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国际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也逐渐引入,只注重教材内容的“学科化”引起的问题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提出“非学科化”,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学科化”束缚,重建新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模块化教学”是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而流行的教学改革话题,随着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各类学校的关注。
一、模块化教学理论
模块化教学理论是一种注重现场教学实训和核心技能培训的科学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指导下,我们一般把相关职业技能学习参照其活动顺序和性质划分成几个活动板块,划分后的学习活动板块存在内部联系的同时又互相独立,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成果只是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划分成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每一个板块都是职业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完相应板块才能拥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如果某一板块成绩不佳,只要专攻该模块即可。如此设计,有助于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灵活学习。
怎样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怎样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技能,怎样在短期内高效率地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
才,增加就业率,模块化教学模式值得探讨。现在,我国不少的高职院校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
会计专业“六模块”教学模式,衡阳技师学院提出的“模块式教学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二、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会计专业核算岗位化的特点,我国的高职学校应大胆地借鉴国外职教广泛推行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教材的编写实现模块式结构,教学与实践深层次地紧密结合。同时,应注意理顺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层次,以模块式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材作为构建模块式教学的重点。
模块化教学理论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内容方面的模块化。实践活动不要求必须与课程教学一一对应,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理论不同的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部分搭配,组合成相互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块,当然还可以将相同理论的教学实践活动分解成几个教学实践模块。另一方面是实践岗位模块化分工。就是在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参照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情景和岗位职能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并据此安排学生实训中试着交替扮演各种角色的财会人员,让学生通过扮演相关角色,熟悉相关的财会岗位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
三、构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想建构高职会计模块化教学实践体系,我们就要打破固有的狭隘的课程理论导向,就要注意突出实训内容模块化和岗位分工模块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其应用能力,注重课程的情景性,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工作过程之中,让学生把学习模拟演练和日后的工作实际操作相统一,实现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模块化构建程序
1.参照高职会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构建课程实践
模块。
3.专业实习模块(包括毕业实习)。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模块化教学理念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是学习专业模块的基础,分为会计专业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两大模块。
2.专业技能应用模块。首先学生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具备最基础的核算技能;第三,具备税额计算和纳税申报的能力,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纳税申报工作,如果能有与税务机关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那么就能为企业赢得优越的纳税环境。另外,投融资知识、审计知识、财管能力等对高职会计人才也很重要。
3.专业实习模块。专业实习模块以让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知识为目的,培养能胜任企业各种会计岗位工作相关能力。专业实训课程涵盖工资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出纳岗位模拟实习、往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收入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模拟实习、利润核算岗位模拟实习、税务会计岗位模拟实习、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模拟实习、报表编制模拟实习、总账会计岗位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等。
4.毕业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上述四个模块构成了会计专业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意义重大,更践行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的的培养宗旨。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又以教材革新为中心,它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会计理论的学者、会计职业的专家、会计教学的教师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朱芝洲.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2(01).
[2]许久霞.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体现高职应用性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本文立足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内涵,分析了实践教学的意义,梳理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探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加速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职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升也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实践教学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地位已经确立,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提出了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1.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目前,会计市场呈现国际一体化趋势,会计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形势的变化促使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各项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处理工作常规问题的能力。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起一个科学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者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备真正的职业能力。
2.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会计基础技能,即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处理基本程序等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会计岗位技能,即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专业技能;会计综合技能,即会计实际处理能力及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拓展性技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实现培养过程。
二、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赋予学生从业之本的根本基础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会计职业活动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会计制度为标准,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教学规律和技能层次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层次,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就表现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这种教育理念灌溉下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投入实践,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角色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面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全面锻炼专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系统全面地掌握从业之本。
2.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产物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将教育理念定为:宽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善创新。近年来,国内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推崇,促使了我国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及定位,从而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按照学历教育层次划分,高职会计教育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会计教育阶段已经逐步明确了注重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发挥高职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向企业输送职业能力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3.培养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确保知识学以致用的有力保障运用是高职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使学生所学技能知识学以致用的保障。实践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牢固和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达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的终极目标。实践教学设置的环节、内容和要求,有利于增添学习情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不良学习现状,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工作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满足会计职业的岗位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何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变成真正的会计职业能力,这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定位准确、有效指导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出具有过硬技能的实用型会计人才。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操作实践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准不高,与用工企业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合中小型及以上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当前现状来看,我国高职院会计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发展不成体系,本科教育影响比较大,实践教学仍然属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课程设置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两者之间存在错位,应试教育的痕迹非常明显,不能为大规模的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2]。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了本科教学的复制品,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不均匀,实践课时偏少,有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如点钞、钢笔书法、税务实务等都没有开设,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性,不能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教材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当前使用的高职会计实训教材,大多数没有随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而改版,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教材教授的业务类型模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难易程度缺少层次化,不能高效务实地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解决经济业务时,教师通常会在丁字结构中进行模拟教学,但是实际工作中,业务记录是在各种复杂的账簿中完成的,单一结构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材会使学生因缺乏职业能力而难以适应真正的工作岗位。
3.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是造成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餐饮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各大餐饮酒店实习,师范类学生可以去中小学校实习,但是会计专业因其特殊性在这方面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因为企业的账目涉及很多企业隐私,内容不可能轻易地让未毕业的实习学生知道,而且实习学生一般不具备综合处理复杂业务的能力,多数也不会留在实习企业,所以大部分校外企业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职院校大多为会计专业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室,但这种实训只能侧重会计核算,无法模拟会计综合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
4.双师素质师资匮乏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基本上都没有基层实践的经历,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会计业务和内部控制都不甚了解。而高职院校因为资金有限、师资不足等因素,也无法实现下派教师实践学习,在经费上和时间上都无法给予专业教师相应的保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也没有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和办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师实践能力无法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必然影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对策
解决以上几点问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就应该以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理念,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
1.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该以最新的会计业务准则为依据,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为核心,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相支撑、互相渗透,使文化基础课、会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协调统一。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计划的设置,都要根据该课程需学生获得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实际工作流程来组织实施。具体的实践课程内容应该囊括: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各个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运动技能训练、校外企业实习等,以精心统筹的多维度教学体系,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低质低效的现状[3]。
2.建立适应会计实训模式的教材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材是实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应该以任务驱动为体例编写,围绕企业会计业务的现实案例来设置操作项目,并且能够把近年来法律法规、业务准则的更新内容纳入到实践内容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简易与提升、单项与综合、模块与案例等方面的关系,选用最与时俱进、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材,把提升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落到实处。
3.建设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再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另一方面要挑选适合的企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建立稳定的、足够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统筹安排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外实践环节,做到学校院系和实训基地双向管理的模式。一是完善学校实训条件,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拟分岗综合实验室,让学生扮演企业的会计人员,按企业中的真实财务职能分工进行分配岗位,如主管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对每一个岗位布置一项经济业务,让学生严格按照业务步骤,模拟演练处理业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实验室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项目、会计岗位职能,提升他们尽快适应会计岗位的能力。二是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广泛动员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善于革新的优秀企业,与其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熟悉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承担企业在经济领域的相关课题,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目的。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会计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效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一是和企业建立联系,分期分批将高职院校教师输送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相关的技术攻关科研项目,长期驻企调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战略,聘用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兼职任教,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整体教师素质。三是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积极考取相关的会计实践技能资格证书,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考取实践技能资格证书,形成师生共进的学习氛围。四是在职称评定环节中增加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评模块,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形成激励氛围,促进教师从理论科研型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五、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和桥梁。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技术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有着一致的初衷和契合点。因此,要积极正确认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实践教学的不断创新探索,构建科学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实施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不断促进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0(2):59-60.
[2]史新浩,周志红.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3(5):124-12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1.引言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迅速扩张之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一个一年就需要二三百名会计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一定会计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特性与特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改革来具体体现的,教学改革是高职会计专业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决定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根据会计专业特点,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这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 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考虑。实践性教学应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来明确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实训要求、实训内容、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模拟系列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然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对一些必需的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中小型及以上企业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证书。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相应会计课程设置必然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为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并每年进行相应修改。但当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时并没有按照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来对应设置,有些专业课程即使设置,但专业业技能实践性课时不足。
2.2 缺少具有企业实际经验的师资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作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很多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直接由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相对匮乏。实践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安排相应课程主讲教师到各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实训环节薄弱
2.3.1 校内实训
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从会计科目设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环节,除个别环节无法模拟外,会计循环的绝大多数环节都可以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技能,已成为广泛采用的手段。我校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齐全,现有1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和1个会计手工操作实训室,基本上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由于会计实训项目单一,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够全面,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会计手工模拟主要针对制造型工业企业,实训项目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尚待开发;电子实训软件使用效率受到限制,如福思特和用友财务软件只能在实训室使用。
2.3.2 校外实训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实习单位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实习单位一般不太愿意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一个财会岗位只能允许一个人进行处理,一般一个企业容纳学生极少,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的到某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是非常困难的,使得学生难于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4 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从目前出版的会计实践教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实训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大多数内容跟不上最新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很难找到难易适中的会计模拟教材;(2)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由于针对性不强,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会造成学生忽视对会计业务审核工作。
3.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据笔者调查,目前福建大部分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实行的是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模式。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严重脱离,内容层次不清且逻辑混乱,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本身并不合适,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专业理论知识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进一步研究的能力,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二是论文撰写具有较强理论倾向性,这一范式的学术意味较浓,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习研究高深理论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直接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实际上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难以到达预期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通过积极调研、转变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用毕业设计加毕业实习取代毕业论文加毕业实习这一模式。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运用其学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进一步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技能,懂得会计实践工作中应具备的常规操作方法,以期在毕业时就能实现从实训教学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胜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培养宗旨。具体目的包括: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结合实际,掌握全套会计处理方法。
3、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学习掌握会计新知识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为开展财务管理做准备。
(二)毕业设计总体思路
1、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某工业企业(原则上不采用商业企业)作为毕业设计的原型;
2、根据选定的企业设计20××年11月的期末余额;
3、设计选定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70项左右;
4、依据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软件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录入期初余额、填写会计凭证,并审核、记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输出毕业设计成果。
(三)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选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设计该企业20××年12月发生的对内对外经济业务事项;同时设计会计核算中必要的转账事项。12月的经济事项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
1、款项收付及资金筹集业;(5-8项)
2、材料物资或商品采购业务(不低于两种材料或商品,均需考虑增值税因素)(5-8项)
3、固定资产增减和处置业务;(5-8笔业务)
4、产品成本核算和入库过程业务(须涵盖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发生、计算和分摊);(8-12项)
5、商品销售有关业务核算;(12-16项)
6、其他日常债权、债务及期间费用开支计提等综合业务;(12-18项)
7、期末财务成果的计算(包括结转利润、计算缴纳所得税、分配利润等)。(5-8项)
(四)毕业设计成果
1、设计的20××年11月份的各账户(包括总账及明细账)期末余额;
2、设计的经济事项及转账事项(附对应的会计分录);
3、科目汇总表、总账、明细账
4、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12月的利润表。
三、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从2006年设立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来就对首届招收的学生实施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四年来,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总体上符合毕业设计纲要的要求,毕业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由此可见,我们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回避问题,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举办毕业设计专题介绍,详细介绍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2、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会计信息化实训结合相结合。该课程可以为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前期准备,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也应有意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及要点。3、开设《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系统全面介绍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报表编制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用毕业设计加实习代替毕业论文加实习不但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目标相适应,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它不仅是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战演练,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开展毕业设计对我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学生普遍欢迎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薛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
[2] 张静.会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7):142—142.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为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需要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与专业应用能力。而进企业锻炼恰是提高这种技能与能力的有力途径。本文结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企业锻炼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0-02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鲜梅(1976 -),女 ,汉族 ,四川省成都市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教学与研究。
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怎么构建“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话题。
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一流的会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必须有序地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
一、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意义
(一)企业锻炼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企业锻炼,专业课教师不仅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检验所教授知识广度及深度的适当性,而且能在会计基本操作技能、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若干方面锻炼与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组织及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等方面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能亲身体会企业的真实需求,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难以顺利对接的问题,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还可以收集大量有用的信息,如会计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养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深刻感受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
企业有着自身的传统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和完善,是企业发展理念的体现。正是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决定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员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纪律。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会在无意中和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延长了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的时间。
通过入企锻炼可以感受到员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性,切身体验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勤干,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及时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发展
会计核算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企业是对新方法新技术的触觉是最敏锐的,学校对最前沿技术的接触远没有企业迅速,所以教学环节常常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怎样才能使教学跟上专业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性人才呢?教师到企业中锻炼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在企业中工作,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对所需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才能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实施,及时为企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二、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实践水平,是一件学校、教师“双赢”的行动。虽然学校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同时给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一定的补贴,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效性仍不容乐观。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积极性不高
根据对某校会计专业教师的调查,在企业工作或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仅占38%。专业课教师对下企业的必要性还是有共识的,认为很必要和有必要的占50%。对于教师下企业的形式,有50%的教师接受“在职教师每工作满五年到企业工作半年”,有25%的教师希望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到企业兼职。有38%的教师反映自己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专业教师大多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不错,但社会经验不足,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了解得不多,欠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上大部分教师服务能力较弱,因此,下企业去工作既怕适应不了,又怕帮不上忙。这也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晋职称更多看重的是学历的高低、课题的级别、论文的档次及数量等有关。
(二)企业不愿意接纳专业教师,缺少社会担当
首先是合适的实践企业难找。大部分企业都不太愿意接受教师的实践锻炼,特别是短期的实践锻炼。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实体,由于多年来沉积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还有教师心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无心在企业恋战,因此企业对教师不青睐,教师也对企业冷漠;其次是专业教师下企业,合作企业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要占用工作场地和设备等,因而,许多企业将接受教师实践视为负担,功利在前,缺少社会担当的责任感,即使是接受的企业也多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面子;最后,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多数规模不大,生产经营也不规范,受条件限制,这些企业也的确无法安排教师的实践。
(三)政府的引导、激励、监督、扶持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还没有出台过像德国、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规定的企业必须承担教师和学生培训任务的法律要求,对企业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由于企业安排教师实践需要一定的付出,况且教师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参与管理,而不是像学生顶岗实习那样,一定程度上作为劳动力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激励、监督、扶持。学校与企业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教师提出合适的要求,规范管理,这样才能与企业保持长期的紧密的合作。
三、会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一)建立政府和学校层面的政策保证与激励机制。
从政府层面来说,必须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下企业锻炼实习的政策保证和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际所需要的费用,可以从企业应上交的教育附加费中抵扣,同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项评比和表彰,对做得好的企业予以奖励。使企业行业接纳教师和学生锻炼与实习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义务,而不是由着企业推三挡四,甚或提出附加条件。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专业教师下企业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要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应明确教师下企业的政策和待遇,把教师下企业的表现和实绩列入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条件。
(二)引入“访问会计师”培养模式。
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其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三)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双师型”培养模式。
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入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师傅”,使年轻专业教师与其建立“师徒关系”。要求教师定期去师傅的企业,开展实岗训练,做到真正有目的实践锻炼。一方面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通过“协作授课”的方式,做到“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师傅的项目。通过“师徒关系”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双赢的目的。
(四)实行“任务驱动式”实践模式。
当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需要开发新教材等时,将任务分配给专业教师,由教师带着“任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去实践锻炼。
总之,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加快建设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不仅能增强教师的实账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对会计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的准确度,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非常重大。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要真正“做精、做实”,通过有效的方式去实现,从而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飞虎.试论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十大工程[J].会计之
友,2007,10.
[2] 武俊梅.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
教育(高教),2010,06.
[3] 周亚夫,许辰雨.高职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重要性[J].北京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
[4] 侯迎新.会计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意义及经验总结[J].商业会
计,2012,08.
[5] 陈健.中职教师进企业“充电”成潮流[J].教育,2012,25.
[6] 徐金娥,徐金燕.企业锻炼为专业课教学改革带来的启发和
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
[7] 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
教育与职业,2014,15.
[8] 刘红梅.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
[关键词] 会计硕士; 教育不足; 发展方向;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83- 02
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都使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倍增,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明显滞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2003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 这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 现阶段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的改变,引起教学模式的滞后
2009年起,MPAcc开始实行“双轨制”培养专业硕士学位人才。但是,各高校以前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现在招进了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现行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改变。如何针对应届毕业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是个长期的话题,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1.2 专业硕士很高的学习成本
高成本也是各会计硕士考生考虑的另一因素,各高校 MPAcc全日制学制基本都是2年,部分学校2.5年或3年,学费在8 000~15 000元/年,比学术型研究生成本要高。由于教育部并没有给专业硕士以资金支持,很多学校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为计划外自筹经费类别,不纳入研究生培养范畴,在校期间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校级助学金等,一些考生也因高额的成本选择放弃MPAcc。
1.3 MPAcc教育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MPAcc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相当多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2 开展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遵循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金融财会等11个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500多万人。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依据以上精神,结合 MPAcc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MPAcc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为跨国公司、一般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培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能力综合运用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适应多变商业环境、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备承担中级、高级管理岗位职责的条件和潜质。
明确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只有在符合现实需要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强调应用性与职业背景,其培养目标应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一般可概括为3个方面:职业道德、专门知识、能力要求。专门知识包括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进取精神、创新意识、战略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除了个别院校提出学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各培养单位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与学位办确定的目标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提出的能力要求不够具体,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对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所以真正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还需要职业界和理论界的多方努力。
3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创新探讨
3.1 培养单位应根据其办学优势和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
目前各院校拿出的专业方向基本上能反映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CFO、CPA等方面,其他比较有特色的方向有:价值评估与证券分析、法务会计、国际会计师、公共财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工程等。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的初期,各培养单位应量力而行,在方向设置上不能简单地求新求全。
3.2 导师承接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导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优势,从企业单位获得会计的记账和审查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培训,使得学生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交给学生来完成,最后由导师审核,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课程安排中添加教学实习,以文献案例为主要学习载体,主要是弥补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环节基本安排在第一学年,生源基本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参与项目工作的经验,也没到参与导师课题的阶段,因此往往不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何在、有何用处、如何应用。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学会应用才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要求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同时,对本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加重会计专业课程的份量,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培养国际化的会计高级人才。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
为组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各培养单位可以从企业界聘请老师,也可以鼓励高校老师去企业兼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特点具体确定指导方式。有的学校还提出,成立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正、副教授为主,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的导师组 , 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3.5 增加实务的实习
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中,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的模拟实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现场的亲身体会,无法真正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也就无法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部分高校忽视了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有的高校虽然安排学生实习,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没有进行统一计划安排。我们认为,应该对硕士研究生的实习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让学生有组织地去企业进行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同一个单位实习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的良性竞争也有助于促成其共同进步。然而仅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还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单位相结合的二级培养模式,即所谓校企结合,就是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生需求调研放在首要位置,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规划。另外,校企结合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共同培养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6 强调国际理念,加强本土教育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将有更多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对能够使用双语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MPAcc教育要想适应正在变化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要求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业务,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能熟练地与外国人沟通,要能阅读外文资料和外国会计准则,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培养他们阅读外文文献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能力,从而将其精华或思想运用在业务问题的处理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巨大的投资吸引力,外资依然不断涌入国内,与国外企业的竞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国内,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会大大增进国际竞争力。以前主要流行引进国外教材,而今后增加针对中国本土和培养领导技能的课程,刻不容缓。
3.7 论文选题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研究对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其毕业论文应以会计实务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与高校老师理论研究的结合,对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的难题具有一定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月玲,陈红丽. 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探讨[J]. 财会通讯,2008(8).
[2] 王治,张多蕾,程一江. 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 会计师,2011(5).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 实训基地 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然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这些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应如何顺应企业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就此问题我们对南宁市的部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进行调查,目的及意义是为了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开创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先进性、全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组对南宁市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企业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0份;会计师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共50份,收回40份,有效问卷40份。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南宁市高新区、火车站、琅东、七星路、民族大道等作为调查区域。
(一)对被调查的企业性质进行分析。被调查企业中商品流通及服务业企业占62.5%,制造业企业占17.5%,其他占20%。目前南宁市的企业性质以商品流通及服务业占首位,而高职院校所学的会计知识基本上以制造业会计为主。可以看出现在商品流通及服务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是可以多开设有关商品流通及服务业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学院开创的会计记账公司开展会计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账务处理,在实训中不断积累经验。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开设实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对被调查的会计记账公司规模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中大型记账公司占25%,中型记账公司占25%,小型记账公司占50%。小型记账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很全面,如各行业记账、清理各种乱账、各行业纳税申报、协助办理年检等,与大、中型记账公司业务范围基本相同。
(三)对企业需要的会计岗位人才情况进行分析。在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中(多选),财务会计占42.5%,成本会计占25%,预算会计占17.5%,出纳占42.5%,会计师占10%,会计助理占10%,稽核会计占10%,主管会计占17.5%,会计占27.5%。如图1所示。
(四)对会计记账公司长期招聘岗位情况进行分析。在对南宁市一部分的记账公司招聘岗位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长期招聘会计员占100%,财务主管其次,占50%,出纳和财务经理的招聘分别占25%。值得注意的是记账公司一般很需要会计员,这与记账公司本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因此,加强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账务处理能力,适应记账公司需求,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
(五)对会计师事务所聘用会计人员情况进行分析。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南宁市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会计人员时有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够为公司业务处理独挡一面并且要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工作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适应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的要求;第三,能够熟练运用一些财务软件和一些办公软件如Word、Excel的操作等;第四,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学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本科以上。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企业较注重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当问到“贵单位招聘财会类人才时最注重哪些方面的能力?”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看,企业比较注重会计人员账务处理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并不能满足企业招聘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会计人员做账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因此,学院应与不同行业建立起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企业需求的财会人员。
(二)企业更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当问到“贵企业觉的应届财会类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在所给的四个方面中,经验不足排第一位,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排第二位,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不够、书面表达能力差。在工作经验的调查中,企业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35%,两年工作经验的占35%,一年工作经验的占30%,无工作经验的占10%;在对会计记账公司的调查中对于经验这一项得出的结果是一年工作经验的占50%,两年工作经验的占20%,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25%,无要求的占5%。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比较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企业与记账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有所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企业比较看重人员的工作经验,经验的积累对平时业务处理的好坏是成正比的,因为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账务处理,更要具备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三)企业对会计人才基本素质有更具体的能力要求。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要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中,事业心与责任心占80%,职业道德占55%,专业业务知识及核算能力占47.5%,团队合作能力占40%,组织管理能力占30%,计算机能力占25%,创新能力占17.5%。可见,实际工作单位非常看重会计人员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及核算能力。其他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
(四)对是否愿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有不同的观点。当问到“贵企业是否愿意成为我院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时,选择愿意的企业占2.5%,不愿意的占30%,可以考虑的占67.5%,对记账公司的调查中,有70%以上可以考虑接受高职学生去实习,只有30%的会计记账公司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选择愿意的会计师事务所占3%,不愿意的占35%,可以考虑的占62%。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企业考虑到一些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企业经营运转方式等各方面的原因;二是一些企业考虑到在接受实习生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学生,同时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调查中发现,南宁市仍有67.5%的企业是可以考虑接受学生实习的。
四、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际工作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账务处理能力、实务操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因此,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以致用,职业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会计操作能力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能力,包括手工做账、计算机操作、票据的填写等。应加强会计操作实习实训,必须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计算机会计软件操作。因此,应加大高职院校会计实验室建设,通过校内校外会计实训,弥补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是完成真实职业环境中的职业规范的训练场所,只有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才能提高实践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训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摸索和积累工作经验,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等内容。它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对现行会计法规制度的重要补充,是会计人员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自觉或不自觉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会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助长贪污腐化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在平时的课堂上,学校可以借助一些案例串讲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四)提高高职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满足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可以采取培养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双师”素质结构教师队伍,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财会高手”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来,直接将他们的会计工作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会计工作职业技能。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对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记账公司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有了一定了解,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外,必须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学生会计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怎样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S
参考文献:
1.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3.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4.刘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究[C].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缺陷
在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和本科、高职教育差异性极大,中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基础较为强硬扎实的初等应用人才,不过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设置课程方面中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得以全面体现,整套课程体系仍旧沿用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摆脱学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制约,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少教师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此外,某些课程虽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理论各占50%,但很多专业课程,尤其是财务会计实践课比例最高也就10%左右,由于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严重缺乏,导致中职教育与其本身创校的教育目标背离,因而在课程及教学内容上形成不了体现中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
(一)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按一主体两支持模式,即主体为专业应用能力和支持为获取职业素养与资格证书。由于教学目标体系中主体为专业应用能力,因此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训练实践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涉及到基本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课程;训练方法方面以多种教学形式为佳,比方说实物演示、实习实训等。另外,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就就读中职院校,因此在自身素质方面差异性极大,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可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的职业素养建设,并在整个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例如,会计工作的各种操作流程,点钞、书写数字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中职院校必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并且还要注意考核学生团结爱岗等精神,确保学生能够养成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符的职业素养。同时,中职院校还可施行双证制,即学历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取,笔者认为中职院校应当积极设立引进行业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更要鼓励学生参与资格证书认证,进而促使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两个基点的原则,即校内和校外层面共同执行。校内层面注意两点课程设置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首先是革新目前课程模式,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设立以学科课程模式和职业能力为本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要全面考虑专业课及其系统性、逻辑性,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特长。以基础会计课为例,由于初中生不具备极高的经济、会计方面的感性知识,所以课程设置时要加强该方面实践操作知识,比如账薄登记、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等,若是教学条件允许中职院校的教师完全可依照当地积极态度开设校本课程。而专业实训基地指的是学生学习实践同步进行的学习过程,会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实训基地必须建立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化这两种实验室,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室即手工会计实验,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则是演示应用并练习财务软件,这种相互结合的模式方可保证学生会计知识的扎实。
校外层面要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或企业中了解当地经济现象、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让感性认知经济现象,学习更多相关的企业经济业务,进而预备更多的知识;此外,由于用人单位通常不招初入社会的会计学生,所以中职院校要搭建好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关系,施行产学结合、顶岗实习制等,设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合理有效的校外务实。提供给学生真实实践的会计环境,能亲身参与实际会计工作,促进会计职业应用执行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农村 工学结合
一、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的大力推进,包括“农家乐”服务中心、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乡镇企业在内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企业(以下简称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日渐发展壮大。这些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对会计人员的巨大需求。然而以农村现有经济条件、编制及待遇情况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来从事财务工作,于是造成一些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招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甚至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这些情况的持续存在,已经造成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财务工作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债权债务底子不清、实物资产管理混乱、集体资产的流失等方面。因此对于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吸引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来加强自身财务工作。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地区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同样难以吸引会计人才来丽水农村工作,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财务工作显得更加的薄弱。因此对于丽水市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来说,有必要采取创新的方式来满足自身财务工作的需要。本文以丽职院在丽水市农村财务工作为研究背景,探索与丽职院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新路径。
二、会计专业在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的可行性及意义
( 一 )会计专业在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的可行性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着众多需要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而地方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缺少财务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丽职院会计系探索在丽水市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建立一条同时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与服务地方农村财务工作问题的路径,从而同时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以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的双赢。丽职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及其下属会计系等有关人员利用丽职院官方渠道,分别联系了丽水市财政局、丽水市农业局等部门,分别与丽水市近郊乡镇机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经过座谈和上门征询意见的形式最终和丽水市莲都区需要会计人员的27家“农家乐”服务中心和1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工作联系,在丽水市莲都区农村开始了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试点。
( 二 )会计专业在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的意义 (1)对于丽职院和丽水地方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要以服务地方为前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着众多需要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而丽水市地方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缺少财务人才,这种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采用一种创新的办法来同时解决在会计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同时服务地方农村财务工作路径的探索有利于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教学管理和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实现丽职院与丽水地方的双赢。(2)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意义。虽然当前丽职院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都具有“双师”证书,但是现任教师中普遍缺少在企业从事过全职会计工作的经历,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需要大力加强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教材的内容在规范性和全面性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明显差异都需要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作为重点以实践知识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以使得学生进入实际工作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3)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意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农村组织和农村企业经历过了实景的工学结合实践后首岗胜任能力就会增强,这样学生在出校后能快速适应将来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因此丽职院会计专业在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的实施和推广有利于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三、会计专业在农村开展工学结合工作的形式及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