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1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Miss! 我帮您把电脑拿到教室啦! Miss! 平台已经开通啦!……”学生带着求知的眼神,期待的微笑,翻开老师每节课的篇章。作为一个肩负社会未来人才的输送者,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平台?怎样借助这个强大力量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教育平台,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信息化技术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而现代教学是一种常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以支持教学为显著特征,因此,我们习惯将它称为信息化教学。其实信息化教学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信息化教育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构建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历史中,一个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者和传授者,而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过程中,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各种信息和知识,在某些问题上还会超过教师所拥有的资源,这样就使教师所持有的知识和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经验与理解力上远远不及教师,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组织者”,是“思想分析和技术处理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和掌握大量的信息,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处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转变(如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是什么?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和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又简便易行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英语教学并非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困难重重。怎样消除这些困难不是简单地就可以说清楚的,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情境”。在一个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模拟的英语世界尤为重要。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教学目的。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用适当的多媒体素材辅助,以达到语言渲染、激发学生直观想象、形象、生动和生活化等。

三、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编排课堂教学,教师不仅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受益。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注意力不再只集中在教师身上,还要集中在教师所使用的媒体上面。这归功于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化教学,能够不断优化学生对课本中重要的概念、理论、原理的感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信息化教学平台在课堂中的使用

第2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源自美国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9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俗称“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宗旨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列入到该计划中。之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致经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视计算机为一种独特的对象,专门开设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编程、计算机文化、问题解决以及应用软件或工具等素养;第二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三阶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开始实施。第四阶段,教育传媒模式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上述历程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不同阶段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计算机素养的培养。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学校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

2、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将计算机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而,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3、课程改革。教育研究表明,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等素质。这些要求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产生新的变化。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4、全方位教学改革。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将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当然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旧教育思想,即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

二、教育信息化将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应用在教育中,可以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形式,因而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成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教育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也叫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当时的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也叫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阶段,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强调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助自学、讨论答疑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也叫IITC(Inter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theCurriculum)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是更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问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及教学、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三、教育信息化将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和新技术为丰富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和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出现使知识的联结由线性的变成网状的,由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写作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以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四、教育信息化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五、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学生领会教师,学生单独作业,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所讲授的内容陈旧及文化的单一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极大的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它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涌现的状况。

第3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发展 学生能力培养 翻转课堂 创新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围绕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创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不断被开发,其核心是借助信息化及网络化推动教育教学的前进与发展。翻转课堂是高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教学领域中新开发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两个方面质量的提高。在教育领域中,借助信息化技术,翻转课堂的创新方式当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笔者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合,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阐述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发展,由此进行信息化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方法分析,最终给出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2.翻转课堂的发展及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该追溯于2000年,拉格教授及普莱特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的著名论文中提到翻转课堂的概念。贝克尔教授在国际十一届大学教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世界著名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其学院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翻转课堂领域的领军人物。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第一种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源,以及网络上的课程资料,通过在线的讨论获取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课程的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2)第二种模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记录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补充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

(3)第三种模型,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及课堂学习两个部分。在这两个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学习的前提,为学习环境及学习情境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信息技术虽然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建立途径,但是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及个性化教学资源,提供多种途径的交互方式。比较传统教学环境,这种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更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结语

本文阐述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影响与作用,对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教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及互联网信息的再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影响及作用的深入分析,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在人员成本、设计成本、教育教学多样性、互动性及趣味性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波,牟艳娜,李奕,刘彭芝,吴志宏.慕课――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2).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

[3]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4]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5]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6]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

第4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第5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学

1教育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俨然成为时代赋予的主流,在信息化唱主角的当下,作为育人工程的教育也必须跟紧时代的步调。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宗旨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各类教育资源,如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得到高效的整合。在教育领域应用上信息化能实现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高效运转。

1.1教育信息化的6个目标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6个目标涉及到学校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覆盖情况、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框架、教学资源免费播放使用、“人人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培训任务。

1.2教育信息化的8项任务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8项任务涉及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协同服务、数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培训、校园建设、推广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人人通”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典型。

2初中计算机教学在初中阶段开展

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从长远教育意义考虑,初中计算机教学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能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一定程度上讲,初中计算机教育是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

2.1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教学

在初中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设计的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在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得以尝试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

2.2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客观条件、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情况的改变。2.2.1对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改进教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完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环境。从直观上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2.2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实际任务的分配工作;在初中计算机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育软件,通过教学终端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演示的过程,操作演示的结果也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来。总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实现科学化系统化。2.2.3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与学的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自身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师教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思考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

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也是步履维艰。主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对初中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因为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教师对计算机学科投入的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的表现是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度不高。

3.1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下,初级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方面得以提升。针对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也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前瞻性,把培养学生对与信息有关联的素养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学校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的,可以理解为,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缺乏指向性的。

3.2提升初中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针对计算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导致初中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操能力的要求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初中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即是希望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多数中学生都以在上初中前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可以说他们对计算机是不陌生的。学校在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要把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生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具备与时俱进的基础。

3.3产生及时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育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及时教学模式。及时教学模式既体现在教师知识传授上,也凸显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及时教学模式是师生双向沟通的。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及时检测到学生对新原理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消化度不清楚的困惑。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也能做到心知肚明,为他们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做好准备。同时,及时教学模式还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及时教学模式能把学生课内与课外有关联的知识统筹在一起。

4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引用:

[1]安桂芬.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第6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早在2010年前,我们国家就颁布了一项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且已将教育信息化当成是单独一章列入的规划中,将教育信息化已归入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战略当中。在此纲要中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加以重视。2011年8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1] 号,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同时,在2012年的3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另一项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提出了在今后的10年,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具结发展成三个基本、两个显著作为整体性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基本建成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支撑服务机制,同时还要实现所有地区、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方位覆盖,让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可以明显提升,并且让信息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成一体。

信息化教学是一项需要创新的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及各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组成,又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的重要主力”。作为信息化教育主体的教师,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但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也是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重要力量。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力量,其专业发展也是目前全球教育界所要研究的重点,信息化社会当中,教师的专业型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大体方向,同时也是突破口。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提高研究,有重要的理念和现实意义。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定、发展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近年来职业院校的招生受到很大冲击。职业院校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业院校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加强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社会学员的岗位培训,以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质量要求的不但提高,离不开一支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掌握有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为职业院校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育信息化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模仿式或真实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从做来学、做中教,把教、做、学三者统一结合,这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的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升专业技能,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的素养,提升实习、实训方面的效果。这不单单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不足问题,且还有利解决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展现的教学或是相关的问题。职业教育信息化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与之适应的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素质,包括了信息化的教育观念、内容、技术、方法等等。也就是说,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的重要力量。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职业院校建立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与教育教学资源相适应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如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材、仿真实训等。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教育实际教学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可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和管理等关键任务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尝试的运用,推进教育内容、手段、理论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优化,不但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进展。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分析,当前,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共识、成果,其重点关注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素养及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还包括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方面。

研究人员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包括了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公开课的设置,还有教学内容体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等,同时还包括了重视职业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关培训项目等。

研究中也重视了教师信息素养,主要集中重视了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能力、道德、理论、知识等等各个方面。换而言之,指的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把教师信息素养放在教师文化品质、品格的角度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共识。

研究的同时也还重视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强调运用的效果、效率等等,对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要有所重视。例如,在《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教育技术之实用取向》一文中,作者(孟琦博士),就是对这项内容做了充分的研究,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四,在研究中,也重视了有关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方面发展。这类研究基本都将问题集中在两个层面上:重视信息技术可否促使教师专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是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一个部分,如顾小清等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的执行力。例如,马若明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解成有关信息化教学认知和态度,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执行信息化教学的技巧、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及评估等。

第五,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研究, 王卫军博士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分析其内涵及知能结构,并从宏观(主要包括了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引导、学校组织支持、教师成长动力),同时也有狭义方面的,即以自主学习为主知识累积、以合作教学为主体的对话交流),从而提出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发展情况,同时也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民并非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国外研究进展

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通过制定能力标准的办法来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ICT-CST,即《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NETS.T,全称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即《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提出。

各国通过培训项目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1999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大型资助项:“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即 PT3,全称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其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二十一世纪学习环境,支持鼓励职前教师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技术创新实践,以此来培养信息时代对于教师的需求。探究推广职前教师的技术教育新方式,以此把技术更好运用到学科的教学不中,以此来促使、优化学生学习。

英国的教育信息化包括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ICT 课程计划、学科融合的培训,同时还包括教育信息化评价、督导等等。ICT 培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培训体制完备,培训目的、内容、方法明确。

另外,还有新加坡政府的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简称MP计划以及英特尔?教育计划等。

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美国学者 Amy L. Baylora 和 Donn Ritchie(2002)通过考察美国不同州的班级,从定量的角度提出了教学中技术应用的七个因素:技术方案、领导、与课程一致专业发展、技术使用、教师对于变化的开放性、教师在校外使用电脑等。

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2004)大致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自信心和对计算机的焦虑;缺乏教师素质,包括缺乏时间培训,缺乏教学法训练,缺乏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缺乏最初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难以获取资源,包括硬件不足、组织管理不当、缺乏优质教学软件、教学软件使用不当、教师不愿使用技术;时间问题;技术问题,担心教学中出现技术应用差错,缺少技术支持;不想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否定态度。

综上,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开展较多,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与共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热点过多,集中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学能力一定是教师能力核心,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能力核心,而这能力仍未得到非常有效重视。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中只找到5篇相关文章。

二是在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重视度明显不足。这样看就知道,多数研究基本属于静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考察某些在职教师培训的项目作为主体,缺少动态性系统考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促进方法。

第7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耍:基于现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针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特别指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

在当今社会,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竞争的热点。我国早在十五计划中就强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落后于发展国家,而且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远落后于现今国际发展水平,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站在发展地区经济,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奋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足。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工f乍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j-~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恿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只是将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工作交给机房教师来做,而由于机房教师受职能的限制,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在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时可能会与学校有较大差别,在组织、协调、决策和实施等许多方面难以考虑周全,这样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开发,网络课程建设等内容。目前基础设施投^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20名中小学生才拥有l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这相对于2亿中小学生来说,发展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而经济落后地区的状况更是糟糕,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资源几乎近于空白,在这种条件下多数教师缺乏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的认识,检索、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其首选信息源仍是传统图书资料,这使教师信息能力只能在传统的信源和信道的约束下作基础层面的低效循环,从根本上制约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三)缺乏信息技术素质高的教师。教师是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落后地区的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是持肯定态度,f电f门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希望能及时了解教学发展的动态信息,希望在教学中能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教学资源,这反映出他们对信息的强烈需求。但时间的不足,设备的缺乏,培训不够与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多数教师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感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对教师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有强烈的冲突,以致于教师满足需要的行为在总体上没有达到高自觉水平。表现在—些教师不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满足自身的信息需要,固守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具备开放的信息意识。虽然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获得一些信皂技术知识,但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延续信息活动,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内化,甚至遗忘。这直接导致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忽视,以致售息技术理论知识匮乏,缺乏状况严重,从而致使教师售息能力的低下。(四)软件环境建设滞后,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软件资源。教育资源开发受投入、技术手段、开发人才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正是经济落后地区所匮乏的。在经济落后地区,严重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缺乏适用的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软件、电子备课系统等应用软件,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缺乏完善的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资源库,学校间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互相封闭难以交流与共享。这些现象使得有限的投资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五牖与学科谤艟醛撇不高。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虽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理罄台教学,则由于受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师生信息素养、多媒体网络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正常开民即使有些教师在努力,但整合程度和教学水平也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推动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地把握这个发展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建议:(一)增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事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战略l生认识,立足本地发展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把教育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提高对教育信息化自g认识,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正确把握运用技术与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承担起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重任(二)加大投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教育资源匮乏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从目前社会大背景来看,f专统的“等靠要”和现有的“支扶援’.是不可能使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真正走出困境的。在市场经济下.优化教育投资体制走教育市场化之路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最现实途径。首先完善国家基本教育投资体制括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和教育税收制度。在税的总量构成中明确用于宏观调控教育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成本补偿的税项鳗挤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有基本稳定可靠的保障避免“扶贫”和“对口支援”政策的权宜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多方面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开办教育储蓄、教育彩票等业务来改善经济落后地区薄弱的信息基础设施,营造岚好的信息环境。(三)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而队伍的建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予以保证,政策必须能充分调动教师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励教师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作为教师知识结构必备的一部分。(四)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教育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相对于目前网络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素材库、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课件,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本地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五)IJn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探讨与整合。

现今,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交互电视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介入人类教育的各个领域,引导人类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由封闭走向开放化,由手工走向信息技术化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正在深层次上影响—个国家未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水平,也在深层次匕影响—个国家和民族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我们经济落后地区也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应当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推进信我国教育息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新的技术革命的历史关头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建设水平。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一)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素,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本国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1]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二)国家政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对措施。201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等文件中都明确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思想。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贺信,再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

教育部在2012年信息化试点工程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鼓励各地区试点院校要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

(四)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框架

自2014年底至2015年4月,经兵团司令员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新兵办发[2014]75号)以及《兵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兵教发[2015]18号)等指导性文件和方案,更加明确了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政策支持等,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框架、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绘制了一副宏伟蓝图。《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文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计划,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化硬件设施匮乏,实训条件落后

目前,兵团职业院校互联网宽带接入率已经达100%,校均带宽≥10M,基本完成了国家院校通宽带接入的建设目标。60%的院校已建成数字校园网络,少数院校实现了无线、有线一体网络建设。100%的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院校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设备。但实际上,据调查发现,由于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员维护不及时等原因,校园网覆盖范围不广,网速缓慢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仍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多数院校为全部教职工配备了计算机,但教学用学生计算机配备仅为11:1,低配比加剧了设备的过度使用问题,使为数不多的设备更容易提前老化而剪短使用寿命。总的来看,兵团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兵团实际操作环境,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仍较落后,设备总量匮乏且多老化陈旧,不能真正实现以实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软件资源不成体系,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

由于兵团职业院校分布区域大,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多,课程差异大,难以形成系统的职业院校数字教学资源。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软件和系统较少,尤其是针对兵团职业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学校自主开发又存在人力不足和资源缺乏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专门信息化管理机体与人才,不能很好地规划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规划不到位,从不同厂商购入的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缺少互操作能力,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一个个应用软件“孤岛”。当前兵团职业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体制没有建立,数字资源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三)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松散,建设经费机制仍待完善

兵团教育局和各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分职业院校成立了以院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信息化建设。但学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教师、轻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现象,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设置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而由教务部门兼管。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教学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不齐,能力不够,成为了当前信息化教育的瓶颈。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机制体制不完善,经费较少等也严重影响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信息化政策规范缺位,兵团统一管理规范不足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1制订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加快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于2016年3月制定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目前,兵团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制订了本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机制、考核评估标准等未形成有效机制。且部分职业院校仅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建设,缺少兵团统一指导、规范要求。

(五)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化教学模式未真正启用

通过对对兵团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教师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持有积极作用。但当前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停留在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教师对word或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方面普遍较弱,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停留在利用PPT教学和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阶段,利用网络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撰写教学日志、网上测试、答疑等教学手段并未深层次开发,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启用。

三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兵团教育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兵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制定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策略,协调建设发展工作中各项重大事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度体系。[4]由信息办牵头,职业院校、高校、大型国企共同组成的兵团职业院校信息化专家团队,指导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化建设与应用。设立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机制,形成由兵团、师、院校、企业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及保障资金。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兵团统一大平台,各院校特色的小平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体制。[5]

(二)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加强兵团职业院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培训,院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实践者,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专项、企业参与、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及运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还要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培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6]。

(四)协调职业教育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统筹协调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标准。积极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共同合作建设兵团职业教育虚拟专网及各职业院校校园网络互通互连,指导建设、应用及安全。[7]加快职业院校师生计算机终端、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教室、智慧互动空间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升级改造、新建,从而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制定信息化建设督导制度和体系,加强指导督导,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五)统筹建设兵团职业教育云资源

兵团统筹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各职业院校作为兵团平台的分支,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根据兵团职业院校区域、专业特点,建立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组织职业院校最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精品课程、教案课件库、视频教学库、微课库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院校教学资源平台,推送到兵团职业教育资源云平台,以实现各职业院校共享。节约教学资源开发成本、提升教学资源质量及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建成职业院校数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各院校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数字校园集成信息平台、网上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一卡通系统、智能水电等系统,遵循小应用大集成,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各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统一认证集成各系统,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

(六)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列入专项国培计划。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宣传、组织,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前往信息化建设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交流,让教师亲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此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自觉性。[8]积极完善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培树典型,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的提升。[9]

(七)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加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院校、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必须综合考虑了兵团的文化、区域的差异,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发展经验,来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地提升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其中,《地平线报告》一直作为教育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名了发展方向;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为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意见,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名了方向;江苏、浙江等地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规划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任务、教育信息化培训及竞赛活动、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机制等方面从多个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作者:王智 单位: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唐艳.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罗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25-29.

[6]王中军.基于信息化视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本思想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2):171-172.

[7]胡钦太,郑凯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

第9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范文

如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强势掀起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又一次变革浪潮。教育信息化正步入以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核心内容。如何更好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IT技术,促进教育与新IT技术的融合,驱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而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成为新IT时代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核心关注点。

跨界中的变革之机

相比以往,IT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IT技术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发展逻辑,创造新的商业思维,成为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力量。

作为“老牌”信息化领域的参与者,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和整合,为教育信息化变革提供了又一次划时代的机会。部分院校基于新IT技术进行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尝试,也标志着新一代教育信息化变革序幕的拉开。

在迫在眉睫的变革趋势下,教育领域的新变革正在被多方关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改革和发展是教育变革的方向,要通过IT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成果的紧密结合,坚持业务驱动,最终促进教育的公平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同时,作为教育信息化变革领域技术支撑者,众多IT厂商也充分意识到新IT为教育变革带来的全新机会。教育正变得无边界化,知识获取的成本变低,教育信息化变革正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华三新IT通过重新定义教育,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能够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化和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据了解,目前基于新IT技术的教育创新与应用已经得到了成功实践。针对教育公平化的动态共享教育云;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的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辅助智能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IT解决方案……新IT技术正通过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引领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创新力量激发变革活力

总结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教育的公平化、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成为最主要挑战。在新IT与传统行业融合重塑的时代大潮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IT技术自然要挑起应对挑战的大梁。通过激发新IT的创新活力,对教育行业产生颠覆性的体验,自然成为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

例如,在当前最热的云计算领域,通过建立优质教育资源云平台,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学校优质资源的整合,有效的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互通,缩小信息化发达与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其中,基础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对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的意义更加重大。

此外,高校云平台的建设意义同样深远。与传统IT云平台相比,新IT时代的高校云平台建设应该专注整合、开放、对接以及互联。通过与传统校园IT基础资源的整合,实现学校内部的数据流程、业务流程的拉通,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而开放创新的平台则是学校创新应用的关键,通过互联网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释放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水平提高的要义。最后,内外云平台的对接,则可通过云计算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除了云计算,无线和大数据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也应该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变革的重要角色。通过搭建无线校园网络,学校可通过无线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个性化信息的推送,例如自习教室上课情况、校园网物理资源的动态调整、课程管理、热力图等,这些利用无线获得的信息数据极大方便了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应用,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国内很多厂商在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变革中已经展开了行动,通过跨界和融合的创新为教育行业带来颠覆性的体验。以华三为例,先后推出用户管理及控制、 IPv6校园网、教育城域网、校园数据中心、无线校园、教育云等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面对新IT发展浪潮,华三目前正努力构建并推广教育资源云平台、无线校园网,推广校园大数据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融合基础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

生态圈驾驭教育信息化不断前行

新IT时代,传统的上下游链式合作模式被打破,IT变革将是多方扁平化、网状化的合作,要成功进行教育信息化新变革,实现基于新IT技术的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依靠教育信息部门或IT厂商单一而就。

通过调动教育机构、院校信息主管部门、上下游IT厂商、软件商、运营商等多方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教育信息化生态圈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行业创新与变革的必然之路。目前,华三与教育投资合作伙伴、教育运营合作伙伴,已经在着手打造新IT生态系统。例如,与移动校园门户商合作打造了智慧校园,实现了空闲教室查询、学生行为轨迹分析、校园节能减排等智能化应用;与用户认证厂商合作,实现了校园无线的无感知认证与运营管理;与视频软件厂商合作,实现了教育云的应用。从底层架构到上层个性化应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教育信息化变革与发展的生态圈正在以非常好的态势形成与发展。

总而言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IT技术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创新与变革,将在基础教育公平化、高等教育社会化、因材施教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借助新IT技术,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