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

第1篇: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范文

(一)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从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看,有些院校目标定位较高,以课程整体建设和长远的发展为宗旨。如山东财经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突破口,以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以建立多功能的网络模拟实验室为努力方向,不断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此类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培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和教学制定了方向,较为全面。有些院校定位较具体,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将其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有关成本会计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二)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分析

1.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总体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有多种,通过对三门课程资料的整理归类,可以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分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其他4类。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财务软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EXCLE训练、财务模型的验证或综合模拟实验。实验一般有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两种方式,各院校基本都具备电算化条件,因此电算化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训教学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仿真模拟度较高的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实训。实习则是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或参与实际工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进一步掌握财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他包括有关财务内容的课余活动,如社会调查、证券竞赛、创业大赛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四种教学方式中,实验教学、实习的使用频率较高,很多院校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东北农业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运用了所有4种形式来开展实践环节。

2.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对采用了实验教学形式的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实验的具体内容细分为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发设计型实验。基础实验主要针对Excel在财务成本管理应用中的基本操作而设计;单项实验则是对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主要知识模块进行训练;综合实验将财务成本管理与会计学各板块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分析研究,多以案例的形式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项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课程中,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运用较多,研究设计型实验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多为基础实验。

3.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调查,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两种。课程设计主要是完成大型案例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或理财能力分析,案例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行搜集,按照既定的指导方案和实训要求进行团队分析,该环节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沙盘模拟实训包括手工沙盘模拟和基于ERP企业管理软件的电子沙盘模拟,这种仿真实训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或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

4.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习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实习中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参与程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参观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的认识实习,另一类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习。在被调查的课程中,有19门课程有实习环节。但前一种实习方式居多,只有5门课程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实习,并且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

(三)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学时安排的分析

一门课程学时的安排可以反映出课程的侧重点。67门课程中有23门课程披露了其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通过对23门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存在下列问题:1.有些院校的学时安排过少,只有4学时,这必然导致实验内容不能覆盖全部知识点。2.不同院校同一知识点的学时安排差别较大,有些院校学时安排过少,使学生无法获得深入细致的训练,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形式,达不到实践效果。3.有些院校的实践环节学时挤占了理论教学时间,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理论课无法讲完,或本该深入的问题变得浅层,本该重点的问题压缩时间等问题。

(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的分析

对于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我们从是否有实验室、是否有实习基地、是否有配套的实践教材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这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实验室条件分析。

实验室配备相较其他教学条件稍好,超过了一半的课程配备了实验室,并且很多没开设实验课程的院校逐步重视校内实验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规模有所不同,规模较大的实验室一般均含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实验室具备相应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但也有院校的实验室规模较小,实验室规模应根据专业人数课程内容来定,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2.实习基地条件分析。

调查显示,有32门课程有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占所有精品课程的47.76%。实习基地为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不同院校实习基地情况不同,像知名院校或者财务根基较深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则实习基地数量较多,实习企业规模较大,可供选择性也较大。但总体看来校外实习很不理想,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3.配套教材条件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实践环节配套教材是指能够引导实践环节并提出教学要求和实践步骤的实践大纲、实践指导书或者整套的实践教材。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或指导书应包括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实践内容与实践要求、考核办法及主要参考书。67门课程中,有35门课程有配套的实践教材,占52.24%。做得较好的学校如湖南商学院课程组编写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设计》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分别应用于单项实验教学和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并对教材进行了两次修订。而有较多课程的实践大纲、指导书不够完善,只简单说明了实践内容和要求。没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就无法使学生明确实践目的和注重的要点,使得学生的实践很盲目,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4.指导教师条件分析。

67门课程中有27门课程说明有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占40.30%,所占比重较小,且多为兼职,学历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教师。

(五)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制度的分析

考核制度的完善与否将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67门课程中有24门课程披露了自己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经分析,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存在下列问题:

1.考核制度传统单一。

大多数院校通过出勤考核或报告考核,或二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至于学生的操作过程则没有具体的衡量措施。考核办法单一、不全面,学生只在乎实习报告等考核环节,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则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

2.无具体考评标准。

此类有具体考评标准的课程极少,大部分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少科学合理详细的考核测评指标体系,不利于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3.实践环节分值占课程总分比重少。

由于大多数实践环节穿插在理论课程中,因此有些院校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一部分进行考核评价,实践环节占课程总分的比重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考核制度是实践环节高质量完成的保证,没有考核制度的把关,尽管实践环节设计得很完整,但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足够重视。健全的考核制度是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取得效果的保证,无论任何学科课程的开设应制定合理完备的实践考核制度。

二、改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中存在内容的交叉重复,致使实践环节也有此现象。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同时存在全面预算实验和长期投资决策实验。甚至于有些院校的课程中含有会计手工模拟做账、电算化做账等财务会计实验的内容。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得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环节不能体现课程特点,还浪费了资源。已有很多学者提出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解决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理论课程的整合,实践环节也应保留各自独有的内容,融合三门学科相通的部分,整合成一个实践课程。且实践课程应独立于理论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教材等完整、系统的教学资料,保证课时,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科学完善的实践课程配合日常的理论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院校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较单一。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环节的训练应循序渐进,应包括强化知识的操作性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的综合训练、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作业。因此,各院校应构建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的全面的教学体系,各实践环节训练目标明确、难度递进、并能很好地相互衔接。实验教学要尽可能地覆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实训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工作实习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就需要院校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与高校共同设计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建立长久、稳定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改善实践条件,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实践教材的编写是完善教学体系的保障,需要符合课程及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其他院校课程的实践教材,但不能盲目套用,各院校应尽可能开发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原创性实践教材,教材体系要完整,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时更新。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现在许多企业都通过招募实习生来选拔人才,学校可以争取与之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使之能接纳整班学生进行实习,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组织有关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讲座等服务、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除此之外,各高校也可借助国家政策积极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如2012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就为校企合作创造了平台,实行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方式,鼓励高校创建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外资源较匮乏院校就可以将国家政策作为契机,积极联合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创造实习机会。

(四)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要求更高,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院校要加强对现有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为其提供各种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的机会,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聘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实践环节的兼职指导教师。

(五)构建完善健全的考评机制

第2篇: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课题来源:武汉市教育局课题“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313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在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往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理论和学历教育层次进行的分类,通过分类将大学分为研究型为主的学术教育,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教育,所谓应用型则介于研究型和技术型大学之间,简单理解为理论和技能各占一半的教育。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既低于985高校,也低于高职院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简单将学历教育层次进行划分,没有把应用型本科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虑,相反应用型技术大学应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种资源,力争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在制订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现象,通过把人才培养定位为能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要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突出,实践教学不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没有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分阶段开设实践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协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关系、课堂实验和校外实训的关系。以构建主义教育理念,注意分阶段开设相关实践课程:

1、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实验阶段。学生初入职场,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为专业基础性工作,从事工作内容为简单、单一工作,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随着工作年限、经验的累积逐步走上财务管理岗位。针对这一现实,在基础实验阶段以会计、出纳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开设相关岗位实验模块,如凭证处理、电算化操作等课程。

2、第二阶段为校内综合实验阶段。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重点内容,校内综合实验,开设如证券投资实验、项目投资实验等实验,以满足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需要。

3、第三阶段为校外顶岗实训阶段。校外顶岗实训能让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岗位操作水平,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实训岗位,学生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训实现岗位认知、岗位流程、岗位内容、岗位标准等学习,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打下基础。

4、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的工作,要求学生能运用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对岗位的要求,相对独立完成工作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能体现出学生专业水平、技能水平、科研水平。

5、第五阶段为课外素质培养阶段。课外素质培养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重要环节,通过军事训练、技能比赛、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专家讲座等来实现,塑造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

三、教学方法创新,全仿真全岗位实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项实验部分占财务管理本科实验主要部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存在内容交叉,同时在综合实验中以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为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资料完成对某项实训内容的掌握,模拟的效果不理想,只能说是模仿,与真实岗位的实训相距较远。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实验建设中构建全真岗位虚拟企业财务综合实验平台(VBSE),VBSE以课程的理念,颠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托用友集团真实的ERP管理数据流,用企业培训的形式,展开全新的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及单一的教学实训模式,打造出一门让学生“动”中“学”,“学”中“做”,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行动中认知,在组织中协同的新型实训教学课程。课程中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解决大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化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向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化。作为未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熟悉运用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技术,同时还要熟练运用Excel软件在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决策、利润管理和财务预测和财务计划中的应用,以符合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具备基本科研能力,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事科研的教师不直接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体现不了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与科学研究虽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其对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时间效应,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对其认同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成果比教学的成果来得直接,教师个人对成果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比较明显,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学的成果则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才间接体现出来。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个人在成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撰写科研论文。因此,鼓励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模拟实验、毕业设计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撰写能力训练,同时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相关实验的实用性,注重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尽量从实验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现实案例,体现科研素材和内容上的真实性、应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校企合作,共建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实验室模拟实验又有其不足的地方,与现实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异,许多实验中的模拟项目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现实中的环境又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去设置,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解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到企业进行实习面临困难较多,如资金不足、指导老师缺乏等,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又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实习效果,如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定期召开见面会,及时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有许多资源上的优势,学校可以创新合作形式,以解决企业的困难。例如,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学生实习因泄密给企业带来损失,学校可与企业签订有保密条件的实习协议,一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泄密情况,损失可由学校负责,以解决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时的困扰,也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可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减少实习环节。只有通过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发挥地方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新型的校外实习基础创建及合作形式,才能将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效结合,形成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六、双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层次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教学团队

要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从授课老师的来源上,许多教师过去是从事财务和会计方面教学和研究的,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对这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转向的问题。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把教学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和财务主管来校任教或兼课,同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强化教师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实验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现象,由于条件所限,一个实验老师管理多个实验,没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而实验教师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基础配置。教师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规程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漠然置之。由于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使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把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归为“非教学人员”,有些专职实验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课时不到理论课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实训课不给实验专职教师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到实践教学岗位任教。学校在实验教师的培养上,要通过政策如相应制定业务考核、工作量和技术等级晋升等办法,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考察、进修、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高,引导一部分专业业务理论教师转岗到实验教师岗位,来确保实验课的有效开设。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艳惠,魏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第3篇:财务管理课程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29-04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6个基本特征:第一,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第三,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第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第五,“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第六,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这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并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全国不同的职业院校几乎都运用不同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探索。

笔者通过近几年与北海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本文以在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实验专业之一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总结。从概念出发,提出该模式应具备的理念,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未来的建议与展望,以期找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样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述

(一)概念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从个人的研究角度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定义,基本可概括为:它是指用人单位在目标、规格、数量与时间上提出具体培养要求,职业院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其人力资源部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并实施教育教学,整合校企的师资、技术与设备,设立校企两个教学点,进行协作教学,校企双方签订将来学生就业订单,并以委培协议书或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加以落实,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一毕业就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二是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校企整合师资、技术、设备,设立两个教学点,进行协作教学,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具备的理念

1.学校的发展意识。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其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生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在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学校而言是以“销”定“产”,可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渠道。在施行中,学校既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也不能一味地为提高暂时的就业率而迎合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要求,应尽量做到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备整个行业的专业技能与转换工作的能力。

2.企业的合作意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与技术,而高职院校的目标正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科研支持,给企业带去科技创新或是紧缺技术。企业可利用学生的服务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自身得到发展。进行校企之间的工、学结合,可以促使双方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还处于学生角色,缺乏职业意识,因此对待工学结合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并不明白工学结合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接受企业规章制度和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等综合能力,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因此,教师应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与配合这种模式,为他们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

下面从培养签订协议、制订培养方案和实验实施三个方面,介绍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验实例。

(一)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从2006年开始,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先后与合作酒店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书,这些订单协议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直接式订单。这一模式是酒店直接到校面试选拔,组成“订单”班,酒店仅向学校提出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其他的培养工作由专业教学完成。有些酒店会向在校生提供企业的短期培训,毕业时,酒店对订单生加以验收,合格者予以录用。

2.间接式订单。这种模式由中介完成,校企无直接联系。企业依据自身需求,向中介提出要求,中介依据企业要求,再与学校商定培养计划,学生毕业时,由中介接收,再派驻其所签约的企业就业。此方式中介起着教育咨询的桥梁作用,但是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如直接式订单培养模式,学校对所签约的企业也缺少了解,校企几乎没联系,培养的“订单”生针对性差,达不到订单培养提出的“量身定制”效果。这是这一方式的不足之处。

3.顶岗实训式订单。这种模式是校企双方以顶岗实习为桥梁,6个月的实习时间,学生与酒店进行双向选择,直接签订毕业就业协议,学生完成学业直接回酒店工作。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达成共识,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遇,达到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4.联合式订单。这一方式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手段,校企签订的是实习订单协议而非就业协议书。酒店向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学习场地及其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学生工学结合,完成学校教学要求,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解决订单培养针对某个企业而定,缺乏社会与行业需求的统用技能,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的问题,双方签订培养订单以后,学校可抽调2名专业教师,酒店抽调酒店副总与人事处主管,分析市场变化、酒店行业企业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共同制定符合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培养方案,并规定双方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权利与义务,集中双方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整合双方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此培养方案不仅具有针对性,也培养学生将来转换职业的关键能力,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不是专门针对某个特定企业而定,而是增加了社会与行业需求的统用技能,既有很强的岗位技能,又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同时关注与促进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利。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方向与必修课的设置。在目前酒店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下,酒店对未来人才的期望值很高,基于酒店人才需求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校企双方紧绕酒店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为了科学有效地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双方针对酒店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需求,对具体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群与次要岗位,总结出6种主要岗位和2种次要岗位群。其中的主要岗位群分布在星级企业的以下部门:(1)餐饮部。包括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宴会服务、领班。(2)客房部。包括客房服务、客房领班。(3)前厅部。包括大厅服务、总台服务、大堂副理。(4)康乐部。包括酒吧服务、娱乐健身服务,领班。(5)礼宾部。包括宾客接送,领班。(6)市场部。包括市场推广、酒店促销、营销公关。次要岗位群分别为:(1)星级酒店内其他岗位。包括人力资源部秘书及助理、财务部收银员。(2)酒店管理相关岗位。包括各类中小饭店管理者、自营者。

根据这些具体的岗位群的调查与分析,最后确定出专业方向设置为“酒店管理”,需要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现代酒店管理、酒店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酒店安全控制与管理、餐饮服务师(中级)、酒店市场营销学、酒店主管领班实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职业经理人实务、酒店督导管理实务等。

2.根据行业需求开发适应岗位变化的动态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不仅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还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强化和训练。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技工人才。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也不能一味地迎合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尽量做到与企业要求相结合而不是单一迎合,否则就会偏离高职本身的教育目标。为了解决订单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应既设置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同时根据企业行业需求,共同开发适应岗位变化的动态课程。为此,双方参与人员首先从行业设置的工作岗位入手,然后依据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从德、智、能等方面提炼酒店行业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如下:(1)具有诚信品格、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与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2)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4)应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部门的业务知识,酒店企业的基本管理知识与基本服务能力;(5)应熟悉我国酒店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职业外语表达能力。这些职业素质是酒店行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校企双方还依据企业理念与文化传承、企业管理现状,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技术与方法,确定动态课程方案为:餐饮服务实训、前厅服务实训、客房服务实训、娱乐部服务实训、酒店设备运行和管理、企业实训等课程。

3.结合岗位实际,校企共派教师。为提升教师的实务知识和实践能力,弥补企业技术人员欠缺育人意识这一问题,案例中的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以参与和优势互补为合作思想,学校选派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企业选派1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2名现场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

4.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弹性学制。高职教育重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案例中的教学管理由“传授型”向“参与型”转变,变刚性为柔性,变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采取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因为酒店用人具有波动性的特点,造成工学结合中的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很难吻合的现实,所以在教学管理上采取柔性化管理,运用工学交替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整个培养过程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中高级管理理论与综合技能4个阶段,职业活动采取专业认识和基本素质培养、服务知识和技能、职业资格考证、管理知识与实践、综合评定等模块进行教学。

5.根据酒店标准,增强实践环节。为避免在培养过程中迎合企业而忽视育人功能这一问题,校企双方采用工学结合,工中有学,学中有工的教学模式。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详细了解酒店工作的全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工作角色中,可让学生分批到酒店一线顶岗实训。把学生分配到酒店各部门的具体岗位上,让他们参与酒店现场服务工作,把从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酒店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6.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目标。在本案例中,专业考核在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学校与酒店共同进行评价,分别从职业意识(心态、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学习意识)、专业知识(酒店基本知识与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技能、规范、熟练、灵活)、心理素质(压力与突发事件)以及仪容、仪表、礼节与礼貌等方面进行。

学生每次学习成果考核分为三大部分:理论知识考核、技能学习考核、酒店实习考核。其中,理论知识考核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酒店实训教师协助,考核体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技能学习考核主要由酒店负责,学院专业教师协助,内容包括实训的各项技能、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等;酒店实习考核由酒店负责人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在酒店进行,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报告、学生实习的综合表现。考核成绩是酒店将来是否录用学生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

(三)实验实施

校企整合双方师资、技术、设备等,在学校与企业两个教学场地,共同实现培养目标。在很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意见不一,态度冷热分明,订单协议结果不能确定,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也不够完善。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在案例中我们打破以往的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三年的教育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学期,在校学习酒店专业的基础理论,并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下学期在酒店进行顶岗实训,利用酒店的场地和设备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派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技能指导,学习实践各部门基本服务流程和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第二阶段,二年级上学期回校学习酒店基层及中、高层管理知识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开始针对性教育;二年级下学期回到酒店实践,开始进行毕业与上岗紧密结合,通过循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达到培养要求。由此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一致,教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互派,双方扬长避短,实行有针对性的准职员教育和培养。

第三阶段,三年级上学期,学校、企业与学生共同总结两年的学习与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培养。

第四阶段,三年级下学期,工学交替学习结束后,有计划地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践。学生在酒店学习实践管理技能,养成职业人应有的职业素养。其后,在与企业双向选择后就签订就业协议书,在完成学业后,酒店安排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就业。

三、结果分析与展望

(一)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近几年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我们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有了明确的认识。实验结果表明,“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下列明显的优势:

一是顺应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要求。这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将企业与学校以“订单”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生产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提高,顺应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二是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就业途径。在这种模式中,由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培养协议,在校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参与培养过程,观察与了解学生,这种选择途径与招聘途径相比,更有利于优秀员工的选择。这种模式可视为企业把人才储备库延伸到学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途径。学生一旦选择留在企业,其忠诚度和归宿感会大大提高。

三是利用量身定做,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种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提出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量身定做,使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实现预定的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而设计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

四是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的基础。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学校派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指导,企业派有经验的技师进行实践教学,双方整合师资、技术、设备等教学资源,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这样既利用了企业的教学资源,又降低了学校教育成本,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协助企业进行应用研究,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或解决企业的紧缺技术,并通过带队到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条件。企业技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指导学生,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不足,同时,学生顶岗实习解决了酒店人手不足的现实问题,校企合作实现了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六是学校、企业与学生各有所得,实现共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较强。对学生而言,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既能感受到真实的职场环境,又能感受企业文化。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对接平台,使学生熟悉酒店服务流程和技能,接受企业规章制度和酒店服务技能教育,帮助学生将酒店管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等综合能力,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习期间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对酒店而言,既增加了人才储备,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因为学生毕业就上岗,使学生进入酒店的适应期缩短,为酒店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提供了条件。对学院来说,实现以“销”定“产”,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渠道。

与此同时,实验暴露出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严重不足,表现为:

第一,存在“校热企冷”现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等优势,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企业可以解决人才需求并进行人才储备。但许多企业对此并不太热衷,因为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在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而这种投入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取得回报,并且学生毕业时可能因为更好的工作而直接毁约,不但影响了企业的短期利益,而且长期效益无法保障。

第二,合适的企业难找。订单企业因为承担着学生实践教学的条件与师资,其现状与发展愿景关系到将来企业的用人需求,继而关系到校企订单合作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与学院双方信息是否对称很关键。合作的企业档次太低,管理不规范,从师资、管理及发展的理念,都不符合专业培养的条件。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管理和技术水平也会更高一些,但这类企业相对数量比较少,对合作院校的期望和要求也比较高,而对档次一般的高职院校不太热情。

第三,师资选配不易。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而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力军。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弱,专业实务知识与实践能力欠缺;企业的技术人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教学基础弱,这些都成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障碍。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资格认定、聘任、培训方面,还缺乏相应制度,增加了双方师资的选配难度。

第四,存在育人功能弱化问题。高职教育尽管强调技能,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依然存在。而“订单式”培养中学校为了迎合企业,会从用人需求与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出发,而强化技能培养,却忽视培养过程的育人功能,教育思想的欠缺,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能顺利就业,这样迎合了企业的实际要求,却偏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标。在合作中,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又会影响双方合作的进行。

第五,存在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的统用技能。校企的“订单式”培养,往往存在针对某一企业或特定行业而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带来一定的局限。在“订单式”培养中,首先,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的教学计划,局限于这个企业或行业,忽略社会与企业的长远需要;对订单院校来说,教学计划本应体现长远性,但受订单的约束,学校为履行合约,弱化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和转岗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和技能单一,继而影响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订单式”培养如果专业针对性强,就业面窄,而且培养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随着企业形势的变化,一旦企业不能按合同安排就业,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损失。同时,当企业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后的发展,学生二次择业将会受到专业限制。最后,“订单式”培养方式对企业而言,具有很多优势,但如果学校只针对某个企业培养人才,学生恐怕只能进入某个企业从事某一环节的工作。缺少行业需求的统用技能,对学生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建议与展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培养出的人才为社会与行业企业所接受,学以致用,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尽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探索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赢的“订单式”合作模式。二是寻找并确定合作企业的资质。与有较优师资力量、良好管理理念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对人才有吸引力的企业长期合作,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是制定可量化的双方师资的认定标准,并进行培训。四是在短期与长期的利益上,校企双方要寻找利益的结合点,达成共识,针对企业关注短期利益收效,教育性思想欠缺的情况,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五是分析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根源所在,寻找解决对策。六是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冷、学校热的现象,剖析其根源,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运行机制,进行机制创新性研究,通过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企业与学生三赢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特色教学模式,它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优势与不足共存,如何发扬优势,转化不足,需要找出存在不足的根源所在。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小芹.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2]王变奇.“订单式”培养对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桂和荣等.“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项目(2009C166);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C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