(1)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重点加强嵌入式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音视频芯片和通信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设计创新能力。加强资源整合能力,着力推进产业链分工和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3C)融合为核心的数字家庭产业,牵头制订一批国家标准,聚集一批国家和国际标准产业化项目,构建数字家庭“专利池”,促进数字视听产品升级,加快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等软件,加快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业发展。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建设一批经济领域的行业性、综合性海量信息资源库,发展网上咨询服务,拓展网上信息服务市场。推动电信、广电网和互联网等三网业务融合,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宽带无线移动网等的新兴增值服务产业,优先发展在线软件、在线咨询、在线设计等创新型信息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全国性、国际性影响力的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和品牌。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广在线支付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3)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提高新材料研发能力。突出发展半导体照明、光伏电池、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新兴产业,加快半导体照明、薄膜太阳能、背光源等技术产业化,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产品。加快生物信息、生物芯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提高新药研制能力。

3.融合创新服务业,做大“*服务”。

(1)物流业。围绕物流资源和物流环节整合,完善物流信息编码、单证、信息交换和接口标准,推进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大力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和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构建与制造产业链各环节衔接、配置优化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提高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继续完善*电子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南方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2)金融保险业。建立金融保险预测、预警和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金融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积极开发电子商务衍生新型金融产品,发展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信贷、网上基金、网上理财等在线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继续推广应用现代化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支付系统,发挥这些系统在满足企业和居民日常支付需求的积极作用;推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创新,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公务卡,扩大银联卡国际网络,鼓励网络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领域的创新,改善电子支付环境,提高支付服务效率。建设安全度高、信用好的跨行、跨区域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培育在线支付服务品牌,打造电子商务区域交易支付中心。

(3)商贸会展业。以现代百货和连锁业为主体,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企业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依托品牌优势,培育网上百货和网上连锁市场,增强地域辐射力。加快推进皮革皮具、珠宝、服装、玩具礼品等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发展“前店后厂”型网上商务平台,整合联动产品设计、生产链条,加快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大宗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可标准化农产品,建设大宗货物的电子交易市场,构筑新型电子交易体系,积极推进商品交付标准化、交易透明化和监管规范化。优先建设金属、石油、塑料、煤炭、粮食、建材等电子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化工、纸品、电子元器件、花卉、装备等网上交易市场。大力推进大型展会宣传推广、注册、商务、票务、旅行、展位等“一站式”网上服务,积极利用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展会和网上交易会。

(4)新兴衍生产业。通过信息化与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业、商贸业等的融合,大力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商贸电子等新兴电子产业。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契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变,推动电子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行业咨询信息服务等衍生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加快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全面提升产业效率,创新运作模式,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集聚化。

1.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

实施平板显示、现代信息服务、数字家庭、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大力发展液晶显示、移动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增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加速培育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高潜力产业,着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和现代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产业,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技改提升工程。

围绕汽车、石化、电子、装备、船舶、钢铁和医药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技改提升工程,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及工艺、开展数字化协同设计、优化管理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增强企业设计、生产、产品、管理和营销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建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平台。4年内培育50家以上数字化制造示范企业,

3.实施产业链整合提升工程。

以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为突破,组织实施产业链整合提升工程,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和价值链资源,建设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共平台,发展南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新居网等新型服务,实现区域和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力争4年内培育20家左右产业链整合创新服务企业。

4.实施数字化装备关键突破工程。

以装备数字化为核心,重点发展装备电子、汽车电子和船舶电子,突破关键零组件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推动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数控系统在机械制造、电气装备等应用,提高大型装备产品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产业高端化。组织实施数字化装备关键突破工程,4年内发展30个以上数字化装备示范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5.实施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工程。

以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围绕重点专业市场、骨干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专业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电子交易中心和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促进产业流通服务,逐步形成“*价格”。深化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整合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加快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建设面向全球的大型国际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立国家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广具有在线支付功能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广电子支付,普及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电子印章应用,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6.推广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

围绕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行业知识和协同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间的协作。从管理和市场着手,引导和扶持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制定财政补贴扶持政策,降低中小企业使用信息服务的门槛和应用成本。从金融服务着手,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推进金融机构与有实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面的合作,以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间联保模式的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7.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建设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围绕汽车、装备、石化、电子信息、服装、物流供应链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专题标准库、专利池和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研发测试和行业信息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集聚创新和协同创新,降低研发成本。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建立专业知识库,推动知识共享和协同研发。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网络版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发展网络培训教育和协作平台,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8.加快建设网络新都工程。

加速建设连接国际、汇集珠三角的大容量骨干网络,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域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网,建成广覆盖、多业务的领先型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带宽。建立一批金融、贸易、汽车等国际级行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级容灾备份中心,大幅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和互联网络交换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支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建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组织领导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积极探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行之有效管理体制,联席会议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推进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参照市的做法,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政策引导。

研究制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本地融合创新的产品,优先支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用地需求等。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绩效测评体系,探索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建立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国有骨干企业为试点,大力推广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扶持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根据自身实际,安排资金有计划地培育当地融合示范企业和项目,对列入市融合重点项目工程和试点示范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同时,要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示范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建设。按照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不同领域,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分类型、分行业、分地域建立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试点示范企业,突破难点和热点问题,总结剖析经验教训,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同时,选择推进工作积极、条件较好的区(县级市),建立区(县级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

(五)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人才库,发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加强前沿性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力量,培养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鼓励发展社会性、市场化的信息化培训机构,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每年培训100名以上企业骨干,提高企业高层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决策管理水平。

(六)推动产学研联动。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产学研联合互动的机制,优势互补,加大力度攻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发挥行业协会、市场化社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行业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筹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联盟,凝聚产业合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第5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血站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 档案信息作为公务和经济活动的记录,与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信息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事业单位档案是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对业务办理过程的记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数字化管理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今后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重点分析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对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1 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档案在开采信息资源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档案在其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企业档案室的资源不够丰富,档案的归档不够完整、系统,不能满足相关生产和管理的需求,这就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二是,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这直接导致其在管理中有很多薄弱环节,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三是,一些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信息的作用不大,或者在工作中只注重档案的整理和收藏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等,在工作中持有消极、被动的思想和情绪,这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不良影响;四是,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只是走个过场,响应现代化信息建设的发展要求,很难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建设的要求。

2 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开展措施

2.1 档案管理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其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其中从管理思想上来说,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首先要获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增强各部门的群体档案意识,将各个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灵活地利用材料,彻底改变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注重档案管理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的缺陷,使档案信息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档案管理中的全部职能作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将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充分融合起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的共同实现。另外,从管理手段上来说,现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正在不断地提高,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保存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档案的整理、查阅以及网络平台上的互相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以计算机为基础,将档案分类输入可以实现共享,这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档案的保管空间,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效、方便、快捷、准确的检索,可大大提高传输效果和档案信息处理效率。

2.2 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档案具有数量大、门类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收集难度大还有利用率高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我们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要始终以科学、完善以及高效为目标。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来实现,可将其分为领导、管理还有整理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工作都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同时还要加大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投入,从基础设施方面为档案的管理提供夯实的条件,并且还要定期组织管理相关的人员参与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课程,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另外,在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要对归档的范围、移交的时间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归档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要采用奖惩制度,对管理好的人员和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

2.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和交流

事业单位档案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对档案宣传体系和交流体系进行完善,这对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从档案的宣传来说,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讲座、座谈会还有报道等对信息系统和检索途径的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领导还有管理人员等的档案意识。从档案的交流体系方面来说,在当今时代,有效的运用信息资料是科研成果以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料等获取效率的决定因素,再加上现在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技术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应该打破封闭的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之间建立通畅的交流途径和体系,定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弥补档案资源不足的缺陷,这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2.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档案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热爱档案事业,在工作中做到严谨认真,求真务实,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确保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小结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作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1.

[2]张芳.金融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

第6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审计档案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审计档案数字化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利用各种成熟信息技术集成,依托审计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应运而生。

1.审计档案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展审计利用的广度

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能活动,记录和反映这种特殊职能活动的审计档案内容丰富涵盖了各行各业。如:财政、农业、行政、资源环保、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企业、社会保障、外资运用等等各项审计调查活动。审计工作的取证材料,既有文字的,又有声像的记录,既有书面证明、证据材料,又有实物证据材料。这些审计项目行业类别繁多,业务量大,更主要的是数据量巨大。无论是对纸制档案整理立卷档案还是查找借阅都是繁琐的劳动。目前,审计部门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数字扫描和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审计案卷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变成数据资料,利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的多介质保存。档案数字化的应用代替了人工部分繁琐的劳动,便于扩展档案内容利用的广度,最大限度的,为审计人员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提高审计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2.数字档案对常规性审计项目具有高效的审计功能,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深度

审计档案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审计机关基础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审计业务工作质量的高低。随着审计机关“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应用,审计业务文书的拟稿、审计方案的拟定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等都运用OA(办公辅助软件)和AO(审计现场软件)进行处理,因此,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产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多方位和角度利用服务。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即可设置各种不同的数据条件,运用审计档案管理软件中数字档案强大的搜索对比功能,为审计监督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参考资料。尤其是对常规性审计行业和审计项目可以依据上一年度审结的审计数据进行整体的查询分析,从中分析和确定审计重点及发现线索,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深度,减少审计风险。

3.数字档案中被审计单位资料档案库的建立,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

审计档案软件中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具有强大的资源储存和快速检索功能,它把大量的被审计单位的形成的年度报表、相关法规、资料及相关文件以数字化的形式按行业和单位性质再进行详细划分。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既要向资料库输送资料定期进行电子数据信息移交归档,又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库获得审计信息,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同时方便审计人员异地远程查阅,提高了工作效率,缓和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数字档案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正在向前发展

1.深刻认识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

总书记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就要求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而作为审计档案工作者也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趋势,“金审工程”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审计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在努力的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电子数据量急剧增长,审计收集的各类材料、载体多样性和门类纷繁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没有审计档案的数字化应用和审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只依赖于手工档案的立卷归档方式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必须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重视档案工作的科技进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档案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更好的为审计工作服务。

2.审计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可实现网络远程归档

随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大型化,尤其是金融、海关、税务建成的全国联网的“信息网络工程”。审计人员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审计模式,而是全新的网上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审计部门已经在积极稳定的探索计算机审计和网络远程审计,通过网络连接来满足审计的需要,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整个审计监督过程中采集和掌握的数据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每一个流程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同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只有保持整个过程的完整性才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传统的纸制载体文件承办完结后归档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档案的归档要求,网络远程审计的实施可推进档案远程归档的发展,根据审计要求,将取证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子数据通过“金审工程”中AO(现场审计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经过三级复核后以数字化的形式上传至审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预归卷管理,真正实现“边审计边归档”和“审结卷成”。

第7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一、施行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的意义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定趋向,是广播电视降生以来最大的技能革命和产业晋级。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数字化的主要构成局部,是带动社会信息化、促进城市现代化最便捷有用的路子之一。有线电视数字化可以愈加充分有利地势用频率和收集资源,使有线电视的节目频道更多、图像更明晰、功用更完全、服务更普遍,不只可以供应多样化、专业化、对象化的节目服务,并且还可以供应电子政务、教育、金融、生活资讯等各类信息服务,可以知足分歧条理、分歧群体、分歧年龄、分歧特性的用户多样化、差别化的精神文明需求。依据国家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总体规划和有线电视数字化过渡时间表的要求,年完成县(区)级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2015年中止模仿节目传输,具体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必需采取全体转换的方法,经过向用户装备机顶盒,从技能上把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广的家庭通俗电视机改变为多媒体信息终端,然后完成用户对数字电视节目标采取和收看,大幅度拓展传输容量和服务领域,使有线电视成为党和县政府联络群众愈加有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全社会共用共享的新型信息平台,成为人民群众遍及受益又便当实惠的服务窗口。

二、施行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的基本准则

(一)县政府指导和积极推进的准则

在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指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结合我市实践,掌握时机,积极推进,有组织、有方案地施行。县政府除增强对数字化的指导外,还赐与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

(二)全体转换和群众承认的准则

在各级县政府的指导下,在充分宣传、指导和发动的基本上,最终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承认,采取全体转换的方法,一起推进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历程。

(三)数模混传和平稳过渡的准则

依据国家和省级有关政策规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过渡期内,未转换区域传输的模仿电视节目坚持不变;尊敬用户的选择权,关于转换区域内不肯意收看数字电视的用户,保证其在截止2015年的过渡期内能收看中心、省、市、县(区)的6套模仿电视节目,维护用户基本收视权益。

(四)统一规划和分步施行的准则

市文广局局长是数字电视全体转换的第一责任人,广电收集分公司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广电收集分公司负责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的规划、投融资、建立及运营。要统一规划、分步施行、扎实推进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

(五)统一技能系统的准则

要严厉依照《省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技能方案》的要求,对全市CA、SMS、EPG和数据广播系统等技能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合理设置播出前端。

(六)社会参加和市场运作准则

在数字电视全体转换进程中,应严厉按经济规则做事,积极应用市场的杠杆效果,争夺社会力气普遍参加,加大融资和营业开发力度,在积极拓展有线电视基本服务内在的还,大力发展视频点播、付费频道、电视商务等增值营业,经过不时开发新营业、新项目、新服务和新的盈利增进点,努力改善全体转换工程的财政情况,保证全体转换的资金需求,保证企业处于良性运转形态和全体转换圆满成功。

(七)非凡人群予以赐顾帮衬的准则

对非凡坚苦人群执行基本收视维护费减免优惠政策,并做好减免政策的公示和宣传工作,让非凡坚苦人群也能享用有线数字电视服务。

三、施行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的步调与详细办法

(一)施行步调

全市有线电视全体转换分3个阶段进行:

宣传发动试点阶段:年1月—6月。普遍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众所周知、家喻户晓。完成全市数字电视前端技能平台和运营系统的规划构建,完成各县(区)二级平台建立,开通隆阳城区局部区域数字电视。

全体推进阶段:年7月—年12月。完成全市5县(区)城区局部正当用户的全体转换。

攻坚收尾阶段: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完成全市乡村一切在网正当用户全体转换。

(二)详细办法

全体转换工作应坚持先易后难、先城市后村庄的准则,前提成熟一批转换一批,分区、分片、分时段稳步推进。详细办法:

1.以光节点为转换单位逐渐推进。全体转换是以光节点为转换单位整片推进,向光节点掩盖区内正当用户每户免费装备一台基本型机顶盒(含智能卡),教会用户经过机顶盒采取数字电视节目,等用户纯熟把握机顶盒的操作办法后,保存6套模仿电视节目,完成该光节点的数字化转换。有方案、有步调、高质量地完成一切光节点的全体转换,到2015年最终完成全市全程全网的数字化转换。

2.机顶盒的装备方法。机顶盒从功用上可分为基本型、交互型两种。基本型能知足单向数字电视营业的基本要求,本次数字电视全体转换规范装备为基本型机顶盒。交互型是在基本型的基本上,提高了硬件装备,并添加了回传组件,在收集支持的前提下,机顶盒可以跟前端平台进行交互,完成VOD(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电子商务等功用。开通特性化服务的用户需置办交互型(或高清)机顶盒,用户需补足与免费装备的机顶盒二者之间的差价。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分为居民用户和非居民用户。

居民用户终端分为主终端和副终端,主终端是用户交纳入网装置费正当入网的第一台电视机,副终端是在有主端终的前提下,在同名同址同账户下请求接入有线网的其它电视机。一台主终端最多可配装3台副终端。主终端基本型机顶盒和智能卡由广电收集分公司按有关政策免费装备。副终端机顶盒和智能卡由用户自愿购置,依据营业需求,可以选择基本型或交互型,其价钱要依照不盈利的准则审定,由广电收集分公司依照厂家直销价或投标购进价出售给用户。

非居民用户(宾馆、饭铺、酒楼、商场、文娱场合、办公楼、学校等)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全体转换工作,因为关系到当地文明事业的昌盛发展和外宣工作的社会影响,以及提高全体转换工作的规划和效率,需求一次性完成一切正当终端(没有主副终端的区别)的全体转换,详细事宜由用户与广电收集公司协商处理。

3.针对分歧用户分类施行。

在册用户:现有正当用户在交清积年收视维护费(含转换昔时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的前提下,免费配送一台基本型机顶盒,可以收看到70—80套数字电视基本包节目。

第8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政策解读;

在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广电总局了《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确定了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全可靠、互联互通、持续发展;提出了台内网分层模型:台网层、板块层、板块要素层;提出了台内网典型板块:采集交换、新闻制播、播出分发、综合制作、数字内容管理;建设互联互通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开放集成、资源共享、高质高效、版权保护的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和集成分发交换平台,满足多种播出方式、多种接收终端对节目内容的需求;加大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力度,推动原有频道逐步向高清频道过渡;建立结构模型:点结构、串联结构、星形结构、混合结构;树立典型功能网:广播制播网、综合业务网、播控传输网;实施分层指导:基础层、数据层、业务层;规范互联互通:物理链路、网络接口、数据标准规范;建设管理体系:媒资管理、版权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

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方面发展目标是:构建双向、交互、多功能的互动新媒体网络;构建电视、广播、综合信息服务的多业务体系;构建用户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总局还了《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规定改造原则:积极推动“光进铜退”,努力实现光纤到楼,逐步向光纤到户发展;充分利用入户线路的同轴电缆资源,采用适合当地的宽带双向接入技术。改造采用的技术: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采用无源光网络技术APON(BPON)、EPON(GEPON)、GPON;用户接入改造技术采用HFC网络用户接入技术Cable Modem,基于以太网协议的用户接入技术EOC、BIOC,其它用户接入技术HiNOC、HomePNA、HomePlug、MOCA、WIFI。有线电视数字化要构建多业务体系:标准清晰度电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数字广播节目、视频点播、互动业务、网络游戏;综合信息服务;电视商务、自助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宽带数据接入、语音服务。要构建用户服务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管理服务管理规范,规范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质量、服务质量――各项业务受理响应时限及质量指标,营业厅业务范围及功能设置、服务指标,呼叫/客服中心职能范围及主要服务指标;制定有线数字电视质量与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

在移动多媒体广播方面,她表示其系统定义是: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广播方式,供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终端如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系统;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能满足移动人群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需求,是填补广播电视服务空白的有效手段。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技术体制: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100%国土;利用S波段增补转发器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UHF频段地面发射覆盖城市楼房密集区;利用城市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进行深室内无线覆盖;利用双向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的系统。其频率规划是卫星:上行:Ku频段13.75-14.0GHz,下行:分发信道12.2-12.25GHz,广播信道2635-2660MHz;地面:S波段增补:2635-2660MHz,UHF频段增补:470-798MHz。

移动多媒体广播已颁布的行业标准有:《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2部分:复用》、《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3部分:电子业务指南》、《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4部分:紧急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5部分:数据广播》。

正在制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有:移动多媒体广播条件接收系统技术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终端技术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广播室内覆盖系统技术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低码率音/视频编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子业务指南服务器技术要求和测试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服务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数据广播服务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调制器/激励器(U、S)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分发信道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条件接收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终端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测试接收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填补转发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在移动多媒体广播方面,已生产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和设备产品,包括:信源编码器、复用器;广播信道调制器、分发信道调制器;分集天线、调谐器;解调芯片、各类接收终端;加密机;测试仪器。

移动多媒体广播已进行规模性技术试验。2007年10月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秦皇岛、青岛、沈阳等奥运城市和广州、深圳市进行技术试验,北京已建成3点覆盖的单频网,接收效果良好。正在奥运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共37个城市开展大规模技术试验。确保在奥运会前开始播出。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发展原则:纳入媒体管理――属于媒体业务,由广电总局负责监管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坚持自主创新――支持和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道传输技术,带动民族工业发展;坚持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支持全国漫游;促进三网融合――面向多种类型终端、广播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第9篇:金融数字化政策范文

“稳字当先”:面对外部新风险、新冲击的明智选择

“稳中求进”是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这一基调并将其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的高度。因此,“稳字当先”实际上成为2017年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应对外部压力、防控金融风险将是重中之重。

如果说世界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面临“急性病”的突发威胁,那么今天则面临“慢性病”的持续困扰。首先,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世界经济总需求不足,复苏乏力,增速持续低于预期;各主要经济普遍减速,经济状况出现严重分化。其次,从国际经贸看:贸易增长失速,投资复苏乏力,两者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再次,从金融领域看: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资本流动和汇率风险显著增强,加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冲击。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内外风险关联度提升的背景下,中国也难免受到影响――2015年以来的金融市场情况即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政治变动的国际经济影响将日益突出。特朗普当选及其激进的政策取向、英国脱欧及其可能的连锁反应等意味着新的冲击在所难免,这将是美国金融海啸、欧洲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动荡等一波又一波冲击的延续,也是世界经济及其治理体系所面临的一轮空前变局的组成部分。

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加息周期是新兴市场金融风险集聚、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显然,特朗普当选意味着加息周期和强势美元“外部效应”的放大,而这将通过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两个机制持续对中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施加影响。相应的,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在2017年仍将持续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是非常明智的。

经济增长方面,必须强调“稳”重于“快”。短期来看,必须对“潜在增长率”有更清晰的认识,在防止经济增长“失速”的前提下继续适当“减速”,避免过度、过强刺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显然,这意味着政策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目标的高度重视,具体实施也有望更积极地推进。同时,还要加上一条“去雾霾”――这与供给侧密切相关,但也是来自“需求侧”的当务之急。不论“三去一降一补”,还是“去雾霾”抑或“去污染”,都可能加大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但对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正面意义却是不可估量的。政策实践上,将关系民生、民心的关键问题纳入核心经济政策议程是非常必要的,无疑也体现了“稳”字更深层次的内涵。

推进“新转型”:保持长期增长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史是一部经济转轨(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几方面紧密交织、协同演进、共同推动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中国奇迹”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很多,其出现取决于不同层面、内部外部众多因素的叠加,从宏观上涉及上述多重转型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合力。

面对全球化由强转弱的现实和由弱转逆的风险,中国不能对来自外部的增长动能有过高期待,而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内生、结构性因素推动增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多重转型将持续释放增长动力――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传统转型”将继续深化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而消费增长、服务业发展、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方面的“新转型”将发挥关键作用。

(1)消费转型。其首要目标在于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贡献,也意味着对投资依赖度的逐渐下降。自身结构方面,消费转型意味着消费“主力”及其偏好的变化,也意味着消费“主流”渠道和模式的变化。中国消费市场增长迅速,但与经济整体规模仍然很不相称,通过提升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显然,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仍需大力推进。

(2)服务转型。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显示中国经济的服务转型已经启动。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5%,已超过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服务业比重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差距很大,也明显低于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当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经济的服务转型仍有巨大空间。这是伴随中国经济升级所必然经历的产业结构变化,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和社会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转变。

(3)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经济各领域的深入、创新运用,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信息化的演进。如果说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信息产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话,那么数字化将突破具体的产业边界,更多地蕴含着整体经济模式的转变。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人和机器、信息和实物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代的重构。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已经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现在仍在高速增长。实际上,“数字红利”将持续存在,用户基数、运营成本、市场和技术反应速度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意味着细分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4)绿色转型。这是中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从高消耗、高污染、高环境社会代价到低消耗、低污染、环境社会友好的转变。其当务之急是环境污染的治理、环境健康问题的应对,而从长期来看则意味着经济与自然、社会关系从对立、失衡到和谐、平衡的根本转变。中国经历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也承受了高昂的代价。当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接近临界点的时候,也必然是发展模式的真正转折点。

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意味着城市和乡村、消费和投资、服务业和制造业、经济和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大调整。面对阻力和阵痛,必须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提前规划“转大弯”,避免遇到问题“急转弯”。战略上需要对各方面的转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四个方面的“新转型”予以通盘考虑、协调推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求对高效率、高附加值、高可持续的“新经济”做加法,对低效率、低附加值、环境社会代价大的“旧经济”做减法,以寻求更高效、更具国际竞争力、更有发展后劲的“新均衡”。

理顺“三大关系”:中国经济再起航

中国经济的巨轮再起航,三方面关系的处理将决定其航向。

首先是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方面,应正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财富水平和民众幸福等几方面的“落差”,以积极有序的社会治理和体制改革解决关乎民生、民心的重要问题――这其中既有经济问题,也有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问题。

其次,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关键是纠正政府和市场的功能错位,明确界定两者的边界。这方面的重点是政商关系,难点在国企改革。因此,下一步既要发挥有效、有力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以有限、有为的政府作为应对市场失灵,解决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