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

第1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首先,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而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基本要素。会计专业理论体系科学,知识结构严谨,本科教学中非常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一整套会计专业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然后在自身固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重组和再构建。通过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前沿性、高端性的科学研究,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主探索,使课堂上的会计理论知识得到灵活应用。同时,一个科研课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项目的实施过程更是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有利于学生开拓学术视野,巩固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使会计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其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基础竞争力。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要参与课题选择、文献收集、信息筛选、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提取、科研报告撰写等过程。课题选择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极具挑战性。文献收集与信息筛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提炼,实现信息增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课题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提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阶段尤其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科研报告等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规范化论文书写格式的能力。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科研能力培养更符合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表明高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社会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措施。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提出与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勤于思考,大胆假设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课题,因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严谨、实践性要求高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学生科研项目、考核体系以及培养环境等角度对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优化培养机制,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优化培养机制,教研结合,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针对大一新生整体可以开设科研动员大会,并定期开展科研小组讨论课程。在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下,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以往的应试思维,并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热情。其次,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开展中、高级研讨课程。中、高级研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管理类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等)相整合起来的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写作、探究推理等方法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大四学年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分课题、分项目的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授业解惑,而在于启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授―受”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互动关系。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分组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会计专业科研命题,通过陈述、探究、反思、互动等过程,在阐述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式教学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对广泛的科研难题进行群体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教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引导大家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式教学是指以典型的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为案例,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并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当然成功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和适度。分组课题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会计学科内容进行自由选题,然后自主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

第三,开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发特别为学生科研而开展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开展研究,同时以循环赛制的形式鼓励和督促他们全程参与,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科研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奖学金评比、各类评优评先以及保送研究生等方面都可以优先考虑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比较典型的学生科研项目包括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参考这些竞赛项目开发更多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研讨论以及读书报告等课外科研活动。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在配备指导教师进行辅导的同时,尝试与研究生进行互动科研的模式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跨专业、跨院校组队参与课内、课外科研竞赛,积极探索学术问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活动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2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一、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到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不合理

随着时展,教育部对各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对各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看重,以前那种理论课成绩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如今很多高校在课程配置上并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当中,理论课的配置好比实践课多好几倍,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各高校很多教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过分强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有些教授极其不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甚至把实践课的时间拿来讲解理论课程。除此之外,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要比理论课高。例如,要想顺利开展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各高校应该定期开展校内实训,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一些仿真的纳税申报平台软件、仿真的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软件等。这些仿真软件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顺利开展的必需品,但是同时这些仿真软件业价格不菲,很多高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购买这些软件,这就会降低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效率,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课外实训课程流于形式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有些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合理,使很多院校的课外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各高校中的校企合作一般都是“2+2”或者“3+1”的办学模式,其中两年或者三年在本学校上课,两年或者一年在企业进行实训,但是在企业进行课外实训时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在对各个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时并不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去了企业以后并不能接触到实质性的业务,只能做做文职工作,写写表面文章及实习报告等。很显然这种只在企业当中跑跑腿,做些与专业匹配度不高的工作,并不能提高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第二,由于企业中各部门人员配置的问题,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不能够找到与该专业相匹配的实习岗位,这无疑就会使课外实训课程变得毫无意义,既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第三,企业的整体环境与学生在高校时的学习环境不同,企业的整体环境普遍比较松散,企业对校外实训没有整体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企业中进行课程实训的导师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多教少都看自己的心情,这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实训的精髓,无法对实训内容有整体的认识。这几个主要问题的存在,使整个课外实训几乎流于形式。

二、高校会计专业中开展网络教学的措施

1.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辅助工具

?⒓扑慊?技术融入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当中有很多优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给传统的高校会计专业授课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效果。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对很多图形的分析,如果仅靠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师上课板书,很难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引入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当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课件,将所需要的复杂的图形以图片的形式在幻灯片上展现出来,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使用,极大节省了课堂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与综合水平。

2.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尤为如此。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各高校应该比以往更看重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增多实践课在课程总数中的比例,为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制定一个新的教学标准,提高会计专业实践课的质量与综合水平,同时加大对实践课经济的投入,及时购买学生实践课需要用到的各种仿真平台软件,以确保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顺利进行,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出高校大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着重对课程的评价与管理进行研究

课程的评价与管理对高校教师而言及其重要,正如总结反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一样。教师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价管理,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导建议,总结反思上一阶段学习中的不足并且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质量。

第3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立体实战演练法;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唐振迭,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苏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助教,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199-04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理财、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必须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结果的分析与审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综合经济管理人才。为此,我们设想通过开展实施立体式实战演练教学法,使高校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达到边学理论、边实践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高校实施大众化教育的环境下,在对培养什么人才、用什么方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对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认知

(一)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是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并有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3个月的为40%,半年以内的为34%。这表明,在我国,对大部分将流向会计职业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讲,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应是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是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这是制定高等院校教学方针的原则,既然社会需要会计专业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实际工作,那么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要适应这一要求。为了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在学生学习期间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完善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工具,特别强调运用会计理论解决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执业环境复杂多变,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离开会计实践性教学,就难以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但从当前情况看,传统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如何探索新的实践性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到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的技能极为重要。在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理财、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和结果的分析与审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综合经济管理人才。为此,我们设想通过开展实施立体式实战演练教学法,使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达到边学理论、边实践的目的。

二、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存在问题

会计模拟实习是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能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虽然在现行的会计教学计划里安排有课程实践、会计模拟实验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来看,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现实工作环境。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质量较差

目前,在会计教育观念上还是过于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教学资料陈旧,仿真性差,学生互动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直接影响会计实践性教学质量。

(二)缺乏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实践性教学设计单一。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往往只涉及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均为单一的实验,没有把审计、理财、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等内容融入其中。

2.实践性教学程序简单,未能把手工实习同电算化实习较好地结合。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均是将手工实习同电算化实习割裂开来,且分不同的学期来开展,手工实习一套资料,电算化实习一套资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会计信息的流程。

3.实践性教学组织过于粗糙。在实际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往往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熟悉实习资料,学生完成会计核算,教师给予成绩评定,整个过程仍然停留在一套资料、一套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只注重考察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判断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三、立体实战演练法在高校实践性教学中应用

(一)立体实战演练法内涵

立体式实战演练法是一种强调演练,讲究实战成果,突出立体交叉特点,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重大活动和军事演习中。而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工具,特别强调运用会计理论解决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执业环境复杂多变,在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应该如何借鉴和运用这一方法?本课题组认为:立体式实战演练法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应主要突出会计教学层次性,体现仿真性,强调会计资源共享,实施多学科互相渗透,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演练数据案例涉及到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所有环节,具有典型性,又能丰富和完善相关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同时,这也将对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有所帮助。

立体式实战演练法在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实施设计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层,重点解决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问题;通过仿真企业的正常经济业务,去解决财务业务的核算问题,拟采用手工

和电算化两种方式进行,便于互相验证其核算准确性。第二层为应用层,重点解决基础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出现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利用基础层验证的数据,通过分析、审计、评估、发现和寻找出基础层存在问题和应用基础层的相关数据,解决企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第三层为提高层,重点解决应用层中决策和管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要运用所学的研究类课程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企业决策层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撰写研究性论文和实践总结报告,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决策使用。

(二)立体实战演练应用特点

立体实战演练法在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用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立体性。即在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中,会计实习按照多层面、分阶段、分项目、交叉作业的形式安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来开展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模拟演练(参见表1)。

2.仿真性。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特别强调仿真性,各个层面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资料,业务涵盖企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能让学生在仿真性很强的环境下进行全面的演练。

3.实战性。为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采取分组模拟对抗形式,即由学生自由组合,每小组4―5人,设组长1名,各小组拟定本组富有个性化的组名和目标,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及小组完成情况予以评分,评分标准参见表2。

(三)立体实战演练法在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具体应用

1.基础层面的演练主要考查、培养学生会计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的基本技能

(1)手工演练教学具体开展参见表3。

(2)电算演练,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手工核算的资料,独立完成一套电子账。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的系统管理、总账、UFO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等模块完成一个核算主体的全部经济业务,并最终生成报表。通过这个环节,除了使学生掌握账套的建立等以及熟练地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外,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财务软件各模块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会计信息的流程,为以后改进财务软件的设计打下基础。

2.应用层面的演练,主要考查、培养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1)在基础层面的手工核算中,指导老师仅是引导学生完成会计核算,并没有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为应用层面的审查会计报告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原先由若干学生组成的核算小组转变成审计小组,各小组之间交叉审计各自的会计报告。各审计小组根据别的核算小组所提供的凭证、账簿等资料,对其会计报告进行审查,并最终生成一份审计报告。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能在仿真性较强的环境开展对企业的审计业务。

(2)在这一层面,除了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培养学生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因为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于财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记账员,而是财务主管。

目前,企业都面临着高速发展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日益严重、财务管理重心从核算型向决策型财务管理过渡的变化,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财务管理功能,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的:a.建立自动化财务核算管理,提高工作效率;b.实行资金全方位监管机制,屏蔽资金风险;c.利用信息化推行全面预算,减少经营风险;d.精细核算成本,引入成本中心责任制,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上述这个环节的演练,能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来进行相应的财务预测、决策分析。

3.提高层面的演练,主要是考查、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在这一层面的演练,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模拟资料中企业的原型实地考查,了解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流程,并作相应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研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基础层面高级阶段实习生成的会计核算资料、应用层面生成的财务分析报告、本阶段的调查预测报告,撰写出实践总结报告。

四、结论

立体式实战演练法强调的是运用分层次、多学科交叉演练的方式,通过在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实施这一演练法,一方面,可使在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达到既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熟悉经济实践工作,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报表分析、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和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各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以及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的博弈思维;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拥有快速胜任会计工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会计实务、了解会计职业的性质、内容与规范,在毕业后充满自信地求职,顺利地就业,出色地完成会计实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符合会计目标的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第4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并且教师一直是处于主导地位,基础会计中主要介绍的是最基本的借贷记账法,主要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以及登记T字账来进行知识的掌握。对于入门同学而言,会计所讲述的只是太过抽象和复杂,尽管教师一直在滔滔不觉的讲解,但是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以观念的更新带动教学手段的更新,提高课堂授课的质量,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二、引导基础会计教学转向仿真化和技能

会计专业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复杂和体系性过强的特点,学生很难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所以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解决该问题。

(一)借助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具体流程

案例教学当前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将案例引入会计专业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探索兴趣,并且帮助学生显著提高其职业能力。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借助当前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某个案例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好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内化知识、主动学习、综合分析然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并没有会计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而进行生搬硬套,直接生涩得进行会计专业相关概念的讲解,那么学生一定无法理解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在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所营造的情境,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会计语言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生产情况进行记录、计量并且形成报告,培养学生对于企业所产生各项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各种凭证及会计报告的能力。让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工作有一个较为直观和基本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学的内容。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以及学时进行较为明确的分析和安排,对案例进行认真的选择,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效果。

(二)借助分组讨论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教师可以在基于教学大纲以及实际授课内容并且参考该堂课相关经济业务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主题的精心设计。首先是上课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相关材料;在上课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对讨论结果进行评定、总结和展示。适当的课堂讨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的准备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因为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从而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以工作情境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

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单纯的从理论角度进行会计技术教学,很可能会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本人认为会计基础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的分工和制衡等原因,所以在实际的企业中,会计的相关工作都是采取岗位分工的模式,因此在构建工作情境的时候,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其中每组都有出纳、会计、审核和会计主管,并且定期进行各个岗位的轮换,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需求。

三、真正实现会计专业课程的规范教学

想要实现基础会计课程的创新教学,就需要先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形成特定的教学规范,此外,教师的自身素质还需要尽快进行培养和提高,如此才能提高基础会计专业教学的效果。

(一)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规范对教学方法体系进行约束

在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统一的控制,那么不同的教师在进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会采取不同的标准,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参差不齐,。所以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文件,诸如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训项目书以及教学进度表等等,并且据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此外,教师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总结近期教学工作,并且寻找教学方法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讨论解决,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

(二)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进行课程体系的规范,都是在围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进行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规范课程体系,可以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可以充分应用在高职院校所学习到的各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所以在进行基础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牢固掌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需要明确如何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较为娴熟的进行专业操作。

第5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一、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际训练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实际训练改革教学内容就是废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变革教学课程设置,努力精简专业理论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除文化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其他全部精简,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改为以岗位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在课程安排上,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岗位实务实训课及综合岗位实训课四大部分。新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基础课与技能训练教学并进,力求达到必要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步发展的目的。专业岗位实务实训课方面更是突出岗位特点,实行项目教学,务求达到熟悉岗位特点,了解岗位业务,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这一环节要设计出实践性强、难易适度的项目(或教学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加以适时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任务。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教训,学会各种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经验与能力的积累。再通过综合岗位实训,模仿实践工作中的情境,经不同岗位的组合,承担不同的角色,巩固和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

二、创建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有效教学

会计模拟实验是会计实务与会计综合练习题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飞跃。该形式一般采用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设计,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模拟的记账活动,将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际操作一遍,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要组织好会计模拟实验,确保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个模拟实验应有真实感,以避免让学生产生一种做习题的感觉,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实验范围。实验中发放的大量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达到“了解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水平”的目的。

从目前情况看,会计模拟实验普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虽然手工操作有助于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但它不能适应企业会计工作日益现代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因此,会计专业不但在理论教学中应开设有关计算机知识和电算化会计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一趋势。我的建议是把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完整的一套账同时用财务软件操作一遍,让学生体验一次,验证一次。

三、进行校外现场实习教学,使教学环境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环境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实习环境差别很大,有的能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则很难保证实习效果。

分散式校外现场实习不同于集中的模拟实验,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甚至不可能。因此,事中控制不是分散实习的核心,其核心在于实行目标管理,通过事前的计划和事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

事前的计划主要是指制定详细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要求有具体的考核办法。由于分散实习的特点,决定了实习教学大纲必须事先确定实习目标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事中控制难度较大,可以要求实习单位协助指导、管理和考核,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以建立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

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是重要的事后监督环节:一是要求学生提交所在单位的实习综合鉴定一份,以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二是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各一份;三是进行实习讨论,在讨论中师生共同探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四是总结评定,确定成绩,并进行实结。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的分散式校外现场实习,有利于学生适应单位岗位的需要,并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主动争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扩大学生就业通道。

第6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58-03

一、职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技能人才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使职业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也成为了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1.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人要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总称。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任职资格能力;二是职业素质能力;三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指人们完成具体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指职业核心能力,是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关键能力之一。

2.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指是除专业能力之外,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的岗位基本能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将它称之为“关键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它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使人能适应所从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换。

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一文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这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划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其中: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新方法与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基于个人的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学习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二、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时,所具备的综合工作能力,包括会计职业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核心能力两个方面。

会计职业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正确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能力。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系列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会计信息化、成本计算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可以逐步形成专业能力,但是,专业课程所涉及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对其形成却有一定影响。

会计人员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国际会计公报》(IAB)刊载Nick Huber的观点,总结出八项技能:①商业分析和咨询能力;②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激励能力;③适应能力,一专多能;④IT技能;⑤通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⑥了解相应行业部类的专业知识;⑦对环境报告有所认知;⑧掌握核心会计技能。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

1.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开展汇报会计信息、布置会计任务,提供会计咨询等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交流;有时还需要运用书面语言,撰写会计工作报告、会计工作总结等会计常用应用文,必要时还可能会运用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在会计工作中不可避免,会计人员不仅要参与会计管理,处理会计事务,而且要协调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3.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被更多地运用在会计管理工作之中。会计人员必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整理、提炼,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4.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有着明确的规定,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这也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基本职业操守。

5.组织管理能力。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要能对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度,使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6.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核算也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出新的会计改革措施,企业也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7.创造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人员是否具备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会计人员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必须采取新的思路,新的会计处理模式去加以解决。

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会计教学改革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教育应顺应新的经济环境,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技工院校的财会专业,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主动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材开发、考核评价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后,才能够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减少适应期,使学生迅速融入会计行业,实现校企无缝衔接,这才是校企双方都期望的合格会计人才。

1.推进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技工教育模式的革新,是提升技工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体化课程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扣国家职业标准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会计操作能力训练为核心。所有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这条主线,依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根据会计岗位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方法,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职业素养类课程:包括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财经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沟通与礼仪等;二是职业核心类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审计学等;三是会计实训类课程:包括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岗位实训、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等。

2.提升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学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通过构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师资培养体系,推动会计教师队伍稳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校企人才的交流。鼓励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习,鼓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进入学校指导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强化会计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以丰富教师的会计实务经验”,这是制度的规定,也是教学的需要。会计教师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必须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紧密联系企业工作实践。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采取参观、实习、调查、培训等方式,深入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学习实践,真正参与会计实务工作,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多途径引进高素质教师。通过多途径引进教师,可以使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更丰富、更合理。首先要制定引进人才政策,鼓励会计专业硕博毕业生到学校担任教师。其次,要拓宽会计教师的引进途径。可以从社会和企业中,挑选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到学校担任会计教师,充实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再次,要有计划地邀请当地会计行业的会计精英,如会计师、经济师等财务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任课,聘为技能大师在学校收徒弟、开讲座,以丰富学校实践教学形式。

3.加强会计专业教材开发。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所不同,在教材开发时更应注重其专业特色。

会计教材的开发,要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的需要为核心。不要局限于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要编写工学做一体化教材,在设计教学单元时,要充分考虑到会计的职业特征、会计职业成长规律和会计典型工作任务,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理念,实现会计理论与技能训练的融合。

会计教材的内容要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要从会计实践中提炼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组成代表性工作任务,内容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既要要有足够的实训教学,以保障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会计技术,又要有足够的理论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会计实训部分内容要来源于企业,项目任务要科学合理,学生的操作技能符合职业规范性要求。无论是会计理论部分还是技能实训部分,在内容架构上都要打破常规,强化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与实用性,不必在意其系统性和完整性。

4.完善会计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对教学活动而言,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标准的会计专业考核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考核标准的实用性。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要结合财政部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和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只有建立一套符合会计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才能达到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着重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其次,考核形式的灵活性。要根据课程特点和类型的不同,灵活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理论/实践、单人/小组等形式,以单一或组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考核,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同时为了体现操作技能的考核,还应采取情境展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多种手段,全面考核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养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再次,考核过程的全面性。考核过程要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注重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成绩应包含理论与实践多个方面。考核的过程,不仅要反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检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5.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办出会计专业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就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学校应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会计实践教学,并贯穿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1)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实训经费投入,以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除配置凭证、账簿、报表等传统的实训用品外,还需加大会计软件、ERP沙盘演练、企业工作站、学生学习站等的建设,让学生更贴近企业工作实践。

(2)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技工教育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增加会计实训的教学内容,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要实现学生在校实训与进厂实习的轮换,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熟练顶岗工作。

(3)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从企业获取有代表性的真实业务,以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方式,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涵盖有代表性的业务,通过学生实训、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质。

(4)开展分层模拟实训。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在《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务会计》、《纳税实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专业课程中,结合具体岗位工作职责,开设项目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电算化实训等层次分明的实训,项目由易到难,从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技工教育一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的办学宗旨,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却始终是教学改革的主题。基于职业能力扎实推进会计教学改革,将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艳冬.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王桂琴.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2009,(7).

[3]邓亚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7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2.徐雅斌.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

第8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一、基于社会责任理念培养本科会计人才的目的

任何本科类或专科类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的目的都是为社会输送擅长会计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其中,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更为全面,基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会计人才。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会计岗位对任何企业都至关重要。由于会计对企业账目、成本和利润核算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会计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以诚信为本,遵循会计法律准则,以不做假账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底线。第二,培养会计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操作能力是个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则是会计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在会计计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也应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本科人才的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愈加强化和本科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应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会计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思路方面,应该以“社会责任理念”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课程应包括四个重点,分别为“专业技术课程”,“创新能力课程”,“社会责任理念课程”和“基础能力课程”。

本科会计教学课程可分为两个大块,分别为“社会责任理念课程体系”和“会计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社会责任理念课程体系由六部分课程组成: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企业会计人员专题讲座,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验,财经与税务人员专题讲座和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由四部分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通过对具体课程的整合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

三、基于社会责任理念培养本科会计人才的方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高校都已经开办了会计专业。各大院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要求,各学科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求生存求发展。在社会责任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方法加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1.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培养方案指提高学生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制定各科目课程的指导方案,优秀的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人才。对于开办会计专业的本科院校,应综合其他开办优质会计专业的院校和经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来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具体能力,制定提高学生能力和责任感的具体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在于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为人处世对学生影响重大。因此,应该加强优秀教师的选拔,制定严格的教师筛选标准,每年组织教师培训,使教师的素质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的薪酬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开创新型教学方法。

3.改革会计教学方法。在社会责任的理念下,应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增加原创性分析和培养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上课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课上交流,教师提出课程问题并要求学生解答,进行探索式学习。另一方面,课上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会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科研环节。实验环节可以通过课程实验和设计以及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具体实务的操作能力,实习环节可以通过认识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科研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社会调研和科研活动三个环节为岗位中的理论研究打好基础。

第9篇:会计专业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议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明显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