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的难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货币金融学 案例教学 实例
《货币金融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然而其具有内容庞杂的特点,既有偏理论性的知识,又有偏实践性的操作;既需要宏观思维来把控,又涉及到微观工具的运用,因而在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再者,独立学院的教学既不同于一般研究型本科教学,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完全讲求应用型教学。因此,如何在独立学院教好《货币金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实务技能打下良好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培养学生金融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由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学方法发展得较为成熟,开始在国内教育界得到推广。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同时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果。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案例教学的后面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交流,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激励的效果。
2.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即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指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因此,双向教学形式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出发
《货币金融学》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中央银行以及货币均衡、货币政策等宏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因而具有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等特点。该课程还要求学生学完后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具备一定分析宏微观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货币金融学》还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结合现实的案例研究。
从独立学院教育的特点出发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教育部改革,当时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此后,独立学院快速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三本线,以2013年湖北省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为例,三本与二本录取分数线文科相差74分、理科相差104分。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从家庭背景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本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家庭条件优越,并且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普遍较高,学生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养成了个性强、自以为是、不够刻苦的性格。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自觉性不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引入,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当前的实际金融问题,无疑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多借助于母体高校资源,自有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在校学生10643人,教师539人,生师比达到19.7:1,远远超过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4.4:1的水平。在539名专任教师中,法商学院的教师仅有61人,因此母体高校长期为全院学生授课的教师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任课教师多来源于研究型院校,其教学方法不可避免的沿袭了传统研究型院校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探讨的教学模式,使得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的教和学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探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弥补传统研究型院校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再次,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只强调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完成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尤其金融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成为金融理论知识深、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金融人才,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用和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则正好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与评价
案例教学的运用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础理论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这类案例适用于帮助理解基本原理,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中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讨论型。在系统讲授相关联的几章后,选取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外思考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作用在于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因此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案例教学的评价
从案例教学的效果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能增进理解、拓宽思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对案例的解读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的最后,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代表性意见,并结合基本理论予以评价。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于将要讨论的案例没有做深入了解,同时又缺乏理论运用能力的话,就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透彻分析与拓展,从而使得案例分析虎头蛇尾,这样不仅影响本次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以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够积极。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与技巧,往往引入案例后即给出结论,不做讨论和进一步展开,也就没给学生参与案例的机会,这与传统的满堂灌没什么区别。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参与讨论的激励不足,使得学生认为与考试、成绩无关,因而不予重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讨论前准备不足,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难以参与讨论,从而使课堂缺乏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
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要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改革、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各方面来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并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具体到《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应该贯穿始终,从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到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再到考核时的案例分析,应处处体现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优化案例选择的标准
在挑选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本土化”,亦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案例。从近20年来高校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所运用的大量案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而源于我国本土经济的案例很少,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我国实际的问题。因此,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案例搜集工作庞大而繁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而作为《货币金融学》的任课老师,必须学习、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方面的历史资料,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本土化教学案例库。
优化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演绎和推理的方法传授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这种角色定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被重新定位,有助于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做到细致充分的课前准备、强化课堂驾驭案例的能力、重视课后总结与反思。
同时,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模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学会选择立场、科学分析、合理决定。要求学生跳出原有被动学习的框架,主动思维、大胆质疑,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学生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学生做到:学会阅读案例、合理分析案例、参与课堂讨论、主动积极交流、认真完善总结。
优化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连贯、系统、全面等特点,尤其是《货币金融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能真正融入案例教学中。同时,案例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因为许多基本理论难以通过案例进行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讲解理论,又不能完全讲述案例,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假如教师计划在“货币均衡”这一章采用案例教学法,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
1.理论讲解
本章内容包括:货币均衡概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本章的学习目标在于: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界定、衡量、成因;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说、供求混合说、结构说、预期说);二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产出效应)。由于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理论部分只重点讲解通货膨胀的相关原理即可。本部分安排三个课时。
案例选择
要通过案例分析货币失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现象,就要选择较为典型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事件。由于学生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更为陌生,因此可选择“1900年-2001年日本的通货紧缩”和“1997年10月-2001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这两个案例,教师应先将能证明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现象的相关数据和当时的社会评论搜集整理出来,以便学生比较分析。教师还应准备相关提问、做好各种预案,以及整理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案例剖析
可采用问答式分析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以上描述,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有什么效应,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3)试分析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
(4)试探讨解决我国通货紧缩的方法与途径。
4.概括总结
在以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我国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作出归纳与总结。比如,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通货紧缩也是经济失衡的现象之一,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通货紧缩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有时其治理比通货膨胀更难,要综合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促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到合理水平。案例剖析和概括总结安排在一个课时完成。
5.拓展运用
为了使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分析的内容、结论以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既强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又能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少华.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6).
[2]徐懿,徐艳.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当代经济,2013(1).
【论文摘 要】本文从提高金融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出发,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充分考虑金融类学生培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等院校金融学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掌握更新、更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及时了解新的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金融学类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经济学方法应用多、图表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等特点。因此,利用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必然存在着无法进行图式、报表及大型案例的课堂演示教学,极大地影响着授课速度,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少、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便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1.无纸化备课网上传输讲稿
从长远趋势来看,无纸化计算机投影教学将是高等院校金融学类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office工具的PowerPoint、Excel和Word软件制作的讲稿,不仅具有版面美观、信息量大、易播放、教学直观等优点,而且还容易保存、修改和网上传输。在采用计算机投影教学的情况下,使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只要任课教师把事先制作好的电子讲稿存放在Internet网络各网站的文件夹或E-mail信箱中,便可空手走进教室,方便地从教室的网络计算机上取到自己的讲稿,轻松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投影教学,并可在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取到该讲稿及其他事先存放的文件,也可将自己的讲稿和其他资料在网上,使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都能接收到网上的信息。
2.网络查询资料丰富教师备课内容
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起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容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上各网站提供的查询功能,根据限定条件迅速查询到备课所需要的内容,既方便、快捷,又全面、系统。而且利用网络查询备课资料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在以往讲课举例中的“假如”、“如果”等虚假的例子,网络中能为任课教师提供最新的讨论课题、丰富教学案例,使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丰富、更生动,理论性更高,实践性更强,必然会提高任课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3.扩大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金融教学以案例为主,传统黑板书写式教学效率极差,利用计算机投影教学,任课教师只要把教学案例和较大的图表利用扫描仪扫入计算机,存入计算机硬盘的文件夹或软盘,便可利用计算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播放教学案例和图表。学生也可做到专心听讲,只需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或扩展性问题进行纪录,不必去抄案例和图表,既节约时间,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动画内容,提高PPT电子讲稿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PT讲稿的制作质量,利用动画技术、切换技术等制作高质量的PPT电子讲稿,提高教学用电子讲稿的“美”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促进电子讲稿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制定多媒体教学电子讲稿审查、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的同时,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并定期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大赛,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利用校园网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任课教师可在校园网的个人主页、聊天室或E-mail信箱中开设教学问题讨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讲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辅导或给出提示要点、答案等,对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给以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可对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等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讲课的不足或不良行为提出意见。通过这种双向的师生交流,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6.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监督考核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查阅留言板了解教学中学生的意见,从而避免过去那种由教师和领导代替学生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现象,实现对任课教师的公正评价。当然,这种自由发表意见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应加强引导与管理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基本结论
以上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了六个方面的教学体会,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金融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促进教学相长,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难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要最大限度增加信息量、合理组织和选择授课内容,扩展自身知识面及其技能以增加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网络技术水平以及制作PPT电子讲稿的技能,以达到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在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类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各任课老师应将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卫清.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时来.计算机网络使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金融学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际金融学具有理论性强、关联性强、综合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学生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学的相关内容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及疑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国际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强。综合性强。国际金融学以汇率作为主线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内外部均衡分析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国际金融学的研究既涉及宏观层面也涉及微观层面,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学已不再局限于研究一国涉外的或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问题,其研究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学科,与一国内部经济关系紧密。
理论内容时效性强。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诸多理论与现实金融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但是。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现实与理论相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国际金融领域不断出现新动向、新问题。自2。世纪9。年代以来。随着巨额短期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导致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这些都给国际金融监管等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汇率决定等理论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这些国际金融领域前沿热点研究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等直观、生动的方式将难点内容进行详细剖析讲解。
上述特点要求国际金融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案例教学,将国际金融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和发展新趋势通过案例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将复杂理论简单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研究自主性,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所谓案例教学,即将诸多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将所学理论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并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国际金融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平台。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具体来说,国际金融学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详细的案例教学大纲。包括哪些章节内容适合使用案例教学,具体使用的案例形式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等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国际金融学领域案例众多。大概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探索型、实验型、解释型和例证型五种。一般来说。描述性的案例适用于开篇内容的导入,概念以及国际金融现象的描述;探索型案例适用于研究一些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热点及目前比较有争议的问}。探索性案例可以在传统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新的假设、视角和方法去解释国际金融前沿问题;解释型案例适用于运用现有理论体系理解并分析现实国际金融问题;例证案例适用于阐述创新性的国际金融问题。传统国际金融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创新性问题。此时需要用案例阐释创新点并与传统国际金融问题作出比较分析。因此,在实施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时,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形式的案例来开展。
设计具体详尽的案例教学教案。在确定好合适的案例以后,教师应针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个比较具体的教案。其内容应包括: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巧;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与前期所学知识的联系;案例讨论的具体实施方案,即案例讨论如何开展;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等,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融资融券;投资者行为模式
一、前言
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于1990年,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漫长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仅仅走过26个年头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其本身取得的较为长足的进步也应让我们感到自豪,不过在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直视我国当下资本市场存在的政府及监管层行政干预过于频繁、行政审批过度、监管存在漏洞、市场与诚信约束弱化等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与投资者投资行为方面存在的赌博式投资、概念炒作成风、过度自信、过度贪婪、过度恐惧、追涨杀跌、羊群效应等一系列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现象。作为我国投资者人数增长速度相比股指期货等其他新型交易工具遥遥领先的融资融券工具,其本身无论是在操作难度还是风险度方面都是投资者比较易懂和更容易接受的杠杆投资工具,而结合这一工具我们就能够较好的对我国当下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较好的研究。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现代金融理论开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并最终成为金融界的主流理论,但由于现代金融理论遇到一定困境与不足,才促使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行为金融学本身融合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们学科,这就使得其在客观上拓展了金融学的发展空间。如果从发展估计视角审视的话,我们就能够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学发展而诞生的。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中,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期望心理的提出、从投资策略上加完善,注重把心理学研究和投资决策结合起来是行为金融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
在行为金融学中,其具备着心理学基础、期望理论、前景理论等三方面的理论构成。具体来说,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情感心理学,而吸收了这三种心理学成果的行为金融学才能够较好的应用各类金融相关的研究;而在期望理论这一行为金融学的组成理论中,期望理论认为决策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和刻画会改变人们的偏好,人们在决策中关注的是价值的改变而不是最终形态,人们对于客观概率的推断总是存在偏差,也即投资者并非是符合现代金融理论所定义的理性投资者,实际表明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和风险规避的;而在前景理论中,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等内容[2]。
三、融资融券业务概述
(一)融资融券基本概念
融资融券交易也可以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其指的是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都属于融资融券范畴中,我国在2010年3月31日正式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3]。
(二)融资融券特点
作为一种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新的交易的手段,融资融券具备着杠杆交易与双向交易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也使得融资融券能够较好的实现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的优化。具体来说,在杠杆交易的特点中,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融资融券能够凭借担保品实现资金和证券的借入,这就使得资金通过杠杆提高了自身使用效率;而在双向交易的特点中,这一特点的出现是由于投资者能够通过融资融券看空相关标的证券进行融券卖出,这就使得投资者能够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得到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融资融券凭借着自身两方面特点往往在极短的市场行情中会发挥助涨助跌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融资融券这一工具本身属于一把双刃剑[4]。
(三)融资融券作用
作为在全球大多数证券市场上普遍常见的交易方式,融资融券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很明显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集中在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资金和标的证券供求、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方式和选择、拓宽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整体上提高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等五个方面。
(四)融资融券风险
虽然融资融券具备着多方面的投资优势,但其本身在应用中也具备着一定风险,杠杆交易风险、强制平仓风险、监管风险,以及信用、法律等其他风险都属于融资融券的常见风险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融资融券中,投资者因证券账户卡、身份证件和交易密码等保管不善或者将账户出借给他人使用,可能承受意外的损失风险[5]。
四、融资融券投资行为理论探究
(一)投资行为的概念阐述
所谓投资行为指的是一种追求未来货币增值的经济行为,其主要包括货币增值性与经济行为两方面的。具体来说,货币增值性指的是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货币的增值,也就是对于利润的追求;而在经济行为方面,其指的是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这种有意识是说经济行为会受到投资者个人的情绪、爱好等影响。
(二)投资行为信息获取过程中认知法则
由于投资者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很多时候投资者会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或经验去做出投资判断,这就被称为投资行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认知法则,这一法则主要由代表性法则。易得性法则、锚定与调整法则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代表性法则指的是投资者依赖自己在之前相类似事件的处理和判断经验;易得性法则则是投资者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者是最先想到的类似情况作为依据去做出判断;而锚定与调整法则则是投资者将某些特定的或者易获得的数值作为初始值和参考点,以此完成具体投资行为[6]。
(三)投资行为中认知与行为偏差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情景框架依赖、心理账户、处置效应、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后悔理论、损失厌恶、羊群效应等都属于常见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介于篇幅原因笔者主要对后悔理论进行详细剖析。所谓后悔理论,指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大牛市中,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震荡市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也不跌,但别人推荐的股票却一直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而及时换股后悔等都属于后悔理论的范畴[7]。
五、融资融券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为了能够较好的完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我们需要首先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这一方案设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对样本投资者实际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等两部分内容。
(二)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选择的样本来自于上海某券商的营业部,选择的样本具备着客户储量大且客户结构合理全面的特点,且能够保证真实有效、具有代表性。截止2016年6月,该营业部有效融资Q券账户数为1144个,有效交易客户377名,笔者选择了377名有效交易客户的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在对377名客户进行的调查中,笔者通过问卷发放与电话访问两种方式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价值问卷313份,这一83%的有效回收率支持了本文研究的顺利进行[8]。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您是通过什么渠道初次了解到融资融券工具、促使了您选择开立融资h券账户的原因、已有A股账户了,您为什么要开立熟资融券账户等十个问题,问题均为选择式,介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详细介绍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的分析与整理中,笔者发现融资融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具有过度自信、确定性偏好、风险规避、政策依赖、损失厌恶、处置效应、拥有心理账户等特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羊群效应的特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思维定势现象等三方面的结果。
(四)实际交易数据分析
在对这377名客户的实际交易数据进行的分析中,笔者选择了描述统计法与相关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在具体的交易数据分析中,笔者对投资者融资融券开户时间、年龄、股龄、期初资产量、成交量、绝对收益率、相对收益率、依据成交量比较、对跑赢上证指数的81个投资者进行比较、对跑赢大盘的投资者换手率、对绝对收益亏损的120位投资者换手率析等进行了实际交易数据分析,而经过这些分析笔者最终得出了融资融券投资者在开立账户环节中,存在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现象、过度自信或过度恐惧的投资行为特征、风险规避与确定性偏好的投资行为特征、融资融券投资者交易量普遍较大等结论。
(五)分析结论
结合问卷调查结构与实际交易数据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融资融券投资者存在着投资行为具有羊群效应的特点、普遍对于工具的运用较为简单和片面、融资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过度自信或过度恐惧、存在很强的政策依赖心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及处置效应现象。
六、结论
结合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笔者建议融资融券投资者主动认识到自身的投资缺陷,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来规范自身的交易行为,并学会加强自身资金的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自身投资的优化,提高自身收益。
参考文献:
[1] 田景坤,倪博.融资融券交易促进股票市场有效性了吗[J].南方经济,2015,11:1-15.
[2] 巴曙松,朱虹.融资融券、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J].国际金融研究,2016,08:82-96.
[3] 陈智君.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J].经济学家,2014,06:91-102.
[4] 戴秦,谢斐,严广乐.基于Swarm平台的中国融资融券制度对股市波动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9:31-39.
[5] 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
[6] 谭松涛.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08:140-150.
[关键词]高中生;金融学习;创新能力;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9.091
1 引 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一切的经济活动都需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而高中生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年龄较大的一个群体,提高其理财技能不仅影响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学校目前缺乏金融理财方面的教育,进而使得我国高中生对金融理财方面并不了解,缺乏正确的理财意识,因此在生活中养成了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无法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因此需要加强高中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使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在金融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创新能力,进而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
2 高中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现状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的高中学校还是注重对学生基础课程的教育,比如语文、英语、数理化等,导致一些较为新型的教育课程无法得到实施,特别是金融理财方面的教育,因此目前高中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缺乏金融理财教育课程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而且其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学校要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困难。不仅如此,对于学生而言,高中是其学习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关系着其未来事业的选择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因此在很多的高中学校中并没有设金融理财教育课程,学生缺乏统一的指导教学,也就无法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和培养其理财意识。[1]
2.2 金融词汇过于超越,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金融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经济科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巩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金融知识。但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复杂,无法抽出多余的时间更深层次地去学习金融知识,因此导致了自身所掌握金融英语词汇以及知识的基础较为有限,能投入到金融学习的时间更少。不仅如此,在进行教学时,由于金融学中涵盖了较多的高级词汇,所以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很多的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太过超越”的词汇,在课堂上无法真正投入学习中去,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失去兴趣,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2.3 实践教学中缺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课时,习惯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进行“教”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在金融课堂上,由于知识较为复杂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死记课本内容,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知识也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但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金融知识的更新性和时代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很难提高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学习金融知识时易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将语言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将两者分别独立起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比如金融知识学习课堂中,学生通常都是将外语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形成两套平行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的不一致,而无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应用外语能力差、综合能力不高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在金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除了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知识内容的传授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结合实际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提高金融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
3.1 结合情景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金融理财教育课程
在进行金融理财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的设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以及金融实践经验对高中金融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据统计案例与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金融实例通过课前收集整理,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通过展示,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分析,并根据自身的见解提出不一样的解释,开拓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从学生的数据出发,进行正确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金融课程的兴趣以及认识,从而完成教学目的,以便于生活中金融知识的应用。
3.2 结合金融英语词汇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创新
对于高中生而言,金融英语词汇太过于超越,导致学习过程中适应性较差,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其对金融英语词汇的掌握。可以结合金融英语词汇所具有的固定性、相对性、简练性等特点,让学生清楚了解到在金融英语词R中,每一个金融词汇只会通过同一个术语进行概念的表达,而且词汇的意义之间是相互矛盾、对立或者关联的,不仅如此,正式的金融用语可以通过其明确可靠和权威性管理金融界、调节市场以及解决矛盾。例如:在英语中standby credit(备用信用证),不能用spare来代替standby;credit standing(资信状况),不能用situation 来代替standing;同样地,其相对性也可以表现为:supply/demand 供应/需求、deposit money/ withdraw money 存钱/取钱;而金融词汇中,还可以进行词义单一,通过特色从简表达:US($) US Dollar 美元,VAT(value added tax)增值税。[2]
3.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自身金融知识
生活中处处需要与“金融”相接触,而高中课程中,教师传授的是基础理,需要学生在课余进行自我的学习,从而提高实践经验,做到正确理财。通过自身的自主学习,及时更新金融知识,并结合教师课堂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巩固和运用知识于现实,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对国际或者国家经济贸易方面的新闻实事了解,提高其对金融的敏感度,进行对金融知识的更新,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从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4 建立梯度化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金融理财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进而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而梯度化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进度和难度等进行目标的确定。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不同程度成就感的激励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进而诱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努力。例如,教师在讲到金融中“supply/demand 供应/需求”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首先认识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将实际生活与基础理论相互结合,进行探讨,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认识,进而完成初定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高中金融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金融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金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金融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可以加快学习速度,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4.2 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金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提高学生科目的成绩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对于学生的训练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金融学习的兴趣,打破其对于金融的恐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3]
4.3 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中生是没有挣钱的能力和时间的,因此学会理财可以管理好自身的压岁钱以及零花钱。对于高中生而言,在金融课堂上提高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到目前自身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促使学生理性对待自身现有的财富,进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 结 论
金融理财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独特的特点,也是因为目前的高中生仍处于未定型期,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还未成熟,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因此不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都会存在着一些困扰。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对金融方面的认识,因此无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在生活中,希望自己成为一位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但因为自身年龄的限制,在面对事情的判断和选择中,往往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做事无法坚定果断。通过在学习金融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不仅加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学会理性消费,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思维能力和对社会的反思能力在逐渐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学生有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就容易形成一定的理财意识,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海.对保险金融企业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12):96.
关键词:微观金融;金融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5-02
1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理论界开始不断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学中的均衡与套利、单期风险配置以及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最优消费与投资、证券估值与定价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体系层次是单薄的,其内容主要是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金融学,其研究方法论与当时研究实质经济的方法论相同,以定性的思维推理和描述分析为主,数理与计量分析均以实质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未涉及到金融服务与产品,这与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实践是相符的。以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标志,现代金融研究在内容上从宏观进入到微观,金融产品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方法也上引进了数理分析工具,此后金融学科层次内容和分析方法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由此,可以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均衡定价法和套利定价法。
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课,为其它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对学生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培训。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目前,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形成两条主线,一是针对实质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另外就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这二者之间有很深的紧密关系,但二者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呈现差异,因而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确立二者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深刻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经济的实际运行。这种对现代金融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培训和教育,完全应该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金融经济学》课程正式纳入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金融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 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9年在金融学本科正式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金融经济学》课程内容引起同学们较大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诸多体会与感受:第一,《金融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金融定量分析模型的教学内容,如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识别与计量等,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介绍外,在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这不仅是本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定性的思维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统一,同时也使得数理思维方法与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第二,本科生阶段《金融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理和计量金融,同学们接受能力欠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缺少有关《金融经济学》基本方法和逻辑的训练和培养,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较少,特别是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金融经济学时较为困难;第三,由于用很多时间讲授应在此前学习的内容,而占用了本科生本应该学习的更深入的金融经济学的内容;第四,现有课程体系中,微观金融方面仅开设了金融经济学和公司理财两门课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微观课程尚未开设,金融经济学难以与其它微观课程形成良性互动,金融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全面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针对2007级金融专业70名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这一课程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以此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比较高,认为“较好”或“很好”的超过95%以上。第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较好。超过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方面“较好”或“很好”;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方面“较好”或“很好”;第三,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4%的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第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好;第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表现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情绪饱满,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这方面“较好”或“很好”;9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仪表和教学态度“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方面“较好”或“很好”;第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一般。约有4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理解所学内容,3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理解,17%的学生认为只能一般理解,还有5%的学生认为理解不了;第七,学生肯定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授课内容安排上所作的努力。96%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情况“较好”或“很好”;93%的学生认为在授课内容充实方面为“较好”或“很好”。
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学生认为该课程知识量和信息量较多,希望能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机房提供在电脑上模拟的机会,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课程,并希望能够加强微观经济学教学深度,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方面,以此为金融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肯定了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认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微观金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
3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金融经济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学经济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此课程建设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既规范合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几年中,《金融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后续任务是:
第一,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界定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设本科生的《金融经济学》,明确本科生《金融经济学》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以此确定本科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界定《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鉴于本科阶段《金融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性,现阶段可以将本科课程内容定位于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介绍分析,重点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做好教学自评和考核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自评,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增加专项问题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师引导与师生讨论、学生自问自答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下教师以引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指导查阅参考书目等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编写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选择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步骤,目前还没有适合本科层次使用的《金融经济学》教材。我们按照选用教材、自编讲义、编写教材的步骤完成该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高校对微观金融教学的重视,《金融经济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一些投资学和金融工程教材也有大量的内容与金融经济学相关,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些作为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编排体例没有照顾本科生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的分明和突出,对金融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不够等。因此,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使用和课件教案使用情况做出分析,将有益的心得、经验和学生所提有价值的建议在编写教材中体现出来。总之,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我们应坚持教材编写内容与金融实践的变革同步,并具有超前性,注意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第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参考,比如讲义、课件PPT、案例库、习题库、论文素材库、名师讲解视频库等。通过对案例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供教室上课讲解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与实践能力;习题库里的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学生复习备考之用;论文素材库中的资料作为学生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参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写作能力。总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rkowitz.The Opitimization of a Quadratic Function Subject to Linear Constraints[J].Nac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1956,(3):111-133.
与此同时,西方的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纳入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对理论研究与观察实践进行对比,他们对主流金融学的投资者“理性”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例如其代表性的“期望理论”:通过坐标轴内建立的s线,将投资者在面对风险与收益时的实际行动所表现出的凹函数与凸函数进行分析,把投资者的“感受”与“情绪”纳入到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基础。
因此,虚拟经济中的“观念”与行为金融学中的“感受与情绪”都是经济行为人“心理”要素的反映。虚拟资本的发散价格波动体系与行为金融学对金融产品的研究中引入“从众心理”等命题所得出的定价结果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行为金融学的与之结合是有空间的,二者有共同作用的平台。
一、虚拟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简介
遵循虚拟经济的研究线索,其内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以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突破重点,沿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研究;广义地看,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如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房地产市场、邮票、收藏品市场无形资产等)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形态,以及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差距(如货币)等内容均可被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中。可以这样讲,整个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发展沿着“资本化定价”的经济范式。凡具有这一特点的经济活动均可视为虚拟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将经济发展中这些虚拟的部分统称为“虚拟经济”而将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的现象称为“经济的虚拟化”。主要体现在货币的虚拟化与价值增殖的虚拟化。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既对立又密切联系的,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形态,而各种形态都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从二者的关系上看,虚拟经济脱生于实体经济,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虚拟经济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的增长。同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出现经济泡沫,增加实体经济的运行不稳定性和投机风险等。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评述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的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对资本市场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中,这与虚拟经济的研究领域有重合之处。众所周知,主流金融学建立在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套利定价理论、夏普一林特纳一布莱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布莱克一斯科尔斯一默顿期权定价理论(opt)的理论基石之上的。主流金融学之所以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个似乎能够解决所有金融问题的理论体系。在capm中,所有投资者均被假设为只关心投资回报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风险),二者的均衡便导出结论。行为金融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改变capm的假设,使其更接近现实。和主流金融学一样,行为金融学也由许多有用的工具构成。这些工具有些为主流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共有,有些则是行为金融学独有,如人类行为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认知缺陷(cognitiveerrors)、风险偏好的变动(varyingattitudestowardrisk)、遗憾厌恶(aversiontoregret)、自控缺陷(imperfectself-control)以及同时将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等等。一些人认为:行为金融学不过是将心理学引入了金融学。但是,心理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金融学。尽管行为模型不一样,但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超越心理学。主流金融学又何尝不对投资者的行为(指导行为的是心理)做出假设呢?只不过主流金融投资者的行为被理性(rational)所模型化,行为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则被置于正常(normal)的模型之中。
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形成泡沫或者破裂。下图描述了这一过程:(图略)
在相应的金融理论中,典型的投资者应被称为“行为投资者”——而非“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的效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行为投资者的“效用”则反映在预期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横轴的正半轴表示盈利,负半轴表示损失)——在盈利范围内通常是凹的、在损失范围内通常是凸的,且曲线的斜度在损失范围内比在盈利范围内要陡。
均方差组合投资者将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并且他们都是对风险的态度不变的风险厌恶者。由于风险投资者的个性差异,经历的不同等原因。行为金融组合者则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方差)。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防止变得不名一文,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次用来争取变得更富有。
作为主流金融学中capm的对应物。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informationtraders)和噪声交易者(noisetraders)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下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bapm的一大创举。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中,由于证券市场中噪音交易者,因此bapm的证券预期收益中存在行为β,即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的贝塔。这与市场组合是有区别的,因为存在着噪音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行为β比传统的β值估计更为困难。原因是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随时都在变化,就好比虚拟经济研究中的“观念”变化一样,这一期还在起重要作用的行为因素到了下一期可能微乎其微,在精确进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相当的难度。bapm涵盖了包括理性价值特性在内的价值特性的诸多因素,例如,人们的观念中对具有较好声誉的公司有明显的偏好,在进行投资选择中,他们的这种观念中的“偏爱”已经明显超越了理性预期回报的解释能力。所以,经过事实证明:受“观念”支撑的价值感受理应成为与理性趋利的假设一样,应该成为决定预期收益的参数。
三、虚拟经济的理念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互动效应分析
虚拟经济的研究与行为金融学一样,都对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二者都对传统的模型中的“资产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信息的充分性”、“理性的经济人”等前提假设发起了挑战。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观念”定价被视为资本化定价的基础;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假定了投资者对资产有不同的“期望”,存在信息交易者与噪音交易者,因此在确定资产的定价时存在差异。“观念”与“期望”是同一出发点的不同表述。“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投资者不同的“行为规范”,即投资者意向的“规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金融学研究中投资者的“避害心理”、“从众心理”、“减少后悔”等心理因素都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心理特征都被虚拟经济研究中的“观念”二字所涵化。
在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市场中,旧有的“理性价格”是指风险与收益对称时的价格,主要由预期收益模型确定。但是,一直以来的各种预期收益模型均无法验证其完全的有效性。在资本化定价中,不是仅对投资者所耗成本进行定价,关键是对所有者的投入的赢利能力定价,这种赢利能力的定价是资本化定价的关键。在虚拟资产的定价过程中,这种赢利能力体现在虚拟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集中了各种影响要素,直接内化于人的“观念”与“心理”之中,影响着经济主体对可选择项目的主观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资产的价格与收益。但是,在目前对虚拟资本的各相关领域,定价模型还缺乏行为金融学所提出的“偏好”、“认知偏差”、等有限理性的解释变量。所以在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价格。
以股票市场为例,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的账面价值,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有关学者对股市的暴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股票的价格会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价值。”给予经验的观察,凯恩斯更是提出了投资的需求受“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影响;“股票的价格是代表证券市场的平均预期”,而这种“预期”就由人们的“心理”因素的所决定。在他看来:股票价格=资本的边际效率+风险补偿。随后的各种资产定价模型都试图对影响资产价格的各种因素作出准确预测,从而正确定价啊,以减少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但事实证明,这些将现时条件进行简化的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仅仅是理论上的结果,而以股票为代表的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动往往是非线形的,实际的虚拟资产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这些“不确定性”集中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促使投资者以“观念”要素对投资品进行定价,这使虚拟资产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这种定价关系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的本质。
再看货币。在传统的经济学中,货币只是为了简化交易,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是至关重要,货币作为一种信用关系,与资本构成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核心。这在实体经济的研究中是重点,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更是重中之重。在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中,货币的虚拟化伴随着黄金的非货币化与货币的非金属化过程,货币的符号化最终实现。货币的出现主要解决了资源的跨期配置的问题,导致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分离。由于货币的供应与货币的需求经常性地不相一致,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经常性地发生。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的心理因素就会对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持有的需求分为“消费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从而使货币的需求直接受货币持有者“投资需求”的影响,而投资需求与资产价格密切相关,而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的需求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对股票、期货等虚拟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人们“观念”中的预期利率至关重要,由于以货币供应量为重点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货币需求,所以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也会通过“集群”效应影响对资产的“投资性需求”进而影响货币需求。从现实看,许多政府中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货币的供应量与资产价格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央行都将稳定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以持币者手中的货币流向为基础,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其关注的目标不仅有实际资本,而且必须关注虚拟资产,例如将股票价格等作为重要参数引入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这首先要考虑股票等虚拟资产价格的评估,虚拟资产的价格受“观念”定价的影响,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中考虑虚拟资产对货币流的吸收效应时,必须注意对投资主体“心理”因素的关注,正如格林斯潘的观点:货币政策必须迎接大量的“观念资产”的挑战。行为金融学发展为我们研究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总结
经济的发展,呈现斑驳的繁荣。在每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习惯性因袭的力量需要破坏与重建,新生的未加控制的力量需要质疑与纠正。通过对虚拟经济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共生性进行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而言,其理念的提出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扫清了理论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价值系统”的特性越来越明显。以资产“观念”定价为研究范式的虚拟资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作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许多固有的经济问题需要重新进行定义与解释。在具体的研究中,行为金融学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其理论框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也对我们相应的微观投资行为,中观生产计划,以及宏观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译本,525-670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柳欣:资本理论争论,经济学动态2003年
林兆木张昌彩:论虚拟经济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
刘晓欣:虚拟经济运行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
李大勇贺京同:虚拟资本的扩张与货币政策的困境,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
kahn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vol.47,no.2(march):263-291.
kahneman,d.,p.slovic,anda.tversky,1982,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haler,r.,1999,“theendofbehavioralfinance.”financialanalystsjournal,vol.55,nov/dec1999.