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合作社入社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农业
桦甸市目前现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85户,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71户,经营面积1306公顷,其中种植面积达到100公顷以上的3户。永吉街道红升村一社朝鲜族村民比较多,他们大多数都出国打工,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村民黄云植,在党的政策鼓舞下,黄云植注册了中元种植家庭农场,现有玉米水稻种植基地501亩,其中流转土地480亩,集中水稻成片经营320亩,玉米成片经营181亩,购置大型农机具2台,2013年年产值102万元,实现纯收入30万元。2013年被吉林市农委评为优秀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不仅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由农户自愿申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农户按照入社土地面积定期获取分红收益。这样土地能够统一实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桦甸市边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书(期限为5年),承租按土地等级为300~450元付租金,租金一年一结。
在经营管理上,合作社配备专业农技人员3人,按照“五个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即“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田间管理(浸种、育秧、耕田、插秧、施肥、喷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合作社优先雇佣愿意参与田间管理的成员,按每亩300元支付给田间管理费,并外加产量每公斤0.4元提成。同时,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盈余50%返还给成员,50%留作公积金,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桦甸市边外土地流转合作社实现种植面积200公顷,其中种植优质水稻集中连片达100公顷,进行集中经营,规模开发,标准化生产,实行土地流转后,土地适当集中了,便于农业机械操作,一亩田机耕成本大约是60元左右,单机耕一项每亩节约生产成本约90元。自己经营时,收获时期不统一,销售时间太长,增加了储藏成本。合作社规模经营后,机械化作业,水稻提前两个月出售,水稻收割质量高,销售价格每斤高出0.3元,增加了入社农户的收入。出让土地的农民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从庄稼汉变成了农业工人,实现了承租户与农户双赢。
企业股份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丙方(以下简称丙方):
元谋县开荣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平田乡华竹村委会车量地特有的林地、草场资源,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经全体社员代表充分可行性研究和相互协商,并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营范围以山羊养殖为主的元谋县开荣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于 2019年 11月 日在平田乡平田村委会正式成立。经合作社考察,乙方、丙方具备入股的条件,同时乙方、丙方自愿入股,三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合作社成立的宗旨
合作社以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为目的,坚持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立。
第二条 股份构成
合作社股份由合作社法人股份、平田三农综合服务中心股份(红色股份)和普通群众注入股份(社会股份)三部分构成,原始股价为每股10000元,2019年1月1日前投入资金可算为原始股份,后续注入股份和追加股份按合作社实有资产重新核算股价。
第三条 入股形式
法人股份:法人以土地、养殖场基础设施、羊只入股,共计27万元(经估价确认),按每股10000元计算,共持有股数27股,经股东会议同意可追加股份。
红色股份:平田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以项目资金5万元为股本入股,按每股10000元计算,持有股数5股,经股东会议同意可追加股份。
社会股份:普通群众自愿以资金入股,户口所在地为平田村委会的村民可优先,出资额度不低于10000元,不高于10万元,总出资额度不高于100万元。为保证规模化经营,进行科学饲养,原则上不接受农户以实物(羊只等)出资。
第四条 三方权利和责任
甲方的权利和责任
1、甲方行使经营权,负责养殖规模扩建、经营销售、管理、利润分配等各项事宜,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议事,制定经营规划,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开展经营活动。
2、甲方加强合作社自身管理,把握市场信息,搞好市场营销,发挥市场优势,充分调动合作社创效增收的积极性。
3、甲方的一切经营活动受监事会和其他成员监督,经营过程中的重大决定、入股、入社等由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4、甲方必须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银行专户,聘请财会人员并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每半年公布一次财务收支和经营情况。
乙方的权利和责任
1、乙方要服从甲方的管理,遵守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2、乙方按照出资比例享受盈余分配,承担亏损风险,资金的收支受平田乡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监督。
3、乙方法人担任监事会监事长,同时选派人员进入监事会监事,对甲方养殖、经营、财务会计等情况进行监督。
4、乙方可为本地农户入股、入社、社员借款等进行担保,对所担保农户负责,所担保农户造成的损失从乙方红利或股份中扣除。
5、参加成员大会,并有代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决定合作社其他重大事项。
6、乙方退股须经合作社理事会同意。
7、乙方股份不得转让。
丙方的权利和责任
1、丙方要服从甲方的管理,遵守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2、丙方可为本地社员借款等进行担保,对所担保农户负责,所担保农户造成的损失从丙方红利或股份中扣除。
3、丙方参加成员大会,并有代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决定合作社其他重大事项。
4、丙方股份转让须经股东会议同意。
5、入股不足1年(12个月)不得退股,确实需要退股的不再享受退股当年的分红。
第五条 利润分配方式
采取固定分红+浮动分红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
固定分红:每年每股股金的4%。(以1股计算每年固定分红为:10000元0.04=400元。
浮动分红:2019年2019年,按照同股同权同价的原则,平
均分配当年利润总额的70%,利润总额剩余的30%为公积金用于项目滚动发展。(假设合作社总股数32股,当年的利润总额为10万元,以1股为例计算浮动分红为:100000元(总利润)70%(用于分红部分)32(总股数)1(股东持有股数)=2187.5元。)
2019年以后,按照同股同权同价的原则,平均分配当年利润总额的90%,利润总额剩余的10%为公积金用于项目滚动发展。(假设合作社总股数32股,当年的利润总额为10万元,以1股为例计算浮动分红为:100000元(总利润)0.9(用于分红部分)32(总股数)1(股东持有股数)=2812.5元。)
第六条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可订立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及附件均为本协议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平田乡村级会计委托中心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签章) 法人:
关键词:合作社;现代农业;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从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效益分析看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0日
笔者为增加社会实践阅历,借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来到潍坊市寒亭区尝试社会调查。我的到来,得到寒亭区供销社刘万书主任的大力支持。他首先向我介绍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协助我到区农业局、统计局等部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建议我重点解剖几个农民合作社,以加深对农村经济社会,尤其是对当前农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进行了为期9天的社会调查,深入了解了6个农民合作社的运营情况,使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全新认识。其中,寒亭区的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对我启发最大。
一、寒亭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寒亭区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现辖寒亭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和6个街道,面积628平方公里,人口31.7~12万,耕地面积46万亩。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14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分散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含量低,土地增收增效难;二是已有56%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粮食主产区的农民转移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比例65%以上,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在土地管理上力不能及;三是一家一户的土地管理粗放,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劳动力价格上涨,由原来农民劳动力不计成本,到目前每个劳力的工日价格近百元,以人力投入为主的小规模种植已无利可图;五是很多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对长期的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寒亭区政府以努力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为抓手,以培育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加快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专业大户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队伍,“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普通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区培育专业大户5,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92家、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其中有近百家专业大户正准备注册为家庭农场;带动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达18处、12.9万亩;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45个;带动全区新增土地流转8,300亩,土地流转累计达29.5万亩,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64.6%,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是各方面都普遍认可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
二、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及其运作机制
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已发展社员231户。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员零星的耕地集中起来,将社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合作社投资32万元购买的28台套农业机械,其使用率较分散农户提高了一倍以上。实地考察中,重点对合作社728.8亩的一方耕地,从去年秋玉米到今年春马铃薯一个生产周期的投入和产出、分配原则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一)去年秋玉米的种植效益。为锁定销售市场,合作社选择了适宜深加工的蜡质糯玉米,并与法国罗盖特公司设在连云港的中国公司分部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只要销售数量和质量达到协议规定要求,法国公司以高于普通玉米市场价格15%的价格包销。
在生产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使较为成熟的增产技术得以实施。比如,实施3遍病虫害统防统治,节约成本30元;使用具有8种功能的免耕深松7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实现了单粒精播和种肥同播,省却了追肥、间苗等生产环节,每亩节约用工投入80元;7层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深松技术打破多年的坚硬犁底层,保水性和抗旱性强,玉米的根系下扎,根深叶茂,平均亩产1,260斤,与普通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增产120斤,按去年市场平均价格1.10元计算,增收131元;社员按订单实际销售单价为1.265元,每亩增收207元。由此,合作社种植玉米每亩增收节支448元。
(二)今年春季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为确保良种质量,合作社带领社员代表一起去内蒙古海拉尔参观土豆育种基地,订购良种,实行从耕种到收获,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零距离、点对点的农业技术服务,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因合作社直接联系经销商或订单企业前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农民自己种植土豆每亩需要人工14.5个,按照每个用工60元计算,需要花费870元;而供销社统一机械化耕种只需要398元,每亩节省费用472元。种子直接到育种基地进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直接从厂家集中购进,种肥药膜节省300元;二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由于使用了摘花减芽(只留独杆)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使土豆平均亩产量达到6,518斤,增产1,000斤,增收600元,而且果形整齐均匀,优质商品率由70%增加到85%,该15%产品的单价可由0.2元提高到0.8元,又可增收500元,收获后大部分在地头就被收走。由此,社员种植马铃薯每亩减支增效1,800元。
(三)合作社的运作规则和利益分配原则。从该合作社开展两季生产的效益看,每亩增收节支合计2,248元,728.8亩耕地共计增收163万元。经查阅合作社章程、有关制度和约定,主要有以下核心内容:
1、参照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入社农民每亩每年保本收益按800斤小麦(当年6月20日市场价格)折算价值,在生产年度结束后结算。
2、政府扶持农民的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仍归农民享受。
3、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的农作物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4、加强与村两委的联合与合作,组织农民将分散耕地集中起来,并协调好外部关系。个别不愿参加的农民,由村两委协助调整土地位置,为开展规模化服务创造条件。
5、按照自愿原则,农民加入合作社可不投入股本,成为一般社员,享受保本收益;也可以按约定投入股本,作为股东社员,除享受保本收益外,按持股比例承担合作社经营风险、享受合作社经营收益。
6、在章程中明确了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一是优先保障村集体收益,整合土地规模在1,000亩以下的初始阶段,村两委每年只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达到1,000亩以上时,村集体除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外,按合作社收益的2%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明确公积金、公益金的留成比例15%和10%;三是明确可分配盈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
三、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很快就要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农村经济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为弄懂一些问题,之后被迫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拜访了近20位有关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生产为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过多的人口压在土地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无法推广,集约化经营更无从谈起,农业始终处于一个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经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均经营规模扩大变为可能。靠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有了用武之地,突飞猛进的农业技术变革才得以及时转化和落地,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民合作社投入方式的改变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由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就业收入与从事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工业和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分散的农民面临低效生产与撂荒的两难选择。合作社的建立,使原来以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为主,转向了以机械投入、转化科技成果、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主,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种农业组织和投入方式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农民合作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玉米的深松多层施肥、单粒精播、早种晚收,马铃薯的摘花减芽、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小麦的宽幅精播、蜡熟早收,以及各种农作物的良种更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增效措施,因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加入合作社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需要再为“三夏”、“三秋”的农忙返乡而奔波。据佳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贵礼介绍,一对在长三角或珠三角打工的夫妻,一年两次农忙返乡的开支需要近3,000元,还会影响务工收入2,000多元。加入到合作社后,可增加他们家庭的工资性收入5,000多元,既省心又省力。只要承包地不丢失,而且有稳定收入,他们就能安心在外打工,反而对土地增加产出的几百元钱看得很淡。而投资入股合作社的农民社员,却能在合作社中获得一定的投资性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该农民合作社的做法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比如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在章程中就被列为参考依据,而主要是按股权比例决策重大事项;合作社按交易量的分配原则,因实行了统一经营而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与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制度不相符。但是,由于其真正体现了成员的意愿,并为大家所认可和遵循,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至少在发展初期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一、 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经营向规模化转变
崇州市按照“搭建平台、农民自愿,科学种田、保护耕地,粮食高产、持续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旨在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成效。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为:
1.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折资、折股入社,工商注册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监事会负责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合作社按入社土地0.01亩折成为一股,大小春经营纯收入约定比例分红。2011年经营纯收入在支付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每亩100元管理费、提取公积金每亩20元后,全部用于土地入股分红。
2. 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经营管理。合作社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定“种什么、如何种”,并聘请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同农业职业经理人签订产量指标、生产费用、奖赔合同。
3. 建立互动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年终经营纯收入按9︰1的比例分红,收入的90%用于土地入股分红,10%作为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合作社聘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超产分成获得收入。
4. 引导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对合作社开展行业指导、培训咨询、科技推广、品牌创建、产品营销、投资融资、合作交流和财务指导等服务,促进专合社规范健康发展。
二、 引导和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向职业化转变
崇州市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合作社服务中,重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一定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
(一)主要措施
1.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体系建设。一是对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实行申报审核制度。采取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市农业发展局审核。二是分期集中培训。采取理论讲座、现场会、观摩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职业素质教育、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政策、法规等方面。三是实施资格证书评定制度。按照《崇州市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评定管理办法》进行评定,合格者颁发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四是统一人才管理。取得资格证书的统一纳入崇州市农业专家人才库,每年对纳入人才库管理的人员进行资质年审(测评、业绩考核)。
2.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并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建立了50亩农业集成技术推广示范实训基地;利用“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信通、农业气象信息和农业专家大院科技信息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产创建、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应用于土地股份合作社。
4. 健全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搭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有序流动平台,鼓励其不受地域限制,可在全市区域内自由流动,受聘于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构建人才流动长效机制。
5. 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由崇州市推广“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该市先后制订了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评定管理办法,将职业经理人的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整合了农业产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有效解决了培训资金问题。同时,建成专家学者、农技推广人员互为补充的教学师资队伍,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业职业经理人发挥的作用和成效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农业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使之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新型农民,就近就地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由职业经理人实施良种统供、技术统训、物资统配、病虫统防,开展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产,且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骨干成员实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使农业新技术能够真正落到田间地头,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如:隆兴镇黎坝村15组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周维松为生产经理,并同周维松签订产量指标、生产费用、奖赔合同。按照农业公共品牌标准和质量标准实行订单生产和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服务。2011年,杨柳合作社在职业经理人周维松带领下,大春种植优质水稻单产达575公斤,比未入社土地亩增产85公斤。小春亩分红461元,大春亩分红662元,全年入社土地分红收入达1123元;每亩投入减少45~50元。农民每月可获得1500~2000元收入,入社农民比未入社农民每月增收500元以上。另外,由于合作社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可通过融资贷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粮食及经济作物规模经营。2011年,崇州市已完成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三期共581人,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536人,已有351人受聘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7人受聘于农业生产企业或规模经营业主。
三、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是建立以“文井源”为品牌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市政府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负责品牌的指导监管、开发保护利用;企业在市品牌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采取统一品牌、合作经营、专卖销售、互利共赢的市场化经营方式。目前,该市已建成“文井源”、“巨星”、“丰丰”、“土而奇”等农产品公共品牌,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74个,认证面积6329亩,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二是建立以“专家大院”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组建了崇州市农业“专家大院”,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价值体现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农业专家大院为核心,农业科技团队为纽带,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成果应用为目标,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体现平台。目前,农业专家大院聘用农业专家101名,引进推广成果59项,同119家农业企业、专合组织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三是建立以“农业服务超市”为载体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现已建成桤泉、隆兴、济协片区农业服务超市3个;农业服务超市拥有农机具300台套,从业人员600多人,服务面积达6万亩。
[关键词] 颍州区 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推广 作用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07-01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积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积极示范引导,促进企社对接,大力推广行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全区农机化设施农业装备新突破。截止目前,该区已建成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21家,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5家,市级农机示范专业合作社4家。建成一级维修点3个,二级维修点8个,三级维修点62个和2个专项维修点,农机维修覆盖面达95%以上。同时,积极推动合作社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多种服务形式,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区内作业服务总面积达80万亩,占全区农机化作业总面积56.7%,跨区作业面积达150万亩,作业范围扩大至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1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驱动力
1.1.1从我区的实践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积引进、示范、推广全新的农机设备和新技术。通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全新的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加快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发展进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如水稻插秧机、玉米全过程联合收割机以及小麦精量播种机,为我区农机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发挥机械化联合作业优势,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和质量。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组织优势,集中应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将机械化生产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集体优势,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促进我区农机机械推广工作全面开展。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1.2.1农机专业合作社转变了过去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大大提升农业耕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1.2.2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更好的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机械生产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关于农业机械推广的要求。
1.2.3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机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农民群众只需要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就能够得到最先进、最快捷和最优质的生产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效率。
2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视程度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资金不足,农机专业合作社难以购进大型农机设备,对农机推广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不利。
2.2 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质量不高。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其服务层次、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以及组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问题都是阻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要制约因素。很多农机专业合作社缺乏一定的办社经验,都是摸索着前进,农机设备的所有者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分离,难以实现农机设备的高效利用。
2.3 由于农机推广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着农机维修、配件供给、农机操作人员能力提升的一些系列发展问题。
2.4 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合作社内部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组员随意脱离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一旦农机专业合作经营不好,就会显著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分析
3.1 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要不断出台关于推动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科学引导工作,及时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约束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在资金方面更要多给予支持,领导要及时转变理念,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精准资金补贴,提高农民群众的入社积极性。
3.2 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质量,促进机械作业质量提升。要针对各个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的做好建设指导工作,要坚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服务形式的市场化,积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的优势和水平,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推动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3 切实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要通过培训教育,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者传输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合理的管理制度,要规范每一个入社成员的行为,提高准入门槛,最终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
3.4 切实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应该统一思想和工作理念,深刻分析和研究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加强引导,深入地区做广泛的调研,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促进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秧草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具有耐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整个生长过程无需施化肥、喷农药,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江都市种秧草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秧草只是“埂边草”、“沤肥草”,在嫩苗时偶有人食用,利用价值微乎其微。而今的秧草在“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等食品事件的影响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小秧草顺利进入大市场
在江都城区做快餐生意的褚国发2000年第一次听到“绿色食品”这个名词,他想到了家乡人喜欢食用的秧草小菜。经过市场调研,褚国发于2001年4月组建了江都市早晚食品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了绿色食品小秧草早晚小菜的开发中。
在地方政府和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帮助下,早晚食品有限公司潜心研制早晚小菜,并申请了专利,获得国家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顺利打开了走向市场的绿色通道。他们先后投入20多万元建设基地的道路、沟渠、涵洞等基础设施,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厂房,投入20多万元添置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公司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种植业专家和农产品深加工专家集中办班讲课,辅导秧草的种植、加工知识,通过“带徒弟”,先后培养出了近50名“土专家”和“田秀才”,使他们成为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骨干力量,公司仅2010年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员工1000多人次。
强化管理。种植基地建成后,公司在管理上实行“六统一”:统一种植要求、统一种苗标准、统一时间播种、统一施有机肥、统一除草管理、统一收割标准。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和记录制度,着重对基础环境、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产品流向等相关信息进行连续登记,保证产品的源头质量。
合作社推动小秧草的产业化
为引导农民做强做大秧草传统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大桥镇2001年成立了现代农业特种作物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早晚食品公司为龙头,与入社成员及种植农户签订秧草收购协议,对所有社员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落实种植面积,制定收购标准,规定收购时间和价格,实行“无成本种植”。对非社员种植户实行先领种种植,收购后再归还种款的方式,激发种植户的积极性。对采取大棚种植的合作社社员,给予每亩360元的补贴,统一构建大棚,降低成本,确保社员种植高效益、低风险。
为保护合作社成员利益,合作社不断调整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价格上对社员给予让利保护,对社员的收购价每500克比一般种植户高0.3元,确保社员1季种植秧草亩均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社外农户1季亩均收入2300元左右。
有公司和合作社做后盾,大桥镇及周边地区农民种植秧草的积极性大增。2010年加工鲜秧草7000多吨,实现产值7280万元,种植户增收1800多万元。截止到2011年年底,入社会员已达4300多户。
科学技术保障了秧草产品持续腾飞
为了改变传统风味小菜以往不能久存的弱点,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与扬州大学、江苏省食品研究院建立了紧密型科技协作关系,目前已解决了腌制产品中“脱亚硝酸盐”处理这一难关,使小菜储存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腌制品成功打入沃尔玛、大发等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坚持走绿色路线,大打健康牌,早晚小菜公司与扬州大学联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以小秧草腌制品为基础,成功研发出纯天然野生蔬菜枸杞头、马兰头、甘薯藤、胡萝卜缨等具有扬州地方美食文化特色的腌制加工产品。
4年的时间内,全镇累计办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面积34089亩,成立以土地为纽带的土地合作社15家,颁发产权证4417本,使用产权大证12本,通过产权登记交易后以土地使用产权为抵押办理抵押贷款570万元。徐庄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证明: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将向农业经济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运作,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得以更好的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庄镇经管站站长高崇銮谈起这几年土地合作社的运作,自豪又自信的说:“当年三个全国第一让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今后围绕深化流转土地使用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农村。”
“新”创下三个“全国第一”
徐庄镇经管站站长高崇銮是徐庄“新”发起者,2008年,做了22年农村工作的他发现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很多农民自己的土地都没人耕种,有人私下转包还经常引发纠纷。如果把这些缺乏劳动力家庭的耕地由一个专门合作社承包下来统一分配,既可以有效利用了耕地,又能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岂不是双方都受益?有了这个想法,他和土山村会计张凯华一起系统地学习了《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办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费时一个多月起草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章程,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
2008年5月1日,按照章程,全崮山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了,位于全崮山下的土山、柿行、湖沟和前徐4 个村280 户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入社耕地将近 3000 亩。7月15日,全国首家经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土地使用权无序流转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集中社员土地进行规模生产是关键,由于农户集资较少,缺少资金成了制约土地使用权流转瓶颈。为有效解决土地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山亭区政府探索实施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由政府向社员颁发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持证人产权期内,按照规定用途可依法使用、经营、流转,也可作价、折股为资本从事股份经营、合作经营或者抵押担保,赋予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以转让权、收益权和抵押权的造血式改革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运作。同年9月,徐庄土地合作社以334亩土地使用产权、评估价 102.5 万元为抵押从山亭区农村信用社贷款 30 万元,购买了化肥、麦种、农机等。至今,全镇土地累计抵押贷款达570万元。
为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山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徐庄镇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所,农民拿着土地使用产权证可到服务所进行咨询,服务所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公司对土地进行等级评估,提供参考价格,促进公平交易。
高崇銮说:“向农民颁发《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用这个证抵押贷款使土地由无形资产变成了有形资产,这解决了规模经营中的土地面积小、地块零星问题,进而出现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种粮面积稳步增长,粮食安全也有了保证。”土地使用产权的改革尝试在市场环境下的流转带活了区域经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徐庄人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土地使用产权合作之路。
“新”在实践中成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中探索前进的徐庄人没有因为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沾沾自喜而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在以土地使用产权流转为中心的系统工程中,他们为实现现代农业的目标继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完善了经营管理体制、成功组建了多个专业的农产品合作社以及对流转之后的土地进行生产指导的做法,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目标,带动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让百姓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百姓拿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顾虑和交易过程中的纠纷,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合作社和服务所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风险规避、利益分配和矛盾调解机制,从根本上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为防范农民失地的风险,合作社规定农民土地使用产权只能入股合作社不能入股其他企业,合作社成员农民不得低于80%,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保证农民对土地的绝对控制权,有效规避了农民土地用途“变质”的风险,同时为预防经营风险,土地合作社用于抵押贷款的土地使用产权证最多不能超过1/3,最长期限不能超过3年,确保合作社能拥有绝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在收益分配方面,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签订协议约定每年度保底利润,以不低于80%的比例二次分配给入股社员,仅这一项,入社农户比社外农户每亩每年增收500元以上。此外,区级土地合作社还专门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庭来专门调解土地使用产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组织内部也设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及时处理农民纠纷,让农民安安心心的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流转。
在完善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土地产权合作社和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所还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土地进行评估,按照土地的质量和地面附属物进行等级分类和价格评估,一些农户家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权交易,这样就为发展规模化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政府的引导下,一大批依据当地优势资源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板栗专业合作社、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和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的出现将徐庄镇农业资源的优势放大,集中大规模的生产使传统分散的农业种植走向了产业化道路。同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也妥善解决了合作社社员没有土地后的就业问题,各合作社根据用工需求优先安排社员上岗。其中,桑村民生蔬菜种植合作社就吸纳了200多名社员就业,社员在领取入股底金的同时还能挣取工资,年收入达1.9万元。
针对土地流转到种植大户后依旧延续粗放式的耕种方法,并没有将土地集中生产的效益优势发挥出来的问题,服务所的同志了解到情况后很是着急,经管站站长高崇銮说:“新不光是做土地流转的中间人,我们有义务让土地产金生银发挥最大生产作用。”对此,服务所牵头组织了多次农业技术指导,邀请了人民大学等多个高校的教授专家对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技术进行指导。
“新”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新”带来了群众收入的大幅提升,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围绕徐庄镇的“新”的一系列措施,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山亭区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以土地使用产权流转为契机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蓝图:土地入社、农民进楼、企业进园。
选对项目路好走
4月21日,刚下过一场春雨后的空气格外湿润,伴着油菜花的清香,笔者来到了江苏省兴化市开发区开创村陈元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基地。
看着长势喜人的圆包菜,陈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别看这一大片田地现在都长着蔬菜,4年前可是另外一番模样,到处杂草丛生,有的地块长着半人多高的草,看着让人心疼。由于种地收入低,村里的青壮年好多出去打工了,当时村里有近300亩农田撂荒了。”今年已近60岁的陈祥是陈元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以前当过开创村的村委会主任。
说起成立合作社,陈祥激动起来,他告诉笔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那些荒了的田地利用起来”。在开创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收入不高,这也是一些村民不愿意种田的主要原因。于是,陈祥想到,如果将村里的荒地集中起来进行蔬菜种植,为脱水蔬菜加工公司提供原料,可能是一条好出路。
和陈祥做法一样,临城镇陆横村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秀庭没有走传统种植的老路。他告诉笔者,“我们这里的农民如果种植棉花,一亩地的纯收入大约1000元,而种植大棚草莓每亩纯收入能达到6000多元。村民们看到种大棚草莓的收益好都纷纷效仿。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们不用担心市场问题,草莓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陆横村发生了大变化:2002年陆横村人均年收入2800元,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2万元;草莓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3亩发展到3000亩;合作社成员也由最初的几户增加到117户,全村近80%的劳动力从事着与草莓种植相关的工作。
陈祥和陆秀庭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选对了项目,合作社的社员跟着他们能实现致富。
传递技术带农户
向土地要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现代设施农业之路非常需要种植技术。
“村民为什么愿意跟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合作社能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但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我种草莓也是外行。”原来对种草莓也是一窍不通的陆秀庭很理解合作社社员对技术的需求。
2007年成立的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兴化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草莓。“开始接触大棚草莓是在2002年,当时我连草莓都没吃过,更别说如何种了。”陆秀庭笑着说,“看到隔壁乡镇两个浙江来的农民种植大棚草莓,听说每亩地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我就想试一试。”
有了想种草莓的念头,陆秀庭就借着帮工的由头天天跑人家大棚里免费干活,偷偷学艺。
学到技术后,陆秀庭自己开始种植草莓。“2009年,合作社的大棚草莓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病虫害。我联系到北京的农业专家咨询后才知道,大棚草莓种植2至3年后必须换地方,或者每年必须轮作种植,否则土壤就容易缺失营养发生病虫害。”陆秀庭说,“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现在基本的草莓种植技术已经掌握了。”
为了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兴化市农委经常组织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到现在已累计培训2.5万人次。
与陆秀庭先发现市场后学技术不同,姚长松则是靠自己的技术组建了专业合作社。2002年,担任陈堡镇农科站副站长的姚长松主动申请停薪留职,租用了40亩地种植大棚番茄,建起了绿松果蔬稻谷专业合作社。“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他们想不通,我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偏偏要去吃苦受累当农民。”姚长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我是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对番茄种植技术熟悉。番茄的消费群体比较大,市场需求也很大,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水稻的10倍多。”姚长松说,“我即使把种番茄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他们也不敢种,他们必须亲眼看到效益才会去尝试。因此,我要带个头。”
根据温室大棚果蔬种植的特点,姚长松在种植番茄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番茄、草莓与甜瓜、水稻轮作的高效设施种植模式,每亩地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以前翻了三番。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深知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承担着农业种植技术的学习和传播的职责。
灵活销售不愁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收益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农民来说,跟上一个好合作社,可以让产品卖个好价钱,社员们选择谁当理事长,也就选择一个啥样的市场前景。
“我们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已和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400多亩的蔬菜基地都作为公司的订单生产基地,公司负责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并在种植之前跟我们签订收购合同,在合同中我们约定了不低于市场价的收购保护价。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合作社种植户的经济利益,也解决了合作社在销售上的后顾之忧。”陈祥介绍说。
即使没有与公司建立订单合作关系,陆埂子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也不会为销售发愁。“合作社本着分散种植、‘大统小分’的销售宗旨,在保证种植户利益的情况下,会定出当年草莓保底价,如果商贩收购价高于保底价,种植户可以自由销售;如果商贩收购价低于保底价,种植户可以直接销售给合作社。”陆秀庭说。
组织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的主要做法
肃宁县是个农业县。近年来,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成为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肃宁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的新思路,县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和安排部署,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动了农村经合组织的全覆盖。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组织体系
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首先从构建服务体系入手,在县城建设专门服务机构,在乡镇搭建“三合一”服务平台,在村级指导和带领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的全新服务体系。
首先,在县城建立经合组织服务中心。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组织成立“肃宁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中心”,担负为全县农民经合组织提供综合性、全方位服务的职能。“中心”设立面积28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内设业务咨询、业务办理、交流培训、产品展示四个服务区,形成“一站式”服务格局,农民群众、经合组织在大厅即可办理所有手续。
其次,在乡镇建立“三合一”服务平台。即在乡镇设立“基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中心”,聘请或推选乡镇领导、工作人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担任领导者,下面配备5人―9人的工作队伍,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三个组织合署办公,形成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三合一”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上连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中心,下连全乡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万里镇党委政府抽调5名工作人员,明确一名副镇长担任基层供销合作社主任,镇农委主任担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中心主任,按照《章程》选举有威望的合作社带头人担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形成健全的领导体制。“三合一”的服务平台,有力促进了全镇经合组织的发展。目前,万里镇、梁村镇、师素镇、窝北镇、邵庄乡等乡镇的服务平台已挂牌运行。
再次,供销合作社调整充实推进力量。县供销合作社作为县经合组织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根据实施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对县社机关科室进行调整,调配50%的力量组建新机构——服务中心;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供销合作社主办”的原则,在乡镇建设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明确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和目标责任,使全覆盖工作成为供销合作社的中心任务和重要工作。
另外,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服务手段。服务中心既是为农民经合组织服务的平台,又是展示农民经合组织的窗口。服务中心配备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如服务大厅设置电子触摸屏,在乡镇服务平台设置网络链接终端。从县域农村能人统计到国家相关专家档案;从全县专业合作社产品信息,到所有理事长的基本情况;从农业农村政策到相关法律法规等都可以通过触摸屏来了解。此外,还可以了解到北京、石家庄、山东寿光等相关城市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即时价格、主要农产品常见病虫害图片和防治方法等各类信息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并且,服务中心还以“企讯通”等形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即时信息,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
服务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作为切入点,根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际,设置开展了包括组织建设、规范指导、培训交流、农资供应等11项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农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注册登记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农民群众申办经合组织的各种手续,包括资料审查、文本整理、章程起草、表格填写及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等,对不方便到中心来的农户,还多次进村入户上门办理。目前已代办营业执照341份,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第二,科技培训服务。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合作经济发展服务。通过与科研单位“联姻”,引进新技术38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与河北农大、河北北方学院、农科院合作,组织开展对外交流学习活动,分期分批组织乡镇、村干部、农合组织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已组织到青县、吴桥、霸州、山东寿光等地7次、400多人次;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经营大户、能人、技术骨干等6000人次。万里镇与河北农大签署“一订三年”的科技合作协议,为全镇经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托和智力支撑,受到广大社员的交口称赞。去年因玉米涨价导致鸡饲料价格上涨,梁村镇兴宁养殖专业社的养殖户难以承受,镇服务中心迅速联系中国农科院专家,研究调整饲料配方,降低喂养成本,及时帮助专业合作社渡过了难关。
第三,农资供应服务。根据当地需求,积极与中农集团开展合作,引入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通过规模采购,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需求,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窝北村百胜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购买化肥、农药、大棚物资等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蔬菜实行统一销售,价格比分散销售每公斤高出1角钱,每亩大棚蔬菜增收800多元。
第四,质量认证服务。针对全县设施蔬菜、畜禽养殖、粮油加工等经合组织迅速发展的实际,积极组织开展认证服务。目前,已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74个、有机食品认证4个、新注册农产品品牌15个,涌现出“玉怀”、“肃仙”等知名蔬菜果品品牌。东风肉鸭专业合作社在肉鸭养殖中推行标准化养殖,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南、内蒙古等地区;唐河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鸭梨种植基地370亩获得欧盟出品认证,600亩获得东盟出品认证,年实现创汇200万美元。
第五,规范指导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基本原则,引导农民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免费统一印制社员证3万册,制作不锈钢名称牌匾214块,牌匾统一规范使用供销合作社标识;指导专业合作社规范《章程》等管理制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帮助健全账目,搞好财务管理;帮助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通过采取无偿或低价服务等方法,让入社农户得到实惠。
第六,典型示范服务。积极培树典型,开展示范,增强服务带动能力。按照《肃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在全县筛选种业协会及绿苑蔬菜、春蕾甜瓜种植、唐河果品等45家专业合作社进行培树,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达到国家级示范社标准的1家,省级4家、市级10家,县级30家。绿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从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引进100多个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年为社员提供优质秧苗3000万株,发展蔬菜种植基地1.5万亩,年销售蔬菜90万吨,入社农户普遍增收20%以上。
第七,信息指导服务。强化信息服务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为经合组织和农民群众提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县服务中心通过“企讯通”等方式定期有关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使经合组织和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市场动态。
第八,联采联销服务。发挥服务中心优势,通过组织开展联采联销活动,拓展销售渠道,帮助社员扩大销售。开展“农超对接”。组织带领佳旺果品等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家乐福超市对接,签订供货合同,已直供水晶梨等果品8000吨;参加产品交易活动。组织绿苑蔬菜、唐河果品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市供销合作社举办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签订销售合作协议4567万元。去年师素镇2万亩芹菜滞销,服务中心发动各方面关系,积极开展促销活动,很快全部销售,避免了重大损失;举办项目洽谈活动。邀请北京富平学校多次进行考察,组织宗楼养猪、唐河果品等7家专业合作社参加该校与日本守护大地协会开发的“大地—富平生态健康农业”项目洽谈会,应邀到日本参观考察农协的运作模式。通过考察学习、项目洽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促进鲜活农产品直接进入大城市市场。
落实政策措施,创新发展环境
为促进经合组织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21个部门为成员的经合组织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县供销合作社、县经合组织服务中心积极承担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及时把相关服务内容变为具体行动,落实到全县经合组织发展中。
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力度助推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肃宁县农合组织全覆盖培训工作计划》、《肃宁县2011年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扶持措施,为全县农合组织的发展铺平道路。《肃宁县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奖励办法》规定,由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凡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的,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和8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认定的,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三品”认定的,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有注册商标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商标被认定为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的,给予10万元到50万元的奖励。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扶持资金12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合组织的发展。
推动银企合作,不断改善融资环境。为切实解决经合组织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与省供销合作社新合作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在肃宁县设立办事处,为经合组织提供金融担保服务;通过组织协调全县涉农金融单位负责人、各乡镇领导及重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召开“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对接平台,有效解决资金紧、贷款难的问题。去年以来,涉农金融部门共为经合组织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
强化维权代言,提供良好法律环境。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免费为经合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承办涉农法律事务等,帮助解决遇到的涉法问题,切实保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发展氛围。通过开辟电视专栏、制作专题片、召开不同层面动员会、编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知识手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暨相关政策手册》,采取电台广播、刷写标语、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创办发展经合组织的积极性。
组织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的几点启示
实施经合组织全覆盖,既是创新实践的结果,也是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全覆盖的实践,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构建专门服务体系,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代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水平。但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大市场,单打独斗的单体合作经济组织,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提供服务保障,增强抗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水平。而面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部门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行政资源和政策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不能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和农村经合组织的现实诉求、急迫需求、潜在要求,往往面对诸多部门、诸多环节,这种状况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通过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集约行政资源,一方面把原来分散的、被动的服务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即时的主动服务,而且把服务端口向基层下移,使服务形式更科学、内容更深入、职责更明确、效果更突出,为经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真正成为了经合组织之家;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固定、系统、专业、深入的服务组织体系,统一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协调、统一组织服务,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当前,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下,创新构建相适应的服务体制是必然要求和趋势。
二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供销合作社既是行政部门,又是企业单位,既具有体制的包容性、网络的承载性及联系农民群众的紧密性等特点,也具有联城带乡、联政带民的区位优势。通过供销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一方面成为党委、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一方面面向经合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实现了政府意志和与农民意愿、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有机融合,不仅使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体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打造了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是创新服务形式,实现了基层党政组织管理方式的新转变。乡村基层党政组织承担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责任。但是,大部分地方缺资金、少资源,缺人才、少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单一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在乡镇建设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服务机构,乡镇领导同时担任领导者成为组织者,根据当地实际和特点,从服务入手,多种形式促进经济发展,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和形象的改善,促进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四是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农村经合组织实现了新发展。实施经合组织全覆盖,增强了服务功能,拓展了服务范围,加大了服务力度,加快了经合组织的发展。全覆盖工作实施以来,全县新发展经合组织200多家,总数达到341家,涉及皮毛、纺织、食品、蔬菜、畜禽等多个产业和行业,入社(会)会员达9800多人,涉及全县218个行政村,带动农户5.5万户,分别占总数的86%和80%。
对实施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的几点建议
实施经合组织全覆盖,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重要探索。下一步应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步伐。
(一)不断完善体制模式,扩大全覆盖效果。一是进一步理顺内在关系,健全和完善组织结构,逐步形成稳固的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体系的生命力。二是积极向非经合组织成员延伸,即把更多的农民吸纳进来,让他们享受到经合组织的服务,扩大全覆盖范围,增强全覆盖的成效。三是继续向农村社会管理延伸,不断增强经合组织的公益服务内容,为打造新型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提供物质和组织支撑。
(二)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推动全覆盖深入发展。一是加强“三个结合”推动发展。即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政府意志与农民意愿相结合,外部支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不断推动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向深入发展。二是强化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搞好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体现规模效应。三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