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

第1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直以来,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都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地增大,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 元,实际增长9.3%。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缓慢、渠道单一的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地票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也开辟了一条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发展的支持的新路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票制度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差距大”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2007年,经国家批准,重庆市正式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2月4日,重庆市政府出资5000万成立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并且在当天开展了第一场地票交易会。

1、地票的含义

土交所交易的主要品种是“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而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即“地票”。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可用于建设用地的指标。地票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实物形态的土地转化为指标形态,在一个地方实现土地指标,在另外一个地方使用土地指标,在全重庆市范围内实现土地的流转。

2、地票的特点

(1)联合城乡建设用地。地票将城市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农村闲置的土地结合起来,缩短城乡空间差距,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是建立在农村建设用地建设、耕地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增减挂钩。

(2)是一种有价证券。地票交易拍卖之后,土交所将地票证书发放给拍卖获得者,作为支付其获得的地票价款的凭证。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让渡建设用地使用权,由地票价款给与补偿;持票人在落地时,地票成本计入土地购置成本,不再重复计算。因此地票具备了有价证券的属性。

(3)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的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对建设用地的复垦、所增加的建设用地,城市发展所需建设用地都是一种实物形态的东西;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是一种虚拟形态的东西。地票将实物土地与虚拟指标相结合,通过打包的方式交易,将土地实物进行证券化。

3、地票的运行程序

土交所是地票交易的唯一场所,地票的产生建立在土地复垦的基础上。地票运行有四个环节:

(1)复垦。农村土地复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在农民自愿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由专业的土地机构进行统一的复垦与验收。经过复垦后的土地可优先让愿宅基地所有在承包经营,如果农民自己不愿再承包的就可以用来流转。

(2)验收。复垦环节完了之后就是验收,复垦主体即农民向区县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合格以后,在留足农村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确认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数量,作为地票来源。

(3)交易。地票的交易只能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所有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的组织都可以参与购买地票。地票产生的净收益以85:15的比例分给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农民社会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等。

(4)使用。地票持有者应当选择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要求的待开发土地办理落地申请。在城镇使用时,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但要办理征收转用手续,完成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征为国有土地后,通过“招、拍、挂”等法定程序,取得城市土地使用权。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在不断的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农民借贷资金困难,农村资金外流等现象。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壮大。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地扩大。1979年2月农业银行正式恢复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003 年农村信用社开始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力得到提升,支持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2007 年3 月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充分发扬其贴近农村、网店多的优势不断发展涉农业务。现在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渐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挤入”农村,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的设立,增强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和整体实力。

2、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资金需求旺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现代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机构的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这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扩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建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重庆市为例,计划在2012到2015年每年新发展300个股份合作社,在2015时达到2000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合作社的发展都需要经济金融的支持,随着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的趋势的加强,农村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3、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融资难。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少,不能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银行在农村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都较低,农民想要获得资金较为困难。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得需要,民间融资如向亲友借款、向集体组织借贷、甚至高利贷等成为农民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但是向亲友或集体组织借贷,获得的资金额一般较小,而其他的借贷方式又存在利息压力较大的问题。

4、农村资金外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农民借贷资金困难的问题,还存在着农村资金外流的情况。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一直保持者储蓄存款的习惯,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速度是大于贷款速度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向城市转移非常明显,即农村资金存在外流现象,这也农村信贷资金缺乏。

三、地票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地票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土地流转操作方式,对于保耕地、保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票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辟城市反哺农村新途径、做到发展成果共享。从2008年土交所成立以来,到2012 年底共进行28场地票交易,地票交易宗数达到260宗,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22.109亿元。地票成交的均价由最初的8.16万亩上涨到20多万一亩,农民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不断上涨。原来在农村闲置的大量住宅等如果是通过农民间的转让,也不过只值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但是经过复垦后通过地票交易,能给农民带来几万元的收入,收入效益直接几倍增长,远在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果。农民在复垦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而原有的建筑物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物体经过变卖的所得也是归农民自身的,因此地票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的经济利益。

2、有利于金融资本进入农村。一直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呈现的是二元结构,这就造成了各级金融机构对农村这片广袤的区域的轻视。例如银行业,在农村地区不仅网点少、服务人员少、对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缺乏创新。地票这一创新性工具发现农房的资产价格,为农房的抵押贷款提供了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下乡,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以后,可达到耕地的集中连片,有利于对农田、农村生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空间布局重新进行安排。耕地的集中连片有利于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进行商业化的农业种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连片的土地还可以用于出租,农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参与生产劳动,就地解决就业问题。

4、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地票所产生的收益以85:15 的比例分给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用这部分钱用于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用于推动教育、进行劳动力培训、发展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获得的资金可用于在农民新村规划的区域建设新房。地票所产生的收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地票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够将城乡建设有地有效、合理的转换,为保耕地、保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能都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做到城市与乡村的共享。地票供给的主要区域是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两翼”地区,这大大增加了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地票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心.“地票”交易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叶小丽,臧建建.重庆地票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

[3]朱婧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王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延安大学2013

[5]王文兰.论地票制度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2(15)

[6]冉琴.重庆地票制度运行中权益主体行为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灵(1981—),女,重庆涪陵人,经济师。研究方向:财税金融。李海燕(1989—),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第2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保护农民利益

城市化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因此,城市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身份的转变和地位提升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制结构,长期以来农民在经济、就业、社会地位等方面无法享受国民待遇,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再得不到有效保护,再遭到侵害,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农民处境将更为艰难,由此引发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

就城市化的目的而言,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城邦就是为了使人过上优良的生活!我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其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从现状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曲解了城市化的含义,将城市化等同于城市面积的扩张、高楼大厦的崛起,甚至不惜将城市化作为攫取政绩的一个手段,大拆大建、大搞形象工程,而置农民利益于不顾,这样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伪城市化”,是注定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屡遭侵害的三大根源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之所以屡遭侵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追根溯源,农民利益遭受侵害主要有三大根源,即: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土地制度缺陷、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1.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公共产品供给和市场监管的职能,由于它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也不能直接从中获取收益。换言之,政府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而不是“运动员”。而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例如在农地征用问题上,现行制度赋予政府多重职能:政府既是农村土地的征用者,又是征用后国有土地的出让者;既是征地补偿方案的设计者,又是方案的执行者;既是征用权的行使者,又是各方矛盾的协调者和解决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沦为“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当今房地产市场的升温给土地市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巨额的级差地租利益驱使着地方政府想方设法获取土地资源,加上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和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的现状,地方政府纷纷参与土地市场竞争,谋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利益屡遭侵蚀,这也诞生了广为诟病的“土地财政”。2006年我国施行土地“增减挂钩”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或新农村建设的名义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变相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致使农民的土地权益遭受更为严重的侵害。

2. 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收益分配不公。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二是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致使土地收益分配偏向政府,农民获得的土地收益微乎其微。

我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何为“集体所有”?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到底是何种利益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相关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从而造成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成为一种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权的抽象物,农民土地权益遭受侵害在所难免。目前,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通常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甚至村党支部行使,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行政色彩远远高于经济色彩,无法代表农民经济利益。法律对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虚置反而为村干部侵吞土地利益提供了便利。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共有四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这四项补偿的分配又作了详细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原则上是谁安置就归谁;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所有者所有。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农民个人所能明确获得的,只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仅占征地补偿的极少部分,这有失公允。其次,法律虽然规定了“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委会)并不等于农民集体,它充其量职能算作农民集体的人,不应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此外,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后,由于土地用途的改变(如变为商业、工业用途),土地价格往往会成倍增长,而征地补偿费用并不包含土地的增值收益,这明显有失公平。

3.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无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个阶层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阶层的博弈能力。一般而言,组织化程度越高,博弈能力越强,越能争取到更多的权益。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之所以农民利益经常遭受侵害,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密切相关。当前各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农民的自治性组织,但多为生产经营服务性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稳定性差等缺陷,加之不是法律上的主体,在维护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组织化程度的薄弱,使农民在其它群体博弈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无法通过正当渠道得到及时表达。当其切身利益遭到严重侵害时,也难以与对方进行有效谈判,只能以静坐、上访、自焚等极端形式予以表达。

三、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农民利益的五项举措

1. 重构财税体制,回归政府本来角色。作为公权力的代表,政府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不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而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市场的监管等方面,从而真正回归到本来的角色。目前地方政府职能错位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是基层政府违规生存的主要原因。正如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先生所言,“基层政府异化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某个人的行为所致,而是‘分灶吃饭’改革后‘合理合法’的制度安排”。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使得中央取得了更大的财源,而地方政府的财源明显缩小,包袱却更加沉重。基层政府失去了足够的收入来源,不得不变相“寻租”,包括从土地收益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种税收制度已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权利义务对称的税收制度。

2. 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获得土地的资本化收益。土地是农村发展最大的资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升值空间巨大。农民作为农村土地的经营者和所有权人(农村集体)的一分子,理应享受土地的增值带来的收益。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物权法规定了“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笔者认为,应该从法律上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扩大其支配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自己的意志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享有土地的议价权利,能够分享到合理的地租,并获得土地的资本化收益。

在这方面,重庆市出台的“地票交易”制度不失为土地资本化的一个大胆尝试。其核心内容是将农村宅基地等复垦为耕地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转化为“地票”,然后在交易所公开拍卖,农民享有地票交易的收益。在地票交易制度下,农民的每亩“地票”价格是过去征地价格的三至五倍,甚至更高。这种制度让农民从土地的资本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3. 借鉴成都户改经验,为农民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被“上楼”成为“准市民”,实现了身份上的转换,但是经济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体现在缺乏经济上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应有的社会保障。成都户改经验值得借鉴。2010年成都实行户籍改革,明确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同时,进城农民保留相应土地权益。此外,给予农民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户籍人口享受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生育权利、就业权利、基本公共服务等。在具体实施上面,《关于全域成都统一城乡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4. 效仿日本实施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二战后日本同样面临城市化的发展之路,日本政府的农村教育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进一步加强,196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的公共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7.16%,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率。日本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高度重视,1949年颁布《社会教育法》,利用公民馆、图书馆等设施对农村成人进行教育。1953年颁布《青年振兴法》,由政府资助对青年农民进行培训,从而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正规化、制度化。同时,日本政府在解决农民就业方面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在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第3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20**年12月25日

根据会议安排,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下面我就分管线的“十三五”思路和明年工作重点,作简要发言。

一、科学回顾,正确研判当前三农工作形势

今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固本强基,创新转型,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农村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2.3%,预计全年将完成3%的考核目标,在台州市强县板块中排名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1元,增长10.0%,预计全年指标在强县板块排名第一。主要亮点有:一是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全面展开,股改基本完成,林场改革圆满完成;二是“一打三整治”深入推进,“三无”渔船取缔工作居全省前列;三是生态林业建设进一步夯实,平原绿化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湿地保护开发有序推进,完成全省首个湿地保护规划修编,森林消防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9年实现森林火灾低发可控;四是农村新型业态全面推广,民宿和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五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健全“六统四分”治理模式和“六严举措”工程管理模式,预计能顺利完成年度考核验收;六是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拥有省(部)级畜牧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的规模和数量居台州首位,全省前列;七是产业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强化,成功搭建市柑桔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中心。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临海农业发展在全省和台州市一直处于前列。主要优势有: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基础厚实,品牌优势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灵活;三是临海农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投入不足,尤其是土地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利用环保门槛高、产出效益低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土地报批缓慢造成重点水利工程进展缓慢;二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受自然灾害、疫病、政策变化、市场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仍然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仍待加快;四是农业规模经营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加快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低、小、散”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性扭转;五是农民收入还偏低,农民就业增收、渔民转产转业等工作任重道远。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对待、研究解决。

二、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十三五”三农工作

“十三五”三农工作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农村新型业态,打造三农发展新增长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最后壁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民生一体化发展,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新的力量。目标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58元,年均增长达9%以上。

发展指标:到“十三五”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58元,年均增9%以上。农业方面: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万亩,总产量14.1万吨,年均新增粮食面积1.2万亩;到2017年全面完成粮食功能区建设14万亩;全市畜禽养殖布局更合理,自给率进一步提高。林特方面:构建以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公益林等建设为体系的森林生态网络,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3%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上,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7.6‰以下,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形成森林全景旅游,林业社会总产值达50亿元,柑桔、茶叶、杨梅、西兰花、竹笋、木本油科、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值60亿以上。水利方面:完善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供给、水环境治理、农田水利保障、水利现代化管理等五大体系,水利规划总投资47.14亿元。海洋渔业方面:全市水产品总量维持在12.9万吨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出20亿元,年均增长5%。

“十三五”期间,围绕上述目标,应着力做到四个坚持,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一是必须规划引导,统筹发展。统筹各方资源,重点做好农口系统线上总体规划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森林临海和森林城市建设、柑桔产业提升发展、美丽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红脚岩渔港、东部平原排涝及林地、湿地、海岛、海岸线保护利用等各专项规划的实施,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与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平衡,确保各项指标保量提升,促进全市三农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二是必须夯实基础,项目推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培育、“五水共治”、美丽乡村、森林系列创建、“一打三整治”、智慧水务和气象现代化等工作,着力推进方溪水库、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城市防洪、强塘固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河道综合整治、生态补水等重点项目,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化推进三农工作发展。

三是必须产业引领,提升品质。以建设“两型农业”为目标,不断完善三农配套扶持政策,积极创新农业投入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推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加强对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的扶持。

四是必须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好“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让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五是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明确重点,全面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明年农业线工作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扎实做好农业生产。继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新建25个区块1.2万亩粮食功能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规模水平。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小镇,积极推进“一区一镇”、“一产业一特色”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2.9万亩省级现代循环农业样板示范区,深入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施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二是培育现代经营主体。稳妥、适度、规范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小规模的农民经营向专业大户转变。推进股份合作农场建设,鼓励农户以承包地入股,选好带头人,规范农场章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展,加大在资金、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以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着力构建“1+X”框架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综合性、全程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做好农业保险扩面工作,增加险种试点、降低理赔门槛、健全理赔机制,切实发挥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四是创新农业管理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指令式、行政式”管理为“引导式、服务式”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更多的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来引导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优化财政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一是依靠科技信息引领。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实现“科技换效益”。重点推广水稻栽植、粮食烘干、农产品初加工和储藏保鲜等机械化技术,实现“机器换人”。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农业”。二是构建农业营销网络。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牌的运作能力和规模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国字号”品牌。积极参加并在主要城市策划、举办系列农产品展销会,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实施临海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农产品营销的层次和水平。充分依托“互联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经营主体在淘宝、京东等强势网购平台开设网店或联合建立销售平台,实现临海农产品“卖全国”。三是培养开放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一批有干劲、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农民学校等平台为依托,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农村电商、民宿、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年轻人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发展“六次产业”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闲观光等领域延伸,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拓展农业创业就业新空间,开辟农业创新发展新境界。

第4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1.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推广农作物良种,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努力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坚持走种子种苗产业化经营道路,以森源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为依托,全力推进食用菌、茶叶等产业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有计划引进、推广省以上名、特、优、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作物产品产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种业,有序推进柑橘、水稻、玉米、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把农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支持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清熙园茶业公司等企业创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科技水平。

3.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大力引进农业专业科技人才、培育本地科技人才,力争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2名以上在全省、全市知名的专家,每个村都有3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村民小组都有10户以上的农业科技中心户。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队伍。

4.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含水产、农机、能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多渠道争取支持,力争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有仪器设备、有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经费保障,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种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技人员、大户能人创建示范园区和核心基地。推行“三送下乡”、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等模式,建立专家带片区、农技人员带示范户、示范户带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认真抓好阳光工程培训。

二、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5.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引领,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动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继续推进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现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力争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3亿袋。抓好万亩柑橘示范园建设,不断优化柑橘品种结构,加快无病害柑橘基地建设步伐,力争新发展柑橘6000亩。推进茶园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穴盘育苗种植模式,力争新发展茶园4000亩。大力发展景观植物产业,制定景观植物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景观植物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

6.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效益监管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基地准出检测点、农产品销售市场监测点建设。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城区网格化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查检测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自律性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7.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等方式,新发展一批县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提升辐射面和带动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8.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园。以“四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功能配套的专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加快园区供电、供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质检、研发、物流等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9.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重点企业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在信贷投入、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原野风食品、奥龙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森源等企业上市,支持楚园春酒业等龙头企业裂变倍增发展,争取更多企业进入“1255”行列。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努力将森源食用菌、楚园春酒业、大自然生物科技等企业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政策扶持范畴。深入推进政银企对接,抓好融资平台建设,加大配套投入力度,全力破解资金难题。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心系“三农”、扎根“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10.全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业战略,力争在3到5年内把森源、楚园春、原野风培育成行业高端品牌,扶持引导“森源”、“楚园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加大市场营销、宣传、开拓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运用专业机构整体策划,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多创品牌,创大品牌。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11.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把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范畴。加强商业网络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突出改造提升传统市场,统筹规划建设新的专业农产品市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国香菇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支持香菇交易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及品牌展示区等主体板块建设。

12.不断强化市场营销。精心培育营销主体,不断壮大营销队伍,鼓励发展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配送经营,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城市开办连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增设直供直销网点。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大型展会。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扩大出口品种和规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

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3.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抢抓中央、省市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树立“项目高于一切”的理念,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因地制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巩固“三万”活动成果,加大塘堰清淤力度,加快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不断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政策,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

14.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推动通村公路逐步向自然村、中心居民点和产业基地延伸。抓紧完成河口至铁炉湾10公里省道二级路改扩建,确保今年竣工通车。新建通村通组公路50公里、农村客运站点30个。加快推进洋河二级路和河巩、棚左、远烟、花太、横瓦等5条县乡公路改造,不断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完成1000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

15.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管护,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把低丘岗地开发、低效林改造与发展林产业有机结合。支持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强化生态公益林地、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积极探索乡村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强化殡葬管理,改善公路沿线生态环境。

六、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6.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围绕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强村;继续选择地处边远山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逐步消除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以荷当线、保线、南远线为重点,以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净化为主要内容,加强公路沿线村庄整治和民居改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加快居村庄建设步伐,各乡镇启动1—2个居村庄建设试点,重点抓好2个省级居村庄和保高速3个居民搬迁安置点建设。

17.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和“沮河为轴、沿河开发”的思路,开发城北,启动城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调整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中心镇、特色镇转移,发展镇域经济,增强集镇功能。强力推进洋坪镇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努力在小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上实现大提升、大变化,力争走在全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前列。加快荷花镇旅游名镇创建步伐,进一步完善集镇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集镇功能和档次,支持荷花镇尽快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抢抓保高速公路建设机遇,提升交通节点镇功能,提高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水平。

18.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继续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争实现村级全覆盖。

19.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乡镇集镇文化广场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初中工程二期改造、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等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村级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查处“两非”案件工作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成果,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产生活困难。

七、着力提升农村工作水平

第5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全面总结工作,充分肯定“十一五”收官之年来之不易的成绩

,全镇上下全力攻坚“十一五”,备战“十二五”,积极抢抓我县南延西扩建设机遇,大力开展“工业建设年”活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是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总产值完成54117.22万元,同比增长27.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347.70万元,同比增长9.41%,第二产业完成26184.96万元,同比增长53.94%,第三产业完成16584.56万元,同比增长10.47%,固定资产投资额77600万元,同比增长79.88%;财税收入持续增长,实现收入3807.5万元,同比增长38.64%;农民人平纯收入8297元,同比增长20%。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全镇共投入资金1.5亿元,加大工业企业提质扩能,全镇关闭4个煤矿,现有8个煤矿全部启动技改扩能,技改成功后全镇煤炭产量可达60万吨,其中高亭司煤矿通过技改,煤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年生产能力从9万吨扩至20万吨,实现了产值、利润翻番。坚持采用新工艺、推行新标准,率先在全县推行壁式采煤工艺,推行标准化建设,其中马家一矿被评为全市质量标准化建设示范矿,全镇煤矿实现了规范、安全、效益办矿。加大了金银加工、造纸、烟花鞭炮企业的改造提质,瑞晶金银回收公司、振兴纸厂、松柏烟花鞭炮厂年内都完成改造目标,启动了新的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了企业配套设施,扩大了生产能力,实现了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振兴纸厂引进最先进的引硝纸生产线,可年产引硝纸达3000吨,有效解决全市引硝纸市场紧缺的问题,填补全市引硝纸生产线的空白。打造品牌抢抓先机,农业经济稳步升级。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集群农业,全镇已成功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全国种粮大户1家,全国500强养殖示范基地1家,全省直接出口1家。共兴办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家,过千万元的项目8家,全镇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占地面积2.7万亩,形成了养猪村、养鱼村、种菜村等农业种养区域,大力推行牲猪、养牛、果木、蔬菜、油茶、玉米、水稻、水产等种养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依托科技、打造精品的思路,做大做优农业企业。中南三泰投入资金50万元与湖南农大合作开发无病毒草鱼研究,投入30万元引进新材料塑料管道技术,滩洞原种猪扩繁场投资100万元引进自动配料系统和牲猪体质监测系统,乐活蔬菜公司自行开发无菌包装技术,成为全市唯一的蔬菜直接出口基地。

三是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展现新局面。全镇共兴建投资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0.35亿元,实际投资完成7.144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发展湖南华润高亭司分公司、振兴纸业技改扩能等新型工业化项目6个,中南三泰、百果大观园、旺盛种养、龙王岭油茶等续新建现代农业项目7个,互通口扩建、湘阴老墟、中低田改造等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7个,其它项目4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全镇共流转土地6480亩,征用土地2170亩,完成拆迁32户。互通口拓宽工程、振兴纸业等2个项目列为全市重点项目,3个项目列为全县“百亿投资计划”项目。大力开展优化环境服务,全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2亿元,超额完成2500万元。

四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完成新一轮镇镇区总体规划修编。投资2亿元,进行了高速公路永兴互通口拓宽改造、湘阴老墟改造、新镇区拓宽改造工程、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高矿社区等工程的建设,拓宽了全镇的城镇区域范围。以城镇“三创”建设活动为契机,狠抓城镇卫生管理,投资30万元完成道路水沟、路边绿化、路灯安装等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城镇宜居环境。以s212线两旁村落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500万元大力推进镇村道路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镇涌现出以松柏、山冲村为代表的一批村庄整治建设新亮点。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呈现新气象。完成11件实事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合医疗保险参合率为116%,全年新农合住院和门诊补偿达28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筹措资金113.3万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镇新建文化站作为全县样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建立全县第一所乡镇老年人学校。建设了农村体育活动场所6个,腰鼓队、军鼓队8支,农家书屋5家,藏书8万册,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维稳等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六是党的建设整体推进,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党支部的“四议四公开”制度,推进村为主工作,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提高。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改进干部作风,整治突出问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集中开展廉政准则主题教育活动,纵深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人大、政协职能得到较好发挥。宣传思想、统战、武装、群团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总体来看,是我镇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一年。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良好势头。尤为可喜的是,我县将我镇互通口一带10平方公里划定为工业园区。可圈可点的是,我镇在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难能可贵的是,村级经济发展势头正在崛起。继滩洞村后,湘阴村在经济发展强势崛起,取得了很好成绩。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民生工程和实事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标准化渠道建设和中低田改造,日益彰显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有力保证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超额完成。与“十五”末比较,全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或多倍增长。这充分表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迈向了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蕴含艰辛。在此,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向辛勤工作在全镇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参与全镇经济建设、在镇投资兴业的各位企业家,向所有关心支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入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总体工作要求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推动镇加速崛起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全镇上下务必以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看形势、谋发展,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一要在准确把握向好的总体形势中增强信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宏观政策导向,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将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这无疑为我们争取相关支持拓展了新的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市、县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重大会议,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指出了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趋势,分析了扩大内需、中部崛起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带给我们的诸多机遇,强调了当前是我们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我县南延西扩发展战略,我镇工业园区已被县委、县政府纳入“一园十区”建设规划,城镇建设纳入永湘碧城乡统筹体系,农业建设纳入永湘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纳入s212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些规划使我们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另外,我镇的区位优势在互通口拓宽后更加明显。每天通过互通口车辆高峰期达到8000多辆,是名副其实的永兴第一互通口。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开发潜力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认可,周围部分项目纳入全县十二五计划,大规模开发指日可待。投资10多个亿的中醇开发项目、电镀产业立项取得重大进展,只要我们顺势而为,牢牢把握机遇、用好用活政策,就一定能够化发展潜能为发展实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长时期的发展。

二要在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保持清醒。这种困难和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资金、人才等制约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难题,发展要素制约仍然较为明显;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要正视问题,克难攻坚,努力通过破解一个个发展难题推进跨越发展。

综合判断形势,年,全镇总体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两型”战略,立足地利优势,找准城镇建设发展带动这个切入点,紧攻互通口罩门,全面提速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建设,先行先试,高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建两面创先争优大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继续坚持各行各业领先于全县乡镇的发展目标,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县前三名。生产总值增长2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出口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突出抓主抓重,努力开创新一年各项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总体工作要求已经明确,全镇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奋勇争先,奋力突破,努力开创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突出抓好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开创新局面。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要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主要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发展深加工,形成品牌,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继续扩大规模,加大县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年内形成1-2家产值过亿的省级龙头企业、8家产值过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扩大竞争实力。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二要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抢抓国家大兴水利机遇,优先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成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新建沼气池100口。三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做好摩托车、农机、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工作。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鼓励农民创业和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引导、有序推进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四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积极引导鼓励各村依托本村优势,发扬创业精神,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第6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

在山东考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盐城市农业生产实际,当前,重点是推进农业规模化。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使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争取每年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00万亩以上。二是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生猪、家禽、棉花、蔬菜、水产、林业等“六大百亿产业”倍增计划,奋力冲刺200亿元新目标,努力实现优势更优,支撑能力更强。突出把粳稻打造成百亿斤产业,全面推进水稻旱改水、直播改栽插、人栽改机栽和高产增效创建“三改一创建”工程。与此同时,加大产业带建设力度。积极培植生物农业、盐土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生物药业、保健食品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建成国家级生物药业原料基地。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打造全国有影响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健康糖源、香料、生态猪、生态禽、食用菌、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县域内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按照“普及两千元,扩大五千元,推广一万元,示范十万元”的思路,不断扩大高效农业的总量和规模。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畜禽养殖,不断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实现农业高效化,亩均种植纯效益达到2000元以上,力争到2018年达到3000元以上。

加快“三大”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三大载体”是盐城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创新,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效果很明显,社会反响也很好,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特色立园”和科教兴园、加工强园、机制活园、合力建园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先行、政策先行的原则,加强展示中心、种苗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引领带动功能。全市重点规划建设十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特色产业园区。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按照“市有区域性批发市场、县有综合市场、镇有专业特色市场、村有田头市场、组有农民经纪人”的要求,加快农产品五级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力争在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发展壮大新型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大力扶持和培植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积极推进农企、农贸、农超、农校对接,确保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注重战略招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盐城市农产品资源优势,瞄准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家大型央企、国内上市公司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战略布局,突出日韩、港台地区招商,主动对接、积极沟通、跟踪联系,全力引进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产业主导型农业龙头企业。每个县(市、区)都招引一批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培大育强。深入调研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筛选确定10家左右市场前景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挂大靠强、兼并重组、技改扩能等途径,实现产业延伸、资本运作、合作发展,扩大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在山东考察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要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盐城市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的方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一是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尽快解决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积极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关、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关、安全用药关、市场准入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管。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切实加大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管理力度,积极扩大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生态猪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形成以“三品”认证为主体、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努力提高品牌覆盖率。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园区、交易所等经营主体申报各类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的产品分档分级给予奖励,力争每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一个,省名牌产品五个以上。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增产出、增效益、降消耗、降排放”的要求,从节能、节肥、节水、节地、节种、节料、节药等环节入手,大力控减农业物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绿色盐城建设,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大农业基础投入,

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从全局的、战略的、城乡统筹的高度,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盐城市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应着力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增加值指标提前达标。认真实施沿海农业发展规划,推进百万亩沿海滩涂围垦、中低产田改造、盐良、土地整理、万顷良田等工程建设。加快推广300多万亩桑林果园立体利用和大棚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开发利用荒滩、荒坡、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灌溉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齐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实现高产农田标准化。加快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技术,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坚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注重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突出粮油生产机械化、高效农业机械化两大重点,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机械,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等新技术,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第7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 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 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 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 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关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宝贵的经验。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为首,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实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于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还会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时也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笔者认为:制订相关并实施有关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再次集中,把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转移是当务之急,是我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格局的相对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弃所承包的土地。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存在明显缺陷:(一)、农业粗放经营,规模过小。(二)、出现农户兼业或弃耕现象,土地丢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国家集体因发展和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十分困难,不利于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妨碍农村小城镇建设。(四)、土地开发和流转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为此,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问题作为突破口,改"均田制"为"投包制",实现土地经营从"公平"到"效率"的飞跃,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在不改变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折价入股,农户土地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土地经营从实物形态转换为价值形态,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从而保证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过股份合作社(村、镇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公司)土地所有权的入股,把所有权同处分权分离开来,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处分权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权在农户手中,实现土地"三权"分离,这样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围内集中、流动和合理规划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起点上配置土地资源。农业也就能够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由小生产转向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形成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对增加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并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终结,它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端,是初级阶段。从土地使用权结构上来看,"基地化"生产,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同一品种、类型的农业产品生产。这种以分散农户做主体的生产模式,必然不能适应灵活地变换农产品种的生产。由于分散经营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缺陷,农户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单一市场功能的"龙头企业",而这种带有明显"中介"性质的组织和农户之间并未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共识,脆弱的信用关系常常因为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而相互毁约,使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顺德、南海、东莞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要高一个层次。这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农业科技投入较大"、"农村信息网建设较快"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革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旧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机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顺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中走在全国的最前头,早在1993年便开始了以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在保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从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通过向村民配置股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明确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目前他们在进行"固化资产"改革,就是将村里集体资产、土地量化成为若干股,其中20%为集体股,80%为个人股。集体股所得红利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各项集体福利,个人股按联产承包责任制或现在可以入股的人数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转让。土地管理权归村、镇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权的优先权……。他们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权由分散承包向投标集中招包方式转变,承包期内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有了保障,大规模利用土地成为可能,建设农田"园林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便有了条件。(二)、由土地资源的重组引发劳动力资源重组。因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从原来不可分割关系转变为可分离关系,为部分有资金有门路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恋"提供了条件。他们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三)、一部分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当地农民、外地农民和外商等)通过投标获得了发展规模农业和"三高"农业所需的"大土地",使"龙头企业"的成长、发育有了根基。因为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龙头企业(即拥有自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自有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经营者)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一句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需要"大农场"的建设来奠基。(四)、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改变了原来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难于集中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状况,为土地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调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流转的市场化,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照顾我国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集中,进而实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关于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

培育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健全销售渠道和较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化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按照"一体化"农业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资源,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把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好不惜为明智之举。农户可根据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将自己的生产进程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样,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与带动,使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从而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产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O%以上,我国只有2O%一3O%。因此,必须把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农业工作机构如何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和规范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订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汛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

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特别应避免培育龙头企业时政府农业机构具体介入,因为那样做将违背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的诱导才是企业真正成长、壮大之道。出台引导、扶持政策为的是鼓励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不断提高和改善农业经济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实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设立政府工作机关那样"人为造就"龙头企业,最终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削弱农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并让政府财政背上包袱。

四、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结构调整。这是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解决了温饱和进入了小康阶段后,在食品需求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而是经过多次加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中归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份额日益下降。相反,对肉、禽、蛋、鱼和蔬菜、瓜果类副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已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明确指示农户缩减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欢迎的传统作物和品种,特别是质量低劣的品种,而开发和扩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作物或新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企业家能否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利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诱发农业工资的攀升,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业更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物质的投入,由于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使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处在最不利的地位,粮食作物中的一些传统品种,尽管受到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种植面积仍然大幅度减少,农户们只好被动地应付那种"用最好的土地来生产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政策。与此同时,新的、比较优势产生,使一大批新兴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结构正在广大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再考虑到"入世"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认为,这种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全国性农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正好是这一市场格局变化内在要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归根结底是实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农业效益和体现农业结构变化中的比较优势。所以,从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虑,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项基本政策来实施。因为效益农业的实质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因而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变革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显示了效益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这启示着我们必须为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户对农业结构作深刻的调整。我国目前调整农业结构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用地结构的调整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系列农业政策中对区域性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目标的追求造成我国农业产出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