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颐和园设计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颐和园设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颐和园设计特点

第1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母校有很大的依赖性。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艺术设计专业上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和转型,同时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一种良好的工序关系,促进了独立学院专业的良性发展。

1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诞生于1999年,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独立学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独立学院在这十几年间的发展中,对人才的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着诸多缺陷,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乃至对整个学校的发展特色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培养的人才的定位首先要充分利用母校的各种资源,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其他高校,针对社会需求,融合教学实践,采取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时要注意多学习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其次是能够摸清社会的人才需求量,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填补市场空缺。[1]

独立学院定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迎合国家的相关政策,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该专业的就业影响和就业环境,结合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使该专业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艺术设计专业聘请教师时,一方面可以聘请母校中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公办院校已退休的教授。除此之外,还可以组建独立学院自身的师资队伍,注重培养教学骨干。[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同公版高校的学生相比,从整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能力。在办学上,独立学院要拥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以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拥有稳定的生源。

2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独立学院要将艺术设计专业建立成一个有特点、有特色的专业,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更加具有优势。在教学实践种,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增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

与公版院校相比,独立学院中很多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是受高考的影响。很多学生为了上大学选择了美术班,把他们美术考试的成绩加上文化科的成绩作为高考的成绩,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比较差,美术知识基础也不是特别牢固,这导致很多学生们进大学后,底子依旧比较薄弱。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艺术类)、动画专业 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3]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相对来说专业课程比较复杂和抽象,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知识内容的更新速度很快,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不重视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缺乏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和信心,理论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绘画功底较扎实,对艺术创作充满兴趣,且创新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扬长避短,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其文化知识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现象就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能够承担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和外出写生所需的经费,这些条件的满足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从而促进了学生创作艺术的能力。

4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把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4]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策划、设计软件、设计管理等基本技能,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应学校要要求他们重新学习,同时应充分利用母体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其他专业相比,艺术设计对创新和创意的要求相对较高,艺术设计本身就是进行艺术创新的工作。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多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定期组织艺术展览,公开展览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目前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各项要求,把社会需求和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输出培养的人才时,独立学院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定点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掌握技能。

只有根据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促进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第2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虚拟;美学;梦幻意蕴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集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清代皇家园林更是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艺术美与技术美,一面充满激情地对社会生活勾勒刻画,一面孜孜不倦地对梦幻生活虚拟再现。超越现实,梦幻虚拟;把握虚拟,回归现实。园林成了涵泳生命、栖息心灵的梦想家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拟存在。同属中国园林艺术这颗大树上开出的花朵,又一起作为繁荣鼎盛时期清代皇家园林的最佳范例,避暑山庄、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将模仿和虚拟的美学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

1 清代皇家园林代表避暑山庄、颐和园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1]的确,正是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展现出重视生命意趣体验、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虚拟美学文化自觉和梦幻意蕴。纵观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在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上得到充分展示。

避暑山庄、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均达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推崇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但却也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崇尚“鉴奢尚朴、宁拙舍巧”的避暑山庄在总体规划和设计上因山就水,充分利用当地奇峰丽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对此,康熙也赞叹其:“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是:“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确,颐和园改造原有的山形水系,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巧妙结合,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格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87年才告竣工,主要景点有康熙题字的三十六景和乾隆题字的三十六景。它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武烈河狭长谷地的西岸,北部有草木葱茏的平原区、西部有峰峦叠嶂的山岳区、东南部有洲岛错落的湖泊区,总面积共计564公顷。避暑山庄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我国南北建筑园林的精华所在――汲取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髓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典范。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室“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既是绝唱也是挽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型山水园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最早只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1764年建成,面积近300公顷。1860年被毁,1886年整修,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遭毁,1902年再度重修。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智慧海、长廊、清晏舫、十七孔桥、谐趣园、画中游、苏州街等。

2 虚拟神佛仙境

神话传说里,海上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仙药。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寻访蓬莱仙境而无果。秦始皇求之亦不得,就在兰池宫的池中筑假山,模拟蓬莱仙山。中国园林史上由此开启追求梦幻仙境的造园传统,并在汉武帝时正式形成“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庄湖泊区内的如意州、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茎芝云堤,堤岛分割湖面为“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这为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开创了新意境。[2]颐和园“一池三山”的形式也别具特色,它以在昆明湖中筑堤的方式将水面一分为三,即西湖、养水湖、南湖,并在湖中堆筑治镜阁岛、藻鉴堂岛、南湖岛来虚拟海上三仙山。光绪年间修复重建时,在南湖上新建了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也常见于皇家园林。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均有记载。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传闻其上有黄帝的“悬圃”和西王母的瑶池。神话虽不能当成中国园林起源的明证,却成为皇家园林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例如,金代的御苑都曾建造瑶池模拟昆仑梦幻仙境。《山海经》和《鱼龙河图》都把昆仑山称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天帝的离宫别院。避暑山庄因山得名,是人间帝王的离宫别院。这样看来,整个避暑山庄虚拟仿造的就是“帝之下都”――昆仑仙境。神佛仙境的造园模式中除了“一池三山”的海外仙山蓬莱模式、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之外,还有道教的洞天福地壶天模式和佛教的须弥灵境模式。后两者虽不如前者普及,但也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

第3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摘要:运用比较学的方式,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思想建立的颐和园与基于现代消费文化的主题游乐公园-欢乐谷之间进行比较。分别对其背后的文化动机和经济动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及其艺术设计表现方式的不同,和审美意趣的不同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景观设计方式的不同之处。在经典文化与哲学消解的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界兴起一股建设主题游乐园的旋风,本文则是以对于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分析,从审美文化这一角度切入,对这种文化事实进行剖析。对其背后的文化原因进行论证和话题的展开,来求证主题游乐园其背后的文化成因以及审美倾向,以及其在现代社会背景经营运作中所具有的典型的现代景观特质。

众所周知,在北京城内有两处园区非常受人欢迎,颐和园与北京欢乐谷。它们可能是北京市内人气最好的两处园区,其各具千秋的景观特点与各有特色的经营方式均使各自在一年四季内均人流如织。

从景观的视角如何去看待这两处园林?笔者重点从两个园林的设计手法以及背后的美学思想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颐和园来进行分析,颐和园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们将自然之美和建筑艺术融通、汇合,使之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国美学最高境界的一件惊世之作。颐和园虽然是人工园林,但宛若天成,其建筑因高就势,凭流借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将历代御苑之长处、南北私园之精华、名山大寺之佳境融合一体,可谓集天下园林之大成。颐和园之前山前湖宫阙巍峨,湖光瑶碧,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后山后湖清流素练,曲涧流香,小情小境,妩媚幽邃。总体上看,颐和园既保留了我国历代皇家御苑的传统内容,如“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又与其他园林的“平面布局,散点造景”的特点迥然有别。在叠石堆山、植花艺林、筑殿置阁上采用突出一个中心、总揽全局的手法,使全园主宾分明、气宇轩昂,大有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王者之风。同时在颐和园各处均以楹联等作为该区点趣破题,是整个园林意境更深入到文思幽妙之境,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风范。无论从整体的园林布局还是从细部的匠心独运,都可以看到颐和园这样一个园林其背后浑厚宁静的中国文化以及其审美理想,对于世外仙境的幻化和对于设计手法的高度冼炼,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古典主义园林,其精神意趣直指个人内心,彰显皇家气度,兼具文人情怀。

其次,从欢乐谷的案例分析,北京欢乐谷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四方桥东南角,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于2006年7月落成开放,是目前国内投资最高、面积最大、最为国际化现代化的主题公园,是一处为了满足大众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独特创意的文化体验和时尚旅游项目,它以“动感、时尚、欢乐、梦幻”的娱乐个性,集海、陆、空三栖游乐于一身,融日、夜两重娱乐于一体,是北京体验旅游的重要标志。

北京欢乐谷精选世界经典文明和创意智慧,精心设置了50余项主题景观、10余项主题表演、30多项主题游乐设施、20余项主题游戏及商业辅助设施,营造了一个神秘、梦幻的世界。全园共分六大主题区:峡湾森林、亚特兰蒂斯、爱琴港、失落玛雅、香格里拉、蚂蚁王国。其中,爱琴港主题区及奥林匹亚体验展馆,是呼应2008年北京奥运专门规划建设的,届时,北京欢乐谷将成为北京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新北京、新奥运的重要窗口和名片。

北京欢乐谷是家庭旅游的首选之地,是学生名副其实的开心课堂,是青年人娱乐的开心地,是企业文化活动的绝好场所,是所有人的欢乐王国。

拥有3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8万平方米的湖面赋予欢乐谷良好的生态环境;六大主题区域赋予欢乐谷独特的人文气质;国际国内双重标准的安全检测、人性化的服务配套和智能化的全园信息系统赋予欢乐谷世界一流的品质;国际顶尖的游乐设施、国际金奖的演艺实力赋予欢乐谷领先世界的高度。

由此可见,欢乐谷作为一个娱乐为主的主题公园,是以各种世界文明的缩影板作为蓝本来进行规划设计的,而吸引公众参与的方式则是以冒险刺激为主体的娱乐设施,而其中景观也都是以塑造各种漫画版的文明形象作为其主调,其针对客户群主要为15-35的青年人群。等等诸多问题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与颐和园等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无论从造园的动机,其景观表现的手法,景观形象的易趣,以及对于人精神层面的反思等等方面已有很大不同。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例子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时光车轮行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社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经济迅猛发展以后,人们生活的周围出现很多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接轨的景象,在景观设计行业,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在我们的城市里发展出各种不同的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迪斯尼与欢乐谷式的主题乐园。这样一种以刺激感官和身体,娱乐至上的主题公园在各个城市这样迅猛的被繁衍复制,其背后必然存在着生命力极为强劲的文化系统与审美体系。

那么这些体系又是如何生长、发育,乃至其具体形式表现为何?

第4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差异;造园手法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听起来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门类,因为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论规模的大小,每一处园林景观里面都要将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学影响之下进行有机结合,涉及建筑学、植物学、景观设计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也是造园者在陆地上设计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类的园林景观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式再现自然山水式古典园林,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整式几何古典园林。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由于所经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1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1.1园林风格的比较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极其强调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量依附于当地情况,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别开生面之处,“自然美”就是当时人们所为之追捧的审美最高标准。根据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的分析,他曾经提出过中国古典园林有4个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蕴涵。[1]在中国众多古典园林中,我们能看到造园者做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游览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园子虽然小巧,但却做到了小中见大。以颐和园为例,园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却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追求,让观赏者在北方也能亲眼欣赏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韵味的“意境美”,造园者将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打造为一幅又一幅的中国自然山水水墨画,使得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中国的古典园林相比,西方的园林设计则是截然不同的,园中几乎看不到丝毫自然的痕迹,因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认为自然生长的事物不够完美,只有在人类的加工之后才称得上美丽,并且艺术家们将这种形式美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有着明显的人为印记,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观光者在进入每一处西方的园林中,都能够清楚地见识到整齐划一的人工设计。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例,一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园艺师修剪整齐的灌木与乔木,紧接着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阵所构成的迷宫花园,甚至连草坪的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种几何形状,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地展现了西方人的“人为改造自然”。

1.2总体布局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一座园林中尤为突出的景观主体是什么,景观小品和主景虽为一体,但是主景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基调与意境,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中,主景当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园者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自然而然会将山水这一要素构思在整个景观画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来衬托山水,烘托氛围。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爱“自然美”有很大关系,园林毕竟是一个属于人为设计的独立环境,但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然美”,造园者就必须将“人工美”融入进“自然美”之中,这也就是为何我国有着数量不少的园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拥有极佳的观赏感受。在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山与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楼为例,它所在的位置属于颐和园的偏南边,而建筑群落是在北边,为何景明楼建造在此处呢?在颐和园的布局图中不难看出,景明楼邻近昆明湖与养水湖,从西堤走到景明楼的路上不仅可以欣赏颐和园壮丽景观的全貌,还可以享受从昆明湖阵阵吹来的凉风。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能够发现,造园者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时刻遵循了“山水为主,建筑为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观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设计。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在园林的平面图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坛、水池、绿植、喷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据园林的中轴线分割进行对称设计的,整条中轴线长达3km,而在这条中轴线的最高处或者中心点都是会坐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尔赛宫正是如此。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庄重而又雄伟,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宫殿周围还会有草坪和其他绿植的布置,用来映衬建筑的宏伟壮观。相对比凡尔赛宫宫殿来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园林设计更注重的是几何图形化、对称化,整体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圆形表达了一种秩序的美感。

1.3造园手法的比较

在造园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强调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僵直单调、有法而无式。[2]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整个园子总是会被小桥和长廊还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范围,放眼望去,不但连接了各处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园林主次景观的分明,每一处景点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将移步异景这一传统设计手法描绘得淋漓尽致。以颐和园的知春亭为例,在知春亭看向万寿山的建筑群落时,这些建筑处于眼帘的中心位置,而远处是玉泉山和西山作为背景衬托着,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次序分明;但是往南边移动,从东堤的位置欣赏万寿山景色时,知春亭又成为一个最显著的主景出现在观光者的视线里;如果从乐寿堂看向南边,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屹立不动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动静景对比,别有一种乐趣。知春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成功的观景点,也是颐和园众多景色中的点景之一。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从分明,以建筑为中心,园内其余各部分关系明确,在中轴线的两边分别对称设计有人工化的景观样式,这些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严整有序的园林空间环境,游走在园林中时,处处都透露着理性美,给游览者一种井井有条和秩序严谨的感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3]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的探析

2.1文化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4]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较为理性,他们一直推崇科学,崇尚数学,认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园者们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对抗,并且企图改变自然,来打造他们所喜爱的人工和谐美,所以他们直截了当地将园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为的修整为整齐而又统一的形状。

2.2环境差异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都在城市内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园林,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见惯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和建筑丛林,对于不常见的自然风光十分向往,正是因为如此,园林作为表达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环境艺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师法自然”山水式中国古典园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时期,城市规模范围通常很小,房屋随着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变化的,所以园林的选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较为空旷的地区,西方的园林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讲究排场,而不是让人们可以入内悠闲观赏的。

2.3其他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实际设计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有很高的艺术涵养,并且将自己内心的诗词与画作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出来,打造了艺术气息浓重的氛围,将诗情画意充满在园林内的每一个角落里,满足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师多是建筑师出身,以工科设计的方式布置园林,自然没有诗人的艺术情怀,而是以建筑物为主园林为辅的原则进行园林设计。

第5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科技、文化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自由竞争的态势。在这种形式和要求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十分明确。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很可能决定着每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成败。故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为了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课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兴趣激发,树立学生“说”的自信

农村小学生受到特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口语交际时往往会表现得胆怯、羞涩、不善于表达。作为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这种表现和行为,积极疏导,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树立“说”的自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寻求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说说自己喜欢的玩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的说话热情一下被点燃了,教师再因势利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并告诉学生,口语交际其实不可怕,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述完整就可以。这样,学生觉得自然多了,也就可以逐步树立起“说”的自信。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气氛和谐、热情洋溢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生“说”的热情,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是语文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居于十分高的位置,通常小学生和教师交流都有一种畏惧感。故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俯下身子、贴近学生,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教师是可以亲近的,才能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也才能使小学生的口语表达有所提升。

(二)学生与学生互动

同学间的交流是小学生接触和使用频率最多的口语交际方式。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生生交流的机会,鼓励同学间进行口语交际,并指导和要求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为同学间的交流会消除心理障碍,学生是处在同一位置的,交流也就显得更加自然、和谐了,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帮助。

(三)小组与小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学习是当下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相互交流,甚至进行一些辩论。学生在小组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中,不知不觉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了口语交际能力与技巧的同步提升,可谓两全其美。

三、合理拓展课文,提供学生“说”的内容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七色花》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拥有这样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将会用这七片美丽的花瓣做哪些事情?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小学生的表现一下活跃了许多,有的同学说要改建我们的校园,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加美丽;有的说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让他们好好读书;有的说要帮助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让他们重新获得健康的身体……给学生提供贴近学习实际的说话内容,使学生有了“说”的内容,口语交际也就显得容易多了。

四、创设丰富情境,烘托学生“说”的氛围

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小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带有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景中,从而激发其口语表达欲望。所以,口语交际是提高小学生听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口语交际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的积极性,教师应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是每单元都有的内容。小学生智力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观察事物比较肤浅,教师要教他们看、听、触摸、说。每单元的练习都要在人人练说的基础上,再指名说,还要适当引导全班同学评一评。要注意选择适合交际的训练内容,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

(二)利用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我常常利用课文为小学生创设表演情境。在教《颐和园》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初步感知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再进一步让他们观察颐和园之美表现在哪里,让他们细细欣赏颐和园的美,使他们身临其境。然后引导学生:“颐和园这么美丽,你想去那游玩吗?”学生说:“想去。”我进一步引导:“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国内外游客都想去看看美丽的颐和园,现在需要招聘导游,谁愿意来应聘?”学生纷纷“应聘”。我适时启发:“游客要去游玩,你们想想他们会问些什么呢?导游会介绍什么?”我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鼓励他们根据游客的特点,创新地交谈。这样既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加强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学到的课文知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小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评价,促进孩子想说、敢说、能说,以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连成.如何轻松驾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J].学周刊,2012(21).

[2] 张帮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景的有效设计[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2).

第6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实习时间:20xx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晚上来到大家最熟悉最热也是最红的热点——鸟巢,“鸟巢”的设计和特点非常突出,他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整个建筑,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24根桁架柱托起了世界最大的屋顶结构,成就了全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壮举,所以,又被称为“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惊人杰作”。

第7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实习路线及内容:2003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公园中有残疾人康复区,儿童区和老年人健身区,区内都有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而且每区的地都是用橡胶铺的,软而不滑,这是在很多小区或公园里面被忽视掉的。

7.去往颐和园的路上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 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 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William Robinson)。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第8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言运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阅读教学中重理解、轻运用,重讲解、轻实践等弊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落实?如何体现呢?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语句推敲 研读文字

巢宗祺教授这样说: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通过盲童安静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在这篇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就是“奇迹”,而文中正有这样一句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于是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读完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学生一下就找到了“奇迹”这一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悄然、竟然、奇迹的意思,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句子,然后通过对比朗读: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②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最后峰回路转,安静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引读课文,感悟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我就是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推敲语句、研读文字。

二、揣摩表达 品味文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的特点,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如我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时,文中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教学这一段时,我不仅抓住“颜色鲜艳”和“小巧玲珑”来品读翠鸟的外形特点,还把它与第一课《燕子》进行比较阅读,出示燕子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师:这两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描写动物外形的。师:作者在写燕子的时候,抓住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来写,写翠鸟时为什么不也从这三个方面来写呢?学生交流得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描写动物要抓住特点来写。这样一来,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而且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无论何种文体,都应增强语言运用意识。

三、读写结合 运用文字

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发现第四自然段写“鱼”那部分的内容是总分总的写法,我想:何不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呢?只有这样才真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想吧。

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写一段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对鱼的描写,学会了要想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可以用上“总分总”这样的段式。其实这种段式是我们说话、写作文最常用的一种段式。比如我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里的花真多啊……我们就可以用总―分―总这样的段式说一段话。中间具体介绍都有哪些花,它们的颜色、样子、姿态等。可写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能说一说,还可以写什么吗?”

有的同学说写天上的白云多姿多彩;有的说写游乐场里真是热闹极了;还有的同学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爱极了……大家众说纷纭,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后,真的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我想之所以学生会写得如此丰富,如此好,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场”,让学生敞开心胸去写作,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乐写。我想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会提高呢?

四、综合实践 言语习得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要实现学生的“言语习得”。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后,结合园地五中的习作内容,我安排了一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

做小导游时,要准备这样几项工作:

1.了解导游是干什么的?

2.如果你是导游,出发前接到一项任务―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出发前,你得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回顾游览路线和各景点名称)

3.如果你是小导游,该怎样介绍这特有的景色呢?(抓住“特有”一词回忆优美的风光,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4.哪个景点最吸引你,哪些词语能让我们从中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发现、品味)

然后,让学生玩一玩“解说接力游戏”:行程分三个部分,用抽签的方式选出解说内容。最后总结方法:如果你旅游归来,想写一写自己的见闻,从《颐和园》中学到了什么呢?

第9篇:颐和园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山水园林 写意韵味

中国的山水园林一向不在中国文化――诸如诗歌、戏剧、书法、绘画等的排列之中。作为艺术的符号。很难在艺术的乐章中找到她美丽的影子,只能在中国古建赏析中看到她的芳容。其实。园林有她独特的兼容性。“它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园林中一山一水、寸草片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总关乎情,它们的叠山理水、建筑布局、栽花植木都与园林的设计者、园林的主人所要抒发的幽思逸趣紧密相联,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园林也不例外。

一、园林本身的题名即是造园者或园主人的思想表现。

1 心境表白。南方园林规模均小。大都为江南达官富豪或文人雅士之家园。他们有的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为的是渡过平静和谐的晚年:有的不满于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极力寻求山水泉林之乐。其中大部分是因政治受挫、弃官还乡。无论那种原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家池之上,宅边竹间。小小的天地,点缀几片古石,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一方天地,颐养天年者可从一草一木中体味无限的安之若索的永恒:政治受挫者可从这勺水杯波间调节出仕与处隐、役使与自由的矛盾:追求自然者可从这壶中天地里享受到天人合一的悠然适意。江南名园如:沧浪亭、个园、曲园、梅园、怡园等,只要从这些园名就可知园林主人热爱自然、清高超然的性情。

个园。取“竹”字的一半,园中修竹巨篁,是园主人(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玉筠)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是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种独立不羁、自然清高的文人情韵的写真。

怡园,建于清代,园主人顾文彬与其子顾承取《论语》“朋友切切。兄弟怡怡”之意,说的是朋友之间情真意切、互相督促。兄弟之间和悦相处,共同进步。

沧浪亭,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取意于《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苏舜钦闲来独钓湖畔的吟唱,是退隐不预世事的表白。苏舜钦所以要起这样一个园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在这片水竹相映。鱼鸟共乐的自然里,终于可以放纵自己的心灵与飞鸟游鱼一样从容自由了。在苏舜钦的心里,沧浪的符号意义便完全是自然与神逸。

2 政治用意。江南文人园林中借物景以游心述志的写意手法影响了明清的皇家园林。如:现存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康熙作为一朝大帝。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史中难觅。他亲自选择的塞北宫苑――避暑山庄,自认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可是康熙却取了一个极普通的名字――“避暑山庄”。康熙并非没有文化意蕴深长的精言炼句。也并非没有文人雅士般欣赏山水的林泉心致,他的苦心在于“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用意在于“凛天戒,鉴前车,察民瘼,备边方,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乾隆《避暑山庄百韵诗序》)。

再如苏州名园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曾任巡按御史,两次坐事降职,后任永嘉知县,罢官后来到苏州,于嘉靖四年(1525年)建成此园。园名取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中的语意,意思是居官在朝不一定为政,养花卖菜也算干点正事,可说是王献臣对当朝者的绝望,现实社会的怨愤。

3 遥诠释禅意。“禅宗哲学。其核心无非是要人不受具体事相的束缚,不要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即黄檗希运禅师在《指月录》中所说的“万法唯心。心外无别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只要心中无执,便会心定神闲,不受尘网束缚,超越一切。禅宗一向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宗教,“在山水园林中他们以片石为远峰,斗水如大波,高枕之上听得满耳秋波,庭园之内体悟‘大道’之美”。

文人园林无论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还是郑板桥的庭院“十笏茅斋,一方天井……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郑板桥《题画・竹石》)。即便是斗水拳石,片叶孤石,也会有落花无语,人淡如菊的体悟,也会有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禅意。

李渔的芥子园是最好的例子。禅意讲“芥子纳须弥”。“芥子”即是菜子儿。须弥山,佛陀所居,高广无垠。将大千世界中心之大山纳于芥子之微,正是李渔自性容纳万法的禅意。是他逍遥心灵的物化了的绿洲。

二、从园林的要素看园林的写意性。

热爱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文人的共同主题。他们追求林泉之乐,讲究自然本真,用自己独特的心境,采用掇石叠山、理水、建筑、栽花植木等多种方法来妙造自然,从而达到体味自然。舒畅天性的目的。

1 叠山。“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景”(计成《园冶》),同时也是园中第一要素。园中之山可以分为横披长画似的巨嶂山和精巧玲珑的小品山。前者如狮子林中恍惚迷离、音闻人不逢的太湖石假山。上海豫园中数千吨重、气势磅礴的黄石假山。后者如秀雅灵巧,具通达活力的豫园玉玲珑,以挺拔风骨而著称的留园冠云峰等。

园中之石在造园者的眼里是山的代称,叠石成山要讲究“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李渔语),“(山庄)凡所营构,皆因岩壑天然之妙”。探究其原因是源于造园者对三山五岳的热爱,对石头文化独有情钟。

再者。园林主人大都有极深的中国文化底蕴。白园主人白居易是诗人,沧浪亭主人苏舜钦是诗人。参与设计拙政园的文震明是画家,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园林艺术的专著《园冶》的作者计成本人也是画家,李渔为戏剧理论家,康熙、乾隆舞文弄墨与治国安邦相比也不逊色。由此可见,不论地位高下。不论贫富贵贱,他们热爱自然。情钟于山水,在他们的眼里园林山石都是艺术化了的自然,自然之中的艺术。

古人选石注重“瘦――迎风玉立;透――纹理贯通;漏――四面玲珑:皱――凸凹苍老”。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不论是粗犷的太湖石,还是晶莹的雨花石,它们的形成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可能把石头当作人格的象征……人们既有权把石头的坚固性当作人格坚定的象征,也有权把它当作头脑僵化者的人格象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小山用石,大山用土”。这是文人眼里堆叠假山的营造方式。如留园西部占地近十亩的大型假山。土阜隆起,山石嶙峋,采用石包土、石土相间的方法堆叠而成。蹬道可攀,石头可憩,满山枫樟,一片自然高爽的野趣。

再如,环秀山庄的假山,为清康熙时期的叠石名手戈

裕良所设计,他用石如笔,采用俯视、仰视、平视的绘画技法,使耸立的假山有了深远、平远、高远的艺术效果,成为千古名作。大有人在山中游,尤在画里行的美感。

2 理水。造园家说:山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叠山掇石与随性流动的水体互依互存,园林才有了灵动的自然妙趣。江南园林一般规模较小,遵循“咫尺现自然”、“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原则。不求万顷碧波,百亩方塘,只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怡情悦志即可。如拙政园的中部,以水为主,水面不足两公顷,但临水布置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远香堂、香洲、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组成一个精美别致的水上世界。留园中部的水池不大。略成方形,造园家在理水时,独巨匠心。在池中偏东北的地方填土筑岛,再架小平桥与岸相通。划分了水面,打破了方形水池的呆板规整,丰富了景观,平添了几分自然的情趣。游人可以任意东西,随心赏悦,不再有局促、尴尬之感。

再看看北方皇家园林的理水。有30公顷水面的避暑山庄是江南园林无法比拟的。“山庄以山为名,而趣实在水”(乾隆语)。康熙也曾评价山庄是“水心山骨”。从秦始皇在长池中作三仙岛――蓬莱、方丈、瀛溯之后,皇家园林不惜引水挖湖堆山蓄水而作一池三山的仙人胜境。

环碧岛,碧水四周环绕;如意洲。形似如意。水中红莲满湖,游鱼从容。月色江声岛,取坡前、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为霜。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意境。如此美妙的水上世界。便是当年康、乾游豫宴之离官后苑,实属其祖孙二人幻想中的美妙飘渺的天上仙境。

3 建筑。建筑是园林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园林中的建筑样式数不胜数:门、窗、墙、堂、楼、阁、台、榭、轩、桥、廊等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可观、可行、可居、可游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点缀景致、丰富景观内容、表达园主内心世界的艺术功能。

桥,在园林中有平直桥,如颐和园中的知鱼桥:曲桥,如狮子林中的小曲桥以及豫园的九曲桥;拱桥。如单拱桥,颐和园中的绣漪桥和玉带桥;多拱桥,如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廊桥,如拙政园的小飞虹桥。桥也有它的写意韵味。无锡梅园黄石叠山下的小野桥。是文人“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那种孤高元赏的内心独白。颐和园的知鱼桥,桥身极底。水中红鱼翠草,表达的是庄子濮水濠桥上所拥有的鱼乐人亦乐的好心情。

石舫(船厅)。园中有水,水中需有船。中国山水园林中往往有一种似船而非船的建筑,这便是石舫或船厅,如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畅园的涤我尘襟等等。它们倚岸泊水,伺机待航。为山水园林锦上添花。

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东与明瑟楼相接。两座建筑毗连。从池对岸望去,明瑟楼如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中舱,人们既可人厅堂如登舟。又可抒发水中隐士超然淡远的情愫。

南京煦园石舫――不系舟。为乾隆题名,是庄子“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说的是心灵不受羁绊。潇洒自由的精神之舟。做为帝王的乾隆尚在追求逍遥与自由。更何况帝制下的文人雅士。

“颐和园昆明湖西北部水中夺目的石舫――清晏舫,同样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用来表达是他大清帝国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的主旨”。相对而言,“河清海晏”所要表达的空明为清、慈福宴饮的内涵到成了次要的内容。

4 栽花植木。园林里有了花遮柳护,雨打芭蕉。暗香浮动。绿上花窗,园林才有了诗情画意。苍松、银杏、碧荷、红梅、翠竹、幽篁……使得园林有了勃勃生机。显示了园林与自然的相互呼应,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使得栽花植木成了园林特殊的语言。

避暑山庄四分之三的山地,乾隆赞称:“寒山树万种,就里老松佳”(乾隆《松风》)。古松,漫布在整个避暑山庄,构成巨大的绿色整体,在山庄西北山区,松云峡、榛子峪、松林峪三条沟壑中,苍翠挺拔的古松。以它特有的稳健、典雅的姿态并列御路两侧,随山势向纵深延展,形成绝色的“松廊”,展现“松声万雷”的气势。乾隆、嘉庆时期,不惜有意在山庄刻意补种松树,其目的主要是“尘世烦嚣那许到,只闻谡谡泛松涛。”听松涛阵阵,赏虬枝之气韵。抒其淡泊敬诚之胸臆。

江南文人园林更是讲究画意,几根竹子,两片荷叶都流动着主人或造园者的思想情感。典型的郑板桥的庭园“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郑板桥《题画・竹石》)。数竿修竹,使得庭园平淡而高雅,是文人雅士们天人合一的写意。是他们愉悦绝俗的写照。

5 花街铺地。人们说宋词的意境便是江南园林的意境。在江南园林里处处可以拾到宋词的花瓣。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纱》),径是香的,人是孤独的,愁是淡淡的,词是抒情的。江南园林中的地面同样也是适意的,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地面用白色卵石和砖石砌成冰裂纹的图案,与小巧的建筑――玉壶冰呼应,每当雨后,整个环境冰清玉洁。素雅宁静,正是品德高尚的人格写意。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