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顾城著名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用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世界,静候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会发现另一番美景。
苏轼与客人的那一次赤壁泛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将“自我”的位置置于万物之上,一切不过是一瞬,但若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万物,便会发现我们已拥有了世间最美好的一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享受着自然无尽的宝藏,何必疲于奔命而无尽抱怨呢?把自我的位置放在世界的一隅,用心去感知世界的美好。
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那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没有谁凌驾于谁之上,有的,只是静候的时光。现在有许多人,盲目追逐着所谓的人生制高点,却忘却了欣赏沿途的风景,错失了一次次享受的时光。美国学者对成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当一群人克服万难只为登上山顶的时候,他们满怀信心,热情洋溢,但当他们到达山顶后,却发现,除了说一句:“我们到了,现在下山吧”,却再也无话可说。人们过于渴求到达心中的位置,结果却只会是失望而归,甚至比不上在山脚欣赏群山高耸的快乐。在山脚的人并不一定就比山顶的人失败。用旁观者的姿态去欣赏万物,不去征服,不去占领,即使是在山脚,也可以欣赏到无限的美景。
做一个“旁观者”,就如伍迪・艾伦,他的电影饱受争议,却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如梭罗在瓦尔登湖自耕自作,静静品悟人生,留下传世奇作;又如荷尔德林呼吁“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求生命的纯粹。
学会做一个旁观者,不刻意地去追求“中心”位置,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时,你我已轻松起飞……
李冶,字季兰,当属女冠中的风流人物。此女早熟,据说她在五六岁时就做出了这样的咏蔷薇诗:“经时耒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李冶的父亲大吃一惊,断言:“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于是将她送入玉真观修行。这位父亲虽说霸道,但也没有看错自己的女儿。李冶生性风流,即使进了道观,做了女冠,也是不改风流本色,依旧我行我素。
“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唐才子传》),李冶不仅美貌,且才华横溢,加之彼时道观开放自由。她便结交了众多社会才俊、文人雅士,亲密往来的有名士朱放、僧人皎然、茶圣陆羽等人。她的女性身份,她的美丽,她的黠慧,使她成为各色文人聚会中那一抹明艳的玫瑰色。像是外国时兴的文艺沙龙中必不可少的为男性所仰慕的中心女性,如众星捧月。而李冶豪放不羁的个性,也使其和众文人名士交往起来无拘无束,毫无羞涩拘谨之态。甚至,她还与朱放、皎然、陆羽几位都存有暖昧的隐约可见的爱情瓜葛。
唐代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这样评价“士有百行,女睢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这从她五六岁时所做的咏蔷薇诗中可见端倪。成年之后,李冶无论处世还是做诗,则更是放肆。虽为女冠,但她对于男女之情却是颇有洞察,在那首著名的《八至》中,她写道:“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首诗现在看来,倒是和顾城的《远和近》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敏感,对人情世事的深刻洞察,李冶兼而有之。这个女人真是既明慧又老练。
李冶大胆宣泄相思之苦的诗歌也不在少数,情感最热烈的当属《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一位女冠,却毫不掩饰自己的个人情感,可见其人之坦荡,其诗之放荡。
有一次,她甚至在一个宴会上大讲黄段子。她和诸位名士在开元寺聚会,在座的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中医称为“疝气”,病象是肠子下垂,使肾囊胀大),李冶就放肆地拿他开起了玩笑,吟了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与疝气谐音)。而刘长卿则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李冶的大胆与放荡,已完全不输于今日的豪放女。显然,席间的男性也已非常了解她的不羁个性,熟悉她的出位谈笑,所以完全不觉有唐突之处,而李冶自己也全然不觉羞于启齿。一位女冠,竟豪放到与众男子讲黄色段子,也果真是疯狂。
1
张百百很爱吹。张百百吹牛时,坐在那儿,双手抱着膝盖,头发一摆一摆的,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张百百说:“你们要能混到我这种程度,就大大有名了。”
张百百当时就是这样说的,而且还意犹未尽地加了一句:“就牛皮了。”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牛皮”这个词。那时我也爱写诗,觉得诗人实在伟大,实在了不起,也——也实在牛皮。
我就可怜巴巴地请求张百百:“百百,教教我写诗吧。”
张百百听了,很不满地白了我一眼,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诗人特有的眼色,喜欢谁了,用眼珠看,叫“青眼有加”;不喜欢了,用眼白看,叫“白眼相向”。我受到的就是后一种待遇,然后张百百很不满地提醒,以后应喊他“南山居士”。
据说这是张百百的号,坡那老小子叫东坡居士,张百百扬言,自己要和那老小子一比高低
我很佩服,也连忙给自己取了个号——北山居士,向张百百靠拢。为此我请“南山居士”出去搓了顿,诗人开怀畅饮,开怀畅吃,喝了两瓶啤酒,叫了一盘炒猪耳朵,一盘油炸虾,外加两斤水饺。
这些东西“南山”与“北山”两居士撑死也吃不完。
“南山居士”打着饱嗝说,不用操心,他打包带回学校,保证两天不用上学生食堂。说完,红光满面地提着东西走了。
我一周的生活费,就这样一眨眼没了,连个水漂也没见。
2
张百百说,他是一个很牛皮的诗人,发了很多很牛皮的诗,还上了《诗刊》。“《诗刊》,知道吗?那可不是一般的刊物,是一份很牛皮的刊物。”
他仍然抱着膝盖,头发一披一披的,最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是一般的牛皮。
我听得目瞪口呆,从心里向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很牛皮的诗人。
可是刘舟却不这么认为,公然指责张百百:“什么牛皮诗人,诗呢?拿出来看看。”张百百白了脸,接着红了脸,然后又白了脸,拿出个笔记本,恶狠狠地点了下头说:“好吧,让你小子见识见识。”说完,沾了唾沫翻起笔记本来,一页又一页,二页复三页,翻到我们的忍耐力快要崩溃时,张百百终于停止了,把笔记本往前一推道:“看看,读得懂吗?”
我颤抖着手双手接过,是铅印的字,一首儿歌,内容只四句:月亮妈妈,照着娃娃。娃娃听话,乖乖睡啦。
刘舟一撇嘴道:“哇,这——这也算发表的啊?这是校刊上发表的啊。”
张百百很不屑地哼一声:“校刊上就不是诗么——”“么”字拖得很长,一波三折,很有一种讽刺意味。
“这是诗?这说不定是你妈妈在你小时教的儿歌吧?”刘舟反驳。
张百百笑了,眉飞色舞起来,双手叉腰,头发一披道:“是啊,我的诗学得自家传,自小就受了我妈妈熏陶。”言外之意,不只自己是诗人,自己妈妈也是诗人。
我听了,更是打心眼里佩服。
3
有一段时间张百百不吹了,坐在那儿,咬着铅笔,皱着眉毛,看上去更诗人了,也更牛皮了。我问他干什么,张百百一摆头道:“刘舟敢小瞧我,我让他看看。”
然后他告诉我,自己无论如何要写诗,要成为大诗人。“知道吗?成为李白杜甫一样的超级大诗人。”张百百说完就低着头,使劲地写啊写啊,写了就寄了出去。
我们学校附近有个书店,没事时,“南山居士”就往那跑,一呆就是半天,看顾城看海子的诗。我说:“海子真伟大啊。”张百百很不满,一摆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你老师要成为海子之后另一著名的诗人。”
在我面前,他俨然以老师自称了。
有一天,他从书店回到教室,脸上青了一块。他头发一摆,告诉我,遇见一个搞坏事的家伙,他很不客气,上去就来了套降龙十八掌,把那家伙打趴下了,当然自己也落了点伤,他说完一挑拇指:“你老师能文能武。”
4
然而,消息不久散布开,渐渐于他不利。那天,张百百并不是和歹徒搏斗负了伤,而是另有隐情。刘舟说,那家伙到书店白看了书,还准备偷几本诗集,结果被保安揍了,脸上就留下那个记号。
“不可能。”对刘舟的造谣,我十分不满,认为那是妒忌。
刘舟嘿嘿笑了,道:“不信,去问你老师!”
我去见了张百百,把刘舟诬蔑的话告诉了他,希望他很生气,头发一扬,去给刘舟一通降龙十八掌。可是他没有,低着头,半天才抬起头,满脸愧色地望着我。那脸色证明,刘舟说的没错。
“你——真糟蹋了诗。”我说完走了,以后自动取消“北山居士”的号,向外界澄清我和他毫无关系,也从没向他拜师学诗。
他知道了,一句话不说,嘴角挂一丝笑。
他仍然写诗,向外寄。渐渐地,他的诗歌不断在各处发表。老师拿着他的诗,在教室里读,他的脸上,满是阳光。
他渐渐有了粉丝,尤其一个叫“爱诗的人”特崇拜他,给他寄来一本一本的诗集,还有钱。刘舟冷笑,对我说:“那个送书的,一定是像你一样傻傻的丫头。”
5
从刘舟的嘴里,我才知道,张百百的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在他四岁时跟一个女人走了,不见了踪影,扔下一屁股债,也扔下了他和他妈妈。
张百百就带着一屁股债读书。
他妈妈为了供他读书,整天在外打工,很是辛苦。一次,闲下来,妈妈看他读诗,就笑着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一心想当诗人,可一直没当上。
妈妈的话,如一粒种子,撒在张百百心中。张百百本来就喜欢诗,这以后更暗暗发誓,一定要做诗人,圆了妈妈的梦,让妈妈因为他而骄傲。
他爱诗,爱写诗,可没钱买书。因此,那次就出现了在书店偷两本诗集的愚蠢做法。
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
那天,张百百接到一个请柬,请他去开笔会。我们见了,都惊叫着。他嘴一撇,很不屑地说:“少见多怪!”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
临走那天,张百百约我出去吃饭,我说:“得了,不会又搓我吧?”
他呵呵一笑,道:“放心,老师稿费够花呢。”去了饭馆,叫了几盘菜,两瓶啤酒。啤酒,他喝了;菜,他也吃得多,然后望着我细嚼慢咽的样子。我说:“诗人,你这样看,本美女可有点难为情哦。”
他没说话,拿出一叠钱,塞在我手里,然后站起来,深深地鞠了个躬走了。他的眼圈红红的,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看到他流泪。
我打开钱,里面有张纸条:谢谢你,吴琦,谢谢你汇来的书,还有钱。
我的眼睛也模糊了。自从知道他的身世后,我就悄悄地以“爱诗的人”为名,给他汇来书,还有钱。这些,对一位企业家的女儿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他,就是雪中送炭了。
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哪个小说人物?( )
A.周瑜 B.刘备
C.孙策 D.曹操
2.《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西行赴天竺取经,是到现在称为( )的地方去求“真经”。
A.印尼 B.伊朗
C.印度 D.西洋
3.唐宋古文家中唐朝有两位,宋朝有六位,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唐朝的( )。
A.柳宗元 B.韩愈
C.王安石 D.刘禹锡
4.句子、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刘禹锡――唐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宗宋祖,稍逊”中的“”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B.成语“一鼓作气”和“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左传》和《史记》。
C.《关雎》《曹刿论战》《论语二章》都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表现的正是孟子所称赞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6.出国学医,又改学文;写过小说,又多写杂文;擅长翻译,又致力于出版。他在多个领域努力,是为了寻找最好的疗救国人精神的方式,他是( )。
A.郭沫若 B.鲁迅
C. D.钱钟书
7.冰心的《春水》中有( )这篇作品。
A.《谈生命》 B.《纸船》
C.《小橘灯》 D.《寄小读者》
8.下面作品中与怀念童年和故乡无关的是( )。
A.《朝花夕拾》 B.《再别康桥》
C.《荷塘月色》 D.《城南旧事》
9.每年在河南新郑市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有很多台湾人前来,下面诗句中( )能表现他们的情怀:故乡,生命之根。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错杀( )(A.杨修 B.华佗 C.吕伯奢)一家,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体现了他的奸雄本色;而在(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坂坡之战)中,他赤脚迎接( )(A.诸葛亮 B.许攸 C.庞统),听从他的建议,最终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又是英雄所为。
11.“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不包含以下哪部书( )。
A.《礼》 B.《易》
C.《乐》 D.《春秋》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以下哪本书(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1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孔子的这句话赞颂的是哪位官员( )。
A.解狐 B.祁黄羊
C.午可 D.第五伦
14.著名的“四知太守”杨震的故事出自以下哪本书(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15.被李贽赞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形象( )。
A.鲁智深 B.武松
C.宋江 D.林冲
16.“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不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这句话是哪位学者说的( )。
A.鲁迅 B.
C.鲍鹏山 D.易中天
17.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是哪位著名词人(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纳兰性德 D.朱彝尊
18.以下名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9.“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是( )的诗句。
A.苏轼 B.徐文长
C.郑板桥 D.王士祯
20.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是以下哪部小说( )。
A.《围城》 B.《都市风流》
C.《京华烟云》 D.《三重门》
二、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选对一项得一分。)
1.以下典故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关的是( )。
A.一鸣惊人 B.绝缨得士
C.退避三舍 D.问鼎中原
2.下列著作属于战国时代的有
(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3.下面几组人物全部出自《史记》的有( )。
A.伯夷、叔齐 B.荆轲、高渐离
C.阮籍、嵇康 D.管仲、鲍叔牙
4.以下诗句与贾谊有关的是( )。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B.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
C.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D.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5.以下诗句出自唐代作家的有
(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B.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C.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D.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6.以下著名诗句出自苏轼的有
( )。
A.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D.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7.以下几组人物形象,全部出自《红楼梦》的是( )。
A.晴雯、袭人 B.平儿、妙玉
C.香玉、绛雪 D.司棋、侍书
8.巴金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包括以下哪几部( )。
A.《雾》 B.《雨》
C.《风》 D.《电》
9.以下关于杨绛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曾在苏州的东吴大学读书。
B.翻译过《堂吉诃德》。
C.《干校六记》的作者。
D.钱钟书的夫人。
10.莫言是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有( )。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家族》 C.《生死疲劳》 D.《蛙》
三、判断题(40分,每小题2分。请在正确选项后面打√,错误选项后面打×。)
1.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兵器,出自于同一宗室,他们的名字是关羽、关胜。( )
2.《论语》作者是孔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
3.武松是《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的七十二地煞之一,有关他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擒方腊等故事脍炙人口。( )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一样,都具有不畏、勇于反抗的精神。( )
5.刘禹锡《陋室铭》的“铭”,韩愈《马说》的“说”,诸葛亮《出师表》的“表”,都点明了文章的文体特点。( )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些诗句中都用了典故。( )
7.《孙权劝学》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是说鲁肃学习的进步大。( )
8.《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规劝。( )
9.《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内容是作者对自己在鲁镇咸亨酒店当伙计的回忆。( )
10.《骆驼祥子》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主人公祥子历尽艰难,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
11.“”原是《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的并称,后借指文学才华。( )
12.被誉为“史学双璧”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
1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1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西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
15.“船山先生”指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明亡后,他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潜心著书立说,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 )
16.《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这本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
17.“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这首诗一直被当作革命诗歌,其实这是一首爱情诗。( )
1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蒙古族人。他曾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
似乎自中国进入市场语境以来,从来就没有缺乏过关于“道德”伦理的话语讨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人文精神”讨论到今天的“价值伦理”争执,跨世纪,且话语严肃认真。上至中国孔教之礼,下至西方公共社会伦理,既有儒家传统的现代化转换,又有左翼马克思的中国运用,还有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公益伸张,云云,可谓理据繁复,论证铿锵,还有主流民间各派别和声交响。可惜现实社会,特别是活生生的人,就是朽木不雕、德衰难佐。好似“道德”这个词如吊死鬼一般被GDP劫持绑架,随其火箭似增长到了云层高屋,还不具备贵妃娇体能承万千宠爱之质,不能起舞更乏弄清影,于是,就越加是高处不胜寒,结果就只能滑溜溜板似的万有引坠。抗辩者不解:中国改革,怎么就损毁了道德价值呢?
今天的自杀已经祸及到六岁的孩子。据《都市快报》报道,安徽省阜南二小两名六年级女生小梦和周周,在教室服下剧毒农药敌敌畏。写下一行对数学老师的愤怒粉笔遗书,于是社会各方老调重弹地纷纷论及“教育呀教育”。谴责这位数学老师是一方面,可是从孩子起教育他们尊重生命,我认为更是教育之责。从文学虚构到现实社会政论,即从作者到号称公共知识分子们,总过多地张扬叛逆与泄愤,还装裹在“批判审视霸权”的伪饰外衣下。比如:老师与学生,弱小六岁的学生当然是无辜的,具有规训霸权的老师当然责不可脱;但是让人从小就明白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将其视为人道德之根本,更重要。还有《重庆晨报》讯:“16日晚上7时,一名失恋男子在主城开往江津的大巴车上,用指甲割破了颈部动脉自杀。”自杀已不需要其他工具,不需要借助刀、绳、毒,抑或火车、大桥、高楼等,从外在的工具走向内敛极便,指甲就行,岂不怪哉?而且从小学生到这青年,都在公共空间——教室或公车,施行自杀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结束自己生命的随意性,几乎无需地点的选择。从哈姆雷特似的哲学追问“活着还是死去”到当下生命的随意轻掷,这世界是如何由思考走向浅薄之堕?文学及话语制造者有何责任?一直以来,许多鼓吹“死亡美学”者,却忽略了言说死亡背后的“生”。一如赞扬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忽略了“死”意象在诗句中有多重解释,即便是这诗人的生命意外地应合了诗句,其生命背后亦有许多不幸和坚忍。阐释和宣扬者往往疏忽了后者,太张扬前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故此本文将再次论及海子与海子的诗,兼谈诗人意愿中的使命。
再说他杀。本来理性社会建制的首要当是使敌我双方亦能在沟通的平台上得以协商、共建和平。当下社会几乎无需构建敌我,甚至都谈不上利益冲突,更不要说即使帮会也该有的法规门道,就像不需要工具似的无需武功,只是任性地随意戕害他人生命。“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中国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该男子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接机母亲。”弑母案已经无法以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母来做哲学省思和理论建构,无知、冲动及丧失理性,社会更多且几乎习惯性地以精神疾病来诠释。好像心灵的问题真的能由科学分析就了结了。一般多使用性格分裂或者双重人格等等遁词,我认为这样过于偏重科学主义的极端,是干扰社会价值及信仰构建的障碍。不少有意图的杀人者总幻想心理医学的庇护来逃罪。在心理医学的市场蓬勃下,社会伦理濒临崩溃。2010年3月24日福建南平还发生了中年男子狂砍小学生事件,造成八学生死亡,三学生重伤。而事后裁决一个失恋说的“疯”字就了结了。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精神分析鉴定,几近干扰法庭治罪,甚至有些不无怂恿变态性破坏社会伦理的行为。我认为,让罪者明白其罪,罚之重要!文学,因其对人性有着超越极限的探险功能,所以常常刻画某些性格多重和分裂之人。但文学及心理学理论都不能沦为助纣为虐的工具。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多现他杀场景,像《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都可谓是多重性格者,在分裂病态中有犯罪行为和犯罪臆想。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文学描写仅到“罪”的发生为止,或是用某些心理分析理论来怪诞地解构,而是在罪之后,在极其精彩的剖析心理纤维之后,强调“罚”的意义。于伊万,导致精神崩溃,由此阐明拒绝上帝拯救的后果。而在拉斯柯尔尼科夫,除了罚到西伯利亚流放,更是以索尼娅这人物的设置,来实施拯救灵魂之功。虽然她被生活所累沦落为妓,却有着凡人难以想象的与罪人共同承担苦难的超凡脱俗。她作为倾听者肩负起与罪人共同分担灵魂重负的责任,劝说罪人自首,并承诺陪同流放西伯利亚。对罪之罚不是文学终极旨归,文学当追求的是灵魂得救之宗教信念。西伯利亚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真正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灵魂得以拯救的是索尼娅每天坚忍不拔地墙外光芒式伫立,终于在故事的终结,罪人真诚认识到罪行,也同时得以灵魂的升华。此乃文学之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与西方再度交媾,九十年代诗人自杀却契合着西方二十世纪初诸多文人在世界大战中的毁灭心态,那种灵魂无所皈依的破碎情态,叠加进中国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冲击,从八十年代前期理想高歌渐渐步入后期人文精神的迷茫,像海子的自杀,纷纷被议论牵扯到诸如伍尔夫、本雅明、海明威、茨威格等等的自杀联想中。而到二十一世纪的他杀现象却暗合着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笔下的幽灵。我们的社会始终在高调否决自己与资本社会的不同,却仅从“杀”这样的微观中,不无十九世纪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梦误导。有人说这都是个人主义的错。我说,先要区分个人主义与个体叙事不可混淆。更不能将新时期中国重新拾起的个人叙事,轻率地否决,且盲目性地重新张扬起曾经被历史纠错了的“”集体叙事中的假大空。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二十世纪进入现代的特殊性,即人们熟知的救亡压倒启蒙的集体主义,的确在心灵上拯救了战争给予人的创伤,使得中国较西方,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少有自杀现象。当然在“”集权主义膨胀到极点时,亦有如傅雷、老舍等等自杀。故此,在强调民族的集体精神即人类的普世价值的前提下,本文拟似海子探寻汉语诗学的民族精神本源般,对人类的集体回忆和人性至善造型由衷呼唤,重思文学之质。恰如海子所言:“我们这个民族毕竟站起来歌唱自身了。”因此海子曾宣言,“我决定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我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珍视生命,善之美乃文学精髓。
二
对于海子的自杀,我也借用西川引用的约翰·顿:“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对结束生命,无论有多少种阐释理由,都是让人痛心的。我相信,许多优秀者在作如此选择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痛挣扎。
同时,我完全不能忍受俗世之人利用优秀生命失落的结果,或是作为隐遁的托词,或是作为泄愤抬高自己身价的筹码,比政客的投机更让我不忍,且为逝者痛心。因此,再度着重指出海子在汉语诗学中的时代意义。企图穿越死亡的疼痛,能获知新生的追求。对死的探讨,从来都显现对生的执著。海子的诗篇有许多“尸体”意象,但无不在谈诗的孕育和再生:“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土地·王》)我愿意相信是诗人灵魂对“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一如海子论及的荷尔德林和梵高。于是,诗与诗人、文学与作者,可以长青万万年。这也成就了海子诗言:“在大地中/死而复生”(《诗人叶赛宁》)不止一个,“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是在“复活”的意义上,我体会海子的汉语诗学追求,称其为“古典是一种黎明”。海子在1986年8月的日记中如此写道:“黎明并不是一种开始,她应当是最后来到的,收拾黑夜尸体的人。我想,这古典是一种黎明,当彼岸的鹿、水中的鹿和心上的鹿,合而为一时,这古典是一种黎明。”
我将这理解为中国汉语诗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经过漫长却始终处于阵痛之烈的历程之后,划过语言天空的一道曙光。中国现代诗,抑或现代语言,已经不可能撇得开“彼岸的鹿”,我们古老的民族语言不可否认地在进入现代以后已经杂糅进西方语言的林林总总,狭隘、闭锁、偏执,都不利于语言的更新发展,尤其是诗歌。在倾注人类情感、心灵的圣职中,更要求普世胸怀。问题是我们民族的语言特别在行诗中,花费大半个世纪在行埋葬之功,“旧语言旧诗歌中的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死尸是不能出土的?”海子在日记中要说的不是尸体,而是“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日记1986/8)也就是说,“水中的鹿”如“水抱屈原”,尽管“尸骨难收”,却仅只“一双眼睛如火光照亮”,就可以激起“水面上千年的羊群”,让“世界上美丽如画”响彻云霄。(诗《水抱屈原》)要穿上“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是海子一直的梦,在著名的抒情短诗《亚洲铜》中,他把这民族祖魂的诗鞋幻化为“白鸽子”,号召“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但是,为诗的理想性行动要真正实施如诗节奏性跳跃有其现实困难,即如何将“坟墓上的”抒情进“清澈的”、“水中王冠”的状态,“流动的语言的小溪则是阻碍。”海子对现代诗语的“意象”说,尤其是技术分割型,有相当的警醒,他追求的是“意象与咏唱的合一”,他表白“当我从当代、现代走向古典时,我是遵循泉水的原理或真理的”。正是对语言的“自我审视”,这“心中之鹿”才是让海子困扰不已,也奋争不息的关键点,以对中国诗歌使命般的思考,海子指出:“中国当代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语言。”
对于诗歌本身建构性思考,要将中西古今内在外物三“鹿”合一,在诗清澈澄碧的王国高度腾跃飞升,这是我对海子诗学追求的读解。奚密也曾在讨论《亚洲铜》时总结:“海子的《亚洲铜》一方面表现了寻根、‘追求东方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1985年1月《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前言),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从对本土文化过渡到对诗本身的反思。”我却认为,1985年左右中国文坛兴起的“寻根”热,对海子当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在1986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王子、太阳神之子》)多数评论都注意到这段话,却没有多少深究海子为什么会如此说,恰是立于穿越现代意识之后的语境,思想再触及的东方实体,已不能放下现代之重。但要如何才能从当代穿越现代重抵古典,且立于“诗本身的反思”在幻象的旅途飞翔。海子认为,“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诗歌”,除但丁、歌德和莎士比亚之外,“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诗学提纲·伟大的诗歌》)奚密也注意到了海子“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表现出的最高成就,一并“金字塔”、“敦煌艺术”、“印度及荷马史诗”,还有“圣经旧约和可兰经”,对这要建立(以西川的话说是)“庞大诗歌帝国的理想”,奚密没有做深入分析。在西方现代意识统领百年之久的领地,集体的东方还有否可能,且要以远古史诗的形式再度表达?被幻象燃烧的海子说:“我一直想写这么一首大型的叙事诗:两大民族的代表诗人(也是王)代表各自的民族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诗歌竞赛,得胜的民族在歌上失败了,他的王(诗人)在竞赛中头颅落地。失败的民族的王(诗人)胜利了——整个民族惨灭了、灭绝了,只剩他一人,或者说仅仅剩下他的诗。”好似海子以“处罚东方”的语气要倾导出的是即使百年来我们面对“死亡惨灭的秋天”,但依旧可以幻想诗歌“保留最后一个果实,除了失败,谁也不能触动它。”而这失败之血却可以飞跃入天堂,“血。他的意义超出了存在。天空上只有高寒的一万年却无火无蜜、无个体,只有集体抱在一起——那是已经死去但在幻象中化为永恒的集体”。(《诗学提纲·朝霞》)尽管奚密最后概括:“从到1986到1989年,诗人对诗本质——包括它与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吊诡运作——的思考,其普遍性和多元性、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及的。”这给予了海子当代诗歌之位的不朽认可。
灵魂受洗,几乎是海子在诗中体现的生与死的态度。在《王子·太阳神之子》中他曾如此赤诚表白:但丁“领着你在他王座周围盘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由我心中的诗神或女神陪伴升上诗歌的天堂,但现在你仍然是王和我的老师。”关键是中国诗人要在被西方语言几乎统领吞没的语境下探寻汉语诗的天空。海子说:“如果说海是希腊的,那么天空是中国的。任何人都不像中国人对于天空有那么深的感知。”(《太阳·断头篇》代后记)在海子的理想中,似乎只要汉语诗学能省思转身,一如“中国乐器用泪水寻找中国老百姓”,那么,“瞎子阿炳站在泉边说/月亮今夜也哭得厉害”。远古犹如婴儿诞生的啼哭恰是“断断续续的口弦”,将钻入“港口的外国船舱”,让“第一水手呆了/第二水手呆了/那些歌曲钉在黄发水手的脑袋上”。(《中国器乐》)
因此,将海子阐释为悲观厌世和灰暗落魄,是荒谬的误读。尽管他有着执著民族语言挥之不去的忧伤,但诗人心中的追寻总是现出某些喜庆,一如他的诗篇《新娘》,诗人总在告别一种不满意的现代自己,要去追寻“故土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这些意象一如他的“喂马、劈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对土地之呼唤,而且总要抱着明天“春暖花开”的幸福许诺来作今天的“告别”。但是,海子的告别从来都不是颓废,而是被他喻示为
民族语言的“河流幽幽的眼睛”像“一盏灯”,呵,“新娘”般“照耀”啊!诗人真的如新郎般喜庆:“这盏灯今天睡在我的屋子里。”
因此,我愿意在“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下来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那种“超于母本和父本之上,甚至超出审美与创造之上”的追求。海子说那是“人类之心和人类之手的最高成就,是人类的集体回忆和造型。”当我们怀念诗人时,让某种情感和理想复活于我们自身,一如诗人说“想在我的诗学中表达一种隐约的欣喜和预感: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个人巨匠的创造之手以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海子认为:“灵性必定要在人群中复活”,是要强调民族史诗的魂灵在涌动。我曾在论述史诗文章中写过:史诗精神乃雄浑广博浩大之超越,虽以“英雄”人为之本,即死亦不乏灵魂的飞升。海子的“太阳”、“麦地”和“田野”皆是灵动元素,一如他反复歌吟的:“复活的那一天必定是用火的日子。胚芽上必定会留下创世的黑灰。一层肥沃的黑灰。我向田野深处走去,又遇见那么多母亲、爱人和钟声。”神性的晚祷霞光,从远古的旷野幽幽长鸣,民族的传奇,神话般与世界融合,海子预言:“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伟大诗歌》)
扼腕痛惜的是在诗中千万次否决自己的个体“海子”,以自杀的方式,戕伤了“集体”的海子,而我们,却只能呼唤其精神的复活,以坚持梦想。
三
对个人功利的极大膨胀,亦是他杀的主因。在资本积累漫天膨胀的时代,尤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许多以他人为阶梯,谋利不成而屠杀他人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就是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来英雄精神是追求奋斗的动力,可是在资本积累的残酷中,扭曲地将他人作为了自己利益的垫脚石。拉斯柯尔尼科夫人物谱系前身有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热衷拿破仑沙场取胜的角色,任何妨碍其攀升利益的无辜者甚至爱人,都可以格杀勿论。对此利欲熏心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中的警示如《》中描写的经典情节,被金钱糜烂社会伤害至深的纳斯塔霞,勇敢地拍卖自己,将获得的十万卢布随手扔进火力,让贪图利益、伤害爱情的甘尼亚爬着去取,如果这男人还可以保持不像狗一般地往火堆里抢救钱财的话,说明他还有点人味。这是纳斯塔霞狂笑世间的表达,而这个与于连、拉斯柯尔尼科夫,还有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提格涅同类型的资本社会的畸形体,终于煎熬不住以昏死过去保全了自己仅剩的人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文学价值就在于揭示如此社会恶俗时的批判和拯救。《》中正是以一个癫痫症患者梅什金公爵,他曾穿越死亡,来启迪在金钱权势下堕落的俗世人间。曾面对死,几分钟之后灵魂就将离开躯体,于是希冀生的渴求那样强烈:“要是我不死,那该有多好!倘若我能死而复生,那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时间!一切都会是我的!那时候,我将使每分钟成为整整一个世纪,一点也不糟蹋,每分钟都计算清楚,连一分钟也不浪费!”
以文学来启示生命的意义,有说《罪与罚》,只不过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将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成了宗教狂热者。这是极端错误,难以沟通的谬论。宗教与宗教精神是不同的,在当下的中国,我们不乏宗教,即使是街道上,或者闭门家居,都不时会被什么和尚之类的要讨香火和超度的钱财。念经燃香,或者竖起十字架传销些商品,几乎是当今市场的宗教。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明示的却是宗教精神,以此情怀来超越罚之上的灵魂拯救。在《罪与罚》的结尾,杀人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西伯利亚,终于从抗拒心理走出,融化进爱的暖流中。索妮亚没有向他宣传过宗教,没有使他痛苦,没有把宗教的书籍硬塞给他,而是他终于忍不住向她要了《新约全书》。但是,他依旧没有打开过,但却与她同时认识到,流放的七年是幸福的开始,他们俩都愿意将这七年当作七天。但是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可能无价地得到新的生活,必须为它付出重大的代价,往后必须为它作出重大的功绩……”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总结说:这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人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新的、直到如今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的故事”……
我希望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当下的文学中也多多发生,于是他杀的野蛮,不会在文学中嚣张,到现实中也禁止残暴地模仿。
四
美国9·11之后,有这样一本书《艺术犯罪与恐怖行动》(“CRIMES OF ART+TER-ROR”),谈到生活对艺术的模仿,复仇的也许就是从书本上获得灵感。犯罪欲望导致作者与杀手某种程度上存在隐在的共谋关系。这颠覆了艺术唯美的先定假设,在野心和欲望的挑战下,艺术迷恋甚至往往要超越极限,暴力与性,在当下都是热门。这使得文责话题,几乎困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